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挽救社會風氣系列(六)—敦睦倫常、盡己本分 (共一集) 1997/7 台灣緯來電視台 檔名:24-006-0001
各位觀眾,大家好:
印光大師這位大德,我們現代海內外的佛弟子,對他老人家都非常的尊敬。他老人家一生的修持、教誨,可以用十六個字全部都概括了,這就是他常常講的:「敦倫盡分,閑邪存誠,深信因果,老實念佛」。這四句,他在一生當中,確確實實做到了;不但做到,而且做得很圓滿。一生當中也本著這四句,教化一切眾生。無論是言談、說法、著書,都離不開這十六個字。我們要想學他老人家,就從這十六個字下手就行了。
學佛不但要明理、要懂方法,實在講還要找一個好的榜樣、好的樣子,我們的學習才會有快速的長成。過去李老師常常教我,我最初跟他,還沒有出家,還是以在家居士的身分,他告訴我:「古人不學蘇東坡,今人不學梁啟超」。這兩位都是佛教的名人,也是佛教的大德。為什麼不能學他?他們是佛學家,對於經教可以說是相當通達,但是沒有契入佛所講的境界;換句話說,沒有得到真實的受用。真實受用的標準,就是了生死、出三界,他們沒有做到。所以,蘇東坡在中國歷史上記載,他還轉世,還不錯!還沒有墮三惡道,得的是人身;但是得的人身,他的智慧、福德,比前一世又差了一層,往後退,不是往前進。由此可知,我們選擇一個典型,選擇一個榜樣,向他學習,這一點非常重要,不能不慎重。
我出家之後,李老師對我格外的關心,他非常謙虛、非常客氣。他說:「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你最好學印光法師,跟印光法師學習。」印祖已經往生多年(印祖是民國二十九年往生),我們怎麼個學習法?印祖的《文鈔》在,依照《文鈔》來學習,你就是印光大師的學生。我們綜合印光大師生平的著作,這十六個字就是他老人家的真傳。四句,句句意思都是無限的深廣。
我們從那裡下手?從「敦倫盡分」下手,這樣學佛就學得非常踏實。「倫」是倫理、倫常,也就是作人的道理。儒家的教學、佛法的教學,都是教人從作人做起。首先,我們要明瞭,人與人的關係。一般在家同修,夫婦的關係。現代人為什麼結婚不久,家庭就發生變故,就離婚了?最不幸的是兒女。童年的時代,不是失掉父親,就是失掉母親,終生的遺憾。這個對他長成,在心理上有很大的影響。這是不瞭解夫婦的關係。父子的關係、兄弟的關係、朋友的關係,五倫到最後,是君臣的關係,君臣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然後再擴大,我們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與自然萬物的關係,你都能夠辨別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後你才曉得,我們應該怎樣作人。如何對人、對事、對物,都能做到恰到好處,都能做到圓圓滿滿,這就是「敦倫盡分」。
「分」是本分。我們要把自己本分的職責做好。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我這一生選擇出家這一個行業(出家是一個行業,我選擇這個行業)。為什麼選擇這個行業?我瞭解這個行業,我對這個行業有興趣,非常歡喜。這個行業在佛法裡面來講,叫如來家業。這個行業做的是什麼事情?經典上所說的:弘法是家務,度生是事業。換句話說,我選擇這個行業,我的本分就是弘法度生。弘法是宣揚佛的教義,把佛教誨眾生殊勝的教導,盡心盡力的介紹給社會廣大的群眾,幫助這些人認識佛法,瞭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真正能夠做到他自己本分的職責,這就是「敦倫盡分」。
釋迦牟尼佛是我們最佳的榜樣,我們從釋迦世尊他老人家一生的行誼裡面,觀察他所做的敦倫盡分,從這個地方就獲得圓滿的啟示,在這裡面我們得到高度的智慧。他選擇的是出家,學佛、弘法利生。他一生當中修行,修行成就了。這個成就是什麼?我們用最低的標準來說,有智慧、有定力。智慧是對於一切法通達明瞭;定力是不會受外面境界的誘惑,自己能做得了主宰。有這樣的能力,也就是說你有能力辨別真妄,有能力辨別是非,有能力辨別邪正,有能力辨別好惡。獲得這樣的能力、智慧、德能,然後你就要幫助一切眾生。他老人家表演給我們看的,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一直到他圓寂,沒有一天空過。一天不講經說法,他的本分事情就沒有做圓滿。只要有人聽,有人向他請教,沒有不竭誠盡心盡力去教導的,真正是學不倦、教不厭。他是我們最好的典型、最好的模範。我們學佛就應當向釋迦牟尼佛學習,這是出家人的本分。出家人在倫常裡面,也算是一倫;倫是一類。他的本分就是幹這樁事情。
至於其他的事情,像建道場,做其他利益一切眾生的事業,釋迦牟尼佛沒有做,他一生沒有建道場。他老人家生活是「樹下一宿,日中一食」,吃東西一天吃一餐,到外面托缽,人家給什麼就吃什麼,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晚上住在那裡呢?看大樹底下好休息,到晚上在那裡盤腿坐一宿,過的是這種生活。以後這些國王大臣、大富長者,他們知道了。發現世間有這麼一個有學問、有道德的人,大家都願意親近。這樹下場所太小了,於是他們才建精舍、建講堂,提供場所,讓佛在這裡教化一切眾生。這才有了精舍、講堂,我們現在所講的道場。道場是誰建的?不是出家人建的,是在家學佛的人他們建的,我們稱之為護法。要用現代話來說,道場所有權是在家人的,出家人到這邊來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所有權是在家人的。出家人心才清淨!
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古代的寺院叢林,也是國家建的,不是出家人建的。你看看中國大陸有很多古老的大寺院,我們看到扁額,敕建;敕建就是國家建的,皇帝下命令,地方政府所建的,這是佔大多數。還有少數是大富長者,古時候叫大臣,豪富人家他們捐助的,他們來建立的。至於說出家人化緣來建廟,那是晚近之事,在古代沒有聽說過!經典裡面沒有這種記載。換句話說,出家人要化緣來建廟,已經是不如法。怎麼樣才如法?出家人沒有道場,應當學佛樹下一宿,日中一食,這就如法。
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裡面就提倡這個方法。我讀了之後,非常受感動,尤其現代社會,比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方便太多了。怎麼說方便太多?現在有帳篷,帳篷很便宜、很經濟、也很實惠。一個帳篷,至少可以用三年。我們在樹下搭個小帳篷,你說這個多自在!吃飯,說實在話,我們現在雖然不流行托缽,托缽決定行得通,只是你不肯幹!在台灣這個地區,學佛的人有多少!出家人托缽不要錢,只托一缽飯,我相信誰都樂意供養。不但你有得吃,大概天天吃的都不錯,為什麼?很難得到你家來托一次!這個制度好!
你要是建一個道場,你就有麻煩,道場要維護,你能不操心嗎?你操心這個事情,你的心還能清淨嗎?清淨心生智慧,唯有智慧才能自度,才能夠度他,才能幫助別人。你的心裡面,妄想、分別、執著、憂慮、牽掛,跟一般人沒有兩樣,你怎麼能度自己?你怎麼能幫助別人?所以,「敦倫盡分」裡最重要的,我們是以出家這一倫來說,決定不能搞道場,道場一定要讓在家人去做。他搞道場,我們去住,我們修行如法、如理,他一定尊敬你。我們做得不如理,不守戒律,不守清規,他當然把你趕走。你說:「人家的道場,我們很難住,不能長久。天天看別人臉色,這個日子不好過!」實在講,是你自己不如法,你才看人家的臉色,處處去討好別人。如果你做的如法,他求你!他希望你長住在這個地方,教化眾生,他有功德、他有好處,你操個什麼心?真正擔心的,是擔心自己不如法、擔心自己破戒、不守清規、不通教理、沒有智慧,你怎麼能接受別人供養?所以,只要自己行得正,只要自己守規矩,如理、如法的修學,不要怕沒有供養,不要怕沒有地方去住。
過去很多年前,香港有一位洗塵法師,到台灣來看我,跟我提出他想建一個叢林,我沒有同意。我當時勸導他:「如其建叢林,不如建祠堂」。他問我:「什麼道理?」我告訴他:「佛法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一定要先提倡孝道;孝道能發揚光大,師道自然建立。」所以,我跟他談:「如果你真的有願力、有這個力量,你應當建祠堂」。而出家人最好學釋迦牟尼佛當年那種生活,如果有志同道合的幾個人,我們可以組織一個小的僧團,我們住帳篷,我們托缽。他聽到我這個說法,也很感興趣,他說:「這的確是一個很好的構想」。可是以後回到香港去之後,我就不知道他在做些什麼,這談談就算了。
我說的話是實話,出家人決定不能怕苦。世尊入滅之前,教導我們「以戒為師」,又說:「以苦為師」,怎麼能怕吃苦?「以戒為師」,大家能夠理解,一定要遵守教戒,如理、如法的修學,你才有成就。為什麼又說「以苦為師」呢?諸位要曉得,生活艱苦,你對世法沒有留戀,容易生出離之心。「富貴學道難」,富貴人家樣樣都很優裕、都很自在,捨不得離開娑婆世界,你跟他講極樂世界怎麼好,他沒有見到!他現在這個享受就非常之好,捨不得去!那個生活在苦難中的人,告訴他:「西方極樂世界好!」他這裡苦頭吃盡了,聽說一個好的地方,恨不得趕快去!「以苦為師」,這裡頭有很深的道理。所以,學佛一定不能怕吃苦,歡喜接受艱苦的生活環境,對自己的修學,一定有幫助,一定有好處。
佛法的弘揚、傳播,最要緊的是在自己的修學,你自己修學沒有成就,你自己不能契入佛菩薩所證的境界,拿什麼去教化眾生?固然佛家的經論很多,真正是浩如煙海。這些典章、文物,縱然擺在你的面前,無比的豐富,你要不能正確的理解,你要不能契入它的境界,你讀的、你所講的,依舊是皮毛,依舊是表面,一分一毫都沒有入進去。自己沒有得到真實的受用,你怎麼能夠幫助別人?這是事實。
我們今天在社會上,國內、國外我們看到許許多多信佛的同修、學佛的同修,他們有沒有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如經上所說的呢?沒有見到!不但沒有見到,我還沒有聽說過。學佛多年依舊是迷信,依舊是貪瞋痴慢在加速度的增長;思想、言行皆不如法。我們有沒有看到這些事實?有沒有去想一想,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實在說,把「敦倫盡分,閑邪存誠」這八個字遠離了、捨棄了。所以印祖提出這八個字;這八個字不但是救佛教的命,真正是挽救這個社會,是一副無比的良藥,是絕妙的處方。因此,我們想想祖師的教訓,想一想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一生表演給我們的榜樣,我們應當從什麼地方來學習,應當怎樣學習,才能契入佳境。這個佳境就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最好的境界。
無論我們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像佛當年在世,跟隨他的這些弟子們,經上記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些人過的生活,都是「樹下一宿,日中一食」,過的托缽生活。在我們世間人來看,他們是貧苦到了極處。可是他們樂,他們真的快樂;我們看到苦,他們是離苦,而且他們這種生活當中,得大自在,得真正的快樂。由此可知,樂這種享受,與我們生活富裕不相干。極清苦的生活裡面有大樂,佛與弟子們展現給我們看。而在中國,佛教沒有傳到中國來之前,中國人也有。儒書裡面記載,孔老夫子的學生,顏回,「顏回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換句話,吃飯,一個飯碗都沒有;「簞」是竹子編的,盛飯。喝水連茶杯也沒有,用葫蘆瓢來喝水。一般人看到,那個日子是貧窮到極處了。夫子讚歎說:假如別人,那是不堪其憂,可是顏回不改其樂。顏回在極貧窮的環境當中,他快樂。他這個快樂,跟佛與弟子們的快樂,沒有兩樣!他樂在那裡?樂在破迷開悟,他覺悟了。覺悟的人在極其貧苦生活環境裡面,他還是享受大樂,這是一般人沒有法子理解的,一般人決定體會不到的。這種樂就是「敦倫盡分」,敦倫盡分的人,才能享受這種樂趣。
所以,出家人要像個出家人,出家人要像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就是出家人的樣子。出家人應當做出家人本分的事業,那就是修戒、定、慧!戒、定、慧三學,缺一個不可以。有戒,未必有定;有定,未必有慧。但是有定,一定有戒;有慧,一定有戒、有定。如果說有定,沒有戒,那是假的;有慧,沒有定,也是假的,那是誑慧!不是真實的。一定是遠離貪瞋痴、勤修戒定慧,這是我們的本分。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也是我們的事業,這是「敦倫盡分」這四個字簡單的說明。
「閑邪存誠」這一句話,現代懂得的人不多。不但一般人很難懂,以前還有一個老法師,非常有身分、有地位的,看到這四句,他跟我講:「太深了!這個話,我都不懂,一般人怎麼能懂?」可是這是印祖在民國初年所說的。民國初年那個時代,讀中國古書的很多,所以老法師寫的這四句,大家都能懂;現在人不讀古書,什麼叫「閑邪」,真的搞不清楚。「閑」是防止的意思,特別是我們要認真預防邪知邪見,要預防邪說邪行。要存真誠之心,處事待人接物,都要真誠!
這一樁事情,說實在話,在古時候的社會容易做到。古時候帝王的時代,一般講社會是保守的,是受到嚴格管制的;而現在民主自由開放,那就困難。像在過去,不正當的言論、文宣、著作,都是列在禁止之列。為什麼呢?擾亂社會人心,是被禁止的。今天在民主自由開放的社會裡,言論自由、出版自由,就沒有法子了。所以,正知正見有,邪知邪見更多。完全要靠社會大眾用你自己的智慧去辨別、去選擇,沒有人保護你了。在從前國家帝王的時代,帝王最大的責任,就是要保護老百姓思想的純潔、純淨。所以,《學記》裡面有一句名言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建立一個國家,建立一個政權,教導老百姓,什麼事情最重要呢?也就是說,你作帝王,你作一個領導人,那一樁事情最重要?教學。要把教育辦好,要令社會廣大群眾遠離邪知邪見,社會才會安定、才會繁榮、才會興旺。這在從前主政的人,是他第一樁大事情。
要令社會廣大的群眾都能夠存好心,我們提倡「四好運動」,「閑邪存誠」才能真正做到四好。「四好」裡頭,第一個是「存好心」。好心是什麼?真誠之心,處事待人接物都能坦誠,沒有絲毫邪僻,這是好人好事的根本,也是成佛、成菩薩的根基,我們怎能不重視?怎麼能夠疏忽呢?在現代,負責任的政府,他也顧及到這樁事情。我在新加坡講經說法也有十年,新加坡的政府對他的人民負責任。我第一次到新加坡講經是八八年(一九八八年),他們邀請我到那邊弘法。新加坡的政府要瞭解我,我的學歷、經歷要報上去。我到那邊講經,經的內容、經本,講解的內容,也要寫成一個大綱報上去;要經過他的核准,才准許你講。我們講經,我聽說政府派人員來監聽,他們是便衣,像聽眾一樣,我們也不認識他;聽你講的,跟你報上去的資料,符不符合?你是不是在造謠生事?如果你講的跟你所報的內容不相符合,他也不會為難你。下一次再去,就不會批准,他不讓你入境。這是一個對社會群眾負責任的作法,我們很讚歎,我們沒有說他不民主。
換句話說,你說的是邪法,決定不容許你在那邊宣揚。我第一次去要做報告,第二次、第三次都要報,以後他們對我瞭解了,現在到那邊去講經,不必做這些手續。但是去年我在南洋大學講演,新加坡總共有三所大學,我去年在兩個大學裡面做佛學講演,這還是要報告,還是要得到政府的批准,即使講半個小時、一個小時,也要得到政府批准。如果沒有批准,你到那邊講東西、發表東西,那是犯法的,這是對於言論管轄。他的目的是保護人民思想的純潔,杜絕社會動亂的根源。我們對於新加坡政府的作法非常擁護,我們沒有覺得他對我為難,他沒有為難。這樣做法,好!所以,邪知邪見、不正當的言論,在他的社會裡面要想弘傳,只有秘密的、地下的,你公開的活動,必定被禁止的。
我們台灣的現象,跟它就完全不一樣。台灣的確民主自由開放是世界第一,所有一切不正當的言論、不正當的文宣,都可以在台灣普遍的宣揚,政府不加干涉。所以,我們台灣同胞就非常辛苦,這麼多的講法、這麼多的說法,那一個對、那一個不對?無所適從!畢竟有能力辨別的人是少數,沒有能力辨別,往往盲從,吃虧上當。最明顯的,財物被人家騙去,時有所聞,這些事我們不能不知道。然後今天在台灣「閑邪存誠」,完全靠自己,沒有人能夠幫助你。
末後二句,「深信因果,老實念佛」。大師在文字裡也常常講:「信願念佛」;也有說到「老實念佛」。我覺得「老實」比「信願」好;老實裡決定有信願,有信、有願,未必老實。「深信因果」這裡面,決定要相信「善因善果,惡因惡報」、「因緣果報,絲毫不爽」,這個不能不曉得。這裡面還有更深一層的意思,如《觀無量壽佛經》,佛所說的「深信因果」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兩句話,我必須要講清楚,怕別人聽到誤會,「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我天天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了一輩子,也沒有成佛,那因果不就不相應了?這一句話不就有問題了?」諸位要懂得「念佛」,那個「念」是什麼意思?念不是口念。你看中國的文字,我前面曾經講過,中國的文言文、中國的文字,是全世界任何國家民族所沒有的,是高等智慧的產品。文字是個符號,這個符號是會意。你看「念」,上面是個今,下面是個心,今心就是現在的心,現在心裡有佛,這叫做念佛。可見得,不是在口裡。口皮上念佛,心裡沒有佛,不是念佛;心裡真有佛,這叫做念佛。那佛是什麼?佛所講的道理、佛所說的教訓、佛所說的境界,我現在心上真有!這叫做「念茲在茲」,這叫做念佛,你才真的會成佛。何以故?佛講得很好,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心裡面有佛的教誨、有佛的境界,那你心裡真正有佛,你當然作佛。
回過頭來,我們看這些芸芸眾生,他們心裡有什麼?他們心裡面專門想著五欲六塵,他們心裡所念的是財色名食睡,他念這個,他心裡頭真有!念念不忘!心裡面有這些五欲六塵,結果是什麼?結果是六道輪迴、三途六道!他心裡有貪瞋痴慢,心裡充滿五欲六塵,他搞這個東西。一切法從心想生,六道輪迴、三途就是從這個心想生的。一個道理,我們把念頭轉過來,我們念佛、念菩薩,念戒、念定、念慧,念清淨心、念平等心、念正覺心,這叫做念佛。念阿彌陀佛,念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念阿彌陀佛在十方世界接引眾生、成就眾生,無量無邊的功德,我們要效法,我們要學習,這叫念佛。不是單單空念這一句佛號;念這一句空洞的佛號,沒有實質上的內容,不能成就,那就是古人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念這一句佛號,聲聲佛號都有具體的內容,那你是真念佛,你就不是假念。這樣念佛,當然就成佛,所以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你要想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一條捷徑;而且這一條道路,諸佛都給我們說,不只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
我們在這一生當中,穩穩當當快速的成就,是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相比的。因為那一個法門修學都非常困難,實在講,不是我們這一生當中能做得到的,唯獨這個法門帶業往生。只要我們心裡念茲在茲,把世情(世間的這些情緣)捨棄掉、放下,不要再染著了,念念與佛相應、念念與經典相應,特別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我們要熟讀,要徹底明瞭,要認真學習去做,這是真正念佛,這是真正的「深信因果,老實念佛」,那有不成就的?所以,印祖這四句話,我們要常常放在心上、要認真努力去做,這一生必定有無比殊勝、意想不到的成就。「敦倫盡分」,我就講到此地,雖然說到出家這一倫,諸位從這個道理去推廣,無論是什麼樣的身分,都要依照這個模式去做。然後你的生活、你的事業,一定圓滿成功。我在此地祝福大家。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謝謝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