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梵網經  (第二十四集)  1983/1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1-001-0024

  請掀開經本九十八面倒數第三行。

  【二體性善慧地。】

  「此菩薩善修法身平等大慧,清淨明達一切善根故」。這是第二地的菩薩,前面講過初地菩薩,在此地名稱與我們一般經典上所講的稍稍不相同,它有特殊的意義。十地菩薩每一地都是講到體性,換句話說,名號之建立就是體性的德行,也就是從性德上建立的名號。在這些名號上我們自己能夠體會到,自性是多麼的圓滿,無怪乎六祖大師開悟之後,他老人家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們在那裡看到的是具足了平等、善慧、光明,無有一法不具足。平等是基礎、是根本,所以學佛首先要修平等心,由平等的基礎上就能生智慧,平等心才生智慧,這個智慧就是本性裡面的般若智慧。所以二地菩薩善修法身平等大慧,初地菩薩是證入諸佛法身平等大慧,這是剛剛證入。二地善修,善是善巧方便,我們初學的人不善於用功,怎麼曉得不善?是處處有障礙,所謂是觸處成障,這是不善;善修的沒有障礙,正所謂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善修。

  這種修學法尤其是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一定要講求、要學習,為什麼?在過去我們想找一個清淨環境來修行可以找到的,也就是接引這些中下根性的人,確實有許多道場,在現在這個時代可以說沒有了,這個沒有就是說眾生的福薄了。福薄的時候,中下根性的人修行難,處處有障礙,上根人修行容易,反而容易,為什麼?上根人他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無論什麼境界都好修行。他修什麼?法身平等,清淨明達,他修這個。所以在這個時代當中不成就的就淘汰了,如果成就,比以往要殊勝的太多太多,換句話說,他禁得起考驗!現在這個時代是考驗人心最大的關口,他能夠通過,豈不是超勝古人多多,這就在善修。無論在什麼境緣裡面,就是物質環境、人事環境,他都能夠提得起觀照的功夫,不為一切境界所動,成就自己法身平等,成就自己廣大的智慧。這個智慧不是求來的,換句話說,也不是修來的。修的是平等,心平等、心清淨了,這個廣大的智慧自然就現前了,這是本性裡面般若智慧。

  說到這個地方我們就聯想起來,佛在《法華經》裡面告訴我們,末法時期為眾生說法只說大乘不說小乘。我們在《法華經》大意裡面跟諸位說過,為什麼不能說小乘?根性劣的人他不相信,尤其在末法可以說是一個思想行為都開放的時代,小乘人修學是約束身心,他受不了這個約束,必定要毀謗,所以佛講末法時期不講小乘。利根的眾生他不需要小乘。所以佛就勸勉這些菩薩們,末法時期講大乘佛法,大乘佛法他在極度開放的社會裡面,這個環境當中能成就自己,修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在這個裡面歷事鍊心,成就無比的清淨。

  所以底下一句說「清淨明達一切善根」。一切善根就講四種,世出世法的善根都包括了,無貪、無瞋、無痴、精進,指的是這四種善根。這四種善根非常非常的重要,如果沒有智慧決定就沒有善根,善根是從智慧生的,而智慧是從清淨心裡面顯發出來的,可見得都是有連帶的關係。我們在講席裡頭也曾經在經本上讀過,佛度眾生要講求緣分,所謂是佛不度無緣之人。佛的心是平等的、是清淨的,佛對眾生決定沒有界限,沒有選擇;換句話說,障礙不在佛那一邊,是在眾生自己這一邊。什麼人有緣?有智慧的人有緣,愚痴的人沒緣,愚痴的人他不接受,有智慧的人他接受,能接受就是有緣人。有緣裡面又分了許許多多的等級,我們常講根熟的眾生,未熟的眾生,這是從大類上來分別。所謂根熟就是一生成就,這一生當中他一定成就。佛在世的時候他證得阿羅漢果,證菩薩果位,這都是屬於根熟的眾生;阿羅漢以前那都是未熟的眾生,根性未熟的眾生。

  這裡面有許多的講求,我們一般說一個人有智慧能夠辨別真妄,這是上根,他的成就就不可思議,這是大乘法裡面。真是講的真性,妄是講的妄心。你看《楞嚴經》裡面講的,六根的根性是真的,八識五十一心所是虛妄的,所以交光大師教人捨識用根,這是第一等人。能夠用這個方法來修行,這善修;這種方法要運用在念佛法門上是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一生就成就法身大士,這是善根。再下面的能夠辨別邪正,何謂正法、何謂邪法有這種能力。邪正不容易辨別,沒有智慧不行。再次的能辨別是非,再次的能辨別善惡,最下面的他能辨別利害,哪個是對我有利的?哪個是對我不利的?他有這個能力。能夠有能力辨別利害的,跟諸位說這個人就可度,就是佛法裡頭有緣的人,如果連利害都不能辨別,那就沒法子了,佛沒法子度他。雖然沒法子度可是佛還是要給他利益,給他阿賴耶識裡頭種一些佛法的種子,不過這個種子在這一生不會起現行,換句話說,他還是離不開生死輪迴,這一類人是真正的愚人!

  也許有同修要問,什麼樣的人才能往生(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起碼的條件)?能夠真正明瞭利害的就能往生。他曉得這個娑婆世間於我們有害,西方極樂世界於我們有真正的利益。有哪些事情於我們有害,障礙了往生,障礙我們往生,有哪些是有利益的可以幫助我們往生,他至少能夠明白這些事理。拿世俗的話來說他曉得趨吉避凶,決不做損害自己的事情,而做有利於自己的事情,這是最起碼的標準。如果連這一點都不懂,那就沒法子了,這一生諸佛菩薩看他墮落也沒法子救他。佛菩薩都救不了了,我們是更無可奈何,這個事情不是說不慈悲,是眾生不肯接受,那有什麼法子?

  這些道理、這些事情境界非常廣大,理論非常之深,不是幾句話就能夠說得很清楚的,諸位要想明瞭,還得真明瞭,不明瞭還不行!必須要常常讀誦大乘,深入教義,經典裡面涉獵太多了,不是我們能力能夠消化得了的。可是少數幾部經就能把這些事實真相搞清楚的,那這對我們非常的有利益。我們講堂選的這個經典,《彌陀經疏鈔演義》以及《要解》、《講義》都非常重要,這是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憑證,太重要了。

  如果再要想知道得更多一點、更細一點,也就是更深入一點,我舉出兩部經,諸位要留意。一部經是弘一大師介紹的,我們講《華嚴經》的時候曾經講過。弘一大師告訴我們,你看他鼓勵學佛的人一下就提出一個大經,沒有講小部經,一下就講大經,叫《華嚴經疏鈔》。他舉出這部經,他說明《華嚴經疏鈔》就像一部佛學大辭典,如果我們在這一部經上深入,真下功夫去研究,一切經典拿到手上迎刃而解,決定沒有困難。這講的話一點沒錯,確實如此,我們對於《彌陀經》能夠有比較深入透徹一點的了解,得力於《華嚴經疏鈔》,這是真實話。沒有在《華嚴》上用功夫之前,《彌陀經疏鈔》、《要解》我們都讀過,但是沒有這麼深的領悟,沒能夠在這個法門上建立清淨、堅固的信心。換句話說,《疏鈔》擺在面前含糊籠統這麼看過去,不行。所以《華嚴經》對我們的幫助非常之大。

  其次我跟諸位介紹一部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講義》,那也是一部佛學大辭典,它的分量比《華嚴經疏鈔》要少,所以往年李老師在台中大專佛學講座裡面跟同學們推薦的佛經,就是推薦《金剛經講義》。《金剛經講義》我們這個道場翻印過好幾次,而且我們曾經講過就是講《講義》,好像是講過六年,一個星期是一次到兩次的,平均兩次,講過六年講了一半,他的講義一共是五卷,我們講了三卷,費了六年的時間。這是一部好書,這是真正在佛法上下功夫,有《金剛經講義》、《華嚴經疏鈔》、《彌陀經要解》、《疏鈔演義》就足夠了。

  《梵網經》是提契綱領,就是《華嚴》裡面講的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梵網經》的上卷是講的菩薩道,菩薩存心,三十心十地,這是菩薩道;菩薩行就是下卷裡面的戒律,十重四十八輕,五十八條戒,那是菩薩行。善財童子到處去請教,原來全在《梵網經》裡面。可是這個菩薩行、菩薩心,如何在生活上應用得那麼靈活,那麼巧妙,那是都在《華嚴》上。這個地方給你講的理論、原理、原則,應用在實際生活上那就是《華嚴經》。好像四書一樣,《中庸》講理論,《大學》講方法,把這些理論、方法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那就是《論語》、《孟子》。你看孔老夫子他怎麼個用法?孟夫子他怎麼個用法?他們兩個表演給我們看,給我們做個模範,所以這個書了不起。

  所以我們講經典,這四部足夠了,用不著再多求。這四樣東西通了,一切佛法沒有不通達的,一切都貫通,這叫善修!在一切經典裡面找到幾個扼要的,容易下手的,又很容易貫通一切法的,這是講善,可見得「善」這個字相當不容易。善根裡面諸位要曉得,三毒對我們決定有害的。貪墮餓鬼,不管你貪什麼,貪心重的就是餓鬼道的業因,如果貪圖世間五欲六塵還得要墮地獄,貪圖佛法不能出輪迴。佛是教我們斷貪心,不是教我們換對象。我們不貪世間法,我們貪佛法,佛教你斷貪心,沒教你換對象。瞋恚是地獄的業因,愚痴是畜生道的業因,你說這個事情麻煩不麻煩!

  貪瞋自己容易覺察,它的形相粗自己曉得,愚痴往往自己不知道,自己以為很聰明,自己不曉得自己愚痴!何謂愚痴?就是剛才所說的真妄、邪正、是非、善惡、利害他分不清楚,顛倒其事這就叫愚痴。他堅固的執著他錯誤的見解,把邪法當作正法,把正法看作邪法,你跟他說正法他排斥你,你跟他說邪法他聽得很有受用,這是愚痴。今天社會裡頭確實有不少人,即使我們學佛的同修往往也在所不免,這是我們應當要警覺的。

  三毒煩惱是一切惡法的根源,轉三毒就成了三善根,一切善法之所生,不貪、不瞋、不痴,我們的心就清淨了。所以諸位想想看你的念佛,你不是求一心不亂嗎?一心不亂就是清淨心,你心裡面充滿了貪瞋痴,你的心怎麼能清淨?怎麼能得一心?你果然明白,那就好修行了,就善修了,一切順境裡面我不貪,沒有貪心,這叫善修;一切逆境裡頭我不瞋,這善修,如果沒有這個境界你修什麼?沒地方修!所以現在的人修行比從前如果要成就一定超勝古人,道理在哪裡?現在這個境界誘惑的力量太大了,古時候物質文明的誘惑力量沒這麼大,他不見不聞所以他這個心容易定下來,在深山裡面一住住幾十年,這個貪瞋痴慢都伏住了,那不是真功夫,請他到都市來遊覽一下他又動了心,貪瞋痴慢馬上就起來了,那個功夫有什麼用處?像古來修行的那些大德們,如果把他請到現在這個花花世界來觀光遊覽一下,恐怕道行十之七八都失掉了,他都動了心了,能夠在現前這個境界裡頭是樣樣不動心,這個成就超越古人!

  所以大乘的修行跟小乘完全不相同,我們過去在《華嚴經》讀過,像鬻香長者修禪定,他那個禪定在哪裡修?在市廛裡面修,古人叫市廛,現在叫什麼?現在叫百貨公司,最熱鬧的生意買賣的場所,他不是到那個地方去盤腿面壁,不是的,跟大家一樣去逛市場,什麼都看,什麼都聞,在那個裡頭修什麼?修不動心。你們在市場看一下,這個不錯我想要,心馬上就動了,他是天天逛市場,智慧增長,沒有他不知道的東西,他心裡頭如如不動。如如不動他定修成了,樣樣明瞭他慧修成了,你看看一天去玩到晚,他在玩耍裡頭成就了大定大慧,而不是到一個深山曠野人跡不到的地方去盤腿面壁,他不是的!

  這就是說大乘的修法跟小乘的修法不相同的處所!小乘的禁不起誘惑,他要遠離、他怕,禁不起誘惑那真的是要遠離,不遠離是被五欲六塵所吞沒,他求個小果;大乘這個境界他不在乎,他善修,不管什麼境界裡頭都是成就定慧,這是真正了不起,這叫真精進。現在修行人還有,現在也有修小乘的,不看電視,不聽廣播,不看報紙,你問他什麼事情他不知道,他心比較清淨;換句話說,他要一看電視、看報紙的話他心就亂掉了,這個我們一般講小乘根性,他那個修法對不對?對,小乘根性能保住自己。根性不相同,修行的方式不一樣,成就完全不相同。

  我們這個地方選的幾部經全都是大乘圓證了義的經典,諸位能從這上面去領悟實在是得不可思議的受用。這是接引大眾的場合不相同,所以我特別提醒大家,我們這個念佛一句佛號裡面具足三學、三慧(三學是小乘,三慧是大乘)、具足聞思修、具足一切法門。這個佛號不僅是釋迦牟尼佛的總持法門,乃是十方三界一切諸佛的大總持法門。如果不具足小乘法,就不能得事一心不亂,事一心要斷見思煩惱,小乘阿羅漢要斷見思煩惱,如果不具足菩薩的三慧,他就不能破無明,就不能得理一心不亂。所以蕅益大師說得好,這一句佛號是圓收一切法門,圓是圓滿,收是包括,圓滿包括了一切法門,不但包括了還遠超一切法門,真正是了不起,今天這個世間有幾個人曉得?有幾個人會念?

  所以說會念的念一聲阿彌陀佛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我過去在講席都說過,我相信!在我想像當中不止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有超過而無不及,為什麼?就是它圓收圓超一切法門。真正是可惜,沒人懂得!我們在座同修都是有緣人,這個法門真真實實是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今天遇到了,如果要不大力的來弘揚,對不起本師釋迦牟尼佛。不但對不起本師,對不起十方一切諸佛,也對不起歷代傳法的祖師,一代一代傳到我們手上,總不能在我們手上斷滅!應當要發願,盡心盡力的去弘揚,功德不可思議。

  【三體性光明地。】

  他這個十地是後後勝於前前,換句話說,後面的一定包括前面,好像蓋大樓一樣,三樓一定包括二樓,四樓一定包括三樓,因為它是建立在它的基礎上,在此地很明顯的能夠看得出來。「此菩薩證發無邊妙慧光明,以三昧解了智,能知一切三世諸佛法門,入神通光明故」。此菩薩是指第三地的菩薩,他是由於這個清淨平等大慧是一切善根再往上提升一步,所以就證發。證是證得,發是發明,也是本性功德的顯發,發什麼?無邊妙慧光明,前面都講到平等大慧,平等大慧再一增進就變成了無邊的妙慧,這是本性裡面的般若智慧現前了。

  「以三昧解了智」。這一句就是無邊的妙慧,三昧是正受,正受是什麼?正受是離開五種受就叫正受。這個五種,三十七道品裡頭觀受是苦,那是凡夫的受,六道的受,他們的受是什麼?苦樂憂喜捨,這五種受都沒有了,這就叫正受,有這五種受都叫做不正常的享受。身離開了苦樂,心離開了憂喜,這個受就是正受,所以正受就是三昧,梵語稱為三昧,實在講正受就是一心。諸位想想苦樂二心,憂喜二心,一心裡頭沒有這些東西。所以一心不亂就是正受,這個沒錯,事一心也是正受。阿羅漢已經離開了苦樂憂喜捨,破了我執,所以阿羅漢以上都稱之為正受,事一心以上稱之為正受。功夫成片凡聖同居土裡面還不能算正受,可是你要是往生那就是正受。這是特別法門,跟其他的法門不一樣,你沒能往生之前不是正受,往生之後那都是正受。

  清淨心就是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所以無邊妙慧的體就是三昧,就是一心不亂,作用就是無邊妙慧光明,就是解了智。解是理解,了是明瞭,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他不懂得,這是解,沒有他不明瞭的。世間法就不必談了,那是小道,再說大的,說大的當然包括小的,「能知一切三世諸佛法門」。這是大的。一切三世諸佛,一切跟諸這個字樣是不是有重複?跟諸位說不重複,怎麼不重複?諸佛是指眾多,一切是指佛的類別。在天台教義,佛有四大類,藏通別圓,有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圓教佛,不一樣;賢首教義有五教,小、始、終、頓、圓,這是說一切,一切三世諸佛的法門,沒有一法不了解,沒有一法不明瞭。

  諸位我們要想達到這樣的能力不是不可能,怕的是什麼?怕的是你自己不相信,自己給自己作障礙,那就無可奈何了!講席當中也常常跟諸位提起,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間所講的一切法,都是我們這個世間人根性所能夠達到的,如果做不到佛決定不講,不會拿我們來開玩笑,都是能做得到的。而我們之所以不能達到就是自己障礙自己,這是經典裡面常說「可憐憫者」,真可憐!不是別人障礙你。菩薩道裡頭跟諸位說任何外面的力量都沒有辦法障礙,只有自己障礙自己,因為他這是修大定修慧!

  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凌遲處死,割截身體,在我們看他有沒有障礙?沒有障礙,不但沒有障礙,成就他,善修!他在這一次大災難裡頭成就圓滿忍辱波羅蜜,這是任何一個人都想不到!你看歌利王不但沒有能害他,反而成就他圓滿波羅蜜,他感激歌利王,如果沒有歌利王,換句話,他忍辱都畢不了業,沒有辦法達到究竟圓滿。釋迦牟尼佛成佛,你們讀《法華經》的人曉得你讀「提婆達多品」,釋迦牟尼佛多麼感激提婆達多,沒有提婆達多他這一生成不了佛,提婆達多固然造了罪業,幫助釋迦牟尼佛提前成佛了,這就叫善修,巧修。一切境緣當中確確實實做到了事事無礙,這個菩薩地位怎麼不能成就?菩薩地位就是理一心不亂!古人能夠達到,我們今人為什麼不能達到?個人修法巧妙不同,只要懂理論、懂方法,自己善修善學一定成就。

  我跟諸位舉出這個四種經不多,這四種下手我們現在在此地講的《彌陀經》、《要解》跟《疏鈔》,這的確可以幫助諸位。下手從《金剛經講義》下手,因為我們一下來要是讀《華嚴經疏鈔》不容易,那的確是大乘圓教的經典。清涼是唐朝人,那個註解是標準的古文,唐宋八大家的古文,所以我們在古文上沒有相當的修養,的確是很難讀。所以從《金剛經講義》下手,《講義》是江味農居士的著作,他是民國初年人,雖然是文言文,淺得多了,所以拿它來做底子、做基礎,然後再深入《華嚴》,皈依淨土,這非常重要。不皈依淨土不能成就,皈依淨土才能成就。這是講喜歡研教的同修,我在這裡給你指出一條路,這一條是捷徑,是一條近路,搞別的那是迂迴的道路,太長,那要吃很多苦頭還未必能夠成就。

  入是講契入。前面有證,入跟證是一個意思。我們這個地方也提出了一個修行的目標,就是依梵網菩薩心行。依是根據,我們根據這一部經,入華嚴無礙境界,也講到入。入是要證入,住彌陀寂光淨土,這是我們此地道場修學的宗旨。這個地方是入神通光明,與前面所講的完全相應,就是三世諸佛一切法門。通是通達,神是神奇,超越了我們的常識,這叫做神,光明就是智慧,神通光明這四個字的意思要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無所不通,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換句話,就是全知全能。一般宗教徒讚歎神、讚歎上帝的話,「全知全能」,其實神與上帝還有所不能,還有所不知,全知全能是菩薩。菩薩是我們人人都可以達到的,三地就全知全能,三地以上那更不必說了。再看四地菩薩。

  【四體性爾炎地。】

  此菩薩「以智慧燄,燒煩惱薪,以入善權方便,教化一切眾生,能使見佛體性故」。從這個經文上來看非常明顯的告訴我們,初地、二地、三地完全偏重在自利自度,到四地可以度他、可以化他。我們要問為什麼到四地才能化他?因為在三地已經能夠通達一切三世諸佛法門,有能力教化眾生。如果沒有這個能力,教化眾生有障礙,只能夠教化一部分的眾生。我只有一個專長,辦專科學校不能辦大學,四地菩薩可以辦大學,為什麼?他各種科系他都通了,他一切法門都通了。三地以前他只修一個法門,傳一樣東西可以,教一樣東西可以,所以他度他還是度自己,不是說三地以前的不度眾生,度眾生,度人就是度自己,主要是度自己。四地以後度自己就是度別人,這個時候是利他偏重,他有這個能力了。

  以智慧燄,燄是火燄,智慧起作用,智慧的作用是什麼?斷煩惱,所以諸位要曉得,我們煩惱不能斷是沒智慧。定可以伏煩惱,不能斷煩惱,定能伏,所以阿羅漢九次第定叫滅盡定,把這個煩惱都滅掉了,沒錯。其實煩惱哪能滅得掉,為什麼叫做滅盡定?他這個定太深了,煩惱雖然沒真的滅掉,他煩惱永遠不起作用,就等於滅掉了,他不起作用了!煩惱怎樣滅法?煩惱實在講滅不了。大經上說得很好「煩惱即菩提」,所以他一開悟之後,就把煩惱一轉變都變成菩提了。菩提跟煩惱是一樁事情,所以煩惱多不怕,一轉變就是智慧,智慧就多了,無量智慧!沒有煩惱智慧就沒有了。迷的時候智慧變成煩惱,菩提變成煩惱,迷了,悟的時候煩惱又轉變為菩提。它是一不是二!是在轉變,阿羅漢有能力把它伏住,煩惱不起作用不能轉變,沒法子把它變成菩提,菩薩有能力把它變成菩提,那就是什麼?智慧燄燒煩惱薪。這個味道很濃!把煩惱比作柴火,智慧比作火,光明,你看柴火幫助那個火更大,智慧不就更大?要沒有煩惱薪,智慧火也沒得了,這個比喻很有味道!

  這是一個轉變,所以四地菩薩他就有很大的轉變。轉無量煩惱為大菩提,為無量智慧。「以入善權方便,教化一切眾生」,善是善巧,權是權宜,拿我們今天來講這個權,現在的話叫手段,善是這個手段運用得非常的巧妙,這個手段是做什麼?教化眾生用的。「能使見佛體性故」,菩薩教化眾生令一切眾生是個個都能夠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就是見佛的體性,此地這個佛的體性是講自性佛的體性。

  今天下午在念佛當中,有同修問到西方淨土「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問到「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理持與事持,問到這些問題,這都是非常重要的問題。佛跟我們提示這些話我們就要覺悟,既然彌陀是自性彌陀,淨土是唯心淨土,我們現前哪一法不如是?你在這裡要開悟,你不能死在名相裡頭。我們現前這個華藏圖書館就是唯心華藏圖書館,悟本法師在那裡敲大磬,在這個地方當維那,那是自性悟本,唯心圖書館,你這樣才真正叫開悟,你才叫開悟了。西方極樂世界是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我們這世界就不是的,哪有這種道理!記住六祖大師在《壇經》所講佛法是不二法,西方淨土是,此地不是,那不叫二法了嗎?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你要從這個地方開悟,你才真正悟入唯心的道理。

  能夠悟入萬法皆如,萬法一體,萬法不二!你的心怎麼不清淨?怎麼不平等?不平等,二就不平等了。你懷疑西方淨土是唯心自性,這個地方不是的,這是二,二就不平等、二就不清淨,它有分別、執著、妄想。你曉得萬法,禪家常講萬法歸一,那個一是講一真法界。講自性、講唯心就是一真,這才叫真正明理,真正悟入。心境一如就跟此地所講的他善修,他善權方便,他在一切境界裡頭得大自在,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智慧,決不是凡小權乘可以能夠知道的。所以我們今天這個道場、這個環境,諸位要不勤加利用、好好的利用,實在是很可惜。第五地的菩薩。

  【五體性慧照地。】

  「此菩薩以十力智照,知善惡有無二性,起一切功德行,轉不可說不可說法門故」。我們從這個地方來看發展,初地得清淨心,換句話說,就是得理一心不亂,這是初得,二地就生智慧,三地智慧就放光,四地智慧就起作用,轉無量煩惱成大菩提,五地這個智慧作用更大,慧照,『慧照地』。這位菩薩以如來果地上十種智力,這十種智力在此地就不能一條一條的講,那要講的時候佔時間太多了,而且我們過去已經講過很多遍。如來果地上有十大類特殊的能力,菩薩所沒有的,這些能力都從智慧生的,所以叫智力,菩薩也有十種智力沒有如來那麼樣的圓滿。這些名相在佛學辭典《教乘法數》裡面都能夠查得到,後面註解裡還有,講到的時候再說。

  他以這十種大智慧的能力照見世間。「知善惡有無二性」,這一句話它的內涵就是我們現代人所講的相對論,知道一切相對的體性。凡是相對的都不是真實的,真實法裡頭一心無二心,相對這個事有沒有?有,從哪裡生的?從無明生的,這個諸位要記住,迷了才有這個現相,覺悟了沒有,性它本來就是真實的,迷了之後這才有真妄,所以了義經典裡面都告訴我們真妄不二,邪正一如,一個體!悟了就叫它做正,迷了就叫做邪,悟是它,迷還是它,一樁事情。我們拿到這一塊黃金,悟的時候這是黃金,迷的時候這是銅,你說銅是它,說金還是它,並沒有換個東西,悟了就識貨,迷了就不識貨,就是這麼個意思。所以悟了的時候就叫菩提,迷了的時候就叫煩惱,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再說得究竟些,迷悟不二,迷是你自己,悟還是你自己,並不是說迷的時候是一個人,悟的時候又是一個人,不是的。作凡夫是你自己,成佛還是你自己,生佛不二,你當眾生、當佛不是兩個人還是你自己,迷的時候叫你做凡夫,悟的時候叫你做佛,並沒有換人,所以佛法稱為不二法門,道理就在此地。

  諸位要細細的體會,所以「知善惡有無二性,起一切功德行」,這個「行」你看看上面右上角圈了一個圈,念去聲當動詞講,當動詞念行,它起什麼?起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它所起的作用都是功德,所以功德諸位一定要記住都是定慧,起定慧的作用。從早到晚一年到頭待人接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念念成就智慧,念念成就大定,剛才講了他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樣樣明瞭,這是常生智慧。惠能大師初見五祖的時候,他跟五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他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他怎麼不生智慧?常生智慧一定就是常在定中。「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為什麼?因為他能「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他不取相,樣樣都曉得他不取相,這是智慧,他不動心這是大定,定與慧合起來講就是功德行。

  這一句話合起來講他是以十力智照在一切善境。善的境界裡面,惡的境界裡面統統都成就了他的定慧,正是蕅益大師跟我們說的「境緣無好醜」,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人事環境沒有善惡,物質環境沒有善惡,好醜是生在自己的心裡頭。悟了一切皆善,迷了一切皆惡,「好醜生於心」,真正是講絕了。明白這個道理、這個事實真相才談得上菩薩行,《華嚴經》裡面所講的「普賢大行」就是這個修法。「轉不可說不可說法門」,這是對教化眾生說的,無量無邊的法門沒有不通達的,無量無邊的法門沒有不能說的,能轉不可說不可說法門,當然就能化不可說不可說的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到這個時候菩薩的大願可以實現了,這是五地菩薩的境界。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