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於淨宗學院2009年報恩佛學講座的開示  (第二集)  2009/3/1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21-519-000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最近有不少老同修跟我見面,都明顯的感觸到,中國古人所說的「去日無多來日少,他生未卜此生休」。這兩句話,中年五十以上就有很深的感觸,人生苦短,光陰太快,五十過去,在一生當中最好的時段過去了。早年我們學經教,李老師告訴我們,一個人從出生到二十歲,就好比是春天,人生四季裡面的春天;二十到四十,是人生的夏天;四十到六十,是人生的秋天;六十到八十,是人生的冬天;八十以後就不談了,畢竟能活八十歲的人不多。說五十,正是中國人所講的中秋,逐漸走向晚年,回想一想,這一生當中有什麼成就?弘一大師晚年的時候自稱為二一老人,這二一怎麼說?「一事無成人漸老」,漸漸老了一事無成,「一文不值何消說」。我們用弘一大師這兩句話來反省,我們這一生有什麼成就?古往今來大聖大賢,在佛門當中祖師大德,他是怎麼成就的?我們知道,我們嚮往,但是緣分不足,也就是說沒有那個福報。所以佛陀教導我們得福慧雙修,當然修慧非常重要,可是福不能不修,不修沒福報,你想修慧,障難太多,處處都是障礙。所以佛菩薩、祖師大德,連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非常重視修福,我們這一生才能有成就。我們的成就不是別的,別的成就說實在話,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都不足;換句話說,不可能有成就。那真正有成就呢?一生要把握著一個目標、一個方向,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方向、目標不變就會有成就。

  我是在年輕時候老師教導我的,不是教我一個人,教我們這群學經教的同學們,幾個人聽懂了,幾個人記住,幾個人一生依教奉行這才會有成就。佛法重在行,信、行,解在其中,《華嚴》清涼大師教導我們的信解行證,第一個我們要有信心,決定沒有懷疑,可是信心難。我曾經跟諸位講過幾次,一般人都疏忽,認為我信了佛、我皈依、我受戒,甚至於我出了家。我出家之後就教佛學院,還到處講經,我出家是兩年以後才受戒的,一出家就教佛學院,受戒之後就照規矩要去謝老師。我的老師是李炳南老居士,我到台中去看他老人家,地點是在慈光圖書館。我還沒有進門在門外,老師在裡面看到,他老人家就指著我「你要信佛、你要信佛!」這樣大聲講了好多聲。我進去之後感覺得一頭霧水,莫名其妙,我不信佛為什麼學佛?我學佛七年出家,現在又兩年受戒,九年了,老師指著我叫我信佛,我不懂!他叫我坐下來,我坐在他旁邊,他告訴我,頭一句話告訴我,「自古以來,有許多老和尚到老死都不信佛。」這個話我是愈說愈迷惑,愈聽愈聽不懂,然後他老人家解釋給我聽,什麼叫信佛。

  佛陀對我們的教誨是記錄在經典上的,你讀經真的明白、理解了,甚至於也能夠講得天花亂墜,沒做到。老師說那不是信佛,信哪有做不到的道理?於是我才明白,他老人家所說的,老和尚到老死都不信佛,那就真的,到老死他都沒有做到。舉個最淺顯的例子,十善業道,不殺生有沒有做到?確實這一生當中不殺生,素食,好像是做到了。如果心裡面還有瞋恨心,言語態度上還會傷害別人,這是殺生裡面的一分,沒做到。不偷盜,還有佔便宜的念頭,不但有念頭,還有行為,不信佛!這一條一條說下來,到最後不貪、不瞋、不痴,幾乎這十條都沒做到,表面上好像做到,實際上都沒做到。於是我這才真正明白,信跟行是相應的,你說你信了我做不到,這是假的信,這不是真的信,真信一定要做到!

  我出家,李老師的學生出家的不多,大概有三、四個。我們的關係不一樣,是跟他學經教的,所以對我們完全說真話,絕不說好聽的、不說敷衍的。希望我們這一生能有點成就,能夠幫助正法久住世間,這他老人家的期望。如果在家學佛,做不到十善業,這不是佛弟子,我們展開佛經經典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那個善是十善業,十善業真正做到,那就是佛所稱的善男子善女人,在家佛弟子。出家的佛弟子,最低限度把《沙彌律儀》,十條戒二十四門威儀落實,那是佛門的《弟子規》做到了,這是出家人。用這個標準來衡量自己,來觀察佛門,我們就知道這樁事情的嚴重,為什麼?在家做不到十善業,出家做不到《沙彌律儀》,那就全變成假的。智者大師說得好,六即佛裡面的叫名字即佛,我們是佛弟子叫名字佛弟子,有名無實,好不好?給諸位說,善惡參半,這是好聽話。我皈依三寶受了五戒、受了菩薩戒做不到,有名無實,說好處是跟三寶結了緣,這一生不能成就,來生後世遇著佛法會繼續去學習,這是好的。

  從不好的那一面看呢?我們是掛名的佛教徒,依舊造作種種惡業,這是破壞佛教的形象,有沒有罪?有罪。到哪裡去?到三途去受果報。三途罪受滿再出來了,遇到佛法再修,這是事實真相,比不聞佛法是要強。不聞佛法縱然他將來造作惡業,惡業罪受滿再得人身,他遇不到佛法,我們是有機會還能遇佛法。其實這個事情生生世世,我們這一生遇到佛法能生歡喜心,雖然做不到,肯定過去生中曾經聞法、曾經跟佛結了緣。也就是因為有名無實,造作惡業在三途苦報,離開三途我們得人身又遇到,這一生又遇到。我們想想,這一生要不要成就?如果沒有成就,這一生又空過,沒關係,來生後世再來。什麼時候能大徹大悟、能成佛作祖,是看你什麼時候能回頭,回頭是什麼?真幹!從哪裡幹起?就是從十善業道幹起。十善業道是佛門的基本法、是必修課程,無論是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都是以十善業為根本,這不能不知道!

  我們也做過很深的思惟,為什麼現在十善業做不到,想想古人,他們做到了,於是使我們連帶想起中國幾千年來傳統的教育。中國人五千年來,無比殊勝的因緣就是教育,教育的根是在家教。從前的家是大家庭,所以每一家都有子弟學校,我們現在講子弟學校你好懂,在從前這個名詞叫私塾。有的人叫家學,家族所辦的學校,家學,家學多半是教自己家族的子弟。以前大家庭四代同堂、五代同堂,一個村莊就是一個家,人丁少的也有二、三百人,一般普通的家庭總有四、五百人,人丁興旺的有七、八百人。所以家有家道、有家規、有家學、有家業,一個人一生不能離開家庭,家庭有養老、育幼、傳宗接代的功能。現在這個家沒有了,人可憐,小的時候受教育成問題,誰教你?誰擔負起育幼的使命?年歲大了退休,誰養你?這現在社會問題。在中國古時候這不是問題,每個家族他們自己把這個問題都解決,而且做得非常好。所以家規,每個家族,你看他的宗譜裡面,都有家規或者叫家訓,《弟子規》裡面一百一十三條,這是每一個家族共同的家規。實際上每個家除這個之外,因為他們經營的事業不一樣,所以它的規矩還有特別要加幾條的,不止這一百一十三條。這一百一十三條是共同的規矩,也就是做人基本的條件,沒有這一百一十三條,你就不是個真正好人,這中國人的標準。有這樣好的標準,他接受佛法就不難,所以《十善業道》在他們是輕而易舉,《沙彌律儀》都能做得到。

  我們反省,我們今天沒有能做到,做一個掛名的佛弟子,如何能夠名符其實,你就得真幹,一定要把《弟子規》學好。《弟子規》要能夠背得很熟不難,它只有三百六十句,每一句三個字,總共一千零八十個字,真正做佛弟子要百分之百的落實,這就是我們有家教,傳統的規矩我們學到了。再學《太上感應篇》,《感應篇》也不到兩千字,大概一千七百多字,那是因果教育。是消災積福的,或者是消災積德的教育,有這兩樣東西做基礎。這兩樣東西我相信一年可以學好,花一年的時間在這上面,真正下功夫,我們淨宗裡面講的持戒念佛,這就是戒律,基本的戒律。有這個東西戒律才有根,沒有這個東西戒律你做不到,你不知道怎麼做法。所以希望我們同學,真正想在這一生當中成就,不要做佛法的罪人,我們一定要認真去紮這三個根。儒釋道這三個根,要做個好人,經典裡面講的「善男子善女人」,要達到佛菩薩的標準。出家要住持正法,如果《沙彌律儀》都做不到,你怎麼能住持正法?正法到你那裡,也就變成邪法。我們希望從自己做起,不要問別人,在這個道場從我們學院做起,學會我們都不要管它,不要去問它。我們自己做起,學院裡面同學,無論在家、出家每天互相勉勵。

  這一次胡小林居士他沒上來,我們這個會議完了之後他就回去。他常說他是個公司的老闆,跟顧客約了一樁事情,以後這個事情解決,跟顧客約了吃飯,他不想去,就吩咐他底下的職員,派一個職員代表,跟他講老闆有事情不能來,派他來談。他的兒子八歲,他們家裡一家學《弟子規》,八歲的兒子就跟他說,「爸爸,《弟子規》裡面講「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他一聽了之後,他說「孩子,你講的話對,爸爸今天晚上還是去參加。」全家人學!人已經到中年,從小沒有認真學習,所以有很多惡的習氣。這個事情雖然很小,也不是很重要,答應跟人家吃飯談問題,你看看小孩他就認真,你既然答應,你就得要去;那你要是不去,那你就是欺詐別人。你看明明你可以去的,你有時間你不去,你派你的屬下去,那對別人不就是欺詐嗎?《弟子規》上這個事不能做。你看八歲的小孩提醒他,他聽了沒有責備他的小孩,對小孩說你說得對,爸爸錯了,趕緊去。這個事情雖然小,不能夠疏忽。

  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的習氣很多,喜歡說話、喜歡開玩笑,這不是好事情,《弟子規》裡面說「話說多,不如少」;「見未真,勿輕言」。事情傳來的傳言它是真的嗎?特別是對別人有傷害的言語,你能相信嗎?對待人總是要厚道,古大德常常教導我們「隱惡揚善」,別人的好事讚歎,別人有不善的事情不提,不但不提,根本都不要放在心上,這就對了。常常能夠包容人,這個人善根深厚的,他很快就感動,他感謝你包容他。善根薄的人、業障重的人,你包容他,他笑一笑,「他有什麼了不起,不敢惹我!」還這樣說法,可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之後,他會想到那是個好人,我對不起他,總會有明白的一天,總會有感謝、懺悔的那一天。《弟子規》上這一百一十三樁事情要會用,譬如開頭講的「父母命,行勿懶」,那我們父母都不在,可是跟我們父母年齡相同的、輩分相同的,他要有什麼事情來拜託我,我一定要考量一下這個事情,我可以做得到我答應他,認真替他辦。如果我能力做不到,我得說清楚,這個事情不是我不能替你辦,是我能力做不到。

  眾人拜託的事情亦復如是,像我們經營的道場,大眾的事情、信徒的事情,我們居住環境,周邊群眾的事情,都要遵守「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人在任何時候,我們常講的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要保持個冷靜、沉著、穩重,這古聖先賢所講求的,佛門亦復如是。現在的社會對這個沒人講了,現在的社會現象大家知道,輕浮、好鬥,很容易衝動,內有煩惱習氣,外有惡緣,它叫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真的,像《地藏經》上所說的「無不是業,無不是罪」,這是現前的社會。在學校裡面我們看到學生,跟過去五十年前的時代比,不一樣了,五十年前學生上課心不在焉的有,不是很多;現在學校你到教室去看看,真的名符其實的叫心浮氣躁,上課心不在焉。老師在上面講他的,學生跟學生之間交頭接耳,說說笑笑,好像沒有覺得老師在教室,舉止都沒有規矩,對老師沒有絲毫尊敬,他怎麼能學到東西。

  所以在過去世世代代,有大智、大德、大能的賢哲出現在世間,現在聽不到。從前的人著重在品德的修養,智慧的提升;現在呢?現在著重在知識的增加,品德不談,智慧沒有了。這個諸位要知道,智慧跟知識不一樣,知識是記問之學,智慧一定從清淨心裡面生的,人心地清淨、態度穩重、言語動作緩慢有智慧。東方人的教學,所要求的是德行、是智慧,德行擺在第一。德行才能夠生智慧,德行再加上清淨心就生智慧;心地不清淨,有德行不生智慧,但是他在世間還是一個好人、還是一個君子。所以社會長治久安,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要靠德行。由此可知,佛教化眾生,所用的叫善巧方便,無量無邊歸納起來不外乎三樁事情,就是戒定慧三學,無量無邊法門歸納就是戒定慧。從哪裡學起?從戒學起。所以在過去寺院裡面出家,出家五年學戒,學規矩、學持戒,有了戒行的基礎才能夠參加學習。這個學習也能夠把它歸納為解、行兩門,解門是學習經教,這是求解,解要有定,沒有定這個解不能開智慧。所以這個戒多重要,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我們學習的目標才能達得到。

  我們看近代,曾國藩先生的家書、家訓,這距離我們算最近,你看他苦口婆心教導他的子弟,他的家族、晚輩,內容不出《弟子規》,時時刻刻叮嚀。特別是年輕人要戒除心浮氣躁,要學穩重,言語動作都要學習緩慢,這種教學法跟現在是適得其反。現在人講敏捷、快速,講速度,要講競爭;古人沒有競爭,沒有這種觀念,價值觀不相同。我們今天希望社會安定,希望大眾都能夠和睦相處,都能互助合作,要靠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的文化出自於人的本性,《三字經》前面所說的「人之初,性本善」,沒有一樣不善,是性德。既然是性德,只要是人他本性裡頭就具足,具足什麼?具足《十善業》、具足《弟子規》、具足《感應篇》,完全是自性性德。現在人是什麼?因為不學,迷失了自性,把自己的性德變成造業,把自己本有的智慧變成了煩惱,把自性裡面本具的相好變成了六道,這樁事情佛經裡面講得特別清楚。我們這一生確實非常幸運,遇到了善知識,引導我們走入佛門,這一生沒空過。這一生活得有價值、有意義,確實把我們的靈性提升,對於宇宙人生真相,明白、搞清楚了,於是我們這一生、來生、後世,我們的方向、目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雖然有業障,堅定的信願能把業障破除,菩提道中勇猛精進。破除的方法就是放下,為什麼放下?因為所有的障難都不是真的,自性裡頭沒有障難,這個我們要知道。

  障難都是習性裡面的東西,不是本性;本性裡頭像《華嚴經》上所說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沒有障礙。障礙從哪裡起來的?障礙從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起來的。自性裡頭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也沒有執著。沒有執著,生執著錯了;沒有分別,你起分別心,錯了。能把分別執著放下,就回歸自性,性德的流露圓滿了。性德流露,你看看《妄盡還源觀》裡面給我們講的,它流露的是什麼?「隨緣妙用、威儀有則、柔和質直、代眾生苦」。你看看多麼偉大、多麼殊勝!這是自性,而且是平等的,一切眾生跟諸佛菩薩沒有絲毫差別,佛菩薩有,你也有、他也有、我也有。你明白這些你才真正知道佛法的殊勝,相信方東美先生所說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們學佛這麼多年得到了沒有?真肯幹你就得到,這個事情不必問別人。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