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三八集) 2015/8/2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1-023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五百七十七頁倒數第五行,從第二句看起:
「旃檀者,乃印度香木之名,我國所無」。旃檀這兩個字翻成中國意思是「與樂」。怎麼個與樂?下面有註解,「據《慧苑音義》此木有赤白二種」,有紅色的、有白色的,白色的旃檀「能治熱病」,紅色的旃檀「能去風腫」,所以叫「與樂」。這是香料裡面非常貴重的一種,我們中國簡稱叫檀香,檀香種類很多、很雜,不是印度這種旃檀,印度這種旃檀中國沒有。這是形容菩薩教化眾生,身口常出無量妙香,這個妙香能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這是教學,用它來做比喻。菩薩妙香是從性德裡頭自自然然流露出來的。由此可知,自性妙不可言,我們都無法想像。自性是整個大宇宙的本體。惠能大師開悟所說的五句話,是個最簡單的形容,告訴我們,自性就是真心。我們中國古人,佛教沒到中國來,中國古人稱它作本性,「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本善就是說的自性。能大師告訴我們,自性是清淨的,永遠沒有染污,真心永遠沒有染污。在淨宗法門裡面稱它為常寂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終極的目標是回歸常寂光,回歸常寂光就證入妙覺果位,在等覺之上,上面沒有了,叫無上,妙覺如來,妙覺證得究竟圓滿的法身,法身佛。法身佛就是常寂光,常寂光就是法身佛。法身佛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他永遠不受干擾,不生不滅。
我們知道,所有一切現象是生滅法。科學家把宇宙萬物歸納為三大類。第一類是物質,物質現象有生有滅,沒有一個物質是不生不滅的,找不到,都有生滅。心理現象,這第二類的,就是念頭,前念滅後念生,念念相續,每一念的內容完全不一樣;換句話說,念念都是獨立的,沒有兩個念頭是相同的。我們可以在水實驗裡面找到證明,同樣一個念頭,念頭跟念尾都不一樣。這個不是真的,有生有滅是假的,妄心現前,物質、念頭、自然現象,統統是妄心變現的。所以《華嚴經》上告訴我們,整個宇宙是心現識變,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唯心所現的就是實報莊嚴土。常寂光裡頭談不上土,就是一片光明,它沒有物質現象,沒有精神現象,也沒有自然現象,什麼都沒有,什麼都能現,而且隱現非常自在,遇到緣就現,沒有緣就不現,就隱了,它不是生滅,它是隱現。我們知道,自性不可得,你能夠證得,證得有沒有東西可得?沒有,為什麼?它三種現象都沒有,所以不可得。阿賴耶所變的這三種現象,剎那生滅,也不可得。彌勒菩薩告訴我們,生滅的頻率是二千二百四十兆分之一秒;換句話說,一秒鐘它生滅多少次?它生滅二千二百四十兆次,單位是兆。所以不可得,真的、假的都不可得。
事實真相明白之後,有個最大的好處,你不再著相了,假相,同夢中境界一樣。夢中境界的頻率有多高我們不知道。《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有為法就是阿賴耶變的,有生有滅,就像作夢一樣,夢幻泡影,可以受用,不可以執著。執著是什麼?我想據為己有這是執著,這就錯了,這一個念頭就是造業的根源。不了解事實真相,誤會是真有,想佔有它,想擁有它,這都是錯誤觀念,真錯了,它確確實實不存在。學佛的同學很多,有幾個人契入這個境界,真肯放下?由此可知,真正懂得了,明白了,我相信沒有不放下的。還放不下就是沒有真正懂得,沒有徹底懂得,總還是認為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就在我們面前,六根、六塵、六識,假的。我們在等待,相信我們這一生當中,可以看見,看見量子力學家把念頭是什麼找出來,公開發表,我們明白了,跟佛經上說的一樣,不存在,不可得。佛經用科學來做證明,我們相信了,斷疑生信,斷疑生信底下就是離苦得樂,那個苦的根拔掉了,苦的相,六道輪迴,不見了,超越六道輪迴了,那個時候找六道輪迴不可得,找不到了,明白就找不到了。
佛告訴我們,佛菩薩,這種佛菩薩都是應化身,報身我們見不到,報身在實報土,必須要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才能見到,凡夫見不到。凡夫所見到的,也就是六道所見到的,十法界所見到的,統統是應化身。應化身,性德從應化身上流露出來,像旃檀妙香。我們有理由相信,虛雲老和尚,有很多人告訴我是高人,不是普通人,老和尚沒開悟,沒有見性,老和尚修禪是得禪定,所以開悟不容易,得禪定不難。他得的禪定,有能力上升兜率天見彌勒菩薩,定中見彌勒菩薩,還見到有幾個老同參、老朋友,他們先往生到兜率內院,到那邊遇到了,碰到了,幾個熟人。講堂裡面給他留了一個座位,他坐在那個位子上聽了一堂課。彌勒菩薩告訴他,你還得要回去。他說我不想回去,人間太苦了。彌勒菩薩跟他說,你的塵緣未了,你還有任務,你必須得回去。這才再回來了。這些事情都記在《虛雲老和尚年譜》裡面。他的年譜我看過很多遍,我剛剛學佛的時候,幫助我建立信心。老和尚不會騙人,真有兜率天,真有彌勒菩薩。這麼說起來,世尊給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就不是假的了。佛菩薩,連這些高僧大德,哪有說假話騙人的?沒這個道理。
所以老和尚一百二十歲往生,到哪裡去了?到彌勒內院去了。他一生修彌勒淨土,滿了他的願望。在彌勒內院等待,彌勒菩薩壽命到了的時候,捨兜率,到我們人間來示現成佛,是娑婆世界賢劫第五尊佛,釋迦牟尼佛是第四,他是第五。虛雲老和尚這班人,會跟著彌勒菩薩一起下來,示現做佛的弟子,像釋迦佛面前的舍利弗、目犍連他們那樣的身分,又到人間來了,這不是假的。就是虛雲老和尚,得禪定還沒開悟,他身上有香味,他的衣服有香味。老和尚曾經到香港來住了一個月。那時候香港的同修都希望把他留下來。他說不行,我要回去,大陸佛教有災難,他要回去承當,代眾生苦,住一個月就回去了。在這一個月當中,有很多人親近老和尚,我一九七七年到香港來講經,很多同修告訴我,他們親近虛雲老和尚,虛雲老和尚不常洗澡,衣服領子上都是一層很黑的垢,但是聞起來是清香,而且可以治病,很多人小毛病,聞聞他的香,病就好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那是什麼?那都是自性流露出來的,不是我們肉體裡頭的汗、那個垢很骯髒的東西,不是,它可以治病。
下面『優缽羅』,優缽羅翻成中國是「青蓮花、紅蓮花」,都稱優缽羅花。「其花香氣芬馥」。《慧苑音義》裡頭有介紹,「優缽羅,花號也。其葉狹長,近下小圓」,靠近它下面是圓的,「向上漸尖。佛眼似之,經多為喻」,很多經上都用它來形容佛的眼睛,佛的眼睛細長,跟優缽羅花的樣子很像。「大士身口常出妙香,是乃戒德之所感」。這就說出來了,大士是普賢菩薩的化身,這個香從哪裡來的?香的根是自性,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但是沒有見性的人,香它從哪裡來?戒定,戒德之所感。持戒修定,定共戒,為什麼?人在定中不會作惡,不會破戒;道共戒,道是證果,證得阿羅漢,證得菩薩的果位,那就自自然然具足戒德,是這個感應的。戒德能感,性德能應,一切法不離自性。
「《觀佛三昧海經》曰:常以戒香,為身瓔珞」。瓔珞是裝飾,世間人用瓔珞裝飾,富貴人家,佩戴在身上的叫瓔珞,在手上的叫首飾。修行人是以戒香為瓔珞,像虛雲老和尚,你接近他,你就聞到他身上有香,戒德所感。「《戒香經》曰:世間所有諸花果,乃至沈檀龍麝香」,沉檀是沉水香,檀香,它比水重,一般這些草木比水輕,都浮在水面上,沉香放在水裡面它會沉下去,比水重,沉檀龍麝都是香的名稱,龍麝香。「如是等香非遍聞,唯聞戒香遍一切」。這個世間花草樹木的香,再好的,也不過就是此地所說的旃檀、龍麝。但是怎麼比也比不過佛門修行的這些大德,真修行,無論在家出家,身體都有妙香。
釋迦牟尼佛在世,他示現的是出家修行人,同時還有一位在家居士,跟釋迦牟尼佛的地位是平等的,維摩居士,維摩詰居士沒有出家,也證得了佛果,居士身。由此可知,出家、在家是形式,證得佛果是實質,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這個道理要懂,要尊重。在家真正證果的人,要把他當佛一樣看待。所以維摩居士講經,釋迦牟尼佛派弟子,目犍連,舍利弗,率領大眾去聽經,這些出家的阿羅漢,見到維摩居士都要頂禮三拜,右繞三匝,那個禮節跟見佛沒有兩樣。這說明什麼?說明佛教重師道,不重形式,他雖然是在家身分,他是你的老師,你是他的學生,那就應當要行師生之禮,這一定要懂。決定不能說我是出家了,我是佛弟子,他是在家居士,那不行。居士要看什麼身分,如果是升座講經的時候,這代佛說法,他是佛的身分。現在我們看到很多場合當中,居士升座講經,出家人不拜,這是錯誤的。佛給我們立下的規矩,是頂禮三拜,右繞三匝,跟見佛完全一樣。所以尊師重道,消除自己的貢高我慢。
真正有德行的大居士,他是我們的老師,像夏蓮居老居士,為我們會集這部經的。這部經不好會集,王龍舒是了不起的大德,會集不是盡善盡美;魏默深也是大德,第二次會集還是有瑕疵,被別人批評;夏蓮公三次會集,第三次花十年的時間,三年完成會集本,十次修訂,整整用了十年時間。會集經裡頭的文字,字字句句都是原譯本所用的字,沒有更動一個,忠於會集,挑不出一點毛病出來。法師裡頭沒人做,他做出來了,做出來之後現在多少出家人依照這個本子來學習,他怎麼不是老師?我們不能忘恩負義,我們要頂禮、要感恩。黃念老的集註不簡單,聚集了一百九十三種資料給你做參考,他就用一百九十三種資料用它來註解這一部大經。說明什麼?這不是他的意思,經論上的本義,祖師大德的教誨。這是有智慧,高明,不容易做到,他做到了。我們得受用。做這個註解,整整花了六年的時間,完成之後他走了。這兩位老人出現在世間,有任務的,就是要幹這樁事情,功德圓滿他離開了,對我們的幫助太大了!我們如果沒有得到這個會集本,沒有得到念老的集註,我們唯一的方法只有跟著古人,以《彌陀經》為主修。《彌陀經》的三個註解,蓮池大師的《疏鈔》,蕅益大師的《要解》,幽溪大師的《圓中鈔》,黃念老還囑咐我,希望把窺基大師的《通贊疏》加上去,《彌陀經》的四大註解,很有道理。窺基大師是用法相宗來註解的,法相到最後也導歸極樂,也信願持名,求生淨土,對了,一點都沒錯。
所以什麼樣的香比不上戒香,比不上定香。這個地方所流露出來的香,戒定慧香,遍一切處。「本經曰:其香普熏無量世界。故知其香應是戒香」。我們念佛人持戒,需不需要去受戒?章嘉大師告訴我,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譬如五戒,你真正能做到一條,你就受了一條了。有沒有人來給你授,做儀式,沒關係,佛菩薩承認。你能做到兩條,你就受了兩條,完全在自己。佛的根本戒,五戒是根本戒,擴大就是十善業。淨業三福裡頭第二條,就是戒香,圓滿的戒香,「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就這三句話,這就告訴我們,具足眾戒是什麼?三皈、五戒、十善、沙彌律儀,六和、六度、十大願王,三聚淨戒統統具足了,能遵守,好!能遵守時必定有戒香。我們再看下文,「隨類現身」。
【隨所生處。色相端嚴。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悉皆具足。】
我們看到這裡就知道,菩薩示現在人間以應身,應身是以佛身出現世間,提倡教化眾生,八相成道。註解裡頭,「端者,端正。容色端正。嚴者,莊嚴」。『三十二相』,「就佛丈六化身而言」,這是應化身,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在我們這個地球上,丈六之身,大個子。一丈六是有我們人兩個人高?不是的,印度的尺短,我們中國的尺長。這樁事情弘一大師有「周尺考」,他有考據,有一篇文章,給我們說明,周朝那個時候的尺,合我們現在的市尺,大概是六寸。那這樣子說要打六折,就曉得個子是高,不是很高,我們看到會歡喜,太高了我們看到覺得奇怪。所以那個時候的丈六,大概現在是我們一丈多一點點。若是報身,那這是《觀經》上所說的,報身的相有多好?六十四億一千六百萬隨形好,這個是報身,八十隨形好,這下面文我們沒有念,「若就報身,則有八萬四千相」。
『八十種好』,「指八十隨形好,此亦就丈六之身而言」。這個都是講的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在世有這樣的相好。「若是報身,則有六十四億一千六百萬隨形好」。《觀經》上這一句經文,「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這是阿彌陀佛的報身。與我們有關係,有什麼關係?我們生到極樂世界,身相跟阿彌陀佛一樣,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我們到那個地方的身也有八萬四千相,每一個相有八萬四千好,每一個好放八萬四千光明,每一道光明裡面都能看到十方世界諸佛在講經教學,弘法利生,在身相裡面看到全宇宙。隨著現代科學的進步,我們對經上這些話愈來愈相信了。八十年前,電視沒有發明,那個時候最進步的是電報,無線電收音機那個時候有了,有收音機,這些機器都很笨重,體積也很大,很不方便,那個時候就很進步了,非常先進的了。今天科學技術,八十年前作夢也想不到。我們看到這些東西,對極樂世界所說的我們能夠接受,能夠不懷疑了,極樂世界科技的進步,我們望塵莫及,不能相比。
「又《法界次第下》云:相好乃同是色法」,離不開五蘊,「皆為莊嚴顯發佛身。但相總而好別」,有總有別。相如果沒有好,這個相不圓滿。轉輪聖王、忉利天主,這個釋就是忉利天主,梵是色界的梵王,也有相,就是三十二相,有相。「以無好故,相不微妙」,他雖有相,沒有好,所以相就不能說微妙了。因為這些人,像此地所講的轉輪聖王,釋就是釋提桓因,忉利天主,大梵天王,他們有福報,他們沒有戒定慧,福報感得是相,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沒有,隨形好是戒德所感的,可見這個不相同在這個地方。「又《智度論》曰:相粗而好細」,我們講粗看,粗看的是相,細看是好。「眾生見佛則見其相」,我們凡夫見到佛,看到佛的三十二相,很清楚,八十隨形好看不清楚,所以好(細相)難見。細相什麼人見到?有修行的人,有定功的人,能夠看到細相,他心清淨。像小乘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三果、四果我相信就能見佛的相好,初果、二果跟我們凡夫差不多,能見三十二相,見不到八十種隨形好。在大乘至少也是十信位裡面,四、五信位的菩薩能見到相好。眾生見佛則見其相。「好則難見故。又相者餘人共得。好者或共或不共」,共是一切修行人都能夠得到的,不共也就是你修的戒定慧沒有達到圓滿,好是戒定慧所感得的,戒定慧不到這個程度,八十種好不會出現。「以是故,相好別說」,分開來講,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
「由上可見,相乃其粗者,共者,顯而易見者。好乃細者,不共者,微妙難見者。法藏菩薩因地,於卅二相八十種好悉皆具足,無有缺少」,非常難得!法藏比丘生生世世修行,不是這一次剛剛發心,這個在前面我們都讀到過,阿彌陀佛的因地很遠,我們無法想像,最近這個十劫他成佛了,成佛時間並不很長,到現在才十劫,無量劫跟十劫,十劫就太短了。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將來在極樂世界都是元老,我們什麼時候來的?阿彌陀佛十劫我們就來了,不是幾百劫、幾千劫,不是,十劫就來了。這都說明緣殊勝,我們跟佛的緣殊勝。下面第三個小段「最上利樂」。
【手中常出無盡之寶。莊嚴之具。一切所須。最上之物。利樂有情。】
在我們全屬感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上兩個月,兩個月前,有同修送來一套書給我看,一共是十四冊,它是十五冊,丟掉了一冊,缺少一冊,十四冊,這套書全是講因果報應,文言文寫的。我看到很歡喜,我們藉這個書可以學文言文,又學到因果報應。這個因果報應不是講現在的,應該是講清朝以前的。也都是真人真事,古人不造謠言,古人不喜歡說妄語,也不喜歡跟人開玩笑,玩笑叫戲論,佛戒律裡面所禁止的,雖然沒有罪,他有過失,這罪過,罪重過輕。所以是一套好書,丟掉一本也沒有關係,我交給世界書局印一萬套。下一次再辦祭祖法會的時候,就可以拿出來給大眾結緣。一舉兩得,文言文學到了,內容是講因果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真的是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時辰一到,一切總報。這個書好。真的有感應,沒有多久之前,有人送一筆錢來,跟估價的數字相當,正好,你看看,感應不可思議,印經的錢馬上就足了。這些我們都稱為隨緣,隨緣不攀緣,攀緣很苦,隨緣很自在,一切現成安排,我們遇到了。
我們看這個經文,最上利樂。『手中常出無盡之寶,莊嚴之具,一切所須最上之物,利樂有情』。我們看念老的註解。「手出諸寶,如《維摩經》中之寶手與妙臂二菩薩」,手臂。「羅什大師曰:寶手者,手中能出無量珍寶也。又云:以施報故,手出無盡寶物,如五河流,故名妙臂」。鳩摩羅什大師為我們說明寶手妙臂這個意思,手中能出無量珍寶,以施報故,手出無盡寶物,下面說,五河流是比喻,這稱之為妙臂,寶手。「義寂師判此為十地菩薩之行」,不是凡夫,凡夫做不到,「以智度成故。妙智融通,故隨意無礙」,這講十地菩薩,他們能做到。十地,是從初地到十地。別教初地,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像惠能大師這樣的人,在別教是初地,在圓教是初住。從初地到十地,叫十地菩薩。他們般若現前,我們平常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的人,俗話說他有神通,他能變化!需要什麼他能變現什麼,變現真管用,不是不管用,妙智融通,隨意無礙,眾生需要什麼,他就能施捨什麼,不是見性的人做不到。《淨影疏》裡面說,「手出供具,供養諸佛」。義寂法師說,「施諸有情,供養三寶」。這個手中出無量之寶,它的作用有兩種,一個是布施有情眾生,苦難眾生需要幫助,用這個來施捨。另外一個是供養三寶,供養三寶是修福,三寶是福田。一切有情眾生稱之為悲田,你以慈悲心去幫助他、去救濟他,佛給我們講施報。
我在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給我布施,還是第一次見面教的,頭一堂課。我向他老人家請教一個問題,我從方東美先生那裡知道,佛法是高等哲學,我們對它尊敬,我說佛門有沒有方法讓我們很快契入境界?老師告訴我,「有,看破,放下」。看破是了解事實真相,放下,不放在心上,看破幫助你放下,放下幫助你再看破,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就是用的這個方法。怎麼放下?他就舉菩薩六波羅蜜,六波羅蜜就是放下,布施,放下貪戀,貪心;持戒,放下惡業;忍辱,放下怨恨;精進,放下懈怠;禪定,放下散亂,全是放下,放下這個意思很廣。到最後,《金剛般若經》上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是什麼?佛所有一切法都要放下。為什麼?那是善巧方便建立的,自性裡頭沒有佛法,如果有個佛法,自性就壞了,自性什麼都沒有,哪來的佛法?所以佛法是藥,給治病的,病治好了,這藥不能再吃了,再吃不又長病了!
所以佛教給我們,佛法是方便法,真實法?真實法你自性本有,不是從外頭得來的。一切法要從內去求,外面沒有,外面哪有?心外無法,這個要記住。這些道理只有佛講得清楚、講得透徹。講完之後真正是萬緣放下,心裡面什麼都不能放,你才能明心見性,你才能大徹大悟。但是大悟徹悟難。這個裡面有頓有漸,頓超的很少。我們在佛法裡面看到,釋迦牟尼佛是頓超的,菩薩當中有少部分是頓超的,多分的是漸修的。以惠能大師為例子,能大師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是頓悟,時間不長,但是能大師會下,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有四十三個人,這四十三個人都是漸悟,有根性很利的,但是也差不多是一年就開悟,有一些根性不利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開悟的都有。但是開悟之後,境界是平等的。佛門在中國所出的聖賢不少,中國跟佛緣很深,禪宗《五燈會元》裡面一千七百則公案,那就是一千七百個大徹大悟的人,他們都是漸悟,不是頓悟。頓悟的很難,千載難逢一個,漸悟的行。
海賢老和尚大徹大悟,他不是頓悟,他是漸悟。我們看老人一生的事蹟,看他的碟片,看他的《永思集》,這個人的本事就是根性好,老實、聽話、真幹,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凡是老實、聽話、真幹的人,要是遇到善友都會成就,沒有一個不成就的,成就早晚各人不一樣,緣不相同。海賢老和尚二十歲出家,師父就教他一句阿彌陀佛,囑咐他一直念下去,又附帶交代他一句話,「明白了不能亂說,不能說」。那個明白了是什麼?就是開悟了,開悟了的時候,緣不具足不可以說,他就不說,他有智慧,他有神通,不說,一般人不知道。所以我們細心觀察,你看這麼樣一個天分的人,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一句佛號念念不間斷,除了晚上睡覺睡著了,醒過來他就接著又念了,一句一句未曾丟失,這個功夫好,功夫得力了。這樣的念佛人,一般大概三年就念到功夫成片。念到功夫成片就有往生的條件,他要是求往生,阿彌陀佛真帶他走。這個是我們能相信的,不會懷疑的。
我們在淨土聖賢錄上看到,在《往生傳》裡面看到,許許多多的念佛人三年就往生了。絕對不是三年壽命到了,沒那麼巧,那講不通的,而是什麼?拿到功夫成片,阿彌陀佛就會給他送信息,或在夢中,或在定中,他見到佛了,佛會告訴他,你還有多長的壽命,壽命到的時候我來接你。這個時候有一等人警覺性高,見到阿彌陀佛可不容易,這下遇到了就不肯放手,就求阿彌陀佛帶他往生,我還有那些壽命不要了。這樣帶走的很多,例子很多。不是三年壽命都到了,不是的,三年壽命到了,那是很巧,有,不是沒有,大多數都不是的,他不要壽命,他要走。他沒有走,功夫再提升,頂多五年到十年,功夫成片就提升到事一心不亂,這個好。功夫成片生西方極樂世界方便有餘土中下品,六品,位置在這裡。如果到事一心不亂,他生方便有餘土上三品,地位高了。如果念到理一心不亂,再延長個五年到十年,理一心不亂,往生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海賢老和尚早就想往生,有壽命也不想要,他是受到阿彌陀佛的囑咐,佛對他獎勵,你修得不錯,是很好的榜樣,在這個世間多住幾年,表法給大家看,這個表法就是做榜樣給大家看,給佛弟子看,給念佛同學看,他這麼就留下來了。我相信他的壽命也不過就是七老八十,哪有這麼長?這麼長的壽命,是佛陀幫他延壽,壽命是阿彌陀佛幫他延長的。一直延長讓他看到一本書,佛就來接他往生,這本書就是《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你遇到這本書了佛就來接你。他是二O一三年一月,有同修帶這本書到山上,他看到有人帶書來,就很歡喜問這什麼書?人家一告訴,這本書叫《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歡喜,非常歡喜,如獲至寶,立刻穿袍搭衣拿著這個書要求人給他照相。這張照片是他最後一張照片,他一生從來沒有主動請人給他照相的,就這一次,這張照片照完了,第三天走了。
這個老人不是普通人,他的表法告訴我們什麼?第一個告訴我們,極樂世界真有。為什麼?他見到過很多次,不止一次,九十二年,去過很多次,阿彌陀佛真有,有十幾次見面,哪裡是假的?更重要的為我們證明,我們現在用這個本子,夏蓮居的會集本,這十幾二十年反對的人多,毀謗的人多,許許多多人聽到這個負面的信息,不敢再學了,換別的經本。還有黃念老的註解,都遭到批評。他給我們證明,夏蓮居居士的會集本是真經,字字句句是釋迦牟尼佛親口宣說的;念老的集註,八十三種經論,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註疏,正知正見,沒話說。我們這些人學習這個經本,學習這個註解,學了十幾二十年了,沒有錯。他延壽,延到見到這本書,這本書就是給我們辯別的,跟大家解釋的,經是真經,註是正知正見,不需要懷疑,認真好好學下去,決定得生淨土,像他一樣,常常遊淨土,常常跟阿彌陀佛見面。
這一段,義寂師的判斷很有道理,只有登地菩薩才有般若波羅蜜智慧,妙智融通,隨意無礙。布施重要,財富從哪裡來?早年章嘉大師教我,我命裡頭沒有財富,可是弘揚佛法需要財富,財富不必自己享受,要做好事,這就對了,財富從哪來?財布施。沒有錢布施,我跟老師說,我收入微薄,生活費用都很困難,哪有錢布施?老師問我,一毛錢有沒有?我說有,可以。一塊錢有沒有?我說還行。你就從一毛一塊開始布施,要常存布施的心,遇到有緣,隨分隨力就是圓滿功德。因為那個時候開始去寺廟,去寺廟主要的目的是借經書來讀,抄經書,藏經借大部借不出來,怕遺失,就借來抄;小部頭的,分量多的,可以借回家來看。就遇到有印經的這個機會,印經有人發心,拿了一張紙,大家寫名字,捐錢,捐多少錢,我們一毛、二毛、五毛、一塊也收,不拒絕,還有一個放生,我就做這兩樁事情。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老師教我這三樁事情,叫我一生要做。愈做,愈施愈多,真的不是假的,感應不可思議,這三樁事情都產生了效果。
財富財用不缺乏了,我學印光法師,只做一樁事情,印經布施。我不蓋道場,蓋道場,我覺得把人家供養的錢埋在地下,不起作用,我一生不搞道場,統統印經。印光大師一生就印經,還有善書,勸人行善的,以這個為主要的一樁事業。救濟要做,有災難救濟的時候,都是從印經這個項目之下提出一部分的錢拿去救災,都這麼做法。以老和尚做榜樣。我們偏重在教育。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做出好榜樣,一生教學,他也沒有道場,沒有建過一個道場,他過的是遊牧生活,晚上是樹下一宿,白天是日中一食,生活非常簡單,有學生,我相信不少過三千人,這麼大一個團體,每天講經教學,四十九年沒有一天放假過。他教學循序漸進,把學生帶起來了,先辦小學,阿含,講《阿含經》就是小學,打基礎,十二年;十二年之後講方等,提升了,好比是中學,向上提升了,八年;基礎你看二十年,二十年扎的根才講般若,般若是等於大學,是他主要要講的,沒有二十年根柢不能學般若,你聽不懂,你會產生誤會;最後的八年好比是研究所,專門幫助具足戒定慧的提升到成佛,就是幫助他們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拿到最高的學位,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是這個意思。這都是我們要知道的。
所以佛法的行就是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遇到緣,一個人也要施,多人也要施,歡歡喜喜。幫助人,成就人,佛氏門中不捨一人,真正一個人想求學,不能不幫助他,真肯學的人,真要幫助他。現在真肯學的人少,太少了!如何來培養,這是我們現在遇到的一個大問題。扎根一定要從小,但是現在人從小都疏忽了,把這個時間錯過了,多半都是二十出頭,三十、四十,才來學,這叫半路出家。我們都是屬於這種人。我是二十六歲才接觸到,二十六歲之前就空過了。小時候還沾一點傳統文化的,沾了一點,抗戰之前我們住鄉下,這鄉下還不錯,桐城派的根據地,桐城是明清兩代學術非常興旺的一個地區,所以農村民間都讀書,不讀書的人很少,都有機會讀書,私塾,我在私塾讀過一年,這就沾到一點邊。以後沒有了,抗戰勝利回家去一看,沒有了,大家庭沒有了。我小時候住的家庭是大家庭,我們自己的家敗了,住在我姑媽的家裡,我姑父兄弟十個沒有分家,他們這一家那個時候有一百多人,所以大家庭有印象,在他們祠堂私塾裡頭讀了一年,所以對傳統文化有個概念,提起來有個概念。許許多多人,年齡比我小的,這種機緣全沒有了,他沒有見過,沒有接觸過,根本就不知道。
接著,義寂師所說的,施諸有情,供養三寶。「可見手中所出無盡之寶、莊嚴之具、所須最上之物,端為上供與下施也」。這些珍寶,我們今天沒有菩薩這種感應,但是接受十方供養,十方供養拿來幹什麼?來種福田的。我們有沒有給他種福田?這就關鍵之所在了,如果沒有給他做真正種福田,修福的事情,因果要負責,這個錯了因果,往往最後都還是要墮到地獄,墮三途,很可怕。所以三寶門中的財物是十方僧人共有。今天這些意思看不到了,今天廟都是所謂子孫廟,出家人不能隨便進去住,跟他不認識、沒有關係,他不接待你,能供養你一餐飯算不錯了,住在那裡他不敢接受,長住更不可能。真正修行人,自己一定要知道。過去出家是好事,現在出家修行,往往比在家困難,在家沒有人干涉你,出家干涉的人太多。
下面是五種原譯本唐譯的,唐譯本子裡頭有這麼幾句話,「諸寶香華、幢幡繒蓋、上妙衣服、飲食湯藥,及諸伏藏珍玩所須,皆從菩薩掌中自然流出。普施眾生,利樂有情」。這就說出,這出家人有神通,他會變魔術,這些東西都從他手掌當中出現了,像魔術一樣,魔術我們知道是假的,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這就是有神通,六種神通具足。「於一手中流出如是無量無邊種種最上之物,正顯《華嚴》一多相即,圓明具德之玄旨」。後面這一段念祖註得好,用《華嚴經》來做證明。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菩薩不思議的境界,不是凡夫小乘所能夠知道的。
末後這一段是講效果,「受化發心」,接受教化的人真正發菩提心了。我們看經文:
【由是因緣。能令無量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這一段重要!我們看念老的註解。『由是因緣』,「總指以上種種殊勝因緣,能令所化之眾生,發起無上菩提之心」。這個是布施的目的,怎樣才能讓他發菩提心?這個裡面就應該要知道,布施,三種布施是以法布施為主,財、無畏都是補助,法是主。所以大經上常常說,種種布施,用大千世界無量無邊的七寶布施,這財布施,那個功德比不上為眾生說四句偈的功德。四句偈超過無量無邊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什麼原因?財布施再多,心發不起來,受用有限。法布施幫助他覺悟,覺悟了他能成佛,他能超越輪迴,能超越十法界,自己成就必定化他,他將來度無量無邊眾生,這功德多大。我們在三種布施裡頭,一定要知道,法布施是主要的,財跟無畏那是配當的,最重要的是法布施,決定不能沒有法,沒有財沒有關係,決定不能沒有法。法布施太殊勝了!法裡面包含著有財,即使我們沒有給人家一分錢,不能解決他現前生活的環境,我們說法,我們用我們的精神,用我們的體力,用我們的時間,這叫內財布施。內財比外面外財果報還殊勝。都得搞清楚,你才喜歡。你要真正能把這個事情講清楚、講明白、講透徹,讓他歡喜布施,你就救了這個人,真的救了。為什麼?只要他肯修三種布施,這個人財用就源源不斷而來,身心健康,法喜充滿,這是人都歡喜的。
所以一定要勸人,不要只顧自己,要顧我們家親眷屬,度人先度自家人,自己家人度不了,你怎麼能度別人?鄰里鄉黨都要照顧,再擴大,社會,國家,民族,乃至於全世界。今天科學技術發達,交通便捷,資訊發達,全世界哪個地方發生一點事情立刻就知道,旅遊非常方便。這個工具要善用,要好好用,成就無量無邊功德;如果用得不善,用得不好,要是造業的話,成就無邊的罪業。是罪是福、是災是禍,全憑自己起心動念,為自己就有麻煩,為眾生就有大福報。今天有個同修拿了三片光碟給我,是印尼悟聞法師講解《內典講座之研究》,大概是錄像,錄影,我還沒有看,我看它上面印了幾個字,「沒有版權,歡迎翻印」,好,這就對了。如果寫上「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那就完了,這就心量。版權沒有是利益全世界,這個福報多大,無量無邊。版權一有,你得多少利益?人家印一次,收一點版權費,無量無邊的功德當面錯過,那就太可惜了!我這一生讀書,學佛之後,也就是二十六歲以後,我看書不多了,很多書我都不看了,但是新書拿到我手,我第一個就看版權頁,如果印上「版權所有,翻印必究」,我就不看了。有很多人問我,為什麼不看?他心量太小,不是真智慧,我讀他這個書浪費時間,不想看。
我教許許多多同學,真正有德行的人,他是希望東西能流傳久遠,有生之年他決定不出版。方東美先生,我親眼看見的。李老師我跟他十年,我了解他,東西很多,不印書,問他為什麼?怕裡面有錯誤,別人笑話,貽笑大方。李老師的詩、文,每年找時間出來,他自己都要看看,看了修改。他自己告訴我們,他作的詩,可以趕上唐代,盛唐。一直到他往生之後,學生替他出版。如果是現在一般人,早就拿出去了,知名度就高了。他不要,他希望能夠永遠流傳後世,而不是一時。一時大家讚歎,再過個幾十年、一百年,人家丟掉了,不再印他東西,毫無價值,這就沒意思了。這是前人給我們做榜樣。我這一生一本書都沒寫過,外面出版的東西,是我講解的東西,別人照著這個錄音帶、錄像帶、光碟寫出來的,我沒看,我不贊成,為什麼?不成熟,對初學有幫助,對向上提升幫不上忙。不要名聞利養。名聞利養怎麼傳出去的?電視傳出去的,網路傳出去的,這些東西。所以希望同學們在這裡,在一起學習,得到利益之後有耐心,過個十年、二十年之後,現在可以寫出來,放在書櫃裡頭,過個二、三年翻出來看看,不妥當地方修改,改個十遍之後出來,大概可以像個樣子了。你要問我,我絕不幹,我沒有時間,我要念佛求往生,我才不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所以多不如少,少不如沒有,這樣才好,著重在現前。慢慢還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自見就是開悟了,問題真解決了。
此地「深表法藏大士,以無量心,發無量願,起無量行。一一皆稱真如法界。是故願無虛發,功不唐捐。故能令無量眾生,亦稱法界,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個心就是求無上道的心,求大徹大悟的心。大徹大悟可不可能?可能,海賢老和尚都可能,做榜樣給我們看。他大徹大悟,大概用多少年的時間?我的估計二十年。你看二十歲念佛,二十三歲到二十五歲得功夫成片,三十歲左右,事一心不亂,四十歲左右,理一心不亂,當然之事。為什麼?他用心專,他沒有第二個念頭。只要像他那樣的專心用心,個個人都能成就,沒有不能成就的。修行在哪裡修?我們常常報告,六根在六塵境界上修,修什麼?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功夫就得力了。還是起心動念,還有分別執著,一輩子都不能成就,念佛、往生都會有障礙。所以要放下,心裡乾乾淨淨。善緣,利益眾生的,有這個機會就做,沒有機會不做。有這個機會,說明三寶加持,眾生有福;眾生沒有福,三寶不加持,我們想做也做不成。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