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福田甚深  (第十集)  2005/7/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華嚴經第12-017-1396a集)  檔名:29-012-0010

  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菩薩問明品」第五段福田甚深,《疏論纂要》最後的一段,李長者的開示。

  長者開示最主要的就是當中的一段,這一段又分為兩個小段,前面這一段說明佛自己福田不同,所以有差別,這個我們昨天介紹過了。今天接著看第二個小段,「明眾生所施福田不同」,我們看《論》文。

  「二眾生布施福田果報不同者,此乃由心輕重、有智無智、謙下高心、所求有異,總是一心中隨用不同」。我們看這一段,這一段文字雖然不多,境界可以說是深廣無際。這段經是目首菩薩給我們講「福田甚深」,這個科目也是我們學佛,甚至於不學佛的人,哪一個不關心?為什麼?人人都希求福報。福報從哪裡來?福報究竟是一回什麼事?佛菩薩在這段經文裡面給我們做出詳細的說明。我們真正明白了,就知道怎樣修福,正是所謂「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們要懂得求福的道理,懂得求福的方法,所以智慧福德,壽命也在福德裡面,長壽是五福之一,沒有求不到的,如理如法的去求,有求必應。

  前面的一段講佛的福田不同,那意思很深,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就是我們自己的修行,自自然然跟諸佛如來的福田起感應道交,我們要不要用心去求?不必,自然感應。也就是說,譬如我們簡單的舉例,我們如果真正修到放下對一切人事物的執著,就能夠感得藏教佛、通教佛的福田加持給我們,這是凡夫。如果我們功夫提升了,我對於一切人事物的分別都沒有了,我們就能感得通教的佛、別教的佛。如果連這一切分別都放下了,所謂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個時候我們所感得的是圓教佛,究竟圓滿佛。這種感應道交是自自然然一絲毫勉強都沒有,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所以說提升自己的德行,提升自己的境界,心裡頭一無所求是自然感應,就像江本勝那個水實驗一樣。我們寫個「愛」字、寫個「感恩」,無論用什麼文字,中國文字寫行,用英語寫也可以,用阿拉伯語寫也行。你只把這個貼在水瓶上面,那水的反應,它就現出很美的圖案出來。你說寫的這個字有求嗎?沒求。我寫這個字條貼上去沒求;水決定沒有說你寫了「愛」對我,我就特別給你美的圖案,沒有念頭。統統都是不起心不動念,連起心動念都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所以這種感應道交,我們就曉得,佛經裡面所講「法爾如是」。法爾如是這個話不太好懂,我們換句話說,自自然然是這樣的,本來就是這樣的。這就是佛福田不同給我們很大的啟示。

  諸佛如來修行證果,我們講諸佛有四教的佛,如果要是依《華嚴》來講,《華嚴》是五教,小始終頓圓,那就是五教之佛。佛很多,不是一個位次,這是舉中國佛教裡最常講的,天台家的四教,賢首家的五教。這些都是事實,都是確確實實有這個事、有這個理,可是你不要執著,希望你也不要分別。你要說佛為什麼有這麼多等級?修行位次有差別。凡夫,從我們凡夫地一直修行到證得圓滿的佛果,他當中一定通過這麼多階級。就像讀書一樣,一個小朋友上幼兒園,二十年之後,他拿到博士學位,可是這二十年當中,他經過了小學,小學畢業了,那就是小教的佛;初中畢業了,畢業就好比初級的佛,高中畢業是高級的佛,大學畢業是大教的佛,大乘的佛,就這個意思。

  所謂成佛就是修學一個階段的圓滿。在《華嚴經》裡面,這《華嚴》是個代表,佛在所有大乘裡面都給我們講這五個次第,五位,位是位次。用我們現在講學位,我們今天一般學校學位只有三個:學士、碩士、博士。在佛法裡面講學位有六個,多一倍。你看十信位,一年級到十年級這是一個階段,這真的拿到學位,這不是假的,十信位的菩薩;往上去十住位的菩薩,這第二個學位,第三個學位十行位的菩薩,第四個學位十迴向的菩薩,第五個學位十地菩薩;再往上去等覺是個學位,等覺再上去究竟圓滿的佛果,那就是無上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最高的一個學位。每到一個階段(這說話方便起見)有一個學位。

  由此就可知佛很多,這是天台大師說的。這麼多佛,第一個學位十信位,十信位就是十法界裡面的佛,沒見性。十法界,我們知道六道上面有聲聞、有緣覺、有菩薩、有佛,十法界裡面的佛,十信位的菩薩。如果再升一級到初住,上面是十住,十信往上去是初住,初住就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超過十法界;在別教講是別教的初地菩薩,別教十地等於圓教的十住。所以別教的等覺是圓教初行位的菩薩,別教的佛是圓教二行位的菩薩。佛很多,我們怎樣感應,那是要自己修行功夫,一點都不能勉強,就跟水實驗呈現的結晶圖案一樣,一絲毫不能勉強,法爾如是。這是我們必須要明白的。明瞭之後,一定要提升自己的境界,自己境界愈高,感應愈殊勝;換句話說,福報也愈大。能夠跟佛起感應,差不多都是修德跟性德相應了。

  現在我們看的這一段,「眾生布施福田果報不同」,這是修德,沒見性。這裡面我們要講的六道眾生,就是我們現前的境界,我們修布施,布施歸納起來不外乎三大類,就是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要搞清楚。我們想得財富,世間人常講:你命裡頭有沒有財庫?命裡財庫每個人多少不一樣。這命裡財庫從哪來的?香港這邊有個陳老先生,跟我也是老朋友,去年往生;陳朗,很多人都知道他,他算命看相、看風水看得很好,我們也認識好幾年了,他也常常聽我講經。這個算命,算命裡頭有沒有財庫。

  我在年輕的時候也有人替我算過命,我這個命裡頭沒有財庫,也沒有官印。沒有官印你不能做官,這個官就是主管,你命裡頭沒有做主管的命,主管才有印,不是主管沒有印。出家了,出家,算命先生告訴我,你也不可能做住持,住持也要有印。你做當家師,那不是住持,那個沒有印,好像一個學校一樣,校長他才有印,教務主任、總務主任他沒有印,叫官印。所以就是你命裡頭沒有做主管的命。我命裡頭財庫空空,就像我出家這個名號一樣,「淨空」,財庫空空,沒有財。沒有財,貧;沒有官印,沒有地位。在這個社會上沒有地位,也沒有財富。

  命從哪裡來的?命是過去生中修的,前生宿世,過去生生世世沒有修財布施,而且我命裡頭還是短命,算命的算我的壽命只有四十五歲。這就是我們學佛之後明瞭了,過去生中這三種布施福田,財富沒修,壽命沒修,只有一點法布施。法布施是聰明智慧,只修了一點這麼個東西,好在這一點東西還有根。在這一生當中,我們自己想一想,他說的有道理,為什麼?我從小喜歡讀書,喜歡書本。這就想到人一生當中,正如同外國預言家所說:一生的遭遇決定沒有一樁事情是沒有原因、偶然發生的,沒有,統統與前世有連帶關係。過去生中喜歡讀書,這習氣還留到這一生,喜歡書本,喜歡讀書。這命裡沒有財有道理,為什麼?我從小就不愛財,沒有賺錢積財的念頭,一生都沒有這個念頭,只要每天能吃得飽、穿得暖,夠了,這都是過去的習氣。

  壽命短,這我知道,年輕的時候殺業很重,這大概都是與過去習氣有關係,喜歡打獵,這不是一樁好事情。所以學佛之後,痛改前非!我一學佛六個月,我明白這個道理,我就長齋。長齋是無畏布施,不食眾生肉,不跟眾生結冤仇。所以我雖然收入很微薄,我盡量節省,省一點錢去放生,布施醫藥。布施的錢不在乎多少,在乎心地真誠,我有這一分誠意,有這個心。這個經文裡頭長者講到,所以眾生布施福田果報不同,這是由心有輕重、有智無智,這是關鍵,我明白這個道理。我二十六歲接觸佛法,明白這個道理,很快就明白了。所以我學佛六個月就發心長齋,吃長素,知道自己做錯了,從此以後不敢殺生。

  所以我這一生有財富,我還是不要官印,有長壽,都是這一生修來的。我有沒有求?沒求,我沒有求長壽,也沒有求財富,自自然然來的。一生信守尊崇普賢菩薩教導,「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我不想過去也不想未來,我這一生當中只有今天,不知道有明天;今天就是現前,一定要把它抓住。要知道把自己的德行、境界向上提升,一天二十四小時不能放鬆。功夫,解行兩門,我每天讀經,讀書從來沒有一天中斷。讀書,解門;書本放下,行門。

  書本放下,那叫怎麼修行?行也不外乎三大類,這是佛法裡頭所說的身口意這三大類。意業是起心動念,念頭一起,自己立刻就明瞭這個念是善念還是惡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惡念,趕快把它轉過來,古大德所說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我們修淨宗,尤其是修持名念佛這個法門,我們就用這個方法轉境界。如果這個念頭不善,阿彌陀佛,用這一句「阿彌陀佛」把這不善的念頭打掉,這真用功,這是真功夫。如果是善念,那就是《十善業道經》上佛教導我們,善念要念念增長。所謂善念一定是利益眾生,一定是續佛慧命,決定是相應的。有利於正法常住世間,這個念頭好,決定沒有自私自利的念頭,更不可能有傷害其他眾生的念頭。不但是人不能傷害,蚊蟲、螞蟻都不傷害,都沒有傷害牠的這個念頭。

  第二言語善不善。言語裡頭最重要的,《無量壽經》上佛教導我們,「善護口業,不譏他過」。決定不能說別人過失,這個人是我的冤親債主,常常來傷害我、毀謗我、侮辱我的,他可以做,我可不能做,我可不能批評他。他毀謗我,我要是批評他,不接受毀謗,行不行?很多人一定說應該這樣子。但是一個真正學佛的人不是這樣的,他毀謗我,我接受,消業障。怎麼知道自己有業障?這一生命不好,就是業障;命好還是有業障,為什麼?你沒有出六道輪迴,應當要接受,很難得。尤其是謠言,不是事實,他來毀謗我、來陷害我,是捏造的,不是事實,這個消業障消得更大,過去無始劫以來的業障都能夠得消除。

  所以我們對於這一般常講的,這是惡人,故意來找麻煩的、來傷害我的,我們要用感恩的心對待他,要用憐憫的心對待他,要用報恩的心對待他。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要常常記在心裡。歌利王割截身體,一點道理也沒有,老師(釋迦牟尼佛是我們老師)受這樣的委屈,沒有一絲毫瞋恚心,沒有一絲毫報復的心,忍辱波羅蜜圓滿。他怎麼圓滿的?歌利王幫助他圓滿的。所以我們遇到一切毀謗,一切侮辱、陷害,馬上就要想到,釋迦牟尼佛被歌利王割截身體,佛是用什麼心態來承受?我們要學習。如果我們說是受不了,那你就不是學佛。

  學佛,世尊所做的榜樣,我們要跟他學習,不可以有絲毫怨恨心。你要說為什麼?讀了大乘經就明白,遍法界虛空界是一體!自己對自己,你還能有怨恨嗎?還能報復嗎?我在講席裡頭,我記得我舉了幾次的例子。我們不小心,我有這個經驗,有很多人都有這個經驗,不小心什麼?牙齒咬了舌頭,把舌頭咬破了。我們的舌頭是不是提出抗議,反抗,把牙齒拔掉,有沒有?沒有,舌頭老老實實承受,一點怨恨也沒有,一點報復也沒有,一體。我們遭遇這些人對我們的毀謗、侮辱、陷害,這是人生在世很難避免的。我們曉得,我們明白了、覺悟了,知道我們是一體,就像唇齒相依一樣。那麼對方呢?對方他還在迷惑,他還沒有接受聖賢教誨,不懂這個事實真相,所以他才會做出這個事情出來。如果他真的明白了,他會跟我一樣,決定不會傷害人,不但不傷害,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他有善心善願,我們肯定全心全力幫助他達到圓滿。所以善心善願,這個善歸納起來兩樁事情,兩大類:一類是利益眾生,一類是正法久住,肯定是幫助正法久住的,這是善念善行,明白人他就會做,他就會修。這裡面就是你的心還是有輕重,智慧還是有大小,心愈重果報愈殊勝,心愈大福報愈大,量大福大!

  下面還有「謙下高心」,謙是謙卑,高是貢高我慢,古聖人給我們說「滿招損,謙受益」。好像這個杯子一樣,這個杯子是空的,空的是謙下,謙虛卑下,它得利益。為什麼?人家要供養你一杯水,你可以承受;如果你自己已經滿了,貢高我慢,滿了,那人家給你的時候,倒出來已經漫出來,你得不到。

  人一定要懂得謙虛,要懂得卑下,自卑而尊人,這才得到別人尊敬。如果自以為是,縱然有過失也死不承認,這種人有沒有?很多,我遇到的就不少,所謂是面子下不來。好像我要給人家低頭,那我就沒有面子,我就比人矮一等了,這觀念錯誤。你能夠謙下,格外得到別人尊重;你能夠承認過失,別人就原諒你,你的過失就沒有了。顧了面子不肯認錯,你的錯永遠存在,這叫大錯,這是真的錯了。古德常講「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你有過,自己也曉得不肯改、不肯承認,還要用種種方法來掩飾,這個過失愈來愈大。果報呢?果報在三途地獄。這就是布施福田果報不同。

  果報裡面細說,別說兩個小時講不完,兩萬個小時都講不完,例子不勝枚舉。同樣的布施,因相同,緣也相同,果報不同,那原因在哪裡?就是因跟緣裡面有輕重、有高下,這個下是謙卑,高是我慢,智有大小,所以果報不一樣。有人布施生天享天福,有人布施享人間的福報,有人布施享畜生道的福報。畜生有什麼福報?畜生有福報的,現在大家看得很清楚,你看看富貴人家養的寵物,牠有沒有福報?真有福報!一家人連他的親戚朋友照顧牠無微不至,牠是畜生。餓鬼道裡面享福的,鬼道裡頭享什麼福?做鬼王,小的山神、土地,接受多少眾生的香火恭敬供養,鬼道裡頭。只有地獄道裡頭沒福,修羅、羅剎裡面都有有福報的。這就是說明眾生布施福田果報不同,我們一定要曉得。

  所以我們要得正的福報,不要得負的福報,負的是三途,包括羅剎、修羅,這都是負面的。他有福,有福是什麼?他沒有智慧,他的煩惱習氣很重,那有福報的時候,造罪業就更容易。造罪業的時候,這得意於一時,福報享盡了,罪報就現前,這就是三途地獄的罪報。沒有大福報,你想造這個罪業,譬如你殺一個人你要償命;有大福報的人,殺幾千人、幾萬人,他不要償命。古時候這些帝王,發動一個戰爭殺多少人?多少人受害?誰去判他的刑?誰能對他起訴?沒有!這是什麼?大福報。雖然世間法律不能制裁他,他的福享完之後,因果的報應他沒有辦法逃避。現在口頭很硬,不相信因果,果報現前的時候後悔莫及,這個我們懂得。

  所以講眾生修福,我們要想得財富,財布施,要想得聰明智慧修法布施,要想得健康長壽修無畏布施。無畏布施是決定不能傷害一切眾生,不管是有情眾生、無情眾生都不能傷害。你看佛在《戒經》裡面教出家的弟子,「清淨比丘不踏生草」。草長在地上很茂盛,你不可以從它上面走過,這是什麼?沒有慈悲心。在某一種情況之下可以通過,那是什麼?沒路,沒有路,那從這裡走是許可的。如果有路,你就不能夠在草地上走。你看看對於草木都愛護、都尊重,都不敢侮辱,何況對有情眾生,何況對一切人類,這個人福報大。這是屬於無畏布施,果報得健康長壽。

  修什麼樣的因得什麼樣的果。所以我們看到世間有大富大貴的人,不必羨慕,清清楚楚他過去修的什麼因。我今天貧窮下賤,我也甘心情願,不怨天、不尤人,為什麼?過去生中沒修。現在搞清楚、搞明白了,我現在開始修,來生就得果報;如果你要是用功用得很勤,用得很猛,不等來生,這一生就得到。了凡先生給我們做了示範,實在講,像了凡先生那種人,在我們中國過去社會很多很多,只是沒有把這些事情寫出來;俞淨意的果報超過了凡先生太多了,就是沒有把他寫出來。在我們現前這個例子,有很多人依照這個方法修行都得到殊勝果報,我自己也是這麼學來的。所以我跟同學們講,我學佛第一部念的書,《了凡四訓》,朱鏡宙老居士送給我的。我讀了非常感動,好像在兩三個月當中,我把它念了三十遍,很感動!念了之後才知道自己思想、見解、言行犯種種過失。從此之後改,天天都在改,改過自新,果報轉過來。

  末後這一句,「總是一心中隨用不同」,這是總結,一定要曉得一心,但是這一心起的作用不一樣。不但每個人不一樣,就是自己一個人,不同的時候、不同的場所也不一樣。甚至於說前念跟後念都不一樣,前念迷,後念覺悟了,那怎麼會一樣?這我們不能夠不知道。這一段我們就說到此地。

  再看下面第二段「釋菩薩名者」。當位菩薩稱為目首,「名為目首,明此位是東南方辰巳之間」,這是講的方位。「像此信心進修,智日漸高,善知福田因果等報,名為目首」。他的眼睛放光了,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看得很清楚。宇宙人生真相,佛法用六個字就把它全都說明,性相,或者我們加一個字,法性、法相,理事、因果。性相、理事、因果把遍法界虛空界統統講盡了,菩薩對這個通達、明白了,稱為目首。所以像此信心進修,他是在信位。智日漸高,智慧一天一天增長,煩惱輕智慧長。善知福田因果等報,他懂得。懂得這個多快樂!懂得這是真正幸福,為什麼?自求多福,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念念之中自求多福,時時刻刻自求多福,無論在什麼環境,善緣順境、惡緣逆境都不礙修福。無時無處六根所接觸的境界統統提升自己的福慧,你說這多快樂!所以他的名字稱目首。「是故如來常取辰巳,以為齋戒之法則,如前名號品已釋,准彼知之」。末後一段「三配因果者,還以自心本不動智佛為因」。這個我們在前面四段都看到,都是以自己自心本不動智佛為因。「此位究竟智佛為進修之果」。福田甚深能夠幫助你契入究竟智佛,這是我們修福田真正的果報,真正的目標;不是貪圖五欲六塵享受,是要成就自己究竟圓滿的智慧,這就對了,一絲毫過失都沒有了。這是進修之果。李長者的開示,雖然不是很長,非常精闢。這一段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