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十二)  (第二集)  1999/12/8  香港九龍  檔名:12-030-0002

  請看講義第一章,最後一段,第六段:

  【善財聞法,勤求愛樂,隨逐文殊,瞻戀不捨,一心歸向。】

  昨天我們講到這個地方,接著看:

  【正是所謂上根隨逐,同餐妙旨,獨穎眾流。重法隨師,陳偈求度。】

  世尊在本經舉善財童子,做為修學大乘的榜樣,這一種教學的方法非常的圓滿。所以《華嚴》有理論、有方法,理論跟方法都是達到究竟圓滿,末後還讓善財童子,讓五十三位善知識,做出修學的樣子來給我們看,我們從這些地方去體會、去領悟、去學習,我們在一生當中一定也能夠契入佛的境界,《華嚴》末後「入法界品」,希望我們每一位同修都能夠證入。怎麼證入?向善財看齊,我們就能證入。

  昨天跟大家介紹,『勤求愛樂,瞻戀不捨,一心歸向』,是好學。修學的樞紐、關鍵,就在「一心歸向」這一句;正是淨宗法門常說,「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就是一心歸向,一門深入,長時間的薰修。他給我們做的樣子,經上說這『正是所謂上根隨逐』。學生是上根,老師也是上根,老師是文殊菩薩,學生是善財童子,師資道合,這個因緣無比的希有。『同餐妙旨』,「妙旨」是什麼?用現代人的話來說,是真理,這是真正的真理。我們在世間人常常聽到真理,實在說是有名無實,什麼是真理?各人自己說一套,說它是真理,所以那是不可靠。佛法裡面講的真理是「諸法實相」,《般若經》上講的「諸法實相」,我們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同餐」,同契入,老師入這個境界,學生也入這個境界。這個境界在《華嚴經》上稱之為一真法界,稱之為華藏世界;在四十卷經經題上,說的是「不思議解脫境界」。我們把這三個名詞合起來看,意思就很清楚了,一真法界,華藏世界,不思議解脫境界,我們於是才相信這是真理,這個是事實真相。

  『獨穎眾流』。「穎」是脫穎而出,超越了;「眾流」是講所有大小乘修學的人,他在修學的大眾當中,出人頭地,能夠契入境界。這樣的人,要用我們世間人的言語來形容,那是特殊天才,決不是一般普通人。這樣的聰明智慧,這樣的學習能力,他還是『重法隨師』,親近善知識,不離開善知識,這做給我們看。我們的智慧、德能不如他,我們遇到一個善知識,要不能發心跟隨,我們的道業怎麼能成就?世出世法沒有例外的。古德常講名師出高徒,學生一定要長時間追隨老師才能有成就,時間短了,不可能。

  「重法隨師」,親近老師,一定要把自己的願望向老師報告。這一段我們就省略了,我們因為時間的關係,經文都是節錄的。善財童子向文殊菩薩報告,他自己修學的願望,如果不將自己的願望向老師表明,老師就沒有辦法指導你,必須自己要把願望說明。善財的願望我們都知道,因為後面五十三參,每遇一個善知識,一見面第一句話要把自己的志願表白。他說,他已經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們在此地看到,在前面第五段看到,他發無上菩提心,志願作佛。他來學佛,學佛為什麼?為作佛。

  願是有了,如何能將願望落實?所以他親近善知識,提出兩個大問題:一個就是怎樣修學菩薩行,怎樣學習菩薩道,他說得很多,這兩條是重點。我們也想知道,什麼是菩薩道?道是存心,菩薩存的是什麼心,我們要這樣學習。菩薩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這叫菩薩行。換句話說,菩薩是怎樣過日子,菩薩怎樣從事他的工作,菩薩如何處事待人接物,這屬於菩薩行。我們總結《大方廣佛華嚴經》,總結世尊四十九年一代時教,所謂菩薩道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菩薩道。菩薩行?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菩薩行。我們總結拈出來了,可是這怎麼樣落實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讀《華嚴經》就有了眉目,綱目先掌握住了,我們才能真正學到東西。老師看到學生有這個願望,這願望正確,跟諸佛如來同一個願望,他怎麼不歡喜?熱心指教。我們看第七段:

  【由迷心性而造諸業,染自陵他,生於驕慢。長流生死,皆由著我。於我所外境,深生愛染,愛著不出,戀著不離。】

  這些是善財無限感慨的話,沒有聞佛法之前,自己在六道輪迴作生死凡夫,生生世世都不能夠出離。人在世間一定要曉得有過去世、有未來世,絕對不是說人死了,死了就完了,死了完了就太好了,什麼事都沒有了,問題是死了就不得了,後面麻煩事情太大了。因此我們才需要學習,需要佛菩薩、需要善知識來教導。人生在世間時間短,幾十年一下就過去了。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一轉眼二十多年,二十多年就像昨天一樣,當時我們在講席當中的聽眾許多都過世,都不在了,也有一些離開香港,移民到其他國家地區,現在我們在道場遇到二十年前的老同修不多,我們見面特別親切,感慨萬千!二十多年,一轉眼就過去了,人生苦短,我們要警覺到。

  正因為人生太短,我們要抓住機會修福、修慧,機會很難得。世間什麼都是假的,什麼都是空的,唯有積德修善是真的,諸佛菩薩常常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我們要認真去思惟。古人說得好,「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我們每個人都知道,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帶不去的都是假的,決定不要貪戀;帶得去是真的,要認真去考慮。唯有業隨身,你造的業能帶得去,你造的善業帶去,來生得好果報,你造的惡業帶去,來生墮落三途。明白這個道理之後,為什麼不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斷惡修善的機會要認識,要把它抓住。

  善法裡面第一善法是什麼?教學。儒家常講,「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在中國孔老夫子,一生從事於教學,平民;釋迦牟尼佛雖然生為王子,出家了,甘心做一個平民,也是一生從事於教學;真的是千年萬世,提起孔子、世尊,哪一個不尊敬?哪個不佩服?歷代這些帝王將相,有幾個人知道?有幾個人景仰?於是我們明白,教學第一善。第一功德,第一善行,辦教育;特別是佛法的教育,我們要認識清楚。所以你真的認識清楚了,機會抓到了,你這一生修的大善,積的大德。

  我們出家人是個教員,我一生沒有道場,住別人的道場,一生幫助別人,幫助別人很自在,自己什麼事都不要管,天天念書,一生念自己喜歡念的書,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我做的事很簡單,講經、教學,就這麼兩樁事情,其他什麼事情不聞不問。過去在台灣,韓鍈居士抓到這個機會,她幫助我,我也幫助她,我們合作了三十年,建立「華藏圖書館」。她往生之後,我在新加坡講經,被李木源居士給抓去了,留我在新加坡,提供講堂給我,提供教學環境給我,我們在那裡辦了一個「培訓班」。建一個念佛堂,建一個講堂,有個培訓班,我就很滿意了。我一生作客,不作主,主人是他。佛教居士林他是林長,淨宗學會他是會長,培訓班他是主任,我當教員,所有行政業務我一概不理會,所以才輕鬆、才自在。我們配合得非常好,他去搞行政、去搞業務,我來幫助他教學講經、領眾念佛,我們分工,各人把自己各人的工作做好,給其他道場做個好樣子,做個好榜樣。這是講到我們要抓住機會積功累德,機緣一縱即逝,很難再遇到。凡夫確實沒有慧眼,所以往往遇到機會,因為不認識,錯過了,這個原因這段經上講過。

  『由迷心性而造諸業』,這一句是總說。這是講六道凡夫迷失了自己的真心本性,起心動念都是造業。既然造業,說實在的話,造的善業少,惡業多。我們想想善財童子在此地所說的,我們有沒有?『染自陵他』,「染」是污染,我們被自私自利污染了,被名聞利養污染了,被五欲六塵污染了;「陵他」是欺負別人,輕視別人,侮辱別人,甚至於陷害別人,我們幹這個事情。『生於驕慢』,驕慢是嚴重的煩惱,自己不知道。奇怪了,現在這個社會還提倡,值得驕慢,你看糟糕不糟糕?自己稍微有一點點成就,值得驕傲,一驕傲就完了,就墮落了。我們看看世出世間大聖大賢,無論什麼樣的成就,他們都感覺得慚愧,哪裡敢驕慢?晚近一代,中國大善知識印光大師,他老人家一生自稱常慚愧僧。什麼叫慚愧?對不起自己,對不起別人,我做得不夠好,雖認真努力的做,我做得還不夠圓滿,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的。

  如果犯這個毛病,這個地方雖然是八個字,這八個字就很嚴重,「染自陵他,生於驕慢」,後頭一句是果報,『長流生死』,你在六道裡頭,頭出頭沒,永遠沒有辦法脫離六道輪迴。總結原因,『皆由著我』,「著我」是什麼?自私自利。我常常勸勉同學,你要想真修行,真想在這一生當中成就,你必須要放棄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控制的念頭,你要把這個念頭放棄掉,要把這個行為放棄掉。這種念頭跟行為是與生俱來的煩惱,我們仔細觀察,還不會說話的嬰兒,幾個月的小孩他就有佔有的欲望,放一塊糖在那裡,兩個小孩就爭、就搶,你就能看得出來俱生的煩惱,沒有人教他,他就有控制的欲望,有佔有的欲望,你說這個多可怕!所以教育比什麼都重要,我們現在懂得、明白了,佛把這些事情跟我們講清楚,應當要放下,應當要捨棄。

  如果依舊是迷惑顛倒,必定犯下面的過失。『於我所外境』,「我所」是我所有的,我要控制,我要佔有著;「外境」是身外之物。『深生愛染』,每個人喜歡東西不一樣,有人喜歡財,有人喜歡色,有人喜歡名,有人喜歡地位,有人喜歡權利,很複雜。外面境界無量無邊,只要你貪愛一樣,你就完了。你們看小說,看《西遊記》,孫悟空本事很大,被觀世音菩薩控制了,他為什麼會被觀世音菩薩控制?喜歡戴高帽子,我們現在講,孫悟空好名。他別的都放下,榮譽沒有放下,喜歡戴高帽子,觀世音菩薩給他一頂花帽子,好喜歡,一戴在頭上,緊箍咒,就被觀音菩薩控制住了。如果他能夠榮譽放下,佛菩薩對他無可奈何,一點辦法都沒有。只要你有一個愛好,你就被閻羅王控制住了,你的小辮子就在閻羅王手上,永遠不能超越。佛菩薩的能力本事就是他放下萬緣,他於世出世間法什麼都不貪著,不但閻羅王對他沒有辦法,帝釋天、大自在天王、摩醯首羅天王對佛菩薩都沒有辦法;沒有辦法,回過頭來只有恭敬禮拜。

  佛教給我們,放下萬緣,一心念佛。念佛念的什麼?一心念菩薩道、念菩薩行。念佛就是念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就是念看破、放下、自在、隨緣,這是真念佛。我們上聯是佛心,下聯是佛行為,我們認真努力學習,那你就是存菩薩道,修菩薩心。如其不然,那就跟善財所說的,你『愛著不出』,不管什麼你只要愛一個,執著,「著」是執著,你就不能出六道輪迴。『戀著不離』,你沒法子離開,這個問題非常的嚴重。有這個毛病的人太多太多了,連出家人都不例外。我見過有一些出家人,喜歡讀經讀書,非常愛經書。我過去也是這個毛病,一生唯一嗜好喜歡書,以後遇到李老師,李老師有一次講經說得好,過分愛書的人,將來死了以後到哪裡去?書會生蛀蟲,他就投胎作蛀蟲。為什麼?「戀著不離」。我聽了之後,膽顫心驚,去作書蟲,所以書就丟掉了,不再愛它。

  有些人愛佛像,專門蒐集佛像,戀著不捨,那他死了時候到哪裡去?我有一年,在漆咸街那邊有個小道場,煜明法師,我在那邊講經,我看到那邊有幾尊佛像,有一組西方三聖,造的像不錯,佛像裡面是空的,老鼠在裡頭作窩,我見到那個,我忽然就領悟到,大概戀著不捨佛像的人,死了以後在佛像裡頭作窩。佛像裡面,那佛像是木雕的,螞蟻可以作窩,蟑螂可以作窩,老鼠可以作窩,那好了,死了以後就投這個胎。世出世間一切法決定不可以戀著,你愛著、戀著,禍害無窮,不是別人害你,你自己害自己。

  世尊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教導我們,佛弟子可以為世間事,不可為世間意,這愛著、戀著是世間意,不能有。我明白這些事理之後,常常勸人,我們在世間只要使用權,不要所有權,要所有權就糟糕,我們使用自在就很好。像我們住旅館多自在,哪一天走了,那是老闆的事情,與我不相干,你說多自在!我們把世間當旅館來看待,沒有一樣東西是我的,沒有一樣東西值得我們貪著,知道我們在此地住很短時間就要離開,毫無貪戀,徹底放下,你就得自在。這一段是講六道眾生迷惑顛倒,造業受報。再看底下這一段:

  【執我我所而生三過。】

  菩薩跟我們講三種過失,你執著我跟我所有的,世間人哪個人不犯這個毛病?執著身是我,我的財富,我的產業,我的眷屬,我的事業,都是我的,我的就是我所有的。執著這兩種,菩薩在此地告訴我們,你就生三種過失。第一:

  【於未得處而生諂誑。】

  這就是講患得患失,沒有得到的希求,用盡心機想得到,現在人講的追求,拼命追求。世間普遍追求財富,追求到死,他還沒有滿足,死了以後一樣帶不去,所追求的全部落空,他不知道。人在世間有福不知道享,天天為了財去拼命,聽說有工作到半夜都不能睡覺,每天晚上吃安眠藥,為什麼?拼命求財。其實他那個財,三輩子都享受不完,他還要求,你說這個人可不可憐!我過去講經曾經勸過同修,你們真正覺悟了,好好的賺錢,賺錢積蓄,如果夠一年生活費用,休假一年,玩一年,用完了,再去找工作,你說這個多自在!這會享受,不要去做錢財的奴隸。可是執迷不悟的人太多太多了,他都不懂得他到這個世間來是幹什麼的。這樣的人我們看得很清楚,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一看他是什麼人?他是錢財的奴隸,他不是人,不懂得過人的生活,這是舉一個例子說。第二個過失:

  【於不可得處便生嫉忌。】

  他想想得不到,看到別人得到,別人或者是得到名,或者是得到利,他得不到,他也沒辦法得到,生起嫉妒瞋恨,想方設法誣陷破壞,造這個罪業;不懂得修隨喜功德,不懂得成人之美,想方法去破壞。特別是佛法,佛法是利益眾生的,我們在《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裡面讀到,經文一開端佛就講一個公案,說個故事給我們聽。他說有兩個比丘講經說法,得到許許多多聽眾的擁護,像我們現在狀況一樣,聽眾多了,供養多了,皈依的人多了,別的法師看到嫉妒,造謠言,生事端,破壞這個講經的法師,讓聽眾對法師喪失信心,破壞這個道場,這叫破和合僧。造這樣的罪業,墮落在地獄,在地獄多久?佛在經上講,我們人間的時間一萬八千多年。人間的時間,跟地獄、跟餓鬼、跟畜生有時差,現在講時差大家好懂,地獄裡頭,所謂是度日如年,實際在地獄裡面感受是無量劫,人間已經是千百萬年。這是一念之差,造這麼大的罪。造業容易,很簡單,幾個小時的時間,幾天的時間,但是將來受果報可就苦了。這什麼原因?由於執著我跟我所,這是病根。

  假如他覺悟了,他能夠修功德,讚歎法師,幫助這個法師,成就法師,功德殊勝不可思議,他這個功德決定不在講經法師之下。世間有沒有這個人?有,我們看《六祖壇經》,印宗法師就是。當年印宗法師在閩南一帶,是受人尊敬的大法師,他的道場就是現在廣州光孝寺。他講《涅槃經》,外面旗杆風吹著幡在那裡動,聽眾有幾個不老實,有人看到風動,那個人跟他抬槓,不是風動,幡動,兩個人風動、幡動就打起架來了。爭論不休,正好六祖惠能大師也在場,他在當中插了一句話,「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大家一聽,服了。印宗聽聽,這個法師也很了不起,講完經之後向他請教,知道他是忍和尚的傳人,給他剃度,剃度完了之後,拜他作老師,這了不起。他沒有嫉妒、毀謗,他把他一生弘法利生的成就完全奉獻出來,供養惠能大師,惠能大師在這個基礎上,將佛法發揚光大起來。惠能大師的成就就是印宗的成就,印宗跟惠能大師是平等的,無二無別。一念之差,一念善成就無量無邊功德,一念不善墮到阿鼻地獄,受無量劫的罪業,就在一念之差,何必造這個業?這第二種過失。第三種過失:

  【於已得處便生慳吝。】

  已經得到了,吝嗇,不肯布施,不肯放下。已得的財,縱然遇到別人有大難,也一毛不拔,不肯伸出援手。得到的權位,遇到真正有高人,不肯讓位。像我們看到印宗法師,看到惠能確實比他高,馬上把位子讓給他,如果有執著我、我所的人辦不到。印宗法師心目當中只有佛法、只有眾生,誰能做得比我更好趕快讓他,惠能大師才接著辦。沒有人比我做得好,那沒有法子,當仁不讓。我們自己一定要認真努力去做,遇到比我好的馬上要讓位,時時刻刻準備讓位,歡喜讓位。有財,趕緊布施,到處供養。都在一念之間,那個念的根是我執,《金剛經》上世尊勸我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真正覺悟人。

  佛菩薩教導我們,一個真正覺悟的人,念念為的是眾生,念念為的是佛法。什麼叫佛法?幫助眾生覺悟的法,就叫做佛法。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他講的是什麼?我們從《華嚴經》上,將它歸納可以結為三種:第一教給我們做人的方法,為我們說明人與人的關係;第二教我們明瞭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這點重要,由於人不懂得與自然環境的關係,所以任意的破壞自然環境,現在有很多人說地球病了,地球怎麼病的?人為破壞自然環境,讓地球上自然生態失去平衡,我們現在遭難,許許多多天然災害是這樣來的,不知道跟自然環境怎麼相處,佛在經上教我們;第三佛教給我們與天地鬼神的關係,與天地鬼神如何相處。這是佛經教裡面的內容,所以佛教育,世出世間所有教育當中最完善,跟我們的關係最密切不過了。

  佛教育可以達到三個目標:第一個社會安定,第二個世界和平,第三個人民幸福,非常實際。不但是釋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都是這麼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一個願望。在《華嚴經》尤其明顯,不分族類,不分界限,不分宗教信仰,一律平等的教化。佛教育的功德是對於虛空法界,佛經裡面常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他來一個和平統一,妙不可言!和平,大家和睦相處,平等相待,佛法不壞世間法。譬如宗教,我們在新加坡,新加坡有九個宗教,我們用和平統一,每一個宗教我們和睦相處,平等相待,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維護社會安定和平。我們統一在哪裡?統一在一個正確的思想理念,就是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和睦相處,平等對待。我跟大家接觸都歡喜,我說佛第一,耶穌第一,上帝第一,阿拉第一,各個都第一,第一就和睦了,問題就解決。我佛第一,你基督第二,非打架不可,會鬧翻天;都是第一,就沒有話說了。佛經第一,《聖經》也第一,《古蘭經》也第一,每一個宗教經典都第一,平安無事了,這叫平等,這叫和睦。

  一切眾生隨著他自己的愛好,隨著他自己的樂欲,他喜歡信哪個教,我們都讚歎、都鼓掌,好!絕不拉信徒,絕不說是我這個好,他那個不好,不可以這樣說,所以我們跟每個宗教相處得那麼好,問題就解決了。宗教可以用這個方法解決,族群也能用這個方法解決,國家與國家還是可以用這個方法來解決,彼此互不侵犯,彼此互相合作,共存共榮,這叫和平統一。佛法的教學就是教我們這一套本事,教學的目的就是教我們契入這個境界,把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和睦相處,平等對待;落實!《華嚴經》教我們這些。

  所以我們得到的要能捨,要肯布施,歡喜幫助別人,決定不能夠慳吝,慳吝就壞了。世間人認為得來好不容易,丟掉了很可惜,不肯捨,這是個錯誤的觀念,不知道愈捨愈多。佛教給我們「捨得」,捨是因,得是果報,這句話裡頭意思很長,這是第一個因果,捨是因,得是果。第二個意思,捨得,你把你所得到的再要捨掉,不可以吝嗇,愈捨愈多,愈多愈捨,永遠不可以慳吝,永遠不可以把它儲存下來,盡量去施捨,你的福報無量無邊,生生世世永遠享受不盡。佛給我們說明這些大道理,我們認真去學習,從學習當中證明。

  團體亦如是,新加坡居士林,我們就遵守佛的教導,真幹!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非常認真努力在修布施,決沒有一絲毫吝嗇,所以道場財源滾滾而來。這幾年,大家都曉得東南亞經濟蕭條,不景氣,無論是私人、是團體,公司行號,收入都大幅度的下降,佛教道場也不例外。唯獨居士林,不但不下降,月月增長,人家覺得奇怪。其實一點都不奇怪,依照佛的教誨布施,愈施愈多。居士林每天吃飯平均一千多人,一分錢不收,不管你學佛不學佛,只要你去吃飯,決定是笑臉相迎,歡歡喜喜供養你,一年到頭一天不缺;不但一天不缺,二十四小時不缺。每天供養三餐,兩道點心,晚上有咖啡、有牛奶、有茶,有點心,日夜不間斷。為什麼?那邊有不少人在念佛,念佛堂是二十四小時開放,日夜沒有間斷的念佛,所以茶點供應要日夜都不能間斷。

  去年我在新加坡過年,很難得,我們舉行一個溫馨晚會。我們想到有很多沒有人照顧的養老院的老人,沒有人照顧的兒童,孤兒院跟養老院,我們請客,請他們一起來過年,我們請了三千八百人,舉辦一個溫馨晚會,辦得很成功。今年過年又快到了,再二十幾天,今年我們辦一個更大型的溫馨晚會,我們今年預定請五千人在一起過年。我們請了新加坡九個宗教,請每個宗教派人,我們祈禱世界和平。祈禱的時間,從三十一號晚上八點鐘開始,到元旦早晨八點鐘,十二個小時不間斷,九個宗教在一起祈禱。我們佛教,我跟大會建議,希望我們佛教出席一千人,這十二個小時念「觀世音菩薩」;遵守印光大師的教誡,我們這十二個小時不為自己,為全世界苦難眾生,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念十二個小時不間斷。我們用這個方法祈禱很有意義,過年大家在一起歡歡喜喜過年,不要一個人搞,一個人太孤單了,太寂寞了。

  今年過年,我們請九大宗教的領袖作主席,由他們來出面。我們全心全力來籌畫,請他們出面領導,顯示宗教的和睦,宗教的合作,我們做出個好樣子,讓世界上其他地區國家看看。所以我們邀請每一個國家駐在新加坡的大使,請他們作貴賓,參加我們的新年晚會;我們請新加坡總統做我們的貴賓,總統非常歡喜答應了。盛會,所以要大方慷慨布施!這一會,溫馨晚會,需要多少錢?前幾天我看到他們的報告,概略估計,大概要新加坡的錢二十萬到二十五萬,值得!這叫什麼?這叫打千僧齋,無遮大會,這是真正的布施供養,真正的好事情。末後兩句是總結:

  【由三毒造業,豈有出期。】

  「三毒」是貪、瞋、痴,世間人因為執著我、我所,起貪瞋痴。貪瞋痴造業,永遠沒有出頭的日子,不但不能出離六道,不能出離三途,你說多可憐!善財童子覺悟了,明白了。再看底下這一段,第九段:

  【一切佛法,皆依大悲。行願相扶,方能致遠。深信佛法,堅忍不動。】

  這是善財童子在老師面前表態,他覺悟了,他回頭了,真正皈依;皈是回頭,依是依靠。從哪裡回頭?從上面這一段回頭,上面我們講的第七段、第八段,從這裡回過頭來。放下迷惑,放下執著,放下貪瞋痴慢,放下自私自利,從今而後一切依佛法,依靠佛菩薩的教誨。佛法所依,大慈大悲,佛門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佛法依的是慈悲。慈悲是什麼?慈悲就是愛心。為什麼佛不說愛,說慈悲?世間人愛是感情的,感情就會有麻煩發生,慈悲是理性的,以智慧的愛叫慈悲,以感情的叫愛。感情不穩定,千變萬化,你看現在的社會男女相愛,早晨相愛結婚,晚上鬧翻了離婚,成什麼話!

  所以我們要認識清楚,世間人講愛,說得怎麼好,我們聽了笑一笑,假的,不是真的,虛情假意,可別當真,當真你就上當了,假的。佛菩薩對眾生的愛是真的,永遠不會變的,叫慈悲。世間人講愛是假的,講恨也是假的,都不可以當真,因為他從來不用真心,他用的是妄心,妄心怎麼能當真?明白了,清楚了,若無其事,跟世間人交往就好相處,不要當真。一認真就不好相處,當中就會有誤會,有猜忌,有矛盾,有鬥爭。知道全是假的,虛情假意,絕不放在心上,若無其事,這就好相處。

  佛法依大慈大悲,『行願相輔,方能致遠』。佛菩薩的願望以及教我們發願,總的來說是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告訴我們佛教學三個目標,第一個人與人如何相處,這一點做到了,其餘兩個不難做到,以這個為重。眾生無量無邊,度是什麼意思?用現在的話來說為他們服務,度是服務的意思,是幫助的意思。無量無邊的眾生,我們要發心去幫助他,為他們服務。要真正用真誠心,熱愛一切眾生,他需要什麼幫助,我們要盡心盡力去做到,希望都能做得圓滿。但是要曉得所有一切協助之中,是以協助他破迷開悟為第一個重點,因為他迷是凡夫,悟了他就成佛、成菩薩,幫助他破迷開悟。絕對不改變他身分,不改變他生活方式,譬如他是個基督教徒,絕對不是說把他拉來當佛教徒,那你錯了,你完全錯了。他還是個基督教徒,但是他是菩薩,他是佛,我們幫助他成佛,幫助他成菩薩,不改變他的身分,這是佛法。什麼叫菩薩?什麼叫佛?我們這對聯上兩幅他做到,他就是菩薩,他就是佛。

  觀音菩薩三十二應就說得好,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基督身而得度者,即現基督身而為說法,這是一個意思。他那個是應以基督身分得度的,所以他就在基督裡面作佛、作菩薩,這叫做「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不是說強迫你離開你的基督教,你來學佛作佛教徒,你這叫壞世間法,你錯了,這不是幫助眾生,這是陷害眾生。你對外國人來說,你不要作美國人,你要歸化中國作中國人,你不是破壞人家國家,破壞人家宗教,破壞人家倫理嗎?大錯特錯!你對人家不尊重。人與人不分界限,不分國家民族,不分宗教信仰,我們對人要尊重。佛度眾生跟世間人確實不一樣,世間人拉信徒,佛不拉信徒,佛尊重你的自由,尊重你的愛好,尊重你所尊重的。佛能夠恆順眾生,沒有一尊佛菩薩叫眾生恆順自己,沒有,佛恆順眾生,絕不要求眾生恆順自己。佛沒有自己,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佛沒有我、沒有我所,所以無需要別人順自己,只有我順一切眾生。佛的心量大,我們常常聽到佛寺當中念的疏文,「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從這裡來認識佛法。

  行跟願相輔相成,「方能致遠」,這個致遠超越三途,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到這裡是一段,把佛法教學殊勝的功德利益、目標方向說出來。後兩句是學生修學的態度,『深信佛法,堅忍不動』。你不認識清楚,你對於佛法怎麼會生起信心?你認識愈清楚,你的信心愈堅定,你的信心愈真實。善財認識得很清楚,所以「堅忍不動」,堅固能忍,決不會受任何境界所動搖。再看下面第十段:

  【淨戒嚴潔,三昧適神,法音警物。具此三法,稱為大乘。】

  這是說到行門,前面是願,這是行,以行實現他的大願。前面這三句是戒、定、慧三學,因戒得定,因定生慧,智慧開了,才能解決一切問題。所以學佛從哪裡學起?從『淨戒嚴潔』,要嚴守戒律。現在人學佛的人很多,研究經教的人很有興趣,聽說戒律害怕,馬上就退步了。戒律為什麼那麼可怕?實在是大家對於戒律錯解了,沒有認識清楚。你要認識清楚了,你就會很喜歡,你一定會認真努力學習。這個地方講的戒律是廣義,不是狹義,不是說五戒、十戒,普通你們聽到菩薩戒、比丘戒,那是狹義的。此地這個戒是廣義的,廣義是什麼?佛陀對我們的教誡。我們如果一心遵守,那就叫「淨戒」。

  換句話說,我們是凡夫,沒有開悟,沒有見性,我們今天明瞭唯有行為隨順自性,那是最快樂、最完美,是佛華嚴的生活。諸佛菩薩過的生活是佛華嚴,生活行為完全跟自性相應,什麼人能做到?法身大士;在中國禪宗裡面,所謂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們能做到。我們沒有大徹大悟,沒有明心見性,怎麼辦?我們想過佛菩薩的生活,不是不能過,能。放棄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隨順佛菩薩的教誡,就行了。就像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註解裡面教導我們,佛教我們做的,我們就老老實實做,佛教我們不許做的,我們就決定不要違犯,你就過佛菩薩的生活。

  這個意思不難體會,好像我們大人是個覺悟的人,過的是非常幸福美滿的生活;兒童不知道,小孩不曉得,不懂事,跟著大人聽話,教你怎麼做,乖乖聽話,你也過大人很幸福的生活;你不聽話,那你就要遭難,你要受到懲罰;你很聽話的話,你也過大人一樣幸福美滿的生活。我們今天跟佛菩薩比就是小朋友,不懂事的小孩,唯一的方式放棄自己妄想分別執著,完全聽話,聽從佛菩薩的教誨。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是淨,這個淨字就有了;聽從佛菩薩的教誨,戒有了;淨戒兩個字是這個意思。「嚴」,莊嚴,具足淨戒的人莊嚴,莊嚴是美好;「潔」是身心清淨。

  由此可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裡面,交際應酬之中,這就是講處事待人接物,現在講交際應酬,只要放下自己妄想分別執著,一切遵從佛菩薩經論裡面的教誨,我們就具足淨戒。如果聽從佛菩薩教誨,沒有放棄自己妄想分別執著,雖持戒,不清淨,這個戒不叫淨戒。每一個字的意思我們都要搞清楚,含糊不得,稍稍有一點含糊,我們就不知道從哪裡下手,不知道怎樣落實,這裡頭的殊勝功德利益、嚴潔,我們就得不到。潔是身心清淨;嚴,我們用很通俗的話來說,身心健康,光彩殊勝,那是嚴。你有好風度、有好光彩,人家跟你接觸生歡喜心,能夠受到社會大眾的尊敬,懷念你。由此可知,持戒利益太大太大了,戒律有什麼可怕,好處太多了。大家現在看到戒律好怕,什麼原因?沒有人講解,你對它太陌生、太生疏,所以聽到戒律都感到很畏懼,原因在此地。你跟它缺少往來,缺少溝通,常常往來,才曉得這是好朋友,不是一個壞人,並不可怕。

  第二句『三昧適神』。「三昧」是定,這兩個字梵語音譯的,我們把它翻作禪定,三昧就是禪定。三昧也翻作正受,受是享受,正受是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叫三昧。佛告訴我們,六道眾生的享受不正常。佛將六道眾生的享受歸納為五大類,身體有兩種享受:苦、樂,心情有兩種享受:憂、喜,還有一種身沒有苦樂,心也沒有憂喜,這個時候叫做捨受。捨受好,但是不長久,暫時的,不能夠保住;如果常常保住,那就叫三昧。由此可知,正常享受,身沒有苦樂,心沒有憂喜,這正常;墮落在苦樂憂喜裡面,這個享受不正常。

  六道裡面高級凡夫,苦樂憂喜捨掉了,放下了,哪些人?色界天人,無色界天人,他們得到正受,佛法裡面稱他們四禪八定,他們得到禪定。但是這個禪定叫世間禪定,不能稱作三昧,世間禪定。三昧這個名稱最低級的是阿羅漢,證得阿羅漢果,他才成就三昧,他得了正受。為什麼?他不會退轉。四禪天人,壽命到了會墮落,他會退轉。無色界天人,佛講到最高了,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八萬大劫。八萬大劫,時間長,佛在經上說,一個大劫,星球一次成住壞空,一個大劫;八萬大劫,換句話說,我們太陽系生滅八萬次,這麼長的時間,這是非想非非想處天人的壽命。雖然長,他總有到的時候,八萬大劫到了,他還退轉,他又墮落下來,所以他不是究竟。

  世間的四禪八定是相似三昧,不是真實的三昧。真實的三昧,在《楞嚴經》上稱為「九次第定」,禪定第九個等級,超過六道輪迴,阿羅漢、辟支佛所證得的,這叫三昧。他不會再退轉,不會再失掉,這個時候「適神」,他才得到真正的樂。這個樂不是苦樂之樂,苦樂兩邊離開,憂喜兩邊離開了,佛在經上跟我們形容,漏盡比丘之樂。漏盡是煩惱斷盡,見思煩惱完全斷掉了,三界八十八品見惑,八十一品思惑,見惑是錯誤的見解,思惑是錯誤的思想,六道輪迴裡面所有錯誤的想法看法,他統統都沒有,這叫漏盡。這個身心愉快,那種快樂,我們沒有法子形容。阿羅漢、辟支佛親自給我們講,我們也沒辦法體會,為什麼?我們從來沒有嘗試過,從來沒有得到過。天上神仙的快樂,我們都沒有辦法想像,何況阿羅漢?他們超過天界太多太多了。佛在經上給我們形容極樂世界,《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裡面,佛所給我們形容的,是我們世間人能夠體會到的那些部分,佛說出來,世間人沒有辦法體會佛就不說,說了也沒用處,說了也是白說。必須自己契入這個境界,你才能體會得到,你才能夠明瞭。

  三昧之樂,我們再用淺顯的言詞給諸位報告,就是真誠心之樂,清淨心之樂,平等心之樂。這個說法大家容易懂,可是這裡頭的樂你體會不到,為什麼?因為你沒有用過真誠心,你沒有用過清淨心,你也沒有用過平等心,這個樂你體會不到。這個話說得很具體,我們來學習,學習當中就體會到了。我用真誠心待人接物,決定沒有虛妄,決定不欺騙自己,不欺騙一切眾生,你能做到幾分你就能體會到幾分,你做到一分體會到一分的樂趣,你做到兩分體會兩分的正受,你沒有去做,你完全不懂,你體會不到。

  我們用清淨心生活,處事待人,什麼叫清淨心?決定不被五欲六塵污染,決定不被貪瞋痴慢污染,你的心就清淨。內斷貪瞋痴慢,外不著五欲六塵,《金剛經》上佛告訴我們,「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也就是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是清淨,清淨心現前。清淨之樂,不可思議!平等之樂,我們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平等的看待,這裡面決定沒有驕慢,平等的尊重,平等的關懷,平等的熱愛,你要不去做,這個樂你得不到。你要真幹,法味你才會嘗到。我們在此地講經說法就好比什麼?好比說餐館的菜,一道一道給你們說,說到你們流口水,一點也沒有嘗到,你沒有嘗到味道。講經說法是說菜譜,依教奉行是嘗到味道。我們的確要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心,處事待人接物,佛法的味道你就嘗到了。

  你嘗到之後,你也沒辦法說給別人聽,你說出來,他也不懂。雖然不懂,但是細心的人能看得出來,為什麼?你生活得很快樂、很自在,確實跟別人不一樣,細心人能看得出來。世間人生活多麼痛苦,你為什麼生活那麼自在、那麼快活?你嘗到法味,你有法味的滋養。我們今天講養生、養命,養分,什麼是最好的營養?法味是最好的營養。也就是真誠、清淨、平等、覺是最好的營養,養心、養生,身心健康,自在快樂。所以我們不能夠真幹,不能依教奉行,永遠得不到佛法真實的受用。底下一句是慧,戒、定、慧三學。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