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佛因緣 (共一集) 台灣 檔名:22-006-0001
在過去我學人好像也曾經來講過幾次,有一段時期好像做過長期的講演,我記得講過一部《十四講》,還講過一部《四十二章經》,那都比較是定期的講。這幾年各處講經比較上繁忙,貴社社長上次來找我,我說這個學期如果安排一次沒問題,如果安排兩次我就得要考慮,看有沒有這個時間。他要我講個專題,我也想了很久,實在題目我覺得不是很重要,所以就「入佛的因緣」來跟大家研究。
學佛,現在我想同學們在佛法已經接觸了不少。剛才周老師跟我們說,因緣實在非常的重要。因緣殊勝,我們很容易就入佛。當前入佛的因緣是不是很殊勝?表面上看起來是很殊勝,實際上障礙重重。
我們就這個題,先談談什麼叫做「佛」?我們很簡單、很扼要的把這個字的定義說出來。「佛」是印度話,是梵語,這是音譯過來的,翻成中國意思是智慧、覺悟的意思,所以它的含義是智與覺,智慧與覺悟。為什麼當年翻的時候不翻成智覺?不是很好嗎?何必還要用這個音譯?一直到現在使許多人發生誤會,如果翻成智覺就不會誤會。在過去譯經的法師有譯經的規矩,有五種不翻,「佛」這一字也屬於這五種不翻之一。因為這個字的意思並不是我們常識當中所說的智慧,我們常識當中所說的智慧不能夠包含這個字的深義,因此還是用音譯再加上註解,我想同學們應當是知道的。在解釋當中,智慧有三種: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個就不能細說,細說就要佔很長的時間。可見得它不是普通的智慧。如果把這三種智慧拿現在的哲學術語來說,有相似,但是哲學裡面所說的這三種智慧依然達不到佛的境界。一切智就是現在哲學裡面所討論的宇宙人生的本體,道種智是講現相,一切種智是講作用,就是講體與相的應用。古今中外的哲學家都在追究這個問題,而始終得不到答案,答案在經典裡。釋迦牟尼佛是詳詳細細的,既正確又圓滿的給我們說出來。這是「佛」的意思。至於「教」,實在講它是教化的意思。教化,很有味道。中國古人講讀書變化氣質,教了之後就變化,如果教了以後不能變化,那這個教育並沒有達到目標。所以佛教是重視在教化,化凡夫為聖人,化人天為佛菩薩,所謂化迷為悟、化苦為樂。這是「佛教」兩個字的意思,可見得這是智覺的教化,也就是智覺的教育,因此一切眾生都應當要修學。換句話說,這個不但是我們這一個學校,是十方三世一切有情眾生所必修的共同科目,不能不修。
這一門課程的宗旨,也就是目標,很簡單,兩句話: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我們願不願意離苦得樂?苦是從迷而來的,我們對於人生宇宙完全無知,這就是迷惑。迷惑就免不了妄動,妄動才有苦,苦是從這兒來。迷關打破了,覺悟了,覺了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瞭,明瞭了,你一切的動作就沒有過失,沒有過失,樂在其中。佛菩薩留下來這麼多的經論,都是給我們說明這個道理,說明這個方法。這就是佛教的宗旨、佛教的目標。
佛教的教育宗旨既然這樣好,我們一定要問了,用什麼方法立刻就能入進去?你看看經上常講,成個佛要三大阿僧祇劫,那個數目字算起來,電子計算機還要算好半天,那麼長的時間我們等不及,我們要想什麼方法一下能入進去,這在佛法裡面講因緣。因緣在佛法裡面講四種,四緣生法,講四種。四種第一個,這是講「親因緣」,就是因,這是我們人人都具足的。現在重要的是緣,緣有三種,第一種叫「所緣緣」,第二種叫「無間緣」,第三種「增上緣」,這是缺一個都不可以,都不能成就。
為什麼說「因」我們都有?我想同學們在此地聽佛法聽得很多,唯識大意也應該知道一些。唯識裡面告訴我們,阿賴耶識裡面含藏的種子,十法界都具足。十法界,六道這是凡夫,天、人、阿修羅、餓鬼、地獄、畜生,這是講凡夫六種;聖人有四種:聲聞、緣覺、菩薩、佛,這一共是十法界。十法界的種子我們都有,換句話說,因都有。既有十法界的因,十界的因具足了,現在我們要求的是果報。從因到果,這當中關鍵就在緣上。如果沒有緣,雖有因不會結果。譬如植物,植物的種子是因,但是這個因,我們不給它緣分,把它放在一個玻璃碗裡面,裝上一百年它也不會開花結果。它的緣就是要土壤、肥料、陽光、水分,它要具足這些緣才能夠生長。小小的植物是這樣的過程,成佛作祖也不例外。
既然緣這樣重要,第一我們要有「所緣緣」,所緣是指我們所盼的這一種緣。現在我們要想成佛,我們心裡面所緣的就是佛,心心念念我想成佛。十法界當中,唯佛自在,要想得大自在一定要成佛。成佛實在就是說成就智慧、成就覺悟,這就叫成佛。換句話說,十法界裡面沒有不知道的,沒有辦不通的,這就叫佛,所以佛也叫做無障礙的法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就是佛。如果還有障礙,那就不是佛,佛是沒有障礙的。所緣有過程,第一,你要從「信」入。佛給我們講四個過程:信解行證。由「信」而入,不少人,也有人從「解」入,還有人從「行」入。我們問問自己,我們從哪入門?我相信同修們大多數一定是從「解」而入,解了以後,你才相信。我學佛就是這麼一個步驟,先把佛法的道理、方法都懂了,我才相信,跟同學們現在學佛的情形是一樣的。
我自己學佛,介紹人是方東美先生。他教我哲學,哲學講到最後講到印度哲學,由印度哲學裡面講到佛法。說到佛法,他告訴我兩句話,他說佛學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哲學登峰造極的所在,他這兩句話把我的口味吊起來了。佛學還有這麼好處,這才找經典看。最初讀經,大概方先生影響了我三、四年,就是前三、四年純粹是以研究哲學的態度去看佛經,到後來就從研究裡面(解裡面)生了信心,生了信心就不是佛學了,倒過頭來學佛,佛學跟學佛是大大不相同。佛學是把這門東西當作學術來研究,給諸位說,能不能研究得通?決定不通。不但不通,你就是研究一輩子,這一輩子不行,下一輩子再接著來,縱然研究三大阿僧祇劫,你還是不通。道理在什麼地方?佛學的方法跟我們世間學問的方法完全不相同。世間的學問,我們用思考、用研究、用分析而明瞭其理,佛學是恰恰相反,不准你用思考,不准你研究,不准你思惟,這個不是麻煩事嗎?所以我們的功夫都錯用了。佛學要在定中才能體會到,最重要的是要教你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如如不動,你才能開悟,你才能入得了,所以在方法上跟我們一般做學問是絕對不相同,這是講的真實的智慧。
從佛的智慧來看,我們世間人沒有智慧,愚痴。恭維你說得好聽一點,你不過有點小聰明而已。乃至於我們世間大哲學家、大科學家,佛的眼光,小聰明,這是讚歎他,說老實話是愚痴到極點。這個道理我們舉個比喻,諸位就能夠體會到一些。心跟水一樣,你看水在靜止的時候,它在放光明,外面的境界照到裡面清清楚楚。心要動念頭了,動念頭就是水起波浪,水起波浪再照外面的境界就照不清楚,支離破碎。分別心愈重,波濤就愈大,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當然是愈看不清楚。這是經論上常用水來比心,諸位要懂這個道理。大經上說「淨極光通達」,淨到極處,心就放光明,心地光明在佛法講般若智慧。你自己本性裡面的智慧流露出來,這個時候世出世間一切法你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個方法我們想不想學?很想學。肯不肯學?不肯學,那這就沒辦法。想學又不肯學,心裡想著,為什麼不肯?你教我什麼都不想,不動念頭,我做不到,我天天還是打妄想。你打妄想,你就是不肯學。
這就說到師承,師承屬於增上緣,關鍵在這個地方。這四種緣,前面三種都是我們自己具足的,是屬於本身的,唯有第四種是外面的幫助。外面的幫助,老師、同學非常重要,現在我們最感覺到困難的就是老師。學人成就與否完全決定在師承上,這是講到入佛的真正因緣。善知識可遇不可求,什麼樣的老師才是真正的善知識?現在要給諸位說出來,你一定不贊成,你決定不會跟他學。當我們沒有開悟,悟有大悟、有小悟,小悟就是能夠辨別真妄。宇宙人生哪是真?哪是妄?哪是邪?哪是正?什麼叫是?什麼叫非?什麼是利?什麼是害?要能夠辨別這八個字才算是小悟,沒有這種能力就不能離開老師。再給諸位說,老師只有一個,不能有兩個,兩個老師教不出來,為什麼?兩個老師是兩個想法,兩條路子,現在要教你走路,兩條路你往哪裡走?你不會有成就。所以自古以來講師承,老師就是一個,你就聽老師的指導,他教你怎麼走,你就怎麼走。這個老師,諸位聽起來很專制。
台北市有許多法師講經,不准去聽,只准聽他的,不可以聽別人的。為什麼不可以聽別人的?一聽別人的,你思想就亂了,你就把握不住,所以只能聽他一個人,他一個人負責指導你。你讀的書由他給你規定,你聽經說法也只是這一個老師,你得在他一個人的底下。那看個人這前三種緣的力量強弱,如果力量強就開悟得快,力量弱一點就開悟得慢。所以諸位看《高僧傳》,看《禪林寶訓》,看《居士傳》,有在家出家,親近他的老師至少也是十年以上,二、三十年是常見的事情。為什麼要那麼久?自己沒有得到法眼,法眼沒開,慧眼沒開。剛才講了,真妄、是非、邪正、利害他不能辨別,所以老師不准他離開,老師在旁邊督促看著你。幾時你有這個能力了,有這個能力,你跟老師感情不錯,跟他在一塊住這麼多年,捨不得離開,那也不行,老師一天都不讓你住,為什麼?讓你多住一天是老師的罪過。這個時候就叫你出去,什麼人講經都可以聽,什麼樣的書籍你都可以看,為什麼?你看只有利益而沒有害處,妖魔鬼怪來講經你也能辨別得出來,這樣才能夠增長你的學問,這就叫參學。所以參學是要有資格的,自己沒有這個功夫,不到這個程度是不許可參學。這樣說起來,諸位心裡就有個數了。
你們現在學佛的因緣很不好,今天找一個來講,指著東,明天找一個來講,告訴你西方好,再來一個是北方好,搞得你糊塗,不知道哪裡好。再多聽上幾年,算了算了,這佛學亂七八糟,怎麼能學?無所適從。不是佛學不好,是你沒有師承。縱然有這麼一個老師,你能跟他十年、二十年嗎?你又辦不到。隔壁有人在那裡講經,不去聽聽心裡難過。老師不准聽,這個老師專制跋扈,那個老師對我很客氣,還是到那邊去了,你想想看怎麼能成就?這是講真正成就。我們要明理。
自古以來,這種教學法使用了幾千年,成就了千千萬萬的學者,這個教學法要不好,人家早就改進了,真的古人的頭腦都沒有我們好嗎?要到我們手上才來改進嗎?那真是古來那些祖師大德給我們提草鞋的資格也不夠,千萬不可以自作聰明。這就是從前人有福報,我們現在人福薄,遇不到善知識,縱遇到也沒有這個機緣,但是這種理論、這些方法,我們不能不知道。這也就是當前我們學佛在因緣上遭遇到重大的困擾,使我們難以成就。不過話說回來,剛才講過了,問題就在你自己所緣緣的力量強弱。果然強,一心向道,找到一個善知識就不肯捨棄,捨棄生命也無所謂,我也要跟定了,那行,能成就。這個決心不容易下,這就是所謂的,第一個要不怕苦,什麼樣艱難困苦都願意吃,甘心情願;第二個不怕死,明天死,今天只要能聞道也不在乎。要有這樣的決心,這樣的毅力,在現在這個環境還是能成就,不是不能成就。
我學人學佛因緣比大家殊勝一點,方老師教我是個別教的,我不是跟他在學校學的,是在他家裡私人教的,一個教一個這麼教的,他教了我半年。我一學佛,我就跟章嘉大師,也是章嘉大師一個人教我的,教了三年,一直到章嘉大師圓寂之後,我跟台中李老師學十年。我的老師很單純,就一個。這就是在這個時代裡面,師承的邊緣我還沾到光了,這是很不容易的一樁事情。要沒有好老師,沒有長時間的指導,確實很不容易成就。
我最初是求解,把它當作哲學研究,以後覺得這個道理實在是好,值得我們去依教奉行。從解裡面產生的信,這在佛法裡稱之為正信。如果是信而不解,給諸位說,這是迷信,或者我們說得好聽一點,強信,勉強的相信,為什麼?道理還沒搞通你就信,這個信當然是勉強的。要把它搞清楚了,你相信它,這叫正信。正信很不容易,正信是以理論為依據,值得我們相信,值得我們尊敬。正信還沒有到真信,真信要從行證明,換句話說,解與行相應,行在解中,解在行中,這是真正的相信。正信是只有理論,還沒有經過實驗。這是有理論,再在實驗室裡頭通過,絕無問題,將這個理論在事實上證實,這是叫真信。
剛才說的,師承是增上緣之一,除了師承以外,還得要有同參道友,因為同學在一起可以互相切磋琢磨,這個功夫不亞於老師的指導。如果沒有同學彼此互相在一塊砥礪,單靠老師的指導,這個進度非常緩慢。要有同學們、好的同參們在一起,發覺問題了,再去請老師指導,所以同參道友是很好的增上緣,這是講人的增上緣。除了人之外,還有環境的增上緣。環境增上緣,這是指道場,修行的處所。生活要安定,清苦沒有關係,要安定,身安才能夠辦道。身心不能安定,這是境界上的增上緣缺乏,也是很大的障礙。第三種就是經典,也是增上緣,這一點在現在比較上容易得多了。我當年學佛的時候,在台灣還找不到經書。二十六年以前僅有台灣印經處,印了那個小冊子大概有三、四十種的樣子,重要的典籍都請不到,藏經很有限。那個時候台灣還沒有印《大藏經》,僅僅有這些大的寺廟裡面還有個一部、半部,很不容易借出來,不肯往外借,只有禮拜天到寺廟裡面去看。到以後看熟了,這也有了交情,慢慢寺廟《大藏經》才可以借出來,真是談何容易!現在方便了。最近廣定法師影印的《頻伽藏》,《頻伽藏》我很熟,因為我第一部看的藏經就是《頻伽藏》,那個時候在善導寺借的。價錢很公道,好像一部還不到一萬塊錢,普通的人家都可以買得起。
換句話說,諸位今天學佛在處所的因緣上比我殊勝,在經典上也比我殊勝,大概比不上我的就是老師,再一個比不上我的就是聽話。老師教我怎麼做就怎麼做,不折不扣,死心塌地的,絕對服從,這樣才行,這樣搞個十幾二十年才能畢得了業。你要自作聰明,你就是自己找麻煩,自己找障礙。因此,我們看到當前佛法表面上看很興盛,實際上都是徘徊在十字街頭,是在十字街頭的四條路,現在是四十條、四百條都不止。這是極困難的一樁事情,也是很不容易解決的一樁事情。拿時髦的話來說,要是說趨向於佛學,行,大概就是佛學,學佛就不容易,雖然難,我們也盡心盡力為諸位提供方便法門,總希望諸位真正的能夠找到入佛的因緣。
既然沒有師承,得靠自己了。沒有人幫助你,沒有人指引你,這個路子只有自己去摸索。好在佛在經論裡面給我們開示了一個原則,這個原則就是清淨心。《金剛經》上說得很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大家記住這個重要的原則。實相就是真如本性,禪家所講的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則生實相,實相就成佛。可見得成佛問題在哪裡?心清淨。無論學哪個法門,無論聽什麼人講經說法,你要保持清淨心才能入道,這就很重要了。換句話說,釋迦牟尼佛,你要明瞭之後,真值得我們尊敬,值得我們尊敬在哪裡?他不牽我們鼻子走,他讓我們各個獨立,這就是了不起。如果被人牽著鼻子走,你想想看,你還有出頭的日子嗎?
實在講,我們不知不覺、有形無形的都被人牽著鼻子走,不止一個人,誰都可以牽著我們,這才叫可憐。你們要不相信,妳們女同學比男同學更容易被人牽著走,走到街上看到店裡的東西,這個東西好,多看一眼,被它牽去了。財色名食睡,哪一樣不牽著你走?一遇到了,心裡一動,就被人牽著走了。這才出不了輪迴,出不了三界。必須要訓練成有真本事,五欲六塵在我們面前,我們看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心裡頭如如不動,不被它誘惑,不被它所轉,這你可以超越世間了。超越世間還有出世間,出世間就是佛法。佛法很好,你又捨不得,那你被佛法牽著鼻子走。這樣學佛,釋迦牟尼佛都流眼淚,我並不想牽著,為什麼一定要我牽著你?實際上佛並不牽你,所以佛才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捨這個字我們要認識清楚,不是說我們不要,我們不要它又不行,我們還是要它。捨是怎麼捨?心地裡面捨。換句話說,我們接觸一切法,我們不執著一切法,不分別一切法,心就清淨。你在一切法裡面只要一動分別心,一起執著心,就不清淨。這是最高的原則。
文字不能執著,離「名字相」受持,名字相就是名詞術語,法相,也不能執著。離「心緣相」受持,那就更了不起。心緣是心所緣緣,全都要離開。這就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這是最高的原則。諸位要懂得這個原則,多聽經沒有關係。聽什麼人講經,我都不著相,我都不起分別、不起執著。不是你這裡說得好,他那裡說得不好,不動這個分別心,也不起執著心。儘管聽,心裡頭如如不動,了了分明,這樣行,這樣就能開悟。聽要這樣聽,看經也要這樣看,聽經看經是這個辦法,日常生活當中待人接物,無論做什麼你都用這個辦法。
有同學問了,都用這個辦法,好了,我上課不用分別心,那我考試怎麼能考得及格?你要果然不用分別心,保險你門門都滿分。怎麼會?妙極了,清淨心就像鏡子一樣,一切法照在裡面清清楚楚決定沒有錯誤。錯誤是你分別才有錯誤,你不分別哪有錯誤?你信不信?為什麼不信?這個理你沒解得開。解開這個理,你就相信。你真正懂這個道理,讀書最幸福,很自在,為什麼?不要去記誦。不要用分別,不要用執著,上課的時候,老師所講的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裡面乾乾淨淨,這多麼自在!身心自在,這個法子妙。你要不相信,你們看過《六祖壇經》,你看看六祖惠能大師,他沒有念過大學,他不認識字,五祖忍和尚給他講《金剛經》,他連三分之一都沒有聽完就開悟了。
我們聽了這麼多年,為什麼還不開悟?諸位要記住,人家聽經,清淨心聽;我們聽經,分別心在聽,所以開不了悟。執著心在聽,這不管事。分別執著,這常說的心意識,心是第八識,意是第七識,識是前六識,完全用這個東西行事,三大阿僧祇劫也無可奈何,也開不了悟。所以會的不用這個,不用這個用什麼?用六根的根性。《楞嚴經》裡面所講的「捨識用根」,捨識就是捨心意識。你看,我是用眼根裡面的見性來看。你看看,一個是見性,一個是眼識,不一樣,不相同。你要不用見性,見性所見的對象是法性,眼識的對象是色塵,它怎麼會一樣?不相同。耳聞聲,你要不用心意識,你是用聞性,聞性所對的也是法性,六根的對象全是法性,他怎麼不開悟?悟了以後,一切法都通。
所以能大師悟了以後,別的有很多老修學了幾十年的,經裡頭還有疑問去請教他,他不認識字,好,你念給我聽。你念給他聽,他就講給你聽,你看本事多大!講得一點不錯。佛法他會講,世間法他都會講。你們的功課要是不懂,你去問到惠能大師,問到六祖,他樣樣都通,他沒有不通的,再新的科學知識他也通,這是我們要相信的。為什麼通?《華嚴經》裡面講的「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因為一切法是心造的,你心光明了,心心相印,什麼人心裡面所想的東西都映在他心裡面,他還有不知道的事情嗎?沒有不知道的。這說起來大家聽了好像很玄,沒有什麼好玄的,為什麼?是我們自己本能,我們本來就有這個能力,現在這個能力喪失了,為什麼喪失了?心意識當了家,所以失掉了。如果我們從今天改過自新,不叫這個東西當家,用六根根性來當家,主人就恢復了。諸位同修們,今天不從這個道路,入佛因緣沒希望。我們哪裡還能去找一個善知識跟他去參個十年、八年的?縱然找到了,你就是願意,你的家庭也不願意。大學畢業了,你家裡還指望你成家立業,怎麼許可你到深山裡面去參學?不可能的事情。要會了這個本事,行。
沒有師承,佛經裡頭有說,沒有根據的,這個不行。有,佛經裡頭找得到根據,就是獨覺(辟支佛)。辟支是梵語,翻譯中國意思就是獨覺、緣覺的意思。獨覺跟緣覺都是沒有老師,他運用這個方法很正確。到這個時候,你自己真正覺悟了,佛菩薩會現身,會來接引你。時節因緣成熟,他就化身來接引、來指導你。這是說在我們現前這個環境當中,我們要把握住經論裡面的綱領,心地要絕對的清淨。清淨就自在,清淨就安樂。佛法說實在沒有別的,清淨心而已,《金剛經》這兩句話就說盡了,「信心清淨,則生實相」,諸法實相就現前。初說大意就說到此地。
其次就奉勸諸位要發心,發心也是在所緣緣跟無間緣上。發什麼樣的心?就是要發求清淨心的心。我要給諸位說發成佛的心,「我現在還不想成佛」,因為你對佛不了解,你不知道什麼叫做佛。清淨心就是佛,我叫你發心求清淨心就是發成佛的心。我要求我心清淨,清淨就沒有煩惱,清淨就自在安樂,你要發這個心。清淨心只是講的體,有體當然有用,用有自受用、有他受用。自受用就是清淨心,自己的享受,在佛法裡面稱之為深心,深心就是自受用心。什麼叫深?好善好德,這個很不容易。他受用就是平常講的大悲心,利益眾生。體不能現前,我們從用上下功夫,因為體用一如,體用不二。在作用上,功夫成熟了,清淨心的理體也能現前。可見得善要認真的修,德要好好的培養,這是我們當前最重要的課題。要認真的斷惡修善,心才能清淨。
我們現在心不能清淨,無始劫以來,我們習慣用心意識,用心意識沒有不造業的。業就是煩惱,業就是障礙。障礙什麼?障礙我們清淨心。煩惱使我們不自在,這是大病。祖師、佛菩薩對我們初學的人,特別側重在這一點,教給我們下手的方法,前面講的,這是理論的部分,理論上下手,日常事相上下手的就是斷惡修善。斷惡修善,善惡的標準在哪裡?我說這個是惡,他說那個是善;我說這個不應該做,他說那個應該做,所以善惡標準、是非真妄必須得辨別清楚。在理論上講,凡是順著法性的都是善。怎麼叫順著法性?就是用這個方法可以叫法性現前,不是障礙法性。凡是障礙法性,叫我們不能見到法性的,這是惡。換句話說,凡是幫助我們心地清淨的,這是善;凡是叫我們心地染污,不能夠幫助清淨心的,那就是惡,這是從原則上說,這個說法很高。實際上在日常生活當中,舉心動念不是善便是惡,不是利便是害,要想一樁一樁都能夠辨別清楚,你想談何容易?
佛在經典裡面給我們立了標準,標準諸位要知道,只給你這一個階段修學,並不是死呆板。你的程度、境界更高了,標準就又不一樣了。好像諸位在學校讀書,你在小學的時候,小學有小學的校規,到中學、到大學不一樣,但是那個時候所訂的校規都適合於諸位的生活。諸位由此也就可以知道,我們不說細的,說大的區別,五乘佛法裡面,人乘的善惡的標準不同於天乘,天乘不同於聲聞,聲聞不同於緣覺,緣覺不同於菩薩,菩薩裡面還有五十二個等級,每個等級的標準都不相同,但是原理原則、精神是相同的,都是講順著性的是善,違背性的是惡,這是完全相同。所以佛教大意,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重點就是在自淨其意,自淨其意就是信心清淨,可見得由斷惡修善要達到心地清淨,目標要定在這上面。如果斷惡修善的目標不在清淨心,那就不是佛法。不是佛法,換句話說,就不是智慧之法,不是覺悟之法。不是智就是愚,不是覺就是迷。說不是佛法,大家還不關心,要是說那是愚痴,那是迷惑,你心裡又不高興,實際上就是這樣,這很重要。所以說一定要把標準定在清淨心上,我們才能真正達到學佛的目標,也就是真正的開智慧,真正的獲得大自在,大自在就是福。
世間人連這個福,他心裡去求福,什麼叫做福他不知道,他迷惑顛倒。真正的福是身心自在,這才叫有福的人。我們看到世俗有許多豪富人家,你看他有錢有地位,身心都不自在。他有錢,他有地位,出門還要搞幾個保鏢,怕人家暗殺他,你想想看,豈不是步步都好像有刑警隊跟著一樣,差不多。身都不自在,心裡面千頭萬緒,心也不自在。所以真正自在是心裡沒事情,空空洞洞,乾乾淨淨,身也沒有事情,你想想看多自在!這世間哪個人能比得上?這叫有福報。所以福報決不是金錢與地位。諸位要懂這個道理,這才是覺,這才不迷。我們想想,在世間這種生活好不好?希不希望?中國俗話說「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又說「人到無求品自高」,不是自己抬高自己,自然就高了,只要你做到無爭無求。這兩句話與佛法的宗旨也相應。說到這個地方,入佛因緣從佛教教義上說,我們就講到此地。
我們還有十分鐘,這十分鐘我得要奉勸,入佛因緣還有一個附帶的因緣。我奉勸諸位,附帶的因緣是什麼?是文言文。文言文大家要好好的學習,如果文言文沒有學得好,你看我們的經典,最晚的翻譯是宋朝,宋以前的文章拿到手看不懂,文字就變成障礙。文言文難不難?給諸位說,你們只要花上三年就通達了,並不困難。通達了有什麼好處?不但《大藏經》鑰匙你拿到了,中華民族五千年聖賢的遺產,那一把鑰匙你也拿到了,全都是你的。你要學不好,沒有這兩把鑰匙,都不是你的。你要想學,聽別人給你介紹,自己不能直接去讀誦,不能直接去研究,這個很可憐,你所得來的是第二手的,你不是第一手的,二手貨不可靠,靠不住,所以好好的讀文言文。大家現在重視外語,外文只是橫的一方面,吸收其他各國這些新的知識。文言文是縱的一方面,世界上文化遺產,任何一個國家民族比不上我們中國,我們中國有五千年完完整整的東西。五千年人生的體驗、經驗記載,這種寶藏確實在世界上是不可多得的,無價之寶,你只要花上三年就得到,你看看這是多麼便宜的事情!你要不肯下這三年苦功,豈不是冤枉?這是必須要學習的,千萬不可以疏忽,這是在今天我附帶奉勸諸位。
我們中國的文字在全世界,給諸位說,確實是第一流的。語言多變化,可是文字一直保持著最低限度的變化,這是指文言文。為什麼語言變,文字不變?道理很簡單,文字要不變的話,五千年人寫的東西拿到我們現在的時候,就跟你寫信給我一樣,還是面對面。要是文字隨著語言變化,過去人寫的東西,現在人看不懂。外國的語言跟文字是一致的。中國過去的語文是分開的,語是語,文是文,這就是語言自然會變化,文字守著永遠不變,這是古人的苦心,非常難得。現在有很多人提倡要改漢字,要革中國古文的命,那是胡說八道,諸位千萬不要中了他的詭計。為什麼?他得到好處了,他想把那個路子一刀切斷,他獨佔,將來你們要想學東西都得問他,他是老祖師一個,這種人的觀念上有問題。要是永遠在他手上,你們永遠得不到。
所以大家只要用個三、五年的功夫,文言文基本上還是要從背誦。過去有些同學們到台中想跟李老師學古文,李老師就說學古文有個條件,你至少要能背誦五十篇才有資格學古文。現在我們這裡有沒有中文系的同學?你們自己肚子裡有沒有五十篇?希望大家努力。如果是兩個禮拜背一篇,有個二、三年你就不止五十篇,很容易。換句話說,我們功夫做得不夠。讀的時候要怎麼讀?古人讀書跟我們不一樣。我自己在古文上就吃了大虧,因為當時沒有人督促,沒有人認真的跟我講解這些道理。在學校念書,騙老師我很有一手,我在年輕的時候有強記的本事,看一遍我就會背,因此就不要讀書了。老師要考試的時候,考試前十分鐘看一下,保險及格,行了,還要念什麼書?這種記憶快,忘得也快,考完之後都忘掉,強記,所以到現在想起來很後悔。
古人讀書是算遍數的,這是講年輕的時候,十一、二歲,標準是讀一百遍,一遍、二遍就會背,為什麼還要念一百遍?一生不會忘記,到你八十歲、九十歲提起筆來,隨手拈來都是,不要去找書,你看這多方便!可見得背誦遍數重要。諸位現在二十多歲,背誦的時間過去了,現在是亡羊補牢還來得及,不過要加一倍,兩百遍,沒有兩百遍恐怕不容易得到一生的受用,這是我勸諸位的老實話。像我現在四百遍都來不及了,這是我們自己吃的這個苦頭,吃的這個虧,希望諸位不要再走這條路,希望大家個個成就,各個將來都在我們之上,這是我的一點願望。這是入佛因緣附帶的,附帶的也非常的重要,謝謝諸位。
問:請問法師,就我們初學者而言,佛學跟學佛這兩者有沒有十分嚴格的分別?對於這兩者,我們所持的態度應該是怎樣?
答:剛才已經說過,佛學僅把它當作一門學問來研究,學佛一定要求心地清淨,佛學不一定求心地清淨。現在這個問題,我們自己是願意學佛,還是願意佛學?學佛就要照做,不但理論懂了,要在生活當中活用,把理論化為生活,生活就是理論,理論就是生活,這是學佛。我那邊最近印的有《太上感應篇彙編》,註子是一部好註子,一部好書,我們印了一萬冊,你們這邊有多少同學,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分送給他,你看看派兩個同學去拿去。還有一樁事情,最近國內外都在談佛教的改革問題,在本省好像談論得還不太踴躍,在海外已經是如火如荼,已經造成相當大的風波。香港那邊常常有報紙寄來給我看,今天我又收到三、四份。我想在底下這個禮拜天十一號,大專講座有我一堂課,我也提出一點意見來談談這個問題,你們同學有時間歡迎去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