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十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17-0020

  請掀開經本第十一面最後一行:

  【海月光大明菩薩摩訶薩。雲音海光無垢藏菩薩摩訶薩。功德寶髻智生菩薩摩訶薩。】

  從這個地方看起。這一段是介紹華嚴會上出席的大眾。前面跟諸位報告過,這個大會無比的殊勝莊嚴,出席的團體,眾就是團體,一共有一百七十多個團體,每一個團體裡面人數都是不可思議。這個會圓滿稱性,所以其中所說句句都是講到盡虛空遍法界,這是華嚴境界,圓滿的法界,一絲毫都沒有欠缺。法界是什麼意思?我們必須要曉得。世尊在這邊告訴我們,法界就是我們本人。因為我們自己迷失了自己,迷失自己也就是迷失了法界。法界的這些現象,佛在經上比喻說幻相、夢幻泡影,我們現前的境界相也是幻相。幻相不是沒有相,確確實實有相、有作用、有感受,但是它沒有自體,完全是空寂的,就像我們作夢一樣。諸位知道,我們都有作夢的經驗,夢中確實有相,不能說它沒有相;夢中有相,也有作用,同樣也有感受,有苦樂憂喜捨的感受。可是夢醒之後才曉得,這是一場夢,不是真的,假的。

  什麼時候我們在法界裡面也一下省悟過來,知道六道、十法界、一真法界原來都是一場夢。夢有沒有長短?給諸位說,沒長短,不要認為我們晚上作夢的時間很短。我們在六道輪迴,佛經上常講無量劫,過去無始,未來無終,實際上都是一剎那。所以《華嚴》,後面經還很長,到十定品裡面給我們講真話,時間真正的時是剎那際,這是給你講真話,一點都不假。可是我們初學的人,不但是初學,老修,甚至說他已經證得阿羅漢果、證得辟支佛果、證得菩薩的果位,對於剎那際很難接受。但是知道佛所說的話句句真實,決定沒有妄語,就像《金剛經》上所說,佛的言語是「真語者,實語者」,真就不假,實就不虛,「如語者」,如是與事實真相完全相符合,佛說話也不會添一點,也不會減少一點,事實是怎麼樣,他老人家就怎麼說法,所說與事實完全相應,如語,「不妄語,不誑語」,如來的話是最靠得住,所說的全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說宇宙人生就是說我們自己,人生是我們本人,宇宙是我們生活環境。通常我們有分別心,自己跟生活環境把它分做兩樁事,不是一樁事,總是起這些分別執著。而佛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依報跟正報、自己跟生活環境是一不是二。這些話都非常難懂,難懂的原因就是我們迷失太久,都把假的當作真的,認假不認真,認虛不認實,這是我們凡夫毛病習氣。什麼時候回過頭來省悟了,然後才證明,我們講信解行證,證什麼?證明佛所講句句話是正確,沒有錯誤;我們想錯了,我們看錯了,我們說錯了,證就是證明這個事實真相。

  這一百七十多個團體,菩薩排列在第一,第一段給我們介紹菩薩。菩薩眾裡面先給我們介紹的是同名菩薩,這個意思跟諸位報告過。今天這十位菩薩是異名菩薩,異跟前面同,這就是異跟同,異同是一不是二。同,異中之同;異,同中之異;同異不二,這裡頭才有味道。所以這部《華嚴經》,根性利的人,給諸位說,不必聽完,全經八十卷,也許你聽了幾卷你就開悟,你就入華嚴境界。華嚴境界是什麼?不二法門,一真法界;總別是一,同異是一,一真法界。《維摩經》裡面講「入不二法門」,二而不二、不二而二,你才真的把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這裡面得的受用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海月光大明菩薩摩訶薩』,這是從他的德行深淨處說。深是從德性上講,深廣無際,深廣沒有邊際。在事相上,佛給我們講山河大地,我們從形相上,也不要深究這些理論,好像都是依大海而建立。為什麼這麼說法?這就地球而論,地球水多,陸地少,每一塊陸地的四周都是海水,好像海裡面浮的一個島一樣,洲不過是大一點的島,好像都是依海水而建立。佛把海水比作自性,大海比作自性。菩薩修學所依據的智慧、德行,都是從自性般若當中建立,自性般若就好像大海一樣。在海裡面,如果我們坐船在海裡面,尤其是夜晚看到滿月,十五的月亮是滿月,這時候看到月光,月光跟海水相映,我們看到這個景色,既清淨又感到無限的深遠。這是比喻,菩薩依自性般若智慧修學十波羅蜜,修學普賢菩薩十願。前面說過普賢就是自己,不是別人。以願行莊嚴剎土,剎土在哪裡?就是我們現前的社會。我們要效法菩薩大願大行,莊嚴自己的身相,莊嚴這個社會,莊嚴這個地球。莊嚴怎麼講法?就是我們總題目上所說,「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我們的願行,是廣大社會群眾的表率,一切眾生的好榜樣、好模範,這就是真正的莊嚴。

  我們天天念的迴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佛淨土在哪裡?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你怎麼能莊嚴得上?在哪裡也不曉得,也沒見到,你怎麼莊嚴得上?淨土就在現前!經上常講「心淨則佛土淨」。由此可知,莊嚴佛淨土先莊嚴自己的清淨心,然後莊嚴自己的身相。心清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環境就清淨。給環境做好樣子,這一點很重要。處處要展現智慧,處處小心謹慎處事待人接物,點點滴滴不要認為這個很小,小事。我們用一張衛生紙,用完之後隨便一丟,這不是好樣子;用完之後把它疊得整整齊齊丟垃圾桶裡,不必握成一團就丟在那裡,那不是好樣子。我們坐飛機,在飛機上都有小枕頭、有毛毯,我們用完之後,下飛機了,你看有一些人下飛機的時候拿著往座位上一擺就走了;可是你看到也有不少人很有規矩,用完之後,還把它疊得整整齊齊放在座位上。小事情、小動作,我們處處要想到,不是為自己,為眾生,為莊嚴佛淨土,這塊土地是釋迦牟尼佛的淨土,娑婆世界。所以穢土,穢土是什麼?不懂得莊嚴人他把這裡搞髒、搞污穢,染污了這塊淨土。我們今天學佛,要從我們自己本身做起,做出樣子給別人看,大家都愛惜這個社會,大家都愛惜這個地球,我們這個地球又何嘗不是淨土?現前住在淨土裡面,將來才能往生彌陀淨土。現前住的不是淨土,說將來要生淨土,靠不住,這話不太可靠;現前我們自己要住淨土,要修身心的清淨。菩薩名號裡面如大海、如月光,月也是表智慧。海月光大明,明就是智慧,月光是表這個意思。我們在這個地方就知道怎麼學習。

  第二尊菩薩,『雲音海光無垢藏菩薩摩訶薩』。菩薩摩訶薩前面介紹過,就不說了,我們說菩薩的別號、別名,菩薩摩訶薩是通名。這位菩薩「雲音」,音是音聲,音聲當然是說法。如來的四種無礙辯才,菩薩也具足,無礙的辯才,所以稱雲音。海光的意思跟前面這位海月光意思相同。名號裡有「無垢藏」,無垢是清淨,藏是含藏、是寶藏。從名號裡面我們能夠領會到,菩薩的事業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也是常說的「自行化他」。自行跟化他是一不是二,這個意思我們要懂得。辯才洋溢就如同海光一樣。海要放光,海天一色,這光明就沒有邊際,形容菩薩說法是智慧的起用,念念普周法界。既然念念普周,在德相上我們就了解,言言也應當是普周法界,這是事實,我們在這個大經上得到訊息。雖然我們自己有深重的迷障,迷惑障難,見不到事實真相,可是從這個經上我們細心去體會,佛講的不會錯。因為任何一法,無論是理體、無論是現相、無論是作用,一毛端、一微塵都稱性,稱性就周遍法界。我們見色聞聲、言語動作,它都有震動,既然有震動就一定起波動的現象。我們見到的光,光波,我們說話有音波,這個震動也是盡虛空遍法界。

  虛空法界,這個光,我們現在用科學儀器來偵測,可以偵測到幾十萬光年、幾百萬光年,那個微弱的光波我們偵測到。我們要問:億萬光年、千億萬光年、億億萬光年,佛經上講不可說不可說無量無邊恆沙數光年,我們今天的科技還辦不到,還沒有辦法偵測出來。其實光波愈擴散,波愈微弱,不管它微弱到什麼程度,一定是盡虛空遍法界。如果我們體會這個道理,真的我們起心動念、言語動作,不是影響我們現前這個社會,影響這個地球,影響盡虛空遍法界,這個在理論上我們能夠肯定、能夠接受。所以,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我們在講席上常講,學佛沒有別的,就是學自愛自重。我們能自愛就愛虛空法界,我們能自重就重視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自他不二。菩薩名號裡面顯示這些德能。一念普周,這個念是正念、是淨念,念佛人常說「淨念相繼」。淨念能破煩惱、能破惑障,這是無垢的意思。我們的煩惱習氣無量無邊,怎麼會有這麼多?佛給我們講,煩惱從哪裡來?從迷生出來。迷什麼?迷自性般若。迷自性般若就變成所知障,迷自性的功能就變成煩惱障。所以煩惱不是別的,是自性裡頭本有的德能迷了,一覺那個煩惱就恢復原狀。因此我們的智慧德能有多少,你一迷就把它變成二障,二障有多少?說不盡。四弘誓願裡面講「煩惱無盡誓願斷」,他能斷得了嗎?給諸位說,斷不了。如果煩惱斷了,你本性裡面的般若智慧德能豈不都斷了?那怎麼能斷?斷是假設的一個字,你要懂得;不是真的斷,轉,轉變。煩惱轉變成菩提,生死轉變成涅槃,轉變;一轉變,煩惱沒有了,我們就叫它做「斷」。諸位要懂,不是真的斷,沒有真斷的道理,如果真的要斷掉了,煩惱就不是自性。煩惱還是自性、還是性德,只是迷了的時候把它轉變成煩惱,成這麼一個現象;覺悟之後,這個現象馬上又轉過頭來,菩提也無量。所以稱之為「藏」,無垢藏。

  這位菩薩教給我們,我們用最簡單的話來說,清淨心為人演說。清淨心沒有絲毫希求之心,我們為別人介紹佛法、演說佛法,演還帶表演,也就是我們要做給別人看。我這樣做,我能得到些什麼?什麼都沒有,這才叫清淨。如果我這樣做,我希望得名聞利養,那不清淨。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邊都不沾,又能勇猛精進,不捨一人,認真努力去做。像現在所謂義工,只盡義務,不講權利。為哪些眾生服務?盡虛空遍法界,為一切眾生服務。

  第三位,『功德寶髻智生菩薩摩訶薩』,這個名號裡面有福、有慧、有淨,清淨,寶是清淨,功德是福。諸位要知道,功德裡面一定有福德,福德裡面不一定有功德。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提醒同修,有福要給別人享,不能自己享,自己一享福就糊塗了;自己不享福,頭腦永遠是清新,永遠清楚,享福沒有不迷惑的。福給一切眾生享,那是真的福報,永遠享不盡的福報。我們在生活當中衣食不缺,自在快樂,這就是享受。世間人以五欲六塵為樂,那叫苦中作樂,那哪是真樂?那是迷惑顛倒。佛在經上講,這種樂叫壞苦,享受盡的時候,他覺得苦惱現前。其實在現前這個社會,我們冷靜在旁邊觀察,正在享受的時候就苦,哪裡還要享受過之後再覺得苦,正享受的時候他就覺得苦,他已經感覺到苦,但是他不能把苦捨掉。所以現在做人,人生在一生當中的感受,比古人,不要比太久,比半個世紀以前的人所承擔的苦受,比五、六十年以前的人要增加好多倍。往後我們這個苦日子,苦的承受必定還是一年比一年增加,不覺悟不得了,一定要覺悟。

  覺悟的人修功德,世間人能修福德的就不錯,就很難得,總不如功德好。功德跟福德我們一定要辨別清楚,不能把它混作一談,那就錯了。功德是要自己真正下功夫,德是果報,決定不是說我們今天在道場,道場前面跟諸位講過範圍很廣大,在道場裡面捐一點錢算是功德嗎?到道場裡面來做義工是功德嗎?不盡然也。為什麼說不盡然?會修的他在這裡布施是功德,不會布施的是福德,會與不會都在用心。如果我在這裡布施,不拘多少,布施完之後連個印象都不著,他是功德;如果我在這裡布施,我有求,布施之後佛菩薩保佑,保佑我升官發財、保佑我健康長壽、保佑我事事如意,他是有期望、有企圖。有企圖是福德,無企圖是功德。無企圖布施是什麼?布施是清淨心。同樣一個道理,我們在這個地方、在道場裡面做義工,如果做義工我也是有企圖、有希求的,福德。我在這裡做義工,只為大眾服務,沒有任何希求,這是功德。由此可知,功德跟福德在一念之差。

  古德從戒定慧來給我們作說明,也很容易懂,持戒有功,功是功夫,你持戒很認真、很清淨,有功夫,得定,那就是德;你得定就是德,我們現在講你得清淨心,那就是德。由此可知,你持戒要是得清淨心,持戒算是有功。如果持戒戒律很嚴,戒持得很清淨,沒有得定、沒有得清淨心,你持戒是福,是福德不是功德,持戒生天、生人道享福,人天兩道的福報,不是功德。修定有功,開慧是德,開智慧這是德。由此可知,修定,定修得很好,定功很深,一盤腿、一打坐,可以一個月、二個月、三個月不出定,定功深,沒開智慧;智慧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沒有。那麼你修定,這個定是福德,不是功德,真的是福德。福德將來到哪裡去享?定修成了,到四禪天、四空天去享福,福德,這我們必須要辨別清楚。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講得很明白,「此事福不能救」,此事是講了生死、成佛道這樁事情,這樁事情福德沒用處,要功德才有用處。所以我們要懂得什麼是功德、什麼是福德。

  這麼一說,大家對功德福德有了一個粗淺的概念,可是還是很難落實。我們再講一個淺顯的例子,《無量壽經》的經題:清淨平等覺。我們布施修福,或者是做義工,幫助一切社會大眾,我們的心行與清淨平等覺這五個字相應是功德,與這五個字不相應是福德,這大家好懂。所以諸位要曉得,功德是了生死、出三界,功德能斷煩惱、能證菩提、能出三界、能成佛作祖,福德不行。福德大者得人天福報,人間享大福,最大的福報到天上去作大梵天王,這是天人裡面富貴到頂頭;福報的成就,他還在三界之內,他不能夠超越六道輪迴。這是功德跟福德要辨別清楚。由此可知,功德是真福,福德那個福不是真的,是短暫的福報,不是永恆的,功德是永恆的福報。

  寶髻,這是比喻,髻是挽在頭頂上,寶是比喻清淨,清淨之寶,清淨一定生智慧,這智慧就生了,這個意思是告訴我們,智慧是從高度清淨心裡面生出來。我們如果真正想修福慧兩種莊嚴,一定是從高度清淨裡面生出智慧,福、智、淨於是都高。佛法自始至終所求的是真實慧,唯有真實智慧才能解決世出世間一切問題。今天世界很亂,災難很多,如果你有高度智慧,你知道所有一切災變的根源在哪裡,你都清楚、你都明白;如何能夠消除這些災難,你知道,你也清楚,也很明白。災難可不可以消除?能消除。能消除為什麼消除不了?迷的人太多,我覺悟,他沒覺悟,於是我能消除自己的災難,不能幫助他們消除災難。如果要幫助他們消除災難,一定要開悟眾生,那就是經上一再囑咐,世尊囑咐的話,一生四十九年當中講了千千萬萬遍,「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我們熱心這樣去做,沒有任何希求,只希望一切大眾消災免難,希望一切大眾破迷開悟,沒有一絲毫是為自己。這麼一個單純的弘法教學的目的,非常非常的單純,這裡面決定是有高度智慧,才能真正做到福慧二嚴。

  所以世間,世間人想修福報,我們也常常講。實在講,世間人看風水的人他也會說,「福地福人居」。我們套這個例子來說,「福報福人種」,福人才種福報,沒有福報的人想種福種不到,一個道理。你沒有福報,你想修福往往修錯,把一切罪業當作福報,這個我們在社會上看到太多太多,這就是說他沒有智慧,他沒有福德。世出世間一切法,真妄他不能辨別,邪正他不能辨別,是非他不能辨別,甚至利害他也不能辨別,往往搞錯、搞顛倒。我們中國人,我們的老祖宗很聰明,非常有智慧,我們能生為中國人,現在人講值得驕傲;驕傲是煩惱,不可以的。我們應當是感到幸運、感到歡喜。老祖宗給我們制定的文字,文字是符號,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民族,沒有我們這一套美好完整的工具,沒有。我們老祖宗給我們制訂「禍」、「福」,你看這兩個字像不像?太相似。你要是粗心大意就把禍看成福,福看成禍,你不就顛倒了嗎?你修福到哪裡去修去?要仔細看清楚,什麼是真正的福田?福田才能夠生福,搞錯了得不到福報。不但得不到福報,惹來災禍。他把禍當作福,現在人太多太多,你稍微冷靜一觀察,許許多多人把禍害看作福報。真正福報他不知道,有個明白人勸導他,講解給他聽,他也不相信,他也不肯接受。

  譬如為社會大眾造福,好事情。我們以自己的財力、以自己的智慧、以自己的勞力,貢獻給社會大眾,為社會大眾解決一些苦難的問題,這是修福,世間人知道做這些事情的人不多。而這裡面一些好事,我們今天社會上所謂慈善事業,是小的慈善事業,解決我們現前的困難。我們現前沒得吃,他送東西給我們吃;我們沒有衣服穿,他送衣服來救濟我們;我們沒有地方住,他建設房舍來給我們住,解決現前,是小善。我們生活完全要仰賴救濟,尤其是現在社會上一些老人、身體衰弱的人、病苦的人。今天這個社會能照顧老人、照顧病苦的人愈來愈少。子女不孝父母、不養父母,做父母的人痴心,還去關懷愛護他的兒孫,兒孫不要他,他老了沒用,不要他,讓社會來救濟他。我們看到這種淒慘的現象,怎麼能不動心?這是今天社會現象。為什麼會糟到這個樣子?不愛國家、不愛民族,去愛洋人,我們中國稱洋鬼子,去學他那一套。他們不養父母,跟中國人不一樣,日本接受中國文化到現在還能保留,所以日本人我們所看到,還有養父母,還有三代同堂住在一起。外國人絕對沒有,兒女長大都走了,有不少一生都不會再見面。兒女沒有義務養父母,小孩在美國十六歲,十六歲以上他要出家走了,你去報警;警察問多大了?十六歲,不要管了,他獨立了。警察不會去替你找人;換句話說,關係就沒有、就中止,悲慘世界。

  中國古老的教育,從小孩你還沒懂事就教孝,教你要認識、要明瞭你跟父母是什麼關係,兄弟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教你這個。人與人的關係明白,再進一步教給你人與自然的關係、與萬物的關係,再往上提升,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這是中國自古以來教育的中心思想。換句話說,中國人是教人怎樣做一個完美的人。在法律上,清朝,清朝以前更不必說,清朝的法律到民國初年,大概民國二十幾年的時候,這個法律還存在。我在小的時候還聽說過,「親權處分」,這一條法律很厲害,兒女不敢不養父母,不敢不尊重父母。因為父母可以到法院裡去告兒子:我的兒子不孝,你們把他抓去槍斃;不要審判、不必審判,為什麼?是你父母的意思,法官派刑警馬上抓去,就把你槍斃。所以他害怕,這個太厲害了,犯別的罪還可以審判,還可以找律師來辯護,這個沒得辯護,立刻就執行。所以那個時候做兒女,不敢不怕母親,他真怕,真害怕,因為她可以要他的命。現在民主自由開放,要講人權,你說糟不糟糕?這一條法律廢除,大概是在民國二十幾年到三十年間才廢除,我小的時候我知道有這麼一條。所以高度的智慧,就是對於邪正、是非、利害要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確實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第四位菩薩:

  【功德自在王大光菩薩摩訶薩。】

  這個名字裡面的含義很明顯,自在,現用自在。佛經裡面都是用佛菩薩來作比喻,佛菩薩出現在這個世間是表演的,沒有一樣不自在,他的表演就是經上講的「為人演說」,可見得他不是為自己來的,他是為佛法。為佛法就是幫助諸佛如來教學,他為這個來,為一切眾生得度而來,哪裡是為自己?正是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菩薩不但應眾生,也應諸佛如來;諸佛如來教,他要來做樣子。所以他這個應是雙應,上應諸佛之感,下應眾生,就是下契眾生之機。顯示出菩薩這個做法,正是上求下化,與諸佛如來感應是上求,與一切眾生感應是下化。他當然要表演得很好,要表演得很逼真,要表演得讓我們接觸之後很容易感悟。所表演,在事相上講無量無邊,把它歸納起來不外乎兩樁事情:一個是福、一個是慧。我們講「莊嚴佛淨土」,用什麼莊嚴?福慧二嚴,就全都包括。表演高度的智慧,表演高度的自在,自在是福,福慧二嚴。兩種圓滿,那就是自在王,自在王底下有大光。

  「王」這個字也是比喻自在。在古時候一個國家有個國王,發號施令,全國的人都要聽他,他不會聽別人。他是主,所以他有大自在;其餘的人聽命於他,當然就不能自在,要受王法的約束,所以「王」在佛經裡面都是比自在的意思。『自在王』,在自在裡面他是王,這是最自在的,沒有比他更自在,這名字是這個意思。他這種自在從哪裡來?諸位要看清楚,前面是功德,後面是大光。功德是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是講事、講相;大光是心裡面的清淨心生的智慧,智慧光明。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學習,具體的學習。功德就是要從守法做起,戒律就是法規,就是方法、就是規矩,一定要依規矩,不依規矩不成方圓;然後你在生活當中,在工作裡面,在處事待人接物,你就得自在,這裡面就顯示出高度的智慧,這個大自在是受用。可見得離開法度,離開方法規矩,你不但自在沒有,你智慧也沒有。對自己來講,過失還算小,大過失從哪裡結?你對不起諸佛如來,諸佛如來付託給你,你沒有盡到責任,你對不起廣大的眾生,你沒有給他們做一個好樣子。

  特別是學佛的四眾同修要記住,世尊在經典裡面期望我們是什麼?世尊在《地藏經》裡面如何付囑地藏菩薩。你不要看到經上付囑地藏菩薩,又不是付囑我,與我有什麼相干?你要這樣念經,古人講你念到驢年都不能開悟。什麼叫驢年?十二生肖裡有沒有驢?這意思就是說,永遠你不會開悟。你要知道地藏是表心地法門,你有沒有心?你有心,世尊的囑咐你就得接受,哪裡是囑咐一個人?你既然有心,你有心地,試問問哪一個不是地藏菩薩?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地藏菩薩分身無量無邊,其實你說哪一個眾生不是地藏菩薩?你怎麼能說與你不相干?由此可知,我們四眾同修只要是學佛,都接受佛的囑咐、佛的付託,度自己度眾生,度眾生度自己,自他是一不是二,一定要做個樣子給別人看。

  我不用圓規畫一個圓很圓,跟圓規畫出來沒有兩樣,我有這個本事。可是為了要幫助別人,我還是要用儀器來畫。為什麼?別人沒有我這個能力,我用圓規畫,大家都用這個,那都行;這叫大慈大悲,這叫憐憫一切眾生。世尊到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為什麼還要搞八相成道?久遠劫已經成佛,為什麼還要到兜率內院去作補處菩薩,命終之後再降生到這個世間,還要示現去修行,苦行,去示現開悟,要搞這套?演戲,演給沒有悟的眾生看,讓他們從這個當中覺悟,從這個當中學習,這叫做大慈大悲。所以我們會了,也要裝作不會,也要裝作一般學生一樣,規規矩矩的來學習,給別人看,不是給自己,這才是真正得意,你會得如來的意思,你真正有體會。這是功德裡面就放光明了。下面第五尊菩薩:

  【善勇猛蓮花髻菩薩摩訶薩。】

  這位菩薩名號裡面有勇猛精進、有蓮花,蓮花代表清淨。前面一個「善」字是個關鍵的字眼,凡夫也修精進、也修清淨,不善,所以善在此地是關鍵。善是什麼?善巧。善巧兩個字,我們在講席當中也講過多次。巧是巧妙,雖巧妙它又合規矩,這就叫善,善是代表規矩。由此可知,依照規矩去做,做得不很巧妙,沒錯;這個人做得很巧妙,但是不守規矩,世間真正有智慧、有德行的人不取。為什麼?不能以這個為法則。他巧是沒錯,是非常之巧;不善,不足以為法,不可以給大眾去模仿。由此可知,我們中國古人講求,佛法裡面也講求,寧可善而不巧,不可以巧而不善。這個話到現在這個時代,我們體會得更深,哪些?科技,發明核武、發明飛彈,巧,不善,這個東西不知道要殺害多少人。現在世界上每個國家拼命在製造,造得舉世的人惶惶不安。造那麼多,造來幹什麼?一定要用,這個用就是小三災來了。中國人,我們前面讚歎,有智慧,非常聰明,為什麼不發展這些科技?中國人懂得善巧的道理。所以巧而不善,這個事情決定幹不得,造無量無邊的罪業。

  我們不說別的,拿孔老夫子來說。孔老夫子確確實實有志從政,他周遊列國目的何在?用現在的話,還不就想求個一官半職,孔老夫子確實有這個意思。他要作官,可以施展他的抱負,他的目的在此地;他不是為名,也不是為利,用政治來幫助國家、幫助老百姓,救世救人。他的心目當中所羨慕、嚮往的是古聖先王,在當時他心目當中最佩服的是周公,這是中國真正大政治家。可是每個國家這些諸侯接見孔老夫子,談得都很愉快,讚歎他,就是不敢請他作官。為什麼?太聰明、太能幹,怕他奪權。照理說,孔老夫子要搞個政變,奪取政權,做得到做不到?輕而易舉。他底下三千弟子,什麼樣的人才都有,所以每個國家的君侯都怕他。而孔老夫子決不用這種手段。這是什麼?因為這個手段巧而不善,不足以為法,不能立一個法則給後世人學。所以沒有人肯用他,回家去辦學,把他這一套本事傳授給學生,代代傳下去。他去從事教育工作,搞教學,這就是深明善的意思,一生不造惡業。

  他的成就,說實在的話,比中國歷代任何一個帝王成就都大。中國古代的帝王,到今天有幾個人常常還會記得?常常還會掛念?可是今天在全世界提到孔老夫子,連外國人都尊敬,你就想他的成就之偉大。他的後裔孔德成先生到美國,在洛杉磯得到美國政府特別的禮遇。什麼原因?聽說他是孔老夫子的後代。七十多代的後人,在外國都沾光,沾祖宗之光,所以我們要注重「善」這個字重要。

  能夠做到善巧那是極高明,做不到善巧,一定是寧願做到善,不願意取巧。我們常講不善那個巧,投機取巧,這是不足以為法,一定要依照規矩去做。這個規矩,古聖先賢的教誨,我們學佛,佛菩薩在經論當中的教誨,理論方法一定要遵守,不能違背。國家的憲法、法律,地方政府的一些規章規約,還有沒有文字的風俗習慣、道德觀念,我們統統要遵守,決定不能違犯,這些都納入在佛家戒律範圍之內,所以持戒不僅僅是幾個戒條,那你就完全錯誤。現在我們的生活空間比從前擴大,有機會常常到其他國家去旅遊觀光,外國的法令規章跟我們自己國家不一樣,外國的風俗習慣跟我們自己的傳統也不一樣,我們到人家那個地方,一定要遵守別人的禮俗,要守人家的規矩,才能跟這個地區的人和睦相處,結歡喜緣。尊重別人、愛敬別人,你能夠敬人,人家就能尊重你,這是一定的道理,我們應當要學習。

  它前面是個善字,善勇猛;這裡面有善巧,勇猛精進。蓮花髻,凡是髻都表高超,都表這個意思。蓮花是清淨。以清淨法,清淨法是佛法,教化一切眾生,高出世間一切法,取這個意思。這個意思我們合起來講就是淨化人生、淨化社會、淨化世界,要達到淨化效果一定要有善巧方便,要勇猛精進,你才能做得到。菩薩在此地教我們這些科目,我們要知道如何去學習。第六位:

  【普智雲日幢菩薩摩訶薩。】

  這裡面有雲、有日,如果把雲字拿開,意思就很明顯,智日,就很好懂,雲是慈雲,這名號裡是慈雲智日。前面有個普,普是普遍廣大的意思。幢也是高顯的意思。這名號裡面說兩樁事情:一個是大慈悲,一個是大智慧。智日是大智慧,慈雲是表大慈悲,這兩樁事情是佛法教學,無論是自受用、是他受用,兩個非常重要的科目,主修的科目、必修的科目。慈悲從哪裡來?從智慧來。智慧從哪裡來?從慈悲來。所以慈悲跟智慧相輔相成,你要想求得大智慧,一定要發慈悲心,佛家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推動佛法的教學,什麼力量?世間人也認真努力工作,有許多人不眠不休,為什麼這樣拼命去工作?為名為利,名利在推動。諸佛菩薩以及我們學佛的人,諸佛菩薩名利完全沒有,斷得乾乾淨淨,佛的弟子雖然名利心沒有捨棄,比起世間一般人總是要淡幾分。淡泊名利,你勇猛精進什麼力量在推動?慈悲心,慈悲是個動力。你能夠發心度眾生、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什麼力量在策動你?慈悲,沒有慈悲心就沒有動力。你愈是看到人精進不懈,那個人就愈有慈悲心;你看到這個人懶散,沒有慈悲心,缺乏慈悲心,人就懈怠、就懶惰。你看到勇猛精進的人,那真有慈悲心,有慈悲心必定有智慧。

  這一尊菩薩在此地教給我們,學佛不是短時間,是長時間。我們自己成就,時間長短姑且不論,如果我們選擇淨宗法門,這個時間不會太長,這是修行、證果、成佛最快速的一條道路。我們今天講快速公路、高速公路,最快的一條道路,淨宗法門。其餘的大乘法門,快捷的算是禪,比一般大乘要快得多;大乘又比小乘快速。可是即使以禪宗而論,給諸位說,破一品無明,證得法身之後,生到華藏世界初住菩薩,要破四十一品無明,證到究竟圓滿的果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華嚴經》上講的,你沒有證得圓初住以前,你所修行的時間不算,三大阿僧祇劫是圓初住菩薩講的。比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差太多,生到西方世界,煩惱一品沒斷。諸位要曉得,華藏世界初住菩薩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破一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煩惱一品都沒斷,但是成佛比華藏世界的菩薩快得太多,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難信不是我們難信,我們很容易就相信。難信指誰?華藏世界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聽到難信,哪有這種道理?他們費千辛萬苦,無量時劫,才達到這個地位;怎麼我們一品煩惱沒斷,一下就成就?他難信不是我們難信。

  我們今天能信,實在說,不可思議!我們憑什麼會相信?要不是佛給我們說出,我們真的沒有法子理解。佛告訴我們,我們凡夫能夠相信,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過去生中無量劫來曾經學過這個法門,善根、福德、因緣成熟,《彌陀經》上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這一生能夠信、能夠願,是你無量劫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這第一個條件,是我們自己本身所具備的條件有了。第二個條件,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威神加持。說阿彌陀佛加持,這裡面就包含著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加持,這是靠外力所加。這兩個原因你才能夠相信,才能夠不退、成就。如果不是這個原因,這個法門決定是當面錯過,你一生縱然遇到,你也不肯修。更甚的,法師講淨土經,勸人家念佛往生,自己不肯修。

  我曾經遇到,他講《彌陀經》,勸大家念佛求生淨土,他自己不念佛,他不相信淨土。不相信淨土,為什麼講《彌陀經》?「他們那些人相信,講給他們聽。」這一類的法師、大德、居士講給別人聽,勸別人聽,自己不幹,大有人在。這是什麼原因?還是經上講的,善根、福德、因緣少,不具足,一切諸佛如來威神加不上,他本身有障礙障住,不相信、不接受。對他來講是難信之法,因為這些人大乘經論涉獵的太多,阿賴耶識裡種子不少,一聽說淨土,哪有這種便宜事情?這是阿彌陀佛騙這些沒有常識、沒有學問的人,安慰安慰他們而已,哪裡是真的?他們總是有這個懷疑。好像講這個經勸大眾是安慰大眾,他也是慈悲憐憫心安慰大眾,抱這種心態來講經。哪裡知道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機會,他當面錯過,你說多麼可惜。這些人正是佛在經上講,他們有的是世智辯聰,他沒有智慧,再仔細觀察一下,是不是真的沒有智慧?果然,給諸位說,戒定慧三學都沒有。你別看他一生認真努力精進,又講經、又說法、又著書,甚至於著作等身,與戒定慧真的不相應,我們要清楚、要明瞭。

  說得真的是徹底圓滿究竟,無過於《華嚴》。《華嚴》要細讀深思,要詳細加以研究討論,這樣豐富的教材,我們哪有不得利益的道理?其他經論實在講沒有這麼圓滿,都是講《華嚴》某一個部分。特別加以詳細的研究討論,研究討論裡面有沒有偏差?有沒有過失?很難講。如果沒有開智慧,完全還是用意識心,我們思惟想像應該怎麼說法,比較古人怎麼說法,難免過失,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真正開了智慧,那才沒有過失。像我們在《六祖壇經》裡面看到,能大師真的是開智慧。你看他老人家所說,他說經、說論、說法相,都解釋得很圓滿。言語文字不多,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開智慧。他的心行、生活、教學與戒定慧完全相應。祖師大德當中,固然也都有相應,能夠跟能大師並論的人實在不多,他的相應我們可以說是圓滿的相應。這正是《無量壽經》上所說「住真實慧」,「惠以真實之利」,這兩句話的意思很深很深、很廣很廣,我們要細心去體會。在這個地方慈雲智日,我們要細心去體會,不能夠輕易看過。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一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