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內部講話  (第二集)  1994/6/9  達拉斯佛教會  檔名: 21-186-0002

  諸位同修,昨天我們將這個道場往後發展的構想,做了一個簡單的報告。如果這個理想要能夠變成事實,那是要靠我們四眾同修的努力,四眾就是出家的男眾、女眾,在家的男眾、女眾,共同努力。世法、佛法都沒有僥倖的,凡是僥倖成功的,都不會長久,長久一定有真實的修持功夫。這是古往今來中國、外國,我們看到許多事實的證明。

  關於修持,佛在經上講得非常之多,這些原則、方法並不是全部要求我們去做的,只要我們在他的範圍之內選幾種認真去做,可以說我們一生都受用不盡。至於怎樣選擇,那在個人,一般說一定是符合自己的根性,也就是說選擇自己喜歡修學的方法,這樣修學就會感覺得很快樂,感到很自在,而沒有一種壓迫感,這就是非常好的選擇。如果我們自己不懂得選擇,在過去,有請老師代選擇的,有的同參道友提供我們做參考的,這些例子也非常之多。不過,一切諸佛菩薩,乃至於祖師大德們,勸我們選擇淨宗這個法門,幾乎是異口同音,這裡面一定有他的道理。現在我們在淨宗也可以說有相當深度的契入,我們明瞭這個法門確確實實適合於這個時代,適合於這個地區絕大多數的人修學,容易成就。但是這個話雖然是這麼說,如果我們把握不住綱領,那還是有問題。說容易,是跟其他法門比較上,它是最容易的,也不是我們想像當中那麼容易。

  修行,這個名詞術語的含義,是一定要清楚、要明白,否則的話我們的方向、路子一定會走錯。修行的意義,是修正一切錯誤的行為。在淨宗,我們很清楚的向同修們提出,我們依據經典的教訓,提出日常生活當中五個科目,我們在緣起裡面寫得很清楚。這五個科目,我們又以儒家的「五德」做為這五個科目的修學基礎。這五個科目就是《論語》裡面,孔夫子他的涵養,是他的學生幾乎公認的,孔夫子有五種特長是超越一般人的,這五種就是溫、良、恭、儉、讓。我們從這五個字可以看到孔老夫子的為人,他老人家平常處事待人接物,從這五個字當中,我們能夠知道一個大概,確實是值得人尊敬。溫,溫和、厚道,存心厚道,表現在外面,溫和。善良,恭敬,這個恭敬裡面就有謹慎的意思,無論是處事待人接物小心謹慎,恭恭敬敬的去做,恭敬裡面就是認真負責。節儉,在物質生活上一絲毫不浪費。忍讓,在處人態度上來講,忍讓。

  我們要以這個五條做為我們入佛門的一個基礎,入佛門的一個階梯,這是非常重要的,決定不能夠疏忽的。為什麼?因為我們所修學的是大乘佛法,在過去修學大乘,一定是以小乘為基礎。在中國隋唐時代,小乘曾經盛行了一段時期,但是時間不長,唐朝中業以後小乘就沒落了。可是小乘的經典,在我們現在《大藏經》裡面所收的是相當完整,非常豐富。跟現在南傳小乘巴利文藏經做個比較,分量上幾乎是相等的,可見得小乘經在當時翻的的確是很認真。小乘佛法為什麼會失傳了?這麼重要,為什麼中國人把它捨棄掉?這是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

  中國從前學佛的這些人都是讀過儒家這些經典的,受過儒家、道家的教育(道家不是道教,這個要搞清楚,道家跟道教是兩回事情),有儒家、道家的基礎,入大乘決定沒問題。儒家的基礎是什麼?給諸位說,歸納起來就是「溫良恭儉讓」,這是大乘菩薩入世的精神;道家的思想是「清淨無為」。儒跟道一配合,的確很像大乘佛法,內心清淨,外面圓融,儒是外面,道是裡面。所以,以儒、道的基礎來入大乘佛法,比小乘確實要殊勝。因為儒道是中國自古以來傳統的教學,我們從小就沐浴在這個環境之中,對我們很熟悉,不陌生。

  小乘經從印度翻過來的,小乘經的翻譯跟大乘經做個比較,小乘經遠遠不如大乘。也就是從前翻經的這些法師,在大乘經上是真用心,小乘經上就馬虎了一點,所以小乘經翻的文字翻得不好。我們看起來很彆扭,很不習慣,翻的沒有大乘翻得好。所以,以儒、道的基礎入佛就變成中國佛教的一個特色了。以這個基礎,今天講修學淨宗法門,淨土是大乘,古德對於淨土的讚歎,那不僅是大乘,是大乘當中的大乘,一乘當中的一乘,最圓、最頓的大教,這是隋唐時代這些大德們對於淨宗的讚歎。要沒有相當的根基,你怎麼能夠入門!

  在過去,確實,古人講得沒錯,這個法門萬修萬人去。善導大師在《觀經》註解裡面講,一百個人修一百個人往生,一千個人修一千個人往生,一個也不漏。傳到今天一萬個人修,難得有那麼三、五個人往生,這個毛病出在哪裡?出在我們基礎的條件沒有具備,古人具備了基本的條件。也許有人說,古人有很多不認識字的,沒念過書的。不但古時候,現在也有,也有很多老太婆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的,居然念佛走的時候站著往生,坐著往生,又不生病,又預知時至。雖然不識字、沒念書,但是儒、道的那個精神她真的具足了。你用溫良恭儉讓,那個老太太雖然不認識字,這五德她都有。看她平常處事待人,你能看出來,她心地清淨,對世間名聞利養她都不沾染,這就是道家的精神,她有了。

  可見得儒學、道學的薰修,不在乎要念多少書,要認多少字,不在乎這個,像這些我們都必須要理解的。回過頭來看看我們自己,我們自己念了一點書,也認識一些字,我們存心、待人,跟這些老太太比一比,我們究竟哪些地方能強過她的,認真要比較一下,恐怕許許多多的地方不如人!所以人家念佛有感應,我們念佛沒感應,口裡念佛,心裡頭胡思亂想;口裡頭聲聲要求往生,對於這個世間名聞利養還一樣爭權奪利,還樣樣都放不下,哪裡能夠比得上那些人,人家心多清淨!所以,儒、道的精神確確實實是在中國人心裡面、人性裡面,這個在佛法裡面講,這叫性德的流露。

  我們今天這個性德不能現前,是儒、道的教育現在沒落了,我們聽不到了,典籍雖然在,真正肯讀、肯研究的人也不多了。而自己煩惱習氣很重,社會的誘惑力量太強,這樣子叫迷失了自性。這是我們雖然發心好心學佛,而得不到像從前人那樣好的效果,原因在此地。所以,五德一定要講求,「溫良恭儉讓」,常常拿這五個字來反省、來檢點,我們時時刻刻不能把這個丟掉,要做到。每天去反省,每天去實行,這叫修行。我們對人,心夠不夠厚道?我們態度夠不夠溫和?你每天能夠檢查一遍,反省一遍,好好的改進,這就叫從根本修,從基礎上修學。能夠具足這五德,這才能入佛門。

  入佛門修什麼?世尊教給我們修三福,「淨業三福」,我們在《觀經》裡面講得很清楚,講得很明白。而且世尊明白為我們開示,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世諸佛是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換句話說,所有一切眾生修成佛果,都是以這三條做基礎,離開這三條你想證果,不可能。我們知道,淨土法門往生就是成佛。你念佛不能往生,你念佛是不是在這個基礎上?如果在這個基礎上念佛,那決定得生;離開這個基礎,你念佛念得再好,也不能往生。你要問為什麼?答案很簡單,你看《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經》上,佛一開口,「善男子、善女人」,你是不是善男子善女人?你天天念佛,你不善,你怎麼能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你這個人不善,你怎麼能往生,不相應!

  善的標準是什麼?就是這三條,你看佛說得多具體,一點都不馬虎,善的標準十一句,你要都做到。三福的基礎,就是淨業正因的基礎,實在講就在孝敬。所以孝敬是基礎的基礎,「孝順父母,尊師重道」。為什麼要尊師?是因為重道。道是老師傳的,老師傳授的恩德太大了,沒有法子報答,尊敬之心是自然生起來的,不是勉強的。沒有老師,我們怎麼曉得有這麼好的大道?所以,孝敬是性德。我們今天性德不能現前,性德不彰(彰就是明顯),不能明顯的顯露出來,就迷,迷惑顛倒。

  現在人也講到孝道,有些人就問:我為什麼要孝順父母?也沒人教了。他認為孝順父母是沒有道理的,有這種觀念、這種行為,那就是佛經裡頭講的「一闡提」。一闡提是沒善根的人,不是他真的沒有善根,他的善根被迷了、被污染了,一絲毫的作用都不起,等於沒有善根。這是很可怕的一樁事情。為什麼?沒有善根那就無惡不作,他也不怕因果,他根本就不相信因果。他造作,將來有沒有果報?決定有果報。等果報現前的時候,後悔莫及!後悔來不及了,那個時候遲了。所以我們曉得,孝敬是性德,唯有擴充性德,才能夠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就是為什麼佛對於「孝親尊師」這樣的重視,這樣認真的教導我們,道理就在此地。我們明白了,就會很歡喜的去接受,很歡喜的去奉行,能有歡喜心,修學就快樂了,就不難了。真正能生歡喜心,必須把這個理搞透徹,他這樣教,對的,完全正確。

  孝這個字涵蓋了整個的佛法,可以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說什麼?就是說一個孝字。這一部《大藏經》就是這個字的解釋,就這個字的註解。這個字真的其深無底沒有止境,廣大無邊。淺而言之,對父母,深而言之,就是自性,禪家講明心見性,所以圓滿的孝道是自性,就是自性圓滿的顯露。中國人造字,他是有原則的,這個原則就是「六書」,六書就是中國製造文字的六個原則。孝這個字在六個原則當中是屬於會意,叫你看到這個字的形象,體會裡面的意思。這個字上面是個「老」字,下面是個「子」字,老跟子合起來,你體會這個意思。老是上一輩,子是下一輩,在這個字的形象裡面,我們一眼看上去,第一個體會就是上一輩跟下一輩結合成一體。外國人沒有這個觀念,外國人有代溝,老一輩是老一輩,底下一輩他不是一個;我們中國人的觀念不是這樣的,他是一體的。

  再引伸,你去觀察,上一輩還有上一輩,下一輩還有下一輩,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是一個真理,決定不能分。所以,中國人祭祖先。過去我遇到外國人,他們很好奇,來問我,為什麼要祭祖先?祖先幾百年、幾千年了,根本就不認識,從來也沒見面,也沒聽說過,為什麼還要紀念他?還要供一個牌位去紀念他。他們沒有這個一體的觀念,一體是性德,豎的無始無終,橫的就是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是一個整體,就是自性,真如本性。佛在大乘經上告訴我們,虛空法界都是自性變現之物,自性是能變。代表這個圓滿的自性,就是這個「孝」字,這個符號。這個符號是代表圓滿的自性,圓滿的性德。不但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的是這一回事,乃至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經論,所說的教誨,也離不開這個事實。所以這一個字就涵蓋了全部的佛法,涵蓋了一切諸佛所說的佛法,就這一個字。

  孝從哪裡做起?從《地藏經》做起,落實在生活上,就是從很淺近的,「孝敬父母」。三福裡面講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從這裡做,給諸位說這叫真修。捨棄這個,你說我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念二十萬聲佛號,想求生淨土,只可以說你在阿賴耶識裡頭種善根而已,這一生能不能去?不能去。什麼原因?阿彌陀佛歡迎你去,裡頭大眾不歡迎。為什麼?你不是善人,你到我這兒來把我的團體擾亂了,所以你就沒有感應。你要真正想這一生當中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淨業三福要緊!佛在《觀經》教韋提希夫人,韋提希夫人想求生極樂世界,你看沒有教她念佛,沒有教給她方法,先教「三福」。先把基礎打好,然後再教給你修行的方法,這才講十六觀,十六觀是方法,念佛也是十六觀之一。十六觀就是十六種方法,任何一種方法都可以往生。

  我們今天在十六種方法裡取最後的一種,念佛,持名念佛,是第十六觀裡面所講的。可是你要曉得,它是建立在「三福」的基礎上,從這個基礎上,我們發願求生淨土,老實念佛,捨離這個基礎就不能成功!如果有這個基礎,給你說,萬修萬人去,一個也不會漏掉;沒有這個基礎的時候,你怎麼念也不能去,這個要知道。

  慈心、善行,經上講「慈心不殺」,舉個例子,慈心的慈悲心範圍非常廣大,而殺害眾生是最沒有慈悲心的,舉一個例子而已。善行,善行的標準,佛講的十善,「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這是講在家的;出家,不淫欲。「口」,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不貪、不瞋、不痴。你看善行的標準都給我們講得清清楚楚,我們要認真去做。每天拿這些科目來檢查我們自己的思想、言行,我今天處事待人接物,我到底做到了幾條,違背有幾條,拿這個東西來檢點,這叫修行。不是說每天念念經,念幾句佛號,那是裝模作樣的,古人講「喊破喉嚨也枉然」。那是形式、是表面,我們常講功夫得力不得力,表面不得力,認真去做得力,功夫得力一定要認真去做。

  所以慈心、善行是性德自然的流露,諸佛菩薩表現在外面,他自然就是這樣的,他沒有勉強,他沒有去造作,自自然然流露就是這個樣子,所以沒有一絲毫的意見。我們今天意見很多,你問:我為什麼要這樣做?這一句為什麼,就是迷惑顛倒,因為迷惑顛倒才做凡夫,生死凡夫!所以佛也不怪你問,你這一問佛就跟你解釋,破迷開悟!要把你這些疑問統統把它消除,你就覺悟了。覺悟之後,這些行為就是自然的,沒有覺悟是勉強的。在沒有覺悟的時候,勉強去做,勉強做裡面最好的就是老實做,不要去問理由,佛教給我們,我們就這樣去做。為什麼?老實做你更容易覺悟,因為老實人他心定,他心清淨。對佛尊敬,佛教給我們這樣做一定有好處,不要去問理由,反而成功快速;老是問理由,老是要講解,反而開悟的時間拉長了、拖長了,慢了。我們講人的根性有利根、有鈍根。問題很多的人就是鈍根,什麼都不問,老實人利根,這是一般人不懂。

  為什麼一個問題沒有是利根?他心清淨,清淨心生智慧;妄想心、分別心裡頭生煩惱,不是生智慧。所以,老實了不起!一天到晚胡思亂想,意見一大堆,問題一大堆的,不老實!他天天生煩惱,這個要曉得。所以什麼都不問,佛怎麼說,老師怎麼說就照做,這個人很了不起。你們看倓虛法師的佛七開示,現在已經寫出來了,最近印的《念佛論》,我們把它附在後面,是有一個同修寫出來的。因為倓虛老法師家鄉口音很重,那個錄音帶我們這兒都有,很多人聽不懂,他有一個同鄉把它翻出來、寫出來了。寫出來之後,我刪改了一下,現在印出來附在這後面,大家一看就明瞭了。

  你看他說諦閑老和尚那個徒弟,不認識字的,做鍋漏匠出身的。他就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教他老實念,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你看這多簡單。他念了三年,站著往生,死了還站三天,等老和尚替他辦後事。你說他開悟了沒有?他一定開悟了,不開悟哪有這種功夫!這就是老實人的好處。他要意見多多:我為什麼要念佛?念佛有好處。到底有什麼好處?那他這個好處就沒有了。他就是相信老師的話,老師教我怎麼做,我就怎麼做,一點都不懷疑,三年有那樣的成就。我們今天三十年都沒成就,就是意見多多,就壞在這裡!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壞了。這是我們的好榜樣,距離我們很近,並不太遠,我們要向他學習。

  「三皈」是修行的目標,是修行的方向,是修行的總原則,也是我們修學唯一的希望。三皈的意義是「覺正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覺正淨達到圓滿了,就成佛了。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就是覺正淨還沒有達到究竟圓滿。所以我說三皈是我們修行人唯一的希望!我們是不是真的希望這個?假如我們希望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個念頭超過覺正淨,換句話說,這一生學佛就不能成就。學佛有沒有好處?有點好處,來生的福報,修一點人天福報,要想出離三界,往生不退成佛,很難很難!這是我們今天,我們是內部講話對自己同修,句句講的都是真實話。我們不搞清楚、不搞明白,在這一生要想達到自己想像的那種成就,很難!明白了,了解了,就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去做,怎樣去修,我們的希望能夠實現。

  「持戒」就是守法、就是守規矩,這個意思一定要懂得。不能一看到經上講到持戒,就想到五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那個範圍太小了,那只是世尊在守法、守規矩裡頭舉幾個重要的例子而已。除此之外,我們應當遵守的太多太多了。佛不需要那樣細說,說一個綱領,說一個原則,其他的我們可以觸類旁通。所以戒律的精神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是原則。什麼是惡?什麼是善?這也有標準,前面講的十善就是標準。十善反過來就是惡!我們實在沒有辦法找到標準,就用這個,這是最低限度的標準,從這開始修!十善我們天天要做,十惡決定不能犯,這就是持戒。

  擴展在生活上,我們現前這個社會、國家的法律,這個地域的人情、世故、風俗、習慣,一些道德的觀念,我們都要明瞭,都要遵守,這叫持戒!所以它是落實修行的功夫,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真實的受用。一個守法的人、守規矩的人心很安,心安,理就得到了,理就明瞭了。心安,安就定了,定就開智慧、就明理,心安理就明白了,理就得到了!理得到,心就更安了,你的處事待人接物就更圓滿了;換句話說,顯得更自然,而不是勉強在做,更自然、更美滿。

  「發心」,佛教給我們發菩提心,菩提是覺悟。菩提心就是三皈裡面的覺而不迷,這個心要常覺!具體來說就是「四弘誓願」,第一,要知道幫助一切眾生,幫助這個社會,這就是第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能夠捨己為人,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是覺悟。不覺的人為自己,迷人為自己,為自己一家,為自己一個小團體,那是迷人;覺悟的人不是的,覺悟的人為一切眾生,為整個社會。所以他的想法、看法不一樣。我們有這個願心,有這樣的抱負,怎樣能真正做到?要從自己本身修養做起。所以四弘誓願第二個要「斷煩惱」,第三個要「學法門」,斷煩惱,成就自己的德行,高尚的品德;學法門,成就自己的學問、才藝。有道德、有學問、有才藝,你才能夠幫得上人家的忙,否則的話那個願是空願,那是假的。大家發的這個願「眾生無邊誓願度」,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了,怎麼能度別人?所以那個願是空的,不是真的。要把這一願變成真實,自己一定要修養品德,要把自己這些煩惱習氣統統改正過來。要廣學多聞,才能夠幫助眾生解決疑難,讓大家都覺悟。最後才「圓成佛道」!

  這個教學的原則,教學的過程、次第,一定要遵守。現在許多年輕學佛的人,我們不能說他不認真,不能說他不努力,他也發憤努力,但是他錯了,錯在哪裡?四弘誓願前面兩條他疏忽了,他從哪裡學起?他從第三條「法門無量誓願學」,前面兩條不要了,他錯在這裡。他學一生都不會有成就的,他可以成為現代人所講的佛學家,成為一個佛學博士,他不能斷煩惱,他不能出三界,佛法真實的受用他得不到;換句話說,他也不能往生。真正往生煩惱是要斷的,不斷煩惱怎麼能往生!

  淨宗法門比其他法門殊勝一點,其他法門煩惱要斷得很乾淨,才能超越三界。我們這裡不需要斷那麼乾淨,能斷少分就行了,不能說一點都不斷,那不可以的。所以我們這個叫伏斷!能夠把煩惱伏住,根還在,叫石頭壓草,並沒有除根,有這樣的能力就可以往生了。所以,四弘誓願是佛教導我們修學的一個次第,我們修淨宗,我也常常勉勵同修們,在我們這一生當中想廣學多聞,非常困難。不但我們現在人會難,古時候大德也難。還是要求專精,專精容易!

  在四弘誓願,我們只學前面兩條,後面兩條,見到阿彌陀佛再說,到西方極樂世界然後我們再法門無量誓願學。那個時候有條件了,第一個條件,壽命長,無量壽,有的是時間,法門再多也不在乎,我有的是時間學。在這個世界我們壽命很短促,沒有那麼長的時間來修學,到那邊老師好、同學好,修學的環境好,沒有障礙。所以在這個世界,我們發心斷煩惱,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學法門、成佛道那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完成。我們把它分成這麼兩個階段,這就容易了,我們的心就定了!否則的話,這個心很難定得下來。

  「深信因果」實實在在是斷惡修善,消業障,往生成佛的不二法門,很重要!如果我們自己很冷靜、很細心的觀察現在這個社會,因緣果報你會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善因一定有善果,惡因一定有惡報,而且報得好快、報得好明顯,我們能看得很清楚。所以,「功過格」,這是明朝末年就很興盛,不但學佛的,在家人都用這個來提升自己品德的修養。他們用功過格,每天認真的來反省、來改過自新,依照這個方法成就的人非常之多。因此我們佛門的大德,就是蓮池大師,他替出家人編了一個功過格,不過名字不叫功過格,叫《自知錄》。《蓮池大師全集》裡頭有,台灣也曾經印過單行本,那是專門為出家人編的,讓出家人天天反省,改過自新。

  可是這些東西,真的是五百年前社會所用的東西,他的精神、原則決定不能變更,是可寶、可貴的,裡面的那些條文有很多不適合於我們現代社會了。必須依照我們現代社會的狀況,大眾生活所需要的,在條文上重新修訂,能夠適合於我們現代人,這個方法才能夠推廣。我們看到在台灣印得很多,好像我們櫃台上我也有看過,但是現在印的是很多,真正照這個做的人沒有幾個。原因在哪裡?就是條文是五百年前的,不適合於現代人。

  至於我們應當怎麼做法?不一定是要找一個人來做,實在講我們四眾同修抽一點時間,互相在一塊來討論、來研究,把它的每一條念一遍,我們想想現在這一條適不適用?以它的精神、原則,現在這個條文我們應該用些什麼把它修訂一下,這就好。尤其這些東西是自己用的,我不是給別人的,我自己用得很得力,別人要模仿,也可以介紹給他,最重要的還是給自己的,不是給別人的。所以蓮池大師名字定得好,《自知錄》,不是要知人,也不是要人知,自知!這個意思都很好,早晨警惕自己。

  我們的早晚課,早課是警惕,晚課是反省。我們淨宗自己定了一個課程,這是跟從前寺院裡用的朝暮課誦不一樣。因為那個朝暮課誦也是幾百年前的社會用的,我們現在念,雖然念,不得力,不曉得是什麼意思,念了不起作用,這個收效果就難了!所以必須要依據我們現代的意識形態、生活方式,我們重新編一個早晚課。我們所採取的,這是我們修淨土的人,我們早課採取《無量壽經》第六品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是淨宗的核心,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淨宗所有的經論都離不開四十八願。所以我們念這個念久了、念熟了,我們起心動念,想一想我們的心願,跟阿彌陀佛的心願,相應不相應?如果跟阿彌陀佛心願不相應,那念佛也不能往生;假如跟阿彌陀佛的心願相應,不念佛也往生。為什麼?心同願同,哪有不往生的道理!跟阿彌陀佛真的是同志,否則的話,有口無心,那個不行。

  晚課,我們選擇的是三十二到三十七品,這一段經文裡面,諸位一看就明瞭,都是講善惡的標準,那就是戒律。我們念了之後反省反省,佛所講的這些善行,我今天有沒有做到;佛所講的那些惡行,我有沒有犯。用這個每天來反省,每天來檢點,這就叫修行。所以,經不是念給佛菩薩聽的,是在佛菩薩形像面前,真正做改過自新的功夫,這樣早晚課就得力,就有受用了。一天能改一個過失,三年,不能說聖人,你也是世間的賢人了,那不一樣了!惡的念頭沒有了,惡行沒有了,三年之後,你的身體,你的面貌,決定不一樣。在中國俗話常講「相隨心轉」,現在人講改變體質。改變體質從哪裡改?從念頭上改,你的念頭清淨,你的念頭善良,這個相貌一定非常豐滿,非常慈祥。身體一定健康長壽,這是你現在得的果報!

  學佛三年,相貌還是一樣,你沒功夫!這實在講從外表一看就曉得,你修行有沒有功夫,你功夫得力不得力,這就能看到。體質會改變,相貌會改變,真的相隨心轉。所以,哪裡能夠瞞得了人,哪裡能夠騙人!沒有方法去裝,化妝也不行,這實在的!所以,朝暮功課是很踏實的修行方法,時時刻刻要認真檢點。發現自己的過失,就是覺悟了;一天不知道自己的過失,一個過失都找不到,那是迷惑,那是迷!一天能夠發現自己一、兩個錯處,覺悟,這人覺悟了。能把這個過失改過來,這是功夫,這就真修。

  所以修行,諸位要記住,不是我一天念多少部經,念多少佛,幾十萬聲佛號,不在那個,那是形式。你的心行一點都沒有改變,那都是做樣子。必須表裡一致,那是功夫,表裡不一致那是假的,那是假相,那是沒有用處的。就是寒山、拾得所諷刺的,你「喊破喉嚨也枉然」,所以要做真實的功夫。讀經就是親近佛陀,就是親承佛訓!讀經的時候,就是在佛的面前,接受他老人家的教訓,要用這樣的心態,你才會有真實的受用。方式,我跟大家說得很清楚,初學的人求根本智。就是讀經的時候,不要分別,不要去思惟,老老實實讀,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我讀一個小時,修一個小時;讀半個小時,修半個小時;讀十分鐘,就是修十分鐘,他真修。沒有那麼長的時間,每天有個十幾分鐘、二十幾分鐘,天天不間斷,時間久了就有很好的效果。就怕中斷,如果真的不中斷,每天時間少不在乎,會有好效果。當然時間長是更好,更難得了。

  第二種,就是這個基礎已經很穩固了,往上提升就是我們現在念三皈依的時候,「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就是入那個境界了。真的把經裡面所說的意思,跟自己的身心會能結合、融合成一體,那個享受是不可思議了!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己,會到那個境界,那個境界是佛與大菩薩的境界,那是真實的受用。這是第二個層次的,我們先修第一個層次,然後才能達到這第二個層次。

  「勸進行者」就是弘法利生,可是這個地方自己必須要謹慎、要小心。如果我們誤導一個人,那個罪過很重!指他一個正確的方向,那個功德很大!譬如走路走到三叉路口,有個人來問我們,路往哪裡走,我們要是指錯了,不是害到人家走冤枉路?這個罪過就很重。指給他的路沒錯,很正確,他不久就到達了,這個功德就很大。因此我們自己必須有真正修證的功夫,在自己修學證明這個道路正確,沒有錯誤,我們很有信心,指的就不會錯。如果我們自己對這個道路猶豫、懷疑、不覺,就不可以輕易指給別人。

  我們自己走錯了,那沒有話說,你教別人走錯了,這個對不起人。這也就是說,我們勸別人修學的法門,自己一定要有真正的修學,自己在這裡頭真正得到受用,得到好處,我們才敢勸人。勸人裡面我們也要曉得,功裡頭有的時候還有過,過裡頭也有功,當然最好的是有功無過,那是最好的。功裡頭帶過,過裡頭帶功,這種情形都有。最怕的是過而無功,那就是佛經常講「以盲引盲」,這是邪道,這個自己背的因果責任很重!在我們現在這個社會裡頭,幾乎隨時隨處我們都會聽說,都會看到,最怕的是我們自己也墮落在這裡面,那就壞了。好在念佛法門,純粹念佛法門是諸佛如來勸導一切眾生,這個勸導法,勸人念佛求生淨土,可以說是功而無過!沒有過失。

  我們勸人念佛,這裡面還夾雜著別的些經咒,那就功裡頭帶著有過!這些事實、這些道理都要知道。所以我們介紹給別人的,推薦給別人的,一定是真實的,沒有一絲毫的虛假。我們對得起佛,對得起祖師大德,對得起別人,也對得起自己。這常講弘法利生,不能不知道這些事情!這樣才能夠避免過失。四眾同修大家都曉得這些道理,都知道這個事實真相,彼此在一起互相勉勵,切磋琢磨,這個道場一定會興盛。道場的興盛,絕對不是說這個地方人多,香火盛,收入多,那是假的,那個不叫做興盛,那是世間人看到表面興盛,那不是興盛。什麼叫做真正興盛?這個道場裡面成就的人多,在現前成就道德,成就學問,成就定慧;在將來,成就他往生不退成佛,這叫興盛。

  所以,諸位要曉得不可以看表面,表面人很多,香火很盛,財富很足,但是這裡頭道德墮落,沒有學風,將來還是搞六道輪迴,甚至於墮三惡道,這叫什麼興盛!一定要曉得,我們要重質,要重真實的一面,不重形式,要重實質。真正的解決自己的問題,自己什麼問題?生死大事。無論是在家出家,尤其是出家,你為什麼出家?就是為了解決這樁大事情的。無量劫以來沒有辦法解決的,今天遇到這個機會,遇到這個機緣了,要不能把握住,那叫真的空過了,那才叫可惜。這個緣分,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很難遇到的,常言說得好,「百千萬劫難遭遇」,實際上不止!彭際清居士所講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這個話都是真實話,不容易遇到。遇到要空過了,說下一次再遇到,那又要過無量劫。所以一定要懂得珍惜這一個機會,珍惜這個緣分,我們要真做,不要搞假的,不要搞這些熱鬧,不要搞這些表面,我們要真做,要真解決問題,這就對了。

  這次這個時間,我停留的時間很短,因為新加坡那邊有一個法會是去年就約定了,所以今年一定要到那邊去,趕到新加坡去,預定七月初我就回來。這一次回來之後,我們這邊有一位非常熱心的同修,對道場盡心盡力的護持,我聽說他有病,所以今天上午我去看他。看他很好,氣色、精神都非常好,我看到很歡喜。我就告訴他,我說我七月回來,我這裡準備講一部《彌陀經疏鈔》,我把講經的功德迴向給你。我說你一定要多住世幾年,要協助這個道場,現在不可以往生。真要往生,要向阿彌陀佛請假,要多住一個時候來協助道場。道場,實在講我們的工作,我們的計畫工作還沒有正式開始,我說決定不能走。他也很歡喜,說好!一定多住幾年。

  這是人有善願,佛菩薩一定加持。我們每位同修都一樣,有真誠的善願,自己好好的修,把正法發揚光大。將來我們有計畫在這邊重新整理《大藏經》,做一套分類《大藏經》。我們是在美國,美國的佛教,將來這《大藏經》,名稱可以稱為《美國華語大藏經》,這是名實相副。對美國這個國家的佛教,我們做一份貢獻,這是非常有意義的工作。今天我也告訴他,我說不可以走,這個工作還沒有完成,要等這個工作完成之後才可以走。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到這個地方告一個段落,明天我一早就離開,好在一個月以後就回來。謝謝諸位同修,希望我們共同勉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