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楞嚴經  (第一O八集)  198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7-001-0108

  請掀開經本,一百四十五面倒數第四行。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前面把『觀世音』這三個字講清楚,這是非常的重要。今天要跟諸位講的是發心,『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就是指古觀世音佛。他的老師叫觀世音,學生也叫觀世音,我們要是依照這個法門去學,我們也是觀世音。此地的「觀世音菩薩」是等覺菩薩,我們現在是初學的、初發心的觀世音菩薩,必定有感應道交,必定有感應,只要諸位真正的發心,所以發心非常重要。發什麼心?要『發菩提心』。說起菩提心,我們聽得耳熟,常常聽,我們自己也會勸別人要發菩提心。什麼叫做菩提心,不曉得,那你怎能發心?這個「南無阿彌陀佛」弘一大師的墨寶已經印好,今天我到今能法師那裡去,我帶了三百張送他們,每個人都送他一張。他要請我講話,我第一次到那邊去,我講什麼?我就講「南無阿彌陀佛」,就講這六個字,這六個字就是發菩提心。阿彌陀佛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無量覺,無量覺是什麼?就是經裡面常講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南無是皈依的意思,皈依怎麼說?我們以往不覺,現在回過頭來求覺,這就是皈依。從不覺回過頭來,這是皈;依,依無量覺。所以菩提心,菩提是印度話,翻成中文就是覺的意思,菩提心就是覺心。

  覺是對迷說的,如果你在一切境界裡面迷而不覺,那就不是菩提心;如果在一切境界上覺而不迷,這就是菩提心。這一點諸位要記住,佛經裡面常講「正知正見」,又常講「正知正覺」,你看有很多寺廟的名字,「正覺寺」,台中就有個正覺寺,這些字樣都是菩提心。而經裡面常常告訴我們,菩薩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也是覺心,覺心必定是這樣行事;不能上求下化,這是不覺。菩提心,在《大乘起信論》裡面跟我們講,馬鳴菩薩跟我們解釋的,是直心、深心、大悲心。在我們中國以往祖師大德們註解經論,大多數都是依《起信論》的意思來解釋菩提心。我們在講席裡面已經講得很多,講的雖然遍數多,諸位這個心還沒發;換句話說,再講幾遍也不妨。為什麼?你還沒發。什麼叫直心?我們現在這個心直不直?自以為很直、很正,很正直,那是自以為正直。所以菩提心的標準,我們一定要搞清楚,菩提心一發,給諸位說,你就開悟、就證果。為什麼?我們曉得,菩提心現前的人是圓教初住菩薩,我們淨土法門是得理一心不亂,這是菩提心現前,由此可知,這是大徹大悟、覺而不迷。事一心還迷,理一心不迷了,是圓初住的境界,別教初地以上的境界,這是我們要認識清楚。

  這樣一說,諸位聽了以後,決定不可以生自卑自棄之心,一聽圓初住、別初地,我怎麼行?我差得太遠!我們不能生這個心,為什麼?圓初住、理一心我們都可以證得,人人都有分。不要一聽就被嚇住,這個境界太高、地位太高,我們沒有分。沒有分,那我們講它幹什麼?我們既然在此地講解了,當然我們有分。縱然你是今天才來聽經的,過去從來沒有聽過,你也有分,你要是沒有分,這一會的因緣你就遇不到,你遇到就表示你有分,你過去世有善根福德才遇到這個因緣。

  「直心」,怎樣才叫直?佛在《觀經》裡面講的菩提心,講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我們跟《起信論》一對照,彼此互相一註解,就明瞭了。什麼是直心?直心是至誠心,至誠心就是直心。什麼叫大悲心?大悲心是迴向發願心。諸位要記住,這不是一樁事情,發願是一樁事情,迴向是一樁事情,是兩樁事情。發四弘誓願,或者是依普賢行願品發十大願王,這是發願,這就是大悲心。這麼一看,這個意思就很明顯。可是至誠,這又來問題了,怎樣才叫至誠?至誠的標準是什麼?諸位念曾國藩《求闕齋讀書筆記》,那就是他的讀書心得。你看別人總是心裡求圓滿,什麼事情都求圓圓滿滿的,曾國藩跟人不一樣,他求欠缺,不要太圓滿。他書坊題的橫額「求闕齋」,不是求全,求缺。為什麼?滿了,後面就要走下坡。你看月亮,月亮圓滿以後就一天一天欠缺。求缺,缺的時候一天一天增加圓滿,這個意思好,也能看到曾國藩的學問。他在讀書心得裡面寫的,什麼叫誠?一念不生叫誠。

  暑假期間,我們跟大家講過《了凡四訓》,《了凡四訓》裡面有一段是講畫符念咒,誠則靈。誠怎麼講?就是一念不生。畫符,從這一筆下去,到這一道符畫完成,心裡不起一個念頭,這個符就靈。我們念咒也是如此,這咒念下來,從頭到尾這個咒念得清清楚楚,裡頭一念不生,這個咒靈。如果你念咒,在裡頭打個妄想,這個咒就不靈,一樣的意思。諸位要曉得,咒是愈短愈容易攝心,長了會起妄想,起妄想就不靈。譬如念楞嚴咒,要是求感應的話,不如大悲咒,大悲咒只有八十四句,能夠保持咒裡頭不打妄想容易,楞嚴咒太長,免不了要起妄想。大悲咒又不及往生咒,為什麼?往生咒更短。往生咒,說老實話,不如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聖號,六個字,你念六個字裡頭不起一個妄念,你這六個字就有感應。你不要看這六個字,不簡單。你不相信,問自己就曉得,一面念南無阿彌陀佛,一面打妄想,六個字都不行,都打妄想,你念大咒、長咒怎麼會靈驗?誠則靈。我們一天到晚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每一句裡頭都有妄念,這就是為什麼不靈,為什麼沒有感應。

  這是什麼?修直心。我們學佛要想有真正的成就,一定要修直心,為什麼?這是基礎。直心從哪裡求?直心要從斷除一切妄想執著上去求。就像我們在《華嚴經》裡面所念到的,遠離一切妄想分別。你要是妄想分別不能遠離,你菩提心沒有辦法,不能現前。遠離一切分別妄想,要曉得什麼叫妄想、什麼叫分別?把它搞清楚,真正放下。諸位把這幾部大經合起來看,你會開悟,那個經會註解這個經,這個經還會註解那個經。你才真正相信,這不是我們一般人胡造謠言,佛在經裡這麼說的,所以你多聽聽,意思就懂得了。佛如是教我們,孔子也是這樣教我們,孔老夫子教我們「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誠意正心,就是佛法裡頭講的發菩提心;格物致知,就是遠離一切妄想分別。你看世出世間的聖人,教給我們的方法是一鼻孔出氣,我們怎能不信?諸位要想開悟、要想證果,不得不遵循這條道路認真的修學。這是講的直心。

  第二講「深心」。《起信論》也講深心,《觀經》裡面也講深心,深心是什麼?深心是好德好善之心。諸位要曉得,好德好善世間人有、小乘也有、外道也有,大慈大悲人天有、小乘有、外道也有,唯獨直心沒有。三心統統具足才叫做菩提心,沒有直心,單單有深心、有大悲心,不叫做菩提心。由此可知,稱菩提心,直心是第一、是基礎。就是一切凡夫外道,他們統統都沒有直心,直心最難!直心是真誠,真誠太難,我們要特別重視這一點。你要想真就要離妄,要想誠就要離一切虛偽,才能夠做到菩提心的根本,也就是成佛作祖的基礎。深心好善好德,剛才講一般常人也有,常人雖有好善好德,程度不相同,世間人好善好德為自己,其目的在哪裡?為名或者是為利。他好善,希望大家稱他「某某人是大善人」,選舉好人好事,他就可以被選上了。如果為這個來行善,這個善不是真善。我們看《了凡四訓》裡面講的,善有真有假、有半有滿、有大有小,他一共說了五對十個境界。

  可見得深心是有層次的,譬如從圓初住就已經證得,一直到等覺菩薩這有四十一個階級;換句話說,這就是四十一種淺深不同的程度。我們學佛一定要曉得把自己的境界天天往上提升,不能守在這個境界上,守在一個境界上就是退失菩提心,就是退墮了;換句話說,菩提心是精進心,日新又新,而不是終止在一個階層裡面。聲聞、緣覺沒有菩提心,他為什麼沒有菩提心?他是停止在一個階段,偏真涅槃。他證得這個境界,他就止在這個境界裡頭,不肯往前再進一步;菩薩心是勇猛精進,絕沒有停止的。所以我們求進步,要把自己往上提升,天天提升,不是講年年提升,「我這一年還可以住在一個境界上」,不可以。年年提升是講大的提升,如果講微細的境界提升,天天在提升,這才叫學佛。

  深心是自受用,目的在修什麼?修清淨心。一個人好善好德、法喜充滿、身心清淨,這是自利;大悲心是利他,大慈大悲是利益一切眾生的。由此可知,深心與大悲心都是用,都是作用,而直心是理體,深心與大悲心也就是清淨心與慈悲心,是建立在直心的基礎上,這就叫做菩提心。如果我們自己的清淨心跟慈悲心不是建立在直心的基礎上,這不叫做慈悲心,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今天看到觀世音菩薩的修學,這一章「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是觀世音菩薩自己敘說他自己怎麼修行、怎麼成就、怎麼證果的;《法華經》裡面的「普門品」,是觀世音菩薩說他怎麼樣度眾生,那是化他的,這是說他自己怎麼修成的。我們要想自己修成,對於這一章經文要特別的留意,最重要的是你要把菩提心搞清楚,這是菩薩修行的大根大本。我們要想作觀世音菩薩,要想成觀世音菩薩,將來也想成觀世音佛,你就得從這個地方修。

  再給諸位說,菩提心就是一切佛法,你不要把它看簡單了。整個一部《華嚴經》講的什麼?就是講的菩提心。所以四弘誓願也是菩提心,一部《大藏經》所說的都是菩提心,你要是真正菩提心現前,一切佛法都通達了。為什麼?一切佛法都是從菩提心裡流露出來的,你自己證得菩提心了,十方諸佛跟你是同一個心,同一個心裡面流露出來的法,你還有不懂的嗎?你們諸位要想通達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經論,只要你發菩提心就證得。可是這個心絕不是嘴皮裡說說就發了,不是的,是要從你內心深處真正覺悟,遠離一切妄想分別這是真正覺悟,這是你的直心現前。只要直心現前,深心、大悲心必定的,為什麼?從體起用。所以有直心的人一定有深心、有悲心,換句話說,有深心、有大悲心的人不一定有直心。譬如聲聞緣覺也有清淨心、也有大悲心,他沒有直心,他的清淨、慈悲不是建立在至誠的基礎上,他建立在哪裡?他建立在妄想分別的基礎上。阿羅漢的心是內守幽閒,是偏真涅槃,偏真涅槃就是內守幽閒,內守幽閒還是妄想分別,所以他的慈悲、他的清淨建立在妄想分別的基礎上,不叫菩提心。我們也有清淨心、也有慈悲心,我們的慈悲心、清淨心還是建立在妄想分別的基礎上。我們比不上阿羅漢,阿羅漢分別妄想少,我們妄想分別太多了,所以我們不如他。幾時在一切境界妄想分別都無,這才叫真正菩提心。所以我們要是不把這個情形、道理搞清楚,這個境界搞清楚,那我們的菩提心是有名無實,這樣會耽誤我們這一生。可是這個事情要搞清楚,必須讀誦大乘,真正開悟,了解是一回什麼事情。

  昨天晚上我跟大家講一句,什麼叫妄想分別?這個東西不搞清楚不行。「好,我現在一切妄想分別都無了」,還是妄想分別,沒有法子斷掉。為什麼?因為你迷惑,你的迷障不能突破,你幾時突破迷障,妄想分別才能遠離。這個迷障在今天講就是相對的,在佛法裡面講我執、法執。菩提心現前,不但要破我執,還要破法執。我執破了,不迷我、不迷煩惱,這功夫算不錯了,可是諸法你還迷,還是不覺。所以所知障、煩惱障都要破,我法二執都要斷,才能夠遠離一切妄想分別,才能夠真正證得直心。今天我們講菩提心,重點是在直心,有了直心後面的都有了。直心是正覺之心,也就是正知正見,然後你修行,無論你修什麼行門,都是正覺、都是正行,決定沒有錯誤。為什麼?你根本正,所以你一切沒有不正的。

  昨天還有個同修來告訴我,他說他看過《四十華嚴》,就是我們現在出的本子,五十三參的註解本子,看的好像都是神話、都是故事、都是分別妄想,他看不懂。《四十華嚴》是一真法界,是離一切分別妄想,我們為什麼看到它都是分別妄想?因為我們本身分別妄想,所以看不出來,它那裡面是遠離一切分別妄想,我們看不出來。如果你在那裡面一下看出來,這裡頭是遠離一切分別妄想,你現前的境界就證得了。你在《華嚴》裡頭看出善財童子五十三位善知識,統統都是遠離一切分別妄想,你就是大徹大悟。大徹大悟以後,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如何將徹悟的境界,跟自己現實的生活合而為一,這就叫證果,這叫真正學佛,這叫真正發菩提心。今天晚上也利用這點時間跟諸位講這一句,這一句是你成佛作祖的大根大本。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