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無量壽經(當生成就第一法門) (第十五集) 1990/7 香港 檔名:02-008-0015
請掀開經本六十一面。「真實功德第三十一」。這一章還是繼續前面一章,是以比喻來說明極樂世界菩薩自利利他的功德。
【其智宏深。譬如巨海。菩提高廣。喻若須彌。自身威光。超於日月。其心潔白。猶如雪山。】
這些地方雖然是讚歎極樂世界的菩薩,我們應當發心隨分隨力來修學,對我們自己才有真正的利益。第一句是講智慧。智慧是本來有的,不是從外面來的,從外面來的不叫做智慧,這一點學佛的同修必須要知道。真心裡面本來具足無量的智慧、德能,凡夫迷失了本心,這個迷失本心,簡單的講,就是把本有的智慧迷失了,把本有的才藝迷失了,本有的德能迷失了。
經題上講的無量壽就是我們的自性。無量,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無量是說之不盡,不可思議。本性的萬德萬能,壽命是其中之一,無量無邊當中的一樣,這一樣是所有無量裡面最重要的一項。沒有壽命,所有無量也都落空了,所以以無量壽來代表。由此可知,我們迷失自性,這個損失實在是太大!要怎樣把自性恢復過來,這就是佛寶。佛幫助我們也就是在此地,幫助我們每一個人恢復自性。佛告訴我們恢復自性必須要遵守的就是戒定慧三學。三學當中,慧就是自性,這用不著求的,最重要的就是在定,定能生慧,定就不迷了;換句話說,動就迷了。什麼動?心動。心動就迷了,心不動就不迷。所以戒是手段,定才是目的,這是我們要知道的。我們要恢復本有的智慧,一定要修定,在本宗裡面講「一心不亂」。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界裡面都保持著一心不亂,我們本有的智慧就能夠恢復。
『譬如巨海』,這是比喻,比喻菩薩智慧的大、智慧之深。『宏』是大的意思。必須要知道,這都是我們自己本有的。『菩提高廣』,菩提在此地講就是覺性。他能覺悟,他的警覺性非常高、非常大。廣就是大的意思,像須彌山一樣,又高又大。警覺,實在說,在我們生活當中,從早到晚處事待人接物,時時刻刻要提高警覺,尤其是現代這個社會稍稍不謹慎就迷了。迷了沒有不造惡的,造惡沒有不墮落的,真的要提高警覺。這句話說得很籠統,應該怎樣才叫真正的覺悟?在本宗來講是非常具體而踏實,念念求生淨土,念念提醒這一句佛號,這就是菩提高廣。為什麼?這個世間、這個世界沒有留戀的。佛給我們講「如夢幻泡影」,不是真實的。所以能夠一心一意嚮往西方,這才是真正大覺,徹底覺悟。
『自身威光,超於日月』。威是講威德,光是光明,菩薩跟佛一樣有常光、有放光。超於日月,這是說他的光明顯著,像日月一樣。我們凡夫稱之為光彩、風度,也是屬於這一類的。因為我們的煩惱粗重,性德光明透不出來。『其心潔白,猶如雪山』。佛當年出現在北印度,距離喜馬拉雅山很近。我們曉得佛出生的地方在尼泊爾,喜馬拉雅山的南面,所以佛講經常常以喜馬拉雅山做比喻。終年積雪,一看去乾乾淨淨,一塵不染,拿這個來比喻菩薩的心。菩薩心清淨,沒有絲毫的染污,這也是我們必須要學習的。這四句可以說都是講我們本性真心本具的德能。下面的比喻是講作用,真心的作用。
【忍辱如地。一切平等。】
妄心才有分別執著,真心沒有分別執著,所以於一切法,它平等。平等就像大地一樣。忍辱要像地!學佛要從這個地方學起。在我們中國四大菩薩是代表大乘修學的過程,從哪裡學起?從地藏菩薩學起。地藏菩薩教給我們是孝親尊師,所以《地藏本願經》是佛門的孝經。地藏的德號就是用大地來代表。這個大地表什麼?表心地。心地有含藏著無量的寶藏,能生萬法,表這個意思。地,能忍也表忍辱的意思。這個講作用裡面第一個能忍,非常非常的重要。
【清淨如水。洗諸塵垢。】
這個『塵垢』是煩惱的代名詞,塵垢就是染污。心清淨就不被染污,已經被染污,我們修清淨心,這個清淨心就像水一樣,會把一切染污洗得乾乾淨淨。
【熾盛如火。燒煩惱薪。】
這又是一個比喻。煩惱好比是柴火,一把火就會把它燒得乾乾淨淨。這個火是代表智慧,水是代表定。戒定能清除煩惱,智慧能滅煩惱。
【不著如風。無諸障礙。】
心裡面沒有染著,這就是我們常講的不執著。於一切法不執著,這樣就得自在!《華嚴經》裡面所說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他為什麼無礙?不執著就無礙。一切眾生為什麼處處障礙?他執著,他有分別、有執著,所以他事事都有障礙。這是真心起用的第一段,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所講的是自受用。
【法音雷震。覺未覺故。】
這就是比喻利益眾生的作用。前面是自受用,這是利益眾生的作用,這些作用都是真實功德。『法音』是說法,像雷一樣的能夠震驚人心,使這一些沒有覺悟的人能夠覺悟。
【雨甘露法。潤眾生故。】
這個『雨』此地念去聲,念譽,作動詞講,就是落下來,比喻像『甘露法』,滋潤一切眾生。甘露我們也沒見過,佛經裡面講,這是一種不死之藥,人要得甘露,能夠起死回生。這在此地也是比喻,滋潤眾生的法身慧命,都是講的佛法。
【曠若虛空。大慈等故。】
佛菩薩心量廣大,以慈眼看一切眾生,並不分別眾生的善惡。以平等心、清淨心、慈悲心來看眾生。
【如淨蓮華。離染污故。】
蓮花,在佛門裡面用它來表法可以說是最為普遍。蓮花生長在污泥,花開在水上,這是比喻,污泥比喻六道;泥上面是水,水是清淨的,比喻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這清淨的,四聖法界;蓮花開在水上,這個意思就是說四聖六凡它統統不染,這在大經裡面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蓮花表這個意思。『離染污故』,不但世法他不染,佛法他也不染。
【如尼拘樹。覆蔭大故。】
『尼拘樹』,是印度的一種大樹。這是生長在熱帶的地區,樹葉很大,它沒有節,就有一點像我們中國的芭蕉樹一樣;沒有節,所以我們翻成無節樹,沒有節的無節樹。樹葉大,蔭涼就大,所以比喻佛菩薩功德之大能夠利益一切眾生。
【如金剛杵。破邪執故。】
『金剛杵』,是古時候最銳利的兵器,能破壞一切,一切不能破壞它,比喻菩薩的智慧能夠破眾生一切邪知邪見,就是一切執著。
【如鐵圍山。眾魔外道不能動故。】
『鐵圍山』,是我們這個世界很大的山。山穩固不會動搖,魔王外道再有神通、再有能力,他沒有辦法動鐵圍山,比喻菩薩的定慧如如不動。這一共有十五句統統是比喻,下面就給我們正說。這是先說利益眾生的功德。
【其心正直。善巧決定。論法無厭。求法不倦。】
菩薩心『正直』,正直就是真誠;我們在《大乘起信論》裡面,馬鳴菩薩給我們講菩提心。菩提心之體是直心,它的作用是深心、大悲心,直就是正直。佛在《觀經》裡面給我們講菩提心,菩提心的體是至誠心,就是真誠到了極處。這兩個對起來看,我們就知道正直就是真誠到極處了,沒有一絲毫虛假,這叫做正直。
『善巧決定』。這是觀機、隨緣,應當用什麼方法說法,他就用什麼方法,所以說無有定法可說;說實在的,是無法可說。這個法是因人、因事、因時千變萬化。雖然無有定法,他有一定的原則。原則是什麼?一定是令聽的人覺悟,這個聽者一聽就覺悟,這說法的目的就達到了,所以叫善巧決定。『論法無厭』,這是慈悲;『求法不倦』,菩薩上求下化,就像《行願品》裡面講的無有疲厭。他沒有感覺到疲倦也沒有感覺到厭倦,這是說明他精進不懈。
【戒若琉璃。】
『琉璃』,透明清淨也堅固,拿這個來形容菩薩持戒。持戒要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菩薩守法、守規矩。
【內外明潔。】
就像琉璃一樣,內是內心,外是身、語,三業清淨。
【其所言說。令眾悅服。】
因為戒定慧三學增上,三學完具,圓滿具足,因此他所說的言論,大家都佩服,都歡喜接受、依教奉行,這叫『悅服』。
【擊法鼓。建法幢。曜慧日。破痴闇。】
這四句都是說明菩薩教化眾生。『擊法鼓,建法幢』,這是比喻建立道場,接引眾生,教化大眾,是這個意思。菩薩用什麼方法來教眾生?用智慧,這裡講的『曜慧日』,三學只說一個慧,說一個慧,戒定自然在其中。因為講智慧才能夠破一切眾生的愚痴。『痴闇』就是無明,能幫助一切眾生斷無明,見自本性,教化的目的才算圓滿達成。我們常講功德圓滿!如果不能教眾生見性成佛,這個教學沒有做到圓滿。
【淳淨溫和。】
下面就是說菩薩處世接人的態度。內『淳淨』,外面『溫和』,這一句是講他表裡。
【寂定明察。】
外面是定。看到菩薩舉止動作都好像都在定中,佛經裡面常常用那伽來比喻,「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那伽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龍象。龍我們沒見過,大象見過。動物園去看大象,那個大象一舉一動都好像在定中一樣,牠不會毛毛躁躁的。不會像那個猴子動來動去的,不會。那個猴子是代表心不定,心不清淨。象心很定、很清淨,走路都慢慢的。所以常常形容菩薩們,行住坐臥都在定中。可是他心裡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明察』,心地明瞭。
【為大導師。調伏自他。引導群生。捨諸愛著。永離三垢。遊戲神通。】
『大導師』是佛,佛是一切眾生的大導師。唯有佛說法,才能幫助我們達到圓滿的成就。為什麼?因為佛的智慧、神通、道力圓滿,佛觀機是最究竟的,他能夠看出我們生生世世。我們生生世世所造的什麼業,所形成什麼樣的習氣,佛統統知道,這樣說法就非常契機,我們一聽很容易覺悟。所以我們讀佛經,常常看到這個經還沒講完,裡面聽眾有很多開悟、證果了,那是什麼?那就是契機!佛以後,這些佛弟子們講經,這個情形就少了,為什麼?弟子是凡夫,無法觀機,說得不契機!說得再好,聽眾聽了也歡喜,他不開悟,他也不證果。所以佛才是大導師。
『調伏自他,引導群生,捨諸愛著,永離三垢』。這也是明白說出佛教育教學的方向、教學的目標,是要教我們捨一切愛著。愛是愛欲,著是執著,人我執,法我執。為什麼?因為眾生有愛著,所以才有三途六道的果報,三途六道是這麼來的。其實真如本性裡面一法不立,哪裡來的三途六道?沒有這個東西!所以六道輪迴是我們自己造的,諸位要曉得,不是真正有的,是自己造的。怎麼造的?就是你有愛欲,你有執著,就有六道。什麼時候能夠把愛著斷掉了,六道輪迴就沒有了。遊戲神通,菩薩在世間,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是遊戲神通。你想想他們的生活多麼自在。這都是我們非常嚮往,我們應當要學習。向下經文廣說真實功德。
【因緣願力。出生善根。摧伏一切魔軍。尊重奉事諸佛。】
佛法講因緣,因緣的的確確是事實的真相。有因、有緣,下面就有果報。菩薩的因,是自己在修學的時候所發的大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發了這個大願,這個願是因。上有佛加持,下與眾生感應,這是緣。由於這個緣引發自己的願力,才生無量無邊的善根,這個善根能夠破惡,能夠斷惡、破邪。『摧伏一切魔軍』,魔軍是比喻煩惱,妄想、習氣力量很大,必須要以真實的善根才能夠把它們斷掉。『尊重奉事諸佛』。佛是我們的老師,是我們修學的榜樣,一定要尊師重道,我們的學業才能夠成就。
【為世明燈。最勝福田。殊勝吉祥。堪受供養。】
這是讚歎他利益眾生的功德。他是『世間明燈』,明燈可以照破黑暗。晚上走路不能辨別方向,如果有燈則可以辨別。眾生愚痴,說老實話,什麼是真妄?什麼是邪正?什麼是是非?什麼是利害?我們都不能辨別,這就像在黑暗裡面摸索一樣。佛菩薩給我們講解,指點我們就像明燈,我們才不至於迷失方向,才不至於走冤枉路!走冤枉路已經是很不幸,耽誤多少時間,如果能夠再找到正路,那算是不錯了;就怕走到那個迷途裡面去,一生一世都不能回頭,永遠迷失了。這一世迷失,來一世更迷,愈迷愈深,那個麻煩就大,那真正是可憐!所以善知識他對我們真正好處就在此地,所以他是人間天上最殊勝的福田。
『殊勝吉祥,堪受供養』。我們對他應當要供養,他可以接受。供養諸佛菩薩,這是福報。供養裡面,前面講過很多,有財供養、有法供養,實際上,財法兩種供養都不能缺的。財供養,我們才能夠把善知識留住在這一方,長時間的教化大眾。實在說,真正善知識他要不住在此地,為我們講一部經、說一次法,我們能不能得到利益?給諸位說,決定得不到。你看看有幾個人聽一部經就開悟了?不能開悟、不能證果,利益沒得到!實在講只是在阿賴耶識裡頭種個善根而已,下一個佛的種子。這個種子到哪一生哪一劫才能起現行,這就不得而知,誰都不知道!真正要得利益只有一個辦法,求這個老師長住在此地,天天為我們說法,長期不斷的薰習,慢慢我們才會覺悟、才會醒過來。因為我們無始劫以來就迷得太久了,不是那麼容易一下就醒過來的。你看聽講經,聽的時候點頭,好像滿有一回事,出了門都忘掉了,再往街上去轉一下,都沒有了。
所以李老師從前辦大專講座,大專學生很難得!到台中蓮社聽了四個星期的佛法,很像樣子;結業了,跑到電影院看一場電影,完了,四個星期的功夫,兩個小時電影都完了,他又恢復原狀了。你就想到不容易!實在不容易,所以一定要長時間的薰陶。古時候人修行,無論在家出家,為什麼容易成就?成就的那麼多?就是他修行的環境比我們好。從前寺院就跟學校一樣,跟現在寺院不相同,諸位要讀讀歷史你就曉得。不但出家人常住在寺院道場裡面,在家人也可以常住,在家人一樣可以去掛單。所以寺院裡頭有內院、外院,內院是出家人,外院是在家居士。你在那裡住三個月、住半年、住個三年,隨你,你願意住多久就住多久。
寺院裡面通常每天八個鐘點講經,你想想看,一天聽八個鐘點天天聽,他腦子裡不胡思亂想了,就把你這個觀念糾正過來。八個鐘點講經,另外八個鐘點修行。修行種類很多,大別不外乎一個是禪,一個是淨。禪,這是禪坐,八個小時禪堂;或者念佛堂,八個小時念佛。所以一天給你聽經上課講堂八個鐘點,再念佛堂、禪堂八個鐘點,十六個鐘點去了,剩下來一點時間已經精疲力倦了,倒到床上只好睡大覺,什麼也不想了,這樣環境你在那裡住三年,你想想看怎麼不成就?那當然成就!這才叫修行的環境。不像我們現在,現在說老實話,一天講兩個鐘點經,一天二十四個小時,還有二十二個小時打妄想,這怎麼行?
你才曉得從前這個道場裡面,二十四小時它用十六個小時來訓練你,超過一半!你打妄想的時間就少了,那才有效果。所以現在效果很難成就,原因在此地。但是自己真正能夠克服自己,也一樣。現在可以用隨身聽,盡可能把你的時間都去聽經、念佛。聽經的方法,是聽經文最好。這是上一次有一個同修,大概聽我講我們台灣念《無量壽經》的錄音帶有國語的、有台語的,沒有廣東話。他用廣東話念了一個帶子來給我聽,我聽了不錯。曹居士聽了,他說裡面還有幾個錯字,還不太圓滿,如果念的完全沒有錯字,我們就拿這個帶子可以做底版,我們大量的來做。現在美國也有很多香港這邊移民過去,他們國語、台語都不懂,希望有廣東話讀《無量壽經》的帶子。這相當好,看看哪一位同修肯發心,這個帶子可以給他做參考,希望不要有一個錯字。聽經不打妄想了,念佛也不打妄想。如果你每天真正功夫用到十六個小時以上,那跟古人住寺院佛堂就沒有兩樣了。這是要自己真正能夠克服自己才行,那這個功德就殊勝了。
所以這個供養,如果對於善知識不能叫他身心安穩,他在此地不能住!所以當年摩騰、竺法蘭兩位高僧到中國,中國朝廷—漢朝想把這兩位法師留在中國,長期教化,不讓他走了,這替他蓋個道場。洛陽的白馬寺就是為接待這兩位法師,國家建立道場供養他們,他們能夠在這裡安心住下來,譯經教學。大概一般,這是講過去,現在比較上困難一點。
從前這些出家人,他對於哪一個地方沒有愛好,也沒有留戀,說住哪裡,不住哪裡,都在一個緣字上。什麼叫緣?這個地方人喜不喜歡聽佛法,喜不喜歡跟他學,如果喜歡跟他學,這就有緣,有緣他就會住在這個地方;他在這個地方弘法,這一般人對他很冷淡,不太喜歡聽他的東西,也不大願意跟他學,這就沒有緣。沒有緣,他到別的地方去,哪裡有緣,哪個地方住下;緣要是深的,往往一生住在那裡,他都不走的。現在生活環境統統都變了,跟從前不一樣,但是修學成就的原理原則永遠不會變的。不會隨著時代變的,也不會隨著生活環境變的,這一點同修們一定要知道。那就是一定要修定,一定要修清淨心。
有同修聽了我在此地說的有點懷疑,我想懷疑絕對不止一個人。我勸同修們跟一個法師學,許許多多法師常常講經法會,我們聽了有什麼障礙?你是覺得沒障礙,實在講,什麼叫障礙你沒搞清楚。不是說不能聽,你看看《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什麼人講經他都聽,什麼地方他都去參訪,那是什麼?已經得到清淨心之後的事情,《般若經》裡面講,他已經得根本智才有資格出去參學,參學成就自己圓滿的後得智。現在問題是你的根本智得到了沒有?根本智就是清淨心,心淨到極處就生智慧。《楞嚴經》上講的「淨極光通達」,你有沒有到這個程度?如果真正到淨極光通達,什麼法師大德講經統統都可以聽,決定沒有障礙,會成就你圓滿智慧。所以佛法修行它有次第、有過程!四弘誓願就給你講得很清楚,第一個你先要發願。所以四弘誓願第一個「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發願,然後修行,修行先什麼?先斷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斷了之後,再學法門,這才參學。
所以根本智是什麼?根本智就是斷煩惱,清淨心!心有煩惱,怎麼能得清淨?煩惱斷掉了,心就清淨了,那就叫根本智。《般若經》講「般若無知」,先求無知;真正到無知,心清淨了;然後再進一步,「法門無量誓願學」。法門無量誓願學是成就無所不知,無知然後才無所不知!我們現在學什麼?顛倒了,煩惱無盡誓願斷不要了,開始就法門無量誓願學,結果怎麼樣?學得愈多是煩惱愈多,愈學愈煩惱,愈學分別執著愈多。不但眾生度不了,度自己都度不了,佛道是更沒指望了。這個我們沒有循序漸進,沒有按次序。佛講的東西是一點都不能錯,不能把它搞顛倒,這是我勸同修為什麼要跟一個老師學。
跟一個老師學,學什麼?四弘誓願第二個「煩惱無盡誓願斷」,跟一個人學就沒有煩惱;兩個人學就生煩惱。這個人叫你念佛,那個人叫你參禪,你就煩惱來了,我到底是念佛還是參禪?煩惱就來了,跟一個人學就沒這個事情,他叫你參禪,乖乖參禪去,你不想念佛了;教你念佛?那就老實念佛,你就決定不想參禪。所以說開始跟一個老師學定,修清淨心,斷煩惱。煩惱真正斷盡了,心地清淨放光明了,老師決定不會多留你一天。老師要是多留你一天,這老師對不起你,他要把你放出去參學,為什麼?已經有資格參學了。有資格了,那就是博學多聞,法門無量誓願學去,搞這個。
不是我不叫大家聽這麼多法師大德講經,你不要搞錯了!有階段的,這個我們自己要問自己。如果自己沒有主宰,沒有定力,多聽了什麼?多聽了清涼大師講「增長邪見」,也就是增長分別執著,我們這個心怎麼能定下來?怎麼能夠達到無知?般若無知,無知是根本智,無所不知是後得智,先要求無知,然後才能夠無所不知,這一個原則不會變的。不會因著時代變,意識形態變,生活方式在變,這個原理原則不會變的,我們應當要記取。再看底下經文。
【赫奕歡喜。雄猛無畏。身色相好。功德辯才。具足莊嚴。無與等者。】
這幾句是說菩薩示現在人間,他的風範,他顯示出的風度、道學、修養。『赫奕歡喜』,赫奕是形容盛大的樣子,就是我們常講常生歡喜心,他沒有憂慮、沒有煩惱。『雄猛無畏』,就是《心經》裡面講一切苦厄,一切苦難他都超越了,顯示出大無畏的態度。『身色相好,功德辯才』,我們現在講身體端莊(端正莊嚴),健康、智慧、辯才沒有一樣不圓滿,沒有一樣欠缺,這就叫『具足莊嚴,無與等者』,世間人不能跟他相比。
【常為諸佛所共稱讚。究竟菩薩諸波羅蜜。】
這是諸佛讚歎,給他作證明。他的菩薩道修行到究竟圓滿,這是『究竟菩薩諸波羅蜜』,那就不是普通的菩薩,至少也是八地以上;如果嚴格的來講,那就是等覺菩薩,才能夠究竟菩薩諸波羅蜜。
【而常安住不生不滅諸三摩地。行遍道場。遠二乘境。】
菩薩確確實實是『不生不滅』,我們凡夫看到有生有滅,他自己確實是不生不滅;不但性不生不滅,給諸位說,相與作用也是不生不滅。此地說的道場,就是十方一切諸佛剎土,哪裡有緣(有緣就是有感),菩薩就有應,感應道交,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楞嚴經》上說的,他絕對不會退到二乘。二乘是聲聞、緣覺,自利而不肯利他。下面這是總結。
【阿難。我今略說。彼極樂界。所生菩薩。真實功德。悉皆如是。若廣說者。百千萬劫。不能窮盡。】
這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上面所說的都是極樂世界的菩薩真真實實的功德,這是簡單略說;如果詳細說,佛講了,百萬劫、千萬劫說不盡!諸位要知道,這些事實與我們關係非常密切。因為我們現在心心念念的就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西方極樂世界好在哪裡?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樣子?這經上統統給我們介紹出來了,說明那個地方的好處!這上面說的這些菩薩是人事環境。物質環境、人事環境都好到極處,一切世界不能為比,實在講,說不盡。說不盡釋迦牟尼佛還是要給我們說。我們看底下一章。
「壽樂無極第三十二」,這一章經開始是彌勒菩薩當機,所以這部經兩個人當機。前面是阿難尊者,後面是彌勒菩薩,所以彌勒菩薩與西方淨土關係就非常密切。許許多多人沒有讀《無量壽經》,不曉得這個關係。經文開始先說西方極樂世界會眾的殊勝,講阿彌陀佛說法,那個聽眾殊勝;勸我們親近阿彌陀佛,親近這一位真正的善知識;然後又說明國土微妙,再勸我們求生淨土。請看經文。
【佛告彌勒菩薩。】
這是叫著『彌勒菩薩』的名字,告訴他。
【諸天人等。】
彌勒菩薩在此地是當機,等於說他是代表。代表與會的這些大眾,告訴彌勒也就是告訴『諸天人等』。
【無量壽國。聲聞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說。】
這幾句話是承前啟後,緊接著前面一段經文。對前面來講,它是總結;對底下這一章,它是開頭。
【又其國土微妙。安樂。清淨若此。】
這就是從頭上來一直講到這一段,給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聲聞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說,這是有情的眾生,正報莊嚴;『國土微妙,安樂,清淨』,是依報莊嚴。依正莊嚴,『清淨若此』,像這個樣子,前面所講的這個樣子。
【何不力為善。念道之自然。】
這兩句話勸勉我們,真是苦口婆心!佛說你為什麼不努力修善?『念道之自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自自然然的!這一句阿彌陀佛是我們自己的性德。古人一再告訴我們,能念之心是始覺,所念的這一句阿彌陀佛佛號就是我們的本覺,所以念佛人念念句句始覺合本覺,始本不二就是究竟覺。由此可知,這一句阿彌陀佛不是念別人,是念自己的真如本性!這句佛號就是我們性德的全體,這還能不念嗎?念念破迷開悟,念念明心見性,你看這個功德多大!念道之自然,這真是苦口婆心在這裡勸我們,為什麼不念?底下講這些極樂世界的會眾們。
【出入供養。觀經行道。喜樂久習。才猛智慧。心不中迴。意無懈時。外若遲緩。內獨駛急。容容虛空。適得其中。中表相應。】
這一段經文意思很深,為什麼?處處都顯性德不可思議。真正明瞭,才曉得這一句名號功德真正不可思議,我們念這個名號才會相應!極樂菩薩『出入供養』,出是離開西方極樂世界,供養十方無量無邊佛剎的諸佛;入是回來,回來供養本師阿彌陀佛,出入供養,供養是修福!『觀經行道』,這是修慧,福慧雙修。觀經,不是《觀無量壽經》,這不要搞錯。它不叫讀經,它叫觀經不叫讀經,這個觀跟讀意思不一樣。讀是讀熟,讀久了可以得定,不一定能開悟,如果有觀在裡面會開悟。觀是什麼?禪宗裡面講的「觀照」。聽經、讀經裡面有觀照的功夫,用在這裡面!行道是依教修行,佛在經上怎麼講,我們統統把它做到,真正把經義轉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這叫做行道。
所以諸位一定要把真正的意思搞清楚,而不是我們每天念幾卷經,念多少佛,拜多少佛,這個叫行道。這種行道是形式上的行道,是外表的行道;真正的行道是要把經義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應用在處事待人接物,那是真的菩薩!不一定在形式。可能菩薩一天也不拜佛,但是他那是拜佛從來沒中斷,拜佛是什麼?拜佛是恭敬!他對人、對事、對物都恭敬,這就是拜佛,要明白這真正的意思。
『喜樂久習』,喜是法喜充滿,樂是愛好,長久的在做。習就是薰習,也就是實習,就是真正去做,我們講勇猛精進,他真做。底下講,『才猛智慧』,才,就像前面讚歎法藏比丘「高才勇哲」,高才、勇猛、智慧。『心不中迴』,這是說他信心堅固,永遠不會退轉。這個迴就是退轉,他不會中迴;換句話說,他選定這個法門,依照這個法門修學,絕對不會退轉,絕對不會後悔,這是不中迴的意思。『意無懈時』,這是說他一味精進,一門深入,他不懈怠。
『外若遲緩,內獨駛急』。從外表上看,好像他沒事情,看不出他在用功,看不出他精進。看他動作、言語都很緩慢,做事情也不著急,安安穩穩、悠閒自在,外表上是這個樣子。內獨駛急,其實他真精進、真勇猛,裡面他一個煩惱、一個妄念都不生,這就是精進。這一句佛號念念不間斷,就是內獨駛急,這真精進!憶佛念佛,淨念相繼,從不中斷。
『容容虛空』,這是講大眾在一起,和合就像虛空一樣。虛空,我們裡面沒有看到界限,它的和合就像虛空一樣。『適得其中』,這是講每個人都能夠契會中道。中道就是本性的理趣,性融法界,內外一如,就是『中表相應』。中是心性,表是法相,十法界依正莊嚴融成一體,相應了,這就是《華嚴經》上所講的萬法圓融,事事無礙。不但講心性是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色相也不例外。一毛,正報裡面一毛,寒毛;一塵,塵土也是法界全體,這就事事無礙,我們要問,我在哪裡?我不是這一身,我就是法界,法界就是我。你們想想看還有什麼生滅?還有什麼來去?還有什麼染淨?統統沒有!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己,中表相應,性相圓融,性是心性,相是自己的色相,圓融了。
禪宗常說「盡虛空遍法界是沙門一隻眼」,這是什麼意思?就這個意思。他說得還大,一隻眼,是這麼大!《華嚴經》上說一毛一塵,說得更小,一毛一塵就是盡虛空遍法界,這是事事無礙。極樂世界菩薩統統入這個境界,這真是不可思議!所以我們讀這個經有好處,雖然現在我們入不了這個境界,多聽聽,將來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入這個境界。自己感覺到並不很希奇,這個我聽得很熟了,現在我已經證得了,到那裡去就契入了。
【自然嚴整。】
這段裡面講到八個自然。這個自然不是《楞嚴經》上講的跟因緣相對的自然,不是那個意思。這個自然是法爾自然,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一絲毫不須要加以造作,原原本本就是這個樣子。事實真相如是,也就是《般若經》裡面常講的諸法實相,此地講的自然就是諸法實相,一切法原來就是這樣的,自自然然莊嚴,自自然然整齊。世間人往往看到這個現象沒有辦法解釋,就想像出這大概有一個神在那裡操作,否則的話,它怎麼這樣有秩序?像太空當中,星球的運行,為什麼不會碰撞?這個軌道好像是有人安排的樣子,在佛法講『自然嚴整』。
地球繞太陽,月球繞地球,太陽再繞大星系,大星系再繞銀河,自然嚴整,這是講大的。小而言之,這個身體也是個宇宙,你解剖開來,我們身體裡面那些血管、微血管它都有條不紊,如果有一個微血管阻塞了,這人馬上就出毛病了,這個東西誰造的?沒有人造,自然嚴整。嚴是莊嚴,整整齊齊,一點都不會錯亂的。再要縮小,現在科學家用高度顯微鏡來觀察,觀察微塵,觀察到原子、電子,發現它們的構造就跟宇宙的形狀一樣,就等於小宇宙一樣。小宇宙跟大宇宙是一不是二,與佛在經上講的的確沒有兩樣,才知道佛三千年前說法,真是不可思議!那個時候沒有這些科學工具,佛怎麼統統知道,這個智慧從哪來的?佛給我們講,本有的智慧不是從外來的,一切眾生統統都有,只是你現在有煩惱障、有所知障,把你的智慧障礙住了,不是你沒有。佛說不是他獨有,大家統統都有,沒有一個人沒有。
所以諸位要知道,你煩惱不斷,心不得清淨,不管聽什麼東西,聽世間法、聽佛法都是增長所知障,你知道東西愈多障礙愈多;到你心地清淨了,不管聽世出世間法,你所聽的東西聽得愈多,那是增長智慧,為什麼?你所知障沒有了,統統變成智慧了,這個不一樣!這個原理原則不會變的。所以大家明白這個道理,先修清淨心要緊。
還有現在這個社會妖魔鬼怪好多好多!為什麼從前妖魔鬼怪少,現在妖魔鬼怪多?從前人心比較清淨,人老實忠厚,這就是有德行,妖魔鬼怪對他很尊敬,不敢來擾亂。現在的人心一天到晚妄念紛飛,貪瞋痴慢充滿了,妖魔鬼怪瞧不起你,所以出來欺負你,擾亂你,是這麼來的。你要想把這個妖魔鬼怪趕走,自己能夠安居樂業,用什麼方法?修清淨心,所以念佛這個方法是最理想的。心清淨了,不但一切病痛沒有了,妖魔鬼怪也走了。不要說心清淨的人,心地善良的人,這些惡鬼惡神都尊重,都不敢欺負。你們看看古人的小說、筆記,這個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聊齋》這類,古人筆記小說都有。人心正、行正,正大光明,鬼神見到都恭敬。
由此可知,如果我們遇到這些妖魔鬼怪,馬上自己要反省,我們的心是不是不太正,他才會來惹我們。趕快認真修行,斷惡修善,這就有效果。能修清淨心,那是最殊勝的效果,沒有比這個效果來得更快了。所以要曉得,這些東西統統是自自然然的,而不是勉強的,不是造作的。底下這是教給我們具體的方法,這些是西方菩薩人人具足的。我們還沒去,我們要學習,隨分隨力來學習,學多少就會得多少受用,學一分有一分的受用,學兩分有兩分的受用。
【檢歛端直。】
『檢』是檢點,『歛』是收歛。妄想雜念要收歛,言行舉止也要收歛。檢歛的標準是什麼?標準是戒律。本經裡面跟我們講的戒律部分是五戒十善,這是我們的標準。向這個標準來收歛,換句話說,要把五戒十善真正做到。『端』是端莊,『直』是正直。
【身心潔淨。無有愛貪。】
這就是端直的樣子。端是身心潔淨,這是端。端正是心。直是身、外表。『無有愛貪』,有愛有貪,心就不端了,行就不直了,換句話說委曲了,彎彎曲曲的,不直了。
【志願安定。】
菩薩的『志願』在無上正等正覺,他心就住在這個地方,這是我們要學的。我們的志願一定是求生淨土,接引眾生。接引眾生,是把淨土第一殊勝的法門介紹給一切眾生,勸勉一切眾生同修、同學、同生佛國。我們的志願在這個地方。
【無增缺減。】
增是什麼?是添一點點沒有必要。缺減?是少了一點點也不可以。添一點是什麼?有些人認為念佛,恐怕還靠不住,還得要參禪,禪淨雙修大概比較可靠一點;還有禪淨還不太可靠,那禪淨密三修,這大概更穩當一點,這個觀念都是錯誤觀念。你看大勢至菩薩給我們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假,不需要增加一點點,你的功德就是圓圓滿滿,也就是經上常講的不增不減。老實念佛就是不增不減。這個功德也是自然圓成,圓滿成就。
【求道和正。不誤傾邪。】
這兩句很要緊,是講求道的心態。心要平和,或者講和平,心要平、要和、要中正,就是和平中正,要這樣的存心。『不誤傾邪』,決定不能偏,決定不邪,偏就邪了。
【隨經約令。不敢蹉跌。若於繩墨。】
『約』是約束,『令』是命令,就是佛在經上這些教訓我們要依教奉行。佛教我們不殺生,我們決定不能殺生,這就是約令;佛教我們不偷盜,我們決定不敢偷盜。隨著經的約令,我們要去把它做到。『不敢蹉跌』,蹉跌就是不違背,決不違背,我統統把它做到。
『若於繩墨』,繩墨是比喻,現在很少見了。從前木匠要鋸東西,他有個墨斗,有一根線,釘一個釘子,釘在這頭,拉直了,彈一下,這個線就叫繩墨,按著那個鋸,現在用電鋸,不要用這個東西了。現在用直尺比較多一點,從前的木匠用這個。這是比喻什麼?比喻規矩,一定要守規矩,不依規矩不成方圓。繩墨就是規矩,一定要遵守;遵守,你鋸的東西才直,才不至於鋸彎、鋸斜了。這是比喻講我們對於佛的教訓遵守,就像木匠鋸東西遵守他的繩墨一樣,不可以有一點點差錯。
【咸為道慕。曠無他念。無有憂思。】
這些菩薩們心裡面所想的、所願的都是西方依正莊嚴,所羨慕的都是這個。這也是我們應當要學的,我們所羨慕的、我們所願望的,就是西方世界依正莊嚴。『曠無他念』,心地裡面除了西方世界阿彌陀佛之外,心裡乾乾淨淨的,什麼都沒有。念是妄想,沒有妄想,心裡空曠,沒有妄念。『無有憂思』,沒有憂慮,沒有妄想執著,要用俗話來說,沒有牽掛!這個心才真正清淨。再看底下這一段。
【自然無為。虛空無立。淡安無欲。作得善願。盡心求索。含哀慈愍。禮義都合。苞羅表裡。過度解脫。】
這一段是講他們生活,這個心地都安住在無為法之中。《金剛經》上常說,《金剛經》上兩大問題,「應云何住」,我們的心應住在哪裡?現在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我們的心要住在阿彌陀佛,住在西方極樂世界,或者是住在《無量壽經》裡面,那是決定正確,決定往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他們都住在無為法中。『自然無為』,這就是安住在無為法中。這安住是自然的,法爾自然,所以自然無為。
『虛空無立』,心就跟太虛空一樣,一法不立,這心真乾淨。心就是法界,法界就是心。這法界有沒有東西?沒有東西,真清淨!怎麼說法界沒有東西?法界裡面這麼多星球,這麼多世界,怎麼沒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哪有東西?六祖講得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兩句話意思很深!淺言之,是對神秀講的,那個意思很淺,因為神秀的意思淺;深言之,那就太深!深言之是整個法界一法不立,那就跟此地意思一樣。
『淡安無欲』。淡是指淡泊、安然,沒有任何的欲望。這個欲也就是講貪瞋痴慢,這統統都沒有了。『作得善願』,這個作得善願是度化眾生。他現在是菩薩,沒成佛,菩薩幫助佛普度眾生,四弘誓願第一個「眾生無邊誓願度」,佛是這個願,菩薩也是這個願,這就是作得善願。可見得他心住無為,並不落空,這空有兩邊不住,這才是中道,「適得其中,中表相應」。『盡心』是講菩薩教化眾生的善巧方便,拿現在的話,就是教學的方法手段,他『求索』是這些東西。『含哀』是大悲,『慈愍』是大慈,菩薩大慈大悲,平等看待一切眾生,用最殊勝、最巧妙的方法來幫助大家開悟,幫助大家成佛。
『禮義都合』,這一句話是入世的,就是他要度眾生,與這一些眾生要打成一片,對於他們的生活狀況,他們的法令規章、生活習慣、道德觀念完全遵守,完全跟他們融成一體。要拿現代的話來講,就是要本地化、要現代化,佛法才能推行,才能普遍,這都屬於善巧。
我在美國建了一個小佛堂。小佛堂我們開始研究建的時候,我就找我們那邊的董事會的董事們同修先建立一個共識。我問他們,我說我們中國的法師,從台灣、從大陸、從香港到美國的很多,道場也很多,這麼多年了,我們所見到的,除了度輪法師之外,道場裡進來的都是華僑,都沒有看到一個外國人進來,我說這是什麼原因?我這一問,他們沒有一個答得出來。然後我就告訴他們,我說如果當年摩騰、竺法蘭兩位高僧到中國來,蓋這個道場是印度那個樣子,我說我們中國人會不會進去?他們就有一點明白,那就有界限!一看什麼?外國的,跟我們文化不相同。
摩騰、竺法蘭聰明!到中國來,把佛法變成中國化、本地化、現代化。中國人從前對皇帝最尊敬,對皇宮最羨慕,所有的道場建什麼樣子?建皇宮的樣子,中國人一看到皇宮,信佛不信佛另外一回事,他一定要進去。可是我們這些法師們到美國,還把中國這皇宮帶到美國,美國人一看,這外國東西,頂多到這裡來觀光一下,他對那裡有界限。所以我說在美國建道場,不可以蓋宮殿式的,蓋什麼?白宮,美國總統住白宮!不管大小,蓋成它那個樣子,使美國人一看,這是我們自己的文化,是我們自己的東西,他不管學不學佛,他一定會進來,要懂得這個!
造佛像,佛像要造什麼樣?要造外國人樣子,眼睛深深的,鼻子尖尖的,這才行。你看中國的佛像像中國人,日本的佛像,你一看就是日本人,泰國的佛像,你一看泰國人。佛沒有一定的像,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我們這個佛像塑成外國人,外國人一看他怎麼不歡喜?馬上就進來了,這個要知道!不這樣怎麼行?所以我們到外國,道場建立是度外國人的,不是度華僑的。從前這些法師到中國來,是度中國人的,不是度印度到中國來的僑民,這樣佛法才能夠在那裡生根,才能在那裡發揚光大。我給我們董事會建立共識,這個要緊!否則的話,道場在美國很不容易發展,一定要跟他們完全打成一片,這就是「禮義都合」。禮是外表,義是內心,統統都要合,這樣才行!
『苞羅表裡』。表是外表,裡是內裡。裡是理,表是事,理事圓融,理事統統要合,這樣才行。所以我在那邊打算小佛堂建立之後,外國人一個星期休假兩天,星期六、星期天,他們都是信基督教、天主教的,我跟他講,佛教是教育,任何宗教都可以接受的,所以我星期六開放,你們到佛堂來,星期天你們上教堂,沒有衝突。我們對他也很尊重,他們對我們也尊重、也愛護,這才是辦法。
必須把世界上所有的學術、主義、宗教要都能夠融合,都能夠為大眾所接受而不排斥,世界才有和平,人類才有幸福,這叫佛法!佛法是覺而不迷。我們今天佛教跟基督教統統劃成界限,必然鬥爭,帶來無限的痛苦,這叫迷惑顛倒,這哪裡叫覺悟?所以所有的主義,共產主義也好,資本主義也好,在這裡求同,求它的共同點,求大家都能接受。所有的宗教,所有的學術思想,把它的共同點找出來發揚光大,讓每個人都歡喜、都接受,大家互相不要排斥,這叫覺而不迷,這是佛法!
我們要想求世界和平安定,不向這個方向走,沒有別的辦法。我的好,別人不好,這不可以的;別人站在他那個本位上,我的好,你的不好,那非打架不可,兩個都不好才會打。所以這實實在在不容易,確實不容易。但是這個工作真的是刻不容緩,我們要認真努力來做。我的小道場太小,做一個樣子給大家看看,希望帶動別的道場,希望大家統統都能這樣,這才有前途。佛教有前途,社會有前途,國家有前途,世界有前途,所以講到「禮義都合,苞羅表裡」。
『過度解脫』,過是超過,度是度越,這就是講超越大道。這才能真正得到佛法殊勝的功德利益,成就自己的無上菩提,也叫一切眾生覺悟。自利利他,這樣才能圓滿。
今天鐘點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因為這一段經比較深,這經的經義比較深。我們到淺一點的、好懂的地方我們就快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