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地藏經大意  (第一集)  1991  美國亞特蘭大  檔名:14-008-0001

  我們再一次的來到貴會參學,希望藉這個機會,將這一年來修學的心得,提出來給諸位善知識做一個彙報。

  在這一年多,我也走了許多的地方,有一個非常可喜的現象,每一個地方學佛的同修是愈來愈多,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但是要真正講到學佛的成就,我們所見到的就很有限了,原因在什麼地方?實在講,我們對於修學的根基往往疏忽了,所以我們的成就就很不理想了。為了這個原因,淨宗學會特別提出修學的科目,一共有五個。第一個科目,也就是修學的根本,可以說是根本的根本。在《觀無量壽經》裡面,韋提希夫人遭了家庭的變故,對於這個世間可以說是灰心到了極處,向釋迦牟尼佛提出一個要求,十方諸佛國土有沒有清淨的世界?我希望能夠求往生。世尊答應了她的要求,將諸佛世界以神力展現在她的面前,就像我們現在的電視畫面一樣,把十方國土顯現出來,讓韋提希夫人去看,讓她自己選擇,佛沒有介紹給她。她看了以後,選擇了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的國土,要求世尊,怎樣才能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佛對她的選擇,非常的嘉許,她選擇的,確實是非常的正確,選擇得當。在沒有教給她修學方法之前,先教她修三福,並且告訴她,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換句話說,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一切諸佛所以成佛,都是從這個地方學起的。這就是修學的最初方便,也就是根本的根本。

  三福,一共是三條,第一條裡面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條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條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一共三條十一句。這個十一句裡面含義甚深,如果我們要把它詳細的講解出來,那就是這一部《地藏菩薩本願經》。所以有很多同修問我,說今年為什麼法師不講淨土經典,為什麼選擇《地藏菩薩本願經》?當然這裡面還有一個特別因緣,那就是今年我們在美國建了兩個道場。我在過去每一個道場落成,一定先講《地藏經》,因為你有了地,有了地不講《地藏經》,這個地就不靈。有了地,這是有了道場,有了道場之後,修道的人要從心地上建設,心地上建立,那是真正的道場,正法道場,所以一定講《地藏經》,這也是個因緣。由此可知,孝與敬非常重要,我們看自古以來中國、外國,無論是世間、出世間,凡是修學有成就的,沒有一個不孝父母,沒有一個不敬師長。佛法教給我們的是什麼?是開顯性德。我們本性裡面具足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只有佛智慧德能完全顯露出來了,得到圓滿的受用。眾生在迷,迷而不覺,迷的什麼?迷失了自己的本能。佛的教育沒有別的,只是將我們自己性德本能開顯出來而已。

  開發性德也得有工具,什麼是工具?世尊在《觀經》跟我們講的三福,這三種淨業是唯一的工具。不單修淨土這個三福必須要修,淨土宗西方極樂世界建立在三福的基礎上。我們觀察現前這個世間,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很少。正如同過去李老師常常感慨的說(台中蓮社,我在那個地方求學的時候,蓮友有二十五萬多人),台中蓮社有這麼多的蓮友,真正往生也不過三個、五個。萬分之一都沒有、都不到,好幾萬個人當中才有一個往生,原因在哪裡?就是沒有奠定基礎。好像蓋房子一樣,蓋房子人很多,都沒有蓋得成功,原因在哪裡?原來他沒有打地基。這個樓蓋得愈高,地基要愈穩固,這才行。三福是基礎,不僅淨宗建立在這個基礎上,佛說得很明白,「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句話就涵蓋了所有的宗派、無量法門,沒有一個法門、沒有一個宗派不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這個基礎細說,剛才說過了,就是《地藏菩薩本願經》。這是我們這一次與諸位同修彙報《地藏經大意》的因緣。因為時間只有五天,一天兩個小時,我們總共只有十個小時,不能將這部經細細來宣講,只能夠介紹這部經的大意,大意明白了之後,對於我們修淨宗會有很大的幫助。

  這次我們贈送給同修們的《地藏經講記》,這個註解是香港大嶼山寶林寺的住持聖一老法師寫的,序文裡面介紹得很詳細。聖一老法師是當代禪宗的大德,我對他老人家非常的敬仰,我們雖然學的法門不相同,我們是非常好的同參道友。在一九八二年,中國大陸剛剛開放,他去朝九華,當時九華山上幾位法師還有當地共黨的幹部,邀請他講《地藏經》,這個緣太殊勝了。大陸佛法整整停頓了三十六年,第一次開放,他第一次去講經,在九華山地藏菩薩道場講《地藏菩薩本願經》,這個因緣太稀有了。他不是到別的山,不是講別的經,講《地藏菩薩本願經》,所以他把這個事情告訴我,我非常歡喜,我鼓勵他去講。當時聽眾有二、三百人,因為大陸上第一次講經,就停了三十六年,所以有遠從黑龍江來聽的聽眾,有遠從新疆那邊來的、雲南那邊來的,他看到就非常感動,凡是來聽的人,老和尚都贈送旅費。所以他講經不是聽眾供養他,是他供養聽眾,每一位聽眾都皆大歡喜。

  一面講就一面寫,就寫這個講記。一個月講完,他回到香港,就把這本講義給我看。他老人家很謙虛、很客氣,要我替他改一改。實在說老法師的見地確確實實有一些古人沒有說到的,我在序文裡頭也提出了,最後結歸三寶,古註裡頭沒有,這個是他老人家的見地,非常之難得。這個稿子承蒙他老人家的囑咐,要我給它寫一個序文,我帶回台灣把它印出來了,這是初版。我自己一年當中差不多有八、九個月都在海外,都到處走,因此對於台灣印經真正照顧就非常非常的少,沒有那麼多時間照顧,初版裡面還有不少錯字。所以你們同修們拿到之後細細去看,看到有錯字寫信通知基金會,後面有地址,經本後頭有地址,告訴他哪一頁有錯字,希望二版統統能夠改正過來,就沒有錯字了。這個版本可以提供大家去翻印,我們印的經沒有版權,歡迎翻印,功德無量。但是希望翻校定的本子,這個本子不要翻印,因為裡面錯字不少。這是這個本子的來源。他的註解深入淺出,對於初學的人來說非常方便,所以我很喜歡聖一法師的註解,這也是一個稀有的因緣。

  前面介紹我就說到此地,現在要跟諸位談一談這一部經的大意。經本是釋迦牟尼佛說的,阿難尊者結集的,傳到中國來是唐朝時代,我們看翻譯的人就知道,這是「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的,是在唐朝武則天做皇帝的時候。武則天做皇帝把唐朝的國號都改了,她改做周,叫大周。這是時代,我們清楚。「于闐」是當時西域一個國家,現在這個地方已經入中國的版圖,新疆天山南麓。于闐的玉非常出名,那是特產,現在是中國的新疆。「三藏沙門」是法師的學歷,我們從這個地方看,他不用法師,他用沙門,這是法師謙虛。「沙門」兩個字就像我們現在所講的學生,正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沙門是梵語,翻作勤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這就叫沙門。「三藏」這是學歷,他通達三藏。如果不能通達三藏,那就不能夠翻經,翻經法師最低的學歷也得要三藏法師。通一經,通經、通論,這個都沒有資格翻經。所以這是學歷的介紹。

  「實叉難陀」是法師的名號,這是梵語音譯過來的,翻成中國意思叫喜學,就是歡喜學習的意思,歡喜學習。「譯」是翻譯,從梵文翻譯成中文。法師在中國譯經史上負有盛名,因為大乘經典,大家都曉得,經中之王的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唐朝時候翻譯,我們稱為《八十華嚴》,就是實叉難陀法師翻譯的。這部經譯成之後,當時武則天就在經本的封面上提了一首開經偈,我們今天念的「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這是武則天親筆提的,就是《華嚴經》翻譯完成。這個開經偈提了之後,以後這些法師大德們想再作一首能比她好的,都作不出來了,所以一直我們都用武則天的開經偈,實在作得太好了。法師,我就簡單介紹到此的。

  底下要跟諸位介紹的,我們讀經要細心、要觀察,要去體會。這部經看到它分量不多,我們現在是有註解的本子,看起來有這麼厚,沒有註解的本子,大概只有這個四分之一。經不長,它的架式跟《華嚴》、《法華》沒有兩樣,它是大經的架式,這點我們不能夠忽略它。從什麼地方看?從放光看。佛在許多大乘經典裡面在講經的時候都有放光,但是放光大多數都是一次,在正宗分。本經序分放光,正宗分又放光,流通分又放光,這三分都放光,這樣的經典在整個佛法裡面不多見,非常稀有。從這點來看,這部經是大乘了義的經典,因為經上多半說這些鬼神地獄,乍看起來好像是神話、傳說一樣,其實它有非常深奧的理論、基礎,這是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

  全經總共可以分為四大段,第一大段有兩品(它全經一共十三品),第一大段是介紹地藏菩薩,把菩薩介紹給我們,這是能教化的老師,就是首先把老師介紹給我們,我們認識這位老師。第二個部分一共有三品,這三品是說明菩薩教化的對象,他教哪些人,教化的對象。第三部分也有三品,是說明菩薩教化眾生的方法,儀式、方法,是講這些。末後一部分,是給我們講成佛的方法,這一部分非常重要,古人在科判裡面也提示出來。但是聖一法師把它結歸為三寶,這個見解是非常非常之難得,「名號品」是佛寶,「校量布施功德緣品」是法寶,「見聞利益品」是講的僧寶,與《彌陀經》跟《無量壽經》上所說的念佛、念法、念僧完全相應。所以聖一法師這樣明白具體跟我們提示出來,使我們讀這部經更清楚,更容易體會經裡面的真實義趣,這是很難得的。這是說明十三品的段落。

  我們再看經文裡面重要的啟示。首先一展開經文,看到這部經不是在人間說的,我們看佛的一切經典一開端,佛在某個地方說這部經的,他這部經是在忉利天說的,不是在人間說的,這是很特殊的。而且接著說是「為母說法」:

  【佛在忉利天,為母說法。】

  這句決定不能夠輕易疏忽。釋迦牟尼佛示現在這個世間,為眾生說法四十九年,這個法會將要結束了。佛出現在世間是為度根熟眾生,什麼叫根熟?聽佛說法能信、能願、能行,這樣的眾生就是根機成熟了。佛示現在世間,主要是為這些人而來的,因為這些人聽佛說法之後,必定在一生證果,最低限度都證阿羅漢果,為這些人來的。現在根熟的眾生差不多都度盡了,其餘的,那是根性沒成熟的。沒有成熟的,就像《地藏經》上所說的,剛強難化,他不相信,或者相信了,他不發願,不能夠依教奉行。佛當然不能在這個世間,再去等待這些人,他不等了,他要走了。這是化緣將盡的最後,他要給我們做一個示範,報母親之恩。

  他的母親在忉利天,釋迦牟尼佛出生之後,他母親就死了,在我們世間人來看釋迦牟尼佛命不好,怎麼生下來沒幾天媽媽就死了(他是由姨母撫養長大的)?實在講他母親已經在忉利天去享天福去了,這個時候佛為眾生講經完畢的時候,要到天上為母親說法。『母』是能生之意,摩耶夫人生佛,這個意思就表孝道能生一切諸佛,一切諸佛都是從孝道裡面出生的,表這個意思。所以《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佛門的孝經。哪一尊佛、哪一尊菩薩乃至於哪一尊羅漢,不孝順父母,不尊敬老師?佛法是師道,這是我們在講習當中,這麼多年來不斷的為大家報告,它不是宗教,它是教育,所以它是師道,師道一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一個人不孝順父母,怎麼可能尊敬老師?不孝親,尊敬老師,那個人有問題,必定有企圖;他要沒有企圖,為什麼去巴結老師?所以尊師重道是建立在孝順父母的基礎上。

  我們在學校念書,如果不聽老師的話,不接受老師的指導,父母就憂心了,這就是不孝。能夠接受老師的教導,為老師的好學生,父母歡喜,這是盡孝。何況「孝」這個字,要以佛法來講,是佛家大總持法門。什麼人能把孝做到圓圓滿滿,跟諸位說,只有佛。不成佛,這個孝道就不能做到究竟圓滿。中國文字實實在在是不可思議,這是世界上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字,確實是比不上。中國文字是符號,這些符號裡面充滿了智慧。這個「孝」字,你看上面「老」字下面是「子」,在六書裡面這個字叫會意,你去體會這個意思。上面一代跟底下一代是一不是二。今天西方人講父子有代溝,代溝就脫節了,那就分家了,分家就不孝,孝就沒有了,老跟子離開,那就不叫孝,合起來這才叫孝。但是諸位要知道,老一輩上面還有老一輩,下一輩下面還有下一輩,這就是給我們說明,這一個字的含義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是一體的。所以有很多現代年輕人提出奇怪的問題,這從前不可能有的,現在年輕人說為什麼要祭祖先?祖先距離我們太遠太遠了,千年萬世了,我們還要去祭祀他、去紀念他幹什麼?他就不知道。懂得「孝」這個字,就明白了,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是一體。

  佛法裡面講豎窮三際,橫遍十方,這叫法界。法界就是孝,孝就是佛家講的一真法界,所以你才明瞭為什麼說只有成佛才能把孝道做到圓圓滿滿,菩薩都做得不圓滿,就是菩薩的心還不能達到虛空法界,他只能達到一部分,還沒有達到圓滿。佛家講孝跟世間講的範圍大小、淺深、廣狹確實不相同。剛才跟諸位提示了敬師,尊師重道,這是孝道。家庭裡面兄弟不合,父母生煩惱,也是不孝;再擴大一點,宗族要有糾紛,也是不孝。你在社會上如果不能夠奉公守法,不能夠負責盡職,父母又憂心,那也是不孝。其他例子就不必多舉了,這是從事相上來說。所以這個孝道的的確確很不容易,你不明瞭這個深義,你也不知道怎麼個做法,明瞭之後才知道怎樣去修孝道,怎樣盡孝道。世尊在這部經裡面,不但將理論跟我們說得很清楚,在事相上也說得很詳細。這一部經決定不能把它看作神話,而是釋迦牟尼佛對於大乘初學的人入門第一課,上的第一課,把佛法修學的大根大本傳授給我們,這是佛真實的慈悲,無盡的恩德,所以這句裡面含的意思是無盡的深廣。

  接著我們再看參加法會的這些大眾,聽眾是什麼人?這一看也把我們嚇呆了,經上說:

  【十方無量世界,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及大菩薩摩訶薩,皆來集會。】

  同修們有不少是老修了,你們也看過不少經典,你在哪一部經典裡面看到聽眾是十方世界一切諸佛來了?《華嚴》、《法華》裡頭都沒有,《無量壽經》上也沒有。你就查查《大藏經》,佛哪一次說經是十方諸佛都到了,一個也不缺?這是什麼法會!所以這一段決定不能疏忽,這裡面含的意思非常之深。今天佛要跟我們講生佛的方法(母親是能生,生佛的方法),怕我們聽了的人不相信,十方一切諸佛都來到這個會裡面,給釋迦牟尼佛做證明,證明釋迦牟尼佛講這個話是千真萬確,一點不錯。那些佛都成佛了,釋迦牟尼佛講經他是來聽經的嗎?他也會講,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講其他的經典,講《大方廣佛華嚴經》他們不來,講這部經為什麼要來?講的是根本法,來,表示這個法會的鄭重,所以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

  我們接著看經文就很明顯看出來,這些諸佛如來不是來聽經的。當然,不是來聽經他也聽,他也不能說來一下就走了,還是等釋迦牟尼佛把這部經講圓滿他才告辭。接著這些諸佛如來,諸位要記住沒有一個缺席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統統到齊了,一個缺席的都沒有。

  【讚歎釋迦牟尼佛,能於五濁惡世,現不可思議大智慧神通之力,調伏剛強眾生,知苦樂法。】

  這句要緊,所以這個讚歎裡面第一個是釋迦牟尼佛能在『五濁惡世』,第二個重點就是『知苦樂法』,我們就憑這兩句,這兩句是十方一切諸佛異口同音所說的,我們就要拜釋迦牟尼佛做老師。為什麼?他知道苦樂法,我們想離苦得樂,要離苦得樂的方法釋迦牟尼佛知道,別人不知道,不找釋迦牟尼佛,離苦得樂就辦不到,你看這個重要不重要。這部經是三千年前講的,翻成中國文字,三千年前就說這個世界是五濁惡世。我在從前看經,看到這個字樣,總覺得這佛經裡有些句子是過分的誇張,不切實際。現在念這一句,覺得佛講的話是句句真實,沒有過分。「濁」是什麼?濁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染污、染濁。現在地球上生態環境所受到染污的嚴重性,已經為大家都知道,所以每一個地區政府人民都極力在倡導環保的工作,怎麼樣來做環境保護的工作,防止污染。這個工作做得會有效果嗎?我不相信,什麼道理?佛在經上講得很好,依報隨著正報轉。我們今天所看到這個嚴重問題是依報,是環境,環境的染污從哪裡產生的?從心地。我們再看看今天世道人心,心裡的染污,思想的染污,見解的染污,精神的染污,太可怕了。如果不從這個上面來防止、來改善,單單從外面環境上想改善污染的問題,是很難收效的。那要想把我們的心理、精神,這些染污洗刷乾淨,說實在話,佛法就是一服清涼劑。真正講環境保護,一定要依靠佛的經典,才能真正收到效果。經要不認真透徹講解明瞭、宣揚,這個效果是達不到的。今天這個社會學佛的人很多,不學佛還好,學了佛之後又被佛法染污了,這個糟糕不糟糕。不學佛是世間染污,學了佛他又加一層染污,那是什麼?佛真的東西沒有學到,實在說連佛法皮毛也沒有得到,加深了妄想分別執著,這就是被佛法染污了。諸佛如來看到這樣學佛的人,沒有一個不流眼淚,把佛法錯解了,錯學了。

  今天「濁」已經到了極處,「惡」是造惡業,少說就是經上講的十惡業,身造殺盜淫,口裡面妄語、兩舌、綺語、惡口,心裡面貪瞋痴,這叫十惡業。過去造十惡業還知道慚愧,還覺得什麼?這很可恥,現在這個念頭都沒有了,認為造十惡業是光榮的、是應該的,不造十惡業的人傻瓜。你看這怎麼得了,這個是五濁濁惡到了極處。這種現象,諸位如果翻看歷史來看,在歷史上看什麼?歷史是教訓,是一面鏡子,你看看每一個朝代,它興,它是什麼因素興起來的;那個朝代滅亡,是哪些條件讓它滅亡的,讀歷史就能找得出來了。一個人家庭的興旺、衰落,在歷史上也能夠找得出來,凡是身心濁惡到極處,那就是大災難要降臨前的預兆。佛法教給我們的,用現代話來說是個人的幸福、快樂,真實的利益。家庭的美滿,社會和諧,國家富強,世界大同,這是佛法對於現世給我們的真實利益,人人能夠依照佛的教訓去做,這個目標很容易達到。

  所以,末後說「知苦樂法」,這個世間人苦,苦從哪來的,為什麼原因苦,佛知道。樂,每一個人都想追求,樂究竟是從哪來的,怎麼樣獲得的,佛知道。佛現在不在世了,我們今天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到哪裡去找答案?佛雖然不在世,佛的經典留存在世間,佛對於這些理論、方法統統在經典中,只要細讀經典,去體會裡面的意思,答案就找出來了。答案找出來了,我們把那些苦的因素,把它消除掉,樂的條件,我慢慢來培養,這離苦得樂,就變成我們這一生當中的事實了,我就做到了。哪一個人做,哪一個人就得到,效果非常之快。而且依教修行得到的人非常之多,不僅是我們在歷史上看到的古人,現前我們看到真正修行的人,真實修行,半年這個人就變樣子,一年大有不同了。這個我們世間人常講改造命運,命運是自己造的。佛家承認有命運,但是不是定命,命運可以改造。誰幫你改造?自己改造。從什麼地方改造?從心地裡面去改造,這部經要教給我們心地法門。佛教給我們的這些理論、教訓可靠嗎?可信嗎?所以在根本經典裡面,佛就把這個事情給我們攤開了,這是讓我們建立清淨的信心,這個法門是根本法。

  佛教在中國傳了將近兩千年了,中國歷史上(正史)所記載的,公元六十七年,摩騰、竺法蘭這兩位大德從印度到中國來,是中國朝廷派特使迎請來中國的,來到中國建立了道場。這就是洛陽的白馬寺,第一個道場,從事於翻譯經典的工作。第一部翻成的經《四十二章經》,這是佛法正式傳到中國來。今年一九九一年,這將近兩千年的歷史,被中國人朝朝代代朝野所尊重、所禮敬的,必然有它的道理。大乘佛法在中國非常盛行,可以說中國是佛教第二祖國,到中國來真的是生根、茁壯、開花、結果,成就遠勝於印度佛教。在中國是以四大菩薩代表大乘佛法,第一個九華山的地藏菩薩,第二位普陀山的觀世音菩薩,第三位是五台山的文殊菩薩,第四位是峨嵋的普賢菩薩,這四大菩薩代表大乘整個的佛法。我們的修學要從地藏,地藏是第一個。地是心地,地是說的大地,大地能夠生長五穀雜糧養活我們,我們離開地不能生存,地底下含藏的寶藏,金銀寶藏,我們用之不盡。所以佛就用地藏,地上的寶藏比喻我們的心地,我們心地含藏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神通,無量的道理,乃至於今天大家所追求的財富,真性裡面含藏無量的財富,一切無量,那真是無量無邊,是我們真心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的。你看六祖大師在黃梅聽五祖講《金剛經》開悟的時候,他老人家曾經說過「何其自性,本來具足」。「本來具足」就是我們真如本性沒有一樣欠缺,樣樣都具足。「何其自性,能生萬法」,法界、虛空從哪裡來的?是自性變現出來的。從這兩句話我們也體認到大經裡面所說的盡虛空遍法界是一體,所謂「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六祖大師證得,他要不證得,這兩句話他說不出來。這個就是圓滿的孝道。

  所以學佛從哪裡學起?從地藏學起,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佛教育是從心理建設開始。孝敬是心理的建設,我不敬這個老師,這個老師再有學問,再有能力,都沒有辦法教我們,為什麼?我不相信他,我不尊敬他,他講的東西我不接受,我不願意跟他學,這就枉然了。所以叫你找好老師,哪個是好老師?我的好老師不見得是你的好老師,你的好老師不見得是他的好老師,換句話說,個人有個人的好老師。就是你心目當中最尊敬的,最敬仰的人,那個人就是你真正的好老師,為什麼?他講話你聽,你真學,這就是好老師。你無論世間學問、出世間的學問,你學起來就快速,就有成就了;遇不到這樣的老師,就很難成就。這也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古人常講「良師可遇不可求」,到哪去找去?遇到了,幸運。

  我常跟同修們說,我在台灣求學遇到這三個老師,好老師,我學習沒有浪費時間,是自己由衷敬仰的老師。除這些老師之外,別人要來教我,教不了,為什麼?不相信,不能接受。我年輕的時候是十分的頑固,非常執著,還有辯才,喜歡抬槓子,一般人很不容易把我說服,我能強詞奪理,我有這個本事,這是很大很大的障礙。所以遇到方東美先生,這是衷心敬仰的一個老師,他把佛法介紹給我,我相信。除了他之外,任何人要把佛法介紹給我,我都不會相信,難。一入法門,就認識章嘉大師,章嘉大師智慧、慈悲的攝受,那種加持的力量,我一生當中沒有遇到第二個人,那樣的人跟你講話,你非聽不可,不聽也得要聽,聽了就要照做,他有這種力量。大師圓寂之後,我跟李炳南老師。我學佛,佛門的老師兩個,方先生我是跟他學哲學,我在台灣這三個老師。所以不尊師,對於道就沒看重。尊師是什麼?尊師是重道,他講的話我們真聽。所以你們諸位同修想在這一生當中道業上有成就,你要找你心目當中最仰慕的那個人,你跟他學決定不錯。我自己是個過來人,自古以來古聖先賢沒有一個不是這樣學出來的,對於老師沒有恭敬心,你跟他叫白跟了,一點用都沒有。

  我這三個老師都很了不起,他的學生有很多,太多太多了,成就的人不多。為什麼不成就?恭敬心沒有,這就是印光大師他老人家說的「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兩分恭敬得兩分利益」。學生雖然多,每一個學生對老師的恭敬心不一樣,老師上課一樣講東西,那個十分恭敬的,他就十分接受了,完全不折不扣的依教奉行,那他得的東西就多了。三分恭敬、四分恭敬,把老師所講的東西是大打其折扣,但是還得一點利益;完全不恭敬的,他就完全不相信、不接受,那就沒有用處。這是我教給諸位親近善知識的一個原則,一條道路。親近善知識,千萬要記住,只親近一個人。一個人指你是一條路,一個方向,你走起來舒服,沒有疑惑。兩個人,那兩個人意見一定不相同,一定是走兩條路,兩個方向你就迷惑了。三個人就三岔路口,四個人就十字街頭,就不曉得怎麼走法好了,這個問題非常嚴重。但是佛在經上也曾經告訴我們,廣學多聞,《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我們為什麼專門跟一個老師?諸位要知道,開始學像學走路一樣,學起步,只能跟一個人教你。所以古時候學佛,五年學戒,這個學戒不是學戒律,老師的教誡。就是頭五年跟一個老師學,這是一個過程,從這個老師奠定修學的基礎。

  基礎的成就是以你有能力辨別邪正、辨別真妄、辨別是非,你只要有這種能力,你可以去參學了,老師這門禁就開了,不管哪一個人你都可以親近,就跟善財童子一樣。你看善財童子沒有出去參訪之前,他跟一個老師文殊師利菩薩,他在文殊師利菩薩座下叫得根本智。老師培養你根本智,使你有能力辨別真假、邪正、是非,只要有這個能力了,老師放你出去,為什麼?你聽得再多、看得再多,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為什麼?你有能力辨別,這個時候才廣學多聞。這個同修們一定要記住,你如果把次第順序搞錯了,那你就冤枉浪費時間,是一無所成。善財童子所表演的,跟諸位說就是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是佛教給我們修學的過程。首先一入門叫你發心「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菩提心,這叫你發大菩提心,發心的時候不為自己,要救度一切苦難眾生,像藏地菩薩的大願一樣。發了心之後,從哪裡做起?從斷煩惱。所以跟一個老師就是學斷煩惱,煩惱真正斷盡了,然後才開始學法門,法門就無量無邊了。所以那是第二個過程,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會上是學第一個科目「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斷盡了再出去參學。五十三參是「法門無量誓願學」,到最後遇到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那是「佛道無上誓願成」。所以一部《四十華嚴》講什麼?四弘誓願而已,這真是慈悲到了極處。

  佛在開始講經,第一部講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把修行次第統統都教給我們了。我們今天學佛,為什麼不成就?前面兩個不要了,發菩提心不要,什麼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喜歡才度他,我不喜歡、恨透他,我才不度他。這菩提心沒有了。再什麼?煩惱不要斷,開始學法門。煩惱不斷學的法門都是邪知邪見,不是佛知佛見。清涼大師在《華嚴經》註疏裡面就說得很清楚,有解無行,解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行就是「煩惱無盡誓願斷」。有解,光去研究經典教理,不肯斷煩惱,不肯認真修行,他老人家說增長邪見,結果是增長邪見。假如,換過來,有行無解,他老人家也搖頭,他說不行,有行無解,斷煩惱不學法門,增長無明。所以,煩惱斷了之後一定要學法門。斷煩惱要靠定,你跟一個老師學是定,心是定的;跟許多老師來學的話,心是動的,定不下來。這就是說明為什麼親近善知識要找一個人,道理就在此地。這是古德常講的師承,非常非常難得,現在實實在在不容易,我自己很幸運就是在這一生當中還能沾到一點師承的邊緣,還算是遇到。

  這是講地藏菩薩這個法門,從地藏就是孝敬。孝親尊師,把它發揚光大,像菩薩戒裡面所講的孝順一切眾生,把孝順父母的心,尊敬師長的心,擴大孝順一切眾生,尊敬一切眾生,這就是觀音菩薩的法門叫大慈大悲,這是提升了一級。這樣的大慈大悲,要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不能感情用事,感情是迷,一定要理智,所以第三個階段由文殊菩薩來代表智慧。所以佛門裡面常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觀音菩薩的慈悲是根本,文殊菩薩的智慧是方便門,沒有智慧就沒有方便。假如沒有智慧用感情來方便,那佛門裡也有一句俗話說,叫「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這什麼原因?就是那個慈悲、方便建立在感情的基礎上,就變質了。所以一定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礎上,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這就對了,這就正確了。普賢菩薩是實行,把孝敬、慈悲、智慧應用在我們生活上,應用在我們處事待人接物。你們諸位細細去想想,個人怎麼會不幸福快樂?家庭怎麼會不美滿?所以這個世間所有一切目標統統圓圓滿滿的都達到了,你要照做才行,不照做沒用處。所以四大菩薩代表完整的大乘的教學,這是我們學佛的同修不可以不知道的。所以本經是大乘根本經典。

  底下我們看到的,釋迦牟尼佛:

  【放百千萬億大光明雲。】

  這句是總說,後面舉了十個例子,「所謂大圓滿光明雲」到「大讚歎光明雲」,這段經文我們往往讀誦的時候,也含糊籠統把它念掉了,不曉得它含的什麼意思。實在跟諸位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跟我們說些什麼,就這十句,這十句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說法的總綱領。你看多麼重要,你要把這十句理解了,你就相信了。世尊說的話可以相信,可以接受;不但可以,是應當相信、應當接受,知道他講的東西是真的不是假的,完全是講我們自性本具的性德。性德是無量無邊,他老人家歸納為十大類。佛說的是這些東西,佛教給我們修的也是這些,教我們要證的還是這些,你說這個東西多重要。

  『百千萬億』,這一句是說的多,是說的性德是無量無邊,無窮無盡的,就像我們在《無量壽經》裡面講的經題「佛說大乘無量壽」,此地「百千萬億光明雲」就是無量的意思。無量為什麼不說別的,要說壽命?諸位要知道,所有一切無量裡面,壽命是第一個條件,叫第一德。假如說沒有壽命,你有無量的智慧,有無量的財寶,你沒有壽命,那這個無量都落空了。所以第一個條件要有無量壽,然後其他一切的無量,這才真正得到受用。所以經題上「無量壽」絕對不是單單指壽命,是指一切的無量。在事相上講,舉一個做代表,最重要的一個就是壽命,是這個意思。假如要是不明瞭這個意思,西方世界人是無量壽,那無量壽,壽命是很長沒錯,假如說沒有福報,也沒得吃沒得穿,那不可憐死了嗎?所以不知道它光明也無量,財寶也無量,智慧也無量,神通也無量,這就值得我們嚮往的地方。所以一定要明白這個意思,無量,那就說不盡。

  下面把它分成十類,這是略說大類,第一個是:

  【大圓滿光明雲。】

  每一句都講『光明』,「光明」是智慧,換句話說,所有一切萬事萬法都是從智慧生的,佛法所求的是究竟圓滿的智慧。為什麼用個『雲』?「雲」這個字是極其形容萬事萬物的真相,佛經上常講諸法實相,我們今天一般講一切法的真相。真相是回什麼事?就像雲一樣,雲是非有非無,遠看有,近看無,非有非無,一切法的真相就是這個樣子。你看佛在《金剛經》上不是說過嗎?「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那個雲就跟夢幻泡影是一回事情,是一樣的。所以一切法你可以受用,你不能執著,你要執著就錯了。所以那個雲你可以欣賞,它很美,可以欣賞,你不可能把它得到。為什麼?得不到的,它不是真實的,你決定得不到。

  我們要明白事實真相,跟諸位說,你煩惱就沒有了,苦就沒有了。你苦從哪裡來的?患得患失,你苦從這兒來的。如果要知道這諸法真相,得到,不歡喜,沒有歡喜心;丟掉,一點懊惱心都沒有。來者自來,去者自去,完全用平常心來對付,你的煩惱不是沒有了嗎?你就得大自在了。凡是佛經上用「雲」這個字都是代表這個意思,都是顯示一切法的本來面目,真相,不是假的。我們世間人不知道事實真相,把這些虛妄不實在的東西,以為是真實的,還要牢牢的抓住,以為是自己的,據為己有,是苦不堪言。如果你仔細去想一想,也能體會到一些。世間人也常說:這個世間一切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好像說得滿像那麼一回事情,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你何必執著?現在還沒死。沒死,每天晚上都要死幾個小時,躺在那裡睡著了什麼也不知道,哪樣是你的?人家把你抬走了,你都不知道,沒有一樣是自己的。身體都不是自己的,何況身外之物。

  我們要想通,想通了,得大自在;想通了,有真正的快樂,才有真正的幸福。我們的快樂幸福就被這些妄想分別執著給障礙住了,所以你得不到。快樂、幸福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極樂世界講的極樂是本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來的,障礙去掉了,快樂就現前了。所以不要有得失的念頭,不要分別,不要執著。別人對我分別執著,那是他的事情,他在迷。我今天學佛了,我不能跟他一樣,我跟他一樣,那錯了。所以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跟大家在一起和光同塵,不破壞世間法,你執著,我隨順你的執著,不是我的執著。我今天問這是什麼?你說這是一本經書,是你執著叫它做經書,我也點頭,是一本經書。我不執著,是你執著它叫經書,我也叫它做經書。你是真執著這是一本經書,我不執著這本經書,我們兩個感受就不一樣,就不相同。你有煩惱,我沒有煩惱;你有分別執著,我沒有分別執著。沒有分別執著,為什麼要隨順你的分別執著?是不破壞世間的假相,假如世間相破壞了,這個世間秩序就亂了。所以諸佛菩薩叫大慈大悲,就是他沒有分別,他隨順我們的分別;他沒有執著,他隨順我們的執著,這個了不起。「雲」代表這個意思。

  『大圓滿』,這是略舉數端裡面第一句,第一句也是綱領。「圓滿」就是一絲毫欠缺都沒有,你能夠想得到的,還有你想不到的,統統具足。世出世間萬事萬法,過去、現在、未來,全是我們自性裡頭本有的,不是外來的。佛跟我們說一切法,佛跟我們說一切經,憑什麼而說?就憑這個而說,所說的全是自性裡頭本有的東西。你說這我們能不相信嗎?這個就是佛講經說法理論的依據。佛這些法根本什麼說的?自性本有東西說的,正所謂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這才叫究竟圓滿。

  由此可知,這本《地藏經》自始至終講的是什麼?講的是我們自己本性裡面的性德,所說的地藏菩薩就是我們自己心地含藏無量的寶藏,不是外人,說的是自己。我們今天迷失了自己,不認識自己,遇到這麼一位好老師點醒我們,即是禪家所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佛四十九年跟我們講的一大藏經典,千經萬論全是性德,統統講的是我們自己,就一個人,沒有講到別人,沒有講到心外之事,這樣的教育我們要不接受,我們還接受什麼?《華嚴》,自性華嚴;《地藏》,自性地藏;《彌陀》,自性彌陀,除了自性之外,無有一法可得。性圓滿,性所現的相圓滿,性含的理圓滿,性變現的事圓滿,沒有一樣不圓滿,這句是總說。下面九句是從這個圓滿裡面分出來的,你要說圓滿,哪些圓滿?佛再略舉幾個例子,如果細說,說不盡,永遠說不盡。這是舉出幾個例子,這幾個例子也是一切法的歸納。

  【大慈悲光明雲。】

  『慈悲』,圓滿,圓滿再加個『大』。「慈悲」就是孝道,慈悲就是尊師,慈悲就是菩提心,何以見得?我們現前這個社會,大家每天勤奮的工作,都很努力、很勤奮,我要問為什麼,你為什麼那麼努力?什麼力量在那裡推動你,你每天工作那麼勤奮、那麼努力?我想這個答案諸位都能夠知道的,第一個是財,第二個是名,名利在推動你。如果得不到利也得不到名,誰願意去幹?沒有一個人願意幹事情,動力沒有了。我們要問,諸佛菩薩在十法界裡面,以無量的身形,勤苦修學,教化一切眾生,這是什麼力量?他既不為名也不為利,什麼力量推動他?他那個勤奮,比我們世間人要高出很多倍。我們這個世間人有懈怠的時候,有疲倦的時候,他沒有懈怠,沒有疲倦,什麼力量推動他?跟諸位說,就是慈悲這個力量推動他,這是從本性裡面發揮出來的力量,不是靠外面來的。咱們名利都是外來的,外頭斷掉之後我們就不幹了,不想幹了。這是從裡面生出來的,非做不可。

  特別是這部經裡面,講地藏菩薩孝親報恩而發心度眾生,所以慈悲就是孝道。為了孝順父母,為了尊敬師長,為了滿父母師長之願,這才發大慈悲心普度一切眾生,捨己為人,動力從這裡發生的。所以這下面九句要把「慈悲」排在第一,為什麼?它是整個佛法當中動力的根源。像《華嚴.普賢菩薩行願品》裡面,你看願願最後一句都是無有疲厭,那還得了!無有疲厭就是這個力量產生的。自己修學不疲不厭,幫助別人;度眾生就是幫助別人、成就別人,無有疲厭,決定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既然是平等,佛法裡頭又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諸位要知道,在佛菩薩本身來講平等的,那個不平等?不平等是眾生造成的,不是佛不平等。佛是樂意幫助人,而是對方不願意接受,這就不平等了。有願意接受的,有完全接受的,有部分接受的,有完全不接受的,所以不平等是眾生那一邊所生的現象,與佛菩薩這邊不相干,這個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所以佛法是真正清淨平等,《無量壽經》經題上就標示得很清楚、很明白,心地不清淨、不平等,這就不是佛法。

  現在時間到了,下面八句我們明天繼續,這個是非常非常重要,是關於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的理論依據,在這裡統統在放光當中顯示出來。所以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段經文,不能夠忽略的。好!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