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十四集)  1983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11-0014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第十一講,請掀開經本卷一第三十二頁第三行圓圈的下面,「第二別解略為三門,第一釋所入,第二釋能入,第三明能所契合,即釋入字」。這段是大師給我們講解經題裡面,「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說明「入」字,我們一般也稱作證,或者講得,所謂是得道、證果。本經裡面講「入不思議解脫境界」,入就是證的意思,也就是得的意思,不思議解脫境界,在《八十經》裡面稱為一真法界,也就是無上佛道,或者是佛果菩提,都是名相上的差別,實際都是同一樁事情。

  請看大師的經文,「今初」,初就是釋所入,「言所入者,即法界緣起。復開二門,一者開合,二者釋相」,先講開合。「然其法界,非界非不界,非法非不法,無名相中強為立名,是曰無障礙法界」。這句就是說明佛說法的義趣,真實法是說不出的,所謂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開口便錯,動念即乖」。這是講到真實法,後面這個意思很多,我們會慢慢的討論到。不但佛法如是,連道家,你看《老子》一開頭也說出這個意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由此可知,凡是能夠說的,能夠思惟想像的都不是真實法,都叫方便法。方便法裡面,它的作用,就是指導我們自己悟入真實,作用在這個地方。因此,我們要了解佛說法的性質,是無言說當中,勉強建立言說的;無名相之中,勉強建立名相。你要是懂得這個意思了,名相即非名相,言說即無言說,這就叫無障礙法界了。所以學佛必須要懂得這個道理,你在一切名相當中才不會執著,才有悟處;換句話說,才能入得進去。不懂這個意思,就死在名相之下,那就是無量阿僧祇劫的修學也不得其門而入。

  下面這就是說明強為立名,形容法界緣起,「寂寥虛曠,沖深包博,總該萬有,即是一心」。這四句可以說是把真心理體法界緣起都說盡,宗密大師在《行願品別行疏鈔》裡面,有很詳細的解釋,諸位可以參考。這個一心是說的真心,佛在一切經裡面,所建立的假名不止一種,有幾十種之多,或稱為真如,或稱為如如,或稱為如來藏,或稱為第一義,都是說一心的理體。禪家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就是此地講的一心。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這個一心所現的,一心所現的境界相,像前面所講緣起的相分。我們學佛求證,就是證得一心,這個一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楞嚴經》裡面「七處徵心」意思也是指的這個方面。

  「體絕有無,相非生滅」,這個心是真實的,雖然真實的,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無,有無是兩邊。所以我們凡夫不容易開悟,不容易證果,這個地方實在說是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凡夫的觀念總是落在二邊,不知道事實的真相是不落二邊。我們用思惟的心就是意識心,要想就探討佛法,在佛法裡頭開悟,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理,決定辦不到。你幾時的心清淨了你才能入,什麼叫清淨?不落有無,心就清淨了,就是不落二邊心就清淨了。像《金剛經》裡面所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時候心清淨了。稍稍有一點執著就是障礙,不但障礙你證果,而且障礙你開悟。這個事情很難:好,我一切都不執著了,結果你還執著一切都不執著。我的心很清淨,一塵不染了,你的心裡頭還有很清淨,還有一塵不染。諸位想想,能思惟嗎?能言說嗎?這是真實功夫。這是說的體!

  「相非生滅」,這句話就更難懂了,相是一切境界相,一切境界相不生不滅,這更不是我們能夠思惟想像得到的。諸位如果入了這個境界,你怎麼會有煩惱?怎麼會有妄念?你所有的煩惱妄想、分別執著,就是誤以為相有生滅,體有有無,這是錯誤的見解,錯誤的想法。佛菩薩所證,就是證的這兩句,凡夫所迷也是迷的這兩句,千經萬論所討論的也是這兩句。

  底下幾句我們念念就行了,「莫尋終始,豈見中邊,為聖智境而二智不知」,二智就是根本智跟後得智,「唯證所見」,證就是入。「而五目亡照」,五目就是《金剛經》裡面講的,如來果地上五眼圓明。「解之則廓爾大悟,迷之則生死無窮」。佛與大菩薩入了這個境界是大徹大悟,凡夫、外道迷之,六道輪迴生死,普遍希望眾生開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就是入,悟是悟入,離苦得樂是證入。學佛的人多,也都希望能開悟,能入無障礙法界,但總是事與心違,而不能夠契入。原因在哪裡?原因都在沒有相信佛的教誡,沒有依照佛教誡去奉行,所以累劫的修行都不能證入,一直到今天還是生死凡夫,這是我們必須要覺悟的。

  底下講,「開為事理二門」,這是講無障礙的法界。「色心等相謂之事,體性空寂謂之理」,這幾句話我們都要把它記住。「事理相融,即無有障礙」,可見得凡是障礙,就是不能夠圓融,圓融則無障礙了。「法界略分三種,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無障礙法界」。無障礙法界裡面又分為兩種,就是「事理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這就是《華嚴經》所著名講的四法界,就是這四種,這四種後面兩種是從無障礙法界裡面開出來的。底下講,「古德立五種法界,亦不出此」。這段我們就可以不必念了,諸位一看就明瞭了。

  再看第二段「釋相」,就是解釋前面所講的,四種法界的樣子,相就是相狀,它是什麼樣子。「第一事法界者」,倒數第六行最後一句,「界即分義」,分就是區別、區分,各個不同這區分。「謂三世之法差別邊際意識所知,並名法界」。所以這個界它有好幾種的定義,在什麼地方它表什麼意思,我們一定要清楚,不能夠錯會了。在事法界裡面,這個界的意思就是區分,是我們意識所對。底下講「縱八識名界,取其因義,亦事界攝」。我們講十八界,十八界裡面講六根、六塵、六識,所以在十八界裡面講的六識,這個界也是區分的意思,我們在唯識裡面說得很多。下面的文我們把它略掉。

  我們看看這裡歸納,在倒數第三行最後一句起,「事則無量,略明其十,以顯無盡」,這是在無量無邊事法裡面舉幾個例子來說。大師在裡面給我們舉了十個例子,「謂教義人境因果體用及與逆順」,這十個字十個意思,十種不同的境界,這就是給我們說明界是區分的意思。下面這是一個字一個字來給我們解釋,「一教,謂能詮言說,下諸善友多以此門」,教是教學,這裡頭細分有很多,在此地我們不必多說了。「二義」,義是講的義理,「謂所詮旨趣,雖通於理取差別義。」底下我們也不必多說,諸位一看就能夠明瞭。

  再看,「第二理法界」,在三十三頁第四行圓圈下面,理法界這個界的意思,跟前面事法界的界意思就不一樣了。「界者性也」,你看看前面事法界那個界,界當區分講,理法界這個界,界是體性。「謂真理寂寥為法之性」,法就是萬法,十法界依正莊嚴它的本體,我們稱之為理法界。理法界就是今天哲學裡面名詞所說的本體,宇宙萬有的本體,而事法界則說的宇宙萬有的現相,現相無量無邊,本體是一個,所以說為一切法的體性。「略有二門,一性淨門」,第二是離垢門。性淨門這是講性體、講本體,「謂在凡不染,性恆清潔,遍一切法,不同一切,一味平等」。底下是舉比喻說,所以佛性與法性是一性無二性,十方如來的體性跟我們凡夫的體性一性無二性。

  所以從性淨門來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它是一體無二體。從相上來講佛與眾生不一樣,佛悟心性,凡夫迷心性,這個相那就大大的不相同了,佛的相清淨莊嚴,眾生的相差別太大了。第二講「離垢門」,離垢門講修證,這是講修性,這三個字諸位要特別注意到,為什麼?這個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八萬四千修學的方法,修什麼?就是修離垢,這是行門裡面的總綱領。試問問我們自己修行有沒有離垢,還是增長這個垢穢?垢講得粗一點就是煩惱。我們修行是天天離煩惱,還是增加煩惱;是離邪見,還是增長邪見;是離無明,還是增長無明。果然能夠離,離煩惱、離邪見、離妄想、離無明、離執著那就對了,才能證性。如果一天到晚修行,一天到晚是增長煩惱、增長邪見、增長無明,不是修佛法,那修魔法,為魔所攝。

  這個底下講解的幾句也說得很清楚,「謂由對治」,就是針對著我們毛病來修理的,叫做對治。障盡,淨就顯了,障分為二類,煩惱障與所知障,都斷盡了你那個性淨就現前。「隨位淺深,分十真如」,十真如就是十地菩薩所證的,所以你有一分清淨心就接近一分真實,十分清淨心就證十分真如。底下說個比喻,「陶冶塵滓如鍊真金」,這個都是對治的意思。「又經云:真如平等無相身,離垢光明淨法身。上句證初義,下句證後義」。上句就是性淨門,底一下句離垢光明淨法身,這就是離垢門。如果不懂得這個修行的總綱領,你功夫怎麼會得力?功夫得力的人無論處什麼境界,順境也好、逆境也好他是自在無礙的,法喜充滿。如果在境界裡面,還有困惑、還有憂慮,那就是增長垢穢,那就不叫學佛了。佛者覺也,學佛是覺而不迷,覺就離垢,迷就增長垢穢。底下這個文,諸位自己看就行。

  再看第三的圓圈下面,「第三無障礙法界」,你看這個界的意思跟前面又不一樣。事法界這個界的意思是區分的意思,理法界的界當性分來講,而無障礙法界這個界字前面兩種意思都有,有區分的意思,又有本性的意思。下面給我們解釋的,它分為三門來說,「一是相即無礙門,二是形奪無寄門,三是雙融俱離性相渾然門」。我們一條一條來看,「今初」這是講相即無礙,「即一心法界,具含二門,一心真如門,二心生滅門」。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給我們講一心二門,就是這個意思。《大乘起信論》是學《華嚴經》必讀的論典,是華嚴宗裡面重要的一部論典,它的註解是賢首大師註的,賢首是華嚴宗第三代的祖師。由此可知,《大乘起信論》與華嚴宗關係密切,這兩門也不相離,是一不是二,真是一體的兩面,它也不亂。好像我們這個房子兩個門,兩個門是一間屋,是一不是二。雖然是一不是二,但這邊門不是那邊門,那邊門也不是這邊門,它互不相雜亂。底下有比喻、有說明,諸位自己可以研究,可以看看。

  再看,「二形奪無寄門」,在倒數第四行第二句,「謂無事非理故事非事」。事與理是一不是二,無理,事不能建立;無事,理也不能夠顯示,所以它是一不是二。既然一切事都有理,事就沒有了;一切理都是事,理也沒有了。這就是屬於現代所講的辯證法,也是前面所講的對這個事理的面面觀,你才能夠看出它的真相。真相明白之後才知道,真正悟入的人橫說豎說、長說短說,隨便他怎麼說法都是對的。而沒有悟入的人,怎麼說也是錯的,那個真正的意思也說不出來。諸位求學一定要懂得先求開悟,我在講席裡頭講過很多很多次,我們學佛是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求開悟,第二個階段求證果,不悟決定沒有辦法。要想開悟一定要先去開悟的障礙,障礙是什麼自己一定要清楚。

  我在講席當中常常告訴諸位,末法時期眾生福報雖然是不小,我們今天在生活上的這種享受,連古代的帝王都比不上。古代的帝王所謂金龍殿的龍蹲,像我現在坐的這個椅子一樣的,打漆傢俱坐在那裡不舒服,哪有現在沙發坐得舒服?以前宮廷裡面點的油燈,哪有現在的電燈這樣的明亮?從前出門坐的是馬車,哪有現在汽車坐得舒服?所以在物質享受上,我們每個人都超過了從前的帝王。這是你有福報,也有因緣,隨著科技的發達,印刷術的發達,我們得的經書非常容易。古時候想得到一部經書沒那麼簡單,那個時候沒有印刷術,你要想得到一部書,只有自己去抄寫。你們想想《華嚴經》這樣大的分量,要抄一部不容易,而古人確實開悟證果的很多。現在看不到,原因在什麼地方?福報享過了頭,得到太容易,所以疏忽了修行。

  所謂修行,就是剛才講的離垢、對治,把這個疏忽掉了。縱然是研究佛經,效果如何?是增長邪見,這個話是宗密大師說的。上次我們提到過,縱然講修行是增長無明,這是在末法許多地方,我們所看到的現相。別人怎麼修不關自己的事情,問題是自己要認真的去反省,我自己的修行是不是像清涼大師、宗密大師所說的,每天在增長邪見、在增長無明?果然是增長邪見、增長無明,那就要明白,自己是增長生死輪迴的業因。怎麼能開得了悟?所以有許多同修來問我,修行要從哪裡下手?我在這麼多年各處講經,所接觸的這些同修們,歸納為一個最嚴重的病根;換句話說,修行上最大的障礙就是心不平等,這是最大的障礙。因此我提出「怨親平等」,從這個地方下手,親是我們最親愛之人,怨是我們最大的冤家對頭。

  前幾天有一個學生來問我,他說《金剛經》裡面所講的,忍辱仙人為歌利王割截身體,割截身體是凌遲處死,死不是一下把你殺掉的。把你的肉用刀子一片一片的割,今天割一點點,明天割一點點,這樣把你割死,你想這多痛苦。他讀了這個經之後,最近也很煩惱,受了很多痛苦,受了很多折磨,他說那個冤家天天給我氣受,天天來折磨我,是不是像歌利王割截身體一樣?我說對,是這樣的。你要能忍辱,你要把歌利王看作什麼?看作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沒有這種長期的折磨,你的怨親平等從哪裡修?這是佛法裡頭的根本法。過去黃龍禪師接引學人所謂開口有三句話,叫黃龍三觀,他伸出一隻手,我這個手像不像佛手,我跟佛平等,佛是我們最親的。再伸出一條腳,我這條腳像不像驢腳,驢是畜生,上與佛平等,下與畜生平等。十法界當中一切怨親無不平等,你這個心真正平等了,才是修學的基礎。好像我們要蓋房子,這是打地基,地基要沒有做好,你那個房子蓋上去就會倒塌掉的,不會有成就的。

  我們今天講學佛,對這個人我喜歡,那個人我討厭他,你是凡夫,不是佛子。只要有這個心的念頭存在,他決定不能開悟,別說證果了。即使他將經論背得再熟,甚至於把古人的註解都背得熟透了,上台來講得天花亂墜,給諸位說,他還是生死凡夫。為什麼?講得再好,他自己一句都沒有,都是別人的。所以諸位要曉得,真正修行最初方便,修怨親平等。淨土裡面講一心不亂,心不平等怎麼能證得一心?怎麼能在境界裡頭不亂?由此可知,這樁事情多麼重要,這是無論修學哪個法門,所謂說根本法,我們一定要明瞭,一定要認真的去做。修行不只一味的去忍,事上我們要忍,但是更重要的,我們要把事實真相明瞭,這個時候你才能開智慧。而事實真相正是《華嚴經》佛給我們說明的,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我們一心所現。所以經論當中常常以夢幻做比喻,《金剛經》上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作夢的時候你夢到佛,你歡喜得不得了;夢到個冤家對頭,你恨他。你醒過來之後,佛從哪裡來?自己心變現的,冤家對頭還是自心變現的。

  你要曉得是自心變現的,佛與冤家就平等了,見到佛也不會歡喜,見到冤家也不動瞋恨。而我們就是迷惑,不曉得現前的境界,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自己唯心所現。佛七圓滿「大蒙山」裡面首先開示,唯心所現的法門,《華嚴經》的四句偈,「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我在開示的時候,開示不是對鬼說,是對人說,大家明不明白這個道理?如果真明白這個道理,心立刻就清淨、就平等,就入法界。六祖為什麼聽《金剛經》,一聽他就開悟、就證果了,人家一聽道理就明白了,這個心馬上就變了,變妄想心為無妄想心,變分別心為無分別心,變執著心為不執著心,他就入法界了。我們為什麼變不過來?不但變不過來,六根攝境的時候連經文都忘掉,這是所謂說愈迷愈深、愈陷愈苦。這段裡面大師引用《心經》上兩句話,「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諸位自己去看,從面面觀才能夠把事實真相完全了解,曉得一切法是寂滅相,所有的麻煩都是自己找的,而且找得很冤枉,為什麼?都不是真實的。

  再看底下第三段,第三十四面諸位翻開來第一行第二句,「三雙融俱離性相渾然門」,我們一看這個題就很複雜,裡面所包含的意思很多,大師在此地又以十條來給我們說明。所以「曲有十門」,曲是委曲婉轉的來說,他說十條,十條也是無盡的意思。這是歸納為十條,希望我們從這十條裡面能夠聞一知十,是一聞千悟。這是我們應當要理解的。這個十條我想也不必念了,經文太長,我們受時間的限制,但是每條都很重要,一定要細細的去讀,如果有問題,我們再提出來研究討論。

  諸位再看這個文,從倒數第八行第三句,我念一念,「十中,後三即事事無礙」,後三就是八、九、十,「八由以理融事,九由因果法界各全攝故,十因果法界差別之法無不該攝,法界無遺」。這個三門是《華嚴經》裡面所講的事事無礙。這底下也是說到教義裡面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講的六相,我們接著來念,就是接著剛才這個,「十中後三,即事事無礙,以此該前,更無事理別行,一多不即,故唯歸一無障礙法界,而舉一全收,隨門說異耳」。如果要懂得這個意思,那必須要了解後面的六相圓融。在一切法界裡面隨拈一法都具足六相。六相就是底下所說的,「故總即法界」,總相,「別即事等」,別相。「同即法界無違,異事理相反,成相則同辦法界,壞則各住事等,故無礙重重無盡無盡,餘如所詮義理門中,已說所入」。所以這個六相我們要明瞭,前面都曾經說過,此地只是提一提,整個法界你看也是六相,六相就是大而法界,小而微塵,都離不開這個六相。

  再看底下第二大段,講能入這個很重要,所入是講境界,我們必須要曉得;換句話說,那是我們的目的地,我們要認識。能入我們自己必須要入進去,才能得受用。如果自己不能證入,前面所入的法界是諸佛菩薩所證得的境界。我們不能得到受用,念得再熟、背得再熟是別人的,不是自己的,所以這個地方最重要的在講能入。在倒數第六行圓圈的下面,「第二明能入者」,就說明能入這個意思。「總明即是普賢行願無所不收」,這品的品題稱為「普賢行願品」,普賢行願是能入,這是從總意來說。普賢行願廣大無邊,世尊大慈大悲,為了我們修學方便起見,將它歸納為十條就是十大願王。十大願王是普賢廣大行願的綱領,每一願的境界都是盡虛空遍法界,我們早晚課都要念一念,念,不能去做,做而不能徹底,都沒有辦法證入。禮敬諸佛,諸佛是誰?我在講堂講過,天台大師講六即佛,從理即佛講到名字即佛,正是佛在《華嚴經》裡面所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

  我勸大家修怨親平等,對不對?不但一切有情眾生皆是諸佛,連無情眾生也不例外,經上說得很好,「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對一切人、對一切物要像對佛那樣的恭敬心,一個心,一心無二心,這才叫修禮敬諸佛。而這個心量、境界都是盡虛空遍法界,這樣修才是普賢行願,才能證入。我們念是念,沒去修。所謂修禮敬諸位要曉得,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都是修普賢行願的道場。見一切人恭敬心,見一切事、一切物也都是恭敬心。你們早晨起來清潔環境,這是禮敬諸佛,地把它掃得乾乾淨淨,是禮敬諸佛;桌子擦得乾乾淨淨、擺得整整齊齊,是禮敬諸佛,對它恭敬。衣服穿得整整齊齊是禮敬諸佛,邋遢骯髒這就是不敬,你對衣服不敬了。所以境界廣大無邊,你對一切物不愛惜、不禮敬、不尊重。所以普賢廣大行願,你要不深明經義,不明瞭廣大的境界,你從哪裡學起?這是我在此地隨便舉一個例子說幾句,到後面我們再詳細的來討論。普賢行願建立在真實心、恭敬心、廣大心的基礎上,修普賢行願就是普賢菩薩。前面跟諸位講過,這才能夠證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念佛法門裡面講,就是理一心不亂,這是我們念佛人希望能夠得到的。

  底下別說這有三義,總說那就全經都是普賢行願,是無所不收。別說第一個身入,第二個心入,入是要心入,「身由心證故廣辯心」。心入了身就入,身入心不入,身決定不入。你就裝得再像,怎麼樣莊嚴、怎麼樣學的威儀那都是假的,裝模作樣不是真正入。你心真的要是入了,你身的一舉一動、言語表態自然就變了,就不同,所謂講變化氣質,氣質不一樣了。氣質從哪裡變的?從心變的。所以此地我們著重在心入。「心入有三」,這是諸位必須要記住,「一者正信,二者正解,三者正行」。這三句六個字很容易認得,可是這個意思就不容易懂。什麼叫正信?我們現在信佛,算不算正信?我們今天見解算不算正解?給諸位說,不算。我在此地講,你在那裡聽,都不算,為什麼不算?因為你現在還有邪思,你還有妄想。你妄想、分別、執著還沒有打掉,你的信解就不正;信解不正,那個行怎麼會正?我們現在幹的什麼?雖然不正,我們向正的方向走,正是我們現前修學第一個目標。這個目標並不簡單,所以我們不能夠大意、不能夠粗心,誤以為自己是正信正解了,那就錯了。後面都會詳細來討論這個問題。

  繼續再看這個問題,「此三於前三重所入,一一皆具,謂如入前理法界時,先須正信,深忍樂欲,令心清淨。次即正解,決了分明不可引轉,後須正行,謂心詣斯理,因解起行,行起解絕,解相雖絕而不失解」。這是舉個例子,理法界、事法界、無障礙法界,這是前面講所入的法界有三。如果無障礙法界再開為兩個,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就四法界,隨便哪一種法界,都要以這三個條件才能入。所以在這個地方是舉個例子,一切大乘經論裡面都提示我們重要修學的綱領,這是我們必須要牢牢的記住。像佛在《金剛經》裡面告訴我們的總綱領,就是兩句一偈,兩句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經文裡面兩句。一偈就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首偈子,這是《般若經》裡面重要綱領。我們能不能時時刻刻在一切境界裡面,現在我們是不談理、不談無礙,太高了,談事法界,在一切人事環境裡面我們能不能常常提得起來?

  念佛法門裡面是以一句佛號做為總綱領,教你念這個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把你自己喚醒。南無是皈依的意思,阿彌陀佛意思是無量覺,阿翻成無,彌陀是量,佛是覺,皈依無量覺,要懂這個意思。念念皈依無量覺,有一念不覺就迷了,皈依是從迷裡面回過頭來依靠覺,迷是什麼?感情。覺是理智,迷是分別、是執著,覺是無分別、無執著。這裡頭最重要的是要你真正得意,你得到這個意思你才能開悟,你要是不得意,那就錯會了。譬如說有人聽到這幾句話了,他在這一切境界裡頭學著不分別、不執著,那就大錯特錯了。你在家裡面對父親、母親不分別執著,你也不認他是父親,也不認她是母親,行嗎?整個世界秩序都被破壞了。

  不分別、不執著是講你的內心,起作用的時候,隨順眾生分別執著,叫不壞世間相。這是大慈大悲,這才叫真正覺悟,才能夠自度度他,自度是自己心地清淨,一切無分別、無執著;度他是一切有分別、有執著,有分別、有執著是度他了。如果說一切無分別、無執著對別人的,釋迦牟尼佛還給我們講經嗎?一句話不要說了,為什麼?不分別、不執著。為什麼給我們建立這麼多假名,分別這麼多法相?是為眾生不是為他。所以他四十九年說即無說無說即說,正所謂說而無說,無說而說,你要懂得這個意思。所以對自己,修自己自利清淨,無為、清淨是修自己。對他是有為也是清淨,為什麼清淨?因為是從無為裡面變現出有為,為他受用,不是為自受用,這個才清淨。

  所以一切有為法、無為法當中,絕不失清淨心,清淨心的作用就是智慧、就是光明,這才是正信、正解、正行,這是一而三,三而一。所以對於佛法的理論不能不明白,修學一定要循規蹈矩,按部就班。真正下手一定要先修根本智;換句話說,要先修平等心。那個平等心從什麼地方下手?從怨親平等,修誠敬法門。你看,我們這個佛門課誦教你一心頂禮,你們看看大迴向裡面所念的,無論哪一尊佛、哪一尊菩薩都是盡虛空遍法界,沒有對一個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情與無情無不是佛,無不是菩薩,那是修普賢廣大行。你在佛事當中會唱,也會念、也會拜,可是不知道這個意思,不能應用在實際生活當中。所以實際上你的生活還是迷惑顛倒,而對於正信、正解、正行是一無所知,這樣怎麼能入?大師在此地舉這個例子,我們要能夠舉一反三。

  正信給我們講的八個字,「深忍樂欲令心清淨」,深忍樂欲是方法,令心清淨是目的。所以佛在《圓覺經》裡面開宗明義,就給我們講的圓覺清淨心,淨土裡面開宗明義所講「心淨則土淨」。不從清淨心上下手,正信生不起來,唯有清淨信心才叫正信,就是清淨心裡面生的信心。這是《華嚴經》裡面講的正字標準,我們世間所講正字招牌,《華嚴經》的正字招牌標準是這麼高。「正解決了分明」,了是明瞭,決是決定,不會為任何境界所引誘、所轉變的,這才叫正解。正行是一心一意向這個理論,依照這個理論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行為當中,穿衣吃飯待人接物都與這個道理相應,這叫正行,行就是生活。佛法在哪裡?佛法在生活當中,佛法就是日常生活。是一個覺者的生活,不是一個迷惑顛倒的生活,是個覺悟人正常的生活。這邊簡簡單單提出這幾句話,說明正字招牌的標準,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覺悟,要建立自己的正信、正解、正行,然後才能夠修普賢行願,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經書分量太大,講一遍都相當不容易。在行門上最重要的是要抓住綱領,便於受持。最近有從國外回來的同修,告訴我外面佛教界的情形,佛法只要是接觸到都能生歡喜心,都願意修學。可是普遍有個現相就是沒有個目標,沒有方向,這是大家所困惑的。我告訴他,國外如是,國內也不例外,這就是此地所講的正信、正解、正行。我們這個小道場幾位同修在此地,我們有一個方向,有一個目標,那就是依據《梵網經.心地戒品》,依梵網菩薩心地的理論,實際上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裡面所說的,五十八戒的方法,五十八戒就是普賢行,五十八戒每一條戒都是博大精深,盡虛空遍法界。

  像我剛才舉的普賢行願,「禮敬諸佛」一樣,你們要不明這個意思,五十八戒一條你都做不到。因為《梵網經.心地戒品》是稱性的,與一心本性完全相應,依這個理論方法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梵網》的理論方法就是正信、正解、正行。正行就是《華嚴經》這一品,「普賢行願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是說我們實際上的生活,就是把這個應用在我們實際生活上,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我們依據《梵網》的理論方法,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歸趣彌陀寂光、實報淨土,這是我們所提出的宗旨、目標、方向。只要你信得及,真正能夠向著這個目標方向去努力修學,這一生必定有不可思議的成就。

  下面,「第三能所契合正顯入義」,這段裡面要給我們講入的情形、入的樣子,然後你才明瞭入與不入,那是很顯然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的。

  今天時間已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底下一段我們明天再繼續給諸位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