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大誓願第六 (第二十五集) 2010/12/1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淨土大經解演義02-039-0217集) 檔名:29-204-002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二百六十八面第八行,新羅元曉法師,從這裡念起。
「新羅元曉師於《宗要》論無上菩提之心曰:一者隨事發心,二者順理發心。言隨事者:煩惱無數,願悉斷之;善法無量,願悉修之;眾生無邊,願悉度之。於此三事,決定期願。」我們先看這一段,這是唐朝時候,現在的韓國,元曉師他在中國留學,是個很出色的留學生,回到韓國之後,成為一代的祖師。《宗要》是他寫《無量壽經》的註解,稱為《宗要》,他在這上面給無上菩提心做了一個解釋。他也講隨事發心,順理發心,跟前面我們所讀的《往生要集》裡面所說的「緣事菩提心、緣理菩提心」很接近,意思都差不多。言隨事,前面講的是四弘誓願,這個地方他只講三個,只講三句,意思跟四弘誓願也很接近,你看第一個,四弘誓願說「煩惱無盡誓願斷」,他此地說的,煩惱無數,願悉斷之。由此可知,發菩提心不能不斷煩惱,為什麼?菩提心是覺心,煩惱是迷,因為有煩惱,覺心就顯不出來。
我們知道,覺心是自己的真心,是我們自己的本性,中國古聖先賢告訴我們「人性本善」,《三字經》裡的頭一句「人之初,性本善」,迷就不善,覺就善了。所以本善在大乘法裡面稱為本覺,中國古大德講本善,本善跟本覺實際上是同樣的境界,是一樁事情。現在我們不善,不善是習性,因此教學就非常重要。教學最重要的,也就是第一個教學的目標,古人講宗旨,主要的,就是如何能夠保持本善而不迷惑;其次,已經迷失了本性,如何幫助他恢復本善,這才是教育真正的目標。所以中國古時候教學,學生讀書志在聖賢,聖人那就是保住本善而不會變質,賢人一定是從不善回歸到本善,這是賢人、君子。古時候教學,你看看,以這個為目標,跟大乘教裡面,煩惱無盡誓願斷。
第二,善法無量,願悉修之。什麼是善法?利益眾生的都是善法。反過來,利益自己的都不是善法,這一點大乘教裡頭講得清楚。你要問為什麼,為什麼我利益自己不是善法?我們想想,大乘佛法學的是什麼,終極的目標是什麼?是要成佛。大乘經佛常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現在不是佛了,為什麼不是佛?現在你為自己,你就是六道凡夫,錯了。為什麼說為自己就錯了?《金剛經》是中國人必讀的,不學佛的人也喜歡讀,你看《金剛經》上半部講的破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四相具足是六道凡夫,不再分別執著這個四相,你就入佛門了。你要再問為什麼?四相是假的,不是真的,執著假的不肯放下,這叫迷,迷什麼?就迷這個,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斷煩惱,頭一關就是放下身見,就是破四相,什麼人破了?《金剛經》說得很清楚,須陀洹就破了,小乘初果;大乘,像《華嚴經》上所說的,十信菩薩初信位,初信位就是剛剛入門,好像小學,大乘裡佛教的小學一年級,就破了。這一關不能破,你沒入一年級,你還在幼兒園,不是佛的正式弟子,這個一定要知道。煩惱不破,善法就不能建立,煩惱障礙了善法、破壞了善法,道理在此地。
我初學佛的時候,我向老師請教,佛法殊勝,令人仰慕,有沒有方法讓我很快能夠契入?老師告訴我兩句話,「看得破,放得下」,你就入門。看得破是明暸事實真相,放得下就是放下煩惱。煩惱裡頭,頭一個是放下身見,無我,確實沒有我,六道十法界,執著這個我是假的,特別是六道,執著這個假我,永遠出不了六道輪迴。所以諸位一定要知道,什麼是正法?特別是大乘裡面,純正純圓,那是什麼?純淨純圓,《華嚴》、《法華》這是標準,我執沒有破,你就入不了門,這叫正法。經論裡面,佛講得很多,須陀洹斷煩惱,斷哪些煩惱?三界九地八十八品見惑,這個統統斷掉才能證須陀洹果,也就是十信菩薩的初信位。
佛在教學,把這些東西歸納,歸納為五大類,這容易教,也容易學。八十八品見惑,分為五大類,第一個是身見,第二個是邊見。身見就是執著身是我,這個錯了,身不是我。邊見就是現在所講的對立,我跟人對立,跟事對立,跟一切法對立,我們今天講相對的。這是什麼?這是所有煩惱的根源,從對立才起矛盾,從矛盾才產生衝突,衝突再提升就是鬥爭,所以今天的社會都講究競爭,這是搞六道輪迴,這決定不是佛法,佛法裡頭沒有競爭,佛法講六和,哪來的爭?有爭的念頭、有爭的行為,那永遠搞六道輪迴,而且六道輪迴應該多分是三惡道。你看人天,聖人君子他不爭,他講究讓,古時候我們中國人教學,教小孩,從小就教他讓,先是忍讓,慢慢學會了謙讓,提升了,謙讓,到高境界的時候,禮讓,讓到底!哪有爭的這個念頭?爭的這種念頭、這種行為,君子之所不齒,沒這種道理。真正能夠放下邊見,放下對立,社會就和諧,衝突就化解了。
第三種叫見取見,第四種叫戒取見,這兩種我們可以把它合起來,中國人所講的成見,某人成見很深。成見有兩類,屬於因上的成見叫戒取見,屬於果上的成見叫見取見,就是這兩個我們中國人合起來叫成見。沒有成見的人,心地清淨,在這個世間一切可以就像普賢菩薩一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他什麼都好,沒有一樣不好。為什麼?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最後一種叫邪見,就是除上面這四大類,不屬於這四大類,所有一切錯誤的看法就歸到這一類,叫邪見。這個東西沒有了,才入佛門。所以佛門不是說你研究多少部經,你持戒、行善、念佛,不是這個,與這個不相干,關鍵是你煩惱還有沒有?它障礙自性。諸位要知道,學佛終極的目的是明心見性,不僅僅是禪宗講,八萬四千法門,門門最後都是明心見性。所以《般若經》上佛說得好,「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為什麼?到最後都見性,沒有兩樣。只是修學的方法不一樣,門道不相同,方向是一致的,目標是一個,這就是所說的佛佛道同,法門平等就這個意思。
佛為什麼說這麼多法門?因為煩惱太多,個人根性不一樣,法門多了,便利於大家學習。你覺得哪個法門適合你,你就用這個法門。但是一定是煩惱輕、智慧長,那你就修對了。如果你修學這個法門,煩惱斷不掉,甚至於煩惱更多,那你就全錯了。功夫得力不得力是清淨心有沒有現前,我們這個經的經題上,這個標準是清淨平等覺悟;阿羅漢證得清淨心,菩薩得平等心,佛是大徹大悟,覺字,覺是佛。這很管用!煩惱斷了之後,才能修善法,你才知道什麼叫做善,這個善的定義你搞清楚了。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善惡的善是相對的、是對立的,那就不善。六道裡面講善惡,修善生三善道,造惡呢?那你就會生三惡道,出不了六道輪迴。所以它不是佛所說的善,佛所說的善超越六道輪迴。
五種見惑斷了,還有思惑,思惑是思想上的錯誤,三界九地一共八十一品,佛也把它歸納為五大類,貪瞋痴慢疑,這五大類,這個東西也要斷。不但沒有這些行為,念頭都沒有,貪瞋痴慢疑的念頭都沒有了。這個疑特別是對於聖教,對於古聖先賢的教誨你要有懷疑,這說明什麼?說明你出不了六道輪迴,你要想出離六道輪迴,你要相信聖賢教誨,中國古人所謂「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為什麼不能懷疑?聖賢人是開悟的、明心見性的,我們是在迷惑,六道裡頭迷得深,四聖法界迷得淺,也沒開悟。四聖法界裡,有聲聞(就是阿羅漢)、有辟支佛、有菩薩,最高的有佛,那個佛也沒有大徹大悟,十法界的佛。所以十法界,我們今天講六道是凡夫,佛在經教裡面把凡夫分為兩種,六道裡頭叫內凡,六道之內的;聲聞、緣覺、菩薩、佛叫外凡,六道之外的,他還是凡夫。為什麼說他是凡夫?他用的是妄心,不是真心。但是他們的妄心用得正,正在哪裡?因為他對於佛菩薩教誨不懷疑,他完全接受,依教奉行,所以他行得正。十法界裡面的佛雖然不是真佛,很像真佛,他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很像真佛,就是三藏經典裡面的教誨他做到了、他落實了。如果他能夠轉八識成四智,那他就是真佛,就不是假佛,他就不住在十法界。告訴你,十法界也是假的,不是真的,他用真心,不是用妄心。
由此可知,十法界裡面全是用的八識五十一心所,用的是這個。四聖法界覺,用妄心,他覺,他依佛,叫皈依佛,真正皈依佛;我們六道是假的,不是真皈依。皈是回頭,依是依靠,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依靠經典上給我們講的覺,這叫皈依佛。所以皈依的意思要懂。哪些是真皈依的?四聖法界是真皈依,皈依法,正而不邪;皈依僧,淨而不染。你看我們六道裡受了三皈依,還是迷而不覺、邪而不正、染而不淨,這就是假的,有名無實。四聖法界那是名實相符。轉八識成四智是真心了,轉第六意識,就不用第六意識了,那是什麼?妙觀察智現前,自性的智慧,妙觀察智。轉第七末那識為平等性智,這是自性裡的德,德行;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自性本具的般若完全現前;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得大自在,這用真心。用真心那是真佛,用妄心不是真佛,所以天台家講十法界裡面的佛叫「相似即佛」,不是真的,相似,很像,這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大乘經裡面講的善,通常看成善惡的善,錯了,善惡的善在煩惱裡頭。這個地方的善,至少我們要用賢首國師《還源觀》上講的四淨德,這是善,「隨緣妙用,威儀有則,柔和質直,代眾生苦」,這是善,法身菩薩,這是善。願悉修之,我們發願要像地上菩薩一樣,真修。
第三,眾生無邊,願悉度之。這跟四弘誓願第一願一樣,眾生無邊誓願度,要幫助這些苦難眾生。怎麼度他?教他。眾生覺悟、回頭了,這叫得度。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一生教學,這諸位要知道,三十歲開悟,開悟之後就教學,教一輩子,七十九歲圓寂的,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眾生苦,苦從哪裡來的?迷失自性就苦了,他有煩惱,他有習氣,他造惡業要受苦報。佛菩薩憐憫大家,幫助大家離苦得樂,你覺悟了你就離苦,你明白了你就得樂。所以大乘經教裡面,諸佛如來那真正是在度眾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他的方法就是教學,不但言教,最重要的是身教,他做給我們看。於此三事,決定期願,就是上面說的這三樁事情,決定,期是期望、期待,這個願要圓滿。
下面解釋,解釋得好,「初」,斷煩惱,斷煩惱「是如來斷德正因」,這講三德,斷德、智德、恩德。佛殿,我們看到供佛的大殿,匾額上寫的「大雄寶殿」,這什麼意思?佛是大英雄。英雄是什麼意思?別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這叫英雄。六道眾生做不到的,就是煩惱斷不掉,佛有辦法,他能把煩惱斷掉,這稱之為大英雄。我們學佛,頭一個要學佛的斷德,這個斷就是放下,所以這是如來斷德的正因,不斷煩惱怎麼行。煩惱怎麼斷法?如果不能深入經藏,你就沒有辦法。所以老師教我,看破在前,放下在後,為什麼放不下?沒看破,所以你放不下。看破了自然就放下,看破幫助放下。那放下呢?放下又幫助看破,這境界提升了。大乘法裡,從十信位的初信一直到等覺,《華嚴經》裡排列的五十一個階級,就好像五十一層大樓,我放下第一層,我到第二層;我放下第二層,我又到第三層;放下第三層,我到第四層。所以看破、放下這兩個方法相輔相成,放下是煩惱無盡誓願斷,看破是法門無量誓願學。不學不行,不學到一個階層之後就再不能提升,再上不去了,什麼原因?他不肯學。學無止境,中國古人所說的,活到老學到老,還學不了,得勇猛精進,才能學到佛的那個階層。
「次」,善法無量,願悉修之,「是如來智德真因」。所以智慧在哪裡?智慧從行善。今天中午,深圳有個同修來看我,前一次來看我的時候,他是個商人,是個企業家,我告訴他,如來所說的生財有大道,我說你要不要聽?當然歡喜,發財!搞企業就是要發財。佛告訴我們,財從哪裡來的?財從布施來的,你能夠修財布施,你就得財富;你能夠修法布施,你就得聰明智慧;你能夠修無畏布施,你就得健康長壽。真的,一點不假,我是在六十年前章嘉大師教我的,我學了六十年,證明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他聽了很高興,他真幹了。他做超級市場,國內連鎖店有一百零五家,賣日用品,生活必需品,像柴米油鹽這些東西,蔬菜這些東西。他真的幹了,推出,他這一百多家店採取什麼個方法?他叫是「零利潤供給」,就是說他買來多少錢,他還是這個價錢賣出去,所以他東西便宜,比哪一家都便宜,東西又好又便宜,所以生意好得不得了。他來告訴我,他說沒錯,而且這個生意做起來從前很操心,現在不操心了,以前很攀緣,現在不攀緣了,生意是愈做愈好,人家都到他家來買東西。蔬菜、水果是沒有利潤,完全就是成本賣出,好!我再告訴他,修法布施長聰明智慧,修無畏布施健康長壽,他的招牌叫「新一佳」,在中國很多人知道。所以佛給我們講的話,真話,不是假話。不肯布施,你也發了財,那個財是你命中有的,命中沒有,財從哪裡來?讀《了凡四訓》就明白了。古人說的話沒錯,「一生皆是命,半點不由人」,無論用什麼方法手段得來的財富,都是你命裡有的,你命裡沒有,得不到,命裡沒有的怎樣得到?布施得到,你真肯修財布施,你就會得財富。這都是真的,我們學了六十年,一點都不假,所以對老師感恩,對佛菩薩感恩,經典上這樣教導我們的。
「第三心者」,第三就是眾生無邊悉願度之,這是「恩德正因」。這是什麼?無畏布施。所以這三句你要是學會了,你得財富,你看第一,你斷煩惱的時候,你會得財富;你修善法的時候,你會開智慧;你念念都為了苦難眾生,這是無畏,你得健康長壽,恩德。不要為自己,為眾生。為自己呢?這就說出來了,為自己,增長自私自利,這就錯了。所以佛法是先把自私自利給斷掉,講無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就超越六道輪迴,提升到四聖法界。《金剛經》還有後半部,後半部就更上一層樓,不是講無我相,他講無我見,見是什麼?念頭,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念頭都沒有了,那你就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到哪裡去?往生到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這是真的,真理,真的事實。
下面這一句總結,「三德合為無上菩提之果」,四弘誓願最後一條,佛道無上誓願成,前面三條做到了,後頭這一條自然就成就。「即是三心,總為無上菩提之因。因果雖異,廣長量齊,等無所遺,無不苞故。」這是學佛初入門的時候,諸佛如來給我們開示的總綱領、總目標、總方向。用什麼方法達到這個目標?那就是八萬四千法門,個人可以不相同,但是你要曉得八萬四千法門,方向是一致的,目標是一個。所以我們選擇一個法門,我們今天所選擇的持名念佛,我選擇這個法門,對於其他的法門尊重頂戴,不能輕慢,輕慢有罪過。有很多人認為我這個法門高,比你高,你不如我,這個話不可以說,只能說這個法門適合我修,我修這個法門比較容易。對不同的法門要尊重,你要是毀謗,那你就謗佛、謗法、謗僧,毀謗三寶是阿鼻地獄的罪過,這不能不知道。毀謗別人就是貢高我慢,我慢心是生煩惱,不是生智慧。所以學佛一定學謙虛,菩薩六波羅蜜裡面教給我們持戒、忍辱,菩薩戒裡面,自讚毀他在《瑜伽戒本》裡面是重罪,自己讚歎自己,毀謗別人,重罪。所以我們看《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財童子是修念佛法門,對於五十三位善知識所修學的不是淨宗法門,你看他多恭敬、多麼感恩,這是正確的,這是教給我們的,都是佛說的,佛說這麼多方法度不同根性的眾生,哪裡會有錯。善財是一個行菩薩道修行人的好榜樣,我們應當向他學習,自己謙虛,禮敬別人,讚歎別人,這就對了。古德也常說,「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佛門四眾弟子都能互相讚歎,佛法就興旺起來,和諧了,家和萬事興。你自己家裡不和,肯定衰敗,外面也沒人瞧得起你。所以「誠敬謙和」這四個字非常重要。
下面說,「如經言:發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先心難。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禮初發心」。此地的發心是發菩提心,就事上來說,四弘誓願不分宗派、不分法門,普遍都發這個心。那是不是真發了?那另當別論,佛菩薩對初學的人的要求是要真發,這個心就是立定了方向、立定了目標,前面三個是方向,最後一個佛道誓願成那是目標。斷煩惱是斷德,學法門是智德,度眾生是恩德,這三德成就了最後目標,佛道無上誓願成。確實有慈悲心懇切的人,自己沒度,先度別人,菩薩裡頭有個代表,地藏菩薩就是這種例子,真的捨己為人,這非常非常難得,《華嚴經》講法身菩薩四淨德,最後一條代眾生苦。這裡面最重要的,就是斷德跟智德,斷德是德行,智德是智慧,沒有德能、沒有智慧,怎麼度眾生?有智慧沒有德能,不行;有德能沒有智慧,也不行。
「此心果報雖是菩提」,菩提就是成佛,「而其華報在於淨土」,這是往生。這是對我們中下根性人說的,我們知道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只有上上根人才有分,通常講上中下三根都做不到。由此可知,煩惱難斷,非常的困難,什麼原因?我們在六道時間太久了,這些煩惱習氣都是在六道裡頭養成的,中國古人所謂「近朱則赤,近墨則黑」。六道裡頭的人,迷的人多,覺的人少,縱然是覺,覺得不夠徹底,頂多是修善積德。修善積德的目的何在?希望自己來生得更好的果報,所以他出不了六道輪迴。在這種狀況之下,佛菩薩可以說是特別慈悲,我們要感激阿彌陀佛為我們建立極樂世界,幫助我們煩惱習氣很重的人也能夠在一生成就。就像前面所講的,我們如果把目標定在極樂世界,我們的方向是西方,目標是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我在這裡斷惡修善,我不要六道裡面的果報,我就一心一意想到極樂世界,行不行?行,這一部《無量壽經》四十八願裡面講得很清楚、很明白,真能去得了,所以說花報在淨土。
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之後,那個殊勝的受用遠遠超過我們想像之外,像這一願裡所說的「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還得了!阿惟越致菩薩就超越十法界,我們這一往生自自然然就超越十法界,這個法門無比殊勝,稀有難逢,這一生遇到了。諸位記住一個總的原則,有我就出不了六道輪迴,無我才能出六道輪迴。那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有我,方便有餘土也有我,那個世界裡頭沒有三惡道,那個世界裡永遠不退轉,生到那個地方就得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加持。也就是說,四十八願所說的,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全都具足了,你一樣都不缺。那你就細心去想想,你的智慧、神通、道力好像跟阿彌陀佛沒什麼兩樣,真的,這從哪裡來的?是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本願威神加持你的,不是你自己修來的。那在極樂世界要不要修?要修,你不能永遠靠阿彌陀佛,你要在那個地方好好自立,好好的去真的斷煩惱,真斷掉之後,那是你自己修得的。沒有修得之前要靠阿彌陀佛,修得之後就不需要靠阿彌陀佛,像兒女一樣,沒有長大成人要靠父母,長大成人之後要獨立,阿彌陀佛就像父母一樣,細心照顧我們,個個成就。
下面說,「所以然者,菩提心量,廣大無邊,長遠無限,故能感得廣大無際依報淨土、長遠無量正報壽命」。這一句重要,太重要了!前面這三句話,「菩提心量,廣大無邊,長遠無限」,這十二個字要緊,我們中國老祖宗有一句話說得好,量大福大,你那個心量不大,那是你往生的障礙。所以真正念佛的人要把心量拓開,大乘經裡面常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是菩提心,給諸位說,那是我們自己的真心,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為什麼變成現在這麼小心量?兩個人住在一起都不能相容,都還天天吵架?這是煩惱習氣,這不是本善,這是習性,不是本性。從這些地方,本性跟習性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本性是真的,永恆不變,習性是假的。假的當然可以斷掉,真的自然就現前。所以阿彌陀佛是真心感得的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我們也用真心,無量無邊的心量,修四弘誓願,所以你必定感得彌陀淨土。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第一個,你所得到的,長遠無量正報壽命,無量壽。剛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無量壽古人也有講的是有量的無量,不是真的無量,是有量的無量,講得通。為什麼?《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說得很清楚,如果我們往生是生在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就是下品下生,在西方極樂世界什麼時候你才能「花開見佛悟無生」?花開見佛悟無生就是圓教初住菩薩,沒有到這個境界,在西方極樂世界享受的阿惟越致菩薩的待遇,我們知道是彌陀本願加持你,到花開見佛悟無生是你自己親證的,時間也不長,十二劫。我們看是十二劫好長,可是在諸佛剎土裡面修行,一般講修無量劫,西方極樂世界十二劫就成功了,這是有量的無量。花開見佛悟無生之後呢?那就是變成真正的無量,那是無量的無量,真的無量壽。這個道理要懂,事實真相要搞清楚,我們就決定不懷疑。古大德有不同的說法我們都知道,不同說法不同在哪裡,清清楚楚,沒有疑惑。
「除菩提心無能當彼,故說此心為彼正因,是明隨事發心相也」。這一段講的是隨事發心,就是四弘誓願。我們一般人確實是可以學習得到的,如果理要是更透徹,那你就太容易了。理搞不清楚,放下很難;理明白了,放下很容易。下面說,「所言順理而發心者」,這給我們講順理,理是什麼?理是自性,真如本性,也就是《三字經》上講的「人之初,性本善」。我們要是隨順性本善而發心就容易了,隨事還是隨習性,隨習性,順理是隨本性,不一樣。你看順理而發心者,「信解諸法皆如幻夢,非有非無,離言絕慮」,第一個你相信,第二個你真正了解,信什麼?了解什麼?諸法皆如幻夢。宇宙之間一切法,這一切法我們現在用三種現象就把它包括了,第一個物質現象,第二個精神現象,第三個自然現象,就全包括了。這三種現象都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所以《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我們能信嗎?很難相信。為什麼?不理解。開經偈上說「願解如來真實義」,主要的就是解這句話的真實義。非有非無,你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無。就好像我們現在看到這個電視屏幕一樣,電視上屏幕現的這個相,你說它是有,還是說它是無?你說它是有,它確實不存在;你說它是無,明明在眼前。你怎樣在無中看到有,在有中看到無,那你就相信了。有是什麼?有是幻有,相有性無,事有理無,這是事實真相。今天量子科學家告訴我們,他們知道這個世界確確實實沒有物質這個東西,那我們都看到物質,他說沒有物質,這根據什麼說的?根據他研究發現的,他說物質的本質是念頭。物質怎麼來的?是念頭累積連續產生的幻相,這就是說明念頭,物質現象是從精神現象來的。那精神現象從哪裡來的?他現在告訴我們,他說無中生有,這些說法跟大乘經上講的非常非常接近!
在《菩薩處胎經》裡面,釋迦牟尼佛提出一個問題問彌勒菩薩,佛說「心有所念」,這是講一般人,一般人心裡起個念頭,佛就問他,這一個念頭裡有幾念、有幾相、有幾識?佛這個問得好,這一個念頭裡,有多少個細念?有多少相(相就是物質現象)?有多少識(識是精神現象)?彌勒菩薩回答說,「一彈指」,這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三十二億百千念,單位是百千,百千是十萬,三十二億乘十萬,三百二十兆,這一彈指三百二十兆個念頭。累積連續它產生現象,彌勒菩薩講,「念念成形」,形就是相;「形皆有識」,識就是受想行識,每一個念裡頭都有色受想行識。那個相就是色,大乘教常講五蘊,每一個念頭都是五蘊具足。從哪裡來的?從念頭起來的。念頭有沒有?念頭也不能說有,也不能說無,你說它有,已經不見了,它存在的時間只有一彈指的,一彈指時間很短,一彈指的三百二十兆分之一。一彈指,如果我們彈指,我相信年輕人身體好的彈得很快,如果一秒鐘彈五次,現在用秒作單位,那一秒有多少?一千六百兆,就是一秒鐘的一千六百兆分之一,你說它是有還是無?我們看到的現象是連續,科學家講是意念累積連續的現象,就像我們看電影一樣,現在看電視速度更快,從前電影用膠捲,幻燈片膠捲,一秒鐘二十四張,我們看到電影上好像是真的,看不出是假的,張張不一樣,每個念頭不相同!《還源觀》上講得好,念頭才起,周遍法界、出生無盡,所以佛經比科學家講得更清楚,不是無中生有,是自性遇到緣,這個緣就是動。
所以現在科學家講弦定律,跟佛法講的也很貼近,佛法講「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一念不覺就是動,非常微細的振動。這個振動我們不能發覺,我們是心太粗了,心浮氣躁,對於微細的這些念頭自己不能覺知。彌勒菩薩很厲害,你看這樣微細的念頭,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他能看得這麼清楚,這用什麼東西看的?清淨心看的,我們一般講定功,到極深度的定功你才能看見。大乘經裡面有說,八地菩薩,八地叫不動地,八地菩薩以上看到了,看到這個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它究竟是怎麼回事情,就看清楚了。佛法是用禪定看到的,不是用儀器,比儀器還厲害,比儀器看得還清楚。所以說明物質不是真的,精神也不是真的,那個一念不覺也不是真的。所以你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無,你要說它有,你著相了,你說它無,也著相了,愈迷愈深。所以佛只好說不可說不可說。這不是不能說,因為你一說的時候,你已經起心動念,你已經有分別執著。這個東西一定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就證得了。所以佛經上有一句話說,唯悟方知,你要不開悟你不知道,這個悟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到真性的體相作用,你真見到,真性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任何一法都是依它為體,沒有它,一切現象都不會發生。所以它是一切萬法的本體,哲學裡面所說的本體。
離言絕慮,這句話告訴我們,離言絕慮你就證得,你用言說說不出來,慮是思考,你想想不出來。為什麼?言語是屬於前五識,眼耳鼻舌身,這是物質現象,色聲香味觸這都是物質現象。自性它不是物質,所以六根六塵對它起不了作用,它不是物質,它也不是精神,但是它有精神的元素,那就是自性裡頭有見聞覺知,這是他自己本來有的,不生不滅,有見聞覺知,迷了之後,在阿賴耶裡頭變成受想行識,所以五蘊是假的,不是真的。《心經》上講,「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五蘊皆空就說明這三種現象不存在,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都不存在。見性了,見到這個東西不存在就見性了,因為它不是精神現象,所以第六意識緣不到,就是受想行識緣不到,六識緣不到。你看六根六塵六識緣不到自性,跟自性不相干,於是自性真的離言絕慮,沒法子說,也不能想。
「依此信解,發廣大心」,真正懂得這個道理,你心清淨了,你心是永遠在定中,為什麼?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了解根塵識都是幻有,都不是真的,徹底放下了。發廣大心,這廣大心怎麼發法?如果真的有個發,你裡面這四種煩惱全具足了,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只要有個發字,全具足了,你又變成凡夫,你又回到六道輪迴來了。此地這個發,不是我們想像當中的發,這個發是個形容詞,廣大的心性自然就顯出來,只要你真正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自性全體自然就現,這叫發廣大心。
「雖不見有煩惱善法」,真的,他了解事實真相,「而不撥無」,他也不排除六道十法界這一些幻相,他很清楚,他知道這是假的,假的不礙事。就好像我們看電視一樣,你對於整個電視的構造完全了解,知道這些影像全是幻相,電視屏幕一塵不染,乾乾淨淨,需不需要把這些相把它去掉?不需要,相是假的,確實沒有染污到屏幕。見性之後,看整個十法界、看六道輪迴,就跟看電視屏幕情形完全相同,就是非空非有,非假非真,你的心就清淨了。而不撥無,「可斷可修」。他不排除斷煩惱,也不排除修法門,為什麼?因為不了解真相的人很多,你跟他講事實真相講不清,這就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還源觀》上講的隨緣妙用,這就是隨緣妙用。只有真正明白的人才能做到,不是真正明白人,想學,學得不像,假的,不是真的。
「是故雖願悉斷悉修,而不違於無願三昧」,無願三昧是他的真心,這是什麼人?悟後的人,真正開悟明心見性之後,他在這個世間那就是《還源觀》上的四德顯露,那真正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真的是代眾生苦。早年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的實驗,做的樣子,歷代這些祖師大德,這其中不少的人也達到釋迦牟尼佛的境界,在中國,《五燈會元》裡面一千七百多個公案(例子),《傳燈錄》裡面所記載的,教下的大開圓解,淨宗的理一心不亂,有。我們把它綜合起來,佛教傳到中國二千年,契入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境界,至少在三千人以上,這個估計不過分,很保守的估計,三千人以上。他們為我們所示現的,跟釋迦牟尼佛在世沒有兩樣,這真叫無盡的慈悲。
「雖願皆度無量有情,而不存能度所度」,他教別人眾生無邊誓願度,他也認真在做,不著相,《金剛經》上講的四相放下了,四見也放下了,他的心真的是清淨。跟經題上講的「清淨平等覺」,所以非常認真精進在那個地方努力的幫助一切苦難眾生,沒有起心動念過。而不存能度所度,他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當然沒有分別執著。這個境界我們現在能夠體會到一些,若不是長時薰修,很難體會。「故能隨順於空無相」,前面講無願,大三空三昧,空無相無願,前面這一句講過無願。「如經言」,這是《金剛經》上說的話。「如是滅度無量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滅是滅煩惱,度是幫助他了生死出三界,證般涅槃,這都在這一個字裡頭包含著。做得不亦樂乎,心裡有沒有?心裡沒有。心裡如果真有度了眾生,做了好事,斷了煩惱,給諸位說,他沒有超過六道,他所修的是世間善法,出不了六道輪迴,他死了之後,他往生到天道。一定要心裡痕跡都沒有,連阿羅漢都不著相,他才能出六道輪迴,還出不了十法界,這是不能不知道的。
但是,只有一個例外,那就是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法門,世出世間法只有這一門,沒有第二個門,這是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這個法門,我們今天凡夫,有煩惱斷,真有煩惱,真有眾生我們在幫助他,我們都著了相,都有分別執著。照大乘經上,你是世間善法,你跟這個經義完全不相應,可是一心求生淨土的話,那行。我們這些人生到西方淨土生哪裡?生凡聖同居土,這一定要知道。四相破了,像《金剛經上》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四相破了,斷煩惱、度眾生、修善法,生方便有餘土,沒斷的生凡聖同居土。可是極樂世界很殊勝,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阿彌陀佛加持你,你也是阿惟越致菩薩,這不可思議。阿惟越致菩薩在《華嚴經》裡面,初住以上,也就是我們常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人。到極樂世界,彌陀本願加持,把你提升到這個境界,可是你還是凡聖同居土,你並沒有離開凡聖同居土。可是你的智慧、神通、道力跟明心見性的菩薩完全相等,這個相等是阿彌陀佛加持你,不是你自己證得的。自己證得的,我們前面說過了,在極樂世界修行,下下品往生自己證得成為阿惟越致菩薩,要十二劫之後,這十二劫當中這是佛加持你的,這是十方世界找不到的。大乘教裡面,八萬四千法門,沒有這個法門,所以這個法門叫「門餘大道」,特別法門,所以這部《無量壽經》在大乘法裡是第一經。《華嚴》、《法華》最後都是念佛歸淨土,文殊、普賢那是密教裡的金剛薩埵,最後表演給我們看的都是念佛求生淨土,這個示現還得了!說實在話,這也是黃念祖老居士當年在世的時候告訴我,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往後佛的法運還有九千年,只有淨土法門,只有這一門,一生成就,除這一門之外,一生不可能成就的。這個機會我們要把握住,不把握住那就太可惜了!我們再得人身,再遇到這個法門,那談何容易。
下面說,「乃至廣說故。如是發心,不可思議,是明順理發心相也」,理,我們在大乘經裡面雖然不是證悟,念多了、聽多了,慢慢理解了,叫解悟,解悟能幫助我們隨事發心,這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自己有把握。特別是現在災難現前,現在全世界都在談論「2012」的大災難,有很多同修來問我,我們學佛如何應對這樁事情。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老實念佛。要知道,前清乾隆時代灌頂法師告訴我們,世出世間遇到災難也好,困境也好,一切疑難雜症,大乘經教裡面所有的方法都不能解決,都解決不了,最後還有一個方法,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沒有不能解決的。這個開示裡頭最重要就是一心專念,為什麼有人念得很靈,有人念得不靈?就在這「一心專念」四個字上,有人念,念得很勤,他還有懷疑:真的嗎?還有夾雜,功夫不純,所以他沒有感應。功夫要真正純,感應就在現前。
這麼多年當中,我們同修當中看見過,感應真正純,他不要多長的時間,二、三年的時間他就有非常好的效果,他表演給我們看,他表演什麼?他往生,他預知時至,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走,佛來接引他,不生病,站著走的,坐著走的,表演給我們看,瑞相稀有。這能是假的嗎?這些人在我心目當中都不是普通人,佛菩薩再來,表演給我們看的,三轉法輪裡頭,這些人來作證轉,他來給我們做證明。我們從經典上明白這些道理,再看到這些修行人的榜樣,事相上我們看到證據,這還能不相信嗎?這還能有疑惑嗎?如果還有疑惑、還有夾雜,那就繼續趕快再用功。從哪裡用功?從經教上用功。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教學,那就沒有白教。你要不從經教上,你就是迷信!
我們讀了大乘經教,聽到今天科學家的報告,無論從宏觀宇宙到量子力學,跟佛經是愈來愈接近,這是好事情。所以我有理由相信,二十年、三十年之後,世界上宗教要想存在,很困難,非常不容易,佛教會永遠傳下去,它不是宗教了,它變成科學,在這個世界上它是高等科學。你看我們今天讀的這個,依照理發心,就是順理發心,信解諸法皆如幻夢,非有非無,離言絕慮。今天量子力學家證明了,沒有佛講的這麼清楚,他們要是發心來學佛,成就的速度比我們會快很多,他有基礎,佛經他一聽就懂。也像我們一樣,我們對佛經很熟,所以他的報告我們一聽也懂。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今天這些科學家所講的,是一樁事情,真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解決自己不生不滅、了生死出十法界,這是一點都不假。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