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破 放得下—真止真觀(三止三觀、五止六觀) (第八集) 2008/3/18 華嚴講堂(節錄自華嚴經12-17-1935集) 檔名:29-129-000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第三大段偈讚分,第二小段,南方一切慧菩薩。
這是二住菩薩。十首偈頌從第三到第六,教我們修行的方法、修行的要領,我們把這四首偈念一遍:
【觀察於諸法。自性無所有。如其生滅相。但是假名說。】
這首偈是講真觀,『自性無所有』是空觀,『如其生滅相』是假觀,『但是假名說』,這兩句是假觀。下面一首是:
【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
前面兩句不生不滅,這是中觀,後面這兩句是講止觀的利益。如果你能夠這樣的理解,你就見佛了,見佛你也就成佛。後面兩首偈是講止,你看前面講觀,後面講止:
【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
前面兩句,『法性本空寂』是教我們觀止;『無取亦無見』,不但不取,連意思都不會生起。「見」就是講的意思,我們講能所,見是能取,「取」則是所取,能所都不可得。『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這是與佛性相融,回歸到佛性。「不可得思量」,思是起心動念,量是分別執著,這統統都放下了,自然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會起心動念、不會分別執著。末後一首是說利益,依照這個方法修行的利益:
【若知一切法。體性皆如是。斯人則不為。煩惱所染著。】
你的煩惱就斷了,實際上煩惱不是真的斷了,煩惱變了,變成智慧,變成菩提。所以說是煩惱減一分,智慧就長一分,煩惱斷盡,智慧就圓滿了。這四首偈是佛教裡頭,無論是哪個宗派,無論是哪個法門,十幾個宗派、八萬四千法門,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這四首偈我們很認真的在學習,用了很長的時間,「三觀」我們學過了,現在我們學「真止」。首先要有個概念,止觀就是章嘉大師早年教給我的「看破放下」,觀就是看破,止就是放下。
《注維摩經》說,羅什大師講的,「始觀等係心一處」叫做止,這是講開始修行。那到底是先修止,還是先修觀?實在講這沒有一定,止裡面有觀,觀裡頭有止,止觀不二!如果煩惱障重的人要先修止,所知障重的人要先修觀。我們在楞嚴會上看到兩個例子,阿難尊者煩惱障重、所知障輕,在楞嚴會上,世尊講的還不到一半,《楞嚴經》十卷,第三卷講完阿難開悟了,起來讚佛。富樓那尊者是阿羅漢,阿難是須陀洹,須陀洹聽懂了,阿羅漢沒聽懂,這是什麼原因?阿難尊者所知障輕,所以聞法他容易聽懂,雖聽懂,煩惱放不下,習氣很重。這種情形我們能理解,為什麼?我們看得很多,也許我們自己就是這種人,你懂不懂?懂,能不能做到?做不到。這是什麼原因?所知障輕,煩惱障重,不能成就。富樓那尊者是煩惱障輕,所以他修行沒有問題,他能得定,但是慧不能開,智慧不開,所知障障礙智慧,他所知障重,他跟阿難是相反的。阿難容易開悟,做不到;富樓那尊者能做到,他不能開悟。所以各人根性不相同,用的方法就不一樣。可是你只要繼續不斷認真努力去學習,障礙是能夠破除的。因為障礙不是真的,都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面變現出來的。無論是修止,無論是修觀,它的基礎就是我們前面講的「真」這一個字,真就不是妄,妄不能解決問題,真才能解決問題。
真,一定要曉得,只有自性是真的,自性在佛經裡面講有很多的名詞,常常聽到的法性、佛性,在中國傳統文化裡面講本性,佛也講本性,這是真的。在哲學裡面的名詞叫宇宙萬有的本體,它能現能變,宇宙之間所有一切萬事萬法是所現所變。能現的自性,它不是物質,它也不是精神;不是物質,我們看不見、聽不到,也摸不到,不是精神,我們也想不到。所以佛經上兩句話講,「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開口便錯,動念即乖」,為什麼?它說不出,老子所講「道可道,非常道」,真的道是說不出來的。不但說不出來,是你不能去想像,為什麼?你一動念頭就錯了。所以我們在前面這經上念過,「迷唯一念」,你怎麼迷了?迷了自性,就是你起了念頭。你一念才起,你就迷了,你就是凡夫。「悟止一心」,什麼叫開悟?那個一念沒有了,你就開悟了。開悟的人是什麼樣子?開悟的人沒有言語,沒有起心動念,這個難,太難!難的原因是我們從無始劫以來就迷了,念念迷、時時迷、處處迷,從來沒有省悟過,養成這麼一個習氣,把迷當作悟。什麼叫悟?不知道,佛怎麼講法也聽不清楚,也聽不懂。這個事情,我們真的要修行,你就不能不知道。
「止觀」裡面有個很簡單的解釋,我們一定要知道,止是伏煩惱的最初方便,觀是轉煩惱最重要的關鍵,就是怎樣轉煩惱成菩提。觀是智慧,就是看破,止是放下,止是定,觀是慧,成就定慧才能夠自利利他。所以修行,看破放下就非常重要。看破放下的基礎都是要懂得諸法實相,這是三止三觀裡面叫「體真觀」、「體真止」。體真觀,體真止,你看你要體會「真」,真就是諸法實相,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明白了,止觀就得力,看破放下就容易了。我們今天看破放下會講,做不到,什麼原因?就是事實真相沒搞清楚,起心動念自然隨順煩惱習氣回不了頭來,這個事情麻煩。華嚴祖師大德們,從初祖杜順和尚到清涼、到宗密,他們不但對教義通達,對諸法實相真正明瞭證得,他們把這些經驗心得寫成文字傳給後代,我們得到了,這真的叫寶,三寶裡面的法寶。得到之後你要認識它,你要知道它的價值無比的尊貴,依照這個方法修行,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也能入他的境界,這個境界是華嚴境界。所以杜順和尚教我們怎麼樣還源,這個還源就是回歸自性,再說得淺顯一點的,宗門講的話,「見性成佛」。我們要不要?要見性成佛,那就得要回頭,從染污回過頭來,從世俗回過頭來,要向真,要回歸到真如本性。
這個「止觀」就重要了,我們先說天台家的,天台講的「三止」,台家對於三觀而立三止。第一個是「體真止」,體是體會,也就是你內心真正明白,「諸法」就是萬法、一切法。惠能大師見性給我們說出來,他說了五句,把見性的狀況簡單扼要的說明白,最後一句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怎麼生的?「諸法由因緣而生」,什麼因緣?大乘教裡佛常講「一念不覺而有無明」,一念不覺就是無明,萬法就出現了。現在這個世界可以說,自古以來,多少聰明人在探討宇宙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會有這個宇宙?怎麼樣發生的?怎麼演變的?往後宇宙會變成什麼現象?科學家有許多的報告,許多的講法,但是都沒有結論。現在科學家接受宇宙爆炸論,因為從天文的觀測,宇宙不斷在膨脹,膨脹,他就相信是爆炸,一般承認這個;但是還沒有真正的說服力,為什麼爆炸?這就不知道了。我們仔細去體會,科學家是用意識研究觀察得出的結論,而佛法不是的,佛法是用禪定。就是科學家用的是動的方法,佛法用的是靜的方法,你統統靜下來,入很深的禪定。定功有淺深不同,到一定的定功,宇宙的現象你完全明白了,你看出來了。
佛在經上我們通常曉得的,八地菩薩這個定功深,在《華嚴經》上我們讀到,小乘須陀洹的定能止八十八品見惑,這講止觀,他能止,這個止是伏住,伏煩惱。伏住見惑,兩種能力自然恢復,天眼通、天耳通,別人看不見的,你能看見,別人聽不見的,你能聽見,也就是六道裡面一些不同維次的空間突破了,這是第一個階段。佛法講修定,這是第一個定功。再提升,提升一級就是斯陀含,斯陀含也恢復了兩種能力,就是四種,有宿命通、有他心通。宿命通是知道自己過去世,我想過去十世、二十世,三、五十世沒有問題,他全知道,阿羅漢知道過去五百世。阿羅漢在《華嚴經》裡面,他的等次相當於七信位的菩薩;那我們就曉得,八信位的相當辟支佛,九信位的相當十法界裡面的菩薩,十信位的相當十法界裡面的佛。再往上去,那就初住,我們現在讀的是二住,十住後面有十行、有十迴向、有十地。十地菩薩裡面到八地,你就曉得這個定功多深,宇宙的起源他看出來了,八地菩薩親見;我們現在是聽說,聽佛說的,沒有證得。但是佛法是科學,高等科學,為什麼?佛法聽說不算,佛法要親證才算數,你什麼時候證得這才算數,你沒有證得不算數,為什麼?你得不到受用,聽說沒有用處,你親證管用了。
八地菩薩看到阿賴耶的狀況。阿賴耶是怎麼形成?就是一念不覺,八地菩薩看到的時候,一念不覺。告訴諸位,只有一念沒有第二念,這才真正看到真相。那個一念的時間很短,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彈指」,這彈指的時間很短,一彈指;一彈指有多少念?釋迦牟尼佛問他,他回答的,「三十二億百千念」。十個千是一萬,百個千是十萬,以十萬為單位,多少個十萬?三十二億的十萬。這一彈指三百二十兆,萬億是兆,這一彈指三百二十兆的念頭。我們彈指彈得快,一秒鐘能彈四次,如果再乘四,一秒鐘有多少念頭?有一千二百八十兆的念頭。所以過去我們講《仁王經》,《仁王經》上是「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就是九百念。那個算法一秒鐘才二十一萬六千個念頭,跟彌勒菩薩所說的差得很遠。所以我們說《仁王經》上是世尊的方便說,不是真實說。這是事實真相。所以它這麼短的時間,可以講生滅同時,沒有間隔。然後你才想到,世尊在《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三心不可得,為什麼?過去,過去還沒有來;未來,未來還沒有到;說現在,現在就沒有了,你這一說現在,現在就變成過去了。所以只有一念,沒有第二念,這才叫事實真相。
我們今天見色聞聲,看到這個到底是什麼玩意?《金剛經》上說得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佛教給我們,這裡頭有止有觀。我們用現代的話來說,大家好懂,教我們把它當作電影來看,電影是怎麼回事情?電影銀幕上森羅萬象、一切萬法,怎麼回事情?是一張一張幻燈片快速的在移動,每張幻燈片都不一樣,每張幻燈片就是一念。幾十億張幻燈片連在一起還叫一念,決定沒有第二念,為什麼?鏡頭打開放在外面就是一張,它不是兩張、三張同時放的,不是的,它一張一張放的,這很重要。你要真正能體會到,就是一念,沒有第二念,念念都是一念。它的速度太快,移動太快,我們眼看花了,耳也聽錯了,全部成了一個錯覺。而且我們這個身體,我們的思惟,也是一念一念都不一樣,一法如是,一切法亦如是,沒有例外的,這是事實真相。真相明白之後,你就不會再有胡思亂想,念頭沒有了,自然止了,體真止;明白了這事實真相,體真觀。這是修行的基礎,這是修行的根本,修戒定慧的根本,修戒定慧的基礎。首先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然後我們的功夫會得力。
凡是修行不能成就,都是把假的當作真的,在這個假的、虛幻不實在、抽象概念裡面所現的幻相,過分的執著分別才出了毛病,這把現相扭曲了。那你要知道,不是外面現相真的被你扭曲,是你自己扭曲了,冤枉!你哪有能力扭曲外頭現相,不可能,是你自己產生了個錯覺。這叫什麼?叫自作自受,六道從哪裡來的?自己變現的;三途從哪裡來?也是自己變的。就跟晚上作夢一樣,夢從哪裡來?夢是你自己變現的,不是外頭有個人給你夢,把你帶到夢境裡,沒這個事情。真的一切是自作自受。明白人永遠住極樂世界,糊塗人永遠住六道輪迴,就這麼回事情。
曉得這個,我們就相信佛菩薩他所說的是真話,決定沒有錯誤,我們對他要生起信心,要依照他的教誨去學習。他教給我們什麼?戒定慧,戒是什麼?戒是他修行證果的經驗,他是這麼修成功的。這裡面就有止有觀,法門再多,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離不開這個總的原則,總原則就是止觀。止觀就是定慧,就是看破放下,這比什麼都重要。你能放下,你才能得定,得定才能開智慧,那你自己得度了;自度而後你才能度人,自己沒度不能度人。怎麼度人法?看釋迦牟尼佛你就明白,釋迦牟尼佛到我們這個世界來示現是幫助我們的,每個示現都是幫助我們覺悟,都是幫助我們回頭。
佛是什麼?首先要知道,佛是法性,你看大乘教裡面佛常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法身是什麼?法身就是法性,法性就是法身,能生所生不二,能現所現不二,真的是不二。為什麼不二?生滅同時,能現所現同時,能變所變同時,能現能變、所現所變同時,事實真相。你才曉得是因緣所生。現相呢?現相是「因緣假和合之法,體為性空」,體是性空,事當然也不是真的,哪有真的事?體空,相是假的,實在講,相是空的,相不可得。到一切都不可得,你得到了什麼?你得到了法性。《楞嚴經》上說得好,到達究竟圓滿的果位叫「歸無所得」,回復到你的本來面目,你的本來面目是法性,你回歸到本來面目,這就叫究竟圓滿佛果。所以佛是什麼?佛是你自己。你不信佛,你不信自己,這真話。你不知道什麼叫自己,把這個身當作自己,這錯了,身不是自己。以後我們再遇到人說,佛是什麼?你就回答:佛是你自己。「我不信佛」,你不信你自己,你根本不知道你自己是什麼。這身不是自己,身有生老病死,死了你自己就沒有了。講得通俗一點,靈性是自己,身有生滅,靈性沒有生滅,這個說法隨俗說,隨順世間;隨真的說那就很難,他不能體會。
所以明瞭事實真相,「止息一切攀緣妄想」,你自然沒有攀緣的念頭,自然就沒有妄想了。妄想沒有了,分別執著就沒有了,攀緣是分別執著,這三大類的煩惱就止息了。「證空理謂之體真」,這個空不好懂,空不是無,這個空是法性,所以這叫體真。「空即真也」,為什麼叫它空?就是你六根都緣不到,它不是物質,它不是精神。不是物質,你前面的五根眼耳鼻舌身緣不到,它不是物質;它不是精神,你後頭第六意識緣不到。它存在,它在哪裡?它無所不在,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它要不在,它就不能現,它就不能變。所以你見到相就要知道性,它體是真性。那個空性就是真如,那個空性就是真理,那個空性就是法身,那個空性就是法性,就是我們自己,禪宗講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大家都一樣,沒有絲毫差別,具足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這可以從六祖能大師那裡得到訊息。
《華嚴經》初祖教給我們,修行有「五止」、「六觀」。今天說到這個地方,我們把華嚴初祖杜順和尚所說的,後面雲華、賢首、清涼、宗密,代代相承都是依這個方法修行的,「五止者,即依前能行四德之心,而修五止」;第一「照法清淨離緣止,謂觀照真俗二諦之法,空有不二,清淨虛廓,能緣之智既寂,而所緣之境亦亡」。這句實在說,這是很深的禪定,定中的境界,不是我們現前境界。照法,我們今天講是見法,你看修行人講照法,這個照跟見有什麼差別?裡面有分別執著就叫見,沒有分別執著就叫照。我們現在睜開眼睛看外面境界,看了就有分別執著,這叫見,看了沒有分別執著就叫照。我們耳聞聲,聽外面的音聲,有分別執著叫聞,我們聽到了,聽聞,沒有分別執著也叫照。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起分別執著就叫見,見色聞聲。經裡頭也有用情見,這個情是感情,情就是分別執著。你帶著分別執著去見,外面真相見不到,你所見的是妄相,不是真實的,虛妄的;離分別執著,你見到真相。所以真相叫照見,有分別執著叫情見,這不一樣。
那我們要學,真正要修行學什麼?學見色聞聲裡頭不分別、不執著。不分別不執著,有沒有看清楚?看清楚。你想你睜開眼睛看外面東西,你沒有分別執著,這時候你見的是真的;一起心動念,真相就沒有了,真相就變成妄相。你在裡面起分別、起執著、起貪瞋痴慢,這個地方喜歡,那個地方討厭,不知道你喜歡的是空寂的,你討厭的也是空寂的,諸法是平等的,你怎麼在裡面分高下?你怎麼會有好惡?這個好惡之心就是你喜歡不喜歡,高下之心假的,這是煩惱,你見色聞聲生煩惱。那個照見的人,他見色聞聲心地清淨,像六祖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無動搖、能生萬法」,他見到真的。我們見的是真的都變成假的了,誰變的?自己變的,外面境界沒變,我們自己變的。這個責任要自己負,與別人不相干,與佛菩薩不相干,與一切人不相干,與妖魔鬼怪也不相干。你為什麼要分別,你為什麼要執著,關係在這裡。我們明白這些道理,修行就懂得應該怎麼修。斷,真的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斷不了,為什麼斷不了?你已經養成壞習氣,養成這個毛病,見色聞聲自自然然起來,「習慣成自然,少成若天性」,「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個本性是習性,毛病出在這裡。所以你沒有辦法解脫,你沒有辦法超越六道輪迴,你沒有辦法了生死出三界,你總得把根本的原因搞清楚、搞明白。那我們修行,只有是一點一滴的去除、去放下。
首先佛教給我們入門,持戒,我們用戒律來止息我們許多錯誤的思想言行,真修真幹。善財童子一生圓成佛道,他是我們的代表,他代表六道凡夫,六道凡夫能不能在一生當中圓成佛道?能,像善財那個修法就能。善財怎麼修的?善財體真,他對於事實真相知道,他知道一切萬法、萬事萬物都是自性變的,自性是自己,自性是真佛,自性佛。自性佛變現一切現象還是自性佛,他認清楚了,我們迷惑了。我們在經上只聽到,我們天天拜阿彌陀佛,祖師大德告訴我們,阿彌陀佛是自性變的,叫「自性彌陀」;西方極樂世界是自性現的,叫「唯心淨土」。我們只聽了這兩句,其他的就不知道,聽一樣就曉得一樣,不能聞一知十,沒有這個能力,你沒智慧。聞一知十還不能做佛的學生,尤其是《華嚴》,《華嚴》要有什麼樣的能力?你聽了一樣,「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是大方廣佛華嚴的學人。自性彌陀,一切有情眾生都是自性,你入華嚴境界了;自性釋迦,釋迦牟尼佛是自性的;自性觀音,自性勢至;再回過頭來,自性清涼,自性宗密。再回過頭來,我們所看到一切人全是自性變的,善人是自性變的,跟彌陀沒有分別,惡人也是自性變的,跟彌陀沒有分別,而且善人惡人全是彌陀。
彌陀的意思是什麼?「阿彌陀佛」,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無量覺。我看到這個善人他做了些好事,應當向他學習,我有沒有?我有,很好,我跟他一樣,我要好好的保持下去;我沒有,要跟他學習,他提醒我了,我覺悟了,無量覺。那個惡人在我面前做的壞事,給我看了,那是佛,那也是無量覺,他在示現給我看,讓我看看我有沒有這個過失。人不容易看到自己過失,容易看到別人過失,看到別人過失最重要的是要自覺,自覺就是「有則改之,無則嘉勉」,我如果有這個過失我要改,我沒有這個過失,我要勉勵自己不要有這個過失。你看看,所有山河大地一切眾生一切時一切處都在給我示現,都在教我,我如果是念念覺而不迷,你說你這一生會不會成佛?
我昨天跟蔡老師講,我們在飛機上,我說如果我們真的真幹,不用別的,就是用《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就用這三樣東西,每天來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這是標準。要肯定聖人的《弟子規》是教我一個人的,太上老君的《感應篇》也是教我一個人的,釋迦牟尼佛的《十善業》也是教我一個人的。為什麼不教別人?別人都是佛、都是菩薩,都不需要教,我一個是凡夫。我天天改過、天天自新,三年,用中國話來說,你是真正的君子;七年,你是真正的賢人;九年,你是真正的聖人。我們中國聖人講「七年小成,九年大成」。在佛法裡面講,三年能契入華嚴境界,七年你是真的菩薩,九年你真的成佛了,問題是你肯不肯幹。要像善財那個幹法,善財的幹法沒有別的,就是「十大願王」這十條,條條兌現了。第一個禮敬,真誠的恭敬,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萬物真誠恭敬。對人的恭敬,《弟子規》裡的標準很好,你能夠落實,那對人恭敬;對事恭敬,認真負責,不能有少許懈怠,不可以,少許的懈怠都是不恭敬;對天地萬物有敬愛之心,蚊蟲螞蟻,合掌:菩薩!看到牠就曉得,牠給我示現,造作惡業墮這種身,是來表演給我看的。我看了之後,不能造一切惡,修一切善斷一切惡,不墮畜生道。我們上雞足山,看到雞足山上有很多抬轎的、有很多馬,騎馬上山的,這都是菩薩示現,佛在那裡示現。經上講得很好,「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那個馬是來還債的;我們看到抬轎的,就想到佛經上講的「五扇提羅」,活生生的示現在我們面前。我們能夠體會就懂得修行,真正的斷惡修善。
斷惡修善的標準,起碼的標準就這三樣,這三樣都不難,很好記。用《弟子規》、用《十善業》、用《感應篇》來修行,修正自己錯誤行為。別人決定沒有,你要說這個錯了、那個錯了,我就錯到底了,你這一生就不能成就,還是繼續搞輪迴。真的想出輪迴,要肯定外面境界沒有善惡,外面境界,佛法講「純淨純善」、「不二法門」,錯,我一個人錯,我是凡夫。所以善財五十三參沒有同學,他要有個同學,他就不能成就,為什麼?你跟我同學,我們兩個差不多,我有過失你也有,就完了,就不能成功。所以菩提道上只可以一個人行,除自己之外,沒有一個不是佛,沒有一個不是菩薩,真正止觀成就。祖師這個方法提醒我們,好!你看這清淨法界。離緣,為什麼?緣是假的,緣不是真的,「因緣所生法」,《中論》上講,「我說即是空」,這個話佛說的。所以空有不二,身心就清淨。知道能現、能變、能緣是清淨寂滅的,所現、所變、所緣的這些境界也都不是真的,你的心就定了,分別執著就不會起來,清淨心現前,清淨心是真心。現在人,正是成語裡面所說的心浮氣躁,心浮氣躁這不是真心,妄心。真心是清淨,真心是離念,真心起用是智照,智慧照見,妄心起用是分別執著,總得搞清楚、搞明白。
第二「觀人寂泊」,這個字有些文字裡面是用「怕」,實在講是一個意思,我們念「泊」,泊是船靠碼頭,也就是止的意思,「絕欲止」。下面解釋,「謂觀五蘊之身,諸法本空,寂然淡泊」,淡泊就是淡化,止住了,泊是止。曉得什麼?身是假的,不是真的。五蘊是色受想行識,色是地水火風,四大,心,心是受想行識,一個是物質,一個是精神,物質、精神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所以說身不可得。這是學佛最初入門,如果還把身看得很重的話,這個佛法就入不了門。所以佛法第一個是破身相,《金剛經》上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頭一個是無我相,我相無了,後面都破了。為什麼佛這樣說?佛說出事實真相,本來是假的,它不是真的,你誤以為真的,麻煩在這個地方。它不是真的,所以不能夠誤會。你才曉得四大、五蘊本來空,了不可得。你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你心地寂然,對於過去那個很濃的情執自然淡化,淡化到最後沒有了。
「諸欲皆盡」,欲是什麼?財色名食睡,這些欲望都沒有了。這個欲望沒有了,「無願無求」,這對自己是回歸到自性。現在有些人學佛看到這個害怕,無願無求這人生還有什麼意義?你對這個社會還有什麼貢獻?你就想想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諸欲皆盡,無願無求,一生在這個世間教化眾生,四十九年天天講經說法,對自己無願無求,對大眾還是無願無求。絕不是說「我教你,你將來好好的回報我」,沒有,「我教你,你要供養我」,佛沒有。佛確實一生於自於他都是無願無求。無願無求,為什麼要那麼辛苦教眾生?眾生跟自己是一體,體真!心現識變是自己,我左手有一點痛癢,右手去摸摸它,還要有願有求嗎?還要談條件嗎?沒有,為什麼?一體。所以體真之後,知道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對整個宇宙的服務,我們現在講對整個宇宙的貢獻;實在講,貢獻、服務都是多餘、廢話,哪有這些名詞!一體的,自然的,就是佛經上「法爾如是」,這對了,沒有條件的,沒什麼話好說的,自然的,你看到眾生迷,你一定幫助他覺悟。
幫助,怎麼幫助法?做樣子給他看。像現在這個社會毛病習氣很多,頭一個就是自私自利。那我做什麼樣子?大公無私,人人起心動念是為自己,我們起心動念為眾生,這是教他。現在社會人人是爭名奪利,都墮落在欲望裡頭;那我們今天起心動念是完全沒有自己,為大眾。我們做得不夠,實在講是我們沒有做,一切隨緣,隨緣還做不出樣子出來。古大德比我們做得好,像這寺院道場建得富麗堂皇,是為尊敬老師、尊敬佛菩薩,是為莊嚴道場接引大眾。祖師大德的私生活怎麼樣?私生活在旁邊建個小房子,他的寮房很簡陋;他的生活,寺院裡過堂吃飯,一飯一個菜;招待客人是可以有客堂,他們來參觀,我們自己的齋堂,不一樣。那是什麼?教化眾生,真的放下了。現在的話說,真的為民服務,你看他們生活多簡單,他們什麼都不要,名聞利養什麼都不要,這是對的。
再看,「性起繁興法爾止」,這講能生萬法。「謂依體起用,名為性起」,凡是一切法的興起,宇宙怎麼來的?生命怎麼來的?萬物怎麼來的?依照佛法講,依體起用,這性起。「應用萬差,故曰繁興」,繁興就是我們講森羅萬象。「任運常然」,任運就是隨緣,它自然而然就是這樣,叫「法爾」。所以我們解釋這宇宙萬象,我常常用這個萬花筒,這小型的萬花筒來比喻,你看這裡面我們轉動,它裡面的圖案千變萬化,從來沒有一個是相同的。我們把這個萬花筒比喻作自性,裡面這個現相變化就是萬法,能生萬法。再怎麼樣變不離自性,這萬花筒千變萬化無量無邊,沒有一個相同,不離這個小筒子,一個道理。法爾,自自然然就止了。所以要了解,森羅萬象是緣生的,這個緣是什麼?緣就是我們妄想分別執著,它才有這麼多的變化,十法界依正莊嚴。如果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那叫一真法界。所以一念不覺,那個境界是一真法界,在四種淨土裡面講實報莊嚴土;如果那個一念沒有,實報莊嚴土也沒有。實報莊嚴土沒有是什麼境界?叫常寂光淨土,什麼都沒有,一片光明。
你幾時開悟了,明心見性了,你自己知道,明心見性的人再看不到黑暗了。晚上看到還是黑暗的,黑暗是什麼?無明,你無明沒有破。無明破了之後,你看到是不需要太陽月亮,那不需要,一片光明,為什麼?自性是光明的,它本來是光明的。那個一念才起,明沒有了,就變成黑暗,所以叫無始無明。「無始」這兩個字好,是叫我們覺悟的,無明沒有開始,無明就是一念。一念不覺跟無始無明是一個意思,合起來看你就懂得,什麼叫無始無明?一念不覺;什麼叫一念不覺?無始無明,互相做解釋你就懂了。真的見性的人是大光明藏。一念不覺,有一真法界現前,因為那個時候是什麼?那個時候沒有分別執著,所以是一真法界。有了分別沒有執著,這叫方便有餘土;如果還有執著,執著也沒有斷,叫凡聖同居土;分別執著都沒有,是實報莊嚴土。四土是這麼來的,不是佛變現的,這諸位要知道。誰變現的?自己變現的。你說我要生哪一土,很簡單,我要把分別執著統統放掉了,我生實報莊嚴土。
這樣說開,你就都懂了,你到極樂世界到哪裡去你就知道。執著還沒有放下,伏住,帶業往生的,生凡聖同居土。你是妄想分別執著都有,伏住,不起作用,這一句佛號得力,這是個特別法門,在其他諸佛剎土裡沒有,只有西方淨土,這叫帶業往生。沒斷,但是這句佛號起作用,它把你的分別執著伏住,暫時不起作用,那就能往生。這個法門殊勝,這個法門才普度眾生。所以我們盡量的要努力,最好能把這個執著,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要執著了,什麼都好,一切隨緣。沒有大的過錯都不要說,隨它去;重大的,那要說。不是重大的,不是很嚴重的,得過且過,你就省很多事了。不要執著自己的成見,一切隨緣,生凡聖同居土;真的執著沒有了,生方便有餘土;真正分別沒有,生實報莊嚴土;如果一念也沒有了,那就是常寂光淨土。要知道,常寂光跟實報土都叫一真法界,這裡頭只有能現所現,沒有能變所變,為什麼?他已經轉識成智,他只有智慧,他沒有煩惱。所以稱為法爾,本來就是。
第四個,「定光顯現無念止」,這個境界一層比一層高,「謂入此三昧中,光明炳現,內外洞徹,無思無慮也」,這個三昧是華嚴三昧。光明炳現,這是三昧當中生出智慧,這就是大乘教佛常說的,「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智慧開了。智慧開了,見性,明心見性,所以內外洞徹。內是法性,外面是法相,法性跟法相是一不是二。在這個時候思慮放下了,思慮就是我們講的三種煩惱,全斷了,思是起心動念,慮是分別執著。這三種統統放下,這是明心見性,我們講法身菩薩的境界,圓教初住以上證得。我們把這些理搞清楚了,事相也能大致上理解,就知道自己怎麼用功。
首先要肯定古人講的「人貴自知」,得有自知之明。我們要肯定我們現在是凡夫,博地凡夫,煩惱習氣業障很重很重,這要承認。承認才能懺悔,不承認就不知道懺悔,不知道懺悔,你這個病一天比一天嚴重,到最後沒救,就墮三途。能肯定,那就有救,懺悔那是減輕,是治病,懺悔要發露懺悔。你們現在的同學做得不錯,天天發露懺悔,自己有什麼毛病絕不隱瞞,公開向大眾道歉,公開請大眾批評,請大眾指責。指責錯誤也感謝,也是佛菩薩,為什麼?他是誤會,也是看我能不能接受,錯誤的批評、錯誤的指責都能接受,沒有辯白,感謝。他為什麼這樣說?他來考我,他故意是這樣看看我忍辱程度到什麼階段。你能作如是想,能作如是觀,外面全是佛菩薩。你也不要去問他是善意還是惡意,善意惡意全是佛菩薩,無量方便成就自己,幫助自己向上提升。如果起了個念頭,「我要跟他辯駁,他冤枉了我!」那你怎麼?我是凡夫,永遠當凡夫,六道眾生才會有這個念頭。真正希聖希賢想在一生成就的人,決定沒這個念頭,真跟善財一樣。
惡意來毀謗,惡意的批評,甚至於陷害,像歌利王割截身體,忍辱仙人眼睛看到這歌利王是菩薩,是來成就、來考驗自己忍辱到什麼程度,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忍辱仙人對歌利王非常感激、感恩。忍辱仙人就是釋迦牟尼佛沒有成佛之前,那個歌利王就是憍陳如尊者,你不要以為他是阿羅漢,都是古佛再來表演的,早就成佛了。他們應化在世間,唱一場大戲給我們看,哪個當主角,哪個當配角,你演什麼角色,全是諸佛如來法身大士;連那些國王大臣、販夫走卒都是來表演的,你千萬不能看錯。這樣才能入華嚴三昧。內外洞徹,法性法相全都明白了,智慧開了。妄想分別執著總是要放下,起心動念,我在打妄想,「這個人是好人,那個是壞人」,「這是來幫助我的,那個是想來破壞的」,這在打妄想。沒有妄想就清清楚楚,有妄想就糊塗了。所以妄想決定解決不了問題,智慧解決問題,智慧沒有問題。
第五,「理事玄通非相止」,這是指達到登峰造極;理就是法性,事就是法相,玄是玄妙,通是通達,玄通就是究竟通達、圓滿的通達。究竟圓滿是什麼相?是什麼樣子?理事都不可得。理事有沒有?不能說沒有,不能說有,為什麼不能說有?法性空寂,法相虛妄,《般若經》上講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連一真法界,你說一真法界是不是虛妄的?他一念就現這個境界,一念是緣,緣生之法,沒有自性,你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一真法界尚且如是,何況十法界!這總得要搞清楚,你才真的放下,真的沒事了。沒事是什麼?什麼事都不放在心上,什麼事都清清楚楚,什麼事都明明白白,真的通了!不是什麼都糊塗,什麼都不知道,那是凡夫,那是不通。宇宙之間一切事理通達,不要學,學不到,學很有限、很辛苦,放下就通了。你看惠能大師給我們做了多好的榜樣,他得五祖傳法的時候,二十四歲。五祖傳什麼法給他?只是講了大概三分之一的《金剛經》,講大意,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豁然大悟,法就傳給他,那叫傳法。是不是傳了法?他自己悟的,傳個什麼法!五祖不過給他做個增上緣而已。這個佛在大經上就講得很清楚,佛沒有法給人,不要誤會,佛哪有法?佛要有法給人,佛就是外道。佛沒有法給人,法是你自己的,智慧是你自己的,禪定也是你自己的,德能、相好沒有一樣不是你自己的。你自性裡所有的跟佛所有的完全平等,無二無別,只是你覺悟了,全現前了,你迷了,全不現,全隱沒了,隱現不同,其實無二。佛句句給我們講真話,大家都一樣,沒有一點輕慢,沒有一點驕傲,平等的!輕慢、驕傲全是煩惱,全是錯誤。
底下講,「謂真性之理,幻相之事」,理是真性,相是法相,「隱顯俱融」,隱顯不二,隱顯一如。你也就曉得,這個性相的理事,在諸佛跟法身菩薩顯了,明顯的顯出來,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顯了;在我們凡夫分上,凡夫在隱,不現,有沒有?有,跟他一樣,他現我沒有現。我不知道事實真相,他知道,顯的人知道我跟他一樣,我隱的時候,我不知道,我認為我跟他不一樣,他是佛,太高了,高高在上,高不可攀。殊不知平等平等,無有高下。我們尊敬的心,尊敬是性德,我們尊敬自性,自性變現的,我們見到要禮敬,恭恭敬敬的禮敬,為什麼?大慈大悲教化眾生,眾生迷失了自性,性德完全隱蔽了,一點都透不出來,我們表現這個樣子做給他看,他覺得這個是好;人跟人應該九十度的鞠躬禮,應該笑面迎人,應當敬愛,表現給你看,這些是什麼?顯。所以基本的表演,這個顯的是什麼?《弟子規》是顯,《十善業》是顯,《感應篇》是顯,善德、善行都是自性的顯;惡意、惡念、惡行是自性的隱蔽。事上有善惡,果報上有吉凶,理上是一個,理是自性,一個是性迷起的作用,一個是性覺悟起的作用,所以體還是一個,不是兩個。能參透這一點,在十法界裡普度眾生,度而無度,無度而度,得大自在。得大自在是我們凡人說的,在他那個境界裡有沒有自在?沒有這個念頭,這真自在!有了自在就不自在了。
性相,「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有沒有這個念頭?沒有了。跟凡夫交流,凡夫有,覺悟的人也用凡夫這一套跟他交流,很容易交流。如果凡聖在一起,聖人守住他的境界,那是一句話都沒有,雖然那個樣子,真聰明人一看覺悟了;不是真正聰明人,什麼利益都得不到。文殊菩薩問大眾,都是法身菩薩,請大家講講不二法門,每個人都有言說、都有解釋,問到維摩居士,維摩居士一句話沒說,好像沒聽見。文殊菩薩向大眾宣布,「真不二法門!」是不是維摩居士示現的是第一,其他的都第二、第三?不是的,平等。一個是什麼?顯應,一個是隱也應,隱顯不二。你明白這個道理,天天給你講經說法的,這是我老師,沒有講經說法是不是老師?還是老師,他沒有說,他在那裡表演。他在那裡表演,你看不懂,什麼時候到你看懂了,你就得大受用,這裡頭妙不可言。這八個字能解釋,解釋什麼?一真法界跟十法界不二,六道輪迴三惡道跟一真法界不二,這個意思太深了,這是事實真相。所以佛住一真法界,在六道裡面教化眾生,他還是一真法界,為什麼?六道確實是一真法界,阿鼻地獄也確實是一真法界,不是兩回事。你明白之後,你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一真法界了不可得,阿鼻地獄也了不可得。相有沒有?相是假有、幻有,在佛法稱為妙有;體是什麼?體是真空。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真空跟妙有是一不是二,空有還是隱顯俱融。「性相雙泯」,那是功夫,不但不著相,性也不執著;不但相不分別,性也不能分別;相上不能起心動念,性上也不能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面對性相、理事、因果,這是什麼人?法身大士,這是修行真正到家了,真正回歸自性了。
我們再看這段經文裡面教給我們的,你要「觀察於諸法」,這個法是什麼?一真法界跟十法界。一切諸法「自性無所有」,無所有的自性就是法性,無性之性就是真性,叫真空。那你看相的生滅,相的生滅是假名,是假的不是真的。相為什麼生滅?這裡面我們不能不知道,相從哪裡生的?相由心生,佛在這個經裡面常常給我們講「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句話包括一真法界。因為這個「心想」就是起心動念,就是我們常講的一念,心想這裡頭還沒有分別執著。心想兩個字,其實就是一個心字,一切法由心生,想是個陪襯的字。因為有想才有十法界,有六道三途,光有心沒有想是一真法界,所以心想就包括一真法界跟十法界依正莊嚴。你仔細再看,「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為什麼?三心不可得。能生的是心,三心既然不可得,那三世間不可得。三世間,有情世間、器世間、智正覺世間,就是一真法界。三心不可得,三世間不可得,你看到什麼?你就真的見性了,「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惠能大師見到了,你也見到了。
「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我剛才跟你說的,一切人是諸佛,一切有情眾生是諸佛,花草樹木是諸佛,山河大地是諸佛,無有一法不是諸佛,諸佛常現前。諸佛什麼時候沒有現前?時時在現前,可惜沒認識。現在才接受佛的教誨,有那一點小小悟處,才知道我們無始劫以來時時刻刻在在處處當面錯過,這要懺悔,我們對諸佛沒有一點恭敬心。不過諸佛也不怪你,為什麼?不認識。現在在華嚴會上聽說,想想是沒錯,那應該用什麼心態來對諸佛如來?要用「十大願王」的心態,所以佛才說,「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道理就在此地。這段經文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