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十無礙  (第三集)  2008/12/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華嚴經12-17-2011集)  檔名:29-143-000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學習「佛十無礙」。

  第八段「依正無礙:依謂依報,即佛所依之國土;正謂正報,即佛能依之色身。依正相入,二皆無礙」。依正無礙,讓我們立刻就能想到,賢首大師在《妄盡還源觀》裡面告訴我們依正事實真相。本體確實只有一個,那就是自性清淨圓明體。世尊在經上常告訴我們,由於一念不覺,這一念不覺也稱之為無始無明,這樁事情世尊在楞嚴會上對富樓那尊者說得很清楚。像這些問題都是根本的問題,一直到現在,科學跟哲學都沒有法子解決。宇宙當然有本體,宇宙的本體是什麼?宇宙怎麼發生的?宇宙裡面就有依報跟正報,正報是生命,特別是自己,宇宙怎麼來的?我從哪裡來的?這是大問題。佛法對這個事情講得非常清楚,為什麼能說得這麼清楚?這是親證的境界。佛告訴我們,你想證實這個境界並不困難,只要把障礙除掉,境界自然就現前。障礙是什麼?是妄想、是分別、是執著。

  一念不覺是極其微細的波動現象,這種波動現象不但我們無法覺察,就是比我們境界更高的天道,佛說天有二十八層天,他們也不知道。二十八層天之外就不是六道的範圍,那是釋迦牟尼佛的淨土,淨宗常講的方便有餘土,裡面也有四層,有阿羅漢、有辟支佛、有菩薩、有佛,他們也不知道。確確實實來說,佛在大乘教裡面常跟我們說,什麼人才能夠覺察到這一念不覺,這叫無始無明,誰能知道?大乘教裡面佛說八地菩薩。我們有理由相信,初住以上起心動念沒有了,真的清淨了。清涼在《華嚴經疏》裡面告訴我們,起心動念沒有了,就回歸到自性、回歸到本覺,但是無始無明習氣沒斷。十住、十行、十迴向,這是三賢位,習氣很濃。對於微細的這一念,這個微細,佛經上有個名字叫生相無明。你想想看,生相是什麼意思?現相出現了,這個無明出現,心生相。可見得它很微細,就是說宇宙、生命從哪來的,生起這個現象。這個無明是八地菩薩才覺察到,三賢位不知道,從初地到八地八個位次,也就是初地到七地都還不知道,八地他感受到了,雖然感受到也沒法子斷它。八地、九地、十地,到十一地就是等覺才斷,等覺斷了這一品無明,就是佛家說的究竟圓滿的佛果,究竟圓滿了。通常我們講無上正等正覺,一般講可以包括到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裡面還有差別,就是無明習氣厚薄不一樣,有這個差別。

  發現這個事實真相,所以佛說的這個名詞好,這個極微細的這一動叫無始。無始的意思是沒有開始,這個不好懂,任何事情我們都有個源頭、都有個開始,哪有沒有開始的?佛告訴我們,真的沒有開始,什麼原因?沒有原因,迷了也沒有原因;幾時迷的?找不到時間,沒有時間,就在當下。這裡面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三際不可得,過去、現在、未來不可得。佛是常常在經教裡跟我們講,我們聽了之後含糊籠統,我們真聽懂了嗎?真聽明白了嗎?沒有。可是聽久了,聽久了也習慣、也有習氣了,為什麼?不反對了、也不敢問了。如果一問?一問就麻煩更大。為什麼?你從無始無明裡頭又生了分別、又生了執著,你就往下墜落。你一切都不管,聽到,懂也好不懂也好,你還停留在這個階段上;你一起心動念,馬上就落下來、就墜下來。所以真的沒有開始。

  我們學習經教,一直讀到彌勒菩薩跟世尊的對話才有那麼一點影像。世尊問得好,問到我們凡夫起念,這一念,這一念當中有多少細念(微細的念頭)?彌勒菩薩表面上是回答世尊,實際上世尊哪有不知道的?是讓世尊在旁邊作證他沒有說錯,對我們大眾講的、對法身大士講的,這個有道理。法身大士,你看看聽了之後他知道是有這麼回事情,自己還沒有感受到,八地才感受,等覺才能把它斷掉。這個過程當中叫無功用道,他怎麼斷?他是讓它自自然然的沒有。這裡不能用力、不能想,所以叫不可思議,不可以想,也不可以說,「開口便錯,動念即乖」,要很長的時間慢慢的讓這個習氣自自然然斷掉,是這麼回事情。可是這一念,彌勒菩薩講,這一念的時間是一彈指的三百二十兆分之一,這一彈指。一彈指不要一秒,一秒大概可以彈四次,那再乘四就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我們無法想像,就在這麼短的時間裡面現相、生相了,宇宙現前了、我現前了。

  我是正報,這個地方講的是釋迦牟尼佛,在我們身上講?我,我的正報,釋迦牟尼佛是我的依報,我們依報裡面的有情眾生;樹木花草、山河大地是我們依報裡面的無情眾生,是這麼分的。有情眾生包括動物,所有一切動物,範圍涵蓋十法界。無情的,樹木花草、山河大地,我們今天講的植物、礦物、自然現象,這屬於依報,都是屬於依報。所以正報一定要明瞭是說自己。妙的是依正是同時發生的,都是心現識變。心是真心,就是自性,全是從自性裡面發生的,自性是能現、能生,依報跟正報是所現、所生。依報裡面很複雜,它的現象裡面有實報莊嚴土、有方便有餘土的四聖法界、有凡聖同居土的六道法界,總共十法界。

  十法界怎麼來的?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變化?佛給我們講,唯識所變,所以常講心現識變。識是什麼?識是阿賴耶,從阿賴耶起作用發展為八識。識能變成十法界,十法界是識變的。識,簡單的說就是妄想分別執著,要知道最初宇宙現象的出現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只有起心動念;以後連帶發生分別執著,十法界就現前,有分別就有四聖法界,有執著就有六道輪迴,就這麼回事情。所以,能現的性識不是真的。我們知道自性它不是物質、它也不是精神,就像六祖惠能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自性清淨心裡頭本來無一物。所有這些精神現象、物質現象從哪裡來的?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妄想分別執著本來無一物,它變現的森羅萬象有沒有?說老實話,還是本來無一物,那就是即相離相、相即無相,這才是事實真相。

  我們明瞭事實真相,對於依正無礙自然就明白,為什麼?依裡頭有正、正裡頭有依。正裡面有依,我們容易明白,正報是我,我不是這個身體,身體是我所有的、是我依的,我要依靠這個身體。像衣服不是我的,我要依靠這個衣服遮羞、保暖,我需要它;我需要這個身體,身體不是我,身體是我的依報。我們講依報跟我最親切、最密切的關係,第一個關係就是身體。這是搞清楚,正報裡頭有依報。依報裡頭也有正報,那就是物質現象裡面有精神現象,精神現象是見聞覺知。見聞覺知真的是我,它是自性。我們這個身體、這個色身是物質,剛才我們講這是我們所依的,這裡頭有見聞覺知,有見聞覺知就有正報。所有一切物質裡頭它都有見聞覺知,依中有正,正報裡頭一定有物質現象為它所依。這彌勒菩薩講得很清楚,「念念成形」,形是依報;「形皆有識」,識是正報。

  依正相入,二皆無礙。依報不妨礙正報,正報也不妨礙依報。我們講這個人,人身體壞了,它有沒有妨礙正報?沒有,乃至於把它火化,這個身體已經化為微塵,有沒有妨害正報?沒有,粒粒微塵裡面都有見聞覺知。這種現象,很像現在科學裡面發現的全息照片那種現象,說明正中有依、依中有正。明白這個道理之後,你才曉得遍法界虛空界森羅萬象,上面到諸佛如來,下面到惡道眾生,跟我們確實是一體,這才是事實真相。《華嚴》這麼大的一部經典,難得祖師大德,我們相信他不是凡人,諸佛如來應化在我們中國,把《華嚴》裡面最精彩的、最重要的這部分拈出來幫助我們學習。於是我們修學大乘,尤其是一乘佛法有下手之處,對於轉迷為悟、轉凡為聖有了信心。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迷失了自性,生活在這個世間很苦,總離不開經教裡面所講的五種受,感受。心有憂喜,憂的多、喜的少;身有苦樂,苦多樂少。什麼原因?我們從很粗、很明顯的地方來說,我們有自私自利的妄想,這給我們帶來苦惱、帶來憂苦;我們追逐名聞利養,我們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還有過去累積的習氣貪瞋痴慢,這個日子就不好過了。這些東西如果在這一生當中沒有把它看破,不肯放下,那就像如來所說的,來生得不到人身,每況愈下;必須把這些事情看得淡薄,不再有強烈的分別執著,來生或許能得個人身。但是我們細細去想,縱然得人身也是很危險,人的壽命有限,如果沒有遇到善緣、遇到善知識、遇到正法,那我們的習性肯定不斷向上擴張。習性不善,這一擴張肯定三途去了,三途進去很容易出來很困難。為什麼困難?必須把你過去生生世世所造的一些業統統都消盡,你才能出來,你沒有把它消乾淨,你就出不來,難出來的原因在此地,我們念念《地藏經》就明白了。

  現前狀況要是真的了解,你就曉得我們現前確實有非常嚴重的危機。只要我們一口氣沒斷,我們就有機會懺除業障,有機會。尤其是大乘教,尤其特別的是《妄盡還源觀》,真的覺悟了,真放下,放下就是真修行,不再執著、不再分別了。特別是逆境、惡緣,逆境是我們生活的環境不好,也就是樣樣都不順心;惡緣是我們所遇到的都不是善人,都是來找麻煩的,都是你不願意接觸到的。一個修行人我們常講放下,從哪裡放下?第一就是從逆境惡緣裡面放下怨恨,這個重要!早年我離開新加坡移民到澳洲,跟著我的同學有二十多個人,我們一起到澳洲,我寫了兩句話勉勵大家:「處逆境,隨惡緣,無瞋恚」,要在這裡下功夫,「業障全消」。修行人來說,逆境、惡緣對我們是好不是不好,為什麼?消業障。如果業障消不了,那你的業障就加深,為什麼?你有怨恨心,怨恨心就有業障。如果再有報復心,麻煩就更大,結冤仇了,來世還得冤冤相報。你報過來,他報過去,生生世世沒完沒了。所以,吃虧的歡喜,諺語常說的捨財消災,一點怨恨都沒有。不管人家怎樣欺負我、怎樣侮辱我,我都能接受,歡喜接受,沒有報復心,最明顯的、最難修的忍辱波羅蜜現前,你能不能忍?

  在這種情形之下,我們一定要想到,釋迦牟尼佛在沒有成佛的時候,那時是菩薩,修菩薩道,遇到歌利王割截身體,無緣無故。他是深山裡面一個修行人,歌利王去打獵,帶的人很多,身邊有不少的宮女,伺候他的這些女孩子。這些女孩子看到忍辱仙人,看到這個人修行,對他很恭敬,忍辱仙人給她說法。歌利王回頭看到產生誤會,認為這個出家人不老實,怎麼跟一些女孩子在一起,殺了。怎麼殺法?用刀割他的肉,一塊一塊的割,我們中國人講凌遲處死。這很殘酷,他不是一刀把你殺死;不是,他一塊一塊肉把你割,這樣割死。這是最殘忍的事情,他也不問問什麼道理。忍辱仙人沒有瞋恚、沒有報復,而且還告訴歌利王:我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你。菩薩說話算話。當年的忍辱仙人就是這次在我們這個世間出現的釋迦牟尼佛,當年歌利王,割截身體的那個人就是憍陳如尊者,最初在鹿野苑度的五比丘當中的一個人,的確他第一個證阿羅漢果。佛說話算話,我第一個度你。你說,歌利王對待釋迦牟尼佛,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對真正修行的人來說是好事,他的忍辱波羅蜜修得圓滿,忍人之不能忍、為人所不能為,他做到了。所以世尊告訴我們,賢劫千佛出世,釋迦牟尼排名在第五位,現在怎麼樣?現在他升了,他排名在第四位。原本釋迦牟尼佛成佛是在彌勒佛的後面,彌勒是第四,釋迦牟尼佛是第五,由於這個功德,把他提前,他在彌勒佛之前成佛了。所以你要曉得,奇恥大辱他能夠忍讓,這是大功德,這個我們要知道,決定不能跟一般世間人的知見,那就錯了。世間人冤仇一定要報,連《弟子規》裡面還告訴我們「報恩長,報怨短」,怨還是有報,希望時間短一點,還講到。佛法不是的,佛法趁這個機會把自己內心的三毒煩惱洗刷乾淨,貪瞋痴,逆境惡緣斷瞋恚。反過來,如果我們遇的是順境善緣,好,可這裡頭要留意不生貪戀,如果生貪戀你生煩惱了;決定沒有貪戀,這就對了,福慧就現前。所以,順境裡面我們學著斷貪、斷貪欲,逆境裡面我們學斷瞋恚,這兩個斷了,愚痴也就沒有了。斷三毒煩惱,在這裡修,這很難的事情。如果我們要知道依正是一體、依正無礙,你就容易多了,曉得這全是自性心現識變,我們應該要這樣做。這樣做,自己性德不斷向上提升,念佛往生那個品位是大幅度的增高,增高品位;同時給世間人做最好的榜樣,世間人做不到的你能做到。

  大師在此地舉經文兩句,「經云:或作日月遊虛空,或作河池泉井水,是為依正無礙」。從這裡我們就曉得,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不一定是人,現人這現正報,我們常講的三十二應,應以佛身得度他現佛身,應以菩薩身得度他現菩薩身,這是他應現為正報,除這個之外,他能夠應現為依報,他能夠應現作太陽、月亮,也能應現作河池井水來供養大眾,什麼都能現,樹木花草、山河大地。我們知道,我們生在這個世間,無論是人事環境、是物質環境,順境逆境都是自己業力變現出來的,我們過去造作的業不善,現在就受很多苦。那我們學佛了,我們不斷努力斷惡修善,破迷開悟,這就自然感應佛菩薩來加持。佛菩薩加持,他就變現你常常遇到貴人,你常常遇到很好的修學環境,就現前這些環境,三寶威神一加持,你一接觸就滿心的歡喜。如果我們學佛功夫不得力,或者心裡還有貪瞋痴慢、還有惡念、還有強烈的怨恨報復,我們縱然走進山水風景很美好的地區也不生歡喜心。為什麼?沒有佛菩薩感應。那種怨恨是什麼?怨恨跟妖魔鬼怪起感應,他加持在山河大地,你走到那裡不生歡喜。這個道理要懂,這叫依正無礙。

  我們再看下面第九「潛入無礙」,什麼叫潛入?「謂佛智潛入眾生心內,即名如來藏。雖作眾生,不失自性。如大海水,因風成波,而不失濕性,佛亦如是,隨眾生所感,萬類殊形,而不失自性」。經上雖然都說的是佛,我們學習的人要知道,生佛不二,我是眾生,跟佛沒有兩樣,佛如是,我亦如是,我們就得受用。千萬不可以說,佛高高在上,我罪業深重,這是不敢承當,自甘墮落,那佛要幫助你就困難了。佛幫助什麼人容易?直下承當的人,這個人容易,佛如我亦如。

  佛智潛入眾生心內,即名如來藏,這個話是方便說。佛智是什麼?是不是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毘盧遮那佛他們以智慧來加持我們?可以這麼說,他為什麼能加持我們?我們自性裡面有般若智慧跟佛智是一樣的,沒有兩樣。如果我們自性覺了,佛的力量就加上了;如果我們迷,妄想分別執著很嚴重,佛想加也加不上。為什麼?你把自性般若完全變成煩惱。要知道經教裡常常有一句話說「煩惱即菩提」,菩提是智慧,就是佛智,煩惱跟佛智是一樁事情,迷的時候叫煩惱,悟的時候叫佛智,只有迷悟,佛性實在講一絲毫差別都沒有。自性裡面的般若智慧,確確實實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眾生心裡面統統有,我們也有,我們在哪裡?現在就是變成妄想分別執著,變成這個東西。佛教導我們,我們能夠把執著放下,智慧就開一分,三分之一的智慧現前,阿羅漢;我們把分別放下,於一切法裡頭不再分別,我們的智慧就開三分之二;我們把起心動念斷掉,於一切法裡頭不起心、不動念,佛智圓滿現前,煩惱沒有了,全變成智慧,這是事實真相。所以智慧不是學來的,惠能大師給我們的示現是最好的證明。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示現,他還去外面求學,學了十二年,釋迦牟尼佛智慧是學來的,當時印度宗教界裡面這些大德、學術界裡面的高人,他都親近過、都接受他們的教誨。學了十二年,我常跟同學們說,真正重要的問題沒解決,所以他十二年再也找不到老師、也找不到高人,把所學的統統放下,入更深的禪定,放下就是禪定,就是定。這一個動作就明顯的告訴我們,他進入另外一個境界,所謂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也就是說他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把所學的也放下。所學的不放下就變成所知障,迷的時候叫煩惱障,這兩大障礙叫二障。這是釋迦牟尼佛做出樣子給我們看的,我們要覺悟。

  在中國真正是難得,佛在中國示現惠能大師,示現什麼?示現成一個不認識字的人,沒有念過書,一天經都沒有念過,什麼都不會,佛門那些規矩他也沒學過。他到黃梅雖然八個月,五祖派他的工作是碓房裡面舂米破柴做義工,從來沒有上過殿,沒有進過禪堂、也沒有進過講堂,八個月!在寺院裡面修福,不認識字,到最後五祖的衣缽傳給他了。他確確實實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靠什麼覺悟的?放下,也就是他真的把執著、分別、起心動念統統放下,這一放下跟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菩提樹下一切放下的境界完全相同。世尊所說的一切經典,你只要念給他聽,他完全懂,他就能給你講得頭頭是道,會念經的人沒有開悟,聽了他講的開悟了,度了不少人,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就是《華嚴經》初住以上這樣的人,超越到實報莊嚴土,四十三個人。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學生當中超生到四聖法界的人數會更多,但這個就沒有記載,記載是明心見性的四十三個,在中國佛教史上叫空前絕後,能大師之前沒有過這種現象,之後也沒有。

  這就是很清楚明白的告訴我們,佛法的修學就像《壇經》所說的,與我們學跟不學沒關係,最重要的是放下。你得真正肯放下,只要你肯,沒有放不下的,放下就是!大乘教裡面給我們說得很明白,放下執著就是阿羅漢,放下分別就是菩薩,放下妄想就成佛;三個一起放下,那你立刻就成佛。釋迦、六祖示現的是頓超,他不是漸修,不是一層一層的,他一下放下,三個一起放下,叫頓超。習氣重的人,業障習氣很重的人,一時他放不下,佛開方便之門教我們慢慢來。慢慢是什麼?天天放、年年放、月月放,就是放下,那你的進步就非常明顯。凡事開頭難,修行也是開頭難,愈往後就愈容易,為什麼?你放下,智慧就現前。現在為什麼放不下?現在完全沒有智慧。放一點點有一點小智慧,這一點小智慧會幫助你下一次放得更多,你放得愈多那智慧就愈明顯。所以這種速度是幾何級數,開頭是數學的級數,達到一定的程度是幾何級數。一般人大概最難的是最初的十年,這十年是算數的級數,到二十年、三十年是幾何級數,倍倍相乘,為什麼?心地愈來愈清淨、智慧愈來愈增長,天天都有明顯的進步,真不一樣!這要不是世尊跟六祖給我們做這麼明顯的實驗,讓我們在這裡看到之後體會到了;要沒有這種表演的話,我們真的很難想像,很不容易生起信心。所以教學裡面身教比什麼都重要,你做樣子給我看,我就相信;你沒有做出樣子,講給我聽,我還懷疑。真做樣子。

  所以我們在《還源觀》裡面看到的四德,那個四德就是做榜樣。前面三條,一體、二用、三遍,那是自己的成就,法爾如是;到起作用的時候,幫助自己回頭、幫助一切眾生覺悟,那四德就太重要了。四德頭一個「隨緣妙用」,我們在隨緣裡面,順境善緣不知道斷貪痴,那個隨緣就不妙。他教給我們是隨緣裡面順境善緣不貪不痴,境界裡面怎麼樣?沒有一絲毫留戀,也就是永遠保持自己的清淨心,不會受外面境界的干擾,妙用;在逆境惡緣裡面把瞋恚、傲慢、嫉妒斷掉了,妙用。一般人在逆境惡緣起怨恨心,生嫉妒傲慢,佛講這個傲慢有七種,他生起煩惱,那就不妙,那叫造業。所以佛菩薩教導我們,我們向他學習,無論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是妙用,都幫助我們斷貪瞋痴慢、成就我們戒定慧三學。所以說「時時是好時,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會修行的人眼目當中一點都沒錯,沒有一個不是來幫助我的、沒有一個不是來成就我的,我怎麼可以怨恨!《華嚴經》到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我講經的時候講得很多,這五十三個人是五十三類的人,在哪裡?我們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覺,你一天所見所聞的這些人,就是這五十三類的人。你可千萬不要以為善財的運氣好,遇到這麼多善知識。我們的善知識統統在面前,你怎麼不認識?都是。善財心目當中所有一切人都是諸佛如來、都是大菩薩,學生只有我一個,所以一生成就了,他一生證得無上菩提。也就是在善緣順境保持心平氣和,保持清淨平等覺;在逆境惡緣裡頭還是保持清淨平等覺,叫妙用。總是用一個不變的,清淨平等覺。

  你看我們四大天王叫護法,西方天王廣目手上拿個蛇,拿的是蛇,右手拿的是蛇或者拿的是龍,龍跟蛇都是代表什麼?多變,社會,社會上所有一切人、一切事、一切萬物千變萬化。左手上拿個珠子,那個珠子是什麼?不變。珠子代表什麼?就是清淨平等覺。用什麼方法來應付這個動亂的社會?清淨平等覺,問題解決了。你動我不動,我在這個境界裡面是不斷提升自己,心地清淨,不染污;平等,沒有高下;覺是智慧,不生煩惱,什麼問題全解決了。這是學佛的人,一進山門,你第一個接觸就是四大天王,四大天王就告訴你怎麼做人、怎麼生活、怎麼工作、怎麼處事待人接物,教你這些本領。我們學會了真得受用,無論在什麼樣的境緣當中,你都會法喜充滿,你都會像孔子一樣不亦悅乎,佛家講常生歡喜心。為什麼會歡喜?心地愈來愈清淨、智慧愈來愈增長,這歡喜!境界不斷向上提升,三寶威神統統加持得上,我們自己有一分功德,佛力一加持就變成兩分,我們有兩分功德,佛力一加持就變成四分。我們的心不清淨,在善緣順境裡面有貪心,佛力加不上;逆境惡緣裡面,我們有怨恨、有不平,也加不上,自己吃虧。所以古大德說,連其他宗教也說,人最大的善行無過於原諒別人的過錯,別人有什麼樣的過錯不要放在心上,這是最大的善行。這是講三寶,三寶裡面的僧寶,聖賢僧,阿羅漢以上的。

  經裡面這裡講了一個「如來藏」,這個意思是眾生跟佛是一體,同一個體性。但是在凡夫,凡夫迷了自性,迷了自性就叫做如來藏,如來藏覺悟了就是自性清淨圓明體,迷了就叫如來藏,如來就是自性,藏在這個裡面。所以佛在大乘教常跟我們講,真妄和合、真妄不二,如來藏的體就是自性清淨圓明體。迷是妄,就是一念不覺。一念不覺,自性清淨圓明體就叫做如來藏;一念覺悟,如來藏就是自性清淨圓明體,就這個意思。他應化在世間,「雖作眾生,不失自性」,這不失就是不迷。應化到我們人間,我們人間迷他不迷,他要迷他就不能教我們,他做出種種示現是為了教導我們的。釋迦牟尼佛在《梵網經》上說,他這一次到世間來、到這個地球上來,來表演的,這是第幾次?第八千次。他到我們地球上來,來了八千次。由此可知,釋迦牟尼佛早就成佛了,成佛之後以佛的身分到這個地方來示現,到這個地方來教化眾生,第八千次來。那我們就曉得,他八相成道是表演的,做給我們看的,讓我們看他一生當中,從出生、修行、證果、教化眾生,最後入般涅槃,做給我們看的,做出一個好的樣子,這就是《還源觀》裡面四德的第二個威儀有則。威儀是行住坐臥,一生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給世間人做最好的榜樣。我們怎樣還源?我們怎樣回頭?學他那個樣子就行了。

  這個樣子裡頭最難學的,我相信我們大家都有同感,苦行,這很難學。他一生過那麼簡單的生活,從十九歲離開家庭就開始,日中一食,三衣一缽,過這樣的生活,最簡單的生活。實際上跟孔老夫子的一個好學生顏回差不多,顏回簞食瓢飲,這大聖大賢過最簡單的生活,可是他怎麼樣?無比的快樂,我們今天講的是圓滿的幸福人生,他展示給我們看。幸福人生不在富貴,不在富有、不在地位高。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學,義務教學不收學費;孔老夫子教學還收一點學費,他老人家收學費是隨緣,沒有規定收多少,就是富有的人家多送一點禮物,貧窮人家少送一點,真正很清貧的人家老師還會幫助學生一點。夫子的心行在中國影響很大,世世代代的讀書人我們常講窮秀才,都是學孔子、學顏回。他們的一生沒有別的,教育下一代,所以他們的地位雖然不高,生活很清苦,他很受社會大眾的尊敬,道理在此地。他們真的是一生做出奉獻,沒有享受,這就是他為什麼能夠在苦行當中得到樂趣,就是不失自性。我們一般人為什麼做不到?一般人是迷失了自性,迷失自性是什麼?他有苦有樂。他要離苦得樂,苦他受不了,覺悟自性的人怎麼樣?苦樂不二,沒有苦樂,這真樂;沒有憂喜,真喜!那個境界不是一般人能夠體會到的,他真的是入不二法門,心地永遠保持著清淨平等覺。

  下面一個比喻,如大海水,因風成波,而不失濕性。大海表示我們這個世間六道,苦海。因風成波,這是講自性,把海水比喻作自性。風是什麼?動、妄動。起心動念是動、是微動,分別是大動,執著是大波大浪。不管怎樣,縱然是大波大浪,水的性是濕性,性沒有失掉。所以諸佛菩薩、聲聞、緣覺應化在十法界,他不失自性,他能和光同塵跟凡夫示現完全一樣,不失自性。我們在最近,就是距離我們時間最近的,二次大戰的時候,中國出現一個奇人金山活佛,江蘇鎮江金山寺妙善法師。他是抗戰期間當中在緬甸過世的,他一生的事蹟很神奇,在世的時候,他的行為很像古時候的濟公長老。我們知道濟公是宋朝時候人,跟岳飛同時代的,那是阿羅漢來應化的;妙善長老至少也是阿羅漢,他的身分沒有暴露,在這個世間示現,確實是示現的非常自在。生活他隨緣,飲食,很多信徒供養他都接受,但是從他的穿著那我們就曉得,他是過最簡單的生活。他一生當中就一件長褂,裡面是小褂褲,外面一件長褂,就那麼簡單,他沒有第二件衣服。一生不洗澡、一生沒有洗過衣服,冬天也是那一套、夏天也是那一套,他夏天不熱,冬天不冷,這就叫人感到很驚訝。他生活多快樂!什麼負擔都沒有。一天到晚是雲遊四海,沒有一定的住所,你決定找不到他,但是你想他,他馬上會出現,想著想著他就從外面走進來了。說話雖然好像是瘋瘋癲癲的,你細心聽全是佛法。他還有很高明的一手,替人治這些疑難雜症,給人治病也沒有藥方,真的跟濟公長老一樣,他身上的塵垢很多,搓搓一把給你吃,你吃了病就好了。這是真的事情,距離我們現在不遠。衣服雖然長年不洗,領子上都是黑的,可是聞聞什麼?聞聞是香氣,蓮花香味。我是早年在台灣認識一位法師,樂觀法師,這位法師曾經在抗戰之前跟他在一起住過四個月;兩次,一次兩個月、一次兩個月,兩次總共跟他住過四個月。對他很了解,說他的形跡很像濟公,信徒們對他很喜歡,都很尊重他。這就是什麼?遊戲人間,他不失自性。

  這種示現,就是《還源觀》裡面講的隨緣妙用,我們雖然做不到,也得認真努力學習,我們學習什麼?在境界裡面斷貪瞋痴慢疑,這五種煩惱在這裡斷,也就是見思煩惱。在日常生活當中跟大眾接觸,破自己的身見、邊見,邊見就是對立,要學,常常要想身不是自己。我們自己呢?自己住在這身體裡面。真有自己,自己是什麼?自己是本性,身體是物質,物質裡頭有本性、本性裡頭有物質,它兩個在一起離不開的。雖然離不開,各守各的,為什麼?相是假的,性是真的,相是剎那生滅,性是不生不滅,它不一樣。真妄和合,這是如來藏,要常作如是觀,常常這樣想,你就會很自在。對立,自性裡頭沒有對立。所以我們有對立的念頭是錯誤的。這個錯誤是根本上錯誤,所有一切煩惱習氣都從這裡生的。因為你有對立才會有矛盾,有矛盾才會有衝突,有衝突才會有鬥爭;沒有對立,什麼事都沒有了,沒有對立就平等了,清淨平等覺。有對立,哪來的平等?不平等就不清淨、就迷惑顛倒、就不會覺悟,這是一而三、三而一。所以我們要從這個地方真修行,修行就在生活、就在起心動念、就在跟大眾相處,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我們跟人有對立的念頭,這行為是錯誤的,必須把它修正過來,這是化解衝突根本法,衝突化解才有和平。中國幾千年來是真正愛好和平的民族,在德目裡頭,「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所以我們在生活當中、工作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最重要的不失自性,這是學佛。

  佛也是跟這個比喻一樣,隨眾生所感,萬類殊形,而不失自性。佛隨眾生所感,眾生的範圍太大了,十法界依正莊嚴他都有感。有感佛就有應,感應道交,如海潮音,決定不會錯過的,非常有信用,眾生有感他一定有應。感應我們在前面都學過,四種,眾生有冥感,佛有冥應、有顯應;眾生顯感,佛有顯應也有冥應。顯是明顯,我們有求於佛,心裡常常念佛,這是明顯的。佛的應呢?冥應是暗中應,我們自己不覺察,沒有感覺到他應;還有一種很明顯的,你自己感覺到佛菩薩來加持你、來幫助你。所以有顯應、有冥應。我們眾生的感有顯感、有冥感,也有這兩種;顯感的時候有顯應有冥應,冥感的時候也有顯應有冥應,自然的。這個道理,我們看到江本博士的水實驗才真正體會到,佛經上講的話句句真實。他在所有感應裡他絕對不迷,不失自性就是不迷,覺而不迷,永遠保持覺而不迷,為什麼?因為他沒有起心動念,當然沒有分別執著,所以他不迷,道理在此地。這是我們學習的一個重點,只要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也像諸佛如來一樣不起心不動念,那我們跟佛的行持就沒有兩樣了。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是菩薩;起心動念,還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阿羅漢,清清楚楚的告訴我們。下面引《華嚴經》兩句話,「汝應觀佛一毛孔,一切眾生悉在中,是為潛入無礙」。看佛哪裡?看佛一個毛孔,或者看佛一個毛端,這是講正報。在依報裡面呢?依報就是一微塵。佛身上多少毛孔?遍法界虛空界多少微塵?「一切眾生悉在中」,一點都不錯。這是不思議的境界,這是華嚴的世界觀,《華嚴經》講的宇宙觀。

  我們再看末後這一條,第十「圓通無礙:謂佛融大法界而為其身,理無不具,事無不攝」。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華嚴經》上我們多次讀過,這是佛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我他都在其中。我們大家本來都是佛,我們今天看到諸佛圓融無礙,我們也是圓融無礙,現在為什麼有障礙?障礙自性裡頭沒有,理上沒有,事上也沒有。障礙在哪裡?障礙出現在我們的妄念,妄想分別執著造成的障礙。而妄想分別執著也不是真的,所以障礙可以放下。覺悟了,障礙就沒有;迷了,障礙就現前,就這麼回事情。佛融大法界,這個大法界我們沒法子想像,這是現在講到天文學、講到宏觀的宇宙。我們現在對於宇宙的知識很淺薄,科學雖然這麼發達,觀察整個宇宙,說實在話,我們用萬分之一來形容它絕不為過,太大了!跟《華嚴經》上講的,我們現在所發現的不及它萬分之一。《華嚴經》講到世界海、講到華藏世界海,然後告訴我們,像這樣的華藏世界在虛空界裡無量無邊,太多了。我們常常講的淨宗法門都希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在華藏世界哪個部位?世尊告訴我們,華藏世界有二十層,好像一個大樓一樣二十層,我們現在娑婆世界是釋迦牟尼佛的教化區,阿彌陀佛的教化區是西方極樂世界,同在第十三層,在那個大樓第十三層。西方極樂世界距離我們娑婆世界,佛講這個距離當中是十萬億佛國土,那就是十萬億個大千世界,這是平面的還沒有上下,那上下多少世界?這是一個大世界,我們現在天文學家沒有發現,像這樣的大世界無量無邊,沒有數量。前面我們學過,確實沒有數量。這是什麼?統統是心現識變的。講到微觀世界,每一粒微塵裡面有華藏世界,有如佛所說的無量無邊的世界海,一微塵裡頭、一毛孔裡頭,這是大乘佛法裡面的宇宙觀。

  下面這一句我們要特別注意,「融大法界而為其身」,這叫什麼?法身。整個宇宙是自己,這叫法身。我們天天念的法身佛,法身佛有自己在裡頭。佛融大法界而為其身,我們每個人沒有兩樣,也是融大法界而為其身,我們現在不知道,不知道大法界跟我們自己到底是什麼關係。這就是佛法講的倫理,倫理是講關係。為什麼融大法界成為一身?因為大法界是自性變現的,自性是自己的真身,禪宗裡面所講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真如自性是本體,宇宙的本體、萬物的本體,宇宙萬物是從它變現出來的,它能現、能變,所以它是一不是二,遍法界虛空界是自己。我們常常講經,因為這個東西很難懂,常常把它比喻,大法界好像我們的一個身體,我們自己是什麼?我們自己是身體的一根汗毛,我們的汗毛很多,不同的族群、不同的世界、不同的器官像不同的宇宙,是一體。我們迷了,不知道是一體,我們是這根汗毛,他是那根汗毛,兩個還互相打架、互不相容,變成這個樣子。覺悟的人知道整個宇宙是一體,所以「愛心遍法界,善意滿娑婆」,這才是事實真相。

  理無不具,事無不攝,真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一多不二、依正不二、人法不二、因果不二,彼此統統無礙,哪來的障礙?理沒有障礙,事沒有障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我們回過頭來再看這個人間,怎麼會這麼多障礙?迷而不覺,怎麼辦?要修學佛法。佛法是教育,修學佛法的教育就是自性的教育、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教育,你明白了,你通達了,你所有的障礙就沒有了,全都化解了。根利的,像釋迦、惠能這個人他馬上就成佛,一念之間他就證等正覺,他就融大法界而為其身。根性鈍的人慢慢來,一步一步的,如果是真的一心向這個方向、這個目標去走,進步很快。所以我跟大家講,最困難的是前面十年,這是一個瓶頸不容易突破,突破之後,往後幾何級數往上提升。一生當中開悟,一生當中往生淨土是決定靠得住的。

  底下引經說,「一身為無量,無量復為一」,一跟無量不二,一多不二,「了知諸世間,現形遍一切」。了知,遍法界虛空界,哪個地方眾生有感,你跟諸佛如來一樣,你就現形去幫助他。這個現形不一定現什麼形,現有情眾生的形,現無情眾生的形,你能現山河大地、你能現日月星辰,這叫「圓通無礙」,圓是圓滿,通是通達。

  我們到這個地方把十無礙都是講大意,我們學習過了。佛的十種無礙就是我們性德上的十無礙,也是我們現前真正的理與事。我們現在變成這樣,就是對於諸法實相迷失了,迷得太久、迷得太嚴重,變成現在這個模樣。很難得、很幸運我們遇到大乘、我們遇到《華嚴》,認真努力修學,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回歸自性。今天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