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五0集)  2013/4/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25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聽我念三皈依: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五百二十三頁倒數第六行,從當中「據《仁王經》」看起:

  「別教之信位菩薩,名為輕毛菩薩,隨風東西。又南本《涅槃》曰:無量眾生發阿耨菩提心,見少違緣,於阿耨菩提,即便動轉。如水中月,水動即動。又喻曰:譬如魚母,多有胎子,成就者鮮。如庵羅樹,花多果少。眾生發心,乃有無量。及其成就,少不足言。故云:魚子庵羅花,菩薩初發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結果少」,我們前面學到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提到庵羅樹,庵摩羅果,過去我們都是從經上看到的,說這個水果,我們中國沒有,不知道是什麼東西。有一年台灣有個佛教團到印度去朝聖,道源老和尚跟著這個團一起第一次到印度。這是個講經的法師,庵摩羅果常常講,不知道是什麼東西;還有經上常講醍醐灌頂,醍醐到底是什麼?到印度去找印度人要這兩樣東西,問他有嗎?有。拿來我們大家看看。庵摩羅果台灣有,台灣叫芭樂,確實生熟難分,原來就這個東西,很常用、常見的水果。醍醐就是沙拉,奶製品裡面最好的。拿來一看,完全明白了,在古時候醍醐是最好的飲料。這都是庵羅樹,這三樣東西。末後這一句說得好,魚子量很多,真正長成魚的不多;庵摩羅花,花很多,結的果不多。用這個來比喻菩薩初發心,跟這兩樣東西一樣。三事因中多,菩薩發心的人很多,都發了菩提心,沒幾天全都退了。真正發菩提心、證菩薩果的人很少。

  佛在經上說的這些話,三千年前說的,世世代代這些祖師大德常常在宣揚。實在說,人生在世間很短,古人就有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好像這是杜甫的詩,唐朝人的句子。七十歲以上不多,四、五十歲走的,五、六十歲走的,很多。即使我們在《高僧傳》裡面,看到這些祖師大德,七十以上的也少。可是我們非常佩服,他們能夠在五十之前道業就成就了。行嗎?能,不難。如果有十年工夫,專攻一樣,他真能成就。古人的心定,妄想、雜念少,也沒有外面境界的誘惑,人都老實、都好學、都真幹。所以,三、四十歲就成名了,五、六十歲就離開人世間了。學東西要抓住年少,年歲大了就困難了。人立志多半在少年,就是二十歲以前,二十歲以後他真幹,所以三十有成就。夫子亦如是,孔子活到七十三歲,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十五歲到三十歲,十五年,十五年就成就了。古人不像現在人,古人尊重聖賢,立志成聖成賢,以古聖先賢做榜樣,向他們學習,尤其是學一家之言,成就快。一家之言那就是持戒,他心、念能專一。十年的專一,用佛的話語來說,他一定得三昧。得三昧之後,快的二、三年就開悟了,慢的也不過四、五年,智慧開了。

  德行、學問的根本是孝親,父慈子孝,那就是父子有親。親表現在哪裡?父母的慈愛,兒女的盡孝,孝順,父子有親從這裡表現。這是一切德能的根本,倫常、八德都是從這個地方衍生的,所以父慈子孝是根本。這個東西在中國丟掉兩百年了,前一百年有人講,真正做的人少了;這個一百年沒人講了,要提到的時候,大家感到很陌生,什麼叫父子有親?什麼叫父慈子孝?人不懂,這句話沒人懂得了。根沒有了,倫常道德全都廢棄了,社會亂了。社會亂了,災難也頻繁了,為什麼?災難是意念所感召的,善的念頭則風調雨順,不善的念頭則災變異常。這些問題今天科學不能解決。志士仁人有,我真遇見過,還遇見不少,對這些問題非常關心,但是找不到方法。他們在尋找,到中國來找,中國沒有了;到印度去找,也找不到了;到宗教裡面來找,現在宗教變質了。所以多少志士仁人,跟這裡講,退心了。

  今天社會沒有典型、沒有榜樣,大家多少都受了科學的影響,科學首先就是叫你拿證據來。你說父子有親,證據在哪裡?你說父慈子孝,證據在什麼地方?還有這些人,偶爾有報導,太稀有了。許多人聽到了,說他愚痴、說他倒退,那是古老的東西,現在的社會日新月異,向前看、向前走,怎麼會退後?退後就落伍了,趕不上時代。這些對於初學都有沉重的打擊,他要是沒有定功、沒有智慧,怎麼能不退轉?

  學聖賢教育能賺錢嗎?今天都把這個擺在第一位,學聖賢教育能過好日子嗎?其實真正學聖賢教育不難,難在什麼?這條路要堅持一直走下去,效果就出現。只要五年,一心一意,不轉變念頭,不改變行門,五年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自己的自信心就出現了。五年之後,你很可能再五年,再加五年,五年不夠。我跟李老師求學,那年我三十一歲,老師希望我跟他五年。我到了五年,我跟老師說,我遵守他老人家教學的方法,我再延續五年。他點頭,他笑了。因為我發現這個五年有很大的收穫、有很大的轉變,但是根還不穩,必須再五年,這個根就穩了。

  現在社會障礙很多,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在那個地方勾引你,這些都是考試,嚴重的考試,你能夠關關通過嗎?考你什麼?考你的五戒十善,考你的六度六和。如果你失敗了,你不會有成就。你真能夠堅持、真能夠忍讓,掌握自己的原則,原則,我是學經教,只要不障礙我學經教,行。學經教要在講台上學,自己學,不上講台,容易懈怠,自己對自己總是比較馬虎一些。如果一個星期去講個幾次,那就得認真準備,這個就是大眾來督促我,我不能不認真。我不認真準備,東西講不好,沒有進步,聽的人都很清楚。騙幾個人容易,騙大眾不容易,幾十個人、幾百人,這裡頭肯定有高人。這些人是我的老師、是我的監學,我們始終都是這種心態,不是我講經給他聽,我在台上學講經,這些人來當監學。我們是用這種心態,幾十年不改變。

  古人所說的,「活到老,學到老,學不了」,學習的東西太多太多了。即使大徹大悟,還是要學,才有圓滿的後得智。那個學是開放了,在哪裡學?生活當中學、工作當中學,無論從事哪個行業,待人接物之處學,沒有一時一處不是你的學處。愈學,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這就得受用。歡喜滋養我們的法身慧命,當然身體健康也就沒有大問題了,為什麼?每天生活在快樂裡頭。生活在憂慮裡面,這個人容易衰老,古人所講的「憂能使人老」,人多憂慮,老化就快;人沒有憂慮,老化就慢,就減緩。這是我們一生經過的,一生從這個裡頭鍛鍊出來的。

  所以發心之後,真的,於你能不能成就,緣是非常重要。如果沒有緣,沒有人護持,你沒有辦法。護持最重要的是讓你物質生活,衣食住行你不需要憂慮,你才能夠專心。如果要為衣食住行操心,你的心定不下來。所以我們什麼都不講求,只要每天飯能吃得飽,衣能夠保暖,有個小小房子可以睡得很安穩,足了,沒有過分的奢求,別人願意幫助你。你什麼都要求好、求舒適,人家就難了。整個心都在經教上,讓護持的人感到安慰,他幫助你,你將來成就,那就是他的護持的成績;你要是不成就,一事無成,他的護持全盤失敗了。自己一定要鍥而不捨,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們一生遇到這種人,你真正能護持好,這是無量的功德。

  辦佛學院好不好?不能說不好,那個要有條件。他在社會上是大富長者,這才能做得到。不是大富長者,靠募捐化緣來幹這個事情,難。為什麼?他自己做不了主,他有個董事會,很多人做主,那只有形式,實質能不能培養人才出來有問題。遇到一個、二個可造就的,家裡人多一個人吃飯、少一個人吃飯沒多大關係,比較容易。我這一生在韓館長家裡住了十七年,沒地方去。十七年,他們家裡頭收容我、護持我,我能夠專精學教。學教也恆順眾生,學哪些經典?他們想聽什麼經,我就學什麼經。所以講了幾十部經。這是我們比不上古人,古人的護持有道場,寺廟護持你,你能夠安心,你可以專攻一門,真的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那個會開悟。我們這個方式,沒有那麼大的福報,住在人家裡頭,人家家裡要看成績,沒成績為什麼養你?所以這是緣不同。我每到一個地方,都想能有個地方長住下來,定下來,可是不行,沒有這個命,住個一、二年就得要離開。這一生住得最長久的,這香港。沒出家之前,在台灣住了十年;出家之後,這是香港住得最久,十幾年。

  所以現在來給後學做個好樣子,一門深入,選定了這部夏蓮居老居士的《無量壽經》會集本。感謝黃念祖老居士,整整六年時間給《無量壽經》做一部集註。夏老我沒見過,我只聽李老師介紹的,這是前一輩的人。李老師的老師梅光羲居士,跟夏蓮居老居士是最好的朋友,同參道友。黃念祖老居士是梅光羲居士的外甥,他的舅舅把他送到夏蓮老那裡去學教。這是夏老的入室弟子,傳法的弟子,黃念老做到了,我們很感恩。我們遇到了,所以我想這都是佛菩薩的安排,這麼好的會集本跟集註,如果不能流通,那多可惜!我來擔任流通,反對的聲音多大,反對的時間多長,我們沒有受影響,我們還是堅持一部經。對所有反對的音聲、反對的人與事,我們感恩,為什麼?這是考驗,禁得起考驗,這是真的;禁不起考驗,就被淘汰掉了。我們禁得起,我們在這個本子上真下了功夫,真嘗到法味。那些批評的人、反對的人沒有嘗到味道,他要嘗到味道,他就會跟我一樣了。不深入經藏怎麼行?

  我回歸到《無量壽經》,前面有幾十部大乘經論的基礎,這是通過嚴格的選擇,不是隨便的。梅光羲老居士在這個經的序文上說,那個序文寫得真好,非常感動人。隋唐時代古大德就發現了,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華嚴》為第一,所以《華嚴》稱為根本法輪。四十九年所說的是《華嚴經》的枝枝葉葉,《華嚴》是根、是本,都從《華嚴》生的。《華嚴經》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極樂就是這部經。這部經實實在在是五種原譯本的集大成,夏蓮老用了十年的時間會成的定本,不是草率成就的,十年工夫。所以他有兩句話說得好,說濁世,佛經上的五濁惡世,「濁世無如念佛好,此生端為大經來」,他這生來到世間幹什麼?就是為這個事情。

  這個本子李老師得到了,如獲至寶,特別是經前他老師的一篇序文,很受感動。在台中講了一遍,有眉註,這個本子老師給我了。也是緣分,一定要等老師往生,這個眉註才印出來跟大家分享。那個時候我們在美國、在加拿大,我記得第一次講這個本子在溫哥華,第二次在聖荷西。在台灣、在新加坡,總共講了十遍。到前年,我八十五歲的時候,清明,八十五歲清明節這一天,啟講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就是《大經解演義》,講得詳細。這一次是講第三遍,愈講愈歡喜,愈講信心愈足,願心堅固。所以,往後講經,其他的都不講了,我是一生專講這部大經。活一年就講一部,要能活十年就講十部,這也是來表法。希望學佛的同修都能夠選這個法門,這個法門簡單容易,成就快速,而且成功非常之高,是你意想不到的。你在這一生當中就作阿惟越致菩薩,這種殊勝利益到哪裡去找?找不到。有機會把這個經介紹給全世界,我們今天用網路、用衛星,全球的有緣人,喜歡這部經的人,信這部經的人,修學淨土法門,求生極樂世界,這都是我們有緣人,每天在一起分享。

  這下面說,「又《十住菩薩斷結經》」,這個裡面說,舍利弗尊者告訴來會的這些菩薩,就是十住菩薩這一會,他說我在過去,「或從一住進至五住」。這個就不是循序漸進,循序漸進應該是從一住進至二住,從二住進至三住,那是這樣子,他從一住進到五住。然後怎麼樣?「還復退墮而在初住」,初住就是第一住。是躐等了,但是躐等到最後又退下來了。「復從初住至五六住。如是經六十劫中,竟不能到不退轉」。這是舍利弗尊者他報告的,是他自己的經驗,沒有依照循序,躐等,這個虧吃大了。經歷六十劫中他都不能夠到不退轉,這個不退轉難!

  又《寶雨經》裡頭說,「有世界名娑婆」,這講我們這個世界,「其國有佛名釋迦牟尼。若諸有情聞彼名,於阿耨菩提得不退轉。由彼如來本願力故」。我們今天往生到極樂世界,不但是不退,而且是圓滿的不退。阿惟越致是三種不退,舍利弗所說的只是一種不退,位不退,都做不到,躐等都做不到。這也讓我們深深體會到,世尊在經中所說,「佛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的交代,要循序漸進,不能躐等。像念書一樣,小學、中學、大學,一直慢慢向上提升。小學還要六年,不能從小學一年級就跳到五年級、就跳到六年級,那個畢不了業的。不能循序漸進,所以經歷六十劫的時間還是會退轉。

  佛法的根是戒律。佛法在今天這個世界,嚴格的講有名無實。極少數的真正持戒比丘,他們都進入深山跟外界隔絕。與外界接觸的,持戒的人少了,我們這麼多年,走這麼多地方,沒見到過。老一輩的,我們前一輩的老和尚,教導我們小小戒可捨,教我們抓四根本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這個叫四根本戒,其他是小戒,小戒不守,大戒就守不住。這是什麼?理念上產生錯誤。正法要想恢復、要想成就,不從戒律就沒法子。幸好還有一個用三十年時間專攻戒律的人,台灣的果清法師。我原先有聽人說過,印象很模糊,也就沒注意到。沒有想到前一個月他來看我,在我這裡住了五天,我才曉得我們是一家人。

  李老師晚年開了個研究班,是沈家楨居士送了一筆錢給他,也不算多,在當時合台灣錢三百萬。台中蓮社拿了一百萬,就四百萬做這個基金,辦個研究班,辦四年,就是一年一百萬。請了六個老師,招收了八個學生,果清法師是其中之一。八個學生,六個男生,有兩個女生,女生是要發願這一生不結婚,老師才收你,如果結婚,老師不收。我也聽說,八個人當中有一個出家了,我也不知道是哪一個,也沒細問,原來就是他。他來看我,我們三十年沒見面了,那個時候他二十幾歲,大學剛畢業,現在六十六了,我也老了。我非常歡喜,李老師終於有了傳人,太難得了。所以,我把定弘送到那邊去受戒,最少要學三年,最理想的是學五年,五年學戒。沒有這個根基不行,將來佛法要復興,要有很深的根、很好的基礎。果清這三十年所學的,你用他這個基礎再向上提升,首先把戒律恢復,然後其他各宗才慢慢能再興旺起來。無論是出家、在家學佛,都要從戒律學起。

  南傳佛教,我們所看到的斯里蘭卡,這是小乘,他們將戒律落實了,不是局部落實,全民落實。小乘出家法師個個能言善道,把人民統統教好了。中國古時候佛教的狀況我沒有去研究,我只知道元明清三代那些帝王,以儒治國、以佛教民,教化人民用佛教。我們在斯里蘭卡就看到了,這個國家以佛教民。元明清三代聽說是這樣做法的,寺院庵堂是佛教的學校,出家人都能講經。我在日本講經,日本的法師來聽,告訴我,四百年前日本所有寺廟都有法師講經。他們丟掉四百年,中國丟掉兩百年。元明清的帝王們用道教祭天地鬼神、祭祖先,用道教的儀式。儒釋道這三家他統統都用上了。而且在中國,外表上有儒釋道,實際上已經融合成一體了。學儒的人學佛、學道,佛家的經典、道家的老莊都是必讀的;學佛的人也讀四書五經,儒家的,《莊子》、《老子》也念;學道的,也讀佛經、也讀儒經,實際上已經圓融成一體。所以,我們在少林寺看到這塊古碑,「三教九流混元圖」,這塊碑相傳是唐肅宗年代所刻的,唐肅宗是唐明皇的兒子,距離我們現在一千三百年。中國人講三教九流是一家,這就是今天所說的多元文化。多元文化帶頭的還是中國人,一千三百年前就講了,有這個碑做證據。

  學術也是從一個根衍生出來的,宗教也從一個根衍生出來的,這個根實實在在講就是父子有親的親愛,簡單用一個字就是愛,這是根。沒有一個宗教不講愛,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古蘭經》裡頭,真主確實是仁慈的;佛教,大慈大悲,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整個宇宙的核心就是一個愛字。就連最近,美國的修.藍博士用意念給人治病,我請教他,你治病的原理是什麼?就是愛。把病人跟自己觀想成一體,然後清除自己不善的意念,統統清除乾淨,病好了,對方那個人病也好了。治病不要跟病人見面,距離幾千里都有效果。念力的祕密,念力不可思議,這是近代新興科學家對它有極大的興趣。他們提出「以心控物」,人的意念可以改變物質的形態,現在他們大量在做這個工作,找出證據,證明念頭確確實實可以控制物質現象。如果有很多十足的證據,科學家都承認了,科學就有很大的改變。不再以物理為中心,它要更換,換以心理為中心。現在科學是以物理,將來會以心理,就是意念是中心。這個想法、說法跟大乘經上所說的完全相同。

  《寶雨經》上的這段話,說明釋迦牟尼佛有這個能力,釋迦佛的慈悲、願力也能幫助聞名號的有緣人,於大菩提心不退轉,都能加持。關於這一點,我們記得前面所學的,聞裡頭有思、有修,不是單單聽說。聽了之後要想,釋迦牟尼佛這個名號什麼意思?這個名號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釋迦是仁慈,牟尼是寂靜,佛是覺悟。我們可以說,佛這個字代表智慧,牟尼是代表禪定,慈悲是代表利益一切眾生,以自己的定、慧布施給一切大眾,這個名號是這個意思。現在這個社會,大家缺乏慈悲心,自私自利太嚴重了,只知道有自己,不知道有別人,甚至於連父母都不知道,都沒有父母,這是迷得太深、迷得太久了。

  佛用名號來教化眾生,名號實在講就是佛陀教化的總綱領。總綱領不能不把握住,對人要慈悲,釋迦就這個意思,愛一切眾生。不但愛人,愛動物,花草樹木、山河大地,沒有一樣不愛,真誠的愛心。愛,自然你就會給他服務,會關心他、會照顧他、會幫助他。對自己要清淨,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清淨心現前,清淨心生智慧不生煩惱。佛是代表智慧、覺悟,大徹大悟,這是名號。知道名號的意思,常常想著名號的意思,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愛人、愛一切事物,自己清淨不染。在一切境緣當中,善緣惡緣、順境逆境,不起貪瞋痴慢,沒有控制的念頭、沒有佔有的念頭,你多自在!有控制、有佔有,你心裡面就有東西了,這些東西都是製造六道輪迴的因,你錯了!佛菩薩為一切眾生服務,盡心盡力,沒有佔有,不為名、不為利,沒有佔有、沒有控制,也沒有支配,生活隨順自然,所以他得到的是解脫。我們能常常想,能把名號意思都落實在生活,這就是釋迦牟尼佛本願加持。

  「古代澄憲師讚此願為釋尊五百大願之中,最勝願也」。聞名號,現證不退,釋迦牟尼佛有這一願,阿彌陀佛也有這一願。「可見兩土導師同發此最勝之願,正是一路涅槃門」,中國人所說一鼻孔出氣,心同、願同。我們念佛的名號,一定要懂得它的意思,阿彌陀佛的名號,這四個字,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完全翻成中國意思,不是不能翻,為了尊重不翻,它很容易翻,無量覺悟,那就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覺,就這個意思。無量覺,一定要知道是一切諸佛菩薩統統有的,你證得無量覺,你就成佛了。菩薩還不能說無量覺,佛是究竟圓滿的無量覺。阿彌陀佛是用諸佛共同的名號做為自己的名號,所以念這一聲阿彌陀佛,也就把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統統念到了。哪一尊佛不是阿彌陀佛?全都是,不能分別執著。我們就說釋迦牟尼佛,哪一尊佛不是釋迦牟尼佛?你看仁慈、清淨、覺悟,每一尊佛都是。佛佛道同,沒有差別,是自性圓滿的顯示。

  「蓋以無量菩薩,未到不退之位,雖極勇猛,如救頭燃,但以障緣競來,屢屢退轉」。這下面都是勸導我們,學習一定要循序漸進,一定要有耐心。一退轉,真的就完了,長時間進進退退,成就非常困難,這是我們自己能體驗得到的。我們自己求學過程當中,還看到許許多多同學、朋友,年歲大了,看到他一生,從小到大。小時候在一起讀書的同學,到現在都八十歲了,很多同學都不在了,七十歲之前走一大半了。一生快走完了,這一生過得有什麼意義?有什麼價值?絕大多數到最後是一聲嘆息,人生如夢。死了之後又去搞輪迴,這一生白過了,這一生真正是太委屈了。遇到聖賢教育、遇到宗教教育,來生可能得人道、天道,還有這個機會。遇到佛法,絕大多數還是人天兩道,除了遇到淨土。遇到淨土,往生極樂世界,那你真成就了,你這一生沒有白過,這一生的成就殊勝無比。佛法在今天,真正有成就也唯此一門,這是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的,只剩下這一門能一生成就。

  很多遇到佛法的人,真的是此地所說的無量菩薩,未到不退之位,這一句很重要,就是沒有證得須陀洹果,在大乘,沒有證得初信位的地位,十信菩薩初信。證到這個果位,就是真正放下三界九地八十八品見惑,真放下了,在小乘就是初果須陀洹,在大乘就是初信位的菩薩,證得位不退。舍利弗舉的這個例子,他沒有證得位不退,這也是給我們初學的做個榜樣。他躐等,從初位提升到五信位、六信位,結果經過六十劫中都沒有辦法證得,連初信位都沒有證得。好像是自己提升了,其實不是的,真正提升他就不會往後退。這樣的人現在很多,喜歡躐等、喜歡捷徑。遇到淨宗,瞧不起淨宗,認為這是釋迦牟尼佛教老太婆的,教那些沒知識的,開的方便門,我們自己有聰明才智,怎麼會去學這個東西?這一個誤會,就造成了在這一生無比殊勝法門當面錯過,這真可惜!

  所以雖極勇猛,如救頭燃,真幹,在佛門裡頭廣學多聞,通宗通教、顯密圓融,他都普遍涉獵,都知道。能言善道,講得天花亂墜,著作等身,世間名聞利養都來了,自己以為自己是大成就者。殊不知沒有離開六道,貪名、貪利養、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寺院,建築是宮殿的建築,他在這裡面享福,一呼百應,多少人侍候、多少人照顧,大福報現前。把他過去修的福,跟這一生當中修的福很快就享盡了,享盡了之後,他有沒有做錯事情?有沒有造作罪業?如果有的話,這個東西臨終都現前了,現前,三惡道去了。這個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知道,我們不能不提防。學佛,遇到淨宗,還墮落到三途,叫大錯特錯!所以現前這個世間,障緣多而且嚴重,跟古時候不能比。古時候有,很輕,現在非常嚴重,你不能夠忍辱你就沒辦法通過。

  底下說,「遂令學道者如牛毛,得道者如麟角」,在家、出家學佛的人多,真正成就的人很少。「彌陀因地憫其勤苦,發無上願。以佛威德,令聞名人,即得三忍,證不退轉」,這是佛,阿彌陀佛,無盡的慈悲,阿彌陀佛看得清楚。在沒成佛之前他是法藏比丘,五劫修行結得大願,參觀一切諸佛道場,這些事情他看到了、看多了。想一個方法,只要你聽到他的名號,就能得到他的加持。聽到名號的人很多,得到加持的人不多,什麼原因?不想要佛加持。佛加持你,他拒絕了,他不接受。這佛也沒法子,佛怎麼說?緣沒成熟,下次再來。下一次不知道要過多少時間,時間是以劫算的,不是年月日。墮到三途,三途很容易進去,出來好難。所以佛發這個願,以佛的威德,令聞名的人就能夠得三種忍,證不退轉。這個聞名的人不是普通人,是菩薩,這個我們要記住,末後這五願統統是為菩薩發的,不是普通人。「原在退位,乘佛願力,唯進不退,疾至菩提,實為大慶」。疾是很快,很快就證得菩提果位,也就是很快就證得佛果。

  「又《會疏》曰:謂難思願力」,不可思議的願力,「一得一切得,不退與三忍,同時具足故」。這也就說明,十方剎土這些菩薩們,特別是三乘人,三乘是聲聞、緣覺、菩薩,三乘裡面的菩薩沒有見性,他們可能得到位不退、行不退,念還退。但是他們的退有底限,菩薩可能退到初信,這是底限,再從初信慢慢向上提升;聲聞、阿羅漢可能退到須陀洹,這是他的底限,從須陀洹慢慢再往上升。唯有真正證得念不退的人,三種都不退了。念不退是法身菩薩,我們一般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們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三種不退都具足,真難。這種難事,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不難了,為什麼?到西方極樂世界,三種不退圓滿具足,阿彌陀佛本願加持的,這是阿彌陀佛對我們有無比的大恩大德。我們聽到這個經、讀到這個經,要知道佛對眾生的恩德,我們要想怎樣去報答他。為什麼不會報恩?不知道恩德。知道恩德,常常想報恩,想報恩就會精進,就不至於退轉。誰對我們的恩德最大?阿彌陀佛第一,沒有比阿彌陀佛恩更大的,找不到了,從四十八願就能看到。

  又《會疏》曰,謂難思願力,不可思議的願力,無法想像的願力,一得一切得,不退與三忍,同時具足故,你全都得到了。這是什麼?這是往生的人。這也在這裡勸我們,要下定決心,這一生往生淨土,對這個世間不要再留戀。今天身體在世間,要修真正的功德,這個功德到西方極樂世界幫助我們提高品位,這是真的。真正的功德怎麼修法?用真心修,不要怕吃虧,不要怕上當,不要怕別人騙我,毀謗我、陷害我都不要怕,這些全是假的。誠心誠意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於他有利的,做,一定要幫助他,於自己有利的可以不必做。於自己有真正利益的就是念佛,其他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於自己都沒有利益。所以,一個造彌陀淨業,一個是造六道輪迴業,這總得要辨別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哪個是到極樂世界去的,哪個是繼續在搞六道輪迴的。念頭才起,事情才發生,就要想到這個事情是輪迴業還是往生淨土業?輪迴業決定不幹,能幫助我們往生、幫助提高品位,這個事情做得愈多愈好。下面念老說,「深顯彌陀一乘願海,究竟方便之妙用」,都在這部經。

  「又《十住毘婆沙論》曰:若人疾欲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十住毘婆沙論》這句話講得非常好,如果有人疾欲,疾是快,欲是想,你想很快就得到不退轉,三種不退你想很快就得到,有沒有方法?有,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就是念阿彌陀佛名號,真誠心念、恭敬心念,你就會得到。真的,念佛三年往生的,我們在《淨土聖賢錄》、《往生傳》上看得太多了,不難,真正修行人只要三年。快的,快的是幾天,宋朝瑩珂法師為我們示現的,三天。古往今來,念佛真正往生的人大概都是三年左右,有人不到,有人三年過幾個月。你看,三種不退轉你統統得到了。問題是什麼?他不想去,到極樂世界是死,死太可怕了。這個錯誤觀念,障礙了多少人不能往生,繼續搞輪迴,真正是大錯特錯了。這是什麼原因?是對極樂世界不認識。如果真的認識,我跟你說,你想不死,你就老實念佛求生淨土。

  求生淨土,生到極樂世界是活著去的,不是死了去的,你沒死。你看到阿彌陀佛來了,你跟阿彌陀佛走了,這個身體丟了,不要了,換一個身體,比這個身莊嚴太多了。換的是法性身,居住的是法性土,那個身的壽命是無量的,真正無量壽;這個身是生滅身,是無常的。把無常的身丟掉,換個真常的身,你要不要?這個身大概到六十之後,老了,毛病都出來了,不好用了。六十之前還沒想到老,還覺得不錯,六十之後真的一年不如一年,何必?為什麼不去找阿彌陀佛,換個無比清淨莊嚴的無量壽身?世間有沒有不死法?有,淨宗就是不死法。去年十一月,劉素青居士表演的,時間不長,下定決心念佛,好像兩個月,表演什麼?快快樂樂歡喜走的,一絲毫痛苦都沒有。

  「又《小本》曰: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世尊在《阿彌陀經》上說的,真的,不是假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步步接近無上正等正覺,這就說明了永遠不退。「又《會疏》曰:謂三忍不退,悉攝在名號中。稱名時,名義不離,自得此等德」,這個德是功德。「可見凡聞名者,但能信願持名」,這四個字,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頭提出的,印光大師繼承了,一生真的佛不離口,心想、口念,而且用這個方法教別人,就是信願持名,「亦悉能現證不退」。「彌陀一乘願海,妙德難思。六字洪名,究竟方便。四十八願,願願攝眾生,願願顯真實。分之則為四十八」,合之就是一句佛號,「一法句」。「一法句者清淨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這是《往生論》上天親菩薩講的。這一句清淨句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次我們學習第六品四十八願,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