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生童子章 (第十集) 1991/8 澳洲淨宗學會 檔名:12-010-0010
請掀開經本:
【復次善男子。菩薩具十種法。則得圓滿阿蘭若法。】
從這個地方開始。『阿蘭若』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叫寂靜處。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幽靜的環境,便利我們修養身心道業,因此,我們稱道場也可以稱為「阿蘭若」。
【何等為十。一者。成就久修梵行。二者。成就清淨律儀。三者。成就諸根不亂。四者。成就常樂多聞。五者。成就一切處力。六者。成就遠離我執。七者。成就不計著身。八者。成就常樂遠離。九者。成就正法現前。十者。成就樂於獨處。】
這個十句每一句都有『成就』兩個字;換句話說,大乘阿蘭若的意思,就是要「成就」十法,這才叫做菩薩阿蘭若法。這十句下面一句一句的給我們解釋,我們讀底下經文就明白了。清涼註疏不多,但是相當的扼要也相當的詳明,這個同修們做參考。請看經文:
【善男子。云何菩薩久修梵行。乃至成就樂於獨處。】
說了第一句,說了末後一句,當中的八句就包含在其中了。這是句問話,下面是答覆,答覆的順序按照前面十法的順序。
【善男子。如是菩薩得出家已。】
這句話這是總說;換句話,下面十句句句都應該加上這句,在此地說出來向下都可以省略掉。
【於諸如來所說教中。具足三輪。戒印清淨。】
這句就是解釋,「成就久修梵行」,梵行是清淨行,身口意三業清淨。小註裡面有解釋說,『三輪』第一是講能持之人,第二是說所修之事,第三是指的戒法,這個三者都沒有欠缺就叫做『具足』。要是明白這三者,雖有事相,但是沒有體性,也就是說,相是有,性是空,懂得這個道理才叫做清淨。清淨之戒這就合乎實相,唯有合乎實相,所以才叫做『戒印』,這在大乘菩薩法裡面我們常常講,菩薩六度裡面的持戒就是此地所謂的「戒印清淨」。為什麼?持戒裡面有般若,沒有般若的戒不能叫做「戒印清淨」,這也在過去講堂裡面已經說了許多。《仁王般若經》也是《般若經》;換句話說,這部經也可以說是《般若經》裡面的綱要。《般若經》裡面的精華,當然對於這個道理必須要發揮。第二句:
【於諸戒中。獲得善巧。不由他教。能自開解。】
所謂在一切戒律之中,能夠獲得善巧方便,這在佛法裡面講就是有根本智而得後得智,後得智是方便智;換句話,就是運用的智慧,在一切環境裡面你懂得如何去運用。戒條每一條裡面都有開遮持犯,有遮戒,所謂叫講有止持,也有作持,像這些都能夠通達,在一切環境當中運用自在,這就叫做善巧方便。菩薩自己成就了之後,他最大的功德,就是我們所謂「倒駕慈航,普度眾生」。倒駕慈航就是用的方便法,真實法是出離,出離三界,出離煩惱,而證得無上的菩提涅槃,這是講出離完全是講事。談到權巧方便純粹是利他的,自己成就之後再回過頭來幫助一切眾生,希望一切眾生各個成就。
所謂是『不由他教,能自開解』,這就所謂是一切智、無師智、自然智都現前。諸位同修,這種智慧我們當然非常的羨慕,我們幾時無師智、自然智也能現前?究竟什麼時候現前,這不能問佛菩薩,也不能問別人,這個得要問自己,幾時你的心清淨,智慧就現前。大經裡面常說「淨極光通達」,就是你的心清淨到了極處,般若智慧光明就透出來,一切通達,「能自開解」。這句話放在此地用意很深,為什麼?要想淨極,淨極是定,能夠成就必須要修淨戒。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智慧是從定裡面開的,定是從修戒而來的。諸位想想,戒律一時一刻不能夠捨棄的。這個大戒如果嫌太繁、太多,沒有法子受持,自己要生慚愧心,業障太重了,沒有法子憶持。可是繼慚愧之後要不斷的努力,隨分修學,天天增長,絕不是說生個慚愧心、懺悔心就夠了。慚愧、懺悔之後,要不能夠奮發努力自強,這種懺悔是沒有效的,所以應當要更精進。這個底下是解釋,這解釋能做開解,所謂隨善巧而能修行,這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皆是菩薩行,皆是菩薩道。
【隨文善巧。受持不忘。】
經文展開來你就能解義,就能夠受持。
【於出要道。善巧隨順。】
『出要』就是出世,出世法裡面的綱領,出世法裡面的要道,你能夠抓得住,依照這個方法修學『善巧隨順』。
【於五犯聚。】
這就是戒律講的五偏,前面曾經說過。
【善巧悔除。】
犯了戒以後自己心裡明白,知道犯了什麼戒,知道犯了什麼罪,曉得怎樣去懺悔。
【隨所行住。離諸犯境。】
這就是預先懂得防範,把犯戒的因緣我們遠遠的離開它。
【於諸惡人。心常怖畏。】
這是遠離惡緣,遠離惡緣對於這個戒律才能夠保持清淨,不致於觸犯。
【乃至小罪。亦不覆藏。】
有罪,《戒經》一再教給我們「發露懺悔」,叫大家都知道我有過失,都知道我有罪業。不要把這個過失、罪業隱藏起來,隱藏起來麻煩就大了。諸位要知道,隱藏起來永遠懺不乾淨;露出來,露出來才能夠懺除乾淨。真正學佛修菩薩道,你就要記住,我們一生當中就是受報,別人侮辱毀謗我們,這也就是受果報。今天我到道場,看到有一大堆《玉曆寶鈔》,雖然這不是我們佛法的書,裡面的內容勸善規過,看看這些十殿閻王,看看種種的地獄,我們現在所感受的不例外,我們現在就在受。受報受得甘心情願,受得不怨天不尤人,這就叫懺除業障,業障是要在果報裡面消除。不受這些果報,這些業障怎能除得掉?別人罵我一句,心裡生歡喜心,感激他,這就報掉了;別人打我一頓我也很感激他,我的業障消除。可萬萬生不得氣,《般若經》裡面關鍵重點,就是教我們在生活當中、在境界裡面磨練,磨練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才能夠將業障從根本上懺除。所以乃至小罪我們也不隱瞞,也不要去飾非文過,這是最大的惡行。
【於諸學處。有罪無罪。悉能了知。知如是等業之久近。墮三惡趣。復生人天。】
這三句有三個意思。前面講『有罪無罪,悉能了知』,這是對戒律,你非常的明白,曉得怎麼做是有罪,怎麼做是無罪,你能夠決斷、能夠明瞭。下面,『於諸學處』,清涼底下有註,諸位自己看,我在此地不必說了。我們今天要把這部經講圓滿,要趕時間。『知如是等業之久近』,這句是說的明瞭因果,這也是學佛人必須具備的條件,「明因是果因」,知道犯戒的結果是要墮落在三途的。因為你過去剛初發心的時候,你發心持戒,雖墮三途,三途果報滿了,你這個持戒的功德依然能夠恢復人天之身,遇到機緣還可以繼續修道。諸位讀了這句,千萬不要錯解了意思,以為我們這樣說起來還不要緊,將來我墮地獄,地獄罪受滿了,我還可以在人天,再遇到佛法來修行。不錯,這話是沒錯的,但是諸位要曉得,一墮地獄你要受多久的苦,那又何苦?又何必?為什麼不在這一生成就?所以有志氣,應當在這一生成就,不要等到來生。
今天我遇到個同修告訴我,聽說我最近極力的提倡《感應篇》、《陰騭文》、《了凡四訓》,他就懷疑了,這是人天小法,學了這個東西,將來生到人天還是解決不了問題,應當還是在大經大論上,這一生成就。理論說得很不錯,我告訴他,大經大論好比五層大樓,是上面的兩層;《了凡四訓》、《感應篇》是最底下的一層。你現在要到五樓去,我問你,你要不要經過一層、二層?如果說不經過就上去了,沒有這個道理,縱然坐電梯還是要一層一層過。如果沒有這個基礎,你學的大乘佛法決定落空,怕的是來生連個人天身都得不到,這就可悲。所以諸位千萬要記住,我們從哪裡學起,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學起;換句話說,我們要從《了凡四訓》、《感應篇》下手。行持要依靠這個,再一心念佛求生淨土,這才有把握。《彌陀經》裡面跟我們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感應篇》、《了凡四訓》就是多善根多福德,諸位想想,這是多麼的重要。再看下面經文:
【如是菩薩善調六根。令無動亂。】
『調』是調伏,『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怎麼教人調伏?在這個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裡頭訓練,調伏就是訓練,訓練到什麼?訓練到不動。眼見色不為色所動,耳聞聲不為聲所動,『令無動亂』。什麼時候調伏?時時刻刻調伏,決定不可以中斷。萬不可以說調伏,在早晚功課的時候調伏,聽經講堂時候調伏,離開講堂就不行了,那有什麼用處?要在根塵接觸之處調伏,眼睛一睜開看到外面花花世界就是調伏的時候,耳聞一切音聲就是調伏的時候,舌嘗一切滋味就是調伏的時候,要在這個地方用功。
【以是方便住阿蘭若。居無惱害。無過難處。不親一切居人境界。不遠城邑。乞食便易。藥草滋茂。清淨泉流。遠惡禽獸。空閑寂靜。依如是處而為居止。】
這是說修行人,他的道場應該怎樣去選擇,經典裡面給我們舉出了這些條件。這些條件小乘人就特別的重視,大乘菩薩在初發心的時候也應當重視,到了定功已經成就了,不著重這個環境,著重在心地上,所以心地清淨真『阿蘭若』。再看下面第四句:
【於所習誦。應自精勤。諷誦之時。調其氣息。聲離高下。心不外緣。專想憶持。思惟文義。離諸惛掉。止觀相應。】
這句這就是「成就常樂多聞」;換句話說,告訴我們平常讀誦的態度,讀誦的要領。經是要讀誦,讀誦是要大聲的讀誦,也就是要高聲朗誦。但是聲也不必過高,也不能過低,要適中,每個人體質不一樣。為什麼?朗誦便於記憶,這是第一個。第二,你要曉得朗誦就是度眾生,你在讀經,經裡頭每個字要讀得清清楚楚。沒有學佛的人聽到你在那裡念書,念的什麼書?他一聽意思就明白了,他就得受用。不但聽到的人得受用,附近所來聽的這些鬼神比人的數量更多,所以在讀誦的時候就是度眾生。可是你要讀得字字分明,這樣聽者才能得到受用。念的時候有特別要注意的,就是要專心,要懂得經的道理,如果不懂經的道理,你不能觀想,那利益就差得很遠了。因為你懂得經義,這個心與經融合成一體,心就是經,經就是心,這才叫『止觀相應』,不懂意思這一句做不到。
【若見大臣婆羅門等來至其所。當於來者起愛敬心。先意問訊。命令安坐。觀其根性。為說正法。咸令歡喜。信受修行。】
這是講的「成就一切處力」,舉兩樁事情,一個是世間豪門貴族,這些人遇見了,菩薩要度他們。小乘聖者不然,小乘聖者國王來了,他仍坐在那裡如如不動,理也不理。菩薩不是,菩薩要度他,尤其他是地位高的,度他一個人就度了千千萬萬人。為什麼?他影響力太大,一個國王要信佛了,他下一個命令全國人都信佛。比度一個普通人功德要殊勝得太多,這是說明這點意思。這要懂得如何去應酬,如何給他說法,如何能叫他接受,教他依教奉行。
【若見國王。應善迎奉。方便承意。作如是言。唯願大王就此敷座。王既坐已。請其所欲。一切供給。】
國王需要什麼,常住就要供給他什麼。
【或時彼王心無信樂。】
或者有這種國王,對佛法不相信、不歡喜。
【應以善言。讚美王德。我觀大王妙得善利。今王境內。持戒。多聞。一切沙門及婆羅門良祐福田悉於中住。以王威力。一切盜賊不來侵擾。由王德化。一切惡獸悉皆遠離。王聞語已。歡喜踊躍。諸根調伏。其心寂靜。堪任法器。】
這些話都是善巧方便,先說一些恭維、恭敬的話,國王歡喜。你看看菩薩接引眾生,四攝法裡面這叫愛語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是用愛語來攝受他。心裡歡喜了,歡喜就容易接受了。給諸位說,世間沒有不可度之人,問題就是你懂不懂度人的方法,你有沒有這種智慧,有沒有這些善巧方便,沒有度不了的眾生。到他『其心寂靜,堪任法器』。
【當為宣說種種正法。或為演說厭生死法。或為演說如來功德廣大自在甚深妙法。如是一切皆令歡喜。】
這是我們四眾同修都必須要學。
【菩薩成就如是多聞。一切處力。堪修正行。菩薩成就自利利他。遠離一切我執煩惱。】
『煩惱』的大根大本是『我』,有我、有我所,煩惱就來了。般若智慧裡面第一關就是破這個,告訴你沒有我,我既然沒有了,我所有的當然更不會存在。人要到無我才是真正的菩薩,你看《金剛經》上說的,「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不是菩薩。換句話,真正的菩薩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才是真正的菩薩,是真正修般若的菩薩。
【菩薩成就不計著身。於阿蘭若。心無恐怖。】
《心經》裡面講遠離恐怖顛倒妄想,「度一切苦厄」。憑什麼?憑著般若智慧,「照見五蘊皆空」,我才沒有了,才真正做到了無我。
【菩薩成就常樂遠離。住阿蘭若。其心寂靜。】
我執破除之後,這個心永遠是『寂靜』,絕不會受一切境界的干擾了。但是我執不除,總是免不了要為境界干擾,稍稍不留意,就要為境界所轉,為境界所轉這是凡夫,能轉境界才算是聖人。
【菩薩成就正法現前。於諸世間悉皆捨離。】
這就是對於世間一切法,心裡面沒有一絲毫的牽掛,沒有一絲毫的希求,這個叫做『捨離』,離世間了。唯有離世間才能夠證入法界,才能夠明心見性。給諸位說,不但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心地已絲毫不沾染,就是連弘法利生也絲毫不沾染。做不做?做,不染,要懂這個道理,這才能與般若契合。一有沾染就壞了,又著了相,心地又被染污了,所謂是「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菩薩成就樂於獨處。】
這個『樂』是愛好,喜歡『獨處』。
【猶如野鹿。無鹿恐怖。】
這個『無鹿恐怖』,我時間來不及,應當查查其他的版本,是不是有錯字。不過清涼《疏》裡面是說以野鹿,野鹿是喜歡獨處。梵本說「野鹿唯屬七八,第十是樂於獨處心無疲厭」,有這麼個小註。但是這個要考一考本子,比較上可靠一點,比較上踏實一點,看看其他的本子校對校對有沒有錯字。因為排版的本子難免有錯字,縱然過去木刻版本,也還是有少數的錯字,這是免不了的。這是講最後這一句,成就獨處。
【善男子。是為菩薩具足十法。圓滿成就住阿蘭若妙行功德。】
這句是總別。再看底下經文:
【復次善男子。菩薩具十種法。則得成就樹下而坐。】
這一段樹下坐,對治房舍物欲之貪愛,現在居住的房子大概都講求要豪華、要舒適,這就是貪心。物質生活愈豐滿,貪心就增長,它不止住。所以佛教給我們樹下一宿,就是對治貪愛房舍,對治這個貪心的。
【何等為十。一者。不近村邑聚落。】
這就是遠離一切世間人,你自己在清修的時候要遠離。因為不遠離常常跟他們雜在一起,如果你沒有相當的定力,沒有相當的修持,久而久之就被他們度去了。不是你度他,他把你度跑了,這是我們應該常常有這個警覺心。你真有定力那不在乎,濟公長老一天到晚在這個紅塵裡面,熱鬧場合當中到處去走動,人家有定功。我們沒有定功要學他那一套,三天,你的道行統統都完了,煙消雲散。如同我們大專講座一樣,大專講座辛辛苦苦在這個暑假當中,兩個星期、三個星期,這些老師們都在那裡流汗,講這些佛法道理。二、三個星期下來,心差不多收起來了,慢慢的像個樣子了,可是一接觸,到電影院去看兩個鐘點電影,又恢復原狀,兩個禮拜所學的那真是煙消雲散。諸位想想,不容易,這是教給我們為什麼要遠離『聚落』,就是這個道理。
【二者。不依太遠城邑。】
雖然叫你遠離聚落,可是也不能離太遠,離太遠怎麼樣?生活不方便。從前是托缽,太遠了托缽不方便,再有一個,度化眾生也不方便。不能太遠,也不能太近。
【三者。不依荊棘之處。四者。不依多毒草處。五者。不依無枝葉樹。六者。不依多猨狖處。】
『猨狖』就是猿猴。
【七者。不依眾鳥集處。八者。不依惡獸住處。】
這個一看,從第三到第八這幾句我們一看就明瞭,選擇住處這些地方都不適合,環境不適合。『荊棘』,走路不方便,『毒草』多的地方,對我們也有傷害。猿猴多的時候也相當的麻煩,也會擾亂了你,身心不安。『惡獸』指一些豺狼虎豹,有猛獸的地方,自己行動不安全,信徒來的時候也不安全。
【九者。不依近怨賊處。】
『怨賊』就是盜匪一類的,盜賊他們所居住出沒的地方,我們也不能在那個地方安居。
【十者。不依造作非法惡律儀處。】
這末後指的外道,他們的『惡律儀』,不是我們佛教律儀所說的。
【如是等處悉不應依。能令身心安隱喜樂。可修善行。即應安住。善男子。是為菩薩具足十法。圓滿成就樹下而坐妙行功德。】
就曉得大乘菩薩頭陀行,『樹下而坐』,還是重在義理,不像小乘偏重在事相當中。十句諸位要體會它的意思,何以?句句裡面都不是指實際上的事物,譬如說荊棘之處、毒草之處,是不是指這些事物?小乘法門裡頭就是指這些。大乘法不是如此,大乘法裡面指的荊棘、毒草是嫉妒、障礙,你在這個寺院大眾同居的時候,大家煩惱很重,嫉妒的心很重,你得搬家遠離。找另外一個地方去,得要找六和敬的僧團,才是你真正依著法。不要把它看呆了,你要把這麼想:現在沒有,我住的地方很好,既沒有荊棘、也沒有毒草、也沒有猿猴、也沒有鳥集、也沒有惡獸。實際上這些東西一天到晚就圍在你旁邊,這些東西現在都變成人樣子穿著衣服,妖魔鬼怪、草木都成精了,你沒有慧眼怎麼能辨別?要懂這個道理。真正這些東西,說實在話不可怕,它成了精就可怕。再看底下經文:
【復次善男子。菩薩具十種法。則得圓滿露地而坐。】
露地坐跟前面樹下坐意思是一樣的,都是對治,這個小註上有,治惡與貪。
【何等為十。一者。隨寒熱雨。不擇溫涼。二者。不依牆壁。三者。不依樹林。四者。不依草𧂐。五者。不依危險。六者。寒不覆障。七者。雨不覆蓋。八者。熱不覆障。九者。風不覆障。十者。若有病苦。得居房舍。】
小乘人確實是如此,沒有病苦的時候,出家人不會住在房子裡面,有了病那是要有開緣的,這就是從前所謂的是樹下一宿。但是在現在你看小乘國家裡面,他們還有樹下一宿,但是比從前進步得多了,現在有帳篷,用帳篷比從前是好得多了。記得在過去,好像有一位泰國的出家人,在我們新公園搭了一個小帳篷住了不少天,也很多人去看,這種方式確實是好確實是好。我學人過去對這個也很留意,如果我們能夠組成這樣一個僧團,的確是相當如法,在道業上是個非常良好的增上緣。真正有發道心的,五個人就行,五比丘就是一個僧團,採取這種方式,吃飯沿門托缽,到處行化,就是恢復從前佛陀在世的這種生活方式,對治我們當前不良的積習,對自己、對一切大眾都有無量無邊的功德。這十句都容易懂,也像前面十段一樣,著重在義理上,著重在表達的意思上。
【菩薩應當作如是念。若於露坐。正念現前。隨所修行。速除煩惱。隨順佛說頭陀功德。我當勤求而得圓滿。設住房舍不生貪著。亦不應言此好彼惡。應作是念。我居寺舍利益一切修福眾生。露坐不能為大利益。又露地坐。但能自利。不能利他。而彼菩薩雖居房舍。晝夜常作露地坐想。】
這段把大乘菩薩法的精神,完全給我們指示出來,『露地坐』的功德確實只是自利。佛在當年,這些居士們蓋了寺院、蓋了講堂供養出家人,你住在這個裡面你是福田,大家供養你,在你這供福田,所以是利益大眾。雖利益大眾,住在宮殿裡面縱然是雕梁畫棟,自己也要作「露地坐」想,要有這個觀念,不生貪心,不起執著,這樣才如法。但是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就沒有樹下一宿,出家人都是住大的寺院,寺院的建築都是宮殿式的。換句話說,這一千多年來宮殿住成習慣,現在稍稍差一點的房舍住得都不舒服,哪裡還有露地想?住在在家二眾所營造的、所供養的房舍裡面,我們究竟有沒有德行,能不能給他做福田?這是大問題。諸位也許常聽到,祖師有一句偈子說,「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前面的兩句是「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這是講飲食一粒米,房舍比一粒米要大得太多了,你今生不了道;換句話說,現在你種種享受就是在借債。你享受得愈多,你負擔的債務愈重,來生沒有不還的。
懂得這個道理,真的明白因果得失利害,我們就要選擇什麼?選擇最輕的待遇,我縱然不了道,我來生還得容易。因此,千萬不要隨便向齋主們化緣,不要要求供養,要求供養再化緣,債務就加重,後果不堪設想。佛給我們講的話,句句都要記住,安貧樂道,生活環境愈苦,道心愈增長,生活過得愈舒服,愈容易墮落。今日之下要沒有這個警惕的心,國家政治辦得好,經濟繁榮,一般國民生活水準都提高,對於修道人大大不利,稍稍不提高警覺,沒有不墮落的。這是我們特別要留意的,此地講樹下坐、露地坐,大主意也都是在此地。菩薩法裡面必須要記住,時時刻刻要利益一切眾生,利益一切眾生裡面第一個,第一樁要緊的事情,為一切眾生開道眼,破迷開悟這是第一功德,第二就教他斷惡修善。道眼不開,沒有一個不是盲修瞎練,那就不叫度眾生,害眾生,這是特別要記住的。
【善男子。是為菩薩具足十法。圓滿成就露地而坐妙行功德。】
再看底下一段:
【復次善男子。菩薩具十種法。則能成就住止塚間。】
『塚』是墳墓。
【何等為十。一者。厭離世間想。二者。死相現前想。三者。初死未壞想。四者。青瘀現前想。五者。胮脹現前想。六者。膿流敗壞想。七者。禽獸食噉想。八者。火焚半然想。九者。肢節分離想。十者。骨鎖現前想。】
這十法除了第一之外,就是常常講的九種想,你要能常常有這九種想,縱然不住在塚間,也是住在塚間。為什麼叫你常常這樣想?因為這個念頭一起來,對於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些貪愛之心全都消弭掉了,心就專在道上了。如果你要不常作如是觀:我現在年歲很輕、我後頭的日子還長。必然是懈怠、放逸,不能精進。試問問,你有沒有把握,我後面還有很長的時間?不見得,黃泉路上無老少,你怎麼能保證活一百歲、保證活個七十、八十?靠不住。所以修道要即時,真正的道人只把握今天,不做明天想,為什麼?明天我是不是能活在世間靠不住,現在活著,現在就要幹。印光祖師教我們把「死」字貼在額頭上,他老人家房間裡面什麼都沒有,就是掛了一個死字。掛了一個死字就是此地十種想,常常想著,我就要死了、我就要死了,我還跟人爭什麼?我還求什麼?要死了還有什麼好爭、還有什麼好求?無爭無求道業就容易成就,確實要常作如是觀。這十種想在《安士全書》裡面,「欲海回狂」那一章裡頭說得非常詳細,諸位可以參考。
【善男子。若諸菩薩住塜間時。於諸眾生恆住慈心及利益心。堅持淨戒。攝護威儀。澡潔其身。不應食肉。】
這是大乘法裡面,小乘法裡面不禁止吃肉,只說吃三淨肉,大乘菩薩法裡面不應食肉,食肉沒有慈悲心那就不是菩薩。這個我們在《華嚴經》裡面看到,經上有明文。
【何以故。止住寒林。應防二過。一。離外道所譏毀故。二。離非人得其便故。】
這是護律儀,不食肉是菩薩戒的律儀。『非人』是指一些鬼神之類,你戒律精嚴,他沒有辦法障礙你,你要是吃肉,有嗜好了,他就得其便,要來找你麻煩;你心地清淨,戒律精嚴,他沒法子。諸位想想《三昧水懺》,悟達國師十世高僧,他的冤家不得其便,找不到他的頭上來。一旦心裡頭貢高我慢的心一生了,這個鬼魂得其便了,找到他,害了人面瘡,幾乎要了他的命。可見得心地清淨,戒律精嚴,縱然過去世有冤家對頭,他也沒有辦法,想報復他也沒有機緣。
【善男子。若彼菩薩入僧伽藍。先禮佛塔及諸形像。上中下座隨應禮拜。如是畢已。應當守護威儀法式。為住塚間諸菩薩等逆生死流。順聖法故。善男子。若彼菩薩入僧伽藍。舊住比丘應以床敷請令就坐。菩薩審觀。若有妨難。隨事思惟。若無妨難。乃可就坐。應當如是謙下其心。】
這就是指住在塚間修道的菩薩,入了寺院是依些什麼態度、什麼樣的禮節,寺廟常住用什麼態度、用什麼樣禮節招待這些菩薩。這是德生童子也在這裡給我們開示。
【善男子。是為菩薩具足十法。圓滿成就住止塚間妙行功德。】
再看下面第十一段:
【復次善男子。菩薩具十種法。則得圓滿成就常坐。】
小註裡面說「常坐,除倚臥樂貪」,這就所謂是不倒單的意思。
【何等為十。一者。不為己身疲勞。二者。不為其心熱惱。三者。不為嬾惰睡眠。四者。不為久立不安。五者。為滿菩提法聚。六者。為修心一境性。七者。為求正道現前。八者。為欲坐菩提場。九者。為欲利益眾生。十者。為欲滅除煩惱。善男子。是為菩薩具足十法。成就常坐妙行功德。】
這十句都不難懂,這十句也是說明不倒單常坐的意義。但是不倒單雖然利益功德殊勝,初學的同修不能勉強的學,不能夠感情用事。如果要學,得要有好的老師來指導,否則的話,坐出毛病出來,煩惱就來了。有許多人不如法,到後來這兩條腿殘廢掉了,所以這個要懂得方法,萬萬不要好高騖遠,標新立異,我不倒單,他不如我。你這就不是修菩薩法,這修得什麼法?修得貢高我慢法,不是佛法。
我當年學佛的時候就很想學,結果被我老師攔阻著。老師說你何必要修這個,我說修起來比較方便,可以不必常坐,就有這個方便。老師說不行,你日中一食我不反對,你修不倒單、樹下一宿我絕不贊成。現在這個社會跟從前不一樣,他攔阻著,我也就沒有修。我在那時候,我要修大概還行,為什麼?在剛剛學佛,我還沒有出家,二十五、六歲我腿盤起來可以坐四個小時。所以在那個時候要學,還真不是一樁難事情。這個我也奉勸諸位不要勉強,你要真想學,要有好的老師指導。底下是末後一段,說明隨坐想。
【復次善男子。菩薩具十種法。則得圓滿成就隨坐。】
『隨坐』是講隨得便坐的意思,無論什麼地方隨時都可以坐下去,不一定要好的椅子、好的凳子,底下鋪得整整齊齊,隨便坐是這個意思。
【何等為十。一者。隨所遇座。心不貪著。】
隨便什麼都可以坐,沒有貪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
【二者。隨舊敷座。不自施設。】
不必再加以整理清潔,隨時可以坐。
【三者。亦不教人敷設床座。】
自己不敷設,也不必叫別人敷設。
【四者。於諸敷具。不作因緣。五者。遇草葉等。隨時而坐。六者。多毒蟲處。應當遠離。】
隨坐的時候,告訴我們有這麼個障緣可以遠離的。
【七者。若欲臥時。右脅著地。】
這就是臥之法。
【八者。心無放逸。念當時起。】
這是不貪久坐,不貪多睡,應當起來的時候就得要起來。
【九者。繫想在明。順法寢息。】
佛法裡面中夜『寢息』,這是佛教給他的。所謂中夜就是夜晚十點鐘到兩點鐘;換句話說,兩點鐘就得要起來洗洗臉,就要開始做早課。睡眠只有四小時,中夜睡眠,超過這個時候就貪睡了,就是昏沉比較重了。
【十者。為欲修行令身安樂。善男子。是為菩薩具足十法。成就隨坐妙行功德。善男子。此十二種頭陀功德。菩薩修行具足成就。】
『具足』就是每條都清楚,每條都是圓滿成就。
【能令一切善知識法圓滿清淨。】
這就是善財問意,在此地答出來了。他五十三參參訪到此地,如何能夠將一切善知識教給我的種種法門,我都能夠修學,都能夠圓滿成就,而不失掉?德生童子教給他這十二種,你能夠具足這十二種法,就是一切善知識法都可以圓滿,都可以清淨。
【能於一切善知識法永無退轉。】
這才做到精進而不退轉。諸位想想,不但是戒律清淨,菩薩六度萬行沒有不成就的,沒有不清淨的。
【爾時善財童子。得聞如是清淨妙行頭陀功德。種種讚歎諸善知識。種種隨順菩薩行門。及能顯示一切佛法。身心柔軟。歡喜踊躍。速疾增長愛敬之心。頂禮童子及童女。足繞無量匝。慇懃瞻仰。一心戀慕。辭退而去。】
這是這章最末的一大段,「戀德禮辭」。這次雖然講這一章,這一章也能夠看到五十三參的面貌。戀德禮辭,德是成就,你在善知識這個地方成就自己的功德,成就功德之後心地又不能夠落印象。為什麼?心地裡頭一落印象就壞了。這個地方的禮辭,辭就是不著相,著了相就不是辭。我親近這個老師,老師教我的佛法,好,我跟他行了禮,辭別回家,回家之後還念念不忘,壞了。諸位要懂這個地方的意思,這個地方「辭」不是真的辭掉。一天到晚跟老師手拉著手在一起,心裡頭一塵不染,這就叫辭了;如果心裡面有,隔了千山萬水還是沒有辭,著重在這個地方。所以說辭的意思就是不著相,道理明白,得受用,功德真正具足,心地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一塵不染,像明鏡一樣,境界現前一切都現,境界過去乾乾淨淨,這叫辭。菩薩與凡夫所不同的所在,凡夫每做一樁事情心裡頭落個印象,念念不忘,永遠辭不掉。
菩薩,你看看,善財童子在五十三參裡面所表現的,跟我們所表現的沒有差別,不同的在什麼地方?不同就是他心裡乾乾淨淨,一塵不染。事事物物他都辭掉,他心裡沒有一絲毫的牽掛,沒有一絲毫的沾染,這才叫真正的戀德禮辭。善知識給諸位說過,除了自己之外一切人一切物都是我們善知識。一切人、一切物、一切法都成就我們無量功德,只要你在一切人、一切事物、一切法當中不要分別、不要執著,在境界裡面鍛鍊你自己如如不動,智慧光明之心,這叫做普賢行,這就是善財童子。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我們一天當中的生活,他遇到五十三種不同的人。我們一天從早上到晚上也遇到五十三種不同的人,你懂得這個意思,你才曉得怎麼個學法。五十三參是同時的,不是一個一個的,經上沒法子一段一段給你說,事實上同時,沒有先後,沒有方所,同時同處,所謂是「圓融不礙行布,行布不礙圓融」,這在《華嚴》教給我們。經確實要多讀,要解義、要明理,要在生活當中去實踐,實踐就是修行。這章到此地講圓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