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樂世界—居住與修學環境 (共一集) 2011/4/6 澳洲淨宗學院(節錄自淨土大經解演義02-039-0364集) 檔名:29-228-000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四百三十面倒數第三行:
「堂舍樓觀第十六」。念老很簡單的介紹這一品的內容。「本品有二」,就是兩個大段,第一大段,「佛及諸菩薩居處」。第二段,「菩薩隨意修習,從因得果,自由行道,皆大歡喜」。前面給我們介紹學習的大環境,這個道場的大環境,這一品裡面要跟我們介紹講堂、宿舍,老師(就是阿彌陀佛)他的居處,另外就是學生宿舍,菩薩的居處,我們先看第一段。
【又無量壽佛講堂精舍。樓觀欄楯。亦皆七寶自然化成。復有白珠摩尼以為交絡。明妙無比。】
這是教主的居處,下面:
【諸菩薩眾。所居宮殿。亦復如是。】
這是學生的居處。極樂世界確實是平等世界,正報平等,也就是往生到極樂世界,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體質都是金身,跟佛一樣的紫磨金身,無量相好。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前面我們曾經看過,經上所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世尊的方便說。因為當時印度人認為大富大貴的人,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佛示現這個身相。而實際上,我們知道在極樂世界佛是無量相,真的相有無量好,居住地方,你看境隨心轉,心好相就好,居住的地方當然不例外。這是智慧福德所現的,不像閻浮提眾生。我們能想到因為閻浮提眾生心行不善,所以居住的環境乃至於房舍也就不理想,這是我們能見到的。現在我們看念老的註解。
「講堂者,說法講經之堂舍。精舍,寺院之異名。《新譯華嚴經音義》曰:精舍者,非以舍之精妙,名為精舍」。它不是這個意思。「由其精練行者之所居,謂之精舍也」。就是精進修行人他所居住的地方,稱之為精舍,可能是個小茅蓬,非常簡陋。所以精舍是精進修行人他們所住的地方。講堂,說法講經的處所。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沒有寺院,也沒有講堂,講經在哪裡?都在野外,樹林或是水邊,風景好的地方。因為世尊一生過的是游牧生活,居無定處,真是隨心所欲,今天住這裡,明天住那裡。他們晚上睡覺沒有房舍,樹下一宿,日中一食,這是世尊當年在世為我們示現四十九年。佛入滅的時候在雙樹林,不是在房子裡面,這個示現用意很深。閻浮提眾生最嚴重的障礙,第一個是身,這是第一個障礙;第二個障礙就是房舍,他居住的地方。中國人尤其講究,他要建築居住的地方,古代的四合院很多,而且是大家庭,選擇居住地方一定要風水好,建築非常講究,而且用的材料都非常好。古人建一棟房子,這個房子至少可以使用三百年,為後世子孫想得很周到,世世代代承傳。
所以大家庭有家道,有家規,有家學,有家業。兒童從小在家庭就受到良好的教育,都教好了,家學就是私塾。往往一個村莊就是一家人,這是王莊,那是姓王的一家人,一般家庭大概三百人左右,普通家庭,人丁興旺的六、七百人。所以中國的家庭是個社會組織,你能治家就能治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家庭教育就非常重要。紀念祖先有祠堂,大家庭有祠堂,有學校,有私塾,小孩六、七歲可以上學了。沒上學之前,我們前面都說過,小孩從出生到上學這段期間,父母教他,所以父母是兒童第一任的老師,教倫理、教道德、教因果,從小就接受父母做出榜樣給他看,身教重於言教。《弟子規》怎麼教兒女?自己做出來讓兒女看,從他出生就讓他看,看到三歲一千天,根深蒂固。古諺語有所謂「三歲看八十」,三歲紮的根,八十歲不會變,根深蒂固。中國世世代代有大聖大賢、君子出現在世間,都是教出來的,父母教得好,根紮得牢,文武、周公的母親,這歷史上非常著名,孔子、孟子的母親下一代栽培得好。
所以只要是教學的場所就叫「講堂」。釋迦牟尼佛樹林、河邊集合大眾講經教學,那就是講堂,露天的。「精舍」是寺院的異名,寺院也叫精舍,為什麼?都是精進修行人他們所居住的地方。寺,在漢代,諸位要知道,佛教是漢明帝永平十年正式傳到中國,這一年是公元六十七年,所以將近兩千年了。漢朝的制度,寺是直接屬於皇帝辦事的機構,名稱叫寺,這一定要懂的。寺的主管稱卿,公卿,他直接歸皇帝管的,皇帝下面有九個寺,從漢朝建立一直到滿清都還是用這個,諸位要是到北京故宮博物院去參觀,你就看到上面掛的匾額,寺,九個寺。我們佛經上常講鴻臚寺,鴻臚寺是管外交的,所以從前外交是皇帝直接管的,鴻臚寺卿相當於外交部長,宰相不管外交,皇上管外交。因為這些出家人,國家從外國聘請來的,誰接待?鴻臚寺接待。到以後國家希望他們長住在中國,長住在中國就不能老是暫居外交部,另外給他們設個機構,也叫寺。所以你就曉得,佛陀教育是歸皇上管的,於是中國就兩個教育體系,一般的,就是用孔孟學說,這是董仲舒推薦的,漢武帝接納了,就成立專設的機構來管全國的國民教育,這個機構叫禮部。宰相下面一級單位稱部,部長叫尚書,尚書就是現在現講的部長,侍郎就是現在講的副部長,或者常務次長,政務次長。那個時候侍郎也是兩個,左右侍郎,一個是政務次長,一個是常務次長。皇上有三公九卿,三公是皇帝的顧問,九卿是直接替他辦事的,直屬的,長官,地位跟部長一樣,現在講正部級,地位是一樣的,但是屬於皇帝專管的,地位也就特別讓人尊敬。
所以佛教到中國來,第十個寺建立,它是政府辦事的機構,管佛陀教育的,它不是廟!廟是祭神的,是宗教,寺是教育。現在把寺跟廟和在一起,佛教變成宗教,這個我們不知道是什麼時候發生這麼樣一個變革。以前寺管什麼?佛教到中國來,頭一樁大事需要把梵文經典翻成中文,就像現在國家編譯館一樣,從事這個工作,再指導學習,就變成學校。寺院講學、翻經這個工作做得很長,從漢到宋朝八百年。絕大部分的經典,應該是百分之八十唐朝完成的。宋朝時候譯經不多,絕大部分是在唐朝之前。所以譯經,中國帝王時代那是一樁大事。譯經院,帝王也常常到那裡去巡視,對這樁事情非常重視。歷代帝王許多都是佛門弟子,也都認真學習。皇上帶頭,於是佛陀教育的普及成就超過儒與道,皇上帶頭學。歷代出家的高僧,在家的居士、高士很多,《大藏經》裡有《高僧傳》、有《居士傳》、有《善女人傳》,成就的人很多很多。現在佛教變成宗教,變成迷信,古人要是知道,你想他多傷心,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
今天我們明白了,把佛法搞清楚了,我們有使命、有責任把佛教恢復它的本來面目,那就是一定要把現代的寺院學校化,寺院講學、講經。李老師當年在台中建立台中佛教蓮社,他就注重教學。蓮社除了一般念佛這個活動之外,每一個星期固定講一次經。他在台中三十八年,三十八年沒間斷,每個星期六晚上,時間、地點都是固定的,不必宣傳,想聽經,星期六晚上到蓮社,李老師講經。以後又成立一個圖書館,慈光圖書館,圖書館也講經,每個星期三。所以台中每個星期有兩個晚上講經,時間都是固定的,風雨無阻,你到那裡去一定能夠聽經,三十八年沒中斷,很不容易。
當年我們是初學,了解的不多,也不夠深度。如果當年有今天這種認知,我就會啟請老師一星期一天不夠,要天天講。如果每天講的話,台灣的佛教興旺起來了,只要有一個帶頭,真的興旺起來了。一個人講經太累,培養學生,老師一個星期講一天,其他的同學們每一個同學擔任一堂課,你就可以帶六個學生,真的把他們練出來,講經沒有別的,就是上台鍛鍊。我初學佛,感覺到一個星期上台講一次不行,一日暴之,十日寒之。雖然他不是十天,一日暴之,六日寒之,很不容易提升。真正想提升那得天天講,天天講,你要天天用功去學習,你不用功學習,你下不了台。這個逼著學生好,學生自然乖乖的天天在查資料,研究這個怎麼講法。尤其李老師很好,都要寫講稿,一個星期講一次,不困難,六天的時間可以準備寫講稿,這樣把學生全都逼出來。
我們經學班二十多個同學,沒有一個能夠像老師一樣,原因就是我們沒有密集的學習,一個星期一次確實是不夠。我能夠學習出來,我就是感到一個星期一次不行,最初到台北,我一個星期講三次,以後大概是一、二年,我就能提升到一個星期六次,一個星期休息一天。三年之後,我一個星期講十幾次,每天上午下午我都講,那個時候一堂課是一個半小時,早晨一堂,晚上一堂。早晨對內,晚上對外,居士們晚上沒有事情都可以來聽經,天天講。不天天講,學不出來。我告訴聽眾,我說你們聽眾都是我的老師,都是我的監學,我是學講,天天講給老師聽,歡迎大家批評指教,不要把我看成法師,我是初學講經的,這才能練得出來,才能叫自己不懈怠、不懶散,你要不認真準備,你上台就講不好。
初到美國的時候,在美國正式開始講經,一九八三年,一九八二年到美國,了解當地的環境,一九八三年正式接受邀請。美國人的生活非常忙碌,每天工作八小時,很辛苦,他休息兩天,星期六、星期天休息。那我們的講經是星期五的晚上,星期六一天,星期天的上午,其他的他們沒有時間來聽經。那我們就很密集,尤其星期六這一天,星期五晚上一堂兩個小時,星期六要上三堂,上午、下午、晚上,六個小時;有的時候再加一個小時,九個小時,上午三個小時,下午三個小時,晚上三個小時,他們喜歡聽。星期天上午三個小時,下午就不講經,他們回去準備第二天上班。所以講堂有的是人家家庭客廳,他們住的房子都很大,有的是租借地方,借酒店的會議廳,借學校的講堂。講經是很辛苦,要專注,對自己有太大的好處,你心定不下來沒辦法學這一門東西。
所以我自己這一生的經驗,這種方法,像我這種性格的人非常少,真的學問,其他全放下。我這一生確實韓館長幫助的太大了,雖然有個圖書館,她做館長,我不管人,不管事,也不管錢,我只管上課。我們自己有個圖書館,我們課程就不間斷了,每天晚上,聽眾白天有工作,晚上有時間來聽,在那個時候晚上也是一個半小時,常年不間斷。在台北,有時候學生們想學佛法,我們就附帶辦一個大專佛學講座,一個星期一次,就是星期天,上午、下午、晚上都上課,也辦了很長一段時間。所以跟年輕人結了很殊勝的法緣,以後在海外,海外都是這些學生們出去留學,畢業之後很多在當地工作,我們這樣聯繫上了。所以每年出國到各個地方去弘法,緣是這麼結成的。
李老師在台中辦慈光講座,大專講座,道安法師在台北在佛教會大講堂辦大專講座,我們圖書館也曾經辦過,這些我統統都參加,所以跟同學們結的緣很深。我到美國去,跟我聯繫的三百多個同學,居住在各個城市,每到一個地方都有人接待。這是我們學佛的時候老師就重視,教我們要廣結法緣。所以是當年的這些盛況。我們自從把網路、衛星開通之後,這個緣愈來愈殊勝,自己修學境界確實,因為天天講,境界不斷提升,年年不一樣。三十年之後,可以說月月不一樣,愈來愈歡喜,真是法喜充滿。我感恩章嘉大師,我這一個行業,章嘉大師替我選擇的,他老人家叫我出家,叫我學釋迦牟尼佛,我聽話,依教奉行。把方老師的一句話,「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兌現了,他講的話一點也沒錯,最高享受不是地位,我們沒有地位,在佛門裡也沒有地位,在社會沒有地位,也沒有財富,有的是什麼?歡喜,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大乘教裡面佛常講的,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這是真正的享受!少煩少惱,煩惱沒有完全斷,跟一般人相比大幅度的減少,這是真的。
雖然居無定所,都是寄人籬下,自己沒道場,所以居無定所。現在人家邀請我,只要他有網路的設備,網路能夠發射出去,各地方能接收得到,我都願意去,沒有這個設備不行。許多地區同修,我們在網路上幾乎都不中斷。所以請我講經,我唯一的一個要求就是要有這個設備,我們同樣講這部經。《華嚴經》七處九會,可以不在一個地方講,繼續講,我們這部經講了一年,昨天清明,去年清明開講的,剛剛好一年。一年,這部經在香港講過,在馬來西亞講過,在此地講過,在台灣講過,四個地方。現在這個經講到一半,所以培養弘法人才,講堂非常重要。你要不讓他天天上台就學不出來,給他安定的環境,最基本的衣食住不愁,有地方給你住,能穿得暖、吃得飽,夠了,你全心全力去學經教。十年沒有不成就的。成就之後,自己還要以學生身分自居,不敢稱老師,認真努力再向上提升,二十年、三十年,真的叫根深蒂固。真正發心講經,我的建議是不做執事,不要當住持,為什麼?他管事,管事就雜了,你心就不清淨。我的老師方東美先生一生做教育,自在!我還有一個同學,抗戰期間中學同學傅樂成,他是台灣大學博士班的教授,也是一生教書。我們是非常好的朋友。曾經成功大學邀請他去做文學院院長,做一個學期辭掉了,在台北碰到我:簡直不是人幹的事情!一生教書,叫他去管事情,那麼多應酬他受不了,一個學期就不幹了。我就告訴他,一點都不錯!我這個同學可惜過世有好幾年了,在台灣也是著名的學者。所以講堂、精舍是讓學生安居樂業。文化教育事業為底下一代培養人才,何等的神聖,何等的清高,何等的自在,這裡頭有樂趣,其樂無窮,古人所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人生一大享受。
下面講「樓觀」,樓觀是樓臺,「觀者,樓也,臺榭也」。這個臺榭也可以當作舞台來講,表演的場所,會議的場所。「欄楯」,「即欄檻,俗稱柵欄」。縱的叫欄,橫的叫楯,欄楯就是我們一般講欄杆。「極樂殿閣皆從彌陀淨心流現,眾寶所成,非從木石,不假斤斧,隨機應現,故曰亦皆七寶自然化成。」這是講極樂世界這些講堂、精舍、樓台,從哪裡來的?是從彌陀清淨心中無量功德流現的,自然流現的。極樂世界無量的珍寶,所以這些建築是眾寶所成,不是木結構,也不是石結構,也不需要人工,沒有人去繪圖,沒有人去設計,無需要工匠,隨機應現,自然的。隨機,機是機感,眾生有感自然有應,這是不可思議。所以經文裡說「亦皆七寶自然化成」,化是變化,成就。真正是我們世間人所講的隨心所欲,心想事成,這兩句話應用在極樂世界完全實現了,不是讚歎,不是誇張。
下面說,「白珠」,這是珍珠,白色的珍珠,蚌殼當中所生的。「白潔者貴,白珠者,珠中之上品」,最好的珍珠。「摩尼」,如意寶珠。「交絡,謂交互網絡」。用這些東西在樓觀欄楯作為裝飾品。「如《漢譯》曰:復以白珠、明月珠、摩尼珠為交絡,覆蓋其上」。這就是用這些寶珠,好像織成的羅網,用這個羅網蓋在宮殿、樓觀之上。「如是妙珠摩尼所成之網絡,覆於七寶樓觀欄楯之上,極為明妙」。在我們現代都市這些大樓,我們能看到它們的裝飾,到夜晚用燈飾,用這些五彩的燈泡也變成網,蓋在屋頂上、蓋在欄杆上,圍繞著樹,到晚上你看很美觀,但是跟極樂世界比,那就差很遠,我們這是人工的,它是自然的。那就不能為比了。
「又《往生論》曰: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往生論》上這是讚歎的,極樂世界居住的地方,宮殿樓閣,觀十方無礙,這句話了不起。就像我們前面讀到的,道場樹,阿彌陀佛講經說法的道場。道場外面樹木花草很多,這些樹作用太大了,樹裡面能現十方一切諸佛剎土,像我們現在看電視一樣,能夠看到十方世界。同樣宮殿樓閣裡頭也一樣,也能夠現,就像我們現在電視一樣,能夠現十方世界,你會看得清清楚楚,天上人間,六道輪迴,你完全能看到。想看哪個地方,哪個地方就現前。那我們就想到,肯定是與自己有緣的地方,過去生中生生世世曾經住過的地方,沒住過的地方沒印象,住過的地方有印象,統統都會現前。所以我們想到是生生世世的父母、兄弟姊妹、同學朋友,在西方極樂世界才真正團聚,除極樂世界,團聚很困難。我們在今天從電視上看到遠方的,人看到了,他說話的聲音也聽到了,可是我不能跟他講話,他也沒辦法回答我。極樂世界不然,你看到可以跟他對話,他有困難可以幫助他,他有福報可以隨喜,不一樣,跟真正在面前一樣,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功德之所成就。
「又第四十二」,這是四十八願裡第四十二願,「徹照十方願」,願文有底下三句。「所居佛剎」,這是阿彌陀佛說他成佛的時候所居的佛剎,「廣博嚴淨」,廣大、博大,莊嚴清淨,「光瑩如鏡」,清淨一塵不染,「徹照十方」,十方世界統統照見,你在裡面都能夠看到。「均表極樂之宮殿樓觀,皆如明鏡,照納十方」。「故曇師曰」,曇鸞法師說:「宮殿樓閣,鏡納十方」,就像鏡子一樣它照見十方世界,「寶樹寶欄互為映飾」,外面有寶樹,宮殿樓觀都有欄杆,美不勝收。「可見極樂之明妙,無能比者。故云明妙無比」。十方世界也有,但是明妙比不上極樂世界,為什麼?這是阿彌陀佛願力修行功德的成就,十方世界諸佛沒有像阿彌陀佛發這樣的大願,成就無量無邊的眾生,是從願力裡頭的成就。
「至於菩薩所居之宮殿」,這就是我們講學生宿舍,他們的宮殿,「亦復如是明妙。深顯真實平等,如如一味」。這兩句話非常重要,極樂世界是平等的世界,那個地方並不是享受,不是刻意的,不是人工在那裡想像設計,不是的,一切是自然的,是你願行功德的成就。我們沒有這麼大的願行,沾阿彌陀佛的光,阿彌陀佛的大願大行神力成就。我們到極樂世界,佛光加持我們,佛的願力加持我們,讓我們無論在身形(身體的形狀)、智慧、神通、道力都好像跟阿彌陀佛相似,差不多,這個不可思議。也正因為如是,所以十方一切諸佛讚歎阿彌陀佛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一切剎土彌陀第一,我們今天有幸遇到,可以說是無意遇到了,想找找不到,無意遇到了。無意,也不是沒有原因,過去生中善根福德因緣,你才能遇得到。沒有過去生中善根福德因緣,你怎麼可能遇到?遇到之後,這個機會要抓住,不能放過,決定要求生。
我們是凡夫,一定要修學,這個修學的環境太好,沒地方去找。我們在這個地球上,現前找一個修行環境真不容易,沒地方找。我這一生學佛六十年,過六十年流浪的生涯,到現在還是沒有地方。最近在香港,香港一個居士送我一個,那就算精舍,我們修行精進修行,一個小房子,多大呢?跟我這裡的攝影棚差不多一樣大。房子在山上,像小土地廟一樣。這個房子蓋了九十年,它有三畝地,山地有三畝地,外面一個菜園。我本來想房子拆掉重蓋,送給我這個佛友告訴我,他說:不要,你最好還是保存,這個房子九十年以前蓋的,材料現在找不到,雖然看了不好看,冬暖夏涼,現在蓋的時候,有這麼好的效果找不到。我就把它重新整修一下,住在那裡會很舒服。很小,在山上,雖然很小,很安靜,鄰居也很近,因為它樹木很多,看不見,一個小山坡!我也很喜歡這個地方,去看了二、三次。
人沒有福報就得到處流浪,我也很歡喜,為什麼?老師給我做了榜樣,釋迦牟尼佛一生在世四十九年也是到處流浪,他流浪住野外,我流浪到處還有好房子住,還有很好的接待,想到老師我就非常安慰了,沒有一點怨恨心。我比老師的日子過得比較舒服,老師出去托缽,我還沒出去托過缽。所以前面有個好樣子在,我們不能忘記,生活要簡單,要節儉。愈簡單,我們所需的財物愈少就愈自在,沒有操心的地方。每天,在這個年齡還每天有四個小時讀書,有四個小時跟志同道合的朋友們分享,多快樂!這就是人間所說的神仙生活,心完全定下來了。所有一切活動我都謝絕,不再參加了,一心念佛求生淨土,這一生就圓滿了。
我們再看下面第二段,第二段是修學的勝境,殊勝的環境。
【中有在地講經。誦經者。】
這個「中」就是講堂、精舍之中,有菩薩們在地講經,在地面誦經。
【有在地受經。聽經者。】
「受」是接受,是能信、能解、能行,還得加上能證,信解行證,這是受。有聽經的,這在地面上。
【有在地經行者。思道及坐禪者。有在虛空講誦受聽者。經行。思道及坐禪者。】
你看看多自在,想在地面就在地面,想在空中,講堂、樓觀、宿舍都浮到空中去了。真正是境隨心轉,得大自在。
我們看註解:「上一表境」,境界、環境。「此下」,這就是我們現在念的第二段,以及後面還有一個小段,「表境中人」,環境裡面居住的這些人。「諸往生者」,十方世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各依其品位,隨其意樂,自在修習。或在虛空,或在平地。各各隨意講誦、聽受、坐禪、行道」。這是西方極樂世界大眾的日常生活。所以我們知道西方極樂世界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是個什麼世界?是個道道地地阿彌陀佛教學的場所,是個學校!你看這些居民生活方式沒有士農工商,也沒有看到有政府組織,沒有看到這個國家有國王、有大臣,沒看到,只有老師跟學生。我們就知道了,這的的確確好像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建立一個佛教大學,叫極樂世界,佛教大學,請阿彌陀佛當校長,十方諸佛常常到那個地方擔任教授,佛常常去,在那邊講學,所以極樂世界的菩薩跟佛的緣很深。自由自在,想到諸佛世界去參學很容易,念頭一想人就到了,想要求諸佛到極樂世界來講學,念頭起,佛就來了,大道場,大講堂,大學校!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幹什麼去的?是去成佛的,這個要知道,不是幹別的,去成佛的。成了佛幹什麼?成了佛就去十方世界普度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幹這個事情。
我們再看下面註解:「經行,舊云行道,乃於一定之地區旋轉或直往直來,用以防睡」,這叫經行,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散步。在散步的時候誦經,經典背得很熟了,背一部經,像一部《無量壽經》,不要著急,不要念得很快,一字一句的去念,一部經念下來兩個小時,兩個小時差不多可以走二、三公里,走得很慢,二、三公里。適合於早晨跟黃昏,佛家一般晚上不吃飯,這種經行好!或者是念佛,或者是念咒,攝心,這早晚功課。運動量也夠了,行住坐臥都在修行,行是行為,起心動念,思想的行為,在佛法講意;言語,口的行為;身體動作,身的行為。身口意三業有了過錯,有過失,把它修正過來叫做修行。念佛好,誦經好,持咒也好,專修專弘。專修容易得定,得三昧,我們修念佛,經行的時候念佛得念佛三昧;經行的時候誦《無量壽經》,或者誦《彌陀經》,也叫念佛三昧。得三昧之後,功夫不間斷,天天這樣做,緣成熟了,豁然大悟,就開悟了。
得三昧,往生就有把握,可以不必提早往生,為什麼?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在娑婆世界修行一天,抵得在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平平安安,進步很慢。這個世界大風大浪,你能禁得起,進步好快,禁不起,墮落也很快,西方極樂世界絕對不會墮落,只有進沒有落。但是這個地方大起大落,你要禁得起的話就大起不大落。所以確確實實,我們在這個世間修行,什麼都能夠受得了,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能如如不動在這裡練,到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這不是不可能,為什麼?真放下了。你不是真放下,你禁不起,你會受外面境界影響。真放下就無所謂,什麼樣的大風大浪,我如如不動。這個世間是苦難的人多,天天跟這些人接觸,慈悲心增長,修大慈大悲。修行,記住在生活當中,經教裡面的理論變成我們的思想見解,經典裡面種種教訓變成我們的生活行為,處事待人接物處處都行菩薩道。菩薩道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在家學佛,家庭就是道場,你的家人就是你第一個得度的對象,你真正修得好,你的家人怎麼不歡喜?怎麼不佩服?得真幹!把經上所講的全都做出來,你自然就感動一家人,一家感動,肯定就感動你的鄰居,鄰里鄉黨,這叫真正行菩薩道。這個經行,你看用以防睡,防疲倦,「並可以養身療病」。人,身體是個機器,一定要活動,活動兩個字好,你看活、動,你要活就得要動,不動就不活了。你看中國的文字裡頭意思,智慧。天天坐在那裡不動就活不了,就坐化了,一定要活動。經行是活動,拜佛是活動,這兩種方式無論在哪個法門用得最多。
「《玄贊二》云:於中往來,消食誦經。如經布綃之來去,故言經行」。這個布綃好像現在看不到了,古時候織布,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看過從前家庭婦女織布,那中國幾千年的老方法,用這個梭,兩邊是梭織成布,圖畫上還能看得到,這就是比喻經行。這個經行不是繞圈,是直的,一條直路,所以稱之為經行,這個經是經緯的意思。「又《法華經序品》」,前面玄贊是《法華玄贊》。「云:未嘗睡眠,經行林中」。這是佛陀在世,晚上行道,因為在樹林裡面,在樹林裡頭繞圈子,經行。未嘗睡眠,累了的時候止靜,樹下坐一會兒,心地清淨一塵不染,萬緣放下,心是定的,身也是靜的。
「又思道,思維於道也。思量於所對之境,而了別之,曰思維」。道在哪裡?無處不是道,六根所接觸的全是道,這個道是講法性,六根所接觸的是法相,性相一如,性相不二,要從相中見性。眼從色相見性,耳從聞音見性,舌從嘗味見性,那就是交光法師在《楞嚴經正脈》上所說的「捨識用根」,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性成無上道,明心見性。見性不是在經本上見,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在六根對六塵境界裡頭見性,從有裡面見到空,從動當中見到靜,從雜亂裡面見到平安。一切法無一不是自性,法法皆如,法法皆是,叫思道,別胡思亂想,想其他的全錯了。世間人所想的財色名食睡,七情五欲,他想這個,錯了。在佛法裡面想多做一點好事,多度眾生,多積德,比世間人想的稍微好一點,還是錯了。為什麼?向外攀緣,六根不清淨。大乘教裡面教給我們隨緣妙用,你雖然隨緣,你不是妙用,不是妙用就要記住,造業,隨緣造業。說實實在在的話,我們念頭才起,《還源觀》上告訴我們,念頭才動就周遍法界,遍法界虛空界全都接收到了。我們的這個身就好像一個電台一樣,念頭一動發射出去,遍法界虛空界全收到,沒有人不知道。有接收到,但是不知道,那是什麼?那是那個機器有故障。我們現在這個機器就有故障,十方世界那個資訊從來沒中斷,我們在接收,但是接收不知道,沒有感覺到,這機器有故障,不靈了,麻木不仁,不是沒收到。六道凡夫迷了自性,原因在此地。如果我們修行,心清淨了,你就能收到一些信息,愈清淨愈靈敏,你所收到的你感受的就愈多。如果你心思一亂,這個能力立刻就失掉。可是我們發出去的,我們念念都沒有間斷,我們發出去我們的思想,精神的波動,我們的造作是物質,這身體的這個波動,統統遍法界。諸佛菩薩收到,他清楚,他不迷惑。天地鬼神也能夠收到,有些天地鬼神比我們厲害,為什麼?他有修行,只要有修行的全都能收到。有修行的人是心清淨,清淨心特別敏感,靈敏。所以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能不謹慎。
佛在大經上說,我們自己所造的一切業,不但發射,而且我們自己還保存資料,有資料庫,這個資料庫是什麼?阿賴耶。阿賴耶裡面收藏這些種子,就是你的檔案,永遠不會失掉。這個資料庫可堅牢了。無量劫中,世界有成住壞空,這個資料庫不會壞,為什麼?這個資料庫不是物質,它是精神現象不是物質現象,所以它永遠不壞。大徹大悟的時候,這些資料重新整理過了,轉識成智,把你裡面所有的資料一轉變都變成智慧,這個智慧叫後得智,無所不知。般若無知是根本智,從根本智起後得智,無所不知。所以煩惱無盡不怕,一轉變之後就智慧無盡,煩惱沒有了,智慧就沒有了,轉煩惱成菩提,貴在轉變。特別是我們生活在現代的局面,災難頻繁,最重要的把心轉變過來,我們學佛這麼多年,常常講的純淨純善,重要!我們是純淨的心,純善的心,就沒有災難,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一個大地震,一個大海嘯,我們也完了,身體沒有了,身體是假的,身體不是我,純淨純善的意念是真的,它到哪裡去?它到極樂世界去了。我們知道大災難當中死的那些人,阿彌陀佛在場,與佛有緣的人看到佛,沒有緣的人看不到,佛統統接引走了,一點都不假。這是真的,那我們就得真幹,我們才能成就。所以從早到晚,日日月月念佛不能間斷,世緣必須放下,全是假的,不放在心上。遇到有緣,應付它,應付很認真,做好榜樣給世間人看,不能做壞樣子,要做好樣子。報佛恩,讓社會大眾看那是學佛的人,學佛好,這是報佛恩。如果要讓別人毀謗佛,那我們就錯了;我們要表現的讓別人讚歎,不能讓人毀謗。
「又《觀經》韋提希夫人請曰: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這是《觀無量壽佛經》上面這一段話,韋提希夫人遭受到家庭的變故,她的丈夫是國王,變故從哪裡來?兒子聽了提婆達多挑撥,奪取父親的王位,害父親,害母親,遭這麼大的變故,家庭的變故。所以感覺得人生毫無意義,求佛救她,佛就來了,跟她見面安慰她,她就哭哭啼啼的告訴佛,我不願意住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不好,有沒有安穩國土,我願意往生?佛以神力把諸佛剎土展現在她面前,讓她自己看,她看了之後,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好,想到那裡去,求佛教她思惟,教她正受,也就是講,我覺得極樂世界好,她真選對了。怎麼個去法?求世尊指教她,佛給她說十六種觀想,《十六觀經》是韋提希夫人啟請的,十六種方法,任何一種方法觀成都能往生。
唐朝天台智者大師就是修十六觀往生的,這是用這個法門修成功的一位大德。可是十六觀不容易,十六觀最後第十六是「持名念佛」,所以持名念佛也在十六觀裡面,不在它外,最後一個是持名。為什麼難修?觀太細,微細,我們凡夫心粗,粗心大意觀不成。譬如第一個觀落日懸鼓,觀西方,黃昏的時候太陽下山,你看那個太陽,怎樣叫觀成?觀成之後,無論在什麼地方,你睜開眼睛看到太陽在你面前,閉上眼睛也看到太陽在面前,那叫觀成。試試看,看我們行不行?不行。睜開眼睛太陽不在面前,閉了眼睛也沒有,那你就沒有觀成,觀成就能往生。凡是粗心大意修觀不成功,最後就叫你念佛,持名念佛。用念佛的方法也能往生,總而言之,觀跟念都是伏煩惱的辦法。我們的煩惱習氣能夠放下,那觀就容易,念也容易。我們今天觀跟念都不能成就,就是放不下,頭一個就是身沒放下,千經萬論佛講這個問題,講這樁事情,苦口婆心不知道講多少遍,身不是自己。佛把「我」這個定義說得那麼清楚,那麼明白,我是什麼?什麼是我?佛講八個意思。八個意思裡頭最重要的兩個,必須要記住,第一個是「主宰」的意思,第二個「自在」。我們這個身體有主宰嗎?能自在嗎?如果我能做得了主,我年年十八,我不要老,我不要病,能不能做到?做不到。一年比一年老,一天比一天老,沒有辦法,你做不了主。你要自在,夏天熱,冬天冷,夏天我不想熱,冬天我也不想那麼冷,能做到嗎?得不到。你沒有辦法擺脫人事、自然環境的干擾,你就不自在。想想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的這個定義,再仔細思考,沒有,這叫無我。誤會了,把身體當作我,為這個身體造業,造無量無邊的罪業,感得三惡道的苦報,錯了!
「善導大師註曰」,《觀無量壽佛經》的註解,善導大師的,「言教我思惟者,即是定前方便。思想憶念彼佛依正二報四種莊嚴也」。這教他思惟,教他怎麼觀,怎麼去想,怎麼去看,西方世界依報、正報四種莊嚴,前面我們讀過。《往生論》上常講三種,開合不同。三種,國土莊嚴,佛莊嚴,菩薩莊嚴。你常常想這個,那更詳細的,《十六觀經》詳細,給你說十六種;《無量壽經》詳細,這經從頭到尾四十八品,四十八品太多了,你就觀想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這個好!把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變成自己的本願,首先要熟,四十八願念熟,念熟之後,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都能跟四十八願對應起來,就是相應,那這個我們念佛裡面就加上觀想,真有效果。煩惱習氣重的用這個方法好!真能攝心,練心在一切時、一切境緣當中不散亂。這個是《觀經》裡的定前方便,教你怎麼個想法,觀想。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你看多殊勝!常常想佛,常常想極樂世界,常常有心往生極樂世界,一切法從心想生,哪有不生極樂世界的道理!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