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福六和 (第一集) 2002/2/23 馬六甲培風中學 檔名:21-153-0001
尊敬的沈老先生,尊敬的馬來西亞的僑領們,尊敬的諸山長老,諸位法師,諸位同學:
今天晚上我們有這樣殊勝的機緣,在這個學校的禮堂聚會,跟同學們一起來學習佛法。佛法是兩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所創立的,這是就我們世間人的想法、看法。我在《華嚴經》清涼大師註解裡面,大師說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創作,他跟中國的孔老夫子應當是相同的。夫子一生述而不作,他所教導大眾的都是古聖先賢的教誨,所以孔老夫子沒有創作,釋迦牟尼佛亦復如是。他老人家在世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他說的是什麼?他說的是古佛所說的。古佛代代相傳,所以釋迦牟尼佛一生也沒有創作。清涼的話很值得我們玩味,他說得很有道理。
所謂是佛佛相傳,我們在大經裡面看到,首先我們要明瞭佛是什麼,什麼是佛?學佛的同學這一點不能不知道,「佛」這個字是從古印度梵文翻譯過來的,它的意思是覺悟,所以中國古人翻這個名詞翻為覺者。由此可知,凡夫跟佛的差別就在覺與不覺,不覺這是凡夫,覺了就稱之為佛陀。
什麼人覺悟了,這個人就是佛陀。佛告訴我們世間所有一切眾生覺性是相同的,所以佛在《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出現品」裡頭說得很詳細,「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句話很重要。一切眾生包括我們,我們都有像諸佛如來一樣的智慧、一樣的德能、一樣的相好。佛這個說法,我們聽了自自然然就產生一個疑問,我們現前智慧、能力、相好不如佛,這是什麼原因?佛下頭接著說了一句「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句話把我們為什麼變成凡夫一語道破,我們的虧就吃在妄想分別執著。所以只要離開妄想分別執著,我們的本性性德就完全恢復了。
所以從這些地方來看,特別是《華嚴經》,《華嚴經》裡面跟我們講佛有十種佛,十種佛裡面最重要的法身佛,毘盧遮那如來。毘盧遮那是梵語,意思是遍一切處,遍一切時、遍一切處,這個意思就是現代哲學裡面所講的宇宙本體,它是能生能變能現,宇宙、法界、世界、眾生都是所現所生所變。什麼是自己?禪宗裡頭常常有一句話說「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如果你要把本來面目找到了,你就稱之為佛陀了,我們尊稱你為佛陀;你的本來面目沒有找到,這稱你為凡夫。由此可知,本來面目就是佛法裡面講的自性,真心本性,那是能現能變,虛空法界剎土眾生是自性所現所變。
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與會的大眾向世尊提出三百一十個問題,佛一一為大家詳細解答,就是《華嚴經》的內容。這三百一十個問題要是歸納起來不外乎三個問題,這總的問題這三個。第一個問題是宇宙從哪裡來的?我們看到這個太空,太空從哪來的?太空當中有無量無邊的這些星球、這些星系,這從哪來的?這是我們肉眼能看見的。我們肉眼看不見的,現代科學家也證實了,這個世界空間是多元次的,不是個單純的,無數的重疊,現代科學所謂的不同維次的空間。科學家已經證明確確實實有十一種不同維次空間存在的。在理論上講不同維次空間是無限度的,我們能夠接觸到、觀察到的非常有限。我們感覺到這個世界很奇妙。這就是說這些不同維次空間的宇宙是怎麼來的,這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生命從什麼地方來的?這正是大問題,一切有情眾生的生命,無情眾生,植物也都屬於生物,這生命從哪來的?第三個問題,神從哪來的?在我們佛法裡面講,諸佛菩薩從哪裡來的?所以無數的問題到最後歸納就這三大問題。在佛法裡面對這三個問題有三個專門名詞叫「有情世間」,有情世間就是有生命的;「器世間」,那就講的虛空法界宇宙;第三個叫「智正覺世間」,這就講諸佛菩薩世出世間的神聖。佛教經典裡頭有很詳細的解答,有很詳細的說明。
我們學佛學什麼?剛才講佛是覺悟,覺的是什麼?把這些問題統統搞清楚、統統搞明白了。換句話說,佛菩薩是個明白人,凡夫是個糊塗人,對於這些道理現象都一無所知。所以學佛是學覺悟,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相而已。這個問題太大了,我們真有能力把它搞清楚、搞明白嗎?這個佛在經典裡面跟我們說的這個答案是肯定的,確確實實在我們一生當中,能把這些道理與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所以諸位一定要清楚,學佛是學智慧,學至高圓滿的智慧,徹底了解宇宙人生的道理與事實真相,那個時候我們過的生活就是大自在、大圓滿,真善美慧的人生。所以這一門學問是很深很大的學問。
過去在民國十二年,這是公元多少年你們大家去算算看,十二年大概是一九二○年代。中國有一位佛學大師,他是位在家居士,歐陽竟無先生,曾經在第四中山大學作過一次講演。這第四中山大學就是現在的南京師範大學,我去參觀過。他的講題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需」,他的學生王恩洋居士給他做記錄,把他的講演整理出來印成小冊子。我是在一九七七年,我在香港看到這部小冊子,我看了之後也非常驚訝,他說的確實有道理。所以佛教是釋迦牟尼佛對於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我們學佛是接受釋迦牟尼佛的教育。
儒跟佛在教育理念上非常接近,相同的地方太多了。儒多半是講綱領,佛再講細目,所以這兩個東西合起來看,對我們的受用實實在在是不可思議,無比的殊勝。我們學佛是學覺悟,我們學佛的希求是大圓滿。這大圓滿裡面包括了三個,一個是圓滿的智慧,無所不知;圓滿的能力,無所不能;圓滿的相好。學佛的希求(要求)不過是這三樣東西,這三種圓滿都可以證得。所以學佛確確實實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使人生真正幸福美滿,真善美慧的人生。從哪裡學起?
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告訴韋提希夫人,韋提希夫人是我們大眾的一個代表,就像《華嚴經》上善財童子是我們的代表。他告訴韋提希夫人的話非常重要,韋提希夫人非常嚮往西方極樂世界,怎樣才能往生?佛法裡面講往生,現在我們講移民,西方極樂世界好,我們怎樣移民去?這對我們修淨土的同學來說,這個問題多麼重要,可以說沒有任何問題比這個更重要。世尊沒有教給她往生方法之前,先說了三樁事情,就是「淨業三福」。佛告訴我們學佛,學佛的基礎,根本的根本就是這三條。
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第一條;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三條說完了,後面又說了一句話,這句話重要,他說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一句的開示是非常的謹嚴。三世是講的過去、現在、未來,所有一切眾生修行證果成佛決定不是一個法門,就像四弘誓願裡面講的法門無量,每一個法門都能成佛。所以佛在《金剛經》上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任何一個法門都能夠成佛,但是任何一個法門都要以「三福」為基礎,如果沒有這個基礎,你就不能成就了。正如同我們蓋房子,我們走到馬路上看到許許多多不同的形式的房屋,這個房屋蓋的大小不一樣,高低不一樣,形式不一樣,千差萬別。但是都是建築在同樣的基礎上,我們講地基。基礎建的那是一樣的,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換句話說,佛教導我們無論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不管你學哪個宗派,學哪個法門,都要以這個為基礎,如果沒有這個基礎,你學佛就功夫不得力。何以不得力?頭一個你煩惱沒有減少,我們不要說斷,煩惱沒有減少,智慧沒有增長,你的命運沒有轉過來。我想我們有不少同修常常去算命、去看相,你的命相沒有轉過來,這是你學佛功夫不得力。如果功夫得力了,完全轉過來,肯定是煩惱輕智慧長,你的命運不再受命運主宰了,自己可以主宰,你才能得自在。那要想想為什麼功夫不得力?這個基礎疏忽掉了。
世出世間大聖大賢的教誨,不但是孔子、釋迦牟尼佛,幾乎這個世間所有宗教的創始人,這些賢聖沒有一個不是教我們從「孝親尊師」奠定基礎。在家要做好兒女,在學校是好學生,有這個條件才能夠談得上學習,尤其是學佛。所以三福裡頭頭一條「孝養父母」,諸佛國土決定沒有一個是不孝父母的佛菩薩,沒有的;不孝父母的阿羅漢也沒有的。再跟諸位說,不孝父母的比丘、比丘尼沒有,不孝父母的優婆塞、優婆夷也沒有。
也許你會問:我看到很多優婆塞、優婆夷不孝順父母,也看到很多出家人不孝順父母,法師,你講這個話有問題。我講的話沒有問題,那個不孝順父母的優婆塞、優婆夷,是假的不是真的;不孝順父母的出家人比丘、比丘尼,那也是假的,冒充的,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肯定他的基礎建立在淨業三福。學佛從哪裡學起?從淨業三福學起。我們想想,我們在座的同學們,幾個人在淨業三福上下了功夫?儒家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佛法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所以「孝」這個字是儒學的總綱領,也是佛法的總綱領。
中國的文字在整個世界上任何國家民族都找不到,這種文字是智慧的符號,讓你看到這個符號,你就能領悟到這裡頭的道理。這個文字的發明是中國過去老祖宗真實的智慧。你看「孝」這個字,這個字在六書裡面是會意,上面是個「老」,下面是個「子」,你想想看這裡頭含的什麼意思?老是上一代,子是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體,不能分開,分開了,就不孝了。現在人講有代溝,有代溝就不孝了,孝就沒有了。所以在過去,古老的中國是大家庭,我們能看到這三代同堂很平常,四代同堂、五代同堂,那是真正的人生,真正的幸福,真正的美滿。治家跟治國沒有兩樣,你能治家就能夠治國,所以國跟家常常連起來講的國家、家國。從這個字我們能體會到,我們上一輩,上一輩還有上一輩,過去無始;下一輩還有下一輩,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是一個生命體,這是孝的含義。
所以中國人祭祖宗,外國人看了,他沒有辦法理解:祖宗?你說幾百年的祖宗,幾千年的祖宗,你根本就跟他就沒有見過面,你為什麼要紀念他?你為什麼祭祀他?他不懂得「孝」這個字的道理。如果懂得這個道理,真的是這個字展開來盡虛空遍法界,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法身,你還有什麼分別?如果還分自分他,還有門戶之見,那叫大不孝!我們怎麼能成佛?就是怎麼能成就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相?這一開頭就教我們這個。
孝養不容易,不僅是要對父母照顧物質的供養(物質生活的供養),精神生活供養比物質供養還要重要,養父母的心,養父母之志。我們有沒有把這樁事情常常放在心上?父母在,我們時時刻刻不忘,不忘照顧父母;父母不在了,常常思念父母對我們的期望。我們起心動念所作所為,想一想,父母要是知道了,他會不會生歡喜心?他同不同意我們這樣的想、這樣的做?假如這個事情是不善的,對社會、對眾生是不利的,我們就想到父母肯定不同意、不贊成,這個事情就不能做。哪一個做父母的人不希望自己的兒孫在這個社會建功立業,光耀門楣,光宗耀祖。天下父母心,我們能體會到嗎?我們能想得到嗎?這些事,我們限於時間不能跟諸位細說。
所以我教同學,特別是在最近,我們在澳洲建立一個淨宗學院。往年我自己沒有道場,我對大家只是勸告沒有要求;我對我自己要求,我不要求別人。現在有個學院了,有一些同學跟著我學,我就提出要求了,要求要把淨業三福這三條十一句,希望在兩年當中要落實、要做到。我們學佛有了基礎,然後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我相信你會有進步的,你會有可觀的成績拿出來。如果沒有這個基礎,你學二十年、二百年也是枉然;可以說你學得再勤快、再認真、再努力,不過是學一點記問之學。儒家說得好,「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我們今天學一樣就要做到一樣。
孝親尊師是聖賢教育的起步,什麼人教?在家裡父母教!做父母不容易,小孩生下來,張開眼睛天天看著父母,父母就是他的榜樣。千萬不要以為小孩還很小不懂事,要知道正是他不懂事的時候,那個印象叫先入為主。所以你要養一個好的兒女,你要對他負責任,在兒女面前一定要端莊,要知道一舉一動、一言一笑都是他的榜樣,都是他的模範。現在人疏忽了,完全不懂,更不必去談胎教了。
我今天要求同學這兩句經文「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落實在《弟子規》。《弟子規》是中國過去教童蒙的,大概是五、六歲的小朋友,剛剛啟蒙學的東西。學什麼?學怎樣做一個好兒女,怎樣做一個好學生。做好兒女、做好學生的標準就在《弟子規》,不能不認真努力學習。怎麼個學法?我現在教同學一天學一句,大概有半年的時間,你就全部學會了。必須要要求自己做到,這實在是一樁難事,難在哪裡?難在我們已經長了這麼大,大概都是三十歲左右的人,這三十多年來都受的是不善的習慣薰習,已經養成不良的習慣,現在要把這個習慣改過來當然是有難度。但是不是不能改,只要自己有決心、有智慧,你認識得很清楚;我要捨棄六道輪迴,我要學習諸佛菩薩。
我們這些習氣,煩惱習氣,自私自利、貪瞋痴慢、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這是輪迴業。如果不把輪迴業放下,你怎麼能脫離輪迴?你怎麼能了生死?一定要放下,要徹底放下。放下之後,有大樂,有大自在,這個快樂自在你們沒法子體會。為什麼?你沒有去做,你沒有嘗到,你要真幹,你才能體會得到。
我自己學佛,實實在在說,我的本錢就是在家裡是好子弟,在學校是好學生,我就這麼個底子,其他的什麼都沒有。因為能做好學生,對老師的教誨我能夠認真奉行,所以老師肯教我,歡喜教我,教導我的我都能做到。章嘉大師教我看破放下,他給我六年時間專修「看得破,放得下」。他說:我教你六個字,你去做六年。我就真幹六年。什麼叫看破?看破是對於一切人事物明瞭,清楚明白。放下?是放下煩惱、放下習氣,在佛法裡面講,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要真幹才行。
首先從生活上著手,不再貪圖名聞利養,不再貪圖物質生活。我們學佛,常常想到本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是王子出身,他能夠把富貴捨棄去出家,過什麼樣的生活?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他過這個生活。這叫真正把榮華富貴,世間種種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享受真放下了,他得自在,得大自在,他得大圓滿、得大解脫。我怎麼知道?我向他學,我學得還不到家。他一天吃一餐他去托缽,我一天吃一餐不需要托缽,這就是我比他好像福報還要大一點。但是這個一天吃一餐確實是自在,吃飯很麻煩的,少一餐少多少事情,我多了多少時間。
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他老人家三十多歲學佛,學佛之後,他一天吃一餐,差不多吃了五十多年。我跟他學的時候,我也要學到這一招。開始學的時候是有一點困難,困難要克服,你才會得自在。這個問題是個心理上的問題,我吃一餐吃到第八個月,我才告訴老師,我說:我現在學你,我一天也吃一餐了。他說:多久了?我說:八個月了。他說:你感覺得身體精神有沒有什麼兩樣?我說:沒有兩樣,一切都很正常。他桌子拍下去:你這一生永遠這樣下去,一生不求人。中國古人常講「人到無求品自高」,無求於人,我們教別人,人家容易接受、容易相信。處處求人,你來了,說話說得再好聽,這個人有企圖,不懷好意,別人對你有戒心。什麼企圖都沒有。
一般人怕的是什麼?怕的營養不夠,尤其是素食吃得非常簡單。殊不知我們一個人身體是個機器,這個機器要照中國《內經》所講的,那中國的醫學,《黃帝內經•靈樞》所說的,這個機器你要能夠正常的保養它,至少可以用兩百年,也就是說人的正常壽命是兩百歲。你活不到兩百歲,你把你這個機器糟蹋掉了,你不會保養。確實是這個樣子。飲食是能量的補充,使這個機器運作。能量消耗,諸位要曉得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想上。一天到晚胡思亂想,這個不得了,你的消耗量很大,你要大量補充,一天三餐還不夠,還要吃幾道點心,你要補充不上,你的身體就沒有法子運作了。釋迦牟尼佛何以一天一餐就夠了?他沒有妄想,勞心勞力消耗量都少,都消耗不了好多。所以我現在一天、兩天不吃東西很正常,不會感覺得餓,很正常。跟大家在一起,我陪陪你們也不妨礙,都自在。
所以養生之道,我們佛家講得非常高明,你看佛家用的這個標誌mark用法輪。法輪是圓,圓真的是圓滿,真的是圓融,圓的心是靜的,不但是靜的,而且是空的,不可得。所以養心要靜,養心要空,心要空,心裡頭不能有東西,你的心健康;身,身是圓周,那個圓要動,圓不動就變成死東西了。身要動,心要靜。身為一切眾生服務,不為自己,為自己你就起了我執,《金剛經》上講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統統都生起來了,那個麻煩就大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身體是個工具,這個工具幹什麼用的?為一切眾生服務,為一切眾生造福,不是為自己。也許有人說:為眾生不為自己,我為什麼要這樣做?給你講老實話,為眾生才是真正為自己,為自己是真正害自己。
我們養這個身體,養身體不是為自己,健康的身體是為眾生多做一點工作。一切為眾生,為眾生就是為佛法,為眾生、為佛法才是真正為自己,自他是一不是二。前面跟諸位說過虛空法界剎土眾生是自己,虛空法界是自己的心,剎土眾生是自己的身,自他是一不是二,大乘佛法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中國人常說「量大福大」,你看哪一個人福報能比得上佛?佛的心「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他的量最大、福最大,我們要學大心量,要能夠包容虛空法界剎土眾生,這才是真正跟釋迦牟尼佛學,要學得像。
觀念上轉變過來了,一定要落實到生活。所以我們處事待人接物,我們看所有一切眾生是自己一家人,人與人要互相尊敬,宇宙原本就是個多元的,決定不能分。這些年來,我們有機會跟許許多多宗教接觸,也有密切的往來,我跟所有的宗教處得都非常好,為什麼?我尊敬他。我到基督教堂我拜耶穌,我到伊斯蘭的教堂我敬真主,我到印度教堂我頂禮大梵天王(他們的神是大梵天)。有很多佛教徒就來問我,他說:法師,你到他那裡為什麼要去跪拜?他們都感覺到非常驚訝!那些教徒看到我這樣行動都能接受、都歡喜,為什麼?從來沒有看到過,這佛教的法師到我們這裡還拜我們的神。
我跟我們同學們解釋:我拜的是佛陀。他說:那不是耶穌,怎麼是佛陀?我說:你們不是天天念《普門品》,那白念了!《普門品》裡頭不是說「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要是換句話說,應以耶穌身而得度者,他不就現耶穌身而為說法嗎?耶穌明明是佛的化身!真主也是佛的化身,所有宗教的神聖都是佛菩薩的化身,你打開《華嚴經》你就看到了,全是佛菩薩,你怎麼能分?你要分,你就沒有看破。為什麼?你不認識,佛菩薩變一個臉你就不認識了。
前天我在吉隆坡丹斯里李金友居士那個地方看到表演「變臉」,那就是的!佛菩薩很會變臉,變各式各樣不同宗教的神聖之臉,全是一個人。我懂得、我明白,他不明白,我要帶頭去做。對他們來講,我跟基督徒講,我這樣講他們不服;換句話講,釋迦牟尼佛是耶穌的化身!他高興了,他非常高興。跟穆斯林講:佛祖菩薩都是真主的化身。他怎麼不高興?皆大歡喜!所以希望我們同學們要有真智慧,放下分別執著,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見思煩惱不斷,不能夠超越輪迴,塵沙煩惱不斷,不能超越十法界,必須要把分別執著放下。
宇宙是一家人,不要再分彼此,一定要叫大家都歡喜。「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句話你們在經文裡讀過,你會不會用?要會用才行。讀了這個經文,實際生活上用不上,那你不叫白讀了!這個不是佛的意思。你背得再熟,講得再好,佛菩薩也是搖頭嘆氣,你沒有學到,學了要會用。
所以我常常比喻,我們不同的宗派、不同的寺院庵堂都是佛弟子,如果說「我是真的,你是假的」、「我是正,你是邪」,這個過失非常之重,《瑜伽菩薩戒經》裡面的重戒就是自讚毀他,你犯了重戒。我學淨土讚歎我淨土好,禪宗不好、密宗不好;我學大乘,小乘不好。小乘、禪宗是不是釋迦牟尼佛傳的?你說它不好,是不是毀謗釋迦牟尼佛?你已經在謗佛、謗法、謗僧,你已經造了阿鼻地獄的罪業,你還自以為修行不錯,自以為將來還能夠成佛作主,全都錯了。這些實實在在講,平常沒有人給你講,自己讀的經太少,對於經的義理沒有能夠深入,造成這些誤會,不能不知道。
所以這個三福,我把第一條前面兩句落實在《弟子規》,後面兩句「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落實在《十善業道經》。《十善業道經》我們也詳細講過一遍,大家要認真學。《弟子規》、《十善業道》落實了,這三福第一條你有了。展開經卷看到經上講「善男子,善女人」,你才有份!否則的話,那個「善男子,善女人」你沒有份,你在外,你想想看多難過!那這個《弟子規》跟《十善業道》不能不學,這個還不是正式的佛弟子,世間善人。
第二條這才學佛、入門了,「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佛弟子的條件是什麼?世間的善人。世間不善人都不能做佛弟子,所以頭一個要把你變成世間善人,然後你才能正式接受佛法的教學。因此這一條,在家的優婆夷、優婆塞要落實在《五戒經》、《菩薩戒經》;出家的同學要落實在《沙彌律儀》,沙彌十戒二十四門威儀。如果你做不到,你自己要清楚必定墮地獄,為什麼?你穿上這個衣服,你冒充佛弟子,破壞佛的形象。破壞佛的形象這個罪跟破和合僧是相同的,破和合僧墮阿鼻地獄,你破壞佛教形象,你不墮地獄,誰墮地獄!
所以戒律最重要。佛教化眾生,《大藏經》的編排就是經律論三藏,三藏是以戒為基礎,沒有戒哪來的定?所以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一定要記住。如果把戒律疏忽掉了,你走的是地獄道,不是佛道,你來生人天都得不到,餓鬼畜生都得不到,肯定是地獄道。所以這個衣服不好穿,自己一定要小心、要謹慎。你們跟我,我都跟你講清楚了,將來你們墮阿鼻地獄不會怪我,「法師曾經說過,我沒有聽」,我沒有責任;我如果不說,我對不起你,我有責任,「當時法師為什麼不教我?害得我墮地獄」,那我就有罪了。我都講清楚、講明白了,責任你們自己承當,個人要負因果責任。
在家、出家要重視戒律,離開戒律就不是佛弟子。儒家講禮,離開禮教,儒就沒有了;離開戒律,佛就沒有了。我們今天要恢復儒、恢復佛從哪裡做起?從禮、從戒,從這上面做起。我們不要求別人,要求自己,先求自度,自度就是度他,你做出一個好的榜樣,自自然然能影響別人。你影響一個人,你就度了一個人,影響兩個人就度兩個人,影響不了是自己沒有誠意,自己沒有認真去做,真誠去做一定會起影響的作用。所以第二條(三福的第二條)落實在淨戒之中,清淨持戒。
第三條,「發菩提心」,菩提是梵語,翻譯中國意思是覺悟,一定要有覺悟的心,實在講就是三皈的落實。一切時、一切處決定不迷惑,決定不受外面的誘惑,不受環境的影響,你就叫得三昧了;念佛人來講,你的功夫成片。要怎樣才能夠不受外界的影響誘惑?初學同學一定要懂得避免接觸。我這麼多年來,你看我生活得很快樂,我活得很自在。我跟諸位說,世間事我什麼都不曉得,我從來不看報紙,也不看電視,與媒體完全脫節了,我不曉得今天是幾月幾日、是幾點鐘?我從來不戴錶的,沒有了,心才清淨!天下太平,天天天下太平。
所以人為什麼不老?年月日沒有了,時間沒有了,他就不老了!你們有年月日,你們有時間,一年一年會老,我沒有了。所以這些東西盡量避免,我們要看什麼?看佛經、看儒書、看聖賢書決定有好處,我們天天跟聖賢人在一起,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不要跟世間人在一起,現在世間人,好人少,妖魔鬼怪多,很可怕!這就是少,清淨。
古時候儒跟佛的教學都一樣,寺院、學校(從前學校叫書院)都是建立在深山人跡罕至之處,原因就是跟社會隔離,讓你在這個裡面得清淨心,身心清淨修養你自己。現在我們沒有這個福報,為什麼?古時候那些寺院叢林現在都修了馬路上去,還有纜車上去,觀光遊覽的客人一天到晚絡繹不絕,清淨莊嚴的道場被破壞掉了,現在沒有地方修行。
所以我在澳洲,我找到一個小城(小城市)在山上,很多人問我(不只一個):法師,你為什麼選擇在這個地方?實在講這個道理很簡單,但是現在人都不知道,這個小城只有八萬人,在山上,沒有娛樂的場所。小城的人,生活非常樸實,他們早晨三、四點鐘起床,晚上八點鐘睡覺,商店大概都十點鐘開門,下午五點鐘就關門了,街上人跡都沒有了,清淨!我選的這個地方。如果那個地方熱鬧場所多,遊樂場所多,我們這些年輕修行人就會受干擾,你那個心不定常常去逛一下,要知道那個地方去逛一次,一個星期都恢復不過來,你說多痛苦,你怎麼會成就?所以道場不能不選擇。
實在講,我們可以選擇更好的環境。但是我們居住在外國,我們有許許多多地方不太方便,還是離不開物質生活,所以不得已選擇在這個小城,絕對不選擇在大都會。大都會裡頭修行太難太難,那個妖魔鬼怪天天給你二十四小時招手,你能不動心,不是容易事情。
覺心就是一切時、一切處有高度的警覺,我們才能夠保護自己,才能成就自己,這是「發菩提心」。發菩提心也就是中國人常講的「立志」,非常重要。現在世間災難很多,我們自己要想一想,我生在這個時代,我是來接受這個災難的,跟這個災難同歸於盡的?還是來拯救這個災難的?這樁事情就在自己一念之間,你一個念頭錯了,你這一生來是受果報的。佛在經上講得很好,人生酬業。人生在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酬償你過去生中所造的業報。過去生中修福,你這一生來享福的;過去生中造惡,你這一生是來受罪的。人生酬業,這是講一般眾生。
如果你有緣,你有善根有福德接觸到聖賢的教誨,你可以改變。佛家不是宿命論,命運是操作在自己的手中,我們可以改造命運,我們可以作聖、作賢。所以立志要作聖賢人,這個就是佛家的發菩提心,我們一定要發心、要立志,要作佛、要作菩薩,這就對了。為什麼我們今天的心還是浮動的?常常被外面影響?被外面牽著走?你志沒有立,你沒有堅定的志願。果然有堅定志願,不會受動搖,你這一生當中肯定有成就。
「深信因果」,深信因果這一句話的意思很深很深。首先,一定要深深相信:善因一定有善果,惡因決定有惡報。世出世間實在講,講穿了就是一個因緣果報,連佛法也不例外,佛法也是因緣生。
佛家也常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何以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有三個性質不空,第一個是「轉變不空」,因會變成果,果又會變成因。拿植物來比喻,桃,桃核是因,種在地上它會長成桃樹,長成樹之後又結成桃了,那個因就又變成果了,這是因果轉變不空,這是一個特性。第二個特性?「因果循環不空」,因果永遠在循環,六道輪迴就是這樣形成的,我們要看清楚。所以從它的轉變,從它的相續,第三個是「因果相續不空」。所以說因果不空講這三個性質。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眾生真的是膽大妄為敢造惡業,果報現前後悔莫及了;菩薩聰明,知道那個惡的果不好受,起心動念這是因,他在這裡做功夫,要學。學佛,佛的心純淨純善,沒有一絲毫不淨不善。你看佛在《十善業道經》告訴龍王,龍王是我們娑婆世界眾生的代表。告訴龍王,就是告訴我們大家,「菩薩有一法(有一個方法),能離一切世間苦」,我看到這句經文眼睛都張大了,這個太難得了,有一個方法能夠脫離一切世間苦,這一切世間苦是講的九法界,這個太重要了!
這個法是什麼法?佛說「晝夜常念善法」,心善;「思惟善法」,你的思想善;「觀察善法」,你的行為善;「念念令諸善法增長」,善法天天增長,「不容毫分不善夾雜」。你看看,這樣就能夠離一切世間苦。佛說得清楚、說得明白,簡單扼要,我們要記住。為什麼不做善人?我們修淨土、修淨業,為什麼不修清淨?所以我們的心不容毫分不善夾雜,不容毫分不淨夾雜,我們要修的是純善純淨,這個樣子,你很快就能夠把你自性裡面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就恢復了。
所以有很多人見到我都問我:法師,你是怎麼保養的?我今天把保養的方法傳授給你們了,只要你們肯做,你們大家一定比我更有智慧、更有能力,相貌更好,完全在落實。我二十六歲學佛,大概十年命運才轉過來,跟那個了凡先生差不多。了凡先生轉命運也是最初是修十年,沒有十年功夫不行,這個十年是基礎教育。十年過後,你就會得自在,你就會得歡喜,真的煩惱輕、智慧長,深信因果。
深信因果裡面還有一層很深的意義,那就是佛在經上常常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心想事成」這個話也是真的,不是假的,真的是心想事成。現在這個世間,人心想的錯誤,為什麼?天天在想第三次世界大戰,天天在想災難,所以戰爭、災難都來了。這個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希望我們的同學從今天起把念頭轉過來,救自己、救社會、救這個世界苦難眾生、救這個劫難。我們從今之後,不想戰爭、不想災難,天天想佛菩薩,天天想十善業道、想善,天天想清淨、想覺正淨。你只要把這個念頭轉過來,那個境界就會轉,境隨心轉,這個比什麼都重要。
我在新加坡,前年有一位天主教神學院的一位高級的神職人員,我聽人家告訴我的,他說:一九九九年、兩千年明明是有很大的災難,為什麼這個災難沒有了?他疑惑這個災難延緩推遲了,什麼原因?很簡單,因為中國、外國許許多多古老的預言都講一九九九、兩千年是世界末日,所以在這個時間當中,全世界的宗教徒都祈求和平,都虔誠禱告,產生很大的力量,把這個災難(雖然沒有化解)延緩了。可是這兩年麻煩大了,大家認為這個災難沒有了,九九年過去了,兩千年過去了,兩千零一年也過去了,大概沒事了,這些古老的預言都是假的、都是騙人的,不是真的,胡思亂想又來了!這一來了,災難就馬上又現前了,不得了!這裡頭有很深很大的道理,我們要懂。
希望全世界的人不要想戰爭、不要想災難、不要想世界末日,這個劫難就能夠化解。但是要人去勸,還得人相信才行,不相信那就沒有法子了。佛法裡面常說共業裡頭有不共業,我們學佛的同修要做一個帶頭人,帶什麼頭?消除世間劫難,化解世界末日。這在理論上是有根據的,佛經裡頭講得很明白、很清楚,宇宙生命這個神聖一切的起源,《華嚴經》上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釋迦牟尼佛兩句話就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又常常給我們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如果你真的懂得、你真的會用,這個功德利益太大了。
人不要想老,你就不會老,為什麼會老?天天在家裡想老,想老他就老了。這個事是真的,不是假的。我有不少的同學,過去同事朋友,他在有工作的時候他什麼都忘掉,每天忙著工作,到一退休的時候,工作沒有了,年齡到了,老了、退休了,退休之後兩年沒有見面,偶爾一見面,我一看他至少衰老了十幾年,什麼原因?他退休之後沒有事情做了,天天在家裡想:我老了,我老了。果然就老了,老化得好快!隨著老他就想到病,沒有病想出許多病出來,這一檢查果然什麼毛病都生。所以從哪來的?老、病、死都是從想來的。你要不想,跟你說人不會老、不會生病、也不會死。
現代的醫學也發現心理健康非常重要,所以醫生給病人治病,我早年在美國,有一次我感冒去看醫生,我就跟醫生講,我說:病人的病治好,不是你治好的。他瞪著眼睛,他說什麼?病人對醫生有信心,醫生對病人有信心,是信心治好了病人,你同不同意?他想了半天點頭有道理,信心。再高明的大夫,你對他沒有信心,他給你開的藥方治不了你的病。你才曉得,這個在佛法講什麼?緣。什麼叫緣?信心是緣。你自己對自己沒有信心,那最糟糕了,佛都幫不上忙。所以首先自己對自己要建立信心,要建立「淨業三福」,要在這上奠定根基,然後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不難有成就,這都是跟你講因果的關係,深信因果。
接著佛教導我們「讀誦大乘」,這就是天天要讀經。天天要讀經,你所修學的經典非常重要,一天不讀經,一天跟佛遠離了。你必須要知道,你要是離開佛菩薩,你必定跟妖魔鬼怪接觸,哪些是妖魔鬼怪?增長你的貪瞋痴的。幫助你造作惡業的,那都是妖魔鬼怪;勸你到遊樂場所的,那是妖魔鬼怪;勸你吃喝玩樂的,那都是妖魔鬼怪。你要認識他,不能上他的當。所以天天讀誦大乘,這一點非常重要。
中國古時候讀書人常講「三日不讀聖賢書,面目可憎」,那是從前那個時代,還能夠保持三天的時間。現在不行了,現在一天都保不住了,天天要讀聖賢書,一天不讀聖賢書,你就變成妖魔鬼怪了。讀聖賢書能夠契入聖賢的境界,你才能夠享受到真正的樂趣,契入聖賢的境界跟世間人相處沒有妨礙,正是《華嚴》裡面所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那你就得大自在了。跟世間人相處什麼樣叫做無礙?決定不受他影響,決定不受他誘惑,我們還有能力幫助他,影響他,勸導他回頭是岸。
佛陀的教育是神聖智慧的教育,所以我們不能夠只顧自己不顧別人,那是錯誤的。所以最後一句「勸進行者」,那就是幫助別人要勸導別人,自行化他。勸導別人要有智慧,要有高度的藝術,我們今天講的技巧、藝術,這些東西全都在經典裡,你不在經典裡,你學不到。我們知道現在這個世間,無論是哪一個行業,哪一階的人物,每天都遭遇到無法解決的難題。這些難題愈來愈多,真的是叫焦頭爛額,我們看到可憐,這佛經裡面常講「可憐憫者」。其實這些問題解決的方法都在經論裡頭,可惜他不讀經,他要讀經沒有一樣不能解決,而且輕而易舉問題就解決了,不是難事。
這麼好的學問,這樣好的教學,為什麼不肯去學?為什麼不肯去發揚光大?這是非常遺憾的一樁事情。所以希望同學們你們有緣(我們在座同學大家都有緣分),既有緣要認真努力修學,我們到這個世間來要立志,要發願幫助這個世間苦難眾生,平平安安度過這個劫難,我們這一生就沒有白來了。一定要有這個志向,要認真努力的學習。《金剛經》上佛教導我們「深解義趣」,一切經論,我常說它的義理是深廣無盡,我們盡一生的力量也只能夠理解少分而已。但是這個少分就能夠幫助我們在一生當中得到很大的幸福美滿,往後還要不斷的努力。佛法的修學生生世世,不是這一生。
我們在經教裡常常看到成佛要經歷無量劫,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可見得經文字字句句都是無量義。懂得這個事實真相,我們修學就不會得少為足,你才能真正勇猛精進,知道自己所學的不夠,才能夠繼續不斷的去努力。在日常生活當中,最重要的是要把佛在經典上的教誨要落實,要真正做到,這一點比什麼都重要。古德常說「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你才曉得聖人的教誨無不重視在實行。
講到行,這個《戒經》就是屬於行經,經典有四大類,教、理、行、果,著重在行,行才能得果。所謂修行,「修」是修改,是修正;「行」是行為。我們起心動念,心理的行為;我們的言語,口業的行為;我們身體的造作是身的行為。行為再多,佛用身、口、意全部把它包括了,這是三個大綱領。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語行為有錯誤,把錯誤修正過來、修改過來,這叫做修行。所以諸位同修一定要記住,修行不是每天敲著木魚念經,每天在佛像面前磕大頭,不是這個。是在起心動念,是在言語造作,我們面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在這個地方修行。
至於早晚的課誦,祖師為我們制定的,制定的用意非常好,早課是教導我們溫故知新,記住佛陀的教誨,希望今天一天對一切人、事、物不要違犯,早課是這個意思。晚課是反省、是懺悔、是改過,晚課,想一想今天佛教導我們的,我們做到沒有?佛教給我們不許做的,我們有沒有違犯?這是晚課。真正這樣做早晚課,這早晚課有功德。功是你有功夫,德就是你的智慧德行不斷在增長,早晚課要這樣做法。絕對不是只有形式沒有實質,每天早晨在佛菩薩面前念幾卷經,磕幾個頭,供一點供品,求佛菩薩保佑。佛菩薩不會保佑,為什麼?你起心動念是個惡念,你是巴結佛菩薩、諂媚佛菩薩、欺騙佛菩薩,早晨騙他一次,晚上又騙他一次,他還會保佑你?哪有這種道理!沒有這個道理。所以一定要懂得早晚課真正的用意,要依教奉行,不能搞錯。搞錯了,你在那裡造罪業。處事待人接物要遵奉佛陀的教導。
佛教菩薩很簡單,一點都不囉嗦,教菩薩修行的六度,六波羅蜜。波羅蜜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圓滿,波羅蜜是圓滿的意思,六種圓滿。第一個教我們是「布施」,這個意思非常的深廣,布施就是放下,它對治的慳貪。所以眾生病很多,病很多歸納為六大類,佛開出這六個處方治病的,布施是治我們慳貪的,什麼時候我們慳貪斷掉了,布施就圓滿了,斷我們的慳貪,慳吝貪欲無始劫以來的煩惱,根本煩惱!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持戒」,持戒引伸的意思就是守法,國家的法律,還有不成文的一些道德風俗觀念統統要遵守,所以家有家規,國有國法,持戒是守法。守法你看對象是惡業,不造惡業。「忍辱」是對瞋恚的,對治瞋恚的。「精進」是對治懈怠的。「禪定」是對治散亂的。「般若」是對治愚痴的。
佛把眾生的病歸納這六大類,開出這個方子是治我們病的,咱們的病好了,佛法也沒有了。所以「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有病就需要法,沒有病,法就不要了。沒有病再要法,那又變成病。這些大道理,經典裡面說得很多、很詳細,希望同修們深入經藏好好的修學。明天晚上我們再見,明天我要多說一些「如何把佛法落實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謝謝大家,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