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圓覺經  (第十七集)  198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9-008-0017

  請看經本三十一面:

  經【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

  這是文殊菩薩提出來的第三個問題,後面是總結:

  經【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這三個問題是全經的綱領,換句話說,這部《圓覺經》就是世尊跟我們講解這三樁事情。在前面,就是第二個問題,諸位要特別重視「菩提心」,這在我們修學來講是非常的重要。圓瑛法師註解引用《起信論》所講的「三心」:直心、深心、大悲心,希望大家要特別的留意,必須將這三心的意思、境界,要有很清楚的認識,努力的去修學。我們簡單的講,我常常給諸位換換名詞來說,總是希望諸位能體會到大意。直心就是《金剛經》所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樣說起來諸位也許還是搞不清楚,再說明白一點,就是一切法都不執著,這個心就叫做直心。無論世出世間法,才有執著,心就不直了。六祖說「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的心就是直心。如果你有一絲毫的執著,你這個心裡有一物了,有一物就不直;所以這個心要清淨,不能有一物。這個是真心,《大經》裡面常講的「常住真心」,《楞嚴經》裡面所講的「六根根性」,六根根性就是直心,它是一切無有分別執著。這是講的體,真如本性的理體。

  下面兩種都是作用,就是直心的作用。第一種作用是好善,喜歡一切善法,雖然好善又不執著,世出世間一切善法他都修學,像《戒經》裡面所說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諸惡莫作他又不著莫作的相,與直心相應,眾善奉行又不執著行善的相,這個心多清淨!不是說「本來無一物」,這個善惡都不作,那就錯了,那是有體無用。要有體有用!有體無用這是小乘人,阿羅漢、辟支佛他心清淨,心裡頭無有一物,但是他善惡都不作。凡夫有用無體,與體不相應,他作惡作善都有執著,心不清淨。這是凡夫小乘與佛菩薩不相同的所在。大悲心就是利益眾生的心。由此可知,修德、修善都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發菩提心,這個生活行為就叫行菩薩道;那就是說,你的言行思想與三心相應,這就叫菩薩道。

  今天這個問題,特別是為『未來末世眾生』,換句話說,正講到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在這個時代真正『求大乘者』,發心求大乘佛法的人,如何能『不墮邪見』。這個問題對我們來說關係太大,可以說在釋迦牟尼佛當時那些人只有前面兩個問題沒有這個問題。佛不住世了,到今天鬥爭堅固的時代,這個問題對我們來講太重要了。

  講義【能使未來末法之世,求大乘之眾生,得正知見,不墮邪見。】

  他這幾句話,就是把這四句經文用白話文翻出來了。末法時期,諸位一定要承認就是業障太重,不是承認別人,承認自己,自己業障太重。假如自己業障不重,諸位想想,你讀誦大乘,照理來說,像《金剛經》佛所講的,這樣的人一定是諸佛菩薩護念、人天恭敬供養,為什麼別人還瞧不起你,還要被別人輕賤?由此可知,我們的業障深重。這樣好的佛法,社會大眾不尊重,反而不如一些外道,這不是業障深重的現象又是什麼?這是佛弟子沒有盡到責任,沒有受持經教,不肯為人演說,換句話說,沒有盡到修學、沒有盡到宣傳的責任。受持是依教奉行,我們沒有照做。像五年學戒,我們沒有做!這個事情是要自己發心,誰都不能勉強誰。

  在過去的制度、風俗習慣裡面,大家曉得孝順父母、尊師重道,老師對學生確實認真去管教。今天不行了,老師如果教學生稍微嚴格一點,學生就反抗,不但學生反抗,家長也不允許。現在崇尚自由、崇尚人權,誰也不敢侵犯你的人權。好了,那你愛怎樣就怎樣,你喜歡墮地獄你就墮地獄,與誰也不相干。所以今天的修學,老師只能提示你,不能苛責你,不像從前老師教學有體罰的。你們看看《高僧傳》、《禪林寶訓》、祖師的語錄,都有體罰,而且都有很重的體罰。在從前跪香是很輕的處罰,做錯事情罰你跪香,跪香就是跪一支香,差不多是一個半鐘點,罰跪,跪二支香就三個鐘點,常有的事情。現在還得了!如果我罰你跪一支香,你馬上到警察局按鈴告狀,我還得判刑。現在就是沒有法子教了。

  講義【法弱魔強。】

  什麼叫做『魔』?凡是障道的,就叫魔。佛法正規的教學現在有了障礙,這個障礙就是魔。如果能遇到這個教學,你說成就多少人!今天這個障礙來了,老師沒辦法教,只好隨你去,這是你個人的福報,你個人的業障,那有什麼辦法!像這些事情自己要明瞭,自己要發心、要認真去修學。雖然發心,特別要曉得法弱魔強,你要曉得這個魔的境界是哪些,要清楚,只要是障道,障礙我們教學、障礙我們修行的,統統是魔。

  在因緣裡面說,善知識是我們修學的關鍵,一個好的指導老師太重要了。能遇到一個好的老師,我們少走很多冤枉路,他能幫助我們快速的成就,指導我們正知正見,不墮在邪見裡面,這個要靠善知識。如果對善知識沒有信心,沒有耐心,這裡頭又有了魔障。善知識教導我們的必定是規規矩矩的方法,不是奇奇怪怪的。搞神通,搞些奇奇怪怪的,都不是正法,正法裡面沒有這些東西。大乘經典,最重要的《華嚴》、《法華》、《楞嚴》、《圓覺》、《金剛般若》、《淨土三經》,這些大乘經論你們仔細去研究,裡面沒有奇奇怪怪的地方,都是規規矩矩老老實實的來教導我們,教我們修學。

  這些經論當中,將如來的因地,菩薩的發心,都說得清清楚楚。第一要緊的我們要相信,所以「信」是相當不容易。我們一般講的信,大家概念裡面這個信是「你說的我相信了」,這不是真信,佛法裡面講「信解行證」,這個信不是這個意思。我給你說了,這個相信,這個信心不踏實;必須要你見道了,這個信心是真的,這個信心才是踏實的。所以小乘的信心是須陀洹果,為什麼?他見道了,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了。換句話說,他不墮邪見,這叫真信!修學大乘者要到圓初住才不墮邪見。你們諸位想想看,這個不容易!這樣說起來,這麼高的標準,實在是難得!此地這個疑問提出來就有它的必要性,必須有一個正知正見的人做為我們初學的依靠。我們現在沒有到見道位,既沒有到見道位,換句話說,必墮邪見。

  有同修來跟我講,他說在佛門裡面發心做好事、出功德、做善事,結果還要被人毀謗,甚至於還要被人侮辱。他說:我很生氣,想了一想,古人所講的「好事不如無事」,算了,我不做了,做了好事還要挨罵!我就給他講:你生瞋恨心,應該的,為什麼?因為釋迦牟尼佛已經給你授記了。你們念《金剛經》,佛做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的時候,他說:那個時候如果我「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那你應當生瞋恨,為什麼?你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做種種善事被人家侮辱,你應當生瞋恨,因為《金剛經》作證。我一說,他就笑起來了。

  佛為什麼不生瞋恨?因為他做種種善事,他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他不生瞋恨。我就問他:你以後還要不要做善事?我說:你做善事不是利益別人,你做善事要把自己的四相給做掉,目的在此地,那就是無量功德。你搞錯目標,我做善事是給別人做好多好事,自己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念念增長,不但增長,還增長煩惱。大家一讚歎,你生歡喜,人家一毀謗,你又生瞋恨,你所修的是什麼?你所修的叫大煩惱,哪裡是佛法!天天念經,早晚都念《金剛經》,結果還被《金剛經》迷惑了,不能開悟,不曉得把這些道理在境界裡頭提起觀照。

  我們在講席當中也常常提示大家,六度是度自己不是度別人,無論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一言而蔽之,修不著相而已。不著相就是直心,就是深心。四攝法是為度一切眾生,雖度一切眾生,也不能著度眾生的相。佛在《金剛經》上說,「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不著度眾生的相,真正做到三輪體空,這才叫做自度度他,才能說不墮邪見。否則的話,你四相在,你說你不墮邪見,沒有這個道理。為什麼?四相就是邪見,你用邪見來修學,你如何能不墮邪見!

  所以我們常常跟同學們共同勉勵,我們一定要曉得自己修的是什麼,學的是什麼,連這個都搞不清楚,那真是迷惑到所以然。我們修的是清淨心,我們學的是清淨心,凡是障礙我們修學的那就是魔障。魔障沒有什麼了不起,覺了他就沒有障礙,迷了就成障礙。覺悟了,魔就變成佛,迷的時候佛就是魔。譬如剛才我說的,這個同修做好事修功德,被人家毀謗侮辱,如果你一覺悟,那個人就是佛!沒有這些毀謗侮辱,怎麼曉得你自己離四相?怎麼曉得你心清淨?怎麼曉得你在境界裡不生煩惱?一定要境界來磨鍊。你一生瞋恨心,外頭境界是魔境界;你一生清淨心,外面的境界是佛境界。你說,外頭境界是佛還是魔?外面的境界無佛亦無眾生。外面境界都是你自己心剎那剎那在變,所以你心地一念清淨,外頭都是佛境界!再跟你講,百界千如,我們從早到晚十法界的因都有,偶而有一念很清淨的,這是佛境界現前;一念瞋恨心起來,外面境界是魔境,地獄境界現前;一念貪心起來,外面餓鬼境界現前;一念愚痴,外面是畜生境界。要曉得這個道理,然後才知道怎樣去修學。

  講義【楞嚴經云:「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

  這都是講末法時期的眾生,修學大乘的人,他沒有修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這算不錯的,墮到小乘裡面去算是運氣好的,但是還是墮落。『諸天、魔王,及魔眷屬』,這個墮落就很慘,諸天、魔王及魔眷屬都是屬於六道,從天道到地獄道這裡面統統都有。『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

  講義【二種根本者,一、真本,二、妄本。妄本是識心,真本是根性。】

  『妄本』就是分別心、執著心,八識五十一心所統統是妄心。真心是六根的根性,常住不生不滅,在眼叫見性,在耳叫聞性。真心是體,妄心是用,用與體相應就是佛菩薩,用與體不相應就是凡夫,這點諸位要明瞭。妄心與真心相應,這叫用真心。不然的話,你就墮到無想定;不用心意識,這是無想定,無想定是外道。再不然就落在小乘,「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從這個地方你要明瞭,對自己對內一切無有分別執著,對待別人又不離分別執著,體用一如,體用不二!如同諸佛菩薩示現在我們人間一樣,這樣才能不墮邪見。

  自己要是不能,那就得要親近一個善知識。什麼時候自己有資格離開善知識去進修?就是你會了,你在境界裡體用不二、運用自如,你可以出師,可以離開老師。沒有到這個程度,換句話說,你還會墮到邪見,不能離開老師。決定不墮邪見,這時候可以離開老師,不必要再跟到老師身邊。

  經【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

  這兩句話是讚歎他。我們通常講這兩句話的意思,好極了!好極了!問得好極了。言語上沒錯,可以這麼說法,可是意思很深,決不是普通的人能領略得到佛這兩句讚歎的意思。這個讚歎,他這三個問題提出來,度了多少菩薩,成就多少眾生,真是無量無邊的功德!決不是我們能理解的,所以說不可思議,這種功德是「唯佛與佛,方能究竟」。

  經【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

  他這個問,不是為他自己問的,完全是為了利樂他人而問。『汝等』,「等」是等諸菩薩,廣泛的說,釋迦牟尼佛住世弘法教學四十九年,這四十九年當中所有提出問題來發問的你們這些人,「汝等」指這些人,這就全包括了。如果把範圍縮小來看,就是這一會,圓覺會上發問的有十二位菩薩,你們這些人。『乃能為諸菩薩』,不是為二乘,不是為人天大眾,所以這部經叫一乘了義經典,是為諸菩薩解決疑難,幫助這些菩薩成佛。

  經【諮詢如來。】

  『諮詢』就是請教的意思,有種種許多大的問題不能解決,要提出來請教如來。

  經【因地法行。】

  如來之所以成佛,最初是什麼樣的因緣成就的。

  經【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墮邪見。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這兩句是允許給他講。我們把這段的意思在《講義》裡面跟諸位提示出來,然後我們再來看看佛門裡面的教學:圓瑛法師講:

  講義【文殊菩薩慇懃三請。世尊因其為法心誠,利生念切,乃重言善哉以讚之,一、讚其能為現前菩薩,二、讚其能為末世眾生。】

  請法的心真誠,禮節隆重,目的是利生心切(利生念切,這個念就是心),心念非常的懇切,所以佛對他加以讚歎,實在是太難得。今天的人是自利的心很切,利他的心沒有,這個難!我們要學佛、要學菩薩,看到菩薩都是利他心切,沒有看到是利自己的,所以大家要從這個地方去學,你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善哉善哉』的讚歎,第一個是讚歎他為當時在座的這些菩薩,其次讚歎他能夠為後世的人著想。

  講義【若知如來因地法行,及大乘菩薩所發清淨心,自然得正知見;明白正修行路,得正住持,即是安住一真圓覺妙心,任持萬行無失,不落空有二邊,是為不墮邪見。】

  這個註子註得很好,後面佛還有詳細的開導。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的,清淨心就是唯一真誠之心,淨土法門裡面講的「一心」,說絕了!《起信論》裡面講三心,三心就是一心。淨土法門的殊勝就殊勝在這個地方,提出一個「一心不亂」,一切佛法全都包括在其中。你們想想,一心不亂,哪一法能超越這一句?淨土法門直截了當就是修一心,我們修淨土的人要常常把這個提起來,就修一心,決定無有二心。一心就是清淨心,一心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心,起一個念就落在二邊,就不是一心!在日常生活待人接物裡面,樣樣事情做得很周到,做得很圓滿,利益一切眾生,自己是一心,用一心來做,在種種境界裡鍊一心。一心就是不染著,不著一切相,不著一切法,你心就一了。為什麼會有煩惱?因為你著相,你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貪著其相你生煩惱,瞋著其相你生煩惱,疑著其相,對相疑惑,真相不明瞭,疑惑,你起煩惱。你要是一切都不染著,煩惱就沒有了。煩惱沒有了,給諸位說,生死也沒有了,這是更深一層的境界。唯有真正一心者,才能悟入一乘的真實義。『諦聽』:

  講義【誡以諦實而聽。】

  第三行:

  講義【一心入於語義中。】

  『一心入於語義中』,就是觀世音菩薩在《楞嚴經》裡面所講的「反聞聞自性」的功夫。什麼叫反聞?一心聽就是反聞,一心聽是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就是一心。斷疑生信,「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是什麼?生實相就是禪家講的明心見性。換句話說,信心清淨就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意思略略的說出來了。

  我要告訴同學的,就是要勸大家發心成就大眾,不要發心利益自己。成就,實在講不難!這麼多年當中,佛法裡面最重要的根本法輪《華嚴經》沒有人講,縱然講,不圓滿。大陸上過去有幾位法師大力的在弘揚,但是都沒有把這個經講圓滿,雖然講了多少遍也沒講圓滿,非常遺憾!經太大了,但是諸位曉得功德亦大,不可思議。這部經一天講八個小時,一年圓滿。我們想想,一天八個鐘點,我們沒有這麼多精神來聽,講的人有精神,聽的人疲倦了。清涼大師一生講五十多遍,就是這個講法,我們根據過去所講的經驗,確實一年一部。我們也講了一千七百多個小時,一年。一天講一個鐘點,八年,這個時間好長。台中李老師一個星期講一個鐘點,八年再乘上七,要五十六年這部經才能講圓滿。他現在講了將近十七、八年,還要講個三十幾年,這個經才能講圓滿。一天如果講兩個小時,四年,你們想想看,行,四年可以。辦一個佛學院,每天上兩個鐘點課,四年這部《華嚴經》就講圓滿,一天講四個鐘點,兩年就圓滿。我在這個地方提醒諸位同修,要發大心,要求大解,開大解、修大行、證大果。

  根本法輪,佛教根本經就是兩部,一部《華嚴》,一部《法華》。古德有提「二華堂」,一個是《華嚴》,一個是《法華》,這兩部經都稱之為經中之王,兩部都是根本法輪。這次我們將《華嚴》跟《法華》合印,精裝七本,很莊嚴,希望大家要努力。目前我們講解《華嚴》的方法是隨說,《金剛經》裡面所講的「隨說是經」,隨說是什麼?不是完整的本子來講,是在裡面選講,也不一定先後次第,也不按照它章法脈絡來說,隨便在裡面選幾句、選一段來講,這也有不可思議的功德。要是講全經,那更不必說了。古德在《金剛經》註解說,「隨說是經」好比佛的碎身舍利,一顆一顆的舍利,要是講全經等於說佛的全身舍利,那就是留整個的肉身,用這個來比喻隨說、全說的功德利益。

  這樣子來看,弘揚大法不難,難在什麼?難在護法,沒有人護持就難,護法不是普通人,佛陀當年在世,那些護法者都是古佛與諸大菩薩再來的,為什麼?因為普通的人他起心動念為自己不為佛法。像這些諸佛菩薩示現在人間,他起心動念是為眾生不為自己,所以才會護法、請法。大法要啟請的,沒有人請不能自己說。啟請的人都是菩薩,像文殊菩薩一樣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為諸菩薩、為一切眾生來『諮詢如來』,這就是請法。唯有大心的菩薩才能建立道場,才能做這種弘法利生的大事業。經上說得很好,「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即為有僧」,經典本身是法寶,可見得經典所在之處是三寶具足,既然三寶具足,這個所在諸天善神他就擁護,他就供養。我們今天反而被人輕賤,被人糟蹋,這就是我們自己業障深重。要曉得,要知道懺悔,要知道努力精進,決不能退轉,決不能懈怠,決不能灰心,那你就向魔宣布投降了。你果然能懺除業障,精進不懈,決無退轉,那些魔將來都變成你的護法,魔向你投降,完全是操縱在自己,由自己決定成功與失敗。下面這段經文:

  經【時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佛答應給他開示,他提的這三個問題佛答應來講解,文殊菩薩跟在座的這些大眾都歡喜。『默然而聽』,就是一心悟入。佛對我們這是開示,我們做學生的人要能夠悟入,「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講義【文殊承教歡喜,願聞了義之教。】

  這是啟請的人,他得的歡喜。

  講義【在會法眾,莫不皆然,忘緣息慮,靜默佇聽。】

  『在會法眾』,一同修學佛法的大眾。『忘緣息慮,靜默佇聽』,這八個字就是「默然而聽」的註解,這兩句話很重要,也就是佛所講的「諦聽」。忘緣,「緣」是外面的境界;息慮,「慮」是自己的生滅心,就是心裡面的妄念。這就是教你,聽經的時候把一切外緣統統放下,放下到什麼程度?左右的人都不知道,真放下了,一心而聽;內,息一切的妄念,全神貫注,靜默佇聽。如果用這種態度來聽經,哪有不開悟的!哪有不成就的!

  在世法教學當中,漢朝的大儒鄭玄,我們今天讀的三禮,《周禮》、《儀禮》、《禮記》都是鄭玄註的。馬融是漢朝著名的大儒,鄭玄是馬融的學生,可是他的成就超過老師。馬融講學的時候他有一個習氣(就是愛好),要聽音樂,他喜歡這套。我們現在聽音樂,放一個電唱機在面前也可以,那個時候沒有,那個時候的樂是一些歌女演奏的。他家裡面是大家庭,馬融官也做得很大,學問也好,家裡面養著有歌妓,就好像樂隊一樣,自己家裡有。講學的時候樂隊在後面演奏,他用個布幔拉起來,用個布圍,裡面在演奏。他在這個地方講,學生在那邊聽,那個布圍當然也有露縫的地方,學生聽老師講經,後面看看那些演奏的女子,偷偷的去看看。

  他學生很多,他教學三年,只有鄭康成(鄭玄)一個人全神貫注聽講,從來眼神沒有偏差過一點。鄭玄學了三年,臨走的時候他很感嘆,「我的學問完全被他學去了」。這個老師嫉妒心很大,他曉得這個人這麼年輕,到我這兒來三年,全神貫注把我的東西統統學去,將來成就一定在我之上,心裡不服,就派人在路上想把他暗殺。鄭玄這個人頭腦很聰明,他老早就曉得,走小路溜掉了。這是了不起的一樁事情,這就是講鄭玄學東西他能夠諦聽,真正是做到「默然而聽」,所以他的成就果然超越馬融。

  中國文學裡頭常講「飲酒三百杯」,三百杯的典故就是從他這兒來的。他離開老師,老師同學給他餞行,每個人敬他一杯酒,他一次喝三百杯,連小禮節都不失。如果我們都有鄭康成這個酒量,釋迦牟尼佛就不會有「不飲酒」這條戒。為什麼?他不醉,他不亂。古禮比佛門裡面還要瑣碎還要細,我們的威儀沒有儒家的威儀講得多。鄭康成一點都不失態,真正證明他修學確實是有相當的功夫,不是平常人能夠比擬的。而且在馬融座下的時候,他才二十幾歲,很年輕就有這樣的成就,這是值得我們讚歎的。我們今天讀到「默然而聽」,就想到鄭康成。

  世出世間法,聞法要想開悟(不開悟沒有成就),諸位要記住,決不是記言語,你把這個話記得再清楚,不開悟。錄音機擺在此地,錄得一個字都不漏,它不開悟,它是死東西。我們也要學,學像錄音機一樣,學像機器人一樣,全部都錄下來,錄下來不開悟,那沒有用,那叫做記問之學。世出世間法都不重視記問之學,重視的是開悟,開悟一定要一心悟入,要默然而聽。底下經文就很重要,就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解答這三個問題,這是入到最重要的部分。今天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