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財童子參學報告(三) (第二集) 1999/3/18 香港九龍 檔名:12-021-0002
容公老法師、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大德們:
請掀開講義,接著昨天晚上,看第一段裡面第二個小段。在這一段裡面,為我們介紹諸佛菩薩名號的來源、名號的意義,這一點我們學佛一定要曉得。佛菩薩的名號,換句話就是他教學的宗旨。在這個時代、這個地區,菩薩示現成佛,名號一定要用「釋迦牟尼」,為什麼?必須針對現前眾生毛病而設,真的所謂是「對症下藥,藥到病除」。我們眾生的病很多,很多病裡面有一個最嚴重的病根:那就是自己心裡頭不清淨,妄想太多、思慮太多、煩惱太多,對別人沒有慈悲心、沒有同情心,所以起心動念、所作所為都是損人利己。其實他搞錯了,損人決定不利己;他不懂得利人才是真正利己,哪有損人會利己的?可是他以為損人會利己。因此菩薩示現在這個地區教化眾生,名號就要針對眾生的弊病而建立。
名號裡面的「釋迦」是能仁,能夠以仁慈對待一切眾生,這是對人;「牟尼」是寂靜,也翻作寂滅。寂是寂靜的意思;滅是滅煩惱、滅妄想、滅雜念。你看他這個名號,豈不是就是針對我們毛病而建立的嗎?所以我們受持名號,受持不是每天念著「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這叫受持名號嗎?這不是的,那個叫口唱名號,不是受持。口唱,小孩也會唱,很多同修家裡養的鳥,八哥也會唱,鸚鵡也會唱,那是口唱名號,不是受持。受持是什麼?真正懂得這個意思,念「釋迦」,就是以仁慈的心對待一切眾生;念「牟尼」,就是自己收斂恢復到清淨無為;那叫受持。受持跟唱名號不一樣,唱名號是把名號當作歌來唱。這是我們學佛第一步,第一步要是錯了,那就錯到底。所以名號意義要知道,都是表法的。第二小段:
【普賢、文殊為上首。】
這在本經裡面,特別是《華嚴》把普賢排在第一,文殊排在第二,這是大乘圓教。大乘教一般的排名是地藏擺在第一,觀音擺在第二,文殊在第三,普賢在第四,都是表法的。「地藏」表孝,代表的是孝親尊師,這是我們求學、求道的根基。佛法是孝道,佛法是師道,師道跟孝道都要從心地上做起,「地」是代表心地,這是把地藏擺在第一。諸位都念過《地藏菩薩本願經》,釋迦牟尼佛滅度,特別是末法時期,這個就一萬年。末法以後的滅法時期,一直等彌勒菩薩到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為止。這一段很長的時間,這世間沒有佛教化眾生,世尊把教化眾生的使命,委託給地藏菩薩。諸位想想:他為什麼不委託給觀音菩薩?為什麼不委託給普賢菩薩,要委託給地藏菩薩?地藏菩薩在佛沒有出世之前代理佛,觀音、文殊、普賢,包括彌勒菩薩,輔助他、幫助他,地藏是主。這是說明什麼?佛不在世,孝道、師道最重要,地藏代表這個。無佛出世,教化眾生最重要的是教孝、教敬,尊師重道,孝順父母。你能把這個做到,你就不會墮三惡道,縱然不能脫離輪迴,你在三善道流轉,不會墮落在三惡道,道理在此地。這是通途法門。
華嚴是特別法門、圓頓大教,所以「普賢為上首,文殊為庶男」。文殊排名在第二,普賢排名在第一,代表什麼?我們現在的話講「落實」。佛法不是空談,談玄說妙無濟於事,一定要把佛法變成為我們實際的生活行為。我們每一個人能夠得到大乘究竟圓滿真實的受用,「普賢」代表落實、普賢代表實踐;要落實決不能離開智慧,「文殊」表智慧。換句話說,《華嚴經》就是究竟圓滿智慧的落實,就這麼回事情,然後你才懂得《華嚴》之美,《華嚴》之善,《華嚴》的真實。下面第三小段講:
【初十勝智以表十住,住名解故。】
「文殊」表信,信表智慧,沒有真實的智慧,你怎麼會相信、你怎麼會接受?信了之後要解,五十三參文殊菩薩代表信位。經上給我們舉出十位『勝智』菩薩,這十個人代表十住,從初住、二住到十住。十位菩薩名號不同,但是名號裡面都有「勝智」這兩個字,這就是告訴我們:異中有同,同中有異,同不妨礙異,異不妨礙同,你看看多美!同異無礙,顯示出「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華嚴境界。『住名解故』,他「住」在哪裡?住佛知佛見,這是從信位提升,他的思想見解跟佛一樣,所以這叫解;住是解,住佛之知見。第二段:
【有十幢表向】
也有十位上首菩薩來表法。菩薩名號不一樣,但是菩薩名號都有一個『幢』,「幢」是表十迴向。我們通常講十住、十行、十迴向,它把十迴向擺在第二,十行擺在後面,我們按照經的順序來說,它有特別用意。迴向。
【行德高出故】
這個說法意義很深,說明了這個人由信到解,真正明解之後,他一定是發心為一切眾生服務,這個『德行』就『高出』。我們看六道眾生,大多數念念都為自己,不肯為大眾、為社會服務。雖然他為人服務,那個圈圈很小,為我這個地方服務,為我的家族服務,為我的親戚朋友服務,為我的鄰里鄉黨服務,再擴大為我們這一個都市服務,為我們這個國家服務,大概就到此為止,範圍很小。幾個人發心為全世界眾生服務?不多見。我們在許多地區看到,民族英雄為自己國家民族服務的人,有;為全世界一切眾生服務的人,沒有看到。哪些人為全世界一切眾生服務?佛菩薩、上帝、天主,這都是為全世界眾生服務的;我們今天講宗教家、教育家,他們為全世界眾生服務,很難得!又有誰能夠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服務?沒聽說了。只有佛、只有菩薩,「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無條件的服務,這叫迴向,迴向是這個意思。所以「行德高出」,這太高了,這世間民族英雄,乃至於一些宗教家們都比不上他,他們的範圍多大?這個菩薩範圍廣大沒有邊際。這是十迴向。第三:
【有十光表行】
這十位菩薩名號裡面都有『光』,有這個字。這十位菩薩代表十行位,十行位是真幹!為什麼要用「光」?智光表智慧。
【智光照行故】
我們在講席裡面常常跟諸位同修會報,菩薩的生活是生活在高度究竟圓滿智慧之中,跟我們凡夫不一樣;我們凡夫是生活在煩惱之中,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在中國古大德有榜樣,他們做得到,我為什麼做不到?我相信在座同修有很多都讀過《壇經》,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跟我們這個地方緣很深,他老人家一生教學的活動都在廣東這個地區,廣州跟南華是他教學的道場。你看看惠能大師初見五祖的時候,他跟五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這跟我們不一樣,我們見到五祖一定說:「五祖大師,弟子心中常生煩惱。」我們常生煩惱,他常生智慧。常生智慧的人,十行位的菩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智光照行』,他生活在高度智慧之中,這跟我們怎麼會一樣?我們學佛就要學智慧,哪一天見到人,「我生活常生智慧」,你的功夫就得力了。你常常遇到一些人,「我煩惱很多,我很苦」,這個不是好事情,為什麼?這種心情跟三惡道相應。幾時我們很輕鬆很愉快,能跟智慧相應,這就很有可能超越六道、超越十界,這一生作菩薩、作佛去了,這是我們要認真去幹的,學佛就是學這樁事情。所以佛法一落實到生活裡面,你過的就是佛菩薩的生活,高度智慧的生活,人生最高的享受;佛法對我們真有用處,提升我們生活的品質。
【行向前卻者,行願相扶,無前後故。】
這是大師特別給我們提出來,為什麼在排列順序上,先說十迴向再說十行?告訴我們:「十行跟十向,實在講是分不開的。」我們想想,沒錯!你看看,我們每一天念佛誦經完了之後,不是都要迴向嗎?我們念佛誦經是行,行完之後馬上就迴向,可見得迴向跟行、這個行門是一樁事情。迴向就是願望,行幫助願,以行踐願,實踐你的願望,以願導行;所以說『行願相扶,無前後故』。這是破除我們的執著,通常一定執著,一定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這是告訴我們:在本經「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是圓教的觀念,決定要破除一切分別執著,它用意在這個地方。信位、住位、行位、向位這四個位次,都是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而且一即是四,四即是一;不但行向相扶,信解行願無一不是相輔相成。只要諸位細心去體會、細心去觀察,你自然就明瞭,你也會很清楚。下面這一段,第四:
【有十藏表地,生成住持故】
這是成就的。地前是修行位,地上是證果位;你前面耕耘,後面當然就有收穫。十地是收成,所以用『藏』來表示。在我們中國古代古書裡面我們常常讀到,一年四季自然的運轉,春生,我們種的這些植物,春天生,夏長,秋收,冬藏;冬藏是收成之後,就把它藏起來。前面信位、住位、行位、向位,就是春生、夏長、秋收,登地就收藏了,你看看多有味道!這成就了,所以用「藏」來表;藏是收藏,有收成,表「地」位,這地上菩薩。
心地發明了,心地開朗了,『生成住持故』。這個「住持」是住持一切佛法;「生成」,可見得不是修得,自性裡頭本具的,佛法當中常講「法爾如是」,法爾就是自自然然是這個樣子。我們今天自性的性德不能現前,是被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了。諸佛如來、法身大士,他們妄想分別執著斷了,再也沒有了,徹底放下了,性德圓滿現前了。自性無盡的寶藏,我們通常講智慧、德能、才藝、福德,無盡無量統統現前,這個叫藏,這個叫地。也有十位菩薩做代表,這十位菩薩名號裡面都有「藏」這個字。十個名號代表自性十種不同的德能,無一不稱性。性德,實在講無量無邊,十個菩薩,十個名號,怎麼能說得完?那是略舉幾個例子而已。也可以說,這十個是分為十大類,每一類裡面無盡無量,這個我們在《華嚴經》上經文裡面常常看到。末後:
【五有十一眼表等覺,親照寂故。】
這一段裡面有十一位菩薩,名號裡頭都有一個『眼』,「眼」代表見。「十」代表圓滿,十還要加一個,這什麼意思?表圓滿當中的大圓滿。觀音菩薩千手千眼,就表這個意思,這是等覺菩薩,這『十一眼』表等覺菩薩。『親照寂故』,「寂」是什麼?是法性,照見一切眾生的性體。佛法講「性體」,一般人不好懂;哲學裡面講「本體」,大家比較好懂,這是學術名詞,宇宙萬有之本體,他見到了,親眼見到了;佛經裡面講「徹法底源」,徹法根源。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從哪裡來的?根在哪裡?源頭在哪裡?我們講宇宙從哪裡來的?無量的星球從哪裡來的?生命從哪裡來的?根源看到了,根源是自性、是法性;禪宗裡面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究竟圓滿的境界,用「十一眼」來表法。
既然照見根源,當然,從根源怎麼樣的發展、怎麼樣的演變,哪有不知道的?所以諸位曉得,等覺菩薩跟如來果位上,盡虛空、遍法界,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沒有一樣不知道,為什麼?親眼見到的。這個話能相信嗎?古時候說這個話,一般人聽到相信,我實在是很佩服,他怎麼可能相信?我們不能不佩服。現在人你跟他講,他搖頭,他不相信,跟我講我也不相信,為什麼?你說你能夠知道過去、未來,這總有個道理,你是憑什麼道理而知道的?這個道理,如果我們沒有搞清楚,我們就很不容易接受。現在這個道理科學家發明出來了,我們懂得了,科學家告訴我們:「時間跟空間是無盡的。」但是我們眾生只能在無盡時空裡面,佔有一個時段的時空;就好像我們現在的無線電廣播,有許許多多的頻道,我們的範圍只能在許多頻道裡面佔一個頻道。我們打開無線電,聽佛學講座,只有一個頻道,撥對了,你就聽到,撥不對,你聽不到。
時空也是如此,所以科學家告訴我們,有二度空間、三度空間。我們看到許多爬蟲、螞蟻,牠們的生活空間是二度,所以牠爬到天花板上不會掉下來,因為牠是二度空間。我們是三度空間,爬到天花板會掉下來;如果我們是二度,爬到上面不會掉下來。我們生活的時空不一樣,有四度空間、五度空間、無限度的空間,所以我們的生活圈子很小。科學家發現這個事實,證明無限度空間的存在,現在還想不出方法突破。如果我們能夠突破一度到四度空間,你就能知道過去、就知道未來;四度空間是時間,把時間突破了,過去跟未來那個障礙突破了。現在不曉得用什麼方法,科學家還在研究。換句話說,佛說他能知道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法的根源、發展、演變;換句話說,他能夠親眼看到無限度時空,他有這個能力,也就是說他突破了,我們不能突破,他突破了。
他用什麼方法突破?甚深禪定,他不是用的科學儀器,他用禪定功夫。為什麼?因為他知道這些空間的來源,時空來源怎麼來的。佛告訴我們:「法界原來是一真。」華藏是一真法界,極樂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頭沒有時空的障礙。所以清涼大師跟我們講這個經,尤其是這一品末後四十卷,「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解脫什麼?所有無限的時空全部解脫了,全部突破了;因為他知道這些不同時空,是從什麼地方變現出來的?妄想、分別、執著,佛經裡面還有一個名詞,無明、塵沙、見思。無明就是妄想,塵沙就是分別,見思就是執著;說法不一樣,意思相同,無盡的時空是這麼一個道理變現出來的。菩薩心地清淨,一塵不染,行住坐臥都在定中,所以他沒有障礙,他把障礙突破了。所以我們講到定,講到禪定,大家不要以為每天盤腿面壁打坐,那叫禪定,那你就錯了!行住坐臥都在定中,經上常講「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
什麼叫做禪定?《金剛經》上說了兩句話,世尊教給須菩提尊者,弘法利生沒有定慧,辦不到。什麼是定?「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八個字是世尊傳給須菩提尊者的。不取於相的意思,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不被外面境界誘惑;古人講不著相,不著相還是不好懂。你看今天這個世界,財色名食睡、五欲六塵,我們六根接觸的時候都在誘惑人,你不被它誘惑,這個叫禪。不但世間法不能誘惑你,出世間法也不能誘惑你,世出世間法裡面,不取於相,不會被誘惑,心有主宰,如如不動,這叫禪定。外面六塵境界,世出世法清清楚楚、明明瞭瞭,這是智慧。你看菩薩修行,「定慧等學」,他在哪裡修?他在日常生活,在穿衣吃飯、在處事待人接物裡面真修行;跟我們不一樣,我們還要做早晚課、還要誦經、還要拜佛、還要敲木魚,人家什麼都不要了,人家沒有這些形式,得的是大自在。我們今天被約束,一定要做早晚課,一定到時候要誦經、要拜懺,是一點都不自在。他們穿衣、吃飯、逛街都是修行,沒有一樣不是修行;在家裡看電視、唱歌、跳舞都是修行。他修什麼?不被外境誘惑,如如不動,了了分明。人家是真修,我們是假修,樣子是修行,心裡頭妄念,妄想分別執著一大堆,一分也沒有減少。
這個我們要懂,理事都要懂,然後你才知道我們搞了這麼多年,功夫不得力,為什麼不得力?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我們搞錯了。如果是如理如法,功夫哪有不得力的道理?決定是煩惱輕,智慧長,這是功夫得力了。境界不斷在提升,不一樣,從信位提升到十住,從十住提升到十行、十迴向、十地,不斷向上提升;這是功夫得力的好樣子、好現象。這是第一段,再看底下第二段:
【天冠菩薩法界光明覺菩薩。共有一百一人,別表十地十度。】
佛給我們講經說法,我們從這個地方看他的方法,他表達的藝術,我們要學習;學習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要會用。首先是概略的介紹,像前面,住、向、行、地、等覺是個很簡單、很概略的介紹,使人家一接觸,在很短的時間知道你要講的內容、綱領,然後才有興趣聽下去。否則的話,你說了老半天,不知道你說些什麼,人家不耐煩,或者還另外有別的事情,他就離開了,不聽了。無論是對廣大群眾講話,或者是對一、兩個人講話,都要懂得說話的藝術。我們在佛經裡面看到,佛菩薩講話高度藝術,學佛的人如果不懂得說話的藝術,不會講話,你沒有學到;你要學到之後,你就很會說話,像佛菩薩一樣辯才無礙,你看過這個方式。
第二段詳細說明,前面提個綱,底下詳細說,我們在這裡節錄出,依照這個經文節錄出十個段落,經文長,哪一段給諸位說,兩個小時都講不完,我們也是在概略的介紹。
【十冠】
十位上首,菩薩名號裡頭都有『冠』這個字。在這一段裡面總共有一百零一個人,代表十地菩薩。十地菩薩修十波羅蜜,雖然每一段說一樁事情,我們要曉得,「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每一地都修的是十波羅蜜,這個意思要懂,並不是說一個地位只修一個法門,那就錯了。以一個法門為主,其他的九個法門為輔助;同時修學,決定沒有先後。
【十冠,初地檀行,冠於諸地】
『冠』是帽子,戴在頭頂上的。初地菩薩以修布施為主,持戒也是布施,忍辱也是布施,禪定也是布施,智慧也是布施,沒有一樣不是布施;「十度」全是布施,布施在第一。人不肯修布施,你就別想成佛,你可以做一個六道裡面三善道的業因,要出離六道不可能,我們要懂得。人還有隱私,自己還有東西不可以告訴別人的,哪裡能出得了三界、哪裡可以作佛菩薩?世間的聖賢,心地都是光明的,身體都是透明的,沒有見不得人的地方。不可告人,還有見不得人的地方,見不得人的地方是黑暗的、污穢的,你的身體不透明,你的身體不清淨。如何做到清淨?放下。怎麼放下?布施;布施是捨,捨得乾乾淨淨。捨得什麼都沒有了,你的身體就跟琉璃一樣、跟水晶一樣,完全透明的,真正做到一塵不染,成就圓滿的功德。我們要有信心,要向佛菩薩學習。布施是萬行之首,佛菩薩無量無邊的行門列在第一。
我當年初學佛的時候,第一天見章嘉大師,他老人家頭一天給我開示,就教給我「布施」。我向他老人家請教:「佛法,我現在知道佛法好,世間所有一切學術比不上佛法。我不知道有沒有什麼方法,讓我很快就能夠入門?」我向他請教,他老人家告訴我:「有!看得破,放得下,你就能入門。」我接著向他請教:「從哪裡下手?」他告訴我:「布施。」;而且囑咐我,「我今天給你講六個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我也真聽話,真的做了六年。六年確實有感應,有很多事情在一、兩個月之後發生的事情,幾乎可以能夠感覺到、可以預知。所以你不能放下怎麼行?我們知道,諸佛菩薩智慧福德無量無邊,智慧福德從哪裡來的?不是修來,自性本具的,人人皆有。我們智慧福德不能現前,被煩惱蓋覆住;諸佛菩薩智慧福德現前,煩惱除掉了,把煩惱捨棄了。我們今天不肯把煩惱放下,諸佛菩薩把煩惱放得乾乾淨淨,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由此可知,布施真的重要。
菩薩修學可以說從初發心一直到等覺,菩薩的修學六個綱領,第一個就是布施。這六個綱領,佛經裡面叫「六度」,從初發心到等覺菩薩,都是修學這六樁事情,頭一個就是布施。不肯布施就不能學菩薩,布施要徹底,布施要圓滿,你就能快速成佛,你就能快快的斷煩惱,快快的長智慧。愈是捨不得,煩惱愈不能斷,智慧就不能開;換句話說,還是在搞六道輪迴,生生世世沒完沒了,這真可惜!這一生的機會多好,佛經裡常講「人生難得,佛法難聞」;我們真是很幸運,得人身、聞佛法。而因為不肯捨棄煩惱,不肯放下分別執著,結果這一生空過了;這是愚痴,沒有智慧。真正聰明人,聽到這個法門之後徹底放下,身心世界沒有絲毫的留戀,我們這一生就成功,一生就圓滿,這是真自在!底下說:
【位各十者,一地具足諸地德故,一度具十為莊嚴故。】
這說了十地。每一地都說了十個菩薩,裡面的含義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多不二」。初地菩薩就具足二地以上一直到十地菩薩的德行,同樣的十地菩薩也不捨初地菩薩的德行。初地菩薩開始修布施,法雲地的菩薩不例外,他們行布施,不在初地之下。二地菩薩持戒,初地菩薩也持戒,十地菩薩也持戒,沒有鬆懈過,沒有放逸過。這是一地,地地具等,法法圓融,表這個意思;這才成為華藏世界的依正莊嚴。第二:
【十髻菩薩】
『髻』是頭髮,古時候頭髮梳在頭頂上打一個結,這叫「髻」。古時候女子梳頭,男子也梳頭,把髮髻結在頭頂上。
【表離垢地】
頭是我們人身上最高的部分,取這個意思,『表離垢』,離開一切污染;「垢」是污染。
【持戒檢束,極尊高故。】
戒行具足,『戒』是清淨,清淨不染。通常我們在初學的時候,講到五戒十善,總是勸人斷惡修善,經說得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佛說的意思圓,我們解得淺,曉得斷惡修善,清不清淨?不清淨。斷惡,著斷惡的相;修善,著修善的相;著相修行。持戒是修行,生天福,果報是三界人天兩道的福報,不能出三界。出三界要怎麼樣?要離相修福,也就是說斷惡要離相,修善也要離相。修善斷惡都不著相,那就是離垢,你才得清淨心,你才能夠得大自在;大自在是受用。『極尊高故』,這一句話就是我們現在講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你得到了。什麼人得到?持戒的人才能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持戒,你要懂得持戒真實義,「離相」,不是著相持戒,離相持戒,才能得到最高的享受,佛菩薩的生活。第三:
【十燄光菩薩】
『燄』是火燄,『光』是光明。我們一看就曉得,它代表智慧。
【表發光地】
『發光地』是三地。
【發聞持光,照法忍故。】
他智慧開了,聞法、受持,他真正懂得聞法、受持;也就是佛在經上常常教導我們的,「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他將世尊這一句的教誨落實,這就放光了。末後這一句說得好,『照法忍故』;「法忍」是什麼?無生法忍。如果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真相沒有搞清楚,「法忍」兩個字是決定做不到的;換句話說,在一切法當中決定不會起心動念、不會分別執著,這叫法忍。法忍是高度智慧的落實,高度智慧的表現,叫照法忍。我們今天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還會起心動念,還有分別執著,我們距離這個境界很遠很遠,這是自己應當警覺的,應當努力發憤來學習。第四:
【十聚菩薩,積集道品智慧聚故】
這再往上提升,『聚』就是聚集,聚集智慧,聚集功德,此地用『道品』;在佛經裡面通常講「三十七道品」。「道」有道理的意思,理論,也有方法的意思,也有果德的意思,這裡頭含義非常深廣。「品」是類別,種類差別很多,佛經裡面將它分成大類,無量無邊的「道品」分成三十七類,這是大家都熟悉的三十七道品。這三十七類,每一類裡面都無量無盡,通常一般講小乘修學的,這個話不盡然。天台大師講「三十七道品」就講四種:藏教三十七道品,通教三十七道品,別教三十七道品,圓教三十七道品。我們看到這個說法,才知道三十七道品包括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包括盡了,不是僅限於小乘,法真的是妙!如果沒有人給我們說,我們怎麼會知道?「積集道品智慧聚故」,這個智慧是講「後得智」,也就是講智慧應用在生活上,這就成無量道品。
我們在《華嚴》看到的是現代人所講的「多元文化」,為什麼?各種族群不相同,太多太多了。各種文化不相同、各種思想見解不相同、生活方式不相同、形狀不相同、語言不相同,乃至於我們講宗教信仰不相同,全都接受佛菩薩的教誨。所以佛教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它是「多元文化的教學」,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同不礙異,異不礙同,同異融合,協和的教育;這是一切眾生、一切地區、一切不同的族類,必須要修學的教育。這一切不同族類的眾生,才真正能夠達到和睦相處,互助合作,共存共榮。這才是雖然各個不同,但是都過同等高度智慧的生活,圓滿智慧的生活,這是同。所以現在有一些國家地區,非常重視多元文化,我把《華嚴》介紹給他們,他們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需要。但是多元文化怎樣落實、怎樣實現,許多人都在想,想不出方法,不知道這個方法就在《華嚴經》中,這部經自始至終就給我們說明這個問題,落實這個問題。第五:
【十聲菩薩】
『聲』是教學,文殊菩薩在楞嚴會上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閻浮提眾生耳根最利,觀音菩薩耳根圓通,文殊菩薩為我們這個世間揀選圓通,文殊選的是「觀音菩薩耳根圓通」。所以在中國孔老夫子教學,在古印度釋迦牟尼佛教學,都是以音聲做為主要教學的工具,這是講學。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沒有課本,沒有文字,只是聽,一聽就開悟;所以說是音聲為佛事,此地講「聲」。
【入俗化物,偏得聲名,經說三昧為雷聲故。】
『俗』是指六道輪迴,如果再把範圍擴大一點,「俗」也包括十法界,十法界也是俗。『入俗』,這是地上菩薩,他倒駕慈航,我們講乘願再來,他回到六道、回到十法界,入俗。他來幹什麼?他來教化眾生。它此地不是說,化是講教化,沒有說化人,沒有說人天;說人天範圍小,為什麼?說人天,十法界裡頭只是兩個法界,其他八個法界沒有包括在其中;說『物』,物的範圍就大了,十法界全部都包括在其中。『得聲名』,這十位菩薩名號裡頭都有「聲」字,你看到「聲」就曉得,他是在教學,在教化一切眾生。『經說三昧為雷聲故』,特別講這一句,我們說話講聲音,大家好懂;「三昧」是什麼?三昧是禪定、是正受,我們身心清淨,這個時候也叫做「雷聲」。沒有出聲音,沒有說一句話,為什麼也叫做雷聲?雖然沒有說一句話,這個形象讓人家一看就開悟、一看就明白了,也等於出聲說法。所以說,佛出聲是說法,佛不出聲也是說法,動靜語默無不是說法,這是說「三昧為雷聲」是這個意思;顯示出佛在經上講「三輪」,三輪是講身、語、意,無一不是利益一切眾生,無一不在說法。一切時、一切處永無間斷,顯示出諸佛菩薩教化眾生,慈悲到了極處。第六:
【十出生菩薩】
這十位菩薩名號雖然不一樣,但是名號都有『出生』兩個字。「出生」是什麼?出生是智慧;就是能大師所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出生智慧。
【般若現前,生諸德故。】
只要智慧現前,一一行持都是德行,為什麼?充滿了智慧,穿衣是智慧,吃飯也是智慧,生活裡面點點滴滴無一不是圓滿智慧。這是講六地菩薩,現前地的菩薩;要知道他是智慧現前,般若智慧現前。第七:
【十吉祥菩薩】
名字裡面都有『吉祥』兩個字。
【空中方便慧,有中殊勝行,為吉祥故。】
『空中』是天台家的教義,空觀、中觀。『方便智慧』,「方便」就是落實在生活當中,落實在我們工作裡面,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點點滴滴的行持都是德行。何以說他的行持是德行?能利益一切眾生的是德行;利益自己的是無明,這個要知道。為什麼?人,你為什麼不能脫離六道輪迴?你知道那個根在什麼地方?根就在「我」。念念還為我,「我」是六道輪迴的根,這個根不拔掉,諸佛菩薩拉都拉不動,你沒有辦法脫離六道輪迴,所以佛說「念念為自己」,這是諸惡的根本。你真正要覺悟了,念念為眾生,念念為佛法,把自己捨得乾乾淨淨,輪迴的根拔掉了,你才能夠出離。起心動念都為我想,你糟不糟糕!你什麼時候才能出頭?難!你哪一天覺悟,念念為別人,再不為自己著想,你在這個時期,你就有機會脫離六道,你才有機會往生淨土。如果你念念為自己著想,雖念佛不能往生;這個諸位一定要記住,阿彌陀佛也拉不動你。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
過去我在台中求學,李老師常講:「一萬個念佛人,真正往生兩、三個而已。」為什麼那麼多人不能往生?「我」沒有忘掉,念念還為我,念念還有私心,這個糟了!毛病出在這個地方。我們要想出三界,要想往生不退作佛,自私自利要斷得乾乾淨淨。你不要害怕,講布施,「我的財物統統布施光了,我明天生活怎麼辦?」明天到極樂世界去了,我還在這裡生活?你還想到明天要在這個世界過日子,還想明年,還想一輩子,完了!阿彌陀佛真是拉都拉不動你,你那個佛號叫白念了。說白念,當然也說得很過分了一點,給阿彌陀佛結個緣,種個遠因,來生、後世遇到了再往生,這一生沒有分。哪一生才有分?哪一生你能夠把「我」捨掉,把這個世間身心世界都放下,毫無留戀,你那一生就成就,你就往生。所以我們看看對念佛的人,你要問問他,總是吞吞吐吐,總是說話什麼都要保留好多;我們一看一點頭笑笑,很好,你跟阿彌陀佛結的是遠因,這一生沒分。如果遇到一個談吐,那真叫英雄豪傑,肝膽相照,毫無隱瞞;我知道這個人這一生決定往生,決定作佛,為什麼?光明磊落,透明的,學佛要在這個地方學,這叫真功夫。做錯事情不怕,不必瞞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最難能可貴的是坦率,我們世間講坦白、毫無隱瞞,這個人是決定成就;凡是吞吞吐吐,這個人決定在這一生不能成就。
『吉祥』,哪一個不想?什麼叫吉祥?實在講「吉祥」兩個字的含義,能說得清楚、說得明白的人也不多。我們用最簡單的話來說,「種善因,得善果」,吉祥;「種惡因,得善果」,不吉祥,那個決定不是吉祥,不吉祥就是有災難、有禍害;吉祥是因果相應,叫吉祥。一分努力得一分收穫,吉祥;一分努力得兩分、三分收穫,不吉祥;所以吉祥意思是因與果相應,這是吉祥。佛菩薩,從天台家的教義,三止三觀、自行化他都叫『殊勝行』。自己生活是殊勝行,自利的殊勝行;幫助一切眾生,教化一切眾生,化他的殊勝行;因果相應,這稱之為吉祥。第八:
【十自在王,不動大願,具十自在故。】
等以後講到經文會跟諸位介紹。『不動』就是稱性,『大願』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十大願都是自性裡面自自然然流露出來,願願都具足『十自在』。從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到普皆迴向,無一不如是,這個稱之為「自在」;這是菩薩修行到達圓修圓證,可以說與《華嚴》境界完全相應。第九:
【十音菩薩,善慧法師說力故。】
凡是第九位都是『法師』位,十信位第九信,十住第九住,十行第九行,十迴向第九迴向,十地第九地,九都是「法師」;最後這個十是灌頂位。九都是法師,法師說法離不開音聲做佛事,所以「九」叫『善慧』地。你有智慧不幫助一切眾生,那就不善,有智慧一定要全心全力幫助眾生,不辭辛勞。我們世間人辛苦勞累,其實在菩薩自己,他沒有辛苦、他也沒有勞累,為什麼?沒做。世間人為什麼有辛苦、有勞累?做了!你做了工作,做了一天很辛苦、很勞累;坐在講台上講經講了兩個小時,很辛苦、很累。菩薩「說而無說,無說而說」,「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他就不累,為什麼?沒做!講台上坐了兩個小時,有沒有說法?一個字都沒有說,他怎麼會累?釋迦牟尼佛說法說了四十九年,他老人家自己講,「他沒有說過法,沒有說過一個字」,誰要說釋迦牟尼佛說法,謗佛!這什麼道理?世間人著相就會累,佛菩薩不著相,他就不累,就這麼個道理;充分說明了「一切法從心想生」。
我們看看世間有許多人,特別是我們的親戚朋友當中,諸位要仔細去觀察來印證佛法,他在有工作的時候,每天忙著他的工作,嘻嘻哈哈日子這麼過去了。到退休的時候,退休年齡到,退休了,工作沒有了,忽然想到老了,從前有工作的時候沒有想到老,所以他體力很旺盛;這一退休沒工作,天天想老,老了。所以退休之後,你要是兩年沒有見他,這一見面好像忽然老了二十年,什麼原因?從前有工作沒想老,沒有想到老,他就不老;退休之後想到老了,老得好快。老了的時候就想病,天天跑醫院,他為什麼會老、為什麼會病?沒有事胡思亂想,「老了,有病」,不老也老了,不病,病也來了,都是想出來的,「一切法從心想生」。諸佛菩薩為什麼不老?他從來沒有想過老;他為什麼不生病?從來沒有想過病。
我們從這裡證明佛所說的話,他有道理。《華嚴經》上根本法就是兩句,「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不就是說這兩句話嗎?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哪裡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就說出根源、演變,就說明這些事相而已。所以他沒有說一句話,他說的是事實真相;從來沒有說,自己有一點意思在裡頭。如果自己有一點意思在裡頭,那佛說:「我說的,我的意思說的」;佛沒有我的意思,所說的全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沒有加一點點意思在裡頭,所以說他沒有說法。我們明白這個真相,肯定佛真的沒有說法,眾生才會說法,佛不會說法。你要問我,我才會說法,佛「無我」;有意思,意會說法,佛「沒有意」;佛沒有我、沒有意,為我們所示現的全是宇宙人生真相,幫助我們開悟而已。到九地這才是法師位,這才是說法。
【十一覺】
十地有十一位菩薩,菩薩德號當中都有一個『覺』。覺就是佛,佛陀是梵語音譯,它的意思就是覺;德號當中有個覺,那就是成佛。
【法雲受職入佛數故】
這是『法雲』地,第十地,名號裡頭顯示「大法如雲」。大法是講究竟圓滿的佛法,也用它來代表「大方廣佛華嚴」,大方廣佛華嚴就是究竟圓滿的佛法;如雲,雲代表什麼意思?非有非無。你不能說它有,你也不能說它無。你說它有,現在我們這是很平常,我們乘飛機飛到雲層上面,雲就跟霧一樣,確實抓不到、摸不到;你也不能說它沒有。這是說明佛法性質如雲,世間哪一法不如雲?《金剛經》上給我們講了四個比喻,「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雲是屬於幻。世出世法的真相是一個樣子,都是非空非有、非生非滅、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世出世法都是這個樣子。只是世間人迷惑不覺,你沒有覺悟到,你沒有看到事實真相;真正看清楚了、看明白了,你會在一切法裡面自自然然一念不生,你不會起一個妄念,自自然然如如不動。你生活的態度,落實了普賢行願裡面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什麼都好,沒有一樣不好,你才真正能做到隨喜。隨喜當中成就功德,成就什麼?成就「定慧等運、定慧增長」,慧幫助定,定幫助慧,隨喜裡頭成就功德。你有意見,你就不能夠恆順眾生,沒有意見就恆順,這裡頭我們要細心去體會,意思很深很廣。這是『法雲受職入佛數故』,「受職」,不是真的有人授給他,不是的;他的智慧、他的願行,跟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平等,諸佛如來度眾生的悲願,他自然也生起來了,不必要人勸他,用不著別人啟發他,自然就生起來,就如同諸佛一樣,教化一切眾生。
【智度覺法無所遺故】
度自己、度眾生要智慧,對一切法要覺悟。覺悟什麼?了解一切法的真相,一切法的相分是夢幻泡影,決定不是真實。所以《金剛經》上講得好,世間人總是患得患失,佛說:能得的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能得的心不可得;所得的一切法,佛說得很明白,「諸法因緣生,緣生無性」,性就是體,緣生沒有自體,當體皆空,了不可得,你所得的東西不可得。能得、所得都不可得,你得個什麼?但是真的還有得,得的是業隨身,「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你所得的是造的業,你說可憐不可憐!事實上能得所得決定得不到。事實現象是不是真的存在?不存在,我們在《華嚴經》上說得很詳細、很透徹。大家聽了都點頭,都說「法師說得很清楚」,懂了沒有?沒懂。你真懂了,境界就轉過來;你沒有懂,為什麼?境界轉不過來,還是患得患失。所以你不是真懂,好像懂了,馬上就又迷了,就像閃電一樣,亮一下,好像懂了,馬上就變了,又迷了,又再搖搖頭了。
所以佛在《金剛經》末後一句話告訴我們,它存不存在?「如露亦如電」,電是閃電,存不存在?存在,存在的時間太短了;佛講的這個電是比喻,其實實際上比那個閃電不曉得要短多少倍。《仁王經》上說得比較詳細,講現象存在的時間,《仁王經》上講「一彈指六十剎那」,就是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剎那,一剎那裡面有九百生滅。我們現在彈指,我們彈得很快,一秒鐘可以彈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是多少?剛好是兩個十萬八千;換句話說,二十一萬六千分之一秒,這是講存在的時間。你們現在照像,快門是多少?大概我看你們用的快門是二百五十分之一秒。實際上這個東西存在的時間有多久?是二十一萬六千分之一秒,這是佛給我們講,這一切現象存在那個時間,我們覺察不出來;說生就滅了,說滅它又生,生滅相續。我們看的這個相是相續相,相續相如露,相續也不長久。相續是什麼原因?緣,緣沒有了,相續就斷了;緣聚會了,相續就現前。這是講一切法存在的真相,我們哪裡知道?二十一萬六千分之一秒是不是真的?給諸位說,佛的方便說;如果細說,比這個時間還短。
我在講《華嚴》時候曾經跟大家報告過,佛說出真相,佛家講「不生不滅」。確實有生有滅,為什麼說不生不滅?生滅我們沒有辦法覺察出來,沒有辦法看得出來,就是說生滅幾乎是同時的,所以說不生不滅,生滅同時。希望我們細心去體會、去觀察,實在講也只能體察、體會個彷彿,覺察個大概。真相,佛講八地菩薩才見到;換句話說,佛講「生滅同時」、「夢幻泡影」,八地菩薩才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幾時看清楚、看明白了,你是八地菩薩。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