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是行因 嚴是勝果 (第二集) 2009/4/14 台灣高雄(節錄自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12-047-0022集) 檔名:29-021-000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五頁第七行最後一句看起,我們把經文念幾句對對地方。
【良以非真流之行。無以契真。何有飾真之行。不從真起。】
我們就念到這一句。這一段是第二段裡面一個小段,第二段是講「法界圓明自在用」,這是講生命的起源。這個生命不是講別人,是講自己,也就是說我是從哪裡來的。禪宗有一句話頭,「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我們父母未生之前本來面目是什麼?這是屬於《還源觀》六個大段裡面第二段,第一段是講本體,是講自性。釋迦牟尼佛在三十歲的那一年,他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大徹大悟,叫明心見性。性是什麼?他說出來,他說得很詳細,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在中國一千三、四百年之前,也有一位佛降生在中國,為我們做實驗,就是禪宗的六祖惠能大師,他二十四歲那一年明心見性。性是什麼?能大師說了五句話,很簡單,惠能大師不認識字,現在中國的話叫沒有文化;釋迦牟尼佛是有文化的,他還出去參學了十二年。可是能大師沒有,不認識字,沒念過書,學佛了也沒有聽過一天的經,不要說聽一部,一天沒聽過,偶爾斷斷片片的聽人家念《金剛經》,他一聽就明白。在五祖忍和尚那個地方八個月,諸位要知道,他八個月在碓房裡面是舂米破柴,沒有進過講堂,也沒有進過禪堂。末後的那一天五祖傳法,半夜三更他在方丈室召見,三更的時候進去沒有人知道,忍和尚給他講《金剛經》大意,決定沒有經本,為什麼?他不認識字。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豁然大悟,也是明心見性。能大師見性,跟釋迦牟尼佛見性是同一個境界,都是所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釋迦牟尼佛是以佛的身分出現在世間,這就是《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惠能大師在中國,這是應以比丘身而得度者,即現比丘身而為說法,諸位不要有差別的看待,是平等的。能大師聽到忍和尚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悟入,他也做了個報告,他說得很簡單說了五句話,釋迦牟尼佛說了一部《華嚴經》。這五句話跟《華嚴經》的內容完全相同,五句話不少,《華嚴經》不多,五句話展開來就是《大方廣佛華嚴》,《大方廣佛華嚴》一濃縮就是這五句,這個我們要記住。人家要是問你,《華嚴經》這麼多,講的是什麼?你把惠能大師五句話說出來就沒錯。第一句你看「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第二句「何期自性,本不生滅」,第三句是「本自具足」,第四句是「本無動搖」,第五句是「能生萬法」。你看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點都不囉嗦,非常適合中國人的口味,中國人就怕麻煩。無論是言語,無論是文字,你看自古至今,所要求的四個條件叫簡要詳明,言語能做到這四個字,一流的言語;文章寫到符合這個標準,是第一流的文章。簡是簡單,要是扼要,詳是詳細,明是明白,要簡單、要扼要、又要詳細、又要明白,簡要詳明。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這五句話,真叫簡要詳明。
印度人不一樣,印度人喜歡囉嗦,喜歡詳詳細細不厭其煩的講,所以釋迦牟尼佛給他講了一部《大方廣佛華嚴》,內容就是能大師所講的這五句話。可以說這五句話是《華嚴經》的總綱領,《華嚴經》是這五句話的細說,就這麼回事情。賢首國師了不起,也是明心見性,他要不明心見性,《妄盡還源觀》他作不出來。他能把《大方廣佛華嚴》這樣大部的經,最重要的修行方法,怎麼樣入華嚴境界,你看看就這麼薄薄的這一小冊子,這一篇文章六大段。第一段就是講自性,「自性清淨圓明體」,就是惠能大師講的,「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這就是前三段所講的,末後所說的就是「能生萬法」,我們怎麼樣修行叫五止六觀。為什麼佛菩薩跟一切眾生起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這裡面自性有四德,自自然然與一切眾生起感應道交的作用。在這裡面告訴我們,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是一體,我們現在學的這一段,第二段是一體起二用。第一段我們學過,「海印森羅常住用」,第一段是講宇宙怎麼來的,宇宙是依報,佛法講的是依報跟正報,依報是宇宙,正報是自己,這個一定要搞清楚。外面一切別的人呢?別的人是我依報裡面的人事環境。正報只講自己一個人,這個很重要,自己不知道自己從哪裡來的,那叫迷惑顛倒。自己是這麼回事情,自己與外面宇宙是個什麼樣的關係?這個確實關係太密切,是一個根生的,這一個根就是前面第一條所講的自性,自性變現出來。
大乘經上佛常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就是講自性、真心,這個不是妄心,真心能現,外面境界千變萬化那叫所現,能現、所現。所以物質的現象就是宇宙的現象,精神的現象是我們自己這個人的現象,人還會變,也千變萬化,六道輪迴不就是變化嗎?這一生在人道,要修得不錯來生就到天道去,修得不好來生就變畜生道,這個身常常在變。造作一切不善就變餓鬼、變地獄、變畜生,造作善業就來人間、天上,再往上去你就作阿羅漢、作菩薩去。所以物質現象是常常在變,變的裡面有一個不變的,不變的才真正是自己,這是什麼東西?現在外國人也懂得,外國人講靈魂。我們中國人古時候也講,你看《易經》裡面講「遊魂為變,精氣為物」,跟佛法講得也很相似、很接近。所以這些大聖人我們不能輕視,確實是佛菩薩再來,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在中國不是現的佛菩薩身,也不是現的聲聞身,中國人相信聖賢,在中國就是現的聖賢身。這是《楞嚴經》上所說的,諸佛菩薩應化在十法界,「隨心應量」,隨著眾生心,你喜歡什麼他就現什麼,這自性變現的,自性能現、能變。自性裡面有沒有這個東西?不能說有,也不能說沒有。沒有緣它就不現,不現的時候在佛法裡面叫隱,好像隱藏起來不見;有緣,它就現。
這個緣是什麼?世尊在大乘教裡講得很多,叫「一念不覺」。這一念,一念不覺,不是覺,覺就沒有問題,一念不覺這叫根本無明,這叫無始無明。根本無明是什麼意思?就是整個宇宙跟我們自己出現了,那是根本,從那個地方出現的,從自性出現的,叫根本。無始是什麼意思?跟你講沒有開始。這沒有開始,沒有開始就不是真的,有始有終就是真的,沒開始。沒開始怎麼個意思?《楞嚴經》上也講「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我們學經教,早年年輕學的時候似懂非懂,總有疑惑,心裡有疑。這個疑沒有關係,這個疑不是貪瞋痴慢疑的疑,這個疑叫疑情,小疑就有小悟,大疑就有大悟,不疑就沒有悟,你就不會悟。所以學經教,佛說的不能說他說錯,佛肯定是真話,可是我們自己體會不到這個境界,什麼叫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總是想不起來。學習的時間久了,慢慢就有體會。我也從這裡體會到古人跟我們講的一句話,年輕時候聽了真的不懂,現在聽到這句話是五體投地,佩服得不得了,這什麼話?「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你看你們大家都聽說,也會說,真的,一本書念上一千遍,你就開悟!不要去講,不要去聽,你全都明白了。為什麼?千遍讀下去,你的心定了,這是佛家講的原理,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什麼是戒?一千遍恭恭敬敬的去讀,不要有妄想,像馬鳴菩薩教給我們的原則,不著文字相、不著名字相、不著心緣相,你一千遍念下去你就得三昧。念《彌陀經》就得彌陀三昧,或者稱之為念佛三昧都可以,念《法華經》就叫法華三昧,念《楞嚴經》就是楞嚴三昧。無量無邊的三昧,一個三昧得到一切三昧都得到,一通一切通。
所以,問題在哪裡?你肯不肯按照規矩,這是持戒很重要,你去念一千遍。如果你去聽,聽一千遍,聽怎麼樣?心不在焉。我一面做事一面聽,行不行?不行。為什麼?你沒有專心,你那個聽十萬遍都不如人家一千遍,人家一千遍是專心、誠敬。印光大師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你就得十分利益」,要用誠敬心恭恭敬敬的去聽。什麼叫恭敬?規規矩矩,心裡沒有妄念,萬緣放下,一心專注,你去聽。你聽上一千遍,你就得三昧,你就開悟,就這麼回事情。一心專注,這一千遍聽下來得三昧,就是說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悟的是什麼?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你跟釋迦牟尼佛、跟能大師無二無別。這是大乘教裡面佛常常講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你為什麼成不了?你的妄想雜念太多,分別執著太多!《華嚴經.出現品》裡面,世尊很慈悲跟我們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哪個不是佛!人人都是佛,一切眾生都是佛,蚊蟲螞蟻也是佛,樹木花草也是佛,為什麼說佛?佛是說自性,自性也叫法性。我們今天著了相,相是法相,性是法性,法相不一樣,法性相同。不但動物有法性,植物也有法性,礦物也有法性。性是什麼?性是精神的現象,佛家也說得很簡單,「見聞覺知」,你能見,你能聽,你能覺,你能知,這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是不生不滅的。再小的物質現象都有見聞覺知,我們人有見聞覺知,動物有見聞覺知非常明顯,植物有見聞覺知就不太明顯,礦物就更不明顯,有沒有?它真有。
我聽說日本江本博士過幾天要到台灣來訪問,他有三場講演,安排在十八、十九、二十這三天,在台北一場、台中一場、高雄一場,希望大家把握這個機會去聽他講。他講什麼?水有見聞覺知。水是礦物,真的它會看,我們寫個愛字,寫中國字、寫韓國字、寫英文,寫德文法文都可以,你把這個字貼在杯子上面它都知道,我們人不認識,它會認識,它知道。我們起個念頭,我說我很歡喜你,或者我討厭你,它也曉得,它有見聞覺知。他做了十幾年,江本博士跟我是老朋友,我去過日本幾次,參觀他的實驗室,水有見聞覺知。我還告訴他,我說「很難得你能把這個測出來,用科學的方法證明水有見聞覺知,有受想行識。除了水之外,無論是什麼物質,泥沙、微塵統統有見聞覺知,你繼續努力把它統統測出來,那跟佛法講的沒兩樣。」這就是說明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是分不開的,有物質一定有精神,有精神一定有物質,這兩個分不開。這兩樣東西是同時緣起,就是我們今天學的這個,一體起二用,一個正報、一個依報,依報是物質現象,正報是精神現象,同時生起的。所以物質裡頭有精神,精神裡頭有物質。
這個一念,佛經上常講「一念不覺」,不覺我們好懂,一念不好懂。一念是什麼意思?我們在經典上看到,世尊跟彌勒菩薩的對話,才知道這一念的意思。世尊問彌勒菩薩,說一般人心目當中所想到的這一念,佛問這一念當中有幾個細念組成這個粗的念頭?這一念裡頭有幾念、有幾形、有幾個識?這問得好,這個話我們問不出來。彌勒菩薩回答世尊,他說一彈指這樣短的一個時間,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我們怎麼曉得這一念不覺?三十二億百千念,百千是十萬,三十二億乘十萬,我們中國人講的是三百二十兆。我們彈指彈得快一點的,這一秒鐘大概可以彈四次,那再乘四,就是一千二百八十兆,一秒鐘。一秒鐘有一千二百八十兆次的生滅,這個念頭,念頭有生滅。彌勒菩薩說「念念成形」,形就是宇宙,物質世界;「形皆有識」,只要是有形,物質裡面統統有見聞覺知、有受想行識。我們就知道,現在我們都是用秒做單位,一秒鐘有多少個念頭?有一千二百八十兆,每個念頭都有物質現象、都有精神現象,精神跟物質是同源,同一個自性,是不能夠分開的。
我們現在學到這一段,物質現象就是宇宙之來源,精神現象就是我從哪裡來的,我跟宇宙是同時發生的。發生在什麼時候?就是無始無明,根本無明,這個無明一斷現象全沒有了。所以《般若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為什麼你會看到現象存在?因為你妄念沒斷,所以這現象存在;妄念真的一斷,這個現象就沒有了。永嘉大師說得好,那也是過來人,他要不是過來人他說不出,他在《證道歌》裡面告訴我們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六道輪迴就像一場夢一樣,我們在作夢,醒過來之後夢就沒有了。醒過來是覺悟,你迷的時候有,覺悟的時候就沒有,所以六道不是真的,是假的。十法界呢?十法界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我們要再問,諸佛、阿彌陀佛的剎土,極樂世界、華藏世界呢?告訴你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我們讀了《華嚴經》,聽釋迦牟尼佛講的,我們自己還沒有入這個境界,我們曉得有起心動念,這個起心動念非常微細,也就是念頭的生滅是一秒鐘裡面一千二百八十兆,這樣的細念,這個細念不斷,你看到宇宙現象就不會中斷。如果只有這個現象,你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你所看到的就是華藏世界,諸佛的實報莊嚴土。
如果從這裡面再加上分別,諸佛的實報土不見了,實報土變了,變成什麼?變成四聖法界,就是十法界裡面的聲聞、緣覺、菩薩、佛,變成那麼多東西,這相當複雜。如果你還有執著,四聖法界不見了,六道出現了,就變成六道,六道裡面有三善道、有三惡道,那就更複雜,就變成這種情形。沒有一個是真的,而且你一定曉得,同一個自性清淨圓明體。所以整個宇宙的現象,用現在的術語來講,是有機的現象,都是活的,沒有一個是死的。所以江本博士做的實驗,從這個實驗裡面,我們能夠體會到礦物裡頭有見聞覺知、有受想行識,它是活的,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我們有這樣的理念,我們才曉得,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這個重要!我討厭別人是討厭自己,我愛別人是愛自己,我幫助別人是幫助自己,我糟蹋別人是糟蹋自己,這裡頭是講什麼?講因果的現象。這個現象也是從宇宙一發生的時候,就是你一念不覺的時候這個現象就有,所以自性、物質、精神、因果同時發生的。我們不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我們染了很多不好的習氣,這些不好的習氣自己要是不肯放下,你永遠就不能回頭。你看看,賢首國師這篇文章的題目,「妄盡」,那個妄要把它斷盡,妄是什麼?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都是妄,無量無邊的虛妄總離不開這三大類。
所以佛在大乘經裡面跟我們講得很明白,你只要能把世出世法,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執著,你就證阿羅漢果,你就成正覺,正覺就是阿羅漢,六道沒有了,你到四聖法界去。如果你再能夠把分別也斷掉,我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分別,那就恭喜你,你升級了,你證得正等正覺,你成菩薩,是真菩薩,不是假菩薩。如果你再能把起心動念都放下,不起心、不動念,給諸位說,我在這段前面講過,因為你起心(就是妄想,起心動念是妄想),宇宙就發現了;動念,自己就發現了。起心動念是同時的,雖然有先後,速度太快了,沒有辦法分別。你要曉得,一秒鐘一千二百八十兆個生滅,你怎麼能覺察得出來?每一個生滅裡面有成住壞空四相,那麼短的裡面它還有四個現象:成住壞空。這在理上是高等哲學,在事上講是高等科學,科學跟哲學都講到登峰造極,都講到究竟圓滿。所以世尊用華嚴來做比喻,華就是花,用植物來比喻花是因,花開得好,果實一定結得好;用嚴來代表果,嚴是莊嚴美好。這就是說明因果,因果跟宇宙起源是同時發生的,好因就有好果。懂得這個道理,如果能落實在我們實際生活當中,利益就太大!為什麼?落實在自己是健康長壽、幸福美滿;落實在家庭,你一家幸福;落實在你公司行號,你公司是無比興旺;落實在社會,社會安定,世界和平。為什麼?人沒有惡念,人沒有惡的行為,人起心動念都是一片慈悲,真誠的愛心。《華嚴》才告訴我們,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不是一家,一家還太遠了,一個身體。
我這次到高雄來,我來看劉醫生,他給我治牙周病。第一天來他給我檢查,在牙齒縫裡面挑了一點,我們講髒的東西,牙垢裡頭挑出來,多大呢?針尖那麼大,很小很小一點,從牙周裡頭挑出來。他用放大鏡放了之後顯示在電視螢幕上給我看,看了好可怕,細菌有長的、有圓的都在動,都在那裡活動。我問他:你放大多少倍?他告訴我:三千六百倍。放大三千六百倍顯示在電視螢幕上,我就看到了。那是什麼?針尖那麼一點大。佛說:一滴水八萬四千蟲。針尖大的一點不到一滴水,一滴水比它大,一滴水至少比它大二、三十倍,它只有一滴水的三十分之一的樣子,那麼小那一點點東西裡面有那麼多。我悟到個什麼?我悟到就是《華嚴經》講的,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這些細菌無量無邊,跟我們身體是一體。我為什麼會有牙周病?牙周病,劉大夫跟我講很嚴重,可是我自己沒有感覺,他也覺得很奇怪,我沒感覺。我跟這些細菌沒處好,我不知道,疏忽了,不知道牠們存在,我要天天為牠們祈禱,天天跟牠溝通,我們好好的互助合作,這病不就沒有了嗎?就跟我們跟這個世界一切眾生相處一樣,我們用真誠心,要愛心,要常常互相溝通,不能把牠們忘記。我對牙周裡面這些眾生疏忽了,沒好好的照顧牠們這個族群,其他的我是照顧到,像五臟六腑我都照顧到,我曉得這是一體,可是牙周裡面這個的確是疏忽。我才曉得點點滴滴都不能夠疏忽,為什麼?牠跟我們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牠跟我們是一個自性,一個自性清淨圓明體裡頭變現出來的。
怎麼變現的?還不是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嗎?離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都沒有了。妄想執著還沒有完全捨盡,我們要積功累德,我們要好好的跟大家相處,跟自身裡面所有一切細菌。現在我們知道,就是一個細胞裡面那個細菌都不曉得有多少,在高度顯微鏡之下都能看到,牠會動,它裡頭有活動,所以它是有機的,它不是死的。所以說整個宇宙裡面你去找,沒有一樣東西是死的,統統是有機體,連這個水,江本博士都實驗是有機體。一粒塵沙,那個塵沙裡面,我們如果把它放在顯微鏡下,把它放大的話,你也能發現到那裡頭有世界,那裡面有無數的眾生。這是我把前面這些大意,給同學們做了一個簡單的報告,這些話要多說,為什麼多說?一遍、兩遍聽了就耳邊風,忘掉!所以佛比孔子慈悲,孔老夫子不願意囉嗦,「舉一隅不以三隅反」,老夫子就不願意教你,你太笨了。可是佛陀慈悲,佛陀你一遍聽不懂二遍,二遍聽不懂三遍,他不厭其煩會給你講一萬遍、講十萬遍,一直到你聽懂為止,我們到哪裡去找這樣的老師?什麼叫大慈大悲?我們從佛菩薩教人,永遠教不厭,永遠不疲倦,這才叫大慈大悲,佛氏門中不捨一人。為什麼我們遇不到佛菩薩?沒有別的,不是佛菩薩不慈悲,是我們不願意學,我們聽個一遍、兩遍就滿足,不想再聽第三遍,他想教,我們不願意接受。
好在現在科學技術發達,我們把他老人家所教的東西,用這些科學的手段顯現在我們面前,我們每天來學習,一天學一遍,一千遍是三年,一萬遍是三十年。真正鍥而不捨學個一萬遍,那我想到沒有一個人不開悟,各個都成佛,只要你遵守這個方法,肯定能成功。所以現在我們想的,這想了多少年,想把經典變成有聲書,就利用電視,有文字、有聲音,不要有畫面。譬如一部《華嚴經》,我們把《華嚴經》念一遍,把它錄下來,文字打上去,這就是一部有聲的《華嚴經》。你學習起來方便,你每天播出來自己聽,那也得有福報才行,你可以不要幹活,一天聽八個鐘點,生活起居有人照顧,這是大福報。下定決心,我要把《華嚴經》聽一萬遍,你看你入不入華嚴境界?我相信古人的道理,古人那是中上根性,千遍就能入境界;我們是中下根性,我們不如他們,他們一千遍,我們一萬遍,一萬遍肯定能入境界。所以,用這個手段好!在很多年前我就想到,怎樣能夠把整個《大藏經》,把它變成有聲書,變成光碟,這是大工程,這是普度不同根性的眾生。我們做不到,我相信後人會有人去做,我們做一個宗派的,咱們淨土宗,淨土宗的經論不多,選個十種、二十種,經只有五經一論,祖師大德的註疏很多,我們選個幾種,有志一同大家一起來學習。我們相信這個方法好,這個方法一定會有好的效果。
我們看今天念的文,『良以非真流之行,無以契真』,我上面講的這些話,就是「真流之行」,你才能契入真實,真實就是自性清淨圓明體,這叫做明心見性。你看,釋迦牟尼佛見性,講一部《華嚴經》,自性是什麼樣子給我們說出來;惠能大師明心見性,跟我們講了五句;賢首國師見性,講一句「自性清淨圓明體」。這一句裡頭,自性清淨跟能大師的頭一句完全一樣,「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後面他講了三個字「圓、明、體」,圓是圓滿,一點沒有欠缺,明是智慧光明,體是本體,能生萬法。能大師講五句,他說一句,一句就是五句,五句就是一部《大方廣佛華嚴》。《大方廣佛華嚴》濃縮成一句就是自性清淨圓明體,一句就講完。我們如何能回歸到自性?還源,妄盡還源,還源就是回歸到自性,那就是大乘教裡面所說的究竟圓滿的佛果,還在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之上。就是這個自性清淨圓明體,你動了一念,這一念是妄念,起了個妄念,這個圓明體就產生變化,就變出依正莊嚴,依報跟正報,依正莊嚴。這個依正莊嚴,諸位要曉得,這個就是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因為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他只是起心動念。
為什麼會有分別執著?世尊在楞嚴會上講到「知見立知是無明本」,這個無明是枝末無明,這個不是根本無明,是十二因緣裡的無明。你為什麼會有分別執著?是你自性裡有見聞覺知,那是真性裡頭有的,見聞覺知裡面有要見、要聞,有這麼一個妄念在裡面,它就產生變化,就變成什麼?變成分別執著,那就演變為十法界,再變為六道輪迴,愈變愈複雜。不管怎麼變法,變得再複雜,不離自性,這不好懂。所以我想到我小時候玩的萬花筒,我這裡還有一個做道具,這是個萬花筒,你們看這裡面三塊玻璃片,大概有個十幾、二十片碎片不同顏色的。我們只要一轉,轉是動,只要動,裡面的圖案千變萬化,你轉一個星期,一天到晚不停的轉,不會有兩個相同的,就這麼個道理。十法界依正莊嚴,那個範圍太大,我們就看現前我們地球上社會的變化,包括自然環境,不就像萬花筒一樣嗎?你不動它就不變。所以我們的心能夠修清淨心,不要妄動,這個社會上很多的天災人禍都沒有了。天災人禍從哪裡來的?首先是我們的心動,然後才是言語,我們所有一切錯誤的造作破壞了自然生態,在佛法裡講破壞了自性的功德,造成反常的現象,這個責任不在外面在自己。所以我們的行要真,與真相應,真是什麼?真性,與真性相應的行都是善的。
中國人的老祖宗,千萬年之前,雖然那個時候沒有文字,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們懂得天道,他們這裡頭有不少也都是明心見性的人,所以告訴我們人性本善。後人編的《三字經》,把這個編在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這個善就是賢首國師講的「自性清淨圓明體」,它是圓滿的,它沒有絲毫欠缺,它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一切眾生平等平等沒有差別,所以從自性上講是一不是二,真的是一體。可是第二句它就講變化,「性相近,習相遠」,自性是一樣,相近是相同的;習性不一樣,習性是什麼?染污了。古人常講「近朱則赤,近墨則黑」,也就是說你的生活環境有關係,你跟善人在一起就變成善,跟惡人在一起你就學了惡,你不能不受環境的薰染。在中國古代的社會,你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所接觸到的,善的這一面多,古人教給我們「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是什麼?這是性德,這是自性裡頭本來有的。在家裡面父母教、老人教,在學校裡面老師教,在社會上有許多賢達的人他們都表現給我們看,所以無論在你的思想、言行都受了他的薰習,這是善。
現在的社會,現在的社會天下大亂,《孝經》裡有一句話,你要真正懂得就知道現在社會為什麼會亂,這句話是這麼說的,「要君者無上」,這意思怎麼說?我們對於長輩,它是特別對於你的領導,你在公司做工作的時候,你對老闆不尊重,沒瞧得起他,沒有尊重他,甚至於還要種種手段去威脅他,就是目無尊長。第二句說「非聖人者無法」,法是什麼?法是規矩、法則。非是什麼?否定聖賢,對於聖賢的教誨不相信,打倒孔家店,我們就變成真叫無法無天,把這些與自性相應的規矩全都破壞掉。第三個說「不孝父母者無親」,親是什麼?親愛,你的愛心沒有了,你對父母都不孝,你的愛心沒有了。後頭說「此天下大亂之道也」,如果這個社會上有這三樁事情,這個社會一定是混亂,一定是亂世,你看我們現在是不是這樣的?不孝父母,不尊重聖賢,不服從領導,天下亂了。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那看現在社會是怎麼教人的,現在可以說普遍全民教育,人人都在接受,而且接受的時間很長,一天都不放過的是什麼?電視、廣播、報紙雜誌,你們天天都要看的。這裡面東西講的是什麼?你天天在學這個,不全都學壞了!
我記得大概四十年前,我住在台北,我那個時候跟方先生。政府在那個時候提倡復興中華文化,我記得教育部有三位官員去拜訪方東美先生,那一天正好我在方老師家裡,就碰到了。他們向方老師請教,政府提倡復興中華文化應該怎麼做法?方老師聽到這個提問,態度非常嚴肅,沉默了幾分鐘,很嚴肅的告訴這幾個官員,他說「如果要想真正的復興中國傳統文化,首先台灣的電視台要關閉,報紙要停刊,雜誌要停刊,還有電台也統統要關閉。」這幾個官員聽了之後說不出話來,「老師,這個不行,做不到!」方老師就說「這些東西天天在破壞中華傳統文化,只要有這些東西在,復興是口號,做不到。」現在,好在方老師過世也有三十年了,這個三十年他也沒見到,如果他要活在世間,恐怕他會氣死!社會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再往下變,那就是東西方有很多古老的預言說這個世界要毀滅。世界毀滅不是自然的,是人為的,人不學好!完全違背了「真流之行」,違背了自性、違背了性德,才會變成這個樣子。就是連一些修行人都不能避免,我們冷靜的去思惟、去觀察,不要看外面,看自己,自己還有沒有喜怒哀樂?還有沒有自私自利?還有沒有貪瞋痴慢?如果還有,就不是真流之行,所以你不能證真。念佛人的往生是真往生還是假往生?你不知道,你看到很多瑞相,瑞相很多是假的不是真的。
我在初學佛的時候,看到很多往生的人留下的舍利、舍利花,是很好看,可是舍利花放了半年,舍利花散了,散掉了,這就不是真的。舍利呢?我們拿來用手用力捏一捏它就碎了,這不是真的,這是假的。真的舍利花像琉璃一樣、像水晶一樣,不會壞;真的舍利你拿鐵鎚敲,鐵鎚會敲凹了,它不會受一點損失,那是真的。我在香港聽說,倓虛法師的舍利是真的,英國人拿去做試驗,用鐵鎚去敲,真的,鐵鎚敲凹了,舍利沒有一點損失,這外國人很佩服。所以說現在這個時代,什麼東西都有仿冒的,往生舍利花、舍利都有仿冒的,真的!他為什麼會有這個東西?仿冒作假,很不可思議。所以我們要是離開經教,說不受外面社會影響,那是什麼人?那是佛菩薩再來的,那聖人不是凡人,凡人決定做不到。做不到怎麼辦?我從學佛聞佛法到今天五十八年,講經教學也五十一年,我還沒有被社會染污,靠什麼?靠天天講經。不是講給別人聽,講給我自己聽,別人是旁聽;天天讀經,天天學教,不離開經本就沒有離開佛菩薩。所以方老師以前給我的提示,這些電視、電影、報章雜誌都是染污,嚴重的染污,我大概至少有四十五年沒看過電視,對於這些染污一律拒絕,我不能叫它停刊,但是我有權利不看你東西。不但連這些東西不看,也有不少同學知道,現代有很多的書籍我都不看,我看古書。
有人問我,現代有很多著作你為什麼不看?我給他做個比喻說,古人的書能夠流傳到現在,總是幾千年,千百年,經過多少人看過,都是好的、沒有問題的才能傳得下來;現在人的東西還沒有經過考驗,我也不是聖人,不知道他的東西是好是壞,還是不接觸的比較好。因為古時候印刷術非常困難,古書是木刻版本雕的,很費事,成本非常高!二十多年前,我第一次訪問南京金陵刻經處,因為它那裡還有木刻版的經書,我去參觀。刻版很辛苦,一個字一個字刻,印刷也很辛苦,還是老的方式,用松煙塗在版上一張紙放下去,輕輕的把它按定好,一張一張的印,一個工人一天很勤奮,大概可以做三本書,你就曉得那個辛苦。不像現在完全用機器,用照相影印太方便,所以它成本低。古時候書籍要傳下來的話,不是真正好的東西,誰肯花錢、花這麼多力氣來替你流傳!所以能流傳下來的,都是有價值,多少人看過的,認為東西是好的。我們不是專家、不是學者,不懂得這些考據,我們就從這些經驗提供我們這些資料,我們如何選擇,選擇古人的東西。跟古人學習沒錯!
回過頭來再看現實的時候,我們了解現在社會問題出在什麼地方,我們就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它動,我不動;它亂,我不亂,我們就得受用。雖然我們沒有能夠證悟,但是我們對佛所講的這些逐漸逐漸明白了,這在佛法裡面叫解悟。解悟到證悟差一個環節,這個環節是什麼?放下,真正放下,你就契入。放下什麼?總的綱領來說,放下妄想,妄想是起心動念,放下分別,放下執著。對於今天社會這個亂象不能起心動念,不能分別執著,你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你就錯了。無論社會怎麼變,人怎麼樣學壞,我們如何看待?要用普賢菩薩的教誨來看待,「禮敬諸佛」。縱然他做了五逆十惡,我們對他還是要尊重,還是要尊敬,為什麼?他有佛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他為什麼會幹五逆十惡?那是他的習性不是他的本性,他學壞了。為什麼學壞了?沒人教他,沒有遇到真正善知識,他才會變成這個樣子。所以要原諒他,不能有一絲毫怨恨心就對了,為什麼?我們學菩薩道,佛菩薩怎麼樣對眾生,我們要學會。「稱讚如來」,人不能說沒有好處,做一百樁壞事也許他有一樁好事,這一樁好事要讚歎他、要鼓勵他;一百樁不好的事情不要理它,提都不提,不放在心上,這就好。他有困難,我們還是要幫助他,「廣修供養」,這就對了;他要肯學,我就幫助他向上,幫助他回頭。
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教學四十九年,一天沒有中斷,這是大慈大悲。現在我們用高科技,用這個方法,用網路、用電視、衛星,這也是方老師提示的。老師當年告訴我這是很好的工具,如果把它用在宗教上、用在教學上,那是多好的一樁事情!在那個時候我們聽了,我們不敢想像,這大概是在五十年前的事情。我學佛是跟方老師開始的,那是五十八年前。那個時候的電視還沒有彩色的,黑白的。老師就告訴我,「這是一個好的工具,如果拿來宣揚倫理道德,天下太平;如果裡面播放的內容是暴力色情、殺盜淫妄,那這個社會混亂,它不堪設想。」老師這些話我們是記在心裡,這個要緣分。我一生沒有化過緣,沒有問人要過錢,為什麼?也就是有個小地方能夠避避風雨,三餐飯不缺,我就夠了。我不蓋廟,為什麼?蓋廟太辛苦,要費很多精神去照顧,就分心,我還是要把心力集中在經教上。
所以一生過著流浪的生活也很好,沒有家的觀念,哪個地方邀請我就到哪裡去,早年都是這樣的,全世界到處跑。現在邀請我的得有條件,什麼條件?要有錄相的設備,至少要有網路設備,我們每一場講演全世界都可以收聽,有這個條件請我我一定會到。所以無論在什麼地方講,在全世界每個地區都能夠收看得到,這是個好事情。現在我們所最擔憂的,要後繼有人,就是要幫助下一代。可是想學的人很多,條件不具足,什麼條件?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放不下,這十六個字要是放不下,諸佛菩薩來教你都沒用,你學的是皮毛,你不能契入境界。所以要真正找到這十六個字能做到的同參道友就太少了。我們也不敢希望有多,能有十個人就不得了。所以一定要真幹,永遠要記住,世尊滅度之前講的兩句話,「以戒為師,以苦為師」。你不能持戒,你不能吃苦,聖賢之道就有障礙;能持戒不怕苦,障礙就突破了,你會成就。名聞利養決定要捨,沾都不能沾!
下面兩句話說『何有飾真之行,不從真起』,「飾」是裝飾,就是今天講的莊嚴。莊嚴是什麼?從自身來講,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真正的裝飾。裝飾不是金銀珠寶,那是假的,這裝飾是什麼?是你有德行。在佛法裡面講你有威儀,你有德行,你真正把佛菩薩的教誨都能做到。我們起心動念與經教相應,我們言語造作與戒律相應,這叫「飾真之行」。用經論來裝飾我們的思想、見解,用戒律裝飾我們的行住坐臥四威儀,所以都是「從真起」。皈依三寶,三寶是真的,皈是回頭,依是依靠,我們迷失自性時間太久了。自性是什麼?佛法裡面講得也很簡單扼要,叫覺正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是自性,這是真的。覺就是佛寶;正是正知正見,正行,那是法寶;淨是身心清淨,不受染污,那叫僧寶,這是自性的三寶。我們回頭,我們要依靠這三寶,從哪裡回頭?從迷邪染。從迷回過頭來依自性覺,覺而不迷,這叫皈依佛;從邪知、邪見、邪行回過頭來,依正知、正見、正行,這叫皈依法;從一切染污回過頭來依自性清淨,淨而不染,這叫皈依僧。所以佛法僧是自性三寶,這是真的,不是形式,形式是唱戲、是表演給大眾看的,啟發大眾的自性三寶這個念頭,表演給他看,讓他覺悟過來,發心皈依、發心學習,是這麼個意思;如果只有形式沒有實質,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用覺正淨、用持戒、用苦行來莊嚴這個形象,這就對了。我們再看下面這段話:
【此則真該妄末。行無不修。妄徹真源。相無不寂。】
如果我們對於事實真相認識不清楚,這個事情難,太難了。你看要讓現在一個人,特別是個年輕人,能夠放下生活上的享受,讓他回歸性德,他能做得到嗎?他能甘心情願過簡單辛苦的生活嗎?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我跟他十年,我看到他老人家的生活,他自己料理,沒有人照顧。我聽說他到九十五歲才接受兩個同學發心照顧他;換句話說,九十五歲不需要人照顧,自己燒飯,自己洗衣服。他居住的房子很小,只有十五坪,整理得乾乾淨淨,自己打掃,說明什麼?說明他身體健康不需要人照顧。他日中一食,那一餐飯很簡單,他是山東人喜歡麵食,特別他喜歡吃麵線,台灣人叫麵線,我們家鄉叫掛麵,雲南人叫米線,他喜歡吃這個。當然與他的身體也有關係,這個東西容易消化,而且煮的時候很容易,只要十五分鐘。我從他那裡學來的,碗跟鍋就是一個,有個帶把子的小鍋,碗也是它,他沒有碗。在那個時候燒什麼?燒煤油爐子。我們台灣同修應該記得,在那個時代最初是燒煤球,以後是燒煤油就方便多了,我跟他那個時代煤油爐很盛行。十五分鐘水燒開,水燒開之後,他把青菜豆腐放一點放下去,煮個五分鐘然後把麵放下去,火熄掉,鍋蓋蓋上去,再過個五分鐘就熟了,好簡單!這個麵裡面油鹽都沒有,吃的時候再把油鹽調進去,所以那個鍋很乾淨、很好洗,不黏鍋。你看每一餐吃飯,就是從點火開始,到整整搞乾淨,飯吃完了,大概二十分鐘,不浪費時間,一生就過這樣的生活。我在台中看到這樣,我跟他學會了,我吃了五年日中一食,也是吃這些小麵條。我是吃到第八個月才告訴他,他問我體力、精神有沒有影響?我說沒有影響,很正常。他桌子一拍,好,永遠這樣下去,一生不求人。生活簡單不求人,人到無求品自高!所以我們想想,世尊當年在世一生托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他做這些榜樣都是教我們。你看他是王子出身,他不需要別人護法,他家裡護法就夠了,家裡能不能給他蓋個廟?他不要,他要樹下一宿。我在年輕的時候,也想學釋迦牟尼佛,但是沒有這個緣分,佛陀樹下一宿我們有困難,但是童子軍露營的帳篷可以用。所以應當要學佛,向釋迦牟尼佛學習就對了,我們所有一切,對於物質上的享受欲望就可以能真的放下。所以明白了,完全遵從佛陀的教誨,佛做了個很好的榜樣給我們看,這慈悲到極處,不但他有言教,他有身教。
從他的言行上我們真正能體會到,『真該妄末,行無不修』,性德,這個「真」是真性、性德,「妄」是什麼?妄就是我們現實的社會,性德跟現實的社會融成一片。真是能現能變,妄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所現、是所變,能所是一不是二。然後你才真正能體會到「行無不修」,點點滴滴都是在修行,我們起心動念是在修行,言語造作也是在修行。修是什麼意思?把所有與真不相應的全部把它修正過來,統統能相應。用我們中國老祖宗的話來說,什麼東西是真的?五倫是真的,是性德,五常是真的。五倫是父子、夫婦、君臣、兄弟、朋友,這是真的,這講關係,五倫是一體。五常是怎樣處理這個關係,要與性德相應,這是德,五倫是道,五常是德,仁義禮智信。「仁」是愛人,仁者愛人。「義」者循理,義是什麼?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合情、合理、合法這叫義。禮非常重要,不要以為這個沒有關係,關係社會的治亂安危,所以禮太重要,每個朝代制禮作樂,這是教化。「禮」是要有禮節。傳統文化如果沒有禮,傳統文化就沒有了;佛法裡要是沒有戒,佛法就沒有了,它是行門。你怎麼落實到生活?佛法大經大論落實在生活裡面就是十善五戒,這普遍的;出家專修的,再沙彌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它落實,你真做到,做不到不行,那是假的,做到是真的。「智」就是現在講理智,處事待人接物不能用感情,要用理智,感情就會出問題,感情可以兼顧,不能感情做主,那就錯了,所以要合情、合理、合法,最重要是理。「信」是信用。這是基本的德行,叫五常,常是永恆不能夠喪失,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能夠守住仁義禮智信。五常展開來就是八德,八德在中國有兩個說法,古人說法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後代又有人說八個字「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都好。這兩種說法,我們把它合起來除掉重複的,十二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能夠與這十二個德目相應,就是「真該妄末,行無不修」。無論大事小事,無論與什麼樣的人往來,決定不離開這十二個德目,這是中國古聖先王的後裔,大聖大賢的學生。在佛法裡面我們起心動念遵守佛家的戒律威儀,至少我們要把沙彌十戒、二十四門威儀,要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用這個來修行。點點滴滴就是細行,菩薩的細行八萬四千,小乘聲聞的修行叫三千威儀,統統都是十善業道展開的。在我們中國這十二個德目展開,就是八萬細行,一個道理。
最後提升到究竟圓滿,就是契入境界,也就是我們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那是什麼境界?『妄徹真源,相無不寂』,真妄不二,性相一如。我們看這個相是動的,為什麼?因為你的心動,動的心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不動。惠能大師講得很好,「何期自性,本無動搖」,第四句所講的。真心從來沒有動過,就是沒有動過念頭,念頭尚且沒有,哪有分別執著!所以真心是永遠不動的,動的是妄心。到這個時候,你見到真心才曉得妄是假的,妄不是真的,所有一切虛妄相,性是真的,相是虛妄的,妄不礙真,真也不礙妄。所以你看到相的寂滅相,相是清淨寂滅的,他看到什麼?他看到真相。真相就是彌勒菩薩所講的,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的生滅相,他看到這個真相,這在佛法講八地菩薩見到了。所以「法界圓明自在用」,這是講我們自己,我們自己得大自在,這就成佛了。下面是大師引經來作證。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