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一0九集)  1995/5  美國淨宗學會  檔名:09-023-0109

  請掀開經本二百五十五頁,請看經文,大字的是經文:

  經【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這一段經文是須菩提說的,解釋前面所講所以然的道理。我們看註解,翻過來看註解。經文看起來好像是很簡單,很容易懂,而實際上他的含義很深很廣。

  【是名,約相,約緣起說。即非,約性,約性空義說。】

  「約」,古人用這個字,就像現在我們所講的「就是」,就是這個意思。就是從相上講,就是從緣起上講。但是「約」比我們講「就是」,那個意思還深、還圓滿。相是現相,前面說過很多,現相不是實在的,但是不能說它沒有,它有;有,不是實在的有,也就是不是存在的有,佛法叫它做假有、妙有、幻有。有這麼多名詞,我們從這裡面去體會。佛法說真、說妄、說有、說無,它有一個界定,就是有個定義。凡是會變的,凡是會動的,都是假的,都是虛而不實的。凡是永恆不變的,那是真的,那個才叫有。本性空寂,它永遠不變,雖然現相,體性還是不變,佛法稱它為真實的,稱它為有。現相是剎那生滅相續的現相,所以它不是真有。這是說明「是名、即非」。

  【我人等見,皆為緣起之幻相。】

  說一切現相,這些物質的現象,是生滅相續的相,我們能夠體會得到。這地方講更深一層的意思,這是講到心理的現象,不是外面物質現象。經上講的四相,是物質的現象,物理的現象。四見是心理的現象;換句話說,這是心理的作用,我們講心理的作用。作用它現相,它不是沒有相,確確實實它也現相,那麼這個相也不是真的。如果我們用相宗的講法,這就很容易懂。法相唯識宗跟我們講八識五十一心所,這都是講的心理。八識,阿賴耶識是心之本體,是心之體,前七識跟五十一心所,用現代的話說是心理作用,心理起用。經上告訴我們,心心所都有四分,四分就是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阿賴耶識也有這四分。我們明白這個四分,就曉得心理起作用有相,它有見分,它有相分,它有相,所以它還是緣起的。

  怎麼緣起的?要講最初的因緣,是「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那個一念不覺,就是緣起。所以阿賴耶也是緣起。因此,法相宗將八識五十一心所,都放在有為法上。有為法就是有生滅;換句話說,有為法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心法、心所法、色法;色法是我們今天講的物質,《金剛經》上講的四相,這是物質;還有心不相應行法,這個也確實有這些事情,當然也是假的。「心不相應行法」,我們現代的名詞,叫它做抽象的概念,確實有這個事情,它既不是心法,也不是色法,它是從心法跟色法裡頭變現出來的,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譬如二十四個不相應裡面,第一個是「得」,得失。得失,單單講得失,它不是心法,心裡頭沒有得失,也不是色法,色裡頭也沒有得失。得失是什麼?妄想、妄念。譬如我今天得到錢了,我得到這個錢了,單單講得,「我得到了」,這是心法,我以為得到了;錢是所得的,是色法。這個能得、所得離開,單單講「得」,這個得是既非色法亦非心法,所以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同樣的道理,我們今天講時間、講空間,時間、空間也是個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實,它既不是心法,它也不是色法。所以這一類的東西,叫做不相應行法,也是緣生的,都是假的,這是我們必須要搞清楚。凡是假的,就要從心裡面把它捨掉,怎麼叫從心裡捨掉?不要去分別,不要去執著,不要去計較,不要把它放在心上,假的!你把這些東西執著以為是實有,那就苦了,你就會生煩惱。所以應該要捨的,要放下的,一定要捨,一定要放下,道理在此地。

  哪些是真實的?真實的我們才要。真如本性是真實的。佛法的修學,特別是在大乘法裡;小乘法是一個階段,沒有達到目的;大乘法無論哪一個宗派,無論哪一個法門,它最後的目標都是明心見性。每一個宗派裡面,所說的名詞術語不相同,但是它的境界、目標完全是相同的,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我們學佛求的是什麼?求的就是明心見性。心性才是真正的自己,所有一切萬事萬法、虛空法界,都是心性緣起變現出來的,那個才叫真正的能變,根本的能變,要找到這個。找到這個之後,我們就得大自在了。十法界依正莊嚴,想怎麼變就怎麼變,你說這個多自在!這才叫真正解決問題。禪宗裡面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那才是自己的本人。學佛沒有別的,是把真正的自己找到,找到這個,在佛法裡面就叫做成佛,就叫做證得無上菩提,就這麼一回事情。這是說明,見相都是緣起的幻相,都不是真實的。

  【此佛說我見之真實義】

  佛在這個經上,屢次的講到四相四見,真正的意思在此地。所以我們不能夠誤會,不能夠錯解,執著真的有四見,那就錯了。

  【我見是無明本】

  底下說「知見立知,是無明本」,這句話是出在《楞嚴經》上。

  【為成凡之由】

  六道凡夫,凡夫是迷惑顛倒,造業受難,這是凡夫。為什麼會變成凡夫?就是凡夫執著有我見。諸位要曉得,只要執著有我見,四見就全了;與我見相對的,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就是說明,只要有我見,他就有無量無邊的妄想,妄想從這兒生的。既有妄想,必定就有分別執著,從分別執著裡面就變出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就搞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是這麼來的,它的根本就是從我見來的。佛在此地說了這麼多,真正的用意告訴我們:我見是假的,我見根本不存在,是這麼個意思。緣起性空,不但自性裡面沒有這個東西,實實在在說,自性所現的現相,相分裡面也確確實實沒有這些。雖有相,相剎那生滅,真的是了不可得。千萬不能把這個相續相看作是真常的,這是很大的誤會。由此可知,佛為我們說明這些事實真相,幫助我們看破,幫助我們放下,幫助我們了生死、出輪迴,用意在這個地方。

  【破我見是智慧光】

  智慧在哪裡?不是我見以外有個智慧,那就錯了,這是佛法非常困難的一個地方。自古以來,學佛的人有多少?幾個人開悟?幾個人證果?為什麼學佛的人那麼多,成就的人那麼少?如果我們要追究它的根本原因,可以用一句話包括:錯解了佛的意思。佛說的話沒說錯,我們聽錯了,聽的時候把意思會錯了。譬如我們聽「破我見是智慧光」,一定要用智慧來破執著,智慧跟迷執好像是對立的兩樁事,這就錯了,不曉得智慧跟我見是一樁事。六祖在《壇經》裡面說得很好,我們也念得很熟,甚至於也能說得出來,可是它就不能兌現,那就不起作用。我們在《壇經》上看到,當年六祖跟印宗法師見面的時候,印宗是嶺南的大善知識,講經說法的法師。就是現在廣州光孝寺這個道場,這個道場還在,講《涅槃經》,風動幡動那個旗桿現在還在。不知道是不是原來的旗桿?可能不是的,那個旗桿不可能存在這麼多年,但是決定是那個位置,那是沒有錯的。印宗知道惠能大師是從黃梅得法,就是五祖的傳人,對他非常尊重。向他請教,五祖平常說法的時候,對於禪定、解脫怎麼講法?六祖回答他,回答的就非常高明,並沒有說五祖禪定怎麼說法,解脫怎麼說法,他沒有說這個。他回答說:禪定、解脫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同樣這個道理,智慧、我見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你如果懂得不二法,這問題解決了。你要認為這是二法,你永遠不得其門而入,這是佛法的難處。所以學佛的人很多,悟入的人很少,原因在哪裡?都落在二法裡頭。

  明瞭我見是緣起的,明瞭我見是是名,即非是名,這就是智慧。我見還有沒有?不能說沒有,也不能說有。你說有,他事實真相徹底了解,他確實沒有這個念頭。你說它沒有,他跟大家講經說法,那個我見不知道講多少句?釋迦牟尼佛不是在《金剛經》上講了很多嗎?所以有跟無是一不是二。有我見、無我見,那就變成二法了。諸位要能明白這個道理,細心向這個體會,你才懂得如來所說的真實義。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你才會真正明瞭。落在二裡面,永遠沒有辦法。所以我們想想,印宗法師那樣的大善知識,還是不得其門而入,那個原因就是不知道是一法。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一,那你就真正入了法界。凡是不能入法界的,都落二、三。

  淨土宗的修行,大家念佛念得很久,往生有沒有把握?西方世界阿彌陀佛有沒有消息?沒有!為什麼沒有?依舊是落在二、三。這經上教給你,一向專念、一心不亂,你果然是一,那跟西方世界就聯絡上了。關鍵都在一,這是真正的門徑,真實不可思議。希望同修向這個地方去體會,你的修學境界一定是一年比一年殊勝,一月比一月進步。這是佛在此地所說的這一句的深義,這個經文裡面我們所念的,「世尊說我見,即非我見,是名我見」,下面我們省略,用意在此地,這就是破我見之智慧光。

  【乃成聖之路】

  超凡成聖。我們現在是六道凡夫,過的是凡夫的苦日子。假如能夠在這一句句下,「佛說我見,即非我見,是名我見」,你恍然大悟了,真的明白佛說的意思,你從現在凡夫地就成佛了。前面講,這當中沒有次第、沒有階級,從凡夫地一下就成佛了。這個事情,我們不必從經典上去看,就以六祖惠能的例子來看。當年他在黃梅,五祖跟他講《金剛經》,不像我們這樣細講。五祖跟他講《金剛經》的時間,我們的判斷沒有超過兩個小時。他在半夜跟他講,大家沒有人見到。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明白了,後頭就不要講了。不但是《金剛經》不要講了,一切經都不要講了。他悟到什麼?他就悟到個「一」。《維摩經》上講的不二法門,不二就是一。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從自性裡頭變現出來的,一是真心,一是本性。你真正把這個根源找到,那些枝枝葉葉,所有的問題全部解決了。這叫上上根人,這是聰明人。中下根性的人,不曉得從根本修,從枝枝葉葉。像一棵樹一樣,你所見的是一片葉子,那個範圍就太小太小了;你能夠懂得樹枝,那你就高明太多了,這就好比你深入多了;你要是能把樹的根本找到,那就全部都解決了。

  六祖惠能大師展現給我們看的,他在根本上找到了,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法不通達,我們就在《壇經》短短的資料裡面所看到的。他聽經的時間太短,我們判斷他一生聽經大概只聽兩個鐘點。人家會聽,這個高明!我們聽兩千個鐘點都沒聽懂,人家兩個小時就把問題徹底解決了。這就是宗門以後所講的話,「識得一,萬事畢」,你真正認識一,什麼事情都解決了。

  我們再看看其他一般這些法師大德,研經研教的,費了多少時間,多少辛苦,他能夠了解的是一個樹枝,沒找到根本。樹枝是我們今天講的教義,已經算很難得;根本是教理。我過去在台中,李老師教給我修學的綱領,他說:你聽經要聽教理,教理要是真正懂得,就一切都貫通,一經通一切經通,你著眼要在這個地方。如果實在沒有這個能力,不得已而求其次,你要著重在教義上。教義像樹有幾個枝,你至少要了解一個枝。如果你是給你講一部經只懂一部經,換一部經你就不懂,那就是枝葉,那就是葉子。那個學法太苦,你要學到哪一年才成功?學一部,會一部,沒有學的都不會,這還得了!這個沒有法子。他教給我這個方法。通教義,至少你學一部經,能夠通十幾部、二十幾部,甚至於一、二百部,能夠貫通,就是與這部經理論、方法相類似的都能貫通。世出世間法一樣的道理。這是說明古人他們修學的經歷,可以做我們的參考。然後你就體會到佛在經上講的這幾句話,那個意思多深多廣,才不會把這些經文句子隨口滑過,好像前面念得太多,怎麼又來了,而不曉得字字句句含義無量的深廣。再看底下這一段:

  【佛說一切法,不外兩義。】

  這是把它歸納起來,不外乎兩個義理。

  【明性、明修是也。】

  這兩個意思,一個是道理,一個是方法。明性,性是理,宇宙人生的大道理。另外一個意思,是教給我們修行的方法,怎樣能夠達到明心見性。方法很多,所謂法門無量,八萬四千法門,方法很多。只要學一個方法就夠了,不必學太多。方法,我們通常講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意思是一樣的。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雖然平等,這裡頭最要緊的是契機;也就是說,適不適合我修行?這是一生當中,修學成敗關鍵之所在。如果適合自己的程度,適合自己的興趣,適合自己的生活環境,我們修學起來就很快樂,覺得一點障礙都沒有,也不會困難。如果不適合程度,與自己生活環境都不相應,那麼你修學就感覺到很困難,就感覺到很不容易。這是我們選擇法門必須要曉得的條件,選擇契合於自己根性的法門來修學,就很容易得利益。

  一門通,的確一切經通。我們從《壇經》裡面看惠能的例子,可以增長我們的信心。惠能沒有聽過《涅槃經》,他遇到無盡藏比丘尼。無盡藏比丘尼就是讀《涅槃經》的,大概也念了不少年,也不懂裡面的意思。遇到惠能大師,那個時候惠能大師二十四歲,是他逃難離開黃梅的時候,路上碰到這個比丘尼,這個比丘尼對他很尊敬。他讓無盡藏比丘尼把《涅槃經》念給他聽,他不認識字。他聽了之後,就跟她講解,無盡藏比丘尼聽他講解就開悟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是能大師度眾生,第一個開悟的人。他一生,接受他教誨開悟的總共有四十三個人,這在中國佛教史裡面可以說是空前絕後。一生當中,在他會下明心見性這麼多的人,沒有見過。達摩祖師到中國來,只傳一個慧可,可見這個事情不容易。無盡藏比丘尼是第一個得度的,那個時候能大師二十四歲。

  法達禪師讀《法華經》,讀了十年,也自以為了不起,貢高我慢,瞧不起人。去參訪六祖,禮拜的時候頭沒有著地,六祖看到了。起來之後就責備他,你既然禮拜,頭沒有著地,貢高我慢,你一定自以為有值得驕傲的地方,「你有什麼值得驕傲?」他就說了,他也很老實,他念了三千部《法華經》,念得很熟。念三千部《法華經》這值得驕傲,所以禮拜的時候頭沒有著地。六祖就考他,《法華經》講的是什麼?考他,問他意思,他答不上來。法達就請教六祖,六祖說《法華經》我沒有聽過,你念給我聽。讀三千遍,那是背得很熟了。他將《法華經》念給六祖聽,只念到第二品,《法華經》二十八品,第二品「方便品」。「方便品」念了之後,六祖說好了,可以不要念,我都知道了。這一講解,法達就開悟了。這是證明,法達念三千遍都不能開悟,是什麼原因?落在二、三,六祖為什麼聽一點點他就全部都明白,後頭都不要再聽?六祖懂得「一」,祕訣就在此地。

  淨土宗的修行,關鍵就在一心。所以你用二心,那就沒有辦法。淨宗法門再廣大,你還是進不去,你用的是二心。凡是入門的人,入門就是明心見性的人,入一真法界的人,沒有別的本事,就是懂得一,萬法歸一。這個經上,前面經文讀過,「如來者,諸法如義。」如就是一,二就不如,一就如。所以入境界的人,就是入一真法界的人、明心見性的人,祕訣就在此地,這都是佛在《金剛經》上告訴我們的。讀《金剛經》的人很多,講《金剛經》的人很多,意思很明顯的擺在這個地方,就是因為心裡頭沒有歸一,擺在面前也沒有看出來。《金剛經》「即非、是名」有多少句,句句都是這個意思。不能怪釋迦牟尼佛這個句子講得太多,講得這麼多,我們還是不懂,還是沒有搞清楚,這才曉得他說這麼多句是大慈大悲;前面沒有聽懂,希望後頭你能聽懂。懂得之後,受用無窮!不但一切佛法障礙沒有了,你完全通達了,跟大家說,世間法的障礙也沒有了。你在生活上沒有障礙,你工作上沒有障礙,事業上沒有障礙,所有一切障礙統統解除,解脫了,這才知道佛法真實的利益。沒有這個效果,沒有這個利益,我們學它幹什麼?那個佛出現在世間也毫無意義了。他真的幫助我們!性跟修,也就是理與事,這是佛說法的兩個中心。

  【且一句法中,說性必兼有修,說修即攝有性。】

  可見得性修、理事,還是一不是二。不過在講經說法的時候有所偏重,偏重的原因是眾生的根性不相同。有些人理迷得深,事迷得淺,佛一定是理講得多,理講得透徹,修行的方法略略提一提就可以。因為那種人是老實人,教他怎麼做,他就能夠老實去修,但是他對於這個道理不了解,這就是理說得詳細,事說得簡單。有些人理迷得比較淺,事迷得比較深,煩惱重,修行功夫不得力,理論他頭頭是道,這兩個也合不起來,佛對這種人講法,一定在方法上講得詳細,理論上是簡單扼要。這是佛應機說法。最明顯的例子,像佛法無論是大小乘,我們看到佛說法的綱領。譬如講五蘊,五蘊裡面講事只講一條,色是事,色法。講到心性,講四個,受、想、行、識,這就是理說得多,事說得少。他講十二處,這個意思跟五蘊就不一樣,十二處是講六根、六識。六根,眼、耳、鼻、舌、身,這五個都是屬於色法,都是事,就講得很詳細,心法裡面也講得很詳細,意根,六根裡頭意根是心法,六識是心法。這就是兩樣都迷得深的,所以兩方面都要細說。

  這是我們在這個經上,看到佛講經說法的方法,他的的確確是因人而異。什麼樣根性的人,他用什麼樣的方法來教導他,這是經上常說的,佛無有定法可說,完全隨著眾生的根性。但是他教導的方法,歸納起來不外乎一個說理論、一個說方法。說理,裡面一定有修行方法;說修行方法,一定有理論的依據,我們要懂得這個原則。譬如《金剛經》,《金剛經》裡面講理講得多,《彌陀經》呢?你看看《彌陀經》裡講的都是事。實在講,這兩部經要是講解的話,哪一種經好講?《金剛經》好講。為什麼?有理論,大家聽了都很歡喜,覺得很有道理。《彌陀經》難講,如果講不出一番道理的話,那是小說,那是童話故事,是很好聽,沒人相信。你才曉得,那個經真難講。還有《地藏菩薩本願經》難講,你要不說出一番大道理出來,人家都當作神話故事看待。

  一般講經的人,理論的經好講,事的經很難講。可是你要懂得,事裡頭要講理。你看看,蓮池大師的《彌陀經疏鈔》,蕅益大師的《要解》,你一看到不能不佩服!才曉得《彌陀經》上字字句句含有那麼深的道理在。這樣講法,人家才心服口服,才相信,很不容易!像理論上的這些經,縱然不相信,也不會有人反對,它講的是有道理。但是理一定要說事,說到事修,我們學到這個理才有用處,才不至於落空。

  【若不知如是領會,其於佛法終在門外。】

  我們看到這一句,想想現在這個社會上學佛的人很多,真的都在門外。不但在家同修很多在門外,出家一輩子都在門外。這個門裡、門外,《金剛經》的門檻很高。門裡是什麼?門裡是一真法界,門外是十法界。如果不能明心見性,沒入門;也就是說,《金剛經》很簡單的標準,四相四見沒有破,都在門外。我們想一想,從學佛以來,見到那些出家的、在家的,幾個人破了我執?幾個人破了我見?如果我相、我見沒破,用《金剛經》的標準來一衡量,他在門外,他不在門內,這就很清楚了。我們要想入門,必定要破四相四見。破四相四見,要真正了解四相四見是怎麼一回事情,把它真相搞清楚;真相搞清楚,就破了。實在講,哪有什麼破不破?你要有個破不破,你就破不了,你還在門外。明白之後,你的心恢復到清淨,清淨心裡面沒有這些東西,那就是門內。你的心裡還有一物,就在門外,那都不是真實的。

  【理性當於差別中見平等】

  這是理,理從哪裡看?從相上看,相是千差萬別。佛法裡面講開悟、講覺悟,悟在什麼地方悟?在種種不同差別現相裡面,見到平等的理,見到平等的事,理平等,事也平等,這就開悟了。理是自性,在有情眾生的分上,稱作佛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在無情眾生分上,我們今天講植物、礦物,這是無情的,有情的是動物,無情分上叫做法性。雖然說佛性跟法性,但是要知道,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所以《華嚴經》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就是因為它是一個性。性是一個,平等的,差別相上見到性體,是平等的。為什麼說在事上也是平等的?事上平等,有很多方面可以見到,從業因果報剎那生滅,平等的。無論是什麼樣的差別相,都是剎那億萬生滅的相續相,這是從生滅現相上去看,它是平等的。從業果上看,也是平等的,就是現在講的物理,從物理上看是平等的。現相再多,我們用現代的話,佛法裡面講微塵,都是微塵組合的,不管什麼現相,分析到最後,基本的結構是相同的。我們今天世間人迷惑顛倒,一顆金剛鑽寶石,看得貴重得不得了,地上沙石沒人要,在化學裡頭一分析,基本的粒子完全相同,只是它的排列組織結構不相同而已。除此之外,沒有別的。你從它基本組織的物質上來看,是平等的。只是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樣,我們就被它迷了,認為那是無價之寶。其實真正明白人,這麼大的一個金剛鑽,跟底下一塊石頭,我們看是平等的,沒有任何差別。迷的人,這個寶貴,那個賤,有貴賤;覺悟的人,是平等的。所以從業果上來講,一切現相也是平等的。

  然後你才曉得,佛在經上講的生佛平等,眾生跟佛平等。眾生的範圍很大,地獄也是眾生,畜生也是眾生,餓鬼也是眾生,跟佛在一起平等的,無論在性上講是平等,相上講也平等。你才懂得平等的意思。佛的相,我們經上常念,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餓鬼、地獄相跟佛相怎麼能比?那是組合排列上不一樣,但是從基本物質上完全相同。佛的相也是微塵組合的,地獄、餓鬼、畜生的相,還是微塵組合的。離了微塵,無有一法可得,也沒有一切現相可以成就的。佛在此經告訴我們:「微塵即非微塵,是名微塵」,「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這是真平等。從這個地方,你才能體會《金剛經》的味道,我們常講法味無窮,你才在裡面真正得法喜充滿。

  【修功當於平等中見差別】

  修功是在事上。事上,尤其是漸修,這裡頭有差別的現相。像菩薩,初信位的菩薩,二信位的菩薩,五十一個階級,差別。就像我們在學校念書一樣,小學、中學、大學,差別,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差別,這個有差別現相。差別現相是從平等裡面現的差別。差別是怎麼來的?是從迷悟當中來的。迷得淺的人,他的地位就高一點;迷得深的人,地位就低一點,就如此而已。功夫裡頭差別的現相,大的分是聲聞、緣覺、菩薩,這是大的分;細分,聲聞裡面,像小乘阿羅漢有四果四向八個階級,菩薩有五十一個階級,這是細分。平等裡面見差別的現相。我們在修學的時候,要把自己的境界一層一層向上提升,但是一定要知道,差別現相是建立在平等的體性當中。

  西方極樂世界也是這個道理。在過去,有人說帶業不能往生,一定要消業才能往生。聽說還有很多人去查《大藏經》,都沒有查到帶業往生四個字。這個說法就是從美國加州出來的,說的人現在已經不在了。那個時候確確實實震動全世界,許多念佛人聽到這個說法都懷疑了。那一年也是正好我到洛杉磯,周宣德老居士,也許我們這裡有同修認識他,跟他見過面的。周老居士那個時候八十多歲,將近九十歲。他在洛杉磯的機場接我,我們下飛機,同坐一個車子到蒙特利市。他在車上告訴我:法師,現在有人說帶業不能往生,那我這一生不就完了?顯出來很恐怖,他說:怎麼辦?我就告訴他,我很輕鬆,我說:「如果帶業不能往生,就不要去了!」他聽不懂我的意思。他看著我,他說:這怎麼回事情?我說:如果帶業不能往生,西方世界有多少人,你曉不曉得?他還是沒聽懂。我跟你講,只有阿彌陀佛一個人,你去幹什麼?我這樣詳細跟他解釋,他意思還沒聽懂。然後我就老實告訴他,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普賢,這些是等覺菩薩,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你承不承認?他說:承認,這是經上講的。我說:那一品生相無明是不是帶業?他聽到這裡,他懂得了,他笑起來了。等覺菩薩去往生,還帶一品生相無明,誰說不帶業?然後我再問他,我說:經上沒有說帶業往生,經上有沒有講四土三輩九品?這個有,這經上有。如果要是不帶業的話,哪裡來的四土三輩九品,四土三輩九品怎麼來的?帶業多少。帶得多的,品位就低;帶得少的,品位就高,這麼來的。如果都不帶業,哪裡來的四土三輩九品?這講不通,那是平等的。他這才恍然大悟。我說:安心老實念佛,決定帶業往生。

  我到紐約遇到沈家楨居士,他也跟我提出這個問題,也感覺到這個問題嚴重。這叫執著在文字裡頭,沒有看到佛講的這個事理的真相。佛說法四十九年時間還是短,言語文字上哪裡講得那麼周到?而且佛入滅之前,交代後世的弟子「四依法」。第一個就是「依法不依人」,不能聽人胡說八道。第二個就解決這個問題,「依義不依語」,文字是語言的符號,佛教給我們,要依他所講的道理,依他的理論,不要執著他的言語文字。你為什麼顛倒?依語不依義,你就搞錯了!佛沒有錯,錯在你自己,這一定要懂得。所以,平等理裡面要見差別相,差別相裡面要見平等理,理事是一,性相是一,這才能真正契入。底下這一段:

  【佛之開示,往往約一事以明理。】

  就一樁事情說出宇宙人生的真相。

  【而其理實貫通於一切事】

  所謂是一經通一切經通,什麼道理?就是因為他的理貫通一切理,說老實話,事也貫通一切事。清涼大師在《華嚴經》上所講的「四無礙法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才叫真的得大自在,得大圓滿。哪裡會有障礙?所有一切障礙都是迷惑,迷了才有障,從迷惑裡面生起分別執著,障礙現前了。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哪有障礙?世出世間法是一法,哪裡還會有世間法跟出世間法,沒有這個界限,沒有這個差別。

  【若聞法者,不知如是貫通,是只見差別而不見平等,豈能觀其理而會於性乎。】

  這就是做不到,不能見性,也不能真正明理。同樣一個道理,只見平等不見差別也不行,也有障礙。此地講的,見差別而不見平等,是六道凡夫。見平等而不見差別,是阿羅漢、辟支佛,他不起作用,所以阿羅漢、辟支佛不能見性,偏在一邊。

  【本經說即非是名處甚多】

  這個句子我們看到很多。

  【聞者便當領會其中道理,原無二致。】

  佛在這個經上重複這麼多遍,這是他的教學方法。一遍、兩遍,我們很容易疏忽。所以凡是極重要的開示,佛一定是不斷的重複,加深我們的印象。一部《金剛經》念下來,想想經上講的什麼?別的記不得,「即非、是名」這個會記得,遍數太多了。像我們讀《四十華嚴》,讀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確經文那麼長,一遍讀下來之後也不能記得。可是有三句話,那印象一定很深。善財參訪善知識,他開口所問的第一個話說:「我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未知如何修菩薩道,學菩薩行?」這三句話印象很深刻,為什麼?重複了六十多遍。五十三參每一位善知識他要說一遍;其他的我不記得,這三句話一定很熟,能記得這三句話就不錯了。這三句話的意思,已經發了菩提心,就像這個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善財童子第一句話就是這個,我已經發了無上菩提心。

  菩薩道是指的用心,我發心之後,我要用什麼心生活?用什麼心工作?用什麼心處事待人接物?道是講心,行是講事。我用什麼心?用什麼態度?用什麼方法?每遇一個善知識,都是這樣請教,而那個善知識就在他本身日常生活當中的行持告訴他。這五十三個人代表我們社會各行各業,這就說明任何一個行業、任何一種生活方式,都是菩薩行,都是菩薩道。但是從五十三種不同的行業上來看,這是差別。從他的菩薩道、菩薩行,你就能見到平等。所以《金剛經》上講的這些理論、方法,全部都在《華嚴經》上表現無遺,《華嚴經》上表演出來給我們看,這是非常非常的難得!

  在早年,方東美先生告訴我,佛教經典裡面《華嚴經》最好。他是一個哲學家,他把佛經看作哲學。特別是《華嚴經》,他認為這一本書是全世界最好的哲學書,他認為這是哲學概論,佛家的哲學概論,全世界哲學之冠。這一本書裡面有圓滿的理論,有精細的方法,後面還帶表演,這是任何哲學書籍裡頭所找不到的。他做出來給你看,把這些理論方法,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做出來給你看。他在晚年學校退休之後,他還在學校裡面開課,擔任客座教授,專門講大乘佛法,講《華嚴經》,開「華嚴哲學」。很可惜!方先生還是執著哲學的觀點來看《華嚴經》,他講得頭頭是道,我們聽他上課,那不能不佩服!許許多多的法師比不上他,他非常用功。重要的那些經文句子他都能背誦,那麼大的年歲,我們實在不能不佩服。因為把佛經看作哲學,哲學所講的是二法,不是一法,有能有所,所以他老人家沒入進去,非常可惜!他走的時候是七十九歲,實實在在講,如果他能再多活幾年,他的境界會變,他真的很可能契入;可惜正在這個時候,他的壽命到了。這個在佛法裡面也叫業障,這是魔障。四種魔裡頭有死魔,五陰魔、煩惱魔、天魔、死魔,使他不能達到高層次的境界。這一段是讓我們從「即非、是名」這個句子裡面,體會到佛說法的真實義,這個真實義,此地講的「原無二致」,這一句就是《維摩經》上所講的不二法門。

  【即非,約理體之性,以明本空。】

  經上凡是這個句子,都是表這個意思。

  【是名,約緣生之相,以明幻有。】

  有,決定是虛幻的,本經到最後的結論:如夢幻泡影,這是說明它不是真實的,不是真正存在的,沒有一樣東西是真正存在的。如露如電是講它剎那生滅時間的短暫,用閃電來做比喻;也正是佛在《楞嚴經》上所講的,「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這兩句話講得好,講得非常透徹,的確是一切現相的事實真相。如果你真正通達明瞭了,現在這個世間是亂世,大家都沒有安全感,都有憂慮,都有恐怖,這個道理通達明瞭,所有一切恐怖都沒有了,你就真正得到安全感,沒有恐怖的事情。為什麼?沒有一樣事情是真的,都是夢幻泡影,都是幻相。再告訴諸位:有情眾生決定沒有生老病死,你怕什麼死?沒有生老病死。世界沒有成住壞空,一切法不生不滅,這是給你講真話。這一句話裡面的關鍵是一切法不生,本來不生;既然不生,哪有滅?不生為什麼會有這個現相?緣起的現相,緣起性空,緣起根本就是不生。你要是真正明瞭,真正肯定,那在佛教就給你取個假名,你叫無生忍菩薩。無生忍菩薩也是有名無實,「無生忍者,即非無生忍,是名無生忍。」所以,一切恐怖統統都息滅了,這是了解事實真相。不了解事實真相,他心不安,了解了沒事,天下再亂也沒事。

  【即非是名並說】

  這是世尊在《般若經》上,常常用這種方法。

  【明性相不一不異】

  不一不異,是《般若經》的精華,是世尊二十二年講《般若》的中心。不但性相不一不異,說不一,是從現相上講的,從相上講的,相不一樣,不一;不異,不異是沒有兩樣,是從性體上講的。像這個句子裡面,所說的即非,所說的是名,是名就是不一,即非就是不異。佛以種種方式來說,希望我們體會這裡面的意思。

  【法法皆然】

  世間法、出世間法,沒有一法是例外的。諸位讀了《金剛經》,能夠把這四個字記住,就能提起觀照的功夫。在起心動念之處,你想到佛在經上講的即非是名,你把這個句子念一遍,你的心就平了,你就覺悟了,就不再迷惑顛倒,你了解即非是名裡頭的意思,包含一切法。

  【即無論何法】

  小事情穿衣吃飯,日常工作、處事待人接物。

  【皆應明瞭此理,兩邊不著。】

  修行用功在哪裡用功?大家都以為,我要在念佛堂裡用功,在禪堂裡用功,大眾共修用功,早晚功課用功,全是假的,沒有用處。所以你修行這麼多年來,一點效果都沒有。會用功的人在哪裡用功?在穿衣吃飯上用功,在日常點點滴滴瑣碎事情上用功,在處事待人接物上用功,那叫真會用功。在起心動念處用功,起心動念是什麼?是四見;穿衣吃飯、待人接物是四相。「我相者,即非我相,是名我相」,「人相者,即非人相,是名人相」,你在這上用功,這教給我們觀照的方法。讓我們在生活裡面、工作裡面,念念不迷。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頭所說的,念念不迷惑,念念是正覺,這叫修行。把從前一些老的習慣、老的習氣,所有一切錯誤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這是真正會用功。轉變我們的生活,把苦難的生活轉變成佛菩薩智慧的生活,把種種障礙的生活轉變成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生活,轉變凡夫的生活成為佛菩薩的生活。就在日常生活當中,你要會轉變。《金剛般若》的理論方法幫助我們轉變,真的是超凡入聖,就在一念之間。這裡要緊的一句是「兩邊不著」,這一句非常重要!兩邊不著就是銷歸自性,也就是禪家講的明心見性。心性在哪裡?無有一法不是,法法都明心見性。在吃飯裡面明心見性,在穿衣裡面明心見性;一切時,一切處,一切事,無有一法不見性,這叫真的明心見性。

  【修行功夫,可概括為觀門、行門,細說則法門無量誓願學也。】

  大乘佛法裡面講到修學的綱領,多半都講觀行,觀行就是此地講的觀門與行門。觀門是理,通達道理;行門是事相,就是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這些事相。修學,觀跟行是一不是二,理跟事是一不是二。理事如果脫了節,變成兩樁事情,你的修行功夫決定不得力。無論你怎樣精進修,都沒有用處;也就是說,你轉不了境界。不能轉境界,就是功夫不得力。所以一定要曉得,觀行是一不是二,就是前面所講的,事裡面有理,理裡面有事。在種種不同事相當中,你見平等之理,你見不生滅之理。在理論當中,你又能夠見到種種差別的事相,知道這些差別事相怎麼來的?怎麼演變出來的?最後這些事相歸宿到什麼地方,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樣的生活就是佛菩薩的生活,所謂是覺者的生活。底下兩段再細說:

  【理觀,依佛說可以貫通一切之理性,加以深切體認,嚴密覺照,用之於行門。】

  我們先看這一節。這裡面有兩句話很重要,第一個是「深切體認」,也就是說,佛所講的這些道理真正明瞭,真正通達了。特別是《金剛經》裡面所說的,《金剛經》所講的可以說是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的中心、精華,這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法的大根大本。《金剛經》的道理能通一切法,所以六祖大師在《金剛經》上開悟,一切大乘經教他都通達了,是有道理的,他通一切法。既然通一切佛法,當然也通一切世間法,世出世間法都通達。

  我在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古時候聽經開悟,真的是上上根人。一遍聽了他就覺悟了,就是此地講的,深切的體認了。中下根人只可以說是結個法緣,曾經聽過一遍經,聽了之後都忘掉了,也不曉得講些什麼,阿賴耶識裡頭落下一個種子而已,這一生當中不得受用。可是現代人有福,現代中下根人可以跟過去上上根人平等。怎麼會平等?現在可以重複反覆去聽。古時候聽法師講經聽一遍,不會給你講第二遍。現在有錄音帶,一遍聽不懂,聽十遍;十遍聽不懂,聽一百遍;一百遍聽不懂,聽三百遍、五百遍,就聽懂了,就趕上那個上上根人,甚至於超過上上根人。現代人有福報,借重科學的工具,只要你有耐心,你真的肯幹,你才行。

  過去學講經,說老實話,你聽老師講經,從前教講經都是複講,講小座複講。頭一天聽老師講經,第二天你上台複講,你要沒有能力,就沒法子學。只聽一遍,你要有那個記憶力。老師講一個小時,你有能力複講五十分鐘才算及格,你可以學講經。古時候,講經的法師是這樣培養出來的。聽眾當中有這個能力的,老和尚把他挑選出來,讓他第二天複講,這樣訓練出來的,有這種能力的人不多。過去李老師在台中辦大專佛學講座,前面十一屆我都參加,我跟他們同學們混在一起,看看他們的能力怎麼樣,結果非常失望。李老師那個時候講《佛學概要十四講》,老師講一個小時,下課之後,我就請這些同學們集合在一起,你們來複講,拿到老師的講稿來複講。聽了一個小時,照這個大綱來複講,表解的稿子,他們的能力幾乎百分之九十只講五分鐘就完了。講得最好的大概七、八分鐘,我那個時候一看到這個樣子,搖頭!古人常講後生可畏,看這樣子並不可畏,才曉得這個難處。從前的標準是要講到百分之八十,你才有資格被選出來學講經。

  可是現在錄音帶幫了大忙,可以反覆的聽。聽到錄音帶上講一個小時,你也能講一個小時,豈不就成功了嗎?要聽多少遍?總得聽幾十遍、百遍以上。洛杉磯趙立本居士,他就專門聽《六祖壇經》跟《金剛經》,就專門聽這兩樣東西。他告訴我,他說:法師,我只學這兩樣,這兩樣我很有興趣,我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可不可以?我說可以。他告訴我,他聽了二十六遍。那是好多年以前,聽了二十六遍。我就勸他,你繼續聽,聽滿一百遍,你就會講了。他現在果然會講了,到處講,講得很不錯!你能夠把一部經從頭到尾反覆聽一百遍,行!所以現代中下根人可以跟過去上上根人相比,道理在此地。只要你肯下功夫,只要你不怕困難,你一遍一遍的聽,一遍一遍的學習,這就能成功。

  講經確確實實不是一生的事情,生生世世的善根,決不是一生能夠成功的。今天用錄音帶這個工具,一生當中可以成功,這是很難得的,我們要會運用它。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學經,我有能力,我聽老師講一個小時,第二天我把老師東西重複講一遍,我至少可以有把握,講到他百分之九十五,我有這個能力。我聽一遍,都能夠記得,而且我聽的時候很專心,他這些理論東西,我都能聽懂。但是沒有這樣的能力,你就沒有辦法。因為那個時候沒有錄音帶,沒有這個工具,所以學東西學得很苦。有這個能力的人就太少太少了。所以說博聞強記,要有這個能力。這是深切體認,非常非常重要!

  真正通達明瞭,還要會用,你要不會用,那也枉然。嚴密覺照就是用,要把這些理論方法能運用在生活上,這才能轉境界,改變我們的生活。生活改變了,當然第一個是你的想法、看法改變了,思想改變了,你的做法也改變了。譬如底下第二條,事修上它頭一個舉例子布施、持戒。沒有明白這些道理的時候,我們對於布施很難,總覺得這個錢很辛苦賺來的,很不容易。尤其我們那個時候是公務員,一個月薪水很微薄,在台灣早期待遇很薄。說到財布施,沒有人願意去做。可是這個道理明白之後,不但可以做,很歡喜去做。思想觀念改變了,做法就不一樣。境界轉了,連帶的身體體質也轉了,體質上轉變的,一般世間人所期求的,健康長壽。如果你不能夠轉過來,你的一生是命運在安排。命運從哪裡來的?《了凡四訓》裡頭講得很清楚。

  我是前些年,也就在此地,在迪安那學院講《了凡四訓》,有二十五個錄音帶,講本文是十五個,前面五個帶子是講序文,印光大師的序文,總共好像有二十五個帶子。有一些同修,從這個帶子把它整理出來,我看過,裡面也修訂過,現在印成一本書,好像有這麼厚,我看外頭有結緣的,這是我刪定過的。這裡面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人只要有我、有我執,有我有人,有是非人我,這個人就有命運,他就受命運的支配,就受命運的主宰。如果哪一天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你就超過命運,命運跟你不相干。命運不相干,再告訴你,風水也不相干。你有命運,就有風水。風水是什麼?受外面環境的影響,那叫風水。這些都是事實,但是你不要被人騙了,現在騙人的事情很多。風水跟每一個人根性、命運不相同。這個地方,我住在這裡好,對我來講;你住在這裡未必好。風水並不是:「這好風水,每個人住都好!」不一樣,要跟你的命運相配合。所以看風水才有「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就這個道理。你沒有福報,什麼福地你住在那裡,麻煩就來了,一大堆的麻煩。什麼原因?那是福地,你沒有福,你的福跟那個地要能夠相應,那才住得好。好風水對甲好,對乙未必好,要明白這個道理。對那個人好,對我未必好;對我好,對他未必好,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所以與自己的命運要能夠相應,要能配合,這是世間意。

  學佛的人要超越,這是佛法殊勝之處。如果學佛的人還墮落在命運裡面,還被環境所轉,這個佛學得就很冤枉,一絲毫的功德利益都沒有得到,那真的叫白學,冤枉學了。學佛最殊勝的利益,也就是最低限度的利益,這不能說最殊勝,最起碼的利益,改造命運,改造體質,身體健康長壽,容光煥發,這是最起碼的好處。這一點好處沒有得到的話,你這個佛不叫白學了?大的好處,經上給我們講的,都是真的事實,我們這一生可以做得到:了生死,出三界。這一生當中,從凡夫轉變成佛菩薩,超越十法界的佛菩薩,這是最殊勝的利益,真實的好處。我們人人都做得到,要緊的是要深切體認這個經典講的道理,要能把理論方法應用在自己生活上,那你就成功了。所以,用在行門。

  【理觀,必應兼事修。】

  有理論一定要把它用在生活上,這個事修就是生活。學了佛法這些道理,與自己的生活要是脫節不相干,這是一點用都沒有。所以我常常講,佛法是非常現實的,決不是玄談,決不是空洞的,字字句句在生活上統統用得上,沒有一樣用不上,跟我們世間學校所學的東西的確不一樣。學校學的東西,好多都是沒用的東西。離開學校,有什麼用?我在學校念書,我念中學的時候,年歲雖然不大,我就明瞭這個道理。所以我的老師對我的看法也很特別,我在學校是很有名的不用功的,我考試只要六十分,家裡要我年年升級,六十分就可以升級,就行了!不念書。老師問:你可以念書,為什麼不念書?我說:書念了沒用處。他想想也真有道理。我說:我離開學校,到社會上工作,這些東西都沒有用,我為什麼花那麼多時間在這上面?可是我喜歡念書,我到圖書館念書,我念的東西比我的同學多得太多了。我要念我用得上的東西,用不上的東西我不念,所以學校功課敷衍敷衍就算了。我有能力敷衍,剛才講,我的記憶力很好。考試之前,平常不念書,考試之前十分鐘,書翻一翻,保證及格,就行了!你說這個書還要念它幹什麼?這不需要念了。我的老師對我都了解,你要做數學,數學有練習本,我數學練習本不交的,我跟老師商量好了,同學們做不出的習題,我到黑板上做給你看,我會做,何必要浪費我的時間?所以我在學校裡念自己喜歡念的書,念自己覺得有用的書,沒有用的、不喜歡的,一概都不念。這是理跟事一定要相應。「缺其一,便不足以言修功矣。」你修行的功夫就沒有了。所以一定要相應,理跟事一定要相應。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