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彌山表法 (第二集) 2007/12/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華嚴經12-17-1878集) 檔名:29-114-000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大科第二段「釋名」,今天接著我們看清涼大師的《疏》,第二段。「又智入佛慧,必窮其底。德超方便,迥出群峰。為顯十住功德妙高,是故須升妙高山頂。」我們從這段看起,升須彌山頂是表法的,這才是世尊說法的真實義。入佛的境界就是入真如自性,諸位要曉得,佛慧就是自性,特別是講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要怎樣才能入?入跟證的意思是相同,你就證得、契入,必須是智,就是智慧。這個智慧是什麼意思?戒定慧的慧,這是智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前面的智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定是方便,戒律叫最初方便,定還是方便,目標是智慧,因定開慧,慧才能契入自性。佛慧是自性本具的般若,不是修來的,前面戒定慧是修的,這不是修的。修德與性德相應,佛慧是性德,前面的智是修德。你不修,你永遠不能夠契入,永遠不能夠證得,也就是說你迷了,你回不了自性,這個地方講的佛慧就是自性。
佛法常講回頭是岸,回頭這兩個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在我們凡夫分上來講,確實有很大的難度,回不了頭來。什麼人能回頭?佛法說得好,信佛的人能回頭。我們聽了這個話很安慰,以為什麼?我們信佛了,可以回頭了,其實不然。我曾經跟諸位做過多次報告,我學佛九年,學佛七年出家,九年受戒,受戒之後在佛法的習慣,第一樁事情要去拜老師,感謝老師栽培、教育的恩德。這個世間,古時候世間人考取功名,考取舉人或者考取進士,第一樁大事回家去拜祖宗,去祭祖,這都是什麼?不忘本。佛門裡面出了家受了戒,頭一個去拜老師,報本反始,這人心淳厚,一生當中不忘記父母之恩、老師之恩,所謂孝親尊師。我到台中去拜望老師,還沒進大門,看見了,老師在裡面,我在外面,他看見我了,在裡面就指著我「你要信佛」,說了好多聲,說了好大聲,你要信佛。
你想想看,學佛九年,講經教學也兩年,我一出家就教佛學院,就開始講經教學兩年,現在受戒回來,難道不信佛嗎?說實在話,真的不信。老師給我這次的教訓印象非常深刻,我走進去之後,他讓我坐下來,然後問我,你懂不懂這個意思?我說我不懂,真不懂。我不信佛能學佛嗎?不信佛能出家嗎?不信佛能受戒嗎?他告訴我,許多老和尚都八、九十歲了,到臨死的時候還不信佛。我這句話就愣住了,我們才初學,老和尚一生都不信佛,這個話怎麼講法?老師跟我說明,信有迷信、有正信、有真信,我們充其量算上個正信,不是真的。正信是什麼?你不迷信,你對佛法道理已經懂得相當多,這是正信。什麼叫真信?真信是你做到,才叫真信;你沒有做到,你會講,你不能行,不是真信。你就想這個,這個我們一想就服了,確實佛講的十善業道沒做到,做到的都不夠標準。十善業道做不到,那其他就不必說了。從這個地方才知道,信難。
真正信佛的人,他在這一生當中有機會入佛慧,入佛慧就成佛。我們現在《華嚴》學了這麼多年,對這樁事情理解很清楚,沒有懷疑了,為什麼?「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要真心想學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所以我們讀到夏蓮居老居士的書,他老人家一生真的是大聲疾呼,勸導人要真幹,真幹就是真信,可不能幹假的。幹假的是做給別人看的,那是假的,真幹是提升自己的性德。我們為什麼做不到?知道這樁事情要緊,為什麼做不到?煩惱習氣障礙住了。煩惱習氣裡面實在講,孔老夫子說得很好,「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這個煩惱是什麼?驕傲、傲慢,總以為自己比別人強,別人不如我。吝嗇、小氣,雖然也做了許多好事,還是吝嗇,為什麼?你做的時候心不誠、心不敬,力沒有用到。譬如我有十塊錢,做布施的好事我只拿一塊,這吝嗇。不像菩薩,菩薩布施是圓滿的,一絲毫不留的,菩薩能做到。世間人做不到,這做不到情有可原,為什麼?賺錢太難,得來不易,所以使放下也不容易,這些在世道人情,我們能體會得到。
總要搞真的,你才能入住,證得初住菩薩的果位就是入佛慧。入佛慧必窮其底,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你只要見性,雖然你剛剛見性,你的智慧、德相決定跟諸佛如來是平等的,你功德圓滿了。上面雖然還有那麼多位次,十住上面還有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那些沒有關係,那些是佛隨順眾生說的。實際上證到初住位次就平等,你們想想這道理,他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了,你說平不平等?究竟佛的果位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初住菩薩也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他怎麼不平等!所以菩薩稱為正等正覺,等是平等;阿羅漢不平等,因為阿羅漢還有起心動念、還有分別,這不平等。菩薩,沒有見性的菩薩叫權教菩薩,不平等,他不是正等正覺,他還在正覺位,這個諸位要知道。叫權教菩薩,名字是菩薩,他的地位、他修學所證得的,跟阿羅漢、辟支佛是平等的。
見性的菩薩這就是法身大士,智者大師稱為分證即佛,他是真佛不是假佛,真佛,沒有圓滿,什麼不圓滿?無始無明習氣沒有斷乾淨。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法子斷,你要想斷它,那你馬上墮落了,為什麼?你一想斷它,你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全來了,那不叫六道凡夫嗎?所以在這個位次上修行,叫什麼?無功用道,所謂此處用不得力,你只要稍稍一用力就墮落。前面我們講得很清楚,我們用酒瓶盛酒,那個習氣是味道,酒倒盡了,擦得乾乾淨淨,確實一點都沒有了,聞聞還有味道,叫習氣,所以它不礙事。初住菩薩就有這個能力,前面所講的遍應十方,十方眾生有感他就能應,應以佛身得度他就現佛身,應以菩薩身他就現菩薩身,得大自在。他跟究竟果位上的佛沒有兩樣,不同的就是一個習氣全斷了,沒有了,再聞聞瓶子,一點味道都沒有。他的味道怎麼消除?隨著時間慢慢自然就沒有了。根本就不要管它,一管就壞了,愈管味道就愈濃,那就錯了,所以根本不管。
哪個地方有感哪裡就有應,雖然有應,而絕對沒有起心動念,這個要知道。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我們世間,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不但釋迦牟尼佛沒有,這現佛身,現菩薩身像龍樹菩薩、無著、天親,或者現比丘身分、祖師大德,像惠能、智者、善導、永明延壽,不都是古佛再來嗎?他示現在世間教化眾生有沒有起心動念?給諸位說,沒有,如果起心動念他是凡夫。他們的示現,是自性法爾如是。以前我們對這樁事情確實很難體會。我們參觀了江本博士的水實驗,我兩次到東京參觀他的實驗室,我也在顯微鏡底下看看,這問題解決了,明白法爾如是。水,我們給它個意念,「我喜歡你,我尊重你」,它的結晶就非常美;「我討厭你,我不喜歡你」,它的結晶就很醜陋,隨著人心它起變化。它有沒有分別執著?沒有,它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這叫什麼?這叫法爾如是,這就是性德起用。性德起用是佛方便說出來的,其實不能有性德起用的念頭,有這個念頭,你就馬上妄想分別執著同時具足。
佛跟法身菩薩有這個本事,這個本事叫什麼?叫不二法門,入佛慧也就是入不二法門。說跟不說是一不是二,分別跟不分別是一不是二,執著跟不執著是一不是二,好難懂,真不容易懂。我們說執著,執著跟不執著怎麼是一?執著就是不執著,不執著就是執著。這話怎麼講法?執著是性德起用,不執著是性德的理體。起用是什麼?起用就像水現的結晶,這是它的起用。水裡頭有沒有結晶?沒有,真的沒有,它如果有,它結晶就不會變化,所以它沒有。我們同是一個人,同樣用愛心來對待它,前一秒鐘、後一秒鐘它所現的相不是一個相,決定有不相同的地方。那是什麼?我們的愛心成分不一樣,前一念的愛心打九十分,後一念的愛心是八十幾分,現的就不一樣,這大同小異。江本博士告訴我,幾十萬次的實驗當中,從來沒有看到兩個圖案是相同的。這就顯示出「迷唯一念,悟止一心」,把這個道理顯示出來了。到什麼時候完全相同?到佛的境界,那我們可以說到初住以上的,明心見性的境界,相同了。為什麼?他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了。我們今天講愛、講討厭,念念裡面的程度都不相同,從水實驗裡面可以很清楚的顯示出來,那個愛的意念大同小異。念念都有差別,是凡夫,所以叫無常;佛在經上用這名詞用得好,不是常住真心,常住真心決定是相同。
所以智入佛慧必窮其底,底就是究竟圓滿,跟十方如來所證得的完全相同,只要你把起心動念放下。這都是教導我們修行最高的方法,最圓滿、最究竟、最徹底的方法,放下起心動念,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學著不起心、不動念。參禪的人要求是什麼?要求自己坐在禪堂裡像個木頭人一樣。當然你沒有變成木頭,木頭人是什麼?他不起心、不動念,你有眼耳鼻舌身,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之觸,都能不起心、不動念,那就是如如不動佛。雖不起心、不動念,知不知道?清清楚楚。如果不知道的話,那叫無明,那就錯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是法身菩薩,這是三世諸佛。一切眾生本來就是這個樣子,只要你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放下你就是。佛不吝嗇,佛沒有絲毫隱瞞別人,統統都說出來了,問題是你有沒有聽懂?你有沒有體會到?聽懂了、體會到,你能不能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練?不能夠這三種一起放下,佛有方便,你先放下執著,執著放下之後再放下分別,最後再學不起心動念。這三個同時一次放下的,那叫上上根人。在印度為我們示現的釋迦牟尼佛,是一次統統放下;在中國是惠能大師,為我們表演也是一次全放下。所以惠能大師開悟的境界,跟釋迦牟尼佛菩提樹下夜睹明星大徹大悟境界是相同的。在印度是應以佛身而得度,他就現佛身;在中國是應以祖師身得度,他就現祖師身,三十二應裡頭的。所以真正用功沒有別的,放下。
我非常感激章嘉大師,因為第一天我就問他這個問題,我說我現在知道佛法好,有沒有方法能叫我很快的契入?他告訴我,「看得破,放得下」,就契入了,這是講真話,沒有絲毫隱瞞。我問他老人家:從哪裡下手?布施,這是最初方便。我們聽他的話,了解的意思很淺,不像現在有深度,那是剛剛入佛門,了解得很淺。好,學布施,布施是放下,先放下身外之物,外財,然後能再進一步用內財布施,內財就是做義工,在道場做義工。我在懺雲法師茅蓬做義工,在台中蓮社、慈光圖書館做義工,這是內財布施,這叫最初方便。以後慢慢懂得了,放下那些外面是小事,但是想想看也不是小事,為什麼?那外面都是障礙,障礙統統放下之後,真正的正意,這是如來真實義,是教我們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起心動念,這是如來真實義。但是如果你身外跟內財都放不下,執著分別你就別想,所以真的還是最初方便。老師給我們引導讓我們上第一個階梯,上第一個階梯,慢慢會發現有第二個階梯,還有第三個階梯;可是這第一個階梯,沒有人指導你,你不知道。
樣樣都要放下!尤其是修行,你要想真正能夠契入,首先放下你的自尊心,你要學什麼?謙卑,那你菩提道上就一帆風順。這個自尊心,不肯低頭,處處要跟別人爭,不肯謙虛卑下,你就永遠入不了佛慧。古人說一句話說得很有道理,「退後原來是向前」,這個話說得太好了。成語裡頭有說「以退為進」,那是真的進步,你進是什麼?你進離不開煩惱,你往煩惱裡面進;可是一退的時候,煩惱沒有了,徹底明白了,幾個人懂這個道理?老子懂得。老子從來不跟人爭,《道德經》裡面,他最推崇的水,教我們要常常學水。佛法裡面也重視水,你看看供佛菩薩最重要的供具就是一杯水,但是佛門裡面這杯水是取它的清淨平等。老子取的是什麼?水往下流,它不往上,永遠不跟人爭,不跟人爭,跟什麼人都好處,誰都喜歡你。為什麼?你跟他沒有利害衝突。你跟他爭就有利害衝突,你能夠不跟他爭,就沒有利害衝突。別人要名,名給他,他要利,利給他,他要權,權給他,他要勢,勢給他,要什麼都給他。那我們什麼都沒有了,什麼都沒有,見性,成佛了;你還要留一點,留一點你就永遠脫不了六道輪迴。這個道理你要是懂得,參透了,叫什麼?叫看破。所以你不看破你永遠不肯放下,你看破多少你能放下多少。從你放下,知道你的智慧達到什麼程度,看你放下多少,那是功夫。所以入佛慧就是大徹大悟,就是明心見性;必窮其底,這就是說跟究竟果位沒有差別。
「德超方便,迥出群峰」,群峰是代表十法界,十法界高高低低像山,不平,最下面是地獄,餓鬼道就比地獄高,畜生道又高一級,就像大大小小的山。到十法界的佛法界,那就是須彌山,最高的山,上面就沒有了,上面到虛空。這個德超越方便,怎麼超越方便?徹底放下了,十法界全放下了,他才能出得了十法界,放不下就出不了十法界。明白這個道理,這個道理要常常講,要天天講,為什麼?你還沒有放下。現在我們要放下什麼?要放下貪瞋痴慢,要真幹。為什麼?貪放不下,餓鬼有分,你將來到哪裡去?到鬼道去。瞋放不下,地獄有分,你會墮地獄;痴放不下,畜生;傲慢放不下,修羅、羅剎。你願不願意去?我不願意去這些地方,很簡單,貪瞋痴慢放下,這些地方你不會去了。你阿賴耶裡雖然有因,有貪瞋痴慢的種子,你現在放下現行,緣斷掉。
所以入佛門第一步,真的入佛門,真正是佛弟子,《華嚴經》上初信位的菩薩。你看,信多重要!那是真信不是假信。真信的人,將見思煩惱裡面的見煩惱放下了。見煩惱有八十八品,世尊很慈悲,把它濃縮分為五類好講,我們學起來也方便,五類就是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身見是什麼?身體,凡夫都把自身當作我。身見破掉,就是《金剛經》上說的無我相。諸位要曉得,我相沒有了,人相就沒有了,我人是對立的。四相只要有一個破了,四個都沒有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一個破了四個都破。小乘須陀洹果,《華嚴經》上初信位的菩薩,入門了。他怎樣?貪瞋痴雖然沒斷,貪瞋痴的現行沒有了。於世間一切法,我們通常講對人、對事、對一切萬物,沒有貪心、沒有瞋恚心、沒有愚痴心,沒有愚痴是樣樣明瞭,沒有傲慢,所以他不墮三惡道。雖然沒有出六道輪迴,他總是天上人間,而且是有期限的,最長的不會超過七次,天上人間往返七次他就超越六道了。所以證得初信位,保證不墮三途,他真的不會把這個身當作我。你看世間人把身當作我,對這個身多麼重視,他怎麼放得下?對這個身的愛惜,很麻煩!頭一關。
第二個是邊見,邊見我們用現在話講,諸位好懂,對立。邊見沒有了,對立沒有了,別人跟我對立,我不跟他對立,這是初信位的菩薩。沒有對立就沒有矛盾,沒有矛盾就沒有衝突,沒有衝突就沒有競爭、鬥爭,這都沒有。所以他能跟一切眾生和睦相處、平等對待,於世出世間法沒有一絲毫貪戀。在這個世間,經上常常教我們,隨緣不攀緣,不要想著這個事情非我做不可,沒這個道理。眾生業力感召,佛菩薩念念在照顧,這在《華嚴經》上太清楚、太明白了,眾生造極重的罪業,佛菩薩也不捨他。佛菩薩對眾生一切照顧是法爾如是,這裡頭沒有感情的,剛才講過,絕對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尚不可得,哪來的分別執著!所以我們對佛菩薩是永遠不能理解,都把佛菩薩當作人看待,「他也有分別、他也有執著」,就全錯了。
德超方便,唯有超方便才能真正用方便,凡夫不能超方便,那就是什麼?他起心動念,他有分別執著。佛菩薩用一切方便法,你看現身、說法、教化眾生,看起來是好像有分別執著,其實他真沒有,這叫德超。佛菩薩功德圓滿,還有什麼持戒?還有什麼修定?自性本定。你拿惠能大師的五句話,你仔細去想,「自性,本自清淨」,還有什麼戒律!戒律的目的無非是修清淨心。「本無動搖」,不動搖就是定,自性本定,還修什麼定!「本自具足」是智慧,戒定慧,不就具足了嗎?「本不生滅」,那是法身;「能生萬法」,統統具足了,圓圓滿滿的,那是自性體、相、作用,能生萬法是作用,平等平等,一切眾生沒有兩樣。所以真正學佛,能尊重一切眾生,平等的,我沒有比他高一點,他沒有比我少一點。真正契入之後,知道什麼?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個自性;換句話說,一個自己。說愛人如己還是對立,人跟我還是對立,父母愛兒女還是對立。佛菩薩沒有對立,眾生就是自己,是自己自性變現的,自己這個身也是自性變現的,所以它平等的。
我們曉得了,這個方便就是八萬四千法門,前面講過,自性裡面具足八萬四千法門,應化在十法界裡也具足八萬四千法門,那就是性德的方便起用。起用的時候,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超了,德超。因為權教菩薩跟阿羅漢他們沒有超越,阿羅漢有起心動念、有分別;權教菩薩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所以他不能叫超,他還會起心動念。法身菩薩起心動念沒有了,超越了,超是這麼個意思,迥出群峰就是超越十法界。「為顯十住功德妙高」,這表法的,所以用升須彌山頂來表示。須彌山頂就是十法界裡面的佛,賢首菩薩這個地位,再往上升。
下面說「四王處半,旁而非正」,它為什麼不說升四王天?從菩提樹下面,他為什麼不講升四王天,而講升到須彌山頂?四王天在須彌山的半當中,那是一半,不是最高的,而且四王天分在東南西北,它位置不在當中,它不是正位。忉利天主在須彌山正當中,他是正位,最高的正位。「表住不退,異信輕毛,故越彼天,居妙高頂」。表住不退,這個不退是信心堅固,《金剛經》上所講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這是不退。生實相就是此地講入佛慧,實相般若是自性本有的。異是不同,跟哪些人不同?跟十信位以下的人不同。為什麼?十信位以下的那個信,輕毛是比喻,我們中國人講鵝毛,這是表示輕。送禮謙虛,「千里送鵝毛」,這就講十信以下的信。我們現在都講信,我們的信一個階層不如一個階層。我們今天信比不上初信,為什麼?初信能夠把身見放下,把對立放下了,我們還放不下,我們不如他。初信不如二信,二信不如三信,到九信還不如十信,十信不如初住,初住才是真信。初住以下,天台大師講相似位,像菩薩,不是真的,初住以上這才是真的,起心動念沒有了。所以這是不同,信輕,就是信還不到位,我們一般講還不及格。故越彼天,居妙高頂,這個彼天是四王天,超過四王天,到須彌山頂了,這就比喻說超越十法界,是這麼個意思。
下面清涼大師舉個證明,這個證明很好,「善財童子於妙峰山頂見德雲者,亦表斯位,彌顯有由」,這句話說得好。《華嚴經》末後一品「入法界品」,五十三參第一參就是參訪德雲比丘,在《四十華嚴》稱為吉祥雲比丘,吉祥雲就是德雲,這兩個翻譯翻的不同,是一個人,吉祥雲比丘。在須彌山頂見到他,這是代表初住菩薩,善財童子去參訪初住菩薩,他自己就到初住,他要不到初住,見不到初住菩薩。所以講參學,參學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什麼時候才有這個資格參學?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之後,這才開始五十三參。沒有見性的時候,怎麼辦?跟著老師,不能離開老師,就好像學校念書,你沒有畢業,你不能離開學校。善財的老師是文殊菩薩,他在文殊會下,他所示現的是漸修,不是頓修,不是像惠能大師一樣,這都做樣子給我們看的,慢慢放。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妄想,妄想就是起心動念,統統放下,畢業了,就大徹大悟。
畢業之後老師不留他,老師叫他去參學,參學是什麼意思?清涼大師註解裡說得好,這是教我們參學是歷事鍊心。你現在是徹底覺悟了,那你到處去訪問,訪問什麼?看你還會不會起心動念、會不會有分別、會不會有執著?你要在境界裡處處去接觸,你才曉得你真的斷掉了。如果參學發現還會起心動念,趕緊回來,還有分別執著,你決定不能離開老師,離開老師你就造業。你在老師眼睛範圍裡面,老師看到你,幫助你,道理在此地,這在古代講是師承。老師最重要的就是幫助你解惑,你有疑惑、你有疑問,疑是菩薩修行最大的障礙。這三種煩惱斷盡,疑就沒有了,你才有資格離開老師去參學。
參學,五十三參,這五十三是密宗裡面的表法,代表大圓滿,不是只有五十三個人,五十三代表大圓滿。密宗表法的數字,有十六、二十一、五十三,都是表法的。你看看這五十三位善知識,五十三位是五十三尊佛他們示現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他們示現的不是三十二應,示現的是五十三。這五十三個人裡面,有出家、有在家的,出家的五個,少數,其餘全是在家的。這裡頭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你都可以接觸。你接觸,看你還有沒有執著,還有沒有分別,還有沒有起心動念?你要通過實驗。所以方東美先生早年把《華嚴經》介紹給我,他說《華嚴》是全世界最好的哲學概論,不但它有理論,有最高的理論,有周詳(周遍詳細)的方法,後面還帶表演,五十三參表演,做出來給你看。他說這種書全世界找不到,全世界哲學的書頂多跟你講理論、講方法,沒有表演。做出來給你看,這才叫真正大圓滿,他佩服得五體投地。
所以五十三參就是現實的生活,這個你一定要懂,我們從早到晚,你接觸的一切人事物,那就是五十三參。無論是你家庭的生活、你的工作、待人接物,你接觸,有沒有執著、有沒有分別?不執著那你是阿羅漢,不分別你是菩薩,不起心不動念你是佛,這是要練功的。這五十三位善知識,有表順境的、有表逆境的,在我們講有善人、有惡人,善人、惡人善惡不二,他都平等。可是在表法是教我們初學,無論是善人、惡人平等恭敬,普賢菩薩的禮敬諸佛。決定沒有說兩種態度對人,那你就錯了,你不是學《華嚴》的。我以什麼樣的心對釋迦牟尼佛,以什麼樣的態度對阿彌陀佛、對毘盧遮那佛,我對所有一切眾生就是這個心態,這叫真的學《華嚴》。
可是稱讚,稱讚就有差別,他的人是心善、行為善,稱讚他;他心行不善,不善有恭敬,沒有稱讚。就是絕對不批評,再壞的人你不要批評他,這裡頭意思很深,當然最重要的,成就自己入不二法門。所以菩薩示現作惡,讓你什麼?讓你真正契入善惡不二,染淨不二,真妄不二,是非不二,叫你入這個,這是一真法界,都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磨鍊。凡夫沒有法子,總是要批評人,這就是很大的障礙,你不容易成就。供養,平等的,不管是善人、惡人都要很恭敬的供養,很恭敬的,有禮貌,禮敬。你看看只有讚歎,讚歎什麼?因為你會影響社會大眾,所以不許可批評負面的,只可以讚歎正面的,這個好!如果大家都讚歎正面的,都不提負面的,這個社會多和諧。我們今天看這社會動亂,動亂真正的因在哪裡?就是互相批評,這社會亂!自己造成的。所以佛門裡只有讚歎,沒有批評,中國古人教誨也是如此,不可以說人的過失,要學著包容,要學有度量。
人有過失,誰去教他?兩種人,一個是父母,可以批評,一個是老師。還有個是最好的朋友,最好的朋友批評得有分寸,這要智慧,他能接受,勸導他;他不能接受,不提,一字不提。為什麼?不能接受,你批評就會結冤仇。只要結冤仇,你一定要知道,你沒有本事出六道輪迴,在六道裡就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很可憐、很淒慘!這個事情,你們如果去讀《文昌帝君陰騭文》,你就明白,你就曉得冤冤相報那個淒慘。那個罪惡滔天,都是從很小的事情結的怨,一世比一世嚴重,他報復,不會報復恰到好處,都是過分。所以你何必跟人結冤仇?跟人結怨,這是愚痴到極處,只要能夠稍稍忍一點,問題就沒有了。為什麼不能忍?《金剛般若經》裡告訴我們,世出世間一切法得成於忍,什麼原因成就的?忍辱。任何人有意無意羞辱我們,都要能忍,忍是真正的德行。不能忍,不會成就;不能忍,很好的修學機緣都會喪失掉。
古時候,我們從書上看到的。在這一生當中,我們親眼看到的,是個正法道場,是有好老師,由於不能忍,掉頭而去,可惜了。業障深重的凡夫,在善知識會下,不是幾天幾個月就成就。我跟李老師十年,你沒有十年根紮不穩。他老人家雖然很謙虛,告訴我五年,我加一倍,你不能忍,這十年你能過得下去嗎?學成之後,我跟韓館長三十年,得力於她的護持,你不能忍,那你就不能成就。怎麼忍法?你認識她是善知識、她是佛菩薩,她的一切都是把我的無始無明習氣煩惱磨掉,這是真善知識。凡夫在世間,頭一個貪戀的是財、名利,不容易放下。韓館長是佛菩薩再來,我心目當中她是佛菩薩再來,她是來度我的。我的三個老師,方老師、章嘉大師、李老師是把佛法的理論傳給我。我在生活上、在教學上,磨鍊要靠韓館長,我能認識很清楚。錢很難放下,我從小是看得很淡,可是供養一多的時候往往就增長貪心,沒有的時候還無所謂,供養多了貪心,地位高的時候貪名,貢高我慢就會起來。
我跟她三十年,建華藏圖書館,所有一切供養是常住的,我沒有錢,我需要用的她都照顧到。收入,錢我不可以過問,我如果一過問,「怎麼?你來查帳,你對我不放心?」三十年我不問,收入多少不能問,怎麼用的也不能問,心清淨了。人事她管,建立華藏圖書館她做館長,名是她的,權是她的,勢是她的,財是她的。我所要的是講台,天天有機會上講台我練習講經,這個她不要。所以她要的,我能放下,我不要,我要的她不要,我們三十年和睦相處,沒有衝突,沒有利害關係,三十年的磨鍊你才知道。你看我在各個地方,無論在哪個地方,當地這些信徒供養這些財物,我絕對不會留一分錢,統統供養常住,我不會帶走的。早年有很多來求皈依的,我給他主持皈依,皈依證上是當地寺院老和尚的名字,是他的信徒,所以我的法緣殊勝,每個寺廟老和尚都歡喜,道理在此地。如果我到一個地方,信徒紅包統統收來,再發很多皈依證,那個地方緣就斷掉了,「這個法師以後不要請他,你看請他,信徒被他拉走,供養被他帶走了」。他們要的我不要,我要的他不要,這就沒有衝突、沒有矛盾。我們所要的,幫助眾生覺悟,幫助他們真正了解什麼是佛法。所以要懂這個道理。
真正契入這些境界,才可以參學,參學的時候你接觸群眾,你不會被名聞利養誘惑,不會被五欲六塵誘惑,你就有資格參學。如果面對著名利、面對著五欲六塵,你還會有執著,你沒有資格參學,你一參學馬上就墮落,道理在此地,真要善知識看住,善知識幫助你。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會下,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掉,然後出去就是實習,實地去實驗,看看是不是真斷?果然真斷,他就節節高升。你看每參訪一位善知識,後面「戀德禮辭」,戀德是感謝,我們今天講感謝善知識的考試、考驗,通過了,感謝他的恩德。禮辭是什麼?就是放下,禮敬,辭是放下,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對每位善知識都是這樣的,所以他最後遇到普賢一生圓滿成佛,證得圓滿的佛果,這是做出來給我們看。所以方老師講《華嚴》這部書編輯的方法,編得好!最後看到是你一生成就,這是真正的學問,這是真實的智慧,哲學裡面所說的真實智慧。舉出後面這段說明入住的菩薩,從後面這五十三參來看,有道理,他住在妙峰山頂,到這裡是一段。
下面說「然上所釋,皆圓教意」,清涼大師跟我們講解的,都是大乘圓教的教義,講得圓滿。「故下發心品云」,初發菩提心品,下面一品「發心品」裡面說,「應知此人」,此人就是剛剛證得初住的這個人,「即與三世諸佛同等」,這成佛了,這個人就是剛剛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我們講得比較清楚,大家明白,不會誤會,我講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我講四句。不起心、不動念就是妄想沒有了,起心動念是妄想,不分別、不執著,這是佛。佛在世間示現的時候,應付這個好像是起心動念,那不是的,他確實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可是他表演的時候真有。那個有是什麼?就我現在用江本勝博士的實驗,水自然法爾如是的示現,沒有分別執著、沒有起心動念,性德起用。「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兩句話講得好,佛菩薩在世間恆順眾生,眾生善,順他的善;眾生惡,順他的惡,沒有一樣不隨順。隨順裡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叫功德,那叫隨喜功德。如果恆順裡面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叫造業,那業就有善惡,出不了六道,惡業就是三惡道,善業就是三善道。如果恆順眾生,做一切事情像善財五十三參,他不起心、不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功德,功德怎麼樣?把他無始無明的習氣就斷掉。無始無明習氣用這個方法斷,除這個方法沒有第二個方法。不能說我要用什麼方法斷、我要修什麼功,那就錯了,一起念頭你就墮落了,所以叫無功用道。他與三世諸佛同等。
「與三世諸佛功德平等」。佛法裡有句話說,「初發心即成正覺」,初發心是發菩提心,「發心品」裡面所說的。初發心是發什麼心?不是真的有發,如果真的有發心,你這一個發心,裡面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全具足,那不是發心。發心是什麼?你自性裡頭本有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自然現出來。從前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把它蓋住了,它是有,它現不出來,現在把這個障礙去掉,現出來了,這叫初發心。障礙沒有去掉,永遠不能現前。要知道,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個心遍法界虛空界,人人都有,蚊蟲螞蟻也有,不但有情眾生有,樹木花草、山河大地沒有一樣沒有,情與無情統統有,就是這個障礙障住了,只要把障礙拿掉,它就現前,這叫初發心。你可不能著名字相,馬鳴菩薩說得好,不可以著言說相,文字是言說的符號,不著言說相就是不要著文字相;不著名字相,名字是名詞術語;不著心緣相,心緣相是你看到這個心裡想它什麼意思,一想就錯了。你一想,不是自性的智慧、德能,是你自己妄心變現出來的,所以它不能想。這跟世間法不一樣,世間法要研究,要叫你去想;佛法不能想,一想就錯了,它是直覺,它沒有彎曲。
所以佛法不講研究,佛法講參究,參究跟研究不同,參究裡面不用心意識叫參,用心意識叫研究。心是什麼?阿賴耶,阿賴耶是指什麼?是過去的經驗;第六意識是分別,第七識是執著。就是說你用阿賴耶過去那些經驗,用現前的分別執著去看一樣東西,去研究東西,絕對得不到真相,這是佛法跟世法的差別在此地。離心意識叫參,離心意識是什麼?就是剛才講的離分別、離執著,離思想、思惟,不要去想。不要去想,怎麼懂?不要去想你真懂了,你要去想就不懂。那個懂是似是而非,是你自以為懂得,不是真正懂得;真正懂得是不要想的,那個時候你懂的,跟諸佛如來是平等的。為什麼?諸佛如來都把這個放下,統統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你得要相信。你還會用這個東西,那是什麼?你不信。你才曉得信多難,信多可貴!你知道這個標準,才曉得李老師指著我叫我信佛,那個意思你能夠體會到幾分,什麼叫信。
底下一句「得如來一身無量身」,一身是什麼?是自性,是沒有身;無量身是什麼?眾生有感,他就現身。跟諸位說,這不是分身,這不是化身,你說什麼都是錯誤。為什麼?一身是法身,法身沒有相,法身遍法界虛空界,所以什麼地方有感他立刻就現相,不是說他從那裡過來一下,不是的,就在現前。連虛空,我們今天講時間、空間都是法身現的,《楞嚴經》上佛說得清楚,我們都以為虛空很大。《楞嚴經》做比喻說,我們的自性好比是虛空,我們現在的虛空好比是天上一片雲彩,你說雲彩大,是虛空大?虛空太小了,虛空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法身是無窮大的,虛空是法身裡面的一點。所以不是什麼從那裡來、到這裡去,沒有。你證得法身之後,沒有距離、沒有先後,沒有先後是沒有時間,沒有距離是沒有空間。十法界裡面眾生當然有感,不但有情眾生有感,無情眾生也有感,你說他哪裡不現身?處處現身。現的身不是一定的,千變萬化,這個道理你想想江本勝的水實驗,你就有一點體會到。絕對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也就是說絕對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叫得大自在、真解脫。所以一身就是無量身,無量身就是一身,這個無量身包括依正莊嚴。
「才發心時,即為十方一切諸佛共所稱歎」,才發心就是什麼?就是明心見性的時候,也就是說你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放下的時候。這個一放下,你的菩提心,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就現前了,這叫才發。不是我要發個心,發不出來,為什麼?我要發個心,這裡面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有,把它蓋住了,你發什麼?只要把這個拿掉,它自然就現前,那叫才發。惠能大師在五祖忍和尚方丈室裡面,半夜三更聽五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放下,全放下了,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全放下,那叫才發心時。豁然大悟,對於宇宙,佛經裡面講的諸法實相,徹底通達明白了,這個時候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如來講的經教全通了。為什麼?諸佛所說一切經教,都是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你見了性,好像長江大河你看到源頭,你還有什麼不知道?全明白了。
你看六祖給我們的示現,不認識字,無論遇到什麼人,他學的是什麼經教,你念給他聽,他講給你聽,要不要學?不要。這是說他給我們示現的不學,放下就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的,他學了十二年,學十二年放下,功貴放下;如果十二年所修學的不放下,就變成所知障。貪瞋痴慢、自私自利這是煩惱障,除煩惱障之外還有個所知障,你學的那些東西不肯放下,這裡頭夾雜著妄想分別執著,你學的佛法也是所知障。所以佛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個話說得好。學再多的佛法,能不能學?可以學,沒關係,事事無礙,就是要放下。放下什麼?不是放下不學,放下分別執著,我們現在不談妄想,放下分別執著。我們的目標定在什麼?定在正等正覺,不是無上,定在正等正覺就超過阿羅漢,我們希望能達到這目標,那距離佛就不遠!一下講無上正等正覺,真的我們做不到。
我三個老師,三個老師沒見過面,講的話是一句話,完全相同,「像惠能大師這個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學不得!」都是這樣教我,不能跟他學,學不到的。所以一定要曉得自己的根性,循序漸進。他是頓超,就好像十層高樓,他一步跳上去,他有這個本事;我們不行,跳不上去。跳不上去,能不能上得去?能,爬樓梯。三個老師都是這麼教我,我們只有爬樓梯,一階一階慢慢爬上去,這就對了。這就是頓超跟漸修,我們走漸修的路。實在說我學了到今年五十六年,五十六年不是證悟,解悟,確實五十六年天天在學習,鍥而不捨,終於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功夫,功夫就是不斷的放,可以分別執著同時放,放得不究竟,放得不徹底,沒有關係,慢慢放。記住天天要放,月月要放,年年要放,別人要的給他,歡歡喜喜給他。給他是不是沒有?給他一定自己層次就往上升,這個現在許多同學見到了,你見到的是果,我每個大的捨,後面所得到的一定比前面提升,絕不止一倍。
歡歡喜喜的放,沒有一絲毫怨恨才會提升,你才得到真正的法喜充滿,不會有缺乏的,什麼都不要,什麼都現前。現前,記住,現前絕對不能有絲毫分別執著,一有絲毫分別執著立刻墮落。名現前了,利現前了,聲望現前了,地位現前了,全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求的不是這個。我們所求的是無上正等正覺,這是學佛終極的目標,你得到無上正等正覺就成佛,本來是佛,你現在成佛了。無上得不到,得到正等正覺是菩薩;正等正覺得不到,得到個正覺那你是阿羅漢、是權教菩薩,小乘是阿羅漢,大乘是權教菩薩。所謂權教就是沒見性,地位在哪裡?地位在四聖法界,不在六道,這叫成就。不能離開六道輪迴,你沒有成就,你還要在六道輪迴裡面去打滾,這很可憐。雖然阿賴耶識裡面,你種了大乘的種子,種到《華嚴》是一乘的種子,難得,希有難得。如果你不肯放下的話,你在六道裡頭還是要受罪,還是要受苦,李老師講:長劫輪迴。到哪一生、哪一世你再得人身,再遇到大乘教,你會又提升一級。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想想我們自己過去生中必定修學大乘,修學《華嚴》,沒成就!阿賴耶裡頭有這個善根、有這個種子,這一生當中又碰到了。碰到現在就想,如果現在還不能夠把分別執著放下,那來生還是這樣的,那這一生提升,提升得很有限,解悟,搞這麼多年搞明白了。如果這一生真幹,真放下,那就證悟。證悟我們不說別的,往生極樂世界是決定有分,生到極樂世界叫大幅度提升。所以從《華嚴》結合到淨土,圓滿的成就,這是十方一切諸佛共所稱歎,稱讚你,讚歎你希有,難得你這一生成就了,你這一生回頭了,你這一生回家了,這落葉歸根了,這個根是一真法界,這個根是真如自性。
「不可同於方便教說」,什麼是方便教?三乘都是方便教,大乘,中乘是緣覺,小乘是阿羅漢聲聞。三乘,不是這個說法。三乘,就是大乘裡面也沒有講得這麼究竟,也沒有講得這麼圓滿。不能像此地斬釘截鐵,叫你一絲毫疑惑都沒有,遇到真不容易。不肯放下執著,這就是佛門講的業障太重!無量劫來你得人身,你今天遇到圓教法門,遇到淨宗法門,你這一生就可以成佛,你把這個機會捨掉,還要在這個世間名聞利養裡頭斤斤計較,大錯了。這一錯,又要搞輪迴,不曉得搞到哪一劫,不是給你用年月日計算的,你還要受多少苦。你不說別的,你想想自己跟一切眾生冤冤相報,怎麼得了?一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怨結都解掉,所有跟你有怨結的人,你統統看到,你成佛了你會度他們。
這個機緣遇到了不能錯過,佛才讚歎你。遇到之後你還不相信,還相信眼前的名聞利養,佛搖頭,不會讚歎你,佛看了搖頭嘆氣:你這一生又錯了。所以遇佛法談何容易,遇到小乘、遇到權教、遇到緣覺,都不能有這樣圓滿的成就。遇到那些,真正用功學,生天有分,證果很難,但是生天要斷惡修善,你才能生天。你不能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你想想你自己的煩惱習氣、貪瞋痴慢擺在面前,餓鬼、畜生、地獄、修羅、羅剎,你到那裡去了。大福德的做鬼王,阿修羅王、羅剎王,小福德的是他們統治之下的小幹部,不能不知道。統統了解之後,方向、目標就很清楚,我們要走哪條路子。到這個地方剛好也是一段。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