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  (第二十五集)  1992/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3-005-0025

  請掀開經本二百一十八頁倒數第三行末後一句開始:

  疏【又真實心中身業輕慢厭捨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報。】

  前面一句在身業當中說的是修善,這一句是離惡。因為這部經的宗旨是決定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大師舉的例子跟一般場合當中所說的不一樣,標準高、要求嚴格,若不如是,對於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會有障礙,這是我們一定要認識的。捨惡,要真正認識娑婆世界依報正報都有欠缺,當然這是指的六道的凡夫;因為娑婆世界已有釋迦牟尼佛的淨土,並不亞於阿彌陀佛的淨土,但是我們在娑婆世界沒有辦法證得,這是要知道的。如果不能離開娑婆世界,我們決定在這個世界的六道。那麼既然在六道,就決定在三惡道,三善道的時間很短暫,惡道的時間長,這是苦不堪言。因此大師在此地勸導我們,對於娑婆世界天上人間的依正果報都要發心厭捨,要發這個厭捨之心,都要從真實心中作,不能有一絲毫虛假。再看下面:

  疏【又真實心中意業思想觀察憶念彼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如現目前。】

  世尊在這部經裡面對於觀想說得特別多,從第一觀到第十二觀都是講的觀想念佛。當然這個地方不能違背經義,所以我們的『意業』,意業就是念頭,念什麼?要常常想念、常常『觀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及西方世界的『依正二報』。依報是那邊生活環境的狀況,正報是指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那些大眾們。這意想就像境界真的在眼前,我們不修觀的人能到這個境界嗎?給諸位說能。不要說在佛法,在世間法裡面,所謂至誠感通,誠則靈,人用真誠心就會感得這個境界像在眼前一樣。咱們中國古時候孔老夫子常說的「祭神如神在」,那就是『如現目前』。我們想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像在眼前一樣;想念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那個樣子也就展現在面前一樣。念佛念到這個樣子,才叫做功夫得力,這是功夫得力的樣子。諸位要明瞭功夫得力不得力關鍵在『真實心中』,真實心就得力,心不真實,功夫就不得力,這個境界就不能現前。這是意業的善,止於至善,這是身語意三業止於至善的境界。

  疏【又真實心中意業輕賤厭捨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報。】

  這個三界六道,不但我們身要捨掉,決不貪求五欲六塵的享受,連心裡面把這些念頭也要斷乾淨,決定不染,這將來往生就不會有障礙。現在所得到的好處,你到這個境界自然就體會到,沒有到這個境界的人不知道。這個世間五欲六塵、名聞利養是大家熱烈追求的,你統統不要把它捨乾淨,這人不是有了問題?那是世間人的看法,你自己做到,這裡面有真樂,有真正的快樂、真實的享受。

  疏【不善三業。】

  這在此地做一個總說,『不善三業』。

  疏【必須真實心中捨。】

  這是總說身口意不善的。不善的,對於三界六道有貪戀的,那都是不善,一定要真心把它捨掉。

  疏【又若起善三業者。必須真實心中作。】

  這個『善三業』,極善的三業;身禮拜阿彌陀佛,口稱念阿彌陀佛,意憶想阿彌陀佛,這極善,沒有比這個更善!諸位要知道讀經是善,比不上這個善業;持咒是善,也比不上這個善;持戒是善,還比不上這個善;禪定是善,統統比不上念阿彌陀佛的善,為什麼?唯獨專心念佛,這一生決定往生,生到西方世界,一生當中不退成佛,還有比這個更善的嗎?讀經善,如果不能往生,來生是世智辯聰,果報就如此,這個世間聰明智慧的人前生讀經的。持戒的人,戒持得很嚴不能往生,來生的果報端正莊嚴,相貌長得好,威儀好,持戒的果報。哪一種因哪一種果報,不能出三界!這一生修一點小福報,來生一享受又迷惑顛倒,再又造作罪業,第三世就墮落,這佛常講,這叫「三世怨」,我們要明白。所以真正的善,無比至善,就是念阿彌陀佛,要真心。後面這句做了總結:

  疏【不簡內外明闇。皆須真實。故名至誠心。】

  真誠到了極處。『內』是講內心、存心,『外』是表現在外面;這身語意三業,身口在外,意業在內,這「內外」就是身語意三業。『明闇』,明是明顯的顯露在外面,闇是別人見不到的地方,獨居的時候。無論是入眾、無論是獨居都要『真實』,這是我們這一生學佛、修行能不能有成就,關鍵就在此地。不是真實的人決定不能成就,真實的標準一定要依這個經上所說的,要依這個標準;自己去建立一個標準往往都是不可靠的。『至誠心』就說到此地。下面是:

  疏【二者深心。】

  「至誠心」是菩提心的本體,菩提心之體;『深心』與「迴向發願心」都是至誠心的大用,從體起用。深心是自受用,迴向發願心是他受用,換句話說,我們用什麼樣的心對自己,用什麼樣的心對人,從作用上也能顯示出你的心是不是至誠。如果是至誠心,它起作用必定像此地所說的真實不虛。深心,所謂自受用,就是用這個心對待自己。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解釋的是:

  疏【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

  這說得好!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講的三心,當中也講深心。古德為我們解釋,深心是喜歡集結一切善行,簡單的講是好德好善之心。好德好善到了頂處,那就是深信阿彌陀佛大願大行、淨土依報正報種種莊嚴,就是阿彌陀佛在因地當中修菩薩行,集結一切最殊勝第一善行所成就的,我們應當深信不疑。應當深信我們依照阿彌陀佛為榜樣,向他學習一定也有他一樣的成就,要有這個信心。善導大師也在這個地方給我們說:

  疏【亦有二種。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已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如果我們真正能相信這個事實,你學佛自自然然會認真。我們學佛為什麼會懈怠?為什麼會散漫?為什麼會功夫不得力?實在說,不了解這個事實,不知道現前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在造業。就像地藏菩薩在《本願經》裡頭所說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我們仔細想想確實是這樣的。所以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我們確實是『罪惡生死凡夫』。

  『曠劫已來』,無始劫以來。『常沒』,沒是沈淪在三惡道,在三惡道的時間長。『流轉』是輪迴,生死輪迴,沒有出離輪迴的機會。這『緣』是機會,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都沒有辦法出離,修外道的法門,那更不必說,決定不能出離。遇到佛法,小乘法很難、很難出離,大乘法也不容易出離。世尊無量法門,末法時期眾生要想出離,只有念佛求生淨土,只有這一門。在像法、在正法,其他大乘法門裡面還可以,還有機會,到末法時期沒有了,只有這一門。

  為什麼說其他法門不能出離?末法時期我們的業障太重,這個要知道,一定要覺悟生死可怕、輪迴可怕。現前在世間無論怎麼樣的富貴,你富貴能享幾年?一剎那就過去,又要搞輪迴、搞三途了。如果把這個事實看清,你對於這個富貴人,你心目當中就非常平淡,沒有一絲毫羨慕之心,真能把它捨棄掉了,眼光往遠處一看,不過如此。實在講,富貴人造的業比貧窮人造得多,有什麼好處?這要信。

  疏【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這教我們相信阿彌陀佛在《無量壽經》裡面所記載的,他老人家所發的『四十八願』,願願都是度一切罪苦眾生。當然包括我們自己在內,決定不懷疑,決定真正能夠信他,依照他的理論方法來修學,決定得生淨土。這些理論方法就在淨土三經之中。

  疏【又決定深信釋迦佛說此觀經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證讚彼佛依正二報。使人欣慕。】

  對於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西方淨土,《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跟這部《觀無量壽佛經》。《觀經》裡面講的『三福九品』,這是散善,從第一觀到第十三觀我們念過了,屬於定善,世尊為我們說這些往生淨土的方法;換句話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要具備的條件。世尊為我們證明,讚歎阿彌陀佛,讚歎西方極樂世界。九法界的眾生,這包括菩薩、緣覺、聲聞,有緣聽了之後,沒有不羨慕的。菩薩羨慕,否則的話,華嚴會上文殊、普賢為什麼發願求生?當然對於阿彌陀佛的世界是無比的羨慕,所以發願求生。

  疏【又決定深信彌陀經中十方恆沙諸佛證勸一切凡夫決定得生。】

  再舉《阿彌陀經》作證明,《彌陀經》上說得好,在六方佛裡頭講的,六方佛就講六遍,所以這部經別的地方記不得,這一段記得會很熟,為什麼?重複六遍。經上說「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跟這裡講的真實相應。「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大師所引用的就是這段經文。這段經文真正不可思議。經上說的「汝等眾生」是指盡虛空遍法界九界眾生,這上自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都包括在這一句當中,都得要深信不疑。「稱讚不可思議功德」就是指的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二報,不可思議功德。誰稱讚?一切諸佛稱讚。因此,這部經是一切諸佛護念,《彌陀經》上說的。《無量壽經》是大本《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是附屬《阿彌陀經》,這三經是一不是二,一而三,三而一。

  因此我們終於明白,如果我們要想真正得到一切諸佛護念,那應該怎麼修?真實心中念阿彌陀佛,你就得一切諸佛護念。這個護念就是我們俗話說,保佑!一切諸佛真的保佑你,你要用真實心念,用真實心受持,才能得到真實的果報。這是說為什麼諸佛都要來護念你?因為你不可思議,你這一生當中就不退成佛。佛看到這樣的一個人,那怎麼不幫忙?全心全力來照顧。就怕你不肯作佛,那就沒有法子,佛也無可奈何,想幫忙幫不上。你真正要想在這一生當中作佛不退,說實在話,不是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不退,現在就不退。現在一退就不能往生,就退到六道裡面去,不退才能往生。所以這個法門是現在就不退,這是決定得生。這麼多諸佛護念,這是諸佛護念,菩薩、天龍八部、鬼神當然擁護。

  疏【又深信者。】

  底下這段文,我們讀了這個句子,實在感覺到非常慚愧!看到善導大師對一切大眾的苦口婆心,你看他句子說:

  疏【仰願一切行者等。】

  這『行者』就是修行這個法門的。你看前面用這個字,『仰願』,恭敬到了極處。善導大師果真是阿彌陀佛化身再來的,就是阿彌陀佛對大眾恭敬到極處了。「仰」是下輩對上輩的敬稱,我們在這本《疏》裡面看到好幾次。所以看到這兩個字不能不感動!從這兩個字看到善導大師對人真是真誠到極處。

  疏【一心唯信佛語。不顧身命。決定依行。】

  教我們修學這個法門要用什麼樣的態度?這一生決定往生的態度就要像這樣。『一心』要相信佛的話,佛在淨土三經裡面所講的每句話,要『不顧身命』去照做。

  疏【佛遣捨者即捨。】

  佛教我們捨的就捨,教我們離的就離,教我們放下的就放下。

  疏【佛遣行者即行。】

  佛教我們哪些事情應該做的,我們就照做,百分之百的依從。

  疏【佛遣去處即去。】

  佛教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我們就去。

  疏【是名隨順佛教。】

  這樣的修學態度才叫隨順佛的教導。

  疏【隨順佛意。】

  佛的意思是希望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圓滿成佛。『佛意』就是佛之心。

  疏【是名隨順佛願。】

  佛的願是四十八願,願願度眾生。

  疏【是名真佛弟子。】

  這三行文非常非常的重要!善導大師真實的苦口婆心在勸導我們。我們是不是一個真正的佛弟子?真佛弟子要把佛每一句話都做到。

  疏【又一切行者。】

  上自菩薩,下至惡道眾生,凡是依照淨土三經修行的人,『行者』是指這些。

  疏【但能依此經深信行者。必不誤眾生也。】

  這個法門,大師為什麼要在此地,真是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的苦口婆心勸導我們?實在是法門難信,難信之法!機緣非常不容易遇到,遇到了要當面錯過,那實在就太可惜了。你這一生遇不到這個法門,那就難怪了,遇不到這個法門是沒有緣分;有緣分遇到當面錯過,那叫真可惜!所以在此地一再勸勉我們。『但能』,這個但字,只要依這部經,換句話說,其他的經你不讀不學沒有關係。這個但就是單一的意思,我只要依這部經就決定能成就。你要能夠深信,能夠依照這個經典去做,必定不會誤你的。這語氣肯定,讓我們一絲毫懷疑都沒有,你的一生一定成就。

  疏【何以故。】

  為什麼單依此經深信奉行的人不會錯?

  疏【佛是滿足大悲人故。實語故。】

  三經都是佛說的,佛是圓滿大慈悲心的人,怎麼會誤人?佛是真實語者,怎麼會欺騙人?這是勸我們要信,要真信!要依照經典所說的去修行。

  疏【除佛已還。智行未滿。在其學地。】

  佛以下的等覺菩薩,等覺菩薩怎麼樣?他的『智行』沒有圓滿。換句話說,他還是學生,還沒畢業;換句話說,他們的話不能完全相信。他們所說的一定要經過佛的印證,佛不給他印證,我們就可以不相信他的,何況菩薩以下的,這要知道。我們這一生才不會走錯路。下面說:

  疏【由有正習二障未除。果願未圓。】

  這是說等覺以下的。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他『二障未除』,煩惱障跟所知障。諸位要曉得等覺菩薩這煩惱、所知障非常微細,再微細他還有、還沒斷根。有這個東西在,他就沒成佛,『果願』就不圓。

  疏【此等凡聖。】

  『聖』是講菩薩們,『凡』是世間出家裡面我們講的高僧大德、祖師這一類的,凡!世間的聖賢也是凡,他們都沒有成佛,果願沒圓。

  疏【縱使測量諸佛教意。未能決了。】

  他們對於如來果地上的境界,以及佛所說的一切經,菩薩理解得都不圓滿。為什麼沒有圓滿?智沒有圓,障沒有盡,所以他解的就不圓,這個我們要曉得,這是事實。

  疏【雖有平章。要須請佛證為定也。】

  『平章』這兩個字,「平」是平等,就是他的見解、他所說的跟佛一樣的;「章」是明顯,說得很清楚、很明白,這叫章。跟佛說的一樣的,但是還要佛點頭,佛說沒錯,這才可以,佛要搖頭那還不行,一定要得佛同意。所以要『請佛證為定』,這個定是定論。

  疏【若稱佛意。即印可言。如是如是。】

  佛同意了,給他說『如是如是』,這就可以傳了。像菩薩所造的這些論、所註解的這些經,佛同意了才叫「如是如是」。

  疏【若不可佛意者。即言汝等所說。是義不如是。】

  如果說錯,說得有偏差,說得不圓滿,佛就會說『不如是』。這一些目的都教我們一定要以佛所說的為標準,一定要相信佛語。菩薩、祖師大德所說,一定要記住,與經上所說的一樣,這我們可以相信;與經上所說的不一樣,他說他是等覺菩薩來的,我們也不相信。我們相信佛語,那你就非常幸運,你這一生路就走對了,不會走岔路,不會走冤枉路。

  疏【不印者。即同無記無利無益之語。】

  『不印』是佛沒有印證的,沒有印證的,那就是跟『無記』,無記就是無所謂善惡,無所謂邪正,沒有利益的言語。由此可知,過去世尊在世的時候,菩薩造的論不少,我們現在集結在《大藏經》裡面;許許多多的論典、著疏是經過佛同意的,這才能夠傳下來。佛滅之後,也有不少大菩薩留下了許許多多的著作。佛法傳到中國,中國歷代高僧大德著疏非常豐富,這些沒有經過佛印證,佛沒有聽過也沒有看過他們的文章,那就「不印」了。

  我們今天面對的這個註解是善導大師作的,善導大師是中國人,出現在唐朝,這也沒有經過佛印證,這怎麼辦?佛雖然不在世,經典可以印證。他所說的跟佛經上所說的一樣,這就是佛同意了;如果他所講的,佛在經上沒有這個說法,那就不如是。所以佛滅度之後,經典給我們做了印證。我們讀了善導大師的註解,回頭再看看淨土三經,他老人家所說的跟佛在經裡所講的是不是一致的?有沒有違背?從這個地方來證明他所說的正確與否,這樣就可以相信。

  疏【佛印可者。即隨順佛之正教。若佛所有言說。即是正教正義正行正解正業正智。】

  所以學佛,經典是我們第一個依靠的,尤其修淨土。淨土三經裡面,中心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阿彌陀佛沒到這個世界上來講經說法,世尊轉述的;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說阿彌陀佛自己這樣說,他是轉告我們的。世尊的轉述就等於阿彌陀佛親自說明一樣的,沒有兩樣。所以我們看《無量壽經》自始至終,《無量壽經》是釋迦牟尼佛說的,字字句句都不違背四十八願,都是四十八願的詳細解說,完全相應。所以四十八願是我們修淨土的根本依,這個依是依靠,就是根本的依靠。我們把四十八願用來做早課,諸位想想這是絕對真實,其目的讓我們真正薰陶在阿彌陀佛大慈悲心願加持之中,消除我們的業障習氣,使我們的心願也像阿彌陀佛一樣,這『正教』。『正義』,義是義理,正確的道理。『正行』,行是行為。『解』是見解。『業』是身業,身口的造作,前面講身語意三業。『正智』是智慧,佛所講的經純正,沒有一絲毫夾雜。

  疏【若多若少。眾不問菩薩人天等。定其是非也。】

  『眾』就是大眾,『不問』就是不需要問菩薩。你今天已經是有緣分見到這淨土三經,讀到往生經,你還要去請教菩薩嗎?不要問他們了。為什麼不要問他們?他們知見不圓,相信佛所說的就對了。連菩薩都不問,何況人天!這樣人才決定往生。我們在《淨土聖賢錄》裡面,在《往生傳》裡面,乃至於我們在近代、在本省所看到許許多多往生的人,真往生的,說老實話,他絕對不會問人,也絕對不會聽人家的,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所以真正往生瑞相好的是許許多多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什麼都不懂,見了菩薩他也問不出,見了人天不須要問,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念個三年五載,預知時至,站著往生、坐著往生,你想想看跟善導大師這裡講的是不是一樣的?凡是常常來問法師,這個怎麼樣,那個怎麼樣,這沒希望、沒指望,難!真正成就的人不來問,來問的人都很難成就。這說明什麼?問,心裡面還有懷疑,對佛所講的懷疑,你說再去問菩薩,那些知見還不圓,如果說錯了、說偏差了,豈不是誤了一生嗎?

  我聽說倓虛老法師念佛開示的錄音帶有同修把它寫出來,這個好,寫出來我看看,看看的時候把它印出來。倓老法師的話很多人不懂,寫出來、印出來這個功德很大。你看倓老算是他的師兄弟,諦閑老法師那個做鍋漏匠的站著往生的,就念三年,人家什麼也不問,一句阿彌陀佛念三年,念得很輕鬆很快樂。老和尚教他,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你看多自在。他不問菩薩也不問人天,一問就糟了,就去不了了。這一句話說得好!

  疏【若佛所說。即是了教。】

  『了』是了義,佛所講的是了義的正教。

  疏【菩薩等說。盡名不了教也。應知。】

  佛以下等覺菩薩所說的都叫做『不了教』。為什麼不了教?他沒有證到究竟圓滿的佛果,他還有微細的煩惱無明沒斷,所以他說的跟佛兩個一比,他是不了義的。不跟佛比,他當然是了義的,跟佛一比,他就是不了義的。這是我們應當要知道的,決定要以佛為標準。看底下:

  疏【是故今時仰勸。】

  我們在此地又看到這個句子。這個口吻是學生對老師的口吻,是晚輩對長輩的口吻,是極其尊重的口吻,這是我們應當學的。從這個地方看,大師這貪瞋痴慢,這個傲慢習氣絲毫都沒有,把我們看作諸佛如來一樣看待,真是普賢菩薩「禮敬諸佛」,我們在這裡看到。他的確是禮敬諸佛,尊重到了極處。

  疏【一切有緣往生人等。】

  著重這個『有緣』。有緣決定往生,不能往生,緣缺了,緣上有欠缺。有緣,我們遇到這個經典是有緣,遇到善友苦口婆心勸導我們是有緣。善導大師是善知識、是善友,經我們遇到了,這個註解是善導大師苦口婆心在勸導我們,我們能信、能願,真正發心修行,緣就具足。這樣的人在一生當中很可能就真的往生淨土。底下這一段非常重要,他前面講仰勸,下面一定是非常重要的話,就如同前面講的仰願,這底下的開示是太重要太重要:

  疏【唯可深信佛語。】

  『唯』是唯一,這個意思就是只要相信佛的話就對了。

  疏【專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薩等不相應教。】

  菩薩、辟支佛、阿羅漢這是已經證了果的人,那沒有證果的什麼祖師大德更不必說了。『不相應教』,與佛在三經上所講的不一樣的那些話,我們不信、我們不聽,不採用他的。他所講的與三經裡面說的相應,我們可以採取他的,用它來做參考,這可以採取,不相應的決定不能用。

  疏【以為疑礙。】

  你要聽了這些不相應的教就起了懷疑,就產生障礙,那就錯了。

  疏【抱惑自迷。】

  這個『惑』是迷惑。

  疏【廢失往生之大益也。】

  那就真可惜了,把你這一生往生這樣殊勝無比的利益丟掉了,錯過了,你說這多可惜!所以真正這真佛弟子,前面說的,大師在此地講真佛弟子,我們在《無量壽經》上也看到真佛弟子,「如來第一弟子」,這是真佛弟子。真佛弟子決定不信用一切與佛不相應的教,決不用它,我不信它,我也不用它,這一點要特別特別的留意。這幾句真的要多念念,一定要牢牢的把它記住,斷疑生信,我們的信心真正堅固,一絲毫疑惑都沒有。

  勸人念佛,這決定與諸佛正教相應;宣揚往生的經典,也決定與諸佛正教相應,這不會錯。歷代祖師大德們,他們專修專弘留下來不少的著疏確實可以給我們做參考的資料。諸位要知道這些資料有兩種用途:自利的用途,幫助我們破迷起信,建立真正的信心,這是自受用;他受用,幫助我們解釋經典,勸人起信,這有這麼兩種用途。在末法時代,為一切眾生介紹這個法門、介紹這些經典,功德是無量無邊。但是諸位一定要知道,自己要不認真力行,不但經的意思你不能體會,古大德的解釋你也未必真能看懂,這是真的。所以你有一分心得,你就有一分體會,也就有一分悟處,才能把這個理事說明白,這一點很重要。換句話說,實修比什麼都重要,要真正的修學!

  尤其是現在社會進入到工業時代,人人都講求時效,這跟從前農業時代大大不一樣。農業時代有的是時間,什麼慢慢來、慢慢學、慢慢講;現在不行,要快,愈快愈好,這時代不一樣。所以一部經論照我們這詳細講解研究,這是我們全世界台灣人有福。其他地方,你說一部經要講幾個月,講幾十個小時、幾百個小時,人家一聽不來了,我沒有時間。所以我們在國外,人家一定問你這個課程講幾個小時,你告訴他三個小時、四個小時,他會來;你說這一個課要講二、三十個小時,他皺皺眉頭我沒有時間,對不起,他不來了,這要曉得。

  所以從前我們在台中學講經,李老師為我們的限制最少不能少過三次,就是講三次,一次多少時間?四十五分鐘。我們學講經是兩個人同時上台,一個講國語,一個講台語,這是一個半小時,所以一個人只分配到四十五鐘。兩個人用同樣的講稿,口語的講稿,就是稿子完全相同,一個講台語,一個講國語,三次。最長不可以超過十次,而他所定的最理想的標準是五次。你講超過十次,他不教了。他是很不客氣,你沒有能力學;實在講你真學去講,沒有人聽。他說什麼?五次,講得不好,聽眾為了面子起見還來捧捧場;五次以上,人家不願意捧場。這不捧場,換句話說,你真講得好,行!你講得不好,聽眾一天比一天少,你這個氣就往下墜落,自己就很難堪,這是講得真話,真實語。所以一個興旺的氣象,這聽眾總是一天比一天多,這是興旺的氣象,講的人心振奮。每一天聽眾減少,講的人很難貫徹始終,不容易。所以這是在這一個時代,我們一定要認識眾生的根機,要契機。這契機是長經短講,深經淺講,要有這個能力。

  我過去也是聽老師說,好像慈航法師在世的時候,閻錫山先生他到台灣來的時候,閻老先生向慈航法師請教《大佛頂首楞嚴經》,聽說慈航法師用兩個小時的時間,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完了,有這個本事。對於這種人就是要長經短講,很短的時間讓他了解全經大義,他們這些人做大官的,工作非常繁忙的,哪有那麼多的時間來聽你講經?不可能的。他能聽一個小時、二個小時,那不得了!底下一段也非常重要:

  疏【又深心深信者。決定建立自心。順教修行。】

  『決定建立自心』,就像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跟我們講信願行那個「信」字。他老人家舉出六個字,「信自,信他」,自是自己,他是阿彌陀佛;「信事,信理,信因,信果」,對於自他、事理、因果決定不懷疑。其實這六個字把淨土,不要說三經,五經一論全都講完了。五經一論不出這六個字的範圍,一點都不懷疑,這是「建立自心」。這才叫信淨土之人,這才叫念佛人。『順教修行』,順是順從,依教奉行。

  疏【永除疑錯。】

  什麼是『疑』?什麼『錯』了?底下說:

  疏【不為一切別解別行異學異見異執之所退失傾動也。】

  修學其他大小乘佛法的人他們見解跟我們不一樣。他們修的法門跟我們不一樣,『別行』;『異學』,他們所依據的經論跟我們不一樣;『異見』,他們的見解跟我們不一樣;『異執』,他們有執著,跟我們執著也不一樣,我們是執持名號。這些東西「別解別行異學異見異執」,我們要是隨順他,那就大錯特錯!跟這些人接觸,對淨宗發生懷疑,這也是最大的錯誤!這個錯誤足以教你退心,足以教你信心動搖;換句話說,你本來這一生有機會永脫輪迴,成佛作祖,又被他拉回來了,依舊還搞六道輪迴。我們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你才曉得那一夥是什麼?那一夥是邪魔,這就著了魔。信心動搖,著了魔,發生障礙了,著了魔,功夫不得力了。這一定要曉得,一定要明瞭,我們接觸這些人,絕對不為他所動。前面講,菩薩講的跟佛在三經上講的不一樣,我們都不信、都不用它,何況這些人!這才真正能保障我們在西方道路上一帆風順,沒有障礙。好,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