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圓覺經  (第四集)  美國  檔名:09-010-0004

  請看《講義》的第一面,首先做一個簡單的介紹。大師依賢首宗的「十門開啟」,前面八門就是玄談,也叫做玄義,第九門是講經題,「總釋經題」,第十門是講解經文,這是賢首宗十門的順序。圓瑛法師為了聽經的人方便起見,他把第九門排在第一,向下都是按照這個順序,這意思是說一開始講經,第一天來聽經會聽到經題,這也是為了契合現在聽眾們的興趣,否則的話,如果玄談講得太長,講了好多天,連個題目都沒有聽到,往往聽眾就不耐煩了,聽經的興趣沒有了,所以這是一種方便。我們現在按照這個順序來看:

  講義【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卷上。】

  這部經一共是兩卷,上下兩卷。

  講義【此經共有五名,乃如來金口,親自命名。】

  底下五個題目都是佛自己說的。這是在最後的一章,就是賢善首菩薩請示釋迦牟尼佛,這部經,佛在這次所講的,應當給它安立一個什麼名稱,佛自己講了五個名稱,這五個名稱都能夠代表這一次法會所說的義趣。第一個題目是:

  講義【大方廣圓覺陀羅尼。】

  第二個題目叫:

  講義【修多羅了義。】

  這個意思就是了義經。『修多羅』我們翻作經,經中之了義,依照我們習慣,這稱為了義經。第三個題目是:

  講義【秘密王三昧。】

  第四個題目叫:

  講義【如來決定境界。】

  第五個題目叫:

  講義【如來藏自性差別。】

  所以五個題目顯示全經的義趣。翻譯經的人就在五個題目當中用了兩個題目,第一個題目用一半,採取『大方廣圓覺』,『陀羅尼』就沒用,第二個題目全用,『修多羅了義』,我們現在看這部經的題目是「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題目是從這兒來的。底下這地方說明:

  講義【為要事周義盡,如來故說五名,求其簡略切要,結集且標兩號。】

  結集經的時候決定用兩個題目。

  講義【而於第一名,復略陀羅尼三字,第二題全取,共十一字。上十字是所詮法義,後一字是能詮文字,能所合成一經名題。名者,實之賓也,循名務必核實。題者,經之綱也,解經貴在提綱。今先解前五字。】

  交代的話,我們就不必又提了。看底下,這是解釋經題:

  講義【大方廣三字是義。】

  就是義理。

  講義【圓覺二字是法。】

  在這經題裡有法有義,「法、義」怎麼講法?都是依《大乘起信論》來說的。《大乘起信論》在大乘經裡面是相當重要的一部論典,因為自古以來這些講經的法師、註經的大德,幾乎沒有不引用《大乘起信論》。《起信論》文字雖然不長,它有相當的深度,一定要看註解。我們曾經印過兩種註解,這兩種註解都是深入淺出,非常便利修學。一種是慈舟法師的《大乘起信論述記》,我們是把它放大,原本是二十四K,我們現在印的本子是十六K,字放大之後,看起來比較舒服。另外一種是日本的湯次了榮,他的註解是豐子愷翻譯的,叫《大乘起信論新釋》,也註得很好。我們圖書館,《大乘起信論》的註解取這兩種,這兩種以慈舟法師的《述記》為主,我們研究以這個為主,《新釋》作為參考。這是應當要下功夫研究,否則的話,到以後我們看到許多註解裡頭都引用《大乘起信論》。「法、義」也是《起信論》裡頭說的。

  講義【如大乘起信論所云。】

  講義【摩訶衍者。】

  『摩訶衍』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大乘。大乘經:

  講義【當有二種:一者法,二者義。所言法者,即眾生心。所言義者,即體相用,三大之義也。】

  這是把意思全給我們說出來了。圓覺就是講的眾生心,這裡頭有個小註說「圓覺在纏,即是眾生如來藏心」,圓覺就是我們的本性,就是我們的真心。我們真心本來是圓滿的大覺,世出世間一切法,無有一法不覺,可是現在我們圓覺並沒有失掉,雖有圓覺不起作用,變成我們什麼都不覺。這是比喻你圓覺上頭有障礙,把它障礙住了,就好比有纏縛。什麼東西纏縛了你?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三重煩惱把你的圓覺包起來,你圓覺透不出來。好比我們這個燈一樣,這兩盞燈光度完全一樣,一點差別都沒有。另外一盞燈,它沒有障礙。這一盞燈,你要是密密的給它包上許多紙,光就透不出來,雖然透不出來,光度是不是一樣?還是一樣,決定沒有差別,只是有障礙,障礙使光明無法透出來,無法起作用。佛知道這個情形,所以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為什麼?同樣的光明,佛是沒障礙,眾生有障礙,但是光明是真實的,障礙是虛妄的,障礙不是真實的。

  《起信論》裡頭說「本覺本有,不覺本無」,不覺就是這些煩惱,無明、塵沙、見思。所以我們讀《大乘起信論》,真的,讀大乘法就起信,為什麼?本覺本有,本有我們當然可以證得,如果說本來沒有,我們要想證得,我們的信心就很難建立。不覺本無,本無我們有信心,本來無當然可以斷掉。如果說無明煩惱本來有的,那我們這一生想要把煩惱斷掉那很難。現在你了解這個事實真相,無明、煩惱本來無,你斷煩惱的信心生起來了,成佛道的信心也生起來了,真正是大乘起信。這個信心非常重要,如果這個信心要沒有,我們這一生怎麼樣苦修都不能成就,信心不能建立是第一個大障難。所以『義』是義理,就是講的『體相用三大』。

  講義【大疏云。】

  『大疏』就是《起信論》的大疏。

  講義【凡欲解了義經論。】

  這是特別講了義大乘經論。你要想了解它:

  講義【先須明釋法義。】

  對於法跟義一定要把它搞得清清楚楚。

  講義【依法解義,義即分明。以義照法,法即顯著。】

  可見得法跟義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但是法跟義要互顯,這個事理非常的明白。底下先解義:

  講義【大者,當體得名,即當圓覺全體。】

  這個地方我們首先要明瞭,要發這個心。義就是理。首先,我們真心的體是什麼?真心的本體。第二,真心是什麼樣子?第三,真心有什麼作用?就從體相用三方面,你就對於真心完全明瞭。『大』就是圓覺性的本體,『圓覺全體』。在《華嚴經》經題上也用「大方廣」來做這部經的題目。這個體,這說:

  講義【豎窮三際,橫遍十方。】

  這個體是太大了。『三際』是講時間,過去、現在、未來,『十方』是講空間,換句話說,無量無邊的時空都包括在其中,這是它的本體。本體沒有辦法來稱說它,真是不可思議,所以不得已用「大」來讚歎。這個大不是大小之大,底下講:

  講義【當體者,非對小言大之大。】

  這一句來說明不是大小的大。大小之大的大是有限量的,這個大無限大,沒有法子用這個字來讚歎。末後說:

  講義【今圓覺之體,絕對待,無前後,是至極之大,是本來之大,斯為大義。】

  這是從體上講。它的樣子是什麼?樣子是相。

  講義【方者,就相得名,即指圓覺德相。】

  體是空寂,大而無外,是空寂。相,具無量的功德,功是講的功用,德是講它的成就。譬如說它變現十法界依正莊嚴,這是它的相,所以我們真心的相是什麼?我們眼前六根對六塵境界就是自心相。這一下要不能體會過來,彷彿我們做夢,在夢中一下覺悟了,我們現在做夢,夢是心變現的,整個夢境就是我們現在這個心的樣子。心是無相,但是它能夠現相,它能現相就是它的德用。在這個地方要稍稍能體會得到這個意思,對我們修大乘佛法方便太多了。知道這個消息之後,如何把自己跟境界完全相契入,這就是以後修證的功夫。譬如我們證果,我們證什麼?證圓覺。證圓覺的什麼?證圓覺的體相用。真正契入圓覺的體相用,我們自己就叫成佛了,換句話說,把我們圓覺心裡面的障礙去掉了,我們的光明也透出來了。

  講義【又方者,正也。】

  這是另外一個意思來解釋,這個意思很好。『方』是什麼?「方」是智慧。

  講義【即正智圓照。】

  講義【一切諸佛,因地法行,皆依正智圓照。】

  這是前面的意思,前面這個『方』的意思是廣義的。第二個意思,這個意思是狹義的,是指什麼?指諸佛如來的大方廣。廣義的是一切眾生的大方廣,當然眾生的大方廣沒有不一樣,生佛不二,如來境界的大方廣跟我們的大方廣不一樣,我們大方廣在纏,他的大方廣出纏了,沒有障礙。從大的體上講,生佛不二,在纏與出纏完全沒有兩樣,可是在相上講不一樣,在纏的相跟出纏的相大大的不相同。好像我們剛才用燈做比喻,那個燈上沒有障礙,這個燈上包了好幾層紙,體上講沒有兩樣,光度是一樣的,但是相上講不一樣,那個好像亮,這個不亮,光透不出來不亮,那就不一樣,我們要注意的就在這裡。

  『一切諸佛,因地法行,皆依正智圓照』,過去諸佛,現在諸佛,未來諸佛,都是這樣的,沒有例外的。我們要把這個道理明白之後,我們學佛就不迷信,也不會上當,人家要想拿什麼法門來騙我們,我們不會上當,為什麼?想想你這個法門合不合乎這個原則?合乎這原則,對的,如果與這個原則相違背的,你那個不是佛法。

  「因地法行」,「因地」是修菩薩道,「法」是方法,「行」是行門,這個方法、這個行門都是「依正智圓照」,你絕對不是依情識,也不依神通,是依智慧。智慧從哪裡來?智慧從定中來,戒定慧。因此我們一定要明瞭,戒是手段,用這個手段達到定,成就定,你這個戒就有了功夫,有了結果。定還是手段,它的目的是開慧,智慧開了,智慧開了之後就行了,叫正智圓照。

  所以有些人持戒很嚴,我們看到也很佩服,很難得,可是他怎麼樣?不能得定。這就好比念書好用功,一天到晚看他念書,每次考試都不及格,沒用處。持戒為什麼不能得定?得定的心清淨,他不但心不清淨,他增長貢高我慢。我這個戒好清淨,你不如法,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我,他的心怎麼能得定?不能得定。他心裡面起了許多的分別執著妄想,這使他不能得定。

  戒定慧的修學是修自己不是修別人,這我們要懂得。自己持戒,看到別人不持戒,起輕慢心,這個戒白持了,變成世間有漏的福報,世間的福報不能達到定,換句話說,這個戒不是功德是福德,福德他有,功德沒有。如果戒成就定了,他這戒也變成功德,為什麼?定是功德。戒要不能得定,這個戒只是福德,不算功德,這是有很多人持戒很嚴不能得定。

  像小乘人得定了,九次第定,這定很深了,他不能開慧,為什麼不能開慧?死在定裡頭不能出來。定是得到了,得到了不會用,不起作用,定的作用就失去了,它不起作用,他守在裡面,《楞嚴經》裡面所說的「內守幽閑」,他內守,所以他不開智慧,他守在定裡頭。所以這些我們都要曉得,定是慧的手段,戒是定的手段,戒是手段之手段,我們要不要用?要用,要用還不能死在裡頭,死在裡頭不能得定又不能開慧。

  所以戒,諸位要曉得是活活潑潑的,不是死呆板的。你要想學戒,一定要懂得戒律的精神,戒體、戒相、戒行、戒法統統要明瞭,而且每條戒都有開遮持犯,所以它是活的不是死的。在什麼情況之下,它什麼方式都有,它不是永遠不變,永遠不變那就糟糕。所以有些人受了戒,這個事情不能做,那也不能做,這也犯了戒,那也犯了戒,他要不去受戒,他心裡還沒事情,他還沒有這個妄想分別執著,這一受了戒,受了些什麼?受了一大堆的分別執著妄想,這糟糕了,這哪裡是佛的意思?你們想想,離了妄想分別執著,心才能得定,這搞了一大堆,增長了許多分別執著妄想,你說這樣受戒,十方諸佛豈不是冤枉,佛的戒哪是這樣的?這是我們一定要明瞭。

  受戒,嚴格的講,一定要把戒律搞清楚再受,沒搞清楚,你受的一定是執著分別、打妄想,打妄想就是我持戒,你沒有持戒;我清淨,你不清淨,就搞這些東西去了。一定是講清楚,研究清楚,曉得這些東西的做法,這個才能做。

  就像我們打佛七,一定要把經論的道理、方法都搞清楚了,平常念佛也有個功夫了,我們再打佛七。因為打佛七等於考試,好像學生念書,已經念了一個月了,老師要考一考你,如果你書從來沒有念,一到這兒來考試那當然不及格,那沒有意義。所以佛七是考試的,在這七天當中看看自己功夫、看看自己境界有沒有達到預期的標準。今天這些有許多辦的都變成法會了。像這個我們都必須要知道的,才不致於把修學,古人這些典範,我們把它會錯了意思。

  「正智」就是根本智,在儒家講正心,你看儒家所講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正心用事就跟此地講的「正智圓照」是一個意思。儒家的正心也是從戒定慧下功夫,格物致知是戒,誠意是定。儒家講誠,誠的定義是「一念不生」,你心裡有妄想就不誠了。心裡面沒有妄念,這個心是誠心,誠心起作用就是正心。你看儒與佛所講的理論、程序不謀而合。

  佛家有戒律,儒家有禮,禮就是戒律,儒家的禮比佛法的戒律還要細密,你們去看看《儀禮》,儀禮三千。我們佛家的戒律,大乘菩薩戒律,《梵網經》裡面五十八條,出家是比丘尼戒律最多,也只三百五十條,比起儒家的儀禮差得太遠。《禮記》是屬於雜記,是《周禮》跟《儀禮》的註解,是註解,好比我們今天講雜誌,是說明禮的道理。為什麼要制禮?為什麼要學禮?學了禮有什麼好處?講這些。如果要不明禮,格物就做不到,格物是什麼?拿佛法來講就是斷煩惱障,致知是破所知障,這是二障,二障除了之後,心就定了,意就誠了,意誠了之後,心就正了,正就是此地的「正智圓照」,「圓照」是講起作用。此地的「正智」我們可以把它講作真心,圓覺真心,對待外面一切的境界,用真心對人對事就是圓照,這是大乘修學不二法,是大乘修學不變的原則。凡是符合這個意思,這是正,是大乘正法;違背這個意思是外道,是邪法。

  別人的是非正邪我們不要管它,要注意自己修行是在正法裡面行,還是在邪法裡面行,這才是重要的。自己行了有了成就了,有這個因緣我們就幫助別人。所以這部經,佛講經契機,釋迦牟尼佛、諸佛菩薩為什麼不在現在示現成佛來度化眾生?給諸位說,現在眾生的機緣不成熟,你給他說正法,他毀謗你,毀謗正法,這罪業太重了。經論裡頭一再說明毀謗正法的果報是在阿鼻地獄,所以佛不能在今天出世,大慈大悲,不叫眾生毀謗正法。現在眾生心邪,喜歡邪法,喜歡奇奇怪怪的,妖魔鬼怪變些把戲他喜歡得不得了,你講正法他根本聽不進去,他不能相信,他還要毀謗你,這就是佛為什麼不在這時候出現於世。所以佛出現於世是大慈大悲,佛不出世還是大慈大悲。幾時到眾生覺悟了,吃盡苦頭了,想得正法的時候,佛就出現在世間。經文裡面講:

  講義【文殊章云: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

  這底下就說得很明白。

  講義【圓照,即自性大智慧光明,返照自性清淨覺相。】

  這兩句話也正是《楞嚴經》上觀世音菩薩所講的「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這兩句話也很難懂,什麼叫「反聞」?此地講『返照自性清淨覺相』。這個地方要曉得,什麼是「自性」,什麼叫「清淨」,什麼是「覺相」,要把這個搞清楚,然後才曉得什麼叫「返照」。「自性清淨覺相」就是大經裡面所講的「清淨寂滅相」,清淨寂滅相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在七地菩薩所見的境界,一切境界是不生不滅,所以七地菩薩證無生法忍,七地、八地、九地,這些菩薩看世間是不生不滅的,像《法華經》上說的「世間相常住」,跟我們的看法不一樣。十地以上,十地、等覺、如來,這三個位次看一切法是清淨寂滅相,所以這三個位次叫寂滅忍,排在無生法忍的上面,這個境界在哪裡?就在我們眼前。我們看這個世間亂糟糟的,我們看到一切法是生滅法,有情眾生有生老病死,無情的眾生有成住壞空,我們見不到清淨寂滅相,實際上那是清淨寂滅相。什麼時候你才能見到?你的正智現前的時候才能見到,到正智圓照的時候才能見到,所以《圓覺經》第一章的境界是如來的境界,不是我們現前的境界,但是句句話都是講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往後那就是方便說,這裡是真實說。

  自性是能變,一切相是所變,這個道理雖然不是我們境界,我們沒證得,我們在經論裡頭聽了很多遍,已經不陌生了。雖然不是自己境界,自己沒證得,大概也不反對,勉強的可以承認,一切法是自性所變的,當然是清淨的,「本來無一物」,自性決定不染,《心經》裡頭講「不生不滅,不垢不淨」,六祖所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自性原本是清淨的。

  自性變現這一切境界,清不清淨?體是清淨的,相怎麼會不清淨?譬如我們講黃金,是清淨的,把黃金做成個器具,當然還是清淨,所以要曉得境界相是清淨的,本來是清淨的。什麼地方不清淨?你的分別執著妄想不清淨。譬如外面境界相很乾淨,我們戴了個黑色的眼鏡,看到外面都是黑黑的,是不是外面境界黑了?不是,是你的眼鏡障礙了你的正智圓照,你才看到外頭是黑的。你戴上個綠眼鏡,看到外面就是綠的;戴上紅眼鏡,看到外面是紅的。你只想把外面境界的色彩拿掉,那怎麼拿得掉?拿不掉,外頭本來沒有,本來是清淨的,你只把你眼鏡拿掉就沒事情了,真相就大白了。我們這個眼鏡就是無明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你戴了三副眼鏡,三副都是有色的眼鏡,所以外面的真相你看不到。眼就表正智圓照,障礙住了,外面是清淨覺相也障礙住了,壞就壞在這裡。所以你要是把這東西去掉了,正智圓照現前了,清淨覺相也現前了,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事實就是如此。

  十方諸佛沒有這個障礙,你就曉得自性大智慧光明就是正智圓照。智慧從哪來的?智慧是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不是外面來的,不是學來的,本來具足。清淨覺相也是自性,自性清淨覺相,一切萬相也是自性裡面變現出來的。自性的體清淨,自性的相哪裡不清淨?所以諸位要曉得一切相裡面沒有標準,你說這清淨、說這染污,蒼蠅看到這裡清淨,牠來都不來,牠認為那是染污。骯髒的,牠認為清淨,牠非常歡喜,標準不一樣。事情是一樣的,為什麼標準不一樣?換句話說,眾生迷的不一樣,迷心看境界不一樣,覺心看境界是一樣的,所以要曉得一真法界跟十法界是一樣的,不是兩樣的。

  我、法兩種執著都沒有了,這個法界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清淨覺相,自性清淨覺相,一真法界。如果我們戴上了無明、塵沙、見思的眼鏡,就把一法界變成了十法界,十法界不是真的,一真法界是真的,有正智圓照,真相就現前。失去了正智,真相雖然在現前,真是叫當面錯過,擺在眼前不認得,所以佛講眾生「可憐憫者」,真是可憐。你說真的不在,找不到沒話說,就在面前而不曉得,就在面前錯過去了,這是可憐憫者。這是講圓覺的相。底下一段講圓覺的用:

  講義【廣者,從用得名,即指圓覺妙用。】

  『用』也是從體起用,這個「用」太大了。體第一個作用是起相,起相就是它能夠現相,相現出來之後,相的作用就是無量無邊。

  講義【謂此覺體周遍,本有過恆沙等,不可思議之用。】

  『過』是超過,這句話是形容無量無邊的大用不可思議,不是我們思惟想像能夠達得到。

  講義【潛興密應,廣多無盡。】

  『潛』是不知不覺,興起來了。『密』,不是明顯的,不是明顯的它起了感應道交的作用。『廣多』無有窮盡。

  講義【不獨諸佛已證覺體,大用繁興。】

  『繁』是繁多,『興』是興起。

  講義【即眾生在迷,運轉施為,亦頭頭是道。】

  我們哪個人不起作用?你心裡面一會兒想東、一會兒想西,是作用,你眼見色是作用,耳聽聲是作用,一舉一動都是作用,諸佛菩薩作用就更大了,無量的神通妙用。這個世界文明天天在進步,科技突飛猛進,這都是在凡夫上起了作用。

  講義【古德云:搬柴運水,盡是禪機。豎拂拈槌,無非妙用。】

  這是禪宗常常聽到的一句口頭語。什麼叫禪?哪一樣都是禪,不是說盤腿面壁就叫禪。六祖能大師在黃梅八個月,他哪有時間去盤腿面壁?他沒有時間,他天天的工作是破柴、舂米。那個時候寺院裡面住了有一千多人,每天吃飯要多少米!那個時候米沒有機器去碾,要靠人力舂。舂米可能你們都沒見過。這個寺院,在大叢林裡面是踏碓,是用石臼,大的石頭,一排幾十個,那東西很吃力,踏碓舂米,他哪有時間去參禪?破柴也是很辛苦,你一天要燒多少柴火!到山上砍柴,砍回來再劈。那個統統叫禪,那怎麼不是禪?所以他坐禪我們不曉得,因為我們觀念,坐一定是坐在那裡不動,那才叫禪,哪裡曉得我們把意思錯解了。坐是什麼?坐是表示不動,什麼不動?心不動,不是身不動。所以他在「教授坐禪」那一章講,不取相就叫禪,不著相,不動心就叫定。舂米、破柴他不著相,他不動心,換句話說,舂米的時候他是坐禪,破柴的時候他也是坐禪,而那些人在禪堂一天到晚盤腿面壁,心裡頭在想東想西的,什麼都沒有。他是在那裡真正修禪定。

  禪家有這句佳話,「搬柴運水,盡是禪機」。「豎拂」,「拂」是拂塵,老和尚手上拿的,前面大概從前都是用馬尾做的,當什麼東西用?桌上有塵土把它撣掉。『拈槌』是說拑槌。『無非妙用』,這是講作用廣大無有邊際。

  講義【以上所明大方廣三義,即體相用三大之義也。畢竟是何法耶?故下直指是圓覺一法。此乃如來,先立法義,後出法體。法義既明,當講法體。】

  『體相用』講的是我們自己的真心,真心就是圓覺。所以底下說:

  講義【圓覺者,圓滿覺性也。】

  『覺性』是圓滿的,決定沒有欠缺。佛的覺性是圓滿的,眾生的覺性還是圓滿的。

  講義【具足眾德曰圓,照破無明曰覺。】

  這是解釋什麼叫做「圓覺」。『具足眾德』,就是裡面它本來具足的,不是外面來的。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佛在經論裡面告訴我們,覺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全智全能,一般世間宗教拿這個來讚揚神、讚揚上帝,其實神與上帝並不是全智全能,因為神與上帝也是凡夫。全智全能是自己的覺性,諸佛全智全能,諸佛跟我們說每個人都是全智全能,可惜你現在那個智與能不起作用,雖不起作用,並沒有失掉,所以佛法裡講「失」是迷失,不是真正失掉。迷失是什麼?並不是說你的智慧德能失掉,是智慧德能失去作用。這個失是講失去作用,不是講它的體失去了。

  我們現在講這個失也真的失,為什麼?我們不相信自己全智全能,不相信自己有智慧,那就是失掉了。你如果相信了,你這能力就能恢復,不相信就不能恢復,所以說我們能不能恢復自己的圓覺性就是信心,第一個基本的條件就是有沒有具足信心。如果相信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能成佛,你這一生就能成佛。所以成佛究竟要多少時間沒有一定,什麼時候你覺悟了,什麼時候你就成佛。什麼時候你不覺,那你不能成佛。

  經上雖然說眾生修行成佛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有人問這到底是真的是假的?我前些年在嘉義禪林寺辦大專講座的時候,藍吉富就向我提出這個問題,就問經上講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他問我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我告訴他亦真亦假。怎麼亦真亦假?你要是沒有自信心那不止三大阿僧祇劫,佛說三大阿僧祇劫跟你講客氣話。你要具足信心,當生就成就了。那佛有沒有說妄語?佛沒有說妄語,因為念劫是圓融的,時間不是定法,所以佛並沒有妄語。一念可以展開為無量劫,無量劫可以濃縮成一念,所以一彈指就是無量劫,修行無量劫才能成佛,那一彈指就成佛了。關鍵就在信心上,實在太難了,幾個人能相信自己這一生當中把無量劫以來的業障能消除?究竟圓滿的佛道能成就?幾個人能相信?別說這個,就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幾個人拍拍胸膀有把握,決定我這一生要去,決定不落空的?有幾個人能夠這樣全程肯定的相信?總是什麼?半信半疑,不能不念,到底有沒有西方?到底我能不能去得了?佛在經上講這個話到底靠得住、靠不住?總是打了許多的問號,所以你不容易成就。即使去了品位也不高,為什麼原因?問號太多了。這是你信心沒法子建立,這是值得我們注意的。所以一定要讀誦大乘,把這些道理統統都搞清楚了,你的信心建立了。

  譬如說講經,這是小事,雞毛蒜皮的小事,你們都沒有信心,講經好難,這東西我怎麼行?你能不能講?當然能講,你不相信!如果你果然有信心,這個事情不難,我也能做得到,我花上個三、五年,我一定在這個世界上做一個第一流的講經的法師。能不能做到?能做得到,不是做不到,在乎你的信心。

  再跟諸位說,做法師不一定要出家,做和尚也不一定要出家,這要搞清楚,你要不搞清楚,那人家一問你,你簡直是外行。李老師是在家居士,人家寫給他的字畫,提的款「雪廬大和尚」,你這一看,「你出了家還俗了?」所以你搞錯了。「和尚」是不分在家、出家都可以稱呼,法師在家、出家都可以稱呼,通稱的。凡是講經說法的都稱為法師,不管在家、出家,不管男眾、女眾,都稱法師。

  「和尚」是親教師,你的學生跟你學法,你的學生稱你就稱和尚。和尚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老師。你說老師,有在家的老師,有出家的老師,男的老師,女的老師。唯獨比丘、比丘尼是出家的,這個我們要搞清楚。比丘、比丘尼一定要出家,受過出家人的戒律。和尚不一定出家,法師不一定出家。這就是叫你當法師、當和尚,並沒有叫你出家。這個要搞清楚。

  信心建立,什麼事情必定成功。可是建立信心不容易,不容易的原因在哪裡?你自己不相信,信不過自己,信心不能清淨。你們諸位機緣、機會不巧,假如你們要像我那時候,看看台中李老師教那個講經班,你們如果一看,信心一定就具足了,你們沒看到。我本來跟你們一樣沒有信心,只發心學佛,從來沒有動過念頭說要出來講經,沒有動過這念頭,為什麼?不敢動這念頭,不相信自己。跑到台中去看到李老師班上那些講經的諸位法師們,我一看,我的信心就十足了,一看就十足了,他們能講,那我上臺絕不比他差,這念頭馬上就起來了,講經的心馬上就生了。前天我給你們提過,百分之八十小學程度,年歲差不多百分之八十都比我大,比我年歲小的大概只有五、六個人,二十多個人當中,五、六個人恐怕還不到,可能只有三、四個人比我年紀小,其餘都比我大。年歲最大的六十歲,我那時候才三十一、二歲。他們都能夠學,都能夠上臺講經講得頭頭是道,年歲我們比人輕,程度也不輸給他們,為什麼我們不能?如果你們看到那個班,你們一定神氣十足。

  台中李老師教人講經多久成就?一個月成就,不可思議。所以我學了這一套,前幾年我也辦了個內典研究班,訓練幾個學生,我訓練學生三個月成就,現在在洛杉磯法光寺裡頭,禪光、照弘就是我訓練出來的,三個月成就,他們今天能講經了。所以台中的方法如法炮製,果然有效,這是不難。所以你們要是真正發心的話,如果我要在此地住上一個月,大概可以能夠訓練五、六個人出來。你們如果向我報名的話,發心學講經,明年我找個時間來這裡住一個月,這真的,我一定來,這一個月我天天聽你們講,你們每天講給我聽。一個星期是六天,你們六個講經,星期一甲講,星期二乙講,星期三丙講,六個人,一個月一個人講四次,四次講一部。開頭講經不能發揮,不能講那麼詳細,那不容易的。李老師當年教《彌陀經》,這一部《彌陀經》幾個鐘點講完?四個半鐘點。所以四次足夠了。我們一次集會三個小時,你講一個半鐘點,我用一個半鐘點時間給你講評,不這麼逼不能成就。這一部經你要是講下來之後,以後再學第二部就照同樣的方法去學,這樣才能成就。這是講到我們本性裡面具足智慧、德能,自己一定要明白。

  講義【此圓覺,即諸佛之本源,眾生之心地,而為十法界所依之體,具有不變隨緣二義。】

  這是講我們的圓覺性,我們的真心,諸佛成佛是依這個成佛的,眾生所以成為眾生也是依這個變成眾生的。悟了圓覺就叫諸佛,所以是『諸佛之本源』。迷了圓覺就叫眾生,所以是『眾生之心地』。「眾生之心地」,心地是八識五十一心所,從哪裡來的?迷了真性變出來的,變為眾生心,眾生的心就是八識五十一心所。所以八識五十一心所的體性就是圓覺性,就是真如本性。不但是生佛這本體,同時也是十法界依正莊嚴的本體,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圓覺性變現之物。它『具有不變隨緣二義』,它變現十法界依正莊嚴,這是隨緣,雖然隨緣,圓覺性決定不變。所以說在佛不增,圓覺性本來具足的智慧,在佛的果地上並沒有增加,在眾生地位上沒有減少,不增不減。在佛,並不是智慧生了;在凡夫,也不是智慧滅了,它不生不滅。所以這裡講:

  講義【本來清淨,不動不變,而能隨迷悟之緣。】

  隨迷的緣就變成六道、六凡,隨悟的緣就成了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

  講義【雖為迷悟所依,不為迷悟所變。】

  這一句話很重要,決定不變。因為它不變,所以只要你有信心,隨時都能夠恢復,我們這個信心是從這裡建立,這不變。如來有那麼大的智慧,我們就沒有了,我們沒變,問題就是你什麼時候悟了,什麼時候信了,你的智慧就現前了。信了的時候,第一個,你心要空,真正相信了,真信是什麼?真信的樣子是「本來無一物」,我們一定要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個時候自性就現前了。心裡面沒有一切妄念了,心就清淨了,清淨就是禪定。戒律雖然沒有修,但是你定得到了,定得到了等於戒就圓滿了,所以這叫定共戒,定裡面有戒,而且是圓滿的。如果你開悟了,開悟就是道共戒,覺悟的人戒律是清淨的,是圓滿的,他不必修也是圓滿的。因為戒的目的是叫你得定、開慧,他已經開慧了,已經開慧了還要用這個手段嗎?所以說心在定中也不犯戒,大徹大悟也不犯戒。

  講義【圓覺平等。】

  這就講不增不減。《金剛經》上所說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它是什麼法?就是指真如本性,就是指圓覺的體相用,三大,生佛平等,決定沒有高下。我們在世間所看到種種有高下不平等的現象,這個現象從哪來?從迷位上來,都是迷了圓覺。他迷的程度淺,就好像他智慧也高,福報也大。他迷得深,好像他的智慧也小。高下、平等是從迷的淺深上這樣的來看,其實在他的本質上沒有差別,只是迷的程度不相同。好像我們這十幾盞燈,有的燈就包了一層紙,它透的光還不少;另外一盞包兩層,它就不如這一盞亮;再包個三層的,比這個又差得遠,其實裡面都一樣的,沒有差別,就是你迷的淺深不同,透出來的智慧光明好像有大小不同。這障礙我們一定要曉得,這障礙是煩惱障、所知障,這是障礙。你要想恢復你的圓覺體、相、用,要恢復你的全智全能,一定要斷煩惱,一定要破所知障,這是永遠不變的真理。二障不除,雖然你具有圓覺性的大方廣,可是不行,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

  斷煩惱障就是把內心裡面,不是外頭境界,諸位要曉得,內心裡頭的貪瞋痴慢疑這些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你的煩惱就斷了,從什麼地方做起?從得失、取捨上下手。頭一個是什麼?得失的心放下,從這裡下手。我在一切法裡頭沒有得失的心,得到沒有歡喜心,失掉也不煩惱,你的心地清淨自在。沒有取捨,一切隨緣,沒有的時候並不想要,有的時候也不想把它丟掉,無取無捨,一切任用自在,隨緣而不攀緣,從這個地方下手破煩惱。

  破所知障一定要捨知見,就是我們通常講的成見,從這裡下手。成見重的也是煩惱,實際上煩惱障與所知障有密切的關係,有分不開的關係,因為所知障是屬於見解,煩惱障除的是執著,是得失,我們講很現實的話,在利害得失上面起起煩惱障。如果你把利害得失統統丟掉了,你還有什麼煩惱?沒有煩惱。把你所有的見解、知見捨掉。從這個地方下手。

  我們念佛,乃至我們修六度,那都是講方法。念佛是念念提醒我們覺悟,煩惱生了,一句阿彌陀佛把煩惱壓下去。我們知見生了,一句阿彌陀佛把知見壓下去,總而言之,使我們自己的心要常住在清淨覺照裡面,清淨心就覺就照,所以這一句佛號是個方法。修六度也是方法,修布施,布施就是方法,布施就是捨,就是放下。戒律就是規律,無論做什麼事情有規律,有條不紊。修忍辱、修精進、修禪定,無非都是修清淨圓覺,那是個方法。

  這底下講《金剛經》上講的「是法」:

  講義【指實相般若,即此經之圓覺也。】

  這剛才說過了,不必講了。再看底下這一段:

  講義【圓覺,並非他物,即人人本有之真心。】

  這一句話給我們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段很重要。注意什麼?『本有』,他不是修來的,是你本來有的,注意這是本有。真心不是妄心,妄心是本來無的。真心是本來有,現在還有,雖然迷了,迷了還有,絕不會失掉。底下這一段講義諸位自己去看,我在此地提醒諸位就是這一句。再看底下一段,第四面倒數第四行,這裡頭也有幾句話很重要:

  講義【圓覺一法,是大陀羅尼,能總一切法,能持無量義。】

  這幾句話很重要,如果我們肯定了,能相信,能承認,你修學的信心就建立了,只要信心建立,你這一生決定成就,佛法是當生成就的佛法。佛與眾生,給諸位說,一念之隔。佛在經上講得太多了,一念覺就是佛,一念迷就是眾生,就在一念。佛是悟一念,眾生是迷一念,一念就是一心,就是一真。其實這個念真的只有一念,沒有第二念,第二念是相續的,實在講只有一念,所以說「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是假的,一念不覺不是真的,一念是真的,覺是真的。所以一念覺,你的正智立刻就現前。

  圓覺就是我們自己本有的真心,自家本有的真心就是『大陀羅尼』,「陀羅尼」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總持」。底下是解釋,『能總一切法,能持無量義』,這就是說明我們本有的真心具足萬德萬能。十法界依正莊嚴,一切法從哪裡來的?從我們本有真心變現出來的。本有真心變現這一切法,整個的真心就是全體的妄境,這就好像我們做夢一樣,整個的夢境就是我們的心,整個的心就是夢境,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真妄不二,真妄一如。諸位果然能夠入了這個境界,就叫入一真法界。全妄即真就是一真法界,所以一真法界就在我們眼前,問題在這一念上,一念之差,一念覺你就是住一真法界,與十方諸佛沒有兩樣,十方諸佛住的是一真法界。一念迷就住十法界,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你的感受是十法界的感受。一念覺,你在這個世間感受是一真法界的感受。迷得淺的人感受很自在,我們說很大方、很自在;迷得重的人樣樣事情斤斤計較,苦不堪言,這個東西在覺迷。下面這是引用《起信論》裡面幾句話來證明,證明圓覺心是大陀羅尼。

  末後有一段,這是本經裡面佛告文殊菩薩:

  講義【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密,教授菩薩。又告普賢云: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

  這些經文說明宇宙萬有統統是自己真心所變現之物,是佛在經上常講「心外無法,法外無心」。眾生在迷,不悟圓覺。你悟了圓覺,你對這個世間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你的看法就平等了。正如同做夢,我們在夢中裡面,夢中有你很喜歡的人,夢中也有很討厭的人,冤家對頭,夢中有很喜歡的環境,夢中有很惡劣的環境,你要是一覺得你做夢了,那統統是自己變的,喜歡的好人是自己心變的,討厭的人還是自己變的,不是外面來的,順境是自己心變的,逆境也是自己心變的。諸位一定要問了,既然都是我自己心變的,為什麼我不變成好境界,為什麼要變這個惡境界?你現在變不能隨你的意思變,為什麼不隨你的意思?因為你現在意思都是假的,你把那個假的意思都去掉的時候,樣樣都自在了。懂得嗎?我們這個心有善心所,《百法》裡面講,善心所變善的境界,惡心所變惡境界,善心所只有十一個,惡心所二十六個,所以這世間不如意事常八九。煩惱心所二十六個,何況惡的心所勢力大,十一個善心所往往不能跟它相比,雖有善,善的力量也不強,你看看煩惱裡頭貪瞋痴勢力多大,所以你做夢會做惡夢,有道理的,自己變的。天天做惡夢,那就是什麼?你煩惱心所太多,力量太強大,所以夢境是妄心所變的。

  我們世間這種種感受,因為你煩惱心所力量大,所以你感受有煩惱。其實外面人,人都一樣的,為什麼偏偏對這個感情好,對那個不好?你自己心裡變現出來的,事實上沒有這回事情,都是自己心裡面對外頭境界產生了變化,所以自作自受。外境與我們不相干,外面境界相永遠是中立的,是平等的,是清淨的,而是你自己的觀感產生不清淨。如果他真的是好,那應該每個人看到都好。我們看到這個人很美,古人講這個美人在橋底下看魚,魚看到都跑掉了,牠看到就像羅剎一樣,觀感不一樣,這就說明美與醜沒有標準,完全憑你自己意識裡的妄念訂標準。而且你自己也沒標準,今天看到很美,明天看到不美了,換句話說,你本身建立的標準天天在起變化,哪有標準?所以要懂這道理。佛祖常給我們講「境緣沒有好醜,好醜在人心」,妄心,真心裡頭沒有,所以真心裡頭的境界是一心,一心對外面境界沒有差別。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修淨土法門是最直接、最了當。你們要問選擇法門,哪一個法門最好?我給你講有人不相信。我從前學佛,別人跟我講我也不相信,我是最不相信淨土的。我學佛的時候,第一個不相信戒律,第二個不相信淨土,這成見很深。戒律是什麼?三千年前印度人的生活方式,我們學佛學它的道理,學它的理論,何必去學做三千年前印度人,這我們不甘心、不情願,成見很深。所以章嘉大師花了三年的時間才把我的念頭轉變過來,好不容易,實在講太固執了。

  淨土法門,我學佛第七年才相信,不簡單,很不容易接受。那時候學了七年對淨土有個好印象,不反對,真正相信是從大部經上反過頭來之後,讀《華嚴》才曉得這法門是第一法門,八萬四千法門沒有一個法門能跟它相比,為什麼?它直截了當,因為它這方法修一心不亂,一心不亂的結果就入一真法界,這不是直截了當嗎?

  所以從《華嚴經》看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你看第一位善知識教他念佛法門,最後一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一頭一尾,一看恍然大悟,淨土法門原來是善財童子的主修法門,當中什麼禪、密、教、戒律,亂七八糟的,都是他的助修法門,不是主修的。當中五十一位善知識是代表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法門是幫助,是助修,那個助你用它可以,不用它也可以,你不用它就是一條直路,實在講就是一條直路,旁邊修其他的法門那是拐彎抹角,到後來還要找到這一條路才能成功,他要不找到歸到淨土這一條路,他不能成功。最直捷、最了當,你不在大經大論上下過苦功夫不會相信的,把它看得太淺,《彌陀經》那麼一點點,這算得了什麼!說也說不出一個什麼道理出來,哪裡曉得《彌陀經》裡頭含著無量義,不知道。到我們讀了大經之後,《華嚴經》讀了之後,再讀《彌陀經》,才曉得《彌陀經》是《華嚴經》的濃縮,小《華嚴》,《華嚴經》是大《彌陀經》,兩個所講的沒有兩樣。一心不亂能入,一真法界是所入,能所不二,所以你要想通達淨土,你要不通達《華嚴》,你怎麼能夠入?這是我們的門路,一般人把禪看得很高,密看得很高,不知道禪與密統統在淨土裡面,這是我們一定要覺悟的。

  第五頁第二行,這當中一句話希望諸位特別要記住:

  講義【圓覺,即一心之別名。一心,為諸法所依之體。諸法,乃一心之用。此心一法多名。《華嚴》則曰:一真法界。《楞嚴》則曰:如來藏性。《淨名》則曰:不思議解脫。《法華》則曰:一乘實相。或云真如實際,或謂寂滅一心。在有情分中,名為佛性。在無情分中,稱為法性。名殊體一,無非圓覺一法也。】

  『淨名』就是《維摩經》。諸位要是把這幾句念念,沒話說了。這幾句念念,你就死心塌地念阿彌陀佛修一心不亂,修一心不亂就是修圓覺,就是修大圓覺法,修一心不亂就是修如來藏性,就是修首楞嚴,修一心不亂就是修一真法界,你看看最直捷、最了當。搞別的法子修,麻煩,吃力不討好,還未必能成功,當中還有什麼魔障打閒岔,麻煩多了。這個法門是一條康莊大道,好像高速公路什麼障礙都沒有。你走別的,紅綠燈多得很,行人穿過來、穿過去,要處處小心。這什麼也沒有,一直往前走,你看多自在!所以選擇法門不曉得選擇這個法門,這叫愚痴,這是沒有辦法。

  我也是在大經裡頭,很幸運,讀了這麼多大經,講了這麼多大經,在這裡頭才覺悟,才體會到,原來這是真正了不起的法門。所以我今年年初在香港講經,看到《西方公據》如獲至寶,從前我看到這個沒瞧在眼裡,瞧不起它。這一次到那裡去,看看圖書館的書,所有的書裡頭最看重的就這本書,我覺得千經萬論都在這本書,拿到這本書,整個《大藏經》一切法統統在裡頭,一法都不漏,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一句佛號什麼都包括了。所以一回來之後,趕緊去翻印。這次舊金山有不少同修發心印經,送給我也不少錢,發心印經,再印《西方公據》,希望《西方公據》將來能在此地大量流通。這次我帶了一千多本,九品蓮圖大概好像寄了有四千本,《西方公據》是一千本,蓮圖有四千本。

  所以你們同修們要想,怎麼修,怎麼選擇法門,你們要是選擇淨土法門了,雖然是不知道,瞎貓碰到死老鼠,碰對了,這很幸運。你如果要是在這瞧,選來選去,選上幾十年之後還選這個淨土,你說那時間浪費實在太可惜,問題就是你要相信。過去那些老師跟我們講我們不相信,必須自己是苦苦的搞了十幾二十年,這才想到老師講的話沒錯,才知道他是位好老師。自己是,俗話講得好,「不到黃河心不死」,一定處處碰釘子,搞得焦頭爛額之後,回過頭來這一下才覺悟到,原來這個法門是條直路,才發現。

  講義【圓覺一法,通因徹果,十法界不出圓覺一法,本具圓覺。】

  這底下非常重要。

  講義【而迷背圓覺者,六凡也。】

  凡夫迷了圓覺,違背了圓覺。

  講義【雖聞圓覺,而不悟圓覺者,二乘也。】

  二乘人聽說,但是他不開悟,沒悟。

  講義【分證圓覺,而未極圓覺者,菩薩也。】

  菩薩聞圓覺,信圓覺,還沒入圓覺。

  講義【滿證圓覺,而住持圓覺者,如來也。】

  這幾句話很重要,說明什麼?四聖六凡就是在圓覺性迷悟上而顯示的差別,圓覺本來沒有差別,而是一切眾生對圓覺性迷悟程度不同,才分的有四聖六凡。

  講義【離圓覺無十法界,離十法界,不成圓覺。】

  十法界是圓覺實相,圓覺清淨,這個境界相也清淨,所以說圓照清淨覺相,這句話的意思到這地方就十分明瞭了。如來是圓滿圓覺,『住持圓覺』就是圓照清淨覺相,他在十法界裡面無取無捨,不即不離,無得無失,這就是清淨圓照覺相。

  講義【體周十界,用等恆沙。】

  『體』是講圓覺的本體,理體就是講的法性,周遍十法界,作用無量無邊。再底下兩句話,剛才我講過了:

  講義【不即諸法,不離諸法,是之謂無上心法。】

  這一段我們把它多念幾遍,念了會開悟的。到這個地方,這是把「法義」講完了,也就是經題裡面「大方廣圓覺」。下面是講:

  講義【修多羅。】

  『修多羅』翻作契經,「修多羅」是印度話。什麼叫契經?契是講契合,就是相應的意思。

  講義【謂契理契機之教,上契諸佛所說之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

  這兩句話要是用我們現在白話來說,他所講的能夠符合諸佛所證的最高的真理,叫『契理』。說的這些話又能夠適合於現前大眾的程度,我們一聽能懂、能接受,這叫『契機』。如果適合我們現前的程度,我們聽了能夠懂、能夠接受,但是不是真理,那不能叫契理。或者符合真理,是真理,說得太深了,我們聽了不懂,聽了不相信,不契機,這個都不行。凡是佛講的經一定是契機契理。這一點,你們如果要是發心,真正發心出來學講經,從今天起就發心,心要發足,我們發心出來弘法利生,出來做大法師,講經要契機契理,為什麼?有一些法師對於初學同修講經講得太深了,底下有人聽不懂就請教法師,你講得太深了,法師說我講的經,你們要聽懂了,那還值錢嗎?聽不懂,何必要講?有這種弊病的,我們千萬不要犯。深的道理要把它講的淺。這部經你真正透徹了,那個理可深可淺,可長可短,你在講席上非常自在,可以深講,可以淺講,可以長講,可以短講,一部《金剛經》可以講十二年,一部《金剛經》也可以講一個鐘點,都是講經,一點都沒漏。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我過去講過六年,講《講義》講了六年,講了多少?講了一半,所以全部講完要十二年,講《講義》。《講義》就很清楚了,《講義》還有人看不懂,再講《講義》。江味農的《金剛經講義》大概很少人講,我們曾經講過《講義》。所以可長可短,一定要契機契理。

  講義【了義者,大乘究竟顯了之義。】

  這是大乘法,不但是大乘,而且是究竟法,究竟圓滿的法。不但究竟還明顯,明顯、了然,義理一點沒有隱藏,完全顯露在你面前,你一聽就能明瞭,一看就能明瞭。

  講義【徹法流之源底,謂之究竟。談理至極,顯現明了,非同小乘,權漸方便,隱密之談,說不究竟。】

  這是真正叫究竟了義。你把這幾行念一念,你就曉得什麼叫做了義。因為有些人確實是業障重,迷得深,把不了義的看作高深祕密了不起的佛法,把了義的沒看在眼裡,沒當成一回事情,這是我們自己要覺悟。

  下面他是引用唐朝順宗皇帝和清涼大師的一段對話,來說明什麼叫了義,什麼叫不了義,大概是唐順宗皇帝請教清涼大師的。清涼大師活了一百多歲,他一生當中經歷了九代,九個皇帝,他壽命長,他一生當中經歷九個皇帝,而為七個皇帝的老師,當時稱為清涼國師。

  講義【問清涼國師云:諸經中,何者了義,何者不了義?答曰:佛一代教。】

  就是佛在世的時候,一生講經說法。

  講義【若約唯為一事,則八萬度門,莫非了義。】

  佛所說的經都是為了普度眾生,一切經皆是了義,這是真說。

  講義【若圓器受法,無法不圓,得之由人,亦皆了義。】

  這意思就更圓滿了,所謂「圓人說法,無法不圓」,由此可知,了義不在經在人,大徹大悟的人看一切法都是了義,諸法平等,無有高下,不但看《大方廣圓覺經》是了義,就是幼稚園小孩念的小狗叫、小貓跳也是了義,無有一法不了義,跟《大方廣圓覺經》沒有兩樣,你自己要證到圓滿究竟的智慧才行,所以無有一法不圓。

  講義【此二。】

  這兩種講法。

  講義【皆不必揀。】

  就是無從揀別,為什麼?法法了義,無有一法不了義。但是這個真是從原理原則上講,是從證得圓覺的人講那才行。如果不到這程度,像我們現在煩惱重重,所以佛就教給我們「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講義【今約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有了不了。故《淨名》、《涅槃》、《寶積》等經,皆云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這是佛的方便說。

  講義【了義者,大乘教也,不了義者,小乘教也,此乃一往之分。】

  這是佛教一般的看法,為什麼?小乘經只講到斷見思煩惱,成就三昧,智慧沒開,小乘證到阿羅漢果,這是不了義。大乘經裡面不但是要斷見思煩惱,還要分破無明,圓覺正智現前,禪家講明心見性,這是了義。這就是講我們修學要依大乘不要依小乘,小乘是大乘的基礎,我們要利用小乘達到大乘,不能夠住在小乘裡,不能夠依賴小乘而不放棄,小乘可以作為一個過渡,到大乘了,小乘就捨棄。大乘裡面也有究竟、不究竟,所以這個地方講:

  講義【若大乘中,雖然六度齊修,智悲並運,定說三乘不一,亦非了義。若會三權歸一實。】

  這是了義,這意思在《法華經》裡面。《法華經》裡面佛給我們講「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所以在佛一代時教裡面來講,佛在法華會上等於說把一生的教學做最後的總結論,從阿含、方等、般若,這裡面的確有權有實,曾經講過聲聞乘,講過緣覺乘,講過菩薩乘,所以在總結的這一會裡面講了,過去所講的三乘是權說,至於在法華會上是真實說,會權歸實。我們要問了,佛在最初為什麼不說真實?最初說真實沒人相信,沒人能接受,所以以種種善巧方便,到這時候你可以接受,你可以相信。實在說如果大家都是教你念佛,你就肯念佛,叫你求生西方,你就老實死心塌地求生西方,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口舌就不要費了,省了很多力氣。為什麼?你要學什麼法門,到西方極樂世界找阿彌陀佛去學去,反正在這個地方也搞不清楚。在這個地方不管你學哪個法門都學一點皮毛,學一點常識,認真講你一樣也沒學到。你要想學東西,統統到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一點都沒錯的,但是我們不肯相信,所以佛才拐彎抹角說這個、說那個,說得天花亂墜,把你搞得迷惑顛倒,到最後這個也難,那個也不能成就,老實念佛,乖乖的念佛。故意給你折磨一番,搞得你死心塌地,要不然你不肯學這個法門,就是這麼一回事情。

  所以你要曉得,了義與不了義也不是一個定法,這是我們要曉得的,可是有個原則,凡是叫我們明心見性的,這是決定了義,如果這法門叫你不能明心見性,這個不算了義。那我們想想念阿彌陀佛是不是了義?念阿彌陀佛念到理一心不亂就是明心見性,生實報莊嚴土。《華嚴經》裡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求生西方淨土,生實報莊嚴土。如果我們得到理一心不亂,也生到實報莊嚴土,跟華嚴會上的法身大士無二無別,它怎麼不了義?你要說《華嚴經》是了義,那這一句阿彌陀佛也是了義,這沒話說。不但這一句阿彌陀佛是念到實報莊嚴土,還念到常寂光土,那是究竟了義,你看就是用四個字,四字洪名,就能夠叫你在一生當中達到究竟了義。大勢至菩薩在楞嚴會上所講的「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心開」就是禪宗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不假方便」,只用這一句名號,不要加任何東西,不必加上任何法門,不必加上參禪,不必加上觀想,也不必加上什麼,什麼都不加,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

  開頭念,功夫有等級,開頭第一步功夫是功夫成片,就是我們講成就,初步的成就是功夫成片,功夫成片等於就是保險,為什麼?決定往生,生凡聖同居土。第一個初步成就之後再向上提升,第二步的成就是事一心不亂,再提升一級,第三步成就就是理一心不亂。所以我們必須在現前,在我們有生之年,把我們的境界逐步不斷的向上提升,這個容易,這一門提升容易,搞其他的法門非常難。

  它不是了義什麼是了義?它要不是了義,《彌陀經》裡為什麼十方諸佛都讚歎,我們要看到這種現象,真的心裡會吃一驚。你看佛講一切經,哪有十方諸佛來讚歎的?講《彌陀經》,十方諸佛都來讚歎,十方諸佛都幫助釋迦牟尼佛來勸我們,我們要不肯相信,要輕視了它,不但輕視了釋迦牟尼佛,連十方諸佛也沒瞧在眼裡,那怎麼能成功?

  這是我們一定要細心的學習,去反省自己,我們在現前一切法門裡面應該選擇哪個法門。我在此地勸你們,你們信不信,我也很難說,當初善知識勸我,我也不信,不過他們勸我的話沒有我說得那麼多,沒有我說得那麼透徹,大概他曉得說得再多、再透徹我還是不相信,不如不說,看到我這個人不到黃河心不死。你們相信了,接受了,將來你們往生了,跟諸位說,是你們自己的好處,與我不相干。你自己的好處,你們不相信,不肯修,修學別的法門,吃了很大的苦頭,甚至於將來不能成就,與我不相干,都不相干,你們明白這個就好。對於你們自己切身的利害,與我不相干。你成佛是你成佛,不是我成佛;你墮落是你墮落,不是我墮落,要記住這個。底下一段,「經」的意思就不必講了,明天我們從「教起因緣」這一段看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