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六0三集)  2014/1/2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60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一0四八頁倒數第三行,科題「總結十方往生無盡」。請看經文:

  【十方世界諸佛名號。及菩薩眾當往生者。但說其名。窮劫不盡。】

  在這段經文,我們能夠深深體會,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無數無盡世界名號、諸佛名號都說不盡,太多太多了,何況其中『菩薩眾』更多。『當往生者』,發願往生的人,單單說名字,說一劫也說不完。這個劫沒有講中劫、小劫,那就是大劫,一個大劫都說不盡。我們知道往生極樂世界人太多了,極樂世界能容得下嗎?這讓我們懷疑。我們這個地球上現在人口有七十億,已經有人滿之患,極樂世界這麼多人,如何能容納得下?前面我們讀過,極樂世界跟十方世界不一樣,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眾生全是阿賴耶變現出來的。換句話說,身土都是阿賴耶的相分、阿賴耶的境界相,起心動念是阿賴耶的見分,國土、萬物無一不是阿賴耶所變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以有大小、有淺深,無不是相對的。但是極樂世界是法性土,十方只有實報莊嚴土才是法性土。十法界,十法界是方便土跟同居土,全是阿賴耶所變的。

  有沒有世界純是淨土,就是實報土,心現沒有識變?有,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華嚴經》「華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這兩品經文給我們說明整個宇宙的狀況,確實有純淨土,這個佛國土裡沒有方便土、沒有同居土,也就是沒有十法界,只有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面的菩薩從哪裡來的?也是十方佛國土,證得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之後,與哪一個世界有緣,他自自然然就到那個世界去。有緣,在臨終的時候,世界就現前。這個說法我們能夠理解。西方世界,緣無比的殊勝,這什麼原因?一切諸佛沒有不讚歎阿彌陀佛,沒有不讚歎極樂世界,沒有不勸導一切眾生。這個眾生範圍很廣,上面到等覺菩薩,下面到無間地獄。佛勸大家棄惡揚善,改邪歸正,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求生彌陀淨土,親近阿彌陀佛,一生圓滿成就,所以往生的人不可計數,數字說不出來的。「皆是如來願力所持」,這個如來是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願力所持,「光明所攝」。

  下面念老引用智者大師,中國隋唐時代天台宗的祖師。中國、日本、韓國都有傳說智者是釋迦牟尼佛再來,釋迦牟尼佛在中國示現的,比丘身分出現在中國,善導是阿彌陀佛。日本有這個說法,我在日本問日本的出家人,日本人有沒有?有,他們很肯定,他們沒有懷疑。智者大師臨終的時候,他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當然這是為我們示現的,給我們做榜樣的。他臨終令門人,他的弟子,「唱無量壽佛」,唱誦佛號,「及觀經題目」,《觀無量壽經》的經題,「合掌讚曰」,這是大師所說的,「四十八願,莊嚴淨土。華池寶樹,易往無人」。唐代的時候是佛法最盛的時代,我們看這幾句話,這個時候是釋迦牟尼佛像法時代,不是末法,學佛的人多,發心念佛修淨土的人不多。佛四十八願廣大無邊際的接引,極樂世界莊嚴淨土,我們前面讀過了,七寶池、八功德水、寶樹,這是說極樂世界的依報環境,易往,真的是很容易往生,沒人修,證明難信之法真難信。反過來,「火車相現」,火車是地獄,地獄的境界現前,只要這個人「一念改悔」,一念懺悔、改過,現在講認錯,後不再造,只要有信願持名統統都能往生,「尚得往生」。這句話說明前面這一句易往無人,容易去。又何況「戒定薰修」,我們沒有造那麼重的罪,持戒修定,「聖行道力」,依著佛的教誨認真的學習,這就是聖行道力,「實不唐捐」,實實在在沒有空過,唐捐是落空,決定不落空。這段話智者大師說的,說完了,「稱三寶名」,大師往生了。佛來為我們示現,給我們做榜樣,讓我們看到生起信心。

  唐朝法照大師,這是我們淨土宗第四代的祖師,傳記裡面說得很清楚,記載這樁事情,他在用齋的時候,低頭看到缽,缽裡面現出一個境界,文殊菩薩的道場大聖竹林寺,看得非常清楚。他沒有上過五台山,他不知道什麼地方,把這樁事情告訴大眾。大眾聽說,其中有人知道,告訴他,根據你所說的,好像是五台山文殊菩薩,傳說文殊菩薩在五台有一個寺廟就是大聖竹林寺。於是他就發心去朝五台山,到五台山真的見到了。因為他去,看到地方很熟,他記得很清楚,見到文殊、普賢這兩位大菩薩在講經教學,他聽了一座經,聽完之後向文殊菩薩請教,在這個像法講經,末法快來了,這個時候修行修什麼法門最得力?文殊菩薩告訴他,「諸修行門無如念佛」。諸修行門就是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比不上念佛這個法門。他自己說,他說,「我於過去劫中,因念佛故,得一切種智」。一切種智就是佛智,就是成佛,過去劫中他是念佛,念佛成佛的。「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禪定」,前面這兩句是講的教,禪定是說的定,「乃至諸佛正遍知海,皆從念佛而生」,這句話說得很重,說得非常的切要!法照大師就問:「當云何念?」怎麼念法?文殊菩薩就告訴他:「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之時,決定往生」。這兩位菩薩給他授記說:「汝以念佛不思議故,畢竟證無上覺」,無上覺就是成佛;「若善男女願疾出離」,這個疾是快速,出離六道輪迴,出離十法界,「應當念佛」。而且還傳他念佛的聲調,就是念佛法門裡所說的五會念佛法門。五會念佛失傳了,民國初年有些法師未出家之前學音樂的,他們憑著自己的想像編成一個念佛譜,五會念佛。我看到這個本子,我也找到懂音樂的,他們演奏給我聽,我說這個不是法照的原本。為什麼?念佛最重要是讓人聽到生清淨心,他這個腔調不行,照這個方法念不能得清淨心,所以真的是失傳了。法照大師原本是修禪的,見了兩位菩薩開示之後,他專修淨土,回來之後提倡五會念佛,成為淨土宗第四代的祖師。

  下面再給我們介紹一位慧日法師,這個法師是從水路到印度,天竺就是印度,到印度健馱羅國,這個地方東北有山,這個山上有觀世音菩薩像,非常靈感。慧日法師在這個地方「七日叩頭」,七天七夜念觀世音菩薩求感應。「又斷食畢命為期」,發的真誠心,念了七天七夜,「忽見觀音現紫金身,坐寶蓮華。垂手摩頂」,告訴他,「汝欲傳法,自利利他,唯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這是慧日法師感應觀世音菩薩現身為他說法,親口傳給他念佛法門。講得這麼清楚,教他唯念,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其他的都不必要,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所傳的。

  菩薩傳給慧日大師,我們今天讀到這段文,那就是慧日法師把這個法門傳給我們了。我們如果能信、能願,信得過,真正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像這個經上所說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就對了,必定得生淨土。「可見淨土法門」,真正是「勝過諸行」。佛對誰說的?對根熟的人說。什麼叫根熟?他聽了真信,沒有絲毫懷疑。真正能聽懂,真正一心專念、決定求生,這個人叫根熟眾生,這個人這一生當中必定得生淨土。生淨土就是佛菩薩度一個眾生成佛了,生淨土跟成佛是同一個意思,生到淨土沒有一個不成佛的。

  其他,這又舉幾個例子,「如天親大士《無量壽論》」,《無量壽論》就是《往生論》,天親菩薩作的,是天親菩薩修淨土的心得報告。在中國,淨土的經論不多,三經一論,在各個宗派裡面來說,淨土經論最少,少就容易,古時候受持就是受持三經一論。清朝晚年咸豐年代,魏默深居士將《普賢行願品》最後的一卷,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把這一卷附在三經的後面,於是淨土就有四經一論。諸位要是看到四經一論,就是指這樁事情。到民國初年,印光大師將《楞嚴經》裡頭《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取出來放在四經之後,就變成五經一論,這是現代人所依據的經典。印光大師做得好,真正可以說淨土經論達到圓滿了。魏默深的不錯,《華嚴經》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近代弘一法師,大家知道弘一法師專修淨土,持戒念佛,他在淨土經論裡頭他選的是《普賢行願品》,他的早晚課都是讀誦《行願品》,也是念佛往生。馬鳴菩薩的《起信論》,智者大師的《十疑論》,統統都是勸人念佛求生淨土,以及永明大師,「天如、楚石、蓮池諸大德」,所有著述,他們的著作,「莫不殷勤讚歎,導往西方。決無欺世誤人之事」。這是彭際清居士所說的,我們應當感恩,這些大德苦口婆心的勸導我們。「何況我等生當像季」,這個像還是用末字好,當時已經是在末法時期了,「法弱魔強」,這是我們現前的社會,「獨力修行豈無錯路」,真正是獨力,一點都不假。像法時期還有修行人,多!一個寺廟大家都修,依眾靠眾。現在大家不修了,真正發心是自己去幹。所以這個地方還是用末字好。「若復徘徊不信」,對這個信心生不起來,「深戀塵勞」,那就麻煩大了,對這個世間你有留戀,你有貪戀,那就是底下所說的,「如蛾赴燈,如魚處涸,曾不需時」。

  這一段裡面,我們參考資料統統都有,有「法照」,「蓮宗七祖之第四祖」,沒錯,現在是第十三祖,印光大師是十三祖,十三祖裡頭的第四祖,這裡記的不錯。「唐朝大歷二年止於衡州」,就是現在的衡陽,「靈峰寺,慈忍戒定」,這四個字是讚歎他,「當時之宗師」,他是禪宗的。「嘗於僧堂之食缽中現一寺」,這個寺的匾額叫「大聖竹林寺」。這個裡頭說了,他去朝五台見到文殊菩薩的道場,「四年」,應該是大歷四年,「於郡之湖東寺開五會念佛,因製五會法事讚,以定其法式」,以後在五台山建竹林寺,代宗時候他為國師,大歷七年圓寂的。這是真有其人,真有其事。

  我們再回來看念老註解最後,「曾不需時,大苦隨後。宜各猛省,無待他求」。這個是念老慈悲到極處,勸導我們機會不能錯過,這一錯,不容易再得到。一失人身,你有什麼能力脫離六道輪迴?就是說,不修淨土,在小乘要證得初果,保證你不會墮三途,你沒有出輪迴。但是須陀洹果天上人間七次往來,人間壽命到了生天,天上壽命到了又到人間來,七次往返證阿羅漢果,就超越六道輪迴,所以他在六道是有期限的。這個期限也相當的長,為什麼?人間的壽命短,天人壽命長。忉利天的壽命,人間一百歲,一百年是忉利天的一天。諸位要記住,忉利天的一天,人間一百年。孔子距離我們現在二千五百年,一百年是忉利天一天,孔夫子生在忉利天,生到那裡多久?還不到一個月。一天是人間一百年,所以不到一個月。他的壽命是一千歲,忉利天上的算法也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千歲。往上去倍倍增長,兜率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四百年,化樂天的一天是人間的八百年,他化自在天一天是人間一千六百年。

  我們就能想到,天上壽命長,人間、天上七次往返,多長的時間你在六道輪迴當中!雖然不墮三惡道,三善道也有苦,你能不受嗎?大乘,華嚴圓教,初信位的菩薩,斷煩惱跟小乘初果相同。大乘從初信位逐漸提升,提升到七信位跟小乘阿羅漢相同,我們就知道在這個世間修行是多麼的艱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到那個地方就作阿惟越致菩薩。這個帳要會算,要把它算清楚。你願意走這個遠路,還是願意走近路?說實實在在的話,在這個世界就算是大乘,你今世能夠得到初信位,從初信提升到七信,很長很長的時間。到極樂世界的人,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他早就成佛了,他早就圓滿了。我們在這個地方,十信都還沒有得到,人家已經證得妙覺果位了。這個帳要算清楚,要算明白,我們就會回頭,老老實實的念佛求生淨土。為什麼?確實我們沒有能力在這個世間修行成就。縱然有能力,談時間快速,西方淨土成就快、穩當,真實決定不虛。

  末後這一段,「彭氏《起信論》釋曰」,彭際清居士《無量壽經起信論》裡頭解釋,因為經到此地,正宗分圓滿了,他解釋的說,「正宗者」,將這部經分成四大部分,第一,「首明法藏廣大誓願,為令行者生擔荷心,發起悲智,具普賢願故」。正宗分裡頭說四樁事情,這是第一樁,說明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成就西方極樂世界,為了是普度一切眾生快速成佛。這個法門究竟圓滿,真實可靠。真正發心,發菩提心度一切苦難眾生,這就是這個行者就是發這個心的,應該要把四十八願繼承下來。彌陀發的願,我跟他發同樣的願,決定得到阿彌陀佛加持。同心同願,哪有不加持的道理,哪有不照顧的道理,哪有不關懷的道理,哪有不幫助的道理?要求自己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我在這個世間代理阿彌陀佛。這就是生擔荷心,把如來家業自己承擔著,承擔起來。發起悲智,真正的慈悲,真實的智慧。選擇這個法門就是無相智慧,沒有無相智慧他發不了這個大心,這個大心具足普賢菩薩十大願王。

  第二,「次明法藏廣大功德」。法藏比丘不容易,四十八願願願兌現,沒有一願是虛假的,每一願都落實在極樂世界。所以每個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四土三輩九品都得到彌陀本願威神加持。這是十方世界沒有的,只有極樂世界獨有。「為令行者生真實心」,決定用真心,「廣行方便,滿普賢行」。普賢菩薩之所行,就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圓滿的落實,他全做到了。普賢行是修華嚴的,華藏世界,阿彌陀佛建立的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跟華藏世界是一不是二,而且極樂世界是華藏世界的精華。早年我在新加坡講《華嚴經》,有同學問我,華藏跟極樂有什麼關係?我舉了個比喻,我說華藏好比是新加坡,我們都住在新加坡,你很熟悉。極樂是什麼?極樂是烏節路。新加坡的烏節路,最繁華的一條街道,是他們的金融商業中心。華藏跟極樂是一不是二,但是極樂是華藏最精彩的一部分,最殊勝、最莊嚴的一分。你到新加坡住在烏節路,不一樣。這是第二。

  第三,說明極樂世界「依正種種莊嚴」。這正宗分講得清楚,講得明白,「為令行者生決定心」,你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你能不想去嗎?居住的環境清淨無染,老師阿彌陀佛,這是在極樂世界。在極樂世界之外,十方諸佛如來全是老師。而且怎麼?常常親近,又沒有離開阿彌陀佛。這我們想像不到。我們的報身,極樂世界的報身,花開見佛。報身,花開,在阿彌陀佛講堂就見佛了。蓮花上有我們的名字,我們相信講堂的座位上也有我們的名字,你坐在那個地方聽經聞法。到什麼時候?一定是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成佛了,你才會離開講堂,所以在講堂的時間長。實際上長短不定,為什麼?每個人開悟的狀況不一樣,有人進去很快開悟,有人進去要一段時間。決定開悟,不開悟不離開講堂。但是在講堂裡面,每個人都有神通,都有智慧,都有大德大能。阿彌陀佛的大德大能,身在講堂說法,沒離開大眾,分身、化身無量無邊,到十方世界去幹什麼?接引念佛人。每個念佛人往生極樂世界都需要阿彌陀佛接引,這是他發的本願,一定去接引,化身去的。

  前面我們看到,十方世界多少人往生極樂世界!可以說這些往生的人絡繹不絕,每天不斷的來,阿彌陀佛分無量身接引他。在講堂這些大眾,那就是四土三輩九品,九品當中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都有這個能力,跟阿彌陀佛一樣分無量無邊身。這些人分身幹什麼?分身到外面去拜佛。阿彌陀佛分身去接引眾生,他們分身去供養佛。供佛修福報,聽佛講經說法修智慧,福慧雙修。所以西方極樂世界老師有多少,說不盡,十方世界一切諸佛都是你的老師。你什麼時候去見他,什麼時候你就看到,你在佛面前修福修慧,福慧圓滿。這是西方極樂世界學習的環境。我們真搞清楚、真搞明白,能不去嗎?能把它捨下去嗎?捨掉嗎?捨掉之後,你到哪一年才能成就?永遠沒有希望了。這個機會,無量劫來就這麼一次,你要是抓不住,那就太可惜了!你就真錯了,這不是假錯。

  真想成功,真想往生,我們看最近,我們得到一個信息,十歲的小朋友往生。她也是跟一般人一樣念佛三年,一心專注。她的父母是念佛人,小朋友問極樂世界,問什麼是阿彌陀佛。她爸爸把《彌陀經》大意講給她聽,她聽了之後非常歡喜,有這麼好的地方,要她爸爸帶她去看看。她爸爸說:我不能帶妳去。什麼人能帶我去?阿彌陀佛。我要怎麼樣找阿彌陀佛?妳念阿彌陀佛。她就念,拼命念,日夜都念。三年,七歲開始念,十歲往生。往生的頭一天告訴她爸爸,明天阿彌陀佛要接引我回家去了。預知時至,沒有病痛,沒有不正常,還告訴她爸爸,把她家的親戚、朋友都請來送她往生,第二天真走了。這是現身說法,告訴我們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小孩不會說假話,給我們做個好榜樣。我們看了、聽了,怎麼辦?真正有點智慧,肯定是向她看齊,一定要跟進,不能錯過。小朋友聽說極樂世界好,對這個世界沒有留戀,一心專注,三年成功是正常的,我們看到《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頭許許多多的往生的人統統是三年,這個小孩也不例外。這是這部經把極樂世界講得最清楚、最明白,五經一論裡頭找不到,我們看了之後會生決定心,我要到那裡去,我要幹什麼?「至誠迴向,入佛境界,不墮疑城」。我要真念,我要分秒必爭。尤其年歲大了,光陰有限,每秒鐘都不能空過,這一秒鐘空過了,沒有念佛就是空過,分分秒秒都要抓緊。

  第四段說明「往生正因,及世間果報,為令行者生精進心」,把世間果報統統給你講清楚、講明白,這就是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我們學過的。你明瞭之後,再看看我們現在的生活環境,佛沒有說假話,句句真實,好像他在三千年前看到了我們今天的社會。一定要覺悟,一定要放下,自己求生淨土。自己還有許多有緣之人,這些有緣人我們要勸導他。他能相信,他有福,他會念佛往生;他沒有福,我們給他種了善根,阿賴耶裡面種了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種子,「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他將來來生後世遇到緣的時候,這個種子會起作用。

  往生的正因就是信願持名,本經裡面說了八個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上中下輩、一心三輩,沒有兩樣,都是一向專念。說清楚,說明白,希望念佛同學真正生精進心。精是純而不雜,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叫精;進是進步,絕不退後。精進落實在哪裡?落實在「一念念佛,成就三昧,決生彼國故」。到這個地方,這都是彭際清《起信論》上所說的。一念念佛,一個念,沒有第二念。這說明什麼?都放下了,一心一意都在念阿彌陀佛。念久了就得三昧,念到功夫成片,往生就有把握。真正功夫成片,成片也有三輩九品,上輩的成片,往生自在了,想什麼時候去,什麼時候佛就來接引你。你跟阿彌陀佛通了,當中沒有障礙,現在要去,阿彌陀佛知道,馬上就來接引你。如果念到一心不亂,那是真正的念佛三昧,功夫成片都有這種的能力,何況一心不亂!念佛人求的,不求別的,就求功夫到三昧,決定往生,沒有絲毫懷疑。

  下面是黃念老告訴我們,「準彭氏之說」,就是依照《無量壽經起信論》裡面所說的,「要而言之」,最重要的他說的是什麼。前面兩段是「勸願,亦即發菩提心」,勸我們發心,發心求生淨土就是無上菩提心;第三說極樂世界種種莊嚴,這是「勸信」,讓我們對於淨宗、對於極樂世界深信不疑;最後這一段講往生正因、世間果報,這是「勸行」,勸導我們「止惡行善」,特別是「善中之王」就是持名念佛,沒有比這個更善的。這個信息太殊勝,真正是無上第一信息,讓我們知道怎樣修善。修大善,修究竟圓滿之善,原來是念這句阿彌陀佛,在世間做什麼樣的好事都抵不上這句阿彌陀佛。是真的嗎?是真的。

  你細心去揣摩、去觀察,真的。為什麼?因為這句佛號,縱然這一生你不想到極樂世界去,你念過一聲阿彌陀佛,這一個善根將來遇到緣會成熟,成熟就因為這個因會幫助你往生極樂世界成佛。世間再大的善也做不到,也不能送你到極樂世界。我們以前不知道,疏忽了,以為幹別的善事比念佛大,沒有想到念佛之善是善中之王,一切善法裡頭沒有任何一個善法能跟它相比。你不念佛還念什麼?所以念佛要分秒必爭,一秒鐘都不肯空過。那是什麼?那是我們積大善,積功累德無過於念佛,這個大善能幫助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所以「信願即是發菩提心,持名即一向專念,正是本經之宗,故云正宗分」,是本經的正宗。

  再回過頭來看看小本,小本是《佛說阿彌陀經》,跟本經完全相同。大本、小本,大本叫《無量壽》,小本叫《阿彌陀》,就用佛號做經名,為什麼?希望你能修大善。不管是有意無意,念一句阿彌陀佛這個善,你這一生到人間來就聽到這一句佛號也算值得,阿賴耶裡頭有了阿彌陀佛的種子。這個種子保證你未來,來生後世遇到緣的時候你會念佛,你會往生,你會成佛,所以世出世間一切善都不能跟它相比。小本裡面就是「信願持名」,大小兩本「繁簡有差」,大本說得詳細,小本講得簡單,有差別,「而綱宗無異」,綱領、宗旨沒有兩樣,完全一樣。

  「靈峰大師論小本之正宗分曰」,我們看看蕅益大師《彌陀經要解》,這個註解不多,這個本子後面有跋文,是蕅益大師自己寫的,說明他寫這個註解九天完成的,寫完的。這個本子印光大師讚歎說,「即使古佛再來,給《彌陀經》做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這種讚歎,讚歎到極處了,好像這個註解就是阿彌陀佛親自所說的,有這個味道在裡頭。有人懷疑,我住在新加坡,我有個老友演培法師,這在佛教界裡頭也是知名的大德,他修彌勒淨土。有一天請我吃飯,他就提出這個問題,印光大師對《彌陀要解》的讚歎是不是有些過分?他問我,他以為讚歎得過分。我回答他說,印祖的讚歎一點都不過分,真正是讚歎到恰到好處,真難得。蕅益大師是什麼樣的人,身分沒有透露,從《彌陀經要解》,做這個《要解》來看,不是凡人,凡人做不到,那是佛菩薩再來,來教化眾生的。

  正如同我們現前這個本子,王龍舒的會集,魏默深第二次的會集,也不是凡人,不是普通人,會集本都有瑕疵,後來的高僧大德都能把缺點指出來,所以流通就不廣。夏蓮居老居士做第三次的會集,而且用的時間長,用了十年的時間成就這個版本,一定要做到盡善盡美,沒有瑕疵讓人批評,他做到了。我們在梅光羲老居士的長序,那篇序文寫得長,對我們後學有非常大的幫助。為什麼?我們看不出什麼瑕疵,覺得都不錯,梅老居士一樁一樁都給我們點出來,讓我們對於《無量壽經》現前九種不同的版本有所選擇。黃念祖老居士的集註,這是真實智慧,四弘誓願裡頭有法門無量誓願學,廣學多聞,他這個註解裡頭就有廣學多聞。他引用的經論八十三種,這八十三種裡頭有教下的,有禪宗的,有密宗的,有小乘的,將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都融會在其中。還有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著作,取其精華,為經文做註釋。這都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能不是菩薩化身來救度末世眾生嗎?我真誠相信,沒有絲毫懷疑,別人提出質疑,我一點懷疑都沒有。

  李老師把這個本子給我的時候,是他自己早年在台中法華寺所講的底本,他的註解就在經文上,眉註。他老人家的東西,我跟他十年,我對他很了解,所以他這個註解我完全能看得懂。早年我講《無量壽經》講了十遍,統統都是依李老師的眉註講的。以後跟黃念老聯繫上,在美國聯繫的,我們通了電話,他把這個《大經解》,他的著作那時剛剛完成,初稿,油印的四冊從馬里蘭州寄到達拉斯,我看到了。我看到這個註解歡喜讚歎,當時我打電話向他請教,有沒有版權?他說你問這個做什麼?我說大經迫切需要一部註解,我天天在想,沒有想到你已經完成,我非常歡喜,沒有版權,我到台灣把它印出來。他聽到很高興,「沒有版權」,還交代我給他寫一篇序文,這個封面要我題字,我也都照辦了。我的序文在美國寫的,寫了之後他就回到中國去,寄到北京給他看,他同意了。我們在台灣初版印了一萬冊,精裝本一萬冊,所以第一次印的是用他原稿印的,現在流通的他修改過幾次。這兩位大德對於正法久住做出最大的貢獻,恩德無量無邊!我們此地那邊最下面那張照片,就是我到北京訪問第一次跟念老見面,他還邀集許多道友跟我們一起分享學習的情況。

  小本經裡面說,它也分序、正、流通三分,小本正宗分裡頭分的三科,它序、正、流通三分裡頭都是用信、願、行。序分裡頭用信願行,正宗分也是信願行,流通分還是信願行,這個分法古人沒有。你看「正宗分」裡面這三段,第一段,「初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小本裡頭,小本正宗分也是說明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讓大家生起信心。第二段,「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彌陀經》裡頭經文四次發願,勸大家發願,四次,一而三、三而四,釋迦牟尼佛苦口婆心,我們從這裡看得出來。佛慈悲到極處,把無上的法寶傳給我們,真正是無上,而且每個人都能夠得到受用的,不是說無上法寶中下人沒有分,那個無上的意義不圓滿,這個無上的意義圓滿。為什麼?無論男女老少、賢愚不肖,只要遇到,只要肯信,沒有一個不得利益,真是究竟圓滿、真實第一法寶傳給我們。《彌陀經》在中國從翻譯出來一直到現在,受持這部經念佛往生的人不計其數,這些往生的人個個都成佛,這個功德不可思議。第三段,「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你看信、願、行三段,它的序跟流通也是這樣的三段。「信願持名,一經要旨」。這部經不長,但是信願行圓滿具足,三分就是三番勸人。世尊勸我們,我們要會聽,要能聽得懂。真的,聽得懂的人太少了,蕅益大師懂了,把這個經從頭到尾給我們點清楚,你看序裡頭有信願行,正宗裡頭有信願行,流通分裡頭也有信願行,小本如是,大本也不例外。所以念老教給我們,「兩本合參」,大小兩本合起來看,「宗旨益明」,本經的宗要、本經的主旨就非常清楚,不清楚、不明瞭不得受用。

  我在沒有遇到這個本子之前,早年在美國我住在德州,有位同修尹建維,現在還在,曾經問我一句話,他說淨空法師,如果說這部《大藏經》只准你選擇一部經學習,你會選擇哪一部?我當時告訴他,我一絲毫考慮都沒有,我會選擇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要解》我講過,年輕時候真正是想一生專講《要解》、專弘《要解》,這是我的本願。但是緣,在國外不能不隨緣,同學們想聽什麼經論,總是不好意思違背,要我講我就講,所以前後也講了幾十部經論,大半沒有留錄音、錄像。那個時候早年在美國沒有這個設備,也沒想起來,到後來錄音機普遍流通了,我們才想到錄音,以後更進一步錄像。錄音、錄像的流通也產生很大的作用,尤其是網際網路跟衛星電視,這是我們作夢都沒有想到,完全是在家這些同修們他們自己發心,把佛法的經教用這種高科技的方法傳遍世界。

  這樁事情在早年我初學佛的時候,還沒有出家,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方老師曾經告訴我,那個時候的電視,台灣電視還是黑白的,沒有彩色的,他家裡也有電視,他指著電視告訴我,他說這個東西是科學最先進的產品,如果音聲畫面是正面的,它對社會能造福;如果是負面的,裡面內容是殺盜淫妄,它可以毀滅這個世界。所以就告訴我要善於運用,如果利用這種方式講經教學,大好事!那個時候我們聽了也沒有在意,為什麼?成本太高,到哪裡去找錢來買這些工具?不可能的。所以雖然知道,心裡面沒有這個意念。而是我講經我記得二十年,二十週年,台灣同修幫助我建立一個小道場,華藏圖書館。美國紐約的同修想請我到美國去,我無法分身,他們想出個主意,能不能你現場所講的做成錄影帶,把這個帶子寄到美國去?我說可以,但是我們沒有設備。當時我記得他們送了兩萬美金,用這個錢在日本買了一套機器,所以圖書館就變成視聽圖書館。

  用錄音、錄像,確實我們在台灣最初使用,錄下這些東西提供給國外同修。可以說我們使用這個(正式使用)錄音大概有二十年,二十多年;錄像,電視播出去的,今年十二年,網路大概有十五、六年。這個影響很大,這個方式很好,不妨礙我們寧靜的生活,聽眾不在面前,時間自己完全可以控制,這個緣分很難得。這些年來做得很成功,也提供給大家認真去思考,我覺得往後弘揚佛法一定要用這個工具。建寺廟不如建一個廣播電台,廣播電台能收很大的效果,寺廟不見得,再大都受限制。所以我一生沒有建寺廟,也沒有意思建寺廟。現在我們在香港住在這個地方,是十幾個念佛的同修每個人在此地買一棟房子,大概有十幾家,我們互相照顧,互相在一起學習,這不是道場。我們在這裡建一個攝影棚,我們用閉路電視,這十幾家每家都可以收看現場,他不必到攝影棚來,在自己家裡面就可以收看,很方便。正宗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本經末後的一分,「流通分」,流通分從四十三品到四十八品。這一分,念老居士也有個簡單的介紹。我們看註解,「全經三分,初為序分」,當中是正宗分,末後是流通分。「靈峰大師云」,靈峰,對他是尊稱,就是蕅益大師,他住在天目山,他的道場靈峰,就叫靈峰。所以用道場的名字稱大師,不稱名,這是古時候對人最尊敬的稱呼。他說,「此三名初善、中善、後善」,三分都善。「序如首」,拿一個人來比喻,序分好像是頭部,「五官俱存」,眼耳鼻舌;「正宗如身」,正宗好像身體,「臟腑無闕」,五臟六腑沒有欠缺,是一個健康的人;「流通」像手足一樣,「運行不滯」。這是用一個人來打比喻,這部經像一個人有頭、有身、有手足,是一個完美的人。

  「今是後語」,後面這個經是這部經最後的這一段,「後語亦善」,前面序善。這個經雖然不長,它的形式是大經的形式,一般經論序分往往只有一段經文,這個經不是的,這個經序分有三品,這就是大經的樣子。流通分往往也只有幾個字,一段經文。本經流通分從四十三有六品經文到四十八品,這就是大經的這個姿態,像《法華》、像《華嚴》。所以初善、中善、後善,確實讓我們看到不可以跟一般經典相看,對它起特別尊重的心,「不可因其非正因而忽視也」,這就是意思讓學人對這部經能生起尊重。

  我們學教要能體會到這一點,體會到世尊說法他的真實義。真實義明白顯示給我們,是幫助我們一生成就,當生成就的佛法只有這一門。而淨宗,這部經是淨宗的大經,小本是大經的縮小,內容是一樣的,一個說得詳細,一個說得簡略,便於受持,早晚課讀誦方便,它少。《觀經》只講淨宗兩樁事情,第一個理論依據,佛是根據什麼道理說淨土宗,阿彌陀佛建立極樂世界;第二個,怎樣學習才能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它講的是理論跟方法,其他的沒有詳細介紹。這部經等於說淨宗概論,方方面面都說到了,說得非常圓滿,所以這是淨宗第一經,非常重要。不相信的,讀這部經會相信,有這麼大的攝受力。希望我們每個同學都知道尊重,都能夠明瞭佛對我們說這部經的用意。我們要報佛恩,信願持名往生淨土是真正報佛恩,真正滿佛的願望,他這個經沒有白講,我們遇到真的得度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