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輯要疏菁華 (第二集) 1993/11 台灣彰化 檔名:04-008-0002
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昨天我們將佛法作了一個簡單的介紹,明瞭修學的層次,淨宗所依據的經典、理論、修學的方法以及境界,都必須要很清楚很明瞭。正修,就是《無量壽經》上所說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助行是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跟我們講的「三福、九品因果」。《觀經》當中最重要的兩段經文,除「三福」之外,就是「上品上生章」,這個我們過去曾經單獨提出來討論過。
這些年來,我們在許多國家地區提倡專修專弘淨宗的法門。在行持上,我們提了五個科目,昨天已經跟諸位說過了。「三福」是大根大本。我們今天仔細觀察許許多多的道場,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把「六和敬」疏忽了,忘掉了。因此,這個道場就不像經上所說的那麼樣的尊重了。我們在三皈依裡面念的「皈依僧,眾中尊」,這個「僧」是團體、是僧團。佛經裡面講的「眾」,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團體。僧眾,就是出家人或者是在家依照佛陀教訓去修學的這個團體,都稱之為僧眾,這是世間所有團體裡面最尊貴的、最值得大眾敬仰的。原因在哪裡?它是依「六和敬」組成的團體。佛給我們說,四個人以上,依「六和敬」在一塊共修,這就叫僧團。凡是僧團所在之處,一定得諸佛護念,龍天擁護,可見得這個僧團確確實實是名副其實的「眾中尊」。
「六和敬」裡面最重要的是「見和同解」,也就是現代社會裡所說的建立共識。換句話說,大家在一塊,我們的想法、我們的看法、我們的認識,如果不相同,彼此就有意見,就有爭執,那這個團體就不和了。所以團體一定要和。儒家非常重視和,「禮之用,和為貴」。換句話說,儒家制禮作樂,它的目的何在?就是在和,希望大家能夠和睦相處,所謂社會的祥和,這是教育很大的一個目標。佛法說和敬,不但要「和」,還加上一個「敬」,彼此互相尊敬,可見得比單單講和,又要提升了一層。
「見和同解」是非常非常困難的,這是佛家最高的原則,值得我們非常敬佩、景仰的。那就是我們的成見,把我們一切想法看法都捨棄、都放棄掉,這樣我們的見解就相同了。這個很高明!佛並不是說:「我的見解正確,你們要跟我一樣。」強人所難,佛不是這樣的。我們大家都把這一些看法、想法捨棄掉,這個方法妙極了,所以它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
誰肯把自己的想法、看法放下?凡夫不肯,聖人肯。為什麼?聖人覺悟,知道所有一切想法、看法都是錯誤的,正如同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佛說哪一天證到阿羅漢果了,你才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換句話說,三果以下,他要有意思都是錯誤的,都是不正確的。四果阿羅漢他還有意思嗎?沒有,見思煩惱斷盡了。見惑斷盡,思惑也斷盡了,換句話說,他沒有見解,他也沒有思想,心地一片清淨,清淨與清淨這就相同,這才真正叫「見和同解」。所以唯有聖者,「六和敬」第一條才做得真正清淨。
我們凡夫在一塊天天吵架,天天鬧意見。兩個人會吵,一個人也會吵,一會兒想東,一會兒想西,自己跟自己這個思想見解都矛盾,早晨一個想法,晚上又變了,又是一個想法。所以一個人都不能夠定得下來,何況兩個人、三個人,他怎麼不鬧彆扭?於是僧團就非常非常希有而難得。這就是說見解思想相同,實實在在是不容易。
世間人如果是利害相同,他們能夠建立共識,能夠創造一番事業,也能夠飛黃騰達一時。到哪一天鬧意見了,他這個公司組織就分裂了,到最後就破產瓦解了。所以我們讀歷史,你會很清楚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古人所講的:「三人同心,其利斷金。」這是一個比喻,「利」是講什麼?刀鋒利,可以切斷鋼鐵,三個人同心,就有那樣的鋒利。你在歷史上仔細觀察,每一個朝代帝王將相開國的時候,實在講就是幾個人,一條心、一個想法、一個看法、一個目標,他就能建立一個政權。他的精神不變,他這個政權可以延續幾十年、幾百年。如果一變了,「見和同解」沒有了,很快這個政權就滅亡了。所以諸位讀歷史,細細去觀察,這些因果的事實,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團體,乃至於一個家庭,都不能夠違背這個原則。由此可知,這個「見和同解」的重要,關係這個國家、家庭的存亡興衰,非常非常的重要,不能不知道。
就佛法僧團組織而論,中國古代為什麼要建立宗派?那就是因為大家的想法、看法不相同,興趣愛好不一樣。有喜歡《華嚴經》的,於是乎喜歡《華嚴經》的人聚集在一塊,這就變成華嚴宗了;喜歡《法華經》的另外成一宗。他們兩個人不能在一起,如果在一起,這個想法、看法不一樣,就不能做到「和敬」了。所以一定要建立許多的道場,你喜歡哪一部經論,喜歡哪一個法門,這一幫人在一塊共修,這個僧團是和睦的僧團,就會有成就,這個宗派是這麼來的。
同樣一個宗派裡面還要分,譬如,我們是淨土宗(這個是大的宗派),淨土宗的同修,有人喜歡念《無量壽經》、有人喜歡念《阿彌陀經》、有人喜歡念《觀無量壽經》。這三個人在一起,天天看到多不痛快!那怎麼辦?建三個道場,喜歡《無量壽經》的,有《無量壽經》的道場;喜歡《阿彌陀經》的,有《阿彌陀經》的道場,這個問題就解決了,想法、看法是一致的。
我們再把圈子縮小。我們都喜歡讀《阿彌陀經》,有人喜歡跟蓮池大師學《彌陀經疏鈔》,有人願意跟蕅益大師修《阿彌陀經要解》,這兩個人談不攏,又不能和合。怎麼辦?喜歡《疏鈔》的,是《疏鈔》一個道場;喜歡《要解》的,是《要解》一個道場,這就是裡面再分派。
那個派裡還有小派。念佛,有人喜歡念得很緩慢,「南無阿彌陀佛」,聲音很長,念得很舒服。有人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得很快,這兩個人在一起又會打架。所以念法不一樣,那也要分開,要分兩個念佛堂,你才曉得那個「見和同解」之不易。
只有所依據的經典、註疏、理論、修行方法要完全一致,才能在一起共修。不容易!所以有一些人找我,要跟我出家。我就告訴他,這個出家比成家要難得太多了。那個成家,你只要找一個對象跟他「見和同解」就行了。你要出家,這個道場住的有二、三十個人,你要跟這麼多人見和同解,可不是一個容易事情!有一、兩個見解不相同,天天見面愁眉苦臉,天天鬧彆扭,這就把一個僧團破壞掉了。所以出家是相當不容易的一樁事情,這是我們應當要理解的,建立共識是最基本的一個原則。
第二是「戒和同修」。這個戒,當然也包括佛為我們制定的戒律,可是它的意思更為廣泛,主要的就是我們常說的「常住公約」。一個道場,一個團體,一定要訂一個規章,我們在一塊共住,人人都要遵守,這就是從前叢林裡面講的「清規」。清規是戒律的現代化,這一層諸位同修也要知道。學佛,不但大乘要學得活活潑潑,學得快快樂樂,連小乘也不例外。如果要叫我們生活真正幸福快樂,必須要符合於現代化,要符合於本土化,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是佛法。可見得佛是非常講民主、講自由的,佛絕不無理去約束一個人。佛教化眾生,因時因地因人方法有所不同,絕對不是用一個方法來教一切眾生的,所以才能夠得到一切眾生的愛戴,一切眾生的歡迎,一切眾生的信受奉行。
我們今天學佛,往往有一些偏差,把它學死了,死在教下,死在戒律之下,那是錯誤,那個沒有明瞭佛所說的精神之所在!開經偈裡面講:「願解如來真實義。」如來的真實義,你要不瞭解,把它錯會了,那怎麼可能有成就?所以這個「戒和同修」,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守規矩,守法。
規矩是誰定的?佛教給我們總原則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細行是根據現代生活方式、根據我們生活環境,大家在一起定的,也是用民主的方式;定好之後,我們這一個道場住眾開會,大家如果能贊成,一條一條通過;通過之後,那我們統統要遵守。所以這是很民主、很自由的作風。清規定了之後,一定要嚴格的遵守,這個道場就有秩序了,就不會亂了。所以規矩是維持常住秩序的,也就是莊嚴道場。佛法裡面講莊嚴,「戒和同修」這是真正的莊嚴。
其次是「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這就是到了我們實際的生活了,這裡面必須要說明的就是「同住」。「身和同住」,我們畢竟是一個凡夫,凡夫業障習氣很重,大眾在一起的時候,所謂「十目所視,十手所指」,我們會規規矩矩的、會乖乖的。為什麼?很多人看到,不能不做個樣子。假如一個人關在房間裡面,門一關就放逸了,沒人看見,就可以馬虎一點、隨便一點,這樣學道不容易成就。縱然是一天八個鐘點睡覺,就是懈怠、懶散八個鐘點,你怎麼會成就?所以,佛為我們定的這個規矩,就像軍隊一樣,晚上睡覺睡在一起。我們講睡通鋪,佛家講睡廣單,一個個都睡在一起,睡覺也是大家互相監督,也不能隨便,要規規矩矩,這樣才能成就。白天、晚上都有很多人看見,所以一舉一動都要守規矩,「身和同住」是這個住法。不是一個人一個寮房,一個人還有個套房,那這一生修道就很難成就了,所以這個必須要知道。
尤其現在物質生活不斷在提高,每個人都講求享受,這一享受來生就是六道輪迴,就到三途六道那裡去了。所以佛滅度之後,不但是教我們「以戒為師」,也教我們「以苦為師」,不可以貪圖物質生活的享受;貪圖物質生活享受,沒有不墮落的。所以,受一點約束好。我們守規矩,受一點約束,忍耐個幾年,將來到西方極樂世界,追隨阿彌陀佛,這叫聰明人。不可以貪圖眼前的物質享受,這是無論在家出家的弟子,都應該要知道的。
六和最後一條是「利和同均」,這個在家人我們都不論了,出家人決定不可以有私財。現在一出家,信徒很多,信徒拚命供養。特別是台灣,全世界供養最豐富的是台灣。你看很多外國法師都願意到台灣來,到台灣來走一趟,大概他在外國一年的供養,都比不上台灣的一個星期、一個月這麼多的供養,所以都願意到台灣來。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積財喪道」,這不是好事情。錢多了,道心沒有了,把佛經都忘掉了。天天念什麼?念鈔票,甚至於我聽說還有念股票的,那怎麼得了!道心喪失了。誰把他道心喪失了?那是作居士的責任。他本來出家,初發心是真難得;到後來被這些居士害了,害慘了!這個一定要曉得。
所以佛陀在世,規定出家人接受信徒的四事供養。出家人托缽,供養飲食、衣服、臥具(睡覺時的鋪蓋)、生病時的醫藥,沒有供養錢財的。現在在家居士圖個方便,這些供養很麻煩,「我供養錢財,法師你自己去買吧」!這個錢財是愈積愈多,麻煩就來了。多了就增長貪心,「貪、瞋、痴、慢」統統從這個地方生起來了。我們今天生在這個大社會,這個時代背景,你不接受那也是怪怪的,接受了自己要墮落,我們自己不能不提高警覺心。佛家講:「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現在不要以為我很容易接受大家的供養,到將來還債就苦了,一個一個都要還,要還到哪一生,你才能還得完?這個事情很麻煩。所以我們自己把這個道理、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了,我們就有處理的辦法。我接受大家的供養,差不多百分之九十都用在印經,到處結緣布施,我要不了道,將來還債的,那些人統統替我還。我沒有用,我都分給你們了,你們替我還。所以這個要聰明,要明瞭。
「利和同均」。我們接受信徒的供養,最好統統歸常住,那就一點過失都沒有了。統統歸常住,我們自己需要用的時候,由常住供給我們,這個才如法。但是今天這樣做的並不多,我們台北的「華藏圖書館」是這個作法,每一個出家人接受信徒供養都交給常住。這是大家明白這個道理,曉得這個因果,我們才這樣作法,這個錢財由常住統籌來做弘法利生的工作。
世出世間法,大家一定要注意到,你要求得幸福、要求得美滿、要求得事事如意,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這三個條件,第一個是福報,沒有福不行,無論做什麼事情要有福報。第二要有智慧,第三要有人緣。換句話說,修福修慧,廣結善緣,非常重要。
我這一次到新加坡去弘法,遇到演培老法師,演公法師我跟他認識差不多四十年了,這是我們佛門的長老,也是我們的老前輩。他在新加坡差不多住了三十年,我去的時候,他老人家請我吃飯,很客氣的跟我說,其實我是晚輩,他是長輩。他說:「淨空法師,你的法緣很好,我要向你學習、學習。你的法緣為什麼這麼好?」沒有別的,肯結緣!你不跟眾生結緣,哪來的法緣?
與眾生結法緣,這是李老師教的。我們在台中求學的時代,那個時候我們有個進修班,李老師一再囑咐:「你們將來要想從事講經弘法利生的工作,一定要結法緣。如果沒有緣,你真有修持,真有修養,講得天花亂墜,人家就是不喜歡聽,那你就沒有辦法了。」那個有緣的人,他講得的確不好,實在沒什麼,聽的人就多,大家都喜歡聽他的,這就是法緣。
我們那個時候在一起同修當中,林看治的法緣最好。我想你們很多人曾經見過他,他是我們班上年齡最大的。我們那個時候在一塊學習,他六十歲,幾乎大我三十歲。我在班上的時候是三十歲,他老人家六十歲,是年歲最大的一個同學,很用功、很努力,肯跟人結緣。那他講得好不好?我們聽起來並不怎麼樣,但是聽的人就多,法緣就盛。我們去講,我們覺得講得比他好,但是我們的聽眾少,他的聽眾多,這就是法緣的關係。同樣的道理,我們做生意買賣,你在這個地方沒有緣,你的產品比別人好,人家也不要,沒有緣分!如果這個緣好的時候,我這個產品比人家次一等,那人家就喜歡買你的,你就發財。可見得結緣非常重要。所以要懂得布施結緣,要知道修福修慧。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錢財五家共有,不容易保住,想盡方法,把你的財物保存下來,都保不住。這五家,第一,火會燒掉;第二,水會淹沒掉;第三,從前犯了罪了,抄家,官府沒收了。第四,你有財物,盜賊的目標都指向你,要來偷你的,要來搶你的。如果這些情形統統都沒有了,第五,還有敗家子,你沒有辦法防備,防不勝防!
所以真正懂得如何把我的財富保持住,你就布施,愈布施愈多。布施就是我命中的財物,我沒有享受,我分送給別人了,我命裡的這些財富還在;不但在,真的還會生利息,就是愈來愈多。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無畏布施,最簡單的、最明顯的就是吃素、放生。吃素、放生是屬於無畏布施,果報是健康長壽。我們世間人,喜歡財富、喜歡聰明智慧、喜歡健康長壽,不肯布施,那哪裡能夠得的到?得不到!所以一定要認真努力去修。
我在台中求學的時候,留的那些老照片,諸位要細細看看,你不認識我,我那個時候乾瘦,一點福報都沒有。有不少看相算命的算過我的八字,算我沒有福報,而且短命。他們這些說法我都相信,我認為說得很對,確實沒有福報。短命我也相信,我家已經有好多代了,我知道的,我的曾祖父不太清楚,祖父、父親、叔伯都沒有超過四十六歲,都是短命死的。所以他們算我的命到四十五歲就要死,我相信,我點頭。
那個時候我就出家學佛,學佛很精進。因為四十五歲就要死了,所以很認真、很努力。四十五歲那一年,我在基隆大覺寺結夏安居,靈源老和尚請我講《楞嚴經》。《楞嚴經》講了三分之一,十卷講到第三卷,我生病了,所以我就知道時間到了,也不看醫生,也不吃藥。因為醫生只能醫病,不能醫命,壽命到了,還有什麼搞頭?所以就回去老實念佛,等死。念了一個月,病就好了,沒死掉,一直到現在都沒生病。
我沒有求長壽,沒有求壽命。福報,確實一點都沒有。學佛之後,大家給我一點微薄的供養,除了生活必需之外,全都印經布施掉了。現在一年印經的費用,以台幣來算,總在三千萬以上。錢從哪裡來的?我也不曉得,反正來了就做,做錄音帶、做錄影帶,布施到全世界;其中以中國大陸最多,所以我在大陸上法緣最殊勝。到南洋去講經,我絕對不准做宣傳,不准在報紙上刊廣告,不要宣傳。不宣傳,聽眾都一千多人。他們現在知道不能宣傳,宣傳之後,道場連站的地方都沒有。所以我去講經不宣傳的、不做廣告的,法緣之盛是這麼來的。要肯結緣,不要害怕,緣愈結愈殊勝,愈結你心裡面才真正生歡喜心!
我跟大家講,歡喜就是我們生命當中最豐富的營養,什麼補藥都沒有歡喜心好。心地清淨、心地平等、心地慈悲、心地歡喜,常常歡喜,這個人就不老了,就不會生病。每一天愁眉苦臉很容易生病,這個有理論依據。佛在經上說:「一切法唯心所變」。我們身體狀況也是受心理的變化,心清淨,身就清淨。心裡面妄念多,煩惱多,心不清淨,生理就出毛病了。所以身心清淨,這個人是真正的健康長壽。我的老師教給我,我完全照作,做的效果果然跟老師說的、跟經上講的一樣,所以我的信心非常堅定。我跟大家講的話,沒有模稜兩可,完全肯定的,這是我自己體驗的,我自己得到的這個成果,決定不是假的。
所以我們要想保持自己的財富,你就修財布施;要想智慧增長,你就修法布施;要想自己健康長壽,你就吃素戒殺,決定不殺生,如果能放生就更好。在台灣可以放生,在外國不行,外國放生不但不許可,也是沒有必要的。像在美國,沒有一個人不愛護動物的。在外國,你看到這些鳥,你拿一點食物給牠,那些鳥就會到你的手掌心裡來吃。我們台灣沒有,台灣鳥見到人,趕快飛跑了。外國不會,牠知道你很愛護牠,你不會傷害牠。我們看到樹上有松鼠,拿個花生米,牠就到下面來,就在你手上吃,非常好!所以外國人非常愛護動物,沒有殺害動物。殺害動物,那個罰款罰得很重。所以在外國,放生就沒有了,在台灣可以。
修福、修慧、廣結善緣這三個條件,這是在家同修。出家人要廣結法緣,法緣愈殊勝,你將來弘法利生的路子愈寬廣,走到什麼地方都受歡迎,走到哪裡都有人親切的照顧,你說這個多幸福!這個緣要靠自己誠心誠意去結來的,要廣結法緣。這是我們說到「六和敬」裡面最後這一條,我們處世待人一定要遵守這個原則。
從這個上面提升,那就是菩薩行。菩薩行裡面是「六度」,六度第一個就是「布施」,就是我剛才講的修福、修慧、廣結善緣。
第二個是「持戒」,就是守法。大家曉得,弘法就是推廣佛陀的教育,必須要瞭解接受的對象。譬如,我們講經,這個經是對什麼人講的?在什麼處所講?在什麼時候講?這些如果不清楚,不瞭解,你講的就不契機,要觀機說法。我們對中國人是中國人的講法,對外國人是外國人的講法。為什麼?他們的文化背景跟我們不一樣,對於宇宙人生的觀察、想法、看法不相同。所以我們的教學的方法不一樣,同樣是一本經,講的方法不相同。
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歷史來觀察,佛當年在世,在印度對印度人講的那些方法,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經典是印度傳來的,釋迦牟尼佛講的原文,祖師大德們給我們一講解,那就變成中國的了,這就叫本土化跟現代化。現代人有哪些心病?佛法是治心病的,修正我們思想、見解、造作行為,幫助我們修正這些東西。我們中國人這些病症跟印度人不一樣,經典所講的是原理原則,這個細節在運用上要重新加以解釋。
我們再看傳到中國了,在漢朝時候,漢朝人的註解就能夠對治那個時候人的心病,他們聽了非常得利益,很得受用。到唐朝,漢朝那個講法不起作用了,為什麼?他們的心病跟漢朝人不一樣,必須要重新解釋。你看,註解一部經,漢朝的註解、唐朝的註解、宋朝的註解、明朝的註解、清朝的註解都不一樣。如果是一樣,那一個註解就好了,何必要這麼多註解?於是乎我們就瞭解,經是原理原則,不變的,講法是隨著時代、隨著眾生的需要作種種不同的解釋。
同樣的道理,對中國人是中國人的講法,對日本人是日本人的講法,對美國人是美國人的講法,不是死的、呆板的,是活活潑潑,這樣才能夠利益眾生。所以歷代那些註疏,我們可以做參考,看註疏就等於看藥方一樣。看藥方就知道這是治什麼病的,那個時候的人生的是什麼病,開的這個藥方。每一個朝代的註疏,你仔細觀察一比較,每一個朝代人,他們的心病不一樣,所以古來祖師大德的註解也不一樣。
我們是現代人,我們的思想、見解不要說是跟古人不一樣,跟民國初年都不一樣;不但跟民國初年不一樣,跟三十年前就不一樣。換句話說,三十年前那些大法師講的經,現在我們聽了得不到受用。由此可知,講經不容易,講經就是開藥方,要開得很準確,藥到病除,這個方子才是好方子!所以講經的時候,理論要貫通,經驗要豐富、要善於觀察,瞭解這個世間人身心的狀況,他的毛病在哪裡?他需要些什麼?你針對治他的毛病,滿足他的需要,那這個法門就一定受到熱烈的歡迎了。「佛無有法可說,無有定法可說」,所有一切法都是對眾生毛病而說的,抓到這個綱領,這個經典就活了,就不是死的、呆板的,而是活活潑潑的,真的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人也滿足了,鬼也滿足了,這就叫做佛法。
我在美國這麼多年,美國有佛法大概也有一百年了。可是我對美國人常常說:「佛法沒有到美國來。」
他說:「為什麼?我們美國現在道場很多,弘法的人也很多,怎麼說沒有佛法?」
我說:「你看看,佛菩薩的像,中國的佛像像中國人,中國的菩薩、佛都像中國人。日本的佛像,你一看就是日本人。西藏的佛像,你一看就是西藏人。泰國的佛像,一看就是泰國的阿彌陀佛,這個釋迦牟尼佛瘦瘦尖尖的,就是泰國人。哪一尊佛像像你們美國人?」
佛沒有相,隨類化身。所以我到美國去之後,我心裡就想,一定要造成佛菩薩像像個美國人面孔,美國人看到有親切感,一看到這個菩薩跟我們相貌一樣,才容易攝受、才容易度他們。我想了很久,遇到一個畫佛像的美國人,他很樂意的來替我畫佛像。
我說:「我的佛堂二十一尺,兩層樓那麼高。」量了尺寸給他,畫西方三聖。
他說:「法師,我還得收一點工本費。」
佛法,不能談賺錢,畫一張要台幣一百五十萬元。我就謝謝他,我不要了。這一百五十萬元我在美國達拉斯買一棟房子,那一邊的房地很便宜,通常一棟房子大概四十坪,地皮兩三百坪,美國的院子都很大,合美金五萬塊錢。所以那一張畫就值一棟房子,畫三張就三棟房子,這個畫我不要了,就算了。
前年,我到美國去的頭一天晚上,不知道是哪一位,我都不曉得,送來了三張油畫像,「西方三聖」八尺高,雖然沒有我理想中的那麼高,八尺高很不錯了,不知道什麼人送給我的,說明了是送到美國供養。我展開來一看,真歡喜,阿彌陀佛是印度人的相,觀音菩薩是中國人的相,大勢至菩薩是美國人的相,供在那裡,我說這是淨土宗到美國了。
為什麼?大勢至菩薩是淨宗初祖。我們在《楞嚴經》上讀到,盡虛空遍法界,提倡專修淨宗,專念阿彌陀佛,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你看夏蓮居在《淨修捷要》中,說:「淨宗初祖大勢至菩薩」,他是法界初祖。我們娑婆世界的初祖是普賢菩薩。釋迦牟尼佛最初成道在菩提樹下入定,定中講《大方廣佛華嚴經》,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參與了這個法會,《華嚴經》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普賢菩薩是我們娑婆世界的初祖。我們中國廬山慧遠大師是中國的初祖。所以我們問淨宗初祖,要問哪一位初祖?有法界初祖、有娑婆初祖、有中國初祖,我們都要把他分開,辨別得清清楚楚,決定不是含糊籠統的,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大勢至菩薩是淨宗初祖,我們今天看到大勢至菩薩的面孔是美國人,所以我看到很歡喜。觀世音菩薩是中國人,很慈祥,大慈大悲。阿彌陀佛畫的是印度人,這個是不可思議。我們心裡面有這個想法,居然就成就了,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所以要學布施,要修供養。普賢菩薩十願,第一個就是「禮敬諸佛」,第二是「稱讚如來」,這是把六度或者是十波羅蜜擴充到盡虛空遍法界,就叫做普賢行。普賢行的特色是行行稱性,真如本性是廣大沒有邊際的,因此每一個行門也是廣大無邊際的。所以普賢菩薩說:「虛空界盡,我禮乃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叫做普賢行。所以菩薩行比不上普賢行,菩薩行他這個心量沒有那麼大,能包一個世界、包十個世界、包一百個世界,這是菩薩行,不能夠稱性的;盡虛空遍法界,那才叫普賢行。一定要把自己的心量拓開,這是大菩薩所修的,法身大士所修的,我們雖然做不到,心嚮往之。我們要明瞭,要有這個念頭把自己的心量拓開,把自己的心量推廣,像佛、像大菩薩一樣。
第一條,「禮敬諸佛」。一切恭敬,我們在課誦本裡面,特別是懺儀裡面,常常念的一切恭敬,這就沒有彼此,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不但佛這樣教我們,孔老夫子也是這麼教我們的。我們打開《禮記》,第一句:「曲禮曰,毋不敬。」毋不敬跟一切恭敬意思是相同的。所以無論對人對事對物都要以真誠心、恭敬心來接待,這叫普賢行。我們對佛是怎樣的恭敬,我們對一切人就像對佛那個恭敬心一樣的對待,這就叫普賢行。如果你分別,「我對佛恭敬,那個人有什麼了不起,我為什麼要對他恭敬」?那你就不是普賢行。縱然你行菩薩道,肯定你不是普賢菩薩,為什麼?你有分別,你有執著,你對人對事有差等,不平等,這個就不是普賢行。對物的恭敬是保持整齊清潔,對事的恭敬是認真負責,盡心盡力把這個事情做得很圓滿。
第二條,「稱讚如來」。第一句是「禮敬諸佛」,第二句「稱讚如來」。「如來」跟「諸佛」一樣不一樣?如果是一樣的,那為什麼不叫「稱讚諸佛」,要改成「稱讚如來」?這一改確實不一樣。「諸佛」是從事相上說的,從相上講的,一律平等看待;「如來」是從性上講的,不是從相上講的,是從理上講的。換句話說,凡是不合理的、不稱性的,就不讚歎;凡是合理的、稱性的,我們就讚歎。這就跟「禮敬」不一樣,禮敬完全是事,一律平等恭敬,所以稱讚裡面就不一樣了。
《華嚴經》最後一品「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是把大乘菩薩修行做了一個表演給我們看,五十三位善知識是代表我們現前社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不要以為善財童子多幸運,他參訪的都是善知識,我們一生一個也沒有遇到。其實你從早到晚是天天遇到,時時遇到,你不認識。哪一個不是善知識?個個都是。所以要曉得,五十三位善知識代表社會各個階層,各個行業。你看善財童子去參訪,統統有禮敬,「禮敬諸佛」他做到了。這個稱讚,五十三位裡有三個人他沒有稱讚。五十三位善知識,有五十位他稱讚,有三個人沒有稱讚,那就是因為與理與性相應的稱讚,不相應的不稱讚。哪三個人?第一個是勝熱婆羅門,第二個是甘露火王,第三個是伐蘇蜜多女,這三個人沒有讚歎。這三個人是什麼行業?勝熱婆羅門愚痴,甘露火王瞋恚,伐蘇蜜多女貪愛,這三個人代表「貪、瞋、痴」。貪瞋痴不是如來,貪瞋痴違背了心性,所以善財童子不讚歎,有禮敬。於是我們就明瞭,這個讚歎就是孔老夫子所說的隱惡揚善,善的這一面,正的這一面,對社會有好處的這一面讚歎,負面的、對社會有不良影響的,不讚歎。稱讚是這樣修法,不可以不知道。
第三條,「廣修供養」。菩薩行裡面講的布施,現在心量擴大了,真誠恭敬心流露出來了,不用布施這個名詞,用供養。對佛供養,對眾生也供養,對畜生也供養,對餓鬼、地獄還是供養,這個心是平等的,生佛不二,生佛平等,《無量壽經》上「清淨平等覺」,統統都現前了。
這個供養就是前面講的三種布施,要廣,愈廣愈好,愈深愈好。世間人最難捨的是財,我們生生世世被這個東西害苦了,要懂得捨,捨才是真正的保全。尤其是學佛了,尤其是出家了,出家我們靠誰?我們靠佛,我們靠菩薩,我們有護法神擁護。我只要是心在道上,真正依照佛菩薩教誨修行,如果我今天凍著了,我今天餓著了,沒飯吃,那個韋馱菩薩馬上要撤職查辦,他護的什麼法?所有的護法神都要受到革職。哪有這種道理!假如我們自己還要預備,恐怕明天沒有飯吃,要多攢一點錢,這是不信佛,對佛沒有信心,對菩薩、護法神統統沒有信心,你不相信他,他就不來護持了。為什麼?你自己有辦法,護法神就少找一點麻煩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你自己想辦法了,我還護持你幹什麼。你統統放下,他就要負起完全的責任。這個諸位一定要相信,確確實實有護法神。沒有護法神,說老實話,不但我們道業不能成就,我們這個世間弘法利生的事業也不能成就。
我的幾個道場實實在在都是佛菩薩建立的,怎麼說呢?第一個,我沒有意思建道場,從來沒有這個念頭;第二個,沒有問人家化一分錢的緣;第三個,我沒有操一點心,道場就成立了。像達拉斯那麼大的道場,大家要建,好吧!找我去是破個土。我到外面弘法,過了一年去的時候,它搞好了,開幕了。當中只是把那個圖樣寄來我看看,我從來不聞不問,道場就成就了。道場是佛菩薩建的,不是我建的。那個地方有緣分,佛菩薩在那裡,一切都樣樣都給你做得圓圓滿滿,周周到到,自己不要操一點心,你說這個多自在!
所以一定要信佛,這個信佛非常非常不容易。我出家兩年之後才受戒,受戒之後到台中去拜老師,李老師是我的傳法人,我的佛法是他教給我的。去拜老師,老師第一句話就跟我說:「你要信佛。」你想想看,我那個時候學佛已經學了九年了,講經也講了兩年了,難道還不信佛嗎?他就給我解釋,信佛不是那麼容易!有人出家一輩子都不信佛,他相信自己,相信信徒,不相信佛菩薩,太多太多了!所以特別囑咐我要信佛,信佛要解佛義,要依教奉行,那才叫真信。不解佛義,那是迷惑顛倒。不能依教奉行,那哪裡叫信佛!佛法殊勝的功德利益,你決定得不到。所以唯有真正信佛,「廣修供養」、「懺除業障」這兩條他才能做到。
「廣修供養」是福,我們講修福;「懺除業障」是修慧,福慧雙修。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如來智慧德相,現在為什麼沒有?就是被業障障住了。業障懺除了,我們自性裡面的般若智慧就現前了。所以要知道,懺除業障是修慧,廣修供養是修福,也是與一切眾生結緣,結法緣,結善緣。心地愈清淨愈平等,你這個緣結到盡虛空遍法界,那個果德實實在在不可思議。
諸位要不深入經藏,你很難瞭解這個事實。真正要明瞭,要搞清楚,讀《華嚴經》。《華嚴經》不太容易讀得懂,讀清涼大師的《疏鈔》,清涼大師解釋得很詳細。看不懂?多看。一遍不懂,看兩遍;兩遍不懂,看三遍。古人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讀千遍了,這個一千遍讀下來,心定了,定了就開智慧,智慧一開,統統就明瞭了。所以讀書、讀經是修定,修定的目的是開慧,這是讀經的好處。我們讀註疏,開慧的時間會提前,本來十年開悟的,你這麼去修,五年就開悟,會把時間提前。
「一切供養當中,法供養為最」,這一句要記住。所以我們要修福,修最大的福、修圓滿的福,怎麼修法?修法供養。尤其是現代人,這個開發中的國家、已經開發的國家,在物質生活上都相當富裕,最缺乏的是精神生活,精神苦悶。因此對於法的布施、法的供養,真正是他們迫切需要的,我們能夠把佛法推薦給他、介紹給他,這就是修法供養。方式非常多,在從前只是講經或者是流通經書,現在的方式比從前更多了,現在有錄音帶、有錄影帶、有電腦資訊的傳播,比從前範圍廣大,傳遞迅速,這些工具我們應當善於利用,把佛法很快的介紹到全世界,推薦給每一個眾生,這是布施供養裡面最大、最殊勝的。
我讀到《華嚴經》這一段,又看到印光老法師一生所做的,我對於這一樁事情肯定了,沒有懷疑了。所以人家布施給我的一切,我都用不上,我現在沒有用錢的地方,衣服都是人家送的,我沒有做過衣服,人家送給我的都穿不完,太多了!樣樣都是人家替我準備好的,一分錢都不要花,走遍全世界身上一毛錢都不要帶,這很有福報!都是人家照顧好的。一切供養統統拿去印經,做法布施,學印光法師。你看印光法師他老人家在蘇州建立「弘化社」,就是「佛經流通處」,現在它叫「弘化社」,所有信徒供養他的都在那裡作基金,印書結緣流通,全部都做這個,沒有做第二樁事情。
我怎麼知道的?我在《上海護國息災法會開示錄》那個小冊子看到了。因為北方有災難,他老人家特別從印經款子裡面撥出三千元現大洋,拿去賑災。我才明瞭,他所有的錢都拿去印經了。賑災的這個錢是從印經款子裡面提出三千塊錢,去做救災的事情,全部都拿去做法布施,「諸供養中,法供養最」,這是我們肯定的,經上說得清楚,老法師給我們做了一個最好的榜樣。
現代科技非常進步,科學的產品日新月異,在我的看法,這個錄音帶十年之後淘汰掉,就不會有這個東西,會被CD磁碟片取而代之。我這次到新加坡參觀他們這個設施,新加坡製造CD片,他們的技術僅次於日本,在世界第二位。這個東西的好處是不怕高溫,夏天很熱的時候不會變形。不像錄音帶,在高溫底下它就焦了,聲音就變了。CD片不怕潮濕,錄音帶受了潮濕會長霉,所以錄音帶很不容易保存。我去參觀,CD片放在高溫裡面,沒有損害,放在水裡面泡也沒有損害,丟到地下也打不破,這個好。而且告訴我,這個片子可以保存一百年到兩百年,音質不會改變。因為它是雷射光照的,它沒有磨損。不像這個帶子,它在磁頭上磨,它會磨損。現在成本高一點,將來生產量多了,成本降低了,會把錄音帶取而代之。現在這個影碟片,也就是雷射片,將來就代替錄影帶。所以不必用錄影帶,不必用錄音帶了。這是高科技的產品,保持原音,而且能保持得很久。縱然兩百年保存不了,我們打個對折,能保存一百年,那這個效果就很殊勝了,很了不起了。我們流通這些,製作這些都是屬於法布施。而且文殊菩薩在楞嚴會上說得很好,「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眼根不及耳根,他看不明白,他一聽就明白了。像這個錄影帶跟錄音帶,正合我們娑婆世界眾生的根機,錄音帶專對耳根,錄影帶是眼根耳根同時都有了,那個效果就更大了。
所以我們流通佛法,修法供養,除了印經書之外,向這個方向走是很正確的,而且收到的效果比印經書效果要大。特別是在中國大陸,中國大陸對於錄音帶是最受歡迎,因為我們送去的書,我們這邊印的字體,他們叫繁體字,有很多還看不懂,年輕人都看不懂,他能聽懂。所以對於錄音帶、錄影帶的需要,超過了經典,超過了書籍。這是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們「廣修供養」裡面的項目又增加了許多,這是從前古人沒有的,我們應當把它增列進去。
底下一條,「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下面一共有七句,這些都是屬於法供養。「如說修行」,如佛所說,依教奉行,這是供養;不但是供養佛,也是供養一切眾生。何以故?我們要曉得,佛說法三業清淨。身、語、意三業說法,不但口說,身體這個表態是身說,心裡念念利益眾生是意說,身、語、意三業都說,才能夠給聽的人心心相應,感應道交!
「如說修行」,就是修行的一個榜樣。我們依照佛的教訓來修學,修了幾十年,假如修得很痛苦,一年比一年苦,那個相貌當然就不好看,人家一看到,學佛學到那個樣子,「算了!不要學了」,這是事實。我們依照佛法修學,學得是身心清淨,快樂自在,一天到晚,歡歡喜喜,快快樂樂。人家一看,「你好幸福!我好羨慕你。你這麼快樂是從哪裡來的」?「念阿彌陀佛來的。」「我也要念。」你看,他馬上就念佛了,這就是「如說修行」供養。
所以,自己修行會影響一切眾生。哪一個人不喜歡幸福?哪一個人不喜歡快樂?看到你這個樣子,真的生羨慕心,他要來請教你:「你這個快樂幸福從哪裡來的?」我們就把佛法介紹給他,推薦給他,我們就是證明,就是事實,學佛好處就像我這個樣子,他就很滿足了。
「利益眾生供養」,一定要給眾生最真實、最豐饒的利益。換句話說,要幫助他解除他的困難,幫助他得到幸福快樂,這是供養諸佛、供養眾生。
「攝受眾生供養」。這個「攝受」就是我們以善巧方便把佛法介紹給他,推薦給他,讓他瞭解佛教,歡喜佛教育,接受佛教育,修學佛教育。
「代眾生苦供養」。我們吃素,我們生活簡單,物質需求達到生活必需就好,以外的我們不追求。我們將富裕的這些資財布施眾生,我們過清苦的生活,這叫代眾生受苦。我要不布施,我自己可以過得更舒服一點,我能夠省一分,眾生那邊就多了一分。現在在台灣印經的成本,我不太清楚,因為這些年都在國外。從前我自己經手,我在民國六十年第一次印《華嚴經》流通的時候,是印小冊子,小本平裝,一套是十二冊。一冊成本兩塊錢,十二冊一套《華嚴經》二十四塊錢。所以我如果用二十四塊錢,我就會想一想,我能夠省下這二十四塊錢,這個世間就多一套《華嚴經》,我們常常存這個心,這是「代眾生苦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我們就修這個。所以要常常記在心裡,時時刻刻提醒自己。
「勤修善根供養」。「善根」,不貪、不瞋、不痴是三善根。精進是菩薩唯一善根,精進不懈。所以三善根加上精進,世出世法的善根就統統都具足了。
「不捨菩薩業供養」。菩薩的事業就是度化眾生,全心全力推展佛法,普及佛法,這是菩薩的事業。
「不離菩提心供養」。菩提心是念念覺悟,覺而不迷,這是菩提心。不被外境所迷,不被煩惱所迷。這樣,我剛才講的修福、修慧、廣結善緣,才會做得踏實、才會做得成功、做得圓滿。今天時間到了,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