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六)  (第二集)  1999/6/2  香港九龍  檔名120240002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請看講義第三面,末會簡介。這部經大分為兩個部分前面一部分是本會,後面一部分是末會。末會內容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我們先將末會的大意,做一個簡單的介紹。這裡面總共節錄了八個段落,我們先看第一段「總顯會意」。

  【謂從佛會流,遍周法界。演暢華嚴,令物遍悟。】

  這是第一句,這地方把這個意思,很明顯的給我們點出來了。本會是『佛會』,末會是菩薩會。菩薩會是從佛會裡面出來的,菩薩是表修德,如來是表性德。性德周遍法界,修德也是周遍法界。性德是無說無聞,修德是有說有聞,所以『演暢華嚴』「演」是演說,不但這些菩薩們要說法,而且還要表演。說法表演的目的是令一切眾生破迷開悟,認知虛空法界就是「大方廣佛華嚴」,大方廣佛華嚴涵蓋了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大意前面經題給諸位報告過了。昨天我們在末會,最後的這一段,諸位讀了這一段文字之後,我們就明瞭諸佛菩薩,實在講菩薩裡面絕大多數,是諸佛如來大權示現。諸位都知道,文殊、普賢、觀音、勢至,無量劫前早都成佛了,現在以菩薩的身分,協助阿彌陀佛、協助毘盧遮那如來、協助釋迦世尊,來教化眾生。古佛以菩薩身來示現,而這些菩薩又隨類化身,他們有能力可以化現無量無邊的身形,在十法界裡面廣度一切眾生。這一段經文,我們要多讀,要多多的去思惟觀察。然後我們才真正能夠認知我們周邊環境,盡是諸佛菩薩圍繞,這樣你才能夠得佛法修學真實的利益。

  我們看這個講義,第二句說

  【人皆法師,觸類皆法。萬籟之聲,皆法輪聲。】

  諸位讀過《彌陀經》,《彌陀經》上講的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六塵說法。如果我們契入華嚴境界,我們現前這個世間,又何嘗不是六塵說法?我們現前究竟是什麼樣的境界?從事實真相上說,是「大方廣」,一點都沒有錯。如果你能夠體會到我們眼前境界是「大方廣」「大」是講的法性,是能現「方」是講的法相,是所現能現跟所現是一不是二,它的起用廣大無有邊際「廣」是作用。能現是真心,是自性,唯心所現能變的,是我們的意識,唯識所變能所不二,性相一如。我們眼前境界不是大方廣是什麼?可是覺悟的人,他見到事實真相,他知道我們眼前境界是大方廣,所以他們過的生活,是「佛華嚴」的生活。佛代表破迷開悟,覺悟的人。覺悟的標準是什麼?能夠覺察到、體會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真相就叫做大方廣。在《華嚴經》上叫「大方廣」,《般若經》上講「諸法實相」,名稱不一樣,說的是一樁事情。我們今天把它稱作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大家好懂。你能夠體會得,能夠見到,你的生活就是佛菩薩的生活,佛菩薩的生活是華嚴的生活。

  「華嚴」是比喻,本經的經題,翻譯的時候省略了幾個字。具足的翻譯,華嚴還要加兩個字,「雜華嚴飾」。古大德,中國人喜歡簡略,「雜華」,雜不要了,取一個華「嚴飾」,飾是裝飾,飾不要,用一個嚴。我們從這兩個字的意思去觀察,佛是把世間比喻像一座大花園,花園裡面所有品種的花卉統統具足,沒有一樣是缺少的。你們想想這什麼意思?這個花園當然太美了,美不勝收。比喻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無量剎土,現在的話講,那是多元文化,「雜華」就是多元文化。這個花園不是只有一個品種,無量品種意思就是告訴我們,虛空法界不是一類眾生,無量無邊的族群。大家在這個法界裡面共同生活,這是大世界。我們這個地球是法界裡的一點一滴,太渺小了。

  佛在大小乘經裡面都講到,本師釋迦牟尼佛教化的範圍是娑婆世界。娑婆是一個大世界,對我們來講是一個大世界。佛說一個單位世界,單位世界是最小的,最小比我們地球還大。在過去我們總以為這一個單位世界,是一個太陽系。佛講單位世界的中央是須彌山,須彌山四周許許多多的世界在圍繞著它。過去我們總以為行星圍繞著太陽,都是這麼看法,而把三千大千世界,看作我們今天所說的銀河系。可是近代黃念祖老居士,他的看法不一樣,他這個看法,他寫了一篇文章,在《無量壽經》註解的後面,附印在後面。他認為佛經講的單位世界,是我們現在講的銀河系。須彌山在哪裡?須彌山就是銀河系的中心點。這個說法也挺有道理的,我們知道整個銀河系的星球都是圍繞著中心點在轉。現在科技發達,天文學家告訴我們,銀河系的形狀是扁平的,當中確確實實是高出來的,愈往邊緣愈細薄,銀河系的中央確確實實像一個須彌山的樣子。如果這種說法要是能夠成立,娑婆世界之大就不可思議了。這是一個單位世界,一千個單位世界,才是一個小千世界再以小千世界為單位,一千個小千世界是中千世界然後再以中千世界為單位,一千個中千世界,才是一個大千世界,一尊佛的教化區,這麼大的範圍。這裡面要是以銀河系為單位,多少個銀河系?十萬億個銀河系十萬億個銀河系才是一尊佛的教區。像這樣的教區,在虛空法界裡頭不知道有多少,無量無邊。我們的這個地球算什麼!無量無邊星系裡面所有一切眾生,都生活在這太空當中,我們講虛空法界,都能夠和睦相處,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

  我們再把這個概念縮小,縮小到我們這個地球上,我們這個地球上,大家都生活在這個星球。這個星球上所居住的人,種族很多,文化不相同,生活不一樣,信仰宗教各個不相同。現在我們居住在這個地球上,如何能夠和睦相處?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為什麼這個世間有戰爭?為什麼這個世間有天災?天災人禍都是因為族群不相同、宗教信仰不相同,發生的戰爭動亂。為什麼華藏世界那麼多不同的種族,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宗教,他們沒有戰爭?他們沒有災難?天災人禍都沒有,都能夠和睦相處,什麼原因?華藏世界能做到,極樂世界能做到,我們地球人為什麼做不到?我們再仔細觀察,只有一個原因,華藏世界有毘盧遮那佛與諸佛菩薩在那裡教導眾生。眾生都覺悟了,所以就能和睦相處。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文殊、普賢這些人,也在那裡教導一切眾生,他們相安無事。我們現在這個地球上沒有人教。因為不了解事實真相,固執自己的成見,隨順自己的煩惱,於是才有人我不相容,產生許許多多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錯誤的行為,造成無量無邊的災難。所以天災人禍,都是我們自己不善業因所造成的。如果我們這個世間,也有諸佛菩薩來教化,我們歡喜接受,我們這個地球,不亞於華藏世界,也不亞於極樂世界。由此可知,教學是多麼重要。

  中國古聖先賢很早就知道,所以在《禮記》這本書裡面,《禮記》有一篇「學記」,可以說是中國古老的教育哲學。這裡面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個意思是你建立一個國家,領導全國的人民,什麼事情最重要?教育最重要,教學為先。現在我們看看全世界,幾乎每一個國家地方政府,它最重要的是什麼?現在是經濟第一,經濟掛帥。經濟掛帥,社會不能不動亂為什麼?人人爭利,互不相讓,到後來當然打得頭破血流。教育要掛帥,天下太平,社會安定,人民都能過幸福美滿的生活。為什麼?人人明理,懂得道理,知道怎樣做人。

  佛與中國儒家的教學,教學的內容,實在講就是三樁事情第一是教給我們做人的道理,倫理的教育,為我們說明人與人的關係。中國人講「五倫」,第一個是夫妻的關係。我在小的時候,我是住在農村,看到有結婚的,聽到有結婚的,從來沒有聽說過離婚的,沒有這個名詞,沒聽說過,只聽說有結婚,沒有看到離婚,聽講離婚,沒有!現在人聽說有早晨結婚,下午就離婚,成什麼話!這世界怎麼會不亂?世界的治亂是從夫婦開端。夫妻不和,家就破碎,家不成家,國不成國,夫婦是造端,是開端。你要懂得夫婦是什麼關係?道義的結合。組成一個家庭,對國家、對社會他有責任。現在沒人教,哪裡懂得這個道理!哪裡知道這些因果的關係?

  然後再教你父子關係,兄弟關係,朋友關係,君臣關係,君臣在社會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你都能夠明瞭這些關係,懂得這些關係,國泰航空公司不會罷工了。今天社會現象,非常可惜,沒有倫理的教育。這倫理的教育很了不起,「道義」,人要有義氣,有道德、有義氣。這個公司現在虧空,老闆虧下去了,員工應當跟老闆同甘苦共患難,這是道義。所以在古時候社會,員工對老闆盡忠,這裡面有恩有義,絕對不是另外一個公司高薪來聘請,他就跳槽了,那這個是不義之人,見利忘義,這是古時候社會所不恥之人。但是現在這個沒有了,現在倫理道德完全沒有了,天下怎麼會不亂?所以真的是齊家、治國、平天下都在教學。

  教學第二樁事情是教你明瞭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今天這個也沒有人教,所以我們任意的破壞自然生態。所以很多人說地球病了,地球為什麼病?我們這些不懂事的人,把地球糟蹋掉了。你糟蹋地球,地球會帶來很大的災難。這些事情我們就不能細說,細說三天說不完。這些常識,諸位每天在資訊裡面都可以看到。現在由於溫室效應,地球上的溫度上升,南北極的冰在融化,融化的速度很大。如果兩極的冰完全融化了,科學家告訴我們,這個海水會上升三十米到五十米。我們想想這個地區,離海面恐怕不到三十米,都變成海底下了,沿海的大城市統統會被淹沒掉。這個災難怎麼造成的?不是天然的災害,是我們得罪地球,我們不知道愛護地球,我們糟蹋地球的資源,惹來的災害。洪水、地震、火山爆發、風災,水火風都來了。在佛法裡面講,水災是貪心變現的火災是瞋恚變現出來的風災是愚痴地震是不平、傲慢,貢高我慢招來的地震。由此可知,貪瞋痴慢就帶來了許許多多的災害。誰懂得這道理?佛菩薩懂得。

  今天沒有人教導我們,我們不知道,如果我們能夠斷貪瞋痴慢,地球上這些災難就沒有了,就化解了。我們懂得倫理道德,戰爭沒有了,人禍沒有了,人為的災難沒有了。所以天災人禍能不能化解?肯定能化解。也許同修們看到過最近幾年,應該說最近幾十年,書店常常有發行的《古老的預言》,中國的、外國的都很多,那些預言幾乎集中都講九九年世界末日,九九年就是今年,兩千年,兩千零一年,這三年是世界有很大很大的災難。外國預言家講的,這是命裡頭注定的,誰都不能改可是我們的看法,不是這樣。災難有,怎麼知道有?看人心就曉得了。現在全世界每一個地區,貪瞋痴慢天天在增長,社會動盪不安。災難的訊息,一年比一年多,一次比一次嚴重,於是舉世之人,身心不安,不知道哪個地方是安全的。

  佛法對於這些事實真相講得很多,講得很清楚、很明白。總而言之,十法界依正莊嚴,《華嚴經》上說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如果諸位把這兩句經文參透了,你真正明白了,你就曉得災難可以化解。為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念惡,這災難現前一念善,災難就化解了。所以吉凶禍福,繫於我們一念之間,這個事情可以達到圓滿的解決。這個大道理,外國人不懂,外國人認為這是命運注定的。世界眾生人造惡,上帝生氣,要給你嚴重懲罰,那就沒法子,沒有人能到上帝那裡去說個人情。可是佛法懂得宇宙從哪裡來,生命從哪裡來,業因果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教育第三樁事情是教我們了解宇宙之間天地鬼神的況狀。過去儒家的教育,教這三樁事情。佛法的教育也教這三樁事情,比儒家說得更詳細、更圓滿。能夠接受佛陀的教育,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才真正能夠得到自在、安樂。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面,順境、逆境、天堂、地獄,都得大自在。我們在這部經上看到的,你真正肯定,真正認知了,這就是諸菩薩,他們接受佛陀的教誨,分散到十方世界教化眾生。所以我們從這裡,就明瞭佛法是教學。

  佛法主要的一樁事情,現在人講主要的使命,真正的職責,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就為這樁事情其餘的事情,不是佛菩薩做的,佛菩薩只有這麼一樁事情,教學。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做出榜樣,古來祖師大德也給我們做出好榜樣。所以他們的身分,用現在的話說,他在這個社會上是什麼身分?是一個義務的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工作者,釋迦牟尼佛是這種身分出現在世間。義務是沒有報酬,這是義務。多元的是不分種族、不分宗教,那是屬於多元,社會教育的工作者。我們為佛弟子,尤其是做佛的出家弟子,要向佛學習。我們要認清,我們是什麼身分,我們在這個世間幹什麼事情,才與佛的教誨相應。那就像佛一樣一生教學,「修學、教學」,就這麼一樁事情,除此之外,都不是我們的事情。

  我一生沒有道場,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道場。你們去看《大藏經》,你查查看,釋迦牟尼佛什麼時候建過道場,沒有,連茅篷都沒有。有緣,住別人道場,沒有緣,樹下一宿,日中一食,這是釋迦牟尼佛一生做出的榜樣給我們看,我們要能體會到。建道場不是出家人的事情,建道場誰的事情?在家居士的事情。你們建道場,請法師到這個地方來講經說法。建道場的人,世尊在世的時候,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他們的事情。佛與弟子們從來不問這些事情,借你這個場所講經說法而已有緣,多住幾天,沒有緣,少住幾天。這麼重要的事情,我們出家人怎麼沒有學會?天天忙著建道場,忙著搞這些工程,把自己修學弘法全耽誤掉了,釋迦牟尼佛看到,搖頭嘆氣。我們學錯了,學得不像,像這些地方要細心體會。

  華嚴境界與一般大乘境界,確實不一樣。一般大乘境界裡面,我們要親近善知識,華嚴境界裡面『人皆法師』,這個不一樣。華嚴境界裡一切人,都是佛、都是菩薩、都是善知識,這是你入華嚴境界了。修行人,學生只有我一個,我自己是學生,是修行人,所有一切眾生都是我的老師,你看看這個心量多大。這種修學的方法,我們中國孔老夫子知道,所以孔子能稱為大聖,至聖先師,有他的道理在。孔老夫子的學習,精神態度,跟這裡所講的完全相應。夫子所說的,「三人行,必有吾師」,就是「人皆法師」。三人行,這是舉個比喻,當然一個是自己,另外兩個人,一個善人,一個惡人,這叫三人。善人、惡人都是我的老師善人我們要跟他學,要效法他惡人,也是我們的老師,我們要反省,他那個惡,我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嘉勉。善人從正面教導我們,惡人從反面教導我們,都是老師,平等平等沒有差別。我們對老師同一個恭敬心,同樣的供養。

  我過去沒有學佛的時候,我就有這個概念,就有這個看法。曾經有一次跟一些朋友們,談到岳飛跟秦檜,我聽聽他們講,我不以為然!他們就問我,那個時候我很年輕,問我。我說秦檜跟岳飛都是民族的老師,功德都一樣大。他們聽了不服氣,我說都是好老師,岳飛教我們盡忠報國秦檜教我們不可以作漢奸,作漢奸人家天天罵他。岳飛生天堂,秦檜也生天堂,秦檜教多少人回頭是岸,教多少人看到這個榜樣,不敢做壞事,好老師一個。這個話裡頭就是這個意思,人皆法師。所以你看到一切人的思想行為,回過頭來反省,他是善是惡善的,效法他惡的,我們有沒有?如果有,改進,沒有,勉勵自己,決定不要造惡。那裡面學習的東西,無量無邊。我們從早到晚,哪裡說沒有接近善知識?你怎麼說你沒有親近佛菩薩?佛菩薩無量無邊,可惜你不認識,你要認識,遍地都是諸佛菩薩,都是我們的良師益友。

  『觸類皆法』,「類」就是族類,不同的族類,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想,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宗教,太多太多了,都是菩薩學處。我們今天,走入多元文化,結合多元文化,與世界上許許多多宗教接觸,友好訪問,彼此互相學習。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的問題,達到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人民和睦相處,宗教家不能不團結,宗教家不能不諒解,不能不合作。我們今天帶頭來做,非常重要的工作。有許多人來問我,「法師,你為什麼要這樣做?」我說我學《華嚴經》,佛在《華嚴經》教我這樣做,我要把我學的東西落實在生活上。要像華嚴會上一樣,種種不同的族群和睦相處,種種不同的宗教、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文化,也能夠和睦相處,互助合作,共同來創造「佛華嚴」美好的社會。我們學《華嚴經》要學得像,把我們這個地球造成華藏世界,造成極樂世界,我們的佛就沒有白學了,契入佛菩薩的境界。

  下面『萬籟之聲,皆法輪聲』。我們眼睛所見的,「人皆法師,觸類皆法」,這是眼見的。耳所聽的一切音聲,都是佛菩薩講經說法轉法輪的音聲,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聽法師講經說法,好像有點悟處,聽到外面吵雜的那個聲音,難道會有悟處嗎?你要能聽外面雜音、噪音,你也能開悟,你就入門了,入什麼門?不二法門。因為你現在有二,你入不了門。如果你要是一心,一心聽那個噪音,也開悟了,入不二法門。觀世音菩薩利害,他就是用這個方法成佛道的,在楞嚴會上,人家聽一切音聲,他不分別音聲,不執著音聲,他用什麼方法?「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他不著音聲的相,他是體會音聲的性,性是什麼?性就是真如本性。所以他從一切音聲,噪音也好,怎麼難聽的音聲也好,他一聽就開悟了,就明心見性,人家有這個本事。這種本事的關鍵,就是離妄想、分別、執著,你就見性了。見色,你就見色性聞聲,你就聞聲性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六根根性。

  《楞嚴經》上佛說,「六根門頭,放光動地」,那是講的真如本性。我們今天就是連佛菩薩說法,我們也不能見性,也不能開悟,問題出在哪裡?出在我們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我們讀佛經打妄想,聽講佛法也打妄想,分別名相,執著言詞,所以沒有辦法契入境界,得不到佛法真實的利益。連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也告訴我們怎麼樣聽經,他教給我們,「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你要用這種心態去聽經,你就會開悟。同樣道理,能夠離相,六根門頭都有悟處,這就是「佛華嚴」的境界。「萬籟之聲,皆法輪聲」,無有一法不是佛法。假如你還落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面,換句話說,無有一法是佛法,《大方廣佛華嚴經》也不是佛法。可見得佛法世法在一念覺迷。第三句

  【剎土微塵,皆求法處。】

  我們要求佛法,到哪裡去求?佛在經論當中常說,佛法叫「內學」,既然是內學,向外就求不到。你向內學,佛法就求到了。實實在在講,大家今天都講求佛法,什麼叫做佛法都沒有搞清楚,你到哪裡去求佛法?你求不到佛法。今天你們要學佛教,你們要信佛教,佛教是什麼都沒有搞清楚,你的那個信就有了問題,這是真的。我在過去用這個題目講過兩次第一次是在美國舊金山媽祖廟裡面講的,講題就是「認識佛教」。講給誰聽?講給媽祖聽。第二次是在美國邁阿密講的,講了七天,講了十四個小時,對象是美國人。美國有一批學佛的人,我看到他們也很歡喜,我告訴他們,我說佛教沒有到美國來。他們瞪著眼睛看我美國的佛教很興盛,法師怎麼說佛教沒有到美國來?我叫他自己仔細去觀察觀察,就知道我說的話沒錯。我告訴他,中國的佛教,佛像像中國人,日本的佛像像日本人,泰國的佛像像泰國人,西藏的佛像像西藏人,你們想想,美國的佛教,哪一尊佛像是美國人的面孔?他一聽就點頭了,佛教真的沒有到美國去。所以我特別講《認識佛教》,這一篇講演錄音帶流通得很廣,可以說已經流通到全世界,這一邊也很多。同學把它寫成書本來流通,寫成書本我看過,我改過。

  所以你要信佛,你要先認識佛教。你不認識佛教,你怎麼學佛?從哪裡信起?你要求法,你要懂得什麼叫佛法。佛法著重在佛,不著重在法,為什麼?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法,佛是覺悟。你對於一切法通達明瞭,就叫做佛法,佛法無邊。佛這個字是真實智慧正確的認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佛法。可是真實智慧,真正覺悟,要在自心,在內心,所以佛法叫內學不是從外,外面找不到。佛在《華嚴經》裡教給我們,「剎土微塵,皆求法處」,剎土是大環境,微塵是小環境,小到不能再小,這兩句話的意思,會求的人,無處不是佛法。中國禪宗公案裡面常講,「頭頭是道,左右逢源」,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會了,哪一法不是佛法?不會,哪一法是佛法?下面一句

  【方能證入法界真原。故次來也。】

  這是講末會,為什麼有末會?末會的大意,就是前面這三句。這三句落實了,就是善財的五十三參。五十三參裡面顯示出來「人皆法師,觸類皆法。萬籟之聲,皆法輪聲。剎土微塵,皆求法處。」後面的五十三參是這六句的落實,五十三參是代表,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整個修學的過程,不離這六句。這六句細細的給我們演說,就是往後「普賢行願品」,總有四十卷,本會三卷,後面三十七卷,三十七卷經文就講這六句二十四個字。這二十四個字,是末會五十三參三十七卷經文的總綱領。你要能夠體會到,你要能夠契入,那就證入法界真原。所以這一品,品題是「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不思議解脫境界,就是法界真原,就是得大自在,你在境界裡頭沒有障礙。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解釋不思議境界,給我們說了四句。你要不會,你就不能夠證入,你要會了,你才能夠證入。清涼把這個總綱領,在經文沒有解釋之前,先提示給我們,慈悲到了極處。

  我們抓住這二十四個字,就曉得怎麼修學,普賢十願就落實了就變成我們自己日常生活,變成我們自己處事待人接物的標準。諸位想想,這二十四個字,你真正懂得,真正明瞭,禮敬諸佛這一願,你就能做到,為什麼?人皆法師。這個法師不是普通的法師,這個法師是諸佛如來,是諸大菩薩,的確是我們禮敬的對象。諸位今天看到佛像,你會在這裡恭恭敬敬頂禮三拜,你見到一切人,為什麼禮敬的心就沒有了?你分別,那是佛,釋迦牟尼佛,你是凡夫,我對佛恭敬,我對你為什麼要恭敬?完了,禮敬諸佛就完了,你不曉得一切眾生個個都是釋迦牟尼佛。我說的話真的。什麼叫釋迦?釋迦是能仁,有一個仁慈的心牟尼是清淨。每一個人都有仁慈的心,都有清淨的心,哪一個人不是釋迦牟尼佛?個個都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什麼意思?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一切眾生個個都是無量覺。這是華嚴境界,華嚴的胸懷,華嚴的人看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所以禮敬諸佛的心自然就生起來,油然而生。對於任何一個眾生,跟對諸佛如來同樣的恭敬心,決定沒有少一分,這叫修普賢行。所以普賢行比大乘圓滿,大乘還做不到,普賢真的做到了。普賢行裡面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他入不思議解脫境界,道理在此地,句句都是真實話。

  所以我們見,從相上要見到性,一切眾生這個肉身是相,從這個相要見到真性。真性是佛性,佛性就是佛。從這個現相裡面,他六根門頭放光動地,那是真如本性,真佛,你怎麼不敬他?相是幻相,這個相是從性變現出來的,性相一如,性相不二,明白這個事實真相,對這個相也恭敬了。不管你這個相示現的是善是惡,是好是醜,平等恭敬心,真誠恭敬心。諸位能夠從日常生活當中,把這個念頭轉過來了,恭喜你,你就是普賢菩薩。為什麼?你修普賢行。修普賢行,第一條是一切恭敬,對待一切眾生就像對佛同樣的恭敬心,我這個恭敬對佛沒有加一點,對眾生沒有減少一點,平等平等,這叫修普賢十願的第一願「禮敬諸佛」。這個念頭轉不過來,行持轉不過來,那這個經就聽聽而已,實在講沒聽懂,沒做到。聽懂了,一定會做到,沒有做到,自己要生慚愧心,還不懂。懂了,哪有做不到道理?佛法跟諸位講是知難行易,做很容易,知太難了。你做不到就是因為你知不透徹,真正知道了,你一定會做到。因為你能這樣做,就是佛菩薩的生活,佛菩薩的行持,這裡面功德利益之殊勝,不可思議!凡夫不知道,不肯幹,天天在造業,無量無邊殊勝功德利益擺在他面前,一天到晚都空過了,你說多麼可惜!所以這一段「總顯會意」非常重要。我們再看第二段,「定會名義」

  【言末會者,從佛本會而流出故,非微末也。】

  唯恐我們又在這裡打妄想,分別執著了,「本」一定比「末」勝,末是枝末,大概是微不足道,我們會要這樣想法,那就錯了。這個想法就是依文解義,三世諸佛都喊冤枉,佛不是這個意思。此地這個末跟本,完全相同,沒有勝劣高下之分。所以先說出來,是從『本會而流出』。從本會,我們今天講「散布」,大家就好懂,古人講「流出」。我們從本會這裡逐漸逐漸擴展,逐漸逐漸擴大,這就好懂,擴展、擴大就是流出的意思。所以本末是一個意思。

  【前明不異末之本,雖卷而恆舒。】

  『前』是指本會,這句是指本會。

  【此明不異本之末。】

  『此』是指末會。

  【雖舒而恆卷。本末無礙,同入法界。】

  這一句是總結。在本會說『不異末之本』,跟末會沒有兩樣,本末不異。我們要套《心經》那個例子來講,「本不異末,末不異本,本即是末,末即是本」,這個樣子本末兩會的意思,你就不會錯會了。『雖卷而恆舒』,用「卷」、「舒」來比喻,「卷」是在他不起作用的時候,「舒」是他起用的時候。《般若經》裡面跟我們講智慧,般若智慧。「般若無知」,無知是什麼?不起作用的時候,卷又說「無所不知」,無所不知是展開,舒就是展開卷舒不二。諸位從這個比喻裡頭細細去體會,所以本會裡面講的是原理原則,末會是把這些原理原則,完全落實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落實到處事待人接物,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所以末會是『不異本之末』,就是本會的原理原則,本會的精神落實,落實就是舒展這個意思。『本末無礙』就是理事無礙,本是說的理,末是講的事,落實在事相上,理事無礙。『同入法界』,這個法界就是華嚴境界,就是佛的法界。佛法界是佛的生活,佛的受用,我們講是佛的享受。佛的生活、佛的享受就是佛法界。佛法界也叫一真法界,在此地叫華嚴境界,也叫不思議境界。第三句

  【寄人歷位,故稱為漸。非於證中有漸頓也。】

  這裡面用漸教、頓教來說明兩會,本會是頓證,末會是漸證,但是頓漸不二。這個理與事,我們也要辨別清楚,對於我們的修學,不至於發生障礙。『寄人歷位』,「寄」是用一個人來做代表,做一個修學的榜樣。所以《華嚴經》實在是世間最完美的教科書,這個話不是我說的,我的老師方東美先生告訴我的。他是一個哲學家,讀的書很多,中國的典籍,他有相當深厚的修養,家學淵源很深。年輕的時候在國外留學,他是二十幾歲就成名,名教授。他告訴我,他說在古今中外哲學典籍當中,要算《華嚴》是第一。他把《華嚴經》看作是佛教的哲學概論,他用這個眼光來看《華嚴經》最好的哲學概論,有理論、有方法,圓滿的理論,周詳的方法,後面還帶表演,這個教科書到哪裡去找?本末二會是表演,就是把八十卷前面的經,「離世間品」之前三十八品經文,裡面所講的道理,所講的方法,在後面《四十華嚴》裡面做出來給我們看,表演給我們看,我們有真正學習的地方。這種教科書,古今中外找不到第二部。所以他老人家對於《華嚴》,佩服得五體投地。晚年,他在台灣大學博士班裡面開「大乘佛學」,在輔仁大學博士班開「華嚴哲學」,在學校裡講課,完全用佛經做教材。所以這個地方「寄人歷位」,這是表演。

  清涼大師說「歷事鍊心」,這是指菩薩如何修行證果,就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之處,你去鍛鍊,去鍊心,鍊什麼心?真心。妄心淘汰掉,提煉成真心,這是《華嚴》修學的方法。怎麼鍊法?一定要懂得「人皆法師」、「觸類皆法」。我們自己這一個人,整個融化在三寶之中,時時處處,念念都沒有離開三寶,一切人是佛寶,一切法是法寶,觸類皆法,人法具足,僧寶就在其中。僧寶是和合,和合到極處就是無礙,事無礙就是僧寶。所以僧這裡頭含著兩個意思第一個是清淨,六根清淨,一塵不染第二個是和睦,「六和敬」,處事待人接物,不離六和敬,這叫僧寶。

  在五十三參裡面我們看到,世尊以五十三個人,代表每一個階段的修學。一開端是文殊菩薩,文殊菩薩代表十信位,實在講,十信沒有入位,用一個人代表。到初住才有學位,像我們現在在學校念書,小學、中學、大學小學、中學,到高中,沒有學位,這個好比是十信法門,沒有學位,文殊菩薩一個人代表。上了大學,這就有學位。在大乘圓教裡面,初住菩薩就有學位,所以從初住到等覺,四十一個階級,四十一個學位。這四十一級又分成五位,五個階段,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這四個階段,等覺算一個階段,這五位。這個「位」是這個意思,他修學的地位。

  在末會裡面每一個位次,清清楚楚用一個人來做代表,所以叫漸修。你看看善財童子,用善財童子代表修學的人,以五十三位菩薩代表佛、代表法,那是五十三尊佛,佛所教導的理論方法,學生只有一個人,善財一個人,善財沒有同學。如果善財有同學,善財就成不了佛,為什麼?同學差不多,我們兩個差不多,恭敬心就沒有了,禮敬諸佛就修不成了。諸位要修普賢行,就決定沒有同學,你自己要肯定我是學生。學生就是善財,所以善財不是一個人,是代表,代表修行人,只要你修《華嚴》,修普賢行,你的名字就叫善財。「善」是代表你有善根「財」是代表你有福德。《彌陀經》上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善財,我們每個人都是善財你肯發心修這個法門,不管男女老少,只要你發心修這個法門,依照這個理論方法去修,你就是善財。所以說到善財,大家不要胡思亂想,觀音菩薩旁邊有個小男孩,那叫善財,那就完全糟了,錯了,不曉得錯到哪裡去了。「善財」是代表修學《華嚴》、修學普賢法門的這個人。

  諸位還要知道一樁事情,決定不能夠錯會意思,念佛求生淨土的人,個個都是善財童子。為什麼?你看看《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的經文第一句話,是什麼話?「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那不是善財,是什麼人?只有善財才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善根福德因緣三者具足,他才能往生極樂世界。如果不是善財,你這一生念佛也不能往生。所以隋唐古大德稱,《華嚴》、《法華》是《無量壽經》的導引,這話什麼意思?如果我們要用佛經三分來比喻,《華嚴》、《法華》是這部經的序分,《無量壽經》是這部經的正宗分,其他的經論是這部經的流通分。隋唐大德對於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這麼個看法,這個看法很有道理。因此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個個都是修普賢大士之德換句話說,個個都是修普賢十大願王。

  《華嚴》到最後,善財童子出去參訪,參訪是有條件的,什麼條件?十信心滿,他修十信位,指導的老師是文殊菩薩,十信修完畢,在老師那邊課程畢業了,畢業之後這才出去參學。所以參學,不是隨隨便便就行。我們今天修學得不到成就,不是沒有道理,道理在哪裡?不如法。我們沒有依照規矩來修學,所以你沒有成就。也就是說,你沒有親近一個老師。古時候說師承,你沒有師承,你怎麼會有成就?什麼叫師承?有一個認真負責教導你的老師你沒有遇到。你要遇到一個認真負責教導你的老師,你是這個老師的傳人,這叫師承。

  師承決定是學一家之言,要跟一個人學,不是跟很多人學,跟很多人學,就糟了!一個老師是一個思想,一條路兩個老師,兩個想法,兩條路。你跟兩個老師學,你的路就走岔了。三個老師學,三岔路口四個老師學,十字街頭,不知道搞什麼?你怎麼能學得成功?我們這一代的人,修學犯的毛病,不只十字街頭,所以愈學,頭腦愈複雜,妄念愈多,你怎麼能成就?古人的修學,跟定一個老師,走一條路。這一條路走通了,你就出師,就畢業了。那個通,通的標準是什麼?破一品無明,證一分心性,這叫通,標準在此地。你沒有見性,你就沒有資格出去參學。

  善財出去參學,第一個參訪《四十華嚴》吉祥雲比丘,吉祥雲比丘是圓教初住菩薩,他去參學吉祥雲比丘,說明善財童子這個時候已經是初住菩薩。參訪海雲比丘,海雲是代表二住菩薩,善財已經自己提升了,他到二住。參訪妙住比丘,妙住代表三住,他就到三住。這就叫寄人歷位,一個善知識代表一個位次。善財童子節節高升,成就不可思議,根本的老師是文殊菩薩,他在文殊菩薩那邊奠定了基礎。也就是說,我們用佛法的名詞來講,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破一品,在老師那邊畢業了,這才有資格出去參學。照這個標準,我們這一生沒分,不但我們這一生沒分,我們這個世間上所有修行人恐怕都沒分。

  現在我們講參學,當年我在李老師的會下,他把參學的標準降到最低,低到不能再低了。什麼標準?你有智慧、有能力辨別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真妄。你一接觸,曉得它哪是真的,哪是假的?你有這個能力。有能力辨別邪正,有能力辨別是非,有能力辨別善惡,有這個能力,你可以離開老師去參學。如果連這種能力都沒有,乖乖的跟老師一輩子,不能離開老師,一離開老師就出紕漏。就像一個童子、兒童,無知!兩、三歲的小孩不能離開父母照顧,一離開父母,說不定就出危險。這叫師承,這叫一個認真負責的老師,老師教導你,沒有教導你達到這個標準,老師不會把你捨棄,不會再不照顧你。你有這種能力了,老師放你出去,你可以參學。參學什麼?什麼人講經都可以聽,什麼法都可以接觸,對你有利沒有害。如果你沒有能力辨別真妄、是非、邪正,你這一接觸,你會把邪法當作正法,把正法當作邪法,毀掉你的一生。所以古時候的道場,真的叫有道,現在道場沒有了。

  古人修學一生只在一個道場,出家、在家都不例外,跟定一個老師,不會同時聽幾個法師講經說法。修學幾個法門,常常跑許多道場,心都跑亂了。你在這些地方學了什麼東西?學了許許多多的是非人我。你們跟同學接觸的時候,談什麼?專講是非,造口業,你們以為得道了,得什麼道?三惡道。所以你們到處跑道場,修的是三惡道,搞的是六道輪迴,與佛法毫不相干,這是你們沒有能遇到真善知識,沒有能得到真善知識的照顧。我比大家稍微幸運一點,有這個緣分遇到真善知識。我聽話,老師對我的約法,只有聽他一個人的,除他一個人講經說法之外,任何人講經說法不准聽。他負責,他幫助我開悟,幫助我、栽培我達到這個能力,辨別真妄、是非、邪正,他幫助我達到這個能力。我不聽,那就沒有法子了,他就沒法子教。第二個約法,我們看書,看文字,只要看文字的東西,都要經過他同意,沒有得到他的同意,任何經典都不可以看。第三個條件是你過去所學的統統不承認,一律作廢,跟這個老師從頭學起,約法三章。這個約法,不是善知識自己發明的,不是,是祖祖相傳,就是這個約法三章。

  我在李炳南老居士會下,遵守他這三條約法,我跟他十年,紮下這個根,我們運氣不錯。過去演培法師,他從小出家,很難得親近諦閑老和尚,諦閑老和尚跟他也是這個約法三章,這是演培法師告訴我的。但是他禁不起外頭誘惑,誰誘惑他?大概有不少同參道友告訴他,太虛法師在廈門南普陀辦佛學院,到那裡去求學去。所以演培法師跟諦老和尚只有一年,偷偷開小差跑了,跑到廈門去親近太虛法師,我感覺得很惋惜!如果他要是死心塌地跟著諦老,他是一代祖師。為什麼?諦老是遵守祖祖相傳的老辦法,規規矩矩,循規蹈矩。太虛法師是我們佛教裡面的革命家,他辦學跟現在一般學校一樣,很多老師教,開很多課程,他們接受這種教育,接受這種教育只是學到佛法的知識,真正的道沒有學到換句話說,佛學是學成了,戒定慧沒有成就。所以他一生過得很苦惱,他跟我是好朋友,我們在一起無話不談。他的心沒有我這麼清淨,妄想、分別、執著放不下。這就是一開頭親近善知識,他就有緣分,被魔子魔孫破壞了。那些勸他到別的地方去,離開諦閑老和尚,那是魔,他遭了魔障。我這個緣分比他好,也有一些勸我到別的地方去,我不肯幹,我知道李老師教導我的這套方法有效果。我在他會下,心地感覺到清淨多了,妄想少很多。怎麼少?這個不能聽,那個不能看,妄想自然少了。妄想從哪來的?看得太多,聽得太多,你的是非妄想就多。所以老師把這個門全部給你堵塞,只聽他一個人,只接受一個人教導,他把這個路給我帶出來。

  我們在此地,善財童子基本的老師、指導的老師是文殊菩薩,他在文殊菩薩那裡得清淨心,成就基本參學的能力,然後再出去參學,那時候參學就不要緊了。佛菩薩講經可以聽,妖魔鬼怪講經也可以聽,決定只得利益,不受其害。有這個能力才可以參學,沒有這個能力不能參學。現在這種機緣難,縱然有好老師,沒有好學生,哪裡去找一個百分之百服從聽話的學生,找不到!所以師道,大概到這個時代已經真的斷掉了。現在學生都不聽話,所以沒有成就,真正肯聽話、肯接受教誨的,沒有一個不成就。我們說到這個地方,也感到非常惋惜。這一句,意思還沒有講,我們留在明天晚上,再跟諸位說這第三句,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