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財童子參學報告(九) (第二集) 1999/9/12 香港九龍 檔名:12-027-0002
請看講義,第七段裡面第三句:
【勤求一切正法,心無疲厭。】
佛法的修學,一定要開智慧。一切諸佛如來教導眾生,都是以般若為主。我們看世尊當年住世的時候,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當中講《般若經》就用了二十二年,差不多佔了一半的時間;由此可知,般若是佛教學的中心。古來祖師大德教我們念佛,也是以「般若為導,淨土為歸」,這兩句話說得很有道理。所以念佛人決定不是迷信,念佛是高度的智慧,沒有高度智慧,他怎麼會選擇這個法門?這個法門是九法界眾生一生平等成佛的法門,無比的殊勝。般若既然這麼樣的重要,我們不開悟怎麼行?要怎樣才能開悟?一定要多讀經、多聽經。
學佛學走了樣子,前面我跟諸位報告,現在這個社會佛教形態也是奇奇怪怪的。所以文殊菩薩在此地教給我們,『勤求一切正法』,他沒有說「勤求一切佛法」。勤求正法,佛法裡面還有正、還有邪,我們要辨別清楚。學佛,佛本來是正法,為什麼會變成邪法?都是不讀經之過,不聞法之過。今天不聽經是過失,不聞法,很難了,為什麼?沒有人講,你怎麼能怪他?一定要從讀經、聞法下手,讀經、聞法的時間要長,特別是對初學,奠定正信的基礎。你不聞正法,你怎麼可能有正信?怎麼可能有正解?但是縱然有機會常常聞法,也會走向偏差,這是什麼原因?心行不相應,再說得明顯一點,煩惱習氣沒有斷,與般若就不相應。
佛告訴我們,這是《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的智慧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我們人人都有;德是什麼?德是能力,諸佛如來萬德萬能,那個能力我們也有;相是相好,不只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們在《華嚴》、在往生經裡面也看到,毘盧遮那佛、阿彌陀佛,「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智慧德相都是自性本具的,個個人都有,可是現在我們的智慧、德能、相好,全都沒有了。其實都在,並沒有失掉,它變了,它會變;智慧變成煩惱,佛在經上講「煩惱即菩提」,把我們自性裡面智慧變成無量煩惱,我們的德能變成了愚痴,我們的相好變成了業報,你說糟糕不糟糕?
怎麼變的?迷了就變,悟了就恢復。佛幫助我們破迷開悟,幫助我們恢復本來面目。諸位要知道,本來面目大家統統都是諸佛如來,那是我們本來面目。我們迷了,迷失了,不是真的失掉,是迷失了。迷的時間太長,真的是無量劫來我們就迷了,迷了之後這個情形每況愈下,這是真的事實。這就是說明,我們一世不如一世,一生不如一生,為什麼?愈迷愈深,這個麻煩才大了。雖然我們過去有一點善根福德因緣,這一生得人身、聞佛法,聞了怎麼樣?不相信;信了?信了又不了解,了解不夠透徹;真了解,又不肯依教奉行,還是放不下自己的煩惱習氣;所以把正法變成了邪法,原因在此地。
我們要想習求正法,菩薩講勤求,勤比習是更進了一步。一定要斷煩惱,為什麼?煩惱是正法的障礙,你要不把障礙除掉,正法如何能夠現前?佛的經本沒錯,《華嚴經》還是這麼一本《華嚴經》,你讀誦,你講解,講錯了,會錯了意思,開經偈裡面念的是「願解如來真實義」,可是我們是錯解如來真實義,曲解如來真實義,這搞錯了。為什麼錯了?我們兩個欲望沒放下,一個是愛欲,一個是嗜欲,嗜欲就是嗜好,這兩種欲望要了命。愛欲是無明,嗜欲是煩惱,無明跟煩惱的根,你要不能把這個根拔除,正法是在你面前,在你面前你眼看耳聽都變成了邪法,你到哪裡去求?真正善知識來給你講解,諸佛菩薩來給你講解,你要不把根本煩惱拔除,你還是不得其門而入。所以佛教導我們,我們要真幹才行!佛教我們看破,佛教我們放下,教我們求般若。覺了諸法實相,這就是看破。佛教我們放下,遠離一切障難,那就是放下,遠離就是放下。你不能看破,不能放下;換句話說,你還被業障纏縛,你怎麼能解如來真實義?
所以這一句,我們要「勤求一切正法」。一切,這兩個字要搞清楚,勤求一切正法就是四弘誓願裡面第三句:「法門無量誓願學」,是不是我們現在就要去做的?給諸位說,現在不行。文殊菩薩開示諸比丘,這一些諸比丘是華嚴會上的諸比丘,不是普通人。這些諸比丘是迴小向大的菩薩,他們都證了阿羅漢果,迴小向大。不是我們,我們今天如何勤求一切正法?一門深入。我在此地前面跟諸位說得很多,同修們要記住,學一部經,跟一個老師,走一個道場,為什麼?專精。你道場跑得太多了,心跑散亂。古人說得好,「知事多時煩惱多,識人多處是非多」。你常常跑道場,什麼道場都跑,你一定煩惱多,一定是非多,為什麼?看到每個道場那些事情生煩惱,跟那麼多人接觸是非就多了,你修的是什麼道?你修的是煩惱、是非道,不是正法。
昨天跟諸位說過,古時候的道場,每一個道場有它的道風,有它的學風,學人也不能到處跑,到處跑學不到東西。雖然統統是正法,正法也是一門深入,也不可以學亂了,也不可以學雜了。學《華嚴》,專心學《華嚴》,華嚴道場在五台山;學《法華》,專門學《法華》;不可以說我今天學《華嚴》,明天學《法華》,你決定不能成就。要學《法華》,你就下定決心,我一生專門學《法華》。古來大德都是學一部、一門,沒有聽說學兩門、三門,沒聽說過。道場裡面,依據理論的經典也只有一部,遵守這部經典的理論、方法、境界來修學。像華嚴宗他們就根據三部《華嚴》,我們今天稱《六十華嚴》、《八十華嚴》、《四十華嚴》,他就依這個經典,依照經典裡面所講的理論、方法修法界觀。天台宗就依據《法華經》,根據《法華經》裡面所講的道理、方法、境界,祖師大德們制定了《摩訶止觀》、《小止觀》,這是修學的方法,無不是一門深入。
所以我們自己,想想自己歡喜哪個法門、歡喜哪個經論,你就進哪一個學校。進到這個學校,一定是專修專攻,你才會有成就。成就的標準是什麼?是明心見性,如果沒有見性,不能算成就。換句話說,沒有見性,你就沒有畢業,你沒有得自在。可是要見性,心性上的障礙要除掉、要斷掉。第一個你要斷見思煩惱,見思煩惱斷了,你就成正覺,出離六道輪迴。再向上提升,你要把塵沙煩惱斷了,斷了塵沙煩惱,你就是正等正覺,你是菩薩。能不能離開老師?還不行,還要經過一次考試,這一次考試就是還要斷一品無明。這一品無明斷掉了,超越十法界,你入一真法界。從入一真法界那一天起,才開始「法門無量誓願學」。所以「法門無量誓願學」,不是我們現在。我們現要學什麼?「煩惱無盡誓願斷」,我們要在這裡下功夫,法門只能學一樣。
所以「四弘誓願」,是諸佛如來教給我們修學的次第。首先你要發心,要發度眾生的心,為什麼?那是你一生修學的動力,這個力量在推動你。你沒有這個力量,你就會疲倦,你就會懈怠,你就會退轉,所以一定有很大的願力在推動。我們看看世間人,世間人每天都很勤奮的在工作,他為什麼要那麼勤奮的工作?為了賺錢,名利心在推動他。他如果名也不要了,利也不要了,我想他不會工作那麼辛苦。世間人勤奮工作的動力是名利,不是爭名,就是爭利,這個力量在推動他。修行的人名利都不要,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人家生活多簡單,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他什麼都放下了,什麼力量在推動他那樣勤奮的努力修學,教化眾生?願力,「眾生無邊誓願度」,他真發這個願。這句話要用現代的話來講,無量無邊苦難的眾生,我要全心全力去幫助他們離苦得樂,發這樣的大誓願,這種大願力在推動他。
勤求正法,有了這個願力,就不會疲厭。這一願就是大菩提心,佛常常勸我們要發菩提心,這一願就是發大菩提心。願發了,你有沒有能力幫助眾生?如果沒有能力,你這個願是空願,不能落實。為了這個大願要落實,那要認真修行。修行第一個是德行、品德,其次才是學問。佛教化眾生把德行擺在第一,孔老夫子教化學生也是把德行放在第一。夫子教學四個科目:第一個是德行,第二個是言語,第三才是政事,政事就是辦事的方法,就是我們今天講技術能力的教育,最後才是文學。世出世間聖賢都把德行放在第一,道德的教育比什麼都重要。今天教育很普及、很發達,社會為什麼這麼動亂?每一個人生活為什麼不安?身心都不安,什麼原因?道德的教育沒有了。天下大亂,人心不安,原因在此地。
今天再要想把道德教育恢復起來,靠學校已經不可能,為什麼?學校的政策,放棄了道德教育。所以我沒有法子,我只有找宗教,想盡方法聯合全世界各種不同的宗教,希望宗教家們省悟過來,我們用宗教教育來提倡道德教育,這還有一線的希望。所以這些年來,我很努力、很認真在做多元文化的工作,融合族群,和睦宗教,也收到了一些效果。明天法會圓滿,在講經之前,我們最近製作了一個「多元文化」的錄像帶,明天在此地可以放給大家看,我們最近在澳洲、在新加坡,聯合各個宗教的一些鏡頭。我們的目的是希望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人人都能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希望正法逐漸逐漸能夠恢復。
佛法的落實決定是在斷煩惱,所以同學們千萬不要誤會,淨土法門殊勝可以不要斷煩惱,可以帶業往生,這個話說得是沒錯,但是你不要把這個話誤會了,祖師大德說得很清楚,帶業只能帶舊業,不能帶新業。千萬不要誤會,帶業往生,我造業沒有關係,我還是可以往生;到那個時候你不能往生,你怪阿彌陀佛,你怎麼說話不算數;阿彌陀佛沒說錯,你錯會了意思。只帶業習種子,不帶現行,這是帶業往生的正意。由此可知,不帶現行,現行是決定不能往生。如何我們能夠控制現行?平常念佛就是做這個功夫,希望自己臨命終時,煩惱習氣我們能夠控制得住,讓它不要發作,這才能往生。平常念佛就跟練兵一樣,臨命終時往生是打仗,如果沒有很好的訓練,到臨命終時還是煩惱習氣現行,這一生不就空過了嗎?由此可知,如果在平常我就能夠把煩惱控制,就能把煩惱降伏住,那你往生就有把握,你就自在了。所以我們決定不能有僥倖的心理,一定要很認真、很努力去斷煩惱。煩惱是很難斷的,這是事實,難斷也要斷,不能說難斷就不斷。諸佛如來斷了,諸菩薩斷了,阿羅漢也斷見思煩惱,我為什麼不能斷?
我在早年初學佛的時候,那時候還沒有出家,二十六、七歲的時候,就跟章嘉大師討論過這個問題,大師教我「看破、放下」,我說放下不容易,難!為什麼那麼難?你沒有看破;換句話說,看破了,放下就不難。為什麼沒看破?你沒放下。這個話說得好,我們在這裡面真正體會到,看破、放下相輔相成。究竟哪個是第一?各人善根福德不一樣。煩惱障重,所知障輕,看破是第一;所知障重,煩惱障輕,放下做第一;每個人根性不一樣。我跟章嘉大師學習,我是屬於所知障輕,煩惱障重,屬於這個根性,所以我要從看破下手,然後才能放下。所以我學佛是相當艱難,為什麼?我要沒有把這個道理搞清楚,我不肯幹!
舉一個例子來說,我跟章嘉大師三年,親近他,他那麼樣慈悲、愛護,我受他很大的感動,我沒有向他頂過禮,不是我不恭敬,章嘉大師知道我對他十分恭敬,但是我不肯跪拜。為什麼?煩惱障重,我覺得跪拜是古時候的禮節,現在我們見總統也是三鞠躬,最敬禮。我們是現代人,用現代禮節,為什麼去用古時候禮節,要去作古人,這個講不通,你說多麼執著!要把我的執著打破,那要讓我心服口服,我真正把道理搞通達、搞明白,我才肯幹。到以後,真是到三年,我才明白,原來釋迦牟尼佛教給我們五體投地的禮節,行禮當中修行,修什麼行?降伏煩惱,折服我慢。我懂得這個道理之後,一天拜八百拜,沒有搞清楚,一拜都不行,都不肯拜。所以我學佛是比別人要徹底一些,不搞清楚,決定不肯幹。
吃素,你要是說你吃肉將來有果報,我不相信,你們是嚇唬人,我才不上你的當。我把素食的道理搞清楚、搞明白,我就開始幹了,那倒很快,不到半年我就搞清楚了。素食是養生之道,世間一般人講飲食,只懂得衛生,衛生是保衛生理,我們這個人除了生理之外,還有情緒。很多人身體不錯,脾氣很壞,情緒不好,這個情緒與飲食有關係。還有一個心理;我在沒有學佛之前,從前在學校念書的時候,我的同學當中,很好的同學是回教徒,所以我也常常上他們的教堂,也常常看他們的經典,有印象;在學校念書我進過基督教的教堂兩年,《新、舊約》我讀過,《古蘭經》我也讀過;在學佛之後忽然覺悟到,伊斯蘭教的飲食比我們一般人進步,他懂得衛生,他懂得衛性,所以他對於這個飲食,就是肉食方面他也挑選,性情不好的這些動物他都不吃,為什麼?吃牠的肉吸收牠的氣氛,對於自己生理上有影響,情緒上有影響,很有道理;然後看看佛家的飲食是素食,不食一切眾生肉,養慈悲心,所以佛法的飲食,衛生、衛性、衛心。
在衛性上面,特別又在素食裡面,把五葷菜剔掉。諸位要曉得,葷是蔬菜,不是肉,葷是草字頭,肉在佛法裡叫腥,葷腥。葷有五種:大蒜、蕎頭、韭菜、洋蔥、小蒜。這一類,《楞嚴經》裡面說得很好,為什麼不吃這個?這幾種素菜生吃,影響刺激你的生理,容易發脾氣,容易動肝火,熟吃容易引起性衝動,所以佛禁止,這是影響你的情緒。蔬菜裡面會影響你不良情緒的,佛都把它剔掉。我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我才發心選擇素食,我學佛不到半年我就素食,就長素。那個改變不容易,在生理上當然受一點兒影響。我素食,大概吃了也不到半年,我就更進一步選擇持午,佛門講持午,晚上這一餐斷掉,晚上就不吃了。
所以在生理上,當然有影響,這是一個很大習慣上的轉變,要有毅力,要有決心。因為看起來,人一天天瘦下去了,那個時候我的體重好像只有四十八公斤,人瘦了,真的叫面黃肌瘦。每一個人看到我,有病,病得不輕。所以那個時候我常常去檢查身體,大概每三個月我就檢查一次,檢查一切很正常,放心!三年之後,慢慢就恢復了,所以我懂得那是習慣的改變,就正常了。以後身體就愈來愈健康,一生沒有生過病,沒有進過醫院,沒有病歷,素食的好處。我現在一天吃一餐,精神飽滿,我一餐也吃得不多,吃得很少,夠了。妄想少了,雜念少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我們要做個樣子給大家看,你說素食不健康,我是個樣子;你說一天吃一頓不行,我這個模樣給你看,行不行?
佛告訴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演是表演,做出樣子給大家看。我們親眼看到,信心才建立。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他從三十多歲開始學佛,也是學佛沒有多久,他就吃長素。受了菩薩戒之後,在家菩薩戒,但是那個時候在中國大陸還是受梵網戒,跟出家人的菩薩戒一樣,受戒之後他老人家就發心日中一食,九十七歲往生,一生講經、教學沒有中斷過。我跟他十年,我看到非常羨慕,所以我也學他,日中一食,學他。我也沒告訴他,我到第八個月才跟他講,我說:老師,我現在也一天吃一餐。他說:多久了?我說:八個月了。怎麼樣?你感覺得如何?我說:一切很正常,沒有感覺得有什麼差異。他把桌子一拍,永遠這樣做下去,一生不求人,生活簡單,不求人。不求人,講經說法才有人聽,可以講真話,不要看人家臉色講話,不巴結你。生活愈簡單,你就愈自在。
我一生沒有道場,都是住在別人道場;沒有信徒,我給你們傳授皈依,你們決定不是我的信徒,為什麼?你姓啥名字,我都不知道。皈依證發給你,我給你做個證明,你是皈依三寶,不是皈依我,你是三寶弟子,你是阿彌陀佛的學生,我們是同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跟人往來,心才清淨,心才自在。一分錢不要,為什麼?麻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你裝個電話,每個月還得繳電話費,你說多麻煩!訂一份報紙也要去付費,算了,不要訂了。所以我到現在是沒事,沒事多自在、多快樂,出家就應當是這個樣子。每天跟佛菩薩為伍,讀經就是跟佛菩薩交談,聽佛菩薩說話;看論,就是聽諸菩薩跟佛在那裡研究討論,我們聽聽就長智慧。拜佛、念佛,不離三寶,這樣才能夠勤求正法,才能夠把自己的煩惱伏住。
所以學道的人,實在講,無論在家、出家,決定不能有嗜好,要有嗜好,麻煩大了。我曾經見過,有些出家人喜歡玩古董,嗜好。他古董與佛也沾上一點邊,專門蒐集佛菩薩、羅漢的像,古董,非常喜歡,當寶貝,收藏很多,藏起來。我去拜訪,很難得,他把那些古董拿來給我看,這是哪個朝代,這個要價值多少,一樁一樁介紹我,我合掌「阿彌陀佛」!我也不好說話。將來這個法師要是往生,生到哪裡?一定生到古董,為什麼?他太愛古董了,離不開了,他都會變成古董。他怎麼辦?古董年代久了裡頭有蟲,大的佛像裡面老鼠在裡頭蓄窩,他一定就去投胎變成那個。不肯離開他收藏古董那個地方,那裡頭有蚊蟲、有螞蟻、有蟑螂、有老鼠,他一定到那兒投胎去,冤枉不冤枉!
我過去也有嗜好,好什麼?愛書。以後就想,不得了,我要愛書,將來死了以後,書裡頭有蛀蟲,一定去投胎變蛀蟲了,趕快丟掉,現在再不愛書了。所以有什麼樣的嗜好,都是麻煩事。你們如果要是好吃,香港海鮮很多,你要是好吃海鮮,將來死了之後就變成魚、變成螃蟹,變成這個東西,也被人吃,因緣果報絲毫不爽。所以嗜好決定不能有,佛教給我們隨緣,釋迦牟尼佛的生活是托缽,給什麼吃什麼,都好!決沒有選擇,決沒有好惡,一律平等,清淨心、平等心,接受這一缽飯,你才會得大自在,才會把煩惱真正的斷掉。
再說到愛欲,更可怕了!佛在經上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這兩句話是諸佛如來真實教誨,我們要時時刻刻警惕。情欲要不斷,沒有辦法往生,到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來接你,你還這個是孫子捨不了,財產捨不了,完了!哪能帶去?前幾年我在台灣,過年的時候,有一位老居士來看我,告訴我:法師,我年歲大了,什麼都放下了。我說:好!「就是孫子放不下」,就完了,完了!孫子放不下,不能往生。所以我就告訴他,你把你愛孫子的念頭換成阿彌陀佛,你就能往生了。你這個念頭轉不過來,你決定還搞六道輪迴。如果你要那麼疼孫子、愛孫子,你麻煩大了,將來孫子結婚生的小孩,你可能去投胎,你又變成他兒子了,六道輪迴就是這麼一樁事情。所以情欲一定要看破,假的!
一家父子兒女什麼關係?七七年我在光明講堂講《楞嚴經》,我在那裡住了兩個月,在藍塘道,壽冶老和尚道場。講堂上有一副對聯,我不知道現在在不在,很久都沒去了,那個對聯很有趣味,上聯是「夫妻是緣,有善緣有惡緣,冤冤相報」;下聯是「兒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這兩副對聯很能警惕人,說明夫妻、兒女是什麼一回事情。你要把這兩副對聯的話參透了,你就把這個事情放下了,你真看破,真放下。放下之後,是不是就不要了?那也錯了,不是不要,放下之後,夫妻還是夫妻,兒女還是兒女,心念、觀念不一樣。為什麼?這一家是個道場,這一家同參法侶,你說那多殊勝!家庭就是僧團。
佛家三寶:佛、法、僧,僧不是講出家人,僧的意思,諸位一定要搞清楚,現在一提到「僧」,都以為是出家人,在家人也是僧。僧本來是團體的意思,凡是依照如來教誨,六和敬的教誨,四個人在一起修六和敬,這個團體就叫做僧團。在家人四個人,一家要是有四個人,一家修六和敬,你的家庭是僧團。只要是僧團,決定是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所以三皈依裡面,「皈依僧,眾中尊」,眾是團體。人不能離開團體生活,人是社會生活的動物,所以他都是有團體的。眾就是無量無邊的社團、團體,僧團最尊貴,最值得人尊敬,最值得人佩服。為什麼?他六和,他修六和,其他僧團裡不見得修六和,佛家僧團修六和。你明白這個意思,出家人四個人在一塊兒,依六和敬是僧團;如果出家人再多,他不修六和敬,它不是僧團。在家四個人以上,在一起修六和敬,它是僧團。所以僧團不分出家、在家,它的標準是依六和敬:「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這也不要細說,過去都曾經跟諸位說過。
我們這樣子才能勤求正法,邪正一定要有能力辨別。現在善知識沒有了,有善知識,善知識也無能為力了。我學佛算是非常幸運,親近三位都是真善知識,三個老師教導我的都是一門深入。我在沒有學佛之前,學哲學,親近方東美先生。我是想作旁聽生,正科生我沒有資格,我必須要工作,要養活自己,上學校念書,學費也繳不起,只希望做個旁聽生。拜訪方先生,我跟他也不認識,我跟他寫信,我自己寫的文章寄一篇給他看,承蒙他不嫌棄,回我的信,要我到他家裡跟他見面。我去拜訪他,他問我,首先問我學歷,我告訴他:我初中畢業。他聽了搖頭,他說:你欺騙我。我說:我沒有欺騙老師,誠誠懇懇求老師指教。他說:你寫的信,你寫的文章,我們現在大學的學生寫不出來。我說:我雖然學校教育受的少,可是我喜歡念書,我書念得很多。抗戰期間我失學了三年,三年沒有辦法念書,逃難!但是這三年當中,我讀書卻一天都沒有放過,我喜歡讀書。方先生問,他說:你為什麼喜歡哲學?哲學是智慧,唯有智慧才能解決問題。他說:你讀過哲學書沒有?有沒有聽過哪些老師教導?我說:沒有。他點點頭,他說:你不要到學校去聽課,現在的學校,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你到學校去聽課,你會大失所望。我聽方老師這些話,就是涼水澆頭,沒指望,他不教我了,所以我的表情就很沮喪、很難過。
這樣坐了差不多五分鐘,方先生說了,他說:這樣好了,你每個星期到我家裡來,我給你上兩個小時的課。學生就我一個,一個老師,一個學生,面對面上課,這是我求之不得,我到哪裡去找這個機會?我在上班,利用星期天,每一個星期天上午,十點鐘到十二點鐘,兩個小時。在香港,諸位也許都知道,新亞書院的院長,唐君毅先生,在學術界很有名望,唐先生是方老師的學生。所以以後我到香港來,唐先生我稱他學長,我們同一個老師。我當時不知道方老師為什麼要這樣作法,以後學了佛,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他怕我到學校裡去旁聽,會認識很多同學,認識很多老師,頭腦搞亂掉了。他用這個方法,讓我每一個星期到他家裡,聽他一個人講,不准接觸同學,不准接觸其他的教授,學一家之言,這是我們古時候人講的師承。我很幸運,沾到一點師承的邊緣。我非常聽話,對老師非常尊重。
從哲學裡面,方老師介紹佛學,他把「佛經哲學」做了一個單元,最後講給我聽,說「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裡面最高明的,學習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就被他這一句話動了心,這才進寺廟,從前我不進寺廟。進寺廟,不是去拜佛,去找經書。因為那個時候經書太少了,只有寺廟裡才有,借來看。跟出家人建立好的交情,他同意把經書借給我帶回去看,這一看就看上癮了,愈看愈歡喜。我讀佛經,大概一個多月,我們鄰居是一個蒙古人,滿清時代的清王,地位很高,但是現在是普通平民,他是學佛的,看到我讀佛經,他很歡喜。他說:多久了。我說:我剛剛開始。他說:你需不需要找一個人幫助幫助你,給你解答一些問題。我說:好,難得!我說:找誰?他說:我給你介紹一個老師,章嘉大師;他給我介紹章嘉大師。所以頭三年,我讀佛經有疑惑,都是章嘉大師給我解答的;有些時候,他也給我講一些開示。我跟章嘉大師三年,他老人家圓寂了。
又過一年,我到台中親近李炳南老居士。到李老師那個地方去,一見面就談條件,依他為老師跟他學習,接受他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只可以聽他講經,除他之外,任何法師、居士、大德講經說法,一律不准聽,只聽他一個人的;第二個條件,從今天起要看書,不管看什麼書,看佛經也好,世間一般的書籍也好,如果沒有得到他的同意,一律不准看;第三個條件非常苛刻,你以前跟方東美先生學的,跟章嘉大師學的,我不承認,一律作廢,從今天起從頭學起。然後問我:這三個條件你接不接受?我想了好半天,不接受也不行,不接受到哪裡去學?這才接受。三個條件很苛刻,當時心裡想,這老師很專制、很跋扈,好像是目中無人。老師看到,也看出我的心思,最後做了一個補充,這個條件五年,要我遵守五年;換句話說,五年之後就可以開放了,你要遵守五年。我說:好,行!五年,就這麼辦,就遵守五年。我遵守他這三個戒條,大概三個月到六個月就有效果,心地清淨。為什麼?不能亂聽,不能亂看,只可以聽一個人的。這叫師承,老師對學生負絕對的責任,學生要聽話;學生不聽話,老師就無可奈何了;這才能傳道給你。以後在台中住長久了,我才搞明白,原來李老師以這麼苛刻條件是對我一個人的,其他那麼多學生都沒有談條件,都沒有條件,單單對我來的,我很感謝他就是。
一直到一九八七年,我在香港講經,八七年在這裡講經。講完之後,新加坡有三個同修,那一次他來聽經,好像那一次是在暢懷法師圖書館,他們聽了幾天,聽了很歡喜,邀我到新加坡去。新加坡我沒去過,他們三個人一定要拉我去,好!到新加坡去走走,看看那邊的緣分。去了之後,遇到演培法師,演培法師我們認識很久了,我們的交情也不錯。演培法師請我到他的講堂,跟他的信徒講開示結結法緣。我就把過去修學這個經歷向大眾介紹,勉勵大眾要跟演培法師學習,跟一個老師,走一個道場,不要搞亂了,你才能學成功。李老師給我三個條件;我講完了之後,演培法師在客廳裡面招待我飲茶,告訴我他在年輕的時候,在諦閑法師會下,諦老法師對他也是這三個條件。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三個條件不是李炳南的專利,是中國自古以來祖祖相傳,這叫師承,我們這才真正明白了。
老師看上你這個學生,你還可教,不是我們程度好,不是我們學識豐富,是什麼原因?老實,肯聽話,就這麼個條件。真肯聽話,真正對老師尊敬,他從這裡看出來,看出你的誠敬。印光大師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我們對老師有真誠恭敬心。這是被選中了,自己都不知道,到新加坡,演培法師這一說,我們這才恍然大悟。非常可惜,演培法師當時不聽話,他要聽話,那他的成就就不得了。演公告訴我,他在諦閑老和尚那個地方住了一年,以後聽說太虛大師在廈門南普陀辦佛學院,他偷偷的溜掉了,去廈門念佛學院。他要是不離開諦閑老法師,他決定也是天台宗的一代祖師。非常可惜,他說他偷偷的溜掉了,開小差跑了,他告訴我這麼一段故事。雖然他這一生很勤奮、很努力,但是如果是不離開諦老,他會開悟,他會證果,那個功德利益不可思議。
這是講,我勸同修們,「勤求一切正法,心無疲厭」,親近一個善知識。可是今天到哪去找善知識?找不到!我親近李炳南老居士,我認為他是善知識,他自己不以為他是善知識,他很謙虛、很客氣的告訴我,他說:我只能教你五年。以後怎麼辦?以後你跟印光法師學。印光法師早已圓寂,早就往生了,印光大師的《文鈔》在。我明白了,依照印光法師的《文鈔》,每天讀誦,依教修行,你就是印光大師的弟子,古人有這個例子,作私淑弟子。私淑弟子在中國第一個是孟子,孟子以孔老夫子作老師,孔老夫子已經不在,已經過世了。孔老夫子的著作在,他讀孔老夫子的書,學孔老夫子的德行,有不懂的地方,去向孔老夫子的學生請教,做孔老夫子的私淑弟子,他成功了。這是中國第一個,以過世的人作老師,也能學得成功。以後我們在歷史上看到,韓愈學司馬遷,司馬遷學左丘明,都是隔好多代的。左丘明跟孔老夫子同時代,司馬遷是漢朝的,學什麼?《左傳》,他學成功了,他以後寫了一部《史記》。唐朝時候韓愈就學《史記》,也學成功了,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這是世間人以古人為老師。
在佛法裡也有,蕅益大師就是以蓮池大師作老師。那個時候蓮池大師往生了,《蓮池大師全集》在,專門讀蓮池大師的書,專門學蓮池大師,他也成為淨宗一代祖師。李老師這樣教導我,以印光大師作老師,他的老師是印光大師,他把印光大師介紹給我,我們認真努力向印光大師學習,這是一代高僧。印祖一生,確實沒有辜負佛菩薩,做弘法利生的事業。但是他有言語上的障礙,他是陝西人,家鄉話很重,在南方住得久,講經說法人家聽不懂,找翻譯又麻煩,所以他一生用文字弘法,寫成《文鈔》。一生講經只有一次,「上海護國息災法會」,他去講了七天,最後講了一個「三皈五戒」,這是他老人家講的。一生在外面講演只有一次,文字弘法。信徒給他的供養,他全部用來印經,在蘇州報國寺做為佛經流通處,那個時候不叫流通處,它叫弘化社。用這所有的供養做資金來印書,分送給全國各地,終身做弘法利生的工作。這是如來家業,這是正法。弘化社的本子都是善本,校對很精確,很少錯字,版也排得好看,我過去在「中華佛教圖書館」看了很多。所以我學佛,出家之後,效法印光大師,印經。現在的印刷術比過去發達,照相、影印,省事多了,速度也快,成本也低了,所以我們所印的經書,流通到全世界。
好像是在一九八四年,我也是在此地講經,宏勛法師來找我,說大陸經書、佛像非常缺乏,他知道我有一個「佛陀教育基金會」,他說:法師,你能不能幫助?我說:可以,你有什麼方法帶進中國大陸?我們學佛的人持戒第一,持戒決定不能做犯法的事情,如果沒有正當的軌道送到中國大陸,這決定不可以。他說:我有正當的管道。我說:什麼管道?我都拿到「中國佛協」趙樸初會長的批文,我說:那可以。我說:你要多少?他說:多多益善。我說:好。以後我在台灣印書,總是以二分之一給他,另外二分之一在海外流通,這個量就多了。非常難得,他把這些經書法寶,最初由他流通到中國大陸。所以學佛人,一定要記住要守法、要持戒,違法的事情,好事也不能做,我們決定不能給社會做一個不好的榜樣,這一點比什麼都重要。到這麼多年,我們跟中國大陸關係也愈來愈好,彼此都明瞭。所以我在新加坡,難得,駐新加坡的陳大使他來訪問我。
最近我們印了《龍藏》,印了一千套,前年完成,印好了。印好這一千套,我本來發心統統送中國大陸,贈送給中國大陸各個道場、各個學校,送學校圖書館,送道場。進不去,數量太大了,想盡方法,沒辦法,找不到這個關係。那麼多的書沒有地方放,要租倉庫,每個月要付租金,頭都大了。所以那邊人在逼我,法師,怎麼辦?我說:沒有法子,好,國外就送;大概送了五百套,還剩了五百套。上一次我到北京,跟宗教局葉局長見了面,我就把這個事情向局長報告,我說我現在還有五百套,怎麼樣,送進來有沒有方法?他們宗教局非常歡喜同意,統戰部也同意了,最後國稅局不同意,要納稅,這個麻煩大了。稅金要繳百分之二十,他們去估價,說是美金要一百多萬。我說:這贈送的,不是賣錢的,送到任何國家都免稅,人家都歡迎。我說:怎麼可以要我納稅?要納稅,那沒辦法,只好這五百套再往國外送。葉局長很難得,據理力爭,前天我接到北京的電話,同意了,完全免稅,阿彌陀佛!所以這五百套就很順利,我們一定要合法。五百套是七個貨櫃,最近很快我們就會運送過去。
學佛,一定要記住,在哪一個地區,在哪一個國家,一定要守當地的法令規章,我們才能得到大眾的愛戴,得到大眾的歡喜,得到大眾的信任,佛法在那裡弘揚,就得他們的護法,才會一帆風順,才沒有障礙。所以佛法介紹人是一樁好事,可是我們自己一定要做很好的榜樣,不可以有任何缺陷,讓人家議論,讓人家造罪業,這些都值得提供諸位同修做參考。
九月九號,中國大陸佛教有兩樁盛事,都邀請我了,我沒有辦法去參加。第一個盛事,九華山仁德老法師發心建立九十九米地藏菩薩的像,九十九米很高了,動土典禮,破土典禮,他定的是九月九號九點九分九秒,他有九。新加坡淨宗學會的會長李木源居士,率領一個團去參加這個盛典。另外一樁大事,也許這邊同修有很多人知道,北京房山雲居寺石經,我想也許有同修知道,這是整部《大藏經》刻在石版上,刻在石頭上。從遼金時代刻起,到清朝,刻了差不多八百年,將近一千年,幾百人在那裡工作,完成這一部《大藏經》,藏在石洞裡頭。解放之後才被發現,這個工程不亞於萬里長城。聽說全部的經典都已經做成拓片,都已經拓下來了,原來的石版也定在九月九號九點九分九秒再放回去,回歸山洞裡面,再把它封藏起來。怕的是它被風化,被損壞了,還藏在石洞裡頭,這個主意也算不錯。
我們知道,古人為什麼要這樣做?無非是為正法久住世間。中國在古代,曾經遭受過三武滅法,這史書有記載的。所以古來的高僧大德,怕佛法將來會有災難,用這種方法把經典保存下來,這是煞費苦心,了不起的工程,居然他們完成了。可是我們知道,如果正法要真正保存,還是分開來好。分開來,多印,我們把《藏經》多印。多印,在全世界每一個國家圖書館,我們送它珍藏,大學圖書館送它珍藏。世界縱然有大災難,不會完全都毀滅,總會有不少套完完整整的保留下來,這才是真正使正法久住最好的方法。所以我就很有意思,希望這套石經,我們能把它出版,至少我們要印一千套到兩千套,分送給全世界去供養;古人的苦心,我們就算報答了。這是保存文化,最殊勝的方法,最妥善的辦法。
像《四庫全書》,清末民初多少人想翻印,因為《四庫全書》在清朝一代的時候是手寫的,總共七部;《四庫薈要》只有兩部。八國聯軍,圓明園被燒毀,《四庫薈要》燒掉了一套,《四庫全書》也燒掉了一套,所以《四庫全書》只剩六套,《四庫薈要》只剩一套。多少人也是費了許多苦心,奈何成本太高,始終沒有辦法把它印出來。台灣這麼多年,總算安定下來,工商業發達,富裕起來,所以才有力量把《四庫全書》、《四庫薈要》印出來。我聽了之後,非常歡喜。《四庫全書》印多少套?在我想大概三百套,我去問果然是三百套。為什麼?書太大了,絕對不是普通人能夠購買的。買這個書,一定是學校、國家圖書館,所以它只印三百套。
我也買了一套,我買是最後一套,我哪裡有錢?遇到一個護法,他說:法師,我想供養你。我說:好,你供養我什麼?他說:法師,你想要什麼?我說:我想要一套《四庫全書》。他說:好,行!我供養法師。他就到商務印書館,商務印書館說,現在書庫就剩下最後一套,這一套日本人訂去了。日本人跟他訂了五套,那四套已經拿走了,這一套還還沒有付錢,那個付錢也相當困難。他說:你要,要跟日本人談,他肯不肯讓。就跟日本人談判,日本人要錢,那個時候要十二萬台幣,想把這個權利讓給我們。沒有法子,只有一套,只好給他十二萬。書是一百六十萬,我們加上這十二萬,一百八十萬買這套書。現在我這套書,原來買了之後送到美國,收藏在達拉斯佛教會;現在從達拉斯佛教會運到新加坡,在新加坡收藏。
《四庫薈要》,大概印的數量比較多一點,我買了三十三套。《四庫薈要》是《四庫全書》的三分之一,精裝五百冊,就像我們《大藏經》一樣,五套《大藏經》那麼大的分量。我這三十三套買了幹什麼?送給中國學校。中國聽說有十幾個省,五個自治區,三個特別市,總共合起來三十個單位。每一個單位,我選擇一個學校,一個大學,我送給這個學校。我發這個心,逐步逐步完成的,也不是一下就有那麼多錢。最初只買了五套,第一批送去,送給北京大學,南京師範大學,上海復旦大學,遼寧師範大學,這是最初送給這五個學校。以後陸續有錢,我就買書,買書就送給這些學校。現在全國每一個省,每一個自治區,每個特別市,都有。北京,以後多送了一套,北京國家圖書館來問我要,我特別送它一套。以後上海市圖書館也要,所以上海除了復旦有一套之外,上海圖書館我也送它一套。所以跟中國大陸學校結緣。
然後給學校送《大藏經》,現在學校有《大藏經》,大概有一百多個學校有《大藏經》。學校我也設獎學金,現在有八十多個學校,我設的有獎學金。所以我到中國大陸都是到學校,學校招待我,我不是到寺廟,寺廟我沒有去過。因為我知道,海外的信徒很多,供養寺廟的人不計其數,幫助學校沒有人,沒有人的地方我去,人多的地方我就不要去。所以我在中國大陸所接觸的全是學校,高等學府。我們要把佛法智慧的寶藏,介紹到學校去,要提醒他們佛教不是宗教,是釋迦牟尼佛對一切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要把佛教拉回來,擺脫宗教。它是教育,真實智慧的教育,才能夠利益廣大眾生,它超越宗教,超越哲學。
我們也本這個理念,跟全世界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來交流,來接觸,讓他們很放心、很歡迎。為什麼?佛教不是宗教,宗教跟宗教就對立,不是宗教,它是教育,就不會對立。無論你是哪一個宗教的教徒,我問你:你要不要受教育?你總不能說不受教育。我記得早年,這個事情大概總有三十年,三十多年了。我第一次接受輔仁大學的邀請,輔仁大學有一個佛學社,叫大千社,好像那個時候剛剛成立沒多久,他們來找我,到他們學校去講演。我說:好,這個機會難得,教會學校。佛學社的學生告訴我:法師,今天講演有十幾個神父要來聽,聽完之後他們有問題要發問,留半個鐘點給他發問。我說:行!講一個半鐘點,留半個鐘點發問。神父坐在前兩排,我一看還有外國人,所以我就想這外國神父一定精通華語,他不精通華語,他沒有辦法聽我講演。
我看了這麼多神父,高興極了,我就跟他講,你們要學佛,你們是上帝的兒女,釋迦牟尼佛是老師,跟釋迦牟尼佛學佛,跟你們宗教不衝突。你是上帝的兒女,你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怎麼會衝突?你跟釋迦牟尼佛學佛,上帝決定不會反對。我怎麼知道不反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上帝知道釋迦牟尼佛是最有智慧的好老師,提到我的兒女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上帝也覺得有面子,很有光彩。假如我的兒女很好,可惜沒有受過教育,話也說不出口。我這一說,那些神父都笑起來,最後問到問題,一個問題都沒有了。上帝兒女一定要受最好的教育,在虛空法界最好的教育是佛陀的教育,唯有佛陀教育,才能解決真正的問題。
所以我們今天搞多元文化,把佛陀真實智慧的教誨,傳達到每一個宗教,幫助他們解決他的問題。社會不斷在變遷,科技一天一天發達,有一些他們經典上他沒有辦法講,講不圓,學了佛就講圓了,就講通了。你有智慧,你就大開圓解;你沒有智慧,你講不通。所以他那種經,我一講,就講得頭頭是道。哪個宗教的經典拿來,我都會講,我講的他們都喜歡聽。這也就是佛法講「一經通一切經通」,不但是佛教裡頭經通,其他宗教經也都通了。問題是你通不通?怎樣通?一定要斷煩惱,愛欲、嗜欲要是不斷,你決定不會通。所以通不通關鍵在你自己,不在別人。我常常講得比較淺顯,我們學佛,必須把對人、對事、對物控制的念頭要斷掉,把對人、對事、對物佔有的念頭要斷掉,念頭都不能有,哪裡還會有行為?這叫斷煩惱,從這裡斷。你還有控制人事物的念頭,還想佔有一切人事物的念頭,你是輪迴心造輪迴業,讀經、聽講你也不開智慧。為什麼?這是障礙,堵塞。所以一定要斷煩惱,一定要把對人事物控制、佔有的念頭連根拔除,我們才能得佛法真實利益。好,今天時間到,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