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學佛的終極目標  (共一集)  1999/10/23  吉隆坡綠野沙灘酒店  檔名:21-087-0001

  尊敬的丹斯里李金友居士伉儷,尊敬的拿督黃家泉先生伉儷,諸位法師,諸位同學:

  今天我們繼續給諸位介紹「學佛的終極目標」,我們還是選擇《華嚴經入法界品》「吉祥雲比丘章」的一段經文。現在我們先將經文念一段:

  【善男子,我唯得此憶念一切諸佛平等境界無礙智慧普見法門。如諸菩薩摩訶薩無量智慧具足圓滿清淨行門,豈能了知所有邊際。】

  下面菩薩為我們說了二十一個念佛法門,我們也念一段:

  【所謂智光普照差別境界念佛門,常見諸佛種種國土宮殿莊嚴悉現前故。令安住種種增上意樂念佛門,隨諸眾生心之所樂皆令見佛得清淨故。令安住究竟佛力念佛門,令入如來十種力中隨順行故。令安住種種如來究竟正法念佛門,見一切佛演說正法咸聽聞故。遍照十方無差別藏念佛門,普見一切諸世界中等無差別諸佛海故。入不可見極微細處念佛門,徹見一切微細境中如來神變自在事故。住種種劫念佛門,於一切劫常見諸佛施作佛事,咸親近故。住一切時念佛門,於一切時常得見佛,與佛同住不相離故。住一切剎念佛門,一切剎土咸見佛身超過世間無等比故。住一切世念佛門,隨於自心所有樂欲,普見三世諸如來故。】

  我們就念到此地,這是一個大段落。在經文當中,我們首先要學習的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們都知道人身得來不容易,佛在經論上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何況人的壽命不長,唐朝杜甫詩裡頭有說「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個話是真實話。我們細心觀察整個世界,平均的壽命沒有超過七十歲。每天我們在報紙上所看到的訃聞,年輕人過世的比例佔得很大。所以光陰對我們來說無比的寶貴,我們在短短幾十年當中,要想成就道業,實在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

  世尊在《八大人覺經》裡面,給我們講四種魔障,其中就有「死魔」。死魔是什麼意思?我們修學功夫還沒有成就,壽命到了,這是折磨。無可奈何!如果又要搞輪迴,又要去投胎,縱然這一生修學善法,來生再得人身,諸位想想這一轉世,至少中斷二十年,二十年把過去所修學的忘得乾乾淨淨,即使遇到好的善知識,還得要從頭來起。生生世世都要從頭來起,哪一輩子才能成就?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警覺的。所以佛在經典裡面教導我們,做榜樣給我們看。佛法法門無量無邊,不只八萬四千法門,我們怎樣修學?選擇一門,一門深入,這一生當中就有可能成就。

  菩薩在此地做榜樣給我們看,他叫著『善男子』,這個「善男子」是叫善財童子。善財童子是我們的代表,換句話說,叫著「善男子」,就是叫著我們自己。你說這個話多麼親切!『我唯得此』,「唯」是唯一,無量法門裡面,我只得到這個法門,我只修學這個法門。這個法門叫什麼法門?『憶念一切諸佛平等境界無礙智慧普見法門』,這是吉祥雲菩薩他所修學的。這個法門如果不解釋,諸位看不出來,清涼大師給我們一註解,我們就明白了。這是什麼法門?專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法門。人家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上上品往生,我們念佛連個凡聖同居土都沒有把握,這是什麼原因?我們不懂念佛的道理,不懂念佛的境界,所以雖然認真努力勤修,成功的比例還是很小。這樣說起來,經不可不讀,不能不學。

  念佛法門,「憶念一切諸佛平等境界」。如果我們說阿彌陀佛比其他的佛大,其他的佛比不上阿彌陀佛,這個人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為什麼不能往生?阿彌陀佛是平等境界。你懂不懂?你有沒有學會?念佛的人對於一切諸佛如來平等恭敬。諸佛如來在果地,我們眾生在因地,果地上我們平等恭敬,因地上也不能例外。所以念佛人對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平等恭敬,我們這樣念阿彌陀佛就相應。「憶念一切諸佛平等境界」,這是念佛人所觀。後面這一句『無礙智慧普見法門』,是能觀。念佛如果用天台家的講法,也不離開止觀。一心稱念,不雜妄想,這是止;一心稱念,平等境界,這是觀。由此可知,念佛還是修禪定,方法、手段不相同而已。

  佛家修行的總綱領是「戒、定、慧」三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什麼叫戒?懂得理論,懂得方法,不違背理論方法這叫戒學,叫持戒。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這段文字他告訴我們「十方如來同一法身」。昨天我跟諸位報告過,我們穿這一件袈裟,這一件袈裟就是代表無量無邊的法界,袈裟上每一格代表一個不同的族類、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整個合成一件裹在身上,什麼意思?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個身,叫法身。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同一個法身。它怎麼不平等?

  清涼大師又說「三際諸佛無二體故」,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一切眾生同一個體,我們今天講生命共同體。《般若》云:「若一佛出世,一切皆出;一佛涅槃,一切涅槃。」為什麼?「諸佛法性無二相故」。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是諸佛。我們要以真誠、清淨、平等心,承事供養。如果沒有這樣的認知,清涼大師說「非真念佛」,不是真念佛。真念佛一定有這種認識,有這種智慧,有這個想法,有這個看法。所以佛在《華嚴經》上曾經說過,如果有人做如是想,他想什麼?他想這尊佛最勝,那一尊佛不如這尊佛,佛說這是「顛倒非實義」,不是真正的意思。「不能見正覺」,你不能開悟。

  我們今天念這一句佛號,怎麼念的?我知道你很用功、很努力,一天到晚在念,念了這麼多年,不開悟。為什麼不開悟?你的心態,《華嚴經》上都給你說明了,你有分別、有執著、有妄想。諸位要知道,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上讚歎阿彌陀佛,說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是諸佛對阿彌陀佛的讚歎。阿彌陀佛對諸佛的讚歎,亦復如是。他們平等的讚歎,彼此恭惟,自己謙虛,恭惟別人,各個都平等。我們要了解事實真相,心境一如,我們要做一個真正念佛人。所以他這一段的開示,是我們念佛最重要的理論方法的依據。

  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是梵語,意思是皈依、是禮敬,我們禮敬皈依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一切諸佛平等境界。「阿彌陀佛」要用字面上的意思來說,把它翻成華文是「無量覺」,「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諸位想想,哪一尊諸佛不是無量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無量覺,這就是此地講的平等境界。真正念佛人,他平常用心對人、對事、對物,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就是「憶念一切諸佛平等境界」。

  能夠憶念的就是無礙智慧,我們今天為什麼有障礙?沒有智慧。我們今天有煩惱,煩惱有障礙,智慧沒有障礙。如何轉煩惱為菩提?再告訴諸位,煩惱跟菩提,菩提是真實智慧,它是一不是二。迷了的時候,把我們自己自性裡面的菩提,就轉變成煩惱,我們現在是這個樣子。覺悟了之後,把我們無量無邊的煩惱,轉變成菩提智慧。轉變之後的境界,心平等,心清淨,萬法一如。沒有轉過來,障礙重重,有無量無邊的分別執著。有分別執著,這個人叫凡夫。離開妄想分別執著,這個人叫佛、叫菩薩。佛菩薩跟凡夫就是一念之差,我們要有能力把它轉過來。

  一開端教導我們念佛的真理,你明白了,依教奉行,你是真念佛人。你不懂這個道理,你對於一切眾生有差別心,對於一切諸佛如來有差別念頭,對於一切諸法也有妄想、分別、執著,你不是念佛人,你不是佛弟子,你不是一個真正修行人。希望諸位牢牢記住,永遠的遵循,諸位同修在這一生當中,決定開悟,決定證果。如果違背這個原理、原則,你這一生只能夠跟佛結一個緣,不能成就,還是要繼續不斷去搞六道輪迴。所以能不能了生死、超三界,達到學佛終極的目標,今天晚上這一會非常重要。

  第二段,『如諸菩薩摩訶薩無量智慧具足圓滿清淨行門』。讚歎別人,我自己智慧能力很少,只學一個法門,其他的菩薩比我殊勝得多,他們有大智慧、大能力,他們所學的是無量無邊法門。『豈能了知所有邊際』,我怎麼能知道?我怎麼能跟他相比?諸位同修要知道,這是諸佛如來的話,諸佛如來自己都這麼謙虛,對別人那麼樣的恭敬。我們要沒有學會,菩提道上就障礙重重。你果然學會,你的菩提道上一帆風順,沒有障礙了。學佛從哪裡學起?從這兩段學起,無論是初學,無論是老同修,要記住!

  下面菩薩為我們介紹二十一種念佛門。二十一不是數字,老同修都知道,二十一是表法的。《華嚴經》是佛家究竟圓滿的教學,所以這裡頭大小乘十個宗派,思想、方法、境界圓滿具足。顯教裡面,我們看到《華嚴經》裡面都用「十」表法,十代表圓滿,顯教的圓滿。二十一是密教的圓滿。諸位同學在《無量壽經》上念過,「二十一俱胝佛土」,用二十一表法。十六、二十一是密宗裡代表大圓滿。《華嚴經》什麼教統統在裡面,有顯、有密、有禪、有淨、有戒、有教,佛法十個宗派統統具足,所以叫圓滿的教學。本來佛家講圓滿法輪,現在中國大陸搞了個法輪功,搞得莫名其妙。我們現在不講法輪了,以免誤會。我們講教學,圓滿的教學。

  這二十一句裡頭還有十,顯密圓融,它兩門說一樁事情。我們先跟大家做整體的介紹。第一到第十門,我們剛才念的這十門是勝德圓備。這十門念什麼?念諸佛如來,無量無邊殊勝的德能,圓滿具備。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自性彌陀本來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相。「德」是能力,無量無邊的能力。「相」是相貌,不只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所以「智、德、相」圓滿具足,前面十門念這個。所以你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你立刻就能與二十一門境界相應,你是圓滿的念佛。

  第一跟第二門,這兩門是念願佛、願身。世尊在《華嚴》裡面,跟我們講佛有十種身,通常大乘經裡面講三身:法身、報身、應身。《華嚴經》講得特別詳細,特別圓滿,把三身展開為十種身。十種身沒有別的,顯示出自性無比的殊勝功德能力,所以講十種佛、十種身。第一門跟第二門講的是願佛、願身。願是什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通常在大乘法裡面,把它合併起來說就是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是身,第一個「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有沒有發這個願?願發了,天天在發,嘴皮上發願,心裡沒有發願,這個願不管用,這個願不相應。要從內心裡面去發願,真的發願,這個願一發你就成佛了,你是願佛。什麼地位?《華嚴經》上最低的地位是圓教初住,發心住。你發了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菩提心,這個心一發,你的身轉變了,你不是凡夫身,你是願佛身,初住以上的願佛身。我們再說一個容易懂的話,轉你業報身變成大願身。這個話要聽不懂,再說得明白一點,轉自私自利的心為大公無私的心。大公無私就是佛,就是菩薩;自私自利就是凡夫。你這個念頭一轉變,轉凡成聖。

  現在世間很苦,苦難太多了,我們天天求佛菩薩救度苦難眾生,佛菩薩在哪裡?今天在場有一萬多同學,如果大家把念頭都轉過來了,現在這個世間,現在吉隆坡,就有一萬幾千尊活佛。這個劫難哪有不轉過來的道理!災難是一切眾生不善心所感得的,我們一發心,一轉過來就消災免難。不但消自己的災難,消一切眾生的災難。那就看你有沒有慈悲心,有沒有愛心,你是不是真正愛自己,是不是真正的愛護一切眾生。真愛,趕快轉。

  法門的名稱,第一句是『智光普照差別境界念佛門』。境界有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叫「差別境界」,十法界裡頭的。念佛人是平等境界。諸位要曉得,轉迷成悟是平等境界,平等境界裡頭有差別境界,為什麼?沒有覺悟,沒有轉過來,他是差別境界。我們轉過來了,我們是平等境界。所以你有沒有轉過來,從這一點你就清清楚楚,自己能勘驗到我有沒有轉過來?轉過來之後,清淨平等覺;沒有轉過來,有差別。也就是說,你有分別、你有執著,沒有轉過來。念這一句「阿彌陀佛」,要轉境界。每一句上一半是法門的名稱,下一半是它的作用。它的作用是『常見諸佛種種國土宮殿莊嚴』,這是講見依報,見十法界的依報。

  第二句,『令安住種種增上意樂念佛門』。我們的心住在哪裡?安住在「增上意樂」。這個話大家少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換句話講,「法喜充滿」,這句話常聽,「增上意樂」就是法喜充滿。我們每天歡歡喜喜、快快樂樂,這是念佛人。如果念佛人念到每天愁眉苦臉,念到煩惱重重,這個念佛誰願意幹?那完全錯了。念佛人一定常生歡喜心。這個法門就是常生歡喜心,它的作用是『隨諸眾生心之所樂』,可見得隨緣。眾生快樂,佛就快樂。眾生痛苦,佛也悲痛,一定要幫助一切眾生拔苦與樂。隨順眾生的愛好,隨順眾生的欲望。如果是只有隨順,那就是恆順,沒有功德了。在順從一切眾生裡面,你要幫助他,你要教導他,提升他的境界,幫助他斷惡修善,幫助他破迷開悟,這就是『皆令見佛得清淨故』。這是我們隨順眾生的欲樂,要幫助他提升境界,這才是真正的法喜充滿,真正常生歡喜心。念佛是這個念法。兩門說一樁事情,二十一門最後的一門是總結,前面二十門合成十門,合成十樁事情,顯密圓融,這個經多麼有味道。

  第三、第四兩門是念本性佛,是念智慧身。第三句,『令安住究竟佛力念佛門,令入如來十種力中隨順行故』,這個不能細講,細講兩個小時講不完。如來果地上有十種特殊的能力,菩薩都比不上,我們凡夫沒有。能力從哪裡來的?能力從智慧來的。沒有智慧,哪來的能力?所以佛家的教學,自始至終著重智慧,是以智慧為終極目標。怎麼樣開智慧?要修定。念佛也是修定的一種方法。如何能夠得到定?要持戒。持戒就是守法,你遵守它的理論,遵守它的方法,依教修學,你就能得定。由此可知,定是開智慧的手段,戒學又是得定的手段。換句話說,手段當中的手段。目的是開智慧,智慧開了,無量無邊的能力就恢復了。如來果地上講十種特殊的能力,那個「十」也不是數目字,還是表法的意思,代表究竟圓滿的智慧,究竟圓滿的德能。這是第三句所說的。

  第四句,『令安住種種如來究竟正法念佛門』。念佛人心裡要住在如來正法之中,如來的正法就是我們依據的經典。今天諸佛歡喜、諸菩薩歡喜,擁護這個道場,擁護此地國境,擁護這個地方的人民,何以故?今天在這個道場,有將近四千人發心皈依,這個功德之殊勝,不可思議!皈依,今天我們用了一個小時,把皈依的義趣,跟大家做了簡略的介紹。可是我們是凡夫,一定要抓住一個東西才覺得可靠,說得太玄了,一樣都抓不住,還等於沒有皈依一樣,心裡感覺得恐慌。我們講「皈依自性三寶」,自性覺是佛寶,自性正是法寶,自性淨是僧寶,還是抓不到,邊都摸不到。這怎麼辦?我利用這個機會做個補充,讓你們有一個真正抓住的依靠。

  「皈依佛」,皈依哪一尊佛?阿彌陀佛。為什麼要皈依阿彌陀佛,不皈依本師釋迦牟尼佛?本師釋迦牟尼佛教我們皈依阿彌陀佛,我們聽話,聽話才是釋迦牟尼佛的好學生,釋迦牟尼佛教我們皈依阿彌陀佛。你這就有了依靠,以後人家問你:「你皈依哪一個法師?」「我皈依阿彌陀佛法師,阿彌陀佛是我的老師,我是彌陀弟子。」我給你做證明,我證明你是皈依阿彌陀佛的,是阿彌陀佛的弟子。「皈依法」,法是法寶、經典。幾萬卷經典,我們皈依哪一部經?《大乘無量壽經》,一門深入。菩薩在此地教給我們,『我唯得此憶念一切諸佛平等境界無礙智慧普見法門』,就是《大乘無量壽經》,我們法寶就有依靠了。

  「皈依僧」,我們要皈依哪一個僧寶?阿彌陀佛兩邊站著兩位僧寶,一個觀世音,一個大勢至,我們皈依觀世音、皈依大勢至這兩位僧寶,決定不錯。大勢至教我們智慧,用現在話來說,是用理智,不用感情。大勢至教我們對人對事對物,要理智不要用感情;觀世音菩薩教給我們,對人對事對物要用慈悲。兩個合起來,慈悲是理性的,不是感情的,這樣就對。我們皈依這兩位僧寶,哪裡有錯?如果只有觀世音,不要大勢至,麻煩來了。為什麼?佛家常講「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為什麼?感情的慈悲就出亂子。所以大勢至不能少,理智的慈悲,就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以慈悲方便普度一切眾生。所以佛法要講理智,不可以感情用事。這樣子三寶具足,大家真正有依靠了。我們依靠這個三寶,一切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今天所有道場大眾統統都皈依了。

  它的作用,『見一切佛演說正法咸聽聞故』,智慧開了,才知道盡虛空、遍法界,情與無情,皆演妙法。我們在經上讀到西方極樂世界六塵說法,我們這個世界也是六塵說法,只是我們沒有開智慧。智慧開了之後,你就能夠覺察到,你就見到,你就聽到六塵說法,不可思議!這是說的本性佛、智慧身。

  第五句跟第六句是說法界佛、法身。『遍照十方無差別藏念佛門』。「遍照十方」,智照十方,念照十方,智跟念真的沒有差別。「藏」這個字是比喻寶藏,比喻法界、法身含藏無量無邊殊勝功德,所以稱之為藏。差別是無量無邊十法界依正莊嚴,我們用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遍照十方。

  它的作用,『普見一切諸世界中等無差別諸佛海故』,差別裡面見到無差別,就是十法界裡面現一真法界,這也要做個轉變。為什麼會有十法界?十法界從哪裡來的?我們要懂得十法界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頭來的,如果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統統捨乾淨了,十法界立刻就現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諸佛如來的住處,你就入法界,你就入諸佛菩薩的俱樂部,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換句話說,你就轉凡成聖。

  轉凡成聖,在我們這一生當中,能不能做到?肯定能做到。問題就是你願不願意做,你肯不肯做。這個事情不求人,完全在自己。只要把自私自利的念頭轉變為大公無私,念念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你就成佛了,佛跟菩薩就在一念之間。任何人都可以做到,不論男女老少,不論貧富貴賤,只要念頭轉過來,這個人就圓成佛道。決不是說富貴人能,貧賤人不能;男子能成佛,女人不能成佛,沒這個道理!佛法是平等的,決不分貴賤貧富,決不分男女老少,不分族類,不分宗教,各個平等成佛,這是證得真正的法身。

  第六句,『入不可見極微細處念佛門』。現在的科學我們知道很進步,高科技研究趨向於兩個極端:一個極端是無窮大,今天所謂是太空物理學;另外一個極端是無窮小,大小兩個極端走。研究小的是量子力學,研究原子、電子、核子、粒子。第五句是無窮大,「遍照十方」這是太空物理。第六句是量子力學。入是契入,「入不可見極微細處」。我們今天的科技要跟佛法比,是幼稚園的科技。所以我在美國講經勸那些科學家,我在舊金山講經,會場聽眾有七十多位博士學位,我勸他們學高科技,要到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學。

  『徹見一切微細境中如來神變自在事故』。科學家現在沒見到,他發現粒子,基本粒子。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極其微細的基本粒子裡面,現什麼?現大千世界。我們科學家一點辦法都沒有,看不見。經上常講「芥子納須彌」,芥子是芥菜子,芥菜子跟芝麻粒那麼大,須彌山可以裝在芥菜子裡面。芥菜子沒有放大,須彌山沒有縮小,它怎麼裝進去?我們科學家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要真正能懂得這個道理,把須彌山裝到芥菜子裡面去,這種科技除了跟諸佛如來學,世間科學家辦不到。這是實話。這還是小事,不足以為奇。佛在經上說一毛端,我們汗毛的尖端裡面有諸佛如來在那裡講經說法,聽眾百萬千萬,在毛端裡頭。毛端沒有放大,佛的講經法會沒有縮小,大小不二,空間是一不是二。三世不二,過去、現在、未來是一,沒有障礙。現在這許許多多的障礙,科學發展到今天不能突破,在佛法裡完全突破,無障礙的境界。所以在法身裡面,第一句說無窮大,第二句說無限小,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你才看到諸佛如來的神變自在。這是講到今天的高科技。

  第七跟第八句是講住持佛。念住持佛、念力持身,力是能力,持是保持,這就是我們講的應身、報身。我們今天這個身,什麼力量保持著它?你要活七十歲、活八十歲、活一百歲,什麼力量保持你的?學佛的同修都知道是業力,業力保持我們這個身體,所以壽命長短不相同。諸佛菩薩不造業,沒有業力,諸佛菩薩現的身,壽量長短不一樣。我們在《無量壽經》上念到,世間自在王如來當年在世,講經說法教化眾生四十二劫,這麼長的時間。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出現在這個世間,講經說法四十九年,這麼短的時間。是不是釋迦牟尼佛比不上世間自在王佛?不是的。諸佛如來應化在世間,住持時間的長短,不是自己,是眾生的緣分。所以緣聚則現身,緣散身就消失了,總在眾生跟佛的緣分。緣分多,佛住世的時間就長;緣分少,佛住世的時間就短。所以世出世間法,關鍵就在一個「緣」字,緣就太重要了。

  第七句『住種種劫念佛門』。這個「劫」是長時,就像世間自在王一樣,講經說法四十二劫。『於一切劫常見諸佛施作佛事,咸親近故』,見到佛做佛事。什麼叫佛事?凡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的事,就叫做佛事。諸位千萬不要誤會,給死人念經超度叫佛事,這個不是佛事。現在都說那個是佛事,你說糟糕不糟糕!怎麼能不叫社會大眾生對佛法產生嚴重的誤會。佛家自從釋迦牟尼佛以來,沒有替死人念過經,沒有做過超度,沒有這個事情。諸佛菩薩、祖師大德都是教學,講經說法,連領眾修行都沒有。你們查遍《大藏經》,釋迦牟尼佛什麼時候跟大家在一起打過佛七?沒有。釋迦牟尼佛什麼時候跟大家在一起打過禪七?也沒有。從來沒有過這個事情,釋迦牟尼佛只有講經說法教學。至於修行,你個人的事情,無量法門,你愛修哪個法門,就修哪個法門,佛不管你。

  到底超度亡人這個事情,怎麼發生的?為什麼會演變成這個樣子?我在初學佛的時候,曾經就這樁事情請教道安老法師。道安老法師對我非常好,非常器重我,辦大專佛學講座,請我去作總主講,他對於年輕的出家人愛護備至。我一生當中只遇到這麼一個老法師,他是真的幫助你,真的成就你。我向他請教:「老和尚,超度這個事情怎麼來的?」他告訴我,這個事情大概是出在唐朝,唐明皇時代的安史之亂,安祿山造反,整個社會動盪不安。郭子儀是唐朝的大將,平定這個動亂之後,皇帝在每一個戰場建一個寺院,禮請高僧大德超度陣亡的軍民。大概從這個開始,這是有歷史根據的。所有在戰場上建的寺院都叫做開元寺,所以在中國很多地方看到開元寺,開元年間建立的,國家建的,請這些法師,那是追悼會,超度這些死難的軍民將士。大概國家這麼一做,民間的人一想,自己的祖宗過世之後,也要找出家人來超度,大概從這個地方開始。演變到現在,寺廟裡面專門把這個當作正事,講經說法忘掉了,忘得乾乾淨淨。佛教變成宗教了,佛教本來不是宗教,現在變成宗教。

  今天人家說佛教是宗教,我們不能否認,要知道怎麼變的,根源就是開元年間開端的,真正轉變成宗教,把講經說法捨棄了。為什麼?講經說法不賺錢,這些人不願意做,蝕本的生意。念經超度賺錢,水陸法會賺大錢,大家都喜歡做,那有什麼法子!所以我們想起來相當痛心。現在如何把佛教回歸到教學,回歸到釋迦牟尼佛原本的社會教育,要靠我們這一代的人,真正覺悟,真正努力。宗教的佛教,隨它去,也不錯、也很好,他搞他的,我們另起爐灶,這樣子就能夠把佛教回歸到教育。

  寺廟怎麼辦?我在十幾年前訪問北京,去看趙樸老。我跟樸老談過,現在存的寺廟都把它做為觀光旅遊點,又做佛事,又搞觀光事業,替國家賺取外匯。好事情!真正的佛教另建道場,不要用舊道場,建新道場,提倡「佛陀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把它分開來,宗教的佛教,教育的佛教,天下就太平,什麼事都不會有了。樸老聽到我這些話點頭,有道理!所以教學的佛教,我的想法,中國佛教有十個宗派,十個道場就夠了,不要多。一個宗派建一個道場,道場的形式模仿美國的大學城,一個道場就是一個城市。這裡面分成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佛學院,傳道,培養師資;另外一個道場完全是修持,那一邊是修行的。學院的學生擔任修持裡面的指導老師,這樣就成功了。

  我在美國每到一個地方,我很關心的是老人福利事業,第二個就是教育事業。我很喜歡參觀他們的大學,參觀他們的老人福利機構,我學了很多東西。這樣才能不妨礙現在宗教的佛教,又能把佛法教學恢復起來。好事情!現在我們看諸佛菩薩擁護,龍天善神保佑,這個事情我們會做得成功,會做得圓滿。我看到中國跟馬來西亞、新加坡的領導人非常賢明,我的看法,他們都是佛菩薩化身來的。

  第八句,『住一切時念佛門,於一切時常得見佛,與佛同住不相離故』。時跟劫有長短的差別,劫是長時間,時是短時間。前面講法界的空間一大一小,講時間一長一短,這就是住持這個時間,力持身有長短不同。雖有長短不同,諸位要知道,前面講過大小不二,你就懂得長短也不二。所以佛家講「不二法門」,二就迷了,迷了的時候才有二,悟了的時候就不二。

  你們想想看,《六祖壇經》裡面記載的惠能大師當年初到廣州,遇見印宗法師。印宗在那地方講經,講完之後,裡面聽眾有兩個人在爭論,外面掛著幡,風吹著幡在動,有人說「幡動」,有人說「不是幡動,是風動」。兩方面爭論不休,誰也不服誰。能大師在當中插了一句話,他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這句話說出來,兩邊都服了氣。印宗聽到之後,這個人了不起,出來向他請教,然後知道他是第六代祖師,黃梅傳法的人。六祖那個時候沒有出家,是在家居士,印宗法師對他非常禮敬,向他請教,他說:「你在黃梅住這麼久,祖師平常說法,對於禪定、解脫,祖師怎麼講的?」能大師回答:「禪定、解脫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你們想想看,我們一般聽到所問非所答,可是印宗畢竟是個老修行,聽了之後就開悟了,一句話把他點醒,佛法是不二法。

  諸位同修你們念佛,《彌陀經》上告訴我們,念佛的目的在哪裡?一心不亂。你真會念佛,你念佛才會成就。天天念阿彌陀佛,還有一大堆妄想、分別、執著,你那個佛白念了。只可以說有好處,什麼好處?比一天到晚罵人好。除此之外,你還能得什麼好處?真正的好處,念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入不二法門,入不二法門就是入佛法界,這是無量無邊殊勝功德。這個時候「常得見佛,與佛同住」,真的「不相離故」。

  我們看吉祥雲比丘給我們講的念佛門,然後你再想想八萬四千法門,哪一門不是念佛法門?門門皆是念佛法門,這就叫不二法門。如果你還真的分成很多法門,錯了!說一個禪,八萬四千法門都是禪;說念佛,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念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你才入門,無論從哪一門都入門了。你要不懂這個意思,不入這個境界,不管修哪個法門,總而言之,不得其門而入。為什麼不得其門而入?你有妄想、你有分別、你有執著,你的心不清淨、不平等。我常說輪迴心,無論修什麼法門都是叫輪迴業,還搞六道輪迴,出不了輪迴。我們真正要學佛,想在這一生中成就,要把輪迴心轉變成菩提心,我們才有救。

  怎麼轉法?日常生活當中,不是重要的事情,不是自己本分的事情,人家來說長說短,說長,「阿彌陀佛」;說短,「阿彌陀佛」;說善,「阿彌陀佛」;說惡,「阿彌陀佛」;不管你講什麼,我統統把你歸到「阿彌陀佛」,不就解決了嗎?這叫一心,一心不亂,這叫會念佛。這是對人對事。對自己,有時候心裡頭煩惱、急躁,「阿彌陀佛」;有時候心裡歡喜,「阿彌陀佛」。把自己的苦樂憂喜,也統統歸到這一句「阿彌陀佛」,自己就得度了。為什麼?苦樂是二法,不是佛法;憂喜是二法,也不是佛法,統統歸了「一」,就是佛法了。所以念佛法門妙處在此地。一切時、一切處,起心動念,處事待人接物,你要會念,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合在一句「阿彌陀佛」上,這個人叫真會念佛,這個人是真念佛人,永遠保持自己「清淨平等覺」。

  第九、第十,這是念隨樂佛,隨是隨緣,樂是愛好,是念的意生身。第九句是『住一切剎念佛門』,第十句是『住一切世念佛門』。「剎」是講的空間,剎土。「世」是講的時間,「世」是過去、現在、未來,我們中國人講三十年叫一世。你看世是三個十字,三十年叫一世。所以「世」是講的時間,「剎」是講的空間。

  它的作用,「住一切剎念佛門」,『一切剎土咸見佛身超過世間無等比故』,確實佛身沒有能跟他相比的。佛身在哪裡?佛身在一切剎中,我們凡夫看不見。為什麼看不見?有障礙。什麼障礙?妄想、分別、執著。偶爾之間,很短的時間,一剎那、幾秒鐘,這個時候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忽然看見了。妄念一起來,相就沒有了。所以你們見到很多的瑞相,你想想看那個時間,一剎那間是不是心很清淨?決定是清淨心才見到。如果你心裡想問題,決定見不到。清淨心能見佛境界,清淨心能見真相,所以諸佛境界都在依正莊嚴當中。

  丹斯里那個地方有一張照片,我昨天提過,是這個湖邊還沒有完成的時候,照的一張照片,那個照相機的鏡頭無心,沒有妄念,沒有分別執著,就把諸佛的境界照出來了,仔細一看,華嚴境界,十法界依正莊嚴統統在裡面,重重無盡,諸位仔細去看。「一切剎土咸見佛身超過世間無等比故」,沒有能跟他相等,沒有能跟他相比的。我們今天在此地講這一句,有照片做證明。

  末後這一句,『住一切世念佛門,隨於自心所有樂欲,普見三世諸如來故』。「自心所有樂欲」,菩薩的樂欲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世出世間沒有比這個更快樂的了。今天早晨,新加坡淨宗學會的會長,他也是現在居士林的林長,李木源居士回到新加坡去了,他就是「自心所有樂欲,普見三世諸如來」。他最快樂的是什麼?幫助一切眾生學習如來正法,依照佛陀的教誨認真努力去做,把佛的教誨落實在社會。

  許許多多高僧大德去看過新加坡居士林,都稱讚是世界第一道場。怎麼第一?每天兩小時講經,一年三百六十天不中斷。每天有兩小時講經,每天二十四小時念佛,一年到頭不中斷。每天供養大家飲食,三餐飯、兩道點心,也是一年三百六十天不中斷,不收一分錢。每天吃飯的平均一千多人,星期假日法會期間,差不多有四千人吃飯,平等布施,平等供養,一分錢不收。有很多人問我們:「居士林錢不少,你們錢從哪裡來的?」「不知道。」我不知道,李木源居士也不知道,從來不化緣,從來不向人要一分錢,這是我學佛的主張。為什麼?學佛問人要錢,嚇得他下次不敢來了。我們幫助他學佛,大家喜歡來聽經,如果聽經要錢的話,下次不來了,把你的機會斷掉了,這我們的罪過很重,決定不可以問人要錢。所以這麼多人吃飯,居士林沒有買過米,沒有買過菜,沒有買過油、鹽。哪裡來的?外面送來的,送來這麼多供給我們吃,吃不完。菜、米、油、鹽堆積如山,又不能放得太久,太久就會壞掉,怎麼辦?我們用小卡車,一車一車往外送,送孤兒院、送養老院,證明佛法講的愈布施愈多。

  所以大家看,你仔細去看,佛講的話,我們證明。財富從哪裡來?布施得來的,不是你有能力、有智慧賺得來。有能力的人很多,有智慧的人很多,一生窮途潦倒。我的老師,實在講最有智慧的是方東美先生,他是世界上有名的哲學家,一生生活窮苦不堪,買書的錢都沒有。學佛之後,我曉得他老人家大概前生修慧不修福。三種布施,他有法布施,他沒有財布施,所以聰明智慧很高,物質生活非常貧苦,什麼樣的因得什麼樣的果報。我們看到有很多百萬富翁、億萬富翁,他小學都沒畢業,實際上他沒有智慧,許許多多的大學博士、碩士替他辦事,替他賺錢。這個人我們也看明瞭了,前生財布施多,法布施少,所以他有財富,他沒有智慧。所以佛教給我們福慧要雙修,要修財布施,要修法布施,你的福報是圓滿,愈施愈多,不要怕!如果不肯布施,你的福報享完就沒有了。你要知道福報是有限的,決定享得盡的。這一生享的福是前生所修的,今生所修的是來生所享受的。為什麼不好好的去修福、修慧?

  佛教給我們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三種統統修,三種果報你圓滿得到,因緣果報,絲毫不爽,我們要懂這個道理。然後才曉得自求多福,福報不是別人給你的,不是佛菩薩給你的,不是天神降臨給你的。自己修,自己得。自己不修,佛菩薩再慈悲也幫不上忙。我這個人,很多同學都知道,我沒有福報,前生沒有修福,所以這一生物質生活非常辛苦。我求學的時代,過那種艱苦的日子,現在年輕人作夢都想不到,我過的是艱苦的日子。現在大家看到我有這點福報,是學佛以後修的,才懂得修福、修慧。

  大家看到我沒有錢,我的錢全部施掉了。布施,一面布施它又來,來了我統統布施。我銀行裡有個戶頭,他把錢匯到銀行,我就沒有辦法,我就施不掉了。這一部分的錢,我自己要想辦法替他去消掉。怎麼個消法?印經。我不蓋廟,為什麼不蓋廟?怕害了眾生。我把這些錢蓋廟,廟裡住這些人,一看到這個寺廟有財,有收入,心就變了,變成貪瞋痴,想盡方法要來奪取財物,他將來墮地獄,我豈不是害了他!我要不搞這些事情,他不會墮地獄。我要建個寺廟,把他送到地獄去了,於心不忍,算了!不搞這個。印經,印經不要緊,他拿去賣也好,因為那賣的錢不多,有人買,那個人還是讀經。印經這個功德有一切利,決沒有弊害,沒有毛病,所以我把這些錢全部拿來印經。到哪個地方講經說法,你們看到下面布施結緣的東西很多很多,我們一分錢不收,完全布施。人家送給我的多,多做;少,少做;沒有最好,不要做了。

  所以菩薩的心純善無惡,他的欲樂跟世間人不一樣。李木源居士看到道場這樣的興旺,這麼多人來學,全世界各個地方人,每個月現在差不多平均有五百人到居士林來參學,我們看到歡喜,住宿吃飯所有一切,我們統統照顧。他們自動樂捐,是他自己的事情,絕不開口向他要。有些人從落後地區(比較貧困)想來參學,我們都買飛機票送給他。我們今天幹的是這個事情,其樂無比!比什麼人都快樂。

  再看後面的十一句,在第二頁,後面的十一句跟前面的十句不一樣。前面是念諸佛如來智慧德相的圓滿;後面十句,我們這裡列的從第十一到二十,這十句是念諸佛如來妙用自在。換句話說,是佛菩薩教化眾生,說這方面的事情,這也是我們要學的。佛自己怎麼修行,我們要學,佛怎麼樣幫助一切眾生,我們還是要學。第十一、第十二念涅槃佛,這是三身的化身。第十一句,『住一切境念佛門,普見一切諸境界中諸佛相續咸出興故』。像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我們這個大時代當中,這個大時代是賢劫。這一劫當中,世尊告訴我們,娑婆世界有一千尊佛出現,很多!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往後還有九百九十六尊佛,緊接著下面的是彌勒。彌勒現在是菩薩,將來降生到這個世間來示現八相成道,成佛。

  一尊佛、一尊佛相續不斷,雖然說相續不斷,現在距離的時間還是太長。釋迦牟尼佛滅度了,彌勒佛什麼時候來?《彌勒下生經》裡面說,要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彌勒菩薩才降生。釋迦牟尼佛的法運,只有一萬兩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依照我們中國人的記載,釋迦牟尼佛滅度到今天,三千零二十幾年,往後還有九千年。九千年之後,釋迦牟尼佛的法運過去了,滅法了。換句話說,有五十六億七千萬年這個世間沒有佛法。沒有佛法,就是陷入黑暗時代,沒有人勸你做好事,沒有人幫助你覺悟,眾生非常之苦。要等彌勒菩薩出世,講經說法,這個世間再有佛法。可是諸佛如來無盡的慈悲,佛不住世的時候怎麼辦?地藏菩薩代表佛來度眾生。所以世尊滅後,彌勒沒有出世之前,這麼長的時間,什麼人來主持教化眾生?南無地藏王菩薩。這是我們對地藏王菩薩特別恭敬的道理在此地,他是代理佛。這是講「住一切境念佛門」。

  第十二句,『住一切性寂滅念佛門,於念念中見一切剎一切諸佛示涅槃故』。這一句境界義理很深,這要講到剎那生滅。如果研究原子、核子、粒子、量子,對這一句容易懂,你真正能夠體會明白這一樁事情,佛在經上常講的「不生不滅」,你就懂得。我們看到所有現象都有生命,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世界還有成住壞空,哪有常住不變的?實在講是常住不變,我們沒有看出來,入這個境界就看出來了。《華嚴經》裡面講得很多,也講得非常微細,我們在此地就不再細說了。如果諸位要細聽,我們過去曾經講過,有錄相帶、有錄音帶,諸位可以能夠聽到。

  第十三、十四句是念三昧佛,是念威勢身。『住一切時處念佛門,於一日中見一切佛從其住處而往化故。』「化」是教化眾生,佛幫助眾生。《楞嚴經》上說得很多,「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所以佛的現身是感應,眾生有感,佛就現身,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佛沒有一定的身相。眾生的根性可以接受什麼法門,什麼法門對他有利,佛就說什麼法門,隨類現身,應機說法,這是說這些事。「於一日中見一切佛」,看到都是諸佛如來,十方世界隨類化身,隨機說法。

  第十四,『住一切境廣大念佛門,見一切佛結跏趺坐,一一佛身滿法界故。』這顯示出三昧的功德、威勢的能力無量無邊,無有窮盡。我們看佛在那裡打坐,這是一個很安靜的靜態,佛與十方世界一切眾生依舊感應道交,隨類化身,遍滿虛空法界。哪個地方沒佛?我們這個心裡起一念念佛,佛就現前。所以一切法門當中,為什麼把念佛法門擺在第一?這就是世尊常常教導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什麼就會現什麼樣的境界。我們心想佛,常常見佛,佛常常現前,就是這麼個道理。所以無量無邊法門,把念佛法門擺在第一。

  第十五、十六這兩句,是念正覺佛,念菩提身。『住一切法微細念佛門,於一毛孔見不可說諸佛出興,咸至其所而承事故』,這就是如來果德,顯示出教化眾生的大德大能,菩薩去承事。第十六句,『住剎那際莊嚴念佛門』。前面是說空間,這個地方是說時間,都是極其微細,極其短暫。『於一念中見一切剎皆有諸佛成等正覺現神變故』,佛表演這些都是給我們看,都是幫助我們覺悟,幫助我們成就。

  第十七、十八句,是念心佛,福德身。『住一切法念佛門,見一切佛出興於世以智慧光轉法輪故』,「法輪」是佛家表法用的,外國人所講的mark,是一個標誌,用輪來做標誌,它代表圓滿。轉法輪就是圓滿的教學,圓滿教學裡面,決定包含三樁事情:第一、教一切眾生明瞭人與人的關係,第二、教我們明瞭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第三、教我們明瞭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這才圓滿。我們如何面對一切人、事、物,佛又教給我們三樁事情:第一、轉惡為善,第二、轉迷為悟,第三、轉凡成聖,這叫圓滿的教學。這是其他教育裡面做不到的,它只能做局部,不能做得這麼圓滿,佛家教學做得圓圓滿滿。

  第十八句,『住自在心念佛門,隨其自心所有欲樂,一切如來現其影像咸得見故』。與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所以時時見佛,與佛同在,這是無比的福德。今天下午「福報」的記者來訪問我,他問我對他們的名稱怎麼看法。我說:「很好,你有福。福從哪裡來?福要修,要懂佛法,不懂佛法,沒有真正的福報。福報要懂得修『淨業三福』,那你就是名副其實的福報。」他聽了很歡喜。

  末後這兩句是念業報佛,念相好莊嚴身。『住一切業念佛門,能隨法界一切眾生所修行業為現其身令覺悟故。』佛在世間,無論在哪一個族群當中都現身,《普門品》裡面講三十二應身。所以我們要知道,不管是哪個族群,不管是哪個宗教裡面,都有佛現身,都有佛菩薩在那裡面。我跟許許多多宗教接觸,我稱基督教是牧師菩薩,我稱伊斯蘭教是阿訇菩薩,我都稱他們菩薩。他們是真菩薩,不是假菩薩。菩薩諸佛如來示現在其中,應以基督教而度化者,佛菩薩就現牧師身而為說法;應以回教得度者,佛菩薩就現阿訇身而為說法,全是佛菩薩,我沒有分別,我一樣恭敬、讚歎、供養,所以他們接見我都非常歡喜。

  有人問我;「法師,你怎麼會有這種思想?」我說:「這是佛教給我的。」我們在經典裡學習的,就要落實到生活上,要落實到社會上。我們要做到,不是光念經,念經有什麼用。你所念的,要付諸於行動,要變成生活,變成處事待人接物的心態,把佛法變成自己的生活,變成自己的行為,變成自己的思想,這是真學佛,我們才得佛法殊勝的受用。

  第二十句,『住一切神變念佛門,見一切佛住於廣大香水海中坐蓮華臺普現神變滿十方故。』這個境界我們凡夫無法想像,在《華嚴經》裡面,華藏世界部分經文裡面,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出來了。

  末後這一句是總結。第二十一,『住等虛空界念佛門,觀察如來所現身雲莊嚴法界虛空界故。』這總結佛的十身,總結前面二十一門,都等虛空、等法界,這才是真正念佛,這才是《華嚴經》中所說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我們要記住這個總綱領、總原則,說念佛,無量無邊法門都是念佛門;說禪宗,無量無邊的法門,念佛這一門也包含在內,都是禪宗。大家不打架,沒有什麼好爭的。「我念佛好,你參禪比我差」,那個人不是念佛人,也不是參禪的人。佛法只要通了,一切都貫通,心地清淨平等,大慈大悲。如果還有高下、還有分別、還有你我,都是六道凡夫,都沒有入門,要記住這句話。

  『如是等無量無數念佛門』,你看看總結,不只二十一門。『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這一句話是謙虛,諸佛如來自己總是謙虛,總是讚歎別人。我們要學會,一切時、一切處,對人、對事、對物,要謙虛,要讓別人。不要樣樣搶在別人前面,搶在別人前面是最傻的人,最笨的人,最愚痴的人,最後吃虧了。處處讓別人站在前面,讓別人得到利益,最後自己得最殊勝的大利益。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給諸位介紹這段經文,就到此做一個結束,這是《華嚴經》裡的一分。希望我們將來還有機會再見,參與華嚴海會。謝謝諸位同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