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觀經上品上生章  (第五集)  1991/4  美國達拉斯  檔名:03-004-0005

  請掀開講義第七頁,從第一行看起,「次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下面為我們解釋,「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這個等就是現在五經裡面的《大勢至菩薩圓通章》、《普賢行願品》,就是五經一論。「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這是給我們說明什麼叫正行,正行是專修,即使接引大眾也是專弘,專修專弘。古來有祖師大德一生專講《阿彌陀經》,講三百多遍,不講第二部經的,這就真是專中之專、正中之正,實在是值得我們效法的。讀誦是依往生經,修行也依這個經典的理論、方法、境界,一心專注思想,正是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的「憶佛念佛」,憶就是心裡面想念,常常想佛,常常思念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這個二報就是依報、正報。

  「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日常生活當中,在修行儀式上總歸納起來就是身語意三業,身是修禮敬,拜佛專拜阿彌陀佛,要專。其他的佛不拜會不會對不起他?這是我們凡夫的妄想。如果諸佛菩薩看你專禮阿彌陀佛,沒有一個不歡喜。為什麼?唯有專才決定往生。不專,往生的機會就不多,所謂是雜修的人,一萬個人難得有三、五個往生。專修的人所謂是「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會漏掉的,這專是非常重要。「若口稱」,口稱是念佛,「即一心專稱彼佛,若讚歎供養,即一心專讚歎供養,是名為正」。這個讚歎供養是利他,是利他行,也就是幫助別人。像我剛才提到,古德一生專講《阿彌陀經》,這就是講經是屬於讚歎,也屬於法供養。一切統統專,專注,這叫正。

  「又就此正中,復有二種」,前面跟我們說什麼叫正行,正行裡面有兩種,這兩種都叫正行。第一是正中之正,「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久就是老修行,近是初學的,「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這個佛願就是四十八願裡面的第十八願。由此可知,為什麼有些人他也不讀經,他也不念咒,他也不懂佛法,只會念一句阿彌陀佛,念到成功的時候,他能夠站著往生、坐著往生,預知時至。這把這個原因說出來了,他那個修行是正中之正,把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念掉,他成就了念佛三昧,那哪有不成功的!與阿彌陀佛第十八願完全相應,這個人決定往生。這是正中的第一種。

  正中第二種,就是底下二十二節所說的,「若依禮誦等,即名為助業」。這是正中的第二種,正行的第二種,禮誦就是前面講的專禮阿彌陀佛、專念往生經論。你選擇一種專念也好,有人專念《阿彌陀經》,有人專念《無量壽經》,過去弘一大師一生專念《普賢行願品》,像這個專禮、專念、念誦屬於正行的第二種。我們淨土宗裡常講正助雙修,什麼叫助?這叫助,不是其他的,正行裡面有正助,助還是屬於正行,必須要加以辨別。不是修其他這個善事叫做助行,我們往往把這個意思錯會到這裡,以為我修學一切善事這是屬於助行,這是錯誤的。修學一切善事那叫雜行,那個不是助行。底下這一條說到了,「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餘諸善悉名雜行」。其他這個諸善包括的範圍非常之廣,有世間一切善、佛門裡一切善,譬如我讀誦大乘經典,我念《金剛經》是善,念《地藏經》也是善,念《法華經》也是善。我們專修淨土的人念這些經這叫雜行,這都不是屬於正行,為什麼?不專。所以同修們要想在這一生當中決定得生淨土,最好不要修雜行。

  像這些大乘經典有的時候我們也要講,為什麼要講?雜行為什麼還要講?為了有許多同修對於淨土還沒有信心,用這些大乘經論來接引他。你一說是講淨土經典,他根本不來聽,講《金剛經》,他很歡喜,他來了;講《楞嚴經》,他高興,他來了,用這些大經大論來誘導他。像古來大德所講的,《華嚴》、《法華》都是《無量壽經》的導引,這樣的大經引誘一切眾生入《無量壽》、入淨土法門,那是屬於手段,是屬於善巧方便,從這裡誘導他入正行,是這個意思。

  假如我們修正行的,遇到有法師講這些大經,我們要不要去聽?一定要去聽。那聽我們不就變成雜行了嗎?這個去聽就是聽眾裡頭有一種叫影響眾,是去莊嚴道場,這個道場聽眾愈多法緣就愈盛,是來莊嚴道場,不是來聽經的。你坐在座位上閉著眼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法師講法師的,我念我的佛,我是來莊嚴道場的,來充人數的,所以一定要來擁護道場。人家初學的人看了,這些人都在這邊聽,大概講得不錯,我也去聽聽。這叫影響眾,影響初學,幫助法師接引眾生,是這個意思。不是叫你在那裡聽了這個經,這個經不錯,這我還想學學,那就壞了,那你不如不來。所以聽經大眾當中,有很多種類不同。我們自己專修淨宗的人,去聽一切大乘經典,我們屬於影響眾,這有很大的功德,對於自己修行決定沒有妨礙。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也」。淨宗修行的祕訣就是大勢至菩薩給我們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那是用功的祕訣。六根怎麼攝法?只要做到淨念相繼,六根自然都攝,還用得著再找麻煩嗎?一個人真正六根都攝了,他一定是淨念圓滿,兩句話實在講是一樁事情,都攝六根是講功夫,淨念相繼是方法,是一樁事情。什麼叫淨念?不懷疑、不夾雜,這個念就是淨念;後面相繼就是不間斷,無間就是不間斷。所以我們用淺俗的話來說,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是淨宗功夫的祕訣。

  「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雜行是什麼?夾雜,不是夾雜世間法,是夾雜佛法,我修行淨土的,我常常還要念念《金剛經》,還要念念《華嚴經》、念念《法華經》,這叫夾雜;或者是還參個禪,還打個坐,再是念個咒,這都叫夾雜。這一夾雜,我們的正行就間斷,功夫就間斷了。「雖可迴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也」。當然讀誦一切大乘經典都可以迴向求生淨土,可是你的心確確實實不如那個老實持名的人那樣的專精。那個老實持名的人,說老實話,他決定有把握,雜疏之行往生不見得真有把握,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

  通常佛在四弘誓願裡面就教導我們,「法門無量誓願學」,這看起來不都是變成夾雜、雜疏之行嗎?你要把佛的話仔細看清楚,你才曉得法門無量誓願學它還是專精。為什麼?前面是「煩惱無盡誓願斷」,你的煩惱斷掉沒有?煩惱斷盡之後你涉獵一切佛法,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才有能力。我們今天一涉獵其他的經典就變成雜疏之行,我們的煩惱沒斷,我們有分別、有執著、有妄想。那個有功夫的人展開經典是隨文觀照,經典一展開都明心見性。我們經典一打開都胡思亂想,我們不是觀照,我們是打妄想,打妄想才叫雜疏之行。經典一展開,完全入了觀照的境界,這個行,這個不但不礙事,反而增高品位,真正開智慧,定慧等學。「故名深心」。深心就介紹到此地。上面所說深心總是屬於自利,即使利他還是自利。

  下面這一段,「三者迴向發願心」,就是大慈悲心,這個願是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純屬於利他。真實心自受用叫深心,他受用叫迴向發願心,也就是大慈大悲心。我們看註解,「言迴向發願心者,過去及以今生」,過去時間就長了,過去是無量劫一直到今天,「身口意業所修世出世善根」。世間的善根,佛在一切經裡面給我們講得很明白,有三種,叫三善根,這個三善根是無貪、無瞋、無痴,就是沒有貪瞋痴。世間所有一切善法都從這個根生的,所以它叫做善根,世法的三善根。反過來貪瞋痴叫三毒,世間裡所有一切的罪孽都是從三毒生的。所以三毒反過來就是三善根,三善根反過來就是三毒。我們無始到今生,以三善根迴向。出世善根只有一條,六度裡面的精進波羅蜜,菩薩善根唯一精進。這是特別專注善根,善根包括一切善法善行,統統都包括。

  「及隨喜他一切凡聖身口意業所修世出世善根」,前面是專說自己,這條是講別人的。凡聖,聖人是從等覺菩薩以下,乃至六道凡夫,人家行善修善,我們見聞隨喜,這個功德是相同的。見聞隨喜要真實心中作,這個真實心中作我們要盡心盡力去幫助他圓滿,就是我們中國古人所講的「成人之善」,別人有善行,我們要盡心盡力幫助他,使他這個善行能做到圓滿。為什麼?所有一切善行都是利益社會、利益眾生,而不是自利的。「以此自他所修善根,悉皆真實深信心中,迴向願生彼國」。我們自己修的善,隨喜一切他人之善,我們求什麼?只求一樁事情,往生淨土,親近彌陀,只求這個,除這個之外什麼都不求。「故名迴向發願心」。這個世間的福報、天人的福報決定不去享它,為什麼?不究竟,依舊不免輪迴,福報享盡了還要墮落,所以這是不究竟,三界之內有漏的福報決定不求。

  「又迴向發願願生者,必須決定真實心中迴向願作得生想」。這個念佛人常常想著佛來接引我往生,許許多多念佛人臨終的時候不能往生,不是佛不來接引,是在臨終那個時候他的心亂了。平常心還滿清淨,一句佛號念得很好,心裡也求生淨土,到臨終的時候貪生怕死,不願意去了,還希望多活幾天,這就大錯特錯了。這樁事情,如果不是平素功夫真正得力,臨終我們自己能保證不會發生這個狀況嗎?自己不能保證。萬一到那個時候,貪生怕死念頭一生,這一生的機會就錯過了。所以要在平常訓練,訓練的方法,常常想死,到臨死的時候不害怕,常常想佛來接引我。你看印光大師他老人家的關房,關房裡頭有個小房間,供了一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後面貼了一個大字,「死」字。天天把死字掛在額頭上,想著我隨時就要死,希望阿彌陀佛快來接引我。這個到死的時候見到阿彌陀佛一定生歡喜心,我天天想你,果然把你想到了,我就跟你去了。否則的話,一看到阿彌陀佛來,嚇到了,「不得了,我要死了」,這個麻煩大了,這個念頭一動就去不了了,佛也沒有了,你也去不了。常常要作如是觀,要真心真意的想。

  所以一個真正念佛人,印光大師寫的這個字我們印了很多,我們把它縮小了,印成有這麼大張,實實在在講應該掛在我們床頭上,每天晚上睡覺都看到,這一躺到床上,心就做我要死了,看著阿彌陀佛有沒有來。天天這樣眼巴巴的盼望著,臨命終時生歡喜心,不會恐怖,不驚不怖,如入禪定,這個好,不要害怕。有些人講這還得了,這太消極了。這叫真積極,不是消極。世間人迷惑顛倒,不知道往生功德利益的殊勝,他不曉得。所以我們要常常這種想法,常常作得生想。所以眼不離佛像,天天看佛像,天天看到印祖這個教訓,這就是我們學習他,他老人家一生天天都是這樣想,他給我們做了個榜樣。

  「此心深信,由若金剛」,金剛是比喻信心的堅固,決定不會動搖。「不為一切異見異學、別解別行人等之所動亂破壞」。這些前面都跟諸位報告過,這些是什麼?修學法門跟我們不相同的,依據經典跟我們不一樣的,決定不受他影響,我們只一心專修。「唯是決定一心,投正直進。不得聞彼人語,即有進退,心生怯弱,迴顧落道,即失往生之大益也」。如果我們被人家幾句話動搖了,這個往生的真正利益就失掉了,那實在講是太可惜了。

  下面這裡大師又假設一個問答,都是幫助我們建立堅固的信心。「問曰:若有解行不同」,這一句是講學佛的,或者是學禪的,或者是學教的,或者是學密的,這些人,解行不同。「邪雜人等」,這句是不是學佛的,不是學佛的他在社會上也很有地位、很有身分,甚至是知名的學者,「佛教是迷信,你怎麼學這個?」這叫邪雜人等,邪是說其他不同的宗教。碰到這些人,「來相惑亂」,惑是迷惑,亂是擾亂我們。「或說種種疑難,道不得往生」,他終極的目標就是勸你放棄念佛,不能往生的。

  「或云:汝等眾生曠劫已來,及以今生,身口意業,於一切凡聖身上,具造十惡五逆四重」,四重是殺盜淫妄,戒律裡頭的四重戒。「謗法闡提」,謗法是毀謗正法,闡提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沒有善根的人,斷了善根的人叫闡提,沒善根的人。「破戒破見等罪,未能除盡」,你造的這些罪業沒除盡。「然此等之罪繫屬三界惡道」,前面所講的種種罪行,果報都在三惡道。「云何一生修福念佛,即入彼無漏無生之國,永得證悟不退位也」。這樣業障罪孽深重的人,怎麼是你在一生短短時日念佛你就能生到西方清淨國土,那個地方個個圓證三不退?他來跟你說,你自己想想,你能做得到嗎?你有分嗎?我們往往聽了這些話信心就動搖了,這就是人家來迷惑我們,來擾亂我們。

  我們要怎樣才能夠堅定自己的信心不被外境擾亂?底下大師教導我們,「答曰:諸佛教行,數越塵沙,稟識機緣,隨情非一」,這個四句是總說,這是總綱領。佛教導一切眾生法門無量無邊,這麼多的方法,佛是怎麼說出來的?是隨機說出來的。其實佛哪有方法?佛沒有定法,眾生什麼根性,佛就給他說什麼法;眾生什麼毛病,佛就給他說什麼法,佛沒有定法可說,隨情非一,沒有一定的方法,所以法門就無量無邊。正如同大夫給人看病一樣,給人開藥方一樣,一個人一個藥方,沒有相同的藥方,縱然相同,他用藥的分量也不一樣,哪有相同的?佛說一切經是當時給人開的處方,換句話說,沒有一個方子是為我們開的。我們今天拿著佛替當時那些人開的處方,我們隨便拿來用,那不死才怪!不是佛害你,是你自己害自己。佛現在不在世,為我們現在這些苦難人留了一個藥方,留了個藥方你不相信,你又不肯用,你怪誰?留的這個藥方是什麼?就是往生經典。這是佛特地為末法五惡五苦眾生開的一條一生決定得度的法門,就是這一門。所以你要問,千經萬論哪一部經是佛對我講的?《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這就是對我說的。我生在末法,確實今天是五惡五苦的時代,這是專門為我們說的。因此我們的修學決定要以這個為主。

  實在說我往生真正有把握了,我再遍涉一切大乘,沒有關係,為什麼?我隨時走得了。我往生還沒有把握,我就專修這個法門,這個人叫聰明人。什麼時候有把握?你不要問別人,自己曉得,自己知道。問別人,人家縱然是給你印證,也是騙你的,也不是真的,不可以輕易聽信人言。我有一年在洛杉磯講經,講完之後有三個年輕人來問我,要我給他印證他們有沒有開悟?曾經聽說一個密宗的上師,在那邊大概一共是五個年輕人,給他們印證他們都開悟了。所以我去講經,他來問我,要我看看他有沒有開悟?我說老實話,我說「你們沒有開悟。」他當時很生氣,「有上師都說我開悟了,你怎麼說我沒有開悟?」臉上顏色馬上就不好看。我就告訴他,「我沒開悟,你來問我有沒有開悟,你準沒有開悟。」你要開悟了你還來問我嗎?不能輕聽人言。簡直是現在稀奇古怪的事情太多,到處都有,不要受人騙,不要上當。佛法實在是修的什麼?清淨心。幾句不好聽的話馬上就生氣了,你這個心哪裡清淨?換句話說,人家讚歎、捧你一下,你就歡喜;說幾句不中聽的,立刻就不高興,完全是凡夫,你有什麼功夫?這個要知道。所以一定要曉得,哪一些經是佛為我們說的,為我們這個時代人說的,我們這個時代人修學真正得力。

  下面大師用譬喻來說,「譬如世間人眼可見可信者」,這是先舉現量的境界、眼前的事情,說出來大家都會相信,不會懷疑的。「如明能破闇,空能含有,地能載養,水能生潤,火能成壞,如此等事,悉名待對之法,即目可見,千差萬別」。這是講出來大家都相信的,眼前的事情,你親眼看見的。「何況佛法不思議之力,豈無種種益也」,這就說出佛法無量的法門,每個法門都有它的利益。但是這個利益要對了根性才能發生利益,不對根性就不可能有利益。好像那個藥店,我們到藥店看幾千種幾萬種,統統是好藥,都能治病。可是你害的病跟那個藥性質不對那就不行了,那就不能對治。一定要對症,統統是好藥,不對症那就沒有一樣是好藥,佛法亦復如此。

  「隨出一門者」,出是超出,超出什麼?超出煩惱門。「隨入一門者」,入什麼?「即入一解脫智慧門也」。「為此隨緣起行,各求解脫」。一切眾生的根性不相同,程度不相同,愛好不相同,生活環境不相同,習氣不相同,所以佛有種種法門,都是幫助一切眾生求解脫的,我們要明白佛教化眾生這個原則。「汝何以乃將非有緣之要行,障惑於我?」我自己所具備的種種條件,這個念佛法門很適合我,我修學很有受用,假如說遇到個學禪的,你為什麼偏偏要我修禪?禪對你也許有利益,對我沒有利益,我不是禪的根性。這就是那個法門與我沒有緣,這是與我有緣的,有緣就是對機、契機!

  「然我之所愛」,我所喜歡的這個法門。「即是我有緣之行」,這個法門對我就有緣,契我的機。「即非汝所求」,你跟我修學的法門不一樣,我這個法門不是你所要的。同樣的一個道理,「汝之所愛,即是汝有緣之行,亦非我所求」,你修學那個法門也是佛傳給你,沒錯,你是那個法門的根器,你修學得力,我修學就不得力,與你有緣,與我沒有緣。「是故各隨所樂而修其行者,必疾得解脫也」,這是個大原則、大前提,如果隨自己的根器,隨自己的愛好,這個法門修學一定能得利益,一定能夠很快得到成果。你修學功夫得力,有了一定的成就,發願迴向求生淨土,也決定得生。《無量壽經.三輩往生》那一品裡面,一共有四段經文,最後一段慈舟法師判的「一心三輩」,就是屬於這一類的。可見得淨土法門非常廣大,專修的人得生,不修學這個法門,修學其他法門,迴向也能得生。所以這個法門殊勝,一切諸佛讚歎,是有道理的。

  「行者當知」,這段話很重要,「若欲學解,從凡至聖,乃至佛果,一切無礙,皆得學也」。我們學佛人有兩種人,一種是搞佛學的,搞佛學他是不修行,他完全把佛法當作學問來研究,這一切經典都可以去研究,現在這樣的人很多,這是求解不重行的。不重行是決定得不到結果,換句話說,他不能斷煩惱,不能出輪迴,即使經典念得再熟,講得天花亂墜,依舊還是生死輪迴。「若欲學行者,必藉有緣之法,少用功勞,多得益也」。這就是講修行,修行是什麼?學佛。諸位要知道,佛學跟學佛不一樣,前面一個是佛學,後面這個是學佛。學佛那必須要學與自己有緣的法門,一門深入,不能學兩門、三門,學多了你的心力、精神都分散,你不能成就。

  實在講任何一個法門都是修學三昧的法門,三昧是正定,在淨土宗裡面講就是一心不亂,就是修清淨心。一個法門叫心清淨容易得到,同時學幾個法門,想心地清淨非常困難。因為一切經典你要不會看的,你看多了連佛法都不相信了。為什麼?前面跟大家說過,佛沒有定法可說。佛要遇到這個人,向釋迦牟尼佛請教問題,這個人很執著,佛就跟他講空,講空是什麼?破你的執著。佛遇到另外一個人,他什麼也不執著,一切空空如也,佛就跟他講有,破他空執。你一看到佛怎麼一會兒說有,一會兒說空,到底是空、是有?自己說話,自己自相矛盾,算了,我不學他了。他不知道佛用這個藥,這個藥是對這個人的,那個藥是對那個人的,這個人用這個藥他病好了,那個人用那個藥病也好了,佛說法如是如是。我們不了解情況,看到佛說法完全自相矛盾,正是自己迷惑顛倒。像這樣的情形在大乘經典裡面太多太多。所以我們理解之後,對於佛所說一切法統統不執著,曉得他這個說法對哪一類人,那個說法又是對一類人的,所對的不同根性。哪一個法與我有緣我就專修它,專修所謂是「事半功倍」,用的力量少,得的成就大,少用功勞,多得利益,這要會學。

  底下說了很長的一篇比喻,這個比喻雖然長,很容易懂,我們念念就可以了,所以念的時候要細心體會。「又白一切往生人等」,我們看大師用的語氣極尊敬,一切往生人等是指我們,我們這求往生的,善導大師用白,白是最恭敬的語氣。實實在在像如來在大經上講「不輕初學」,決定不能看輕初學,對初學的人跟對佛一樣的尊重。所以這些地方我們要特別留意。「今更為行者說一譬喻,守護信心,以防外邪異見之難」,外是外道,邪是邪教,異見是不同見解的這些人,怕他們來為難。這裡說了一個比喻。「何者是也?」什麼比喻?「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譬如有個人他要往西面去,這個路很遙遠,有百千里,相當遙遠。「忽然中路見有二河」,走到半途看到兩條河流,「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南北有兩條河。「二河各闊百步」,闊是寬度,有這麼寬。「各深無底,南北無邊」,南北很長,看不到邊際。

  「正水火中間,有一白道」,這兩條河當中有一條很窄小的一條道路。「可闊四五寸許」,就像個獨木橋一樣,旁邊這個河是其深無底,這個比絕壁懸崖還要危險。「此道從東岸至西岸,亦長百步」,有這麼長的一條道路,這個道路非常窄小,非常之危險。「其水波浪交過濕道」,這個小路常常被水侵蝕,也常常被火燒著,「其火焰亦來燒道,水火相交,常無休息」,這一條小路,實在講非常非常危險的道路。「此人既至空曠迥處」,這個人走到路的邊上,真是進退不得,這個地方「更無人物,多有群賊惡獸,見此人單獨,競來欲殺」,看到這個人獨自一個人在這邊走,這些盜賊、惡獸都想來傷害他。「此人怖死」,怖死是什麼?怖是恐怖,怕死。「直走向西」,往西面走,「忽然見此大河」,兩條河一條水河、一條火河。「即自念言:此河南北不見邊畔」,南北很長見不到邊。「中間見一白道,極是狹小,二岸相去雖近,何由可行?」怎麼走法?「今日定死不疑」,想到這裡,走到絕路。

  「正欲到迴」,想回頭,這回頭「群賊惡獸漸漸來逼。正欲南北避走,惡獸毒蟲競來向我。正欲向西尋道而去」,只有這麼一條窄路,「復恐墮此水火二河,當時惶怖不復可言」,這是恐怖驚慌到了極處。「即自思念:我今迴亦死」,迴是回頭,回頭群賊惡獸都在等他,這是必死無疑。「住亦死」,住在那裡不動,不動也不行,不動這些惡獸慢慢的靠近自己了。「去一死」,往前面那條路上也是危險的道路。「一種不免死者」,想想走到絕路了。「我寧尋此道向前而去」,剩了這條窄路,雖然很危險,也是一條死路,我就往這條路上走去吧!

  「既有此道,必應可度。作此念時,東岸忽聞人勸聲」,人看不到,有聲音在勸他,「仁者,但決定尋此道行,必無死難,若住即死」,你往這條路走一定走得通,你要是停下來那一定就死。「又西岸上有人喚言,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我可以保護你,「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西方有人在那裡招喚他。「此人既聞此遣彼喚」,此是東面,東面有聲音勸他去,西面有人喚他迎接他來。「即自正當身心,決定尋道直進,不生疑怯退心」,這下定決心往西面走了。「或行一分二分」,走了沒多遠,「東岸群賊等喚言:仁者迴來,此道嶮惡不得過,必死不疑,我等眾無惡心相向」,他才走沒有多遠,這邊這些群賊在勸他,勸他回來,我們對你沒有惡心,你放心回來好了,這條路太危險,太可怕了,勸他回來。「此人雖聞喚聲,亦不迴顧,一心直進念道而行,須臾即到西岸,永離諸難,善友相見,慶樂無已。此是喻也」。這沒有多久他就到達西岸,西岸那邊有善友歡迎他,非常歡喜,永離諸難。這是一段比喻。

  比喻的什麼?底下一段就「合喻」,告訴我們比喻的是什麼。「言東岸者,即喻此娑婆之火宅也」,把我們娑婆世界比作東岸。西岸就是西方極樂世界。「言群賊惡獸詐親者」,詐親不是真的親,假的,「即喻眾生六根六識六塵五陰四大」,比喻的這些。「言無人空迥澤者」,到這個地方沒有看到人,只看到群賊惡獸,群賊惡獸就比喻惡知識,不是善知識。「即喻常隨惡友,不值真善知識也」,沒有遇到人,沒有遇到善知識,所遇到都是惡知識。「言水火二河者,即喻眾生貪愛如水,瞋憎如火也」,就是貪愛、瞋恚兩大煩惱,貪瞋的煩惱。「言中間白道四五寸者,即喻眾生貪瞋煩惱中,能生清淨願往生心也」,比喻我們在貪瞋痴慢當中,忽然還起一念心,還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比喻這是一條白道、一條小路。「乃由貪瞋強故」,就好像水火常常侵蝕這條小路。「善心微故,喻如白道。又水波常濕道者,即喻愛心常起,能染污善心也。又火焰常燒道者,即喻瞋嫌之心,能燒功德之法財也」。雖然念佛求生淨土,貪愛、瞋恚這個煩惱常常會起來。

  「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即喻迴諸行業直向西方」,這就是迴向發願求生淨土,比喻這個意思。「言東岸聞人聲勸遣尋道直西進者」,這是比喻釋迦牟尼佛不在了,所以看不到人,佛的經典還在這個世間,譬喻說我們只聽到聲音沒有見到人,佛在經上勸我們求生西方,譬如聽到聲音,見不到人。「言或行一分二分群賊等喚迴者,即喻別解別行惡見人等,妄說見解迭相惑亂」。這就是你遇到一些惡友、惡知識,他們來勸你改學別的法門,使你這一生真正脫離輪迴、圓成佛道的機會這樣喪失掉,這是一類。第二類,「及自造罪退失也」,第二種是你自己造作業障、罪業,那就是什麼?貪瞋煩惱太重,念佛的功夫抵不過,對於經教理解不夠透徹,內生煩惱,外面又有五欲六塵的誘惑,這樣退轉了,是比喻這樁事情。

  「言西岸上有人喚者,即喻彌陀願意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現在,我們也見到人,聽到聲音,他在那裡招喚。「言須臾到西岸善友相見喜者,即喻眾生久沉生死,曠劫輪迴,迷倒自纏」,迷惑顛倒,自己纏縛了自己,「無由解脫」,這是我們現前的狀況。「仰蒙釋迦發遣」,今天我們承蒙釋迦牟尼佛教導求生淨土,「指向西方,又藉彌陀悲心招喚。今信順二尊之意」,二尊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我們順從這兩尊佛的意願。「不顧水火二河」,這就是煩惱,內裡面煩惱、外面的誘惑統統不顧,統統放下,統統不理會,一心一意念佛。「念念無遺,乘彼願力之道,捨命已後,得生彼國,與佛相見,慶喜何極也」,這是講見到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真是大慶幸,無始劫以來心心嚮往的,這一次終是滿了願。比喻是比喻這樁事情。我們能深深體會比喻的大意,自然就能堅定信心。

  底下一節說,「又一切行者,行住坐臥,三業所修,無問晝夜時節」,也就是一切時一切處所。「常作此解」,這個解是見解,我們必須有這樣的見解。「常作此想」,要有這樣的想念。「故名迴向發願心」,你心裡常常想、常常念,這就是迴向發願。「又言迴向者,生彼國已,還起大悲,迴入生死,教化眾生,亦名迴向也」,這是迴向第二個意思。所以有人對於這個法門沒有深入的理解,看到念佛修淨土的人他都搖頭,認為什麼?自了漢,學小乘。現在眾生這麼苦,不發大慈悲心來度眾生,自己想逃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避難去。往往輕視這個法門,瞧不起念佛人。這是大錯特錯!還有一些人不求往生,他要生生世世做法師,或者生生世世在這個世間做大官、大富長者,來幹什麼?我要護持佛法,我要弘揚佛法。來生你有把握能得人身嗎?不簡單!

  我們自己一定要量量自己的能力,仔細冷靜去思惟,不要講過去生,過去生的事情不知道,我們沒有宿命通,沒有他心通,這一生的事情還能夠記得個差不多,我們從幼年到今天,起心動念、身口造作到底是善業多還是惡業多?冷靜想一想,造的惡業多,善業少。善業什麼時候造的?學了佛之後才曉得造一點善業,沒學佛之前全是自私自利。來生得人身難,太難太難。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發願救度一切眾生。救度眾生先度自己,我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還有什麼能力度眾生?這個重要。我們看到一個人掉到水裡快要淹死了,我很想去救他,我不會游泳,跳下去白搭一條命而已。到西方極樂世界學本事,學成之後,回來之後我見一個才能救一個。今天沒有能力,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去讀書、是去留學,是去學智慧、學神通、學本領,是為這個去的。所以到了那個地方去,還是大慈大悲迴入生死,再回來教化眾生。

  有人就問了,那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好久才可以回來呢?因為他的大悲心很重,恨不得馬上就可以回來,那行不行?行。你去念《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上清清楚楚,到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見個面,給他拜三拜,告訴阿彌陀佛,「我慈悲心很重,我現在就想到娑婆世界去度那些眾生,可不可以?」阿彌陀佛一定點頭,「好,你去吧!」你就行了。你再來的時候,阿彌陀佛威神加持你,能滿你的願。《無量壽經》上沒有限定你在西方世界多久、證得什麼樣果位才可以離開,沒有說這個,沒有說這個那去見個面就可以回來了。西方世界真的是開放、自由。一些人不知道極樂世界的好處,你把這些經典細細去讀,任何一個國家地區,講到真正開放、自由,統統比不上極樂世界。我們今天講民主、開放、自由,西方極樂世界是第一,那真實不虛。所以你即使有大悲心,趕快跟阿彌陀佛見一面再來,就沒事了。沒有本事,阿彌陀佛幫助你,智慧威神加持你,你也就好像有本領了。非常非常重要,決定不能誤會。

  「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不生者,無有是處」。大師在此地給我們做的結論斬釘截鐵,句句話都肯定,叫我們不生一絲毫疑惑。三心既具,具是具備,也就是常講的三心圓發,發得圓圓滿滿。無行不成是講大乘佛法,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所有一切大乘法統統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礎上,我們念佛法門是大乘法,也建立在這基礎上。不管修學那個法門,沒有這個三菩提心他就修不成功。學禪也好、學密也好、學教也好,統統要三心,那就是要用真誠心、要用深心、要用大悲心;沒有三心,所有一切大乘法門統統落空。願行既成這一句是專講修淨土的,前面那個無行不成是通所有一切大乘佛法,後頭這句是專講求生淨土,你有菩提三心圓發要想求生淨土,是決定得生;如果具足三心還不生的,沒有這個道理,可見得這個三心非常非常重要。《無量壽經》上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應知」,這就是包括所有一切佛法,定善要三心修,散善也要這個三心修。換句話說,一切真實,對佛法真實,對世間法也真實;對佛菩薩真實,對所有一切人都真實;對我們尊敬的人真實,對我們討厭的人也要真實。使我們的心才真正達到清淨、平等,我們這一生往生才有把握。如果這裡頭有分別、有差等,往生就沒有把握。因為往生那一念,心要真正清淨平等才得生。清淨平等心要在平常養成,到臨終那個時候我再來修清淨平等,恐怕來不及了,要在平常養成。求高深之果,西方極樂世界是究竟第一圓滿的果報,一定要順,一定要契甚深之理,這句阿彌陀佛是極深之理,要厚培善根,這是力行,依據真實的理論求真實的果報。

  古人說這個三心順三法,第一個至誠心,念真如平等一性,深心跟發願迴向心是自行化他。三心一念中修,沒有前後,沒有次第,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我們見思煩惱自自然然就沒有了,不斷自斷,這個功夫上乘。能夠伏煩惱,真正伏住了,雖然煩惱不斷,沒有斷,它不起作用,這是中等的功夫。雖然念,念還伏不住,煩惱還伏不住,有的時候還常常起現行,這是下品功夫,一定要認真去做。經上雖講的是上品上生,裡面所講的原理原則貫穿底下九品。換句話說,功夫都是一樣的,菩提心是一樣發,發的那個心大小、偏圓不一樣,才有九品的差別。下下品也是這三心,那個三心的堅定、三心的清淨比不上上品上生的人,都是建立在三心的基礎上。

  本經後面有說得很好,不在我們這章上,勉勵我們如果是念佛的人,這是佛說的,「當知此人即是人中芬陀利華」,芬陀利花是白蓮花,蓮花裡頭最殊勝的,這是佛稱讚念佛人就像人中的白蓮花一樣。「觀音勢至常為勝友」,觀音、勢至是你最好的朋友,這個人將來必定坐道場,必定生諸佛家,諸佛家就是極樂世界。所以佛是囑咐阿難尊者,要好好的持是語,持就是受持,「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什麼叫持是語?就是叫你一心念佛,一心念佛就是佛在《觀無量壽佛經》囑咐阿難「受持佛語」。我們到這個地方這是將三心講完了,明天我們要用這份講義,明天這一章就圓滿。明天講的底下有三種人,就是它的重點在「慈心不殺,具諸戒行」,這是第一種,第二種「讀誦大乘」,第三種「修行六念」。明天也一次就把這個跟諸位介紹,我們這一章就講圓滿了。好,我們念佛迴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