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淨宗弘法大會—中華文化的根 (第二集) 2007/12/14 新加坡博覽中心第二廳 檔名:21-424-0002
昨天講到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個根,在當前是我們必須要學習的,如果我們希望在這一生當中有所成就,那就得認真幹。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的認識,學佛是有條件的,不是無條件的。世尊在「淨業三福」第一條,就是說明學佛不分大小乘,不分顯密,也不分宗派,入門的條件是相同的。入門之後,你再去選擇你所修學的科目,就好像念學校一樣,入門的條件必須要有。入門條件,經上只是一句話,「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個條件可以說,是古聖先賢不分族群、不分宗教,如果要修學幾乎都是這麼一個條件。
人不能不知道孝敬父母,如果說連父母都不孝敬,你還能成就什麼?在中國古代的法律,這個法律我還有一些模糊的印象,因為這個法律是民國二十幾年才廢除的。我小時候曾經聽說過,雖然不很懂,知道有這麼回事情,這個法律叫「親權處分」。早年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學經教,老師有一次談到這個問題,他就問我,他說你知不知道?我說我聽說,有個模糊印象。什麼叫「親權處分」?親就是你的父母,你的父母到法院去告你,我這個兒子不孝,你們把他槍斃。法院裡面立刻就執刑,沒有辯白的。為什麼?你父母都不要你了,你還有資格在社會上做人嗎?從前有這麼一條法律,那個不孝的人他也還要收斂一些,也不可以明目張膽對付父母。父母是最愛子女的,我們一個人在這個世間,什麼人對我們是真正的愛護?就是父母,尤其是母親,天下沒有不愛子女的父母,所以親權處分在從前是最嚴重的。這個法律是民國二十幾年廢除了,廢除之後,忤逆的子女就愈來愈多,社會的動亂也就隨之向上提升,頻率年年上升,問題也是年年嚴重,這是大家都能看到的。
不敬老師,你學不到東西。所以學東西,印光法師說得好,「一分誠敬」,這個誠敬是對老師,「你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你得十分利益」。所以在從前,教人孝順父母是老師的責任,老師教學生要孝順父母。而實際上,家庭要重視、懂得教育。昨天給諸位報告了,父母在懷孕的時候,那是胎教。一生下來,在嬰兒的面前,言行舉止都要守禮、都要端莊。讓小孩看到的、聽到的、接觸到的都是正面的,他怎麼會不孝順?但是他學會了,學會怎樣對待父母,可是為什麼要孝順父母,這個道理他還不懂。到什麼時候才能懂?大概到七、八歲之後,慢慢的智慧開了,這個時候老師要教他為什麼要孝順父母。同樣他進學校了,父母要教他尊師重道。所以一個人成就,是父母跟老師一個很好的配合,把兒女教成。
這是中國傳統的教學,可以說我們從文字記載,文字是黃帝開始發明的,大概距離現在有四千五百年,文字記載就很清楚了。文字沒有發明之前,黃帝以前是神農氏,神農氏再往前推是伏羲氏,神農跟伏羲從文字上來看,可能他不是一個人,他是一個族群。伏羲你想想這兩個字的意思,應當是遊牧民族,以打獵為生;神農那就定居下來了,以耕種為生。所以他是個族群,他不是一個人。這樣的綿延至少有一千年,這到黃帝。黃帝的時候,中國社會雛型就形成了,有些政治制度,有教學。
學校的教育,中國的教育概略的分可以分為四種,家庭教育是根,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續,社會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擴張、擴充,聖賢的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圓滿,所以離不開根。這個根教的是什麼?根教倫理,人與人的關係,父子的關係、夫婦的關係、君臣的關係,君臣就是今天社會上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兄弟的關係、朋友的關係,你一定要認識清楚。所有關係當中的核心是個愛,父子有親,這個愛用在君臣上就叫義,君臣有義;用在夫婦上就是別;用在兄弟上,這是有序;用在朋友上,叫做信,全都是這個愛字的詮述。在不同的族群裡頭它是怎麼個講法,提醒你愛要怎麼做法,如何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所以你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以後在學校,學校老師就要講道德,什麼叫道?原來「五倫」是道,「五常」是德,從五常再演變,說得更詳細的,中國講「八德」,八個科目。八德有兩種講法,我想很多同學都知道,八德古時候講「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後人有個新的講法,「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個說法裡面有重複的,有四個字重複,除掉四個重複的就十二個字,這十二個字是中國人必須要遵守的,你做人!這十二個字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家庭裡面教這些,學校教這些,你在社會上也是學這些,乃至於聖賢的教誨也不離這個範圍。所以,這十二個字規範了中國人的思想、理念、言行、舉行,這是個和睦的民族,和睦的族群,延續到今天五千年了。
我們把倫理道德的教學疏忽,甚至於拋棄了,這個時間一般說應該是一個世紀,也就是一百年。一百年的時間不算長,但也不算短,現在要把它撿回來還來得及。如果現在我們再不把它找回來,再過個十年、二十年,想找回來就非常困難了,這是我們要警惕的。也就是今天是中國傳統文化存亡繼絕的邊緣,要救還來得及。靠誰去救?不要靠人,你要靠人永遠會失望,老祖宗教給我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要自己勇敢的站出來,我要挽救傳統文化,不要讓它在我這一生當中斷絕了。怎麼挽救法?依教奉行,我們認真努力去做。
現在一般人他不知道傳統教育之可貴,迷信科學,迷信物質欲望。你今天問人,你在這一生當中你第一個想要的是什麼?你問一百個人,可能一百個人都跟你說要錢。現在大家迷在財富裡面去,這個問題非常嚴重。孔子曾經說過,如果用不正常的方法能夠得到財富我也幹,我也願意幹。那就是說明,這樣有高等智慧的人、有德行的人,他很清楚、很明白,以不正常的手段是得不到財富的。所以古人講,「君子樂得為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這兩句話很有哲學的意味。
倫理道德教育講這個,因果的教育就講得更清楚、更明瞭。我們學佛同學很多人讀過《了凡四訓》,讀過《安士全書》,讀過《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幾本書真的也是人生必讀。至少要讀三十遍以上,為什麼?你才能夠體會,一遍、兩遍沒有用處。真正體會得了,你把對於財富、物欲的念頭自然就放下,為什麼?它不是憑我們的聰明、智慧、能力可以得到的。財是什麼?財是命!孔子所說的,你命中有富貴,你就享受富貴,命裡沒有富貴,那你安於貧賤。這個話記載在《論語》裡面,這就是孔子說的。孔子很老實,他告訴我們,他老人家一生所學、所修、所傳的都是古聖先賢的教誨,他一生沒有創造,沒有發明,「述而不作」,這老實人。釋迦牟尼佛跟孔子一樣,也是個老實人。教學四十九年,全是古佛所說的,我沒有加一句新的東西在裡面。這些都值得我們深深去反省,我們要修正自己錯誤的觀念、錯誤的思想,當然你就不會有錯誤的行為了。
財富、富貴是命中所有的,命中誰安排你的?我們得追問。不是上帝安排的,不是佛菩薩安排的,不是鬼神安排的;換句話說,你向外面求求不到。這些大聖大賢都告訴我們,命運是你自己造的,佛跟宗教都相信人不是一生,人有前世,人有來世,因果通三世。關於這個問題,現在歐美有很多心理醫生,他們用深度催眠讓人回到過去世,回到再過去世,把你過去生生世世讓你自己說出來。他錄音,錄出來之後,你醒過來之後,再放給你自己聽。確實證明人有過去,過去生中所造的與這一生命運有密切的關係。美國有位很著名的這種心理醫生凱西,他在二戰當中過世的,他留的資料非常完整,聽說有一萬多個案例,他自己有個圖書館,都收藏在裡面,全世界有不少人到這裡去研究這樁事情。凱西說過一句話,一個人在一生當中所有的遭遇,都是前生定的,不可能有一樁事情與你前生的業報沒有關係。真的跟中國諺語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求什麼?能求得到的可以求,求不到!
了凡先生遇到孔先生給他算命,算到他的終身,他的壽命五十三歲,每一年你參加考試考第幾名,他都給你排列清清楚楚,每一年你的升遷、你的收入都給你記載得很清楚。他就核對,居然二十多年一點都不差,他相信了,再也不求,求了沒用處,命裡註定的。有一次到棲霞山看雲谷禪師,跟雲谷禪師在禪堂裡坐禪坐了三天三夜,一般人三天三夜很不容易,坐不住,他能坐得住,一個妄念都不起。雲谷禪師好奇,稱讚他,你的功夫不錯,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妄念,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你為什麼能做到?了凡先生講了實話,說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了,二十年來一點都不差,我有妄念也沒有用,所以就不起妄念了。雲谷大師聽了就哈哈大笑,我以為你是聖人,原來你還是個凡夫。了凡先生向他請教,雲谷禪師就告訴他一番大道理。命運是你自己造的,命運可以改,誰幫你改?自己去改,自己造的當然自己改。
因為你每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有善有惡,善念加分,惡念減分,天天都有加減,大善乘,大惡除,天天都有加減乘除。我們一般人加減乘除的幅度不大,距離這個水平上下不太遠,所以這命運算得很準。了凡先生二十年完全準確,一絲毫都不差,換句話說,他二十年來沒有作善,也沒有作惡,照著命運單子過日子,我們可以稱他為標準凡夫,那是逃不出命運的。雲谷禪師給他把大道理說了,他明白了,教他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命運就改了。他真幹,從此之後斷惡修善,到第二年去考試,果然不靈了。第二年考試,孔先生算他第三名,他考到第一名,很明顯的就不準確,他修善就有效果了,於是全家行善。他的命運整個改掉,命裡沒有兒子,他求兒子,果然生了個好兒子,真是難得。功名,他命裡面沒有功名,功名用現代話講是學位,他只有秀才,他沒有舉人、沒有進士。他就發心求,求考舉人,給他考中了。不過舉人是考了四次才考中,很不容易,進士也考中。官做到寶坻知縣,寶坻是個大縣,是直接屬於皇帝管轄的,就是特別行政區裡面的一個大縣,他是做了很多的好事。
壽命,他的壽命是五十三歲,他活到七十多歲才走的,延壽二十年,壽命延了二十年。這是告訴我們,命運是自己造的,命運是自己可以改變,只要努力斷惡修善,沒有不能改的。我初學佛,朱鏡宙老居士他跟李老師同年,大我四十九歲,是祖父輩的,我那個時候二十六歲。他老人家第一本送給我的書就是《了凡四訓》,我看了之後很歡喜、很感動,就一口氣看了三十遍。大概是兩個月的時間,我看了三十遍,我非常相信。想想自己的毛病比了凡先生還要嚴重,自己的德行、命運比了凡先生不如,差太遠。壽命比不上他,了凡先生五十三歲,我的壽命只有四十五歲,所以學,跟了凡先生學。改!這個改是章嘉大師教給我的。我對老師沒有別的好處,尊重、聽話,真正能夠依教奉行,所以我三個老師對我都很照顧。以後我想想,什麼原因?尊師重道。尊師重道父母教的,這一生在外面流浪佔了便宜,俗話說遇到貴人。
父親教給我,教我尊師重道,是上學的那天,六、七歲的時候,我還記得很清楚,上私墊。私墊是祠堂,我親戚家裡一個祠堂,在鄉下,那是大戶人家。祠堂的大殿就佈置成一個禮堂,當中那時沒有供孔子的像,供一個大牌位,「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之神位」,那個牌位很大。我們進入禮堂,我父親在前面,我在後面,向孔子牌位行最敬禮,三跪九叩首。拜完孔子之後,我父親請老師上座,同學站在兩邊,觀禮,我是新來的學生。我父親對老師,我在後面,跟老師也行三跪九叩首的禮。我們看到父母對老師這樣的尊重,老師的話還能不聽嗎?這是什麼?父母教我們尊師重道,是這樣學的。
然後再給老師的禮物,叫束脩。那個時候的老師沒有規定學費,這是中國自古以來,社會上最值得人尊敬的就是教書的老師跟醫生,這兩種人是社會大眾普遍尊敬的。為什麼?醫生是救人,醫生給人治病不收費用的,但是一般人會送一點禮給他。有錢的人多送一點,沒有錢的人少送一點,實在很貧苦的,醫生還要幫助他的醫藥,贈送他的醫藥。這兩種人都是救世救人,不為自己的利益,所以他是值得人尊敬。不像現在,現在都收費。現在老師,像補習班的老師,收費,醫生開診所也收費,跟從前不一樣了。古時候那種社會風氣現在已經看不到,那真正是救人。
從此之後就懂得尊師重道,對老師跟對父母完全一樣。這個教學讓我們一生當中都忘不了,對於從事教育工作的老師我們都尊敬,從小養成習慣。流浪到台灣的時候,我們遇見方東美先生,遇見章嘉大師、李老師,都是小時候父母教的尊師重道,才能夠得到老師特別的關懷、照顧、教導。真的那時候我的生活非常困難,對於老師沒有一分錢的供養,他們能夠樂意來教我,為什麼?還有一點古人的遺風。如果現在講究學費,我們就不可能,我們交不起學費。所以,做父母的希望兒女成人,能夠承傳家業,尤其是古時候,家有家之道,家庭的家道、家業。做老師的人也希望有學生能夠承傳他的道,所以他對於有條件的,這個條件沒有別的,就是尊師重道。印祖講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對老師真有誠敬心,對所學的有誠敬,沒有疑惑,老師沒有不願意教你的。為什麼?他要傳,他有傳人,他的東西一生遇不到傳人那是最遺撼的。所以他遇到有能力、有條件傳他的道的,他不會捨棄,他一定把你照顧好,這個道理要懂。
特別是參學,你看我們在《華嚴經》裡面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財在文殊菩薩會上,把基本所學的東西學圓滿了。這基本東西學的是什麼?最重要的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真的放下;這一放下他就畢業了,往後就是出去參學。參學是歷事鍊心,就是在社會廣泛的接觸,各行各業、男女老少統統接觸。接觸學什麼?接觸,對於這個社會狀況你能夠透徹的理解,而不執著不分別、不起心不動念,成就你真實智慧。接觸的,我們今天講是廣泛的知識、常識、學術,如果你接觸還有分別執著,那就變成所知障;如果接觸沒有分別執著,就變成後得智,真實智慧,佛法也稱作權智。實智是徹底放下,權智是你對社會接觸的理解。你才能幫助社會大眾,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他們有些困難你能幫助他,幫他解決。能幫助他斷惡修善,能幫助他破迷開悟,你才具備這種能力,這才是社會上的好老師。
成就自己而後才能夠成就眾生,總是先要從自己學起,古時候參學的標準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參學標準就降了一級,只要有戒定慧的基礎,這個戒定慧基礎沒有達到徹悟。我們一般講小悟、大悟,積小悟成大悟,積大悟才能夠徹悟,到大悟這個標準,一般老師就讓你出去參學了。比從前的水平低了一級,這些道理我們都要懂。古人說得很好,「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一個人的成就不是老師教出來的,是老師指導你,你自己要真幹;老師的指導你自己不能真幹,你不會成就。老師指導我們的方向、目標,我們最重要的是對老師不能有絲毫疑惑。現代找老師不容易!
這是《華嚴經》上文殊菩薩教善財,教得很好,實在講他那些話都是對我們說的,最重要的不能見老師的過失。老師,在《華嚴經》上說的,那都是聖賢,都是佛菩薩,他還有過失嗎?有!他為什麼有過失?他示現!所以你不能看外表,他要教各種不同的眾生,要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你要能理解,你不能夠懷疑。如果有懷疑,受損失的是你自己,與老師不相干。你要把信心喪失了,你就自己毀掉自己這一生殊勝的緣分,那就錯誤。尤其是在末法時期,末法時期《楞嚴經》上說得好,「邪師說法,如恆河沙」,真正的修行人少了,假的多。所以,做好人不容易,做好人免不了別人的嫉妒、毀謗、侮辱,這是決定有的,你能不能忍?這是你自己成就。如果我們的老師也遇到這種情形,遇到別人惡意的批評、毀謗,你對老師還有沒有信心?
我在學習期間,我三個老師都有很多人在我面前惡意的批評,批評方老師,說他沒有德行。誰批評他?家鄉人批評他,這個很嚴重。家鄉人知道他底細,年輕的時候不敬父母,對太太不好,說這些話。我們聽了怎麼樣?如果我們對老師起了懷疑,損失是我,我受害,這必須要自己頭腦清楚,不能聽人的話。所以我就想,方先生現在在台灣,你沒有接觸過他,我常常跟他在一起,古人講的一句話有道理,「士別三日,刮目相看」。縱然從前有過失,他現在改邪歸正,他是好人,我不看他過去,我看他現在,你要從這裡建立自己的信心。人家說的是真的是假的,我們不能確定,他批評的目的何在,我們很難斷定,也不知道,不能上人家的當。我跟章嘉大師學習,人家批評章嘉大師是政治和尚,說他的佛法都是迷信的,都是欺騙群眾的,惡意的攻擊。
對待李老師的批評就更多,那是很著名的,大家稱他什麼?他是佛門的四寶,佛門只有三寶,罵他做四寶。當然他有許多事情做的是讓人家很不滿意,我跟他十年,我了解。譬如說最明顯的一樁事情,他在台中辦台中蓮社,他不邀請法師去講經、講開示,他不邀請。他自己講經,自己教學,甚至於佛七自己領眾。但是有法師經過台中訪問,他非常謙卑,他有禮,他送供養,他請吃飯,或者留著住幾天,不請講開示。我們跟他時間久了,對這個事情看到懷疑。這個法師他也會講,也很有德行,在社會上很有地位,多少人讚歎他,你為什麼不請他講經?老師告訴我,他說你有沒有聽到佛門裡有句話說「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這我聽過。你雖然聽過,你不懂意思。我說意思好像也懂得。他就告訴我,我們這裡是淨宗道場,佛法的修學一門深入。蓮社的蓮友都是他教的,都聽他講經,如果請一個法師,雖然講淨土,淨土法門也很複雜,他的理念跟李老師講的不同,修行的方法也不一樣。他講一次,但是我至少要花十天,把聽眾的懷疑、錯誤的知見把它再轉過來,很費事。
這才告訴我,學東西一家之言,你跟一個老師學,這個老師對你負絕對的責任,對你負責。你不相信他,那你另到別的地方去,你真正相信,你就跟他一個人學。所以我到台中拜他作老師,他提三個條件,我學的算是相當純了,不複雜。學哲學就一個老師,方東美先生;學佛也親近一個老師,章嘉大師,沒有聽過別人的東西。這樣到台中去拜他作老師,他還提出條件。第一個條件,他說你從今天起你要依我作老師,你要聽我的。除我之外,我在這邊講經你可以聽,你不可以聽任何法師、居士大德講經,都不准聽,這頭一條。第二條,你以前所親近的老師,方先生、章嘉大師所教你的我否定,他不承認,你跟我從頭學起,這第二個條件。第三個條件,從今天起,你所看的文字,不管是佛經、是一般的文字,沒有經過我同意不准看。提出這麼三個條件。我當時聽了心裡想,這個老師真是目中無人,好像很專制跋扈。可是想了想,我到他那裡去是懺雲法師介紹的,朱鏡宙老居士介紹的,這都是當時的大德。所以我考慮了幾分鐘,我給他頂禮,接受了。
這一接受之後,就是他給我講東西,我絕對沒有頂嘴的機會。我說從前章嘉大師怎麼講的,那我不承認,你沒話好說,只有完全服從,接受他的。看書也是一樣,他不准的我們就不可以看。可是這樣子接受這種教誨,三個月之後我就體會到了,你看他不准你亂聽,不准你亂看,耳朵封閉了,眼睛也封閉了。三個月之後,心地煩惱輕、智慧長,與外面不接觸,斷絕了。聽他講東西能夠聽得懂了,能夠契入,自己曉得,從前聽不懂的、看不懂的,現在能看懂、能聽懂,六個月效果就非常明顯,才知道這個方法好。老師最後告訴我,有期間的,不是無期間的,多久?五年,遵守他這個教誨,五年要守定,五年之後就開放了。到了五年之後,我深深受到這種教學的利益,我跟老師講,我說老師,我繼續再守五年,他聽了笑起來。所以我遵守他這個教導十年,根紮進去了。
以後到新加坡來,李木源居士請我來講經,那個時候是叫「佛教青年會」,還不是居士林,他在當會長的時候,佛教青年會。在新加坡遇到一個老朋友演培法師,我們認識很久,演培法師早年在台灣講經,我還聽過幾次。那時候沒有出家,在台北聽他講經,跟他認識。到這邊來之後,他聽到我來了,他到機場去接我,邀請我到他道場去講開示,我去過幾次。我去之後,他道場年輕人多,大概有六百人,聽眾有六百人,我講完之後我們在小廳裡面,他的客廳聊天。我就講我當年拜李老師三個條件,他告訴我,他做小沙彌的時候跟諦閑老和尚,也是這三個條件。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不是李老師的專利,是中國古代祖祖相傳,這叫什麼?叫師承。你跟定這一個老師,這個老師全心全力栽培你,你要是有懷疑,你要是不聽話,你不能成就。所以,我到這裡來聽到他說,諦老也是這三個條件,我這才明白。
李老師從來沒有給我講過這是古人相傳的,沒有說過,我還以為是他的教學特殊的這種例子。不過我總是也懷疑,為什麼?他用這個方法只對我,他的學生很多,但是對其他學生沒有用這方法。這個疑惑總是解不開,遇到演培法師才解開。可是演培法師很可惜,他在諦閑法師那只有一年,然後聽說太虛法師在閩南,就是廈門,辦佛學院,他偷偷的溜走了。他沒有給諦閑法師講,就是開小差溜掉了,逃學逃掉了,他去跟太虛法師,非常可惜。跟太虛法師學習,他變成了佛學家,佛門的學者,如果他要是跟諦閑法師跟到底,他一定是天台宗的傳人,天台宗的一代祖師,這是非常可惜。所以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老師教導你的方法,你自己要認真努力去學習,只要真肯幹,效果非常明顯,你會能夠得到,得到之後你才有法喜。你看老師教我五年,我就自動延長五年,我感覺到五年不夠,延長五年。奠定這個基礎你才會有成就,你在社會上才能經得起考驗。
我這一生,許多同學都了解,誤會的人很多,不諒解我的人很多,毀謗的人很多,羞辱我的人很多,我都能夠應付。我的應付方法你們大家都看到了,我對他們尊敬,我對他們讚揚,我對他們感恩,為什麼?他消我的業障。他毀謗我,我聽了之後,如果我有這個毛病,我改過,我有過失我改過,我感謝他,他提醒我;我沒有,沒有,勉勵,所以古人講,「有則改之,無則嘉勉」。能說我過失的人、能批評我的人,好人,不是壞人,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這是自己成就,自度就是度人,自成就是成就別人,因為現在這個社會不知道感恩,這個社會動亂,要怎樣教人感恩?這是教人感恩最好的機會。別人要爭,那我就讓,這個諸位知道,美國的道場我讓給別人,台灣的道場我也讓給別人。你只要要,我統統給你,我歡歡喜喜的給你,我不爭。讓掉之後怎麼辦?自然就有了,這就是什麼?就是《了凡四訓》上教給我的,你命裡有的丟不掉,命裡沒有的求不到。我命裡既然是有,我真的丟掉,那個地方會自然來了。所以每一次捨,後面得到的更殊勝,自己都意想不到。
由此可知,別人無論用什麼方法對我,都幫助我提升,我能不感恩嗎?我還能記仇嗎?如果我有怨恨,我還有記仇,我自己把自己毀掉,那真的福報就沒有了,這個要懂得。所以一切眾生,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全是恩德,真正讓我們這一生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父母對我們有恩,老師對我們有恩,同學對我們有恩,我們佛友各個對我都有恩德。你的心往這上面去想,你就心開意解,你多麼歡喜,多麼歡樂,你不會有憂慮。諺語說得好,「憂能使人老」,如果常常生活在憂慮的環境,你很容易衰老,你也很容易得病。你能夠生活在歡樂當中,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快樂能讓你年輕,你不容易衰老,你不會生病。病的根本因素,佛經上講得很好,貪瞋痴慢叫三毒,內裡面有毒,外面才容易感受外面的病毒侵犯;裡面沒有三毒,外面毒再多,你不會感染。
所以佛教導我們,《無量壽經》經題上,你看教我們「清淨、平等、覺」,修什麼?就修這三個,修清淨心、修平等心,覺是智慧,修智慧。你能修這三種,你就得到殊勝的果報,果報是什麼?「大乘」,大乘是智慧,「無量壽」是福報,「莊嚴」是相好,你看都是經題上的。「大乘無量壽莊嚴」那是果報,怎麼得來的?「清淨、平等、覺」,有因有果,你要想得殊勝的果報,得好好的修因。尤其在日常生活當中,懂得善財五十三參,就是歷事鍊心,我們的清淨平等覺在哪裡修?在生活上磨練,磨練最有效果的是人事環境。在順境裡面不起貪戀,逆境裡面不生瞋恚,永遠保持清淨平等。清淨平等是真心,不要迷惑,起了貪瞋痴慢就迷了,貪瞋痴慢放下,這人就覺悟,這個要懂。
如何能夠做到,在日常生活當中做到一個標準?有沒有標準?有。佛經裡面,像「淨業三福」那是個指導的原則,總綱領、總原則。落實,譬如說第一條四句,「孝親尊師」的標準就是《弟子規》,這個要知道。佛教傳到中國來,世尊在《佛藏經》裡面說過,《佛藏經》不是《大藏經》,是佛經裡面的一部,它的經名就叫《佛藏經》,《大藏經》裡面有。佛在這個經上講,佛弟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叫非佛弟子。為什麼?你躐等了,像讀書一樣,一定先從小學、中學、大學這樣念上去,佛點頭,佛歡喜;如果你躐等,我中學、小學都不念,我就念大學,佛就搖頭,佛不贊成,你不是佛的好學生。
小乘經的翻譯相當完備,就是我們《大藏經》裡面的四阿含,小乘經。跟現在南傳巴利文經典比較,大概他只比我們多五十幾部,你就曉得小乘經非常完整,比大乘經完整多了。中國人有孝親尊師,有這個底子,所以在早年,隋唐時候,小乘兩個宗,俱舍宗、成實宗,這是必修的,學佛人必須要修學的,由小才能夠入大乘。可是到唐朝中葉之後,中國佛子無論在家、出家就不學小乘,到宋朝時候,這兩個宗就沒有了,現在提起來沒人知道有這兩個宗派。不學小乘怎麼辦?中國用儒、用道代替小乘。所以在中國傳統學術,儒釋道三家就結合了,關係非常密切。用儒代替小乘,用道代替小乘,無論在家、出家學佛都有儒道的底子,有這個基礎再進入大乘,沒有問題。歷代這些高僧大德,在家這些居士,大德居士,成就的人很多,說明這個方法是有效的。
我們今天取的標準是《弟子規》,《弟子規》是傳統的家教,我們如果說《弟子規》都做不到,那就是「孝親尊師」這一句做不到,後頭就完全做不到。「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當然做不到,所以我們從這裡扎根。「慈心不殺」這是因果教育,我們用道家的《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從這個地方來落實因果教育,然後再學《十善業道》就一點都不難。具備十善業道才是善男子善女人,經典一打開,「善男子善女人」我們就有分。如果十善業道做不到,經上講「善男子善女人」我們沒有分,他講的是別人,不是我。你說這個多重要,有這種條件你才能入佛門。第二個條件,「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才能入佛門。所以學佛是有條件的,不是無條件的。現在我們是開放了,不講求這些,所以我們學佛的素質一直往下降,降到了底谷,原因在此地。我們如何把佛教振興,佛教在我們這一代中興起來,你就必須要認真學習這三個根。
這三個根,我在今年年初遇到一些專家學者,他告訴我,他說我這幾年在國內提倡《弟子規》,這個風氣已經形成,很多地方很多人都在學習。他問我為什麼要提倡《弟子規》?我常常講,佛法、學佛要紮三個根,為什麼要重視這三個根?我告訴他,我說如果我們把儒家的書,現在中國編儒藏,佛有藏經,道也有藏,儒也編藏,在從前沒有,儒家最大的一部書就是《四庫全書》。我舉例子,我說《四庫全書》跟《弟子規》兩個放在天平上,它兩個重量是相等。我這一說他都呆了。《四庫全書》我們現在印成精裝本,一千五百冊,是十五部《大藏經》的分量,《弟子規》只有一千零八十個字,一篇小文章,放在天平上怎麼能相等?我跟他講,《弟子規》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落實,落實在生活上,如果它不能落實在生活上,那有什麼用處?那不就變成玄學?跟你的生活完全脫節,就沒有用。我說得很清楚,我說《弟子規》是四書、五經、十三經,乃至於《四庫全書》的生活化,你說重要不重要?這他才懂得了。
一部《十善業道經》就是整個《大藏經》的落實,你十善業道做不到,《大藏經》是廢紙一堆,沒有用。《道藏》也不例外,《道藏》的分量相當可觀,我們在澳洲圖文巴學院有一套《道藏》,《道藏》的落實就是在《感應篇》。你要是有這種認知,你才會重視它,你才曉得原來這三教的寶藏落實在生活上就是這些東西,這是它真正的精華之所在。你有這個基礎你才能向上提升,儒才能夠真正提升到君子、賢人、聖人,在佛法裡面才真正能提升到阿羅漢、菩薩、佛陀。如果你不在這上扎根,你沒有這個認知,你不會有成就。你要說成就,充其量你是佛家的學者,也就是說,你一生你搞的是儒學、佛學、道學,你不是學儒、不是學佛、不是學道。
學儒,你就要真正立志,佛法講發心,學做聖人,學做孔子、學做孟子。你做現代的孔子、孟子,你能救世,你把它當做一種學說研究,這個不行。就像我去年在倫敦大學、在劍橋大學跟大家講演當中所說的,有很多漢學研究生,他們用佛經、用儒家的經典寫博士論文。他能夠拿到學位,他將來能夠做教授,能夠做為一個漢學家,後面我補充了一些話,我說實際上你們的生活,依舊生活在煩惱跟痛苦的世界。我說出來,他們大家都笑起來。我說你不可能像我這麼快樂,像我這麼自在,什麼原因?我學的跟你恰顛倒,我是學佛,你是佛學,我是學儒,你們是儒學,我是學道,你們是道學,不一樣。我學的這個管用,你看夫子《論語》頭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愈學愈快樂,法喜充滿。那你們,你們學得煩惱,愈學愈煩惱,你得不到法喜,得不到喜悅,關鍵在此地,所以不能不知道。
兩個星期之前,劍橋麥大維教授到香港來訪問我,我們也談了很長,兩天大概談了五個小時。他是很希望我能夠到劍橋去開一門課,我就告訴他,現在的學校跟我們中國古聖先賢所傳的理念、方法不相同。如果學校同意我去授課,或者我去辦個學院,用我們中國傳統的老方法,學校不要限制,不要干涉,我很樂意。我用什麼方法?我用李老師的方法,你們就知道了。學生聽我一個的,不能聽別人的,這個他們做不到,他們學校一定是很多老師,授很多科目,這個跟中國不一樣。中國這個學術,的確跟佛法講的戒定慧完全相應,要你守規矩,守規矩就是持戒。從持戒當中你得清淨心、你得定,從定當中你開智慧,智慧開了之後通達了。一經通一切經通,只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成就了。所以,不必老師,自己也能成就,為什麼?獨覺,獨覺就是沒有老師指導的,獨覺。獨覺在阿羅漢之上,幾乎跟菩薩相等,你懂得方法。
在中國,沒有老師自己學成的,頭一個是孟子。諸位要曉得,孟子師承孔子,但是孔子已經過世了,他得到孔子的著作,他認真學習,不懂的地方向孔子的弟子們請教,他是自學成功的。所以中國有所謂私淑弟子,就是老師不是直接教導你,老師著作存在,依照著作去學習,他就是你的老師,你是他真正的學生。孟子學孔子學得很道地,比孔子當年在世所教的學生都殊勝,所以今天提到孔孟,不說孔顏、不說孔曾,曾子,不說這些,叫孔孟。你想顏回、曾子,這都是孔子親自教的,成就比不上孟子,這就說明真正求學、真正做學問,是自己成就的。在我們佛門裡面,最顯著的是蕅益大師,這是淨土宗的一代祖師,提起來沒有人不尊敬,沒有人不仰慕。他學蓮池大師,蓮池大師往生了,不在世了,蓮池大師的著作在,他得到了。依照蓮池大師的著作認真修學,學蓮池大師,學得很像,蓮池大師是淨土宗第八代的祖師,他是第九代的祖師。這就是說,世法裡面有私淑弟子,佛門裡頭我們也看到私淑弟子。
我跟李老師十年,老師非常謙虛。在早年的時候,有一次他告訴我,他叫著我的名字,他說「我的能力,我的學術能力只能教你五年」,這他老人家謙虛。所以他給我介紹一個老師,他說你跟我五年之後,我給你介紹個老師。我說哪一位?印光大師。印光大師不在了,《印光大師文鈔》在。所以那一天他送一部《印光大師文鈔》給我,不是全集,很早年印的,正編、續編一共四冊,他送我這部。他說你可以做印祖的私淑弟子,你一生依照印光法師教訓去做,你一定成就。這個話當然是老師的謙虛,也是老師的誠意,給我們後人開闢一條道路。他教我這樣做,也就是教所有同學,無論在家、出家,大家都可以這樣做。我們曉得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他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教導我們在現代這個社會應該怎樣去修行,不受外面境界的染污。你能得清淨心,你能夠得功夫成片,肯定能得到的,你能夠得一心不亂。那往生就有把握,往生自在,這才是一個人這一生真實的成就。
這麼多年來,我講《華嚴》,《華嚴》本來不講了,我講《無量壽經》之後我就不想再講《華嚴》。為什麼?彭際清居士說得好,這位居士實在講也是再來人,不是普通人,他生在乾隆皇帝的時代。他的父親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書,現在講就是國防部長,所以他是貴族出身。這個人聰明絕頂,十九歲考中進士,一生沒有作官,學佛,在佛門裡面通宗通教,顯密圓融。他說《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他把《華嚴》、《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看成是一部經。我們仔細去研究,學了這麼多年,對他這個說法完全肯定了,所以我《華嚴》就不講了,講《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前後講了十遍,第十一遍沒有講圓滿,講了一半,講《無量壽經》就是講中本《華嚴》,沒有兩樣。
這一次也是在新加坡,第二次講《華嚴》,這個原因,遠因是台灣有一位法師叫開心法師,跟北京的黃念祖老居士,他們兩個人邀請的。這兩位大德在世時,希望我把《華嚴經》好好講一遍,那個時候我沒答應,因為經太大。到韓館長往生的前幾天,也是很懇切的要求,把《華嚴經》再好好講一遍,留一套錄相或者錄音給以後的人做參考。我答應她了。她往生之後,我到新加坡,遇到李木源居士,談到這樁事情他也很歡喜、很發心,他就代表開心法師、黃老居士跟韓鍈館長啟請。所以我們就在新加坡開講了,一直到現在沒有中斷。現在講了將近四千個小時,這次講得很詳細,講得法喜充滿。
有《華嚴》的基礎,講淨土宗那就很容易,真正能把淨土的經典講透徹,這需要《華嚴》基礎。《華嚴》講的是什麼?我在最近這一年當中,用很淺顯的話來說,《華嚴經》它的內容講五個項目,講倫理、講道德、講因果、講科學、講哲學。不僅是哲學講到登峰造極,其他四樣樣樣都講到登峰造極,尤其是科學。現在科學,大家所知道的太空物理、量子力學、基本粒子,在《華嚴經》上講得比科學家還要精采。非常可惜這些科學家沒有接觸到《華嚴經》,如果接觸到之後,我相信他們對於科學的知識一定大幅度的提升。
最近有個同學送我一片光碟,我看了一半,還沒看完,這光碟中文翻譯的名字叫「大祕密」,也是科學家發現的,宇宙之間一個大祕密。這秘密講的是什麼?就是佛法裡所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這個宇宙的環境,環境的變化是什麼原因?是從人的意念。人的念頭善,環境變得非常美好,念頭不善,環境就會破壞,發現這麼個祕密。這個祕密跟佛法講的是不謀而合,佛在三千年前說到了,三千年後被他們發現。當然這些人沒有接觸過佛法,也能說得出來,而且說得跟佛經愈來愈接近,這是好事,佛法可以用科學來證明,它不是迷信。
所以,我們今天有使命、有責任,要把佛教帶回它本來面目,它本來的面目是教學,這個要肯定。釋迦牟尼佛從三十歲開悟之後就開始教學,教到七十九歲圓寂。他一生是職業教師,他的身分用今天的話來說,他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他一生的行持,我們可以說他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因為他教學不收學費,而且是有教無類,他不分國籍、不分族群、不分宗教,只聞來學,他還去往教,跟孔子還不一樣。孔子只聞來學,未聞往教,釋迦牟尼佛很慈悲,他可以找著你教你,這個很難得,非常的不容易,令人敬佩,我們要學習。
他的一生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他真放下了。他的財產是三衣一缽,他的生活是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他老人家圓寂的時候是在樹林裡面,在野外,不是在房子裡面。這就是告訴我們,自始至終他捨得乾乾淨淨。為什麼這樣教給我們?捨乾淨就成佛了,捨乾淨之後你就什麼都得到了,你得到什麼?你得到是整個宇宙,你捨多少得多少,你要不肯捨什麼都得不到。他給我們這個啟示,這是真正的一個祕密。所以肯捨,愈捨愈多,不捨,不捨就沒有了。要我們捨財得財富,得到之後還要捨掉,可不能留,永遠捨不盡,你得到的也沒有窮盡,要明白這個道理。布施法得聰明智慧,所以要捨法。布施無畏得健康長壽,今天施無畏一定要曉得,幫助這個社會化解衝突,這是布施無畏,幫助這個社會恢復到安定和平,這是布施無畏,幹這種工作的人果報是健康長壽。
我在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給我的,教給我布施,教給我這三種布施,要我認真努力去做。我很聽話,依教奉行,做了五十六年,明年就做五十七年了。佛陀的話、老師的教誨證明了,確實財施得財富,法施得聰明智慧,無畏施得健康長壽。法布施,諸位曉得這麼多年來,我學印光大師,他老人家一生四眾供養全部都做法布施,印經、印善書,他不做別的。我們覺得他老人家這個做法,給我們現代人做出最好的榜樣。建道場,他給我們說建小道場,住眾不要超過二十人,在一起共修念佛,個個成就。他這個說法非常適合於中國現在的環境、國情,因為小道場容易維持,二十個人在一塊生活,如果有得力的護法,三、四個人就夠了。出家人最怕的是攀緣,一攀緣心就不定,你念佛要想得功夫成片、得清淨心就不容易了。小道場好,志同道合。
所以我去年從倫敦回來之後,我就想到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們,人不多,十個,我們在一起學教,研究經教。十個人在一起,一定要學古人把心定下來,不能到外面跑。我們在澳洲,澳洲淨宗學院我要求他們,學習期間九年。當時我還有疑惑,九年時間是不是太長?我第二次到日本去訪問,參觀日本的佛教聖地比叡山,我到那邊去打聽。因為日本十幾個宗派的開山祖師,都是在比叡山修行成就的,所以日本稱這個山是佛教之母。我向他們請教,過去在山上修行這些祖師們,開山的祖師們,他們在山上修學的期限多久?方丈和尚告訴我,時間最短的十六年,最長的三十多年,不下山,他才有這樣的成就。我聽到這個話,我這個九年的心就定下來,不能再少了,一定不能離開道場,專攻一門,解行相應。所以要成就,我學多少學懂了,懂了就要把它做出來。
現在的修學,最困難的是沒有扎根,所以我們很用功,學了多少年還是沒有效果。疏忽了根本,這是我們特別強調這儒釋道三個根,我們要想成就不能不扎根。再告訴諸位,自古以來,世世代代出家這些祖師大德們,在家這些高士們,真正有成就的這些居士,沒有一個不是這三個根非常牢固,他才會有成就。我們今天毛病就發生在這個地方,我們對這個根疏忽了。所以這三種東西不是念的,不是背的,不是講的,要照做。尤其是《十善業道經》,《十善業道經》上佛是明白的告訴我們,他講十善業道,「人天身」,我們來生還想得人身,甚至於生天,人天身,或者是「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講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後面他又一次講到,《十善業道經》不長,兩次提到。後面在總結上講,這十善業道,「乃至能令六度,四無量心,四攝,三十七道品,止觀,方便,十力無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圓滿」,後頭又加一句,「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你看很短的一篇東西,佛前後兩次說得這麼重,我們怎麼能疏忽?我們要是疏忽,輕慢了,怎麼可能有成就?
所以我們希望著真正有發心的菩薩,救佛教、救眾生、救世界,誰能做?發心人就能做,你肯發心,你就真能做得到。把這三個根紮穩、落實,認真做到,十年功夫專攻一部經,你戒定慧就成就了。我們相信,三、五年你就會得定,七、八年你就會開悟。諸位同學要是真正肯發心,我提供修行道場,你們來找我,我會供給你,提供你道場,讓你身心安穩。問題要幹真的,不能幹假的。是不是一定要出家?不一定,四眾弟子都可以幹,都能成就。有這麼一個環境叫你無牽無掛,無憂無慮,四事供養具足,你好好在這裡學。不過我也有個條件,如果沒有條件,你在那裡享福,睡大覺,那就很可惜,那就造罪業。這個條件是你每天要講一點東西給我聽,不要多,半個小時,每天講半個小時。開頭學就是三個根,一年,時間是一年,這三個根你要把修學的心得做報告。這三個根紮穩之後,從第二年起,那就是十年,十年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決定成就。你要是學《彌陀經》,你十年之後就是活的活佛,阿彌陀佛,你活佛;你學《地藏經》,十年之後你是地藏菩薩再來;學《普門品》,你是觀世音菩薩再來;學《普賢行願品》,你就是普賢菩薩再來。真的十年工夫,十年不出門,要是住山的話十年不下山,沒有一個不成就。
首先要建立信心,佛在《華嚴》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本來是佛,現在又發心要作佛,哪有不成就的?本來是佛,現在不想作佛,還要搞貪瞋痴慢,那你就不能成佛。所以本來成佛,要發心我一定要作佛、我一定要有成就。現在自己成就,而且要成就別人,要成就佛法,自行就是化他,真正要化他,一定要自己成就,這個理念非常重要。學習方法,李老師教給我的,諦閑法師教給演培法師,這是正確的。我們開頭,譬如說一部經你學十年,就像《十善業道經》你要學十年。你不要小看它,《十善業道經》學成功,你也成佛了,經上講得很清楚,「無上菩提」都是以這個為根,不可以輕視。《十善業道經》如果讓你去講,每天講半個小時,我過去講這個經,要這樣一天半個小時,差不多四個月。一年講三遍,十年講三十遍,三十遍在一部經上,他得定了。定是攝心,心不散亂,時間久了他就有悟處,能夠觸類旁通。一經通一切經通,不能貪多,同時學兩部、三部,老師不答應你。
我在台中修學過程當中,李老師最忌諱的是同時學兩樣,這個他不許可的。他明白的告訴你,你的能力只能學一樣,你沒有能力學兩樣。所以我們只有聽他的教誨,一樣東西學完了,學到他點頭承認,你可以再學一樣,一部一部的來。到什麼標準?他那時候教我們講經,你上講台講給他聽,到他聽了點頭、滿意才算通過;如果他不滿意,你再講第二遍,一部經講完了,第二遍再講。我在那個地方學習,我們同學們一般的標準是講十遍,一部經講十遍,十遍就相當熟了。他要求的標準不高,你把它講熟,不像古人,古人要求的是要你開慧,開智慧。李老師沒有這麼高的標準,熟了就可以,十遍就可以了,你才能學第二部。我在台中十年,學了五部經,這五部經在普通佛學院大概一個學期,我在台中十年,你就曉得是怎麼學的,而且都是很小部的。我第一部學的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多大分量?六頁;第二部學的《阿彌陀經》,這大家念得很熟的;第三部學的《普賢行願品》,這個比較長;第四部學的《金剛經》,第五部學的《大佛頂首楞嚴經》,在台中十年,就學這五部經。《楞嚴經》我記得我講過七次,但是講圓滿的只有兩次,其他的五次大概講一半,講到三分之二,沒有講完,這都是機緣不一樣。
這是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學經教的例子,我講的經講得很多,沒有學過能看得懂,再參考古人的註子,不難。現在講《華嚴》,聽的同學們很多,現在我們用網路、用衛星,網路用了十幾年,衛星也用了五年。我們現在又再建一個網路電視台,大概六個月之後就可以正式開播,大家收看就更方便。《華嚴》沒有學過,《法華》沒有學過,唯識的經論沒有學過,可是統統都講過,講過不少部。這就是說明,你一部經通了,其他的都能夠觸類貫通,不會有障礙。這麼多年當中,老師在的時候我常常出國,國外的法緣很殊勝,每一次回到台灣我第一個就去看老師。我跟他十年,我提出的問題很少,十年向他老人家請教提的問題,我想不超過二十次。所以我這個學生好教,他講的時候我能體會得到,能懂他的意思。所以,我們要真幹。
說來說去最重要的,還是這三個根重要,疏忽這三個根沒有法子成就,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希望同學想在這一生當中成就,必須認真努力,要約束自己的妄心,要改自己的習氣,認真努力學習。這三樣東西分量很少,要學當然先把它念熟,然後落實在生活、穿衣吃飯、言談舉止、待人接物,從起心動念都要認真來學習,把它當做根本戒來學。念佛,祖師大德教導我們,「持戒念佛」,持戒從什麼戒開始?就從這三個根開始,從這三個根下手,然後再遵循三皈的引導,三皈是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不能離開的。章嘉大師當年教我,這三皈,那時候他舉個比喻說,像我們從台北到高雄乘火車,三皈是什麼?三皈就是那張票。那個票買了隨時你要放在身上,路上還有查票的,到終點站你還要交給他,這個不可以離開身邊的。三皈就像我們乘車的一張票一樣,他用這個比喻告訴我。
三皈是什麼?覺而不迷,這是皈依佛,正而不邪是皈依法,淨而不染是皈依僧,這自性三皈。形象上的這個,諸位一定要懂,我們看到佛,供佛,什麼意思?提醒自己覺而不迷,那不是迷信。看到書本,立刻就警覺到正而不邪,看到出家人就想到我要淨而不染,修自己清淨心。那個出家人染不染與我不相干,他是個形象,我一看到這個形象,就提醒自己。所以出家人,不管他持戒不持戒,他的功德都無量,為什麼?時時刻刻提醒學佛的人,這個叫「住持三寶」。住持三寶的功德是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自己自性三寶,是這麼個道理,對這個三寶有恩,三寶是有無量的功德,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希望我們這兩天的聚會,我們認知這個大的祕密,我們要認真努力來學習,在這一生當中不要空過。「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要成就自己、成就佛法、成就眾生,我們要救自己,要救佛教、要救整個人類。
我的話就說到此地,謝謝大家,祝福大家健康快樂,法緣殊勝,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