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三八集) 2013/3/2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23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聽我念三皈依: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五百零四頁,倒數第三行:
「又曰: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這都是小本裡頭的經文。「是以極樂大士宏化十方,咸以勸信為首也。」極樂世界,可以說每一尊菩薩,無論他是在哪一個階層,因為得彌陀本願的加持,智慧、神通、道力都等同阿惟越致菩薩,所以皆作阿惟越致菩薩,他們當然有能力時時刻刻應化在十方世界接引有緣眾生。這些菩薩的本身沒有離開極樂世界、沒有離開彌陀的講堂,化身去了,應身去了,有這麼大的能力。這些化身、應身都是上供諸佛,供養佛修福,聽佛講經說法修慧,福慧雙修。同時又能夠與有緣的眾生感應道交,無量無邊的分身、應身,上求下化。單單憑這一點,極樂世界就不能不去,這個地方太殊勝了。這些事,我們相信十方世界的菩薩們都希望得到、都希望證得,可是很難很難,真的要修無量劫。如果遇到淨土法門就快了,走到捷徑;遇不到淨土法門,那要很長時間。所以遇到確實值得慶幸,決定不能把這個機會放過,放過就太可惜。
我們接著再往下看,『修菩提行』。教化眾生第一個目標是勸信,進一步就是修行。「蓋三輩往生,皆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今云修菩提行,即具發心與專念兩要義」。發心不專念,不能往生;專念不發心,也不能往生,必須要兩者具足。「修菩提之大行,必由於發起菩提之大心。且菩提行中,實以一向專念,最為上首」。這一句,我們不能輕忽看過,它太重要了。因為我們通常看到菩提行會想到什麼?會想到六波羅蜜、十波羅蜜,六波羅蜜是一切大乘經上說的,十波羅蜜是《華嚴經》上說的,肯定會想到這一點,沒有想到菩提行中一向專念是最為上首,再再讚歎持名念佛不可思議。這一句佛號裡面就具足六波羅蜜、具足十波羅蜜,而且是圓滿具足,沒有人知道。這一句佛號不但具足六度、十波羅蜜,實實在在具足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如來從初發心他們所修所證無量無邊的功德,統統在這一句佛號當中,這一句佛號統攝一切法門。
這個道理很深,我們在學習過程當中,過去也做過很多次的報告。在本經梅光羲大士序文當中為我們介紹,隋唐時代這些祖師大德,曾經就世尊一代時教,就是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教學,非常認真做了一次深入的研究。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中,哪一部經可以做總代表,也就是世尊所說的第一經?這些大德們幾乎都公認《華嚴》,稱《華嚴》為圓滿法門,所有法門都離不開《華嚴》。可是《華嚴》到最後的圓滿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的圓滿實實在在是說到極樂世界才圓滿,就發現《無量壽經》是《華嚴》的大圓滿、是《華嚴》的歸宿,變成第一裡面的第一。雖然有這個說法,真正理解的人不多,相信的人不多,宣揚讚歎的人就更少,這叫難信之法。
我們看歷朝歷代念佛往生的人,只要抓到這一句佛號,能不能抓住三經都沒有關係,就決定得生淨土。這些《往生傳》在淨宗可以說它是作證轉,這麼多人來給我們做證明,個個都是稀有瑞相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能不信嗎?還能懷疑嗎?信了,還需要夾雜嗎?古人有一句話說,「世間好語佛說盡」。佛說盡了,我們有沒有聽懂?好語裡頭第一好語就是阿彌陀佛,再找不到比阿彌陀佛更好的好語,沒有了,真正是究竟圓滿。所以我們真正相信,不再懷疑,我們就這一句名號念到底,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教化的目的就圓滿了。在哪裡圓滿?在我這裡圓滿了,我信心圓滿了;解圓滿了,我聽懂了;行圓滿了,行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除一句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放下,叫行圓滿了;決定得生,證圓滿了。這真正是大圓滿!
下面也都是經文,「一切菩薩,萬善齊修」,是真的。為什麼?無量無邊的眾生根性不齊,要普度一切眾生,必須要通達無量法門,無量法門是接引無量無邊眾生的。前面講了,首先要讓他相信,建立信心;相信之後,要幫助他理解,勸他聽經;慢慢他能理解,真正明白之後,要指導他修淨土;已經修淨土了,要鼓勵他真正要求生、要往生,這圓滿功德。這個人真正是佛法的當機者。當機就是一生成就。一生不能成就,這是附帶的,希望他來生後世能成就。「但十地菩薩,地地不離念佛」,這《華嚴經》上的。我們得好好想想,你看,一切菩薩萬善齊修,可是到他登地的時候,從初地到十地全都念佛了。我們是不是要等到初地以後,我們才念佛?那個時間太長了,不知道在輪迴裡頭兜了多少圈子。真正明白,現在就不離念佛。你不離念佛,你就等於十地菩薩,不就是這樣的嗎?十地修什麼?念阿彌陀佛。你也念阿彌陀佛,跟十地有什麼兩樣?
「又大行菩薩,普賢為首」。行是什麼?真幹。菩薩當中真幹的是普賢。大乘在中國是以四大菩薩表法,這個常識要知道,有人問,要把它講清楚。四大名山,四大菩薩,要從九華的地藏開始。地藏表什麼?孝親尊師,從這開始。沒有孝親尊師,他進不了大乘的門。大乘的門的條件,你看淨業三福裡頭講的四句話,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個人才能入大乘,沒有這個條件,入不了大乘。入大乘之後,第二位菩薩表法,普陀山的觀世音菩薩。表什麼?大慈大悲,以真誠平等心看待眾生,還要加一句,毛主席所說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佛菩薩比他那個範圍大,他只是為人民,佛菩薩為眾生,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救苦救難,大慈大悲。第三位文殊師利菩薩,代表圓滿的智慧。慈悲如果沒有智慧會出麻煩。古德常說佛法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但是又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那什麼原因?沒智慧。沒有智慧,慈悲裡頭就有麻煩,方便就墮落了,所以要有智慧。有智慧的慈悲是佛菩薩的慈悲,沒有智慧的慈悲是凡夫情識裡面的慈悲,不一樣。你看,慈悲是行門,觀音菩薩表的,文殊菩薩的智慧是解門,行解相應,行解不二。最後得落實,就要真幹,普賢菩薩代表。把地藏的孝親尊師,觀音的大慈大悲,文殊的大智慧,統統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這叫大乘。如果沒有普賢菩薩的真幹,大乘就落空,變成玄學了,只有說,沒有行。說得天花亂墜,完全沒有做到,這種流弊全世界到處都看得到,會說不會行。這四大菩薩,大乘的四根柱子,佛門弟子不能不知道。
「普賢為首。故教化一切有情,行普賢道」。普賢道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這部經分量太大,把它歸納起來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十大願王是它的總綱領、總原則,要真做到,真做到,這個人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從初信位到等覺有五十一個位次,你是幾年級的普賢菩薩?都是普賢菩薩。從哪裡學起?從禮敬。普賢行跟大乘一般菩薩沒有兩樣,就是心量大,一般菩薩沒有那麼大的心量。第一,「禮敬諸佛」。諸佛是指誰?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過去佛,世尊曾經給我們介紹;現在佛,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現在佛,華藏世界的毘盧遮那是現在佛,東方藥師如來是現在佛;除這個之外,還有未來佛。未來佛在哪裡?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真的,不是假的。我們對過去佛、對現在佛知道恭敬,對未來佛不知道。普賢行裡面最重視的就是未來佛,換句話說,對於一切眾生,情與無情,知道統統是佛,要平等的恭敬。普賢的禮敬不簡單,一切眾生包括小動物,蜎飛蠕動、蚊蟲螞蟻,還包括樹木花草、山河大地,無情的,它也是眾生,既然是眾生,它有法性,法性就是如來,法性就是佛。所以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它是真佛,不是假佛。不但共同一法身,一心,一個心,一個智慧,「力無畏亦然」,樣樣都跟現在佛、過去佛相同,沒有絲毫差別。只有《華嚴經》上說過,「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所以這個經稱為圓滿法輪。
成佛就是見性,見性就是成佛。明心見性,萬事萬物統是自性變現的,不離自性。本體是自性,現象也是自性。見性,真的見到佛,見到佛就是見性。對自性要尊重,它是一切萬法的根本,是一切萬法的源頭。到這個地方,你自自然然就悟一切法。這個悟就是通達明瞭,完全覺悟了,不需要學。需要什麼?需要放下,放下起心動念,你就入這個境界。起心動念真難放下,我們說我們起心動念放下了,粗的念頭放下了,細的沒有,細念不知道。一秒鐘一千六百兆的波動,怎麼會知道?根本就不知道。所以我們講放下是粗念,大乘佛法講放下是放下細念。什麼時候才知道細念?八地以上,七地還不知道,不知道,你怎麼放下?放下微細念,八地以上的菩薩,八地、九地、十地、等覺、妙覺。完全放乾淨了,妙覺。
我初學佛的時候,向章嘉大師請教,第一天見面。那個時候我的佛法跟方東美先生學的,哲學家,不是法師,不是從宗教裡學的,從哲學裡學的。我知道佛法殊勝,佛法是高等的哲學,我向他老人家請教,有沒有方法,佛門裡面的方法,能讓我們很快就能契入?我提了這麼個問題。章嘉大師看我,看了半個多小時,我完全定下來了,他才告訴我六個字。他說有,「看得破,放得下」。告訴我,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就是這個方法,看破幫助你放下,放下再幫助你看破,菩薩五十一個階級就是這樣子達到最高峰。以後經典讀多了,知道大師講看破放下,這方便說,我能聽得懂,就是止觀。《還源觀》上講的五止六觀,觀是看破,止是放下,從凡夫到如來地。於是乎我們就明瞭,世尊四十九年講經教學是方便,接引大家入門。入門之後,看你的根機,上上根性的人就勸你念佛。為什麼?上上根性的人他懂,他對於佛菩薩、對於老師真誠到極處,所以他一聽就開悟,一開悟他就真的能放下,就契入境界。
像六祖惠能一樣,上上根人,不是普通根性。神秀大師跟五祖幾十年,不是上上根,跟了幾十年沒開悟。惠能大師到黃梅,跟五祖只見了兩次面,傳法給他是第三次。道場有講堂,惠能大師沒去過,有禪堂,也沒有去過,最後衣缽傳給他,沒傳給別人。初次到黃梅拜五祖,那是見面,第一次見面;分發到碓坊裡面去工作就沒見面了,一直到巡寮。實際上五祖的巡寮是專門去看他,在碓坊看他舂米,問他米熟了沒有?這話裡頭有話,別人聽不懂。他說早已經熟了,「猶欠篩在」,還沒篩,就差這道手續。這個篩是什麼?求五祖給他證明。五祖拄著拐杖,在碓上敲了三下,就走了。那就是告訴他,三更召見。三更,別人都睡覺了,他懂得,真能體會,三更真的到方丈室,去推門,裡頭沒有拴,打開一推就開了。五祖讓他進來之後才把門拴起來,給他講《金剛經》。當然不要用書本的,六祖不認識字,不需要用書本。講大意,我們估計頂多兩個小時,他就大徹大悟了。提出他對於自性,明心見性,性是什麼樣子,用五句話來形容,「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就是沒有想到,自性本自清淨,從來不染的;「本不生滅」,不生不滅;「本自具足」,一樣都不缺,智慧、神通、道力、相好一樣不缺;「本無動搖」,真心、自性是不動的,不是波動現象,阿賴耶是波動現象;最後一句,「能生萬法」。五祖聽到這裡,行了,不用再講了,衣缽就給他;已經把船準備好了,送到河邊,趕快走。五祖回去就裝著身體不舒服,第二天沒有見任何人,睡了三天。三天大概走得很遠了,才告訴大家,衣缽走了。大家一發現,惠能不在了,一定是他拿走的,這才到處去追,想把衣缽搶回來。
他到獵人隊躲了十五年。十五年,大家把這個事情淡忘了,他出來了。出來遇到印宗法師,我們相信印宗法師也不是普通人,跟他宿世有緣,來護持他的。印宗是嶺南,現在廣東這一代,南方的大善知識,名氣很高。他在講《涅槃經》,能大師坐到最後一排聽經,看到兩個和尚在爭論。因為外面旗杆上掛的幡,風吹的時候,一個說風動,一個說是幡動、不是風動。兩個人不服氣,在爭論,他到當中去調解,非常謙虛客氣,稱他們兩個仁者。仁者是對菩薩的稱呼,在佛門裡很尊敬。他說「仁者,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這兩個人服了,說法服了。這一堂經講完,印宗法師下來,就找他們三個人,你們剛才在議論什麼?這三個人把事情原委一說,印宗感到非常驚訝,就想到第六代祖惠能不知道到哪裡去了,就問他,你是不是?惠能就承認了,是的。衣缽呢?衣缽拿出來大家看。於是惠能大師就在印宗座下剃度,所以印宗是他的剃度師。印宗剃度完之後,拜他為師父,這個師父是傳法的師父,法子。他的身分一下就高起來,印宗法師拜他為師父,那還得了!水漲船高,一下就抬起來,這叫抬舉。所以以後一帆風順,靠印宗的護持。沒有這樣大的護持,他出來,要大家認識他、了解他,還要相當長一段時間。這麼快,這些我想都是佛菩薩安排的,緣成熟了,一帆風順。
這都是行普賢道,我們應當學。在日常生活當中對於一切人都應該恭敬,都應該把他們看作是佛菩薩。自己謙虛,細心觀察他們,他們行的是正面的,反省我有沒有?我沒有,向他學習;他所做的是負面的,想想我有沒有?我要有,要改正。一切眾生都是我們善知識,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你從早到晚穿衣吃飯、工作、待人接物統統在行普賢道。普賢道就在面前,諸佛菩薩也就在面前,妖魔鬼怪也在面前。妖魔鬼怪也是佛菩薩變的,迷了是妖魔鬼怪,覺悟了是諸佛菩薩,妖魔鬼怪跟佛菩薩不二,你才能進得了普賢的大門。這個十條統統在日常生活當中,這十大願王。
「圭峰大師曰」,圭峰是清涼的學生宗密大師,是華嚴宗第五代,清涼是第四代,賢首是第三代。圭峰大師為我們解釋普賢,「一約自體」,有三種普賢,第一種就自體,「體性周遍曰普,隨緣成德曰賢」。我們能夠明瞭體性周遍,如來體性周遍,我的體性也周遍,眾生的體性也周遍,是一不是二,這是普的意思。隨緣成德,在一切緣境當中,佛法裡面講這個緣,分為兩大類,境界裡面,物質環境裡面有順境、有逆境,人事環境裡面有善緣、有惡緣。我們每天生活,從早到晚都是隨緣,隨順順境、善緣,不起貪戀,心是什麼?心是平等清淨的,在這個裡頭成就自己清淨平等覺,這就賢。隨順惡緣、逆境,不生瞋恚。無論是人事環境、是物質環境,在它裡頭修行,修什麼?修不動心。就是修不起心、不動念,這高級的,一流、一等的;這個做不到,修不分別、不執著,這是不得已求其次。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菩薩;修不起心、不動念,那就是佛,至少也是法身菩薩,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不起心、不動念。所以不必離開境界,離開境界不是大乘,小乘。大乘就在境界裡頭修,這是真功夫,禁得起考驗。
《華嚴經》上,我們看到鬻香長者,修禪定的,那都是法身菩薩。在哪裡修?在市廛。古時候叫市廛,現在叫百貨公司,最熱鬧的場所。他在那裡逛,東看看、西看看,他是修禪定。看得清楚是智慧,如如不動,對所看的東西沒有起心動念,定慧等修。你問他什麼他都知道,如如不動。我們普通人看到,東張西望,他來逛市場。他修什麼禪定?修大定,你完全不知道。小定,找個清淨環境去修;大定沒有,不需要。所以「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行住坐臥都在定中,無論什麼場所他都不動心,不起心不動念。這是就自體上來說的。
「二約諸位」,是就菩薩地位,「曲濟無遺曰普,鄰極亞聖曰賢」。曲是委曲,濟是濟世,救苦救難,沒有遺漏的。像觀世音菩薩一樣,千手千眼,眼到手到,只要他看見你有苦難,自自然然就幫助你。也許有人又問,現在這個世間苦難人太多,菩薩為什麼不幫助?不是菩薩沒看見,不是菩薩不幫助,也許菩薩在幫助,你不知道,沒覺察到。這是什麼?自己的業障很重,菩薩真的幫助我們。夏蓮居老居士,我相信那是菩薩,他用十年的時間會集這個《無量壽經》的本子,這就是救我們的、幫助我們的;不但幫助我們,幫助世尊末法往後的九千年眾生,一定因此而得度。怎麼能說沒有?黃念祖老居士也不是普通人來的,為我們做這麼好的註解。不是用他自己的名義,老師會集經,他會集註解,用經來註經,大家沒話說;用祖師大德的開示來註經,大家也沒話說。他能夠蒐集一百九十三種資料,其中八十三部經論,一百一十種祖師的註疏,來註這個經。所以看他的註解,等於看了一百九十三種資料。這都是佛菩薩在幫助我們。
我們學習這麼多年,每天在一起分享。我們用衛星電視,雖然電視台不下載我們的東西,自己裝個小耳朵就能看到,很清楚,我看過很多。小耳朵好像很方便,現在好像收看愈來愈方便了,我還看到有像手機一樣的,裝在口袋裡,無論在什麼地方,他都能夠收看得到。能夠收看這個頻道,這是有緣人,二十四小時不中斷。同時好像播了有好幾部經,可以提供大家做選擇。二十四小時不中斷,這個意味上,網路跟電視是全球都可以收看的,全球在時間分為二十四個時區,時區不同,我們作息的時間不一樣,所以便利於大家在你方便的時候,不是工作的時候,不是睡眠的時候,你統統可以收看到,無論在哪個時區。這都是隨緣成德。
隨緣成德裡頭最重要的,是我們要信、我們發願、我們念佛,做出榜樣來讓人看見。看久了,慢慢他就會比較,發現你這個生活好,這個生活有意義,他就會自動來向你請教,這叫有緣人。我們如果不做出好樣子給他看,很難叫他相信,一定要做出榜樣。我們素食,素食幾十年了,身體健康,這就是樣子,體力不輸給你。你說素食沒有營養,我們的身體不是不如你,人家就會生起信心。不殺生,少跟眾生結冤仇,他能聽得進去。一個人在這世界上,這一生單單這個口業,你就曉得有多重。古德有說,吃牠半斤要還牠八兩,將來要還債,世間沒有便宜事可佔。人家如果學佛了,他就不跟你計較;沒有學佛的,那個執著很重,這個仇非報不可,這個債非討不可,生生世世糾纏不清,麻煩。世間這些筆記小說很多,中國有,外國也有,最近這一個世紀更多,好像現前這半個世紀特別多。我們不問它是真是假,有這些事實一定有原因,不可能沒有原因的。
扶鸞這個事情,小時候我在福建住,念小學的時候,看到福建人這個很普遍。家庭環境稍微好一點的人,都供的有這個乩盤,很考究,用畚箕做出來,竹子編的,龍頭,刻的那個木頭是龍頭。平常供養在堂屋,掛在當中,堂屋的當中;要扶的時候,把它請下來,把沙盤預備好,它在沙盤上寫字。什麼人來扶?都是一些苦力,拉黃包車的、挑水的、賣柴的,都不認識字這些人。要找兩個,一個人捧一邊,兩邊捧著,它在沙盤裡頭寫字。字寫得規規矩矩,我們小孩在旁邊看都認識,寫得很慢,我們真相信。這個扶鸞的人不認識字,寫出來旁邊有人念,那邊有人記錄,扶的人自己不認識,隨著那個力量在推動。
我這一次在馬來西亞,看到一個同學家裡有一張桌子,圓桌,這一張桌子很奇怪,它會動。我去試了很多次,手放在這個桌子上,問它一樁事情,譬如說問它,鬼神到底有沒有?有,你就右轉;沒有,你就左轉。它就向右轉。無論什麼問題都能問,你有懷疑的。它只是一個對、一個不對,它沒有別的答覆你。真自動,桌子掀開來很平常,確實沒有東西在裡頭。以前有人問它,是不是有靈附在這個桌子上?有就右轉,它就往右轉。那就問它,你是佛?還是菩薩?還是羅漢?問,它是羅漢,附在這個桌子上。無論什麼時候,同樣的事,很囉嗦,它很耐煩,它不會發脾氣、不會不理你。要誠心,要恭敬。心不誠,開玩笑,它就不動,怎麼問它,它都不動。真誠心,信心,動得很快。
它這個動的力量,手扶的時候它轉動的力量,讓我就想到小時候看到扶乩,那個扶乩是怎樣?一定是它自己在動,你順著它的時候在動,它就在沙盤上寫字。可是我在台灣,看到有專門扶乩的乩童,我對那個懷疑。他是專人,換了人就不動。而且這個人扶乩的時候,我們在旁邊看,看了一個多小時,一個字也沒看出來。只看到他動,速度很快,好像寫得非常潦草,根本就看不出來。他口裡念念有詞,旁邊的人寫,一個小時下來幾千字,我覺得這個靠不住。我們小時候看一個多小時,大概才寫幾十個字、一百多個字,而且字寫得很規矩、工整,沒有潦草的。我把這個事情向章嘉大師報告,大師告訴我,清朝亡國是慈禧太后相信扶乩。朝廷這些大事,她不請教這些大臣,她統統在乩壇上解決,國亡掉了。
大師告訴我,這個是有,一般的靈有鬼神,他們冒充佛菩薩、冒充什麼神仙,絕對不是真的佛菩薩、神仙來的,不是的。他們有小通,所以小事情他說得很準、很靈,大事情他就胡說了,反正你找不到他,他也不負責任。所以我們對這些事情敬而遠之。為什麼敬?他也是眾生,他也是想藉這個機會做一點好事。遠呢?我們不能相信他,相信他,受他的支配,我們的虧就吃大了。我們看到他透的這些信息,要用理智、用智慧去看待,合情、合理、合法可以相信,至於事情怎樣判斷、怎樣去操作,一定要以經典的智慧。我們從經典裡面學到真實智慧來解決生活上的問題,決定不能憑藉這些靈媒,這個非常重要。靈有沒有?真有,不是沒有,外國也有。在國外,大概是最常見的,它不是附體,而是用催眠的方法。催眠,確確實實能叫一個人回到過去世,前生是什麼他能說出來。我看到一個報告,居然她能夠回到過去八十幾世,時代大概三、四千年,那個時候住在洞穴裡頭。外國人對這個事情,根據他所說的調查,確實這個地方,他前世住在那個地方,什麼身分,什麼時候死的,怎麼死的,葬在什麼地方,都能找得出來,證實這個東西不是假的。
在佛法裡頭,佛法重視修定、重視開悟,你要得到禪定,你就有這個能力,所謂神通,天眼通、天耳通這是最容易得到的,有一點小定都可以得到。定功愈深,這個定的能力就愈擴大。佛的經教裡告訴我們,證得須陀洹果就恢復兩種神通。神通是每個人本來具足的,一點都不稀奇,是本有的,而是我們現在喪失了。喪失也不是真的喪失,叫迷失了,我們有起心動念、有分別執著,這個東西就不能現前,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愈淡,就很容易發現。初果有天眼、天耳,二果又增加兩個,有他心、宿命。他心是別人想什麼事情你知道,宿命是自己知道自己過去,也知道未來,宿命通。三果阿那含有神足通,神足通是能夠變化,飛行變化,遠距離不需要交通工具。我們看到傳記裡面寫的達摩祖師渡長江,他不用坐船,拔一根蘆葦丟到水上,他腳站在那裡就過去了。這些都屬於神足通。四果阿羅漢,漏盡通現前。這個漏盡就是見思煩惱斷了,這一斷永遠不會再起,這叫漏盡通。阿羅漢有六種神通,統統是人的本能。菩薩這六種神通能量比阿羅漢大很多,比如阿羅漢的宿命通只能知道過去五百世,五百世之前他不知道,菩薩這個能力能夠知道幾千世、幾萬世,無量世他都能知道。到佛的境界就圓滿,六種能力圓滿,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法全知道,沒有一樣不知道。
賢首國師在《還源觀》上告訴我們三種周遍,那一段文不長,但是很重要,我們要用真實心來對待,它不是假的。第一個,「周遍法界」。念頭才動就周遍法界。周遍法界意思就是說,過去、現在、未來,所有諸佛菩薩統統知道。距離我們比較近的,譬如說這一個大千世界,這個大千世界十億個銀河系,我們起心動念,天神知道,他有這個能力,聲聞、緣覺他們知道。周遍法界,起心動念自己要負責任,欺不到別人,只是欺騙自己,沒有辦法欺騙到任何人。桌椅板凳知道,因為所有一切物質現象都具足五蘊,叫色受想行識。桌子,物質,這是色,它有感受、它有想、它有行、它有識。換句話說,這個桌子它會看、它會聽、它懂得人的意思,我們起心動念它全曉得。日本江本博士是用水做實驗,說水知道。佛法說,任何一個物質現象都知道,不一定是水,因為物質跟心理永遠分不開家。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最小的物質,物質的基礎最小的,所有一切物質都是這個最小物質組合起來的,《金剛經》叫它「一合相」。大的是組合成一個星球,小的組成我們人身、組成一張桌子,都是組合的,叫一合相。一合相裡的一個單位,物質,它有受想行識,它怎麼會不知道?太清楚了。中國人說「舉頭三尺有神明」,不需要三尺,三尺太遠了,全知道。
第二個,「出生無盡」。那就是你只要有念,它就有影響,一定有影響的。影響發生在什麼地方,也許我們自己不知道,不知不覺,也許在他方世界,也許在別的星系,肯定有影響。第三個,「含容空有」。這是講心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有一切眾生統統是這樣的,沒有例外的。這是說曲濟無遺。佛菩薩用上了,智慧、德能、神通、道力,統統用上了,幫助這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眾生迷悟淺深不一樣,業障的成分也不相同,善根深厚的容易度,沒有善根的很難度,容易度的先度,不好度的慢慢來,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是普賢的意思。鄰極亞聖就是《華嚴經》上所說的五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統統修普賢行,都稱為普賢菩薩。
「三約當位」,當位是等覺,菩薩位次裡最高的,叫當位,「德無不周」,普的意思,「調柔善順」,這叫賢。這八個字,德無不周,調柔善順,普賢菩薩行,八個字統統包括了。尤其是德無不周,德是什麼?十大願王化導眾生。自性沒有對立的,自性裡頭沒有對立,所以自性裡頭沒有大小,大小是對立的,沒大小。自性裡頭沒有遠近,自性裡頭沒有先後,先後是時間,過去、現在、未來,自性裡沒有。遠近是講空間,自性裡頭沒有空間,就是沒有遠近;沒有先後,沒有時間。時間跟空間是假的,《百法明門》裡頭列的是不相應行法,不相應行法現在人叫抽象概念,不是事實。性德不可思議,所以普賢菩薩能入微塵裡面的世界,他能進去。微塵世界還有微塵,那個微塵世界裡頭又有世界,重重無盡。真正是中國古人所說的,說大,大而無外,說小,小而無內。這個話對什麼東西說?對自性。自性真的大而無外,小而無內,普賢菩薩都能周遊,一點妨礙都沒有。大的世界行,小世界也行,他沒有障礙,德無不周。調柔善順,眾生迷的時候剛強難化,他有辦法把他調理、調教,都變成柔和;善順,善是非常巧妙,順是恆順眾生。怎麼樣叫善順?一切順從裡頭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才叫善。世間人不行,世間人跟眾生在一起,會生起貪瞋痴慢疑,會生起七情五欲,這叫不善順。善順決定不生煩惱,不但不生煩惱,他生智慧,這叫善順。這妙極了!這是當位普賢。
「故本經中,與會諸大菩薩,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普賢之德者,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自利利他,無有窮盡之德。」普賢大士之德,歸納成總綱領就是十大願王。普賢菩薩在十方世界以十大願王教化眾生,最後導歸極樂,所以極樂世界是普賢大士的世界,極樂世界一切眾生修行全是修十大願王,十大願王在極樂世界得到圓滿。也因為如此,所以古大德將《普賢菩薩行願品》最後的一卷,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從《華嚴經》抽出來,附在淨土三經之後,稱為淨土四經。如果諸位將來看到,從前是線裝本,淨土四經,你就知道淨土怎麼會有四經,這個本子裡頭後面有《普賢行願品》。這是清朝魏默深居士,他把它放進去的。好,做得很好。民國初年,印光大師將《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一段經文節錄下來,附印在淨土四經後面,就變成五經。現在是淨土五經一論,可以說淨宗經典圓滿了。有沒有東西可以再附上去?沒有必要了,它已經到圓滿了。
三經,《無量壽經》是概論,《觀無量壽佛經》是講原理跟方法,淨土教理論是什麼?佛在這部經上告訴我們,就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是淨土宗的理論。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華嚴經》上說的,淨宗講是心是佛,所以你現在是心作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是用什麼方法修?這裡面講十六種方法,每一種裡面也很多種,總的來說十六種,叫《十六觀經》。這十六種,修任何一種,修成了都能往生。「持名念佛」是十六種裡頭最後的一種,就是第十六種。《觀經》講方法、講原理。小本《阿彌陀經》是勸修持,可以當作課誦本,因為它簡單,時間短,便於受持,把整個淨宗濃縮在這一部小經上。這我們都得認識。《普賢行願品》是華嚴會上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附在三經後面,好,讓大家知道華嚴會上這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要到極樂世界去見阿彌陀佛,我們能不發心嗎?能不去嗎?對我們是莫大的鼓勵。
印光大師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一章,這一章文字不多,比《般若心經》還少,《般若心經》二百六十個字,《大勢至圓通章》二百四十四個字,不到二百六十。講什麼?真的,是淨土宗的心經。而且妙,妙到什麼程度?《般若心經》是六百卷《大般若》的心經,精華,在這二百六十個字;大勢至菩薩這二百多個字,不單單是淨土宗的心經,我們可以說它是一大藏教的心經,是十方三世一切如來所說一切經教的核心,真正不可思議!裡面告訴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現前見佛是我們活在這個世間,臨命終時你看到阿彌陀佛拿著蓮花來接引你,這是現前見佛。為什麼?你沒有死,沒斷氣。往生到極樂世界,你就跟在佛的身邊,那是當來見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見阿彌陀佛,不是普通的佛。這個法門怎麼修法?他告訴我們一個綱領,「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講得太妙了!都攝六根,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統統收回來,不要向外去攀緣;淨念相繼,用清淨心念這個佛號,一句接一句,念念相續。淨就是不懷疑、不夾雜,這是淨念,相繼就是不間斷。你看這麼簡單,效果不可思議,幫助這個人一生當中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
在所有宗派裡頭,只有淨宗的典籍分量最少,只有六樣東西,五經一論。隨便依哪一種,都能往生極樂世界。在近代,佛門一位大德,弘一大師,這大家都知道他,他老人家一生受持《普賢行願品》,就是末後這一卷「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末後念佛往生。祖師告訴我們,五經一論依任何一種都能成就,而且是愈簡單愈好。如果對於極樂世界信心生不起來,那是《無量壽經》最好,《無量壽經》把極樂世界介紹給你,說得很清楚、很明白。這個講到普賢之德者。我們把這句再念一遍,「普賢之德者,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自利利他,無有窮盡之德。極樂大士遵行普賢之德,復教餘土眾生」,就是十方世界,「皆行普賢之道」。
「如是極樂大士,被弘誓鎧,入生死海」。生死海是六道輪迴,他們到六道裡面來現身說法,教化眾生,或者以化身,或者以應身。常來,只是我們凡夫不認識,他自己不肯透露身分,沒人知道。「雖生他方世界,或現身穢土」,到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來教化眾生。「因有彌陀願力加持,永離惡趣」。他到這個地方來沒有問題,六道裡面能夠現六道的身相。他現鬼道的身,他不是鬼,他是菩薩;他現畜生的身相,他不是真的畜生,他是佛。就跟極樂世界那些眾鳥一樣,那些眾鳥都是阿彌陀佛變化的,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他不是真的畜生。所以諸佛到此地來,現一切身,他依舊是菩薩,他沒有退轉,他永遠不受惡道。
「各各隨其意樂」,恆順眾生,眾生的意思、眾生的愛好完全順從,「或說法,或聽法,或現神通等。隨意修習,悉皆圓滿」。圓滿是這一個學程、這一門功課得到圓滿了。譬如第一個學程,目的是教你起信。真的相信了,雖然相信,還不想到極樂世界去,為什麼?這個世界挺好的,捨不得離開。那菩薩有第二個學程,第二個學程目的是勸你發心。一定要把兩個世界講透徹,讓你自己去分析、去認知,真正比較、認知極樂世界比這裡是好修。這個世界修行真的麻煩很多,尤其煩惱不能斷,外面誘惑愈來愈強烈,敵不過就被它同化,就墮落了,很容易墮落,不如極樂世界安全。極樂世界天天親近的是阿彌陀佛,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這個緣多殊勝。我們在這個世間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多困難!我們在此地修一個大劫,都抵不上極樂世界人修一天。你說他一天,他化無量無邊身到十方世界去拜佛,我們供養一尊佛,福報就不得了,他能供養一切佛,一個都不漏,他有這個本事。除了供佛之外、修福之外,還要聽經聞法,修慧,福慧雙修,福慧都圓滿,天天大圓滿。我們在此地,真的修無量劫都不如他修一天,這能不去嗎?這個機會遇不到,沒法子。現在有機會,在面前,那你不去,真叫大錯特錯!真是辜負你自己,不是別人。所以搞清楚、搞明白,下定決心,放下萬緣,第二個學程目的達到就畢業了。第三個學程是保證你往生,轉凡成聖,幫助你真幹。發心求生淨土,還未必真幹,這還陪著你一道,一起真幹,才真成就了。菩薩幫助眾生三個階段,三個階段,你看,信願行,最後真幹,你才能成就,叫悉皆圓滿。
「眾生受教,亦皆至心信樂」,至心信樂重要,我們現在就缺這個。我們相信,也喜歡,這個至心沒有。至心是真心,這很重要。「求生淨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把這八個字真正做到了,這就是至心信樂。至心信樂的標準,是真正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就是發求生淨土的心,真發這個心,這個世間一概不理了、一概放下了,一心求生淨土,必定得生。自己有堅定的信心、有十分的把握,你才肯把這個世間一切放下,一切隨緣,什麼都好,不要再計較了,不要再分別了。好,今天時間到了。