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財童子參學報告(三) (第一集) 1999/3/16 香港九龍 檔名:12-021-0001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大家好!
請看講義第二段「集因」。世出世間法集會都有非常殊勝的因緣,何況是《華嚴》這樣殊勝的法會。清涼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說了十條,這十條不但是當時參加《華嚴》法會的大眾,他們具足;實際上是告訴我們:我們每一個人與毘盧遮那如來、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有非常深厚的因緣。因此經上字字句句,與我們都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我們看這十條,第一條:
【曾與如來同集善根】
『如來』是毘盧遮那如來,毘盧遮那是什麼人?世尊在大經上告訴我們,這是法身如來;盧舍那佛是報身如來,釋迦牟尼佛是應身如來。我們要曉得三身是一體,法身是本體,是真正的自己,禪宗裡面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就是法身;一切諸法、虛空世界一切眾生都是從它而生的,所以稱之為法身。法身也就是現代哲學裡面所講的「本體」,宇宙萬有的本體,在佛法裡面稱為毘盧遮那。毘盧遮那是梵語,它的意思是「遍一切處」;換句話說,就是講的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所以我們在經上也有看到,「法身者,一切眾生是」,世尊豈不是給我們說得很清楚、很明白嗎?又告訴我們,「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這是更清楚說明法身是本體,法身是一切法發生的根源。『曾與如來同集善根』,諸位想想,哪一個眾生不與如來「同集善根」?這一條是十法界一切眾生統統有分,從理上講的、從體上講的,各個不無。這一條非常重要,我們要常常細心去體會,能幫助你入佛知見,能幫助你明心見性;尤其在現代多災多難的時代,能幫助我們消災免難。這個意思很深,往後還會說到。第二條:
【蒙佛四攝曾攝受故】
這個話也是真的。佛告訴我們:每一個學佛的同修,乃至於我們今天在此地,辦這場講座兩個小時,你能夠到這個地方來聽兩個小時的經,不是偶然的;過去生中必定是親近過諸佛如來,積集善根,今天才有這個緣分。如果過去生中沒有供過佛,沒有這個善根,他不會來,來到此地別說兩個小時,兩分鐘都坐不住,他就要走了。你要不相信,馬路上人很多,你叫他來坐坐看。所以我們要曉得,我們每一位同修,過去生中都曾經蒙佛四攝法攝受過我們,我們與佛緣很深。「四攝法」是方法,實在講佛陀教化一切眾生,我們常講善巧方便,善巧方便可以歸納為兩類:「四悉檀」與「四攝法」。四悉檀跟四攝法交叉運用,就是善巧方便到了極處,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我在前幾天曾經就是用這個做題目講過一遍,時間雖然不長,把重要的意義都說出來了。第三:
【往在生死聞圓法故】
『往』是往昔,也就是過去。過去我們在六道生死輪迴裡面,曾經聽過佛講圓教的法門,有這麼多的好因緣,這一生當中又遇到了,遇到了你才能生歡喜心。第四條:
【曾發大心護一切故】
很可惜,這個『大心』忘掉了,叫露水道心。發是發了,發了之後不久又退轉了;如果不退轉你就作菩薩去了。發了以後退轉,但是總是曾經發過,所以是『發大心護』;「護」是護持,護念一切眾生。第五:
【往昔大願願事佛故】
這些事情,我們不要講前生,就以這一生我們的經驗來看;古人說得很好,初發心,學佛的人初發心成佛有餘,那個心是真心。你初發心皈依,初發心受戒,初發心出家,那個心是真的。可是這個真心保持不了多久,很快就消失掉,所以古人講:「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心真;「學佛二年,佛就在天邊」;「學佛三年,佛化雲煙」,沒了。這是保不住,如果你這個心願能保住,成佛哪裡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一生就成功了。你看《華嚴經》善財童子豈不是一生成就的?你要問他:「為什麼他會一生成就,我們不能一生成就?」你仔細去觀察,他之所以能一生成就,他沒有退轉,只有進步,沒有退步;我們為什麼不能成就?我們進一步退一百步,不只退十步,你怎麼能成就?所以這樁事情總得要怪自己,不能怪別人,所以從這一生當中,我們仔細去冷靜思惟就了解;那也算是「往昔」。
為什麼我們發的心保不住?這裡頭也有原因,也不是無緣無故的。善財童子為什麼能保得住?他有好老師,天天教他,天天給他講經說法,所以他才能不退轉。我們為什麼發了心會退轉?沒人教我們;又何況在末法時期,楞嚴會上所說的「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沒有遇到真善知識,自己業障、煩惱習氣非常深重,怎麼能不退轉?所以退轉,實在說是情有可原,不能怪他。第六句說:
【隨逐如來無厭足故】
這一句相當不容易;我們曾經發了這個心也退失了。追隨如來、追隨善知識向他學習,無疲無厭。我們世間一般作學生的,親近一個老師,剛親近挺新鮮的,過幾天就討厭了,再過幾天就不願意再跟他;喜新厭舊,人之常情,不叫常情,人之煩惱,他煩惱現前。所以求學修道沒有恆心、沒有長遠心,怎麼能成就?這一定的道理。所以過去曾經發這個心也是退掉了,敵不過煩惱的誘惑。第七是:
【樂聞正法心無倦故】
『樂』是樂好、喜歡。喜歡『聞正法』,在正法裡面得法喜,無有疲厭。第八句是:
【善能散滅我慢心故】
這一條很重要。我們今天道業不成,說實在的話,這個煩惱是佔很大的因素,貢高我慢。「我慢」,一般人自己不能覺察,這是大煩惱。貪瞋痴下面就是慢,怎樣才能覺察?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是以我為本位,這就是我慢。所以我們比不上諸佛如來,諸佛如來沒有「我」,他哪裡來的「慢」?自然就沒有了。諸佛如來念念為眾生,念念是別人作主,我隨喜功德,所以說「隨緣而不攀緣」。我們現代人所謂的主觀觀念很強,主觀觀念就是我慢,所以雖有我慢而不能夠覺察。我們今天稍微能夠覺察,得力於佛法的薰陶,如果沒有佛法相當深入的薰陶,不能覺知,很難發現自己有傲慢。這個東西是修道重大的障礙,一定要曉得,一定要消除;不消除障礙,決定不能成就。第九條:
【福智已淨身周遍故】
這個難,這一條我們做不到。『福』是福報,『智』是智慧;『福智已淨』就是我們對如來的讚歎,我們「皈依佛,二足尊」,這四個字就是二足尊。福慧圓滿,什麼叫圓滿?清淨就圓滿。什麼叫清淨?對於福慧,這是世間所有一切眾生念念在追求,作夢也沒有忘記;求福求慧,有求這個心,心就不清淨。修福修慧,三輪體空,沒有希求福慧的念頭,修福修慧從無間斷,那才叫清淨;有修福修慧的念頭,還有享福這個念頭在,你的福慧不清淨。世尊稱為「福慧二足尊」。釋迦牟尼佛的智慧,我們沒有問題,人人都能夠肯定,他老人家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要是沒有大智慧,怎麼能說得出來?說這麼多的妙法,在這個地球上,真的是空前絕後,找不到第二個人,這是智慧圓滿。但是說福報圓滿很多人懷疑,釋迦牟尼佛有什麼福報?一個房子都沒得住,住在樹底下,「樹下一宿」;口袋一分錢都沒有,天天托缽去討飯吃,這算什麼福報?要是這種叫做享福,沒有一個人願意享,誰願意享這個福?這是當乞丐。
可是我們要冷靜深入去觀察,才發現到釋迦牟尼佛福報大,真的是圓滿。為什麼?世間人有求福,釋迦牟尼佛求福的念頭沒有了,這才叫大福報,這才叫圓滿的福報。你還有求,你的福報沒有圓滿,你的福報不夠大;他沒有求了,身心清淨。做人能夠做到一生當中沒有憂愁、沒有牽掛、沒有煩惱,你說多自在!我們中國人常講:「與人無爭,於世無求。」他是百分之百的做到了。所以,他示現的這個生活是大自在的生活,這叫清福;後頭「福智已淨」,淨是清淨,清福。我們世間人享的福叫紅福,這裡頭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叫紅福。享紅福,多半都是搞六道輪迴,墮三惡道;享清福的人,最低限度都生天,大多數是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去作佛、作菩薩去了,那個福報叫圓滿的福報,我們哪個人知道?
世尊一生修福、享福,享福一般人不容易體會到,你能夠契入境界,你知道他享福、他修福。他用什麼方法修福?他修法布施、修法供養,天天說法供養一切眾生。普賢菩薩在《行願品》裡面告訴我們:「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世尊四十九年講經說法,天天修法供養,修最殊勝的福德,這是我們做不到的。『身周遍故』,證得法身;禪家講「明心見性」,我們淨土宗「理一心不亂」。你入這個境界,身就周遍;不但是法身周遍,智身也周遍,智身是報身;應化身也周遍,像觀世音《普門品》裡面所說的「隨類化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所以應身周遍。這個裡頭用現代科學的方法來講,一般人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明瞭,這個我們也留在後面再說。末後一條:
【同一性海善根生故】
這一條與第一條原理原則相同,十方三世一切眾生同一個自性變現出來的。『海』在此地是比喻,比喻深廣無盡。『善根』能生一切善法。華嚴會上這些與會的大眾,他們的身分不相同、族類不相同、文化不相同、信仰不相同、生活方式不相同;但是都是法身大士,所以說都是明心見性,「同一性海善根生故」。
華嚴會上哪些人參加?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族類裡面,這一切族類包括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裡面那是乘願教化眾生的那一類人,他代表地獄道。九法界裡面只要明心見性都參與華嚴法會,他們每一個人,這十種因統統具足。這是說明參加華嚴海會所具備的條件,你具備這個條件,你一定可以參加這個法會。無論你在什麼地方,無論你在哪一個時代,現在說無論你在哪一個時空裡面,你一定參與毘盧遮那的華嚴海會。如果不具足這些原因;華嚴海會,實在講就在我們現前。我們眼見不到、耳聽不到、身體接觸不到,什麼原因?我們沒有具備這些條件;正是因為我們住在三度空間裡,沒有辦法突破三度空間。華嚴海會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面的人,見得到我們,我們見不到他;他們沒有障礙,我們有障礙,他們把障礙突破,我們今天沒有方法突破障礙,原因在此地,這是我們要懂得的。下面第三「辨類」。清涼大師也把與會大眾分做十類,第一類:
【影響眾】
這一類裡頭多半是諸佛如來,已經成佛。成了佛之後,他還參加這個法會,他以菩薩的身分來參加這個法會。菩薩示現種種不同的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混在我們大眾當中。他的道德、他的學問、他的行持,給社會大眾做榜樣、做模範,影響大家,這叫『影響眾』。這一類的人,華嚴會上很多很多,我在講大經的時候,都給大家詳細介紹過。第二類:
【常隨眾】
這是親近佛陀的,是佛的弟子,還沒有畢業;就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有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我們在經上常常念到的。這些人是佛到哪裡,他們就跟到哪裡,從來不離開老師的,一直到老師圓寂,他們才散開;老師在,始終不散,這一類是『常隨眾』。常隨眾裡面,有還在學的,也有早已經就畢業了。畢業之後為什麼他不走?感激老師的恩德,為報老師的恩德,捨不得離開老師;同時也幫助老師教導初學,等於說做老師的助教,不願意離開老師。這是常隨眾裡面的情況。第三:
【守護眾】
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護法」,護持道場。他們的身分也各個不相同,但是都是發心護持道場;有在家眾、有出家眾。在家眾裡面的身分種種不同,有作帝王的、有作大臣的、有作宰官的,有作商主的,今天講是企業家,各種不同的身分護持道場。第四種:
【嚴會眾】
『嚴』是莊嚴,莊嚴法會的這些大眾。這些大眾身分也是各個不相同,他們在大會裡面守秩序,如理如法的聽經學教,給大眾做好樣子,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模範學生」。佛學生眾裡頭,這是好學生,好學生就是莊嚴教學的道場。第五種:
【供養眾】
『供養』裡面有財供養、有法供養。我們要知道,道場大開銷也大,我們在此地這兩個小時,租借這個道場來聚會也要付租金,沒有人供養怎麼行?人家不會借給我們。所以這是提供財力、物力供養的,成就莊嚴的法會。除財供養之外,有法供養的,我們看看講堂裡面、講堂外面,很多人在那裡排放經書、錄像帶、CD;法供養,顯得這個道場莊嚴。供養給一切眾生結法緣、結善緣,所以道場才會興旺。你要不肯修供養,這個道場怎麼能旺得起來?我們也曾見過,古今中外有一些大福德的大德們,或是出家、或是在家,他那個道場很興旺,徒眾很多,名氣很大,過去生中修的大福報,可是他那個道場,不向人結緣;不但不結緣,還要化緣,進到他的道場要錢的。世間有一類人,思想很奇怪:這個道場要的錢多,大概這個道場高,「價錢高,它有道」;那個道場不要錢,恐怕沒有什麼,「你看,都不要錢」。
我從前在美國,有一些法師、上師到那邊去傳法、灌頂,賣門票的;普通的時候,一張門票美金二十塊,價錢高的有到五十塊、到一百塊。我有一次到邁阿密講經,有同修問我:「法師,你的門票賣多少錢一張?」我說:「我不要錢。」「不要錢沒有人來聽」,「為什麼?」「不值錢,你的法不值錢,價錢愈高人愈多」,這個思想很奇怪,也能夠收到一時的效果。但是時間長了之後,花很多錢去接受傳法、接受灌頂,最後發現沒有得到什麼東西,那錢丟掉了,以後人家就不去。世間人的思想不是一樣的,奇奇怪怪,有很多我們想像不到的;但是正法一定要跟一切眾生結法緣,決定不可以向眾生化緣,向眾生募捐,不可以!
我們學佛,釋迦牟尼佛就是我們的好榜樣,就是我們的典型。你們大家想一想:釋迦牟尼佛什麼時候問人家募捐過?除了托缽托一餐飯之外,釋迦牟尼佛什麼時候問人家要錢過?沒有!我們要化緣、要募捐、要蓋廟,不是釋迦牟尼佛的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蓋過廟,他那個心多清淨!樹下住一晚上,第二天一定換一個地方去住,為什麼?怕你對這個樹,樹大,樹蔭大,起貪愛之心,第二天就搬走。說明世出世間法不生一絲毫貪戀之心,道理在此地,你心清淨。道場要大、要莊嚴、要美觀、要富麗堂皇,貪戀之心就生起來;西方極樂世界不去了,為什麼?沒看到,我這個地方比西方極世界還好!起了貪愛之心不想去了。你出了家,道場裡面沒有男女婚配,那怎麼辦?死了以後怎麼辦?道場裡頭有老鼠、有蟑螂,以後投胎就變成這些,捨不得離開他的道場,捨不得離開他的家。出家人如是,在家人也不例外,豪華的宅第很容易叫人生貪戀之心,以後死了不如意,捨不得離開。居住的環境愈小愈好,為什麼?不起貪心,對世間沒有絲毫留戀之心,往生西方淨土就沒有障礙。供養裡頭我們一定要懂得,要有智慧,不要把那些初發心,剛才講了,初發心成佛有餘,他為什麼會退心?一供養就供退心了,名聞利養都來了,很容易退心。供養難,不是好事情,很多人供養造罪業,還自以為自己修福,哪裡曉得自己造罪業,這是沒有智慧就難。第六:
【發起眾】
佛法因緣生,沒有人發起,這個法會就不能成就。我跟香港結的緣是在一九七七年,那一年台北善導寺請我講《普賢行願品》,我講了八天。此地有兩位大德在那邊聽我講經,一位是聖懷法師,大概還在此地,另一位謝道連居士,他已經往生了。他們兩位聽我講經,聽了很歡喜,我講完了之後就來找我,邀請我到香港來。到香港之後,我們結識了暢懷法師,也結識了這一邊一位雷太太,雷銳年先生的夫人,雷太太發心每年請我到香港來弘法。八七年雷太太過世,以後這裡沒有人請我,沒有「發起眾」。前年香港回歸我來參加,來看看熱鬧,遇到一些老同修,「法師,你已經七年都沒有到香港來了」,我說:「不是我不來,沒有人找我來。」沒有發起眾;法會一定要有人發起,沒有人發起不行。
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成佛,沒人啟請,佛就準備入般涅槃,我們這個世間的人誰認識釋迦牟尼佛?你不認識他,你怎麼會請他?總算是我們還有福報,我們這個世界淨居天人看到了,淨居天人就是四禪五不還天,這些大德們看到了;釋迦牟尼佛在這個地方示現成道,趕緊下來請法,「請佛住世,請轉法輪」,釋迦牟尼佛就答應了,這個樣子講經講了四十九年,實在講還是可以往下講。諸位看看佛經,每一部經都有發起眾。發起眾也叫做當機眾,這底下第七就有:
【當機眾】
當機眾多半是發起眾,他發起的。為什麼列作兩個?因為也有是諸佛菩薩示現來發起的,他不是當機眾,他是代別人來啟請的,因為他不請法,沒有人請;就像當年淨居天人,他是發起眾,他不是當機眾。我們在釋迦牟尼佛以後法會裡面看到,有許許多多發起眾就是當機眾,他向釋迦牟尼佛請教提出疑問,釋迦牟尼佛給他開示、給他解答,這樣的法會記錄成一部經典,這種情形很多。當機這一會最適合我們的程度,最適合我們的需求,我們在這一會裡面得真實的利益。第八:
【表法眾】
『表法眾』很多,有人表法、有物表法。人表法裡面多半是名號表法,顯而易見。諸佛菩薩的名號都是表法的,像地藏菩薩表「孝」,觀音菩薩表「慈悲」,文殊菩薩表「智慧」,普賢菩薩要用現在的話來說,他代表「落實」,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物」裡面表法:花表因、表六度,菩薩六度修因;果表菩提涅槃;香表信,表戒、定、慧,表五分法身;燭表智慧,表捨己為人,燃燒自己照耀別人。所以物裡面表法更多了,這都屬於表法眾。第九:
【證法眾】
『證』是來做證明的,作證轉。像宗門裡面,這個人在聞法的時候開悟了,這個也可以給那些沒開悟的人做榜樣,「他能開悟,我也應該能開悟」。念佛道場裡面有很多念佛往生的,這是作證,證明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使我們的信心更堅定,我們的願望更懇切。末後是:
【顯法眾】
『顯』是顯示。「顯法眾」一般都不是凡人,華嚴會上特別多,幾乎都是諸佛菩薩、法身大士。
這一段是把聽眾大分這十大類。十大類裡面有一個人是屬於一類,也有一個人同時兼兩類、三類的,不一定,顯示法會大眾的殊勝。
第四段講「定數」。華嚴法會,佛到底教了我些什麼?這個我們要知道。《華嚴》是佛家圓滿法輪;換句話說,是佛法的整體,佛法的全體,不是部分。其餘一切經所講的,都是佛法某一個部分,這個是全體。好比我們介紹一個人,我們用醫生來講大家好懂,《華嚴》是全科大夫,內科、外科,他統統都看,統統都精通,其他那些經典只有一科,不是全科。眼科醫生會看眼,牙齒他就不懂;牙科醫生只可以看牙,耳鼻喉他就不懂了。其他經典是講部分,唯獨《華嚴》是講全體。參與這個法會的種類,這底下講的「總有四眾」,這四眾是大分,細分的時候每一種裡面又有很多種。在《華嚴經》總共分為二百七十多種,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族群、族類;可見得它是現代人所講的多元文化。《華嚴經》顯示多元文化是一體,確確實實為我們說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真相本來就是多元的,不是一元,「多元一體」,這個一定要懂。所以,多元才能夠共存共榮,它要不是一體,那就不能共存,也沒有辦法共榮,多元一體。
現在這個世間為什麼這麼混亂?為什麼有這麼多災難?就是我們這些眾生不知道我們是多元一體。我們今天只知道有個多元,不知道是一體,所以問題始終沒有法子解決;換句話說,天災人禍永遠不能夠避免。怎麼知道多元是一體?我們在講席裡面,給諸位同修說過很多,說過很多遍。我們一個人的身體跟大宇宙,給諸位說沒有兩樣。人的身體就是大宇宙的縮小,你說宇宙多麼複雜,我們這個身體就多麼複雜。這個身體雖然很小,它複雜程度決不比大宇宙少一分,完全相等。所以我們從身體裡面來觀察,來看多元一體,多元就是許許多多不同的族類;我們身體大分,頭是一個族類,手是一個族類,身是一個族類,足是一個族類,大分。再細分,頭裡面眼是個族類,耳是個族類,鼻是個族類;手是個族類,又分成很多族類。但是這麼多族類共同一個生命體,它不打架,它和睦相處,我們這個身體才健康、才長壽。如果這裡頭打起架來,可麻煩了!眼說我第一,耳第二,非打架不可!眼,見第一;耳,聽第一;鼻,嗅第一,個個都第一就不打架,我們今天這些眾生不懂這個道理。
現在天災人禍非常非常嚴重,嚴重到幾乎世界要同歸於盡;於是有許許多多宗教家、學者,這才覺悟了,知道這樣下去不行。所以我在前幾天,在雪梨參加了一個「世界宗教和平組織」,這個組織裡頭有三十多個宗教參加,我是第一次被邀請。聽聽這一些每一個宗教領袖發言,聽聽他們講話,我聽了很歡喜。他們現在有一個共同的理念,希求整個世界社會安定,世界和平,共存共榮。所以宗教家提出來:我們對信徒宣揚自己的教義,絕對不可以攻擊其他宗教,不可以批評其他宗教。這是從他們口裡說出來的,難得!不容易。我與會,他請我講演,我就更深一步來鼓勵他們:單單不批評,不說其他宗教,還不夠!應該怎麼樣?讚歎我們宗教,也要讚歎他們,互相讚歎,互相敬愛,互相尊重,互助合作,安定和平才能夠落實。否則的話,你怎麼能做到?
所以這個事情是教育的工作,我們所有的宗教都忽略了一個問題,我跟他講:宗教,你們只有宗,沒有教,所以出了問題。古時候為什麼沒有問題?它有宗,它有教;釋迦尼佛四十九年天天在教,所以他不出事情。光有宗,沒有教,不行!所以,我建議他們:我們每一個宗教都第一。釋迦牟尼佛第一,上帝第一,神第一,阿拉第一,個個都第一;《華嚴經》第一,你們那個《聖經》也第一,《可蘭經》也第一,個個都第一。第一就好辦事,就和睦相處,就好像我講的:眼見第一,耳聽第一,都是第一,沒有第二,我們才能和睦相處。我第一,你不如我,非打架不可,那怎麼行?個個第一。再細細觀察我們身體整個細胞,每一個細胞都第一;細胞再去觀察,你看到裡面是分子、原子、電子、基本粒子,也是個個都第一,從來沒有第二個,這是《華嚴經》上所說的。《華嚴經》上沒有第二,統統是第一,為什麼統統是第一?一個法性變現出來的;法性第一,法性變現出來的一切萬法,哪個不是第一?所以華藏海會、極樂世界,不同的族群、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文化,能夠相處得那麼和睦,相處得那麼好,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教學非常重要。
我在這個會上特別強調「教育」,每一個宗教都要好好的把「教」要興旺起來,真正能夠覺悟了,打破宗教的框框,打破宗教的限制,走向教育,社會教育。佛教是釋迦牟尼佛對社會的教育;基督教、天主教是上帝對這個社會的教育。如果我們統統從教育的觀點上來出發,所有宗教都能夠合作,都能夠互相觀摩,互相的學習。我建議他們要辦學,辦一個多元文化大學。實在講多元文化大學,就是全世界所有宗教聯合的大學,教義雖然不一樣,修行方法雖然不一樣,共同理念一樣,目標一樣,方向一樣。我們希求世界和平,社會安定,人民福祉,世界上每一個人都能夠共存共榮,都能夠享受幸福美滿的生活。所以這個法會的眾太多太多了。
【稱法界眾,焉能數知。】
《華嚴經》上二百七十多類,每一類都是無數無盡,無數無量,『稱法界』。
【末會之眾,隨其善友多少不同,數類無量。】
『末會』講我們本經,就是五十三參。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友,這五十三個人代表我們現前社會各行各業、男女老少。所以《華嚴》所講的完全落實在我們生活,完全是幫助我們解決現代社會大家認為不能解決的問題,《華嚴》確實能解決。它裡面族類數量也是無量無邊。最後一條說:
【末會之中,總有四眾:】
菩薩示現在這個社會上,像《普門品》裡面所講的,「應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沒有一定的身分。我這一次參加宗教和平組織,我看看這三十多個宗教的領袖們都是菩薩,所以我合掌稱他們都是菩薩。有一位基督教的領袖,我們吃完飯之後在門口見到,他對我合掌很恭敬,他說:「你稱我是菩薩,我稱你是神。」你看馬上就回報了。我們也解決問題,只有真誠、恭敬,無條件的布施、服務,才能解決問題。我在會上給他們舉例子,戰爭不能解決問題,第二次世界大戰,花了五百萬億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戰沒能解決問題。如果將這個五百萬億美元拿去布施,拿去救濟世界各個貧苦地方,我相信問題解決了。打不行!愈打仇恨愈深。如果你相信輪迴的話,那就更可怕,將來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你說多可怕!戰爭不能解決問題。
近一點看韓戰,韓戰花了一百八十萬億美元。這一百八十萬億美元要拿去救濟南北韓,我相信韓國問題早就解決了。打仗,死了那麼多人,結那麼多怨恨,怎麼行!越戰打了二十多年,總共花了一千八百萬億美元,如果這一千八百萬億美元救濟越南,越南也解決了。拿打仗這些錢去救濟,無條件的布施,天下太平,社會安定,什麼問題都解決了;何必拿這些錢去造砲彈、去殺人?真叫大傻瓜一個。一顆普通的砲彈,在印度是一個人一年的生活費用,去搞這個,你說世間人多愚痴、多傻、多笨!所以我們要看清楚,能解決問題那還情有可原,我們還贊成,不能解決問題。解決問題,釋迦牟尼佛說得好,孔老夫子說得好,「教育」。所以釋迦牟尼佛不去作國王、不去作將軍,他認為作國王不能解決問題,作將軍也不能解決問題;他來教學,唯有教學才能夠解決問題。
【一、菩薩眾】
菩薩眾裡面形相就非常複雜,很多。
【二、聲聞眾】
聲聞眾亦復如是;這是小乘眾,也有出家、也有在家。
【三、世主眾】
『世主』是講我們社會各個階層的領導人,這叫世主。
【四、新集眾】
是來自其他地方的客人,不是屬於我們這個道場,從其他地方來參加我們道場的,這裡面什麼樣人物都有;可見得它也是多元文化,也是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
末後這一條裡面講「權實」;權是方便,實是真實。華嚴會上哪些是真實的凡夫、哪些是佛菩薩示現的?既然有人有這個疑惑,佛當然有解答。這底下講:
【前十類眾,影響唯權】
『影響眾』都是諸佛如來,他不是真正聽眾,所以他是『權』。
【當機則實,餘通權實。】
『當機』眾一定是凡夫,一定是學生,來接受教導的;其他的裡頭有權、有實,也有學生,也有佛菩薩應化在其中。這下面說:
【影響有二:一、果德,謂佛影響,則亦名為非權非實。】
諸佛如來在法會裡做影響眾很多,這一類如來應化,我們也可以叫他做『非權非實』,為什麼?他的妄想分別執著斷盡了,沒有分別心。我們還在分別權、分別實,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有甩掉。
【二、位極菩薩為影響者,即皆是權。】
『位極』就是菩薩最高位,法雲地的菩薩,等覺菩薩,他們『是權』,他們不是凡夫。他們是在這個地方幫助佛教化,是來示現影響的,他絕對不是來接受佛陀教學的。他已經畢業,佛教的那些東西他全都懂了,這個意思我們要知道。第三個說法:
【亦可皆權,海印現故。】
『海印』是什麼?是比喻,「海」是大海,這是比喻。森羅萬象都『印現』在海中,這個意思還不好懂,為什麼?海裡頭有浪,照不清楚。如果是用湖水來說,大家就容易懂;這個湖水很乾淨、很平,沒有波浪,外面山川景色「印現」在水裡面,你就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水像一面鏡子一樣,把這個比喻做我們的自性,統統是自性變現的,佛也是自性變現的,菩薩也是自性變現的,眾生也是自性變現的,那都是『權』,從這一方面來說。印現就是好像湖水平靜,山川景色倒影在湖面一樣,取這個意思,那都是「權」。
【亦可皆實】
也可以說是十類眾都是真實的,為什麼?
【實德攝故】
是真實性德所起的作用,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道場,教化眾生都是性德起用。我們今天雖然沒成佛,沒有見性,還是凡夫,我們今天也能聚會在這個場所來研究、來討論,報告佛的教誨,也是自性一分『實德』的顯現。末後這一句做總結:
【不動此會遍法界故,難思議也。】
這話說的是真的,我們很不容易體會。確確實實這一會,『此會』是這一會,「一」不是定一,是任一;也就是說任何時間、任何處所、任何一會都遍法界。這個道理,我這一次在雪梨跟這些宗教領袖們聚會,也談到這個問題。因為大家都知道災難很多,尤其是基督教、天主教,還有其他宗教,都肯定今年九九年世界末日。他們信仰當中,沒救了,為什麼?上帝發脾氣,眾生不行善在幹壞事,上帝發脾氣,要懲罰這些眾生。上帝這個念頭不改,那還有救嗎?沒救了,誰也沒有辦法到上帝那裡去說情,所以眾生要遭難;而且他們說得很可怕,這個災難在今年七、八月之間。這些宗教家們比較是有智慧,他們祈禱,用祈禱的方法;天主教有些神父現在坐禪,也有在研究佛法;我們現在在新加坡開念佛堂,念佛。這些方法有效嗎?我們說有效,外面人不相信,「你們是迷信,你要說有效,要說出有效的道理出來」,看他想想有沒有道理、能不能相信?你得說個道理。
我告訴他們:我們在此地禱告,上帝為什麼立刻就知道?你在這裡坐禪,上帝也曉得了;我們在這裡念佛,佛菩薩、上帝也都聽到了、都知道了。怎麼知道?現代科學講到波動,波動的原理,我們知道任何物質都有波動的現象,科學家叫波動的現象,在佛法裡面叫無明的現象;佛法裡面講的無明就是科學講的波動。所有一切物質、精神統統是波動的現象,離開波動,無有一法可得;這是現在科學家肯定的、科學家承認的,跟佛法所講的相同。物理的波動現象緩慢,像我們一個池塘,池塘水是平靜的,我們丟一個小石頭,你就看到它起了波紋,慢慢的波紋一定是遍滿這個池塘。同樣一個道理,我們這個世間任何一個物質,現在都知道,都是原子、電子、粒子組成的,這些東西全都有波動的現象;波動的速度不快,但是它慢慢的也會到盡虛空、遍法界,虛空法界就好像這個池塘一樣。
現在大家最明顯知道的是光波、電磁波、音波,這是一般人都很熟悉的。光波動的速度,一秒鐘三十萬公里,從銀河這一端到那一端,用光的速度來測量需要二十年,二十個光年。可是光波一直無止盡的,它在那裡放射達到虛空法界,遍滿虛空法界,這是時間很長,它波動得很慢;可是我們思想的波就快,思想的波跟物理的波不一樣。思想的波,這個地方才一動念,立刻就遍虛空法界;你明白這個道理,你才曉得你心裡才一動念禱告,上帝立刻知道,速度快。思想的波,幾乎沒有時間跟空間的障礙,突破所有的時空,剎那之間就遍虛空法界,感應不可思議!
世間災難從哪裡來的?一切眾生不善的思想,現在這個世界眾生,他放射的是什麼波?自私自利、損人利己、貪瞋痴慢,他放的是這個波。這個波不好,可是這個波的浪太大了,它自己不知道截止,災難是從這兒來的,是這個波動帶來的。我們禱告、坐禪、念佛,這個波好,這個波溫和、平靜。我們道場念佛,你這個道場參禪,他們那個教堂裡面在禱告,我們發射這個波是平和的。以我們平和的波衝擊它這個大波大浪,雖然不能把它那個波浪消除,會把它減緩,把災難的程度降低,時間縮短,這是肯定可以做得到的。這以科學理論做根據,然後你才曉得念佛可以消自己的業,也能消一切眾生的業障。你要不說出一個道理出來,人家說你是迷信,你把它講清楚、講明白,人家仔細想想,「這個還是有道理,還是合情合理,可以相信、可以接受」,你不把它搞清楚、搞明白怎麼行?這是我提供貢獻給各個宗教家們。你們所做的有實際的功德,有真實的利益,不要懷疑,心愈清淨,心愈堅定,這個力量愈大。我們也是感到災難迫切,所以在新加坡建念佛堂,一心稱念,認真努力在做,這就是「不動此會遍法界故」。所以我們知道,我們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不遍法界。
我們懂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一切時、一切處就不敢起一個惡念,為什麼?念頭一起,虛空法界一切諸佛菩薩、一切神眾全都知道,你瞞誰?你只能夠瞞那些愚痴的人,瞞那些沒有智慧的人,諸佛菩薩、一切神眾、乃至於鬼眾,鬼眾有五通,都瞞不過。我們中國諺語常講「舉頭三尺有神明」,那是真的,不是假的。中國史書,古人筆記、小說裡面記載很多,都是實在的事情;在近代我們在雜誌、報紙也常常看見。雖然科學沒有辦法說明,但是你不能不承認這個事實的存在,確實有鬼神感應的存在。我們懂得這個道理,起心動念要斷惡修善。
人生苦短,佛經上常講:「人命無常,國土危脆。」我們用什麼樣的態度生活在這個世間?真正有智慧的人、有覺悟的人,你就相信佛所講的話,這個世間「夢幻泡影」;存在時間有多長?如露亦如電。大乘經裡頭、《般若經》裡面對這些真實的事相,說得很清楚、很透徹,你細心去思惟,細心去觀察,你能夠證明那是事實。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生活行為與事實相應,這就是佛菩薩的生活,這就是究竟美滿、大自在、解脫的生活。諸佛菩薩能證得,諸佛菩薩能過這個生活,我們為什麼不能?不能的根本原因是迷而不覺,我們對事實真相不了解,了解得不夠透徹。要怎樣才能了解?就是要發長遠心、要發堅定信心,鍥而不捨向佛菩薩學習,我們要學佛。
佛說一切經,古德尊稱為「妙法」,妙在哪裡?為什麼世間人說的法,那就不妙嗎?你說它妙,總要說個道理出來。確實有道理,佛所說的一切經,字字句句都圓滿,圓滿當然就妙;世間人所說的,字字句句不圓滿。什麼叫圓滿?它具足四個意思:第一個真誠的教誨,第二個真實的道理,第三個至善的行為,第四個是最高的享受,所以稱之為妙;字字句句都具足這四個道理,四分,這四分叫「教、理、行、果」。我要說這個名詞,大家聽不出來,會很含糊、會很籠統;我變一變說法,你就懂得,佛說法四十九年所說字字句句,都具足至誠的教誨、真實的道理、至善的行為、最高的享受。
我們要怎樣學習?古德教給我們,我們也要具足良好學習的心態,那就是「信、解、行、證」。我們對佛的教誨要信仰,不能懷疑,要肯定、要相信,對佛所講的理論要了解。你看,開經偈:「願解如來真實義」,你要解佛所說的道理,你不解,你念經光念不懂,沒用處,要懂得;不但要懂,要深解義趣,你了解得淺還不行,要深解。佛所講至善的行為我們要落實,我們要把它做到,然後你才能夠真正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那就是佛家講的證果;證果是真正得到了人生最高的享受,無有缺陷的享受,這是至高的享受。
果有因,因必有果,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上一個月我沒有能來,得了感冒。過去平常我得這些感冒,但是我從來都沒有缺課,這一次感冒非常嚴重,發燒,燒了三天,不能起來,這鬧了一個星期。一個星期我本來就要去恢復講經,新加坡的同修勸我,這一個星期體力衰退了,一個星期沒有吃東西,每天吃一點鹹菜稀飯。這感冒過去之後,又休息了一個星期,我想一想為什麼會有感冒?我想出原因:我侵佔了學生講經的時間,所以感冒了。我馬上把時間統統還給學生,我在新加坡一個星期講七天,原來我是講一天,六天是學生講,現在我還講一天,六天還給學生,病馬上就沒有了,完全好了;病有原因的,我不應該侵佔他們的時間。他們需要練習,特別是初學佛法的學生,講台上千錘百鍊。我在那裡講《華嚴》,把他的時間佔了,所以我把時間讓出來還給他們。《華嚴經》我還照講,我改在上午講,在教室裡頭講,那就完全對學生,不對大眾。所以病有原因,仔細找找看,一定有原因,做錯了事才會生病,我沒有做錯事,怎麼會生病?沒有道理生病。這一段我們就介紹到此地,這是序分的上半段。我們再看底下序分,下半段:
【壹、釋菩薩眾】
文分五:五是科判,清涼大師判的,第一「標類數」,第二「標上首」,第三「列別名」,第四「結數讚勝」,第五「歎其勝德」。請看講義第一段:
【與菩薩摩訶薩五千人俱普眼菩薩】
這一段經文。我們看看這段經文說些什麼意思,這裡頭我節錄了七條:
【聖人無名,為物強名,得名千差,多依德行。皆有深義,以彰表法。】
這個意思一定要懂得。『聖人』,佛、菩薩、緣覺、聲聞都是聖人,我們通常稱為四聖法界。他有沒有名字?沒有名。老子說過:「名可名,非常名」。名怎麼來的?名是假設的。古人,父母給兒女命名,起個名字都有意思的,都是代表父母對這個小孩終生的期望,讓他在一生當中想到這個名字,是父母對他的期望。他一生有沒有做到?如果名實不相符,叫大不孝。所以名不是只講得好聽,它的含意很深。而諸佛菩薩這些聖人的名字,完全為了度眾生,讓一切眾生想到佛菩薩名號,就曉得自己應該要怎樣作法。譬如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佛弟子哪一個不稱念本師的名號釋迦牟尼佛?你念這個名號什麼意思?你念了,他就歡喜,哪有這個道理?念這個名號是要叫自己覺悟的。佛為什麼取這個名字?在這個地區,這個地球上,在這個時代,這個時代是一萬二千年,釋迦牟尼佛法運,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一萬二千年,在這個地球上,這些眾生的毛病是什麼?佛這個名號是對症下藥。這個地區、這個時代的眾生缺乏慈悲心,自私自利,所以佛用「釋迦」;釋迦的意思是仁慈。我們念「釋迦」,我們想,我們有沒有用慈悲心去處事待人接物?這個階段的眾生心地極不清淨,貪瞋痴慢,胡思亂想;「牟尼」意思是寂靜,這心很清淨。可見得佛的名號是治病的,我們眾生兩大病:「對人不慈悲」,「對自己不清淨」,心理的污染,佛的名號是對治這兩個毛病,所以它是表法的。
『為物強名』,他為什麼不說「為人」,要說「為物」?如果說為人,十法界指的人法界,其他的都不對了;「物」好,物包括人,人不包括物。在這個地區除了人之外,還有天、還有阿修羅,大家曉得,有畜生、有餓鬼、有地獄,佛統統要度這些眾生;不能說人,說物。說物,十法界的眾生全部都包括在裡面,為他們勉強用一個名號,名號讓他聽到、讓他念到,幫助他覺悟,是這個道理。『得名千差』,名號沒有一定,千差萬別。『多依德行』,釋迦牟尼佛仁慈,釋迦牟尼佛清淨,依他這種德行,針對我們的毛病。佛的德行無量無邊,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知道他起名字的意義,起名字的動機,所以說『皆有深義,以彰表法』;「彰」是明顯,很清楚、很明顯的讓教學的理念表現出來。佛家根本的教義,「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就是釋迦牟尼這個意思裡頭,清淨仁慈,名號是清淨仁慈。念這句名號對自己要清淨,對別人要仁慈,你這一句名號就沒有白念。否則的話,念「南無釋迦牟尼佛」,天天喊他,他聽了討厭;我們都喜歡清淨,都不喜歡聽人家叫我們,佛還喜歡聽這些名號、聽你們亂叫?要懂得這個意思。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