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 (第二十九集) 1992/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3-005-0029
請掀開經本二百三十六頁最後一行,從第二個字看起:
疏【言具諸戒行者。若約人天二乘之器。即名小戒。若約大心大行之人。即名菩薩戒。此戒若以位約者。當此上輩三位者。即名菩薩戒。正由人位定。故自然轉成。即合上第二福戒分善根也。】
這是往生三種人的第二種人。第一種是修福,世俗的福善,臨終遇到善友勸導他念佛求生淨土;這個地方是講第二種人,第二種是持戒的人。前一種是福善,這第二種是戒善。持戒,我們知道戒律有人天戒、有小乘戒、有菩薩戒,這究竟怎樣個區別法,善導大師在此地說的跟平常講的不一樣。平常是從戒相上來說,像五戒、八關齋戒,這是人天的小戒;像出家比丘戒、比丘尼戒,這是屬於小乘聲聞戒;梵網菩薩戒、瓔珞菩薩戒、瑜伽菩薩戒,這在中國比較流行的,這是大乘菩薩戒。在台灣這些年來,受戒都從戒相上來區別大小。可是在此地善導大師的講法就不一樣。他老人家講法是從人心這心量的大小上來分;心量大的人受了五戒也是菩薩戒,心量小的人,縱然受了菩薩戒還是小戒,這說得很有道理。我當初剛剛學佛,親近章嘉大師,我對於戒律方面請教他老人家,他老人家說法跟此地講的一樣,完全決定在心量。我們看這段文。
『具諸戒行』,這是一句總說。在家五戒,「諸戒」就是指五戒;出家,這就是二百五十戒跟比丘尼的五百戒,這叫「具諸戒行」。下面告訴我們,完全從根器上來說。如果是『人天』的根器、『二乘』的根器,他所受的叫做小戒,縱然受了梵網戒、瓔珞戒、瑜伽戒(那這是大菩薩的戒律),也叫做小戒,為什麼?他那個器小。這從心上說的,就是心量小,分別執著很重。
『若約大心大行』。這心量大的人,起心動念都利益一切眾生,這是大心量,這是大修行。所以這個大與小,一個是只顧自己不太重視別人,這心量就小了。所以小乘唯有自利不肯利他。不肯利他,不是不利他,不是主動去利他。他不主動,必須要別人求他幫忙,他要是高興可以幫個忙,他不高興他就不幫忙;換句話說,修行一切都是以自利為主,利他並不熱心。大心菩薩跟他完全相反,他完全是以利他為主,對自己有損害也不在乎,而且主動的去利他,非常熱心的去幫助別人。像《地藏經》上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眾生沒有度盡,誓不成佛。那個盡是什麼?盡成佛。一切眾生沒有統統成佛,我不成佛,這是大心大行!他就是受五戒也叫做菩薩戒。這個說法非常合理。
要在九品位次上來說,菩薩戒決定是上三品。也許我們問,他只受了五戒,他心量很大,主動能夠幫助人、利益眾生,只受了五戒,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能上上品往生嗎?能。為什麼能?心大、願大、行大,所以縱然受五戒也叫做菩薩戒。由此可知,那個戒相是隨著心量轉,這是佛在大乘經上常講:一切法唯心所變。很有道理。「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把這個法變大變小,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這是第二福裡面『戒分善根』。第二福裡面有三句「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第二句,第二福裡的第二句。這三種人修世俗善根這個戒善是一條,這是一條,這是第一類往生的人。第二類是讀誦大乘:
疏【二明讀誦大乘者。此明眾生性習不同。執法各異。前第一人。但用修慈持戒為能。】
這是說一切眾生根器不相同,習性不一樣。在前面我們都讀過,修行一定要注重法門與自己的根性要相契,這樣修學就便利也快速,容易成就。如果修學法門跟自己的習性不相契合,學起來不能生歡喜心,他成就就困難,這是要知道的。因此佛對於這個方法、門徑就說了許許多多,在這個地方是把許多法門歸納為三大類。第一類是說明修世俗善根,或者修持戒的善根,『但用修慈持戒為能』。
疏【次第二人。唯將讀誦大乘為是。】
這是專門讀經的,能行,確實能成。我有一年在香港,哪一年記不清楚了,我到香港天台精舍去拜訪暢懷法師。暢懷法師是學天台宗的,天台精舍佛堂供養的,當中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兩旁邊的侍者是阿難尊者跟迦葉尊者,阿難迦葉。暢法師他念佛號是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他不念阿彌陀佛的,不求生西方淨土的。我那天去拜訪他,突然看到他的佛龕,他佛像前面是玻璃的佛龕,佛龕上貼了一張西方三聖的像,用透明膠帶黏在這玻璃上,我就覺得很奇怪。他告訴我,他現在念阿彌陀佛了,臨時沒有佛像,就拿一張紙畫的像用透明膠帶黏在這佛龕玻璃板上。
為什麼忽然發了心念阿彌陀佛?他告訴我,講了一個故事,而這個故事就是距離我去看他大概是三、四個月之前,很近;就是頭一年的十一月間、十二月間。就在他們那個附近有一位老先生,大概有七、八十歲了,退休的老人,早年在抗戰期間也做過官。解放之後他在香港,大概是跟他女兒住在一起,這個女兒聽說也不太孝順。老年人古書念得多,所以常常到佛教圖書館,那個圖書館是倓虛大師建立的,中華佛教圖書館,常常到圖書館來借《大藏經》看。諸位要曉得《大藏經》是不出門的,普通書是可以借出去,《大藏經》借出去了要丟了一本,成套就殘廢掉了,所以《大藏經》是不出門的。暢懷法師對這個老人特別優待,他說:《大藏經》你可以借回家去看。所以他就常常來借《大藏經》。大概借去看一兩個星期看完了,他就回來再換一本,這樣子看了好幾年,也不曉得他用什麼功,也不知道,也沒有看到他念佛什麼,他就是喜歡看經。
最後一次借《大藏經》的時候,就告訴暢懷法師,他說:我這次經借回去看,我不送回來了。他說:我要走了,我不送回來了。告訴他日期哪一天,他是兩個星期以後的日期告訴他。你派個人到我家裡去把經書取回來。當然一般的書不取回來無所謂,結緣就送人了,《大藏經》不可以不拿回來,不拿回來,一套殘缺了。他就把日期記下來了,這心裡覺得很奇怪,他說他要走了,暢懷法師說:難道往生?看他樣子不像。好!不管他怎樣,也許他搬家了,反正到這個時候就派人去拿經書去。過了兩個星期,到了,好像是十一月廿幾號,這暢懷法師跟我講,好多年了,我記不得了,看到這個地方想起這個故事。
他就派人到他家去取《藏經》。去的時候,他正在那裡看,坐在桌子上在看《藏經》。他看到圖書館來的人,他就問:你來幹什麼?他說:你今天叫我來取回《藏經》的。他說:是,是叫你今天來,我沒有叫你現在來,我現在還在看。當然去的年輕人看他老居士也就不好意思跟他要,也就回去了,到第二天再去。第二天去的時候,他家裡人告訴他,老先生往生了。他說:很奇怪,昨天不是好好的?是什麼時候往生的?你走以後大概兩個小時。怎麼往生?看經往生的。他看經的姿勢也不是像我們這樣端端正正的,他一個腿這樣放,就這麼走了,這是瀟灑自在!
暢懷法師一聽說,到那裡去一看,念阿彌陀佛了。他說這個往生是真的不是假的,親眼看到了才相信。沒有病,兩個星期之前告訴他哪一天,時間一點沒錯,告訴他月日,時辰沒講,沒講時辰。讀誦大乘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也行,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距離我們時間都不遠,可見得這個法門實在是非常非常廣大。那位老先生姓歐陽,複姓歐陽,這歐陽先生他往生條件就在此地,我們今天讀到的這段。這是『唯將讀誦大乘』,他用的是這個法門。下面是大師為我們開示:
疏【然戒即能持五乘三佛之機。】
這是講戒律。修行根基是建立在戒律的基礎上,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所以這個戒律是根本是基礎。『五乘』就包括人天,人天沒有出三界,是在六道裡面的兩個善道,善道,持戒的人就容易得到。持戒清淨,如果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多半都是在人天兩道。三界之外,聲聞、辟支佛、菩薩,這叫三乘;或人天,這是五乘。『三佛』是講佛的法身、報身、應化身,這三身佛都是建立在戒行的基礎上。
疏【法即薰成三賢十地萬行之智慧。】
前面第一種是持戒修慈,第二種是讀誦大乘。讀誦大乘,每天受經典的薰習,不知不覺慢慢薰成三賢的菩薩、十地的菩薩。雖然沒有證得『三賢十地』的果位,可是『智慧』逐漸逐漸增長,知見與這些聖賢逐漸接近,所以說讀經開智慧。會讀的人,讀經同時具足了戒定慧三學,這是真正不可思議,這完全從心上講。
戒律,無論多少戒律,像《大藏經》上講的律藏,這個分量就可觀,總而言之,不外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兩句把一切戒律統統都包括盡了。讀經的時候還能有壞念頭嗎?起個壞念頭,那經也念不下去了。這一個惡念不生,那你讀經豈不是諸惡莫作。這一條做到了,「諸惡莫作」是小戒。經論是佛菩薩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真言,一切善法沒有比這個更善,所以讀經是真正「眾善奉行」,是真實的止於至善。儒家講止於至善,沒有把至善的標準說出來,充其量止於人天至善;佛經不然,佛經是究竟圓滿的至善,大乘菩薩戒具足了。專心讀誦就是修定,讀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智慧。所以這一個讀誦,戒定慧三學同時圓修,都修到了,哪有不開智慧的道理!
疏【若以德用來比校者。各有一能。】
持戒有持戒的功德,讀經有讀經的功德,迴向淨土統統能往生,統統都能往生。所以這和第三福第三句,第三福有四句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這是第三句讀誦大乘。由此可知,這持戒求生淨土的人,讀經求生淨土的人,往生都有根據。三經所說你都能做到,那還得了,上上品往生!做不到,做一句都行,一句!一句做到了都能夠往生。所以經典是真正不可思議。這是第二種往生的人。第三種:
疏【三明修行六念者。】
我們淨土經裡面雖然說得不多,《觀經》裡面說了,其實《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都跟我們講念三寶,『六念』裡面,三寶再加上念戒、念施、念天,加這三個,這六念。佛在小乘經、在大乘實教的經典裡面,講六念講得非常之多,特別是在阿含裡。阿含是小乘經,所以小乘人對於這個六念非常重視。『明修行六念者』。
疏【所謂念佛法僧。】
這是念三寶。
疏【念戒捨天等。】
這總共就合成六念。
疏【此亦通合上第三福大乘之意義也。】
在這個意思上來講,與前面第三福,第三福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與這個在意義上來講有,都具足。我們修淨土的人如果修六念,大師在此地給我們交代得很明白:
疏【言念佛者。即專念阿彌陀佛口業功德。身業功德。意業功德。】
這是勸我們『專念』,口稱名,身禮拜供養,意就是心裡面想佛憶佛,心裡面常常想佛。身語意三業專勤,這樣的『念佛』。
疏【一切諸佛亦如是。】
如果不是念阿彌陀佛,念其他的佛也行。你念本師釋迦牟尼佛也行、念藥師如來也行、念毘盧遮那如來也行,都行。一定要守住這個原則,要三業專精,然後發願迴向求生淨土,這樣才能成功。這在《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最後一段就說這樁事情,所以統統得生。有人跟觀音菩薩有緣,一生念《普門品》,持誦觀音菩薩聖號,求願往生也一定得生。但是念其他的佛菩薩要迴向,念阿彌陀佛就不必迴向。所以念阿彌陀佛這個法門,古德講這個法門叫「不迴向法門」。他為什麼不要迴向?因為你念的目的就是要見阿彌陀佛,要往生極樂世界。由此可知,念念當中已經就包含了迴向,這個法門特別在此地。念其他佛菩薩要迴向,要加一個迴向。
疏【又一心專念諸佛所證之法。】
這就是「念法」。『諸佛所證之法』,就是諸佛如來跟我們宣講的這些經論,經論當中所說的就是「諸法實相」,諸法實相是諸佛如來所證的,他把宇宙人生的真相告訴我們。這就是前面讀誦大乘的意思,這念法就是讀經。
疏【並諸眷屬菩薩僧。】
『眷屬』,佛的眷屬就是他的學生弟子,出家在家四眾弟子,這裡面有天人、有二乘、有菩薩。這些弟子們持戒、參禪、讀誦、修行都是我們的好榜樣,是我們修學的模範。有許多人知道念佛重要、念法重要,把念僧疏忽掉了,往往覺得念僧不重要,其實這犯了很大的錯誤。念佛、念法固然重要,我們修行眼前沒有一個榜樣,我們不曉得怎麼個修法!這個僧是模樣、是樣板,我們就照他這個樣子修學那就對了,古人重視。
像我過去在台中求學,李老師就教我修行要找一個樣子。那個時候我還沒出家,還是居士身分跟他學,他特別告訴我:古人不學蘇東坡,今人不學梁啟超,這兩個不是好榜樣。什麼原因?這兩個是佛教的學者,現在講佛學家,但是都沒有成功,都沒有往生,都沒有超越三界,還是搞六道輪迴。所以要取榜樣,不要學這兩個人。他特別介紹我一個,他說最好能學印光法師,以印光法師做一個榜樣,我們求願往生是決定得生。這就是「念僧」的重要性,念僧的真正的意義。我們有一個模樣,有一個典型,我要向他學習。
疏【又念諸佛之戒。】
這六念裡面講「念戒」就是這一句。諸佛為一切眾生所制定的這些戒律,這個地方我們要特別注意到的,要注意到戒律的精神,不能死在戒條之下,因為死在戒條之下會發生錯誤。戒律的條文有它的時代性,有它的地域性,在這個地方能用,換個地方未必能適用,就好像現在的法律一樣,每個國家制定的法律不一樣,不相同。每個時代的法律條文也不相同,必須要適合於現代人的生活,幫助在現代社會,現代這種生活方式之中,我們能夠得定,能夠開慧,守住這個原則,那就完全不錯了。所以戒律裡面除了根本戒之外,都可以隨時隨地加以修訂。
這四條根本戒確實是超越時空的,無論在古時候、在今天,在中國、在外國都行得通,大家都認為這是善的,這是對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你到外國去問問這四條好不好?他們都會點頭,很好。佛在三千年前定得好,現在人見到也讚歎、也好,可見得這四條超越時空。其他的就可以改變,如佛定的「不飲酒」,有人說不飲酒,很好;有人說酒可以喝,這沒有什麼關係。所以那就有可以商量的地方。每個地方法律定的不一樣。這是「念戒」的精神。這個戒最重要的,實在講還是守法。所以戒那就不限於戒條,佛在一切經論裡面給我們的教訓都是戒,教誡;我們把戒字旁邊加個「言」字,教誡。世間法律、風俗習慣、道德觀念都包括在這個範圍之內,佛弟子決定守法而不違法、不犯法,這念戒重要意義還在此地。下面是:
疏【及念過去諸佛。】
這已經成了佛的。
疏【現在菩薩等。】
現在真正在修行向佛道上精進的這些人,這些人叫『菩薩』。
疏【難作能作。難捨能捨。】
他為什麼不用『作』,不念「作」而念『捨』?實在講,那個關鍵的字眼還在『難』字,你能捨才真能作,你不能捨那就談不上作。這個作是利益一切眾生,必須要把自私自利捨棄掉,才能夠真正做利益眾生的事業。如果自利看得很重,利生的事業縱然要作,作得也很有限。所以這重點在『難捨能捨』。要把貪瞋痴慢疑、煩惱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捨盡,都能夠放下。
疏【內捨外捨。內外捨。】
『內』是捨念頭,『外』是自利的一些行為。包括世間法、出世間一切法統統都要捨。佛教給我們出世法無量無邊,法門無量,我們修行只取一門,其他的統統要放下,只能取一門。
疏【此等菩薩。但欲念法。不惜身財。】
以法為重,『法』是什麼?佛對我們的教誡。佛教我們捨的,我們統統捨;教我們做的,我們認真去做,這就是真正『念法』。所以這個身體、財物能捨能放下。
疏【行者等既念知此事。即須常作仰學前賢後聖捨身命意也。】
所謂「為法忘身,不惜身命」,為了自己在佛法上成就,為了佛法在世間傳播。這傳播就是護持正法,使正法永住世間,不惜身命,不惜任何代價來做這樁事情,難作能作。這是以過去的諸佛菩薩做榜樣。這是念戒、念捨。末後一段念天:
疏【又念天者。即是最後身十地之菩薩。】
這句話非常重要,否則的話,『念天』,叫你念玉皇大帝、念上帝,那將來都生天了,這跟一般宗教有什麼兩樣?有了這一句,這個疑惑就解除了。原來大梵天王是什麼人?是『十地菩薩』的化身。十地菩薩修行,因為他們的福報大,人間沒福,所以他不來,他到天上去應化,在那個地方自行化他,成就圓滿的道業。所以十地菩薩是菩薩的『最後身』。他修行圓滿入了十一地,十一地就是後補佛,等覺補處菩薩,所以實際上菩薩位次到十地就圓滿。所以這個「念天」是念十地,就是法雲地菩薩。念他幹什麼?念他,自己才生起真正的慚愧心。我們看底下說的:
疏【此等難行之行已過。】
他已經超過了,他都做到了。
疏【三祇之劫已超。】
他們修了多久?已經修滿了三大阿僧祇劫。
疏【萬德之行已成。】
他們修行差不多是接近圓滿的果位了。
疏【灌頂之位已證。】
諸佛如來都給他『灌頂』授記,這法雲地的菩薩!這幾句是敘說是這樣的天,不是普通的天人,不是天上一般講的天王、上帝,不是指的這個。
疏【行者等既念知已。】
我們既然明白、既然知道了這個事實的真相。
疏【即自思念。】
這底下的話重要。自己就應當想想:
疏【我身無際已來。】
我們自己在無量劫又無量劫之前,這些十地菩薩跟我是同學,我們兩個地位一樣的,初發心!
疏【共他同時發願。】
那個時候我們都一樣。
疏【斷惡行菩薩道。】
我們都曾經發過這個心,在一起學佛,同參道友。
疏【他盡不惜身命。行道進位。】
人家精進,真的難行能行、難捨難拾,所以他今天成了十地菩薩。
疏【因圓果熟證聖者。踰於大地微塵。】
我們過去的這些同參道友、同學的,現在證得十地菩薩的人不曉得有多少?像『大地微塵』一樣這麼多。
疏【然我等凡夫。】
回來想想自己。
疏【乃至今日。虛然流浪。】
想想我們今天,人家在無量劫中有這樣殊勝圓滿的成就,我們今天落到這個地位,落魄到這個樣子。
疏【煩惱惡障。轉轉增多。】
這是真的,一世比一世累積的惡業多;換句話說,你一世一世墮落得愈往下沈,這是事實真相,我們必須要知道。這一生努力修學,再認真修學,修得怎麼好法,你要是不能往生,來生人天福報都非常不容易得到。縱然修得有福報,到哪裡享?多半是畜生道、餓鬼道去享福。你看倓虛法師講的諦閑老和尚那個徒弟,參禪的,參了十幾二十年的功夫,得什麼樣的果報?到鬼道裡去當土地公去了。十幾二十年禪堂的功夫才換得一個土地公,那不往生還得了?到餓鬼道裡面去享福去了,土地公享什麼福?初一十五人家去拜拜、祭祀他,就是這個福報。所以這一想想,非常非常的可怕!
疏【福慧微微。】
我們的『福慧』實在太少太少,惡業太多太多。
疏【若對重昏之臨明鏡也。】
下面是個比喻。
疏【忽思忖此事。不勝心驚悲歎者哉。】
想想這個事,怎麼不『心驚』?怎麼不『悲歎』?怎麼不慚愧?從前的同學人家都成佛成菩薩,證到十地位了,我們今天淪落到這個樣子,還要往下墮落,這怎麼得了!所以念天能生真正的慚愧心,能夠生真正的恐懼心,這才能夠策勵自己勇猛精進。我們能不能迎頭趕上?能,念佛這個法門就迎頭趕上了。你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到天上去見見這些老朋友,雖然你是十地菩薩,我在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學生也不比你差,這趕上了!要不求生淨土,要追上他們,那還得用三大阿僧祇劫。你這一生真正修行得好,真正證得初果位,也得三大阿僧祇劫才能趕上他。所以這淨宗法門實實在在不可思議。這是把另外三種人往生的介紹出來。
我們再看經文,「上品上生章」講了不少次,我們講到哪裡?講到二百一十四頁倒數第三行最後一句「三者修行六念」,我們只講到這個地方,這註解只講到這個地方。向下經文就好講了,後面的註解諸位同學自己看看就可以,重要的統統都說過了。
經【迴向發願。願生彼國。】
這一句是總結前面發三種心往生的。後面又有三種,一個是「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一個是「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一種是「修行六念」,總共往生的人可以歸納為這六大類。一定要迴向發願求生淨土。迴向,我修行的目的不是為人天福報,也不想來生生天。我只有一個願望,希望在這一生當中得生淨土,得見彌陀。這一生當中所修積一切善根、一切的福德,我統統不享受,我有福讓大家享,希望臨命終時沒有病苦,「預知時至,心不顛倒,如入禪定」,只要這一個福報,其他福報都不要。
諸位要知道,臨終時候頭腦清楚的人,念佛是決定往生。因為能不能往生就是你最後的一念。一生念佛到最後不能往生,是臨終的時候生病迷惑了、顛倒了,把佛號忘掉了,別人助念也提不醒他,那就不能往生。所以說能不能往生決定在最後的一個願望、一個念頭。平常我們念佛,這培養,使養成一個習慣,但是最怕的就是臨終生病,臨終一生病,那就不能保證你往生了。所以真正往生的人是決定不生病的。這個不生病,有沒有人助念不重要。這才是我們一生真正要求的,我們迴向發願要發這樣的願望。
經【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這跟大經上說的,跟《彌陀經》上所說的完全相同。法門的圓頓,是一切法門都不能夠跟它相比的,哪一個法門能夠在七天成就?唯獨這個法門七天決定往生。我們在《往生傳》裡面看到瑩珂法師,宋朝時候人,破戒的、造作罪業的一個出家人,念佛三天往生。我們要問他為什麼三天能往生?因為他怕墮地獄。他知道自己造的罪業很重,按著佛在經上所講的一定會墮地獄,他害怕!聽說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就不墮地獄了,所以拼命念佛。
他自己有個小寮房,關起門來三天不吃飯、不喝水、不睡覺,就這一句佛號懇懇切切切的念了三天三夜。這個人誠則靈,這心地真誠把阿彌陀佛念來了。念來了,他很歡喜,阿彌陀佛告訴他:你的陽壽還有十年,你這十年當中好好的修行,到壽命終的時候我再來迎接你。這瑩珂法師就告訴阿彌陀佛,他說:我的業障很重,煩惱很重,習氣很深,外面一誘惑我又要造罪了,我禁不起誘惑。這十年我不曉得還要造多少罪,十年壽命不要了,我現在就跟你走。這要求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很慈悲就點頭答應,他說:好,那三天之後我來接你好不好?瑩珂法師說:好。同意了,三天之後來接引他往生。
他這一高興,房門一打開,跟寺廟的大眾宣布:三天之後,我要到極樂世界去了。這寺廟裡人聽到沒有一個人相信,無惡不作的壞出家人,才念了三天佛,哪裡就這樣往生了?但是看他說話那個態度、語氣又不像是騙人的樣子,反正三天時間很短,大家就看著,看你三天以後怎麼辦。到第三天,阿彌陀佛跟他約定的時間,在做早課的時候他就要求大眾,就今天的課誦改變一下,統統念阿彌陀佛送他往生,大眾當然也高興、也歡喜!我們念,看你走不走。在念到大概一刻鐘,就十五分鐘,他告訴大家,佛來了,他看到,別人看不到。他說佛來了,跟大家告假,他就往生了,就走了,真的,一點都不假。所以是怕墮地獄,極大的恐怖心,要求離苦。我們現在這些人不怕,膽子大,不在乎。這是『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這是真有這樣的人,這是古今有記載的,我們看到,有時候也聽說。但是真正往生的人,我們沒有聽說的、沒有記載的,一定更多。
經【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
這是來歡迎他的人,來迎接的人多了,上品上生的,所以有無數的化佛。一個人在臨終的時候看到滿虛空中都是佛像,都是佛來迎,這是上品上生。
經【七寶宮殿。】
這是講『宮殿』隨身。
經【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
這是蓮台。
經【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
這兩位大士來歡迎、來致意。
經【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
這是佛放光,接觸到佛光,他的功力就加了一倍。平常我們念佛念到功夫成片,佛光這一照,功力就提升到事一心不亂;如果念到事一心不亂,佛光一照就提升到理一心不亂。所以這《彌陀經》上講「一心不亂」也沒有錯,也是事實。
經【與諸菩薩。授手迎接。】
這是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授手來迎接。
經【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讚歎行者。勸進其心。】
這是二位大士與諸上善人,這「上善」都是指的等覺菩薩,西方世界等覺菩薩太多太多!看到你來,你今天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不讚歎,讚歎你很有智慧,你的決定沒有錯。其他的人修行到這個境界要經過無量劫、三大阿僧祇劫,你短短的幾天就成功,這是真正不可思議,真正值得讚歎。不但這些菩薩們讚歎,諸佛如來都讚歎。這一面讚歎他,一面是勸進他。
經【行者見已。歡喜踊躍。】
這個人見到佛,見到菩薩,見到無量無邊的化佛菩薩,心裡歡喜。
經【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
他自己感覺到什麼?觀世音菩薩拿著是『金剛臺』來接引他,他就坐在金剛臺上。
經【如彈指頃。往生彼國。】
速度之快,我們這個地方距離西方極樂世界十萬億佛國土,這一彈指之間就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到了。
經【生彼國已。】
這句話看起來很平常,實際上裡面含義很深,這是講沒有一絲毫障礙往生。
經【見佛色身眾相具足。】
這個時候你看到佛。
經【見諸菩薩色相具足。】
這個『具足』就是圓滿的意思,沒有一絲毫的缺陷,正如世尊在《無量壽經》、在《觀無量壽佛經》上講的一模一樣。從前讀經聽說的,現在親眼所見。
經【光明。】
極樂世界是『光明』世界,極樂世界沒有夜晚,極樂世界沒有黑暗。不但表面是光明的,這地下面也是光明的。因為它地是琉璃地,地底下有寶藏,寶藏也放光,光從地底下往上面透露,所以是名副其實的光明世界。因為人心清淨,沒有煩惱、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因此身體是透明的。我們的人身為什麼不透明?裡面的污染嚴重!貪瞋痴慢,妄想分別執著,這是染污,這個身不透明。佛菩薩的身是透明的。如果我們這些東西統統沒有了,我們身也是透明的,這透明就放光。
經【寶林。】
這是西方世界的寶樹。
經【演說妙法。】
此地是略舉。西方世界六塵說法,以前也是在經上看的、聽說的,現在統統都見到了。果然西方世界不但是佛菩薩講經說法,六塵都說法。
經【聞已即悟無生法忍。】
這真是太快太快了,一聽到說法就開悟了。諸位想想為什麼會開悟?這個開悟不是平常的開悟,這個在我們禪宗裡面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為什麼一聽就有這樣的徹悟?佛光一照,煩惱業障消除了,身心真正清淨,真實清淨心中,這一聞法音自然就開悟了。所以我們聽講經,聽經或者是讀經、或者是念佛,你有沒有受用?能不能契入?關鍵是在你的心清不清淨,真不真誠。
過去曾經有人請教印光大師,這好像在《文鈔》裡頭有,哪一段我不記得了。有人向他老人家請教,這佛法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夠教我們很快的契入,就是證入這個境界?他老人家聽到之後,過了很久才答覆他有,誠敬二字。「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所以經是一樣的,每個人看,每個人的悟處不相同,得益不相同,就是你對於這個經典存的恭敬心有多少。你聽講,老師講的是一樣的,聽的人那麼多,每個人得的都不一樣,原因在什麼地方?對老師恭敬的程度,真的是尊師是為了重道。對老師一分恭敬能聽懂一分,就是有一分的悟處,十分恭敬就有十分的悟處,這就是這個道理。『悟無生法忍』,這地位就高了,無生法忍就是阿鞞跋致菩薩,也就是我們平常講「七地以上」,一下把這個位子提升到這麼高。
經【經須臾間。】
『須臾』是很快、很短暫的時間。
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
立刻就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他就有能力到十方世界去供養諸佛,聽佛說法,接受佛的授記。在這裡看到授記了,我們在《彌陀經》上只是看到他供養十方佛。供養佛,當然佛給他說法,佛不會說接了供養不說法的,沒有這個道理的,佛一定給他說法。此地不但說法還要授記:
經【於諸佛前。次第受記。】
每一尊佛都給他授記。
經【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
這個『陀羅尼』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就是總持。要用現代的話,就是一切法的綱領他完全掌握到,這就是真正抓到了一切法門的綱領。所以法門無量誓願學到這裡才圓滿。我們現在一開頭就搞法門無量誓願學,那就大錯特錯,那就不能往生。所以今天我們只學往生這一個法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你看看這不是成就了無量無邊的法門?你輕而易舉就成就了。哪要費那麼長的時間,費那麼多的精神?不需要!
經【是名上品上生者。】
我們今天把這一章經講圓滿,這一章經裡面對我們修行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好,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