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大士之德—清淨信願行,導歸淨佛土 (第五集) 1991/8 美國舊金山 檔名:04-006-0005
昨天我們講到迴向的第九願「常隨佛學」,這也是普賢菩薩教給我們修學的方法。特別是在近代,當前這時代正是佛在《楞嚴經》上所說的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整個社會都在動亂,當然對於佛教有很大的影響。在這時代,邪正是非很難辨別,帶給我們非常大的困惑,我們修學究竟要依靠什麼?普賢菩薩在十大願王裡面教給我們要跟佛學。佛又不住在世,世間人說有人他是什麼佛再來、什麼菩薩再來,這不可靠的。佛在經上說過了,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我們這世界上就不可能再有佛出現了。彌勒菩薩示現成佛,《下生經》裡面講,以我們這個世間年代來計算,是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不是現在。釋迦牟尼佛滅度到現在還不到三千年,哪裡就有佛出世?所以這是不可能的。
在中國雖然有佛菩薩示現,但是也就是示現在家、出家這種身分,雖然示現,在當時並不會把他的身分顯露出來,不會。到什麼時候才露身分?他到走的時候才露身分,住在世間的時候決定不露身分,身分一暴露,馬上就走,這是真的。如果身分露出來還不走,在過去歷史上沒這個例子,這就不是真正佛菩薩的示現。這我們總是要曉得、要清楚,不要被人欺騙了。普賢菩薩教給我們隨佛學,是隨本師釋迦牟尼佛學,是隨西方阿彌陀佛學。經典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阿彌陀佛雖然沒有到我們這世間來,可是世尊在經典裡面曾經引述不少阿彌陀佛的開示,像在《無量壽經》裡面就說得很多。這些都是教我們學習的處所,也是我們修學最穩當的依靠,這在前面曾經跟諸位做了詳細的報告。緊接著下面這段文是「恆順眾生」,經文偈頌有兩首:
【所有十方一切剎。廣大清淨妙莊嚴。眾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十方所有諸眾生。願離憂患常安樂。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餘。】
這是這八句。八句經文裡面,給我們敘說了『眾生』的境界。在十法界,除佛之外,我們常講九界有情,九法界都叫做「眾生」,所以眾生的範圍包括很廣,上自等覺菩薩,下至三惡道的眾生,都包含在其中,這是通常說的。如果是以廣義的名相來講,眾生,眾是講眾緣,生是講生起,那我們曉得,所有一切的現象都是眾緣所生起的,統統叫眾生。這個眾生就不僅包括有情的眾生,無情的也是眾生,換句話說,「眾生」兩個字包括了我們現在所說的動物、植物、礦物,乃至於包括了所有一切自然界的現象,它都是許多條件才發生的,這些條件不具備,它就不會發生,這是眾生的本義。我們看經文要常常留意,它這兩個字到底是指有情的眾生(狹義的),還是廣泛指一切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這個不能夠疏忽。普賢菩薩教我們恆順眾生,狹義的是講九法界有情眾生,廣義的就是叫我們隨順大自然的法則,也就是大自然的現象,我們現在科學家講的生態平衡,這個就是屬於恆順自然。這意思說得很深,也說得很圓。我們一個人如果真正能做到恆順眾生,就是順宇宙一切自然現象的話,這個人的身心一定非常健康,他跟自然一樣;違背了自然的法則,他就會有許多的障礙,我們常講病痛,有這些東西發生。為什麼?不自然了,這才出很多的障礙。
譬如我們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來說,心是靜的、是空的,是確實有的,但是沒有形象,我們一般凡夫不知道,不但凡夫不知道,小乘的聖人、權教的菩薩都不能得知;不得知,用不用它?還是得用它,不能說不知道就不用心,九界有情眾生都用心。用心,不知道真心的真相,就把那個心用錯了,錯用了心。用錯了心,怎麼用錯了?剛才說了,心是空的,它變成有,這就錯了;心裡面沒有念頭,現在心裡念頭很多就錯了,這個錯給我們帶來的苦難就太多了。佛與大菩薩他們用心就是順著心的自然狀況,所以他叫做佛、叫做菩薩,完全沒有錯誤;我們凡夫全用錯了,用錯了就把真心變成了八識五十一心所,變成這東西,我們統統用的是這東西,權教、二乘、凡夫統統用的八識五十一心所,這不是真心。《華嚴經》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人家用的是真心,真心沒有念頭,真心離相,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那個本來無一物的心是真心。我們現在這個心裡面東西太多了太多了,數之不盡,妄想、分別、執著,這些東西,這些是什麼?這些是我們真心的染污,我們把真心忘掉了,用它的染污,你說這個糟不糟!
我們學佛,首先就要學佛的用心,佛是什麼心?大乘法門裡面常講十法界的因行,當然十法界的因緣是無量無邊,《華嚴經》上說是無量因緣而生起的現象,一個現象的出生不是偶然的,是無量因緣,無量因緣裡面哪一個因緣最重要,佛常常就抓這最重要的來給我們說明。在十法界,我們從最底下來說,墮地獄,什麼因緣是最重要的、第一個墮地獄的因素?佛給我們說,瞋恨心。這是三惡道,貪瞋痴,瞋恨墮地獄,貪欲墮餓鬼。諸位要記清楚,哪一個道都是無量因緣,無量因緣裡頭第一重要的,這是講的三毒煩惱。愚痴墮畜生,什麼叫愚痴?真妄不能辨別、邪正不能辨別、是非不能辨別,都給它搞顛倒,都搞錯了,這叫愚痴,愚痴是畜生道的第一個因素。三惡道上來就是三善道,三善道當中有天、人、阿修羅,修羅道的業因第一個因素是什麼?佛給我們講的是傲慢,貢高我慢。人道是五戒綱常,三綱五常這是我們中國儒家講的,佛法裡面就是五戒,這是得人身最重要的一個因素。生天是十善與四無量心,四無量心是慈悲喜捨,這是生天之因。阿羅漢是修四諦,辟支佛是修十二因緣,菩薩是修六度,佛是什麼?佛修平等,平等心是佛心。你看《無量壽經》經題上「清淨平等覺」,於是我們就曉得了,隨喜功德、恆順眾生,我們要跟佛學,常隨佛學,我們要跟佛學,學清淨平等覺。恆順眾生,我們要順法性,順大自然就對了,順著自然的法則就不會有錯誤,這是從理論上說。
從方法上說,對於順逆境界都隨順,特別是逆境,古今的聖人都教給我們要逆來順受,特別是在《華嚴》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表法的境界有順境、有逆境。像勝熱婆羅門、甘露火王、遍行外道,這幾位善知識所表的都是逆境,善財童子在逆境裡頭怎麼個修法,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順境、逆境都能成就自己,問題就是你要順,這樣就好。當然這是要有相當的智慧、要有耐心、要有善巧、要有方便,你會在一切境界當中都能夠得清淨心、都能夠斷煩惱、都能夠開智慧,都能夠定慧等學、福慧雙修,沒有不順利的。只要你能夠抓住普賢修行十個綱領,這十大願王,無論什麼境界你都能夠圓成道業,這是很了不起的開示,說得通俗一點,就是非常難得寶貴的指示,教給我們一個修學的原則、修學的方針。在人事環境裡頭也有順逆,特別是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可以說順境少、逆境多,也就是真正志同道合的同修少,彼此互相障礙的這些同修多,這就逆境多。在人事環境裡面我們怎麼相處,那就叫修行。順境裡面絕不能起貪念,不能起這念頭,逆境裡面不可以有怨恨,順境、逆境都是修定,都在這裡做功夫。記住前面所講的綱領,善人我們對他恭敬,惡人還是要恭敬,而且要平等的恭敬,不平等你就違背了法性,也就違背了學佛,我們不是要常隨佛學嗎?佛是平等心,我們在境界裡頭這個是人善人、那個是惡人,馬上就不平等了,那還學的什麼?那已經離開了佛法。所以在極不平等裡面去修平等心,那時候你才曉得,順逆兩個境界都是我的善知識,因為這兩個境界我的平等心才現前,沒有這兩個境界我平等心到哪裡修?五十三參這五十三位善知識,實在講,的確成就了善財童子的清淨平等覺,就這麼回事。好事、壞事也是兩個境界,也要在這個境界裡面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覺,覺而不迷。不能說好壞都不知道,那就又迷惑顛倒,又變成愚痴,那就墮畜生道了。不能說善人惡人不知道,善人惡人我都知道,好事壞事都知道,心地清淨平等來對待他們,這叫功夫。好善惡惡是世間人,那不是佛菩薩,學佛不可以,學佛是善惡心地清楚明白,絕對平等。
度眾生,前面講修自己的清淨平等覺,這是自受用,我自己會修;菩薩還得要幫助別人,怎麼幫助法?幫助別人要看緣分,緣沒有熟,有沒有熟的幫助法;已經成熟,有成熟的幫助法,不能說緣不成熟我現在還不能幫助他,那這個眾生就永遠不能得度了。不成熟有不成熟的辦法,也就是不學佛的人,我用不學佛的方法;己經入門,有入門的方法;已經發願真修,有真修的方法,這樣才能真正利益一切眾生。所以這裡頭善巧方便太多了,特別是在《華嚴經》上,《華嚴經》因為分量多,說得就詳細,各種不同的人物、各種不同的境界、各種不同的過程,菩薩用什麼樣的方法來接觸廣大的眾生,都舉了許多例子。實在講,這部經是我們一生確實受用不盡。我們自己不曉得怎麼個做法,可以讀讀《華嚴經》,在這裡面找啟示、找答案,決定能夠叫你滿意。
偈頌第十七首以下,這是頌前面的迴向,這裡面也可以把它分成幾個段落。第一個段落是講受持的願,有兩首,也就是護法的願:
【我為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天龍夜叉鳩槃茶。乃至人與非人等。所有一切眾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
菩薩當然護法,佛弟子也就是凡是學佛的同修,無論在家、出家,皈依三寶之後我們都稱為三寶弟子,就有護持正法的責任。佛法要沒有人護持,這個佛法必然也像其他的世間法一樣,會被大時代所消失掉,要想佛法久住在這世間,一定要有真正發心的人來護持。所以佛門一般寺院,傳統寺院的建築,你一進山門就見到護法神,首先就教你要護法。在大陸上,從前這些寺院建築,無論是規模大小,總是一進山門第一個殿是天王殿。在台灣,寺院的建築沒有依照傳統來做,所以在台灣寺院看到四天王很少。但是如果沒有天王殿,這個道場就沒有護法了,所以道場它逐漸變質了,為什麼變質?沒有護法了,它怎麼會不變質?當然變質。我們也是深深有鑑於此,最近我在台灣將四天王的像印了五千套,一套是五張,當中是彌勒菩薩,旁邊是四天王,印得很莊嚴。這個四天王的像是從大陸請來的,雕刻得非常之好,我們在台灣把它照相,照出來之後做版,再把它放大。因為我們請來的四天王像只有一尺這麼高,現在我們印的四天王像很高,把它的像放大了,非常莊嚴。希望將來我們台灣每個道場都能夠供奉。
我們自己家裡頭,如果佛堂稍微大一點,也可以供奉,家裡面也能供奉。諸位同修要知道,護法神不是只有寺廟可以供奉、家裡不可供奉,這是錯誤的,為什麼?護法護誰的法?護我自己的法,那你自己就應該要供。護法神是提醒我們自己,彌勒菩薩就是提醒我們要修清淨平等覺。彌勒菩薩的造像是造我們中國布袋和尚的像,布袋和尚是南宋時代的人,跟岳飛同時代,宋高宗時代的人,出現在浙江奉化,南宋的首都在臨安,就是現在的杭州,奉化離杭州不太遠,出現在這地方。這位大德他是圓寂的時候,就是他走的時候,向大家宣布他是彌勒菩薩再來的,說了之後他就走了。大家曉得他是彌勒菩薩再來的,也沒法子再供奉他了,他已經走了,說出身分,他走了。從此以後我們中國寺院供彌勒菩薩,都供布袋和尚像。布袋和尚他的特徵叫人一看就了解,他肚皮很大,肚皮很大代表什麼?代表肚量大能包容,一切都能包容,這就是平等的意思。所以他代表的是「生平等心,成喜悅相」,無論對善人惡人都一團和氣,以歡喜心、和睦的心來待人接物,心地清淨平等,豈不就是代表了《無量壽經》上清淨平等覺嗎?這是告訴我們修學的目標、修學的方向,我們就修這東西。
沒有修學之前先要講求怎麼樣來護持自己,不至於違背了我們修學的目標宗旨,這就以四大天王來警惕我們。東方天王叫持國天王,持是保持,國是國家,就像一個帝王、像一個政府一樣,如何來捍衛這國家,是取這個比喻。把這個範圍縮小就是個人,我們如何保護自己,保護自己的清淨心、平等心不至於失掉,這就是持國的意思。如果再說得淺顯一點,怎樣能夠保護自己這一生的幸福快樂,如何能保護我家庭的美滿,怎樣能保護社會和諧、國家富強、世界和平,都是這個意思代表的,統統是持國的意思,這真的叫護持自己,乃至於護持一切眾生。從佛教上來觀察,如何來護持這個教學,使正法常住世間歷久不衰,這就是持國天王所代表的意義。要怎樣才能做到?實在講就是負責盡分,我們在社會上是什麼樣的身分,我把我本分的事情盡心盡力做得圓圓滿滿,這就是持國。你在家庭你有家庭的身分,你是父親的身分,你對於兒女的教育要照顧周到;你在佛門裡面是佛弟子的身分,我要把佛弟子這分的責任也要做得圓圓滿滿。在每個場合有每個場合的身分,你都能夠盡分盡職負起責任,盡心盡力的去做,這就是第一位天王他教給我們的,他常常在那裡提醒我們,我們看到這尊像,就要想起如何來修學、怎樣來負責盡職。
第二位天王叫增長天王,南方的。配這四方是中國人講的五行,印度也講五行,東方是配春天的,春生;夏長,夏天很茂盛生長,配這個意思。夏是南方,南方象徵著光明、象徵著火,因為我們中國在北半球,南方是赤道,北方寒冷,南方熱,所以象徵火,象徵著智慧光明天天要增長。這就代表佛門講的精進、儒家講的日新又新,天天要求進步。我們站在自己工作崗位,雖然把責任、職責都能夠盡到了,可是不求進步是錯誤的,還要天天求進步,這就對了。這個進步是圓滿、究竟、廣泛的,我們的智慧要天天增長,我們的德行也要天天增長,我們的能力、我們的才藝還是要天天增長,甚至於講到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也要天天增長。可見得佛法不是一般人所講是消極的,不是,佛教確實帶給我們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快樂,離苦得樂,這是要知道的。佛教是永遠教我們求進步,你每進一步,地位名稱就不相同,像菩薩五十一個階級,他要不進步,他地位怎麼能向上提升?小乘也有八個階級,從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一直到四果羅漢,有八個階級,你不往上提升怎麼能圓滿?菩薩有五十一個階級,最高的菩薩是等覺菩薩,再往上提升一級就成佛了。所以佛法是教我們進步的,不是叫我們止住在現前這個狀況,那就錯了,大錯特錯,是教我們不斷向上提升、不斷去求進步。要怎樣才能達到前面兩個目標?一個是負責盡職,一個是天天進步。
西方、北方天王提供我們方法,西方天王叫廣目,北方天王叫多聞。你想想這個天王的名字,大致上就能夠明白了,廣目是叫你多看,多聞是叫你多聽,我們一定要多看、要多聽。在《華嚴經》上,善財童子為什麼要去五十三參?五十三參為的是什麼?還不是為了多看多聽,就是為這個。法藏比丘,這在《無量壽經》上我們讀到的,親近世間自在王如來,求佛給他講經說法,佛很慈悲,給他說了二百一十億個佛國土裡面的依正莊嚴因果之事,說法的時間千億歲,不但說法,而且把每個諸佛剎土展現給法藏比丘看。跟他說法是多聞,把十方諸佛剎土展現在他面前是叫他多看。他聽了看了之後,這二百一十億不是一般的數字,它是表法的意思,如果一般的數字,二百一十億並不多,它是代表圓滿,也就是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剎土,世間自在王如來都告訴法藏比丘,都把它展現出來讓法藏比丘親自看到。他看了聽了之後,他在這裡面抉擇,下了個決心選擇,取一切諸佛剎土的優點,捨一切諸佛剎土的缺陷,所以他建的世界是最圓滿、最美好的世界,他這個世界不是憑空建造的,是取人之長、捨人之短,他完全是以改進的方法來建造的。所以這世界建成之後,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佛不讚歎,道理在此地,這也是給我們一個最好的修行榜樣。我們每天早起就會把眼睛張開就到處看,耳朵豎起來了到處聽,看的什麼?聽的什麼?是非人我。這要不學法藏比丘那可不得了,決定不能出三界,決定造作罪業。所以我們要看,多看多聽是智慧,看了聽了不要把這個東西落到意識裡面去,才是真正的智慧,落在意識裡面去就變成煩惱了,就變成染污的種子。
所以大菩薩們修行,《楞嚴經》上就講得很好,「捨識用根」,見用什麼見?用見性見,見性是根;用什麼聽?用聞性去聞,不要用耳識,不要用眼識。用眼識、用耳識就落到阿賴耶識去了,這是佛在楞嚴會上教給我們的祕訣。這個祕訣我這樣講法大家還很難體會,我再說得白一點,我們看了聽了,不要放在心裡那就對了,人家提起來我們清楚明白,不提起來,不會記起來也不會想起來。你在日常生活當中會想起來、會記起來,這是識的作用;人家問起來,你立刻能夠回答,那是智慧的作用。佛講經,許多人向佛請教,這一問一答,佛沒有通過思考,沒有去想一想,不需要,完全是智慧。凡是通過思考,我來想一想,就落到意識裡去了。這是《楞嚴經》上講的捨識用根,說得真是妙絕了。不是不叫你看、不是不叫你聽,不許你看了聽了自己受到影響;不受它的影響,知道這一切現象都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好的是虛妄,壞的也是虛妄,所以它平等的,這不都是虛妄嗎?好的等於零,壞的還是等於零,你又何必去執著它?又何必去分別它?所以在一切境界裡面,我們可以看、可以聽,但是心裡頭絕對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
起心動念是什麼?是煩惱起現行,起貪瞋痴慢,順境生喜歡心、生貪心,逆境生瞋恚心,你就有好惡,好惡是什麼?是起心動念。我們的功夫,什麼叫功夫?就是在境界裡眼見耳聞當中去練清淨心,就是修平等覺。怎麼個修法?在見聞覺知裡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修這個,這叫真正學佛。學佛學什麼?就學這個。佛家講的功夫,絕對不是少林寺的武功,不是那個,是能在見色聞聲當中自己清淨平等,絕無分別執著,決定不起心動念,這叫有功夫,這叫功夫得力。功夫得力,煩惱就伏住了,煩惱是什麼?貪瞋痴慢,這個東西不起現行了,並沒有斷根,我有功夫把它伏住了,雖然還有貪瞋痴慢的種子,它不起作用。我們現前得到是什麼?身心清淨。身心清淨就健康長壽,就百病不生,就永遠不老、不病、不死,現在就得到,佛法標榜的離苦得樂真的得到,不是假的。所有一切衰病苦惱的根源從哪裡生的?從不清淨的心生的,你的心不清淨不平等,你在一切法裡頭有分別執著、有貪瞋好惡,這是你身體衰老、疾病的根源,你能夠把這個根拔掉,你怎麼會老?你怎麼會生病?不可能的。所以你要說佛法有什麼好處?這就是最大的好處。這好處誰都要,誰都喜歡,誰都不會反對。你想要,就得好好的學,不學你得不到。所以學佛是順性,就是前面講的恆順眾生,這個眾生就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宇宙萬有的現象,自己的心行與大自然融合成一體,這個心才真正得到清淨、真正得到平等。一切萬相的體、相、作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就是覺而不迷,這是我們要知道、要覺悟、要認真努力來修學的。佛法絕對沒有迷信,佛法所說的確實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菩薩在修學的時候,還講到護法,具體而言,現在人所講的修學方法的落實,從哪裡做起?要從戒定慧三學做起。三學當中先學戒律,一定要修淨戒,戒要清淨,是因戒而得清淨心的,這戒律就對了,這就是佛所說的;我戒持得很嚴,心不清淨,那不是佛所講的,那個戒是世間有漏的福報,不是無漏法。無漏法裡面,就是佛法裡面所講的戒是幫助你得定的,定就是清淨心。所以持戒是自己的事情,不是別人的事情。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說得很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個話說得很有道理,這就是怎樣來修清淨戒?絕對不見世間過,我這個戒才能夠得定。假如我自己戒律持得很好,佛在戒經上怎麼講我就怎麼做,我統統做到了,看到這個人得定,你說他為什麼不能得定?他戒持得那麼好,為什麼不能得定?他天天見別人過失。因此我們要知道,佛所講的戒只叫我一個人守的,不是叫別人守,你有這個認識,心就平了。佛是叫我守的,是叫我持戒得定開智慧,沒有叫他們,他們怎麼做與我不相干,這個戒就對了。
所以戒是戒自己,不是戒別人。大乘戒、小乘戒,統統是戒自己,與別人不相干。小乘戒是什麼?是獨善其身,就是沒有別人跟我在一起,自己在個小房間一個人,我應該要遵守的,這是小乘戒。大乘戒是菩薩戒,菩薩戒是我跟大眾相處我應該要怎麼做,他怎麼做我不管,我應該要怎麼做,所以大乘戒不是說大家共同遵守的,不是的。所以佛法的戒律使我們佩服到五體投地,的確這個精神太偉大了,非常正確,只戒自己不戒別人,所以這個心地永遠清涼自在,不受外境干擾。大家都是佛弟子,每個人都守自己的戒律,在一塊真正和睦相處,真正做到六和敬。六和敬不是哪個人教訓哪個人、哪個人勉強哪個人,沒有,各個人都是自發的、都是自動的,沒有任何一個人去拘束另外一個人。所以佛陀教育實在講,真正是開放自由解脫的教育,完全是自發自覺,是這樣的教育,而且特別顯示在大乘佛法當中,一個大目標、大前提都順性,順著本性的性德來修學。這樣子才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個定就是清淨心,心清淨到一定的程度智慧就開了。
這雖然說的是方法,還是方法的原則,在日常生活當中究竟我們應該怎麼個修法?這才是我們最關心的課題。各宗有各宗的方法,淨土宗的方法實在講,比起一切法門是要殊勝,如果不殊勝,十方如來怎麼會讚歎?殊勝在哪裡?就用一句阿彌陀佛,這方法妙極了。因為我們畢竟是凡夫,佛所講的理論我們聽了都點頭,都覺得很對,可是自己做不到,我看到善人好事就歡喜、看到惡人就討厭,知道我也不應該歡喜、也不應該討厭,它偏偏生歡喜心、生厭惡心,那怎麼辦?止不住。淨宗法門妙就妙在這裡,你一起心動念,「阿彌陀佛」,好的也是阿彌陀佛,壞的也是阿彌陀佛,善的是阿彌陀佛,惡的也阿彌陀佛,到阿彌陀佛就中和了,什麼都沒有了,這個妙!所以諸位要記住,阿彌陀佛就是修圓滿的戒定慧,就是修究竟的清淨平等覺,你要能把這個意思說出來,人家問你為什麼要念阿彌陀佛?你講給他聽,他也佩服,他覺得是很對,有道理。念佛人要曉得為什麼念佛,念佛究竟根據什麼理論、什麼原則,會達到什麼樣的效果,我們也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接著菩薩又告訴我們:
【勤修清淨波羅蜜。恆不忘失菩提心。】
這兩句話重要。從基礎再往上提升一步就要修六度,六度要修到清淨。這個清淨也就是般若經典裡面所講的「離一切相」,決定不能著相修行。《般若經》上常講的「三輪體空」,那就是修清淨波羅蜜的方法。我修布施,常常修學、常常在做,不著相,不執著我能施,不執著有個對方接受我所布施,也不執著我當中所施捨的一切物品,三方面都不執著,天天修,自己所得的是清淨心、平等心。一有執著就變成有漏的福報了,那就常講的「善有善報」,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有修就有得,這是著相布施。不著相的布施,這三種布施得的是什麼?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那不一樣,所得的是性德,著相所得到的是修德,修德是有限的,性德是無量的。說到這地方,我們眼前做的,如何能夠把有相跟無相融合成一個,那就妙了,事上是有相的,心裡確實不執著,確實不把事情記在心裡,要這樣做法,這樣做才如法。所謂「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世間的法相不可以破壞,內心一定要清淨,一定要不執著。
在美國,這個社會是法治的社會,我們在這地方生活相當的艱難,諸位在佛門裡面的布施我也接受了很多。我也提醒諸位同修,無論你們捐獻的錢多少,希望你們都寫個名字、寫個地址,這些錢全部都送到達拉斯佛教會,那邊是一個免稅的團體,所以它的收據寄給你們,你們可以抵稅。所有一切供養,供養我的我也交給常住,我要用的常住支給我,我們希望這道場真正做到六和敬,利和同均,供養我私人的我也交給他們。他們會開收據給你,這樣子如法。我接收到的,有很多同修是支票,那就方便了,因為你支票上有名字、有地址,它會把收據寄給你。但是有人送來現金,有些不寫名字就不知道了,我也記不得哪一個人給我的,那就真的變成無相布施了,可是這些錢我還是要交給他們,交給他們這都沒有收據了,但是他們會入帳。所以同修們供養我的時候,你曉得,我將統統交到那邊去,你們拿到收據對你們有好處。這是說到清淨波羅蜜,這不是不清淨,這叫不壞世間相,世間相我們不破壞它。
重要的,『恆不忘失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菩提心就是覺而不迷。我們在世間,從早到晚所接觸的不外乎人、事、物這三大類,接觸這三大類都要有高度的警覺,覺而不迷就是菩提心。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就是覺悟的意思,菩提心是覺悟的心。到底什麼才叫覺悟?真正能夠認識、體會萬法無常,這才是覺悟。真正能夠覺悟一切法了不可得,這個人覺悟了,他的心才會真正清淨。為什麼?一切法了不可得,他在一切法當中能夠真正做到不取不捨,他心永遠清淨了。取捨得失的念頭沒有了,決定求生淨土,這是真正覺悟,不生淨土你決定輪迴,搞六道輪迴這是迷。雖然無量法門在理論上講統統能夠出三界、能夠成佛道,但對我們自己根性,我們的業障很重做不到。譬如《楞嚴經》上講的教我們捨識用根,我們的識捨不掉,我們有沒有根性?有根性,根性用不上,理論上講沒錯,事實上我們做不到。我們有見性,可是我們就用不上它,我們有眼識,眼識就丟不掉,那無可奈何,還是念佛好,就是一切法門裡面念佛這法門最容易。可是念佛人要真正在一生當中確定往生,一定要覺,覺什麼?對世間沒有留戀,對於世事沒有牽掛,眼前一切萬物沒有取捨,這是真正覺悟了,這句佛號念得才會得力。
底下又有一首偈說得很好,這首偈在古大德的著作當中常常被引用到:
【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特別是後面兩句,我們在古人著作當中常常見到,這是《華嚴經》上的兩句話。兩句都是比喻,說的事範圍很廣大。『惑』是迷惑,『業』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講就是活動,現在我們這社會上很多的活動,諸位到處可以聽到、到處可以見到,這些活動是什麼?那個活動,總而言之一句話,都是迷惑你的,惑業,是迷惑你的。也有不少境界,境界是什麼?境界是『魔境』,我們先要解釋一下什麼叫魔境,你要懂得魔境的意思,你就會恍然大悟。「魔」是講折磨,折磨是什麼?你的身心都不自在,你感覺得煩惱,感覺到痛苦,這就是魔境。佛的境界你入進去一定會清涼自在,會感覺得法喜充滿,那是佛境界。如果到這個境界裡面,入到大眾裡面,自己有壓力,感覺得身心都不自在,那就叫魔境,這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除了這兩大類之外還有『世間道』,「世間道」就是世間的善法、世間的正法。前面那兩種是世間的惡法,惑業、魔境都是世間的惡法。世間也有善法、也有正法,但是它決定不能超越世間,也就是決定不能超越六道生死輪迴。所以佛給我們講還是要求得解脫,我們要想法子超過去,這個就對了。
所以說比喻,『猶如蓮華不著水』。蓮花生在水裡面,根在池子底下,泥土就比做惑業、魔境,就比做這個;它的莖是生在水當中,把水比作世間的正法、善法。可是蓮花開在水上面,它是惑不染、魔也不染、世間善也不染,超越了,用蓮花來比喻。我們學佛的人要像這樣,世間一切善惡統統不沾染。又像『日月不住空』,太陽月亮在空中它不住,它是自在行動的,它不住在那地方,這個比喻跟蓮花不著水的比喻是同樣一個意思。『住』就怎麼?住就執著了。不執著,正所謂和光同塵,即世間而出世間,我跟大眾在一起,但是決定不受染污,不受境界影響,這叫修行。現在這世間魔的力量很強、勢力很大,學佛的人如果沒有道心、沒有正念,容易受他的干擾,容易受他誘惑;如果你有正念,他對你就無可奈何了,所以護持正念非常重要。正念從哪裡來?一個就是讀誦大乘經典,一個就是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的「憶佛念佛」,我們常常想佛常常念佛,這是護持自己的正念,魔不會來干擾你。
末後我們看到普賢菩薩,這是華嚴會上菩薩眾中第一首領,文殊菩薩還是第二,菩薩領袖當中這兩位菩薩是海會的領袖。他老人家也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值得我們特別注意的。華嚴會上文殊、普賢還要求生西方淨土,我們如果要不肯發願就錯了。如果說這個法門不是第一殊勝,是教那些老太婆們沒有知識的,那我們要問,文殊菩薩有沒有智慧?文殊菩薩是老太婆嗎?普賢菩薩是老太婆嗎?經上明文,就是第四十八首偈所說的: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這是普賢菩薩在《華嚴經》上自己發的願,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諸位要記住,『願我』這是普賢菩薩自稱,是他自己,這不是勸別人,他自己也要見佛往生。而且接著又說:
【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
後面這首偈更不可思議了,說明了普賢十大願王要到究竟圓滿,一定在西方極樂世界;不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十願不能圓滿。諸位想想,為什麼?前面我曾經跟大家介紹過了,像前面講的禮敬、供養,十方三世無量無邊諸佛剎土裡面的無量諸佛如來,你能夠每個如來面前都去禮敬、供養嗎?你能不能做得到?我是有這個願、有這個心,事實上做不到。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做到了,只要一生到西方世界,即使下下品往生的都有這能力。像《彌陀經》、《無量壽經》上講的「一食之頃」,是一餐飯的時間,這就是時間之短,已經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都參訪過了。在佛面前修禮敬、稱讚、供養、懺悔,這是自利;聽佛講經說法,輾轉教化眾生,這是利他。到西方極樂世界就神通廣大了,可以分無量無邊身,不是一尊佛、一尊佛去拜訪,那要多長時間!一餐飯的時間怎麼夠?分身去的,法界當中有多少佛,他就能分多少身,一一佛前都有自己的身在禮拜供養,在那裡聽經聞法,也幫助佛勸化眾生,他都做到了。所以普賢菩薩自己也曉得,只有到西方極樂世界他十大願王才能夠圓滿,才能夠真正『利樂一切眾生界』,與彌陀本願、與十方一切諸佛的本願融成一體,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
所以這個經,《華嚴》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隋唐時代的古大德稱《華嚴經》是《無量壽經》的引導,這話說得很有道理,說得並不過分,這就說明了《無量壽經》才是如來出現在這個世間的正說。佛用什麼方法度一切眾生?就是以《無量壽經》教我們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方法,而眾生不能相信,這才講《華嚴》,由《華嚴》引導你歸入淨土。《華嚴》到最後,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統統跟著文殊、普賢去往生極樂世界,這的確是不可思議的境界,無比莊嚴的境界,在《華嚴經》最後顯示出來了。我們看了這樣殊勝莊嚴,對於西方極樂世界才生起仰慕之心,才肯發願求生,這是佛的苦口婆心,用這種方法委曲婉轉的來引導。否則的話,一開頭告訴我們念阿彌陀佛就能往生,我們聽起來太容易了,恐怕不太可靠,經過這樣詳細的說明,我們這才相信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與《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講的相同。
【彼佛眾會咸清淨。我時於勝蓮華生。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
這首說明了往生的狀況,等覺菩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是蓮花化身,所以這個世界是平等世界,凡夫去往生也是蓮花化身。不但我們人天去往生,乃至於惡道眾生,就是地獄眾生,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發一念清淨信願,立刻就能得生。所以能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確實是蕅益大師所講的,只看信願之有無,你有信有願就能往生。像文殊、普賢這樣深位的菩薩,也是具足信願去往生的,統統是蓮花化生,平等,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他就見到阿彌陀佛,這是說上上品往生。品位高下,這是念佛功夫的淺深,而不是說我念佛號多少,不是說這個,是講功夫淺深。有人念得多,功夫淺;有人念得少,功夫深,淺深怎麼說法?伏煩惱、斷煩惱,這叫功夫。念的佛號多,一天念十萬聲佛號,還有是非人我,還有妄想執著,這個功夫就淺;一天念的佛號並不多,有人念個十念法,早晨念十句、晚上念十句,但是他確實能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伏住不起,這功夫深。我們要注意到這點。
所以修行在哪裡修行?在見聞覺知、起心動念之處,真正修行人妄念一起來了,第一個妄念起來是不覺、是無明,可是第二個念頭他就覺悟了,他就把無明伏住了,第二個念頭是什麼?阿彌陀佛,那個妄念就沒有了,第二個念頭就是阿彌陀佛,不起念的時候不念佛也沒關係,一起念就起阿彌陀佛的念頭。當然不會第一個念頭就是阿彌陀佛,那你的功夫很深了,那是起心念佛了。第一個念頭是妄念,第二個念頭是阿彌陀佛,這叫功夫。我用這一句阿彌陀佛把妄念打掉,使妄念不能夠繼續,不能相續,使我這句阿彌陀佛能夠相續,妄念不能相續,這叫真正念佛人,這個念佛就有功夫了。所以真念佛怎麼個念法?是這樣的念法,不管在什麼時候、不管在什麼場所,不管是順逆境界,決定不能讓自己念頭走歪了。除了阿彌陀佛這一念,都叫邪念,都不是正念,這一點要知道,要記得很清楚。我們一生當中只要把這一點抓住,出三界、往生不退成佛你就決定有把握。
所以這法門實在講,理太深了,說之不盡,方法容易,人人都能做得到,人人決定可以做得到,問題就是我們肯不肯做、肯不肯留意?就是在起心動念這地方留意。世間一切事不要去管它,為什麼?與我不相干,與我生死大事不相干,好人壞人與我也不相干,善事或惡事與我也不相干,讓我操這些心、動這些念頭,這就是魔障現前,這就是惑業,就是魔障。魔障不是外頭的妖魔鬼怪,不是青面獠牙,不是那些東西來找你麻煩,是我們自己煩惱又起來了,阿彌陀佛又忘掉了,妄想又繼續增長了,這個東西就是魔障。功夫得力的人,往生有把握的人,他怎麼有把握?阿彌陀佛念念相續,妄念少之又少,正念是憶佛念佛,多之又多,那他就決定往生。不要念到一心不亂就能預知時至,就可以自在往生,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只要有這樣的功夫就行了。我們這一句佛號,正念,確實能夠伏住妄念,有這能力就行了,這個能力我們一般人都做得到。
我最近在台北講經,深深體會到,就是這些年來我們看《往生傳》、《淨土聖賢錄》,以及這些年來我們親眼看到的、親耳聽到的這些往生的人,特別是沒有病,預知時至自在往生的,有站著走的、坐著走的,走得那麼自在,我仔細去觀察發現,多半都是自己一個人修行,所以我現在深深感覺到共修不行,共修怎麼?每個人有意見,我看著你不順眼,他看著他不順眼,法器敲錯了,心裡就難過、就不舒服,這怎麼行?這個人念的佛念大了,我聽了煩惱;念的聲音不好聽,我就生氣了。所以修行一個人修好,不要有兩個人,兩個人就打閒岔,就有魔障。一個人修,一個人又怕懈怠,沒有人督促又怕懈怠;共修又鬧意見又生煩惱,這樣一來,好了,共也共不成,獨也獨不成,那就沒法子了。真正下定決心,是一個人好,好在現在可以利用錄音機,你選定一個佛號自己很喜歡的,把聲音放大大的,一個人跟著一塊念,你喜歡經行就經行,喜歡拜佛就拜佛,喜歡打坐就打坐,自由自在,容易得力。所以我覺得佛陀在世那時候的方法,想想有道理,佛陀在世大家是共學獨修,講經說法大家來,研究討論一起來,大家在一塊共學,修行各人修各人的,佛陀在世提倡這個方法。
大家在一塊共修是我們中國人提倡的,就是馬祖、百丈這兩位大德,他們建叢林提倡共修,共修就是互相督促依眾靠眾,怕一個人容易懈怠懶惰,彼此在一塊互相看著,很得利益。但是現在這個共修,一千多年來共修又產生流弊了,這個毛病還得用獨修的方法來糾正它,這是兩種不同的方法,也示現在某種不同的時代。所以他們那種時代共修,大家的確見解相同、知見相同,不生煩惱,彼此互相依靠,真得利益;現在不行,現在我們每一個人煩惱習氣太重,共不得,共在一塊都生煩惱,不如去獨修。所以我現在也提倡共學獨修,會容易成就,這是時代不相同,我們要能夠契機,使大家都能夠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我們這一生才不至於空過,這一點在此地特地提供諸位做參考。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這個講座是介紹普賢大士之德,也就是《無量壽經》第二章裡面的一句話,「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所以利用這五天的時間,將普賢大士之德略略的給諸位介紹,提供大家做個參考。講座就到此地圓滿,謝謝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