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往生論講記  (第四集)  1994/10/5  美國達拉斯  檔名:06-002-0004

  請掀開講義第九面,從第一行看起,三十五,「次,觀眾生世間清淨」,這是偈頌裡面第二個大段。在第一大段裡面,教我們觀察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就是物質環境。第二段這是觀眾生世間清淨,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有情世間,也是我們現代人所講的人事環境。自古常說,「做事難,做人更難」,所以人與人之相處非常不容易,不但世法裡頭不容易,佛法裡面也不容易。我們在經論裡面看到,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他的弟子之中也是良莠不齊,像六群比丘就很不聽話,處處破壞師兄弟們正修正行。佛滅度之後,在佛門裡面,出家人嫉妒、瞋恨心,並沒有說他一剃度就消除了,沒有那麼容易;剃度之後,嫉妒、瞋恨還照樣的有。最著名的,像禪宗,你看六祖惠能大師,在黃梅得法之後,五祖會下的那些弟子們沒有一個服氣,不但不聽老師的教誨,還一個個到外面去追查,要把六祖惠能抓回來,把衣缽奪回來。這個我們在《壇經》裡面都看到的。害得他跑到獵人隊裡面去做雜工,避難,躲避了十五年,不是短時間。所以這個自古以來都不免。

  現在我們處在五濁惡世,修行難,太難了!你真正想用功,那個不用功的人恨你、嫉妒你,想盡方法障礙你,在這個環境裡面修行當然就難。所以修行成就要三大阿僧祇劫,我們仔細想想,為什麼要這長的時間?障難太多。我過去生當中障礙別人,這一生當中別人障礙我,冤冤相報,沒完沒了,生生世世都在嫉妒障礙之中,不是被人害,就是害別人,這是幹這種事情。這是我們必須要求生淨土的一個重要的因素。不但我們要求,天親菩薩、無著菩薩、文殊、普賢都要求生淨土。原因在哪裡?西方淨土沒有障礙,西方淨土確確實實沒有嫉妒、瞋恚,都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你想用功,每個人看到都讚歎、都歡喜、都幫助你,這樣好的人事環境,這是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找不到的。

  世尊在大乘經裡面告訴我們,十方諸佛世界有許許多多的佛國土,他們的莊嚴勝過西方淨土很多的,超勝過西方淨土確實是很多。為什麼諸佛都讚歎西方淨土?說西方淨土是第一?它第一在哪裡?諸位一定要曉得,諸佛淨土縱然莊嚴,而不是六塵說法,六塵不說法,莊嚴雖然是美好,可以享受,得不到法益,這不能開悟,不能斷煩惱,所以這是比不上西方世界。在人事環境方面,諸佛剎土裡面的人事環境沒有西方世界人事環境這樣的整齊,這是西方淨土第一殊勝之處,所以一切諸佛都勸我們去往生。

  這一段裡面又分為兩段,兩個中段,第一段是教我們「觀察阿彌陀如來莊嚴功德」,我們仔細看看我們的導師,這對我們關係非常重要。你看佛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告訴我們,我們在一生當中如果要想有真實的成就,關鍵在善知識,如果能夠遇到善知識,親近真正的善知識,我們這一生成就的增上緣就具足,這個關係非常重大。在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我們的增上緣,我們對老師不能不認識、不能不了解。所以下面一共說了八樁事情,介紹阿彌陀佛。

  下面還有一行半是給我們解釋眾生的意思。「受眾多生死,故名為眾生,是小乘家釋義」,這個講法是小乘教裡面所說的,就是在六道輪迴裡面,生死不斷,生生死死,這個叫眾生,眾多的生死,輪迴生死,眾多的。「大乘言,無生無滅是眾生義」,這個意思就比較深了。大乘法裡面常講,眾生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既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就決定沒有生滅。所謂生,緣聚現的這個相,我們叫它生;滅的時候,緣散了。緣聚緣散,實在講這個裡面確確實實找不到生滅,所以這個就是無生無滅,無生無滅就是講的是眾緣和合。

  譬如我們這一個毛巾,這個毛巾它是眾緣和合的,它是線織的。我們把線頭抓到的時候,一展開時,它原來是一條線,這個線織成的時候就成了毛巾了,我們叫它做巾,這個相就生了。我們把這個線頭拆開之後,這個毛巾沒有,就滅了。請問問它有沒有生滅?沒有生滅。那個線再一分析,是纖維。所以科學家再分析,就分成了分子、原子、電子,原來是這些東西聚合的。只有緣聚緣散,緣聚的時候不生,緣散的時候也不滅,所以一切萬法確確實實是這一個真相。所以這個眾生是把萬事萬物的真相為我們說出來了,確實沒有生滅,無論是動物、植物、礦物。所以說無生無滅是眾生義。

  「五受陰通達空無所有,是苦義」。我們講世間苦,怎麼苦?五受陰,就是眼、耳、鼻、舌、身,這五種受都不是真的,所以佛給我們講「觀受是苦」,沒有一樣真實。這個說法也是大乘的說法,跟小乘說法不一樣,小乘這個苦是煩惱,令人心煩惱亂,這個苦。本經是大乘經,淨土是大乘法門,所以要用大乘的教義來闡揚、來說明。我們看底下的這個偈頌:

  【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臺。】

  「此二句,名莊嚴座功德成就」。我們觀察,天親菩薩五念門裡面第四門是觀察,觀就是觀想,十六觀裡面講觀想,他不用觀想,用觀察,意思就是說,察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由此可知,觀察比觀想意思來得更明顯、更清楚,就是你的觀想要想得很清楚、很明白,不能夠含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先觀導師阿彌陀佛的寶座,先觀這個。「佛何故莊嚴此座」,這個釋迦牟尼佛的座是非常莊嚴的,這個《十六觀經》裡面有。「見有菩薩,於末後身敷草而坐,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人天見者,不生增上信,增上恭敬,增上愛樂,增上修行」,這個話是真的,一點都不錯。像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菩提樹下示現成道的時候,他老人家在菩提樹下,就是畢缽羅樹,樹下是舖草做墊子,坐在那個上面入定,在那裡打坐,他成佛了,我們世間人不認識他,對他也不恭敬,也沒有人去理他。佛一示現成佛,如果沒有人啟請他說法,他隨時就入般涅槃了、就入滅了。為什麼?在這個世間沒事情做,沒事當然就走。幸好淨居天人,這個諸位讀經,讀這個釋迦牟尼佛的傳記,你就曉得,淨居天人是四禪天裡面的五不還天,這些天人看到了,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了,他們趕緊下來,來請法,這樣釋迦牟尼佛才沒有入滅。所以淨居天人幫了我們好大的忙,這是確確實實是這樣的。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不示現很莊嚴的寶座?假如釋迦牟尼佛示現像極樂世界那樣莊嚴的寶座,我們這個世間人一看到一定奇怪,這是不曉得從哪兒來的?這個一定是怪異,不尋常,又起了疑惑了。實在講我們的根性很劣,沒法子。所以世尊示現的身相,丈六金身,叫劣應身。這敷草而坐,成無上菩提,這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菩提,無上正等正覺。法藏菩薩看到這個情形,所以自己才發願,他老人家成佛的時候,他成佛不是在一般的處所,他是在西方極樂世界示現成佛的,世界就那麼樣莊嚴了,他的寶座如果再舖上草座,那人家也瞧不起了。所以說一定是跟這個大環境裡面的莊嚴要能夠相稱,這個才是正常的。

  「我成佛時,使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臺以為佛座」。什麼叫寶王?是寶當中最大的,寶當中最殊勝的,我們就稱它作寶王。他這個座也大,佛的身相也大,所以他座也大。他這個座是無量珍寶,微妙淨華裝飾在這個寶座上,這個是佛座。我們先觀察佛座,然後才知道,坐在這個寶座上的人是多麼的尊貴。像從前這個世間的帝王,你看宮殿裡面,我們看到這個皇宮裡面,這個大殿當中皇帝坐的寶座,看到那個座的莊嚴,就想到坐到這個寶座上的人他是什麼樣的身分,於是對他就起了信心、恭敬心、敬愛之心。印祖說得好,佛法裡面,「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如果我們對這個人有十分的誠敬,我們一定得圓滿的利益,這個道理在此地。

  【相好光一尋。色像超群生。】

  「此二句,名莊嚴身業功德成就」。這兩句,『相好光一尋』,這個「光」是常光,這個「一尋」是長度的單位。我們中國古時候,八尺叫一尋。另外一個講法,我們一個人兩個手展開,這樣展開,這個長度叫一尋,在此地我們應當取這個意思。為什麼?西方世界人的像比我們高大太多了,決定不是八尺。所以他這個一尋,就是指他兩個手展開的時候,這是常光,這不是放光,是常光。

  「觀無量壽經言,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這幾句話非常重要。諸佛如來都已經證得圓滿的清淨法身,法是什麼?法就是法界,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他的身,也就是他的淨土,身土不二。入一切眾生心想中,眾生想佛,佛就現身。以清淨心想佛,佛就現的報身;以雜染心想佛,佛就現應化身。佛在什麼地方?無處而不在。前面跟諸位提過,《楞嚴經》上說得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這個話說的是真實話,但是很難懂,為什麼?不是我們常識所能夠見識得到的,這是佛與大菩薩的境界。

  「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是完全說的是理,也說明釋迦牟尼佛在經論裡面常常給我們說,「一切法從心想生」。由此可知,我們的心想關係就太大了。心想善就現善法界,心想惡就現惡法界。這個六道有三善道、三惡道,從哪兒來的?就是我們心想而生的。離開一切善惡,這個清淨心了,清淨心所感的就是清淨法界,就是淨土了,所謂是「心淨則土淨」。由此可知,起心動念關係實在是太大了。我們為什麼要起惡念?為什麼不起善念?我們很想今生後世都能享受善的果報,這個我們都有這個願望,都有這個希求。可是念念當中,他想惡念,他不想善念,你這個善的果報怎麼會得到?善因才能得善果,善因是什麼?善的念頭、善的言語、善的行為,我們才能得善果。惡的念頭、惡的言語、惡的行為,就會得惡報。這些事情初學佛的同修都知道,也都能明瞭,可是在日常生活當中,遇到一切人事他就忘掉了,他又造惡了,所以招來一生不如意,這個道理就在此地。

  我們今天所希求的,是一切善法當中第一善法,我們要求生西方淨土,這個是無比的善法,我們要用不善的心怎麼能往生淨土?如何修這個大善?那就是把這一個法門盡心盡力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別人、供養給別人。如果有人能夠接受,我們見到生歡喜心,盡心盡力幫助他、成就他,這叫修第一大善。反過來,人家修淨土,你要想辦法去障礙他、去阻撓他,不讓他成就,你所修的就是第一大惡。這個第一大惡將來要墮阿鼻地獄,這個不是小惡,這是什麼?障礙人修淨土,這個是第一大惡,我們必須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佛法,障礙佛法,破壞佛法,破壞所有一切大乘法,那個造的業沒有障礙人念佛往生這樣重,這是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的。

  所以心想佛時,你的心這個時候就成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是佛是理,是性德;是心作佛是事,是修德。這個心怎麼作佛?念佛就作佛了。念菩薩就作菩薩,念佛就作佛,念五戒十善就作人、就生天,念貪瞋痴慢就要墮三途,你就作三途,所以自作自受,不是別人安排的給你受的,實實在在講統統是自作自受。你為什麼會變餓鬼?因為你貪心太重;為什麼你會變畜生?愚痴太重;為什麼會墮地獄?瞋恚心太重了,嫉妒、瞋恚,都是自作自受。這兩句是講一個例子,如果把這個話講完全來,我念給你聽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菩薩,是心是菩薩;是心作餓鬼,是心是餓鬼」,這十法界,十句就念全了,只舉出這一句。所以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自作自受。「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這是講到最高的,一切諸佛正遍知海,這個正遍知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智慧大,我們用海做一個比喻。無量無邊的智慧從哪裡來的?從心想生的。怎麼想?想佛!想佛就成佛了。所以這非常重要。

  下面,這解「法界身」,「法界身者,法界是眾生心法也」。盡虛空遍法界,這個範圍太廣、太大了,我們只講它一部分,這一部分就是佛在經上講的娑婆世界,六道輪迴,只說這一部分。這一部分從哪裡來的?是眾生心法,眾生的種種不同的心想,現出三界六道的現象。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三界六道,也沒有十法界,什麼原因?因為十方世界眾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只有一個想法,都想阿彌陀佛,他沒有其他的想法,他沒有雜念,這個念佛淨念,不夾雜、不懷疑、不間斷。所以統統想阿彌陀佛,因此那個世界就是一真法界,它不複雜。不像我們這裡複雜,我們說,每個人心裡念頭太雜了,西方世界念頭只有一個,這些事實真相我們都要曉得。

  「以心能生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故名心為法界。法界能生諸如來相好身,是故佛身名法界身」,這個話不難懂。我們今天這個身,諸位想想,是不是法界身?當然是法界身,沒有辦法離開法界。不過因為我們的心想太雜亂了,現的這個身相不怎麼好,不像佛身那樣清淨莊嚴。他為什麼清淨莊嚴?人家想得好,我們想得不好,都是從心想生。「是身不行他緣,是故入一切眾生心想中」。佛要幫助一切眾生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真實離苦得樂。這個真正離苦得樂,諸位要知道,唯有成佛。所以一個人如果修行,他不想成佛,那都是行邪道,不是正法。一定要發心成佛,這才是正道,才是真實究竟圓滿,一定要發成佛的心願。諸佛如來用什麼方法幫助我們達到這個願望?都是教我們念佛,尤其是教我們念阿彌陀佛。為什麼?前面跟諸位說過,阿彌陀佛是一切諸佛如來的總代表,念阿彌陀佛就念一切諸佛。所以佛的名號、佛的形相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眾生心想佛時,佛身相好,顯現眾生心中也」。相隨心轉,這個道理世間算命看相的人都懂得,你的心善不善,看你相貌就知道了,瞞不過人的。怎麼樣裝模作樣,可以欺騙世間的愚痴人,世間聰明人、有學問的人、有修養的人,你就騙不了他,他一看就明瞭。所以修行人相貌就很重要。相貌並不是叫你天天去化妝,那個沒有用處的,現在還有很多整形的,那更糟糕。要修好的相貌,先修好的心、好的念頭,心好、念頭好,你這個相貌就好了,不但相貌好了,身體也好了,百病不生。所以心地清淨這是第一殊勝。在我們這種程度修學,最好的方法就是念阿彌陀佛,就是想阿彌陀佛,所以家裡面供的阿彌陀佛像,常常看、常常想,常常叫阿彌陀佛這個相在我們這個心想之中,你就不會去胡思亂想,常常想阿彌陀佛。

  經典念熟了,你這個觀想的能力就強了。實實在在說,天親菩薩這個二十四首偈頌我們一定要把它念得背,背得很熟,為什麼原因?經太長了,《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都很長,我們很難去想,怎麼想法?這個念佛,你看五念門裡頭有觀察,我們怎麼觀察法?天親菩薩這二十四首偈頌就是一個觀想的綱領,你把他這個東西背熟了,常常就能夠將西方世界依正莊嚴統統現在你的心想當中,它是綱領,這非常難得。近代人,夏蓮居老居士作了一個《淨修捷要》,你看他那個《淨修捷要》是根據什麼作的?根據天親菩薩的五念法作的。所以用《淨修捷要》這個方法也行,也能把三經裡面所講的西方世界依正莊嚴時時刻刻都在我們的心想中。《淨修捷要》好,這是近代人作的。這兩樣東西,確確實實能夠幫助我們修「觀察」這個法門。

  「是心作佛,言心能作佛也。是心是佛,心外無佛也」。為什麼這個心能作佛?心本來就是佛。是心作菩薩,因為心本來就有菩薩;是心作餓鬼、作地獄,這個心本來裡面就會變餓鬼、就會變地獄。它能變,它什麼都不是,但是什麼都能變,這是講體,能變之體。所以清淨心裡頭,確確實實本來無一物,那個物從哪裡來?心想生的。你心想,這個本來無一物,它就會變。

  「正遍知者」,這是解釋正遍知。「真正如法界而知也」,這就是我們常講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真正明瞭,徹底究竟的明瞭。「法界無相,故諸佛無知也」。這個正遍知是什麼個樣子?正遍知是無知,《般若經》上所說的「般若無知」。為什麼無知?因為法界無相,法界就是真心,六祖講的「本來無一物」,物從哪裡來的?物從心想生。心想不是真的,所以現的相也不是真的。一切相都有生滅,心想有生滅,所以現相就有生滅。因此佛在《金剛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你要知道,諸佛無知,心地清淨,一念不生,無知。

  「以無知,故無不知也」。因為無知,所以他無所不知。我們今天什麼都不知道,一塌糊塗,原因在哪裡?我們知道得太多了。因為你有知,所以就有所不知。這是真實的道理。現在人學佛真叫可憐,學佛怎麼學法?要廣學多聞,那就完了。要樣樣都知道,結果是樣樣都不知道,這可憐。古人學佛,給諸位說是學無知,古人學佛是從修定下手,是從無知下手。無知是根本智,有知是後得智,所以無知是根本。《般若經》上說得很好,「般若無知,無所不知」,那個無知是根本智,無所不知是後得智。所以你要想無所不知,你就先修無知。

  「無知而知者,是正遍知也。深廣不可測量,故譬海也」。這個事情很妙,一般人想不通,怎麼無知,無知他怎麼樣樣都曉得?那我無知,我什麼都不知道,為什麼你問我,我還是不知道?其實你是自以為你無知,實際上你已經有知。怎麼有知?我覺得我無知,這就是有知了,你怎麼會知道你無知?你知道你無知,你已經有知,你就錯了。所以你這個心不是在定中,每一天有胡思亂想,有是非人我,這些都叫有知。無知是甚深的禪定。

  【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

  「此二句,名莊嚴口業功德成就」。佛的音聲『微妙』,盡虛空遍法界,他的音聲普聞,沒有達不到的地方。不像我們一般人的這個音聲,靠近,聽的聲音大;遠了,漸漸就聽不見。佛的音聲無論遠近,音量是相等的,這個微妙,盡虛空遍法界他這個音量都是均平的。『梵響』,「梵」是清淨,『聞十方』,十方世界普聞。為什麼佛的音聲「梵響聞十方」,我們在此地聽不到?諸位要知道,不是佛的音波沒有達到此地,是我們這個收音機有故障,我們那個頻率不對,所以接收不到,這是實實在在的。要怎樣把這個故障修復?修清淨心,心清淨了,這個障礙就沒有了;換句話說,它裡面,我們現在講細胞,就是裡面這個零件,它自動就會調整,調整到正常。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講經說法,我們坐在此地也聽得清清楚楚,心清淨、願清淨、信清淨,阿彌陀佛講經說法我們在此地就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

  【同地水火風。虛空無分別。】

  「此二句,名莊嚴心業功德成就」。這兩句要緊了,為什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心成就的,阿彌陀佛心業功德莊嚴。他的心是什麼樣的心?『同地水火風』。這底下有個小註,「四大皆空」,這就是說佛心清淨,一塵不染,跟虛空一樣,沒有分別。所以清淨心裡頭沒有分別,更沒有執著。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二十四歲就開悟了,明心見性,五祖忍和尚把衣缽就傳給他,他那個時候二十四歲。為什麼人家有那麼大的成就?五祖大師門下的大弟子神秀禪師,能講經說法,為什麼五祖不把衣缽傳給他?說老實話,五祖把衣缽傳給神秀,大家都服氣,絕對沒有一個人爭;傳給惠能,大家不服氣。現在一般人認為講經說法這個法師很了不起,那個沒有講經說法的,年紀輕輕的,看不出來他有什麼行為,則沒有看在眼裡。尤其惠能法師是南方人,那個時候也有像現在這樣省籍的隔閡,大家瞧不起他,認為他是個野蠻人,南蠻子!怎麼到這裡來沒有幾天衣缽就給他了,所以沒有一個人服氣。就是神秀知道得太多,所以有所不知;惠能大師這個心清淨,無知,他真的是無所不知。

  從哪裡能夠看出來?他得到衣缽之後,五祖就叫他趕緊走,知道有人要害他,他這出去避難。就在當年,他逃在曹侯村,曹侯村裡面遇到無盡藏比丘尼。無盡藏比丘尼一生受持《大涅槃經》,《大涅槃經》的分量也相當多,這個經有兩個翻譯,一種本子是三十六卷,一個本子是四十卷,所以分量相當大。遇到惠能大師,無盡藏比丘尼向他請教,他就給她講解《大涅槃經》,他叫無盡藏比丘尼念給他聽,他不認識字,念給他聽。念,聽了之後,他就跟她講解,無盡藏比丘尼開悟了。他會講經,什麼經都會講,什麼經也沒學過,決定沒有講錯,講錯怎麼能叫人開悟?所以他是無知而無所不知。神秀是有知而有所不知,所以五祖不能把衣缽傳給他。

  心要清淨,心要像虛空一樣,什麼都沒有。所以「同地水火風」,這就是四大皆空,主要取這個意思,心裡面不能有一點點東西。世法不能有,佛法有,行不行?佛法有也不行。神秀就是因為有佛法,所以五祖不傳衣缽給他。佛法也沒有,那才是道地的清淨,才是真清淨。這樣的功夫,上上乘的功夫,我們做不到,做不到怎麼辦?念阿彌陀佛。我們要叫心裡面只有這一句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那就成功了。這個修行方法比禪裡面方便多了。我們有這一個阿彌陀佛妨不妨礙?不妨礙。為什麼?阿彌陀佛是自性名號,就是真如自性的名號,因此就沒有妨礙。縱然有礙也不怕,到達西方見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自然以神力加持我們,使我們明心見性。所以這心要空,心裡頭什麼都不能有,這是真理,這是事實。心裡面要有一物,心就壞了,心就有病;心裡面什麼都沒有,這個心是正常的,是健康的。所以佛與大菩薩心裡都是清淨,都是無一物。

  【天人不動眾。清淨智海生。】

  「此二句,名莊嚴大眾功德成就。淨土所有天人,皆從如來智慧清淨海生,成就大乘根,不可傾動也」,『天人不動眾』。我們曉得,西方世界是一個非常特殊的世界,諸佛的剎土都沒有辦法用時間來計算,無始劫以來,我們娑婆世界也是如此。唯獨西方淨土是阿彌陀佛願力成就的,這個裡面的所有一切大眾都是十方世界去往生的,用我們現代的名詞來說,就是十方諸佛世界裡頭那些人移民過去的,現在叫移民,從前叫往生,現在叫移民。移民的條件就是心要清淨,只要心清淨,他都接納;心不清淨,就去不了。因此那個世界就變成一個平等的世界,每一個人都是清淨心。

  淨土所有天人,到達西方淨土,實在講都不是天人了,都是菩薩,經上跟我們說得很清楚,都是阿鞞跋致菩薩,不是普通菩薩。可是佛在經上有時候也說天人,有時候也說聲聞,這些問題我們在《無量壽經》上已經看到了,佛說這些話是兩個意思。一個意思是在西方世界從實質斷證功夫上來講,譬如我們帶業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了,那我們已經是阿鞞跋致菩薩了,但是這個阿鞞跋致菩薩不是自己修來的,是阿彌陀佛加持的,佛力加持,不是自己修的。自己是什麼身分?自己是人的身分,六道裡頭人道的身分,煩惱一品也沒斷,這樣去往生的,是說這個意思,從斷證上來說。第二個意思,是你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前,你是哪一道的眾生,從人道去的,從天道去的,就叫天人;從這個四果四向去的,那就叫聲聞,是這麼個意思。可是到達西方極樂世界,都蒙如來本願的加持,那就是皆從如來智慧清淨海生。

  成就大乘根,不可傾動,這一句就是圓證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所以在西方極樂世界修行只要三、四劫的時間就圓滿菩提了,就成佛了,這是很不可思議!這個兩句,名莊嚴大眾功德成就,實際上是講阿彌陀佛威神本願加持大眾,使大眾才能成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它是列在觀察導師如來這一段文裡面。

  【如須彌山王。勝妙無過者。】

  「此二句,名莊嚴上首功德成就」。西方極樂世界,上首就是本師阿彌陀佛。如果這兩句是列入在下面一段,那這個上首就是指菩薩,西方極樂世界上首菩薩是觀音、勢至。但是它這個地方是列在佛,列在佛這個上首就是如來。這兩句讚歎阿彌陀佛,『如須彌山王』,用「須彌山」來比喻十方一切諸佛如來,阿彌陀佛在一切諸佛如來當中,他特別超勝,「須彌山王」。這個跟《無量壽經》上釋迦牟尼佛讚歎阿彌陀佛那個語氣完全相同,世尊讚歎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這就須彌山王,佛中之王,「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所以這個意思完全相當。

  『勝妙無過者』,「勝」是殊勝,「妙」是微妙,沒有任何一尊佛能夠超過阿彌陀佛。這個原因在哪裡?我們也要曉得,阿彌陀佛接引眾生,幫助一切眾生在一生當中圓滿成佛,這個方法太妙了,所有一切諸佛在幫助眾生圓成佛道,確確實實是比不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方法就是用名號,只要念名號就成功了,你看這麼容易、這麼簡單。所有一切諸佛度眾生的方法都比這個繁瑣,都不容易。他這個是太容易、太簡單了,人人都會念,只要肯念,沒有一個不成就。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天人丈夫眾。恭敬繞瞻仰。】

  「此二句,名莊嚴主功德成就。但言天人者,淨土無女人及八部鬼神故也」。『天人』,這是指西方淨土煩惱還沒有斷的這一些大眾們。這個『丈夫』是對於大菩薩的稱呼,他們見思、塵沙煩惱都斷了,無明也破了幾品了,也就是我們常講這個四土裡面實報莊嚴土的菩薩。而天人則是屬於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所以「天人丈夫眾」,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四土九品所有的這些大眾,對於導師阿彌陀佛沒有不恭敬的。

  這個『恭敬繞瞻仰』,我們在此地也要略略的說一說,為什麼?對我們的關係太大了。什麼叫「恭敬」?是不是每一天見到禮拜就算恭敬了?不是的。五念法裡面,第一個就是禮拜,跟諸位說過了,恭敬是依教奉行。老師給我們說的話我們要記住,所說的意義我們要正確的理解,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完全把它做到,這叫做恭敬。今天在我們這個世界,老師對我們的教誨就是淨土三經。五經,後面這兩種是祖師大德加進去的,正說只有三經。所以三經這個教誨非常重要,我們有沒有記住?有沒有理解?有沒有做到?恭敬要從這裡說。「繞」是圍繞,繞的意思是親近的意思,時時刻刻不離開老師,繞是這個意思。這也並不是說每一天圍繞在老師的旁邊,那老師看到你不討厭!所以這個圍繞,也是念念不忘老師的教訓,是這個意思。我們的起心動念、思想言行都要圍著三經、五經,都不離開這個範圍,這叫繞佛。不是天天圍著佛像,早上去轉三圈,晚上轉三圈,不是這個意思。「瞻仰」是仰慕的意思,對於佛,確確實實生景仰、羨慕之心,希望我早一天也跟他一樣。所以瞻仰就是見賢思齊,我要學得跟他一模一樣,這才行。

  西方世界所有往生的人對老師是這樣的態度,如法的修學。我們今天在此地是預備去往生,也要參與這一個殊勝的大會,我們的心、想、言、行與經教統統相違背,那怎麼能去得了?這個就是常說的了,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你問他,他念佛為什麼不能往生?他念得不相應。他為什麼不相應?經典裡面的教訓他記不住,他不了解,他沒做到,所以口念彌陀也枉然。這個念佛裡頭要具足五門,禮拜、稱讚、作願、觀察、迴向,每一念裡頭都具足五門,這才能往生。你這個五念裡只有一門稱讚,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其他四門沒有,那怎麼能往生?這五門去了四門,這個是不能往生。五門統統都具足了,萬修萬人去。

  所以我勸勉大家,為什麼開頭學佛要把《無量壽經》念三千遍?道理在哪裡?就是便利你觀察。你真的搞清楚了,真的明白了,那個禮拜、作願、觀察、迴向這四門才辦得到。所以先把它念熟,三千遍念熟,是第一個階段。第二個階段求解,念熟了,要明白經裡頭每一句話它的意思是什麼,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第二個階段求解。第三個階段修行,要把佛的教訓變成我們自己生活行為,這樣哪有不往生的道理?決定得生。每念一句阿彌陀佛,淨土三經裡面種種教訓、依正莊嚴都從心想生起了。所以你要不熟、不解,怎麼能生得起來?末後這一首:

  【觀佛本願力。】

  這是講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我們仔細觀察阿彌陀佛四十八願。

  【遇無空過者。】

  若有眾生能夠遇到了,決定不空過。這個遇到了是什麼?如果能信、能願、能行,他這一生就往生了。縱然是遇到了,不相信,不肯念佛,也不想往生,也不空過,這個阿彌陀佛的種子落在他阿賴耶識裡頭,叫金剛種子,永遠不壞,跟阿彌陀佛結了這個緣了。這一生不能去,來生或者是後生,後生就是第三世以後,如果遇到緣,這個種子起現行,他就能往生,這是不空過。

  【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速』是快速,縱然這一生不往生,這個金剛種子種在阿賴耶識裡面,也是未來快速成佛的一個因緣,實實在在不可思議。

  「此四句,名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不虛就是真實。說實實在在的話,今天我們在大乘法裡面,除了淨宗法門之外,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在這一生當中一定是虛作住持。虛是什麼?不能成就,沒有辦法超越六道輪迴;換句話說,無論你怎麼修,你還是在六道輪迴裡頭。修得再好,來生不過得人天善果而已,沒有法子出三界,不能出三界那就是虛作住持了。唯獨這個淨宗法門是不虛作,讓你這一生當中一定圓滿成就。「觀佛莊嚴八種功德,訖之於上」,這是觀察西方世界的人事環境,第一段,觀導師阿彌陀佛。下面是第二段,觀海會大眾。

  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