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講習  (第十五集) 1998/4/13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8-0015

  《疏》跟《論》有時間要多看,特別留意道霈禪師他的取捨,他編《纂要》,很難得,他所取的都是原文,你看他取哪些地方、捨哪些地方,他的取捨妥不妥當?我們也不能夠就完全依他做為標準,要仔細觀察,他所取的恰不恰當?特別對我們現代的社會、現代人的修學,這一點就很重要。所以我們自己研究的時候,可以從原文裡面,《疏》、《論》原文裡面,如果有好的東西,我們也可以補充。他取的這些東西,有些我們現代社會用不著的,我們也可以把它捨掉,這樣我們才能學到東西,不一定是完全依靠他。他給我們一個非常好的啟示、非常好的一個榜樣,我們認真學習就好。

  這一段,我們還要從前面念起,也有幾個新的同學來,我們從七十八面第三行最後一句念起,把這段文念下來,否則的話,他找不到頭緒。「如經下文」,這個經就是《華嚴經》,《華嚴經》下面的經文。「十信之位,金色世界,不動智佛。上首菩薩名文殊師利,此云妙德。」文殊師利的意思是妙德,文殊師利是梵語音譯的。《華嚴經》自始至終它都在表法,完全是意在言外,因此這才說「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解」,才給我們講這個道理。佛為什麼不直接說,要這樣子委曲婉轉的來講?這是說法的善巧。巧是巧妙;善,雖巧妙,與事實真相完全相應,與原理原則不相違背,這個叫善。善到極處,巧到極處。如果佛直接給你說,說完之後就沒有了,換句話說,你聽佛講經說法,你才接受佛的教學,不聽佛講經說法,這個教學就中斷了。諸位想想,這樣的教學,善巧兩個字邊都沾不上,不善也不巧;但是他用表法這個方法來說,那善巧到了極處。他說的時候,說法,不說的時候,也說法,讓你看到六塵境界你都能夠想到,不是統統在說法嗎?這樣說法的時候,釋迦牟尼佛不說,一句話不說了,那個說法是永恆不斷,所謂是塵說、剎說,這個才善巧。我們才曉得這種說法的方法是高明到極處。

  金色世界表什麼?表「白淨無垢,法身之理」。白是清白,一絲毫的染污都沒有,白是本色,清淨無染,取這個意思。金色,講金色世界,無論在什麼時候,你只要看到金色,你就想到真如本性清白不染。你戴一個戒指,看到一個金鍊子,只要看到金就想到,就能夠知道這個意思。你看這個多善巧!所以佛不說了,他的法在,時時刻刻在提醒你,這就是善巧到極處。如果佛只說個「法身之理,體是清白,清淨無垢」,佛不說了,過幾天忘掉,忘得一乾二淨,怎麼也提不起來。你看他用一個金色,讓你到處見到金你就想到,這個妙極了。所以世出世間說法,沒有一個人能夠比得上佛。我們今天講的藝術化,他的藝術造詣達到登峰造極,沒有人能超過他。世間人用這個東西來表示,偶爾也用一點,沒有像佛從《華嚴經》自始至終統統用這種高度藝術來表達,這個是不能不令人佩服。所以要懂得這個道理。

  不動智佛也是表法,「即理中智」,理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裡面的般若智慧,不是從外頭來的,本有的。為什麼叫不動智?真如本性不動,不動,智就現前;一動,智就沒有了。所以佛的智從哪裡來?從定來的。三無漏學不是這樣教給我們嗎?「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慧從哪來?從定來的。你怎麼樣才能得定?你要持戒。持戒就是守法,你要依照規矩、依照方法,你才能夠得定;你不遵循規矩、不依照方法,你不能夠得定,縱然得定,不是正定,邪定。正定才能開慧,邪定不能開慧,邪定所開的是邪知邪見,不是正知正見。所以這個智,不動智。這個意思你看多好!

  「一切凡聖,等共有之。」凡是九法界的凡夫,聖是諸佛如來,平等,每個人都有,沒有兩樣。「故云:一切處文殊師利,一切處金色世界,一切處不動智佛。」金色世界在哪裡?你念了《華嚴經》,真的去找金色世界,那可煩麻了,你到哪裡去找?你找金色世界、找不動智佛、找文殊菩薩,到哪裡去找去?它是表法的。你要懂得之後,金色世界、不動智佛、文殊師利,就一天到晚跟我們在一起,從來沒有離開我們。諸佛如來、諸大菩薩何嘗離開我們一分一秒?沒離開。可惜的是肉眼凡夫不認識,那就沒法子了。而後,佛在經上講《華嚴經》塵說、剎說、無間斷說,我們就相信了,真的是無間斷說,從來沒有間斷過。西方極樂世界六塵說法,我們這個世界又何嘗不是六塵說法?

  西方世界的人聰明,六塵表法的意思他們都能夠明瞭,所以他們生活在正法裡面。我們今天對這個正法迷失了,雖然在我們面前,我們一無所知。所以我們的生活就變成邪知邪見,變成生活在煩惱之中。法沒有錯,過失在我們自己本身,我們要明瞭。人沒有錯,錯在我自己,一切人、一切法、一切事、一切物都沒有錯。你念了《華嚴》你就曉得,沒有錯,錯在哪裡?錯在自己,就是自己面對這個境界我們反應錯了。諸佛菩薩、法身大士他們的反應正確,反應正確就是經上講的相應。我們反應錯誤就是不相應,與事相的真相不相應,與體性不相應,我們搞錯了,錯在這裡。如果你明瞭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你的反應與體性相應,與事相也相應,都沒有違背,這裡過的就是諸佛菩薩的生活,你的受用就像經裡面講的華藏世界、極樂世界,在哪裡?就在現前。諸位看《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面,過去有很多往生的人說,西方極樂世界在哪裡?就在我家堂屋。他睡的臥房,臥房外面是堂屋,就在我家堂屋。真的,不是假的。他能說出這句話,就決定往生,境界轉了。極樂世界、華藏世界、我們娑婆世界同在一處,不是有二處。你不知道、不明瞭,就給你說十萬八千,十萬億佛國土。你知道,知道的時候,連隔壁都太遠了,就在此地!

  這是什麼?用我們現在的電視來講就是電視螢幕,頻道按一下就對了,頻道不一樣。我們娑婆世界是這個頻道,一號頻道;西方極樂世界,二號頻道;華藏世界,三號頻道,按哪個頻道,哪個螢幕畫面就出現,都在一處,沒有在二處,這是事實真相。你要不懂得去換頻道,那就是十萬億佛國土,非常非常遙遠;你要明白這個事情,原來就在眼前。佛跟我們講的事實真相,我們要懂這個道理。所以在時間講念劫圓融,在空間講不離當處。你看《華嚴》,釋迦牟尼佛七處九會,七處,不離菩提場而生忉利天,不離菩提場而生夜摩天。那個不離菩提場就是我沒有離開這個螢幕的畫面,只是換頻道而已,統統在此地,這是說明他方跟此處是一不是二。佛跟我們說這些話,我們就要聯想到,舉一反三,聞一知十,十法界依正莊嚴沒離當處,過去無量劫、未來無量劫沒有離剎那際。這是你真的明白了,你真的懂了,你的觀念跟從前決定不一樣。現在哲學裡頭講人生觀、宇宙觀,你對於人生的看法,你對於宇宙的看法,你就會變了,你跟世間人的看法、想法決定不相同。為什麼?世間人種種看法、想法,與事實真相不相應。佛菩薩他們的看法、想法、說法,與事實真相完全相應。

  現代的高科技是探索到一部分,跟佛講的一樣,他雖然探討、研究、觀察得到這麼一點點,但他並沒有契入,換句話說,他只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道這些現象存在,但是他不得受用。譬如愛因斯坦,這是近代的大科學家,舉世聞名。他知道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存在,這他說的,雖然同時存在,他不知道過去,他也不曉得未來,他不能得受用,沒入這個境界,遠遠不如一個學佛的人。學佛的人心地清淨,清淨心突破了這個障礙,突破時空的障礙,所以他在定中,他能看到過去,他能看到未來。愛因斯坦曉得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存在,他沒有辦法看到過去,也沒有辦法看到未來,他的聰明程度確實高人一等,但是他不得受用。

  定的功力有淺深不同,定功淺的,突破的層次少;定功深的,突破的層次多。像經上給我們講的,阿羅漢能夠知道過去五百世、未來五百世,五百世是個界限,這是講阿羅漢的定功,《楞嚴經》裡面講九次第定。而菩薩能夠知道比阿羅漢的範圍大得太多,能夠知百千世的事情,超過阿羅漢太多了。這樣的說法,要以現代科學家的說法,就是突破空間,現代科學家講的二度空間、三度空間、四度空間,我們現在生活在三度空間;四度空間,現在是知道,知道的人並不多,了解的人並不多;五度空間、六度空間,恐怕現在沒人知道,但是科學家已經證實。我們在黃念祖老居士他的報告裡面看到,他是個學科學的,對於科學常識他非常留意,他說:現在外國的科學家已經證實有十一度空間的存在。要照佛法來講,空間是無限度的,哪裡止十一度?無限度的。無限度的空間從哪裡來的?從妄想執著分別而來的。你才曉得空間(時空)是無限度,一切眾生妄想分別執著不一樣,非常非常複雜。實際上這都是假相,哪裡是真的?真的是一真法界,那是真的。一真法界是什麼?全部突破了,這個叫一真。怎麼樣突破法?把妄想分別執著捨掉,你就突破了。所以在定中就捨了,人在入定的時候,妄想分別執著就沒有了。定功的深淺,就是你妄想分別執著放下的多少,就這麼回事情。你放下的少,你的定功淺;你放下的多,定功就深一點;統統放下,什麼障礙都沒有了,盡虛空遍法界,過去無始,未來無終,你統統都知道。為什麼都知道?同時存在,這愛因斯坦講的同時存在。

  《無量壽經》講的「天眼洞視,天耳徹聽」,沒有障礙。《華嚴》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無障礙的法界,就是把時空突破了。今天科學家發現有這個事實,還想不出什麼方法來突破。佛法在三千年前就知道用什麼方法突破,使我們的空間就擴大,生活空間擴大了。諸佛菩薩、法身大士,他們的生活空間是盡虛空遍法界,他沒有時空的障礙。佛這種教給我們,這叫真實智慧、真實的學問,可惜世間人把這個東西當作迷信,你說多可惜!這是舉世之人沒有福報。這麼好的教學,在全世界真的是任何一個國家民族找不到的,他不能相信、不能接受,不肯在這上下功夫,你想多可惜。我們今天少數人遇到,遇到這是大幸,這是佛法裡面講的,無量劫中善根福德因緣你在這個時候成熟,你才遇到。但是我們這個因緣是不是真的成熟?很難講,眾生業力不可思議,一定要眾生有福,因緣才能成熟。要有真實的護法人,在佛法裡面講善護、賢護,我們佛法才能成就。

  今天李木源這一位大德護持,如果李木源今天不在居士林當司理,不在淨宗學會當會長,他下台,換一個人,肯不肯護持?換一個人,如果他來告訴我:法師,我們這裡不要講經了,我們這個道場還是做法會,可以賺錢。換句話說,我們這個班馬上解散,馬上就要停辦,各人走各人的路子,你才曉得護法重要!沒有人護持,這部經能講完嗎?講不完。過去這些大德們,不要講遠了,近一點民國初年仁山法師、應慈法師都是弘揚《華嚴》的,民國初年;楊仁山居士、應慈法師他們幾個人還在上海辦一個華嚴大學,兩年就關門了,緣不足,社會的動亂,護法人改了、換了。所以你才曉得這個機緣多麼難遭遇,機緣到了你不能抓住,這個機會馬上就過去了,再想得不容易,到哪裡去找?

  我們知道護持的恩德,我這一生,這一點點的小成就,如果不是韓館長三十年的護持,我給諸位講,我不是去趕經懺,就是還俗去了;沒有法子,哪有機會天天讓你在講台上練講?這是有個得力護持的人,她幫助我,讓我天天有機會在講台上練習,千錘百鍊。借地方,租地方,看到哪個地方有房屋出租,就租地方,租的時間都不長,三、四個月。這個地方租約滿了,房子還給他,我們再搬家,另外再找地方。《華嚴》七處九會,我不止七處,大概有二、三十處。她借朋友的辦公室,也借一些居士們的道場,出家人的道場也曾經借過,時間不長。天天想方法找地方,給我在台上有機會練習,三十年不中斷,天天講經,一個星期七天,沒有休息的。諸位想想,哪一個人有機會遇到這麼一個護法?住在她家裡,住十七年,造謠生事的人很多,毀謗的音聲時有所聞,她家裡面一家人如如不動,我們才能有今天成就。如果這些毀謗一聽到馬上動心了,法師我不能護持你了,外面的壓力受不了,也就完了。這樣的護法,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哪有那麼簡單?尤其在末法時期,法弱魔強,魔總是希望把正法毀掉,總是希望障礙正法。正法不能夠流通,世界才亂,人心沒有歸依。佛是希望一切眾生都過得很幸福,魔是希望一切眾生都過得很痛苦。這個世間佛少魔多,正是好事多磨,你做一樁好事,折磨就太多太多了。你自己沒有智慧、沒有定力,你決定會上魔的當,決定會在正法裡面退轉;等到你自己發覺到上當,後悔來不及,機緣再遇不到,這一錯過再就遇不到。所以我們自己要曉得,今天有一天的機緣,我們一天要認真努力,要掌握住。明天還有沒有機會?不知道。

  我們今天在這個地方,小環境李木源居士護持,大環境新加坡政府護持。今天新加坡政府接受李光耀先生的指導,這個地區國泰民安。如果這個政府換了一批人,不相信李老先生的話了,這個地方是不是還有這樣的安定?就不知道了。今天新加坡這個地區國泰民安,享誰的福?李先生的福。誰知道?明白的人知道。我們今天在這個地方讀《華嚴經》,接受佛這樣美滿的教育,我們享誰的福?李木源居士的福。諸位一定要懂得。真正護法的人,明信因果,他有智慧,有智慧、有福德,他才能夠護持正法。我們做弘法的人,實在說我們的福德跟智慧都不如他,有一點智慧能夠體會經義,講經說法,福德是完全沒有。我們有缺陷,來做弘法的工作,他們的福智圓滿,做護法的工作。他們辦學校,他們建道場,聘請我們來當教員,我們執行他的教學政策,弘化一方是他們的功德。這種事情不能不知道,你真正知道了,叫知恩,你才有報恩的心;你對於這個事實完全不了解,報什麼恩?他與我有什麼恩?真正知道。李光耀先生不但對新加坡有恩,對全世界都有恩德,全世界的人看新加坡這個小國家,治理得這麼好,對它羨慕、嚮往,甚至於發心向它學習,他的恩德就廣布全球。所以做出一個樣子給人看,說,沒用處,誰聽你的?一定要做出個榜樣來給人家看。

  李木源居士是個護法的好榜樣,肩負起如來正法興衰存亡的責任,你說他這個使命多大?他得嚴重的癌症,他不會死,他不需要醫療、不需要醫藥,在醫學上講奇蹟。其實不是奇蹟,一切諸佛菩薩都加持他,為什麼?他把眾生法身慧命擔負起來了。在今天世界第一個人,還有哪一個擔負起這個責任?他全心全力在做,他不要名聞利養,他在做事,真正做護持的工作。誰肯發這個大心,誰就得一切諸佛如來護念,就得一切龍天善神擁護,這一定的道理。不是佛菩薩特別喜歡李木源,不是,佛菩薩的心清淨平等。問題是他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我們沒有感,哪來的應?感應道交,真發心,真幹。所以我們在經裡面,要能體會到佛說法的善巧,這種講法是正確的,這種講法是最好的。

  底下給我們解釋「今之信者」,我們現在信什麼?「當信自心」,自心是什麼?自心就是法界,法界就是自心。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也是心,所變所現的都沒有離開自心,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所以人家要問你,什麼叫法界?自心就是法界的本體,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自心的顯相,性相不二,能所一如,能現所現是一不是二,這你真正明瞭法界了,你真明白了。「無依住性」就是自性,所以明心見性的人,佛在經上稱他叫無依道人。凡夫有依,有依是你心裡有東西,你心裡有牽掛,心裡面總是有一物,你做為依靠;只要有一物就壞了,真心裡頭沒有東西,真心離念,沒有東西。佛講的這些話,我們聽了也能夠明白,但是做不到。真做到了,你的問題就解決,你就不是凡人,你就決定不在十法界,你已經到一真法界去了,你就是佛、就是法身大士。我們做不到,沒有辦法,這心裡頭拉拉雜雜的這些東西,想丟都丟不掉。

  所以佛教給我們絕妙的一個方法,心裡只依阿彌陀佛,只依這個,其他都不要依。換句話說,你一天到晚只想阿隬陀佛,其他都不要想,你想其他的都是造業,全是造輪迴業。給諸位說,想佛法都是造輪迴業,為什麼?因為你是輪迴心,輪迴心學佛法還是輪迴業,這個才是麻煩事情。為什麼說天天想佛法還是造輪迴業?你想想,你的我執有沒有斷?你的法執有沒有斷?只要你有我法二執,搞大乘佛法、搞一乘佛法都是輪迴業,出不了三界。修行再有功夫,戒律持得再精嚴,定功再好,也不過是生四禪天、四空天,出不去,三界的關口出不去。這才知道這個事情是真麻煩,這不是假的。佛給我們開出這個特別法門,你才曉得這個法門重要,唯有這個法門能救,能得度。無量法門都是封閉的,你想突破很艱難;這個法門是敞開的,無量法門裡只有這個法門是敞開的,你可以能走得出去。

  但是走得出去,一定要記住,很多人產生誤會,老實念佛,他就老實念,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一天念十萬聲,《無量壽經》一天念十幾二十遍,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什麼原因?經上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他菩提心沒有,他只曉得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他沒有菩提心,不能往生。這就是跟阿彌陀佛結個善緣,來生再說。你才曉得發菩提心多重要!所以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很少,什麼原因?少了一截,往生最重要的條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沒有。菩提心是什麼?我們常講真誠,處事待人接物不是用真誠心,不能往生,真誠是菩提心;自己好善好德,以大慈悲心處事待人接物,這是菩提心。我們想想,有些鄉下老太婆,念佛站著往生、坐著往生,瑞相非常奇特。她也沒有念過經,她也不懂佛法,一句阿彌陀佛,老老實實念。仔細打聽打聽,她平常為人,她真的對人坦誠,慈悲能夠照顧一切人,心地善良。她不懂菩提心,她菩提心具足。所以人家往生的時候,跟經上講的條件統統符合。不能往生的人,你再去一打聽,他平常的生活行為,對待人虛情假意,不誠實。所以這一打聽我們就曉得,他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念十萬聲阿彌陀佛,腦子裡都是歪念頭,都幹的是損人利己的事情,那怎麼能往生?念佛念得功夫再勤也不行,這就是古德所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沒有菩提心。這是我們勸人家念佛,一定要講清楚的,否則的話,人家來聽你講演,到最後還是不能往生,我們就有過失,一定要講清楚,「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所以對待人一定要真誠,我們這一生才能夠自度,搞假的不行,一定要搞真的。我們今天心裡面只依阿彌陀佛、依菩提心,菩提心是真正覺悟的心、徹底覺悟的心。

  「妙慧解脫」,解脫是自在,妙慧解脫就是文殊。文殊是誰?文殊是自己,不是別人。妙慧就是二智相應,根本智跟後得智。後得智,也叫差別智,也叫權智,權巧方便;根本智,也叫實智。《般若經》上講的,「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是實智,是根本智;無所不知,是權智,是後得智。它相應,權實相應,不是有實無權、有權無實,權實相應才叫妙慧。解脫,這個解是解除二障,煩惱障跟所知障解除了;脫是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解脫一定要依妙慧,沒有妙慧決定不能解脫。諸位要知道,定功是伏煩惱,能伏,達不到解脫。佛在經上跟我們講四禪八定,八定裡面包含著四禪。實際上,禪定是八個等級,到第八定,這很深的禪定。佛在經上講,這個定力能夠延續八萬大劫。八萬大劫也是非想非非想天的壽命,它能夠延續支持這麼長的時間。八萬大劫還得了,我們今天世界,一個世界成住壞空是一大劫。你想想八萬大劫,這個世界成住壞空八萬次,這個數字,今天所謂是天文數字、超天文數字。世界成住壞空八萬次,他還在定中,他還沒有失掉他的定力。為什麼不能超越三界?八萬大劫到了,他定功還是要失掉,失掉就往下墮落。這你們在經上都讀到的。我想你們的概念沒這麼清晰,沒這麼清楚。世界成住壞空八萬次,這個定它也只是伏煩惱,沒有轉煩惱,沒有滅煩惱,只是暫時伏住而已。所以定功一失,煩惱又現行,煩惱現行他就一定墮落。

  阿羅漢的定功比他又上一層,九次第定,超越三界,超越六道。他如果再到六道來,那是乘願再來,決定不是業報,乘願再來。可是他決定不能超越十法界,十法界外面還有個關口,那個他沒有辦法超越。可是諸位要記住,阿羅漢能夠超越六道,成就九次第定,九次第定裡面見思煩惱斷了,見思煩惱裡面頭一條是身見,我執。我們一般人都把這個身當作我,堅固的執著,你只要有這個執著,念念有我,你就別想出六道。非非想天人有那麼深的定,定力能夠綿延八萬大劫,「我」沒有忘記,誰入這麼深的定?我入。「我」沒有忘記,只要有這個念頭在,六道就別想出去了。阿羅漢聰明,我捨棄掉,阿羅漢真正做到無我,所以他出了六道。由此可知,六道是我執變現的。

  六道之外,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還有個佛法界,十法界裡面的佛,是法執所變現的,我法二執,法執破掉了,法執是分別,我執是執著,我們講的妄想分別執著。分別是法執,法執也斷了,他才能出得了十法界,才能夠證入一真法界,那就相應,與自性的體相作用相應。自性的體相用就是《華嚴經》經題上講的「大方廣」,他與大方廣相應,這是真正的妙慧解脫。文殊菩薩是自己,不是別人。如果我們見到文殊菩薩這個像,你就要想到「自心無依住性妙慧解脫」,見到這個像就想到這個,豈不是佛講《華嚴經》沒中斷嗎?聽到文殊菩薩名字想到這個,想到這個道理,想到這個法門;見到文殊菩薩形像,也想到這個道理,也想到這個法門,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

  今天大家把佛菩薩當作神明去膜拜,你說錯到哪裡去了?這個社會上說我們迷信,我們還有什麼話好反駁?真的迷信,一點都不假。社會上的人把我們看成一個低級宗教,低級宗教就是多神教、泛神教,什麼都拜。高級的宗教只有一個真神,創造宇宙的只有一個真神,這是高級的;低級的什麼都拜,亂七八糟都來。他不知道佛教裡面這些塑像、這些設施都是為了教學,要達到教學的目標,要達到教學的效果,它完全是表法的,絕不是神明;它是高度的藝術,藝術的教學,這個就對了。怎麼可以把它當作神去看待,求佛菩薩保佑?聽說文殊菩薩主智慧,在從前一般念書的人拜文殊菩薩求智慧。你拜他求智慧,求不到智慧,你學他就開智慧了。學他就學清淨心,就正如六祖惠能大師所說的,心地乾淨,本來無一物,那就開智慧。

  本來無一物,一定開智慧。所以念佛人會開智慧,念佛人雖然不能說本來無一物,還有一物,還有一個阿彌陀佛,但是其他的沒有了。你心裡面的東西愈多愈沒有智慧,愈少智慧就愈現出來。心裡拉拉雜雜的東西統統放下了,只留一個阿彌陀佛,你的智慧就比別人高。為什麼?你的障礙很少,障礙只剩一點點,其他障礙都沒有了。何況這個阿彌陀佛,真的還可以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不但沒壞處,還有好處。可是你心裡存別的東西,那可麻煩大了,可沒這麼多好處。我們念佛的人時時刻刻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你念其他的佛菩薩,給諸位說,不一定能得到加持,念阿彌陀佛是決定得加持。文殊是自文殊,不是外頭的文殊。

  「於心無依住中,無性妙理,有自在分別,無性可動,名不動智佛。」不動智佛也不是外頭的佛,是自性佛。佛就是覺,自性佛就是自性覺,可是你心一定要空,心空它就靈,心不空就不靈。我們昨天在居士林客廳裡面,看到中國寄來有三個大口袋,我們打開來一看,裡面是木魚。李木源居士做的木魚,木魚的形狀很特別,是一朵蓮花,做的是一朵蓮花,有個把子,拿著這麼敲。可是這個木魚,裡面挖的時候,他只挖了一半,沒有完全挖空。挖了一半,我們敲上面,聲音很好聽;敲下面,就不行。說明什麼?空了,聲音就好聽,妙音;不空,啞巴。李居士做了很多木魚,準備將來念佛人一個人發一個,蓮花木魚。

  所以要曉得,「無性妙理」,就是真如本性。「有自在分別,無性可動」,這正是像永嘉禪師所講的「分別亦非意」,這就行了。有沒有分別?有分別,自在分別,你的真心裡頭有沒有分別?沒有,無性可動。所以分別跟不分別是一不是二,分別跟不分別相應,這個妙,這就妙慧。我們凡夫分別跟不分別決定不相應,它是兩樁事情;諸佛菩薩分別跟不分別是一樁事情,它相應。那要問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情?分別是隨順眾生,不分別是隨順法性。你看有體、有用,隨順法性的是有體,隨順眾生的是有用。用不礙體,體不礙用,這叫妙慧。不是沒有作用,有作用。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現相、表演、講經說法,那是分別,但是他一定是跟不分別相應,如如不動,這叫不動智佛。不動是與心性相應,智就是自在分別,與一切眾生法界相應。如果用華嚴的名詞來說,不動與理法界相應,智與事法界相應,這當中顯示出來的就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不動智佛。《華嚴》全是表法。

  「理智無二,妙用自在,是故一切諸佛從此信生,故號文殊為十方諸佛之母。」母是比喻,母能生子,取能生的意思。十方一切諸佛自在分別的妙慧是從這個地方生的,所以稱文殊為佛母。「亦號文殊為童子菩薩」,為什麼叫童子?童子是比喻初生,小孩。初生是什麼?初生是信,信解行證,所以信是童子,稱文殊為童子,意思在此地。稱文殊作佛母,這個意思都要懂,一切諸佛都從這個信生的,都從這個地方建立信心。文殊師利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翻作妙德,也翻作妙吉祥,這兩種翻譯最通用。翻作妙,就是理事相應、性相相應,這個就妙;德是性德的流露,自性無量的智慧功德都從這個地方流露出來。

  下文說,「信心成就,即以定慧觀智力印之。一念相應,名十住初心,便成正覺。」你從這個地方建立信心,你就是十信位的菩薩,在大乘圓教裡面你就入了門。隨著你信的這個力的淺深,列了十個位次,從初信到十信,是看你信心的程度,看你信心的淺深,很淺的,初信位的菩薩。這個地方是大乘圓教,初信的標準在哪裡?諸位一定要曉得,信跟解行證,這四個是關聯的,決定不能分的。如果你說我信了,不解、不行,那個信沒有,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一定要具足後面解行證,你這個信是真的。所以信難,太難太難了。

  我出家受戒,受具足戒之後到台中見李老師,我們一見面,他一看到我就指著我,「你要信佛!」我學佛七年出家,這一出家就教佛學院、就講經,我是出家就講經。兩年以後我再受戒,前面兩年沙彌,沙彌教佛學院、講經。兩年以後受具足戒,老師看到我指著說:「你要信佛。」一般人看到不是奇怪嗎?你要不信佛,你為什麼要出家、要學佛還受戒?李老師就跟我解釋,信佛不容易,有人出家受戒,到七、八十歲,鬍鬚都白了,當老和尚,還不信。所以信的標準,信裡頭有解、有行、有證,才叫做信;如果你信後頭沒有解行證,不是信,那個信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你才曉得真正通達佛法的人,他的標準跟一般人不一樣,一般人糊裡糊塗的。他信佛,虔誠的佛教徒,假的,哪有這麼回事情?

  上個星期,我在居士林收到一封信,是哈爾濱寄來的,有個同修寄來,說那邊有一個人往生,念佛往生,瑞相稀有,有一個同學,給他寫了個傳記,說他已經明心見性了。這個話說得很過分,不可以這種說法,為什麼?明心見性需要人印證,誰給他印證的?你給他印證,那你也是明心見性的人,你沒有明心見性,你怎麼知道他明心見性?不可以。今天這個世間有沒有明心見性的人?即使是有,沒人給他印證,也是枉然,他也不能說他明心見性。永嘉,明心見性,沒錯,好像是遇到玄策,六祖惠能的弟子,遇到他,玄策就勸他,你要到曹溪,請六祖給你印證,如果不經明眼人印證,不能作數。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威音王之前,沒有人印證,可以;威音王之後,如果沒有人印證,你就是天魔外道。所以即使今天真的是佛菩薩再來,他也做得很如法,他也不會說他明心見性,也不會說他是什麼佛、什麼菩薩再來的,不會的。自己如果要說出來,說出來就走了,那是真的;說出來還不走,那就是騙人的。他明心見性了,你給他印證,說他是明心見性的,你是不是拿著他來騙眾生?自己在裡頭取得一些名利,你是不是幹這個事情?如果你不是幹這個事情,你就不應該這個說法。你可以把他的生平事蹟老老實實報導出來,不可以說他是什麼地位,不可以說他是佛菩薩再來,這樣說法就是有過失,大妄語。報導,勸大家以這個好的榜樣,勸大家念佛求生淨土,這是決定正確的,這是好事情。不可以說他是什麼樣的果位,不能說他是什麼樣的境界,為什麼?現在沒有人能給他做證明,只有比他高的才能夠給他作證,沒有比他高的,不行。

  我親近李炳南老居士,在這之前是章嘉大師教導我三年,章嘉大師走了,圓寂了。李老師問我的修學,我過去只有一個老師,跟他三年。李炳老對於章嘉大師很敬佩,他說這個人他的功夫到什麼境界,我們不知道。這個話就說得很老實,我們不曉得他的功夫到什麼境界,但是從他的生活、言行舉止當中,可以肯定他的心地清涼自在。這個是李炳老他的評論。他說章嘉大師到底是什麼功夫、什麼境界不知道,心地清涼自在,這個可以肯定,這是一般人比不上的。你看他一年到頭就是這個打扮,就這一身服裝,夏天炎熱,他也是這身服裝,人家還要扇子,他沒有。所以在環島宣傳《大藏經》的時候,道源老和尚陪他,道源和尚高瘦。那是夏天去旅行,熱得不得了,看到大師如如不動,穿得那麼厚的衣服,他就問他,他說:大師,你有沒有感覺到熱?章嘉大師回他一句話:心靜自然涼。道源法師聽了之後,他說:我慚愧到極處!他是個講經說法的法師。你看人家是心靜自然涼,他也不拿扇子,也不吹風,穿那麼厚的衣服,這是心地清涼自在。這是我們從他生活言行當中能看得出來,他說話很慢,我說話這個速度比他快十倍都不止,他說話很慢。所以你跟他在一起,就如同在定中一樣,坐上一個鐘點,難得說個三、五句話。可是每一句話都會叫你一生都忘記不了,他有這個功力,換句話說,一個字的廢話都沒有,真正的大德。

  後面講「信心成就」,就是十信心滿,信心成就了。成就之後,「即以定慧觀智力來印之」,這個印是印證,是不是真的成就了。真成就的時候,「一念相應,名十住初心」,就入十住位。給諸位說,這一念相應就超越十法界,理與事相應,相與性相應,用與體相應,無有一法不相應。十住是住佛之住,十住是什麼?用真心,不用妄心。十信位還不是真心,十信在天台家講是相似即,十信的初心是觀行位,在六即位是觀行位,初信、二信、三信是觀行位;到六信、七信,往上去是相似位,相似即佛;到一念相應,分證位,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從十住初心就是發心住,初住菩薩一直到等覺,這四十一個位次都叫做分證位;等覺往上去,這是如來的果地,才稱為究竟位。但是分證就是真佛,就不是假的。所以圓教初住菩薩就可以在十法界裡面以佛的身分出現,應以佛身而得度,他就能示現八相成道,以佛身來度化眾生,他就有這個能力。十住初心就等於如來的果地。

  這裡面《華嚴》講的行布圓融,「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華嚴》是每一位都含攝其他的四十一位。譬如初住,他是初住位,初住位裡面就包含後面四十位,一直到等覺,全攝他們的功德,等覺菩薩也圓滿含攝初住菩薩的功德。「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你要問什麼道理?因為同一個心性、同一個真心。初住菩薩用真心,不用妄心,虛妄永遠斷掉,我們講虛情假意永遠沒有了。真心就是真誠清淨平等覺,他就用這個。如果我們今天捨棄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我們處事待人接物都用真誠清淨平等覺,你就入初住。你這個一念就相應,一念相應,念念相應,無有一念不相應,與自性相應,與自性無依住相應,與自性妙慧相應,與自性解脫相應。換句話說,與一切諸佛如來修因證果的功德統統相應。一切如來修因證果的功德不離自性,那哪有不相應的道理?轉諸佛如來的功德變成自功德,不可思議!

  「名十住初心,便成正覺。」正覺是如來果地上之稱。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裡面,經上講的諸佛,你看看江居士解釋諸佛他怎麼說的?他這個諸佛的解釋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從初住到如來果位、到妙覺位,這四十二個位次叫諸佛,跟宗門所講的一樣。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成佛就是成正覺。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就成正覺,所以初住菩薩就成正覺。換句話說,發菩提心就成正覺,初住菩薩是發心住,十信菩薩沒發菩提心,十信心滿發菩提心。菩提心現前他就入住,住如來之所住;十行,行如來之所行。

  我們學華嚴大法,你不契入境界,那有什麼用處?你看善財童子,每參訪一位善知識,他就提升一個層次。德雲比丘,八十卷經翻譯的,四十卷經裡面翻譯的吉祥雲比丘,這個德就是吉祥的意思,代表初住。他參訪吉祥雲比丘,他就入初住。他在文殊菩薩會下修十信法門,信心成就才出去參學。第一位善知識吉祥雲比丘,他就入住,住佛之所住,他是初住菩薩。吉祥雲比丘教他什麼?教他念阿彌陀佛的法門,不可思議,全是表法。他去參訪的時候,看到吉祥雲比丘在別峰,他去的時候沒找到,他在另外一個山峰,別峰,去見到他。別峰代表什麼?特別法門。吉祥雲比丘修的是什麼?般舟三昧。般舟三昧是以經行,叫佛立三昧,修這個三昧的時候,不能坐,也不能躺下來。這個三昧,古人給我們定的是九十天為一期,三個月。三個月在佛堂裡面念佛,不可以坐,不可以躺下來,你可以經行,可以站在那個地方念,行,不能坐下來,不能躺著。

  現在有人說修般舟三昧,我不相信。那個真的要有很好的精神、體力,現在人叫你站一天,一天都受不了,還九十天,決定不是普通人。所以他說他修般舟三昧,我都認為那是假的,不是真的,做不到。我曾經見到有人,他說他修過般舟三昧,我看他站著念佛打瞌睡,都打呼了,那怎麼行?不行。說他不倒單,不倒單是盤腿坐在椅子上睡覺。那就是李炳老講的,坐在那睡覺,哪有躺著舒服?這個就是標新立異,求人家恭敬供養,用心就錯了。何必要裝這個樣子?裝得不自然,裝得不像,人家那是真實功夫。你看盤腿打坐,不倒單,那個姿勢要跟佛像一樣。如果不倒單,頭低垂,這樣子多難看,你們看看哪一尊佛像是這個樣子的?再一勾,頭跟腳已經差不多連在一起,那個不是不倒單,那是在睡覺,睡得很辛苦,睡久了變成駝背,腰都直不起來了。佛沒有這樣教給我們的。諸位要曉得,入定,在定中神志清楚,一點都不迷惑,他的身體姿態一定保持得很端莊。一定要用真功夫,不能騙人,騙人罪過很重,眼前得一點小利,得一點名聞利養,後果不堪設想。這是一定要知道的。

  「十住初心,便成正覺」。在這個地方,也看到你功夫的淺深,分十個階級。其實十都是表法的,不是真正的數字,功夫淺深差別很大,並不是十住菩薩就不修十行,那你就錯了。初住菩薩住佛之住,他也行佛之行,他也同佛迴向,不是說只住不行,他行。所以他這一個位次才圓滿含攝其他的四十位,其他四十位菩薩所修的,他都修,他不是不修。十行菩薩行佛之行,就是行十波羅蜜,六度裡面般若再開出方便、願、力、智,這個合起來為十波羅蜜,都修,不是不修。

  下面再解:「取能行行處,號曰普賢;取妙慧無依處,號曰妙德。」這是再給我們解釋這兩位菩薩、一尊佛表法的深義,表法的密義,這個密是深密,不是祕密,我們要懂得,全是自性性德的流露。能行行處,從綱領上來說,就是普賢菩薩行門的十個綱領,我們現在稱它為十大願王,每一條綱領裡面都含攝無量無邊圓滿的行法,我們要懂。這個十條,每一條意思都沒有窮盡,講不完的。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經典,不管是什麼經典,字字句句都是含無量義,字字句句都是圓滿法輪,沒有絲毫欠缺。普賢菩薩能行,普賢菩薩行行圓滿。我們從粗淺的地方來說,譬如修禮敬,禮敬裡面就包含其他九願在其中,你的禮敬就圓滿,禮敬裡頭欠缺一條就不圓滿。稱讚裡面也是如此,也要包括其餘的九個在裡面,稱讚就圓滿了;如果沒有前面九條,你的稱讚就不圓滿,就不是普賢行。普賢行裡面每一行,一定是圓滿含攝一切行。《華嚴》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圓融無礙,這樣的行才叫做普賢行。你就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他才相應,他念念相應。佛在大經上說,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就是這個道理。

  圓成佛道,佛道指什麼?初住。初住就是佛道,連如來果地,一共是四十二個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妙覺是佛的果位,四十二個位次,這叫佛道。不修普賢行,這四十二個位次沒份。沒份到哪裡?仍然在十法界,十法界裡面當菩薩,十法界裡面成佛。天台家所講的,天台四教,藏教的佛、通教的佛都在十法界裡面,他成的是這個佛,不是真佛,相似即佛,十法界是相似即佛。真佛是分證即佛,那是初住以上,那真佛。所以真佛一定要修普賢行。普賢行的基本,根本就是心量要拓開,真的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為什麼?他分別執著沒有了,分別執著完全捨掉,心量就大了。我們有分別,心量就很小,有執著就更麻煩,心量決定不能夠拓展。所以把一切分別執著放下,恢復我們原來的心量,這才能相應。我們今天一切沒有辦法相應,就是因為心量太小,起心動念都是自私自利,這怎麼能夠與法界相應?所以這是普賢行最基本的依據。

  「取妙慧無依處,號曰妙德。」這就是文殊師利,就是說從妙慧無依處就稱作文殊師利菩薩。可見得普賢、文殊、不動智佛都是自己,不是外頭的,都是自己的性德、修德。「取善能分別知根之智,號之為不動智佛。」善能分別,著重在這個善字,這個字是關鍵。善,什麼叫善?分別就是不分別,那才叫善,分別跟不分別是兩樁事情就不善,不善就不相應,善就相應。「且能信處,號曰信心」。對於佛在經教裡面所說的,我們能信、能解、能行、能證,這是信心。這個證是證實佛所講的沒錯,真信。佛所講的,我們明瞭、明白,我們肯照做,在做的當中證明佛所講的沒錯,這叫能信處。一切諸佛如來他們修行證果,最初就是這樣建立信心的。我們今天講信佛,好多人信佛信得很虔誠,問他佛是什麼?不知道。那信什麼?他拜佛拜得很勤,天天燒香拜佛,天天香花供養,佛是什麼不知道,誤會把佛當作神明來看待,我天天拜他、天天供養他,他保佑我,搞這一套。所以我們今天在全世界任何地方去弘揚佛法,頭一個就要把這個問題解決,頭一個要什麼?叫認識佛教,千萬不能夠產生誤會,不能搞錯。這一開頭就錯了,就一錯到底,他怎麼會有成就?

  今天世界上佛教徒很多,其實你要仔細去一想,佛教徒沒幾個,把這些迷信、錯誤的人一篩檢,真信的沒幾個人。所以佛教在這個世間這樣的衰微。如果現在世界上這麼多佛教徒都是正信,都像佛經上所說的,佛教就興旺得不得了,這世界馬上就改觀了。所有一切災變統統沒有了,社會一定安定繁榮,人民一定幸福美滿,這效果就現前。為什麼佛教徒這麼多,社會還這麼亂?大家日子過得這麼辛苦,世間災變這麼多,不是真信,假的,所以才招得這麼多的災難。如果是真的,絕對不是這個樣子的。我們自己要清楚、要明白,我們是信佛裡面少數的幾個人;如果我們還貪圖五欲六塵,還放不下名聞利養,我們的信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你有信、有解,你沒有行,你沒做到,還是假的。換句話說,你改變不了業力,不但你轉不了外面的境界,連你自身都轉不了。

  真信、真解、真行、真證,我昨天跟大家講了,李木源是個例子,不是活生生擺在面前嗎?他轉變了。他在此地主持佛法,改變這一方人學佛。十年之前,南洋沒有念阿彌陀佛的,我來的時候沒有。淨土法門就是在我來之後我們才帶動的,到今天有這樣的一個成果。張老居士在此地,他清楚,他是當地人。美國、加拿大沒有淨宗,十幾年前,如果聽說念阿彌陀佛,沒有一個人不笑你,迷信。美國的淨宗,也是我去把它帶動起來的。現在,悟道打電話來說,美國、加拿大的淨宗,前途一片光明。這是得力於電視的傳播,大家每天看電視,慢慢清楚、明白過來了。人人真做,這個世界會改觀。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