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清淨明誨章 (第六集) 1992/11 美國加州聖荷西迪安薩學院 檔名:07-002-0006
請掀開講義第七面第二行,我們將經文念一段,對對地方。
【不將如來不了義說。迴為己解以誤初學。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從這個地方看起。上次因為時間的關係,這幾句經文沒有能夠細講,因為這段經文對我們初學的人來說非常重要。正如同我們在《觀經.上品上生章》,看到善導大師對我們的開示,當中最重要的也是他說得最多的,這些善知識,甚至於阿羅漢、菩薩,乃至於佛,縱然他們是引經據典,這些經典都是實在的,都不是假的,來說我們修學這個法門不能成就。善導大師告訴我們,我們也不能接受。如果與佛所說的不相應,我們就不能接受。那些經典也是佛說的,但是與我們自己所修的法門、所主修的經典不相應。雖然是佛說的,佛說一切經有了義、有不了義,我們要知道。什麼叫了義?什麼叫不了義?《楞嚴經》上此地所說的,是對於一般大乘通途而說的,不是對於某一宗講的,一切大乘佛法。了義與不了義有比較的講法,有絕對的講法,如果說絕對的講法,這個法門是直捷教我們成佛的,這叫究竟了義。其他法門佛雖然說得是很多,但不是講成佛的法門,那就不算了義。
如果是比較的說法,譬如佛講人天小果,有很多人學佛目標、眼光不遠,你問他為什麼學佛?我希望來生還得人身,希望來生做人比這一生幸福,他就很滿意。佛為了滿足他的願望,教他一種修學的方法,他決定不墮三惡道,來生確實能滿他的願,這樣的經典是不了義的,因為不能出三界。有人眼光比較遠大一點,知道人很苦,壽命短促,如果能生到天上多好!天人的福報大、壽命長。有這樣的人求佛,佛也可以教給他生天的方法,何況天有欲界、色界、無色界。求得人的果報跟求得天的果報兩個相比,人就不了義,天就了義。如果心胸、眼光更遠大一點的人,他知道六道輪迴真實的狀況,他明瞭即使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壽命雖然長,但畢竟是有盡的、是有到頭的時候,壽命盡了依然要墮落,這個六道不是個好地方,如果能超越六道永脫輪迴,他就心滿意足。佛也會教給他這些方法,這就是小乘人所修學的,教給他證阿羅漢果、證辟支佛果,超越三界。小乘比起天人那又叫了義,天跟小乘比是不了義。
如此類推,小乘跟大乘比,小乘是不了義,大乘是了義;大乘跟成佛的經論去相比,那大乘就不了義,成佛才叫究竟了義。因此佛四十九年當中所說的,說成佛的經典確實不多,如果大家要問為什麼不多?佛的學生很多,有幾個學生發心成佛?這種人很少。絕大多數的學生,佛的出家學生裡面,大多數能夠超越三界,他就滿足了,所以跟隨佛的這些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他們所示現的都是阿羅漢。菩薩比這些阿羅漢要少,最多的是在家的信徒,太多了,這些在家信徒裡面,大概百分之八、九十都希求人天福報,連出三界的念頭都沒有。我們今天展開《大藏經》,幾乎三分之一是講人天小果的,講小乘的。說菩薩乘的佔的分量很大,這是因為中國人實在是大乘菩薩的根性,傳到中國來的經典,翻成漢文多半是大乘經。
專門講成佛之道的經典不多,這樣的人是非常的稀有,所以佛在此地特別提醒我們。初學,我們不知道他是什麼根性,如果是非常好的根性,經論上常講的上根利智,我們對他說不了義教,用不了義教來勸他,那就耽誤他,他這一生就不能成就。佛在這段經文裡面,這是一大段四種清淨明誨,這一大段是決定教我們、幫助我們超越三界,永脫輪迴,是屬於大乘菩薩法。因此在戒律的限制就非常的嚴格,這是諸位要曉得,甚至於比在戒經裡面講的還要嚴格。為什麼?是教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圓滿菩提,這是大乘道登峰造極,所以說的都是事實真相。
『不了義說』,譬如像小乘經裡面有很多開緣,比丘也可以儲蓄,像衣物、財物可以多儲蓄一點。特別是佛法傳到中國之後,印度那種托缽、三衣一缽的制度,在中國完全廢除了。早年出家人跟在家人區別就是剃頭,出家人剃髮,我們中國古人男子也不剃髮的,都是梳頭,諸位都曉得差別就在此地。衣著完全相同,前面跟諸位報告過,在家衣著上繡的有花紋,出家人穿的衣服樸素沒有花紋,就這點差別。在家穿著的衣服繡花紋,大概都是中產以上的階級,貧窮人家怎麼可能有繡花紋的!所以出家人衣著跟在家人,在古時候是很難辨別的,只有是蓄髮跟剃髮。在中國既然要適應於中國生活的環境、生活的條件,那就不能不積蓄,三衣決定不夠。像大小乘經典裡面這些地方,都有通融的、都有許可的。
為什麼《楞嚴經》上說得這麼樣的肯定,這麼樣的堅決,就是《楞嚴》是教你決定得出三界。修學大乘未必在這一生能證果,這太多太多,為什麼?因為有積蓄,偷心就不斷。什麼叫偷心?對於資生之具,這個資生之具就是我們生活所需要的一切物質條件,衣食住行,總希望多一點,總希望好一點,有這個念頭就叫偷心。你對三界還有貪戀之心,這個事情不要看得很輕,不要看得很小,臨命終時往往成了很大的障礙。幾個人真正有這些積蓄,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那是功夫,那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這是真正功夫。他有財物,財物一旦丟掉了就跟沒有一樣,心裡不起一念分別執著,那就行,那就是《華嚴》上講的,已經做到事事無礙,理事無礙,達到這個境界。在我們自己功夫沒有達到這個境界,戒律的確是給我們很大的幫助。
所以此地特別是教給我們,一定要把偷心斷盡。決定不以「如來不了義說」,來為自己辯護、來為自己掩飾,那就錯了。有掩飾、有辯護可見得他偷心沒死。真正能夠依佛的教誨去做,『佛印是人得真三昧』,佛可以給他作證明,這個人所得的是真實的三昧。也就是說他才真實得到正受,正受是正常的享受,三昧是正常享受。一切時、一切處,在一切環境當中,他的心都是清淨的、都是平等的、都是定的,這叫真三昧。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只要有一絲毫偷心存在,就是障礙,我們常講業障,那就叫業障。大家都希望自己的業障能消除,用什麼方法?能不能消除?自己曉得,自己心真正清淨了,《楞嚴經》上這四種清淨明誨,你統統都做到,你的業障消除;如果還存在著,你的業障就沒有消除。
【如我所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這是總結,像佛在這章經裡面所講的斷偷盜,這就是佛說的,也就是十方三世一切如來所說的。一切諸佛教誨眾生沒有兩個說法的,要不是這個說法,那就是魔說的,『波旬』是魔王,決定不是佛說的。斷盜就講到此地。
下面是第四段斷妄,妄是妄語,妄語最容易犯。但是此地所說的妄語,是指的大妄語,不是普通一般所講的小妄語,不是指這個,是指大妄語。當然學佛的人存心淳厚、善良,絕不欺騙人,不但是大妄語不能犯,小妄語也盡量要避免。但是妄語裡面開緣的機會是比較多,一定要懂得開遮持犯,曉得在什麼時候是可以打個妄語的,在什麼時候對別人有利益的,這叫利益眾生的。如果這個妄語是對別人有損害,對自己有利益,那你叫破戒。對別人有利益,這叫開戒,這不叫破戒,後面我們可以舉幾個例子,諸位能看得清楚。我們看經文:
【阿難。如是世界六道眾生。雖則身心無殺盜淫。三行已圓。若大妄語。即三摩地不得清淨。成愛見魔。失如來種。】
這段經文諸位要細看,你就曉得它是相當不平凡。如何相當不平凡?因為這個人,身心殺盜淫都斷掉了,這是什麼人的功夫?不但身不造殺盜淫,心裡面連念頭都斷了,可惜他犯了後面這條大錯。如果沒有後面這條過失,這個人決定超越輪迴,成阿羅漢、成菩薩,決定成就。有後面這條過失就是他的業障,修得這麼好還是出不了三界,他生到哪裡?決定是生到色界天以上,為什麼?他欲斷了。他決定不在欲界,他在色界、在無色界,所以這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做不到,他這三種心已經圓滿了。為什麼他還有犯大妄語?這個地方說起來,這是見地不真,他的見解上發生錯誤。煩惱有兩種,一個是錯誤的見解,一個是錯誤的思想,他在見解上有偏差、有錯誤,所以,他犯下大妄語。大妄語就是自己沒有證得,輕易向人宣揚自己已經證果,或者是已經成阿羅漢、已經成菩薩了,隨意向人宣揚,這是大妄語。沒有明心見性,跟人家講自己明心見性;沒有真正開悟,跟人家講自己開悟;在淨宗沒有得一心,說已經得一心不亂,這都叫大妄語。
他這大妄語有兩種因素,一種是誤會,對於這個境界不清楚,自己誤會以為自己證得了,倒不是存心騙人,是自己錯誤。我在早年那時出家沒多久,出家大概二、三年的樣子,遇到一位老居士,這老居士跟我也很熟,因為熟,談話就很隨便。有一次他請我到他家吃飯,他告訴我他證了阿羅漢果,當然我是不以為然,但是他說得很真情。實在講他對佛教的教理懂得並不多,習氣還很重,哪裡是阿羅漢!最後我給他搞得沒有法子,我就跟他講,佛在經上講,證得初果就有天眼通、天耳通;換句話說,隔著牆壁你就能看得見,初果就有這個能力。到二果就有他心通、就有宿命通,三果就有神足通能夠變化,四果是漏盡通。我說你要是真的證得四果阿羅漢,我們坐在家裡吃飯,外面街上你都能看見嗎?他說我看不見。我說那你這是有問題,你不是真的阿羅漢。不要說四果羅漢,初果羅漢的話,隔著牆外面看東西,應該是沒有一點障礙,他有天眼。用這個方法才把他折服了。他再想想對。
他是不是騙我的?不是騙我的,這就是他誤會了。自己修行有點功夫,也許得到一點輕安,心裡面很自在沒有煩惱。輕安不難得到,這是一般人常常有的境界,怎麼能拿這麼一個低的境界,就認為自己證得阿羅漢?像這個他的目的不在騙人,是自己的誤會,這個過失還小。但是對他自己是個很大的障礙,為什麼?沒有得到,自己以為得到,就不肯再進步。好像我們爬樓爬了三層樓,以為我已經到了三十層,到頂了,他就不會再往上去。所以對自己會產生這個障礙,不能再往前進,不會再有進步。如果他別有用心,別有用心是什麼?是欺騙人,對人用一種炫耀求名聞利養,那就是妄語裡頭還有偷心,那個罪過就重了,這個罪過是墮地獄,這罪過非常重。
佛在此地講他這個『三摩地不得清淨』,他三摩地得到得不到?得到。像世間的四禪八定他都能得到,為什麼能得到?因為他身心都斷了殺盜淫,所以他能夠得三摩地。雖得三摩地不清淨,因為不清淨,所以他出不了三界,障礙在這個地方。『成愛見魔』。什麼叫愛見?他貪愛之心沒斷,貪圖供養,用現在的話來說,名利心還在,好名、好利,喜歡人對他尊敬,這叫愛魔。見就是見解上錯誤,以為自己成聖成賢,小乘的賢人是初果到三果,四果羅漢是小乘的聖人。大乘菩薩十住、十行、十迴向叫三賢菩薩,登地以上叫聖人,叫三賢十聖。自己沒有證得誤會以為證得,這是見解上的錯誤,所以叫他做愛見魔,變成這一類的。他有能力生四禪天、四空天,壽命到了還是要墮落,所以說『失如來種』。
【所謂未得謂得。未證言證。或求世間尊勝第一。謂前人言。我今已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諸位菩薩。求彼禮懺。貪其供養。】
後頭這兩句很重要,他的目的就在此地,為什麼到處宣揚?目的在這個地方。這個意思就是我剛才所說的現代人,尤其是現在年輕人學佛,真的《楞嚴》上說得很好,我們這個時代是「邪師說法,如恆河沙」。真正善知識不容易遇到,學佛的人雖然很多,迷信的不少;頭腦清醒的人,實在說不多。如果對於經典沒有深入,實在講深入著重在這深字,深,你才會有智慧,淺了沒有智慧,沒有能力辨別邪正是非,甚至於更可憐,連利害得失都不能辨別,那真是太可憐了。縱然閱讀很多的經論,剛才講你只是博,你沒有深度不管用。這可以說,現代人學佛與古人學佛最大的差別,古人學佛一開端他就要求深入,深而厚才博。現在人學佛一開頭就是博,博到最後不可能有深度,沒有深度。這是現在人學佛的通病;換句話說,古人跟今人對於修學、求道的,基本觀念不相同。
現在人像胡適之先生所說的,求學要像金字塔,先博然後再高。金字塔究竟有多高?這個高是有限之高,它不能無限高,而且這個高是死的不是活的。我們中國跟古印度求學的思想,跟他們不一樣,我們古人比喻求學像植物種樹一樣,根要深,先要扎根,根要深,本要厚,然後才有枝葉花果,才往外面散,它能長高而且它是活的,不是死的。這個觀念很明顯的能體會到它的差別,也能體會到它的優劣,一個是死的,一個是活的;一個是真有根本,一個是沒有根本;一個展現無限的活力,另外一個是死東西。因此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求學跟學道都要從根本修。儒跟佛都特別重視根本,佛家所講的根本智,有根本然後才有後得智。後得智什麼?是枝葉花果,沒有根本智哪裡會有後得智?決定不可能。根本智怎麼修法?實在講根本智就是清淨心。儒家做學問跟佛法修道,理論、方法都非常相似,都在清淨心上下功夫。
《般若經》上講得很好,「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是根本,無所不知是枝葉花果。所以我們開頭學什麼?開頭要學無知。這是現代人沒法子理解的,現在人一入手就要無所不知,就要求知,求到最後是有所不知,你不知道的東西太多。古人他的方法開頭學無知,真正無知,心地清淨,清淨心起作用,就無所不知。不但你學過的知道,不學的也知。你要問為什麼不學也知?因為一切法沒有離開自性,就是沒有離開真心,清淨心是真心。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是心變現出來的,你既然把真心找到,真心所變現的一切萬法,你哪能不知道!沒有不知道的道理。所以佛法,特別是大乘佛法,它的樞紐、關鍵就在禪定,禪定就是根本智,般若智慧是後得智。定慧是一不是二,定是體,慧是用;定是無知,慧是無所不知,它從這來的;戒是手段,幫助你得定。這個地方講戒,完全講心戒。
你還有淫心、還有殺心、還有偷心、還有妄語是騙人的心,你怎麼可能得定?你三昧不能成就;換句話說,你的根本智做不到。沒有根本智就不會有真正的智慧,縱然讀經讀得很多,完全憑自己妄想去推測,把佛在經上講的這些意思統統誤會了,統統想錯了,這就是佛家的俗話說,「依文解義,三世佛冤」,看到字面上的意思你就這個講法,三世佛都喊冤枉,佛不是這個意思,你把佛的意思錯會了、誤會了。在事實上我們在國內外,常常遇到一些狂妄的年輕人自以為開悟、自以為證果,貢高我慢,目空一切瞧不起人。你說這樣的人是證果的人嗎?是開悟的人嗎?
我有一年在洛杉磯講經,講完了之後有三個年輕人來找我,要我給他證明他們是已經開悟的人。好像有五個,那天來了三個,開悟的,在洛杉磯佛教界也很多人曉得他們是開悟的。誰說他是開悟的?說是一個喇嘛,仁波切在那裡傳法,給他們灌頂,跟大家宣布這五個人是已經開悟的。所以那是目空一切,眼睛長在頭頂上,瞧不起人。聽我講完經之後來問我,叫我看看他有沒有開悟?我也不敢打妄語,我就老實告訴他,我說你們沒開悟。他聽了很生氣,他說活佛都說我開悟了,你怎麼說我沒有開悟?我跟他講,我沒有開悟,你來問我,你一定沒有開悟;你開悟了你怎麼來問我?這樣子不歡而散。以後有沒有再來聽我講經,我不記得了,我不曉得了。
類似這種人在台灣,在南洋、香港,我到處常常碰到,這實在講是很可悲的現象,就是沒有遇到真善知識,沒有如法的修學,自己以為就是此地所講的,沒有證得,以為證得;沒有得到的,以為得到。有意炫耀,騙人的也有,無意的、誤會的形成一種貢高我慢的也有。真正要是悟入的人決定不會貢高我慢,我們不要說佛法,我們講儒法,儒是世間人、凡人,儒家常說「學問深時意氣平」,一個人真正有學問,處事待人接物一定和藹,一定溫和。這是學問涵養表現在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之中,哪有貢高我慢的態度?不但沒有這個態度,念頭都沒有,那是他學問得力,佛法修行功夫得力了。還有這些習氣在,決定沒有成就,行上斷掉了還有念頭都不行。
佛這一大段的經文,這四段經文是教誨我們自己,我們要泠靜的去省察自己,還有沒有這個念頭在?如果還有這些念頭在,那就知道我念佛為什麼不能得功夫成片?為什麼不能得一心不亂?原來有這麼多的障礙在其中。事實真相搞清楚了,一定要把自己心內的這些障礙,一樣一樣把它消除,也就是改過自新,這樣才能夠對自己求一心不亂、求往生,就有真正的幫助了。所以《無量壽經》好!修行的綱領就在經題上,「清淨平等覺」。我們念佛人修什麼?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覺心,覺而不迷這才管用。好勝可以說是一切眾生與生俱來的習氣,這不要學的,這個習氣從哪裡生的?從傲慢當中生的。所以是貪瞋痴,瞋煩惱的一分,妨害太大!
儒家講禮,諸位讀《禮記》,《禮記》第一篇就教我們,「傲不可長」,儒家是講世間法,所以它不講斷煩惱。從這句話的意思它講求伏煩惱,傲慢的心已經有,不可以增長。佛法要你出三界,要你得三摩地,如果有一念好勝之心、要強之心,這種意念,你的三摩地這一生當中,就沒有希望、就得不到,這個很要緊。所以傲慢、妄語的習氣,它的目的裡面有偷心、有慢心,『求彼禮懺,貪其供養』,這就是造作罪業。再看底下經文:
【是一顛迦。消滅佛種。如人以刀斷多羅木。佛記是人永殞善根。無復知見。沉三苦海。不成三昧。】
『一顛迦』是梵語音譯的,有些經典裡面把它翻作一闡提,是一個意思。一闡提的意義是沒有善根的人,就是斷善根的人。『消滅佛種』,實在講對佛種成為最嚴重的障礙,佛種當然都有,因為可以說是許多大乘經典裡面,都講一闡提不能成佛,這是佛在大乘經上所講的。但是在《法華經》上,佛的說法就改變了,說一闡提也有佛性,他也能成佛。所以我們號稱《法華》叫成佛的《法華》。其他都不能成佛嗎?為什麼說《法華》能成佛?《法華經》講連一闡提也能成佛,就說沒有一種人不能成佛。從前講的不了義,把一闡提提出來,這個沒有善根的人他不能成佛。法華會上開權顯實,佛說真話了,一闡提也能成佛,這個教義才講得圓滿,這是對大乘說的,沒有善根就是把你佛種性障礙住了,是嚴重的障礙。
下面舉了個比喻,『如人以刀斷多羅木』,多羅木是出生在印度,這貝多羅樹我們在佛經上常常看到的。這是用它的音譯,是因為我們中國沒有這個植物,這是熱帶的植物。這個樹很大很高,非常茂盛,遮的蔭涼遮得很大。但是這個樹,你要是把它砍掉的話,它就不生了;不像其他的樹木,我們把它砍掉還會生。貝多羅樹砍掉之後它就死了,就不生了,所以佛以這個做比喻,一闡提就像人拿刀砍貝多羅樹一樣。『永殞善根』,善根生不起來,沒有正知正見,知見有錯誤,思想、見解有錯誤,他的行為必定不正,造作罪業就多了,所以他的果報一定在三途。『三苦海』是比喻地獄、餓鬼、畜生,他必定墮落三途。『三昧』就是清淨心、禪定。他怎麼會成就?他不可能成就的。這是說明大妄語的樣子,以及大妄語的害處,都給我們說清楚了。這個世間我們也常常聽佛門裡頭說,眾生愈是遭大苦難,佛菩薩大慈大悲應化的也特別多。這是不是事實?確實是事實,這不是假的,佛在楞嚴會上底下就告訴我們。
【我滅度後。】
這是釋迦牟尼佛入滅以後。
【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
佛不在世了,眾生苦!沒有人教導,佛為了憐憫這些眾生,所以就囑咐大菩薩們、『阿羅漢』、辟支佛,囑咐他們,勸他們在佛滅度之後,要『應身』到這個世界廣度有緣之人。佛確實有這個囑咐,而且菩薩、羅漢也確實應化在世間,應化在世間人多,太多了!我們把下面這段文念下去:
【或作沙門。】
『沙門』就是現出家人的身分。
【白衣居士。】
就是在家學佛的這些『居士』們,說不定他是菩薩、阿羅漢化身再來的。
【人王。】
在人間做國王的、做總統的,『人王』,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我們常常講的政務官,地方上的首長,這都叫人王。在古時候諸侯,相當於我們現在一個縣長、市長,他是這一個地方的領導人,都是王的身分。
【宰官。】
就是他的下屬,幫助他辦事的這些官員,他不是首長,這屬於『宰官』。
【童男童女。】
不一定現什麼身分。
【如是乃至淫女寡婦。奸偷屠販。】
還現這些身分,就像《普門品》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度脫的,他就示現什麼身分。
【與其同事。】
因為菩薩度眾生,要不跟他『同事』就度不了他,這是菩薩接引眾生的四種方法,叫四攝法。第一種叫「布施」,要常常施捨跟他結緣,使對方覺得你很關心他,常常幫助他,把他看作一個非常知己的朋友,真正關心的朋友,他會聽你的話。到時節因緣成熟了,你勸他學佛,他會聽,這是一種方法。第二種方法叫「愛語」,常常跟他交談,所談的話是真正愛護他、真正幫助他。第三種叫「利行」,你的行為、你的做法,對他都有利益,絕沒有傷害他的,這他就歡喜了。第四個是「同事」,他喜歡什麼,你也可以陪他一道,跟他表現的志同道合。四攝法裡面這條是最難,如果他所做的是惡行,你也跟他同事,你跟他同事的目的不是造惡,是要勸他回頭,這就是菩薩。所以佛度眾生的手段,巧妙不可思議。底下這三句就知道,這叫真正善知識。
【稱讚佛乘。】
與他同事之中,縱然是作惡也讚歎佛,也仰慕佛陀,慢慢使他回心轉意。
【令其身心入三摩地。】
最後的目的在此地,所用的手段可以不拘束,什麼樣的手段都可以用,但是終極的目標是叫你學佛,是成就你的道業。
【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洩佛密因。輕言未學。】
這句很重要,他是絕對不會暴露身分的,絕對不會說,我是什麼佛、菩薩、阿羅漢再來的,那說這個話怎麼樣?說了就要走的。說了還不走的,就與佛的經論不相應;如果說出他就走了,這是真的,這就相應。在我們中國,因為在過去交通不發達,資訊非常困難,與外國交通往來記戴就很少,在本國記戴的東西就非常之豐富。在中國我們知道歷代,有不少佛、菩薩、阿羅漢應現來的。像上次跟諸位講的永明延壽大師,他所示現的身分,最初的身分就是宰官,宰官裡面很小的官員,他所做的是偷盜,偷國庫的錢去放生。以後被國王赦免,他出家了,出家先參禪,在禪宗裡面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最後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成為淨土宗第六代的祖師。永明延壽是淨宗六祖,傳記上有的。
有一天,因為他是國師,國王發心供千僧齋,佛門叫無遮大會,無遮大會就是平等供養,所有出家人今天來應供統統是平等的。千僧大會,今天設的齋設得很多,希望遠近的出家人統統到這來應供,國王修福。雖然講平等,首席,你看一千個人坐在那個地方,首席,中國人有禮節,總是彼此互相推讓,誰也不願意去坐首席。正在大家推推讓讓都不肯坐,這個時候外面來了一個和尚,穿得也邋裡邋遢,也不像一個什麼高僧的樣子。看到他們推推拉拉的時候,他老人家就很不客氣就往當中一坐。坐了,國王看到心裡很不痛快,因為國王心目當中最尊敬的是永明延壽,所以大家也知道,總是請他上座。他這一客氣、一謙虛,結果來了一個不認識、不相干的人坐到上面。彼此都出家人,也就不說話了,今天無遮大會坐起來用齋。
齋罷之後,國王就問永明大師,說我今天設齋供眾,有沒有聖賢人來應供?有聖賢人來應供,他的福報就大了。永明大師說有!他說誰?定光古佛今天來應供。他說哪個是?坐在首位那個,耳朵很大,就叫大耳和尚,那個大耳朵的和尚就是的。國王一聽說這還得了,定光古佛今天來了,趕緊派人去追蹤。這身分暴露了,永明大師說出來的,暴露了,派人去追縱,到處打聽,你們有沒有看到大耳朵和尚,什麼模樣,從哪條路走了,追了很久把大耳和尚找到了,他在一個山洞裡面修行。因為找的人都曉得他是定光古佛,到那裡就特別恭敬,頂禮膜拜請這個佛爺,這個大耳和尚說了一句話,「彌陀饒舌」。他說了四個字他就走了,就死了,坐在那裡就坐化,大家沒有法子,知道他是佛,佛不在了。
最後聽聽他說最後一句,「彌陀饒舌」,那永明延壽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這也歡喜的不得了,不要緊,定光佛走了,家裡還有個阿彌陀佛。趕緊回去報告國王,原來永明延壽是阿彌陀佛再來的。這一回到國王那去報告,定光古佛圓寂了,國王非常失望,但是他曾經說彌陀饒舌,國王一聽,那永明延壽是阿彌陀佛了,歡歡喜喜趕緊去拜阿彌陀佛。還沒有出大門,迎面來了一個人給國王撞了一跤,慌慌張張,他問幹什麼事情?永明延壽大師圓寂了。這就是真的,身分一露馬上就走,哪有身分暴露還不走的道理?不走麻煩可大了,也不能弘法利生,麻煩就大了。所以說是真人不露相,露相就不是真人,在我們中國歷史上記載,像這些事情很多,我們曉得永明延壽是阿彌陀佛化身再來的。他真的是應以什麼身度,他就現什麼樣的身分,這是應化而來的。
在過去唐朝的時候國清寺,就是現在天台山的國清寺,豐干、寒山、拾得這大家都知道的,是文殊、普賢、阿彌陀佛再來的。豐干就是阿彌陀佛。他們的身分是豐干洩露,豐干就說出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再來的。以後人找寒山、捨得,寒山、拾得沒有了,最後留了一句話說「彌陀多事」。大家曉得豐干是阿彌陀佛,再去找豐干,不知去向,找不到了,蹤跡都沒有了,國清寺。
彌勒菩薩,這諸位都曉得,我們中國人塑的布袋和尚的像。布袋和尚出現在中國五代後梁的時代,出現在浙江奉化。他是自己說出來的,告訴人他是彌勒菩薩,說完之後他就走了。以後我們知道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的化身,在中國造彌勒菩薩的像,統統造布袋和尚的像。你看我們中國彌勒菩薩,跟印度彌勒菩薩的像完全不一樣。這是講真正佛菩薩在我們世間應化,不會洩露身分,洩露身分的時候決定就不存在了。
前年我在邁阿密講經,邁阿密那個地方奇奇怪怪的人很多,也就是有神通的。這些通是真的,是假的?是真的,大小不一樣。曾憲煒居士請我去講經,曾居士的英語很好,我講,他翻成英語,外國人來聽的也不少。他告訴我外國人裡頭有幾個有天眼通,他們有這個能力,這是修禪的。還是軍人,在越戰期間,好像是有個飛行員被打下來,打下來之後,他就逃在一個廟裡面,老和尚救了他,以後就跟老和尚參禪,學了幾年他開了天眼。這個人跟我見過面,個子很高,瘦瘦的外國人,他有這個能力。曾居士就告訴我,我沒有到邁阿密之前,我們印的《無量壽經》的註解,曾經寄了不少本過去,那個本子上有夏蓮居一張照片,他就給這個外國人看。他說你看看這個人是什麼人?外國人看了書上印的照片,這個外國人跟他講,他說這個人不是普通人,他是菩薩再來的。他說你怎麼知道?他說我看他的身體全身是透明的,而且放光。這個人現在不在世間,而且在世間的時候也不很出名。說得完全一樣,事先沒有人告訴他,說得完全相同,所以是沒錯,並沒有人給他介紹,他能夠說出這樣詳細就非常難得。
這是我們從外國人口中聽到,夏蓮居居士不是普通人。我們沒有聽說之前,黃念祖居士對於夏老師的事情是絕口不透露。我還曾經問過他,我說你應當把夏蓮居老居士這個事蹟向大家宣布。他說時候沒到,一直到他自己往生了,時候也沒到。但是我們憑一個推理來推測,決定是佛菩薩再來的,為什麼?若不是佛菩薩再來的,能夠把《無量壽經》會集得這樣完美,不可能!怎麼知道?宋朝的王龍舒居士很了不起的人,不是普通人,往生的時候是站著走的。他是第一個會集《無量壽經》的人,本子有瑕疵,不圓滿。第二個做這工作的,是清朝乾隆年間的彭際清居士,《華嚴念佛三昧論》是他作的,真正是有修有學!用現在的話來說,是大佛學家,他也是念佛往生的。《淨土聖賢錄》、《往生傳》上都有他,他所作的《無量壽經》節校本,也不是個完善的本子。民國初年丁福保《無量壽經箋註》,就是選擇他的本。
第三個會集的,是咸豐年間魏源居士(魏默深),他所會集的確實超過了王龍舒的本子,也不是彭際清的本子能夠相比,後面確實比前面好。但是諸位仔細一看,他在取捨方面還不是很妥當;換句話說,就是該取的他沒有取,不該取的,囉嗦的東西它裡頭還有摻雜。這些人都是了不起的人,想作會集的工作,都不能做到盡善盡美。但是如果沒有一個盡善盡美的本子,末法時期要眾生來修學這個法門,那就非常困難。這是佛菩薩到這個世間來,就是為這樁事情,他用了十年的時間會成這個本子。我們把這本子跟原本對照,跟古來的這些會集本對照,你就不能不佩服,確實找不到一絲毫的瑕疵。我們今天展開《無量壽經》念得非常歡喜,幾乎每個讀誦的人都跟我說,讀得都很喜歡。佛菩薩再來的!不是凡人智慧能夠做的工作,這就是說,這也是秉承世尊的遺教,在末世度化有緣的眾生,這些人絕對不會透露身分。
印光大師,我們曉得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怎麼知道的?諸位看《印光大師永思集》。大師圓寂之後,他的弟子寫他紀念的文章,裡面有一篇,這個人我記不得,但是很容易你能夠查得到。好像就住在上海附近,附近哪個地方一個女孩子,那個時候念初中好像是,一個女的學生年歲很小。她是晚上做個夢,夢到觀音菩薩,觀音菩薩信不信佛的都知道,白衣大士的像很清楚。她說觀音菩薩在夢中告訴她,「大勢至菩薩在上海講經,跟妳有緣,妳應當要去。」她們這一家人不信佛的,從來也沒有聽過什麼大勢至菩薩,名字都沒聽過。醒來之後就到處問人,問人都不知道,不曉得佛門有個大勢至菩薩。大勢至菩薩知名度不高,沒有幾個人曉得。以後問到一個老佛教徒了才告訴她,西方三聖裡頭有個大勢至菩薩,這才知道有一個大勢至。大勢至菩薩到底是誰?印光法師,再去打聽,打聽這個法師。好像她家裡有個親戚曾經朝過普陀山,印光大師住在普陀山,聽說有這麼一個人。然後再打聽印光法師是不是在上海講經?一打聽果然不錯。
上海有個「護國息災法會」,請他老人家去主持,每天講開示講了七天,有個小冊子流通,就是那個時候她們一家人去見到了。見到之後就把夢中的事情說給印光大師聽,印光大師聽了之後狠狠的把她罵了一頓:我是凡夫,我不是聖人,妳不要胡說八道,妳要再告訴別人,妳永遠不要見我。嚇得她一句話也不敢講,一直到印祖圓寂之後,她才把這個事情公開。觀音菩薩跟她講得很明白,她說印光大師住世只有四年了,四年以後就圓寂了,果然是一點都沒錯。所以她們全家皈依,四年以後印光法師圓寂,她就把她學佛的緣起統統寫出來,公諸於世,大家才曉得印光法師原來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你看他老人家一生的行誼,以及他對於稱讚他的人都喝斥,決定不說。『洩佛密因,輕言未學』,絕對不說,這就是真的;常常掛在嘴邊,說了又不去的,這與經典講的不相應,這有問題。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