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圓覺經  (第三集)  美國  檔名:09-010-0003

  序【次告威德自在:無上大覺,本無二相,隨諸方便,便有三類。所謂奢摩他,如鏡照像。三摩提,如苗漸長。禪那寂滅,如器中鍠。此三法門,十方如來,及諸菩薩,三事圓證,名究竟涅槃。】

  『威德自在』菩薩在順序裡頭,他是第七位。這一章裡面佛給我們講修定的綱領,無量無邊的法門都是修定,修定總出不了三大類,就是此地所講的『奢摩他、三摩提、禪那』。這三個名詞都是梵語,三個名字都是禪,目的都是叫你開悟,叫你智慧現前。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說『無上大覺,本無二相』,覺相只有一沒有二,定的相也只有一沒有二,可是隨順一切眾生根性的不相同,在修學方法上就不一樣了,方法雖然不一樣,統統修的是禪定。這三個名詞與《楞嚴經》上講的完全相同。我們早晨看陳克文居士的《心經講義》,在明宗這一段裡面,他採取天台家的「一心三觀」來說明般若的修學。天台家的「三止三觀」與此地所講的「奢摩他、三摩提、禪那」,意思很接近,方法也非常的類似。奢摩他、三摩都可以稱之為止,也可以稱之為觀,圓瑛法師在講義經文裡面說得很清楚,《楞嚴經》的講義裡面說得也非常透徹,這都是我們可以做參考的。

  佛在圓覺會上將這三種定做了三個比喻,奢摩他主要的是講觀,觀照,所以說『如鏡照像』,我們從這個意思裡面去體會,心就像一面鏡子,鏡子照外面的境界照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但是鏡子決定沒有分別執著。在佛門修行,古人常常教給我們「用心如鏡」,我們用心就要像一面鏡子一樣,這裡面定、慧都具足了。你把外面境界看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是智慧,雖然了了分明,他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如如不動,這是定,拿這個來比喻奢摩他。奢摩他裡面雖然有定,但是偏重在慧上。這三個都可以稱為定,也都可以稱之為觀,三止三觀的意思統統都有。『三摩提,如苗漸長』,好像種稻子,種子發芽之後,苗漸漸的生長,這是講利用三摩提的功夫,定慧天天增長。禪那是定慧均等的境界,『禪那寂滅,如器中鍠』,「器中鍠」,像我們吹笛子、吹簫,裡面有個鍠,沒有鍠吹不響,比喻作樂器裡面的鍠,它本身沒有音聲,但是它能夠變現無量的音聲。佛在這一章裡面用的是這三個比喻。

  『十方如來,及諸菩薩,三事圓證,名究竟涅槃』,這一章是講修行證果重要的修法,完全是講修行的方法。換句話說,不管你修什麼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統統都是修禪定,不是修止就是修觀,再不然就是止觀雙修。像中國禪宗就是止觀雙運,《壇經》裡面講的「定慧等等」,定慧等等就是定慧等持,那是講禪定。這是提出了三個綱領,下面就是這三個綱領的交互作用,這就有二十五輪了。

  序【次告辯音:一切菩薩,無礙清淨慧,皆從禪定生。依頓漸修習,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單複無非圓修,別遍意在互習。若能隨順修習,不久便證涅槃。】

  前面這章說出了修行的三個綱領,這三個綱領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應該怎麼修?是先修奢摩他?還是先修禪那?還是先修禪定?還是兩種一起修?還是三種一起修?這一章就討論這個問題。這三種可以單修,也可以兼修,也可以三個一起修,先後順序不定。先修奢摩他,後修禪那也可以;先修三摩提,次修禪定再修奢摩他也行,這三個一交互,一共就有二十五種,先後排列順序不一樣,這是《圓覺經》裡面所講的二十五輪,『清淨定輪』,二十五種清淨定輪。

  這一章是非常善巧的方法,如果我們會用,我們的功夫會很得力,這等於是二十五種方法對治我們的習氣、毛病。並不是教你選一種就一輩子修習,不是這樣的,隨時在調節,因為它統統都是定。譬如我們現在心裡有妄想,用什麼方法能把妄想打掉?昏沈的時候用什麼方法把精神提起來?所以這些方法你要會運用它,你懂得又會運用,比小乘三十七道品裡面的七菩提分又要詳細得多了。七菩提分只是講一個大概,告訴你怎麼樣對治習氣。這個地方說得詳細,自己隨時可以選擇一種、二種來對治,而且常常可以更換方式來對治,對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修學清淨心有很大的幫助。

  第九章講淨諸業障菩薩,淨諸業障菩薩這一章:

  序【次告。】

  這是佛告訴淨諸業障菩薩說:

  序【眾生由執我故,認四顛倒,為實我體,因此便生憎愛。不了迷識與迷智,二種四相,無始妄流轉,不得成菩提。若能除滅貪瞋痴,法愛不存心,自可漸次成就。】

  所以菩薩的名號就代表這個法門的旨趣。業障當然我們都有,業是造作,實際上是惑業苦,這三個是連起來的,所以有的時候可以講惑障、業障、報障,迴向偈裡面講「願消三障諸煩惱」,這就是三障。說業障,當然,你為什麼會造業?你有迷惑,迷惑才會造業,造了業當然你就要受報。惑業苦是循環的,所以才有輪迴的現象。輪迴是從哪來的?輪迴是從惑業苦變現出來的,原本一真法界裡沒有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是自己心裡面變現之物。既然起惑造業了,就沒法子脫離,不容易脫離。

  佛法修學終極的目標就是教我們了生死、脫輪迴,這是佛法修學的主目的。脫離輪迴怎麼個脫法?這是我們必須要明瞭的,脫離輪迴不是在果上脫離,是在因上面,所以三障,如果我們把迷惑打破了,輪迴就沒有了。不迷惑他就不造業,那我們要問,諸佛菩薩示現在這世間,他造不造業?釋迦牟尼佛在世為我們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他天天講話,算不算口業?他是造業,但是那個業他沒有果報,為什麼沒有果報?他不迷惑,所以那個業不得已給它說個名詞叫淨業。我們凡夫迷惑顛倒,所以造的業是善、惡、無記,我們造的是這三種業。人家造的業既不是善業,又不是惡業,也不是無記業,不得已給它說個淨業,三界輪迴裡面沒有他的果報。

  為什麼這個業叫淨業?他不執著,三輪體空。佛天天說法,佛沒有我執,無我,像《金剛經》裡面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佛沒有法執,說而無說,無說而說,我、法兩種執著都沒有了,這個業叫淨業,真正的清淨,跟我們現在講修淨土不一樣。我們修淨土也講淨業,那是講淨土,是修這個業,佛是真正的清淨。我們修淨土還是有迷惑,我們無明、煩惱都還存在,都還沒斷,我們是依照淨土法門來修學。如果我們念佛功夫念到理一心不亂,這時候可以講是真正的淨業,為什麼?煩惱斷了,無明也破了一二分,這時候心地清淨,就是不生西方極樂世界也超越生死輪迴,也超出三界。

  佛在此地也告訴我們,『眾生由執我故』,這就是我執,『認四顛倒,為實我體』。「四顛倒」是常樂我淨,在我們這個人間確實沒有,每個人都以為有,這個見解是顛倒、是錯誤的。因為有這個執著,這就生『憎愛』,順自己的意思就生貪愛,不順自己的意思就生瞋恚,這是兩種最強烈的煩惱,就會生起來。『不了迷識與迷智』,凡夫迷識,二乘人迷智,所以二乘人也有四種顛倒,跟我們恰恰相反,常樂我淨真有,二乘人執無。二乘人對理智迷惑,為什麼對理智迷惑?因為他沒有開智慧,沒悟。他真正智慧開了,當然就不會對智迷了。二乘人迷智,凡夫迷在情識裡面,這都是麻煩事情,這是『二種四相』。就是常樂我淨,凡夫沒有,執著有;二乘聖者有,他以為沒有。『無始妄流轉』,這一句是講凡夫,無始以來沒有輪迴,他自己變現輪迴,在這個地方生死流轉,這是冤枉,苦極了。『不得成菩提』,這是講二乘,二乘人如果不破法執(二乘人破我執了,但是有法執)就不能成就無上菩提。

  『若能除滅貪瞋痴』,貪瞋痴稱為三毒煩惱,這煩惱如果不除,你必定造業,必定造無量無邊的罪業,果報總離不了三途。所以佛在一切經論裡頭教誡我們,首先勸我們離貪瞋痴,貪瞋痴要是轉變過來了,我們在一切境界裡頭無貪、無瞋、無痴,跟諸位說,這就叫三善根,無量無邊的善業都是從這個地方生的。所以貪瞋痴叫三毒,翻過來就是三善根。你看佛法裡常講,《彌陀經》上就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無貪、無瞋、無痴,這三條叫根本的善根,菩薩的善根只有一條:精進。諸位要曉得,菩薩當然具足三善根,所以那三善根就不談了,三善根從小乘就學成了,大乘菩薩從三善根的基礎上精進不懈怠,決定有成就。所以大乘的善根只有一條,小乘的善根有三條。

  『法愛不存心』是破法執,除滅貪瞋痴是破我執,如果沒有我,哪裡有貪瞋痴?所以貪瞋痴慢這些煩惱都是從我執而生的。《唯識論》講第七識「四大煩惱常相隨」,俱生煩惱。我執一斷,俱生煩惱就沒有了,就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識成智。我、法兩種執著要是破除了,當然你就有成就,『自可漸次成就』,就是除滅我法二執也是逐漸的斷,能夠一下就斷掉的叫做頓超,逐漸逐漸的斷叫漸修。

  序【次告普覺:求善知識,當求正知見人,心遠二乘,除作止任滅四病,親近無憍慢,遠離無瞋恨,依正智慧而修,便能證於涅槃。】

  這部經最深的是在第一章,境界是愈講愈淺,到後面從淨諸業障以下,都很適合於我們現前的境界,前面不是我們的境界,那實在是太高了。可是我們應當要懂得,因為你懂得這些理論、高級的修行,才可以把自己的境界往上提升,這是一個好處,不會守在自己的位子上。像念書一樣,我們曉得我們在念小學,知道還有中學、還有大學,他念念就想往上升去,不會止在這個境界裡。

  這一章也就非常重要了,我們學佛從哪裡學起?學佛第一個要求一個好的老師,《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頭也講這問題,那是小乘經。這是大乘經,《圓覺經》,你看還是給我們講這個問題。老師是我們修學成敗關鍵之所繫,《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教我們親近明師,此地也是這個意思,你看『求善知識,當求正知見人』,佛知佛見,這是「正知見」,這比什麼都重要。如果我們修學遇到一位高明的善知識指點,我們一生就不致於走很多冤枉路,成就得快。

  我們看過去古人的修學,在《高僧傳》裡頭看這些出家人,在《居士傳》裡面看在家學佛的這些人,他們的成就遠超過我們這一代,那簡直不能相比。在時間上來講,我們看到人家成就快,根性利一點的,三、五年成就了,一般講絕大多數,像十年左右成就的,幾乎佔百分之七、八十。在三、五年成就的,固然是不多,但是也常見到,那是根性稍利的。他為什麼會成就?明師指導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他有好老師指導。

  而我們這一代要想遇到一位明師,不容易!這機緣非常的難得。在去年我也跟諸位建議,現前這些知識,到底哪位是正知正見,我們沒有能力辨別,萬一我們親近這個人,他不是一位真善知識,我們這一生一定又要耽誤了,這怎麼辦?所以在這時候,我們自己一定要找另外一條出路,那就是尚友古人。我們在古人當中找一位善知識來做老師,專門跟他學,這決定不會錯,這是個好辦法,這辦法最早是孟子運用的。在中國歷史上,孟子師法孔子,所以為孔子的私淑弟子。孟子那時候,孔老夫子已經過世了,但是孔老夫子的著作、文章留在世間,他就照孔老夫子的書來學,以孔子為老師,他成就了,像這種情形到以後效法的人就很多。

  我們諸位同學都知道的,司馬遷是位了不起的文學家,他的《史記》是中國歷史第一部正史,他寫的是通史,二十五史裡面列為第一篇。司馬遷就是學左丘明的,那時候左丘明已經死了很久,他學《左傳》,文章是從《左傳》上學的,他學成功了,這都是師法古人。當代找不到好老師,到古人那去找。唐宋八大家的韓愈,大家曉得,這是了不起的文學家,韓愈學司馬遷,專門學《史記》,他也學成功了。在佛門裡面,蕅益大師私淑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學佛的時候,蓮池大師已經過世了,他把蓮池大師的著作蒐集起來,專門在這下功夫,以蓮池大師為老師。蓮池大師是淨土宗第八代祖師,他成為第九代的祖師,他學成功了,這是我們的榜樣。我們在今人當中找不到真善知識,我們到古人裡面去找,這很可靠,決定沒有錯誤,人家真正是有成就。這就是明師的重要,正知見的人重要。

  什麼叫正知見?第一個,要以了生死、出三界、證大菩提為目標,這個知見正,這是目標正確。第二,在修行過程當中,一定要斷煩惱,破我執、破法執,這是在修行原則的知見正了,你看一切大乘了義經典裡面都是這樣教給我們。第三,法門一定要專攻,在中國歷代這些祖師大德們,你看看他們的成就,無不是一門深入,他才能成功。像在學校念書一樣,佛法裡頭八萬四千法門,就像學校有八萬四千個科系,你想想你能不能把所有的科系統統念完?一個科系念四年畢業,十個科系就四十年,一百個科系就四百年,你們現在學校多少個科系,你要用幾百年把它念完,念不完的。所以我們要曉得這個道理,一門通了,你一切都通。一切都通了,還是弘揚你這一門,為什麼?大慈大悲,給眾生做模範。你看《楞嚴經》裡面二十五圓通章,二十五位菩薩,每個人學的不一樣,各個都是第一,沒有第二,為什麼沒有第二?因為他用那個方法都能證無上菩提,都能成楞嚴大定,那當然是第一沒有第二。所以「法門平等,無有高下」,要緊的是一門深入。

  我們一門深入,其他的經論我們可不可以看?跟諸位說,可以看,也可以聽,可是你自己修的是一門,你自己將來也是弘揚這一門。譬如我專修淨土,我專弘淨土,你要講禪、講天台、講賢首,我也可以去聽,我也可以看,所有心得統統用在淨土上發揮。你們看蓮池大師的《彌陀經疏鈔》,不得了!世出世間的學術,他幾乎無有不通達的,他全部在《彌陀經》上發揮,所以你看《彌陀經疏鈔》就等於看了半部藏經,他在一樣東西上發揮,這是我們應當要效法的。

  初學,他的心定不下來,換句話說,他放不下,叫他學一樣,他看到那樣東西也好,這樣東西也好,樣樣都想學。講《彌陀經》叫他念佛不就好了嗎?這要是對上根利智的人來講沒有問題,行,人家是一聞千悟,死心塌地的學這一門,他能成功。還有對這些老太婆、下愚之人也行,也能成功,為什麼?你教她這一門,她絕不改變。唯有對既不是上智又不是下愚,當中這一階的人難,太難了。

  過去李老師在台中講《金剛經》,講《楞嚴經》,他就說過,我們念佛修淨土,為什麼要講這些經?講這些經的目的是給大家斷疑生信。因為外面人批評台中蓮社只懂《彌陀經》,人家高的《金剛經》、《楞嚴經》、《法華經》、《華嚴經》,這些大經大論你們都不知道,妳們這老太婆只顧學《阿彌陀經》。所以我們也講一點大經大論,使我們念佛的人到外面去,「你那些大經大論我也聽過」,不致於產生自卑感,好像我們樣樣不如別人,見到別人學別的宗派,我們都好像低了半截,是為了這個原因而講,是給我們斷疑生信。這就是因為你疑惑,總覺得不如別人,人家都學高級佛法,我們學老太婆佛法。如果自己沒有這個錯誤觀念,沒有這個疑惑,一部《彌陀經》講到底,那個成就不知道有多大!

  我們看看《彌陀經疏鈔》、《彌陀經要解》,《要解講義》就是講《要解》的,你看看寶靜法師有《彌陀經要解親聞記》,圓瑛法師有《彌陀經要解講義》,這都是講《要解》的。圓瑛法師這部《講義》是明暘法師給他記錄的,大概這個本子上可能也有,這是雪相戒淨敬錄,這都是老法師在圓明講堂裡講的,明暘法師現在還在大陸,年歲恐怕也很大了。這些書都可以作為我們自己修學的依據。圓瑛老法師是近代的高僧,是個有成就的人,為我們當代大家所公認。而《彌陀經疏鈔演義》的分量就更多,這書寄到了不久,好像我到美國來的頭一天,我們印了兩千冊,印刷廠送了八百冊來,裝訂的時候就先裝訂好八百冊送來。先送來之後,我立刻就寄到此地,所以這部書寄到洛杉磯有八百冊。我到舊金山的第三天、第四天,這書到了,已經拿到了,所以我前天到此地來,打個電話到洛杉磯,他們洛杉磯正好有人到舊金山來,所以順便就帶來一百冊給這舊金山的同修,將來這邊也寄一百冊過來。

  《疏鈔演義》,疏鈔是蓮池大師作的,演義是古德法師作的,古德也是蓮池的學生,對於蓮池大師有很大的貢獻,蓮池大師過世之後,他老人家一生的著作就是古德替他整理出版,流傳於後世。他親自聽老和尚講《彌陀經疏鈔》,所以他有筆記,這個筆記就是現在的演義,演義就是註解疏鈔的。你看《彌陀經》,疏是註解經的,鈔是註解疏的,就是註解的註解,演義是註解鈔的,就是註解註解又註解,成了這麼一部大書。

  這部《疏鈔》流通得很廣,《演義》很少流通,所以有很多學佛的人不知道,不曉得《彌陀經疏鈔》還有註解,很少人曉得。我最初看到這個本子是在《卍續藏》當中看到的,七七年在香港講經看到木刻的本子,所以我帶回台灣翻印,現在我們印的這個本子就是翻印從香港取回去的本子,這版本很好,字也刻得很好看。現在我們把這兩種書合訂成一本,去年大家都希望我們能夠有本子小一點的攜帶方便,所以這一次我們的《疏鈔演義》本子縮小了,縮成了六十四開,就跟這一次帶來的《梵網經直解》一樣大,大概也只有那麼厚。我們這次用聖經紙,聖經紙比較薄,它的厚度只有一百磅厚,如果用普通的印書紙,厚度就加了一倍。印刷、裝訂都相當的理想,這是我們修淨土主要依據的一部經書。

  這部書我們過去曾經講過兩遍,第一遍是用四年的時間才講完,當然不是每天講的,一個星期講兩次,有的時候講三次,有的時候講一次,也是搬了好幾次家,因為那個時候自己沒有道場,沒有講堂,借別人的地方,搬了好幾次家,四年講圓滿。

  這一次是我們圖書館成立之後,自己有了道場,我們這個道場一建立,頭一部講《地藏經》。我們有地了,有地了講《地藏經》,《地藏經》講完之後,我們就講《彌陀經疏鈔》,一直到今年我到美國來的前一個月才講圓滿。一共講了三百三十五次,九十分鐘的錄音一套有三百三十五卷,諸位將來對著這本子來聽,一天聽一卷帶子,一年一部經圓滿,可見得《彌陀經》不簡單,《彌陀經》要講一年。

  現在我們在圖書館打算講《彌陀經要解》,《要解》可能三、四個月就講完,講完之後,《彌陀經疏鈔》講第三遍我們就打算錄影,將來有三百多卷錄影帶,這也很可觀,是相當可觀的。我們好好的來修淨土,來弘揚淨土。末法時期真正修淨土,依蓮池大師,依蕅益大師,絕對不會走錯路。所以我們今天找一位正知正見的老師,近代人找不到,找古人去。學《華嚴經》,我們找清涼大師做老師;學《梵網經》,我們找明朝寶華山第一代祖師寂光律師,我們請他來做老師,這決定不會錯。

  現在我們怎樣去找善知識?諸位要曉得,當代的人太難講了,他到底是不是修行證果了,我們不曉得。古人修行證果的,大家公認的,這比較可靠一些,當代的人他自己說他怎樣怎樣,我都不敢相信,所以不如找古人的好。當代的人把他當作同學,他講講我們參考參考,聽聽有沒有價值,如果聽聽不大對勁就算了,不聽了。古人不在,他的著作在,讀他的書如同見他的人,依教奉行,有幾個志同道合的同學,我們常常在一塊研究討論。

  修學的綱領是非常的重要,譬如一定要斷貪瞋痴慢,要破兩種執著,這很重要。因為我們如果真正對於世出世間法能看破幾分,能放下幾分,你的智慧就增長,見解自然就對了。所以一定要有功夫,功夫就是放得下,學問就是看得破,看破是真學問,放下是真功夫,這是我們應該努力去做的。

  這一段是告普覺菩薩,底下還有重要的就是『除作止任滅』,「作止任滅」在佛法裡頭原來是修行的四種方法,這四種方法現在為什麼要叫你離開?這四種方法不能執著,叫你離是離執著,這一點我要跟諸位說清楚。譬如講去貪心,離貪瞋痴,是要你斷貪瞋痴的心,不能有貪心,不能有瞋恚心,不能有愚痴心,不能有傲慢心,從心地裡面斷除,不是叫你斷事。叫你不貪財,不是叫你財都不要了,那你搞錯了,你意思就全都會錯了,是去貪心的。財色名食睡,五欲六塵,叫你不要貪,不要有貪心,不是說沒有五欲六塵,五欲六塵是真如本性的相分,那怎麼能沒有?怎麼能除得掉?那個除不掉。譬如金與器,我跟你說我要金,我不要器,你能不能把金拿給我?你沒有辦法拿給我。拿給你,錶是金的,這是器,我不要器,我只要金。好,這統統熔化成一塊,一塊還是器,一坨也是器,它總有個相,器就是相。有體當然有相,你說我不要相光要體,那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說去是什麼?離,叫你斷,叫你捨,叫你離,叫你放下,都是放下你的分別執著妄想。貪瞋痴慢都是分別,都是執著,都是妄想,去這個,諸位要懂這個道理。

  小乘的修行是初級,要在事上放下,財色名食睡要遠離,找個深山人跡不到的地方去修苦行,那是小乘。為什麼?因為境界能妨礙,能增長你的貪瞋痴。我把境界遠離,我這貪瞋痴,我不見不聞,心比較能平靜,容易得清淨,但是這種方法只是最初方便,入門的方便法,這不是真修行,真正修行是得要踏進這個社會。所以大乘修行就不一樣了,大乘是修心,梵網戒是大乘戒,大乘戒論心不論事。譬如你殺了眾生,犯不犯戒?如果你沒有心不犯戒。你起個心,我要殺死他,沒殺,沒有殺已經犯戒,它論心不論事。大乘戒律是在起心動念處結罪,比小乘重,小乘是論事不論心,我恨透這個人想殺他,但是沒殺他,不算殺生,不犯戒,可是大乘就犯戒了。所以大乘戒比小乘戒難持,它在起心動念之處。小乘戒雖然多,反而容易持,它像世間的法律一樣,只要是沒有這個事實,它不能判罪的。

  「作止」,這都講戒律,作持、止持。「任」是任運,「滅」是滅除一切煩惱。作止任滅本來是修行的方法,如果你對於這個方法一執著,那又變成了病,又成了障礙,所以這也要把它除掉,你的心才能真正得到清淨。

  底下講『親近無憍慢,遠離無瞋恨』,這也是眾生的通病。親近了,往往驕慢心容易增長;遠離了,心裡就生瞋恚心,這都是從分別執著裡頭生的,都是從感情當中生的。佛教給我們『依正智慧而修』,四依法裡頭「依智不依識」,識是感情的,智是理智的,這樣修學才能夠證得菩提涅槃,此地講的『證於涅槃』是如來果地上的大涅槃。

  在這一章裡面,佛不但教我們親近明師、善知識,在修行方法上不能執著,這樣的修學才顯得活潑,才顯得自在,像大經裡面所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如果稍稍有執著就變成障礙,不能夠與如來的大涅槃相應。

  第十一章是圓覺菩薩章,我們看到圓覺菩薩,這部經叫《圓覺經》,這一章既然與經題相應,可見得有它的重要性,它的重要性完全在初學,所以圓覺菩薩這一章是教初學的人。

  序【眾生欲求無上道,先要結三期,懺悔無始業,經於三七日,然後正思惟,勤修三淨觀。若能勤修習,是名佛出世。】

  佛在這一章裡頭教給我們剋期取證的方法,就是定上日期,像我們淨土打佛七一樣,淨土打佛七是以七天為期,圓覺菩薩這一章是告訴我們以三七為期,二十一天,剋期取證,先要修懺悔法門。我們講到這一章,再想想去年我們在《壇經》裡面所研究的第五章,傳香懺悔章,那一章跟這一章的義趣非常接近,不過那一章裡頭沒有剋期取證,但是修行的程序次第跟此地所講的沒有兩樣,那一章非常重要,我們修行人不能不遵守。

  學佛第一個要建立信心,六祖大師在傳香懺悔裡面第一段給我們講五分法身香,那都是在建立信心。首先要能夠承認自己有佛性,自己正是如來在大經上所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相信自己是本來佛,本來是佛,要有這個信心。我們現在迷惑,去掉迷惑之後,佛性並沒有喪失,如果你不相信自己能作佛,怎麼修都不能成佛。所以這是學佛先決的條件。你要很客氣,我一身罪業,我怎麼能成佛?我來生能得個人身就好了,好,修到最後,來生得人身,你目標就如此,一定滿你的願。如果你真正明瞭了,釋迦牟尼佛是個人,他能作佛,我為什麼不能作佛?學佛要有這個信心,有這樣的大志才能成功。我們求生西方淨土決定要求上品上生,你目標定在上品上生,你就能成功。如果你上品上生怕辦不到,我下品下生就可以了,這個地方不能客氣,不能謙虛。該謙虛的地方謙虛,這個地方可不能謙虛,這個謙虛傷害就太大了,決定不能謙虛。所以信心建立之後,「信為道元功德母」,這修道的根源太重要了。

  信從哪裡生的?信從解上生的。你如果不能把宇宙人生的真相有相當的覺悟、理解,你的信心不能生。確實想想佛那麼大的智慧,那麼大的功德,萬德萬能,我們一身罪業,我們怎麼能比得上?我們怎麼能做得到?大家都這麼謙虛,都這麼客氣,所以沒有一個人成佛,成不了的原因就在此地。

  信心建立之後,重要的工作是懺除業障。我本來是佛,現在為什麼我不是佛?有業障,有障礙。所以先懺除業障,修懺悔法,懺悔法裡面有事有理。事的懺悔,就是曉得一切罪業了,哪些是善,哪些是惡,我能夠辨別。修一切善,斷一切惡,這叫事懺。理上的懺悔是什麼?修定修慧,定慧要是成就,無始劫來的業障就統統消滅。經上有個比喻,罪業就好比霜、好比露水一樣,智慧就好比太陽,太陽一出來,露水、霜都融化了,都沒有了,這講理懺。所以我們勤修定慧就叫做真懺悔,絕不是在佛菩薩面前一天到晚磕頭,我造了多少罪業,你要饒恕我,要原諒我,這就壞了,不是那樣。懺悔你要曉得,我們孔老夫子講「不貳過」,不去做這個錯事情,曉得不對,不重複犯這個過失。真正能修定慧,這叫真懺悔。

  業障懺除之後,這就發願。願領導你修行,就是四弘誓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觀音菩薩十二願,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一切諸佛菩薩所發的願,歸納起來不出四弘誓願,度眾生、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決定不會超出這四個範圍。所以教給我們真正發願,發願之後再起修,修什麼?修覺正淨。大師給我們講的三皈依,皈依佛,佛是覺的意思,經上他不講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講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怕我們誤會,這是六祖大師慈悲之處。所以我們皈依是三寶的弟子,三寶在哪裡?三寶是自性三寶,這要搞清楚。自性覺是皈依佛寶,自性正是皈依法寶,自性淨是皈依僧寶,這很重要。外面所謂是住持三寶,我們供的佛像、菩薩形像,經典,出家人,這是講住持傳法,把佛法一代一代傳下去,他們的工作是傳法,叫住持三寶。它的功德就是叫我們看到佛菩薩像,提醒我們自己的覺正淨,功德在這個地方。如果你不曉得這道理,把佛像當作神看待,當作神像,這完全錯誤,那佛像造在那裡有什麼好處?沒有好處。

  好像在這幾年,我在香港看到的千手觀音像特別多,到處都看到,我這次講堂裡面請的觀音也是千手觀音,那是無意當中來的,菩薩自己來的,我沒有念頭要請佛像,佛像自己來的,那是千手觀音,所以到處都看到千手觀音。我這次到舊金山,舊金山有位居士從香港請來一尊千手觀音,七尺高,擱地上差不多到屋頂,他好像是好幾年前就訂了,今年才運到。那時候訂,港幣大概要好幾萬,如果現在要塑這樣的像恐怕要十幾萬,今年年初在香港看到這尊佛像,大概合台幣六、七十萬,像塑得非常莊嚴。

  我到那裡去之後,他們在那裡打觀音佛七,要請我給佛像開光,這一次我給千手觀音開光。開光說法我就告訴大家,如果這佛像要我開了光它才靈,那你來拜我好了,你拜觀音?我不給它開光它就不靈,我一開光就靈,那你拜我好了。佛像開光是什麼意思?這一定要懂,是借著佛像開我們自己智慧、慈悲之光,這就對了。新造的佛像說明佛像所代表的意義,我們見到佛像應當提起什麼樣的觀想,這叫開光。

  千手觀音,千手千眼,千眼代表什麼?無所不見,這世間事事物物我都看得清清楚楚。千手,雙手萬能,眼到手就到,大慈大悲,見到眾生有苦難,只要見到了,我們馬上就盡心盡力去幫他忙,開的是這個光法。你供養觀世音菩薩,千手觀世音菩薩是這樣的供養,天天見到它,天天提醒自己,我要樣樣都看到,我樣樣自己盡心盡力都要做到,待人接物要大慈大悲,所以借菩薩的像啟發自己心地的慈悲光明。觀音菩薩代表慈悲,阿彌陀佛代表覺悟,所以你供養阿彌陀佛,你是無量覺,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沒有一樁事情不覺悟,覺而不迷,借阿彌陀佛像開我們自己的覺光,要曉得這個意思。所以有很多人誤會,我們家裡佛像沒有開光,他說不靈,當然不靈,大概你請法師開了光還是不靈,一定要懂這個意思,佛門裡頭確實沒有一絲毫迷信。

  供奉佛像有兩個意思,剛才講啟發自己心地光明,這是第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是報本反始,見賢思齊。譬如我們供養釋迦牟尼佛就有報恩的意思,因為佛教最初是釋迦牟尼佛創辦建立的,他是我們的根本老師,從他就傳下來了,供他的像是紀念他,不忘他的恩德。像從前念書人尊敬孔子大成至聖先師,每年教師節,孔子的生日定做教師節,到這一天來紀念他,是這個意思,我們供養釋迦牟尼佛也是這個意思。供養其他的佛菩薩都是見賢思齊,供養阿彌陀佛,我們就效法阿彌陀佛,供養觀音菩薩就效法觀音菩薩,觀音菩薩代表大慈大悲,阿彌陀佛代表大覺,大勢至菩薩代表智慧,地藏菩薩代表孝順,孝親尊師重道。

  每尊佛菩薩代表一個法門,我們見到的時候自己就要曉得,要去做到,努力去修學,這是教學的最高藝術。所以它不是拜神,不能把它當神明看待,拿現在的話來講,佛菩薩形像就是教學的工具,教具。當然,我們一般學校的教具,我們沒有恭敬心,沒有恭敬心就不能得到啟發,所以供養佛菩薩雖然是教具,我們裡面有特別的恭敬心在。像印光大師所講的,一分誠敬就有一分收穫,十分誠敬就有十分收穫,我們對這教具如此的尊重,怎麼會辦不到?當然能夠轉變境界,這是一定的道理。見到佛菩薩就跟見到老師一樣,觀音菩薩教我們慈悲,地藏菩薩教我們孝順,文殊菩薩教我們智慧,普賢菩薩教我們實踐,這都是真正的善知識,所以要懂得真正的修學法。

  圓覺這一章裡面,他是先結三期,這就是剋期求證,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懺悔無始的業障,修懺悔法。『經於三七日,然後正思惟,勤修三淨觀』,就跟《六祖壇經》裡面所講的修學過程次第是一樣的,我們學佛如果不照這個次第來修學,你一定有障難。『若能勤修習,是名佛出世』,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來修行,這就叫「佛出世」。

  所以我們講到建道場,昨天我跟你們去看了這邊的地,我也很喜歡這個地方,地方的確不錯,場地也夠大,可是談到建道場就不容易了。首先我們要說什麼叫做道場,這一定要告訴你,否則的話,場是有了,不見得有道,道也有了,不曉得是什麼道,這就是一個問題了。你看有餓鬼道,有地獄道,有畜生道,有人天道,你到底是哪個道場?這個我們不能不注意。是個道場,什麼道場?這是我們一定要搞清楚的。

  所以開頭做絕不在大,絕對不要求人多,諸位一定要懂這個原則。求什麼?求如法。佛經戒律裡面講,四個人在一起共住,如理如法的修學,這地方就是佛的道場,四個人以上。所以人數真的不要多,要什麼?志同道合,要這樣的人。如果志趣不相同,在一起就要起爭論,那道場就是鬥爭的道場,麻煩就大了。一定要求志同道合,大家是共同的一個目標,共同的一個理想,在這裡修學。所以今天講這場所多大?有這麼大的一個場所足夠了。志同道合,你要找多少人?我們在歷史上所看到規模最大的,成就最多的,東晉時代慧遠大師的廬山蓮社,一百二十八個人,各個成就,那是規模最大的。所以我們只要志同道合,少數幾個人在一起修道,目標專求西方淨土,決定成就。

  道場裡面功課是決定不能夠缺少,要認真去做。當然你們現在還不是修行的時候,現在怎麼樣?沒資格修行。我們吃飯問題第一,這個問題沒解決。修行要有福報,至少你生活沒問題,有人供養,這時候你有資格。所以你們年輕人現在發心,你們都是菩薩、護法,誰來修行?找那個真正想求生淨土的,而且他已經退休了,不需要再工作了,他才能專心的念佛,每天念八個鐘點佛,至少要念六個鐘點佛,在一塊共修,每天在進步。每天至少要聽兩個鐘點經,最好能聽四個鐘點,如果能聽四個鐘點經,念六個鐘點佛,一天心在道上十個小時,他的妄念自然就少,有上三年,他的心就定了。如果功夫好的人,三年念到功夫成片,取得帶業往生的資格是能辦得到,可以辦得到。如果這個道場要繼續能夠有十年下來,十年不斷,在我想到事一心不亂是可能的,理一心不敢講,事一心可能。

  這道場專講《彌陀經疏鈔演義》,就專講這部經,不講第二部經,一年講一遍,如果一天講四個小時的話,大概一年可以講兩遍,半年可以講一遍,那真是無量無邊的功德。我們講這部經,現場錄影,錄影帶、錄音帶可以流通幫助別人。當然遍遍講的境界都不一樣,如果遍遍都一樣,講的人沒味道,聽的人也沒味道。遍遍不相同,境界天天提升,行解相應,哪有不成就的道理?決定成就。

  你能夠成就別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就放心了,你不要認為他們都去了,我糟糕了,我費了這麼大的力量,我沒有去得成功。你只要發心願意去,發願願意去,你雖然念的工夫沒有人家念得多,不要緊,這些人他為什麼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你幫的忙,到你臨命終時,你的功夫就是差一點,這些已經到西方見阿彌陀佛的人,一定告訴阿彌陀佛,某人很不錯,阿彌陀佛,我們去接引他,也來接引了,這一定的道理,確實如此,我給你講都不是假話,是真的。經裡頭大慈菩薩就說過,能度兩個人往生,比你自己一個人念佛就強;你在一生當中能夠勸一百個人往生,你就是阿彌陀佛,你是阿彌陀佛那還不能往生嗎?哪有這個道理?決定往生,絕對沒有問題。

  所以希望建這樣的道場,真正的有成就,對於整個佛法的復興也有非常大的貢獻。雖然我們什麼都不做,有一個樣子做在這裡,大家看到這個樣子,當然他就會模仿、會效法,我們今天要建立這麼個道場。

  我在台灣這些年,學佛以來,我做的這些事情,跟著後頭來模仿的人非常多。最先我印經,現在每個寺院都印經,每個法師都印經,我都可以不要印經了,大家都印了,這個風氣帶動了。第二個就是我辦圖書館。佛教裡辦圖書館,台中蓮社是第一,慈光圖書館是第一個辦。我辦的圖書館是視聽圖書館,視聽圖書館,我那個算是第一,現在有很多寺廟也辦視聽圖書館。現在視聽器材很便宜,這些寺廟都有錢,他們設備也是都有,可是講經的錄音帶大概沒有我這麼多,因為我們是每天都講。這些年講經也造成了一個風氣,現在台北市講經大概有十幾處,許多法師、居士都講經,台北市處處有人講經,這個風氣也帶動了。所以現在再一變,變什麼?一個道場專門講一部經,我再開這風氣,希望將來他們每個道場都講一部經,那就成就了,再建立解行相應的道場。

  所以杭州南路這個講堂真是佛菩薩感應道交,提供講堂的是簡豐文居士,我跟他並不認識,他從來沒有聽過我講經,很陌生的人。他有一天來找我,帶了個朋友來看我,說在五年前有一位居士曾經帶他來見過我的面,他提起來,我都想不起來這事情,沒有印象。過了一個多星期他又來了,來問了點佛法,然後再過一個星期,他就來跟我講,他有一塊地想蓋大樓,蓋好之後要送一層給我們講堂,我聽了之後,你們想想能相信嗎?不能相信。過了兩天,送了一份協議書來,簽名蓋章的,他跟我講,「我曉得法師不相信,所以我特別寫份協議書給你,證明我是真心的」。收了這東西,我還是半信半疑。他既然來說了,以後把圖樣畫出來給我看,我說做講堂好了,設計裡面房子有柱子,講堂裡頭有柱子就麻煩了,我們圖書館的柱子有很大的障礙,最好把柱子統統取消,那時候就變更設計。變更設計,他告訴我多花八十萬,因為它兩邊柱子、梁要加強,當中柱子統統取消。我們去看一下,清清爽爽的,講堂面積跟我們圖書館面積一樣大,一百坪,但是我們圖書館講堂只有八十個位子,現在這個講堂的座位是一百零八個,增加很多,非常的寬爽,一百零八個座位還是很寬爽,如果聽眾多就臨時加椅子,非常舒適。有桌子的一百零八個,如果沒有桌子的話,大概可以坐三百人,我們是有桌子。

  到以後看了圖畫了之後,常常送給我看那個進度,開工破土我從來沒去看,到外面整個建成了,大概差不多沒什麼問題,所以我就請李老師寫幾個字,寫「華藏講堂」這幾個字。這鑰匙環裡面「華藏」兩個字就是我們華藏講堂的招牌,縮小了,印在這個地方。到我在香港講經回來之後,我一下飛機,他到飛機場接我,一上車他就把所有權狀給我,這真的,一點不假了,所有權狀送給我們,看看講堂是沒有問題了,是個現代化的講堂。佛像原來只有一張油畫像,西方三聖。原本只供了一張油畫像,就是講堂裡並沒有設佛龕,那佛像是怎麼來的?

  這一次在香港講經,我在香港跟我母親見了面,把我母親送回大陸之後,我身上的錢就用光了,只剩三十塊錢的港幣。大概同修當中有曉得我的錢花得差不多了,有一位居士很發心,他就拿了七千塊錢給某居士,他常常在我身邊,告訴這位居士說:法師如果需要用錢,你拿這筆錢來用,如果不夠再找他要。某居士跟我講,法師,你沒有錢了?我說有三十塊。我身上有七千塊,人家供養你的,問我要不要買什西東西。我什麼都不要買,回來飛機票已經有了,想不到要買什麼東西,沒東西買就算了。

  過了兩天,他們就邀請我去看佛像,香港的國貨公司,大陸的國貨公司,每一家公司裡頭都有好多佛像,而且這些佛像都是從前大陸寺院裡面的,都是受過香火的佛像,不是新雕的,都是人家寺廟裡供養幾十年的,可能還有供養幾百年的佛像。千手觀音非常之多,到哪個國貨公司都看到好多尊,好!真莊嚴,貼那個金真不簡單,那金箔紙是真的,顏色也好,我們看到很高大,價錢是港幣幾十萬,我看到最大的,港幣是好幾十萬。我們去參觀、去看許多種的佛像、羅漢像、護法神像,看了很多,有一尊四尺高,我一看標價九千塊錢,我就伸手,七千塊給我了,差兩千塊,這差不多,心就動了。這尊像愈看愈好看,愈覺得喜歡,大概差兩千就差不多了。公司裡面的人員告訴我們可以打九折,我說那簡單,差一千一百塊錢,我心裡想,如果要是有人跟公司總經理熟悉的話,去談談打個七千塊錢的折。

  晚上回來講經,大家就把這個事情傳開了,裡面有位也是姓簡的,簡居士,他跟那個國貨公司總經理很熟,他說明天上午我就去給你說,中午就給你打電話,到第二天中午打個電話來,七千塊。這自己來的,沒想,一動念頭的時候,就這麼來的。簡居士也很熱心,我看比這一尊大一點,也很莊嚴,他說那一尊只有一萬多塊錢,他出七千,其餘我們大家湊一點,我們就請那一尊,我說好,隨你們怎麼辦。結果就跟周居士商量,但要退的發票找不到了。要退就再買一尊,再買另外一尊價錢高一點,像比這尊大一點。實際上我現在這尊像供得正好,如果再大的話,後面的阿彌陀佛像就遮住了,現在這尊像正好。他就是發票找不著,沒辦法,等到人家公司把這佛像統統裝到箱子,送到航空公司空運過去的時候,發票找到了。菩薩自己要去,沒有辦法,像是這麼來的,菩薩自己來的。千手觀音,沒有動念頭,自己來的,臨時去看佛像看到。

  我們講堂是這麼來的,講堂在三樓。我們到了講堂,住進去之後,就想那個頂樓,頂樓做個佛堂。三樓做講堂,頂樓做佛堂,佛供在頂樓上,沒有供在底下的,打這個妄想。但是頂樓是地主的,他這個建築是跟地主合作的,地主出地,他來建築,建築之後兩個人分房,頂樓是地主的。我到洛杉磯之後,有一天他打電話,他說觀音菩薩真幫忙,頂樓也來了,怎麼來了?他說建築的時候,因為他有一筆押金給地主,現在地主押金沒有錢退還,就把上面一層給他。大概有一千多萬的押金,地主退了一部分,還有八百萬地主沒有錢,就把上面這一層給他,他高興得不得了。他說昨天晚上把事情談妥了,今天就打電話通知我,他現在馬上畫圖,因為頂樓是十一樓,樓上還可以蓋,我們有這個權利,現在我們多兩層了。設計的時候,頂上再蓋大殿,蓋佛堂,十一樓可以住人,可以做寮房,住眾。現在我們這講堂可以住三十人,有四十個人的餐廳,可以容納大概有一百人的念佛堂,念佛堂在十二樓,從屋頂上去建,多建一層,畫這個圖案,搞這個工程。

  你看看打這個妄想,哪有可能不可能?現在都變成可能了。根本就沒這個念頭,從來就沒有念頭我去建個道場,沒這個念頭,這道場是無緣無故來的。簡居士告訴我,他說「這道場不是我供養的,是菩薩供養的」。怎麼回事情?原來這地主很迷信,哪一個建築師都怕他,太難纏了。地主要建這房子的時候,找來十幾位建築師,他就問神指定哪一個人接,神就指定他,頭一次指定他,他還不相信,以後再去問,一共問了七次,七次都是指定他,沒話說了,好,你做,神指定的。那個地主有個廟,是神廟,他是廟裡頭管理委員會的主任委員,他管這個廟,所以他問了七次神都是指定簡豐文居士做,是神的意思。

  簡居士在我搬進去那一天,他來告訴我,法師,你不曉得,兩年前送份協議書給你,送給你回去之後我就後悔。他說幾百萬、上千萬怎麼白白就送掉了,跟法師又不認識,平常又沒有交情,不熟,怎麼就白白的送給你了?他說「我好後悔,每天晚上睡覺都覺得自己腦神經有問題」,他說「我後悔了一年」。這棟房子建築兩年,他說後悔了一年,常常後悔,家裡人也不同意,到底你怎麼搞的?莫名其妙!幹什麼事情?他說鬼使神差,不是真正自己的意思。好像一時衝動做了,做了以後簽約了,他說算了,我也不能不給,但是心裡總是覺得不寧靜,為什麼這麼多錢白白的丟掉?現在沒有問題了。

  到我要搬進去之前,因為不是我一個人去,還有幾個住眾,所以把九樓那裡對半,那一半是他自己還沒有賣掉,也給我們了,給我們他後悔了三個月。以後我們完全住進去之後,他自己還保留一個辦公室,作他的建築師事務所,看到我們有好多書,需要一個客廳,需要一個書庫,所以把那個就給我們了,他說這個給你沒後悔。

  他給我講,如果我要是真正發心,我就給你兩層、三層,就一個完整的都連在一起,他說給你一點點又後悔,不是真心,是佛菩薩供養法師的,不是我供養的,不是他供養的,佛菩薩供養的。所以他講這一次觀音菩薩真靈感,動腦筋想上面兩層,上面兩層就來了。我就告訴他,我說九樓的那一半跟八樓那一半統統不要了,我說你們去賣好了,我們有上面兩層整層就行了,等於現在圖書館三層整層,建坪將近三百坪。所以以後看看現在這情形,他的父親、母親,家人到講堂一參觀,各個人都歡喜。

  白天外面的學生到我們那裡去念書,都坐得滿滿的,後去的就沒有位子。我們從早上九點鐘到晚上九點鐘,十二個小時開放,當中沒有休息,沒有假日,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開,供給學生讀書,而且完全冷氣開放,非常涼爽,所以學生都到那邊搶座位。附近都是學校,我想我們這個讀書的場所比他們學校的任何一個場所都舒適,座位寬爽,座位差不多都這麼大。我們椅子一千塊錢一張,訂做的,桌子寬大,放什麼東西都行,非常的舒適。現在大家無論什麼時候去看,人都坐得滿滿的,而且秩序好,一點聲音都沒有。我們放一點點佛號,小聲音的佛號、梵唄,大家都能聽得到,聲音很小,能聽得到,不妨礙他們看書。聽經的人,聽錄音帶或者是看電視,我們有耳機,在電視機面前,你可以做筆記,可以聽講經,用耳機聽,不妨礙他們。講堂裡面有十六個電視,一個電視配兩副耳機,所以是現代化的講堂。

  開銷我們一個月大概有六萬塊錢,這我都跟他講好了,因為我不願意背包袱,講堂是個家,我出家不能再立家,所以他送給我們講堂的時候,我一點歡喜都沒有。我說你找我麻煩,我沒有講堂海闊天空,一有講堂你們把我拉住,要我在這裡講經,我說第一個,我們一切開銷你得負責,你不負責我不要。我就告訴他說,我的講堂是不化緣,不募捐,但是人家自動的樂捐我們接受。譬如我們一個月需要六萬塊錢開銷,如果這個月自動捐助了一萬,你就要補貼五萬,我們有兩萬塊錢收入你就補四萬,要有六萬收入你就不要補了。我們話說在先,如果你要是不答應,我不要接受,為什麼?要我自己去操心,要去維護,巴結信徒,要維持講堂開銷,這個事情我再也不上當了。所以他的確很發心。

  他也給我一個構想,他說將來賣房子有錢的時候,準備一點基金,存在銀行裡頭全做基金,作為講堂的經費,保持一定的數額,數額不足了馬上就補上去,這想法很長遠。這樣也好,我一點都不用操心,操一點心就上當了,就不能幹了,這場所是弘法利益眾生的,與我自己一點都不相干。他的太太前兩天帶一個團在達拉斯表演,他今年才四十九歲,很年輕。

  所以道場我們要有個構想,既然有這麼一個地方,我再來籌畫,將來做一個專門修淨土的道場。我回去看,如果要是可能的話,我裡面也把它格成十個寮房,哪一個願意去念佛的,他都可以在那裡住,長住也行,短住也行。住在裡面,我們沒有任何條件,我們只是想成就人,房租不收,自動捐獻可以。如果我們常住能有收入,連伙食都不收,但是我們大概只能夠容納十個人,真正發心修淨土,天天念佛。

  佛門常講「一個羅漢一份齋」,自有護法人來擁護,不要我們去操心,去化緣,去找信徒,去依靠人,那就糟糕了。我們大家在一塊共修,我們今天有飯吃,大家吃飯;沒飯吃,吃稀飯;再沒飯吃就喝水,志同道合,不求人。真的沒得吃,好好的念佛,若一日,若二日,七天就往生了,要求人幹什麼?不求人。要有這樣的決心才能成就,決定可以往生,決定沒問題,這樣我們才能建立如法的道場。

  道場那時候裡面還沒有裝修,大樓放光,好幾次放光,好多人看到,看到的時候打電話告訴簡居士,簡居士騎個腳踏車去看,他沒看到。大概這些人不會騙人,那地方的里長看到了,里長他們家裡有兩個人看到。還有個買房子的人也看到了,那個人不信佛,他也看過。裡面還沒有裝修,其中有好幾次放光,他就告訴我,這地方跟別的地方不一樣,但他自己沒有見到過。所以我們真正發道心,道場佛菩薩加持,不是我們人建的,佛來建立。真正有道心,真正想修道,哪怕沒有道場?這個我們放心。

  末後一章我們把它念掉,這一篇結束了,我們下一次就可以來討論玄義。

  序【次告賢善首。】

  這一章算是本經的流通分。

  序【是經為如來守護,菩薩歸依,十二部經,清淨眼目。佛自定五名,今特取其二。末世眾生,依此修持,漸至佛地。雖為頓教大乘,亦攝漸修群品。是經力用廣大,無機不被,從可知矣。】

  到這個地方,這是介紹末後這一章。佛在圓覺會上自己說,這部經是諸佛護持,諸佛護持的是這個法,就是這個理論與方法。如果我們依照這個理論與方法來修行,當然諸佛一定護念,這是無可置疑的。『菩薩歸依』,菩薩要想成佛道,一定要依據這個理論原則。

  《圓覺經》的確很好,過去在大專講座,我在南部、北部都講過好多遍,它最大的好處是義理非常的圓滿,經文短,真是做到了簡要詳明,很適合現代人來修學。大經分量太多,要很長的時間,一般人看到要那麼長的時間都害怕,他不敢學。這部經分量非常的適中,諸位看這本子是註解,經文只有薄薄的一小本,所以你一看到,心裡很安穩,不害怕,這部經沒多少,大概不難學,能夠提起修學、研學的興趣,這是個好處。

  『十二部經,清淨眼目』,「十二部經」是指全體的佛法,佛經是用十二種體裁寫出來的,所以叫「十二部」。這個部不是部頭的部,十二個部分,十二種體裁。像《華嚴經》,它十二種體裁統統都有,所以它真正是一部非常圓滿的經典。《法華經》裡面只有九種,本經在體裁上有三種,長行、重頌、孤起頌,有這三種。這是講一切經的「清淨眼目」,把一切經比作一個人,而這部經是一個人的眼睛,你想想多麼重要!這是說出這部經在一切經典裡面的分量與重要性。

  佛自定五個名稱,這是賢善首菩薩問的,請教釋迦牟尼佛,這部經應該給它定個什麼題目,佛就說了五個題目。譯經的人在五個題目當中取了兩個,「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這個題目是五個題目當中兩個題目合起來採取的,以這個定為經題。

  『末世眾生,依此修持,漸至佛地』,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來修行,一定能夠成就。在我們中國古大德當中,專修《圓覺經》的是宗密大師,他是華嚴宗,是清涼大師的學生,就是華嚴宗第五代祖師,專攻《圓覺經》,給《圓覺經》作了六種註解。以後凡是研究《圓覺經》的人,對於《圓覺經》的註解,大概都還沒有能夠超過宗密大師,連圓瑛法師包括在內,也沒有辦法超過宗密大師,宗密大師一生專門研究《圓覺經》。

  所以說『雖為頓教大乘』,這部經確實是屬於圓頓大法,但是也能夠攝受漸修的群品,真正是三根普被。剛才講這部經前面深,前面兩章是圓頓大法,是一乘法,後面就逐漸是大乘,再後面可以做為接引初學的法門,愈說愈淺,所以我們初學的人可以用這個方法來修學,『無機不被』,就像淨土經一樣,「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底下我們不講,把它念掉,這是我們要感激圓瑛老法師,這個我們要非常的感恩。

  序【余也,頻年鑽紙,心心惟仰大乘。】

  這是大師謙虛的話,『鑽紙』是研究經典,鑽佛旨。

  序【一覺傳燈,處處咸依自性。既詮楞嚴奧旨,妙妙心聞。復注圓覺契經,塵塵智入。布舟航於覺海,敢詡為鼓棹之人。數名相於義天,自笑乃擔板之漢。忘言默契,願為執鞭,入海算沙,從茲擱筆。是為序。】

  這幾句話一方面是謙虛,一方面也是事實。老人在一生當中,晚年完成了《楞嚴經講義》,《楞嚴經講義》完成出版,已經是共產黨統治大陸的時候。最後就是這部《圓覺經講義》,這部《講義》完成之後,大概不到一年,他老人家就往生了,所以真的是『從茲擱筆』,這是他一生著作當中最後的一部。圓瑛法師,可以說他最成熟的著作就是《楞嚴經講義》跟《圓覺經講義》,這兩部註解是他最成熟的作品。我們今天學《楞嚴經》,學《圓覺經》,採取他的講義,可以說是最為得力,他早年那些著作未見得成熟,這個是晚年最成熟的,非常的有價值。序我們介紹到此地,明天我們就研究這裡面的玄義,玄義分量不多,大概只有六張。這六張前面,十二章的大意,我們既然有個大概了,底下玄義就好懂了,不難懂了。好,我們散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