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華嚴觀自在章 (第二十一集) 檔名:12-002-0021
第十一行,倒數第六行:
經【此皆我昔所修行。願度無量群生眾。勇猛精勤無退轉。令其所作皆成就。】
向下這三首偈是「總結成益」,觀音菩薩開示到這三首偈,關於開示的這一部分就圓滿了。這一首是總結前面所說的功德利益,由前面的經文、偈頌,我們能夠看出,觀世音菩薩他在因地中,以及果後示現菩薩道位中是如何的修行、修哪些行門。實在講是廣大無邊,無所不包,經文裡面所講的,可以說是略舉大概,這是我們應該要曉得的。句句話都是綱領,而不可以執著觀音菩薩講哪一句是說某一樁事,要記住是說某一類的事,這樣才能夠見到菩薩的大慈大悲。所修種種行門,其目的是『願度無量群生眾』,目的是在度眾生;換句話說,每一個行門都是為眾生而修的。菩薩身心清淨,正像《金剛經》所講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是一般人所做不到的。
我們凡夫發心,為眾生謀求利益,可是時有退轉的。譬如說你一心一意去幫助別人,別人不但不領情,而且發生誤會了,這個時候還繼不繼續做?一定退轉。或者你看到這樁事情對眾生有殊勝的功德利益,而這個眾生迷惑無知,他並不以為然,這個時候你要不要退轉?所以在我們娑婆世界,有無量的因緣使我們退轉,如果沒有大智、沒有大悲,不退轉是很不容易做到的。這一點我們應當向觀世音菩薩學習,無論遭遇什麼樣的挫折,遇到什麼樣的逆因緣,都能像觀音菩薩一樣不退轉。修學的方法,當我們遇到逆境、遇到逆緣的時候,稍稍有一點退轉的意思,經上叫我們常念觀世音菩薩。你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就要想到觀世音菩薩,勇猛精進,無有退轉,我們立刻就要生效法菩薩之心,不應該退轉。
『令其所作皆成就』,唯有不退轉才能成就。再給諸位說,一切退轉的因緣,在佛法裡面講,叫做魔障。你要想修行成道,魔就用種種的因緣來障礙你,不叫你成就。魔障,佛在《楞嚴經》裡面給我們說出有五十種,這五十種每一種裡面都是無量無邊。俗話常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所以魔障可以說是盡虛空遍法界處處皆是。如果我們說修行沒有魔障,說老實話,沒有魔障也就不能成就。諸佛菩薩的成就,就是在魔障裡面歷練而成功的。魔障像一個煉鋼的爐子一樣,大冶爐(煉鋼的),禁不起磨鍊的,一入這個爐子就燒成灰了,就沒有了。你要是真正是鋼,那是愈煉愈精。看看你究竟是個鋼,還是個廢鐵?自己如果是金剛,禁得起考驗,禁得起種種的折磨。煉鋼爐對於金剛是無上的功德,是增上緣。而對於那些渣滓,那就是真正是逆增上緣,不是順的增上緣。
由此可知,修行成敗是在自己,並不在魔境。一個真正有志氣的人,什麼境界不如意,先到那個境界去,為什麼?容易成就。哪一個境界是事事都順心,這個境界縱然有成就,很緩慢。所以佛在經上跟我們說,娑婆世界修行一天,這個功德等於極樂世界的一百年。為什麼?娑婆世界的業緣強大,極樂世界沒有。在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只能夠等於娑婆世界修行一天,所以我們應當要能體會得到。這麼說來,我們今天在娑婆世界,有什麼不好。真正發心,是勇猛精進的,那實在講是大好的機緣。我們今天在西方極樂世界,要修行成果,一定要按部就班,無法躐等。可是今天在娑婆世界情形就不同了,我們有辦法超越西方極樂世界,在品位上超越。可以在這一生修學當中,而往生西方最高的品位,上品上生能夠辦得到,到極樂世界辦不到,那是慢慢一級一級往上升。
問題就在我們自己,我們自己修行如不如法?這是關鍵之所在。什麼叫做法?什麼叫做如法?所謂法是佛所講的了義的方法,佛經明明白白告訴我們,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什麼叫了義經、什麼叫不了義經?這是我們必須要辨別的。不了義經是漸修的法門,按部就班,慢慢來,一步一步來的法門,了義經是頓超法門。也許我們要問,像我們這樣能頓超得了嗎?能!人人都可以頓超,頓超的條件是要你放得下,是要你看得開。看得破、放得下,頓超的條件就具備。看不破、放不下,這才學不了義的經典。不了義的經典,也有好處,也有成就。可是我們今天最大的困難,是既看不破又放不下;換句話說,沒有具備頓超的條件,而又不肯按部就班,照不了義的方法修行,苦就苦在這裡。這個搞法,搞了一輩子,一事無成,必然是空過了這一生。諸位想想,這多麼可惜!
不能頓超,就要覺悟,要老老實實漸修。漸修的法門,必須要從五乘佛法,從人乘修起。先學著做人,由人乘提升到天乘,由天乘提升到聲聞、緣覺、菩薩,按著這個順序學,這叫漸修的法門。佛給我們說,時間是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三大阿僧祇劫成的那個佛,在圓教裡面的斷證上來說,只相當於圓教初住的地位。天台家說明藏教佛(也叫做藏頭佛),三大阿僧祇劫修成的,要到圓教圓滿的地位,無量劫。昨天也跟諸位說明,以《華嚴》的教義,「念劫圓融」。不會的,一念化為無量劫;會了的,無量劫能夠融攝在一念之中。所以時間是不定法,這一點我們也要明瞭,然後才談得上修行,才真正有成就。我們展開經典,諸佛菩薩、歷代祖師,對我們每一位同修,都有殷切的期望,希望我們快快成佛,希望我們能續佛慧命,普度眾生。我們要不辜負佛祖的期望,就得要首先了解佛法,接著依教奉行,才不辜負佛祖殷切的期望。再看底下兩首:
經【若有如應觀我身。令其應念咸皆見。或有樂聞我說法。令聞妙法量無邊。】
前面兩句是見行,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你想見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就示現讓你見到;你想聽觀音菩薩說法,菩薩也能教你聽到無量無邊的妙法。這正是前面所講的感應道交,所謂千處祈求千處應,有求必應。感應道交,在前面曾經給諸位介紹過,清涼大師註解裡面,註得非常之詳細。《法華經》本跡感應妙,也跟諸位討論過,但是這些都是略略說一些,如果詳細的說,實在是說不盡。佛經提出四大綱領,顯機顯應,顯機冥應,冥機冥應,冥機顯應,說出這四大類。明瞭這四類的感應,才知道諸佛菩薩常在我們身邊,諸佛菩薩沒有離開我們。你修善,積功累德,諸佛菩薩保佑你,沒有離開你。你就是造惡,諸佛菩薩也沒有離開你。這四句觀世音菩薩自己說的,我們說求佛菩薩而沒有感應,障礙是在自己這一邊,絕不是在佛菩薩那一邊。我們自己障礙除掉了,感應就非常明顯。末後這四句:
經【一切世界諸群生。】
這是把十法界一切有情眾生全都包括在其中了。
經【心行差別無央數。】
『心』是指的思想、念頭,『行』是指的行為,身體的造作、口裡的言語,這是指的三業行為,種種差別,無量無邊,可以說一切眾生之類,每一個眾生心行都不相同。我們說同,只能說大致上相同,少分相同,我們在這個世間,你說找到有兩個人,他們的見解完全一樣,行為是一樣,到哪去找去?不一樣。雙胞胎兩個人,還有各人個人的想法,各人個人的意思。眾生無量無邊,眾生的心行就無量無邊,到什麼時候才真正同?成了佛就同。成佛為什麼同?成佛沒有知見,有知見就不相同,沒有知見就相同了。由此可知,眾生與佛所不相同的,就是眾生有知有見,佛是無知無見。眾生心裡面有無量的智慧,有無量的德能;佛的心裡頭沒有智慧,也沒有德能,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這是佛與眾生不相同的所在。六祖大師說,「本來無一物」,那是佛的境界,佛心裡頭本來無一物。眾生心裡面,佛在經裡有比喻,如果這些種子要有形相,哪怕那個形相再小,盡虛空都容納不下。可見得眾生心中之物太多太多了,而佛心中是無一物,這是佛心跟眾生心不一樣的所在。但是諸位要曉得,無一物是真的,有無量無邊物是假的,不是真的。這些無量無邊物,實在講是眾生的妄念,阿賴耶識的種子,無非是妄念的習氣,不是真的。這些妄念習氣不除,遇到緣,他就起現行,他要造業,他要受苦。不懂佛法的人不曉得這個道理,所以不知苦,不知道斷苦。學佛的人應該懂這個道理,應該曉得斷苦,應該有能力斷苦,諸佛菩薩從旁給我們做增上緣,幫助我們離苦得樂。
經【我以種種方便力。令其聞見皆調伏。】
這兩句就是觀世音菩薩為一切世界眾生做增上緣,所有一切教化全是方便力,真實力在哪裡?真實力在自己。菩薩給我們講的這些理論是方便力,在他是方便力,我們自己豁然開悟了,這是自力。開悟要靠自己,菩薩沒有辦法叫我們開悟。轉識成智也在自己,菩薩只能夠提供方法,只能告訴我們他自己修行成果的那些經驗,給我們做參考,所以這是方便力。一切言教經典都是方便力,我們自己能夠消歸自性,這是真實力;能夠轉識成智,那是真實力,真實力是在自己這一邊。『令其聞』是聞菩薩的法音,『見』是見菩薩的形相。『皆調伏』,「調」是講調心,「伏」是講降伏煩惱,調順身心,降伏煩惱,這是觀世音菩薩度化眾生的目的。
請看下面經文,在第一百二十七面,偈頌的第一首:
經【我得大悲解脫門。諸佛證我已修學。其餘無量功德海。非我智慧所能知。】
註解裡面,「第四我得大悲下一偈,即謙己推勝」。前半謙己,後半推勝,這是清涼大師的註解。觀世音菩薩是成佛之後,倒駕慈航,退居在菩薩位上。我們看看他還是這樣的謙虛,對待他人,還是那麼樣的尊重。我們又怎麼可以在一切眾生面前生起驕慢之心?自己一定要曉得,我們有什麼能力比別人強?就是連一個最愚痴的人,我們也不能瞧不起他。愚痴,他有愚痴的果報,說不定他這個果報報過了,以後再一修行證果,成佛在我們之前,這都非常非常可能。輕慢眾生,輕慢佛菩薩。實在講到修行,一切恭敬是修行人的基本行門。如果我們對一切人沒有恭敬心,還修什麼?十大願王第一個是禮敬諸佛,諸佛是指誰?一切眾生之類都是諸佛。諸佛包括的是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未來佛就是一切眾生,對於一切眾生要真心的去恭敬。這是修行大根大本,無量無邊的行門都從這個根生的。
不敬,那就沒有法子,你要修敬,你怎麼會不成佛?修敬,到什麼時候才叫真正的敬?給諸位說,平等不二就叫做敬。我怎麼樣敬佛、怎樣敬父母,對待一切眾生,就像佛、就像父母一樣的看待。這個話在從前講容易領略,現代不太容易,為什麼?現代人對佛不敬,對父母也不敬,所以這個敬字很難講、很難講。嚴格的講,心不異就叫做敬,不異就是不二,入不二法門,這叫敬。換句話說,你心裡面對一切眾生起了分別,就不敬。無分別心是禮敬,這是稱性的講法,如理如法的教法。我們以清淨心、以一塵不染的心,對一切眾生,這是恭敬,是真正的禮敬諸佛。禮敬先要學謙虛,自己要謙下,古人講禮,諸位看看《禮記》,《禮記》對禮的解釋,「自卑而尊人」,這個自卑不是說自卑感,是謙虛,自己居在下位,推崇別人,這是禮。所以禮叫做「曲禮」,曲是什麼?委曲自己,尊敬別人。自己有智慧、有德能,看到那個是愚痴人、無知的人、無有德能的人,有德能的人還要推崇他、還要尊敬他。
佛法為什麼也不離這個俗套?佛為了度眾生,佛為了接引眾生,所以佛不壞世間法。佛法一定要遵守世間的禮法,在中國要尊崇中國人的禮法,風俗習慣;在外國要遵從外國人的生活習慣,遵從他們的禮法,才能為眾生所接受,眾生才能夠聽你的教法。像這些道理我們一定要明瞭,方法我們一定要懂得,自己修行的是平等心、清淨心。一切境界裡面,能夠叫平等心念念增長,叫清淨心念念增長,這叫做功夫,這叫做成就。而不是說我做了多少事業,或者我講經,我講了多少次經,這有什麼用處?沒有用處。釋迦牟尼佛說了四十九年,到最後一口否定了,沒有說一句法。為什麼說沒有說一句法?本來無一物,心裡乾乾淨淨,說的什麼法。你以為說法有功德,錯了;以為利生有功德,也錯了,世間法。真實的功德什麼?自性清淨,一塵不染,說了四十九年,還是清淨,還是不染。說四十九年是令他清淨,令他不染,目的在此地。而不是說,佛怎麼說,你們跟佛學的人,佛的弟子也學會了,也到處去跟他一樣的說法,不是如此;不但佛不贊成,我們中國人也不贊成。
諸位念念「學記」,《禮記》裡面「學記」一篇,你去念念看,「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這就說明了不重視。你記得再多,你學得再多,我們中國人過去聖哲,沒把你放在眼睛裡。這是說明什麼?你所記的東西全是別人的,不是你自己的。佛法與我們中國所推崇的,推崇在你覺悟,你所謂叫開悟。悟了以後,一切是自己的,不是別人的。悟什麼?悟不二法門,悟的清淨,悟的平等,萬法平等,一心清淨。這不得已叫做道,大道。表現在生活上是無量的功德,穿衣吃飯都是功德,唱歌跳舞也是功德,悟了都是功德。不悟叫什麼?不悟叫業障。所以佛法的教學跟我們中國古聖先賢的教學,目標都是叫學生開悟,不是叫學生記誦。用記誦的方法,記誦是一種手段,不是目的;叫你背經書,背經書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並不是叫你要背得那麼多,把這些東西都記住,不是的,這個道理給諸位也講過多少次,是運用背誦來攝心。所以背誦就是修戒定慧,就是修聞思修,利用這個方法來開悟,來證入不二法門,獲得一心不亂,這叫佛法。再給諸位說,這叫師承。師承並不是說繼承老師這些言教,那大錯特錯了。如果說接受言教,我們試問一問,就拿這禪宗來說,五祖忍和尚弟子三千多人,各個都繼承了五祖之法,為什麼講到師承只有一個人?就是惠能大師。那些都是記問之學,能大師是在五祖手上開悟的。師承是叫你開悟,你在這個老師手底下開悟了,你這一悟的時候一切通達,心地放光。老師運用這些方法,都是叫你開悟的。可是開悟,諸位要曉得,第一個就是破執著,執著就是障礙開悟的。
大乘是講修心,小乘是講修事相,這個是絕不相同的地方。小乘的戒,戒在外表上;大乘的戒,戒在心地裡面。所以大乘戒叫心地戒,小乘戒是事相戒,人人看得到的。大乘戒,眾生看不到,心地法門。大乘戒是叫你開悟的,小乘戒不是著重開悟,小乘戒著重在定,大乘戒著重在悟,定是為開悟。而小乘現在講定都定不住,為什麼定不住?執著就不能得定。譬如持戒,持得很嚴格,生怕這個戒犯了,那一條要怎麼樣持,這樣的心就不能得定。再看我這個戒持得不錯,那個人又犯了戒,更不能得定。小乘人從前能夠得定,他懂得,他戒律是戒自己,不是戒別人的,所以他不見別人過失,小乘人能夠得定。小乘人修的定,很苦,很難很難。修到初果,諸位想想,要斷八十八品見惑,不容易!吃的苦頭太大了。而初果以後,大家曉得天上人間七番生死,才能破除三界九地八十一品思惑,證阿羅漢果,得九次第定;得九次第定,還沒有能見性。所以我們要明理,要懂得道理。換句話說,小乘人的修行,尋枝摘葉,枝枝葉葉修行。大乘了義佛法裡面,他是從根本上修行,他不走枝葉,不搞這些麻煩。所以中國歷代無論是在家、出家,開悟的人多,明心見性的人多。你看看祖祖相傳,不但祖師傳人有出家人,在家人就不少。不是說在家不能得道,在家不能成佛,在家成佛作祖的,你去看看禪宗的語錄,《五燈會元》、《傳燈錄》多得很!傅大士、龐居士那是代表人物。他們跟歷代祖師是平等的地位,不能說他比哪一個祖師差,悟了就是一樣,不悟才有差等、才有等級,悟了是一樣。
昨天晚上跟諸位說,稱性,稱性是悟,明心見性,十法界是一不是十,所以徹上徹下一律平等。不悟,有高下,你是迷惑顛倒裡面才有十法界,有上有下,悟了就沒有。悟個什麼?就是平等心。我們現在要修的是什麼?就是了義經典裡面教我們修平等心,教我們修清淨心,什麼拉拉雜雜東西,一概拋棄掉,看經、聽講,參禪、念佛,穿衣、吃飯,都是修的清淨心、修的平等心,了義教。無有一行不稱性,稱性之行叫大行,一行能夠含攝一切行。為什麼能含攝一切行?因為你這一行是清淨行,一行是平等行,既然是清淨行、平等行,所以把世出世間所有行門全都包括了。因為一切行目標都是向清淨平等,你這一行是清淨平等,這一行就是萬行,道理在此地。這叫修大行,證大果。由此可知,斤斤計較的是小乘行。
今天泰國的佛教不承認中國佛教,我們中國出家人受的戒律,到泰國去,人家不承認。他為什麼不承認?就是他的小乘習氣重,他執著,他分別。他們的出家人到我們中國來,我們中國承認他,我們對他很尊敬,你是出家人;我們出家人到他那裡,他不承認。你看看這兩種心量就不一樣,中國大乘的習氣很重,不大分別計較,一視同仁。所以我們成就當然比他高,他斤斤計較。所以在表面上看起來,好像他們的戒律比我們嚴格得多,實際上講,心地法門裡面講,他的分別心重、執著心重,要講明心見性,他的障礙重,我們的障礙輕。這些道理他們不能接受,因為他們觀念當中,佛只有釋迦牟尼佛一個,他不承認有十方諸佛,他不承認一切眾生可以成佛。他們觀念當中,成佛只有釋迦牟尼佛一個人,無論哪一個修行,最高只能成阿羅漢,而不能成佛,小乘教義。所以你到泰國去看,那個寺廟那麼大,佛像很多,幾百尊、幾千尊、幾萬尊;雖然幾萬尊,統統是釋迦牟尼佛的相,沒有第二尊佛像。不像我們中國這個寺廟,那怕是個小廟,你去看的時候,都有好幾尊的佛、好幾尊的菩薩。在他那裡沒有,清一色的,只是釋迦牟尼佛佛像。
這就是教給我們,我們學佛,一定要懂得佛法,一定要曉得佛法的綱領,然後我們修學才談得上如法。曉得學佛從哪裡學起,能夠抓到修學的綱領,成就就快。學佛的人,要時時測驗自己,就像讀書人一樣,要常常考考自己,有沒有進步?要能拿得出成績來。學佛的成績是什麼?就是平等心、清淨心、慈悲心。常常測驗測驗,昨天跟今天比較比較,上個月跟這個月比較比較,去年跟今年比較比較,我們的心是不是年年清淨、月月清淨、天天清淨?如果這個心確實是天天清淨,你的功夫是上乘功夫。如果還是今天跟昨天一樣,去年跟今年一樣,你沒有進步;換句話說,這一年的修行,白修了,空過了。如果說是今年煩惱比去年還重,今年不如意的事情比去年還多,那你退轉了、倒退了。這是時時測驗自己,我們的心地是不是一天比一天平等?是不是一天比一天清淨?我們待一切眾生是不是一天比一天慈悲?這是我們成績的考核。我們成績是不是有進步?要在這裡觀察。而下手的功夫,必須是自謙,成全別人。我們在五十三參裡面,哪一位善知識,不是如此?觀世音菩薩是倒駕慈航的人,也不例外。
『我得大悲解脫門』,這是自己說出無量法門裡面,我只得一個,得一。諸位曉得,一就是一切,說一是自謙。『諸佛證我已修學』,他確實有成就,諸佛為他作證。下面這是推崇別的,『其餘無量功德海』,除這個大悲門之外,無量無邊的功德海。『非我智慧所能知』,我哪裡能曉得?而是那些菩薩們,那些善知識們,他們曉得。這些諸大菩薩、大善知識,所標榜的都是一門深入,都是代表一個法門。雖然是一門成就,一切成就,可是他還是標榜一個法門,自謙而尊人。我們要想學佛,要想報佛恩,要想普度一切眾生,不如是學,決定做不到。所以自己真正要想成就,我們從《華嚴經》來看,若非一門深入,那是很難很難的事情。而好高騖遠,貪求無厭,是一切眾生無量劫以來的習氣,這是我們修學成就重大的障礙。
我常勸勉同修們,就是希望你們能夠一門深入,你們選擇一部經典,無論這個經典長與短,你要真正能下功夫,你這一生會有成就的。周止菴居士一生精力用在《心經》上,《心經》二百六十個字,短的,人家在一部《心經》上用了四十年功夫,他有心得,他有成就。江味農居士一生,功力是用在《金剛經》上,諸位看《金剛經講義》,那真是《金剛經》的權威。清涼大師一生用在《華嚴經》上,不要說別的,《華嚴經》,傳記裡面記載,他講了五十遍。我們就說他最快,講的速度很快,一年講一遍,五十遍也得五十年。他老人家長壽,活了一百零二歲。圓瑛法師,你們看看《楞嚴經講義》,他是二十四歲初聽《楞嚴經》,一直到他命終之前,盡形壽,他的功夫都用在《楞嚴經》上。無論是古人、是今人,你看看真有成就的,無不是一門深入。
我們圖書館確確實實提供這個環境,諸位要不能夠善於利用,那是無可奈何,沒有法子。要會利用的,你們怎麼會不成就!我在此地講這幾部經,是給諸位做增上緣,是引發諸位深入的興趣。研究,我們這裡參考資料足夠用了。你要研究《楞嚴》,我們這裡一個星期講一次,你就依照這個進度,你把這個功力下在這上面。《楞嚴經》的註解,現在《中華大藏經》裡面有四十多種(我舉這一個例子跟諸位說明),重要的註疏大概有七、八種。我們一個星期講這一段,必須把這一段,你看看各家註解,他怎麼講法。這一家對於經文的方法,就是科判,研究研究他是怎麼個判法的,每一家都不同,各人有各人的見地。所以真正做研究的工作,研究科判,研究義理,就是每一家對於這段經文他的看法。初學,還要注重什麼?筆記的工作,專有名詞這些註解都應該要註,我們初學的人。老修不重視這個,老修只重視兩樣東西,一個是科判,一個是義理。
初學,當然注意東西很多,這些工作是要自己去做的,老師不能代你做。老師教給你這些方法,這些方法要你自己去做。教學、教學,是教你怎麼學法。現在學校裡所教的,叫講學,所以學生不得受用,他不是教學,只注重老師在講台上講。教學,老師不要上講台,不必講,告訴你幾個方法,你就按這個方法去學,這叫教學。諸位要不下真正功夫,怎麼會有成就?要不專一,我們有多大的能力,能夠同時學個幾部經,實在是辦不到。諸位能利用這個環境,各人學各人的,都是專家,都是第一。你學《華嚴》,你《華嚴》第一;他學《楞嚴》,《楞嚴》第一;他學《法華》,是《法華》第一,人人第一,大家都是在平等地位上。學小部經也一樣,你學個《八大人覺經》,《八大人覺經》也第一。你看看古今《八大人覺經》的註解,真正下一番徹底功夫去研究研究。
這就是剛才在此地講的,一即一切,通什麼?通到平等,通到清淨,這才叫真通。不平等,不清淨,就不通。通就是通到見性,明心見性,一心不亂,這叫通達,一切都貫通。沒有能夠明心見性,沒有能夠一心不亂,都叫做不通。所以通不通,標準在此地。不是說,這部經從頭到尾我都懂得、我都會講,那是你的見解。表面上會講,不是真的會講;真的會講是明心見性。經有無量義,你在這一部經裡頭見到無量義,通了;只見到一個意思,沒通。見到無量義就通了。無量義是什麼?這一句經文,無論是什麼人,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你用各種不同的講法,你見到學生,他做學生的,你有對學生的講法,他得受用;那個教書的,你給他講法是教學的講法;那個從事於政治的,你給他用政治講法;那個是做生意的,你給他用買賣的講法,這是真通了。經有無量義,所以能度無量眾生,一個法門就是無量法門,無量法門就是一法門,這個叫通達,這叫無礙。給諸位說,師承是如是而已。所以同樣在一個老師會下,不一定能得到老師東西,所謂得到老師東西,是從他那裡開悟,這叫得到。沒有開悟,不算得到,所得的是記問之學,並不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