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行願品海雲比丘章  (第二集)  1997/5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14-0002

  請掀開經本第四面、第二行:

  【詣海雲比丘所,頂禮雙足,繞無數匝,於前合掌。】

  這向下的經文是第二段,這是六大段的第二段:

  【見敬諮問。】

  這一段文自自然然的又分為二個小段:

  【先見敬。】

  這是見到了海雲比丘。『詣』是到達。就是善財童子參訪海雲比丘,已經到達他的住所,見到面了。見面之後,這是禮節,『頂禮雙足』,這是行最敬禮。『繞無數匝』,通常古印度的禮節,接足禮之後,是繞三匝,這是普通的禮節。「繞無數匝」,可見得這是顯出特別恭敬。『於前合掌』,這些都是表恭敬。佛門合掌,這是個常識,表一心,十個指頭表散亂。平常我們這個心都是胡思亂想,是散亂的。把這一切妄念都放下,一心一意把十個指頭合起來,表一心。一心是真正的誠敬—真誠恭敬,它表這個意思。為什麼我們要合掌,要知道它的含意。下面這一段:

  【諮問。】

  也就是請教。見面行禮之後,向善知識請教。善財請教的是些什麼?這裡面總共有十二句。第一句是說明自己發心。往下,這就是他想要知道修學的方法。請看經文:

  【白言,聖者】

  『白』是下對上的稱詞。上對下是告,我告訴你。平常我們講話,我告訴你。現在行嗎?現在已經不講求這些了。在古時候,不可以。古時候對這些言辭禮節很重視。『聖者』,這是對海雲比丘的尊稱,對善知識的尊稱。

  【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欲入甚深最上智海。】

  這是把他自己求學的願望,首先要說出來。如果你的願望沒有說出來,那個善友、善知識再好,他教你什麼?這些儀規我們都要學習,都要留意。學佛就在這些地方學,我們去親近一個善知識,向人家請教,一定要行最敬禮。那個善知識,說老實話,就看你的禮節,你的表態,真不真誠?如果不真誠,你向他請教,他就敷衍敷衍你就算了。為什麼呢?因為你心地不誠,你得不到法益。他要是認真的教導你,你還是不能接受。所以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他看到你一分誠敬,他教你一分。教二分呢?他就過分了,他就有一半是廢話。你有十分恭敬心,他如果教你九分,他還欠了一點,對不起你。所以接近善友,他怎麼教你,就看你自己的態度,這個要知道。

  第二呢?你一定要把你的願望說出來,你向他求些什麼?你要不說你自己的願望:「我想學些什麼?」那他教你什麼?這些善友都是多才多藝,你想學什麼,他就教你什麼。必須先把自己求學的條件,具足的條件,以及自己想學什麼,先要說出來,這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礎上,你要沒有發菩提心,那什麼都不必談了。他頂多教你斷惡修善,來生做一個好人,來生有好果報,他就不給你說別的了。首先,說出自己已經發無上菩提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菩提心,也就是發成佛的心,一心一意想成佛。這個態度非常顯明。下面又追上一句:

  【欲入甚深最上智海。】

  這個『甚深最上智海』,還是前面這一句。如果就教下講—一切種智;用我們現代話講—究竟圓滿的智慧。他想得到究竟圓滿的智慧。你看,發心說出來了,願望說出來了。下面,就請教!

  【而未知菩薩云何能具菩薩行,長養菩提種。】

  這是一句,向下總共有十一句。我雖然發心了,發大菩提心,立志想求圓滿的智慧,但是不曉得菩薩怎麼樣能夠具足菩薩行,長養菩提種,這個不知道。這是提出問題,向海雲比丘請教的,這是第一個問題。這一句話裡面,意思我們要明瞭,什麼叫菩薩行?什麼叫菩提種?這個名詞總要搞清楚!菩薩是覺悟的意思,菩提也是覺悟的意思;單講菩提就是覺悟,說菩薩—是覺悟的人,菩薩裡的人,是覺悟的人;菩提就是覺悟。菩薩這是古譯。「古」、「今」是從玄奘大師分的,玄奘大師以前所翻譯的叫做古譯,他老人家翻譯的稱為新譯。古時候翻譯,翻菩薩叫「大道心眾生」。「菩薩」是省略稱,他具足的稱呼是「菩提薩埵」,所以它有「菩提」兩個字,是「菩提薩埵」。「菩提」是覺悟,「薩埵」是眾生;覺悟的眾生。所以古時候翻做「大道心眾生」,翻得也有道理。為什麼?他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他發了大道心。所以是從意思上翻的。而玄奘大師是從字面上翻的。他老人家翻做「覺有情」,覺悟的有情眾生。兩種翻譯都好,意思都翻得很好。換句話說,我們怎麼樣做個覺悟的有情眾生,這個的確很重要!覺悟的有情眾生,就叫做菩薩,那就不是凡夫。凡夫是不覺,菩薩是覺悟。

  不但要覺悟,『云何能具』,這個「具」裡頭的意思,有具足,有這個意思在。換一句話說,不但要覺悟,要圓滿的覺悟。我對人要覺悟,對事要覺悟,對物要覺悟,樣樣都要覺悟。他到海雲比丘來請教,這是第一個問題。怎麼樣『長養菩提種』,菩提種—覺性,如何培養覺性,覺而不迷?你看看人家參訪善知識,問的是些什麼?我們今天遇到一個善知識,一開口:「善知識,大德,法師,你看看我怎麼能發財?我怎麼能升官?」問這些。跟人家怎麼會一樣,不一樣的!甚至於問些消災免難,總都是這一類的問題。我們從來沒有遇到一個人,像善財童子這樣的抱負,這樣的胸襟、志趣。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你要是具足菩薩行,長養菩提種,什麼問題都解決了。第二個問題:

  【云何能捨凡夫家,生於如來家。】

  這一句好像是講到要出家了,沒錯!這一句確確實實是出家的意思。但是你要曉得家是什麼?怎麼個出法?佛法裡頭常講,家有四種。第一種:田宅之家,就是我們現在凡夫觀念裡面講的家。你有房屋、有土地、有不動產,有妻子、兒女,有家親眷屬,這個是家。這個家實在講,關係不大!第二種:煩惱家,煩惱是家。你有了家累,你就不自在了。第三種是三界是家,六道輪迴是家。第四種是生死是家,生死的範圍比六道還要廣大。六道之外,聲聞、緣覺、菩薩、佛,在十法界裡面,還有變易生死,所以生死有兩種,分段生死他沒有了,他還有變易生死。出生死之家的時候,就出十界;出三界之家,出六道了。這都是家!你要出那一個家?

  而「出」又有四種,有身出家,心沒出,身出心不出,這樣的人,不如在家人,不如在家居士。第二種是心出身不出,這是在家居士修行成就的,他心出家了,心對這個家不沾染、不染著,真的放下了。雖然在家,他的身心自在,一塵不染。第三種是身心俱出,這個很好,是個出家人,身出家了,心也出家了。第四種是身心都不出,身心都不出是講在家的居士。你也在學佛,你身也沒出,心也沒出,身心都沒出。真正是身心俱出,或者是心出身不出,這兩種功德都是相等的,都是一樣的。出什麼家?出煩惱家,出三界家,出生死家,那你就生如來家了。如來家是一真法界,這是如來家。

  那我們今天念佛求生西方淨土,西方淨土是如來家。所以第二個問題,他請教的,我們怎樣捨凡夫家。這個凡夫是廣義的。六道裡面是「內凡」,六道外面,就是沒有出十法界的,佛家稱做「外凡」。三界以外的凡夫,必須要超越十法界,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才是如來家。如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才算是真實的果報。大乘法裡面,有講權實,權是方便說。十法界裡面是方便說,超越十法界,那就是真實說;是實教的菩薩,這不是權教。你看人家的志氣多大!第三句:

  【云何能度生死海,入佛智慧海。】

  這一句表面上看起來,跟前面一句意思相同,其實不相同。前面是從境界上說的,是從形式上說的,這個是修學功夫上講的。也就是講了生死,了脫生死。生死剛才說過了,兩種: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如何『能度生死海』?海是比喻。這個生死境界,跟苦難是深廣無邊,把它比做大海。生死海的反一面,就是如來的智慧海。怎麼樣能轉生死成智慧?所謂是轉生死成菩提,這是他請教的第三個問題。第四個問題:

  【云何能離凡愚地,入佛最勝地。】

  這一句話的意思好懂,怎麼樣轉凡成聖。凡夫都愚癡,叫凡夫地、凡愚地。『入佛最勝地』,佛是究竟的果位,無比的殊勝。菩薩殊勝,也不能跟佛相比。我們從這些請教的話當中,能看出善財的志向,高超勇猛!這都是我們學習之處。第五句他問的:

  【云何能斷生死流,入佛淨行流。】

  這一句問的生死流,就是六道輪迴。『流』是流轉,也是流類,這一類,人家說某一流派、某一流派,「流」也有流派的意思,是這一類的。怎麼能夠脫離六道凡夫這一類,我們去加入佛菩薩那一類?現在像參加俱樂部一樣,我們怎麼能從我這個俱樂部離開,去參加諸佛菩薩的俱樂部。第六句:

  【云何能壞生死輪,成就大願輪。】

  這一句清涼大師有解釋,我們看後面,這是講言生死輪者,這個輪是比喻,比喻六道輪迴。我們常講眾生在六道裡,頭出頭沒,像從前在井裡面取水一樣。我們用一個桶放到井裡去提水,水拉上來,譬如你升三善道,桶放下去,譬如你入三惡道。頭出頭沒,循環無已。這是形容六道輪迴的現象,確實是如此的。眾生在六道裡面,決定是在三惡道的時間長久,在三善道的時間短暫,這個諸位要曉得。縱然升到非想非非想天,算你修行的功夫是很不錯了,你能達到這個境界,這是二十八層天最高的地方。佛告訴我們,這個地方壽命是八萬大劫,時間很長!我們今天講天文數字,不只天文數字。

  大乘經上常講,一個大劫有四個中劫,一個中劫有二十個小劫。一個小劫怎麼算法呢?經上講得很多,都有依據。但是時間長短,確實是不一樣的,都是佛說的。最容易計算的一個說法,就是增減劫,這個我們很容易算得出來。佛說人的壽命,最長的是八萬四千歲。從八萬四千歲,這是到頂了,不可能再長。每一百年減一歲,減到十歲,這叫減劫。然後再從十歲,每一百年加一歲,再加到八萬四千歲,這樣一增一減是一個小劫。你們算算看!二十個小劫,是一個中劫,四個中劫是一個大劫。升到非想非非想天是八萬大劫,這不是一個大劫,是八萬大劫!這是六道裡面壽命最長的。但是你要曉得,阿鼻地獄裡面時間比八萬大劫不曉得超過多少!算起來還是三惡道的時間長,三善道的時間短!這麼長壽命的這些諸天—色界天、無色界天,幾個人能修成?所以在那個裡面的人,少數不是多數。絕大多數都在三惡道,六道循環無已,所以把它稱之為生死輪。那麼善財在此地,是怎樣把生死輪破壞,也就是超越;超越之後,『成就大願輪』。「大願輪」,大師在此地也有解釋:

  【大願輪者,盡眾生界窮無際故。眾生界盡,大願方終,故對生死,以立輪稱。】

  所以這個大願,也稱之為輪。這個輪就是佛家講的「法輪常轉」,是以度眾生的。『眾生界盡,大願方終』,這是普賢菩薩的宏願。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每一願最後都是這個說法。而眾生界不可盡故!所以普賢大願沒有終止的時候。諸佛菩薩在虛空法界,現身說法,普度一切眾生,什麼力量在那裡推動他呢?就是大願。這一句怎麼樣能夠超越生死輪,成就大願輪,如諸佛菩薩在十法界、六道現身一樣。第七句:

  【云何能滅魔境界,顯示佛境界。】

  這一句我們現前就用得上,前面只是願,這是我們現實的生活。什麼叫魔境界?《八大人覺經》,我相信很多同修都念過,這個經上跟我們說魔有四種;魔太多了,把他歸納為四大類。這四大類裡頭,第一類是五陰魔,五陰是色、受、想、行、識。這就是我們現前這個身體,跟我們現前這些念頭。為什麼叫它做魔呢?使我們的身心不安,每天煩惱、憂慮,折磨我們身心,稱之為魔。色是身體,色身。稍微不謹慎就得病,得病是病魔。受、想、行、識,受是感受,你有苦樂憂喜的感受,這些東西不正常,使你的心不得清淨。想是妄想,行是造作。你這個念頭,一個接著一個念頭,停不住。這個叫行,連睡覺的時候還作夢,可見得這個念頭確確實實止不住的。識是指阿賴耶識,我們中國人講的靈魂,佛法裡叫神識。它的功能—含藏一切種子,像個倉庫一樣,無始劫以來,你所造的業習,都含藏在其中,這個很可怕!我們現在講落印象,你的一切造作,你都有印象,這個印象不會消失的,藏在阿賴耶識裡頭。什麼時候遇到緣了,它就會起現行,就起作用,這麻煩大了。你造作善業,就有善報;你造作惡業,就有惡報;不是不報,是時候未到。六道凡夫,你想想看,過得是什麼樣的日子!五陰身。

  第二大類,煩惱是魔,苦樂憂喜捨都是煩惱,中國人講的七情五欲,都是煩惱。五陰跟煩惱都是我們身心裡頭生的,不是從外頭生的。煩惱是無始劫以來的習氣,遇到外面緣,它就起現行,裡面就起作用,使我們身心不安,憂慮、憔悴。

  第三種魔是死魔,這是講壽命無常。為什麼叫他做死魔呢?死為什麼稱之為魔呢?我們的修學需要長時間才能成訧,你修學還沒有成就,壽命到了,你這一生不能成就。來生縱然是修得好,再得人身,再接著來幹,至少要耽誤二十年,又要重頭做起,前世所修的,可以說忘得乾乾淨淨。這是障礙,這是折磨!

  第四種叫天魔。除了前面三類之外,所有一切的折磨,就稱之為天魔。天魔是講外面境界,來折磨你。外面境界就太多了!以六根所接觸的,色、聲、香、味、觸、法,都在那裡誘惑你,那都是魔。你走到街上的時候,你眼睛看的,耳朵聽的,全是魔。為什麼?它在引誘你,在誘惑你,讓你起貪心。你起貪心,那個賣東西的才賣得掉,賣給你,你辛辛苦苦賺的錢,就送給他了。你們都不曉得魔在那裡?魔不是青面獠牙,青面獠牙的魔鬼,那個很簡單,你看到你會迴避他,你會躲避他。這些五欲六塵天天在圍繞著你,天天在誘惑你,你不知道他是魔!擾亂你身心不安,道業不成。這個是我們修行人為什麼不能成就,魔障太多。

  《楞嚴經》末後講五十種陰魔,那也是歸納。那五十種的分類,就是色、受、想、行、識。每一種裡面講十種,五十種,那說得詳細!怎麼樣轉魔境界變成佛境界?魔是迷,迷了就是魔,悟了就是佛。佛跟魔,跟諸位說,不在外境,在你的念頭。你一念迷,念佛都是魔,誦經也是魔。如果你一念覺,那樣樣都是佛,沒有一樣不是佛。佛跟魔也是唯心所現,唯心所變。看你用的是什麼心?我們細細的讀這五十三參,覺悟,五十三參是佛境;迷惑,五十三參是魔境。而五十三參實際上就是告訴我們現前的生活,從早到晚你所接觸的一切人、事、物,這就是五十三參的內容。這一句是廣說。再看底下一句:

  【云何能竭愛欲海,增長大悲海。】

  這一句實在講,也是在魔境、佛境之中。特別把這樁事情說出來,為什麼呢?一切魔境當中,這個最厲害!最嚴重!佛說過:「愛不重,不生娑婆。」你為什麼在娑婆世界受苦受難,在這裡搞六道輪迴呢?就是你的愛欲沒斷,你還愛這個,還愛那個,糟了!這是六道輪迴生死的根本,你不把這個根本拔掉,你怎麼能出得了六道輪迴?世間人把這個看得很重,認為這是正當的,這個都是迷惑顛倒。惟獨佛菩薩看得清楚,看得明白,知道六道輪迴怎麼發生的,就是在這一念錯誤。情執,執著在愛情上,這就糟糕了!你修學佛法,無論你是參禪,參禪的功夫再好,也許你們看過《念佛論》後面附的這篇文章,倓老法師佛七當中所說的,我們把它寫成文字,附在《念佛論》後面。你看看諦閑老和尚參禪的徒弟,算是不錯了!參禪也確實有點功夫了,後來去做土地公了。為什麼做土地公呢?愛欲沒斷。他發心出了家,太太不同意,太太自殺了,他也不顧。這個人心腸可謂狠!那他怎麼還有愛欲呢?有!男女的愛欲他斷掉了,他做了首座,皈依的徒弟多了,供養多了,他傲慢心生起來了,你說他有沒有愛欲?愛欲不一定對色,對名利也是愛欲,對權力也是愛欲,對地位也是愛欲,乃至於對佛法,你也還是有愛欲,我喜歡那個經,我喜歡那個法門,我喜歡這個佛菩薩。我都常聽說,有些人叫他學淨土,「我不喜歡念阿彌陀佛,我喜歡觀音菩薩。」這還是愛欲,還是一種情執,這個情執就是六道輪迴生死的根本。修學佛法如果不把這個情執拔除,你所修學的一切功夫,如果修得真正好,都變成來生的福報,沒結果!諸位要曉得,脫離六道輪迴才算是小果,小有結果了。你能超越十法界,這是得大果。我們修行人,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把這些事情,從心地裡面把它截斷,把它拔除,時時刻刻提起警覺。『竭』是枯乾的意思,『愛欲海』枯乾了,『增長大悲海』,長養大慈悲心。把愛欲一念覺悟,就轉變成大慈大悲。原先是愛護自己,愛護自己喜歡的人,關懷照顧自己喜愛的人,現在把這個心量擴大了,能夠愛護一切眾生,關懷一切眾生,用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來關懷。這個法門怎麼個修法?這是善財向海雲比丘請教的第八個問題。

  第九:

  【云何能閉三塗八難門,開人天涅槃門。】

  第九個問題。『三塗』是地獄、餓鬼、畜生,這叫三塗。『閉』是把它關閉,也就是說,如何能教我們不墮三惡道,三惡道是難。『八難』裡面包括三塗,這八種,三塗之外,還有五種。第一種:盲聾瘖啞;第二種:世智辯聰;第三種:佛前佛後;第四種:北拘盧洲;第五種:無想天。這八種,在佛法裡面,都叫遭了難。什麼叫遭難呢?學佛修行證果的機會沒有了,那你就遭難了。世、出世間所有的苦難,沒有這八種重。人縱然極端的苦難,有機會能聞佛法,那他不算是遭難,他還算是非常幸運,這個我們要懂得。遭受苦難往往是逆增上緣,他從這個裡面覺悟。

  「三塗」—餓鬼、地獄、畜生,這三道裡的眾生,聽聞佛法修行困難,為什麼呢?愚癡,沒有智慧。雖然佛菩薩也示現在三惡道,度這些眾生,但是困難太多,有幾個眾生能得度?說老實話,佛菩薩是大慈大悲,給他們種種子。真正得度還是在人、天兩道。諸位讀過《地藏菩薩本願經》,菩薩在地獄裡面度眾生,只能夠幫助他到人道來,到天道。而天道呢?只能幫助他到忉利天;忉利天再上去,菩薩幫不上忙,只能幫助他到這裡。他升天了,或者到人道了,自己又迷惑顛倒,再不肯修行,過個幾年又回去了。你們在《地藏經》上看到的,又回去了。由此可知,佛菩薩在惡道裡度眾生,真的只是給他做遠因,種佛的種子。所謂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目的在此地。一生當中,能夠脫離三界六道的,畜生道裡面,太少太少。地獄道是根本不可能,餓鬼道跟畜生道非常非常稀有,所以三惡道難度。

  第二類的盲聾瘖啞,這也很困難。盲,不能讀經,他看不見。現在科技進步了,盲人用點字,他還能夠讀,比從前進步多了。佛講經說法,在三千年前,沒有這個技術。所以眼睛瞎了,就不能看經了。聾了,不能聞法了。瘖啞,自己有疑問,問不出來,修學通通有障礙。第三類的世智辯聰,世間聰明智慧的人,他不相信佛法,遇到也是枉然,不能接受。這些人很多很多。我們今天講的知識份子,美其名為科學頭腦,不相信佛法,認為佛法是迷信,這個機會當面錯過,你說多可惜!

  再有一種,就是他生在佛前佛後,沒有緣份遇到佛法。這種人太多太多了。諸位要曉得,佛出世的時間很短,沒有佛的時候很長很長。以釋迦牟尼佛跟彌勒佛做一個比喻,你就了解了。釋迦牟尼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一萬二千年在我們想很長很長,但是在無際的時空裡面,它太短了,一萬二千年算什麼?彌勒菩薩什麼時候到世界上成佛呢?《彌勒下生經》裡面告訴我們,以我們這個世間時間來算,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他才來成佛!那麼釋迦佛的一萬二千年的法運過去之後,有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沒有佛法,這是釋迦牟尼佛之後,彌勒佛之前,叫佛前佛後,沒有佛法。你生在那個時代,沒有機會聞佛法,這個也是遭難,沒有機會了生死、出三界。

  第五種,就是北拘盧洲。我們常常看到寺廟裡面,韋陀菩薩佛龕上面那個匾—「三洲感應」。這四大部洲,三洲感應了,四大部洲裡頭,北拘盧洲沒有佛法。我們這個地方叫「南贍部洲」,東南西三洲有佛法,他護持佛法,北洲沒有佛法。所以你要是生到北拘盧洲,你要遭難了。那個地方的人壽命長,福報很大,沒佛法可聞,這也就遭難。

  最後一種:無想天,也叫做長壽天。這個裡面就包括了四空天,四禪裡面有佛法,有佛菩薩應化在其間,但是四空天裡頭沒有佛法,壽命很長。這麼長的時間裡面,比如生到非非想天,壽命八萬大劫,八萬大劫空過了,聞不到佛法,有多可惜!

  所以三塗在八難之中,三塗不包括八難,八難裡頭包括三塗。如何能避三塗八難,我們不遭這個難?意思就是說,生生處處都有機緣聞到佛法,都有機會接觸到佛法。這是善財所希求的『開人天涅槃門』。這個地方「人」,是六道裡面的人道;「天」是指欲界跟色界,不包括無色界;無色界,那是八難裡頭的。因為人道跟欲界天、色界天,都有佛菩薩應化在其中,有聞法的機會。第十句說:

  【云何能出三有繫縛城,入種智解脫城。】

  『三有』就是三界。這個問:怎麼能出三界?三界怎麼形成的?前面在總綱領上講的愛欲,愛欲是總說,三有是別說。欲界的愛欲,色界的愛欲,無色界的愛欲,所以講愛欲是總說,這是別說。那麼這個三有就是三界。有是什麼?有分別、執著、妄想。你有欲界的妄想、分別、執著,你就離不開欲界。這是三界裡面一個小圈圈—欲界,你沒辦法脫離。我們這裡講修行證果,說老實話,幾個人能夠離得開欲界?別人有沒有這個能力,與我無關,要緊的是問自己,自己有沒有能力離開欲界?換一句話說,欲界裡面五欲六塵,你接觸也好,不接觸也好,你還會不會起心動念?如果還會起心動念,沒有離開!欲界都離不開,你還想搞什麼?

  禪很好,禪宗的經論,我也講過好幾部,我知道它的好處。我為什麼不參禪呢?沒本事!禪是出欲界,到色界了。初禪天就出欲界了。我想想看,我怎麼樣做,怎麼樣參,五欲六塵還會動心,還會起這個念頭。換句話說,怎麼搞法都在欲界,都出不了,都生不了初禪天。這才曉得,參禪難,不容易!所以幸虧遇到這個帶業往生的法門,這才得救了。除了這一門之外,的的確確我們沒有門路可走。這個法門擺在面前,經論擺在面前,的確是好,決定做不到。自己以為做到了,其實沒做到。為什麼呢?試一試就曉得了。讚歎他幾句,他有定功,如如不動,不生歡喜心;罵他幾句,他就難過了,他心就動了,可見還在欲界,沒有得禪定。真正得禪定,苦樂憂喜捨,這個世間的五欲—財色名食睡,的確不起這個念頭,這才脫離了欲界。財色名食睡擺在面前,雖然不去理它,事上好像離開了,心裡還有念頭,還沒完全放下,你就出不了欲界。這才曉得參禪難,不容易!色界,禪定,禪定裡面那個境界,很快樂、很自在!貪著禪定,所以他出不了色界。禪定也不貪著了,也離開了,能夠超越色界,進入到無色界。因為他不明事實真相。以為到了無色界,就得到究竟涅槃了,把境界搞錯了,以為那就是佛至高無上的境界,那裡曉得還在六道裡頭。

  三界的繫縛,就是沒有法子超越六道輪迴。這個裡面,總而言之,就是無明跟煩惱。無色界是無明,色界、欲界是煩惱。你沒有辦法破煩惱,沒有辦法破無明,這是提出的問題,怎樣能夠超越。實際上就是要斷煩惱,破無明。『入種智解脫城』,「種智」是如來果地上的真實智慧,一切種智,入是契入。轉煩惱就成智慧,煩惱跟智慧是一不是二。一念覺悟就是智慧,一念迷執就是煩惱;智慧開了,就解脫了,脫離欲界,脫離色界,脫離無色界,解脫了。解是對煩惱講的;脫是對三界講的。只要你把煩惱無明化解了,你就脫離三界六道了。這樣修學才算是一個果,一個結果!我們要怎樣修學才能得到,這是第十個問題。末後一個,第十一個問題:

  【云何能棄捨一切珍玩資具,饒益攝受一切眾生。】

  前面問的是大問題,可是那個大的問題,必須要從小處下手。也就是說,我們要想修菩薩行,要想增長菩薩種,我們從那裡下手,這一條是下手之處。換一句話說,你要想入毘盧遮那佛華嚴的願海,你從那裡入門呢?就從這一句。你能不能把你現前這一切『珍玩資具』捨掉。「珍玩資具」,用現代的話來說—身外之物。如果說身外之物都放不下了,你就別談了。大乘佛法的修學,大家都曉得,修學的綱領就是六條,叫六波羅蜜。第一條就是布施,這裡就是講布施,你能不能把你身外之物通通布施掉,去『饒益攝受一切眾生』?換一句話說,你能不能捨得?

  「珍玩」是世間人所講的珍寶。富貴人家所收藏的古董,都是屬於珍玩。「資具」,資具是講資生之具,就是我們生活所必需的。生活當然現在人講種種享受,你能不能把你的生活享受降低,降到最低的水準,你才能布施。我不住大房子,我有一個小房子住就夠了。我不需要製華麗的衣服,粗布遮體也就很好了。你能不能真正做到節儉,將你多餘的布施利益一切眾生,這是饒益。自己作一切眾生的榜樣,我有能力享受,我不享受,作一個榜樣,作一個模範,這是攝受。

  學佛從這個地方學起,我們要如何能夠捨棄富裕的生活,奢侈的生活,當然不能像從前出家人一樣。現在出家人不一樣了,從前出家人三衣一缽,樹下一宿,日中一食,那是生活程度降到最低的水平。我們在家修學,現代出家修學也一樣。總得有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三餐能夠吃得飽,衣服能夠穿得暖,就夠了,其他的不必要了。樣樣都要放下,都要捨棄,這樣你的心就安了,你憂慮牽掛的煩惱就減少了。所以從這個地方下手,這也是個大問題。善財童子問得好,怎樣才能走到!那麼這裡問了十一個問題,海雲比丘下面跟他說法,就是答覆他這十一個問題。我們看末後這一句:

  【唯願慈哀,為我宣說。】

  這一句是請法之詞。願善知識大慈大悲,哀憫愚癡的眾生。『為我宣說』,善財童子是代表我們大眾,這就是為我們大眾來宣說。這個問題是我們眼前迫切想知道的,我們怎樣修學功夫才能得力,怎樣修學我們這一生才能夠成就,才能夠得果?這是把善財童子見到善知識,請教的這些問題,通通都說出來。下面是經文第三個大段。我們看註解,這個上面有個三角形,這是說明第三個大段。

  【第三時海雲下】

  這是指的經文。

  【稱讚授法。】

  這個文又分為兩段,先讚歎他,然後再教導他。我們看經文:

  【時海雲比丘告善財言,善男子,汝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耶。】

  『耶』是個問話,「哦,你已經發了無上菩提心!」就是這個意思,所以這是讚歎。那麼這個讚歎他裡面,經文分三個小段。

  【初友本問。】

  『友』是善友,就是善知識,指的是海雲比丘,海雲比丘給善財童子說,你看看這個地方是:『告善財言』,前面是「善財白言」。這個在古時候言語文字,這個敬詞分得很清楚。稱讚他為善男子。這個「善」是真正有善根、有福德。那麼遇到善知識,這有因緣,善根、福德、因緣三個條件都具足,才稱善男子。「你已經發無上菩提心了!」為什麼要這樣讚歎呢?

  【以發心者難可得故。】

  發心難!太難太難了!太稀有了!「你發這樣的大心!」這下面說:

  【若不發心,非法器故。】

  如果沒有真正發菩提心,你不是法器,不是法器,換句話說,你沒有辦法接受大乘佛法。那麼我們讀到這個地方,自己才恍然大悟。為什麼我們修學大乘佛法,修學這麼多年沒成就?沒發菩提心,不是法器。「器」是比喻,譬如這個茶杯,這是個器。你這個茶杯是完好的,裡面是空空的,你要問人家要一杯水,人家就馬上倒給你,你就得到了。你不是法器,這下面有漏洞,人家說要給你,漏掉了,一樣也得不到,這不是法器。另外一項:世智辯聰,他已經是滿的,倒下去滿出來,也倒不進去。他貢高我慢,他不相信,不能接受。這都不是法器。由此可知,大乘法器難!太難太稀有了!所以這個發心值得讚歎。

  簡單的說,我們也把這個話說得更白一點,更淺一點,真正能發捨己為人的心,真正能發捨己為法的心,只要佛法興,只要眾生得利益,犧牲自己生命也再所不惜,這就是發菩提心。沒有這樣的心,不能學佛,學佛只能學小道,大法沒有法子學。《華嚴》就是大法,這個境界你沒法子契入,《華嚴》是諸佛菩薩的生活。那麼你要想過諸佛菩薩的生活,發心是第一個條件;你過的就是毘盧遮那佛,就是普賢菩薩的生活,那個完全不一樣了。善知識這麼問,這個話也是讚歎,也是問,「你已發了無上菩提心!」善財童子肯定的承認了。

  【善財言,唯】

  這個『唯』就是「是」,唯是個客氣話,是恭敬的稱詞。

  【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善知識這一問,善財童子再一肯定,我真的是發了。前面善知識是稱讚,裡面還問他:「你是不是真發了?」「真的發了嗎?」「真發了。」發心之後,才能傳法;沒發心,就不能傳法。傳法,也沒用處!所說的,他也未必能聽懂;聽懂了,他也未必肯做。他要不能做,那講也等於白講,所以一定先要有發心的條件。真正發心了,你給他說,他能夠懂,他能夠明瞭;明瞭之後,他能夠照做,那這個老師要遇到這樣的學生,這就算是寶貝。一定是全心全力去教導他,如果說不認真教導他,那對不起這個學生。這種學生,稀有難逢!真的是可遇不可求。所以學生要找老師不容易,老師要找一個學生是更難,到那裡去找?這叫師資道合,這是稀有的因緣,成就無上的佛法。下面這個科題裡頭:

  【正讚發心。】

  前面讚歎他了,還有點懷疑,帶個問號。那善財肯定之後,那善友對他真正讚歎。這個讚歎,文也很長,總共也有十一句。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