尊聖敬善 仁慈博愛—挽救今日世界亂源之方 (共一集) 2011/8/1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淨土大經解演義02-039-0537集) 檔名:29-248-000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六百八十八面,倒數第二行,從最後兩句開始:
『尊聖敬善,仁慈博愛』,這兩句是經文。「憬興曰:聖通佛僧。善,世出世法,是無上寶,故敬之。此則三寶也。」世出世間最尊最貴稱之為寶,無過於是。現在人尊敬的心完全失掉,今天社會這個尊跟敬是有名無實,它是世出世間一切善法的根源,這兩個字沒有了,也就是說善法斷絕了。善沒有了,當然惡就生了,所以說惡法在現前興旺無極。善感得的是祥和、仁慈,惡感得的是災難、是痛苦,我們這個經上講的痛燒。我們生在現前這個社會,讀這段經文感慨很深!這個世界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這個世界還會能正常嗎?天下多少人都有這個疑惑,高層的領導也不例外,似乎對於安定和平的信心都沒有了。這個原因到底在哪裡?為什麼過去社會那麼好,諸佛菩薩剎土那麼樣好,我們有沒有認真去思惟觀察?冷靜認真思惟觀察你就看到了。盛世一切美好的第一個因是教學,佛菩薩的極樂世界也是依靠教學而成就的。我們現在這個社會,教學沒有了。許多學校都在教!教的是技術,教的是知識,沒有教倫理道德,沒有教學會做人的智慧;換句話說,聖賢的教育、與本性相應的教育沒有了。用佛法的名詞來說,現在的教育是心外求法,心外求法在佛法稱為外道。外道可以擾亂,不能恢復正常,這就是今天社會動亂的原因,地球災變的來由。
如果我們真的知道,真的明白了,那要問,社會能不能恢復正常?地球能不能恢復常態?答案是肯定的,只要你教。為什麼?人真正學了,他才明白,他才覺悟,他才肯回頭,道理就在此地。如果不認真的教,不認真的學,教的人不認真教,學的人不認真學,這個災難是決定不能避免。你要問什麼原因?這是因果的定律。善因感得善果,惡因必定感惡報,業因果報絲毫不爽,科學也沒有辦法逃過。認真教的人,像孔子、像釋迦,你所教的你全都做到,而且做得很徹底,做得非常究竟,為什麼?跟性德圓滿的相應。學的人要認真學習,要努力把所學到的東西做出來,這才起感應的作用。就能把這個紊亂的社會恢復正常,亂世恢復和諧,地球上這些災變,天地災變也都能恢復正常了。為什麼?境隨心轉,我們可以把佛經上這些教誨完全實現。
所以頭一個要緊的,我們有沒有尊聖敬善的心?我們中國人古人說尊天信祖,哪一家不相信祖宗?民間中等人家自己有個房子,你看他的堂屋,過去中國人堂屋就是正廳,當中供祖宗。學佛的人供佛,不信佛的人都供祖宗牌位,敬祖,人不忘本。你敬祖,祖宗的教誨你能不聽嗎?祖宗教誨在哪裡?過去每一家有祠堂,每個祠堂有家譜,家譜裡頭有家訓、有家規。那就是祖宗留給後代,希望後人生生世世都遵守,敬祖。現在人怎麼樣?輕慢聖賢,不敬祖宗,狂妄自大,認為自己的能力超過祖宗太多了,祖宗還有什麼值得尊敬的?聖賢都是騙人的。這種概念在妄心裡頭根深蒂固,所以現在人不好教。許許多多家長見到我,都跟我講小孩不好教,小孩是真不好教嗎?如果說老實話,是你不會教,不是不好教。你怎麼不會教?你沒有做到。你去想想,你怎麼對你的父母?你聽父母教誨嗎?你不聽父母教誨,你兒子會聽你的嗎?一報還一報,這因果報應。
從前做老人的不一樣,做老人不管有沒有讀過書,這是我們家鄉的風俗習慣,讀不讀書不重要,懂得做人重要。從小,父母就給你做榜樣、做模範,你看他是怎麼處事待人接物,你天天看,自然就學會了。最根本的是什麼東西?就是一個誠、一個敬,裡面真誠,外面恭敬。《禮記》第一篇「曲禮」,第一句話「毋不敬」,一切恭敬。人從小學會了,這一生、這一輩子對待一切人事物都是一個誠敬,裡面誠,外頭敬,他學會了,這是個根本。現在人沒有,現在人傲慢自大,對一切人絲毫謙虛都沒有,自以為是。這個世界怎麼可能有安定和平?這個地球怎麼會沒有災難?這是今天教學最嚴重的一個問題,沒有誠敬不能教,學生聽不進去,你教是白費工夫,他不得受用。印祖常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他沒有誠敬,你苦口婆心去教他,他得不到利益。時間長了還嫌你囉嗦,說些無用的話,不切實際的話,他這麼批評你。你教他誠敬,他反過來問你,現在社會上誰誠敬?誠敬的人吃虧,誠敬的人被人欺負。
他認為什麼是對的?認為鬥爭是對的,自私自利是對的,損人利己是對的。這些概念從小就教,從幼稚園就教,教競爭,你要贏人,不能輸給別人。從小孩就要拼命去爭,爭一輩子,最後到阿鼻地獄去了。這是鬥爭最後的結果,最後的果報是阿鼻地獄。忍讓吃虧,中國古人常說,吃虧是福,處處忍讓,不與人爭,他最後的歸宿是天堂,不一樣。古人講的「吃虧是福」,這個話講得非常正確,吃虧的人到天堂,不肯吃虧的人到地獄。不肯吃虧的人,現前所得到的小福報、小甜頭,享受的時間很短。吃虧的人現在很苦,受苦的時間不長,將來到天堂享福的時間長。這都是事實,但是現在人不相信,說這是迷信、這是封建時代騙人的東西。
所以聖賢的教學,佛菩薩的教學,這個現實的難關不容易衝破。所以真正有志好學之士,首先要培養自己的耐心,別人不肯做,我們自己做,我們要堅持。無論在怎樣困難險阻的環境當中堅定不變,我咬緊牙根,還是做下去。這個世界什麼時候才會有安定和平?我們預估大概三代、四代以後。我們這一代怎麼辛苦經營,不會看到的,能夠留幾個種子就不錯了。現在雖然說有災難,災難沒有現前,科學技術裡面,媒體的傳播這是非常好的工具,我們盡量去用它。一旦災難來了,這些東西全沒有了。往後依靠的是要依靠書本,這些科學的東西全沒有了。所以書本還是必要的,現在多印一些書本是好事情,因為將來唯一依靠還是書本。
說到書本,中國古聖先賢的東西,文言文所寫的,我們要依靠它。依靠白話文註解靠不住,為什麼?白話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人有各人的解釋,你看看大家白話文翻得不一樣,意思不相同。所以真正要學,不學白話文,學文言文,要原味。原味嘗到之後再看看白話文,看他們所理解的,跟我理解的一不一樣。然後你會了解他,他理解的深度不夠,真的東西他沒有理解到,深層的東西他沒有理解到。為什麼?他誠敬功夫不夠。不要忘記印祖的話,十分誠敬就十分利益,百分誠敬就百分利益,你是萬分誠敬你就萬分利益。這是每一個人學聖賢人他得的東西不一樣,這句話要相信,誠敬心不一樣,為什麼?誠敬心是真心。也就是說,古人的東西,愈是上古時代的,是誠敬心全部流露出來的,像佛菩薩的經典,圓滿的誠敬流出來的。你必須有圓滿的誠敬,你才能完全理解,這是自性的東西。這道理在此地。不是無理的要求,這是祕訣,學東西祕訣。你就曉得,一百個人學,每個人誠敬心不一樣,他得的東西不一樣,他寫出來心得報告不相同。你要真正得到原味,原汁原味,那你得有一千的誠敬,一萬的誠敬,你才能嘗到原味。
所以「尊聖敬善,仁慈博愛」這兩句話太重要了。我們教人能不能成就是這兩句,我們學習能不能接受也在這兩句。這兩句現在人把它丟得乾乾淨淨,對人稱尊敬的某某先生,那個尊敬有名無實。有尊聖敬善,後面才有仁慈博愛,前面這一句沒有,後頭肯定沒有。尊聖敬善是裡子,仁慈博愛是外表。憬興曰「聖通佛僧」,佛是聖人,出家修行人是聖人的弟子,他們在學聖人。如果說是打著佛聖的旗號,冒充佛聖的弟子,不是真正學佛的,這個接受別人的供養,罪過很大!你看《地藏經》上,世尊講得很清楚,你造作五逆十惡的罪,佛都能救你,你盜竊出家人的罪,佛不能救你,沒有法子救你。為什麼?那個罪太大,比造五逆罪還要重。五逆罪諸位曉得,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地藏經》上講得很清楚,我在新加坡的時候,居士林把《地藏經》這一段印成單張到處貼,我們隨處都能看到。提醒人家,千萬不要起惡念去盜常住物。這是十方善信辛辛苦苦、恭恭敬敬來供養三寶,他們是來求福求慧的。你把它拿去自己去用掉,這個罪比盜國家的財物那個罪還重,不知道要重多少。佛菩薩都幫不上忙,你怎麼辦?無間地獄,阿鼻地獄,夠你受的。今天造這個罪的人很多,沒有人知道,造罪業的人自己也不知道,沒有人講。剛才說過,你對聖賢沒有誠敬,縱然給你講,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你不相信,你不接受,你說這是騙人的,自以為聰明,騙些愚痴的人。如果這個話從經典上來的,經典是佛說的,佛不會騙人,人會騙人,佛不會騙人,這不能不知道。
出家人的財物,你在迫切需要的時候,出家人也修布施。印光大師當年在世,國家遇到旱災、水災這些災難,他也把供養拿出來布施救災,這個錢災民可以用。印光大師做給我們看的,他老人家一生,四眾供養全部都是用印經,他為什麼這麼做?這就是講經教學、弘法利生的事業。他自己在外面講經,語言有障礙,他的家鄉音太重,一般人聽不懂。所以他一生用文字,印這些經論、善書,只要是能夠勸化世道人心,幫助大家覺悟,幫助大家回頭,這些文字他統統要印,統統流通、流傳。所有力量集中起來做這樁事情,這樁事情真是大好事!你要問,在這個世間做哪樁事情是功德第一大,果報第一殊勝?就是印經。勸人轉惡為善、轉邪為正、轉迷為悟,這個東西最善的,沒有比這個更善的。蓋廟不行,廟蓋好了,沒有人去講經,沒有人去弘法。燒香,叫人燒香磕頭,求升官發財,那叫提倡迷信。你就知道了,釋迦牟尼佛一生在世為什麼不蓋廟?他要蓋廟,他的福報大,信徒多、供養多,處處都可以蓋廟。佛陀一生蓋幾百個廟還能成問題嗎?不成問題。為什麼不做?我們多想想。全部的精神、體力統統用在講經教學上。佛住世八十年,一舉一動、一言一笑都是禪機,都是奧祕。我們聽到了、看到了,看到現在文字,經典上記載的,我們去思惟、體會他的真實義,願解如來真實義,他用意很深,那是真實智慧,真實學問。
這教我們敬三寶,三寶之究竟是自性的三寶,自性覺是佛寶,自性正是法寶,自性清淨是僧寶。所以從自性上說就是覺正淨,從形相上看是佛法僧。「仁愛慈悲,博濟眾民」,博是普遍,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濟是救濟,眾民是眾生。眾生苦,苦從哪裡來的?苦從迷失自性來的。怎麼救濟他?他要明心見性他就不苦了,如何幫助他明心見性,這個要教學。佛家教學的目標,是幫助學習的人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教學就圓滿了。學生見性了,他畢業了;沒有見性,沒有畢業。所以,佛救濟一切苦難眾生不是用物質,也不是用精神,沒有其他的手段,只有一個,教學,就這一個方法,這個方法普度眾生。我們再回頭看看其他宗教,最初宗教創始人也都是用教學。神通、特異功能,偶爾有時候做一點輔助作用,它不是主修的,主修是教育。
「所謂博愛濟眾」,愛心是動力,你為什麼肯那麼辛辛苦苦去幫助別人?那就是愛心。愛心,佛家講作慈悲。世間人提倡博愛,外國宗教講博愛,孫中山先生講博愛,博愛兩個字出自於《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所說的,仁慈博愛是他講的。仁,推己及人,想到自己一定想到別人,這是仁心。慈就是愛,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這叫慈,這個愛心充滿智慧,不是感情用事。世間人常講愛,裡頭有情,所以叫情執,情執太重很麻煩,出不了六道輪迴。所以佛家用仁慈,用慈悲,愛講得很少。這個地方「愛」上面加個「博」,就是慈悲的意思。博是沒有條件的,沒有情執的,是平等的愛,這跟慈悲的意思就非常接近了。
『當求度世』,世是世間,就是指六道輪迴,「自度度他,自覺覺他」,幫助自己成就,同時也幫助別人。我自己天天在求覺悟,同時也覺他。我們今天跟釋迦牟尼佛不一樣,釋迦牟尼佛是已經大徹大悟之後來教學。我們今天,每天把自己學習的心得報告跟大家一起分享,這也是自覺覺他,這也是自度度他。第一個度的是度自己,自己不度怎麼能度別人?我自覺自度,每天進展天天向大眾報告,要把大眾看作自己的老師、自己的父母、自己的監學。他每天督促我,看著我在進步,台上講的人是學生。我們如果用這種心態,肯定你有進步。古聖先賢,告訴諸位,全是這個心態,沒有例外的。如果有例外的,例外的這個人他的成就是世間法,他所得到的是知識,不是智慧。甚至於還拿這個出去賺錢,求點小利,什麼呢?我上課要費用,要鐘點費的,不交鐘點費我不講。那是一種生意買賣去了,現在這種風氣很盛。
我在美國的時候,很多同修告訴我,法師,你講經每一場要賣票,愈貴人家就愈讚歎!你不收錢,人家說你沒東西,你是假的,不是真的。密宗上師在那裡灌個頂,好像灌一次頂是五十塊美金。我們跟人授皈依不收錢,大概你這個皈依沒有什麼效果。你如果定一百塊錢一次皈依,你比那個灌頂超過了!現在人是這麼個心態,真的是古人所說的,聽騙不聽勸,認假不認真,那就沒法子了。這些人來找我是好意的,我不能接受,為什麼?世尊沒有這個做法,祖師大德也沒有這個做法,我們不能開這個例子,這決定不是個好方法。他不相信我這個法不要緊,過個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一百年,他相信了,那個時候相信,已經沒有他的分了,後悔莫及。決定不為名聞利養,決定沒有貪瞋痴慢,老老實實的去學,所謂佛度有緣人。不要貪,一生當中能度一個人,不少;能度一百萬人,不多,佛家常講不增不減,要明白這個道理。學佛真的把清淨心學出來了,平等心學出來了,這個時候法喜充滿,自在快樂,人生最高的享受。「普令一切眾生永脫虛妄生死」,這個字用得好,生死不是真的,是虛妄的。了解這一句,我們就不會貪生,不會怕死,為什麼?生死是個假相。
『拔斷生死眾惡之本』,生死的根拔掉了,把它斬斷。生死的根是什麼?愛欲。佛說得好,「愛不重不生娑婆」,娑婆就是指六道,你愛不重不會到六道來;「念不一不生淨土」,你遇到淨土法門,你念阿彌陀佛,不是專一你不能往生。阿彌陀佛當中還有第二念,你就去不了,只許可有一念,不許可有二念。眾惡的根本就是五毒貪瞋痴慢疑,這是眾惡之本,愛欲是生死之本。所以佛教人,「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這是如來的正法,勤修戒定慧。我們要記住,《弟子規》是戒律,《感應篇》是戒律,《十善業道》是戒律。佛教學生要循序漸進,不同意去超越,像跳班,這個佛不贊成;也就是說,你一定是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按部就班,一年級、二年級這樣去學,這是佛讚歎的。超越,佛不贊成,有沒有超越?有,特殊的人,所謂是天才。那是一萬人當中找不到一個,億萬人當中也找不到一個。幾百年當中可能出現一個,幾百年、幾千年碰到一個,太稀少了,這不能學。
所以,人貴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根性,這非常之可貴,為什麼?自己什麼樣根性,採取什麼方式學習,他能學得成功,不會躐等。不知道自己根性,想學最高的東西,底下基礎完全沒有,辛辛苦苦學一輩子,一絲毫成就都沒有。最後怎麼樣?依舊搞生死輪迴,隨業流轉,這就大錯特錯!不是上根利智,修淨土你就老老實實念佛。果然老實,果然自己肯定了我不如人,別人都比我強,我不如他們,我就乖乖的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個三年五載,他真到極樂世界去了,他去作佛去了。自以為聰明的人,在《大藏經》裡頭認真去學習,這麼多的經論,一生一百年學不完。還沒有學完,壽命到了,該怎麼輪迴還是怎麼輪迴,只是阿賴耶識種一點佛法種子而已,它沒有發芽。這都是實際的狀況。我們真的搞清楚、搞明白,就不會把路走錯,不會把時間白費了。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充其量我就一部《無量壽經》,或者是一部《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太大了,受持不了,我就受持《阿彌陀經》,行!不是不行。久久受持,漸漸契入境界,不知不覺的成就了。
我們從《淨土聖賢錄》,從《往生傳》去看,他沒有用多少時間,也不過三、五年而已,三、五年就預知時至,就往生極樂世界,他去作佛去了;自以為聰明的人,依舊在輪迴裡頭打滾。誰聰明、誰愚痴?老實人聰明,聰明人愚痴,事實證明了。聰明人是不錯,勇猛精進,他生死的根沒拔掉,他是帶著生死眾惡的根他在學,所以他沒辦法了生死;那個老實人,什麼都不會的人,他把生死根丟掉了,愛欲丟掉了,貪瞋痴慢疑丟掉了,他那一句佛號念成功了。這裡頭利害得失應當要看清楚、看明白,我們如何取捨,這兩個人擺在面前,我學哪一個?學這個老實人,一般社會大眾看這個老實人無能,大家都嫌棄他,甚至於都批評他。老實人不在意,他還歡歡喜喜,縱然你惡意批評他,他還向你道歉,他自己承認他錯了,感謝你的教誨。最後的結果,他到極樂世界作佛去了,批評他的人、教誨他的人,可能還在六道繼續輪迴。全都是現前的事實,只要我們細心一點,這都觀察得清清楚楚,都在我們面前表法。問題是我們覺不覺悟,我們認不認識。
「輪迴六道,貪欲為本。生死苦海,智為能度」,這個智是智慧,不是知識,知識不能度。下面說,「以智慧劍斬斷貪欲無明等煩惱,即是拔斷生死之本」。劍是比喻,智慧的利劍,把貪欲斬掉、把無明斬掉。貪欲是見思煩惱,這裡面自然包含塵沙煩惱、無明煩惱,他說一個頭說一個尾,當中是自然存在。三種煩惱都斷盡,這就成佛,即是拔斷生死之本。「如是則永離三途之苦」,超越六道,永遠告別三途,三途就是六道輪迴,「惡盡則痛燒俱息」,惡盡還是講習氣,貪瞋痴慢疑的習氣都斷盡了,這是誰?阿羅漢,阿羅漢把貪瞋痴慢疑、殺盜淫妄酒這個統統斷掉,習氣沒斷,把這個習氣也斷掉,就不叫阿羅漢,就叫他做辟支佛;阿羅漢升一級就是辟支佛,辟支佛習氣也沒有了。故云『當離三塗憂怖苦痛之道』,六道離開了,六道裡面這些苦痛永遠告別了。
我們再看底下一段,第二段,「勸端正身心」。經文裡,「若曹作善,云何第一?當自端心,當自端身,耳目口鼻皆當自端,身心淨潔,與善相應」,就是這一段,到與善相應,這是這一段裡的第二個小段。「端正身心,與善相應,世尊直指作善之第一著」,經上講得很清楚。『云何第一』,第一善是什麼?我們用最簡單的字來說,第一善是端正心念。佛說的,不是普通人講的,佛對於世間一般大眾講的。端正,怎麼叫端?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自性本具的性德、智慧相應,這叫端。我們的性德,老祖宗所說的就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從哪裡入門?現在這社會看不到了,沒有人做,也沒有人講,不但做的人沒有,講的人都沒有了。我們今天想學從哪學起?從《弟子規》學起,《弟子規》裡面講的一百一十三樁事情,你都能夠記住,你都能夠實踐,完全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待人接物,你這叫真幹。真正落實端正身心,真落實了。起心動念不離《弟子規》,不起心、不動念也不離《弟子規》,《弟子規》就是你起心動念、言行造作的一面鏡子,圓滿跟它相應,這叫與善相應。有這個根,再學《感應篇》,再學《十善業》,毫不費工夫,你有這麼好的基礎。這三樣東西是世間善的根基,再加上《沙彌律儀》,就變成出世間法的根本。無論你學什麼,學儒,你是聖賢,學道,你是神仙,學佛,你是佛菩薩,沒有不成就的。這些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人不必要世智辯聰,但是人不能沒有智慧,智慧比什麼都重要。
下面為我們解釋作善。『作善』,「淺釋為行善,究實則為是心作佛」。這個作善意思有淺深不同,淺說就是行善。《十善業道》是標準,《十善業道》是行善的總綱領、總原則,十條,展開來多了。小乘人把它展開,十條變成三千條,小乘戒裡的三千威儀就是《十善業道》展開的;大乘菩薩那更不得了,《十善業道》展開,大乘菩薩的八萬四千細行。菩薩超出羅漢太多太多了,羅漢望塵莫及。八萬四千細行歸納起來就是十善業道,能小看它嗎?人往往看這十條沒瞧得起,實際上他不懂,不了解。他真懂、真了解了,一看八萬四千細行,十善的本質。究實,究竟真實的作善,第一作善,那是什麼?是心作佛。我們常說的,這個話不是我發明的,早年我在李老師會下,老師教給我的。老師教我們同學學佛要換心,要動大手術把心換一換,心換成什麼?換成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那你的這個善是第一善,端正身心第一善。阿彌陀佛代表智慧德相的大圓滿。佛在《華嚴》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智慧、德能、相好統統圓滿,沒有絲毫欠缺,這叫大圓滿。誰是大圓滿?阿彌陀佛是大圓滿。所以,你心裡要是只有阿彌陀佛,你的性德就究竟圓滿,這是真正的第一善。
「端正身心耳目口鼻」,這六根,「淺釋則為身端心正」,如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是孔子講的四勿,這是身心端正。標準是什麼?標準是禮,與禮相違背的要放下,不能做,合禮的可以。禮有節度,不能夠違越,那就對了。如果深析之,往深處講,那都講到明心見性。「深析之則」,舉這個例子,「耳當自端,即為觀音大士反聞自性之耳根圓通也」,這是真正的第一。觀世音菩薩他怎樣修行證果的,他平常用什麼樣功夫?楞嚴會上講得很詳細,他用耳根。修行法門無量無邊,八萬四千,歸納起來不外乎二十五大類,這歸納。這二十五大類展開,八萬四千;再展開,無量無邊無數無盡。這二十五是什麼?六根、六塵、六識,三六就十八,十八再加上,這十八層沒有包括的地、水、火、風、空、見、識這七個,叫七大,十八加七,二十五。用這二十五條,把宇宙之間所有一切法,無論是精神現象、物質現象、還是自然現象,統統都包括了。佛是很會用歸納的方法,把非常複雜的東西歸納成很簡單。它非常深奧,但是你聽起來不覺得它很難,對學習的人能夠增長信心。
觀世音菩薩他的修行方法就是用耳根,所以菩薩慈悲,千處祈求千處應,他不是先見到,他是先聽到。接受到有緣眾生的感,菩薩自然就應,用什麼方式應?《楞嚴經》上說得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說明一個什麼事實?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自己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他怎麼會有分別執著。所以,佛菩薩在世間現身,在六道、在世間現身,都是如幻如夢。你跟他有緣,你見到他了,沒有緣的人沒見到他。見到他一定得利益,他會讓你感受,我們中國人講氣分,外國人說磁場,你感受他的磁場。在這個磁場裡面,煩惱不生,習氣不會現前,正知、正覺、正念會現前。為什麼?他跟自性通了,五倫、四維、八德,佛家所說的三藏、三學、三慧,六根、六塵、六識,這些東西無非性德,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因為有障礙,它不能現前。我們今天有煩惱障、有所知障,這叫二障。煩惱裡頭,有見思煩惱、有塵沙煩惱、有無明煩惱。它們起作用就是輪迴,迷惑、造業、受報,受報時候又迷惑、又造業、又受報,永遠在流轉,它停不下來。如果哪一天停下來,六道就沒有了。我們只要知道六道還在,我們就肯定自己煩惱習氣沒斷,為什麼?斷掉它不存在了。沒有斷,外面境界會影響我們,心為境轉很苦,六道眾生。真正覺悟了,轉過來了,你就得自在,轉過來怎麼樣?是境隨心轉,不一樣了。我心善,境界沒有一樣不善,我心惡,這世間沒有一樣不惡,就是外面境界隨著我們自心轉。
觀世音菩薩修耳根,耳是聞,他聞自性,自性之外的他不緣,專一。所以,他修的法門叫反聞自性。《楞嚴經》上說,「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無上道是妙覺果位;換句話說,觀世音菩薩早就成佛了,不是普通人,妙覺位再來的。妙覺再來,永遠不失妙覺,也就是說,他永遠不曾起心動念過。為什麼?起心動念這個虛妄的境界沒有了。那觀音菩薩,觀音菩薩也度不了眾生,境界沒有了,你度什麼?所以我們一定要曉得,觀音菩薩真實慈悲,遍法界虛空界,剎土無量無邊,眾生無量無邊,哪個眾生有苦難他全知道,他化身去了,分身去了。自己的本身在阿彌陀佛講堂,坐在那裡聽經如如不動,神識從頭頂上出去,到哪裡去?十方世界,一切諸佛講經教學的道場他全知道,他去聽經去了。諸佛所講的經論不是相同的,都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諸佛所說的這一切經,他都圓滿的得到了。得到之後,告訴諸位,災難來了害不害怕?告訴大家沒事。災難發生的時候,最重要的,一心不動,這比什麼都重要。要坦然、要鎮定,我們這個心不會被境界所轉,說一句容易懂的話,不為外面境界所動搖,這是第一樁重要大事。你不怕,你就生智慧,你就能解決這個問題。就怕一害怕,心一亂,那就麻煩大了,就隨業流轉。所以在平常一定要養成,叫修養,養成什麼?養成真正認識生命,就是要肯定生命是不生不滅的,你就不會怕死了。
人在臨命終的時候,特別是災難,怎麼死的?我覺得百分之百是被嚇死的,他不知道事實真相,所以被嚇死了。嚇死的人很可憐,是魂飛魄散,他的魂魄不能聚在一起,聚在一起成形,他能辦事。一下子統統分散了,這很可憐。分散會不會再成形?會,如果分散太厲害,他恢復時間很長,當然還是會恢復的。大災難會產生這個現象。人為災害裡面,像原子彈,這個一爆發的時候,人的確是魂飛魄散,確實這個樣子,所以那個罪很重。這些被炸死的這些靈魂,沒有一個不怨恨他,要是死十萬人就有十萬個冤親債主,死二十萬人就有二十萬個冤親債主。聽說現在的核武,一個原子彈可以消滅一個城市,一百萬人居住的城市,那就是一剎那當中他就找了一百萬個冤親債主。如果人曉得這個事實真相,誰敢幹這個事情?沒有人敢幹這個事情。你要去投原子彈,你去投,我才不幹,這種業報永遠報不完的。這是我們這裡講第一善,投原子彈這是第一惡,惹這麼多冤親債主,哪一輩子才能夠了!第一大善要做,第一大惡決定不能做。
第一大善,善中之善無過於念佛,念佛才是真正作善之第一著。為什麼?念佛是是心作佛。能嗎?不成問題,為什麼?因為你本來是佛。佛講得很清楚,你本來是佛,你現在念佛,念佛目的在哪裡?目的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作佛。你看你本來是佛,現在又想作佛,哪有不成就的道理!你本來不是佛,你現在想作佛,你在作夢;你本來是佛,現在作佛是理所當然,你要有信心。信心不逆的時候,災難現前就不驚不怖了。現前怎麼樣?好像沒事,不會被它所驚動。這個時候顯出你的定功,不慌不亂、不驚不怖,用智慧來處理。智慧是什麼?阿彌陀佛,或者念南無阿彌陀佛。如果這個共業裡面有我,我們這一聲佛號就把阿彌陀佛請來了,阿彌陀佛接引我往生。如果我的別業跟這個業不共,災難來了,我還會留在人間,留在人間這個意思是別有任務。那個任務要回歸我們這個作善之第一善,為留下來的眾生表法,教化這些眾生。只要是留下來的眾生,肯定都很好教,為什麼?他們老實、他們聽話、真幹,符合這六個字的肯定都留下來,不聽話的、不老實的、不真幹的統統走了。所以那個時候眾生好教,這是肯定的,留下來是幹這個事情,不是幹別的事情。我們學到這裡明白了,心理上就做準備了。兩樁事情做一個準備,這一個準備是什麼?就是一心專念阿彌陀佛。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把這兩樁事情都擺平了,都解決了。
所以「耳當自端」舉這一個例子,即為觀音大士反聞自性之耳根圓通。「大士不逐聞塵,返聞自性,是為端耳」,因為觀音大士這個法門與我們念佛有密切關係。你看印光大師,這是依循過去祖師大德的教誨,教我們怎麼念法。佛號從心中生起,這個注意,怎麼注意?我心是阿彌陀佛,所以佛號從心中生起。心裡沒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從外頭來的,不是你心裡頭的。這個意思很深,又不能不知道。心裡頭真有,什麼是真有?念念不忘,是心裡頭第一樁心事,念念不忘。有時候好像忘記,其實沒忘。就像我早年在台北景美我們的華藏圖書館,過年的時候,有一位老居士,應該有七十多歲,過年,來拜年、來看我。告訴我,他說:法師,我這幾年念佛功夫很得力。我說:好,太難得了!他說:我什麼都放下了,可是還是有一樁沒放下。我說:什麼東西沒放下?孫子沒放下。他並沒有一天到晚孫子孫子,他沒有,他沒有念。但是什麼?他真的心裡沒有放下。我就告訴他,我說:你把阿彌陀佛跟你孫子兩個對調一下,你就成功了。怎麼對調?孫子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孫子,這個念頭一改變的時候,你的功夫真得力了。
這個對調會不會有罪過?你要曉得,你那個孫子真的是阿彌陀佛,他不是假的。誰說的?釋迦牟尼佛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的孫子是眾生,他本來是佛,他本來是哪一尊佛?本來就是阿彌陀佛。你能做如是觀,你的境界就轉過來了。這不是大不敬,這是幫助你到西方極樂去成佛。你到極樂世界成什麼佛?你跟阿彌陀佛學的,你將來學成了,還不就是阿彌陀佛嗎?阿彌陀佛絕對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我是阿彌陀佛,你們可不能用我的名字」,阿彌陀佛絕對不會說這個話的。阿彌陀佛是究竟圓滿佛,每一尊佛都能修到究竟圓滿,修到究竟圓滿就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所有一切諸佛的通號,每一尊佛都能稱阿彌陀佛。佛沒有名號,從究竟圓滿上來講,統統是阿彌陀佛。那釋迦牟尼呢?釋迦牟尼這個名號是教化眾生,從眾生上起的,釋迦是仁慈,牟尼是清淨。我們要問,哪一尊佛不清淨,哪一尊佛不仁慈?每一尊佛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名號是性德,菩薩的名號是修德,性修不二,性修一如,這華嚴境界。所以是真的,不是假的。這不是妄想,是幫助我們提觀照功夫,在一切時、一切處統統能提得起來,這叫真念佛人。心裡面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第二個念頭,第二念是阿彌陀佛,第三念是阿彌陀佛,一切念全是阿彌陀佛。你怎麼不會往生?肯定往生!麻煩出在哪裡?麻煩就出在執著,執著是錯的,執著是末那變現出來的。末那是染污,染污的根源。這個根必須把它拔掉,就用這一句名號,把所有一切不善的根全拔掉了,這個東西太好了。淨宗無比殊勝方便,令一切有緣眾生,遇到這個法門,遇到這個修行方法,他真聽懂了,真聽明白了,依教奉行,他這一生肯定作佛去了。
所以「不逐聞塵」,塵是什麼?聲音,音聲,色相、音聲,不會受它的影響。你聽到了、你看到了不受影響,要在這個裡面學習。我們一般像看電影一樣,你可以欣賞它,你不會生起執著的心,不可能生起;也就是說,你不會佔有它,不會想把這個擁為己有,知道它是假的,不是真的。沒有控制的念頭、沒有佔有的念頭、沒有支配的念頭,盡情去欣賞。欣賞什麼?自性之美,自性變成十法界依正莊嚴,自性變成無量無邊諸佛剎土,你都可以欣賞。不能迷,什麼叫迷?起貪瞋痴慢就迷了。欣賞當中不生貪瞋痴慢,這是什麼?方老師講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沒有貪瞋痴慢,不生煩惱,他生智慧不生煩惱。他會讚歎,自性無量無邊的功德,能生能現,不思議的境界,叫佛知佛見。你看《華嚴經》,華嚴境界多美、多殊勝,自性變現的。六道輪迴,地獄、餓鬼、畜生都是自性變現的,那是自性一念不善變現的,諸佛菩薩境界是一念純善變現的。善跟不善平等的,因為你沒有分別,你沒有差別,平等境界現前。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