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0三五卷)  2003/5/2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035

  諸位同學,請看第八段微妙地,名號的第四句:

  【或名可憶念。】

  《大勢至菩薩圓通章》上說得很好,「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憶念』,常常想念著,心裡面真有。佛在大乘經上常常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想佛自然就成佛,想菩薩就成菩薩;換句話說,我們平常想些什麼,哪一種想印象最深刻,力量最強,這個念頭往往它就起作用。所以佛告訴弟子們,放下萬緣,世間所有一切法不能想;出世間法呢?出世間法也不能想,想就著相了,就會產生果報。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法從哪裡來的?心想出來的。

  我們這個災難是想出來的嗎?沒錯,是想出來的,你要不想怎麼會有?災難是惡念的果報,不善的思想感召來的現象。這個力量非常強大,實實在在是不可思議,尤其是精神專注的時候,念力集中的時候,產生巨大的能量。凡夫可以說是多數人,想的都是財富、五欲六塵的享受,這些不善,不是善法,佛跟我們講的,這是貪心重。慳貪感召的果報是什麼?餓鬼道。瞋恚感召的是地獄道,愚痴是畜生道。愚痴是對於真妄、邪正、是非,甚至於善惡都沒有能力辨別,顛倒錯亂,沒有智慧,果報是愚痴。隨著你的引業流轉,不管流到哪一道,都得愚痴的滿業。畜生是引業、滿業都愚痴,但是也有例外的,引業愚痴引導你到畜生道去投胎了,滿業不愚痴,畜生道裡面也有很多靈性很高的。

  今天晚上我們學院有多元文化的論壇,現在也正在上課,我聽說從美國來的汪居士告訴我們,美國最近不久發生一樁驚異的事情:魚,一隻魚會說話。這個魚的主人要殺牠,牠說話,說牠前世是猶太人,還是一個名人,一生做善事,救濟些貧苦的人,他用什麼方法救濟?買魚送給他們吃。大概這一生當中殺的魚太多了,他現在自己投在魚胎裡面,自己也變成魚了。透出來的訊息,這幾年(他說上帝告訴他的)這個世間有災難,他是猶太教,希望大家依照經典好好的修行。我們知道猶太教所依靠的經典是《舊約全書》,這些典籍我們都讀過,摩西十誡就在《舊約》裡頭。在美國許多報紙都用顯著的標題登出來,我聽說剛才他們在網路上查出來了,查到有三家報紙刊出來的這個訊息。

  為什麼有些人能夠收到許許多多的,用現代人的話說,不同維次空間生物給我們的警告,有些人茫然無知?其實這個事情不難理解,為什麼?諺語常講「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你要相信,他就會把這訊息傳給你;你要不相信,他沒有傳給你的必要,這在佛法裡面叫緣分。你能信,你能理解,你不會懷疑,這些訊息就很多。訊息傳來之後,你要有能力判斷,為什麼?也有假的。如果假的訊息你也相信了,你就被鬼神作弄了,所以要有能力判斷。

  傳來訊息我要仔細的觀察,它是不是真的,不是真的不能相信。中國古人的態度,「敬鬼神而遠之」,「遠之」是什麼意思?不能聽他的話,要對他尊敬。為什麼?他也是一類眾生,他也有佛性。他說這個社會有災難,我們想想這個社會上可不可能有災難?他說的有沒有道理?眾生惡業做得太多,念頭不善,這個念頭就是意念,意念不善,言行不善,果報當然不善,那就很有可能。社會上現在資訊很發達,稍稍留意觀察,總有一些蛛絲馬跡,有一些痕跡可尋。什麼訊息?災難的訊息。

  最重要的是要把念頭轉過來,改過來,這個重要。世出世間所有一切的惡法不去想它,惡行決定不能做。善惡的標準是什麼?總的來說,聖賢人的標準。凡是利益社會的,利益大眾的,利益眾生的,這是善;凡是利益自己,而不利益眾生的,這是惡,這是善惡的標準。如果你是一個宗教徒,宗教裡面都有戒律,與戒律相應的是善,與戒律不相應的,那就是惡。斷惡修善,破迷開悟,這是正道,在宗教裡面,一般社會這稱為正教,這個不是邪教。

  所以佛用這個德號「可憶念」,可憶念最殊勝的無過於佛,佛號裡面最殊勝的無過於「阿彌陀佛」。大勢至教導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能念貪瞋痴,不能念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不能念,念這個東西,佛在經上講這是地獄五條根。你念這個是念地獄。「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你心裡常常念著這個,現前你得到一點點甜頭,那一點點甜頭是什麼?是你過去生中修積的福報,如果命裡沒有這個福,念也得不到,那又何苦來?如果命裡頭有這一份福報,不念也享受,何必念它?為什麼不把這個念頭轉過來念佛、念菩薩。一般佛經裡面教我們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施,施是布施,這個都是善;念阿彌陀佛善中之善,「可憶念」。

  【或名無上義。】

  『無上義』就是第一義諦,諦是真實,第一義諦就是第一真實,真實之理,真實之事,這也是如來果德上的名號。這個「無上義」到底是什麼?要用古人的話來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可說,不可說」。這樣的說法,讓初學的人聽到了,太玄了,沒有法子能體會到。但是實實在在講,他說的沒錯,確確實實說不出來,可是佛菩薩以善巧方便也能把無上義、第一義給我們說出來。

  「無上義」是真如自性,是宇宙萬有的理體。宇宙所有一切諸法從哪裡來的?它的根、它的緣稱為第一,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心性,第一義;能說得出來的這個心性,那是名詞、是名號。心性在哪裡?性、識、心性、性識無處而不在,無時而不在,它是一切萬法的本體。為什麼說它第一?因為它能生、它能變,這是第一,所生所變那是第二。六道凡夫知道第二,不知道第一,但是很想知道第一,用種種方法在探索、在尋求,想知道宇宙的緣起,宇宙的來源,為什麼會有這些現象?這些現象將來到哪裡去?科學、哲學真的這是不分宗教、不分國家、不分族群,世世代代都有許多人在尋求,但是始終不得要領,一直到今天還是不得要領。

  原因是什麼?原因是方法錯了,世間許多眾生都是用識,用意識。意識能,佛在經上說能緣到阿賴耶識,真是不得了,就是緣不到真如本性,所以他不得要領。能用什麼方法?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不用心意識,你就能契入第一義,你能夠證得,不用心意識。心意識是什麼?我們從相上講大家比較容易懂,心是阿賴耶,阿賴耶叫藏識。藏是什麼?藏是倉庫、是資料室、是檔案室。六根接觸六塵所產生的印象,全部都放在這個資料室裡頭,這個資料室叫阿賴耶,所以它是個倉庫。無量劫來生生世世,這個檔案全在裡頭,一樣也不會漏,打個妄想都有存檔,這叫心,我們現在一般講落印象。印象落在哪裡?落在阿賴耶。末那執著,第六意識分別。

  那要不用心意識?不執著,不用末那識;不分別,不用第六意識;不落印象,不用阿賴耶識,那就行了。這話說得容易,做起來真不容易,我們一般為了大眾容易理解,我們常說「離妄想分別執著」,好懂。佛法裡面的名詞?離心意識。這個方法可以能夠契入第一義,這個地方講的「無上義」。只要用心意識,落在心意識的,那你就達不到,這個道理不能不懂。離心意識叫參,禪宗叫參學;其實大乘佛法裡面,教下也不例外,不離心意識,不能大開圓解;念佛法門不離心意識,你得不到理一心不亂。

  一心不亂功夫有淺深差別不等,事一心不亂可以,他還可以用心意識,理一心不亂達不到。但是你要曉得,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事一心不亂生方便有餘土,功夫成片只能夠生凡聖同居土。但是西方世界無比的殊勝,雖然它有四土三輩九品,但是它是平等的。這個現象在任何諸佛剎土裡面都不平等,一切諸佛剎土要到如來地才平等,佛佛道同。但是西方極樂世界只要往生,縱然生到凡聖同居土也平等,這是一切諸佛讚歎,稱阿彌陀佛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道理就在此地。我們今天有緣,遇到這樣殊勝的法門,能不能得到真實利益,那就要看你能不能把這個緣分抓住,鍥而不捨,在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真實的利益你就得到了。第六個名號:

  【或名常喜樂。】

  歡喜,『樂』是愛好,這句也是大乘法裡面常講:常生歡喜心。由此可知,這個喜樂,喜不是憂喜之喜,樂也不是樂好之樂,為什麼?憂喜樂好是凡情,這個地方是聖號,「如來於彼,或名常喜樂」。由此,我們就可以曉得這個名稱是性德的名稱,就如同儒家講的,「人之初,性本善」,那個善不是善惡的善,你要把它解作善惡的善,那就錯了。善惡兩邊都離了,都沒有了,那是真善。由此可知,此地講的喜,憂喜統統沒有了,真的可喜;苦樂也沒有了,那真是樂,這是自性正受,用我們凡夫的話來講,自性的正受。

  我們凡夫迷失了自性,用什麼?我們不是用自性,我們是用八識五十一心所。八識五十一心所裡面有受,這個受不叫正受。佛在經上常講,這個受有五種,五種受,這五種受經上常說「身有苦樂受,心有憂喜受」。其實身是物質,它哪裡懂得什麼苦樂,真正受是什麼?受是識,八個識。前五識眼、耳、鼻、舌、身,所以我們這個五根有苦樂受,這個受是前五識跟第六意識聯合起來在受。心?心就是心意識,心意識有憂喜,它這個東西都不是真的。真的怎麼?真的不生不滅,苦樂憂喜有生有滅,當它滅的時候,苦樂憂喜都不現前了,這個時候叫捨受。捨受很好,心沒有憂喜,身沒有苦樂,但是它保持不長久,一瞬之間或者是裡面煩惱生了,阿賴耶裡頭習氣起現行;另外一個,受外面的影響,六根受到外頭六境的影響,勾引阿賴耶識的習氣種子,起苦樂憂喜受。

  但是這個地方你要看名號裡頭的「常」字,如果沒有這個常字,用世間苦樂憂喜來解釋還能解釋得通,有這個常字就不行了。常是沒間斷,沒間斷的不是八識,八識是有間斷的,這個受是有間斷的,是有變化的。那只有性德,性德裡面不生不滅,不常不斷,生滅這兩個字加不上,它沒有生滅,它也沒有常,它也沒有斷。這些字樣就是凡是相對的,對它統統用不上,它不屬於相對的,這叫真常。這個真不是真假的真,這個常不是常斷的常,我們只能用這些話,像畫畫一樣烘雲托月,月亮畫不出來,畫一些雲彩,當中空一塊,讓你覺得那是月亮。這麼多的言詞,這是雲彩,希望你從這些言詞裡面體會到裡面真正的意思,真實義,那是「常喜樂」。我們學佛,這一句特別對我們現前,非常有受用。

  我們是凡夫,煩惱習氣沒斷,自性裡面這一分的性德怎麼個求?世出世間聖人都告訴我們有一個方法:好學。無論你學什麼,只要好學,你就能得其中三昧,那就是真樂。當然好學裡頭最殊勝的聖學,跟聖人學,跟聖人學這個範圍很大,佛菩薩是聖人,讀佛經真正契入了,法喜充滿。那個法喜雖然不是常喜樂,可是很接近、很相似,受用已經不可思議了。世間所有一切宗教的典籍只要好學、專心、精進都能得到法喜。

  世間聖人東方西方都有,東方孔孟老莊,西方有諸多的大哲學家,連科學家也包括在其中,你看科學他們這個研究也是全神注入,他有法喜。孔老夫子告訴我們,「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說」就是法喜,就是此地講的常喜樂。孔老夫子學什麼?學聖人。他所學習的聖賢就是儒書裡頭所講的堯舜禹湯,他的心確確實實念茲在茲,夫子心裡頭所憶念的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古代的聖王。集這些大聖人教誨之大成,他成就了,他真的學成了。孟子繼承孔子,能把孔子的精神學說發揚光大。他對儒家的貢獻很大,對後世產生的影響不可思議。

  南宋時候出現了一位朱子,朱熹,你看後人對他的尊敬,把他尊敬跟孔子、孟子一樣稱他為朱子,這個尊稱這是名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朱子對儒家最大的貢獻可以說是孟子以後第一人,他把孔孟的學說條理化了,做了一番整理,把它的綱領原理原則用極少的文字敘說出來,讓後人學習很容易就掌握著綱領原則。倫常八德,這是儒家能夠一直維繫到今天,現在又有一線曙光。前天中國大陸那邊的同學,傳給我一份資料,這份資料是中國兒童讀經,我們看到非常歡喜。

  兒童讀經是好事情,可是在童蒙的時候,真的就應當把朱夫子《白鹿洞書院揭示》,讓這些小朋友們背得滾瓜爛熟才好,這篇東西不長。前清陳弘謀先生他做過兩廣總督,他編了一套書叫《五種遺規》,在《五種遺規》第一篇,他把朱夫子這個《揭示》放在《五種遺規》第一篇,用意很深。正如同《論語》裡頭展開第一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個用意太深了。這三句話就是孔老夫子的一生。

  所以朱夫子白鹿洞的《揭示》,學什麼?聖人教人教什麼?五個科目,「父子有親」一個科目,「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五個科目。這五個科目誰說的?堯舜古聖先王教化人民,教什麼?教這個,教你做人。科目有了,怎麼個學法?也有,教你「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做學問的順序,學習的程序。然後教你怎麼對自己,怎麼處事,怎麼待人,把聖賢所說的原則,真正做到簡要詳明,說出來了。你一生依照這個去學習,聖學;縱然不能做到聖人,賢人君子,你會有成就,這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所以教童蒙這一篇很重要,真正把聖學的綱領抓住了。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看第八段微妙地,名號第七句:

  【或名性清淨。】

  這句德號很重要。佛在經論上常講,眾生迷失了自性,所以他才會造業,業感苦報。如果對於自性不迷,他決定不會造業。為什麼?本性是清淨的。不但是清淨的,我們這些年來常常講,本性它原本是真誠的、是清淨的、是平等的、是正覺的、是慈悲的。所以儒家講一句「性本善」,你想想看真誠是善的,本來是真誠,清淨是善、平等是善、正覺是善、慈悲是善,性本善。要不迷失本性,他怎麼會造業?不但不會造惡業,善業也不會造。這個諸位聽了這句話,怕大家產生誤會,惡業不造,應該!善業不造,那還有什麼意思?

  諸佛菩薩示現在九法界,給我們表演的、教導我們的斷惡修善,斷惡不著斷惡的相,修善不著修善的相,這叫淨業。淨業,清淨性現前,一現一切現,清淨現前了,平等當然就現前了,正覺當然現前了,真誠、慈悲也現前了。不但如是,十善現前了,眾戒現前了,六波羅蜜現前了,三學六和現前了,一切諸善統統現前了。雖現前,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這叫真善真淨。

  所以這兩年我們常常提示的,純淨純善,尤其是我們修淨土的,我們清楚無量無邊法門、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是有量的),佛為我們歸納了,歸納到最後,三門。契入如來境界到最後只有三門,如來境界就是宗門裡面講的明心見性,這個三門就是覺、正、淨三門。在中國古大德跟我們說,禪宗、性宗他們走覺門,覺而不迷,頓悟,確實快速,成就快。但是這個法門一般人進不去,門檻太高,從前方東美先生跟我講,他說這個門叫一步登天,你能上得去當然好,上不去要掉下來的話,粉身碎骨。這一步你要跨得上去,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佛法裡面所說的,上上根人才有這個能力,不是上上根人決定做不到。

  方先生給我舉了例子,他說在中國歷史上只有一個人,哪一個人?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一個人。方老師跟我說明之後,特別囑咐我不能學,學不到的,沒有那個本事。惠能大師以前沒有聽說過這樣的人,惠能大師以後,從來沒有見到第二個這樣的人,那真的是一步登天。我們在《壇經》上看到,惠能大師開悟,二十四歲,就入佛境界了,以後他的一生就是表演。從契入之後,就是說五祖把衣缽傳給他,給他做證明,他確實入佛境界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往後都是為人演說,連在獵人隊裡面避難十五年也是為人演說。細細觀察,就跟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一個意思,覺門。

  覺門入不進去怎麼辦?我們是中下根性的人,走正門。正門是什麼?正規的教學,這個覺門是特殊教學,不是正規班,那是屬於什麼?我們現在講天才班,不是天才不能進那個班,進正規班。正規班就是按照次序給你定上進度,由淺而深。《華嚴經》上講的五十一個階級就是正科班,你開始上學,上一年級初信位的菩薩,初信就是一年級,菩薩就是學生,大乘佛法裡面的學生稱為菩薩。初信位是一年級,學什麼?學發心,學習發菩提心。他通過十個位次,第二信位、第三信位、第四信位,到第十信位,十信心滿,他升級了,入初住。入初住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是通過十個層次達到的。上頭還有,不是沒有了,上面還有四十一個位次,到究竟成佛,這總共五十二個階級,一步一步往上提升,這叫正門。

  正門,諸位想想看,像爬樓梯一樣,覺門是一步登上去,我們就拿五十二個階級,好像這一棟大樓有五十二層,有本事的人,他一跳就上去了,從地面上就到頂樓了,這是覺門。正門呢?爬樓梯,一層一層上去,方老師跟我講:正門行!中下根性的人,你爬升一級,你得一級的受用。但是問題在哪裡?時間很長,不是短時間。真的,時間長,那你有沒有壽命?你要是短命,功夫還沒有到,壽命到了。這就是佛在《八大人覺經》上講的四魔之一,死魔,壽命到了。壽命到了,好,就算你修得不錯,你投胎來生還得人身,善根深厚,來生還能接著學。這種人有,不是沒有,但是至少你要中斷二十年,這個中斷就是退轉。你再得人身,再遇到佛法,從頭來起,不過速度會快一點。

  總而言之,阿賴耶識裡頭有種子,你學習能看得出來,你比別人聰明,理解力強,進步快。這是什麼?你過去生中有善根。從這些地方觀察,能看得出來。如果壽命不長,短命相,這個有經驗的人也能看得出來,沒有福報又短命。好的老師遇到這樣的學生,要幫助他,要幫助他培福,要幫助他延壽。為什麼?他這個學業才能成功。這樁事情老師行,但是最重要的學生要合作,學生要不聽老師的,不跟老師合作,不配合老師,那一點辦法都沒有,老師沒有法子。

  我在早年見李老師的時候,我跟他見了好幾次面之後,跟他老人家已經很熟了,從埔里下山決心拜他為師,跟他學教。這是很嚴肅的一樁事,所以老師對我的要求,那就是百分之百的服從,完全配合,無條件的依教奉行,我接受了。教我修福,章嘉大師以前就教了。用什麼方法修福?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章嘉大師教給我的。沒有福報,前世沒修福。所以學佛之後,我明白了,我前世大概是個什麼樣的人?修慧不修福。在修慧這方面下了功夫,修福那一邊疏忽了,所以這一生沒有福報,沒有壽命;也就是三種布施裡頭,我缺少財布施,缺少無畏布施。老師教我,要做!無畏布施延長壽命,財布施增長福報,我跟老師配合,老師教的全心全力去做。

  我今天所以非常感激老師,我們多少同學面相都很薄的,就是說壽命不長,一個個的都走了。我的命比他們還薄,現在還能住在世間,在佛法上才有這麼一點成就。所以我們是中下根性的人,需要長時間的薰習,才能有點成就,壽命短不行。在世間遇到了真正算命看相高明的人,你可以把你的八字給他算一算做個參考,看他說的,未來的那是姑妄聽之,過去的準不準確,值得做參考。然後提醒自己,不能不依經論教誨修行。修行好處在哪裡?為什麼你要修?最簡單的答覆,改造命運。這個話一般人很中聽,哪一個不希望改造命運?但是你要不相信,那就沒法子了,你要不配合那也沒辦法。

  好的老師找不到沒有關係,經教在,依教修行你準得好處。當然緣是關鍵,我們要遇不到善知識就沒有緣,經教雖然好,沒有人介紹。我們自己對它沒有接觸過,而且聽信世間一般人講,這個東西是迷信的、是消極的,所以我們心裡有這麼一個成見在,就產生排斥。縱然偶然遇到佛經擺在面前,笑笑,理都不會理會它,這迷信。遇到真正好老師,給我們詳細介紹,這才恍然大悟,我們從前被別人誤導了,以為它真的是迷信、是消極、是沒有用的東西。

  現在老師這一介紹,所以對老師要有信心,這是你一生能不能轉變你命運關鍵所在,對老師有信心,因此對於老師介紹的這些經典,就產生了信心,認真的研究學習,依教奉行。果然改變了,最顯著的改變,你自己能夠發現到,相貌改變了,體質改變了,第一個產生的變化。然後再細細去觀察,福報也改變了,壽命確實是改變了。章嘉大師的話,「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一點都不錯。他教我的,我在這幾十年當中證實了,這才知道佛法之殊勝無比。

  我們今天要把境界不斷向上提升,提升到隨順性德。我們不求世間名聞利養,不求五欲六塵的享受,我們求性德。現在我們列的這個條目很清楚、很明白,我現在求的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後面十個字,性德起用,性德落實,真智慧,真福報。第八個名號:

  【或名圓滿光。】

  前面的德號有光焰,這個地方加上『圓滿』,圓滿是如來果地。這也是提醒我們不能夠得少為足,特別是在初學,尤其是在佛學班上課。我們早年在台中蓮社不叫佛學班,叫經學班,經學班學什麼?學講經。李老師自己親自指導,為我們編了一套教材,《內典講座之研究》,那是為我們編的教材。學會講了一部經,決定要守規矩,照著老師所教導的規規矩矩的講,講得不好!也就是我們今天講:講得不精采,不能動人。老師就是教你這個講法,你一定要聽話。

  這部經要講多少遍?我們那個時候這一班學生跟李老師學的,我所提倡的講十遍,十遍不用一個講稿,每一次講一遍重新寫講稿,舊的講稿都保留下來,然後什麼?你一份一份比較,知道自己進步。如果用同一份講稿,不會有進步,你有依賴性,你有僥倖,投機取巧,這哪裡會有進步?每講一遍,我的講稿從頭寫起;換句話說,這部經講十遍,你就有十份不同的講稿。自己要勉勵自己,不能偷懶,不能懈怠,這叫勇猛精進,非常認真的幹,這個十遍是基礎。老師教了你這部經,你這樣用功幹十遍,講十遍、寫十遍,你這部經才算是有根了,五根裡頭你有根了。雖有根沒有力,自己心裡很清楚、很明白。

  根就是什麼?像小草是有根,輕輕一拔就拔起來了,很容易受摧毀。到什麼時候才有力?自己真正有了悟處,有少分的悟處,慢慢的有力了。到有力的時候,你可以自己發揮了。沒有契入境界,契入境界要修行,那不是天天在講台上講能搞得成功的。一定要把你學習經典裡面的道理,真的變成自己思想,我這個思想見解決定跟經裡所講的道理相應,隨順經教。我日常的生活處事待人接物,一定跟經上所講的規矩教訓相應,絕不違背。這個樣子再用十年功,有力了。十幾年下來,可以恭維你一句「根深蒂固」,你可以順利的長成,你已經長成一棵樹了,不是輕易能夠把你拔掉的。以後慢慢再長成大樹,大樹再長成神木,決不是短時間能成就的。

  但是有一些人操之過急,希望自己快速成就,那就像中國諺語所說的「欲速則不達」,把自己毀掉了。這就從前李老師常常教我們,警惕我們的:要好心切就壞了。我們是要好,不能心切,慢慢來。永遠的虛心,永遠謹慎,成功之道,你才能得到究竟圓滿。你要記住,明心見性還要修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到圓滿,世出世間法沒有快速成就的。即使我們看到像惠能這樣的人,他真的是很快就成就了,你要想想,他過去生中多生多劫,他修了多長時間?你沒看到,你只看到眼前。好比一個學生讀書,前面你完全沒看到,你只看到那個博士班再一個星期就畢業了,你就看到最後一個星期:他才念七天,你看博士就拿到了。以前的?以前沒見到。

  上上根人也是從下下根慢慢養成的,不是天生的,無量劫修行累積成就的。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就不會操之過急。老師愛護學生,遇到一個的學生看到可以成就的,真的把他當寶貝看待,教他的話句句真實。學生要成就,百分之的配合,不能合作是自毀前程,老師只是搖頭嘆息而已,可惜!這個人是有一點聰明智慧,沒有福報,這是沒福。底下一個德號:

  【或名修臂。】

  『臂』是手臂,『修』是長,這個德號的意思是什麼?垂手救護眾生。觀世音菩薩示現千手千眼,那是表法的意思,顯示眼到手到,眼睛看到了,援手立刻就到,不待別人求助,主動就要去幫助他。在中國古代,大戶人家長期幫助地方上窮苦的人民,他們非常窮苦,沒得吃,沒得穿,在地方上有福報的人,他們施粥,免費的供養。能夠救濟這些飢餓的貧民,這是好事,冬天天冷送寒衣,隨分自己的財力,幫助苦難人民。這些事情,在現代一般人已經很少做了,縱然有災難的時候,有能力的人捐一點錢去救災,但是沒有常設的。

  我們到此地來,我們就想到這一邊也有很多貧民,現在我們學院每個星期六有一餐布施供養,提供晚餐。早期我們曾經想到,最理想的我們開一個素食店,免費供養。這個素食店(這地方還沒有)提供素食,來吃飯的人可以完全隨意,你願意付這個飯錢,我們也收,不願意付的時候,還歡迎你下一次來吃。為什麼?有人有這個力量來付錢,可以收的,有些窮人他沒有錢付,歡迎你來吃,常年的,這是一樁好事情,施食。

  天冷的時候,窮苦的人沒有保暖的衣服,沒有保暖的鞋襪,我們是想到不是沒有想到,我們隨分隨力,我們很想做,但是世出世間法要做一樁事情總在緣,緣不成熟沒法子。施食,我們要開一個素食店,我們很留意,就沒有找到適當的地方。縱然找到適當地方,最重要的人,什麼人發心去做?果然真有人發心去做,這頭一個條件有了,然後我們再找地方,好事!布施供養,眼到手到。末後這個德號:

  【或名住本。】

  這個名號的意思好,『本』是什麼?本性,儒家講本善,佛法裡頭本明,智慧光明,本覺,本淨。要住在本性性德之中,性德純淨純善,無有不淨不善,這個世間一切濁惡,本性裡頭沒有。那具體我們應該如何學習?具體學習就是交光法師在《楞嚴正脈》裡面所說的,「捨識用根」,那真的是『住本』。捨識,不用心意識,用六根根性。根性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沒有不淨、沒有不善的,那是什麼人?法身菩薩。這一點我們要知道,九法界眾生都做不到,法身菩薩住本,與真如本性完全相應了,他所表現在外面的就是經論裡頭所說的。經論裡面所講的道理是自性般若,所講的德行是自性的德能,所說的境界是自性裡面本來具有的相好,他住本。

  九法界的凡夫,九法界六道裡頭叫做內凡,聲聞緣覺菩薩,外凡。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圓教初住菩薩以上,那不是凡人,稱聖人,轉凡入聖,真的轉凡入聖。在大乘教裡面,十住菩薩要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準聖人,他不是真的聖人,準聖人。他是聖學的預備班,他把他的這個課程學滿了,他就是真的聖人了。真聖人一定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見思、塵沙煩惱斷盡了,對於世出世間法分別執著沒有了,心地確確實實恢復到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聖人,住本。

  我們今天住在哪裡?我們住在煩惱習氣,這是很不好,很可怕。佛這個德號提醒了我們,告訴我們要住本。我們今天怎麼個住法?住經教就好,決定不能離開經教。經上教我們做的老老實實做,教我們不能做的,我們決定不不違犯,那我們也算是住本。這個住本是什麼?準住本。在我們現前這個階段非常難得了。後面這一段的總結:

  【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