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財童子參學報告(十) (第三集) 1999/10/7 香港九龍 檔名:12-028-0003
請看講義,「比丘會」最後兩段:
【得此三昧力故,即時獲得十千真實菩提之心,成就十千甚深三昧,具足十千諸波羅蜜,圓滿十千智慧光明,發起十千自在神力。身心柔軟微妙,增長信樂,住菩提心,堅固不動。】
這一段經文說明『得此三昧』,所獲得的真實功德。這個「三昧」是「見一切佛境界無礙眼」,前面跟諸位報告過。經文裡面每一句都講『十千』,「十千」是代表大圓滿,並不是真實的數字,把它看作數字,那就錯了,是表圓滿,大圓滿,用這個來做代表。《華嚴經》是用數字來表法,所以處處都是給我們講「十」,十是圓滿,「十千」就是究竟圓滿的意思。
第一句是講真實的菩提心,我們懂得表法的意思就容易體會了,圓滿的真實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覺悟之心,菩提這兩個字是梵語,翻成中國就是覺悟的意思。覺悟確確實實一定要到見性才是圓滿,我們在經論裡面常常看到始覺,始是開始,什麼時候叫始覺?天天都始覺。菩薩位次上,從初信位的菩薩,一直到等覺,每一個位次都是始覺,這開始覺悟了,所以菩提心確確實實有許許多多程度上的不相同。菩提心一發,真的發了,就是圓教初住菩薩,《華嚴》圓教初住菩薩叫發心住,菩提心發了。菩提心發了是什麼樣子?同學們如果讀過《大乘起信論》,你們想想這個題目「大乘起信」,剛剛生起信心,不是很高的,是大乘法裡面初入門的教科書,《起信論》上所講的就是發菩提心的樣子。再看看我們中國人,最熟悉的無過於《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經》上所講的境界,也就是圓教初住菩薩的境界,並不很高;換句話說,就是剛剛明心見性的境界。這些都足以供給我們做參考,我們如果真正發起菩提心,就契入這個境界。
《金剛經》上所說的,菩薩如果還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那個即非菩薩是什麼?即非真實發菩提心的菩薩。不能說他不是菩薩,但是這個菩薩發菩提心了,不是真的,不是真發。不是真發,他也發了,這個話怎麼講法?我們如果用天台大師六即佛的說法,大家就好懂了。六即佛裡面,第一句要記住,「理即佛」。什麼叫理即佛?就是佛在《華嚴經》上講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我們大家都是佛,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雖然本來是佛,可是現在迷惑了,是個迷惑顛倒的佛,是個頭腦不清醒的佛,一天到晚造罪業的佛,我們現在搞成這個樣子。從佛性上說,從心性上說,我們跟十方諸佛如來無二無別,我們修行能夠成佛就是依這個條件。
《起信論》裡頭也說,馬鳴菩薩講「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本覺就是自性佛,就是天台家的理即佛,本有,一切眾生個個都有,人人都有佛性,可是現在我們迷了,不覺。不覺本來沒有,本覺是本來有的,我們要相信這個道理,整個佛法的信心就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我們要深深相信自己有佛性,自己本來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現在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楞嚴經》上講「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我們才變成這個樣子,愈迷愈深,每況愈下,落得如此地步。總算我們過去生中還有深厚的善根福德,這一生當中遇到佛法,知道回頭了,這也是始覺,這開始覺悟了。
覺悟之後,這才學佛。也發了心,有多少同修發了心,受三皈,受五戒,受菩薩戒,這一受菩薩戒,那就是菩薩了,不過對於菩薩的法式不清楚、不明白,菩薩的境界、菩薩的心行一無所知,只是受了個菩薩戒,掛了個菩薩名,這天台大師講你現在在什麼位子上?叫「名字菩薩」,名字菩薩是有名無實,出不了三界。天天讀經拜佛修行,功夫不得力,一天到晚還胡思亂想,處事待人接物依舊妄想分別執著,這叫名字位菩薩,還是繼續搞六道輪迴。如果你的覺悟提升了一層,高一等了,你真用功,你知道三界很苦,你知道佛陀的教誨非常寶貴,你信佛,讀經求解,我不但要讀,經裡面所說的意思我要懂、我要明瞭,不但要懂,要深解義趣,我要解得深,要理解得透徹,我也肯認真努力去做,這個地位叫「觀行菩薩」,六即佛裡頭觀行即佛。這是功夫得力了,能夠把自己的煩惱習氣控制住,雖然煩惱習氣沒有斷,但是不會現行,這樣的人有能力超越六道輪迴,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得生,生凡聖同居土。為什麼?你煩惱沒斷;煩惱習氣沒斷,只是控制住而已,你有定慧力把煩惱習氣控制住。這是觀行位的菩薩,也發了菩提心。
更高一層是相似位的菩薩,跟真的菩薩有一點像,也就是說他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也斷了,他的果報在四聖法界,不在六道,超出六道。十法界裡面,聲聞、緣覺、菩薩、佛,他在這個法界裡頭。當然他們也有菩提心,他們有覺悟,比我們高明得太多太多了,但是不是《金剛經》上所說的境界,還不算。《金剛經》上講菩提心的境界是什麼?一真法界的境界,超越十法界,所以四相破了,真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不但四相他放下了,連四相的念頭都沒有,《金剛經》的後半部,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這才是真的菩薩,這個就是發心住的菩薩。所以此地講『即時獲得十千真實菩提之心』,圓教初住以上,法身大士,他們超越十法界了。這一句境界我們要明瞭、要懂得,這都是華嚴會上的法身大士,初住以上的菩薩。
『成就十千甚深三昧』。「三昧」是梵語,意思是正受,前面跟諸位報告過,正常的享受。不但是正常的享受,甚深的正常享受,這是什麼意思?用淺顯的話來說,十法界裡面的依正莊嚴,他都不起心動念。我們凡夫眼見色、耳聞聲、舌嘗味,六根接觸外面境界都會起心動念,今天人家請我吃飯,這一道菜味道不錯,動念頭了,這就沒有三昧。三昧是什麼?境界現前,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叫三昧。起心動念就沒有了,起心動念是凡夫。佛講凡夫的受:苦樂憂喜,合自己的意思樂,這個菜好吃,合自己的口味,不合自己的口味就討厭。每個人口味不一樣,我們中國人跟印度人口味就完全不同,印度人吃辣,燒烤、咖哩、辣椒,我們吃那個菜很苦,吃不下去,他們吃得津津有味。由此可知,每一個人苦樂憂喜的標準都不一樣,這是凡夫的受。
諸佛菩薩覺悟的人,他的受是平等受。到什麼時候我們要入這個境界,吃印度餐不辣,吃得也很舒服,那就行了。無論什麼樣的菜,我們吃起來都一樣,你就得平等受。可是我們現在確實功夫不到家,我們真的受不了。上個月我們有個機會到澳洲去旅遊,有些小城市沒有中國菜,我們吃外國的燒烤,有幾個同修回到新加坡之後,火氣上升滿口都起泡。人家當地人,天天吃那個沒事,我們吃了兩天就受不了。這就是我們凡夫有受,這個受不是正常的受,佛菩薩的受是正常的受。我們想佛菩薩何以能受得了?佛菩薩沒有分別心、沒有執著心,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所有一切受都是平等、都是自在,這叫三昧。
「甚深三昧」,這個境界就深了、廣了,盡虛空、遍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他都能平等受。我們要學,可是有很多同修說學不來,你為什麼學不來?你的念頭沒有轉過來。什麼念頭?我們是輪迴的念頭,你要把輪迴的念頭轉成菩提的念頭,問題就解決了。把輪迴心轉變成菩提心,問題才能解決,就不難了!所以說來說去,總而言之,要轉念頭。從前李炳南老居士常講,學佛要改心理,把凡夫的心要改成佛菩薩的心,我們修菩薩道就不難。心不改過來,難了,太難太難了!宗門教下祖師大德都教導我們從根本修,從根本修是改變心理,然後無論什麼境界,你接觸到都是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叫極樂。十千是圓滿的,圓滿的正常享受。
第三句『具足十千諸波羅蜜』。「十千諸波羅蜜」,就是我們平常講的無量法門。大乘法裡面,佛常說六波羅蜜,六度萬行,十千波羅蜜就是萬行,這一句具足成就六度萬行。六度萬行是什麼樣子?完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從早到晚,從年初一到臘月三十,一切時、一切處,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不迷,都是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統統與佛法相應,那就是圓滿波羅蜜多。這不是凡人能做到的,法身大士他們成就「見一切佛境界無礙眼三昧」,所以他做到了。這是過佛菩薩的生活,也就是覺了「大方廣」,契入「佛華嚴」的境界,過佛華嚴的生活,這樣的圓滿。
下面一句『圓滿十千智慧光明』。前面「十千諸波羅蜜」,是自性德能圓滿的流露,這一句「圓滿十千智慧光明」,是自性般若的流露。我們要問學佛為什麼一定要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有什麼好處?心地不明有什麼不好處?你讀讀這些經文就明白了,心性不明起惑造業,你免不了三途六道的苦報。明心見性之後,自性裡面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統統顯現,好處就在此地。
下面一句『發起十千自在神力』,你的德能,自性的德能現前了,你得到真實的受用,這才是真正幸福美滿的人生。我們世間人常講真善美慧,世間人有這四個字,有名無實,你什麼時候看見哪一個人過真善美慧的生活?不但人間沒有,天上也沒有。不但天上沒有,跟諸位說,聲聞、緣覺、菩薩都沒有,十法界裡頭統統沒有。真善美慧哪裡有?明心見性就有了,法身菩薩有,一點都不假,他們現在證得,他們過的是真善美慧的生活。他的境界,他的智慧,他的德能,我們凡夫怎麼想也想不到,我們的想法全是屬於妄想。「自在神力」,力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能力。力,為什麼加個神?神是超出我們凡夫的能力,神是所謂神奇莫測,他這個能力太大了、太微妙了,我們凡夫比不上、辦不到,他都能辦,他得大自在。
下面給我們略舉他的德用,『身心柔軟微妙』。不但是德性,而且是德相,覺悟的人跟不覺悟的人,這個地方也就有很大的差別。覺悟的人「身心柔軟微妙」,說明什麼?他沒有煩惱,不但沒有煩惱,習氣也沒有。我們凡夫有貪瞋痴慢,所以凡夫之人剛強自用,自以為是,處處總覺得高人一等,貢高我慢。看看諸佛菩薩,人家身心柔軟,沒有這個習氣,你跟他們相處,平易近人,一絲毫的習氣都沒有,處事待人接物柔和愛語。我們在世法裡面看,真正這些領袖大人物,他們對待下人都是很柔和的,擺著官架子,打官腔,說話嚴厲,是什麼?小官,地位不高。這個顯示什麼?他沒有福報。做大官的,大的領袖,他有大福報,人家顯示出心平氣和,量大福大,縱是下屬有忤逆、違背,也有冒犯,他也沒有在意,對人總是笑容、總是柔和。這個人我們一看,這人有大福報,你們要不相信,你去念《了凡四訓》。
袁了凡先生他看人觀察入微,他舉出的例子很多,而且都是做學生時代。這些學子去趕考,或者是考秀才,或者是考舉人,或者是考進士,他跟他們接觸,看到這個人溫文儒雅,心情平和,待人有禮謙虛,他的判斷,這個人這一次考試一定得中,將來的前途一定是無量的。都被他料中,這個觀察這叫學問。所以有學問的人,有德行的人,看人一看就清楚,你有多麼大的前途,你有多麼大的福報,一眼就看穿,還有什麼好計較的?沒有好計較的。我們學佛要從這些地方學,學身心柔軟。明心見性之後才有微妙,我們現在學柔軟,微妙是自然成就,那是學不來的。
『增長信樂』。你只要肯認真的學習,你的信心確實會增長。人與人之間相處,難!古人常講做事難,做人更難,尤其是做現代的人。昨天我們講完之後我出去,有個同修告訴我,他說中國有一些很有修行的老和尚,他們說不久的將來這個世界上還有災難,災難發生的時候,每個人頭腦都迷惑顛倒、都神志不清,這個很可怕。但這種情形有沒有?很可能。你看看一個地震,我們人被地搖幾下,頭腦就不清楚了,驚慌失措!所以這些事情很可能的,平常我們要「增長信樂」,就能夠應付這些災難。
道場,道場愈是大,人多愈複雜,人多意見多,每一個人都自以為是,每一個人都不服人,你想想今天這個道場建立多麼困難!有一些人受不了這些氣,掉頭而去,他就走了,不到這個道場來了;甚至於本來發心在這兒作義工,做得很歡喜,一遇到不如意的事情,算了!下次不來了。每一個道場都有這個情形,有人來告訴我,我勸導他們,那一些剛強狠戾自用之人,很難相處的人,我們今天學佛要把他當作佛菩薩來看待。佛菩薩為什麼用這個方法來對待我?要我修忍辱波羅蜜,他這個氣焰擺在這裡,看看我受得了、受不了,我不能離開他,離開他,忍辱波羅蜜沒地方修了。忍辱波羅蜜要是沒有的話,什麼事都不能成。佛在大經上講得很好,布施是修福,忍辱是保持,你雖然有福,你保不住,隨修隨失掉,最後還是受苦受難。
所以《金剛經》,佛教菩薩講六波羅蜜,布施、忍辱講得最多;由此可知,菩薩的修學這兩點非常重要。我們喜歡布施,前面我跟諸位講,你在此地作義工為大家服務是布施,我們不是用金錢布施,用我們的勞力來布施,我要怎樣策畫護持這個道場,是用我智慧來布施、用勞力來布施,這叫內財布施,比出一點金錢,那個功德還要殊勝。金錢是外財,外財比不上內財。如果遇到幾個人對待你面色不好看,你受不了,你不來了,你把在此地修布施、修忍辱的機會失掉了。所以我們要把這些人,侮辱我的人,甚至於毀謗我的人,常常找我麻煩的人,對我毫不客氣的人,我把他看作菩薩,我成就我忍辱波羅蜜。我絕不離開他,使我有機會修布施波羅蜜,又成就忍辱波羅蜜,有什麼不好嗎?要知道正法道場這個緣很難遇到,百千萬劫難遭遇,遇到一天我就修一天福,決不能把這個機會錯過,決不能受外緣的障礙,順逆外緣都是考驗自己,我們要能受得了才行,這樣子「增長信樂」,增長信心,增長法喜。
『住菩提心,堅固不動』。自己真正安住在覺正淨,真正安住在利樂有情,所以學佛沒有別的,處處收歛自己,恆順眾生,我們才能夠成就佛法,才能得佛法真實殊勝的利益。末後這一句好,「堅固不動」。堅固我們信心,堅固我們的願心,堅固我們的修行,不為一切境界所動搖,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再看最後這一段:
【文殊菩薩具足安住真實吉祥微妙功德,普賢勝行。勸諸比丘安住普賢勝行,入於甚深廣大願海,得心清淨,身清淨,得身輕利,廣大不退神通,普於十方一切世界諸如來所,悉現其身,具足成就一切佛法。】
這一段菩薩修學一切功德落實了,落實才是真實的圓滿。『文殊菩薩具足安住』,「具足」是圓滿,沒有一絲毫欠缺。安住在『真實吉祥微妙功德』,什麼叫「吉祥」?你應該得的福報,你得到了,這是吉祥。不應該得到,你得到,不是吉祥。那是什麼?禍根,我們要懂這個道理。凡是不應該得到的,不可以取,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種種享受,只能夠取我們應該得到的,這是吉祥。應該得到的,自己能夠不受用,能夠布施供養別人,那就是大吉祥、大福德。所以世出世間這些聖賢,他們的福德,智慧圓滿,福德圓滿,雖然具足大福德,他們還是節儉,過著非常節儉的生活;為什麼?將他自己這個福報布施給一切眾生。
我們要學習,我們沒有福德,而且喜歡浪費,那怎麼得了?不但來生果報不堪設想,怕的是這一生到晚年就沒有福報了。現在年輕體力還強壯,受一點苦難,算不了什麼。所以有福要想到晚年去享,晚年體力衰了,需要人照顧。少壯的時候要懂得節儉,少壯時候浪費,我們看的例子太多,古時候的例子,現在眼前,諸位都能看到,到年歲大了,福報享盡,真可憐,人太多太多了!我們能保得住,我們自己福報到晚年還享受不盡?靠不住,一個大災難來了,不知道產生什麼變化。所以積德累功,勤儉修福,比什麼都重要,你才真正得到吉祥的功德,文殊菩薩教給我們的。
文殊菩薩教學的綱領:十波羅蜜,這在《華嚴經》上。通常大乘經上只講六波羅蜜,十波羅蜜是後面又加了四條,按照這個順序: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願、力、方便、智,文殊菩薩教給我們十波羅蜜。普賢菩薩教給我們是十願,「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常隨佛學」,句句都重要,「請轉法輪」。我們到這個地方來,這些同修請我們來講經,這是屬於請轉法輪。後面「請佛住世」,這個現在講,請法師來講經,講個幾天,講幾個月,短時間的。幾個人能在短時間就開悟、就證果?這不可能。
我在求學的時候,老師曾經問過我:你將來學成之後有什麼打算?我給老師說,我說:我學成之後,每個地方到處去弘法,把佛法介紹給廣大的群眾,推薦給廣大的群眾。老師聽了搖頭,「你只可以自利,不能利他」,我聽不懂什麼意思?他說:你可以自利,不能利他。我向他老人家請教,我為什麼不能利他?他說:你想一想有幾個人聽一部經就開悟、就證果?我想想真的,是難!我說:那怎麼辦?你要住在一個地方,不要動,講個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那個地方人才會有成就。我明白了,李老師在台中住三十八年,在那個地方講了三十八年,所以台中往生的人很多。
我到處跑是不行,但是我又不能不跑,為什麼?我沒有廟、沒有道場,我在這個世間是作客,不是作主,自己有個道場才可以坐下來作主。我一生都是住別人道場,沒有自己的道場,只好作客了。作客要守客人的本分,古人常講客隨主便,總是要隨緣,隨順主人,我們一定跟他配合得很好。我懂得作客的道理,一般道場請我,第一個我知道我是客人的身分,絕不攀緣信徒,我不會看到信徒,「你貴姓,你住在哪裡,你的電話多少」,我從來沒有過。我身上也有個電話本,裡頭大概不超過二十個人,這是經常有必要事情聯絡,沒有必要事情我絕不問人家你姓什麼,我從來沒有問過人。你們也許發現過,我坐在那裡,你們常常來看我,我沒有問過你姓什麼,沒有問過,我不需要認識。古人講得好,「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認識人愈少,是非愈少。所以我第一個不攀緣,不需要認識人。
第二個我不接受供養,我住在別人道場,所有供養全部歸常住,我有必須要用錢,常住替我付,我懂禮。第三有人發心皈依,歸常住的老和尚,我不接受皈依。我要給人傳授皈依,皈依證上還是常住老和尚的名字。但是我所住的道場都是居士道場,居士道場沒有法師,所以皈依證上我就印上名字。過去在台灣,我住的是韓鍈居士的道場,我跟她配合很好,她護持三十年,她往生之後,我就離開了。現在新加坡居士林,李木源居士請我,我住居士林的道場。自己沒有道場,一生隨緣,隨緣就自在。有道場很苦,天天要操心,房子漏了,還找人來修補,你說多麻煩!打電話,還繳電話費,你說這個多討厭!我什麼事都不管,除了讀經、講經、念佛之外,沒事。
「請佛住世」,要請法師長住在這個地方,讓我們大家每天都有經聽,每天都可以在一起互相研究討論,這樣對佛法才能夠深解義趣,時間短了不行,這普賢菩薩教給我們的。乃至於「普皆迴向」,普皆迴向這一句話,我們的心量拓開了,不為自己,為一切眾生。前面九條都是為一切眾生,為正法久住世間,不為自己,沒有個人利益,沒有小團體的利益,這就如法。這是『普賢勝行』,這十大願王。
『勸諸比丘安住普賢勝行』,普賢菩薩是這個修法,文殊菩薩也勸六千比丘修學普賢行願。六千比丘接受文殊、普賢的教誨,『入於甚深廣大願海』,「廣大願海」就是普賢行願十大願王,『得心清淨』。何以修十波羅蜜、修普賢行,得心清淨?離一切相,修一切善,心就清淨。我們今天學《華嚴》,也修十波羅蜜,也修普賢十願,我們的心不清淨、身不清淨,什麼原因?著相,關鍵就在此地。我們著相修,我們為自己修,為自己的功德修,為自己的利益修,為我們這個團體的利益來修,心量太小了。再看看這些菩薩們,他們的確跟佛學到了,「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他們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修,你看這個心量多大!所以他的心清淨。諸位要曉得,清淨不清淨都在分別執著,只要有一點點私心,你的心就不清淨,私心完全沒有了,你的心當然清淨。《金剛經》上這兩句話就太重要了,離相修善,修善就是要學普賢十願,要學文殊十行,離相才是真正的文殊、普賢行,著相就不是,得心清淨。
心清淨了,身就清淨,為什麼?境隨心轉。我們的身要跟心對照起來看,身是境界,身體是境界,身隨著心轉,心清淨,身就清淨。諸位同修可以冷靜觀察,看自己,很冷靜的觀察自己,自己在歡喜的時候整個身體舒暢,自己在痛苦的時候整個身體緊張,我們的身隨著心轉。自己煩惱多、憂慮多,身體就不健康,許許多多的病痛;如果心清淨了,什麼毛病都沒有。昨天有個同修告訴我,他在大陸上遇到一位老修行,年歲很大了,修的法門很多,身體不健康,很多毛病,常常要找醫生,天天離不開藥罐子。大概在一年前,遇到淨土法門,遇到《無量壽經》,遇到之後非常歡喜,專門依照這個經典修學,老實念佛,其他修的亂七八糟統統都丟掉,不到一年他什麼毛病都沒有,現在也不要吃藥,也不要看醫生。什麼原因?心清淨了,專心。以前修是雜修,修得太多,心不清淨,關鍵在此地。只要專心一致,身心健康,長壽快樂。
『得身輕利』,「輕」是輕安,「利」是便利,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健康,身體健康,沒有疾病。雖然在老年了,體力狀況還跟壯年差不多,輕利。輕利這兩個字通常是形容少年人的,菩薩確確實實是這樣的,永遠不衰老;雖然年齡是增加,身體狀況永遠保持著不衰老。這是我們在講堂講得很多,功夫得力,人不老、不病、不死,學佛的好處。你不肯學佛,老、病、死,你決定逃不過。而且老得很快,一年不知不覺就過去了,漸漸就入衰老的狀況。這一句是告訴我們,身心清淨就不會衰老。人,實在講,是要長壽,為什麼?壽命不長,我們學習還沒有成就就死了,這叫魔障,四種魔裡叫死魔。死為什麼是魔?我們功夫還沒成就,才學到一半,壽命到了。
我自己想想我感觸就很深,如果我在四十、五十就死了,我對於佛法的契入很淺薄,縱然幸運能往生,也只能生凡聖同居土。我又多能活上個二十年,對我的利益太大了,我往生決不是在凡聖同居土,最低限度也是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也沾了一點邊;再讓我能夠活個五年,我就很有把握取實報莊嚴土。你想想看這多重要!所以沒有長時間的薰修怎麼行?壽命可以延長,只要斷惡修善。我沒有求長壽,袁了凡先生也沒有求長壽,算命先生算命,他的壽命五十三歲,他活到七十多歲。壽命怎麼延長的?積功累德而延長的。我的壽命就更短,年輕的時候多少人給我算命看相,都說我過不了四十五歲,我現在已經延長相當多了,我也沒有求長壽;再能夠活五年,我就把握取實報莊嚴土了。所以我們要珍惜寶貴的壽命,世間什麼都是假的,只有這個是真的,真的要認真努力去求得,假的統統要放下,這個世間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全是假的,要把它捨得乾乾淨淨。弘法利生隨緣,絕不攀緣,有一天機會我很認真努力幹一天,明天沒有了,若無其事,決不說好可惜,有這個念頭就錯了,你還是沒有放下。真正放下,得大自在,所以才得「身心輕利」。
『廣大不退神通』。這是講處世應變的能力,你的能力廣大。神通,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能力,通是通達。世出世間一切法,一切人事,一切物,一切理,都能夠通達,所以稱之為神通。只要通,什麼事就好辦;所有一切的毛病,發生的關鍵就是不通,不通就出毛病。譬如我們身上,諸位曉得,神經系統、微細血管很多很多,哪一個小微細血管不通了,毛病出來了。我們手指、腳指,這微細血管如果不通,這個地方就麻木了。如果大的血管不通,就重病現前。所以你有病,你身體不舒服,你去看醫生,醫生一定問你,首先問你大小便正不正常,如果正常沒有什麼大毛病,為什麼?主要管道通了,你那個毛病發生在小的管道上,不是主要的。這個我們都有經驗,只要通了,什麼事就好辦了,問題就是不通。
我們對於這個世間人情法理都不通,如果通了,什麼環境你都能相處,你都會處得很好。你為什麼處事待人接物常常招惹些麻煩?你不通人情、不通事理,自以為是,剛愎自用,所以才出許許多多障礙,許許多多的麻煩。政治家,中國古人常講政通人和,上下管道通了,沒有疑慮,沒有障礙,社會就安定,天下太平。「通」這個字非常重要,世法通了,世間法裡頭沒有障礙,佛法通了,就修行證果了。由此可知,諸佛菩薩教化眾生,沒有別的,就是把不通的地方給你打通。你有妄想,不通了;你有分別,不通了;你有執著,不通了;除了妄想分別執著,就全都通了,這個意思深了。這些菩薩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了,所以他們證得的是「廣大不退神通」。
『普於十方一切世界諸如來所,悉現其身,具足成就一切佛法』。末後這一句是大用自在,我們今天作用確實受了許許多多限制,他們得自在了。諸位要知道,今天講得這麼多,都是他們獲得廣大三昧的德用,這個三昧名字叫「見一切佛境界無礙眼」。前面跟諸位報告過,這就是宗門講的明心見性,教下所講的大開圓解,我們念佛人所講的一心不亂。念佛只要念到一心不亂,這裡頭所說的你全都得到。我們今天念佛為什麼到不了這個境界?我們不是一心稱念。佛菩薩教我們念佛用什麼方法念?一心稱念;《無量壽經》上,佛教給我們「一向專念」。我們今天是怎麼念佛?我們是多向雜念,不專,一面念佛一面還要想東想西,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了,放不下,所以我們得不到三昧。煩惱業障習氣消不掉,關鍵就在此地。
念佛的時候要記住,縱然做不到一心稱念,也應該做到一向專念;一向專念比較容易做到,一心是比較困難。一向,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專念,專就是決定不能夠摻雜,不可以夾雜,不夾雜就叫專。這樣念佛,就能夠得力了,功夫能得力。所以說辦事的時候,我們把佛號放下,專心去辦事,念佛的時候把工作放下,專心念佛,這個樣子佛也念得好,事情也辦得好,兩邊都好。千萬不可以,辦事的時候又念佛,念佛的時候又想著事,佛也沒有念好,事也沒有辦好,諸位要懂這個道理。
所以他們有能力,每天隨時隨刻可以親近十方諸佛如來。就像西方極樂世界人一樣,參訪諸佛,供養諸佛,供養諸佛是得大福報,修福!親近諸佛,聽諸佛講經說法,智慧!所以人家每天幹的是什麼事情?福慧雙修,所以他的福慧才能夠達到圓滿。不像我們,我們現在一天到晚在煩惱裡頭打滾,苦不堪言。他們「成就一切佛法」,我們所成就的是三途六道,怎麼能比?「比丘會」就報告到此地。再看下面第四個大段「諸乘人會」:
【文殊菩薩漸次南行,經歷城邑聚落,至福生城。於其城東,住莊嚴幢娑羅林中,往昔諸佛曾所止住,教化成熟一切眾生大塔廟處。亦是世尊毘盧遮那於往昔時行菩薩行,能捨無量難捨之處。是故此林名稱普聞無量佛剎。此處常為天龍人非人等恭敬供養。】
這段文先給我們介紹文殊菩薩的行止。『漸次南行』,「南行」是指出方向。這個「南」不是東南西北,如果我們把它看成東南西北,那你就看錯了。南是代表光明,是代表智慧,他向哪個方向?向光明這個方向,向智慧這個方向。為什麼用「南」來代表?諸位要曉得,印度是在北半球,今天大家曉得地球是圓的,佛經上也說得很清楚,雖然沒有說地球是圓的,住的地是圓的,意思很清楚。佛講十方世界,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南西北,上方下方,那不就圓說出來了嗎?我們這個世界有上方,還有下方。上方有無量無邊的世界,下方也有無量無邊的世界,這佛都說出來了。我們住在北半球,按照五行的分配,北方是水,東方是木,南方是火,西方是金,中央是土;南方是火,火的相是光明,南方是赤道。所以在北半球,愈往北走愈寒冷,愈往南走愈炎熱。所以南代表光明,代表智慧,取這個意思。文殊菩薩所在的方向都叫做南方,不管他在哪個方所都叫南方,智慧之方,光明之方,取這個意思。
『經歷城邑聚落』,「城邑」是都市,「聚落」是村莊。他到處教化,也都在旅行,走過很多的城市村莊。『至福生城』,「福生城」也不是一個城市,你要把它看作一個城市,你又錯了。你學考古,到印度找個福生城,決定找不到,沒有這個地方。什麼叫福生城?這個地方有人啟請菩薩說法,有人啟請菩薩在這個地方長住,這個地方就叫福生城,普賢行願裡面講的「請轉法輪」、「請佛住世」。這個地方有這麼多熱心的同修們,大家發心請法師來講經說法,請法師住在這個地方,教化一方,這一個城有福了,眾生有福了,這個城就叫福生城,是這麼一個講法。由此可知,凡是善知識所住的地方,往後五十三參,五十三位菩薩表演給我們看,他們所住的地方都叫做南方,他們所住的都市都叫做福城,眾生有福,叫福城。所以他到福城,我們就想到這個地方的四眾弟子歡迎菩薩,啟請菩薩在這個地方弘法利生。
『於其城東』,「城東」也表示意思,都是表法的,決不是真的東方。東是什麼?太陽出來的地方。象徵什麼?佛法從這個地方生起了,這就叫城東,決不是這個都市的東面。說不定這個道場建在都市的西面,西面也叫城東,也不叫做城西。城西是什麼?太陽落下去了。這是佛法生起來,統統含著表法的義趣。所以它的字不可以依文解字,「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三世諸佛都喊冤枉,你把他意思錯會了。每一個字它代表的意義,我們要懂得。
菩薩這一行,住在『莊嚴幢娑羅林中』,這是道場的名字,這個道場名字也是表法的。「娑羅林」我們就能夠想像得到,這個地方樹木很多,樹木高大,是修行人最理想的道場。為什麼?在那個時候出家修行人,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他們沒有房舍,講經說法都在樹下。所以樹愈高愈大,樹蔭陰涼,學生圍繞著,老師在那裡講經說道,晚上每一個人找一棵樹下打坐,他們過的是這種生活。所以我們要曉得,這是修學的好環境。「莊嚴幢」,幢是高顯之義,形容他們智慧高、德行高,居住在這個地區,弘法利生。而這種地區,過去諸佛也是選擇這種場所,做為修道的處所。我們看華藏世界、看極樂世界,佛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都是有繁密的大樹,不但我們喜歡樹木多,十方世界一切眾生都喜歡。所以樹木多的地方,確確實實是一個很好修道,修身養性的地方。我們到中國,看到從前古大德建的這些道場,都在深山,繁木樹林之中,環境幽雅。人在那個地方,自自然然心境就能跟大自然融成一片,沒有都市這一種繁華、噪音騷擾,沒有!身心容易得到清淨,對初學的人帶來了許許多多的方便。
『往昔諸佛曾所止住』,過去諸佛也曾經在這些地方住過,在這些地方講經說法,修行養道。『教化成熟一切眾生大塔廟處』,「塔廟」未必建得很高大,只要德大、智大,就稱之為大塔廟。塔是藏佛舍利,供養佛舍利;廟是個形象,相貌。往後佛法傳到中國,才真的建大塔廟。在古時候的印度,只有塔,沒有廟。出家人往生圓寂了,收藏骨灰,佛家都是用火化,收藏舍利,建塔。但是傳到中國之後,不但有塔,而且還有廟。這個廟宮殿式的,這是古時候的帝王尊師重道,以自己這個福報,自己享受的福報也要讓老師,也要讓父母,享受同樣的福報,這是孝順。佛在《觀經》三福,第一句話:「孝養父母」。
在古代的印度人,不是不懂得孝養,他也懂得,但是佛總是恆順眾生。佛陀沒有出世之前,印度的宗教已經很多,很盛行,我們今天看到印度教,印度教就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我們佛教,外國人他們的計算法,佛教只有二千五百多年,印度教有四千多年。在佛那個時候,他們叫婆羅門教,很古老的宗教。這些宗教家們,他們都提倡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佛要教化眾生,如果要講求種種享受,印度人看起來,你們比不上婆羅門,人家真修行,你們是假的。所以佛也要跟他們一樣,只能夠做得比他更好,不能不及,這就是要隨順當時的風俗習慣,得到社會大眾的尊敬、信仰,佛的教導大家才相信,才會依教奉行。
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中國的風俗習慣跟印度人恰恰相反。中國人尊重帝王,中國人講孝養父母,自己有福報,決定不能讓父母日子過得很貧苦,這講不通的。自己有了大的福報,不能不照顧老師。在中國古時候,師徒如父子,現在沒有了,現在師道沒有了。從前師徒如父子,學生對老師的孝敬,跟孝順父母沒有兩樣。唯一的差別就是在喪服上的差別,父母死了穿孝服,服喪三年,老師死了沒有孝服,心喪三年,那個心情跟父母過世沒有兩樣,叫心喪三年,就是在沒有孝服,其他的沒有兩樣。老師的生活一定要照顧,老師的兒女跟自己的兄弟完全一樣,一生都要照顧。所以從前老師教學生他認真,為什麼?學生報答太厚了;你要不認真教學,你怎麼對得起學生?所以他做了皇帝,享受世間第一等的榮華富貴,怎麼能夠讓老師住個小茅篷,那人家要把這個學生罵死了,你忘恩負義。所以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這些法師都是帝王師,皇帝都盡心盡力供養。這是佛法在中國,總希望將老師生活樣樣都照顧到,使老師能夠安心辦道,讓老師能夠方便教化眾生。
這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在某一個地區有某一個地區的作法,不能說不對;都對,符合當時當地的風俗習慣,倫理道德,一切都合。如果我們對老師的物質生活都不照顧,他三餐飯都有憂慮,哪有心情辦道,哪有心情去講經說法,利益眾生。所以佛家常講「身安則道隆」,「法輪未轉,食輪先」,在弘法利生之前,先要讓我們生活安定,生活安定才談得上修行,才談得上教化眾生。古人所講的都有大道理,我們要能細心體會,才能夠令佛法長住在這個地區,這個年代。凡是有佛法,就是有大福德,就是有大因緣。這是說到道場的建立。
『是故此林名稱普聞無量佛剎』。凡是有修行人的處所,無論在什麼處所,這個地方都是名稱「普聞」。我們人不知道,鬼神知道,諸天知道,諸佛菩薩知道。真正發心辦道,依教修行,決定得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這就是「名稱普聞無量佛剎」。『此處常為天龍人非人等』,這是講八部護法鬼神,他們『恭敬供養』。凡是得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恭敬供養,這個地區不會遭難。現在這個世間,大家知道天災人禍很多,我們要想消除這些災難,太難了。為什麼?一切眾生共業所感,人心要不轉變過來,災難沒有法子消除。但是我們盡心盡力,如理如法的修學,我們住在這個地區,可以使這個地區的災難減輕,可以使這個地區災難的時間縮短,這是肯定的,可以做得到的。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一定要認真努力修學,不為自己,為苦難眾生。他們無知,佛在《無量壽經》上講得好,「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人教導,所以這些人造作一切罪業,我們不能怪他。所以真正修行人看到這些事實現象,反過來要問自己,現在我們遇到這種現象,如何認真努力、如理如法的修學幫助他們,不能完全化解,剛才說一定要幫助他災難程度降低,災難的時間縮短。我們邀集志同道合,大家共同來修學,這個力量就更大了。所以每個月我們有機緣在此地,有三天在一起學教,白天也有不少同修參加這邊念佛,這個功德很大,對整個香港地區,對整個東南地區,都有消災免難的作用。我們的心愈真愈誠,力量就愈大,決定不可以輕視自己,不可以疏忽這一個大事因緣。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