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 (第一集) 2003/10/24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21-193-0001
諸位同學,今天利用這一節課,特別跟同學們談談學習。孔子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這是夫子當年在世,勸人求學,學聖、學賢。聖賢雖然不在世了,他們的用心、行誼、教誨依舊流傳在人間,孔夫子常常讚歎堯舜,以堯舜為我們學習的榜樣,而堯舜去孔子大約兩千年。由此可知,聖人的德化,道德、教化淵遠流長,千百年後世大家都還懷念、都還仰慕,希望向他學習。我們今天去夫子又兩千五百多年了,去堯舜四千五百多年了。
夫子這幾句話在《論語》上,年輕的時候讀《論語》沒有很深刻的印象,現在老了,老了,這大家都知道住世的時間越來越少了,真正是來日無多。想到這一生這一世,現在再讀孔子這幾句話,不但體會很深,同時也有無盡的感慨。孔子是大聖人,聖的意思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通達明瞭,這稱為聖。中國人尊稱他為至聖,就像佛法裡面對佛陀那樣的讚歎、尊敬,釋迦如來確實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夫子也如是。他老人家在這裡說,「我曾經一天不吃飯,一夜沒有睡覺,我在這裡想,想來想去,想自己、想家庭、想國家、想天下,想什麼都無益,最後找到一個結論,不如學也」。這句話的意思很深!
學是學覺。《呂氏春秋.先己篇》有一句話說得很好,「凡事之本,必先治身」。這個「治身」就是儒家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孔老夫子常常想的,他思就思這些。佛家講「思盡還原」,回過頭來,如何真正能做到家齊、國治、天下平,那個根本在修身。所以說「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把根本找到了。所以「先己篇」裡頭說,「凡事之本,必先治身」,治身就是修身。「成其身而天下成」,自己把身修好了,最後最高的境界能達到天下平等。「治其身而天下治」,治也是修身的意思,把自己的煩惱、習氣、過失統統都改正過來,那叫治。就是佛法裡面講的斷煩惱!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天下就太平了。你看看,我自己能做到,一個人做到了,你就影響一家,你這一家就影響一國,這一國就會影響天下,這是很有道理的!
他後頭有句話說,「為天下者」,我們今天多少人起心動念在祈求世界和平、社會安定,這是為天下。「為天下者,不於天下」,不在天下,在哪裡?在自己身,這個話講得深刻。所以,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這是中國古聖先賢治國平天下的經驗。我們要想修身,要修身怎麼樣?「要先正其心」,心要正,這個心是講的思想、講的見解,就是佛法裡面講的正知正見。你有正知正見,你的身自然就修好了,煩惱習氣一切不善自自然然遠離了,不斷自斷。
「欲正其心,先誠其意」。我們很想自己的見解、思想能得其正,怎麼想也正不了,這原因在哪裡?我們缺乏誠意,「意誠而後心正」,沒有誠意!我很想有誠意,但是誠意總是生不出來,那什麼原因?佛法講你有障礙!誠意是性德,自性本來具足;誠意是性德,是真妄、邪正、是非、善惡的根源。意誠,一真一切真,一正一切正,一是一切是,一善一切善;意要不誠,一妄一切妄,一邪一切邪,一惡一切惡。關鍵之所在,誠意!我們今天誠意不能現前,什麼原因?我們迷在物欲,而不能夠把物欲斷掉,迷在自私自利,迷在名聞利養,迷在五欲六塵,意怎麼能誠!
什麼叫誠?前清曾國藩先生說得很好,他說「一念不生是謂誠」。這個念是邪念,錯誤的念頭、不善的念頭決定沒有,這就是誠。起自私自利的念頭,不誠;起貪瞋痴慢的念頭,不誠。我常常講,對一切人事物起一個控制的念頭,誠沒有了;起一個佔有的念頭,誠沒有了。所以,性德不能現前。要把這些欲望放下、捨棄,用什麼方法?用「致知」。所以儒家講「格物」,首先從這裡下手,格物是我們佛法講斷煩惱,致知是佛法裡面講的破所知障。煩惱障、所知障這兩種障礙障住了我們的性德,使我們的誠意、正心不能現前。你看看,儒跟佛所講的完全相同,要從放下做起!放下之後就看破,看破是致知,放下是格物。而後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都在學!
夫子說他一生學習的過程,很值得我們效法,他「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立是成立,就像我們現在所講的畢業了,十五歲開始學習,學到三十歲,也是十五年。古時候,日本幾乎各個佛門宗派的那些開山的祖師大德,都曾經在比叡山苦修過。我去訪問的時候打聽了一下,最少他們在山上住多長的時間,山上執事人員告訴我,最少的都在山上住滿十六年才下山。下山去弘法,建立一個宗派,這是個宗派的創始人,那是學問成就了。夫子,要是我們中國的算法算起來,十五歲開始到三十歲,也剛剛好十六年,連頭帶尾十六年。古時候一般講七年小成,九年大成,十六年的功夫圓滿。釋迦牟尼佛學習的時間大致上都相彷彿,釋迦牟尼佛示現三十歲成道,也是十幾歲出去旅遊,看到民間的疾苦,立志求道,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學成之後,終生從事於教學工作,教學相長。所以,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不惑就是不會再受這個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誘惑;換句話說,這是心得定了,這是很深很深的禪定。禪,意思就是不著相,不取於相。我們六根對外面的境界,眼對色,耳對聲,鼻對香,舌對味,身對觸,意對知,不為六種境界所誘惑。也就是說,在順境不生貪戀,在逆境不生瞋恚,永遠保持著心地的平等清淨,不受誘惑,功夫到家了。夫子三十歲之後,用佛法的術語講是歷事鍊心,是在生活當中、在工作當中、在處事待人接物裡面提升自己的境界,在境界裡面磨鍊,這才成就真實智慧,真實的德能。在世間確實沒有比這樁事情更殊勝,沒有比這樁事情更有意義、更有價值,所以他說別的沒有利益,意思在此地,不如學也。學習聖賢,超過世間所有一切行業,我們要能體會得到。
「五十(境界大幅度提升了)知天命」,天命的意義很深很廣,在我們佛門裡面來講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境界!知道宇宙、剎土、眾生,諸法實相!淺而言之,知道業因果報的理論事實。「六十耳順」,耳順,豈不就是《華嚴經》上所講「理事無礙」。到七十歲,「從心所欲不踰矩」,從心所欲,矩是規矩,不踰矩是什麼?決定不違背性德,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自自然然的從性德裡頭流露出來。這種享受,不但世間人沒有法子跟他相比,天人也比不上,這個境界超越二十八層天,是十法界裡面四聖法界的境界。還要高,再超越四聖,就超越十法界了,這是一真法界的境界。《華嚴經》上講的「事事無礙」!從這個地方我們才真正體會到他所講的「不如學也」。這幾句話說明,他立志學聖學賢,他的煩惱逐漸逐漸減輕了、遠離了;智慧逐漸逐漸增長,境界逐漸逐漸向上提升,這是講個人的修養。
下面還有一段話說他的成就。「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原文這個「悅」是個「說」字,古時候「說」跟「悅」是一個字,但是念,在這個地方要念悅。後人把言字邊改成豎心,古時候這兩個字通用,是一個意思。我們換成豎心邊,大家更好懂。悅是喜悅,佛法裡面講「法喜充滿」,大乘經裡面我們常常念到「常生歡喜心」,就這個意思。你把你所學習到的,落實在你的生活裡面。「時」是時時刻刻,「習」是做到,不是念在口上,不是記在心上,是要落實在生活當中,落實在工作之中,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你就常生歡喜心了,法喜充滿。諺語又說「人逢喜事精神爽」,你生活得好快樂!一天到晚歡歡喜喜,生活快樂,叫一般人羨慕。
早年,我們住在美國的時候,那時候我們道場的人比現在少很多,大概只有現在我們這個道場的十分之一,十幾個人不到二十個人。我們生活在一起,天天學經教、念佛,真的是快樂無比。我們的鄰居當地人,看到我們滿面笑容,聽到我們都是歡樂的笑聲,非常羨慕。有幾次他來打聽,問我們年輕的小法師,他們語言沒有障礙,問他,「你們是做哪個行業的,為什麼你們的生活這麼快樂」!跟他相形之下,差距太大了,他們的工作很辛苦,有壓力,活得很苦!
中國人講求福報,修福,你才能夠得福報。福報是真實的,外國人沒有修福,不懂得修福。但是我們中國人看到他們的生活,他們享福,中國人看外表,看他們每個人家住的房子都很好看,洋房;每個人家都有汽車可以代步,到他們家裡去看,生活都是電器化的。尤其中國那時候剛剛開放,還是相當落後的時候,看到外國人家裡面都有彩色電視,羨慕得不得了,廚房都是電器化的,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對於外國人非常羨慕。館長第一次回到家鄉,我們也一同到大陸去觀光旅遊,好像是公元一九八八年,八七年還是八八年,我們到大連。她家鄉那些父老親戚朋友,聽說我們從美國來的,都投以很羨慕的眼光。美國他們沒有去過,看到美國人生活是從電影裡面看到的,從電視裡面看到的。
有一天他們的家鄉父老請我們吃飯,宴請我們一行人,有四、五桌,我們的人大概是兩桌,他們的人有三桌,也做得很豐富,我們很感激。請我說話,我也跟他們講幾句安慰安慰他們,但是這是事實。我說你們從電影、電視裡面看到外國人的生活,你們非常羨慕,實際上他們都不如你們。這些人馬上都呆了,眼睛都看著我,「怎麼他們的生活不如我們」?我說一點都不錯,我說,我問你一句話,你們回答我,在座的你們三十多位朋友們,你們哪一位是負債過日子的。他們彼此互相看看,沒有一個負債的,這是中國人講福報,真的福報,你沒有負債。外國人過的生活,你看的很好的,全是負債來的,等於說是統統是賒帳賒來的;他的房子負債,銀行貸款買的,汽車也是負債的,家裡所用的一切東西統統是負債的。
他們工作非常認真、非常勤奮,為什麼?還債!哪有你們這樣清閒自在!你們的工作多麼輕鬆,沒有一點壓力。下班之後,幾個朋友在一塊聊天,門口擺幾個小桌子、小凳子,聊天,有說有笑,在那裡吃花生米、喝老酒,外國人哪有這種閒情逸致!我這給他一解釋,他們慢慢能體會到,外國人從生下來就負債,到老死都還不清。還不清怎麼辦?還不清來世要還,我們中國人曉得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人不是一生就完了的,一生就完了,沒事了,欠債欠再多,死了一切都完了。中國人知道債負多了,死了就不得了,來生要還,生生世世永遠還不清,你說這個日子多苦!所以美國人那種生活,我們中國人不會去過。今天有汽車公司可以貸款給你買汽車,你要不要?不要。有銀行貸款給你買房子,你要不要買?你也不要。為什麼?無債一身輕。
所以聖賢人教誨我們,我們落實在生活上,心裡頭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負擔,這個日子好過。物質生活苦一點,精神生活充沛。所以,中國跟美國比較起來,他有他的好處,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好處,中國人好處是真的,他那個好處未必是真的。所以,我讓他們多想想,你們智慧就開了。我們中國人在海外,有很多年歲比較大的,念過中國古聖先賢教誨的,在外面生活都很老實,總以不負債為原則,非不得已決定不貸款,決定不負債。這就是「學而時習之」,要把我們所學到的落實,這是真的有用,你才能得法喜充滿。
你的學問、道德成就了,諺語所謂「實至名歸」,你的名聲自然就遠聞。於是慕名而來跟你學習的,這是朋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真樂,為什麼?他到你這個地方來,想得到的是什麼?想得到的是道!想得到的是學!他是為道學而來的,他不是為名聞利養來的,不是為五欲六塵來的,這種朋友志同道合。你學聖賢有成績了,他想學,不知道從哪裡學起,來向你請教。孔老夫子如是,來自四面八方的學生跟他學習,我們在書本裡面看到記載,夫子有學生三千人,弟子三千。這三千學生裡面有成就的,有七十二個人。
凡是跟聖人,哪有不成就的道理!但是成就的成績一定有高下不等,這是一定道理,於是像儒家講的聖人、賢人、君子。三千人,我們深深相信至少也是君子之人;成就更高的是賢人,七十二賢;聖人。以後在中國尊稱孟子是聖人,孔子為至聖,孟子為亞聖;亞聖,換句話說,僅次於孔子。人本來是聖、是賢,這個我們一定要肯定,儒家講的「人之初、性本善」,要肯定這句話。學佛的人要肯定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比什麼都重要,這是我們學習能夠達到顛峰的基礎、根本,這個認知要堅定、要堅固,決定不動搖。人性本善,皆有佛性。現在又能夠立志學聖,當然他能夠成聖。為什麼成不了聖?煩惱習氣沒有斷乾淨。在佛法裡面講,見思煩惱斷盡了,證阿羅漢果,佛教裡頭的小聖;再把塵沙煩惱斷盡,證辟支佛果,這是佛法裡頭的中聖;再把無明斷盡,這是佛法裡面的大聖,大聖是佛!大聖是法身菩薩,中聖是緣覺,小聖是聲聞。儒家的賢人是中聖,儒家的君子是小聖,都是善人,佛經裡面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善知識,都是。夫子當年在世,私人教學,五年有這樣殊勝的成就,不可思議。
所以,教學一定要懂得尊師重道,學習有沒有成就,關鍵是在你對於聖學有沒有尊重的心。印光大師所講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如果你去求學,你去修道,對於道學沒有誠敬的心,佛來教你,夫子親自來教你,你也得不到利益,這是一定的道理。老師差一點,但是你自己具足十分的誠敬心,你還是得十分利益,你肯定超過老師,這就是古人常說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老師的道學還沒有達到那麼高,你超過了。你為什麼超過?你對於道學誠敬的心超過他,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你要能信得過,這個東西第一就是相信自己,自信心擺在第一位。
佛法跟基督教不一樣,過去我在美國達拉斯,我跟這些宗教相處得也非常好。有一天基督教有四、五個牧師來看我,他們提出說淨土宗第一個講信,信就能往生。他說我們基督教也講信,信就得救,我們是相同的。我跟他講不同。他說為什麼?我說我們信,第一信自己,第二才信佛。你們第一個信上帝,你們沒有信自己,不一樣。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面講信講六個,第一個信自己,第二個信佛,第三個信理(道理),第四個信事,第五個信因,第六個信果。信裡頭講六條,你們只是信上帝,其他的沒有講,我們這個跟你的不一樣。所以最重要是要有自信心,自己相信自己能成就。相信人性本善,相信皆有佛性,這是信因;相信自己修學一定成就,那是信果。在教學當中,師生統統提升境界,不亦樂乎!世間還有什麼事情比這個更快樂的。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下面這一段,「學聖學賢」。第一要以「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存心。世尊在大乘經裡面常常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華嚴經》上講的,宇宙、虛空、法界、剎土、眾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就是心想,我們現在講的思想。《楞嚴經》上講「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這些話講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於是我們應當存什麼樣的心,這是修行成就的關鍵。
大乘法裡面以菩提心為體,發菩提心。沒有菩提心,小乘、中乘,也就是說聲聞緣覺,菩提心沒有發出來!權教菩薩雖然發了菩提心,不圓滿。什麼叫菩提心?馬鳴菩薩《起信論》上說的,是歷代許許多多祖師大德常常引用的,菩提心之體,是「直心」。菩提心的作用,作用又分兩種,一個是自受用,對自己的,直心怎麼對自己,對自己起的作用叫「深心」;對別人,叫「大悲心」,《論》上講的。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上說,也說三種,菩提心之體是「至誠心」,自受用是「深心」,他受用是「迴向發願心」。
我們把《經》跟《論》合起來看,意思就格外的明顯了。《論》上講的直心,《經》上講的至誠心,我們知道,菩提心是真心,真心之體是真誠、至誠,真誠到極處,這是菩提心之體,也就是自性性德之體,就是真誠。它起作用,《經》跟《論》自受用都講的深心,古大德解釋什麼叫深心?好善好德,這個話講得也不錯。我們在此地依照《無量壽經》上的說法,我們把自受用,什麼叫深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這是深心,自受用!所以,你自己用什麼心對待自己?第一個要清淨,決定不能夠染污,淨而不染;你要用平等心對待自己,要養自己的平等心;要養自己的正覺心,覺而不迷;平等心是正而不邪。這就是覺正淨,覺正淨是三寶!自性三寶,自受用。大悲心、迴向發願心,就是慈悲心,我們用十個字五句來說菩提心,大菩提心,就很容易懂。
所以最重要的,體最重要,真決定不是假的,誠決定不是虛妄的,真誠到極處。真誠的樣子是什麼?下面這四句是真誠的樣子,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真誠的流露。在戒定慧三學裡面,清淨是戒學,平等是定學,正覺是慧學,你看這就是戒定慧,是自性裡面的戒定慧,本來具足的。現在為什麼失掉了?是迷了自性,迷了真誠,真心迷了就變成妄心,妄心不真不誠,所以稱之為妄心。妄心起作用當然跟這個相違背,清淨平等覺沒有了,戒定慧沒有了。清淨變成了染污;平等則變成了不平,貢高我慢;智慧變成愚痴,正覺變成愚痴。這就是三毒煩惱貪瞋痴,清淨的反面,貪;平等的反面,瞋恨;正覺的反面,愚痴;迷了就是貪瞋痴,覺了就是戒定慧。所以,清淨平等覺是三學,戒定慧三學;又是三寶,正覺是佛寶,平等是法寶,清淨是僧寶。你看看三學、三寶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我們為什麼不用它?
修行、學佛、修道,修的是什麼?學的是什麼?就是學這個,換句話說,今天我們要的是回頭,從虛偽裡面回歸到真誠,從貪婪裡面回歸到清淨,從嫉妒、障礙回歸到平等,從愚痴回歸到正覺,就學這個。你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心對待一切眾生,對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就是大慈大悲,就是神聖之愛。世間許多宗教講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真主對一切眾生是仁慈的,這就是大慈大悲。沒有前面這四句,哪裡來的慈悲?慈是幫助一切眾生得樂,悲是幫助一切眾生離苦。我們用這個心,用這個心的人就叫做菩薩,菩薩是覺悟的人,用這個心就是覺悟的人。起心動念與這個相違背,他是迷惑的人,他沒有覺悟。迷惑的人是六道凡夫,覺悟的人是菩薩,菩薩跟凡夫在這一念之間。
大菩提心落實到日常生活,在生活裡面,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用的是菩提心,用的是真心。所表現的一定是看破,看破就是明瞭,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的體性、現相清楚明白了,理事、因果就把世出世間一切法包括盡了。六個字,性相、理事、因果,你都能通達明瞭,這是看破,看破之後你肯定放下。放下什麼?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執著,見思煩惱斷了,放下了;放下分別,塵沙煩惱斷了;放下妄想,無明煩惱也斷了,你的自性圓圓滿滿的顯現出來。圓圓滿滿顯現出來的這個人,我們就稱他為究竟圓滿佛。
所以,佛門裡面修學最重要的原則,總的綱領,章嘉大師傳授給我的,就是看破、放下。你能看破一分,你就會放下一分。你為什麼放不下?你沒有看破,沒有看破是你不了解事實真相,所以你放不下。這個社會一般人,也是講一切眾生,為什麼把生死看得那麼重,貪生怕死。為什麼看得這麼重?原因是他不了解生死的真相,他要真的了解生死真相,他把生死就放下了。生死的真相是什麼?身有生滅,靈性沒有生滅,你能懂得這個道理,這身有什麼了不起!身就像一件衣服一樣,身死了,這個衣服脫掉了,丟了,不要了!靈性是自己,他又去換一件衣服,如果在六道,他又去找個身體,又換一件。
所以,真正聰明人,真正明白人,有智慧的人,他生生世世幹什麼事情,提升自己的靈性,不是搞別的!這是他生生世世生活第一個目標,第一樁大事。他不是別的,提升。覺悟的人他就懂得了,開始提升,生生世世不斷的提升,提升到最高的究竟圓滿佛果,真的是一個目標、一個方向。經典裡面講無量劫,三大阿僧衹劫,這麼長的時間生生世世在學習,生生世世在提升,生生世世一點一點慢慢把煩惱習氣放了。到放盡了,見思煩惱斷盡了,超越六道;塵沙煩惱放下,放乾淨了,超越十法界;無明煩惱也統統放下,四十一品無明統統斷盡了,證究竟圓滿佛果。你要問這些人生生世世在六道、在十法界幹什麼?就幹這樁事情,不斷在放下,不斷在提升自己的境界,這就是看破。所以放下幫助看破,看破幫助放下,就是這兩種方法相輔相成,才達到究竟圓滿。
講這麼長的時間,這是講中下根性的人。上上根人所謂是一聞千悟,他不需要這麼長的時間,他在一生當中就能證得究竟圓滿。為什麼?他一放就徹底放了,不是藕斷絲連,不是斷斷續續。中下根性的人沒有這麼高的智慧,他慢慢放,一點一點的放,古人形容他叫尋枝摘葉。我們現在不要這棵樹了,把他去掉,他怎麼辦?樹上葉子很多,把葉子一片一片拔掉,然後小枝條一點一點把它修掉,枝沒有了再來是幹,幹沒有了是本,最後再挖根。你說這個多費事,尋枝摘葉,中下根性的人斷煩惱、提升境界用的是這個辦法,時間長,很辛苦!聰明人知道,統統不要動樹葉花果,挖根,根挖掉之後不就沒有了嗎?這些枝葉花果自然就死掉了,他挖根。所以,上上根人是從根本修,從根本修的人(根本是心),前面講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那是從根本修,這一了一切都了了。總而言之,要真幹才行!這東西不能幹假的。
修行,理事要兼顧到,理上頓修、頓證;事上要漸除,理跟事要相應。不殺生,念頭上確確實實沒有傷害一切眾生的念頭,但是在事相上,你看到一個蚊蟲來叮著咬你了,你要一巴掌把牠打死了,你的行為跟你的心不相應,你還是在殺生。沒有起殺生的念頭,自自然然有行為,這是習氣,就是你殺生的念頭雖然斷了,習氣沒斷。斷習氣可不是簡單事情,要在實際上、事相上去磨鍊,歷事鍊心,鍊到真的微細的小動物你都愛牠,你都不會傷害牠。蚊蟲螞蟻,決定沒有傷害的念頭,決定沒有傷害的行為,這個才真正到身心清淨,這才真正顯示你的慈悲,慈悲心真正流露出來了。
所以,章嘉大師當年傳授給我的,菩提道、菩薩行是什麼?就是這看破、放下,他講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我向他請教從哪裡下手,他告訴我從布施,布施是從事上下手,真放下了。放下名聞利養,放下對五欲六塵的貪著,放下貪瞋痴慢,最後放下自私自利。自私自利從哪裡放?對一切人事物,對世出世間一切法,決定沒有控制的念頭,不能有這個念頭,決定不能夠有佔有的念頭。你有控制的念頭,有佔有的念頭,你自私自利沒有放下。這些都是破四相的前方便,這些東西做不到,你破四相沒那回事情。
我們曉得,破四相才能證聖果,這是做預備功夫,預備功夫做得好,你才能真正破四相,進一步再破四見。這條路說長不長,說短不短,行之在人。人人根性不相同,根性何以不同,還是累劫修行功夫不一樣。譬如我們在中國看到禪宗惠能大師,在古印度我們看到龍樹菩薩,這些人是上上根人,上上根不是天生的,累劫修行成就的。我們要相信世間決定沒有偶然的事情,沒有突發的事情,相信因果相續,因果轉變、相續、循環永遠不斷,這叫因果不空。所以,上上根人是他過去世生中修得好,他修成了;我們中下根人,過去生生世世沒認真修,成績不怎麼好,這個道理要懂得。
上上根人一聞千悟,他可能在這一生成就了、成熟了;中下根人,善導大師講的「遇緣不同」,如果遇到的緣殊勝,這一生當中也能成就。最殊勝的緣是遇到淨土法門,這個緣也不是很簡單,你要遇到真善知識,你對他真有信心,接受這個法門,學習這個法門。雖然我們是中下根性,四土三輩往生,實報土、方便土我們做不到,凡聖同居土是肯定能成就!下下根人都能成就,他要遇到這個緣的話。深信不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個長時通常大概是三年到五年,他就成功了,真的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要曉得,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還得了嗎?阿惟越致,七地以上。我們想像當中,凡聖同居土的,大概就是七地菩薩的樣子;方便有餘土的,可能就是八地的樣子;實報莊嚴土的,就是九地、十地的樣子。不可思議!這叫難信之法,總在看破放下。
所以,你要放不下,放不下是你的業障,這個業障障礙你,業障拖累你,你不能成就。我常常勸勉同學,要放下自私自利,要放下名聞利養,要放下五欲六塵,要放下貪瞋痴慢,我講這十六個字;這十六個字你果然能放得下,你的業障去了一大半。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你做不到,但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肯定有把握。但是你要記住,這十六個字有一個字放不下,就會造成你往生的障礙,你這一生念佛功夫用得很勤,也只能跟極樂世界結個善緣,不能往生。什麼原因?這個障礙嚴重!那個力量太大。真正修道人,無論我現在過的什麼樣的生活,無論我在這個社會上是什麼樣的地位,從事哪個行業,你決定會自在。為什麼?我在這個世間,我有這個身體在,身體需要養活,那我這個生活只要求一個普通的水平就夠了,就很快樂了。粗茶淡飯能吃得飽,粗布的衣服能保暖,有個小房屋能夠遮蔽風雨,夠了,快樂無比。知足常樂,決定不攀緣,決定不會求一切物欲上的享受,決定不求,你就得大自在。
這一生當中隨緣度日,決定不攀緣。就是在佛法弘法利生來說,也是隨緣,也不攀緣。攀緣是我自己想要怎樣怎樣做,那如果有障礙,做不到,你就很苦。隨緣所謂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不操一點心,做起來輕鬆愉快,不生煩惱。這一生當中生活、學習,一定要懂得這個原則,自在隨緣。我們知道佛法的教育好,對於一切眾生有真實的利益,所以稱之為寶!佛法稱為法寶,寶不能據為己有,一切眾生共有,是一切眾生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除非他不接觸,他一接觸自然相應,我們一般講的與他的良心相應,他一接觸當然生歡喜心。
我這一生聞到佛法就生歡喜,宿世因緣!我這一生從事這個行業,走這條路,章嘉大師替我選擇的。我在這以前也是公務員上下班的,我問章嘉大師,將來我從事哪一個行業好,他教我走這個路。他說這個路子好,比哪個行業都好;哪一個行業都免不了有過失,免不了造罪業;這個行業沒有,有百善而無一過。他老人家教導我放下,要放下自己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要放下自己的,要隨順經典裡面的教誨;換句話說,經典教誨就是佛菩薩教誨。佛菩薩教我們怎麼想,我們就怎麼想;佛菩薩教我們怎麼說,我們就怎麼說;佛菩薩教我們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學佛菩薩。學佛菩薩就過佛菩薩的生活,這裡頭有樂,前面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我感謝老師,念念不忘老師指導的恩惠。為什麼?這五十二年確實一年比一年快樂,心地一年比一年清淨,煩惱一年比一年輕,智慧一年比一年增長,快樂無比。要不是老師指導,要不是老師教誨,這樣幸福美滿的生活你怎麼能得到!這種機緣真的就是佛法裡頭常說的,「百千萬劫難遭遇」,彭際清居士講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天,我們遇到了。遇到你要能把它抓住,決定不能放鬆,信受奉行,你得的利益是真實的。
所以,自在、隨緣是我們的生活態度,決定不能有絲毫勉強。弘法教學,哪個地方有緣到哪裡去,哪個地方沒有緣,我們就離開,不生煩惱。離開,歡歡喜喜,住在這個地方也歡歡喜喜,天天都在歡喜當中。挫折在所不免,釋迦牟尼佛,經典上記載,有三個月馬麥之報。外有六師外道,內有六群比丘,這不聽話的、調皮搗蛋的,都是示現,看看佛怎樣處理。孔老夫子在陳絕糧!至聖、如來,在一生示現當中,都不能沒有挫折,我們過去、今生沒有遇到佛法之前造作的罪孽很多,你怎麼能免得了果報!
所以,逆境、惡緣決定不能避免,在以往我們遇到這個就會起瞋恨心,有報復的念頭,那就錯了,那就變成冤冤相報沒完沒了。現在我們覺悟了,知道這一切挫折,譬如毀謗、無根的謠言,沒有事實,人家造謠生事來傷害、來陷害。陷害當然他是為了眼前的一點小利,障礙弘法利生的機緣,我們遇到了,遇到什麼樣心態?我永遠是感恩的心態。所以有人問我,你為什麼?不理他就算了,你為什麼還感謝他?要感謝!那就是世間決定沒有突發的事情,這是果報!果必有因,過去我造作不善的因,現在果報現前,這個帳就了了,一筆勾消,所以我感謝。這個勾消了,你看煩惱輕了,智慧就增長,境界愈來愈殊勝。每個挫折,每次把我大幅度向上提升,我怎麼能不感恩!
在美國遇到挫折,在臺灣遇到的挫折,我們到新加坡來,新加坡又遇到挫折的時候,我們到澳洲來,我們環境、果報越來越殊勝,煩惱輕,智慧長。到了澳洲,我們跟學校結了緣,因學校我們參與聯合國的和平活動。我們想三寶加持,聖賢教導我們怎樣去求和平安定,很可能在我們這一生能見到,真正能落實在此時此處,這都不可思議。所以,惡緣逆境是好事不是壞事,我們要懂得怎樣提升自己,怎樣處理這些事情。最後念佛,念佛是我們終極的目標,我們要以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度日,其樂無比。
「心地純淨,行為純善」,這是最近兩年我天天都在說,純淨純善。我們刻了兩個印章,有一個圓形的,我們的純一個是正面的,一個那個字是反面的,這個有意思,反、正都是純淨純善。正面的就是善緣順境,反面的是逆境惡緣,統統都要做到純淨純善。「成聖成賢」,成聖是成佛,成賢是成菩薩;「成己成物」,成己是自度,成物是度眾生,「總在好學」。這也是我常常講,你這一生有沒有成就,能不能成為聖人,成為賢人,能不能成為菩薩,關鍵在你好學,自行化他,離開好學統統都落空了。
中國古人說「學所以治己」,治己就是修身,在佛法裡面講就是自度。「教所以治人」,治人就是度他,自度度他,是學、是教。「不學則不智」,不智就是愚痴。「不教則不仁」,就沒有慈悲了。所以教學相長,孔老夫子一生跟我們講的「不如學也」。一生都在求學,都在做學問,自己學同時也教他,教學相長,所以能夠成為大聖,能夠成為至聖。《禮記.學記》裡面講「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建立一個國家,建立一個政權領導全國人民,第一優先的是什麼?是把教育辦好。我過去常講四個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宗教教育,這四個教育辦好了,天下太平。你看看中國過去這些帝王,開國的帝王聰明絕頂!他做的是什麼?就是做這四個教育,天下太平,社會安定。
「富在知足,貴在知退,福在受諫」,就是接受別人的勸告,「存之所由也」。「於身」,我一身;「於家」,我這一個家庭;「於國」,我這一個國家,「壹是皆以此為本」。這幾句話非常重要!我的身富,知足,我身富;我這一家知足,我的家富;我這一國知足,我的國富。我能聽從別人的勸導,聽從別人的勸勉,改過自新,這是永遠存在的一個道理,國家長治久安,永遠不墜,道理在此地,不能不知道。好,現在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