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輯要疏選讀 (第四集) 1993/12 台灣高雄元亨寺 檔名:04-009-0004
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請掀開講義第一頁,從第十二段看起。
【十二、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法輪。】
這一條是「請轉法輪」,它的意思就是請佛菩薩演說佛法。講演佛法為什麼叫轉法輪?平常我們佛教的標幟,有三個運用得最普遍,其中一個就是法輪,另外一種是蓮花,用蓮花做標幟的很多,還有一種是卍字,這三種用的最多、最普遍。用法輪做標幟就是《華嚴經》上講「請轉法輪」的意思。
「輪」是一個動的東西,可是它的形象很特別,就是動中有不動,圓周是動,圓心不動。同時它又代表「空有不二」,輪周是有,但心是空的。我們學過幾何都曉得,圓心真有,它確實有,但是找不到,所以代表佛法裡面所講的二諦,空有不二。同時,輪有碾碎的作用,像我們修馬路的壓路機一樣,能把不平的地壓平。佛說法,我們聽了之後,心裡面許許多多的分別、執著、煩惱都消除了;就好像這個心裡頭有很多不平,聞到佛法,都被佛法碾平了,所以這個裡面包含著許許多多的意思。但是正確的含義就是請佛菩薩為我們講經說法,就是這個意思。
佛菩薩現在不住世了,「請轉法輪」就變成我們要邀請善知識。無論是出家在家,對於佛法有修行,當然證果就更好,有修有證的最好,他說的就符合經典所講的「真實義」,因為他有證。現代證果的人我們大概也見不到了,不要說證很高的果位,就是低級的,像小乘須陀洹這樣的果位,我們也遇不到了。不得已只好再求其次,禮請真正有修行的,雖然他還沒有證果,他確實有修有學,我們請這樣的大德,無論是出家在家都好,請他來為我們講演佛法,請他來幫助我們,來教導我們修學佛法,這都包括在「請轉法輪」這一願當中。
我們前面說過,佛法的教學是世出世間至善圓滿的教育,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楚。如果我們把佛法看成宗教,那就看偏差了,佛法無量無邊的利益,我們只能夠得一分、二分而已,得不到很多,更得不到圓滿。為什麼?你錯認了它、錯解了它,你得的利益就很有限。佛法是教育、是至善圓滿的教育,它教導我們,使我們正確理解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可見得佛教育對於我們的關係最密切,是必須要學習的。但是大家不知道這個教育的好處,從來沒有接觸過,那要如何教大眾都能得到佛法的利益?當然這需要懂得的人、明白的人,代表我們大家去請老師。請到老師為我們宣講之後,我們聽了、明白了、覺悟了,知道應該如何來修學,這就是「請轉法輪」真正的意義。
佛弟子(現在說佛教徒),每個人都有懇切的願望,希望自己能夠有好的因緣,多修福報,多種善根。這個福報、善根裡面最殊勝的就是教學。我自己不能教、不能講,我請善知識來教來講,這個禮請的人的功德是第一殊勝。為什麼?這一方的眾生,有機會聞到佛法,有機會修學佛法,都是因你而來的,是由於你的介紹、你的推薦、你的宣傳,這是真實的福報。所以修福最殊勝的就是請善知識講經,這比任何一種修持的功德都大。這個法師或是居士長者來講經,不但我們在座這些人聽了得利益,我們眼睛看不見的天龍鬼神,在這個地方聽經的人數,比我們在座的不知道要多多少倍,他們同樣也得利益。所以你才曉得,功德無比的殊勝。
如果我們自己有力量,我們一個人發心去禮請。現在交通便捷,全世界的善知識,我們都可以把他請來講經。如果時間長,請他講一部經;時間短,就請他做幾天或者是幾個小時的演講。這個功德到底有多少?說實在話,我說不出來,太大太大了。假如我一個人沒有這個力量,我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聯合起來邀請善知識來講經說法,這都是方法。一個地方,如果常年不斷有善知識在這裡宣揚正法,這是一個地方的大福報,能夠改善人心,轉移風俗。剛才講的,不但人得利益,天龍鬼神都得利益;要用現代的話來講,淨化人心,安定社會,它確確實實能夠收到這樣的效果。
前面我也曾跟諸位提到過,我們讀歷史可以知道,古今中外,唯有熱心於教育工作的人,那個福報是真實的,綿延到好多代都不衰,永遠值得大眾尊敬。釋迦牟尼佛從事於教育工作四十九年,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你看影響多大。在中國,孔老夫子晚年的時候專心教學,我們在傳記裡面讀到,夫子有學生三千人,三千弟子當中,有成就的七十二人(出類拔萃者七十二人);他的影響一直到今天都不衰。
即使今天在大陸,大陸國家領導的幹部也見到社會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所以重新考慮要把中國傳統的美德發揚光大,教導青年、教導後一代,這個確確實實是有眼光、有見地。由此我們看出,中國將來的前途是非常的光明。我們的固有文化、倫理道德能夠復興,必然能夠安定中國的社會,一定給全世界帶來和平。這都是歸功於教學,歸功於有見識、有智慧的這些佛弟子,知道請轉法輪,知道請善知識來講經說法、教化一方的重要性,非常非常重要,這是這一條裡面要緊的含義,所以要「殷勤勸請」、要「種種方便」。
這個「種種方便」裡面包括的就多了,所謂一切因緣俱足。我們請到善知識,這個地方一定要有相當的場所,要能夠接待他,要有講堂;用現代的話講,就是要有現代化的設備。在設備裡面最重要的是錄音、錄影。為什麼?有這個設備,它的效果就能擴大。我們在此地,真的,不僅僅是大家聽到這兩個小時,而且這兩個小時所講的能夠傳播到全世界,你看這個功德多大。你的功德大小,就是看得利益的人多少,從這個地方看它的比例,得利益的人愈多,你的功德就愈大。我們能超越這個講堂,利用科學工具,把它傳播到全世界,這個功德就太大太大了,所以一定要有現代化的設備,這都包括在「種種方便」這一句裡面。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條:
【十三、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我們學佛、接受佛陀的教誨,我們的目的就是成佛,也就是此地講的『成等正覺』。「等」是平等,與一切諸佛如來平等。對於宇宙人生徹底覺悟、大徹大悟,這叫「正覺」。換句話說,沒有一絲毫錯誤,那是我們接受佛教育終極的目標。諸佛如來,他們也是從凡夫修成的;換句話說,他們修學的這些歷程,就是我們最好的榜樣。
這一段裡面告訴我們重要的綱領,佛是『以大悲心』為體,這個「體」就是佛教育之體;佛教育之體是大慈大悲。有許多年輕的同學發心學講經、學弘法,我非常歡喜;我們這個時代,國內外都缺乏弘法的人才。我們要想弘法利生,要具備什麼條件?是不是要很高的學歷?是不是要讀很多的書?給諸位說,統統不是。他所需具備的條件裡面,最重要的就是大悲心。你有沒有大悲心?你有大悲心,你的心就跟佛心一樣;你現在又發願要弘法利生,而佛的願就是弘法利生,所以你的願也跟佛的願一樣,那這個問題解決了,你要發心修學,一定得到諸佛如來的加持。學歷差一點不要緊,問題是「心」。這裡告訴我們了,一定要具足大悲心,這個非常重要。佛門常講佛家是以「慈悲為本」,「本」就是體;「方便為門」,修學方法有許許多多的善巧,有許多巧妙的方法。
大悲心是因眾生而起來的,是『因於眾生,而起大悲』。看到眾生太苦了,眾生實在太可憐了,包括我們自己本人,我們實實在在迷失了自己,不曉得自己跟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這叫迷。如果明白了,才曉得是真正可憐,經上常講「可憐憫者」。這個「可憐憫者」是佛對於六道眾生說的,六道不但是人,比人更殊勝的天道(天道相當複雜,有二十八層),這二十八層天,佛眼裡看來,都是「可憐憫者」。為什麼?不能脫離輪迴,那就可憐了。
生到人天,這個環境算是不錯了,三途就太苦了。哪一個人沒有經歷三途?地獄、餓鬼、畜生,我們都幹過;都做過畜生,都當過餓鬼,也墮落到地獄,只是現在忘掉了。這一到人間來,一生出就有隔陰之迷,從前的事情忘得乾乾淨淨。我們在經上讀到,阿羅漢是證了果的人,本能(就是本有的能力)恢復了一部分,不是完全恢復,他有宿命通,可以知道過去五百世,也能知道未來五百世。他一看自己的過去,所謂心有餘悸,身上流血汗;不是冒冷汗,而是冒血汗!他這樣恐怖,是恐怖什麼?想到從前自己墮阿鼻地獄受苦的時候,現在還心有餘悸。
阿羅漢有能力看到過去五百世,我們沒有能力;那我們過去五百世,還能說比他殊勝嗎?這才知道,這個事實真正是可怕。千萬不可以說「我不知道,馬馬虎虎就這樣過一生算了」,要是不知道就沒有,那我們情願不知道。就算不知道,也要受果報,業因果報,決定不能避免,善因一定得善果,惡因一定得惡報。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行為都在造因;起一個念頭,將來都受果報,何況你身心的造作。我們不要看太遠,不要想太多,就想今天一天,從早到晚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多少善?多少惡?兩個比較一下,就知道了。如果我們惡念多過善念,惡的行為多過善的行為,來生一定到三惡道。善多過惡的人佔少數,惡多過善的人佔多數,這個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知道。看清楚、看明白了,我們的悲心,自然就生出來了。我一定要發願,像諸佛菩薩一樣,我要度自己、要幫助別人。我們幫助別人就叫做度眾生(佛學名詞叫度眾生,以現代的話說是幫助別人),幫助他破迷開悟,自然就離苦得樂了。
苦從哪裡來的?苦從迷來的。迷了就胡作妄為,所以帶來的是苦報。樂從哪裡來的?樂從覺悟來的。覺悟之後,你的想法、看法、作法都正確了,都不迷惑,所以果報是樂。苦樂是果,迷悟是因。因此,佛的教學就是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迷的是什麼?迷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就是我們生活環境,「人生」就是本人,就是自己。悟,也是悟的這個真相。大乘經講到極處,迷悟不二,因為真相沒有迷悟,迷悟在我們自己。一念覺,就跟佛菩薩一樣;一念迷,就墮六道,沉淪在三途了,非常可怕。明白這個事實,知道佛陀教學的殊勝,知道這個教學的好處,我們一定發心、發願、起大悲心。
『因於大悲,生菩提心』。「菩提心」不太好懂,「菩提」是梵語音譯過來的,它的意思是覺悟,所以菩提心就是覺悟的心。覺悟有沒有標準?如果沒個標準,那哪一種心才算是覺悟的心?菩提心有標準,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跟我們講了三個標準,第一是直心,第二是深心,第三是大悲心。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也給我們講了標準,也是三心,名詞跟《起信論》有一點出入;第一個叫至誠心,第二個跟《起信論》相同,也叫深心,第三個叫迴向發願心。我們把兩個說法合起來,意思就相當明顯。直心就是真心、真誠;真誠的心是本體,深心跟大悲心都是作用,所以佛在經上給我們說的是有體有用。真心起作用,對自己就叫做深心,對人就叫做大悲心。慈悲是對人的,不是對自己的,對自己是深心。深心最簡單的說法是「好善好德」,好善好德是對自己,真心裡面一定是好善好德,而對別人一定是大慈大悲。所以這三個,實在講是一個,一而三、三而一,一個體、兩個用;而兩個用當中,一個是自受用,一個是他受用。所以,「三心」實在講是一個心,我們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瞭。
這樣的說法,我們還是不太容易明瞭。真誠的標準是什麼?我們現在的心,我們自己感覺「我是真心,我是誠心,我待人處世都用真心,都用誠心」,這是不是佛教講的這個標準?不是的。我們講的真心、誠心,距離佛家講的標準差得很遠很遠。世間法中,儒家也講「誠意、正心」;儒家的「誠意、正心」,跟我們佛法講的菩提心非常接近。儒家講的「誠意」,就是真心,就是體;儒家講的「正心」,就是作用。佛法把作用分作兩個,自受用、他受用;儒家講作用,兩個合成一個,所以一個是體,一個是用。
清朝曾國藩先生在《讀書筆記》裡面給「誠意」下了一個定義,下得很好,很有見地。這個「誠」怎麼解釋?「一念不生謂之誠」。換句話說,我們心裡起個念頭就不誠了,心就不真,這個說法是正確的。諸位看了《了凡四訓》,《了凡四訓》註解裡面,舉例子講到畫符念咒。符咒很靈,為什麼靈?真誠心畫的。所以符咒平常要練,練得很熟,到畫符咒的時候,這一筆點下去,心裡頭一念不生,一念不生這是真誠;一道符畫下來,不會起一個雜念,這個符就靈。如果畫符當中起了雜念,這符就不靈了,符咒家的祕訣就在此地。
我們念咒,譬如最常見的念大悲咒。如果這個大悲水要真的靈、決定靈驗,應當怎麼個念法?這個大悲咒從第一句念到最後一句,當中一個雜念都沒有,那這個咒就靈,這個水就能治百病、就能消業障。如果這個咒念下來的時候,當中起了很多妄念,那就不靈了,水也不靈了。為什麼有人念的大悲水很靈,有人不靈,原因就是在此地。大悲咒很長,一遍念下來,當中沒有一個雜念,不容易!由此可知,誠敬心真可貴,真的上能跟諸佛菩薩感應道交,下與一切鬼神都能溝通。誠敬則一念不生,標準在此地。用這樣的心起作用,對自己才是深心,對別人叫大慈大悲。慈悲就是愛心,就是能夠愛護一切眾生。
佛法為什麼不講愛,要講慈悲?因為世間人這個愛是從「情」生的,裡頭有情執,有分別、有執著。慈悲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心是清淨的、是真誠的、是平等的。所以看到一切眾生受這樣的苦難,自己向佛菩薩發這個大願,「我一定要幫助一切苦難的眾生,幫助他們破迷開悟,幫助他們超越輪迴」,這個心就叫做菩提心。你發了這個心,當然你會認真努力去做,以行踐願。發的這個願,要做不到,那願就落空了。你能夠將你的願做到,你自己感到非常滿意的程度,那就成功了。
我們同修們讀《無量壽經》的人很多,你們在《無量壽經》裡面,仔細看看法藏比丘(就是阿彌陀佛的前身),你看人家怎樣發願,為什麼發願,如何發願,發願之後怎樣把他那些願統統都實現、統統都做到,這都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所以這個經不是念給佛菩薩聽的,經典是要我們學習佛菩薩的行持,學習佛菩薩的存心、發願、修行,幫助廣大眾生。再看他的成績,凡夫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時間不長都能成了等覺菩薩,這是他的成績。從成績上來看,十方世界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的成績,都比不上阿彌陀佛。十方世界諸佛教化眾生,證到這個地位,要用很長的時間。阿彌陀佛用的時間很短,經上世尊給我們說得很清楚,阿彌陀佛建立西方極樂世界,到現在才十劫。換句話說,那一些人有這樣殊勝的成就,都是這十劫去往生的。十劫就有這樣的成就,了不起!真正不可思議。所以這一段是教給我們修學的重要綱領。再看底下一條:
【十四、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諸佛如來念念不忘眾生,這是真的。大勢至菩薩在《圓通章》裡面所說的「如母憶子」,諸佛菩薩念我們,就像慈母念他的兒子一樣,時時刻刻在心裡,從來沒有把我們忘掉。可惜的是我們把佛忘掉了,我們不肯念佛。一切菩薩如果捨離眾生,決定不能成佛。為什麼?佛在大經上說,菩薩一定要修普賢行,才能夠圓成佛道。這是因為普賢行裡面,念念不忘一切眾生,這跟佛的心願是圓滿的相應,完全相應,道理就在此地。底下一段為我們舉出幾個例子,告訴我們學要從哪裡學起。
【十五、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皆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
『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這是幫助眾生斷惡;『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這是幫助眾生修善。這段裡面關鍵的字眼,就是一個「願」,我們要真正有這個願去幫助眾生。底下一個字是「常」,這個願不能間斷,時時刻刻、在在處處,我們這個心願都存在,要幫助眾生離苦得樂。
「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所有一切病苦,追究它的根源有三種。第一個是生理的病,生理的病源多半在飲食。古人常講「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禍也是病,這是屬於生理的病。我們飲食不衛生,我們的衣服沒能夠調適寒暑,受了風寒,這些屬於生理上的病。生理的病,醫生可以治療。諸位要知道,醫生是醫病的,不能醫命,那與命運不相干。醫生可以醫病,而且只能夠醫治生理的病。
第二種病的根源是冤業,這個醫生沒有辦法治,是冤家債主找到你了。我們佛門同修提起來,大家容易覺察到。我們本省拜水懺也很平常,這個慈悲水懺的因緣,就是悟達國師的冤家債主找到身上來了。悟達國師生了個人面瘡,這個人面瘡不是生理的,而是冤業、冤家債主找來的,所以醫藥沒有效,什麼樣的好醫生,什麼樣的好藥,都沒有用處。這種病得了怎麼辦?只有調解。他要是接受調解,這個冤家債主離開了,你的病就好了。現在國內外,我看到這一類的病不少,這個需要調解。像我們誦經、拜懺、修福,迴向給他,統統為他做的。他要是接受,他就走了,那你病就好了;他要不肯接受,那麻煩就大了。但是絕大多數都願意接受調解,接受之後就離開了。我們今天講超度冤家債主,就是調解;若他接受調解,他就離開了,不再找我們麻煩,這是第二類的病。
第三類的病叫業障病,這一類病是最麻煩的。這是自己或是過去、或是今生,造作的惡業造多了,得了這個病。這個病既不是生理的(醫生治不好),也不是冤業(超度、禮懺都沒有用),這是最難治的病。佛告訴我們,這種病不是不能治,真正懺悔就能治,因為它是業障。《行願品》裡面講「懺除業障」,業障真的懺除了,病就好了;若只懺除一部分,病就輕了。所以這個病的根源,我們要曉得。
這個「諸病」,不但包括我們身的病,還包括心的病。實在講,心病比身病還要嚴重。這一點不是學佛的人他不知道,真正學佛的人,了解事實真相,他知道我們的身不重要、生命不重要,法身慧命重要。因此,這個心病比身病要重!心是什麼病?見思煩惱是病,塵沙無明是病,這個病除了佛法,沒藥對治,這是真的。
實在講,佛就是為這一樁事情「出現於世」,到這個世間來幫助我們,來治療我們的心病。因為這個世間所有的學術、宗教、科學、技術,都沒有辦法治心病。高級的宗教懂得修定,定功修成了,能夠生四禪天、生四空天,但是出不了三界。原因在哪裡?這個定是伏見思煩惱,沒有斷根;好比石頭壓草,壓在那個地方,定要失掉了,那個病又生了。這煩惱一生,馬上就是輪迴墮落。
所以佛出現在世間,教導我們煩惱要斷;伏不行,一定要斷。斷見思煩惱,就超越六道輪迴;斷塵沙無明,則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唯獨佛法能救。這是通途,是常理。依照通途常理,佛雖然說得好,理論也好,方法也妙,可惜我們自己業障太重,根本沒有辦法用得上。譬如修定,我們就定不下來,我們修不成功,不要說塵沙無明了,見思煩惱我們今天都沒有能力伏住,何況去斷?換句話說,你就決定不能夠脫離輪迴。這才叫真正苦惱,真正可悲。
為什麼一切諸佛菩薩都讚歎阿彌陀佛,都敬仰阿彌陀佛?世尊釋迦牟尼佛是諸佛的一個代表,他老人家在《無量壽經》上稱讚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世尊這樣讚歎阿彌陀佛,就是一切諸佛的讚歎。為什麼要讚歎?其他諸佛還沒想到這麼巧妙方法,阿彌陀佛想出來了,建造極樂世界,叫我們「帶業往生」;換句話說,不必斷煩惱就能超越三界,就能圓成佛道,這個法子太妙、太好、太殊勝了。
我們今天要真正幫助一切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沒有第二個法子,只要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一切眾生,推薦給一切眾生,這些眾生明白了、清楚了、覺悟了,依教奉行,這一生必定得度;這個離苦得樂,斷惡修善,統統都圓滿成就了。阿彌陀佛被諸佛讚歎,道理在此地。
我們明瞭了以後,雖然沒有諸佛菩薩那樣的智慧德能,我們以這一句「阿彌陀佛」勸導一切眾生,這個見解、這個方式跟佛與大菩薩在十法界接引眾生,無二無別。諸佛如來用什麼方法教眾生?勸他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我們今天也勸眾生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我們這一招跟諸佛菩薩可以媲美,其他的那就比不上了。唯獨這一招,可以跟他比一比。你才曉得,這個功德是多麼殊勝。
下面這幾句,我們要記住。眾生想造惡,造惡要有緣,我們把他的惡緣斷掉,惡就造不成了。譬如,經典上有一個小故事(我們佛家叫公案),從前有一個人持戒很嚴,那當然是佛弟子,在路上遇到一個獵人。這個獵人追一隻兔子,當然獵人是想殺這個兔子,走到三叉路口,兔子跑掉了,獵人沒有看見。這個持戒的人剛好就在這個地方,他看到了。這個獵人就問他:「我追一隻兔子,你有沒有看到牠跑到哪裡去了?」那個持戒的人就打了個妄語(佛弟子受了五戒,不妄語,但他打了個妄語),兔子從這邊跑掉的,但是持戒的人就告訴他:「從那邊去了。」這是因為這個獵人想殺生、造惡,打這個妄語不叫破戒,叫開戒(戒律有開、遮、持、犯)。他為了救這個兔子,又不叫這個獵人造罪業,打這麼一個妄語,兩個都救了(兔子的命救了,獵人不造殺生的罪業),這就是「欲行惡法,皆悉不成」。諸位從這個例子去想,我們在生活當中所遇到許許多多的人與事,若發現它是錯誤的,我們把他那個緣障礙住,他的惡事就做不成了,這是一樁好事、是一樁善事。
『所修善業,皆速成就』。他如果做的是好事(好事是利益眾生、利益社會,這些事情是好事),好事我們要隨喜,我們要盡心盡力去幫助他、成就他,成人之美!就是這個意思。不成人之惡,他做惡事情,我們不幫助他、不成就他,這是前面一個意思;這是在斷惡修善上面幫助他。
下面是正告我們修學的標準,『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這是我們幫助一切眾生,斷惡修善的總綱領。一切惡業我們統統把它關閉,不但自己不造作,連惡的念頭都沒有,那才叫真正的斷惡。惡念很難斷,為什麼?這是無始劫來的習氣。貪瞋痴慢、五欲六塵的念頭,我們不必故意想它,它自然就生起來了。生起來怎麼辦?古大德教給我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起來不怕,它自然會起來;它要不起來,那你已經成佛成菩薩了,你不是凡夫了,你是六道裡頭的凡夫,哪有不起念頭的道理?一定會起念的。起念是正常的,不要害怕。怕的是什麼?怕的是你覺悟太遲,這惡念會相續,一個惡念接著一個惡念,再接個惡念,那就可怕了。如果覺悟得快,這個惡念一起來,第二個念頭就覺悟了,這個惡念就沒有了。
什麼叫做覺?一念阿彌陀佛就是覺。我第一個念頭是惡念,貪瞋痴的念頭,這一念起來我知道,第二個念頭就把它換成「阿彌陀佛」,用阿彌陀佛取而代之。給諸位說,這叫念佛得力,這叫念佛功夫。這個佛號,不是說你一天念多少是功夫。你念的佛號,確確實實把你心裡面的惡念雜念都能夠取而代之,這是念佛功夫得力,那才真正有效。所以平常我們做課誦的時候,是訓練;在應用的時候,就是二六時中,隨時隨地,起心動念,能用這句佛號,把自己的妄想雜念壓住,取而代之,這才叫真正念佛,這叫會念佛,這是真正「關閉一切諸惡趣門」。
這一句佛號確確實實是「開示人天涅槃正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極樂世界就是「涅槃正路」。「涅槃」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很多,我們最常見的是翻作「圓寂」。現在一些學佛的人死了、出家人死了叫圓寂,這個用得不太妥當;圓寂是活著證得的,不是死了就「圓寂」了。若是死了就圓寂,哪個人不死?那豈不個個都入大涅槃了,不是這個意思。
「圓」是功德圓滿,「寂」是清淨寂滅,心裡頭一個妄念都沒有,就是清淨寂滅。六祖惠能大師所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就是寂滅。功德是什麼?是戒定慧、聞思修,三學三慧圓滿。三學是小乘聖者所修的,三妙慧是大乘菩薩所修的,他都修圓滿了,所以叫「圓」;功德圓滿,心地跟佛一樣,清淨寂滅,這叫圓寂。所以證得圓寂這個境界,最低限度是大乘圓教法雲地的菩薩。
《仁王經》裡面,把菩薩分為五大類,其中最高的是寂滅忍。寂滅忍有上中下三品,下品是法雲地的菩薩,中品是等覺菩薩,上品就是佛。可見得沾到「圓寂」的邊是法雲地菩薩,九地以下都沒有。七地、八地、九地所證得的叫無生法忍,不是寂滅忍。無生法忍不是圓寂,圓寂是寂滅忍,可見這個地位高。我們念佛是信願持名,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一定是一生當中圓滿證得大涅槃,就是證得寂滅忍的果位。所以一句佛號就是「開示人天涅槃正路」,我們才知道念佛功德是無比的殊勝。
念佛的人多,但是念佛的好處,知道的人不多。常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究竟怎樣不可思議?真正知道、真正明白的人,實在講也不多。果然明瞭了,那決定是死心塌地去念。為什麼?世出世間沒有比這個更殊勝,沒有比這個更好的。誰不求殊勝美好?這是世出世間第一。所以能把世間一切捨棄,專門去追求,道理就在此地。不識貨,所以他不會去追求;真的認識了,他就拚命去追求了。
『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皆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這個地方,菩薩示現「代眾生苦」。前面也曾跟諸位說過,苦樂是果報,沒有人能夠代受,所謂「自作自受」,沒有人能夠代受的。我們的苦難,佛菩薩能不能代受?不能,這個諸位一定要了解。雖然不能代受,佛菩薩確實有這個心、確實有這個願;雖有心願,畢竟業是個人自己造的,所以沒有辦法代替。雖沒有辦法代替,有願心就等於代替。
從我們凡夫角度來觀察,諸佛菩薩住在一真法界,那是得究竟圓滿的安樂。他為什麼跑到我們娑婆世界來?像釋迦牟尼佛到我們世界示現八相成道,做給我們看,這也可以說是代眾生受苦。他可以不來,但他以大悲願力來了,做種種示現,讓我們覺悟,這就是代眾生受苦。
像地藏王菩薩那就更明顯了。六道裡面最苦的是地獄道,他偏偏要到地獄道去度那個最苦的眾生。他到地獄道的相,不是像我們塑造的、彩畫的那樣莊嚴,他到地獄道一定要現地獄相,跟那些人現同樣的相才能度他。在餓鬼道,他要現餓鬼相,跟鬼才能處在一起;要現同類身。換句話說,度畜生,他要現畜生相。譬如他要度豬,他就要去到豬裡頭去投胎,變一隻豬,天天跟那些豬講經說法;他要度牛,那個野牛一群一群的,他要去投胎,去做一隻牛,才可以跟這些牛群講經說法。這都是真的,《大藏經》上統統都有記載,所以諸佛菩薩度化眾生,要現同類身。這個現同類身就很苦了,就是代眾生受苦;不辭辛勞,幫助這一些眾生,幫助他們破迷開悟。不僅僅像我們把自己精神物質的享受減少幾分,去幫助別人,諸佛菩薩代眾生苦,完全修的是法布施,那個福報就無比的殊勝。
在我們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很有名的人,宋朝的范仲淹,印光大師對他讚歎備至。這個人是文武全才,武官做到元帥,文官做到宰相,好善樂施,喜歡布施。我們在傳記裡面讀到,他是一個窮秀才出身的,但是他有非常可貴的品德。他的家境清寒、貧苦,少年時候在寺廟裡面念書。從前的寺廟跟我們現在寺廟不一樣,不但傳授佛教育,連世間教育都兼顧了。范仲淹在寺廟念書,寺廟中的藏經樓就是圖書館,書籍很完備,可以借來讀,不懂的地方,去請教這些出家的法師,出家的法師是天人師,都是有道德、有學問,他們會教導他。那一段時間,他住在寺廟裡過清苦的日子,沒有錢吃飯,三餐溫飽都很不容易維持,所以煮粥煮得厚一點,把它切成四塊,一餐吃一塊,過這樣的日子。
有一天他在這個寺廟裡,偶然之間發現不曉得什麼人埋藏在地下的黃金,數量相當多,是用甕裝的,埋在地下。如果是平常人發現了,那就發大財了;但他發現之後,用土再給它埋起來,也不告訴別人,沒有人知道,自己分文不取,非常難得。到以後他作宰相的時候,這個寺廟年久失修,寺廟的出家人想一想,范仲淹從前在我們這兒念過書,現在作宰相了,應該向他化化緣,幫助我們建這個廟,就找到范仲淹。范仲淹的確是很客氣,一寫就是黃金多少萬兩,廟裡好歡喜。但是范仲淹寫了之後又沒有拿出來,這是什麼意思?范仲淹就告訴他,你到寺廟裡的什麼地方,那裡有一棵樹,你到下面去挖,黃金都在那個地方。結果挖出來了,於是就用這些黃金來修廟。你看看人家這一點德行,就不是平常人做得到的。
我們在古文《義田記》裡面看到,范仲淹一生當中,自己過貧苦的日子,收入再多,都沒有在生活上改善,還是穿舊衣服,住小房子。這些錢哪兒去了?救濟窮人。《義田記》裡面講他養三百多家,辦義學。地方上年輕的這些小孩可以接受教育,但家境清寒的,他辦學校、請老師,替國家培養人才,錢都做這個用處了。自己行善積德,五個兒子當中有兩個做到宰相,跟他的官位一樣大,有一個是做到御史大夫,要用現在這個話來說,兩個兒子做過行政院長,一個兒子做過監察院長。他死的時候,買不起棺材。錢到哪裡去了?統統做善事、做好事去了。你今天到蘇州、杭州去,提到范家,沒有人不尊敬的。從那個時候到現在,將近九百年,家道不衰,子孫好,子子孫孫都遵守祖先的教訓,盡心盡力積德修善。所以印祖說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是孔老夫子,七十多代家道不衰;第二個是范仲淹,九百年家道不衰;第三個他說有個清朝初年的葉狀元(這個人我不太清楚,印祖在《文鈔》裡講的),這個葉狀元也是積德行善,到清朝末年,家道三百年不衰,不容易!
一個家,通常能夠維持三代,就很難得了。我們看看現代人,幾乎自己一生都保不住,青年壯年時候發達,晚年就敗了,我們看到很多很多。所以你讀古文,我們從前國文裡都讀到過,韓愈寫的《圬者王承福傳》,你看看那篇文章,你再看看我們現前的社會。王承福是做泥水匠的,有個人買了一幢又大又好的房子,請他來修理;過了幾年,這個主人家敗了,房子賣給別人了,那個買房的人又請他來修理。他親眼看到富貴不長久,幾年就敗了,房子就換主人了,非常感慨。韓愈遇到他,給他寫了篇文章,這很能叫我們警覺,富貴很難常保。所以一定要有智慧,要知道積功累德,那才是真正保全富貴最好的方法。佛在經典中,這些教訓就太多太多了,這個就是代眾生苦。代眾生苦是最大的功德,也是最大的福報。
我們這樣幫助眾生,「令彼眾生,悉皆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如果是要真正達到這個目的,那就是普賢菩薩的方法,弘揚淨土法門,把淨宗這一門介紹給一切眾生,推薦給一切眾生。但是要知道,這個法門,諸佛如來都說是「難信之法」。很容易修,難信易行;修是非常容易,能夠信受非常困難。所以我們今天,為什麼特別提倡《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裡面講得太簡單,所以很不容易從《阿彌陀經》產生信心;讀《無量壽經》,那效果不一樣。今天《無量壽經》可以說已經遍及到全世界,從《無量壽經》裡面產生信心、認識淨土的人很多,所以發心認真修學的人也就多了。這個就是因為《無量壽經》對於西方淨土,無論是理、是事、是因、是果,介紹得相當周詳,這是這部經的好處。
我們推廣出去,印了很多,到處贈送;怕人家念了這個經還不懂,所以還得要到那個地方去親自去講解、去介紹。世界上到處跑,幹什麼?去宣傳,去介紹。書送去了,但是怕他不懂,還得要去當面介紹,他才明白。地方太多了,我們沒有辦法,不能每一個地方都去,有許多偏遠地方、不能去的,我們就把錄音帶、錄影帶送去。所以有很多地方,兩三年我才去一次,沒有辦法照顧得到。好在科技發達,幫了很大的忙。
前年我在加州,有一位同修來找我,大概是聽說有人在美國想捐獻土地建道場,土地面積不少,聽說有一百多畝,很大。他說:「法師,你有沒有意思建道場?」我就跟他說:「現在,中國大陸跟世界其他國家地區來找我去講經的,不止三百個地方,一個地方去講一個月,我今年快七十歲,這三百個地方統統講完了,我要活到一百多歲,我還要道場幹什麼?」我這一生,這事也想通了,就是宣傳的材料,所以我就願意到處作客,我不作主,就作客。你看,在這兒作客,住一個月,大家對我這樣熱烈親切的招待,我非常感激,樣樣都給我照顧得很周到。我何必去作主?那麼樣辛苦;主人很辛苦,客人不辛苦。我想想,我還是作客的好。自己對自己也要認識清楚,我們自己這一點小小的長處,要盡量充分的發揮,幫助眾生以報佛深恩,這就對了。
所以真正發心弘法,就要發願作客,不要作主,不要去建道場。因為作客,所以心地清淨。我們跟所有一切同修只有法緣,沒有人緣。我跟你們結的是法緣,怎麼沒有人緣?你的姓名我不知道,你住在哪裡我也不曉得,你家電話我也不知道,我絕對不會找你。你們要找我皈依,我皈依證給你了,我不留你的名字,也不留你的住址,什麼都沒有。所以我不跟人結緣,我跟法結緣,這樣心才清淨,才沒有這些干擾;心清淨,與法就相應了。我希望年輕同修,若發願出來弘法利生,我這個路子可以提供你做參考。再看底下一條:
【十六、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
這個果報就非常殊勝。看起來修學不難,滅罪消業不難,問題是我們是不是真心去做,用真誠心去做。剛才說過真誠心的標準,真誠心的樣子是決定不染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絕不沾染,你的心才清淨,與道才相應;與道相應,就是與真如本性相應,這個事情都在於我們自己肯不肯這樣做。初學佛的同修,想做卻不敢做。為什麼不敢做?對於諸佛菩薩沒有信心。我統統都捨棄掉了,我明天生活怎麼辦?誰給我吃的?就怕這個。因此就必須自己留一點財物,想著還有明天、還有明年,怕沒有人供養,所以自己要積蓄。積財,對於道業就有障礙;不敢捨,這個就是對於佛菩薩沒有信心。真正信佛,有佛菩薩照顧,護法神照顧。真正相信,膽子就大了,統統捨光了,自己心地乾淨,一天到晚一句阿彌陀佛,明天要沒有飯吃的話,護法神要負責任。如果真的餓死、凍死了,所有護法神都要撤職查辦,要真有信心才行!你自己對他不相信,天天想辦法拉信徒,去儲蓄,護法神看到你這樣,也省事,你反正自己護持自己,用不著我來操心,護法神都跑掉了,都不在此地了。真正有信心,對諸佛菩薩的教誨,一點都不懷疑。
佛經上告訴我們,世尊白毫光中(就是白毫放光),有一分光明供養後世的弟子,四事都不會缺乏。四事就是飲食、衣服、臥具、醫藥。佛這一分光明功德裡面,供養後世。佛法法運是一萬二千年,這一萬二千年當中,出家的弟子,佛這個功德光明供給你,不會叫你缺乏的。我們念了,相信不相信?信了就好。所以真信佛,就不求人,不去拉信徒,不要去套交情,那個日子不好過,看人臉色過日子,那多苦。所以我們相信佛,天天看佛面,佛面慈悲,佛面歡喜,這就對了,所以一定要信佛。
『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這個大願就是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我們要接受、要保持,就是要依教奉行。「讀誦」是怕自己忘記,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依教奉行,把這個十願變成我們自己真實的願望,變成我們自己真實的行持,就是行為。
『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書寫」就是今天講的流通、宣傳。我們自己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之後,一定要把佛法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別人,盡心盡力做宣傳的工作。在古時候,這個宣傳除了口頭宣傳之外(口頭就是講經說法,就是講演),就只有用文字。從前經書都用手寫的,現在我們看到「書寫」,你不要呆板執著,認為書寫才能夠滅罪,大概印刷就不能滅罪了,那你就想錯了。現在不必書寫了,現在是印刷,我們印經布施。但現在我們印經布施了,為什麼還滅不了五無間罪?是因為我們沒有「深信心」,沒有把十大願王變成我們自己的心願、行為。人家這是連帶的,「以深信心」將十大願王變成自己的願望、變成自己的行為,再宣傳,那個功德就像經上所講的,你造再重的罪業都滅掉了。你想想看,為什麼會滅掉?因為你到西方世界去作佛了。業不滅掉,怎麼能成佛?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淨宗的理雖然非常的深,但是並不難懂,搞清楚、搞明白了,自然就相信,自然就放心了。這個放心是什麼?真正能捨、真正能放下,曉得愈捨福報愈大,愈捨智慧愈增長。處事待人接物,充滿了智慧,別人不能解決的問題,你一看就明瞭,立刻就解決了,真的是煩惱輕,智慧長;但你得要真做才行。這就是教我們流通佛法。
流通佛法,現在已經不僅限於經書了,現在有錄音帶、有錄影帶。何況現代已經進入電腦的時代,我們把這些經典,乃至於我們這些講演,都可以寫成文字輸入電腦。我們看目前科技發展的速度,相信十年之後,書本都用不上了,可能書本都沒有了,只有圖書館珍藏作為資料。為什麼?家家都有電腦,都可以跟全世界的電腦連線,我家的經典可以傳到你家電腦畫面裡面去,那就方便了。這是進入一個嶄新的科技時代,所以現在的年輕人電腦不能不學。我看這個速度,十年之後大概就進入這個狀況,所以那個時候再用書是落伍,沒人用了,個人有隨身攜帶的小電腦,可以裝在皮包上,拿出來也是可以跟全世界連線的,要什麼有什麼,就是《大藏經》、《四庫全書》等,也都在你口袋裡裝著,已經進入到這個時代了。現在手提電腦還相當大,大概像我們一本書這麼大,有一本精裝書的厚度;我想將來更進步之後,恐怕更薄更小,那個攜帶就更方便了,必定向這個方向去發展。科技的發展真的是一日千里,我們要能跟得上時代,不能被這個時代淘汰掉。這是說滅罪,明瞭、搞清楚了,曉得自己應該怎麼去做。再看底下一段:
【十七、悉能破壞一切惡趣。悉能遠離一切惡友。悉能制服一切外道。】
這是講你自己智慧成就、定力成就。定成就,就不被外面境界擾亂,不會被外境所轉,因為你有定;對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瞭瞭,這是你有慧。有定有慧,就能夠『破壞一切惡趣』。「惡趣」是惡道;我們不造惡業,不攀惡緣,就不會墮惡道,這個「惡趣」就可以免除了。
『悉能遠離一切惡友,悉能制服一切外道』。你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有能力觀察邪正真妄,你有這種能力,這一句就是這個意思,所以能夠遠離惡知識,親近善知識。這些外道雖然多,你有能力伏他,讓這些外道遇到你也心服口服,他的智慧德能不如你,都在認真的修學,成就自己智慧德能。
【十八、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這一段經文很重要,完全講的是事實,我們要時時刻刻記住,提高自己的警覺。人不管活多大年歲,總有死的那一天,生死大事,最後這一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神識離開(我們俗話說靈魂離開身體),這個身體就是屍體了,屍體保存的時間很短,它會腐敗、腐化的。人的身體之所以不會腐壞是精神存在其中,我們佛門裡面叫神識,世間人叫靈魂;靈魂離開了,這個身體很快就腐敗。
『一切親屬,悉皆捨離』。有同修來告訴我,什麼都可以捨,兒子捨不掉。當你要死的時候,你兒子要不要捨?不捨也要捨,帶不走的。要覺悟,沒有一樣能帶得走。由此可知,恩愛愈深,臨別就愈痛苦,這個痛苦就把你拉到惡道,就把你拖進輪迴,這叫愚痴、叫迷惑,一定要覺悟。所以情要看淡一點,不要看得太認真,那是苦惱無邊,自作自受。你不覺悟,親屬也還是得捨離。
『一切威勢,悉皆退失』。「威勢」是你的權威、你的勢力,到一死也都沒有了,都帶不走。你就是作總統、國王,死了之後,你的權力威勢也帶不走。可見得帶不走的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帶不走的,我們都要把它看淡,都要把它捨棄,不要掛在心上。
『輔相大臣』。這是講一個國王底下用的這些人。
『宮城內外』。這是你居住的宮殿、皇宮、紫禁城。
『象馬車乘』。這是我們現在講的交通工具,你開再好的車,也帶不走。
『珍寶伏藏』。這是講你所收集的珍寶。我們有很多人收集古董、收集珍寶,也是給你看看,看幾年而已,沒有一樣帶得走,都是別人的。你看完了,給別人看,哪個也帶不走,全是假的。
一九七七年,我在香港講經,遇到一個故事。香港有一個信徒,對我也很尊敬,看到法師沒有手錶;我現在還是不帶手錶,為什麼?沒有時間,時間是假的,所以沒有時間。我問幾點鐘了?你們就說是幾點鐘了。我沒有,所以你看我不老。為什麼不老?沒有時間就不老了,你們有時間就會老。
他要送我一個錶,先到銀行去開保險櫃,讓我看看他所收藏的這些珍寶。他在銀行有兩個保險箱,打開裡面有黃金、珠寶,兩盒子。我看了之後就嘆了一口氣,我說:「你才這一點點。」他聽了就非常詫異,原本還以為我會讚歎他,「你有這麼多東西」,哪裡曉得我看到後,冷冰冰的說:「你才這麼一點點」。
他就反問:「法師,難道你有很多?」
我說:「我的太多太多了,簡直數不清。」
他很驚異,問:「在哪裡?」
我說:「所有珠寶店的全都是我的。」
他說:「為什麼?」
我說:「你的珠寶不敢藏在家裡,藏在家裡怕強盜;不敢戴手上,戴在手上,怕強盜把你手砍斷再奪走,只好鎖在保險箱,一個星期到這兒來看看、摸摸。如果看看摸摸就算是我的,那所有珠寶店都是我的。我到珠寶店去,叫他拿出來讓我看看,讓我摸摸,然後再拿回去替我保管,豈不全都是我的?」
人就愚痴到這種地步。如果這樣情形算是擁有,那全世界珠寶不都是我的。你想想合不合理?你也不敢戴手上,也不敢拿回家藏,你放在保險箱。我放在那個店舖裡頭,有這些老闆伙計替我看管,比你那個更自在。你看那個愚人,愚到這個程度;要覺悟,真的要覺悟。
『如是一切,無復相隨』,沒有一樣東西能帶得走的。你死了之後,一樣都帶不去。從前的帝王,在大陸上發現地下宮殿,那些陪葬的金銀珠寶,現在都被人挖光,都被人拿走了,還是一樣都帶不去。佛講的不假,佛講的句句都是真話。
『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十大願王,佛教給我們信願持名,這是決定帶得去的。老實念佛,積功修善,決定帶得去的。所以帶得去的,我們要多做;帶不去的,趕緊把它捨掉。把帶不去的捨掉,換來一些帶得去的真實功德,這才叫最聰明的人。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