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福六和 (第二集) 2002/2/24 馬六甲培風中學 檔名:21-153-0002
尊敬的沈老先生,尊敬的主辦單位的諸位大德,諸位法師,諸位同學:
今天晚上我們要接著昨天「三福六和」這個講題。三福是我們學佛的根底,決定不能夠輕易的看過。我們這一生的修學能不能有成就,完全看這個基礎堅不堅固。如果這個基礎打得好,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在這一生當中都能有成就。成就的大小完全看個人的努力,佛法講的精進。
今天晚上我跟諸位說「六和敬」,三福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就是六和。佛法的修學從什麼地方看你的成績?就在六和敬。「六和敬」,諸位要細細的看這個名稱,六,是數目字,是六條;和,和睦相處;這裡頭還有個敬,敬就是彼此互相尊敬。和裡面如果沒有敬,那只有形式,沒有實質;如果有實質的敬,沒有外表的和,也不能夠圓滿。所以和與敬表裡一致,這是聖人教導我們的。和、敬,實在講就是性德的流露,凡夫跟佛的差別就在此地。所以我們要學佛,要學和、要學敬。
即使世出世間法沒有不重視和的,你看看儒家所說的「禮之用,和為貴」,古時候這些帝王都是有真實智慧、有德行,為天下人民服務,真正做到了他本分責任的三個字,君、親、師。從前從天子到地方上的政務官,我們今天講的政務官,我們世俗稱他為父母官,民之父母。現在民主社會不一樣了,現在做官的人是人民的公僕。我們從這些地方細心觀察,這個僕人照顧我們哪有父母周到?還是父母好。所以往年,有一次我跟演培法師在一起,演培法師就問我:淨空法師,你是贊成君主,還是贊成民主?我說:我贊成君主,我歡喜君主。他說:你的思想落伍了,跟不上時代。我告訴他:我根本就沒有落伍。我哪裡會落伍?落伍才會落伍,我沒落伍。
君主的好處多,多過民主,我們要很冷靜細心去觀察。君主時代如果不負責任,他的政權很容易被別人奪去了,他的結果是國破家亡。所以古時候的君主每一天無不是戰戰兢兢小心謹慎,所以他能夠傳國幾十代,能夠享國兩、三百年,從這些地方我們就能夠體會到君主的優點。民主演變到今天幾乎是不負責任,人民痛苦,他的任期很短,他沒有長遠的眼光,這是一樁很遺憾的事情。
君主治國講「和」,你們如果有機會到中國去旅遊,到北京一定會看看故宮,故宮是元、明、清三代大約有七百多年的都城(帝王居住的所在)。故宮裡面有三個主要的建築,中國民間稱為金鑾殿,皇帝開會的場所,國家重大典禮都在這個地方舉行,那個殿叫金鑾殿。我去看過了,它叫什麼殿?叫太和殿。你從這個名稱就想到它的用意、它的心量之大,太和。第二個殿堂(太和殿的後面)中和,最後一個殿堂保和。你看看三個殿都用「和」,太和、中和、保和,這個名稱出自於中國的《易經》。我們就知道古聖先王以孝治天下,以和治天下,念念不忘與一切眾生和平相處。他後世的子孫,如果代代都能遵守祖宗的成規,他的國不會滅亡。如果後世子孫不孝,不能夠遵守祖宗的教誨,任意胡為,他的國家就會滅亡。諸位讀中國歷史,你看看中國古時候改朝換代,前因後果你就明白了。
所以中國這個民族自古以來接受大聖大賢的教誨,可以說我們「尊道」,尊重道德,「貴和,重教」,重視教育。《禮記‧學記》裡面說得很清楚很明白,「建國君民」,建立一個國家領導人民,「教學為先」,把教育這個事情擺在第一位。過去社會沒有現在這麼複雜,政務比現在簡單得多,宰相下面六個部,六部第一個部是禮部,禮部就是現在的教育部,把教育擺在第一位!這個制度可以說從漢武帝制定國家教育的政策、教育的方針,一直到滿清都沒有改變。我過去讀書對這樁事情感覺到很奇怪,每一個朝代都有興革,唯獨教育這個宗旨方針,這兩千多年來,無論是哪一個人主政都沒有改變過,這是什麼道理,我們有沒有去想過?這不是小事,是大事!
所以我常常跟同學們說,中國這個民族在這個世界上已經有五千年的歷史,這樣漫長歲月當中,這個民族沒有被毀滅,中國的文化沒有被滅亡,什麼原因?教育。「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帝王帶頭,帝王你看「作之君」,君是國家領導人;「作之親」,親是全國人民的父母;「作之師」,是全國人民的導師。帝王的職責就是這三個字「君,親,師」。這三個字他都能夠落實,他做好了,這是好的帝王,博得千年萬世人的尊敬。
教育用什麼方法?中國人確實有智慧,非常聰明,用祠堂來教孝,每一個姓氏都有自己的祠堂,現在在中國看不到了。在新加坡,我非常喜歡這個地方,這個古城我看到許許多多人家的祠堂,我看了歡喜,教孝!第二個,有孔廟,孔廟是教師道,奉事師長。你看看淨業三福前面兩句,「孝養父母」用祠堂來教,「奉事師長」用孔廟來教導。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中國自古以來很重視因果的教育,種善因得善果,種不善的因必定有不善的果報。那用什麼來教?用城隍廟,城隍廟是因果教育,這個教育收的效果不可思議,決不在祠堂、孔廟之下。
我在童年的時候,母親常常帶著我到城隍廟去燒香,那個時候不過是四、五歲。城隍廟裡面地獄變相圖,我們從小看了印象深刻,念頭稍稍不正就會想到地獄變相圖那些果報,自自然然就把惡念息掉了。這個影響,影響到一生一世,所以城隍廟對於社會的安定和諧、勸善規過起了很大的作用。現在人不知道,以為這是迷信,很大很大的錯誤!這我常常跟人講,維繫中國的傳統、中國的大道,就是這三個建設,祠堂,孔廟,城隍廟。這種設施在佛法裡面講善巧方便,用現代的話,高度的藝術,高度藝術的教學,從這些地方建立六和敬的基礎。
「見和同解」,六和敬有六條,這是頭一條,用現代的話來說,建立共識。建立共識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對人、對事、對物,我們的想法,我們的看法,縱然不能達到一致,也得要把這個差距拉近,愈近愈好,才能夠達到和睦相處的目標,才能夠真正落實離苦得樂。古人懂得,知道怎樣去做。現代人不懂,自以為聰明,制定許許多多的法律制度,我們仔細去觀察,這些法律、這些制度帶給社會,造成社會的紛爭動亂,無有止境。今與古細細做個比較,我們很冷靜的去觀察,才能夠真正有能力辨別是非利害得失,不至於盲從。
共識非常有必要,儒跟佛都非常重視。建立共識最重要的是教育。教育從什麼時候教起?古人是從胎教,母親懷孕的那一天就開始教她還沒有出生的兒女,小孩還沒有出生怎麼個教法?這個地方我們一般人不懂,聖人懂得。什麼叫聖?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通達明瞭就稱為聖人。所以我們可以說聖人是人世間真正有智慧、真正聰明的人。他們知道母親懷孕的時候,起心動念、言語動作都能夠影響胎兒。換句話說,在這個懷孕期間不正當的思想,像佛經裡面所講的不善,不能有毫分不善夾雜。不善的念頭尚且沒有,哪裡會有不善的言語、不善的行為?你看看這樣做,你才對得起你的兒女,你兒女一出生本性善良。你在這十個月懷胎當中幫助他,沒有絲毫不善影響他,這才叫真正愛護兒女。現在人誰懂得這個道理?誰肯這樣去做?
小孩出生之後,做父母責任很重,你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小孩的榜樣。他眼睛睜開了,他就看大人,我們常講的先入為主。所以父母在兒女面前要刻意做出純善純淨的樣子教孩童,這樣才能夠把他的根基打好,這是一個負責盡職的父母。成年之後,讓他學習聖賢之道,學習的目的不是升官發財,跟現在人上學求學目的完全不相同,古人讀書志在聖賢,說志在聖賢我們現在一般人聽不懂,什麼叫聖賢?聖賢有什麼好處?我們得換句話說,志在聖賢就是志在真正明瞭宇宙人生真相,讀書是為這個。果然能夠明瞭宇宙人生真相,自然就能夠改善自己的生活。
我們要問:釋迦牟尼佛的生活你願不願意過?我想你一聽,搖頭,每一天到外面托缽,樹下一宿,你不願意過這個生活。孔老夫子最得意的學生顏回,顏回的生活,你們願不願意過?「一簞食,一瓢飲」,幾乎跟釋迦牟尼佛沒有兩樣,這都是大聖大賢給我們做出的榜樣。凡聖的差別,在一念之間覺與迷,凡夫迷而不覺,聖人覺而不迷。到覺而不迷的時候,無論什麼樣的生活方式都得大自在。釋迦牟尼佛每天法喜充滿,他多快樂!顏回,夫子讚歎他說「一簞食,一瓢飲」,這種生活要是別人去過,夫子講「不堪其憂」,顏回「不改其樂」,他也是法喜充滿。你們想一想這裡面是什麼味道?我們凡夫體會不到,為什麼?不是他的境界,入他的境界,你才能嘗到這個裡面的法味。
法味跟世味不一樣,這個世間的味是五欲六塵之味,法味超然,超越世味。所以我們如果不能提升自己的修養,提升自己的境界,諸佛菩薩他們得到的法味,人生至高無上的享受,我們沒有法子體會得到。所以明瞭宇宙人生真相,那個見解當然相同了,見和同解才能做得圓滿。這樁事情對我們來說是肯定做不到的。
我們凡夫一般人要用什麼方法來做到「見和同解」?聖人用的方法,教學。孔夫子說得很多,釋迦牟尼佛說得更多,我們的修學無需要遍讀經藏,不需要,學一門就好了,古人常講:一門要是通了,門門都通了。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學佛也是如此,一部經通了,一切經都通了,因此「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比什麼都重要。
「修行」這兩個字要認識清楚,修是修正,行是行為。行為很多,釋迦牟尼佛把它歸納為三大類:起心動念,這是心理的行為;言語,口的行為;身體動作,身的行為。行為再多,不出這三大類,這就好說話了,如果我們這個三大類的行為錯了,你必須要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
今天上午在此地做了一個皈依的儀式,同學們發心來求受三皈五戒,這就正式拜老師,拜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的老師,我們發心要做釋迦牟尼佛的學生。釋迦牟尼佛就把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傳授給我們了,這叫「三皈傳授」。「皈」是回歸、回頭,「依」是依靠,我們從錯誤回過頭依靠正確的,這是皈依真正的意思。
什麼是錯誤?佛也舉出綱領給我們說,迷惑顛倒是錯誤,覺悟是正確的。所以頭一條就教我們從迷回歸依靠覺,這就「皈依佛」。佛就是覺的意思,皈依佛就是皈依覺,覺而不迷,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遵守這個原則。我們學的是什麼?學覺悟,我們要放下迷惑。「皈依法」,法是什麼?法是正知正見,《法華經》上講的佛之知見,把我們的邪知邪見放下了,我們要依靠正知正見。「皈依僧」,僧是清淨的意思,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放下一切的染污,依清淨心、依清淨行,這叫皈依僧。僧還有一個意義就是六和敬,我們要遠離不和,我們要依靠和,和為貴。
你想想看一進佛門,佛就把修行的綱領傳授給你,至於你用什麼方法去修覺正淨?方法太多了,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為什麼佛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方法門徑雖然不相同,我們所修所求的是相同,我們的方向目標,覺正淨相同!佛門裡頭無論哪一個宗派,無論哪一個法門,給諸位說都是修覺正淨,都是修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叫佛法。頭一天就傳授給你了。現在不但是在家同修,連出家同修都不例外,形式的三皈做了這個儀式,實質的三皈完全沒有,佛法衰微原因在此地。我們的三皈都是有形式沒有實質,這大錯特錯!
我們再看儒家教學,是不是也像佛陀這樣的大慈大悲,從第一天就把它修學的總綱領、總原則傳授給我們?沒錯,儒跟佛同樣的偉大,同樣不可思議,儒也是頭一天把它的修學總綱領、總原則傳授給我們,它不叫皈依。從哪裡看?我們從《三字經》上看,這本書在中國流傳至少有一千五百年,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就講「人之初,性本善」。儒教的是什麼?就是教的「本善」。教我們恢復本善,你看看這個意思跟佛講的「覺正淨」相不相同?這句話跟佛法裡面講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一個道理。
但是現在我們都在搞六道輪迴,把本善忘掉了,把本善迷失了,不是真的失掉,迷了。怎麼迷的?底下幾句講得好,「性相近,習相遠」,一切眾生跟諸佛如來本性是相同的,本善是相同的,絲毫差別都沒有,叫相近。習是習慣、習性,習性使我們與本性距離愈來愈遠,我們迷在妄想分別執著當中,迷在名聞利養、迷在五欲六塵之中,這樣把一真法界轉變成六道三途。諸位一定要知道,六道三途本來沒有,是我們自己變現的,真正叫做自作自受。儒也講!
現在聖人大慈大悲來建立教化,建立教化的用意在哪裡?幫助我們回歸到本善,幫助我們回歸到覺正淨,教育的目的在此。教育的方法,儒家也講得簡單明瞭,這《三字經》就是前面幾句話非常重要,那個意思深廣無盡。「苟不教,性乃遷」,教育重要,比什麼都重要!「教之道,貴以專」,現在人提倡廣學多聞,是沒錯,佛法四弘誓願裡頭也是這樣說法,「法門無量誓願學」。但是學法門前面的一條「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不斷,學法門沒有好處,煩惱斷了,學法門就有好處,所以一門深入。這個貴以專,專能幫助你斷煩惱,你的心專一,你沒有雜念、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你在這個裡頭可以得定,佛家講三昧。
定能開慧,慧開之後,才准許你廣學多聞。慧沒有開,你只能夠專攻一門,在這一門裡面成就戒定慧三學。這是古人教學的方法,不是釋迦牟尼佛創下來,而是無量劫來佛佛相傳。釋迦牟尼佛沒有創作、沒有發明,跟孔老夫子一樣,述而不作。過去一切諸佛、現在一切諸佛都是從這個原理原則修行證果的;我們如果不遵循,想自己另外創造一條方法,恐怕不能成就。所以真正想成就,唯一的依靠,還是老老實實乖乖的跟著古聖先賢走,沒錯。我跟諸位同學說,我今天這一點成就,就是老實跟著孔老夫子、跟著釋迦牟尼佛走的。我也沒有創造,我也沒有發明,我什麼都沒有,就是聽話。
人最忌諱的自以為聰明,那就壞了,麻煩就大了。所以我們看到《華嚴經》,你看看末後「五十三參」,善財童子參訪這五十三位善知識,這五十三位要用現代眼光來觀察,就是我們現前的社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這五十三個人都是諸佛如來化身示現的,不是凡人。他所示現教導我們的都是自己謙虛,尊重別人。善財童子來參訪,他給他開示,很謙虛的說:無量法門,我只知道一門,知道還不夠深,別的善知識他們知道得多,他們知道的比我深,你可以到那一邊去參學。各個都是自己謙虛尊重別人,我們應當要學習。
現代人犯的大毛病都是自己讚歎自己,毀謗別人,只有自己,不能容人。我們曉得這是大病,必須要把它改正過來,一生永遠謙虛。我們不要跟佛菩薩比,跟祖師大德比,我們感覺得差得太遠了,有什麼值得驕傲的?謙虛恭敬的心自然就生起來了,《書經》上講「滿招損,謙受益」。這兩句話如果我們用它來觀察這個世間,這個世間無論從事於哪一個行業,乃至於國家的領導人,謙一定受益,滿一定招損,這兩句話,真理!
西方的教育理念思想跟我們中國人不同。過去我在美國住過十幾年,也接觸到那一邊教育界的人士,我常常跟他們談。西方人教育的理念是競爭,從小孩就培養他要競爭,這個觀念不好。競爭再提升一層就是鬥爭,鬥爭再提升就是戰爭,戰爭到最後世界末日就光臨。所以那個教育的理念是死路,終極的目標是世界毀滅。東方教育思想不一樣,從小教小朋友忍讓,你看從前小學課本裡頭還念孔融讓梨,融四歲,懂得讓。外國人沒有這個思想。唯有忍讓它是和平的,它是安定的,這是一條生路;競爭是死路,忍讓是生路,我們要懂這個道理。
所以六和敬頭一條要建立共識,我們的共識一定要遵循聖賢人的教誨,要把經論上教導我們的大道理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見解,把經典裡面的教訓變成我們的思想行為、言語行為,我們就得受用。
今天這個世界,是有史以來沒有見過的動亂的局面。今天世界上大富大貴之人,身心都不安,他並不快樂,他過的生活非常痛苦,原因到底在哪裡?所以到最近我才看到昆士蘭大學提出和平與衝突問題的研究,這個理念非常好,希望從這個理念帶給這個世間一線光明。總算是把這個社會的問題、根本發現了,問題發現了。問題的原因還沒找到,如何對治也沒有辦法。
我們淨宗學會成立,提出修學五個科目,好記!五個科目第一個就是三福,第二個就是六和,第三個是三學,第四個是六度,第五個是普賢十願。這大家好記,念念在心中,時時要落實,從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決定不能夠與這五個科目相違背。要把這五個科目做到,我們就是真正的佛弟子,真的像了凡先生所說的「災消福來」。災從哪裡來的?災是不善業感得的。福從哪裡來的?善業感得來的。這五個科目善業純善純淨。
怎樣是孝養父母、是奉事師長?我常說把「十善業道」做到,就是真正的孝親尊師,你要做到。父母師長對我們的期望都是希望我們在這個社會上做一個好人、做一個賢人。我們果然做到,養父母之志、養老師之志,這才盡孝養之道。如果不能夠落實,縱然天天學習,天天為別人講解也沒用處,你出不了三界、出不了六道。
我們這個修學的功夫從哪裡做起?今天我們講衝突、講和睦,基本的是家庭。夫妻衝突這個問題嚴重,不能看輕,這是根本。夫妻衝突,父子衝突,兄弟衝突,員工跟老闆衝突,主管跟部屬衝突,再擴大?族群跟族群的衝突,國家跟國家的衝突,這是從表面上看。如果更深入一層看,衝突的起因在哪裡?真正的起因就是「習性」與「本性」的衝突,能看到這一層的人不多。所以聖人跟凡人差別在什麼地方?聖人習性跟本性融合成一體,《華嚴經》上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無礙就沒有衝突了。凡人習性跟本性不相容,產生了衝突,這個才是所有一切衝突的根本原因。
聖人教導我們,你看儒教給我們從這裡著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個四句就是解決本性跟習性的衝突。首先要能夠離開五欲的誘惑,今天我們講的情欲的誘惑。格物,格是格鬥,物是物欲,你要跟物欲去戰爭,你要戰勝它。如果你要是輸給物欲了,你永遠是五欲六塵的奴隸,你還有出頭的日子嗎?必定要戰勝它,要把五欲六塵看輕,要把五欲六塵放下,格物。儒家這個說法就是佛法裡面講的斷煩惱。儒家講格物,佛家講斷煩惱,致知,成就智慧,佛家講的破所知障;格物是破煩惱障,致知是破所知障,名稱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修行從這修起,從這下手。這個問題解決了,你意才誠,你的心才正。你這兩個問題不能解決,你的真心不會現前,誠意是真心,不再用妄心。處事待人接物你用正心,不會有邪心,不是妄心,不是邪心,這就佛家講的發菩提心。
菩提心你為什麼發不起來?你的煩惱障、所知障障礙了菩提心,你沒有智慧。所以同學們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覺,現代的社會,五欲六塵的誘惑力量太大、太大了,前所未有。透過網路、透過電視送到你家裡來,你說可怕不可怕?聰明人、有智慧的人,你要懂得跟它隔絕。我沒有家庭,一個人好辦,我不看電視,我不聽廣播,我不看報紙。你有家庭麻煩了,你不看,你家裡人要看,你怎麼辦?難,太難太難了!所以要有智慧,要有警覺,要有善巧方便,幫助你的家人遠離一切不善的染污,這個比什麼都重要。
人與人的相處,佛教導我們一個原則非常好,這個原則:四攝法。這很多同修都知道。四攝法要用現代的話來說,這到底是什麼法?現代人講的人與人之間交際的方法,你就好懂。人與人之間關係最密切的夫妻,夫妻要懂得用四攝法,一定是白頭偕老,一生和睦,決定不會有衝突,他不會用,他佛法學了不會用。用在家庭,家和萬事興;用在團體,這個團體興旺;用在國家,國家一定是安定繁榮;用在世界,世界和平。交際法!我們學了,學了要會用,學了不會用,不是等於沒學嗎?把菩薩的六度,把六和敬怎麼樣落實?四攝是落實的方法。
六和裡頭第二條,第二是「戒和同修」。這個戒和是守規矩、守法,家裡面大眾在一塊生活也有規矩,不能不守規矩。第三「身同住」,「口無諍」,「意同悅」,「利同均」,這是團體必須要遵守的。如果這個團體能夠做到這個六條,這個團體就叫做僧團。
「僧」,現在人看到這個字,聽到這個名稱就想到出家人,這是不懂得這個字的本意。這個字本來的意思是團體,什麼團體?修六和敬的團體就叫做僧。如果不修六和敬就不能稱為僧,所以僧底下常常加個團,團體,修六和敬的團體。你家庭,佛講你家裡四個人,四個人在一起共住都能夠修六和敬,你的家庭就是僧團,不是單單指出家人。出家人在佛陀的時代,無論人數多少,肯定要遵守六和敬,但是一定要理解它並不限於出家人。
六和、三福、六度怎樣落實到家庭?你要用四攝法的方法,四攝是非常高明的接引眾生的方法。佛法講接引眾生,現代人講交際的方法,最高明的交際方法。四攝法頭一條「布施」,諸位要懂得這個布施跟六度的布施意思不一樣,這個布施是交際應酬裡面的布施,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多送禮,多請客,跟人往來!太太跟先生要懂得這個道理,太太常常請先生,先生也常常請太太,時時刻刻不要忘記送一點小禮物,夫妻相敬如賓!
你應當要知道,你們兩個人的結合不要以為是小事,夫妻結合關係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你才曉得你的責任使命是多麼重。如果夫妻不和,造成社會動亂,造成全世界的動亂,很多人不曉得這個道理。夫妻不和那個罪很重很重,不是關於兩個人的事情。所以夫婦的結合不能夠草率,男女找配偶一定要求志同道合,不能感情用事,感情用事造作的罪業太重太重。尤其結婚不久離婚,要有了兒女,那個離婚傷害就太大。為什麼?單親的兒童心理不正常。從小這個心理不正常,到長大的時候很容易生起犯罪的心理,造作惡業的行為,父母影響他的。他將來破壞社會秩序,擾亂社會的安全,你父母能夠說不負責任嗎?沒有你的責任嗎?因果可畏。有了兒女之後決定不能夠輕易離婚。
他為什麼會離婚?說起來,笑話!你看在沒有結婚之前,男女相愛,如果有人說你的女朋友怎麼怎麼不好。他不相信,還要把你臭罵一頓,他眼睛當中的對象是完美的,一點缺陷都沒有。結婚之後,天天看對方,看缺點、看毛病,這個麻煩就來了。所以世出世間的聖人教導我們,永遠看對方的好處,不要看對方的缺點,自己的心純善純淨;你看對方的缺點,看到別人的不是處,我們的心就被污染,我們的虧就吃大了。永遠不要去記任何人的過失,永遠記住任何人的好處、善處,養自己純善的心、純淨的心,這個樣子你才能保持夫婦百年好合,非常非常重要!
四攝第二條「愛語」,愛語絕對不是甜言蜜語,是真正關懷照顧,規過勸善,彼此學業、德行、道業都要與日俱增,要增長,這是愛語。「利行」,自己起心動念、所作所為決定於對方有利益的,決定不傷害對方,不損害對方。第四是「同事」,共同在一起生活,以自己的德行感化別人,同事是重在身教、重在感化。我們懂得這四個方法,真的是走遍天下無往而不利,無論跟什麼人交往都會變成好朋友,冤家對頭、敵人都變成好朋友,這個好!仁者無敵。所以佛法學了要會用,用在夫妻之間,用在兄弟之間,用在朋友之間,用在家庭、用在事業、用在一切應酬當中,你會受到一切人的尊敬,你會受到一切人的愛戴。
《菩薩戒經》裡面佛教我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們念得很熟、記得很熟,有沒有做到?你得要去落實,要做到。所以我這麼多年來,這個念頭是從一九八二年,我在美國講經,講經的場所是一個老人公寓,美國的老人公寓,退休的老人。這老人公寓是以色列人辦的,辦得非常好,居住在這個公寓裡頭有四百多人。我在那裡講了七天(一個星期),我就想到二十一世紀的道場應該是這種形式的,不再是寺院庵堂了。老人退休了,一天到晚沒有事情做,帶他念佛給他講經,他歡喜,給他充分的精神生活。
我們把這些老人看作是自己的父母,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為他們服務,我們能照顧老人,這因果報應到我們老的時候就有很多人照顧我們。我們如果嫌棄老人、不喜歡老人,到自己老的時候也被別人嫌棄。所以看到人老了,想到我將來會老,我希望別人怎麼幫助我,我今天應該如何幫助別人,這是智慧。夫子這樣教導我們,佛陀教導我們更多,我們要落實。
所以,我從那一次講經之後,常常想到什麼時候能夠有這個緣分建一個彌陀村,這個社區裡面居住我們志同道合的念佛人,我們在一起念佛,在一起研究經教,在一起度過人生最幸福、最美滿的晚年,常常想!想了這麼多年,自己沒有福報。所以在新加坡居士林李木源居士是個有心人,他聽到我這些講演,他就發動真的做,第一樁做的就是供齋。居士林一年到頭二十四小時,一天都不缺,供齋。這個齋飯做得很不錯,最初是沒有這樣講究,我跟李居士講:一定要讓人吃了還想來吃,你才成功,如果吃了不想再來,那你失敗了。這一點算做到了。請了主廚的(聘請個廚師),另外有不少義工來幫助,現在平均每一天來吃飯的有一千多人,星期假日三、四千人。這個一年三百六十天做到了,我看到非常歡喜。
我現在到澳洲,看到澳洲我道場附近的居民都是退休的老人,我給我們家裡面住眾(出家、在家眾),我說這就是我們的彌陀村,我們要把這些外國人都看作是自己的父母。佛在經上講「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所以現在我們在草創期間,學院一些工程都還沒有完工,大概要到今年九月底才能完工。這草創期間每個人工作都很繁忙,現在我們是每個星期星期六舉行一個溫馨晚宴,每個星期六歡迎當地居民,不管他信什麼宗教,也不管他是哪個族群,一律平等接待,歡迎他到我這裡來吃飯,歡迎參加我的溫馨晚宴。我說這晚餐並不可貴,溫馨可貴!
外國人跟我們中國人的習慣不相同,我們中國人一天最重要的一餐是午餐,外國人是晚餐,他一天當中最主要的是晚餐。我們用溫馨晚宴招待他,這意義很深,因為我澳洲這個道場,晚上都不吃飯的,因為我自己不吃飯,現在家裡人各個都不吃飯,跟我學。我們自己不吃,專門為他們做,他們吃飯,我們陪他談話。我們是長桌自助餐,客人坐一邊,我們家裡人坐一邊,跟他交談,聽他說話。老人的話很多,而且都是重複,我們要有耐心去聽,聽他講故事,讓他生歡喜心。所以這些老人都很受感動,告訴我他一生當中從來沒有看到這樣和善的團體,沒有看到這樣的好人,他一生當中看到了。這些都是我們在一生當中修學的成績,成績要拿出來為苦難貧苦眾生造福。我們自己的生活非常節儉,我們對待別人一定要豐厚,這樣才能接引廣大眾生。
我自己真正的願望是希望在那邊建立一個彌陀村。現在,我把這個名稱改過來,因為澳洲學校幾個大學都在搞多元文化,現在還搞和平與衝突問題的研究,所以我這個村將來的名稱是「多元文化和平村」。我的希望將來能夠住一千個老人,我們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種族、不同的宗教,我們生活在一起,互相的關懷,互相的尊重,互相的幫助。我們要做一個榜樣,做一個樣子給世間人看一看,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可以在一起共同生活像一家人一樣。
我們要把儒的文化、佛的文化做成這樣一個模型給大家看,否則的話,天天講學,空中樓閣,摸不著邊際。你說你儒好,好在哪裡?佛好,好在哪裡?你到我這裡來看看,你就曉得了,儒跟佛就是這樣的文化。這樣子要做出來。現在不做出模型,這科學家講不拿出證據來,沒人相信。所以我們現在要做模型,要拿出證據來給人看。這是一個願望、一個理想,這個願望跟理想現在在澳洲有實現的可能,澳洲從聯邦到地方政府都熱烈的支持我們,都歡迎我們在那邊居住,在那邊發展事業。
我們的事業是聖賢的教育,是神聖的教育,我們融合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實現《大方廣佛華嚴經》的教誨。我們在《華嚴經》初分裡面看到華嚴法會出席的團體人數不能說,太多說不清。經上跟我們講的團體兩百多個團體。這兩百多個團體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天上人間,全都聚集在華藏世界,出席毘盧遮那佛的大會,給我們很多的啟示。
從這個地方我們領悟到虛空法界剎土眾生是一體。佛在《華嚴經》上說這些種種世界、一切眾生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就是真心本性,「識」就是妄想分別執著。由真心本性所現的華藏世界、極樂世界叫一真法界;由識變現的,九法界。九法界,菩薩、緣覺、聲聞,下面這是六道。心是真心,識是妄心,真妄是一不是二。所以佛法不是哲學,哲學是講二元,是講對立的、講相對的。佛法永遠沒有相對,永遠沒有二元,自他不二,理事不二,性相不二,眾生跟佛不二,這是佛陀教育裡面最高的理念,究竟圓滿的認知,我們學佛不能不懂。
在現實社會裡面推動這個教學確實不是一個容易事情,要從哪一方面推動才能收到效果?六和敬裡頭最後一條「利同均」。要推動這一條,我們必須有基本的修養,這個修養就是要真正放棄自私自利,《金剛經》上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我們要落實,要做到!誰是「我」?一切眾生是我。我這個身體是為一切眾生服務的,我是一切眾生,身是為一切眾生服務的工具而已。如果沒有這個認知,沒有這個理念,那就難了。這個認知、這種理念是佛知佛見,我們才能夠承擔起佛菩薩的事業,我們才能夠過佛菩薩的生活,真正做到利和同均。這樁事情非常現實,能夠得到廣大群眾正面的反應。
佛教導我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連求作佛、作菩薩都能夠達到,這個世間名聞利養那簡直是太小的事情,哪有求不得的道理!所以求財,你看現在世間人哪個不求財?求財這個觀念、這個願望超越了國家,超越了族群,超越了宗教,沒有不求財的。佛教導我們求財不難,如理如法的去求,必定得到!財富是果報,果必有因,因是什麼?財布施。你布施得愈多,你的財富源源不斷而來。聰明智慧是果報,法布施是因;健康長壽是果報,無畏布施是因。如果我們能夠修這三種因,修財布施、修法布施、修無畏布施,你必定得財富、聰明、健康長壽的果報。
佛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惜的世間人迷得太重,對於佛陀真實智慧的教誨,生起疑心,懷疑不肯做,所以佛法殊勝的利益他得不到。這些事情有事實證明,我自己學佛五十年就是個證明。我很聽話,章嘉大師把這個道理方法傳授給我,我真幹,真的就收到效果。福報,從沒有福報變成了有福報,有一點小福報慢慢就變成了大福報。福報可不能享,一享就迷惑了。福報要給一切苦難眾生享,給別人享,這個福報是真的;自己享受,那個福報是假的,那是夢幻泡影,那不是實在的。要懂得福給別人享,我們才真正得到法喜,真正得到法樂。
團體也不例外,你看居士林這幾年修財布施、修法布施、修無畏布施,做得很積極。金融風暴那個時候,李木源居士告訴我,新加坡所有的道場收入大概都減少了一半以上,居士林的收入絲毫不受影響,月月還有增加,這什麼原因?證明佛的話沒錯,愈布施愈多!
學佛沒錯,學佛好處太多。我學佛實在說,接觸出家人第一位就是章嘉大師,頭一天他就教我「看破,放下,布施」,我頭一天他教我的。我尊敬他,我相信他,我真聽話,我就真做,我做了一生。所以在此地,你們第六屆培訓班的同學跟我接觸比較少,這兩天你看到,我每到一個道場拜佛,跟他們講幾句話,大眾都有供養。你看看我所收的那些紅包,我看都沒有看,也沒有裝在口袋,我統統供養那個道場的常住,你們要學!法緣殊勝就是這樣子得來的。如果你到這個道場收皈依徒弟把錢財統統都帶走了,道場一看,你這個法師下一次再不請你了,你的緣就斷掉了、就沒有了。
我們的財用缺不缺乏?不會缺乏,想用多少,佛菩薩就送多少來,這個多自在!佛菩薩很慈悲,佛菩薩不是照顧我,我並沒有改善生活,我為眾生,為苦難眾生,佛菩薩哪有不照顧的道理!所以要學布施、要學供養,要學得很踏實,要做得很圓滿。
不但對一切人我們要尊敬,我們要敬愛,我們要供養,我們要互助合作,乃至於對一些小動物。我想有許多同學沒有這個經驗。凡是生物都有靈性,我們誠心都能夠溝通,至誠感通!當年李老師教我的,我們用至誠心,真誠到極處,可以跟動物溝通,可以跟植物溝通,可以跟鬼神溝通。你們今天學佛了,學得很慈悲,蚊子咬你的時候,你慈悲不慈悲?就在這個時候看你了,你是真的?還是假的?你要一巴掌打死了,你一點慈悲心都沒有!你看到蚊子來咬你,你當時要想到牠是來外頭來謀生的、是來討生活的,牠沒有死罪。你願意供養牠,你就好好供養牠一頓,你不願意供養牠,趕走牠!趕走都錯了,你不是佛弟子。佛弟子對一切眾生布施供養,歡歡喜喜用孝順心、用恭敬心,你跟牠溝通。蚊子來咬你,你可以跟牠商量,不要在臉上叮、在頭上叮,為什麼?第二天見人不好看,牠就不會。你說我的身上、我的手臂,你可以盡量去享受,但是一個條件,不要讓我有痛苦,不要讓我有癢,牠統統做到!你想想看,小動物都好商量,哪有不好商量的人!
小動物還好商量,螞蟻,我剛到圖文巴買的那個房子,螞蟻很多。我不常在那裡住,那個地方我派悟謙法師住在山上,我就告訴他:我看看螞蟻多少,看你修行的功夫,你真有功夫、真有德行,螞蟻就少了。如果螞蟻還是那麼多,證明你在山上毫無修行。他算不錯,真能依教奉行,常常對螞蟻布施供養,跟牠們溝通。牠們不進房子裡面,在房子外面,房子外面也不在馬路上,馬路上危險,常常有車把牠壓死,所以讓牠到草地上去,聽話!我們深受感動,這小動物聽話。花草樹木都聽話,花,你照顧它很周到,你愛它,它開得特別美,草特別綠,它來報答你、來供養你。彼此在一塊共同生活,互助合作,美化我們的環境,哪有做不到的?你不肯做,那就沒有法子了。我今天把這些方法傳授給你們,你們回去實驗實驗,要誠心,不要抱著懷疑的心,懷疑的心沒有效果,真誠的心有效果。
從這個地方我們能體會到「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以我們供齋,人性本善,我們好心待人,人家就有好心的回報。我們溫馨晚宴的第二天,就有當地的澳洲人送了兩袋米給我們,現在常常有送菜來的,送水果來的。在我想像當中半年之後,我們的投資半年,半年之後大概也可以做到居士林一樣,不要買米,不要買油,也不要買菜了,樣樣東西都有別人送來。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我如果自私自利,不肯為別人,別人也不會幫助我。幫助別人是大樂事!幫助別人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你們看我,我身上沒有錢,至少應該有三十年,我沒有用過錢,你說我要錢幹什麼?沒有用過錢。有人問:法師,你常常旅行!旅行有別人買飛機票,機票多少錢一張我不知道,你說這個多自在!你們自己有錢,你要自己去買,縱然你底下有許多辦事情的人,你還是操心,不像我,我不操心,一切隨緣而不攀緣。所以我跟你們講,我沒有時間,不知道今天是幾月幾號,現在是兩千零二年我知道,月日我不曉得,星期幾不曉得,幾點鐘我不曉得,我的生活隨緣。我常講「聽別人擺佈」,人家叫我怎樣我就怎樣,我沒有固執,我不想我一定要怎樣怎樣做,沒有。你們覺得怎麼樣好,就怎麼樣好,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過最快樂的生活。
世間第一等的功德,第一等的善行,第一等的好事,幫助別人覺悟。所以一切事業裡面,辦學校是最高等的事業,幫助人覺悟!釋迦牟尼佛一生所做的,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孔老夫子所做的也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工作,永遠為一切眾生敬愛,為一切眾生仰慕,為一切眾生學習。我們要想到我們既然是出家了,選擇這個行業了,追隨釋迦牟尼佛,要趕上釋迦牟尼佛。捨己為人,犧牲奉獻,像佛陀一樣,我們這一生過得有意義、有價值,真正是幸福美滿。今天時間到了,我就以這一點供養我們與會的同修,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